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诚信对大学生的意义风尚有什么意义

02版:温州城·专版
 本版要闻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咨询电话:
在第十二个“8·8”温州诚信日来临之际,经历民间借贷风波后的温州谋定自省——
诚信,温州人立业之基
昨日,温州市第十二个“8·8诚信日”主题活动在温州市行政中心主楼一楼举行。活动以“重铸信用,再创辉煌”为主题,分信用建设成果、名人谈诚信、诚信好故事三个板块展现温州诚信建设。
刘伟 陈本特 摄
上个月,我市80家失信企业高管参加信用培训活动和考试。
市区信河街地下通道开出了首家无人值守“诚信自选”商铺。
文成玉壶镇上林小学内的楼道间,有个“诚信书吧”。
诚信会员卡
瑞安发行诚信会员卡,持卡者可在加盟商家中获得优惠服务。
诚信一条街
2007年,市区望江路启动创建“诚信一条街”。
本报记者 陈叶绿 诚信,历来是温州人立业之基。站在“后危机时代”的节点上,我们梳理温州人诚信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与现实举措,正是以重铸诚信起步,为温州再创辉煌夯实基础。 以利和义 【案例】 永嘉学派的核心理念 作为温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永嘉学派是诠释温州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视角。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发端于温州的永嘉学派的学说和主张,奠定了温州人讲实利、求实效的重商文化,孕育出富有特色的“温州模式”。 【短述】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吃苦精神和商业意识,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从客观条件上来讲,当时温州的土地资源匮乏,穷则思变,生存环境迫使温州人纷纷走上了经商之路。 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从“草根层”发端,体现出冒险进取的创业愿望,重商主义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开拓市场的经商精神。同时,温州人充分利用信用关系资源,以家庭为单位,亲帮亲,邻帮邻,很快形成了势不可当的温商大军。如果说“讲究失效、注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是塑造温商的心理遗传因子,那么“诚信为本、诚行天下”就是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的“商人基因”。 质量立市 【案例】 武林门的“三把火” 20年间,杭州武林门因“温州鞋”燃起了三把火,“温州制造”经历了信用缺失到诚信重铸。日,5000多双温州产劣质皮鞋在武林门付之一炬。12年后,温商在杭州点燃了第二把火,烧毁了2000多双假冒温州名牌的伪劣皮鞋,这是一把“雪耻之火”。20年后,温州人在武林广场点燃了第三把火,这次没有再烧毁皮鞋,而是举办了一个点火仪式,这把火的名字叫“诚信”。 【短述】 质量铸就品牌,品牌赢得信誉,信誉开拓市场。为了温州产品和温州城市的声誉,温州人在熊熊大火中涅槃重生,开始了漫长的重整信用之路。 知耻而后勇,是温州质量发展的最好写照。199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并矗立起一座“火烧温州劣质鞋雕塑”;1993年,市政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1994年,全市提出通过三年、五年、八年的阶段性努力,使温州重要产品的质量逐步达到全省、全国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挽回温州产品的质量声誉。 信用体系 【案例】 行业协会共铸信用体系 在温州,共有行业协会(商会)150余家,它们覆盖了全市工业和商业的各个领域。这些行业组织以多种形式主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如制定行业信用标准和行规行约、开展行业信用评级、建立诚信自律联盟等,极大地推动了信用温州的建设。 【短述】 经过十余年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建设,温州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不断提升,许多温州企业脱胎换骨,重新树立了温州产品的形象。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信用温州”动员大会,为信用温州描绘出一幅蓝图:通过3 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企业信用、政府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制度和规则,初步形成涉及金融、税务、工商、质监、统计、劳动保障、公安、司法等领域的信用监督体系。同年,我市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温州市“诚信日”,崇尚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2005年我市通过了《温州市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规划方案》,该体系由8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政府守信监督机制、企业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失信惩罚机制、联合征信平台、信用评估体系和诚信教育工程等。 金融信用 【案例】 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今年以来,温州不良贷款正在“退烧”。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额264.3亿元,按月减少13.38亿元;不良贷款率3.68%,按月下降0.22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9月温州爆发民间借贷风波以来,温州不良贷款连续三个月实现“双降”。 【短述】 自温州发生民间借贷风波以来,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已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将不良贷款处置纳入企业转型升级和风险化解专项行动,克难攻坚之下,中小企业释放出基本面逐渐向好、金融生态环境渐趋良性的信号。 “信用温州”十年建设,为温州打造了一个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今年是金改突破年,随着温州金融信用体系的日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农村信用体系等都将建立,民间金融将从“犹抱琵琶半遮面”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温州这艘“航空母舰”也将从“隧道期”走出,迎接前方的灿烂阳光。 信用城市 【案例】 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库 2004年,温州市启动了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至今,已有工商、税务、质监、社保等19家单位参加平台,汇集了十几万家企业的基础登记信息、100多万条企业信用信息。企业在信用交换平台上留下的信息,如同一张张 “电子身份证”,成为考察企业信用的依据,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失信成本。 【短述】 根据我市创建信用城市的规划,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接轨国际、体现温州特色、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另外,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库覆盖率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库城镇居民覆盖率均达99%以上,信用服务业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社会信用机制有效运行。 资料照片 陈翔 翁卿仑 摄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浙ICP备B2-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提供技术支持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发展 再创新业绩 重铸新辉煌--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007版:特别报道
洛阳市涧西区工农乡
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发展 再创新业绩 重铸新辉煌
  工农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李江海
  工农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晓红
  工农乡,位于洛阳市涧西区,东至涧河,与西工区隔河相望;西至310国道洛阳市西出入口,与新安县洛新开发区相邻;北依涧河;南至高新开发区,与孙旗屯乡接壤;占地18平方公里,乡管人口3.8万余人,流动人口15万余人,下辖18个行政村,对涧西区成环绕之势,毗邻一拖集团、洛轴集团、七二五研究所、原机械部第四设计院、河南科技大学等2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地理位置优越,素有“都市里的村庄”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先后按照乡党委、政府确定的“一工二商三菜四农”和
“调整一产、提升二产、强攻三产”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发展作为全乡工作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0年全乡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95763万元,同比增长39.7%;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77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40元,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省建制乡中名列前茅。该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多项荣誉,多次蝉联“中国乡镇之星”,曾被授予“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河南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乡”、“河南十佳乡镇”、
“河南五好乡镇党委”、“河南省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 “洛阳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洛阳市平安建设先进乡”等多个荣誉称号。
  “十一五”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工农乡经济社会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黄金期。乡党委、乡政府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共克时艰,保持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5年来,乡政府围绕“项目引资双带动”和“工业、商贸服务业两轮并驱、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工作思路,紧紧依托区九大重点工程,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工业发展,积极繁荣第三产业,使全乡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09年底,该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8000万元,是2006年的1.38倍,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000万元,是2006年的3.48倍,年均增长87%;限额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9家增加到2009年底的21家,增加值完成79673万元,是2006年的6.44倍,年均增长161%;财政收入完成5746万元,4年累计完成18990万元,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8090元,人均净增2687元,年均增长12.4%。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乡经济实力继续排在我市前列。
  工业经济逐步振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抓住洛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全力打造涧西科技工业园和南华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成为全乡工业的强大支柱。目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城市做文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从传统的饮食、住宿等行业向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行业转移。大型商贸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珠江南路商业街、武汉南路商业街、沿七里河凯旋路商业开发等规模效益凸显;新华瑞汽车城、大张总部、大张配送中心、大一物流等一批新兴三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乡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的香港城二、三期、国际贵都、丽春佳苑、七里河城尚城、凯旋花园、富地国际、碧水云天、兴隆花园等项目相继完工,销售良好,也有力带动了我乡楼宇经济的发展,并引进苏宁电器、齐鲁证券等国内500强企业或大公司入住。西出口物流集聚区、珠江南路特色餐饮街、七里河电子产品区等3个服务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市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9年底,民营经济收入完成313430万元,提前实现比2006年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项目带动战略快速推进。近年来,该乡招商引资力度空前加大,变坐地招商为主动出击,采取驻地招商、小分队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老板招商、节会招商等方法,广泛捕捉信息,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招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乡项目带动战略快速推进注入了活力。据初步统计,全乡5年来共引入资金预计超过100亿元,上项目200余个,每年保持新上项目40个至50个。项目建设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借洛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之机,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完成了乡村建设与管理理念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创建工作从一般工作向重点工作的转变,从阶段性工作向经常性工作的转变,创建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全乡涌现出全国优秀物业管理小区1个、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1个,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前列。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从2008年开始,重点加大了西四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西马沟、王湾村新修跨涧河大桥两座,投资近26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和区乡投资各占50%。区乡财政计划连续3年每年各投资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西四村基础设施建设,村主次干道网状分布,通组通户道路基本完成,使西四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配合市、区政府完成了凯旋西路、九都西路、华山路、滨河路、中州西路延长线改造及涧河综合整治等十几项重大而艰巨的拆迁、改造和村民安置工作,使全乡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为洛阳市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形势保持稳定
  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加强公民道德督导,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全乡18个行政村中有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8个、区级文明村3个。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五五”普法深入人心,依法治乡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信访工作形成网络化、制度化,民事调解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使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社会秩序良好。
  ――坚持科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努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使发展的成果从各个方面惠及群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健全了计生服务与管理网络,完善了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始终使全乡人口出生率稳定在7%。左右,自然增长率在3%。左右,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特困户及五保户救助、救济救灾等工作有序开展,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得到解决。认真贯彻党的惠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家电汽摩下乡和“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加大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务工水平和就业能力,千方百计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不断加大教育投资,5年来全乡累计投入800余万元,使乡属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逐步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筑了健全的医疗预防体系,圆满完成了抗击手足口病和甲流疫情任务,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认真做好动物检疫工作,积极防治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保证了群众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监管,确保辖区无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防汛工作,确保了汛期安全。
  回顾工农乡的发展历程,虽然不乏时代烙印,但作为全市有比较鲜明的“城中村”特色的乡镇之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工农乡人不断探索,图强图变的艰难创业历程。“几辈人前仆后继探索明天,坎坷的道路汗浸血染”,此言亦不为过。
  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放宽了农村政策,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的方针。这个决定像一阵春风,使原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工农乡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企业的数量、规模、档次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全乡集体企业最多时的1990年前后曾达到200多家,涉及机械加工、化工建材、工业电器、耐火材料、餐饮商贸、酒店服务等行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曾雄踞洛阳市之首,其间曾创下多项洛阳乡镇企业发展史之最:浅井头村1990年建成的花园酒店,是洛阳首家农民兴办的二星级酒店;1992年兴隆寨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村级与香港合资的港兴房地产开发公司,开了农民涉足房地产的先河;符家屯村由于乡镇企业起步早、规模大,在1980年至90年代中期,号称洛阳
“第一村”,是河南省首批小康村之一。工农乡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洛阳市最早开创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新局面。
  艰难创业 再创辉煌
  1995年之后,乡镇企业发展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等原因渐显颓势,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的乡镇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按照全省要求对乡镇企业进行了资产股份制改革,乡镇集体企业发展尽管风光不再,但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企业改制,大部分乡镇企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2001年6月,洛阳市作出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拉大城市框架,撤销原郊区建制,工农乡划归涧西区管辖。这对于工农乡来说,虽然形式上融入了城市,但实际上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原来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都市村庄”的称谓也随之变为“城中村”。工农乡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强攻三产、提升二产”的发展思路,即在巩固现有工业企业、提高二产发展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服务城市,壮大自身实力,通过多方融资,抢占“金角”,开发“银边”,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房地产、商业、饮食、娱乐、酒店等行业强力开发三产,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在此过程中,工农乡还向医疗、证券等行业进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三产不断向纵深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抓住洛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决定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西四村成片近3000亩土地建成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工业企业为主的二产发展集聚区,实现二产园区化、集约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成为全乡工业的强大支柱。这一想法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涧西科技工业园”横空出世。从2004年开始通过几年的奋斗,该乡把涧西科技工业园打造成为全乡工业发展的“龙头”,园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园区管委会为企业入住和生产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了园区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全乡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涧西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区,新规划了16.47平方公里的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已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全乡工业发展坚持以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依托,集聚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规划和建设好“四大产业聚集区”,即:轴承产业园区、机械装备加工产业、“五车”及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今年以来又有投资近4亿元的轴研科技项目和洛阳市唯一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洛阳威亚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两家大型企业入住园区并开工建设。同时南村的南华工业园规模也进一步壮大,目前已入住企业12家。其中,浙江杭挂集团和一拖小四轮生产线两个年产值超亿元的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过亿元的龙羽电力杆塔制造项目已经投入生产,今年又引来了同样是投资超亿元的龙羽电气开关柜项目,厂房等基建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据统计,集聚区内现已入住各类企业245家,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形成了二产、三产并驾齐驱的经济格局,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城中村”改造大文章
  2008年伊始,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争取2010年前全面完成都市村庄的改造任务”。洛阳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对全市26个“城中村”完成改造任务,而其中工农乡的东十村全部在改造之列,占全市任务量的近40%。
  实施“城中村”开发改造,必须坚持整村开发、连片改造,杜绝新的“城中村”出现。改造后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福利将大幅度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村集体所有的写字楼、门面房面积将有大幅度增加,收入稳中有升。村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村民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范围;因“城中村”改造增加的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村民;符合条件未就业的,享受市、区有关就业扶持政策;村民逐步纳入城市就学、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及时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
  通过完成“城中村”改造将实现四大改变,即: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房产价值的改变、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实现从“村民转变为居民,村庄转变为社区,农村文化转变为城市文化,单纯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不仅从居住环境,更从思想理念上融入现代文明,最后完成由都市村庄到都市新型社区的转变。
  通过完成“城中村”改造,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据城市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资源融合,打破城区、村域界限,实现西四村集中安置,建成高品位的农村新型社区,市政、环卫、供电、供水、煤气、暖气等全方位覆盖,实行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对于集体农用地,在留足社区改造和配套服务用地的基础上,依法全部征用,进行整体规划。坚持资源优化配置,立足发展基础,合理节约利用土地,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综合考虑交通、环境、就业等因素,与西出口物流商贸带建设相结合,优势地段优先规划物流园区产业,优先安排失地村民就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2015年底,力争实现城乡一体化,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乡党委、政府认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乘势而上,积极应对城市化要求,使全乡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城中村”改造要空间、要开发、要项目、要效益,不但是要完成由都市村庄到都市新型社区的转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二次创业”的先决条件。改造工作今年全面启动,保证明年各村都有实质性进展,新开工一批项目,形成多点开花的拆迁、建设局面。重点做好兴隆寨、七里河、浅井头,南村郑州路以及王府庄、同乐寨、符家屯的拆迁、安置房建设工作。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千方百计破解拆迁难问题,要把主要工作精力和人员放到拆迁第一线,实现大拆大建、遍地开花的工作局面。这一举措将使工农乡作为多年以来颇受人诟病的“城中村”历史彻底结束,必将掀起工农乡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今天的工农乡人秉承“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工农精神,正以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昔日的都市村庄正踏着时代的节拍,加快进行自我改造,勇立发展潮头,全方位融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中。我们坚信,曾两度荣膺“中国乡镇之星”殊荣的工农乡,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工农乡党政办)04版:府前街
 本版要闻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对话市信用办主任——
方勇军: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我们城市的诚信
今天是温州第13个诚信日,主题为“诚信,一座城市的生命”。 温州人商行天下,曾经拿出身份证,入住酒店折扣可以最低。曾经,温州人彼此借钱几乎不用打欠条,一个电话就能借到不少钱。然而,2011年爆发的一场民间借贷风波,让温州的信用蒙上阴影。如何擦亮信用温州金字招牌,打造诚信温州新形象,本期“首席面对面”专访市发改委主任、信用办主任方勇军。 □本报记者 朱承立
摄影记者 李立 实习生 王伟伟 郑文霞 把“信用温州”建设 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记者:今年8月8日诚信日为什么会定主题为“诚信,一座城市的生命”? 方勇军:去年“8·8诚信日”我们提出了“重铸信用·再创辉煌”的主题,是希望通过重铸诚信,为温州的赶超发展创造辉煌。今年,我们提出“诚信,一座城市的生命”,不只是从促进温州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谈诚信,而是让诚信主题更接“地气”,既立足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视野,也要从微观视角出发,让诚信精神深入市民生活,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带动群众,把“信用温州”建设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让每一个市民意识到信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我们城市的诚信,希望发动社会各界都加入到信用建设的行动当中来,让温州整个城市因为诚信更具生命力。 让市民体会到诚实守信带来的生活便利 记者:一个多月前,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要强化自然人信用建设。对此,温州是怎么做的? 方勇军:我们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自然人信用建设,去年底开始牵头开展《以市民卡为载体的温州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初步构建了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信用评分办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课题的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尚无先例。通过将个人信用评估结果应用于市民卡以及其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让个人信用贴近群众生活,让市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诚实守信带来的生活便利以及失信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从而树立人人诚实守信的社会新风尚。 记者:我注意到,我市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上个月向市民征求意见,引新华网、钱江晚报等知名媒体关注。后来有没哪些内容根据市民的意见作了调整? 方勇军:我们的课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数本地乃至外地市民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对我市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表示支持,并期待未来的应用与发展。还有部分市民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比如:针对“老赖”问题,为避免其将财产转移到直系亲属处,造成一些部门执行难,所以在制订评估标准时可以对亲属,尤其是子女在就业、外出旅游等待遇方面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针对个人加分,希望能在信用网公示,起到榜样和监督作用等等。我们将慎重考虑市民所提的批评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 能否协调好各部门数据报送是当务之急 记者: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实施起来会有难度吗?若有难度,会怎么化解? 方勇军:信用信息征求存在困难。由于个人评估指标的数据涉及部门多,部门“信息壁垒”等原因将制约数据有效采集,能否协调好各部门做好数据报送是当务之急。另外,实际应用阶段的责任还没完全落实。 接下来,由市信用信息中心牵头,会同市人民银行、市人社局、法院、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以及电信、移动等相关单位组成温州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定期和不定期联席会议,商讨、协调、解决我市个人信用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我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加快市民卡功能扩展,促进市民卡中心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开发市民卡电子钱包小额透支功能。促进市民卡中心与市电力、水务、管道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发电子钱包缴费功能。通过市民卡功能扩展,个人信用得分应用得以落实。 企业信用建设 关系到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记者: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发生后,主要由于个别老板“跑路”让温州多年立起来的诚信形象蒙上阴影。目前,我市企业信用建设成效如何? 方勇军:民间借贷风波以来,温州企业的信用遭受质疑。企业信用建设关系到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振兴实体经济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培养企业经营者的诚信理念,我们先后开展了首届温州市“百佳诚信企业”创建、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等培育工作,助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 我市即将成立信用协会,由协会牵头开展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学术研究、召开企业信用管理经验培训交流会、组织企业主学习观摩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等,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在市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开发建设小微企业专项应用模块,逐步建立健全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及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奠定基础。 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 政府带头讲诚信 记者:2012年,温州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金融改革试验区。在金改十二条任务中,包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我市上下正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为此,政府部门、企业、市民还要做哪方面的努力? 方勇军: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全面加强公务员信用教育,通过举办信用知识讲座等形式,分期分批组织机关公务员进行信用知识学习。收集记录公务员信用信息,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构建公务员信用约束和激励机制。 企业要加强信用意识的培育严格遵循“不制售假冒伪劣,不欺诈消费者,诚实缴纳税费,及时偿还贷款和债务,信守合同承诺条款,不拖欠职工工资”等合法经营基本行为规范,加强信用管理,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努力建立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市民则要树立诚信从我做起的意识。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浙ICP备B2-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信教育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