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先会走 跑 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说明儿童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具有什么规律

与相关新闻
北京自考一年中重要日程安排
注册、报考、缴费时间(含笔试、非笔试课程)
  04月考试:当年3月1日至10日
  05月考试:当年3月20日至24日
  10月考试:当年8月25日至9月5日
  11月考试:当年9月20日至24日
 详情→:点击查看:
新生领取准考证及查询考试通知单
  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北京自考时间(注:05月、11月考试仅限中英合作商务管理、金融管理两专业及北京自考部分委托专业非学历证书考试)
  04月考试:04月第2、3周双休日
  10月考试:10月第3、4周双休日
  05月考试:05月第3周双休日
  11月考试:11月第3周双休日
 详情→:
  北京自考费用
  笔试课报考费:30元/门
  实践课报考费: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非笔试课报考费: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自考教材费:350-500元/每专业
  考籍业务办理收费标准:30-50元
 详情→:
成绩发布时间
  04月考试:06月08日开始
  05月考试:09月01日开始
  10月考试:12月08日开始
  11月考试:次年03月01日开始
 详情→:
  成绩复核申请时间
  04月考试:06月08日至12日
  05月考试:09月01日至05日
  10月考试:12月08日至12日
  11月考试:次年03月01日至05日详情→:
  各专业实践考核课报考
  上半年:前一年12月中旬
  下半年:当年 06 月中旬
  其它各期请注意市自考办通知
 详情→:
  毕业申报时间
  上半年:06月8日至12日
  下半年:12月8日至12日
  详情→:
  论文申报时间
  上半年:06月8日至14日
  下半年:12月8日至14日
  详情→:
  学位申报时间
  上半年:3月17日至23日
  下半年:9月17日至23日
  详情→:
  注:以上所有自考业务,考生均须登陆办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考试时间
  (北京自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 替代课)
  上半年:3月下旬
  下半年:9月下旬
 详情→:点击进入:
北京自考考籍办理规定(接考、转考、免考)详情→:详情→:详情→:关于免考公共课程,特别的:详情→:
考籍办理(考生接待日)时间
  每周一至周四,北京教育考试院一层考生服务大厅
  详情→:
北京教育考试院地址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乘16、425、508、635、751、运通109路公交车志新桥北下车,北行200米路西)
办公时间(节、假日除外)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6:30(至少在当天工作结束前30分钟到场办理)购买教材及资料
  任何时候均可登录在线订购自考教材及辅导资料
  北京自考咨询电话
  1606688(按普通市话收费)
北京自考系列专题
<旗下网站:&#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竭诚全力为您服务!!!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下载积分:1217
内容提示:《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48|
上传日期: 08:04:47|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76|回复: 2
第一章 婴幼儿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
1.(  )的发展是人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一直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
2.一般来说,新生儿期属于(  )。
B.先学前期
D.幼儿早期
3.(2014年真题)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幼儿发展
B.社会需求
C.学科知识
D.教师特长
4.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5.3岁幼儿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说明幼儿心理发展处于(  )。
A.最近发展区
6.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
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
B.潜伏期的长短
C.最佳期的性质
D.敏感期的特点
7.当儿童在生理和活动能力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这种变化,导致其内心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混乱。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行为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是(  )。
8.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时期为(  )。
D.最近发展区
9.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幼儿的(  ),为幼儿提供适宜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A.心理发展特征
B.身体发展特征
C.性格特征
D.最近发展区
10.(2013年真题)适合幼儿发展的内涵是指(  )。
A.追随幼儿的兴趣
B.任其自由发展
C.跟随幼儿的发展
D.适合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
11.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
D.最近发展区
12.儿童心理发展中,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并制约生长发育过程的因素是(  )。
B.生理成熟
D.主观因素
13.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C.生活条件
14.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生物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胎内环境和(  )。
15.“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16.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包括儿童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应能力是(  )。
A.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B.成熟机制
C.生物因素
D.环境作用
17.(  )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它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为儿童的发展奠定基础。
18.(  )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A.儿童的需要
B.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
C.儿童的激情
D.儿童的能力
19.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捏住,这是新生儿的(  )。
A.怀抱反射
B.抓握反射
C.觅食反射
D.吸吮反射
20.用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新生儿会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是(  )。
A.达尔文反射
B.莫罗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1.下列不属于6~12个月婴儿的身体发展特征的是(  )。
A.能够坐、站、趴
B.出现分离焦虑
C.能连续清楚地发出一些音节
D.有抓握反射
22.幼儿早期是指(  )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
23.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出生时并不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
A.从笼统到分化
B.从具体到抽象
C.从被动到主动
D.从不齐全到齐全
24.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
A.匀速均衡发展
B.高速不均衡发展
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
D.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25.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
26.(2013年真题)婴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  )。
A.无意触摸到东西
B.握住手里的东西
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
D.玩弄手指
27.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28.“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29.(2012年真题)婴儿喜欢将东西扔在地上,成人捡起来给他,他又扔在地上,如此重复,乐此不疲,这一现象说明婴儿喜欢(  )。
B.重复连锁动作
C.手的动作
D.抓握物体
30.人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是(  )。
A.手眼协调动作
B.独立性的出现
C.坚持性的出现
D.分离焦虑的出现
31.下列属于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是(  )。
B.个性初具雏形
C.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D.开始接受任务
32.下列属于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是(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3.(2013年真题)由于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的,幼儿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应该(  )。
A.背对幼儿,采用镜面示范
B.面对幼儿,采用镜面示范
C.面对幼儿,采用正常示范
D.背对幼儿,采用正常示范
34.下列说法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特征是绝对稳定的
B.年龄特征可以随意改变
C.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D.年龄特征可跳跃发展
35.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  )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是青春发育期。
36.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  )所致。
A.近远规律
B.大小规律
C.首尾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37.下列说法符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的是(  )。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动作发展到中央部分动作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38.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  )。
A.大小规律
B.近远规律
C.无有规律
D.首尾规律
39.下列关于直立行走动作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儿童的直立行走动作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产生的
B.儿童的直立行走动作是在有意动作基础上产生的
C.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趋势是翻身、抬头、坐、站、走
D.行走是本能的动作,无有意运动的成分
40.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
A.整体局部规律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41.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称为(  )。
A.从笼统到专门的规律
B.大小规律
C.粗细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42.提出“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学家是(  )。
43.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  )对幼儿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
B.教育因素
C.环境因素
D.生理成熟
44.(  )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45.根据精神分析理论,(  )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46.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含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成分,人格中的最高部分是(  ),它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47.(2014年真题)照料者对婴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婴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  )。
A.主动性对内疚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性对害羞
48.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4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5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段话反映的实质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二因素论
51.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
D.及时反馈
52.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这种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
53.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提出限制孩子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  )。
54.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55.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A.内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56;“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是(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57.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58.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  )。
59.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受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  )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60.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这是在(  )阶段。
A.感知运动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61.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6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3.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这是在(  )阶段。
A.感知运动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64.文化历史理论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  )。
B.最近发展区
65.(2013年真题)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
B.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依据
C.为建立幼儿档案提供依据
D.为检查评比提供依据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2.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3.简述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
4.1~3岁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5.简述“成熟势力说”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三、材料分析题
1.(2012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百种是在那里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个念头
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种世界去发明
一百种世界去梦想
(摘自《孩子的一百种语言》,马拉古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你能从诗中读到幼儿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2)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怎么对待幼J1?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间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膊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她还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的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问题: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学期开始不久,孩子们在寒假休息了大半个月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们需要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只手拎住椅背拖行,或是把椅背夹在腋下,像拄着拐杖一样一摇一晃地行走。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椅子在地板上敲打磨擦的声音,很是刺耳,也不安全。起先是一两个新生,接着是班上一大半的孩子。而这学期新加了9个新生,我不得不为这件事情动一些脑筋。
问题:如果你是材料中的“我”,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章 婴幼儿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婴幼儿的发展是婴儿发展和幼儿发展的统称,是人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
2.A【解析】人生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婴儿期主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早期和婴儿晚期。
3.A【解析】幼儿发展是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幼儿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4.C【解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不是等速前进的,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5.C【解析】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幼儿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会表现出各种反抗或执拗现象。
6.A【解析】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7.B【解析】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8.D【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9.D【解析】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0.D【解析】适合幼儿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适合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既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又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经验范畴,使幼儿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够达到。
1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敏感期的内涵。
12.A【解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遗传为婴幼儿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第二,遗传奠定了婴幼儿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13.D【解析】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14.A【解析】成熟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是用来指导儿童发展过程的机制,也是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生物因素之一。疾病、营养和药物都属于胎内环境。
15.A【解析】环境,特别是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16.A【解析】题干是对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描述。儿童的发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外,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动性。这是决定儿童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7.C【解析】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养方式。
18.B【解析】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19.B【解析】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如果试图拿走,他会抓得更紧。
20.D【解析】题干所述为巴宾斯基反射。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触摸婴儿的手掌时,他就会紧握拳头。莫罗反射:又名惊跳反射,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在婴儿仰躺着的时候看得最清楚。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放松时,他会打哈欠。
21.D【解析】抓握反射是新生儿的特征。
22.A【解析】幼儿早期是指1~3周岁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也很不均匀。
23.D【解析】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这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从不齐全到齐全的趋势。
24.B【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高速不均衡的过程。
25.A【解析】0~1岁是儿童心理发展最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26.C【解析】4~5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即看见东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幼儿手眼协调的重要标志。
27.C【解析】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表现了听觉,“会去找妈妈”与视觉有关。
28.B【解析】“童言无忌”符合儿童年龄的特征。
29.B【解析】重复连锁动作是半岁到一周岁婴儿的身体动作迅速发展的表现之一。
30.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以下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活动;有了自我意识。
31.D【解析】幼儿中期(4~5岁)心理发展的特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逐渐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独立组织游戏活动。
32.B【解析】幼儿晚期(5~6岁)心理发展的特征:学习的兴趣开始提高;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33.B【解析】由于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辨别对方的左右比较困难。所以,教师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时,要做“镜面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物说明,如说“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生硬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34.C【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35.B【解析】人的生长发育的第一个突增期是在2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是青春发育期,以后增长速度减慢,直至发育成熟。
36.A【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肩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37.C【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动作发展到局部动作;从上部动作发展到下部动作;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从中央部分动作发展到边缘部分动作;从无意动作发展到有意动作。
38.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无有规律(从无意到有意)。
39.A【解析】儿童的直立行走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有有意动作的成分;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趋势是抬头、翻身、坐、爬、行走。
40.C【解析】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如走、跑、跳、踢、走平衡等,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1.D【解析】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称为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42.C【解析】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43.D【解析】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44.A【解析】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45.C【解析】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46.C【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47.B【解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面临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48.A【解析】霍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和施太伦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49.B【解析】高尔顿和格塞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50.A【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51.C【解析】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化,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或教育的某种强化而形成的。
52.D【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53.C【解析】孩子哭闹属于不好的行为,母亲呈现令孩子厌恶的刺激来抑制这种行为,属于惩罚。
54.A【解析】观察学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55.C【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替代强化的含义。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56.C【解析】“警示”教育是观察者通过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属于替代强化。
57.D【解析】根据替代性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58.A【解析】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儿童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9.D【解析】平衡化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是发展的基本因素,它甚至是协调其他三种因素的必要因素。
60.A【解析】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61.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的特征是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和以自我为中心。
62.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特征是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虽然外形发生改变,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63.B【解析】在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
64.B【解析】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65.A【解析】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主要目的。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一概念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们仍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参考答案】
(1)从简单到复杂。①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②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是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暖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在整个幼儿阶段,一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并不明显,但到5~6岁时,幼儿开始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如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分类。
(3)从被动到主动。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的活动,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②从主动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3.【参考答案】
(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由近而远(近远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3)由粗到细(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即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5)由整体到局部(由整体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4.【参考答案】
1~3岁儿童处于幼儿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具体特征表现在:
(1)学会直立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5.【参考答案】
(1)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其中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还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发展方向的原则;②相互交织的原则;③机能不对称的原则;④个体成熟的原则;
⑤自我调节的原则。
(2)教育启示:
①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②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起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④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都具有个别差异性,性格上具有特殊性,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可指引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个体,具备可发展的潜能,有待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幼儿发展速度慢,有的幼儿发展速度快。
(2)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幼儿的不同之处,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不要过早地给幼儿贴上标签,限制幼儿的发展,抹杀幼儿的发展潜能,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幼儿,针对幼儿的特殊性给予每个幼儿适宜的指导。
2.【参考答案】
(1)基尼的缺陷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期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这是因为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时机,可能会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困难。
3.【参考答案】
(1)我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说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
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还可以发展其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小薇所在幼儿园对小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并不符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整个幼儿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并且培养其对书面言语的兴趣。让小班幼儿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识字,必然会减少其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琪琪所在幼儿园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父母完全不必为此而担心。
4.【参考答案】
(1)对问题的认识:
幼儿的很多行为源于模仿,因此,两个幼儿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夹在腋下,如果不及时进行组织教育,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就会被其他幼儿模仿。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也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关,因此,幼儿园要与家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2)对问题的解决:
①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用两只手搬椅子,轻拿轻放,为幼儿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设计“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戏,让儿童想象自己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会有什么感受。培养儿童爱护物品的观念。
③随机指导和提醒,帮助幼儿矫正行为。
④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谢谢楼主分享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剪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