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 英文自己的无知就是认识到 英文世界最快的方法的评述

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选择题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B)
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 (C)
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
A、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
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现代西方哲学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8、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
9、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1、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是(B)
A、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B、关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猜测到事物发展有规律的思想
C、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人类认识的终结
D、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12、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A)
A、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B、坚持唯心史观
C、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D、坚持形而上学思想
1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1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人本主义观点&&&&&&
&&&&&D、科学主义观点
15、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
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16、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D)
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7、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
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18、“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2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B、C、D、E)
A、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E、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8、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E)
A、叔本华&
B、哥德& C、黑格尔&
&&E、费尔巴哈
29、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C)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30、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3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2、二元论的错误是(D、E)
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
C、反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
E、主张世界上存在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的观点
33、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
A、黑格尔&&&
B、德谟克利特&&
C、康德&&&&
D、休谟&&&
&&E、赫拉克利特
34、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3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受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感觉的能动性
36、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E)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
B、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
C、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D、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E、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
3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3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
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理念决定世界&&&&&&&&&&
D、天才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一切&&&
E、存在就是被感知
3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E)
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B、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一般
C、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不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E、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0、“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41、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C、结构性&&&&&&&&&&&&&
42、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4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分别是(B、C)
A、思维与存在的结合与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与统一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4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A、D、E)
A、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提出了阶级斗争观点
C、实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5、运动是物质的(D)
A、发展过程&&&&&&&&&&&&&
B、活动方式
C、转化形式&&&&&&&&&&&&&
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C、一分为二&&&&&&&&&&&&&&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实践性&&&&&&
.运动性&&&&&
.物质性&&&&&&&
D .客观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A、E)
A、运动着的物质和时空不可分&&&&&
B、时空和人的认识不可分
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
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5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的深刻哲理是(A、D)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时空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
E、运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E)
A、时间的重复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连续性&&&&&&
D、时间的客观性
E、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E)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多样性之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外
E、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
56、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一维性(A、B、C、D)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失落黄金还能得,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D、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
E、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57、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B、D)
A、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B、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可变性
C、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可变性&&&
D、时间的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
E、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58.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运动&&&&&&&
.实践&&&&&&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2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3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B、C、E)
A、是永恒不变的&&&&&
B、是由后天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C、是可以变化的&&&&
D、是先天决定的&&&&
E、是现实的、具体的
10、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C、D、E)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6 .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激变论&&&&&&
.直线论&&&&&&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8、发展本质上是(B、C)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含量变,而且也包含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9、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E)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E、树立全局观点,统筹兼顾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E)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永恒发展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一分为二”&&&&&&&&&&&
B . “和二为一”
“万物莫不有对”&&&&&&&
D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C)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一观点(B、C、D)
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错误地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煞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
D、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5、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E)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E、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6、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7、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0.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抓典型”&&&&&&&
B .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 “一切经过实验” &D .
“欲擒故纵”
11、下列表述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有(B、C、D)
A、“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B、“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
C、“无独必有对”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B、E)
A、它是辩证法的实质&&&&&&&&&&&
B、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C、它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E、它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
13、“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揭示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4、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相互关系原理,就要(A、C、E)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坚持一点论,反对两点论
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坚持均衡论,反对重点论
E、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量变与质变
15、《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高于质变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9、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C)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折衷主义&
&&&&E、唯心论
20、下列变化中属于质变的是(C、D)
A、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到垄断时期
B、人由中年进入老年&&&&&&&&&&
C、货币转化为资本
D、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
E、人的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
21、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B、C、D)
A、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B、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
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统一起来
D、既反对因循守旧,也反对冒险蛮干
E、不间断地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四)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24、“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
A、诡辩论&&&&&&&&&&&&&&&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2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方向和道路&&&&
.形式和状态&&&&&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2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28.辩证的否定是(&&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联系的环节&&&&&&&&&&&&&
2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不平不阪,无往不复”&&&&&&&&
B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 “和实生物”
30、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C、D、E)
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被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E、生产粮食—粮食被消费—生产粮食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E)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3、“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五对基本范畴)
6、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
D、伟人的真知灼见
8、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9、“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机械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唯物论观点&&&&&&&&
D、外因论观点
10、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仆人西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辨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13、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B、C、D)
A、整体是各部分的叠加&&&&&&&&&&&&
B、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E、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
14、因果联系是(B、D)
A、人的心理习惯
B、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先天形式
D、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
E、一切先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15、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C、E)
A、本质从属于现象&&&&&&&&&&&&&&&
B、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D、任何现象都要通过本质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16、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种观点是(A、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17、下列现象属于必然现象的有(A、B、C、D、E)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遵守纪律
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四对方法)
18、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E、整体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人类解放的涵义是指(C、D、E)
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2、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A、D、E)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B、个人职位的高低
C、个人权力的大小
&&&&&&&&&&&&&&&&&&&&&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满足的程度
E、个人对社会所承担责任大小和负责的程度
3、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B、E)
A、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B、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C、成为自然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E、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4、“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由选择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6、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C)
A、是主观的
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
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
7、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A)
A、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作用
C、决定性的作用&&&&&&&&&&
D、改变历史客观进程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3、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D)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6、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C、D)
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D、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E、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
7、意识是(B、E)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绝对观念”的产物&&&
E、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人脑和意识的关系是(A、B、D、E)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人脑是意识语言的物质承担者
E、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滞后性
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E)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恰当的估计
二、 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①物质和精神是对世界上所有现象的最高概括,它们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哲学体系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③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一切实践活动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物质以及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一定义中,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指出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本质特征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
(1)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现象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①从具体事物、现象来看,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②从整个世界来看,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固有本性,联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是普遍的;③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即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部分、成分或环节。
(2)联系是以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差别为前提的。
(3)整个世界是联系的统一体,不存在什么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
(4)联系的普遍性已被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斗争性引起量变,为质变作准备;②斗争性能突破事物的度,促使一事物向它事物转化,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实质。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国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要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唯有实践能做到这一点。
②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实践的这一特点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能把原来的思想、理论与客观现实相对照,直接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一般地说,经过实践检验,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因此,我们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久:&#年我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分重要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地思想基础。②真理标准问题大讨化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亡党亡国。坚持实践标准对今后深化改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所谓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及其尊重的程度,只有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思想、意志的自由,才能正确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否则,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认识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反复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利用规律办事的时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当人们利用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时,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会碰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新问题,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和把握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①这一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动瞎干。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②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鼓吹唯意志论;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是消极地服从,从而陷入宿命论。这两种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为武器,给以严肃地批判。
8、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二者相互区别。①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有条件、相对的。②二者相互联结。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③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等,从辩证法的观点看,这些属于矛盾的普遍性。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具体特点和国情,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相对落后,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科学技术不发达等。我们要从这种特殊的国情实际来制定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又符合中国的实际。③只有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克服割裂二者关系的片面性错误,才能深刻理解并自觉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9、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
(1)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辩证否定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克服和战胜;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①以更高发展阶段回复为特征的周期性本身就体现了事物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性。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一次完成的,要经历斗争、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长期曲折发展过程。③在特殊的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被旧事物战胜,遭受挫折或暂时的失败。这也是曲折性的表现。
(3)总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有重要指导意义。①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因为社会主义是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胜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最终必然会胜利。②这一原理还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无古人,我们缺乏建设的经验,我们是在经济、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建设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和平演变”,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前进道路上有曲折在所难免。
(5)我们要把对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心和灵活的斗争策略结合起来。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反对实践中的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10、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1)对立表现在:感性认识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论认识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是错误的。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它们虽各有片面真理性,但在认识论的总体上都是错误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唯理论和经验论,因而错误。我们要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1、试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以及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作出最终的检验,真理终将被证实,谬误终将被驳倒。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理论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要反对实践标准上的片面性观点。如果片面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就会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视为不再发展的终极真理,甚至把它当成检验其他认识是不是真理的标准,这样不仅使真理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而且还会扼杀其他新提出的理论,堵塞真理发展的道路,陷入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泥坑。如果片面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就会从根本上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抹煞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把一切认识都看成是主观任意的东西,最后必然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的根本特征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实践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能动地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并发展检验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创造性运用和具体表现,二者有机统一。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生动地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②“从群众中来”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③“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形成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依靠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这是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的过程。④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和总规律。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迁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和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首先,人
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其次,人工智能自身不具备社会性,它使用功能中的社会性是由人赋予和设定的,因而它不会自觉考虑实施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最后,人工智能没有自身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就缺乏促使自身的功能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而人类思维则是随社会实践和自身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人脑的延长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的部分思维.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但作为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在根本上是受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 4 〕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1 )材料 1 、 2 、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 2 )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 2 、 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 1 、 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 2 )材料 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 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 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蟠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蟠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蟠动,仁者心动。”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 l )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异同?
&( 2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
1 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 2
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2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 3 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 2
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 1 )材料 l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 2 )材料 2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 3 )材料 3
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 2 )材料 2
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 3 )材料 3
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 l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 《 原道 》
玉不遇砒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 《
梅峰语录 》 卷上)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人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 《
论物体 》,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 ,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 ,
“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
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 1 )分析材料 1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 2 )分析材料 2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 3 )谈谈你对材料 3 的理解。
〔 答案要点 〕
( 1 )材料 1
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 2 )材料 2
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人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 3 )材料 3
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汉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也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 3 〕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 l )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 2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 ,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 3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 ,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答案要点 〕
&( l )材料 1
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 2 )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巳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乍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 3 )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
… …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
5 家分公司裂变为 28
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试题整理人: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认识到结婚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