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用什么写出了战士戎马生活的写艰苦边塞战士的诗歌

联系岑参其他诗歌,谈谈边塞诗的特点_百度知道
联系岑参其他诗歌,谈谈边塞诗的特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岑参《碛中作》诗鉴赏
岑参《碛中作》诗鉴赏
【作品介绍】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⑷。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
【相关推荐】1.双袖龙钟泪不干。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1)袖、钟;(2)峨眉、轮、影、羌;(3)朔、柝;(4)深;(5)怀恋;”等易错字;(3)、(4)两句还要注意句中有提示性的语言;(6)句是道开放性的默写题,只要符合要求,没有错别字即可。无论默写哪一句都要使整个默写句子保持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察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是考试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重庆市第十八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默写
诗文积累(10分)【小题1】故园东望路漫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小题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小题3】写出《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奇寒,战士们生活艰苦的诗句:&&&&&&&&&&&&,&&&&&&&&&&&&&&&。【小题4】《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小题5】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小题6】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吟颂黄河,赞美黄河。请写出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句子(意思完整的上下两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5届江西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古诗文积累(8分)
1.万里赴戎机,&&&&&&&&&&&&&&&&&&&&&&&&。(《木兰诗》)
2.山际见来烟,&&&&&&&&&&&&&&&&&&&&&&&&&。(吴均《山中杂诗》)
3.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4.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
5.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折柳几乎就是离别、思念的同义语。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说的即是此意。
6.小明暑假参加科技夏令营,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回校后与同学谈起收获,同学打趣地说:“你就像《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真是‘&&&&&&&&&&&&&&&&&&&&,&&&&&&&&&&&&&&&&&&&&&&&&&’啊”。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重庆市期中题
题型:填空题
背诵优美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尽你所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齐所缺的名篇佳句。(1)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3)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4)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5)__________________,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6)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表现军旅生活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一、古诗文名句积累。(每小题1分,共6小题,计6分。)
6 、“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你根据原文填空。
打开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关山度若飞”,让我们领略了木兰战场生涯的壮烈;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同住山中,体验“山际见来烟,&&&&&&&&&&&&&
”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1000多年的王维“独坐幽篁里,&&&&&&&&&&&&&
&”的琴声与长啸,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夜,耳畔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故园东望路漫漫,&&&&&&&&&&&&&&
。”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的深深怀念;我们陪宋诗人赵师秀坐在孤灯下度过“&&&&&&&&&&&&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寞时光。逢入京使赏析_百度作业帮
逢入京使赏析
逢入京使赏析
【原作】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漫漫:漫长,遥远.双袖龙钟泪不干:以袖拭泪,双袖沾湿而泪不止.龙钟,淋漓貌,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凭:托,拜托.君:指入京使者.【古诗今译】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赏析】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江陵县)人,先祖世居河南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天宝三年(744)进士,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在凤翔时,任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长史.五十五岁左右升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曾两度出赛任职,对戎马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对边塞异域的风光有着细致的观察,所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他的边塞诗,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战士的英勇而又艰苦的征战生活,描绘了边塞的绮丽风光.岑参的诗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的传统,擅长于七言歌行体的创作.他的诗想象丰富,色彩辩分,情感热烈,气势磅礴,且有奇峭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是在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古诗今译】 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1]。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逢入京使 岑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