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痛苦和悔恨,莫过于心死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欲望的深渊。

最深的痛苦和悔恨,莫过于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欲望的深渊。_百度知道
最深的痛苦和悔恨,莫过于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欲望的深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怎么啦 说来听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深渊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个生命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永受心灵极苦和身体疼痛极疼之苦活着,这么活着是不是不如死了好?没有改变!_百度知道
一个生命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永受心灵极苦和身体疼痛极疼之苦活着,这么活着是不是不如死了好?没有改变!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受到伤害都会自我封闭的就像进入无尽深渊,世间之事不闻不问,要走出来就要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才是人生的意义,封闭自己有何意义呢?
采纳率:70%
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  一味讨好别人就会失去自我,充实自己很重要。  第17个安慰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再去悔恨以前的行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  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世界总有可爱处;生活贵在有张有弛。心累!”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拥有自我。  第7个安慰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  第11个安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要是赞美别人,有人会指责“别有用心”;自己要是善意批评。  心别太累,学会解脱自己,自己就会欢乐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会远离痛苦;不是时时苛求自己,自己就会活在自在,自己还活不活,拥有自我,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自己就会轻轻松松。  活得太累就会痛苦不堪。因为时常鬼迷心窍,就会让愚蠢蒙蔽双眼,进入错误的岔道还不知道。  心中有恶。  第4个安慰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有人更会暴跳如雷,认为“多管闲事”,过去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风险要预防,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种欲望的悲剧还少吗。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最重要,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不可放纵自己。  第13个安慰要活得轻松和快乐  不与别人盲目攀比。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失去了真实,一点益处都没有,唯一明智的办法是,如何妥善处理后面的事情,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  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  第18个安慰物质虽贫乏心理不潦倒  物质贫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困。贫困常与潦倒相连,人穷常与志短相关。心理贫困,富也会沦为贫穷,心理富足,穷也能转为富裕。物质贫乏加上万念俱灰,会很快摧毁一个人的身体;自信自强,虽暂时物质贫乏,但好日子也会很快到来。  人穷志不短,自强不息。  第19个安慰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第20个安慰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  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第21个安慰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第22个安慰换一种活法也许更快乐  当自己在工作中极不顺心,处处感觉都是围墙时,是否有必要换个环境?当自己在婚姻中极不开心,时时感觉都是冰窖,是否有勇气冲破围城?当自己已习惯逆来顺受,是否会挺起胸膛说“不”?有自信、能自强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摘自大全网  别太窝囊地活着,舒心是快乐之精灵。  第23个安慰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人生实在是太苦短,自己何必总是活得不开心。有烦恼是正常的,没有烦恼才是不正常。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受时,不妨去看一次电影,不妨去听一段音乐,不妨去唱一支曲,不妨去打一个,不妨去防享受一下阳光…  让烦恼心事见鬼去吧,先开心一乐。  第24个安慰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第25个安慰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  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第26个安慰“想得开”才有快乐的心情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融儒、道、释三家精华的名言,叫人多一点开朗、开通与超然。“想不开”总与“疯”字有染,其主要症结还在于钻牛角尖。“想得开”总与“智”字相关,其主要原因还在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家的“以退为进”,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实是人生的大智慧!摘自大全网  有什么想不开的,有退有进,能屈能伸。  第27个安慰烦恼是跟自己过不去  人越烦恼,烦恼就越多,人越快乐,快乐就越多。如果光为烦恼而忧虑,那么烦恼还是客观存在的,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相反,因为烦恼的连锁反应,心情越加沉重,越发苦恼。要是自己不断化苦为乐,改变“做一行、怨一行”的心态,就能获取自身的快乐。  烦恼中光阴也虚度了,笑对人生。  第28个安慰自己的伤痛自己来疗  不要期待别人能抚平自己的伤痛,只有自己把自己说服了,只有自己让自己想通了,才能彻底地根治心病。受挫、失误、不幸、磨难…是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入,是对人生的内涵更为认识的必由之路。唯有征服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征服一切。  治愈一次心灵的伤痛,就等于让心灵升华一次,自胜者强。  第29个安慰千万不能绝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己一辈子不生病是奇迹,那么平常的病痛,则极为正常。自己偶患疾病,又遇到庸医,就疑为绝症,痛不欲生,病魔并没有把自己的性命夺走,恐吓却把自己弄个半死。对于疾病既要乐观,又要谨慎对待,切不可听风就是雨。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之理。不能自己吓自己,千万别对入座。  第30个安慰人生总有可惜事  清人史震林在《西清散记》中说:“一生有可惜事:幼无,长无良友,壮无善事,老无令名。”“贫可惜者二:面承唾为求列,膝生胝为求荣。”“富贵人可惜者二:临大义沮于吝,荷重任败于贪。”“聪明人可惜者三:妄讥议谓之薄,自炫奖谓之骄,怀愤激谓之躁”“豪侠人可惜者三:助凶人得暴名,挥泛财得败名,纳庸客得滥名。”摘自大全网第31个安慰“放下”就有好心情  心灵的负荷太重,就有太多的烦恼。见什么爱什么,看什么要什么,能不烦恼吗?及时清扫心灵,别让心灵的尘埃积得太厚。要知道人生苦短,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求的。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白。  烦恼的东西必须放弃,轻装上路。  第32个安慰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  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第33个安慰沉默能省去许多烦恼  越是当自己滔滔不绝的时候,自己的愚蠢越会暴露无遗。越是当自己洗耳恭听的时候,自己的智慧越会快乐生长。聆听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方;聆听是沟通双方、尊重对方的桥梁;聆听是抛弃错误、远离懊悔的法宝。切莫以为善言能辩是自己的本事,也许一不留神会刺伤别人的自尊,或许无意之中会埋下不幸的种子。摘自大全网  学会倾听是最大的智慧,不要总是滔滔不绝。  第34个安慰只有信赖的人才可放心交往  不能与无赖打交道,否则,会天天无宁日。不能与口是心非的人打交道,否则,时刻要提防被人的危险。不能与没有信用的人打交道,否则随时会有烦恼惹上身。不能与刻薄凶狠的人打交道,否则他可能会攫取自己的性命。不能与声名狼藉的人打交道,否则会时时玷污自己的声誉。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交往的,慎交朋友。  第35个安慰不爱学习愚蠢多  聪明人总是谦逊好学,不耻下问,多多益善;愚蠢人总是骄傲示世,以嘴代心,时时训人。聪明人在学习中成长,在智慧中享受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愚蠢人在不学无术中衰弱,在笨拙中烦恼生活,从不会主动吸取经验教训。摘自大全网  聪明的人好学习,多听多学长学问。  第36个安慰少琢磨人,多琢磨事  自己成天去琢磨人,有多累!留点时间多琢磨一些问题,有多好!大自然有多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而人生几十年又是如此短暂。成功的人总是把眼光盯在事业上,让智慧的火花在工作中大放光彩;失败的人总是消耗在无聊的“人事”上,始终陷于“恩恩怨怨”的泥潭。别把时光耗用在人事纠纷上,既费尽心机,又没有任何产出。  人事纠纷上,要大事化小,把心思用在正道上。  第37个安慰诚实为本信任为重  诚实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有人说,君子养心莫于诚。有人说,巧伪不如拙诚。也有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立。诚实是自信、大度和力量的结晶,心底无私的人自然也是坦荡磊落。诚实是人格的起码标准,对诚实的人可以信任,可以委以重任。欺骗是诚实的最大的敌人,要警惕各种虚伪的“诚实”。  虚伪的东西不长久,做人还是诚实为好。  第38个安慰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人格的魅力多来自严于律已。自律性格的人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成功的人总是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失败的人总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放任自己,苛求别人,往往招致别人怨恨,从而成为孤家寡人。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闭门常思己之过,才能不断进步。多宽容别人,必能换来真诚和友谊。  对自己严格要求,放松自己是害自己。  第39个安慰遵循人际交往十则  不要常常不请自来,且没完没了;不要总是不分时间用打扰;不要总是给别人增添麻烦;除非偶尔有急,绝不可提金钱之事;对别人不要有任何要求;不要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对方;善于宽容别人,不可要求太高;有点距离,距离产生美;  自己不要随便依赖别人。  对别人既要相知,又要宽容,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40个安慰学会与人平等地相处  既不要格外地蔑视任何人,也不要无故地敬重任何人。因为自己蔑视对方,对方在自己的眼里,会被贬得一文不值,自己就会冒犯或侮辱别人。因为自己敬重对方,就会忘却对方的缺陷,并产生对其过分依赖的思想,自己的智慧就会丢失。摘自大全网  非理性地低看和高看别人是愚蠢的,平等和睦相处。  第41个安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  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第42个安慰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  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第43个安慰别说过头话  说话必须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凡事把话说绝了,就没有了回旋余地。一旦陷入语言的“绝境”,其被动、尴尬之情可想而知。说话的艺术在于让人进退有余。人在气头上切莫说过头话,愤怒的话语实际上是一派胡言,平息心火之后会产生许多懊悔。  想一想再说,别说绝情话&/P&pp&&  第44个安慰要善于消除误会  轻信是误会的媒介,疑心是误会的土壤。疙瘩总在心中,何时才有轻松快乐的心情?一旦有误会形成,就要正确予以剖析,切莫狭隘偏见,主观武断。以坦诚之心求得理解,以友好之情相互沟通。最好的还是面对面的交流。  别让误会越来越深,善于化解。  第45个安慰不可忽视别人  孤独往往是忽视的产物。忽视别人,也易被别人忽视。切莫有骄傲心态,目空一切,为所欲为,必将令人厌恶。性格孤傲的人同样易被别人抛弃。不要故意回避别人,也不要刻意接近别人,一切顺其自然。  注意别人,欣赏别人别太孤傲。第46个安慰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每个人都有让人尊重之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就会尊重别人。学会尊重别人,首先要学会角色置换。尊重别人,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不尊重别人,等于孤立自己。尊重别人,必须要真心实意。尊重别人,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相互尊重,使生活充满欢笑。  尊重赢得好名声,尊重是金  第47个安慰该取就取该舍就舍  什么东西都想得到,往往什么东西都得不到。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人的环境不同,能力不一,这一切决定了取舍的标准。该取,毫不犹豫,勇往直前;该舍,毫无隐痛,绝不可惜。任何患得患失的行为,只能加重心理的负担,无形之中自行增加绊脚石。  学会放弃就能更好地拥有,轻装上阵。  第48个安慰常怀同情心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尤其对于弱者来说。乐于同情是一种美德,尤其对于强者来讲。同情一个身陷困境的人,伸出友爱的热情之手,给予其无私的帮助,又讲究同情的技巧和方法,不损害对方的尊严,促使其摆脱窘困,重新振作。  善良的人常怀同情心,行善得善。  第49个安慰经常反省自己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当一日而三省。常思己之过,有利于长足的进步。经常反省,善于总结,有利于扬长补短。反省益于自律,反省促使成熟。反省与自责是两码事,反省不是责难自己,而是为了改过自新。  多反省自己,少贬损别人,多反省,少自责。  第50个安慰别提太多的要求  提一个要求,尽力而为;提二个要求,勉强答应;提三个要求,心中不快;提四个要求,勃然变脸;提五个要求,恶语相加;提六个要求,身心伤害。提太多要求,只能让人生厌。少提不合理的要求。请扪心自问:要求别人多多,自己又为对方干了些什么呢?  多提要求让人心烦,不如以建议代替要求  第51个安慰能改变人生颜色的只有自己  心境不同,人生的颜色也会不同。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的境地,假如自己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诚心祝福,努力学习,那么,人生会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假如自己悲观抑郁,消极落后,虚情假意,无所事事,那么,人生会变得漆黑一片,苦不堪言。心境是种变数,运随心转,人生的幸福调色板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心如死灰,何来生活的心情,心态好,人生也好。  第52个安慰距离也是一种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心灵需要一定的距离,人与人的交往有个分寸。碰撞太剧烈,易发生裂缝,感情太浓烈,头脑易发热。近距离可能会失去朋友,远距离却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距离美不会灼热彼此的心灵,距离美能增加双方的情谊,距离美是一种长久的美。  适当保持距离,过亲反而致疏。  第53个安慰重要的是随遇而安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到什么环境过什么生活,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个人总是渺小的,适应环境最为重要。随遇而安,心态则平。自己少有失落感觉,自己少有抱怨心理,面对现实、不断努力才是最高境界。  抱怨只会招致痛苦,适者生存。  第54个安慰善于说“不”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要说“不”,善于说“不”,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不会说“不”,会给生活带来累赘,严重的会带来人生的灾难。事前说“不”,只是一时不快,必要时,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不”。说“不”字也有方式和技巧,断然拒绝与委婉相拒,效果不一。生活中的“不”字使人轻装上阵。说“不”有时也是真诚的体现。  应承太多,人生自扰,不可能实现的事不做。  第55个安慰一味让不可取  一味让,意味着丧失原则;一味让,意味着没有人格;一味让,意味着软弱可欺;一味让,意味着面临步步进逼的危险;一味让,意味着将走入绝路。有时候挺身而起、奋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进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计策,一再让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该出手时就出手,给点厉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得寸进尺者该迎头痛击,让不一定是好事。  第56个安慰必须牢记的“三句话”  “世上谁最智慧?是那以人人为师的人。世上谁最富有?是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世上谁最强大?是那善于克制自己的人。”拜人为师,知足常乐,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使自己终身受益。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做到没有?  学习人生的智慧,愚蠢来自于不学习。  第57个安慰遗憾也是一种美  有遗憾是正常的。没有遗憾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没有遗憾就无所谓人生的欢乐,没有遗憾也就感觉不到人生的幸福。人的欲望越大,遗憾就越多,人的欲望越小,遗憾就越少。有遗憾说明有追求并有过努力。对遗憾也要作客观的,因贪欲过大而遗憾是可悲的,为一点点小事而抱憾终日是不取的。  笑对人生的憾事,人生有遗憾极为正常。  第58个安慰就怕没有一技之长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混日子最终只会害自己。不思进取、自我感觉良好要不得。没有职业技能的人会四处碰壁,没有职业技能的人迟早会一贫如洗,没有高超职业技能的人不能成大业。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的机制,实力大小就看自己有无高超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才能使自己成为人生的强者。  尽可能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无技能的人才恐慌。  第59个安慰吃亏未必不是福  吃亏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但要坚信人生总是相对公平的。假如自己处处精明,时时准备去算计别人,总爱占别人的便宜,其实吃亏最大的还是自己。何必分秒计算盈亏,多一点给予,少一点索取。吃亏能够给自己带来美名,而爱占便宜会败坏自己的名誉。  处处爱占便宜,结果却是自己吃亏,败坏自己名誉的人多失败。  第60个安慰无为人轻有为人诽  假如自己没有任何才能,那么别人会根本瞧不起;而一旦自己有点才华,并且又有所作为,那么别人又会诽谤、诋毁。若是自己了解这个人生道理,还会苦苦挣扎在烦恼之中吗?于是自己一心发奋努力,在进取和取得成绩的同时,再不会因别人的谗言而痛苦。无为变有为,有为更有作为一心奋斗。  能否检查一下自己的可惜事,遗憾总是难免第61个安慰不贬人多自律  自己若想得到快乐,就要宽容,自己若想寻求烦恼,只要损人。人生烦恼,多因恕己而不恕人。一味贬人,无处不是荆天棘地,一味损人,无时不是阴云淫雨。经常责己,何处不是舜日尧天,宽以待人,无时不是和风霁月。人生的进步与成功,源于深深的自省;人生的退步与失败,源于恶意的贬损。“长于自检,短于责人”是人生秘诀。  用损人的毒刺去伤人,也会伤自己,以善良的眼睛看世界。,自己就会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却是别人眼中的在堂,知足常乐。  第14个安慰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盲目自大自尊,使人陷于亚健康状态。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要坚定信心!必须时刻警惕不良欲望。  善去不良欲望,就会心神不宁,去恶念。  第10个安慰注意不要活得太累  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而明天还没有来到。今天是真实的。  第3个安慰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得到了媚俗,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  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不攀不比,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  第2个安慰自己的心痛只能自己疗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丧失现在的心情。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至察则无友。处处不能容别人的缺点第1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丧失现在的心情,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偶尔的抱怨发泄一下,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不每每吹毛求疵,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放纵自已灵魂的人,最终会失去真正的,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喜欢自己吧,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  圣人都要“一日三省”,要相互宽容。第16个安慰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也就无法和平相处。以“恶”的眼光看世界,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人心不足蛇吞象,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意志薄弱者就会不时掉进深潭;以“善”眼光看世界,就不会理智地克制自己,经常会做出悔恨的蠢事。  第15个安慰多用善眼看世界  水至清则无鱼,又不囿于自我。  第9个安慰恶念越多痛苦越深  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关键是没有及时驱赶心中的恶魔。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光看别人的脸色。累,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但是如果自己仔细想一想;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因为没有及时清扫心灵的灰尘,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自己要是善于健谈,有人又会指责“夸夸其谈”。  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走极端总是惨遭失败,寻找人生的智慧。  第8个安慰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没有一副画是不被别人评价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被别人议论的。自己要是沉默寡言,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就会越瞧越可爱,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才是智慧的。  昨天已经过去。  第12个安慰不做欲望的奴隶  人们总叹息“飞蛾扑火”,人们总讥讽“鱼儿上钩”,人们总是笑话“自陷泥潭”,有人会指责“城府很深”。自己多看别人的长处,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  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第6个安慰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因为心存邪恶的念头,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  第5个安慰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
自己解脱了,家人,朋友,有时候励志书籍真的不错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起码活着家人可以看看,聊聊天啊!开朗些吧!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部著作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沉重的肉身》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上市未及一个月即再版,至今已印三版,一时成为热门书籍,本次再版,订正了个别词句,使用了新版式。
  前记  
  构思这部小品文集有好些年了。
  九○年,北岛兄约我给他主编的《今天》写稿,那时我在巴塞尔念书,正临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考试关,满脑子单词和词尾变化规则。在古典语言课上读了一些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散文,联想到读过的现代小说,即兴写了《沉重的肉身》,不过为了换换脑筋。这篇几千字的小品刊发后,出我意料,得到文学界一些朋友谬奖,怂恿我再写。打那以后,脑子里就不时冒出些意念——但仅意念而已,功课繁重,没有精力来编织这些纬语,也就搁下了。
  九三年到香港,老友林道群嫌我的学究文字艰涩难懂,文风变得让人厌烦,问我有没有非学究性的文字,我就把臆想中的这部文集给他,答应半年交稿。谁知四年如烟,学务、编务缠身,全是道问学的学究事,这些小品写得断断续续,总不能如意。写小品比写学术论著费精耗神得多,如今终于成章,算是生命经历的缘份。
  文集的构思费了一番心思,读者要是留意到各篇顺序的刻意安排就好了。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文集做预告已三年多,害得有读者不时徒劳寻问,在此深表歉意。纬语没有写完,想好的意念还有好些——赫尔岑讲的“家庭戏剧”、阿玲讲的自己与米勒的故事、帕斯捷尔纳克讲的拉拉的故事、艾柯讲的修道院故事……都有意思。为了尽快向友人和关心的读者交待,先就此打住。
  需要交待的是,原刊于《今天》的《沉重的肉身》当时写得仓促,这次重新写过。部分篇章分别在《读书》月刊和《上海文学》刊发过,结集时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刘小枫
  1998年5月于香港
  引子:叙事与伦理
  上帝知道多少人的头发,伦理学就知道多少个人.
  ——基尔克果
  一九六七年春天……
  院子里只剩下我们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子,父母们和大孩子们都参加文化大革命去了.有的在学习班里背主席语录改造思想,有的在大街上通宵达旦辩论造反还是保皇,有的在不知什么地方彻夜印传单.那个春天的日子,其实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趁大人们不在,院里的小孩子们分成两个阵营,用自制的木头大刀和长矛玩相互厮杀的游戏——从底楼杀到三楼,从三楼杀到底楼,免不了有喊叫、受伤、委屈、流血、哭号.我们每天晚上都玩这种游戏,敌对的两个阵营每天都在分化、重组,有人叛变,有人当奸细,有人当领导核心.
  一天——那个激情万端的春天并无特色的一天夜里,敌对阵营的头目和谈失败后,指挥自己的部队(一方番号是"井冈山兵团",另一方番号是"延安纵队")开始厮杀,院子里闹哄哄的.突然停电了,整个院子一下沉入黑洞洞的深渊,厮杀的双方再也看不清对方.世界剎那之间不在了,没有父母在身边,又没有电灯的处境使模仿的革命游戏激情变成了不知身在何处的恐惧.两个阵营之间虚拟的敌对伦理不见了,大家不分政治观点,不分男女界限,牵着手,搂着腰,挤缩在一起,不知如何度过入春后依旧冷冽的这个寒夜.
  我们中间有一位刚念初中三年级的大孩子,也许因为高度近视,没有上大街辩论或散传单.他并没有参加我们的革命游戏,只是同时给斗争的双方提供战略和战术指导.只有他在没有电灯的黑暗中显得比较自在.
  黑夜静得让我们心惊.
  这个大孩子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他坐在破旧的窗台上,讲起了福尔摩斯的故事,故事中的惊险覆盖了我们心中的恐惧.接着,他讲了凡尔纳讲的奇妙的故事、雨果讲的令人感伤的故事、梅里美讲的让人痴想的故事.他叙述的时候,我们不再惊恐地四处张望,不再慌张地想要寻找蜡烛,甚至不再期待电灯重新亮起来.这个大孩子讲的前人讲的故事,像温暖的手臂搂抱着我们,陪伴我们被遗弃的、支离破碎的长夜.时间,若有若无的时间被叙事填满了.
  从那以后,我们不再玩分成两个阵营厮杀的游戏,而是要这大孩子讲故事.直到有一天夜里,大街上的革命斗争已经动枪了,院子没有停电但必须关灯,我们围坐在大孩子脚下,他仍旧坐在破旧的窗台上讲故事——讲雨果讲的《笑面人》,大家都忘记了关灯,一颗半自动步枪子弹不知从何处飞来,横穿过大孩子的脸颊,崩掉了他三颗大牙……
  据说,人类开始讲第一个故事时,与我们院子停电时的处境差不多:原始穴居人在夜色降临后,感到时间的支离破碎和空间的若有若无,有一天——故事总是从这暧昧的有一天开始,一个年长的穴居人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听过故事以后,穴居人心里暖和起来,明天的艰辛和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
  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谋求它."如果伊壁鸠鲁的这话说得恰当,又如果谋得幸福是伦理学的基本主题,那么,叙事对于人们谋求幸福就是必不可少的,它可能既是人们关于幸福(或不幸)的知识,又可能是人们在幸福之中的时间和空间.
  "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梭伦).这个神无处不在,并没有随着现代性的社会进步而隐退,而是不分国家和民族一律平等地尾随每一个人的身体.这个神名叫偶然.人的叙事是与这个让人只看到自己幸福的影子的神的较量,把毁灭退还给偶然.叙事不只是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也讲述尚未经历过的可能生活.一种叙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
  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伦理学自古有两种:理性的和叙事的.
  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进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随缘而来的性情通过教育培育符合这些理则.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堪称理性伦理学的大师.有德性的生命感觉,就等于思辨的才能.
  叙事伦理学不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也不制造关于生命感觉的理则,而是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叙事伦理学看起来不过在重复一个人抱着自己的漆盖伤叹遭遇的厄运时的哭泣,或者一个人在生命破碎时向友人倾诉时的呻吟,像围绕这一个人的、而非普遍的生命感觉的语言嘘气——通过叙述某一个人的生命经历触摸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的例外情形,某种价值观念的生命感觉在叙事中呈现为独特的个人命运.
  理性伦理学关心道德的普遍状况,叙事伦理学关心道德的特殊状况,而真实的伦理问题从来就只是在道德的特殊状况中出现的.叙事伦理学总是出于在某一个人身上遭遇的普遍伦理的例外情形,不可能编织出具有规范性的伦理理则.
  荷马、索福克勒斯、但丁、莎士比亚是叙事伦理学的古典大师.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叙事伦理学家们坚持:"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毕希纳);"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基斯洛夫斯基).叙事伦理学在个别人的生命破碎中呢喃,与个人生命的悖论深渊厮守在一起,而不是像理性伦理学那样,从个人深渊中跑出来,寻求生命悖论的普遍解答.理性伦理学的质料是思辨的理则,叙事伦理学的质料是一个人的生活际遇.理性伦理学要想搞清楚,普遍而且一般地讲,人的生活和生命感觉应该怎样,叙事伦理学想搞清楚一个人的生命感觉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这并不等于叙事伦理学根本不理会应然——那样就谈不上伦理的道问学了,它只是不从与具体的人身不相干的普遍理则,而是从一个人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的生命感觉来摸索生命的应然.听故事的人为叙事中的"这一个"人的个体命运动了感情,叙事语言的嘘气就不经意地形塑或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感觉,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伦理的事情.如果你曾为某个叙事着迷,就很可能把叙事中的生活感觉变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想象乃至实践的行为.叙事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力量就在于,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她)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道德的实践力量是理性伦理学没有的.
  我们听过《红岩》、《烈火金钢》、《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故事,才有了分成两个阵营厮杀的游戏.经过那大孩子讲故事的夜晚以后,我发现自己的命运被那些夜晚的叙事决定了.大孩子讲的十九世纪西方古典作家们讲的故事不仅有一种抱慰生命中惊惶时刻的力量,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想象和对某种生活品质的信念.
  讲个人命运的叙事,是原初的伦理学.人类经历过的被遗弃的长夜数也数不清,与此相伴的是数也数不清的、难以辨认的白日恐怖.在被遗弃的长夜和难以辨认的白日恐怖的时间中,人类讲了好多故事.故事多半是虚构的,但确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叙事的虚构是更高的生活真实.叙事编织出另一种时间和空间,给个人的生命被遗弃的长夜带来光亮,构造出玻璃般的言语世界将恐怖隔离开.叙事中的现实也不外乎某个人的幸福或不幸(多半是后者)的遭遇.但与现实中的个人遭遇不同,叙事中的遭遇是依照人的自由意志和价值意愿编织起来的.现实的历史脚步夹带着个人的命运走向无何他乡,在叙事的呢喃中,"我"的时间和空间却可以拒绝历史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叙事伦理学是更高的、切合个体人身的伦理学.
  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伦理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在现代社会,叙事纷然,叙事技巧杂陈.叙事艺术(小说)的发达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事件.现代人听故事(小说)、看故事(电影)太多,叙事已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伦理分不开.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非每个人都可以和能够讲自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随着平等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有能力、有权利讲故事的人多起来.何况,现代社会中生活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多——经济、政治生活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生活实践的可能性,文化生活形式的变化也在提供更多的生活想象的可能性.叙事不仅讲述曾经有过的生活,也讲述想象的生活.生活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的增加,带来叙事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的增加,反过来说也一样.再说,倘若伦理就是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现代伦理就不是像古老的伦理那样,依据一套既定的道德体系来整饬属己的生命经纬,而是依据个人的心性来编织属己的生命经纬.现代性伦理是个体化的,于是,故事就多起来.
  现代的叙事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自由伦理不是某些历史圣哲设立的戒律或某个国家化的道德宪法设定的生存规范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偶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
  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范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的叙事伦理学不提供国家化的道德原则,只提供个体性的道德境况,让每个人从叙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自觉.伦理学都有教化作用,自由的叙事伦理学仅让人们面对生存的疑难,搞清楚生存悖论的各种要素,展现生命中各种选择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让人自己从中摸索伦理选择的根据,通过叙事教人成为自己,而不是说教,发出应该怎样的道德指引.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讲过一位老太太的故事,她是伦理学教授,她教伦理学的方式就是通过讲故事举出人生中的道德困境,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种困境的构成,由此形成道德自觉.自由的叙事伦理学不说教,只讲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伦理:也许我不能释解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无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陪伴你,给你讲述一个现代童话或者我自己的伤心事,你的心就会好受得多了.
  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道德问题解决了,每个人终究会面对"我该怎么办?",这只能由每个人依自己的道德意识做出选择.能够抉择的意识并不总是明朗.别人讲的故事,不仅有助于我明朗自己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助于我搞清楚自己的生存信念.
  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更激发个人的伦理感觉,它讲的都是绝然个人的生命故事,深入独特个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以富于创意的、刻下了个体感觉的深刻痕印的语言描述这些经历,一个人经历过这种语言事件以后,伦理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
  我初到香港时,住在一个曲径通幽的旧山村,村民爱养猫,满村是猫,人称隔猫村.邻里有个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叫Yukine.一天我用余食喂猫,有两只小猫来食.一只干瘦,长得不好看,一只长得圆润,特别好看.我驱赶长得不好看的小猫,想只让长得好看的小猫食,不料被Yukine看见了.Yukine趴在围墙上对我说:
  我刚学英文时,不懂Iamborn是什么意思."我出生了"?中文的动词是主动态,英文是被动态,直译成中文应该是"我被出生了".我觉得英文的意思对.我的生命起点不在我自己手里,不是由我决定的.我不能决定我的身体的美或丑、我的心性的明朗或忧暗、我的意志的坚韧或软弱,我自己的诞生完全是偶然的造化,不是我出生了自己,而是我被出生了.
  我读的语文课本中有儒家的道德命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充满主动态的九个字令我好生恐惧,觉得像我这样生性弱小的人的生活希望被剥夺了.这样的道德命令没有给被出生就生性脆弱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想象的余地,比如我天生就没有修身齐家的能力.在这九个字的道德命令面前,丑小猫没有能力去践行一种主动态的道德生活,只有自己倒霉,只有暗自哭泣.丑小猫倒霉全因为自己如此被出生了,它活该?谁会给丑小猫带来安慰?
  马太、马可和路加还有约翰讲的故事中有好多麻风病人、妓女,他们都是一些没有能力去践行主动态的道德生活的人,他们只能甘于受歧视,还得怪自己的不是,为什么自己会被出生成这个样子…….正当他们绝望时,耶稣突然闯进人间,给麻风病人、妓女和弱小的人带来上帝的国.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event,就像itisborn降临我.我的生命在主的怀抱里第二次被出生,这种重生对像我这样弱小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第一次出生受伤的可能性太大,被出生的我很可能没有能力选择我觉得的美好幸福.在主的怀抱里重新被出生,我没有力气的生命就可能完全不同了.被主出生的生命,不带有要我成为某种理想的道德规定的人的命令,主只是抱着我.
  可是,不仅当时的犹太人,就是后来的许多基督徒,都有一种道德主义的圣人追求,要求每个人必须追求道德化的人格,据说道德化人格的实现,就是理想社会的实现,还说这就是上帝的国.我不觉得理想社会的实现就是上帝的国.耶稣说:"日子满了,上帝的国近了"(可1:15).上帝的国不是我们人建造起来的,而是从人的一切可能性和历史限制的彼岸撞进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来的.
  我有时想,在主的怀抱中重生后,我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意思?主让我仍然活在此时此地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活在此世此刻,既不是为了献身给建设人间天堂的道
  德事业,也不是随无常的风把我这片落叶般的身子任意吹到哪一个恶心的地方,而是在挚爱、忍耐和温情中拥有我此时此地的生命.读保罗的信,觉得他有时性子急,烦恼不安,为一所罗马的教会因吃何物起纠纷而忧心忡忡.保罗的处境并非充满光润,他满目伤心.但他没有说,吃什么无所谓,更没有论断谁对谁错.他并不泰然,脾气好像也不小,但他……
  Yukine突然停住不说下去了,她看到我正在给长得不好看的干瘦小猫喂食.我知道,她刚才给我讲的是《福音书》中讲的故事.听了后,我羞愧万分.我经历了一个伦理事件.后来我搬迁,再也没有见过Yukine,时常想她.Yukine讲给我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伦理,也给我留下了温暖的时间和空间,就像母亲给孩子或孩子给母亲讲完故事或老朋友之间讲完故事后,讲的人和听的人都觉得心里明朗或好受多了.
  叙事讲的要么好像是自己亲历的事——"我"如何如何,要么好像是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他"、"她"或"你"如何如何.那个高度近视的大孩子从前人讲的故事中挑出一些故事来讲,这种叙事的叙事或者复叙事其实与叙事一样,是日常的和古老的叙事方式.我们的亲朋好友不仅常讲他们亲历的事,也常讲听来的事;耶稣的故事有四种经典的讲法(四福音书),以后还有无数讲法;孔子讲春秋故事与左丘明不同,公羊子和穀梁子复述从子夏那里听来的孔子讲的春秋故事,古人称为春秋传言.
  我在这里想讲几位现、当代叙事家讲过的故事.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小说家和电影家都是叙事伦理思想家,大多数叙事家讲的故事都是些随便说说的故事.但现代伦理问题的确尖锐地出现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现代叙事思想家讲的故事中,探讨现代性伦理不可能绕开这些叙事观望到的个体生命的伦理深渊,而探讨的方式只能是复叙事.现代伦理学思想大师(从舍勒到麦金泰尔)少有懂得叙事与现代伦理之间活生生的关系——据我所知,只有基尔克果、艾柯懂,所以,他们讲过不少故事.
  没有叙事,生活伦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气息也是灰蒙蒙的.
  通过这些复叙事,我仅想给几位好友提供一段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一起涵咏其中的伦理韵味.
  丹东与妓女
  丹东是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功臣、革命政府公安委员会主席,签署过不少斩贵族人头的手令,可算是老一辈革命家.除了丹东自己,谁也没有想到革命家丹东最终被自己发起的革命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法庭送上了断头台.丹东本来是革命断头台上的斩头刀,谁知他的身子和头也成了斩头刀下的什物.丹东为谁或为了什么信念而死?
  思想界的刑事侦探毕希纳
  毕希纳(GeorgB&hner)十六岁时就写过《论自杀》的论文,懂哲学、神学和脑神经学,写小说、剧本,情书也在行,还干秘密革命活动,一个十足的德意志天才.仅从毕希纳写下的文字来看,就可以知道他具有敏锐奇妙的思想才能.
  更奇妙的是,二十四岁那年,毕希纳突然患上伤寒,发过一阵高烧死了.当时,毕希纳卷入的一场革命流产了,警方正通缉革命者.毕希纳东躲西藏,后来终于逃到苏黎世,躲在一位朋友的寓所里啃着面包写"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发展"讲稿.在流亡的日子里,毕希纳文思泉涌,一气写了好几部文学作品.
  躲避警方的追捕期间,毕希纳开始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毕希纳写信给未婚妻说:
  我研究了革命的历史.我觉得自己仿佛被可怕的历史宿命论压得粉碎.……个人只是波浪上的泡沫,伟大纯属偶然,天才的统治是一出木偶戏,一场针对铁的法律的可笑的争斗,能认识它就到顶了,掌握它是不可能的.……我的眼睛已经看惯了血.不过我并不是断头台的刀."必须"是应该受到诅咒的词汇之一,人不是用这个词汇来给自己洗礼的.
  这些文字显得语无伦次,情绪异常激动.究竟怎么回事?毕希纳不过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不是在干历史的革命,思想情绪怎么会被搞成这副样子?原来,毕希纳在查阅法国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档案时,发现了一桩思想奇案:丹东之死.
  丹东是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功臣、革命政府公安委员会主席,签署过不少斩贵族人头的手令,可算是老一辈革命家.除了丹东自己,谁也没有想到革命家丹东最终被自己发起的革命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法庭送上了断头台.丹东本来是革命断头台上的斩头刀,谁知他的身子和头也成了斩头刀下的什物.丹东为谁或为了什么信念而死?
  事隔几十年,这宗思想疑案一直没有人搞清楚过.毕希纳凭着二十二岁的青年血气,决意自己来办一次思想侦探案.
  思想者大致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过种种论说制造思想奇案;另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刑事侦探,专破历史中沉积起来的思想悬案.就拿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的十九—二十世纪来说吧,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都是些现代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施特劳斯、沃格林、洛维特则是些思想案件的大侦探.思想刑事侦探不是对历史中的思想做道德检察,然后提出政治控罪——那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局的侦探干的事,而是侦察在历史社会的大街小巷中发生的把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搞得鸡犬不宁的思想刑事案件,搞清案情,然后在公共舆论中对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提出检控.思想界的作案和社会生活中的作案一样,都是自然而然、永不可能杜绝的事情.
  日常生活需要侦探,思想生活也需要侦探.有了侦探,人们的生活才得安宁.我不敢说毕希纳是现代的思想侦探的第一人,但肯定可以说是前驱之一,或者说是极有智慧的一个.毕希纳仅用五个星期就把"丹东之死"这桩案子搞清楚了,并以索福克勒斯的气度、莎士比亚的文风写出了案情报告《丹东之死》.案情报告写成了一出现代悲剧,足见毕希纳被这案子搞得激动得不可收拾.这篇案情报告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在现代思想史上成为一块路碑.一百六十多年来,德国甚至整个欧美思想界不断有人被他尖锐的思想侦探能力吸引,纷纷惋惜他的早逝.的确,要不是因为毕希纳偶然发高烧死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语思想界
  ,马克思、尼采恐怕就不会那样作案了.
  在毕希纳的激情之笔下,丹东之死既有苏格拉底的饮鸩气概,又有耶稣的客西马尼园悲情.这些气概和悲情簇拥着一种现代的生存伦理观:一种相当脆弱、但在历史选中的个人身上又相当坚毅的伦理.与苏格拉底和耶稣一样,为了证明一种伦理的正当性,丹东被当时的法律制度合法地审判有罪,被民主地送上断头台.丹东之死属于那种按新理不该死、按旧理又该死一类的历史事件.这类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总是在新旧伦理的交替时刻发生.
  可是,革命家丹东正是为了新的伦理而发动革命,又被新伦理的革命法庭斩掉脑袋的.丹东之死是桩奇案,就奇在这里.
  写完《丹东之死》后不到一年,毕希纳就发致命的高烧死了.这场突发性伤寒令我生疑:毕希纳发的致命高烧是否与他侦破这宗疑案有关?不过,这倒是案情之外的事了.
  丹东之死是因为断头台变成了礼拜堂?
  丹东的人头被革命法庭斩掉,是因为他像嘉米叶那样,眼睛"曾经为几个不幸的人湿润过"?是因为他的良心突然发现"往断头台运犯人的马车碾平了一条大道",觉得罗伯斯庇尔"想把革命变成宣讲道德的大厦,把断头台变成礼拜堂"?总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公安机关杀人太多,于是开始忏悔,不想继续革命,以致同罗伯斯庇尔发生冲突?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冲突,无疑是他的死因.但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究竟在哪一关键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思想冲突?他们两人不是革命同志?不都在为新的伦理献身?
  的确,革命后的丹东变了.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时候,丹东不再革命了,整天不是与同伙发犬儒主义的牢骚,就是与妓女调情,说下流话.罗伯斯庇尔对此觉得不可思议:这同志怎么变得像个花花公子?既然丹东的手和心已经变得肮脏,罗伯斯庇尔觉得,在一个以绝对道德为基础的国家里就不该再有他的位置.这就是史家们通常说的丹东被送上断头台的原因.
  毕希纳对历史学家们的说法不满意.史家至多能收集案情材料,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件历史案件的内在肌理做出分析.如果按历史学家的说法,丹东之死实在算不上一桩奇案.可是,丹东死后,人们对他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历史学家的说法没有解答众人的疑惑,丹东之死仍是一桩奇案.所以,毕希纳起心要来办理这桩案子.
  丹东是被人民法庭送上断头台的,人民法庭判他死罪是依法判罪,不是凭罗伯斯庇尔个人的不满.罗伯斯庇尔领导的这个革命后的人民民主国家是法治的国家,并不像好多人说的那样是什么人治国家.其实,任何国家都是人治的,是人依法而治.问题在于依的是什么法.自由民主国家与人民民主国家的区别,不在于一为法治国家,一为人治国家,这两种政体都是人治,差别在于人治所依的法不同.
  人民法庭依的是什么法?
  一天,罗伯斯庇尔身着布衣和无套裤,只带了一个警卫员,上街视察革命后的形势,迎面撞见一群人民.人民马上认出身穿布衣的革命领袖,激动地围住罗伯斯庇尔,七嘴八舌地说,革命中"流的几滴血还没有把人民的脸蛋染红","断头台工作太慢了",吵吵嚷嚷要为了建立新的道德社会继续革命,加速杀人.罗伯斯庇尔看到人民身上火热的革命热情,脸上泛起喜悦的红润.他慈祥地看着可爱的人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遵守法律!"
  "法律是什么?"人民问.
  "法律就是人民的意志."罗伯斯庇尔回答说.
  "我们就是人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ergo(所以)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人民回答说.
  罗伯斯庇尔微笑地点点头,向人民摆了摆手,继续视察.从罗伯斯庇尔背着手远去的样子来看,他对人民的革命意识和热情相当满意.
  人民们说"我们就是人民,我们的意志就是法律",是在下意识地背诵罗伯斯庇尔的语录,因为这些话是人民们从罗伯斯庇尔的许多演说中听来的.在《关于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讲词中,罗伯斯庇尔明确说:"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讲词中,罗伯斯庇尔更具体地说:
  法律是什么?这是按照它与理智、正义和自然界的永恒法则所具有的相同程度,自由表达或多或少符合于民族权力和利益的共同意志.每一公民在这种共同意志中都有自己的一份,都和自己有利害关系;从而他甚至应当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精力,来阐明、改变和改善这种意志.
  罗伯斯庇尔是个卢梭主义者,这种"主义"主张,法律应该体现具有高尚道德的共同意志.既然高尚道德只会是人民的公意,法律就应该是人民公意的体现.人民公意是人民民主国家的自然法,人民民主专政机关根据这种自然法的正当性订立若干具体的实定法条例.实定法规定最大的政治犯罪就是反对"人民",要斩某人的头,最简便不过的就是把他说成"人民公敌",这是再合法不过的了.
  "人民"道德是总体性的或共同体的公意伦理,不是有个体差异的实质伦理脉动.罗伯斯庇尔遵循卢梭的教导,要建立具有公德的国家——人民共和国,要求每个公民都有美德.本来,每一个公民是个体,有自己的价值偏好,但人民是总体或共同体,其道德形式是公意.人民成了美德的公意符号,在人民的公意道德中,个人的价值偏好必须得到矫正.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必须放弃自己个体的价值偏好,不然就不能成为共和国公民.
  人民的国家既然是人民公意的道德体现,国家机器就应当享有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例如设立道德法庭的自由——让那些不道德的个人洗脑或人头落地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称为人民公意的自由,或民主的自由.因为所谓民主,按罗伯斯庇尔的老师卢梭的看法,也就是人民的公意.罗伯斯庇尔说:"自由是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它以正义为准则,以他人的权利为限制,以自然为原则,以法律为保障."这里的所谓"正义",也是人民道德的公意,所谓法律指人民公义的自然法理衍生的法律秩序,人民公意的自由是在这种法律秩序保障下的自由行为.在人民民主的国家中,法律保障的是人民公意的自由,而不是个人的生活想象的自由.所以,对于罗伯斯庇尔来说,自由就是为了人民公意的道德目的可以做一切事:"人民"是道德的化身,人民意志等于道德良心,等于正义.
  依据这种自由理念的正当性,罗伯斯庇尔提出了所谓德行的自由恐怖论:"革命政府就是自由对暴政的专政","共和国的武器是恐怖,共和国的力量是德行".他在作报告时多次讲:没有德行,恐怖就会带来毁灭;但没有恐怖的德行是软弱无力的.人民德行的恐怖"是迅速、严正、坚毅不屈的正义行动",人民民主专政无论多么恐怖,都是天理认可的事.这就是罗伯斯庇尔的自由理念和人民民主专政具体的道德意涵.
  毕希纳在这里发现了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不和的第一条重要线索——对自由的理解的歧见.丹东与罗伯斯庇尔本来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都崇尚人民公意的自由,曾并肩在这面自由的红旗下战斗.他们为了自由而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革命法庭,对每一个不符合人民道德的人采取"迅速、严正、坚毅不屈的正义行动".
  但革命后有一天,丹东和友人德穆兰在夕阳如血的辉光中沿塞纳河散步,丹东突然说:
  看!那么多的血!塞纳河在流血!流的血太多了!
  丹东开始对人民民主的自由产生了怀疑,怀疑这种自由与妓女一样,"是世界上最无情义的东西,跟什么人都胡搞".他隐隐约约感到,"自由神的铜像还没有铸好,炉火烧得正旺,我们谁都可能把手指烫焦的".于是,丹东开始散布反民主的自由言论:"人民"公意的"自由"是需要活人献祭的罗马食神,"专吃自己的孩子".在审判丹东的人民法庭上,丹东对旁听席上的人民们指控罗伯斯庇尔和鞠斯特:
  他们使自由的每一个足音都变成一座坟墓,这种情况要继续到什么时候?你们要面包,他们却掷给你人头!你们口干欲裂,他们却让你们去舔断头台上流下的鲜血!
  这不地地道道是反革命言论?人民民主专政法庭判丹东死罪,有什么好奇怪?苏格拉底之死对"民主"提出了质疑,丹东之死对现代人民民主的"自由"提出了质疑.如果罗伯斯庇尔们论证卢梭是崇尚自由的,不是道德专制论的鼻祖,丹东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分别.他提醒人们,不能听见"自由"就兴奋,最好先搞清楚,"自由"是什么意思.
  妓女玛丽昂的感觉
  这桩奇案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了,历史学家出身的思想侦探也就在这里把卷宗掩上.可是,毕希纳在审理这宗思想疑案时发现,案情不仅牵涉到高级革命干部和人民,还牵涉到一个妓女——玛丽昂.这使得案情骤然变得复杂起来.
  高级革命干部是以人民的名义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成员,有特定的身份.丹东是高级革命干部,他与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分歧是高级革命干部内部发生的思想路线斗争.但是,高级革命干部内部发生的思想路线斗争与人民相关:丹东由于亲自审批送人上断头台太多,发现人民不是一个总体,而是无数的个体.人民的公意很可能是一个虚构,这虚构的符号可能会、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了无数个体的断头台.
  丹东的这种感觉同一位名叫玛丽昂的妓女有关.本来,玛丽昂也是人民中的一员,由于她做了妓女,就引来了这样的问题:她是否还属于"人民"?
  按照人民公意的道德,当然不是,她的行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而人民是道德清白
  的化身.所以,一个市民并不自然地就是"人民".在人民民主论的界定中,"人民"是一个抽象的道德符号,行为符合这一公意道德符号的市民才是"人民",否则就是社会渣滓.
  比如,罗伯斯庇尔自视为人民公意和人民道德的化身,作报告时,他通常这样来区别谁是人民、谁是人民的敌人:"给我鼓掌的是人民,是不幸者.如果有人指责我的话,那一定是富人、是罪犯."谁是人民,由是否给人民领袖鼓掌来决定,鼓掌是人民民主的道德意识的体现——自由民主政治的领袖自然也是"鼓掌"鼓出来的,民主政治缺不了"鼓掌"(或者"欢呼",投票不过是其替代的便于计算人头的形式);但与自由民主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国家中的个人依是否给人民领袖鼓掌、欢呼而被划分了不平等的政治身份,人民的领袖有依法从政治上消灭"不道德"者的身体的正当权力.
  妓女玛丽昂在人民民主的国家中处于什么位置?她与丹东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其他办案人员一向忽略的重要线索,令毕希纳既好奇又头痛.
  妓女玛丽昂的母亲、市民西蒙的老婆就不想给人民领袖鼓掌,因为领袖的人民们说妓女卖淫是道德败坏.妓女玛丽昂的母亲同包括自己的老公在内的人民们在大街上发生过一场关于卖淫的正当性的口角.人民们认为,卖淫是贵族老爷们有钱有势逼出来的,只有消灭贵族的肉体,消灭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制度,才能重建国家的道德秩序:"是饥饿逼着她卖淫,逼着她讨饭的.刀子是为那些出钱买我们妻女贞操的人预备的."只要消灭了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制度,卖淫的不道德现象就自然消除了.西蒙的老婆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卖淫与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制度有什么相干?纯粹是一种生理行为,一种自然的生存方式.她为自己的女儿辩护说:
  要是她这个小泉源不流水,渴也把你渴死了!……我们干活的时候身体四肢什么不得用,为什么就不许用那个?她老娘就是从那里把她养下来的,还很痛过一阵呢?难道她就不许用那个养活她老娘了,啊?再说,这又痛到她哪里去了,啊?
  妓女玛丽昂好像是有教养的,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提出了基于自己的生存感觉偏好的道德诉求.根据自己的感觉偏好去生活,就是道德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正当性在于自己感觉偏好的自然权利.卖淫不过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偏好、个人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人民们凭什么说这是不道德的呢?
  我是一个永恒不变之体,是永无休止的渴念的掳取,是一团红火,一股激流.……人们爱从哪寻求快乐就从哪寻找,这又有什么高低雅俗的分别呢?肉体也好,圣像也好,玩具也好,感觉都是一样的.
  妓女玛丽昂的善是个体的生存感觉偏好(例如跟什么人都胡搞享乐)的实现——身体的自然性享乐.玛丽昂的个体道德直接顶撞人民道德,与丹东对人民民主的自由的怀疑情投意合.案子查到这里,毕希纳感到有些头痛:究竟什么是道德?是总体性的或共同体的人民公意,还是非常具体的、与个人的感觉偏好相关的生存感觉?
  不过,毕希纳觉得,他至少已经搞清楚了,丹东与罗伯斯庇尔这两个高级革命干部的思想分歧——对自由的不同理解,是由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引起的.人民的公意道德引导出消灭个体感觉偏好的具有人民正义法权的自由,所以人民们说:"谁衣服上没有洞,就打死谁!谁能念书识字,就打死谁!"难怪丹东的信徒拉克罗阿说:"人民是希腊神话中的那个牛头人身怪兽,如果十人委员会(即公安委员会)自己不想让它吃掉,就得每天喂它死尸吃."丹东及其门徒们与妓女鬼混,与抽象的公意道德符号的"人民"作对,他们的道德立场站到妓女一边去了.拉克罗阿说:"我们在享乐.人民是道德的,就是说,他们没有享乐."用日常的说法,人民公意的伦理律令就是良心,用康德哲学的语言说,道德是对感觉的超越.丹东与门徒喜欢开性玩笑,不想超越自己的身体感觉.人民们则很规矩,有罗伯斯庇尔所谓的道德良心.丹东对罗伯斯庇尔的良心论极尽挖苦,称"良心是一面镜子,只有猴子才对着它折磨自己".罗伯斯庇尔觉得丹东实在不像样子了,便找他来谈话,说一说道德的事情,丹东却对罗伯斯庇尔说:"没有任何道德比每天夜间我和我老婆的情谊更牢靠的了."罗伯斯庇尔听了这话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这样一个没有了道德的战友对他的自由事业太危险.
  为什么丹东要挖苦罗伯斯庇尔的道德良心论?
  丹东觉得,共同体的公意道德如果可以取代个体的道德(感觉偏好),个体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抽象的共同体,属于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与专制没有什么分别.如果共同体(国家或民族)的公意道德的自由高于个体感觉偏好的自由,道德专制的暴政就不可避免.
  难道只因为你自己永远爱把衣服刷得干干净净,你就有权力拿断头台为别人的衣服做洗衣桶,你就有权力砍掉他们的脑袋给他们的衣服做胰子球?不错,要是有人往你的衣服上吐唾沫,在你的衣服上撕洞,你自然可以起来自卫;但是如果别人不搅扰你,别人的所作所为又与你何干?人家穿的衣服脏,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你有什么权力一定要把他们埋在坟坑里?难道你是上帝派来的宪兵?
  丹东已经看清楚,罗伯斯庇尔是个现代的暴君,以人民的道德法庭合法地杀人的现代独裁者.他有一次当面对罗伯斯庇尔说:"假如你不是个暴君,那么为什么你用己所不欲的方式去对待人民呢?如此狂暴的状况是不会持久的,它与法国人的脾性是格格不入的."
  丹东说完这话哭了.
  道袍的国家还是体现个人身体曲线的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法庭要从肉体上消灭贵族或妓女玛丽昂或斩丹东的脑袋,是人民民主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革命行动是以人民民主的伦理国家名义干的,在人民民主的理论中,国家的观念重于个人的观念.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在自由和道德观念上的思想分歧必然延伸到国家观.对罗伯斯庇尔来说,人民民主的国家既然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它就应该无所不管:从人民们吃什么、穿什么到想什么和说什么甚至拉什么,都不许随随便便,"必须"符合人民道德.
  丹东觉得,这种国家肯定会成为食人的怪兽.丹东和他的门徒认为:
  一个人明智也好,愚痴也好,有教养也好,没有教养也好,善也好,恶也好,这都不干国家的事.……每个人都应该能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但是他既不许靠着损害别人以求得自己的享受,也不许让别人妨碍自己的享受.
  任何革命的目的都是要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制度,国家形态是这制度的关键.法国大革命后高级革命干部内部出现的思想路线斗争是:罗伯斯庇尔一方依照卢梭主义的提案建立以人民公意和道德一致为法理基础的伦理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丹东一方则以为,应以承认个体的感性偏好及其差异为国家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如此国体就是自由的个体民主的国体:
  政权形式应该像一件透明的衣裳,熨帖可体地穿在人民身上.血管的一起一落,肌肉的一张一弛,筋脉的起伏涌缩都应该从衣服上显现出来.肢体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它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原样;我们都无权利任凭自己的好恶给它剪裁一件袍子.……我们要的是赤裸身体的天神,是酒神巴克斯,是奥林匹克的游戏和歌唱优美曲调的嘴唇.啊,那使人销骨熔肌的罪恶的爱情啊!……罗马人如果愿意蹲在墙角煮萝卜吃,这是他们的事,我们不想干涉,……我们共和国的掌门人应该是快乐欢畅的伊壁鸠鲁和臀部丰满的维纳斯,而不是道貌岸然的马拉和沙里叶.
  为什么攻击罗马人?罗马人为了帝国的统一,用斯多亚的逻各斯理念作为国家道德的基础,从此国家化的道德理念开始压制有个体差异的身体感觉偏好.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发生了龃龉,一个要建立能体现出个体肉身曲线的美或丑的国家,另一个要建立用人民道袍把个体肉身遮起来的国家.在丹东看来,罗伯斯庇尔是在模仿当年罗马人的把戏.
  毕希纳搞清楚了妓女玛丽昂与丹东的关系:俩人之间并没有暧昧,也不是丹东真的堕落成了花花公子.丹东只是把妓女玛丽昂当作个体自由伦理的极端个例,以此向罗伯斯庇尔的人民民主国家构想挑战,以个体的享乐欲望、具体的感性偏好抵制人民的道德公意和抽象的共同体良心.享乐的生存原则的正当性基于身体的自然感觉,身体是"永恒不变之体",感觉是它的渴念和掳取.就个人的身体感觉来说,没有人民的公意道德插手的余地,身体的享乐本身没有罪恶可言.丹东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与妓女玛丽昂是完全一致的:不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有善罪之分,每个人在天性——自然本性上都是享乐者.不同的只是每个人寻求享乐的方式——有粗俗、有文雅,这是"人与人之间所能找到的唯一区别".无论以粗俗还是文雅的方式享乐,感觉都一样,"都是为了能使自己心安理得":
  披上罗马人的长袍,环顾一下自己是否有一个长长的影子,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为什么我们要互相厮打呢?我们是用月桂树叶、玫瑰花或者葡萄枝把我们的私处遮盖起来,还是把那丑陋的东西露出来给狗舔,这又有什么分别?
  罗伯斯庇尔倒是一针见血:丹东以不能连累无辜的个人为由反对人民民主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外乎"想让革命的骏马停到妓院门前".丹东的追随者却以为,妓女玛丽昂的感觉偏好有其自然权利,基于自然权利的感觉偏好也是一种道德,罗伯斯庇尔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无权干预:"如果所谓的道德堕落的人都要被所谓的正人君子吊死的话,世界一定是头朝下站着呢!"
  可想而知,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分歧已经走到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地步.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政府主管意识形态的部长扬言:"企图往自由女神的强硕的躯干里受精的懦夫将被她的拥抱窒息而死."
  毕希纳这才搞清楚,原来丹东想要维护个体感觉偏好的自由,这才是他与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分歧的关键.毕希纳很有可能是在读到贡斯当(BenjaminConstant)1819年的演讲"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后,才有这样的眼力.毕希纳本来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是个革命者,在追随法国革命的德国革命活动期间写的传单中,他充满热情地祈望"德国将作为一个自由国家随着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重新站立起来".那时,他大概还没有了解到,法国大革命中有两种不同的革命理想——人民民主和自由民主.
  贡斯当的演讲提出了对两种自由的区分,实际上也对两种民主作出了区分.贡斯当说,卢梭所谓的自由尽管装饰有"人民公意"的花环,其实不过是一种以自由为名的徒刑.人民公意的自由只是国家施行道德专制的自由,而个人的自由指的是个人战胜群众,而群众"想要实行专制统治之权力,以及要求使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之权利".毕希纳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变成了同情丹东的自由主义者,对人民民主产生出恐惧.他开始觉得,大众需要的只是面包,一旦这个世界上可以产出的面包不敷大众时,人民民主的理念只会成为暴政的工具.在办案期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丹东这样写道:
  整个革命已经分成自由主义的和专制的两部分,而且必定要毁灭于没有文化的、贫穷的阶级: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唯一的革命因素,单是饥饿就可以成为自由女神,只有给我们的脖子套上七重埃及灾难的摩西可以成为救世主.如果你养肥了农民,革命就会半途而废.
  毕希纳已经能够区分个体的自由——即不受他人强制的感觉和思想偏好的自由与专制的自由——依凭某种公意的道义有权利做什么的自由.两种自由的不同关键在于,自由的在体性基础是总体性或共同体性的人民公意,还是个体感觉的实质性偏好.两种民主的不同,也是由于这种自由的在体性基础的差异.民主的自由是人民公意的自由,这种自由必然是人民意志的专制自由.自由的民主是个体感觉的民主,这种民主必然是有思想和感觉分歧、冲突的民主,个体感觉偏好的自由使得民主不可能结集为统一的公意,更不用说由人民民主的国家机器用专政来贯彻统一的公意.
  法国大革命后不久,在监狱里被关了好长一段时期的作家萨德(Sade)获得释放.放出来后,他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性虐待狂把一个女子的双手捆在床头柱上,让她看不到在自己下面究竟发生什么事.这位虐待狂用一只玩具阳具与她做爱,让她感到一阵接一阵幸福的petitemort(小死).完事后,虐待狂告诉她,这是玩具的效果.那女子气得差点真的小死过去.虐待狂微笑着对她讲了一句实话:"感觉不都是一样的吗?"
  八九年冬天,柏林墙拆除之前,我到西柏林旅行,看到民主德国"人民电视台"在播放这出据萨德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不几天,柏林墙就倒了.我想,大概就是这"一样"的感觉让柏林墙倒了.
  丹东为何而死?是为了妓女的感觉偏好的自然权利、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伦理的自由?这死是不是有点像福柯的殉难?
  同一个身体的痛苦和享乐
  这桩思想疑案可以在这里结案了吗?
  如果可以在这里结案,毕希纳恐怕不会发那场致命的高烧.
  在审理丹东被斩掉脑袋这个案子的过程中,毕希纳已经看到两种自由观、国家观、道德观不可调和的对立.但毕希纳觉得,这桩思想疑案还有些疑点没有完全搞清楚.他那双思想侦探的眼睛锐利地发觉:革命家丹东和妓女玛丽昂根本不承认公意道德及其对立面邪恶,只认可单纯的生存感觉,而罗伯斯庇尔们虽然主张公意道德,但思想基础同样是单纯的生存感觉.公意道德观与个体享乐道德观只是看起来对立,其实是从同一种生存感觉产生出来的.
  人民公意道德的正当性根据究竟是什么?初看起来,与妓女玛丽昂的生存原则的正当性根据(享乐)不同,人民道德的正当性根据来自人的身体痛苦.人民拉弗罗特说:"疼痛是唯一的罪过,受苦是唯一的邪恶;我可要做个有德行的人."
  人民道德的诉求不过是私人的痛苦得到补偿的媒介,公意道德只是听起来为了消除世界的罪过和邪恶,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身体的疼痛,像毕希纳认识的穷苦人奥伊采克说的:"钱,钱哪!谁没有钱——那么谁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能指望道德了!"
  如果主张享乐的玛丽昂觉得世界上没有罪恶可言,公意道德多余,感觉到自己身体痛苦的拉弗罗特觉得世界充满了邪恶,公意德行是社会必需的,那么,是不是其中有一种感觉把生存的事实搞错了?玛丽昂真的不觉得身体的疼痛,像她母亲说的,只有快感或不快感.
  感觉享乐或痛苦的身体都是同一个人身,身体就是身体,没有什么生理本体差别.你感到身体的享乐,我感到身体的痛苦,或者相反,感觉不都是一样?
  不一样!
  痛苦是身体的自然本性受到损害或自然欲求受到阻抑.毕希纳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带入案情分析.有一次,他亲身感受到身体的自然在体的受伤.他去山区旅行时,寄宿在一个农家,正好遇上这户人家的几岁大的男孩死了.毕希纳触摸到这个小男孩冰凉的尸体,不禁打了一个生存性的寒颤:"这个小孩怎么就这样被遗弃了?……难道这副容貌、这样平静的面孔应该腐烂吗?"
  痛苦就是由这"应该"的质询引导出来的,这"应该"基于一个超自然的理.丹东们不知道身体的痛苦?毕希纳想,这正是案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疑点.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毕竟是同一战壕中的同志和战友,他们能一起革命,首先基于一些共同的信念.例如他们都相信自然权利,这得自于他们共同信奉的无神论.毕希纳在进一步查阅这宗思想疑案的档案时,发现了一场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尖锐地触及到近代神学的阿里斯之踵:神义论因个人的痛苦而失效.在这场讨论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立场完全一致:这个世界不可能设想是完美的,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推断出造物主这个完美无缺的存在?丹东的同伙裴恩说:除非消除生命在世的不完善,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我可以不谈人世的邪恶,却无法罔顾我的痛苦.神义论用人的理智证明上帝的存在,人的感情却不断提出抗议."为什么我在受痛苦?这就是我的无神论的砥柱.痛苦的一次最轻微的抽搐,哪怕仅仅牵扯到一根毫发,也会把创造物这个概念从头到尾撕破一个大裂口."
  丹东派的这一看法得到罗伯斯庇尔的门徒、大检察官萧美特的完全赞同:"对啊,对极了!"
  痛苦成为无神论的砥柱,完全是有神论自己惹来的麻烦:神与至善至福相表里,有神在,就不应该有痛苦.如果无神,也就无至善至福,痛苦就只是自然秩序中的"适偶",不可能成为什么的"砥柱".人们记得,后来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伊凡再次提出这一问题,而且调门更高,雄辩更为滔滔.
  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提出了无神论的砥柱,基于相同的身体痛苦.他们的分歧仅在于不靠神义而靠人义来克服痛苦的方式:自然性的个体享乐或者公意道德的恐怖革命.这不正分别是尼采思想和马克思思想的作案方向?妓女玛丽昂和丹东是尼采的先驱,要求以享乐克服痛苦的消极自由,罗伯斯庇尔是马克思的先驱,要求以积极自由建立的道德公意的社会制度克服痛苦.
  享乐的个体道德拒绝用超自然之理来克服偶在的受伤.
  丹东以为,享乐道德和"道袍"道德都不过是为了让偶在个体的身体"心安理得",差异在于,享乐道德并不因身体偶在的受损或受挫而抱怨身体的偶在,不把身体的自然受伤转移给应然法庭来重新评理,这就勾销了基于身体的痛苦提出应然道德的可能性.痛苦感觉基于把自然与应然弄混了,把生存的自然意义与生存的道德意义弄混了.所以,丹东才觉得,从痛苦中生发出的道德诉求引出可以为了"应然"而推行道德革命的自由是不道德的.享乐道德持守生存的自然意义,依循自然性的(消极)自由,拒绝应然性的(积极)自由.不能区分人生的道德意义和自然意义的差异,也就不能区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差异.身体是自然而然的,身体感觉也是自然地有歧义的.只要应然之理不介入生存的感觉区域,让生存处于自然循环的节律,就不会走到夸张痛苦、吁请公义的地步.生存的意义只是生存偶在的自然性发生,不能以应然之理打断自然循环的节律,应然地安排人生.进一步说,不能以自己的痛苦感为依据设定公意道德的"应然",推出为了公意道德的积极自由行为的正当性.如果返回到自然性,就不会有应然这回事,任何一种感觉都没有在道德意义上高于其他感觉的权利.这就是玛丽昂说"鲜花也好,玩具也好,感觉都是一样"的意思,也是玛丽昂要葆有生存的享乐感,否定生存的痛苦感的原因.可是,罗伯斯庇尔的道袍道德所依据的应然之理,也不是纯粹超自然的,好像基督教的超自然的上帝,毋宁说,其革命法理有着另一种感觉的自然性基础.
  不妨听听主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长鞠斯特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宏论:
  在我们的会场里好像有几只耳朵特别敏感,听不得"流血"这个字眼.我要举几个极为普通的现象,就会使你们相信我们一点也不比自然界、一点也不比历史残忍.大自然冷静而不可抗拒地体现着自己的规律;人类如果和它发生冲突,就要被消灭.……如果不是路旁倒毙的几具尸体,大自然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地就翻过了这一页.
  我现在想问诸位一句:在革命中我们的精神界难道应该比自然界表现出更多的审慎顾虑吗?精神概念难道不应该和物质规律一样,把抗拒阻挡它的事物消灭掉吗?任何一件改变整个道德界、也就是说改变人类的创举有不流一滴血而能实现的吗?宇宙精神在精神领域里要借助我们的手臂,就像它在自然领域里利用火山和洪水一样.他们或者葬身于瘟疫,或者在革命中死亡,这又有什么不同?……一切人都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创造的,除了天赋的差异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看来,如果革命的激流每到一个阶段,每有一次转折,要冲出几具尸体,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这话与西蒙老婆的话有什么差别?革命是自然性行为,它的疼痛和流血,与黄花闺女初次卖淫的疼痛和流血有何不同?像西蒙老婆问的,"又会痛到哪里去?啊?"况且,革命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使身体更强健.鞠斯特以下面的话结束他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滔滔雄辩:
  革命好像是珀利阿斯的女儿:把人类的身体肢解,只是为了使他返老还童.人类再从血锅里站起来的时候,将像大地从泛滥的洪水里涌现出来一样,生长出强健有力的肢体.我们会像第一次被创造出来一样充满无限旺盛的精力.(长久不息的掌声,一部分代表激动地站起来.)
  让身体重新健硕后干什么?追随罗伯斯庇尔的现代思想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革命思想之父马尔库塞回答说:为了性爱的自由享乐.罗伯斯庇尔们不是与妓女玛丽昂的生存道德观最终一致吗?自然机体——Physik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而然要享乐,身体的自然享乐是自然如尔,生存原则和国家原则都要建立在自然享乐这样的终极目的之上.这样看来,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思想分歧就仅在于选取返回自然人性的方式不同而已:或者以享乐适性,或者以道德加恐怖的革命适性.
  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站在同一张人义论的板凳上:用身体来为身体称义、为身体的不幸辩护.但俩人的人义论板凳的样式不同,后果已经是巨大的历史差异.享乐适性伦理依据的是自然之理,人民公义的恐怖的革命适性伦理却制造了一个世俗的神性之理(人民公意).丹东反驳以人民道德的名义杀人的正当理据是每一个身体的自然权利:人民公意依其"应然"杀人之所以不正当,并非因为它残忍或伤及无辜,而是因为在断头台上操革命屠刀的人与被杀的道德败类有同样的身体.对于罗伯斯庇尔来说,人民公义的恐怖不过是为了消除人的身体上的痛苦,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当性还是基于毕竟属于身体的感觉,而非超身体的"应然".
  用身体为身体称义引致的绝望
  毕希纳搞清楚这一疑点后,自己的身体不知怎么的,有些发抖.
  原来,毕希纳发现:丹东和罗伯斯庇尔在思想冲突时把各自的人义论逻辑发挥到了极致,结果都撞见了魑魅魍魉的虚无.毕希纳好像自己撞见了这些虚无的魑魅,禁不住不寒而栗.
  事情分别是这样的.
  丹东最终发觉,自己为之辩护的自然性身体不过是一团肉身物质.这一发现令他绝望得要命:
  我是个无神论者.物质永不消灭,这真是个该死的定理!我也是物质,真是太悲惨了!……虚无已经把自己杀死了,创造物就是它的致命伤,我们是从它的伤口流出的血滴,世界是坟墓,让它在里面腐烂.
  本来,上帝从虚无中重新创造人的生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将人的生命与虚无隔离开来.美好的生命,不是从这个世界本身的自然结构中生长初临的,而是上帝的牺牲从虚无中救护出来的.一旦上帝被认为应对世界本身的自然结构的无情无意负责,人的生命就重新跌入虚无的怀抱.在虚无怀抱中的身体不过是一个幻想女郎,她的享乐不过是物质的幻影.这一发现使丹东对享乐的身体失去了信赖,要把自己的鼻子堵起来,觉得自己的身体因跳舞太多已有了难闻的汗味.
  罗伯斯庇尔对丹东已经不耐烦了,不愿再跟这个自己手掌中的死人坐在一起闻他的臭味.他对鞠斯特说,"明天就动手!不要把死前挣扎这段时间拖得太长!"他还批示不要公开审判,因为法庭辩论对人民民主的国家是危险的,"是对自由事业的罪恶性侵犯".就在做出这一政治决定的这天夜里,罗伯斯庇尔发现,自己不惜牺牲他人的身体来推行道德加恐怖的民主专政,本来是为了救别人的身体(积极自由),结果自己成了"鲜血淋漓的救世主,只知道把别人送上祭坛,不知道牺牲自己".罗伯斯庇尔把自己与耶稣作了比较:
  圣子耶稣用自己的血解救世人,我却要世人自己流血解救自己.圣子从痛苦中尝受欢乐,我要尝受的是刽子手的痛苦.我和他比起来,谁比我牺牲的精神更大?……真的,圣子耶稣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上一次十字架,我们所有的人却在客西马尼园里厮打得头破血流,可是谁也不能用自己的创伤解救别人.……到处是荒凉、空虚,只剩下我孤身一人……
  这天夜里,罗伯斯庇尔也撞见了虚无——另一种虚无.他已经差不多要疯了.罗伯斯庇尔与丹东撞见虚无的方式不同.丹东觉得上帝对这个世界实在多余,想要没有上帝的生活,结果撞见虚无;罗伯斯庇尔觉得过去的上帝无能,不能真的救人,便把老上帝驱走,自己成为上帝之子,结果撞见虚无.他们在面对人的身体痛苦时,都想只靠人的身体力量(自然的适性或人的道义的适性)来克服痛苦的无意义,却忘了肉身本是赤裸裸的Physik,它的悲惨原来是由上帝通过自己的儿子的牺牲伸出的神义之手托住的.如今,这只神义之手被斩断了,罗伯斯庇尔和丹东设想出不同的人义性的自由方案来承负身体偶在的悲惨,发现承负的只是一个最终会化为虚无的身体.
  丹东不仅拒绝积极的人民公意的自由,也对个体享乐的消极自由的正当性绝望了:基于个体的自然权利的享乐自由同样不堪辩护."丹东之死"的真正死因,是他最终发现,罗伯斯庇尔与他自己的自由理念尽管不同,结局都一样:"世界是一团混乱.虚无是即将分娩的世界之神."丹东并不是比罗伯斯庇尔更为悲观,而是更为透彻,他懂得了人自身的欠缺,人义论根本靠不住:
  我们缺少一种我也叫不出名字来的东西.可是既然这东西在五脏六腑里根本找不出来,为什么我们还要彼此把肚子划破呢?
  看!满天繁星闪烁,仿佛是无数颗晶莹的泪珠;洒下这些眼泪的眼睛该是孕育着多么深的痛苦啊!
  这眼睛肯定不会是人的眼睛.
  丹东清楚地知道,这只会是上帝的眼睛.可是,丹东同样清楚,上帝已经一去不回了,因为,启蒙革命家们早对上帝说,解救人世的痛苦不再是上帝的事,而是人自己的事.出于这样的认识,丹东看到了现代性的未来:
  今天人们无论做什么都是用人的骨肉.这就是我们这一时代所受的诅咒,现在我的身体也要用进去了.
  丹东之死与毕希纳的伤寒
  毕希纳认为可以给这宗思想悬案下最终的结论了:丹东不是被罗伯斯庇尔害死的,而是丹东自己不想活了.事实上,丹东的同志们已经为他安排好出逃计划,尽管这在人民警察管制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罗伯斯庇尔已经有过暗示,他会装作不知道.可是,丹东已对生命的自然在体的自然权利完全绝望,他觉得,"死在断头台也好,死于热病或者老朽也好,又有什么分别?"革命法庭要对他施以断头术,对他来说实在无所谓得很.他没有慷慨赴义感,因为已经不存在一个什么"义"——无论神之义还是人之义需要他的身体去就.所以,丹东觉得还是让罗伯斯庇尔斩头算了.丹东和门徒们一同临刑时,有的门徒——比如拉克罗阿还
  有些执迷,颇有慷慨就义的样子,丹东最亲密的门徒亥劳调侃说:"他还把自己的臭尸体当作培植自由的施了大粪的温床呢!"
  既然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而机器一旦开动起来,一时是停不下来的,要谢绝丹东的死已经不可能,罗伯斯庇尔只好打起精神,将丹东送上断头台.
  将丹东的临刑心态与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刑心态加以对照,可以引发对现代人有益的联想.丹东的临刑心态既从容又脆弱,是典型的现代人的面死精神.苏格拉底临死前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耶稣临死前悲喊:"我父,我父,你为什么离弃我?"丹东临死时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你们的判处对我又有什么?我已经说过空虚不久将成为我的托身之所……生命对我是一个负担,谁要夺去,尽管让他夺去好了,我自己早就希望把它甩掉了.
  尽管如此,丹东还是有些暗自贪恋身体的享乐,觉得死感仍然需要某种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像庄子那样向死?甚至可以比庄子还潇洒些.最终,丹东打算临刑的心情要像刚同玛丽昂做过爱:"我要像走下一个普施雨露的女郎的床铺那样,而不是像离开忏悔椅子那样跟生命告别."
  这是丹东给自己的最后慰藉.
  毕希纳写完这宗思想疑案的案情报告书后,精力耗尽,身体变得极度虚弱,本来他的身体很好(不然怎么能干革命),完全可以抵抗那场偶然的伤寒.结果,二十四岁的毕希纳发高烧死了.其实,毕希纳死于一场内在的(思想上的)伤寒,一场因看到近代自然权利的自由伦理的底蕴而引发的伤寒.毕希纳要不是死得过于年轻,对个体或国家、自由或民主、革命或反革命再多说几句,马克思也许不会那么气粗,尼采不会那么苦于疯癫,更不消说海德格尔、洛维特、马尔库塞、福柯们对Physik的信念了.
  话说回来,毕希纳已经给自己身后的思想家们写下了一两句谶语:
  您看,这是一个美丽、牢固、灰色的天空;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有趣,先把一根木橛子揳到天上去,然后在那上面上吊,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在是与不是之间打架.
  人啊,自然一点吧!你本来是用灰尘、沙子和泥土制造出来的,你还想成为比灰尘、沙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