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无极桩是谁先说的?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
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爱问独发,仅供参考。
大师的比喻很贴切,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太极松腰松胯深奥的道理!让爱好太极的人,一看就能心里明白。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就是把髋骨和臀部肌肉放松(髋骨就是跨骨,大腿骨连接骨盆的位置我们叫它髋骨或跨骨)。 衡量是否放松就看这跟骨头和骨盆是不是顶死,没松或顶死裆腰转换则不灵。
落花流水,你的肩型,有点溜肩,锁骨较高,这些都是先天性原因造成的,从图中还可见,你的三角肌、上胸肌肌肉不发达,上身亦显单薄,如何解决此问题,你应从增肌方面着手,...
太极拳解密,道出了很多内在的东西。内在的东西,是许多人学拳的人一辈子所不了解的,只知其形,不解其味。只知道比划,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貌似相同的拳架,其内涵却相差甚...
应该分成两种情况说明:
第一种是肌肉的力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出拳时的肌肉力量不会超过50公斤。
第二种是冲击力,也就是击打到目标时的最大作用力。普通男人的最大...
好的灵,坏的不灵!!
梦到神预示着什么?
梦见神,是成功和获利的祥兆,象征着人间的功名富贵。从古时候起,神就是人们拜奉的人物,人们在遇到困难灾难的时候,祈求神的...
答: 此功若无人指导而练,有很大的危险,不如服用中药安全。“《中国古代房事养生集要》一书中的办法也比您的这种功好些。
答: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
答: 什么是气功
气功这个事物,在几乎所有新闻媒介的宣传参与下,在我国几乎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然而,如果问一下“您能回答什么是气功吗?”则很多人又突然感到模模糊糊,...
答: 散打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
根本就没有正式的国际驾照,如果到国外开车,正式的程序:
1、到公证处办理驾照的公证书,可以要求英文或者法文译本(看看到哪个国家而定);
2、拿公证书到外交部的领事司指定的地点办理“领事认证”,可以登录外交部网站查询,北京有4、5家代办的,在外交部南街的京华豪园2楼或者中旅都可以。
3、认证后在公证书上面贴一个大标志;
4、有的国家还要到大使馆或者领事馆盖章一下。
偶前几天刚刚办过。
要有经营场所,办理工商登记(办理卫生许可),如果觉得有必要还要到税务局买定额发票,不过奶茶店一般人家消费是不会要发票的巴,要买设备,要联系供应商备一些原料,就好啦,没啥难的,不过要赚钱的话就得选好开店地段。
办理手续的程序(申领个体执照):
1、前往工商所申请办理
2、根据工商所通知(申请办理当场就会给你个小纸条)前往办理名称预核
3、拿到名称预核通知书,办理卫生许可证(前往所在地卫生监督所办理)
4、拿着名称预核通知书和卫生许可证前往工商所核发营业执照。
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问了。
公务员并不由单位性质决定,行政单位行政编的是公务员,但并不是说行政单位的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里面参照管理的也是公务员。
所以你的问题只能回答为:按公务员管理的是公务员。
工行的网银没有软键盘,主要通过安全控件来保证安全,只有安装了工行的安全控件,才能在工行网页上输入密码。
修改密码的操作,你可以在登陆工行网银以后,在“客户服务”的“修改客户密码”里找到相关链接。
这需要公司的业绩,经营状况,还有大众对公司认可度的高低决定的。刚上市的时候行情的好大家也愿意买公司的股票的话翻倍很容易。但如果行情不景气,或者大家对公司认可度不高的话,上市跌破开盘价也是可能的。至于公司之后涨多少,就要视公司的质地等各方面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股价定价较高,成长性较大;大型企业的话股票定价较低,股价会平稳增长。原始股是公司上市之前发行的股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原始股”一向是赢利和发财的代名词。在中国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级市场上以发行价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企业股票,投资者若购得数百股,日后上市,涨至数十元,可发一笔小财,若购得数千股,可发一笔大财,若是资金实力雄厚,购得数万股,数十万股,日后上市,利润便是数以百万计了。
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计算方法:举例说明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该公司在一月份时跳槽员工的较多,故二、三月份开始大量招聘新员工,四、五、六月份员工的变动则较为平稳。我们来讨论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求离职率。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合计期初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期末人数-1.
在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资料下载”栏(网页右下角),下载“药品生产企业变更配送企业申请表(生产企业用)”。填写清楚并逐个盖章后上交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服务中心。
压力大,收入高。适合有资源或肯拼的。四大行压力好一点,收入也低一点。信贷经理从业要求:1.三年以上银行信贷工作经验,有客户资源者优先考虑,AFP/CFP优先考虑;2.熟悉银行业务和财务知识,有较强的分析能力;3.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4.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5.有良好的仪表形象,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6.正直诚信,重视职业操守。
借款时,借:其他应收款,贷:现金;报销时,如果借条已经跨月做账了,就开张收据(借条不能退回),借:管理费用等,贷:其他应收款。
只要没有大问题都是容易过得哈,成都铁路学校的招生条件是这样的,我就拿成都机电工程学校的招生条件来说吧,高铁、动车乘务,女生:身高163cm-172cm,男生:173cm-185cm,铁路客运员,女生:160cm-173cm,男生:170cm-184cm。当然还要身体健康啦,到时候会体检的哦。
成都铁路学校就 四川工程机电学校是成都比较好的机电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四川省特色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范本学校,是中国西部极具品质、极具特色、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型职业学校。学校交通便利,在犀浦就有高铁站和地铁站,公交也很方便。
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是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位于成都郫都区,与很多部省级单位都有合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学校官网看看
.打造高品质人才培养学校是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职业学校相对其他学校来说,专业性更强,对口就业更容易,只需要学习三年就可以了,第四年就是带薪实习了,直接进公司带薪实习的,完全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永隆厂家专业从事于高档彩盒包装哦,我看到很多高档彩盒都是永隆厂家生产的,质量有保障,抗破碎,抗压力强,一流的厂家一流的产品。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说说太极拳的灵魂 ——“松”
我的图书馆
说说太极拳的灵魂 ——“松”
说说太极拳的灵魂
&&&&&&&&&&&&& ——“松”
&杨式太极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他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候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有兴趣者不妨一试,比较长劲和短劲的发放,便可感受到松的质量了。练过三、五年太极拳的爱好者,以腰腿的力量,用长劲不难把一个门外彪形大汉发出二、三米之远。但即便是十年以上拳龄的爱好者,有相当部分人发起短劲来,却发不出短劲的效果,找不到短劲的感觉。比如给对方使一个似乎不用多大力气的推按短劲,对方感觉是受击部位表层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内入里,震击内脏的难受之痛。若松松的落击对方手之小臂,则对方应痛彻臂骨,如同铁棒敲击的感觉。发不好短劲的原因何在?多是发短劲时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够松软,有些僵硬,有些本能无意的紧张,但他眼下做不好,正所谓修炼未到火候,真拿不出具有威慑力的短劲。上述验证,笔者和自己的学生们曾有感受。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是有着重要拳理和核心拳法。两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无处不松净。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从字眼上看,“松”的大道理似乎不难理解,当你在打坐或站桩时进入松静状态也许不难。但你想在行功走架和对练竞技的运动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放松状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至到的。在练拳架,揉推手、拆散手时做到松乃至做好松,即使对于有些打了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来,说还真的不容易呢!笔者曾拜访了一些名师大家,亦与一些推手大赛奖牌得主切磋交流,感到事实确是如此。
&& 台湾太极名家叶金山先生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却是事实。每天嘴里说松,每天练松,每天教人放松,但是却完全不知道松是什么的人,遍地都是。为什么?因为‘松’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这么简单而已。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一丝一毫的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觉自己好象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如果你的小手臂,从被人由下抬高而超过头顶,只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手臂有丝毫的重量,或自己觉得肘、肩关节,有丝毫卡住的感觉,就表示连基本的松都没有达到,离全身松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太极之初,就是要你放弃日常本能的观念,平时生活、工作习惯用人之本力的,这时到了太极拳就被视为一个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蛮拙的外力,还要你把以前练的外力都卸掉,因为卸外力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松柔、松活、松弹的劲道才能出来。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事实确实如此。可是部分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很多这些人松得不到位。究其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指教,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的功夫。松得不到位的结果,就是使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较高的层次。
&&& 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的自然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练拳的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皮肤的毛孔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精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练松不成变为懈,懈的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腠理(腠理一词源于传统中医之辞,它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紧张,精神萎靡不振。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其表现是上下摊成一堆。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立不定等。如何做到松而不懈,这是练功的关键。练松并不是一点力气都不用,试想一点力气都不用了,还能走架和推手吗?所以说身体的放松,实质上是在意识的控制下,尽量少用拙力。在一个动作过程中,如果只用一分的力量就够的话,就决不用一分半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巧劲省力的学问。放松其实只是一种通向高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最终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那就在这个松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内气和不断增长灵性。通过放松结合其他多方面的训练,而锻炼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轻沉兼备的、松活弹抖的螺旋式的整体劲。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刻地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要体悟“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这句话。
据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表明:简单的说,肢体放松除了提高生物力的传递系统效率之外,还有增长所产生的生物力,产生生物力的大小决定了肌肉、肌腱、骨骼松驰与收缩之差的大小。何谓太极拳放松的主要环节?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放松的一个标准,叫做松透。何谓松透,我认为它的内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松静.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式太极一代宗师禹襄公曰:“先在心,后在身。”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拳首要心静。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才可以开始动作。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 练拳时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兴奋控制的。练功时,只有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但要知道,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得法掌握要领的锻炼过程。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习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去练拳,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却因摸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起来好象柔软优美,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其实,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却急切求松的意图,他们往往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有如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有些人把太极拳练成过于软绵锦的,稍微用一点拙力,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来,这样既没有柔,也没有刚,这种练法不能算成“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而是一种体操式的太极拳,圈内人俗称太极操。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要松得好,就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松是太极拳劲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在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推手对练或交流技艺中不要争斗好胜,拳友同道,有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只要大家有诚意,便可聚在一起盘盘手,摸摸劲,寻找只有太极拳才具有的特殊感觉,以此来彻悟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深奥的“天人合一”、“内外相合”的哲理。若得意处,双方叫一声好,得到了一种体验,于是欣慰无比,精神倍感爽朗,无所谓胜,也无所谓败,大家共同所有的,只是人与人的亲切,是对太极拳论某句话认识上升华的陶醉。摸摸劲,看看拳架的劲道是否正确,找到了感觉,打起拳来兴趣盎然。多点追求松的质量,才有可能学到较好的太极拳功夫。以上所述是对资深的发烧友而言,若是学拳不久的爱好者,还是先松心,后松身,不宜过早找劲,亦不宜追求练松功的“气感”。对于学拳不久的爱好者来说,练松顺序是:首先求得神经中枢的松,有练拳数年松得不尽意者,部分人与神经中枢不能松静有关。接着是求皮肤腠理和肌肉韧带的放松。再接下去是关节的放松和用意识导引内脏的放松,如胸松腹实、气沉丹田等。还要知道一点,关节的活动度与关节的松不是一回事,太极拳所要求的关节松开,是指两对应之骨的接触面能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离得开一点。还要清楚的看到,松自然能柔,而柔却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进而松柔兼备,进而松而能沉。
第二是松展.
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节节贯穿的要求。腰胯以上松开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往下沉坠,上领采天之气,下沉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若练低架拳求松展长功,宜注重这个要领,否则容易造成下肢僵紧不活,影响全身放松)。特别是初练太极拳者,更要力求开展,力求舒展,进而要求“开展之中有团聚之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
记得我学拳伊始,有一次在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的练功房见恩师林墨根先生给师兄师姐传授分解拳势动作的技击要领时,林老师说:“……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劲……倒撵猴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当时自己想了又想都搞不清楚,明明看见示范单鞭掌时用左掌向对方胸部按击,为什么说是右勾手用劲呢?后来得到了林老师多次悉心的言传身教,时光过了三、五年,才逐渐有所理解并感受出来。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至尾都包涵着有如弓状的对拉劲道,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我认为有大约四部分的对拉弓劲是较为明显的。
1、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上以提顶相吸相系(提顶要领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上体前从锁骨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肘称为弓把,手腕和臂部称为弓劲对拉,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内含圆,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相成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要下松涌泉,上松劳宫……”,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往下松开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这样能使下盘稳固,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座力。若下盘不大稳固,上身又怎能松得放心呢?往上松至劳宫穴,能使五条手指自然舒伸,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再有说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对听劲极为有利,感触对方来劲灵敏。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练得法时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三是右钩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又如玉女穿梭,若练得法时亦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练拳求松除了体舒心静的修行,还要多点在拳架动作和推手中感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的弓劲,通过肢体有上同时有下、有下同时有上、有前同时有后、有后同时有前、有左同时有右、有右同时有左的三对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使拳势动作既有圆的匀整和灵活,又有似弓与弦的对张崩弹之力,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在意、气、劲中产生了对称、平衡、折叠、匀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济。自我检查拳势动作是否有了对拉弓劲,是有一对?还是有二对、三对,拳龄不长的爱好者较难同时有二对三对的对拉弓劲。
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肌肉、皮肤、内脏、关节、骨骼松开、放展,使有关部位韧带拉长,通过松开放展的手段,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结成一个全新的整体。太极拳明师戴英先生在1989年11月抵湘授课时深入浅出的说:“松是对每个太极拳的人的要求,没有谁讲太极拳不要松,怎样理解松?松就是说每一个关节,每一块的肌肉都要统一起来。关节统一了就均匀了,均匀了就能比较松了,节节能接得上,不是这地方用力,那个地方不用力……松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容易丢;还有一个是没有松他讲松了,身体不听指挥,人一碰到问题就是僵紧的。这是本能,如果想碰到问题总能松,就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松容易丢,我松了,再松也没有了,实际上这种松已经丢了。松是把身体松开来,而不是松得缩了。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如果没有松而去推手的话,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意气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是实现全松的重点。有些人认为肩松是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是要松到腿足,能上下松至此处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殊不知,这样就再无处可松下去,只好承受负荷,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在拳势动作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放松恰到好处,才是完整的周身松。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行身,当血气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松的甜头自然就感受到了。
第三是松沉.
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动作的下蹲,亦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而指的是丹田内气的下沉。李雅轩先生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然会沉下去,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打拳时,除了“虚领顶劲”以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穴贴地、脚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一旦松柔与轻沉都具备,在往后的行拳中就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放松要松得干净,要丝毫杂念也没有,瞬间要放松到脚下。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功稳固。此乃杨氏太极拳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且入地很深时,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的现象来说的。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实在是误解。在武术词典里重为有形,其力呆滞,而沉则不同,沉劲活,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不同。所以在松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轻灵的同时,亦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
松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关键在于通过打拳,特别是通过松腰和胯裆劲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从而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使各个有轴的关节,旷量不断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从动作的形态上来讲,要求松圆,动作非圆即弧,在腰胯的带动下,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合而螺旋,开而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处处体现了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修炼太极拳。无不以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为要旨。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抽丝式的内外协调运动,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富于弹性和韧性,所以“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论中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要从“松”字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
第五是松击。
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就是太极功夫的松击手段,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击打效果,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太极宗师杨澄甫在世时,有人问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宗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
若要体悟松击,最好是先解决如何理解和认识“松”与“紧”的实际问题,这样处理有利于进行“由松入柔积刚”的技击训练。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拳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因为“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但也不能不谈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可能不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太极拳明师刘习文先生在《“紧”是太极拳的禁区吗?》一文中说:“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绵柔的放松、轻灵活泼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极拳锻炼要求的缩紧,亦为自然的缩紧、绵柔的缩紧、轻灵活泼的缩紧、‘用意不用力’的缩紧。这与现代汉语注释的‘松’、‘紧’(笔者注:通常的‘紧’表述为意念和形体上的紧,是精神上的紧张和肌肉、筋腱的僵直呆板、关节不灵活等等)完全是两回事……只有松紧结合才是产生弹力(伸缩力、爆发力)的基础和条件。松紧结合质量,决定太极拳推手时的发放质量——冷弹脆快的标准度。”但是话又说回来,拳龄较短的爱好者不宜过早体悟刚劲之“紧”,要多点体悟大松大软的拳理拳法,以免影响初级阶段“摧僵化拙”的练松。太极拳明师张子英先生在《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一文中说:“&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沉重的笨劲。”&有道是:有意练松,无意求刚。把刚讲得客观一点,发劲末端聚点上瞬间的紧就是刚。太极拳明师李秒丰先生在《回忆师爷讲太极弓子、闷劲、松紧》一文中说:“松紧训练,主要是掌握松紧的空间和时间的频律及频率变化,即松紧的频度和幅度。松紧的时间越短,松紧的频率越快;松紧的空间越大,松紧产生的能量越大;松紧变化越瞬,能量释放的效果越佳……松则全身皆要松透,紧则要全部紧到极点,而不能半松半紧,要松在自己身上,紧在对方身上,使力量透达无滞。平时训练,不仅要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更要瞬松瞬紧,任意松紧,随意松紧,还要渐瞬突变。”
太极拳练得越松,内劲就越整;劲越整,打击点越小;点越小,穿透力就越大。这就是把松紧练至恰到好处的结果,亦是松击的功夫。
第六是松空。
全体空灵,应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应物自然是人的功夫练至虚无至极时,身上在受袭时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反应。传说受袭者安然无恙,袭击者却被震跌出去了。林墨根老师深入浅出的说:“松干净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练太极拳至少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第二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第三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武式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说:“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松空是练太极拳到了无形无象的高级阶段,此阶段没有几十年的潜心追求和明师高人指点,无法达到。由于本人尚未练成如此功夫,故无具体感悟可言。
有些追求深入研练的习拳发烧友看了不少拳书和请教了一些名师,仍未能使其练拳时松到好处,我想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没有明师正传。杨式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一书中说:“不得真传,身体略壮,学拳十年,终是糊涂。”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练到好处,若没有一位有师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怀太极功夫的明师(不是小有名气的名师,既名又明的老师当然更好)的言传身教,那是难以悟得透彻和感受良好。因为对太极拳而言,其动作的细微之处及道理的深奥玄妙处,多有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困难,只有经过明师点拨和自己的刻苦研练,才可悟其真义。如内功心法就不是说几句话或看多几眼所能搞得说清楚的。吴式太极名家马多瑞先生说:“‘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某个角度讲,能松一分,功夫就上一分。要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恐怕非经过高人的指点才能行,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松到了一定的坎上,就过不去了,需要老师的引导。” 拳友们大多知道初学慢练的重要性,只有慢练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极致,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练有了功夫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要出功夫,必须把架子放慢,一招一式,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不要放过。以慢练松才好采气、养气,摧僵化拙。不但能体悟拳架的细微变化和求得架子工整,也容易练出周身一家的内功来。怎么个以慢练松呢?不是谁都能练到位了,松得透了,那首先要看各家老师的教法如何,然后加上学生的悟性和苦功有多少。譬如说拳架的“起式”,林墨根老师的教法就与众不同,他在《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一文中说:“……起式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l、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2、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脚趾抓地,提肛,收腹)。3、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4、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譬如说发人时,从拳理中知道腕要灵活,手须松软,才能起到中指根通出的内劲指引方向的作用,腕的后援是肘劲,在与对方接手直至将对方发出这一切过程中,肩、肘、腕、手必须松软圆活,这样才能使内劲畅通无阻地射向对方。但习练了较长时间仍不见预期效果,幸得林墨根老师的悉心点拨后才明白要领。无论是“力发于足”或“力由脊发”,到达手指,作用于人,都要经过一个力的传递系统,人的脚作用于地产生反座力,由于复杂的肌腱、骨骼、关节等生物力的传递系统,力可能不同程度的被传递系统所消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自己身上多找点大松大柔的东西,比如松九节(脚腕、膝、胯、腰、脊、颈椎、肩、肘、手腕),松八段(脚、小腿、大腿、脊背、脖颈、上臂、小臂手掌)。又譬如说体验“胸部能松空,才能做到胸中运化”这句话,我起初习练多日仍见自己是不自然的松胸内含,更谈不上在技击中能领略到其中奥妙。后来经林墨根老师精心指教才明白要领。得到要领后不久体验到胸中运化显示出的“活”字,同时,身体上的重心比以前更为稳固,不易受牵制。松胸内含的要求是胸肌从两锁骨处向下松沉,两肩骨外侧微微有向前合与包抄之势,胸骨不能内凹,而是向下松开。含胸对胸部不是向体内收小,而是在松开的情况下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做法能使膻中穴松开而空,心胸开阔而气顺神爽。同时两胸分前后虚实时亦运化如意,松胸的练功要求不在外形的变化,而是内在肌体的松空活动。
再比如讲“松肩”和“松腰”,表面道理是大体明白了,但做起来没能松至好处,后来经过林墨根老师的言传身教才逐渐感受出来。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敛,肩要灵活,就是平常所说的松肩。两肩关节有脱开之感,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跨连接,前与两胸相连,后与两肩背相接。肩关节松开,意贯于两膊。练拳时松肩是甚为重要的,肩膀不松,上胸处气不能下沉,进而影响含胸与拔背,所以肩松后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长期练拳而注意松肩,就会出现练拳时没有肩头的感觉,故有“忘肩”之说。林墨根老师解惑开悟的说:“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应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 有一点松肩助手的练法也许不为习拳初学者注意,就是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这样练法的效果比较好。松腰则是指腰部放松同时带有下沉之意,但并非把腰部硬往下压,硬压则不易转动,要抓住腰(下)脊(上)对拉放松的感觉,放松则能转动如意。腰是全身上下之枢纽,腰不放松则根力很难上达,影响劲道的完整,也是部分人发劲不好的原因之一。需要在此强调的是:“腰只能松。不能乱动”,这好比车轴是个稳定的圆心,车轮围绕圆心转动的快慢不影响车身的平稳,如果车轴内随同车轮同时都动,不仅不灵便,连车身也不稳定。所以说,如果腰随意转动,练拳则出现摇摆不定,与对方交手则易为人制。“腰只能松,不能乱动”这句话是说腰宜按拳架和推手、散手的要求去放松,乱动指腰部左扭右摆,前晃后摇;深层的乱动指腰杆变懈变丢,该松不松为紧为僵,不该松却松了为丢为散。
有些拳友询问:练拳时如何感受到松呢?据本人多年练拳的点滴体会是这样的:如当你盘拳架时,你也许会听到或感到肢体的骨节发出“喀喀”声响,这可能是表明你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处于拳势动态和静态的身体放松到位后,于实的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都感到非常沉重,似乎这半个身子都要陷入地下;于实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沉甸甸的感觉。于虚的另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则有着轻盈的感觉,于虚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像羽毛一样轻飘飘的感觉。又如当你盘拳架练至单鞭掌转腰往左带时,感到一条或两条前手臂往左运动时皮肤微纳凉。再如练至搂膝拗步掌的手掌松出去时,感到劳宫穴皮肤或手指微微纳凉,进而由凉变热。这说明你有放松的感觉了,为什么你的手臂或手掌感觉凉呢?因为松得好时皮肤灵敏到能感触空气对手的阻力,所以能感受到运动时迎“风”(指空气的阻力)吹凉,有如人在水中游泳感觉流水的阻力一样,只不过是人对空气阻力较难感觉,但此时手臂内或手掌内却有暖热的气感,这是由松伴来的内气在拳势动作走得顺畅到位。拳友们不妨留意一下这个松的感受(要自然,不要意念太重),没有五年以上的拳龄还真的难得到呢。如果练太极拳能够练到涌泉穴有“热、麻、涨”的感受,那就表示气血畅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自然是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在盘拳架中练到揽雀尾和如封似闭的后坐按势、海底针等动作时,会感到胯以下臀部肌肉松开往下沉的同时使胯以上腰背肌肉松开向上移动。这是气下沉同时意上升或劲上走的松展体现。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懈;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在演拳的过程中,时有劲贯四梢的之感,手掌发热,发涨,丹田偶有热感和发沉,这是通过强化意念来稳定周身松沉的气势和感觉。总而言之,练拳既要大松大柔,又要恰到好处,道法自然,不要有拔苗助长的生硬做法。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的原则下,认真正确地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的练习符合武术含义的动作。笔者赞同这一看法,练习太极拳要求思想放松和肌体放松,思想集中,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从而直接影响内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强,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减缓衰老进程。郑曼青先生说:“体如能松,则百病不得上身,因体能松,则气血流畅,筋脉和同,五脏始得平衡,上中下三焦,了无阻碍,则病何能侵其体也……茍能得其健康,便是袪病,能袪病,即能延年”。所以说,无论是对功夫派的爱好者还是健身派的爱好者来说,下功夫揣摩放松,细心体悟练松,确是能使自己的拳艺产生质的飞跃。当然练拳放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花许多时间和汗水,只要潜心刻苦修炼,总会取得成效的。&&&
如何才能做到松柔
练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
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 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太极拳松柔五境界
普通练太极拳者讲的松柔,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们讲松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体操作性。也就是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松柔体会,功力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渐提高我们对松柔层次的掌握,与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一开始学太极拳时,我们要求身体松软,节节松开,头上肩上要这样那样走,将人发出去:松沉是内劲下去后再起来,也可以沉都不要,将劲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没变,但内劲的方向变了。
松静,这个静非常不简单,有了这 个静,才有反向的动,所以叫做复命归根。只有做到静,然后才能到空、到化的阶段。就是对方摸到哪儿都是空空的,一点东西都不让对方知道,但此时恰恰是“空 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的说法。我们现在练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过程是通向“无心”的台阶。再深一层 次,是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对方根本听不到东西,到那时才能体会知机的问题,太极拳讲得机得势,身上没有松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机,又怎么会得势?
在练拳的时候,就是要注意这些东西。当然,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追求方向,还要有具体的方法去找,去体悟松柔。比如说“大而化之”, 为什么要你们在练拳时将气势放大,就是因为刚开始为了找准内劲,气势可以小一点,但等到一定阶段,你们的气势大了,内劲早就随着意到外面了。比如,气势足够大了的时候用气圈打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照问题。现在你们的身体状态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达到一丝不挂的阶段,什么节节贯穿,什么根节起、中节随、梢节到,什么“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那些都太慢了。应该是在哪里接触就在哪里起,干吗要跑那么远。比如对方抓住我的前臂,就从这里直接化发对方。
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这些是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事,要慢慢来。
节节松开是基础
当代太极大宗师杨澄甫先生很重视练拳时的松,在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曾经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松开自然”,又提到“两臂骨节均须 松开”。在著名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也明确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轩关于松柔的许多提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他常对弟子们提起,杨澄甫练拳时“又稳 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活”,在发劲时则是“松沉软弹,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轩认为太极拳“非松软纯净内劲不 出”。这些体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我们讲松,主张首先要抓大的结构,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须从纵向上来解决问题,这些就是“松开”的主要内容。
练太极拳时,人基本的站立姿势,从头顶,到脚下,到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不松开,到后面讲节节贯穿,是没法做到的。因为所谓节节贯穿,是要使内劲能够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处都能运行无碍。没有节节松开,哪能有节节贯穿呢?松开的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保持两个方向。一个是上面提顶的问题,一个是下面的尾闾下垂,松到脚底涌泉的问题。这些理论在很多太极拳书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论也有“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心中悬”的意思讲的还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坠的。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物体要悬起来,必须有这样的两个方向。到中层功夫阶段,则可体会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间垂直线的练法。这也是古典拳论所强调的“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关于两个方向的用意,我们平时用功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顶,颈项、头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强调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变成懈掉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关节挤压成一堆。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很多太极拳书都讲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在最初的阶段,不讲一定要提肛,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讲吊裆。提肛的意思主要是会阴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这要待整个身体的松柔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练,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裆部的紧张,从而引起全身紧张。
松开以后,从头 上讲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虚领顶劲、竖项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尾间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双膝稍微内含似爬树、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要注意,这里所讲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问题,而 不能出现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极拳讲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关键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气率 领。任何外形的姿态都同样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图2正面,图2侧面)&
对拉拔长皆是意
如果松开就往下坠,这就是散了,或者出现所谓劲直往下坠的现象,形成重心下沉,则容易僵硬。要先解决人体往下坠的问题,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时,要多感觉尾闾下垂。这也是杨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梁与尾间,宜垂直不偏)的要求。很多人说要微收尾闯或命门外凸,对这样的提法,要注意练功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身形体质问题。有的人命门外凸容易练成驼背,有的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就不能讲命门外凸,命门反而应当往里面走。虽然是同样的一个要领,不同的人用起来也不同。
松开,就是各个关节都松开,是整体的松,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全身肌肉放松,从头颈、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部关节松透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
要注意,太极拳讲松柔,实际上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悬顶时一方面要头容正直,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整个身体放松保持自然下垂状态,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放松,要注意悬顶的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部关节竖起来,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
到肩膀时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时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时要注意松劳宫穴。
肩部是比较难放松的地方,肩关节松不开,其他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提法是“沉肩坠肘”,但他实际上还是强调要松肩,他的解释是:“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关节的松开,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也就是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的“肘不离肋”之意,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切忌飞肘。这里的“肘不贴肋”之意,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融之意,两腋下犹如各夹一个鸡蛋,也有两腋下好像各夹着一个热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如此则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性”。
关于腕的松法,外面同样有很多提法,如鼓腕、直腕、坐腕等。但真正放松效果好的话是直腕,只是将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同时注意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灵机活泼。坐腕立掌的练法并非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指关节的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关键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另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关于掌、指松开的体会是“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大家可细察。此外,还须注意“手要空”的提法,主要是指手心空劳宫穴有含球感但这些是在练拳稍高阶段练习的内容。
含胸拔背的提法近些年有争议,有人提出展胸开胸敞胸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含胸拔背的提法无论在养生或技击角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意。含胸拔背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含胸动作做得不好,就会影响背部的放松而脊背部为重要的内劲转换之所在,胸背部不能松开,自然会影响“力由脊发”。
所谓含胸,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内虚涵之意,放松自然,如此则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但含胸不是向内缩胸,内缩则易成驼背,同样防碍呼吸的顺畅,影响练拳时的姿势和健康。
关于胸部的松,还有种空胸的提法,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这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练法,不过,在初级阶段毋须求太多。无论是含胸,还是空胸,关键都是个“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动作。实际上,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垂直意,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很容易产生。
能含胸,自然能拔背。所谓拔,就是向上拔起之意。在初级阶段而言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一产生拔背感,脊柱自然节节松开沉落,拳势则易有气魄。古典拳论中有“牵动往来气贴背”的说法,在初级阶段即可感受,与人对峙时,能含胸拔背,亦可使对方感受到中心受威胁。到中级阶段,则须在背部更多地体会太极拳“气敛入脊”的内劲奥妙。那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枢纽,内劲如流水般在背部往来,往往是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推手技击中,则能做到“力由脊发”。
到腰胯部,在初级阶段,练太极拳讲立腰松胯,但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这也是腰部的对拉之意。腰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腰为纛”“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等提法,但太极拳的练习是一层功夫一层体悟的事,初级阶段体会“以腰为轴”的意义与中高级阶段全然不同,中高级阶段重点体会的是“中空之势”。
胯部的放松在太极拳练习中同样很重要,因为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髋关节松不开,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初学者体会胯松的问题,只要是上面有提顶之意,下面有尾间垂直下坠,臀部内收,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时的感觉就可以了,一般人觉得胯难松,是因为受平常感觉的错误影响。
脚下松,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有的人叫“虚地”,有的人称“脚心吻地”,都有说法,但最好的感觉就是自然放松,最初还是讲平稳均匀的分布。也就是身体感觉在地面上均匀的分布,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有微微上吸之意,即涌泉穴微微上提。这也就是所谓的“脚心空”。
松开,在抓大的结构方面,重点是肩、肘、腕、胯、膝,脚的节节松开,但不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程度已到内劲练习的阶段,到那时要能够一气贯通。但节节松开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比如说迈步时,很多初学者脚勾起来,就是因为踝关节没松开,大关节松开的要领找不准。
我们讲大关节松开要注意处处对拉拔长,实际上也是阴阳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从外形上的初级阶段就体现了阴阳相济。手心手背,可以理解为阴面阳面,上身下身,虚腿实腿,都是阴阳的问题。到稍后的阶段讲“意”,意上也要分阴阳。我们看到很多教太极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老师自己做不出来。松开,再往深层次,则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横向松散练气圈
松散(第四声),主要讲横向上的放松问题。前面讲的松开,主要是纵向上的松,但练太极拳,还要练习横轴的散,即向水平面方向松开(图3)。为什么肩、腰、胯三个部位难松?因为普通人的经验是对横面的散很难理解。一讲松,普通人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人的意往下松,劲就往下来,散不开。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经验限制,很多部位散不开,致使肩膀难松开,内气无法从胯部以下散出去,也不能通达小腿,形成练半截拳。
讲松散,气圈的练习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杨氏太极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的练习,在初步阶段实际上主要是讲肩、腰、胯的横向松散。也就是将人体几个大关节能够做到横向松开。不过,小的关节部位同样有纵向、横向松开、松散的要求。比如,掌上有没有横向的散7也一样有。太极拳讲的是一横一竖打天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纵向的松与横向的散。“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这里说的就是所谓产生“掌上十字”的问题(图4)。再举一个较为易理解的例子,弓步推掌时,掌上既有前后的拉,也有左右的开,这样掌上的经络才能松开。采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松散法。比如说内含掌、抓气球、抓排球,都是一个意向。能松开,能松散,练拳就会舒服很多。因为内气与外形动作相互通融,形成内气促使外形动作引领的一种动力,便可以产生周身上下通行无阻的感觉。到高深阶段,凡是向外都叫散,向内都叫聚,那又是不同的练法。
馆藏&3813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松腰松胯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