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大战游戏机价格是不是小孩看的

  98#作者:whyme魅力
回复日期: 17:12:00      是吗?“情绪切除法”在谈同辈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孩子受到来自的人的攻击或嘲笑的话,会自动的把自己和那个伙伴的关系切断,不再在感情或心灵上与之建立联系。这样来避免情绪受那个人的影响,减轻疼痛,甚至可以完全不受那个人的影响。    不过这个的结果,很可能是--孤僻不合群。。  ================================================================  首先跟大家道个歉,这个问题我解释的不太清楚~~    单单从“情绪切除”本身来讲,它确实是一种带有消极因素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果一个人长期使用这种情绪处理的方式来处理情绪的问题,这个人确实会变得孤僻不合群。    但如果这个方法是一群8到12岁的孩子来使用,我们不但不应该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反而要为这个孩子感到骄傲,因为这表明孩子在学着“适应”一个群体;或者说是他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再简单一点说,这是他学习摸索到的一种新的社交技巧——保护自己免受更多伤害并维持友谊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那时候,无论我们的性格喜好是怎样的不同,我们都会自觉地遵守同伴之间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可能与老师、家长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但在我们的眼睛里面,这些规则要比家长和老师要求我们的规则重要得多,是不是?我们努力让自己融合在这群同伴之中,而不会使自己显得“特立独行”,因为这样会遭到同伴的嘲笑。我们的价值取向可能会让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但我们不在乎,我们在乎的是同伴们是否认同。    当然,一群孩子里面一定会有一个“孩子头”,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个“孩子头”而不是其他“追随者”中的一个,仿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孩子头”,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有领导的才能,其实,孩子是否能成为“孩子头”跟他未来是否具有领导才能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孩子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孩子不采取正面地冲突,而是掩饰自己的“忿怒”选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这种方式如同把“情绪”隔离开,所以,我们称之为“情绪切除法”(确切地说,应该是类似于“情绪切除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的孩子没有“个性”,其实这是孩子学会了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崇尚权威的社会,而8到12岁的孩子们,有一个显著地特征就是“质疑”权威,当然,这还不是之后的青春期时的“叛逆”权威。当孩子面对“权威”,“质疑”“权威”的时候,他又无力来消除这种“权威”不断地加在他身上的一种“腻烦”“沮丧”“忿怒”的感觉,情商比较高的孩子,会“巧妙”地运用“情绪切除”的方式,“不再去倾听”然后有意识地再“想一些有趣的事情”转移因为权威的言论带给他的这些负面的情绪以及保护他的自尊心免受进一步的伤害。这时,我们也可以将之归类于“情绪切除法”或者类似于“情绪切除法”,因为这种处理方式跟他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很相似。    这种“主动地”“有意识地”,但采取的是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会让很多注重孩子情商发展的家长迷惑不解,这源于我们习惯性地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他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方式”;而没有看到这个方式背后的“主动地”“有意识地”——这些内在的积极因素。    当然,这种方式只是对于8到12岁的孩子是“积极地”。悲剧的是,很多成年人的社会化人格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从而停留在了这个阶段。他们没有学会再进一步地更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没有学会如何把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做的事情分开来;更没有学会如何把握对方的情绪从而使事情的发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换句话来说,他们还是停留在用“逃避”来解决棘手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还是停留在用“谁对谁错”来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真实或者正确。他们常常把事情与情绪搅在了一起:“因为他做的不对,所以我生气是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了,我就不会再生气了!”“大不了就跳槽!”“大不了就离婚!”“如果环境没有办法改变,那我只好忍忍忍忍忍!”——现在抑郁症不是越来越多了吗?压力是一方面,但如何处理压力所带给我们的那些负面的情绪,从小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呀——嘻嘻,我们其实也很可怜的。所以,当我们把眼光注视到孩子身上,我们就有了很多的不理解:“靠!老子我这么大压力都没抑郁,你小子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受了这么点刺激,就被压趴下了,太没出息了!就你这熊样,将来怎么办?!”    所以,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孩子来说,如何协调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支持和机会,要比单纯的技能学习重要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听到我女儿说出“是啊,老师有老师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最主要的是,搞清楚老师想得是什么?我想得是什么?”“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那样地那样地那样地激动,这并不仅仅是说明,孩子从此可以不再对老师抵触、可以专心听讲了,而是当她的同龄人有的连“情绪切除法”还没有懂得去运用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尝试着去区分“情绪”和“事情”了——一个大飞跃啊!    想想孩子从一年级的时候,被整整排挤了一年,一个朋友都没有,到后来,凭着自己的力量交到一大帮朋友,然后说出“我其实要感激那些(欺负我的)人,因为她们让我学会了坚强!”到现在说出这些话,这五年的时间啊,想想真是很感慨。我鄙视那些不负责任、只为了银子、语录式、教条式的育儿书籍,同时,我也万分感谢那些好的育儿书籍带给我的无比巨大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我自己很多教育孩子的理论,其实并不那么专业,有些还很偏颇,但确确实实是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总结出来的点点滴滴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敲专业的书籍,然后,再把自己的理解跟大家交流,而不愿意不负责任地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原因——大家的情况不一样,孩子的特点不一样,理解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不一定是我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对不对?    也真心希望我们这些做爸爸妈妈的,可以为了孩子,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把大家的宝贵育儿经验拿出来跟我们大家分享(这可能比书籍还有实用性),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明天。    
  泰迪熊对儿童心理学真是研究到家了!请帮忙分析下我儿子这种情况:    这小子从来没有一大帮朋友,至少我从没见他像的男孩子一样呼朋唤友的一起玩。可是问他,他会说全班都是他的朋友。我问:“那你下课跟他们一起玩吗?”他说:“不啊,下课我一个人画画,要不自己出去走一圈。”我:“为什么不和朋友玩呢。”他:“他们玩的都是悠悠球啊赛尔号啊什么的,我不喜欢。”我说:“不一起玩还算什么朋友啊?”他说:“怎么不算,我们一起上课,见面打招呼,遇到谁需要帮助了就帮助谁。”我想不出他说的有什么问题,但又觉得他这样似乎有问题。我问他喜欢同学们吗,他说喜欢,在家他也经常跟我讲课堂上的趣事。甚至同学给他起外号,他也响响亮亮的回答,觉得是个趣事。    上个月转学时,几乎全班同学都给他写了临别的小纸条,还送了好多小礼物,我一张张看过,感动的不行,孩子们的心太真太纯了!而且我也非常确定他是受大家喜欢的一分子。从留言看出,他在同学心里是个很友善很爱帮助人的同学。后来听以前学校的老师说,他留在学校没带走的作业本什么的,同学们都在抢,尤其美术、科学这些作业本,说是留纪念。    我非常担心孩子不合群,经常告诉他知识是财富,朋友也是财富。可是他还是经常独来独往。有朋友听说我孩子的这种情况就会严肃的告诉我,孩子性格孤僻,是个大问题,要我想办法给他改。但我观察他是个很自信乐观的孩子,和同学虽然不热乎,可互相是喜欢的啊。孩子这样是问题吗?
  比如这个周末吧,住同一栋楼的他的同学来找他玩,拿了一堆赛尔号的小精灵。我非常欢迎同学找他玩,赶紧热情接待。我家小子微笑着说,好吧你说怎么玩。我看出来他就是觉得来个客人了,得耐着性子陪着玩一会。那个孩子玩的很认真,一会大喊起来你色子扔的不算得重来,一会又激动的说我又赢啦!我家小子就很无所谓的笑笑说,行行行,你告诉我再怎么玩。过了一会,那孩子的妈妈来找他,看到他们玩,就夸我家小子心宽,什么输了也不生气,对方耍赖也不争什么的。我心想他不在意的事情自然不争啊。那孩子的妈妈催他很久,他才恋恋不舍的走。等他们走了,我家小子笑笑的对我叹口气说,闹死我了。    我已经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了。。。    
  谢谢。楼主分享了,我们家宝宝还小呢,,现在还在创艺宝贝上早教课呢!
  不知怎么,听小爱的描述,我就仿佛看到了少年时的胡适:)
  小爱,你家宝贝跟我姨家的儿子很像啊。那个孩子(嘻嘻~~~不能叫人家孩子啦,跟我一个辈分)从小就对数学很感兴趣,而且是越大成绩越好的那种,学习一直都不用我姨操心,后来,以很高的分数考进哈工大了。    这个孩子(嘻嘻~~)人缘很好,但属于好静不好动的那种类型,跟朋友的关系不是很亲热,但大家都喜欢他。    其实,孩子的特质是千差万别的,男孩和女孩一定是不一样的,而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个性也是大不一样。我们老祖宗不是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吗?——“因材施教”“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越是关注孩子成长,越是我们这些很负责任,愿意改变自己从而更好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的家长,反而越容易受一些纸上谈兵的教育书籍的影响。那些书籍不看也罢!因为它无形中过于夸大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仿佛我这样做了,孩子就会怎么样,我不这样做了,孩子又会怎么样,晕死!孩子是木头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吗?我们雕成什么样,他就变什么样?——再鄙视一次那些从来不走入学校,从来不走入孩子中间跟孩子近距离接触,只是拿一些国外过时的理论,然后不负责任、信口开河编书的专家!    家长对于孩子是有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是有限的。那我们影响或者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一是保护好我们的孩子,防止我们家长以及变态的应试教育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二是努力了解自己的孩子,然后,在顺应孩子个性的基础上,给孩子适当的引导。    小爱,你家的宝贝,我左看右看,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啊?多好的一个孩子啊~~他只是不喜欢朋友关系过于亲密而已,而且他也非常聪明,所以不愿意玩那些小孩子的游戏。    朋友未必是亲热的朋友才是朋友啊,是不是?你孩子说得多好,“全班都是我的朋友”,而且全班同学也很喜欢他呀,因为他不计较还愿意帮助同学,性格也是“自信开朗”,你还担心什么呢?    我倒觉得你现在需要做的是,不是担心他朋友的数量,而是跟他进行一些情绪方面的辅导。这种辅导不是你要纠正他或者给他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在帮助他理清自己的情绪。比如,他说:“闹死我了”,你可以接着问他:“这个小朋友让你觉得很烦吗?”——这样做的目的是,谈论情绪的同时,让他分清楚自己的情绪(因为无论外向、内向、好静、好动、敏感、迟钝、愿意表现出来、不愿意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情绪!而且这些情绪都是真实存在的!),等他慢慢地学会理清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妈妈,你这样说我觉得很沮丧!”之后,你可以再慢慢引导他,理清对方的情绪“你做作业这么慢,妈妈很烦躁,我觉得快要压不住自己的怒气了。你接着写,妈妈到卧室里面冷静一下!”当然,之后你可以跟他谈谈关于你怒气的事情,比如:我知道你作业写得慢,不是你的错,但我一想到你可能要晚睡,就心疼你,然后就很烦躁,接着就觉得一股怒气凝聚在胸口周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人的负面情绪未必是因为对方做了错事,它是真实的,而且不以对方事情的对错来发生的。    孩子跟朋友的交往方式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是孩子觉得舒服就可以。但教给孩子如何理清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把握对方的情绪,这个对孩子是极为有益的事情,这就如同我们教会了孩子游泳的技能,然后,孩子在人与人的海洋中,可能会感到比较自如。特别是对于那种“对事比对人感兴趣”的孩子,将来处理很亲密的关系,比如婚姻关系,可能会对他有所帮助。    还有就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性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之类的体育项目。这在国外,是家长极为重视的一件事情,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体魄,而且,在与同伴竞技与合作中,孩子会学会太多对他一生都有益的、但课本上没有的人生智慧。              
  小孩子的情绪就是多变,这短时间带着在创艺宝贝宝宝上早教课,才知道这么大的孩子真是难带,不过还好宝宝很喜欢那里的环境,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挺积极的。
  亲爱的泰迪熊,谢谢你打了这么长的话来回复我。    要说我家这小子,这毛病那毛病的不少,但就有一点让我最放心,就是情绪很会自我调整,我觉得他是个情商比较成熟的孩子,做人也大气。都说小孩子在一起没有不吵架的,但我儿子从幼儿园起,不管和外边的小朋友还是自家亲戚的小孩,跟谁都没吵过架,别人争他的玩具零食什么,甚至打他一下,他顶多难过一下,就笑呵呵的忘了。二年级有次放学哭着回家,因为刚买的文具盒被别的小孩抢走,抢的时候还弄破了。我问他那怎么办呢?我要不要给他妈妈打个电话?他说“妈妈别打,我觉得他就是想玩,明天会还给我的。”第二天回来高高兴兴的说:“他还给我了,我已经原谅他了,以后还是好朋友。”我很高兴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就没再过问。    上次说的那个例子,他说同学“闹死了”,但我知道他并没有反感的意思,这个孩子有这么个好处,虽然不喜欢被打扰,但一旦接受了和别的孩子玩,就好好的玩。如果他不想玩,会站在门口堵着门说“我现在不想玩”,或者,“我就和你玩半个小时行吗?”这点比俺这个当娘的强多了,俺上学时可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对谁也说不出“不”字,有时愁得自己在家里哭,还是会答应同学。    俺性子比较急,有时免不了跟人生气。这些咱成年人看来挺正常的,比如请了假等修理工却迟迟等不来,比如理发师把头发弄坏了什么的。我儿子就会马上说“妈妈别生气,可能他跟我一样昨天爬山了所以今天走不快”,“挺好看的啊,再说很快就长长了”。我和他爹吵架,俺嗓门一大他就赶紧把他爹推过来给我道歉,说“你得让着妈妈,赶快道个歉妈妈就不生气了”。我老公说“又不是我的错我干嘛道歉啊”。他就急了说“那你道个歉也没什么啊,我道歉管用的话我就道歉了。”我就一下子给逗笑了。这孩子,真是啥都不计较。    呵呵,他转学前给同位(小女生)的留言是“你什么都好,要是不打我就更好了。”我晕哦。。。
  对了泰迪熊,你说的团体性的体育项目,我也非常感兴趣,锻炼身体的同时给孩子培养点团队精神。可是真的很难找呢,你也知道各家孩子周末都忙着上培训班,社会上好像也没组织孩子们团体运动的地方。都是跟学业和开发智力有关的培训班,要么就是功利性的兴趣班,跟中考高考加分挂钩的那种。唉,说到这儿又羡慕起人家国外了。
  真不好意思在你的帖子你收不住了。又想起一点来,这也是孩子被同学笑是“呆瓜”的一小部分原因吧。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已经知道喜欢流行歌曲了。好像唱过时的歌就会被别的孩子笑话。我儿子就不管那些,偶尔听到什么好听就嘴里哼什么。有段时间总是哼“当兵的人”就罢了,还有段时间还经常哼“回娘家”!!俺带他去朋友家,听他哼“回娘家”,朋友哈哈的笑,俺都有点尬尴,示意他不要唱了,他奇怪的问我:“妈妈这个歌为什么不能哼?我觉得很好听啊。”-.-|||    我分析他绝对不是一个爱搞怪爱另类的孩子,他只是不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评判。也不理解“大家都爱这样做”就意味着你不这样会有小麻烦。    按我老公的说法是,这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唱自己喜欢的歌,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内心,有足够的自信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老实说俺不知道。。。
  嘻,再补一点,看看自己上面的话好像给人感觉我儿子是个受气包。不是的。他们班最皮最爱欺负人的男生在Q上给我儿子留言都是叫他“好兄弟”,很喜欢他。但我儿子不爱跟他玩,因为他不喜欢打打闹闹。    10岁的男孩子,都有点到了想“耍酷”的年龄了。儿子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学校见到任何一个老师都要停下来叫“老师好”。但实际上只有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做,因为这个行为实在太幼稚了。但我儿子四年级了还是见到老师就认认真真的叫“老师好”。虽然他是按规定来的,但他老师有次跟我说起这事,用一种哭笑不得的语气说,他是不是比别的孩子年龄小,感觉很幼稚。。。
  小爱,孩子这么聪明,又有你这样的细心耐心的妈妈,他长大了一定错不了!你推荐的那套《什么是什么》,我去书城看了,很不错的,准备在网上买,然后刺激一下俺孩儿的科技细胞,(*^__^*) 谢谢小爱,抱抱小爱,小爱真好!
  有没有九个月的,我儿子吃饼干,自己吃一口再给我或妈妈吃一口,这叫分享吧
  小孩子都这样吧!以前没去创艺宝贝上早教课的时候,每天在家里都快把我烦死了!现在上了早教课,省心多了,老师对待孩子还是有一套的!
  115#作者:
回复日期: 17:09:00    有没有九个月的,我儿子吃饼干,自己吃一口再给我或妈妈吃一口,这叫分享吧  ==================================  有,我现在就敲出来~~你孩子很聪明啊~~
  【9个月至一岁】    这个阶段里,婴儿开始了解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情感。比如,婴儿递给父亲一个坏了的玩具,而父亲说:“啊,这个坏了,真可惜,你很难过,对吧?”9个月大的婴儿已逐渐了解父亲知道他内心的感受。因此,当父母发挥同理心,以变调声音、脸部的动作、肢体的语言来反映孩子的感受时,孩子是在学习种种关于情绪的表达。婴儿以前并不知道父母与孩子确实可以有相同的想法与感受,现在他知道这类的分享是有可能的,也就增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正在成长的情感结合力。这项新的理解在情绪辅导的观点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成全了情感的双向对话。    同时,孩子正在发展对在他生命里的人和物都有某种程度的永久性和不变性的悟性。一个球滚到椅子下面,虽然看不到,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同样地,虽然妈妈离开了房间,听不见我的声音,她仍然是我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回来的。    当小孩探究这个“物体不变性”的概念时,他可能对一些游戏着迷,从箱子内放进和取出小玩意,把它们藏起来,然后再使它们出现。或者,他可能从婴儿的高椅上掷出他的汤匙到某处看不见的地方,再请你一次又一次地替他找回来。    这些萌芽中对人和物不变性的理解,可能与婴儿另一项重要的发展有关:他对特定人物——即他的父母——渐增的情感。现在他确定就算你不在场,他还是确定你的存在,他可以想念你并要求你留下来。当他看见你在穿大衣或其它动作,知道你准备要离去时,他可能显得很焦急。你离去后,他了解你是在某处,但他不知道地点而因此感到不安烦躁。另外,他的时间观念很差,所以他很难了解你到底离开多久了。    研究婴儿情感的心理学家,观察一岁婴儿对于不熟悉的大人照料他、父母离开及他们团聚时的反应,发现有安全感的婴儿在父母回来时可能显得烦乱,但当父母抱他们、跟他们说话时,他们紧靠着父母接受他们的安抚。但那些对获取父母情感没有信心的婴儿,在团聚时有不同的反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忽视或避免的方式,当父母回来时,他不加以理会,并装出一副很好的样子。当父母尝试安抚他时,他可能将他们推开而非贴靠着父母。另一种方式是焦虑和心不在焉,当父母回来时,婴孩紧粘着父母并且很难接受安慰。假如你的孩子表现出这类的不安全感,在你俩独自相处时,他可能需要你给他更多情绪的照料。即是说,他需要你对他情绪的表达有所反应,发挥同理心、关注与情爱都可以增强你俩的情感结合。    
  要帮助这个年纪的孩子克服家长离开时产生的“分离焦虑”,就要向他保证你会回来。记住,虽然1岁的小孩可能无法自己说话,但他通常了解许多你说的话,因此你的保证是有帮助的。也紧记他依赖你给他的情绪暗示,因此,假如你对于分离表露焦虑或恐惧,他也可能了解这种情绪并感受到。因此,最好找一个使你安心的照料者,并且在你离开前,确定你和婴儿有时间去认识这位人物。这能让你感到比较放心,而婴儿也一样会有相同的反应。最后,你可以帮助他“实习”与你分离的状况,让他自个儿探索家中一些隔离的空间。比如,他爬到另一间(有保护婴儿的设备)房间,让他自己待一阵子你再去查看。如果你俩在同一间房间,而你必须去另一间,告诉他你要去的地点而稍后才回来。他逐渐有一个概念,即父母可以离开而不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同样,当父母说他们会回来,孩子也相信他们会回来。    只要表示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就能使他感到更多的保障,而他对你也有更强的情感结合力。当你照顾他,与他嬉戏时,这种关系也就一刻一刻被建立起来。或者,你可以持续地创造游戏、鼓励模仿及各种各样情绪的表达。我和女儿莫莉亚在这阶段发明的游戏其中一个我们称为“这些家伙”,每晚,我用钢笔在一只手上的每一根指头上各画一张不同的脸部表情。大拇指常常都是生气的脸、食指是忧郁的、中指是恐惧的、无名指是惊奇的、而小指是快乐的。然后莫莉亚爬上我的膝盖,我们就跟“这些家伙”谈论今天日子过得怎样。大拇指会说:“哎哟,我今天真倒霉。我气疯了真想踢些东西。”食指会说:“哎呦,我也很倒霉,但我今天很难过,好想哭。”然后它们会转向莫莉亚问:“你今天过得如何呢?”她先想一下子,然后抓住最像她现在心情样子的手指。如此,就给我一个帮她描述自己心情的机会。“啊,今天你很难过。”待她学会更多的字后,这种手势会配合她自己的字眼。她可能会说:“挂念妈妈。”然后我会附加:“啊,妈妈去上班,你就挂念她而难过。”以示我对她的同理心。“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会接着说:“有时候妈妈上班,我也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挂念你。”
  泰迪熊,你家宝贝太可爱了!我喜欢!感谢你对我的回复!抱抱!
  121#作者:qiqi荡秋千
回复日期: 9:26:00    泰迪熊,你家宝贝太可爱了!我喜欢!感谢你对我的回复!抱抱!  ====================================================  哈哈哈~~我不抱你,我抱你家那个小宝贝,替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告诉她有个怪阿姨很喜欢她~~
  对化妆品工业对动物做的残酷实验她有深切的关注,但同时,他可能参与一个不仁慈的阴谋,打算在休息时排斥某个同学,不准他参加篮球比赛。  ===================================================  关于8到12岁孩子的交友问题,我用我女儿最近发生的事情跟大家说明一下。    女儿班有个同学想加入女儿她们圈子,这个请求遭到女儿团伙的“拍案否定”——女儿喜欢用的词汇,原因很简单:不喜欢她!于是这帮家伙紧急磋商,并制定计划。因为那个同学姓马,所以此计划被命名为:“赶‘马’计划”,并且详细分出ABC三个方案:A方案
帮她找一个朋友,借此脱离纠缠;B方案
如果A方案失败,就采取逐渐冷淡方式,让她自动离开;C方案
如果A、B方案全部失败,就采取直截了当地方式,直接跟她说:“我们不喜欢你,不想跟你玩!你走吧”。    看看,这就是那个整天用大义凛然、义正严词地语气跟我讲,“欺负同学是不对的!”小家伙的阴谋诡计。
  青春期啊青春期,多么令我们头疼的时刻啊~~~    【青春期】    十几岁是一个对有关身份的问题很关心的时期:我是谁?我会变成什么样?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不必惊讶青春期的孩子在某个时期似乎变得完全专注于自己的事物。他对家庭事务的关注会随着他与朋友的关系成为生活的中心而慢慢衰退。毕竟,他从友谊中才会了解到家庭范围以外他是谁的疑问。不过,就算有同辈的关系,孩子的焦点还是以自己为主。    在一项孩子友谊的研究中,我们曾记录下一段两个十几岁女孩的对话,其中摘要地表现出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关注。刚刚才认识后,一个女孩说她暑假在一个为情绪不稳的小孩而设的夏令营中作辅导员;第二个女孩没有追问她新交的朋友详细的情况,反而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自我探究。“哇,那真有趣,”第二个女孩说:“但我一定做不到,我没有耐心。我的姐姐给我抱她刚生的婴儿,我觉得他蛮可爱,但当他一哭,我就把他交回去说:‘谢啦。’我想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妈妈。没用的,我没耐性。我真不明白你怎么有耐心给那些小家伙做辅导员。或许我应该向你学习,但我不确定是否做得到,你觉得我可以吗?”    这个女孩的独白,就是将自己和她的朋友比较,纳闷自己改变和成长的能力,思索自己的个性哪些是她欣赏的,哪些是她讨厌的。假如她允许转移谈话的焦点,那并不是因为她想多了解他的朋友,而只是因为她想更进一步地以她的朋友来衬托出自己。正如大多数的少年人,她的友谊只是用来探究自我感的一个工具罢了。    虽然很极端,但这个例子显示了隐藏在青春期自我专注后面的动机。少年在自我发现的旅途上,不停地掌舵换方向,尝试寻找正确的路。他们用新的身份、新的现实、新的自我观念来做实验。少年的这些探究是健康的。    然而,他们的路并不是常常平坦的。荷尔蒙的改变可能导致无法控制和急速的情绪变换。社交环境中的恶势力可能利用年轻人脆弱的心灵,使他们陷入毒品、暴力、不安全性行为的问题里。可是,这种人生的探险始终是人类发展中一个自然并且无法避免的过程。
  少年的这些人生探险,其中要面对的重要任务是理性与感性的整合。假如童年中期可以以星际大战的高度理性的史扑克先生为代表的话,那么青春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库克队长了。作为掌管星舰号的角色,库克要面对的决策里,他高度感性、有人情味的一面,和他倾向逻辑、完全根据理性的一面,始终彼此相抗衡。当然,我们的好队长常常能找到适中的平衡点,以便无懈可击地指挥全体飞行员。他做判断的方式是我们希望孩子在情理纠缠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行使的。    少年似乎在遇到性别和自我接受的问题上,最有可能要做这类的决定。一个女孩发现被一个自己并不真正欣赏的男孩所吸引。(“他是那么地可爱,可惜他一张开嘴巴就完了。”)一个男孩发现自己嘴里冒出一句他曾经反对的父亲的意见。(“我真不敢相信自己说的话跟我老爸一模一样!”)这时期的少年突然了解世界不是只是黑与白,其中还有许多深浅浓淡的灰色,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所有这些色调都可能是少年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在青春期要寻找出一条路是困难的,那么少年的父母也是很难当的,因为孩子大部分的探索是自己完成的。作为辅导员及作家的迈克尔.里拉就说:“在这之前,你在孩子的生命里扮演的是一个‘经纪人’的角色:安排旅行及预约医生、计划露营或周末的活动、讲解及检查功课。你与学校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孩子在遇到‘大’事情时,你是他最先找的人。突然,这一切都不管用了。在没有被告知及同意前,你这个经纪人被开除了。如果你希望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将来都能发挥有意义的影响,你就必须改头换面,紧急更换计划并追上潮流,重新受聘顾问。”    当然,这会是一个相当棘手的转变。一个客户不会聘用一个让他感到无能或有接管他生意威胁的顾问。一个客户希望有一个他可以信赖,帮助他达到目标。而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少年人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自主权。    因此,你该如何履行顾问的角色呢?你又如何担当一个情绪教练,同时允许孩子在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成人前,学习所具备的独立权呢?以下的一些提示,大部分是根据心理学家兼作家汉.金诺的研究而得出的:
  我们在创艺上第四阶段的课程呢!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表现能力,让孩子尝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创作,并会对别人的作品给出自己的评价  
  我们也是马上就要上成长班的课程了!
  【接受这个事实:青春期是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刻】    比如,家长必须接受少年需要有私生活。偷听儿子的对话、看他的杂志或刺探太多的问题,都让他感到你不信任他。这样就筑起阻挡交流的一面墙。在遭遇困境时,孩子会觉得你是敌人而不是他的朋友。    除了尊重孩子的隐私,你必须尊重他在这时期不安及不满的权利。诗人兼摄影家戈登.帕克斯曾经如此描述他的少年期:“以孕育痛苦之名,我欣然悲叹。”允许孩子有体验这种深层感受的空间,避免一些问题如:“你到底怎么啦?”孩子可能是难过、忿怒、焦虑或丧气的,而这些质问只表示你对这些情绪的不赞同。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与你坦诚相对,千万不要装出你立即就了解的态度。由于孩子新嫩的触觉,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独特唯一的。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他们明显的动机,孩子会觉得被羞辱。所以,花点时间,以开放的心胸倾听孩子。不要假设你已经知道而且了解他准备要说的话。    少年是一段赋予个性的岁月,所以,孩子可能会选择一些你不喜欢的打扮、发型、音乐、艺术和语言。记住,你不必赞同孩子的选择,你只需要接受他们的决定。    同样地,不要尝试仿效孩子的选择,让他的打扮、音乐、举止和俚语表达一种声明:“我跟父母是不一样的,而我对此感到很骄傲。”
  我们也是在创艺上的,挺不错的!现在在上第四个阶段的课程呢!
  【尊重你的孩子】    想想看,你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他以许多家长对待少年子女的方式来对待你,你会是怎样的情形。不断地被纠正、提醒你的缺陷或取笑一些敏感的话题,感觉会怎样?假如你的朋友对你长篇大论、以批评的语气告诉你该如何及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你大概觉得这个人对你没有太多的尊敬,并不关心你的感受。渐渐地,你或许会疏远,不再与他坦诚相对。    虽然我不认为家长需要如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往往更为复杂),但我肯定少年至少必须得到我们给予朋友同等的尊重。因此,我鼓励你尽量避免嘲笑、批评及侮辱。将你的价值观,以简洁、非批判的方法传达给孩子。没有人喜欢被唠叨,更何况是少年孩子。    一旦孩子的行为造成冲突时,不要以品性标记(懒惰的、贪心的、散漫的、自私的等等)来谈论这件事。要以特定的举止来讨论,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怎样及如何地影响你。(“当你没有洗碗就离开,我觉得还要替你收拾而感到很愤慨。”)并且,不要尝试在少年身上使用“反向心理学”,它不但令人迷惑、具操纵性、不诚实而且很少有效。    楼主注:“反向心理学”专业地说法,可以百度。简单地来说,为了某种目的,对孩子掩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说些言不由衷地话。
  感慨,真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够知道“情绪辅导”就好了(有些遗憾),熊熊有时间给我们多讲讲:)
  【让孩子有群体的生活】    我们常说“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村子的人”,没有比在青春期的孩子更适用这句话。因此我建议你去认识孩子日常生活中有关系的人物,包括她的朋友和朋友的双亲。    我曾经听过一位妇人在她犹太教会堂,述说关于她念大学的女儿帮助伊索比亚难民重新安顿的工作。这位母亲认可她女儿的工作是一项博爱和慈善的举动,她也认为女儿是很优秀的。“我们女儿的所作所为使我丈夫和我感到很光荣,但我认为这个无上的荣誉事实上应该属于这个团体的。”她继续解释女儿在十几岁时遇到的困境,当时她是如此的烦恼以致不敢向父母倾诉。但在这段不稳定的时期中,母亲知道女儿常待在朋友家,并与朋友的父母倾谈。由于他们都是属于相同的团体,她知道对方的家庭也有同样的价值观。“我对这个团体有信心,因此,我们的女儿成为一位让我们自豪的女性。”母亲说:“但养育她的不只是我们,还有这一整个团体。”    由于我们不可能是孩子的一切——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我建议父母让孩子有一个关怀的团体来支持他。他可能是透过学校或居住社区的一个团体。它可能是你家庭内的成员或朋友圈非正式的组织。重点是,确定孩子接触一些与你有共同伦理和理想的大人。这些是当你孩子无可避免地、自然地与你疏远但需要指导和支持时,可以作为依赖的人。
  我儿子差三天就十个月了,谢谢泰迪熊的分享。我也来分享儿子的趣事:前天,儿子坐在床上自己玩,他拿起床头的手电筒玩,一只手拿起手电的下端,抬起来的时候筒头轻轻的碰了下额头。他冲我咧嘴笑了一下,我也笑了。谁知道他看我笑,把手电头向下放了一下,然后再向上竖起,又去碰,碰完还弯着眼,咧着嘴,曩着鼻冲我笑。这下我乐了,一直笑。他就一直碰,我怕碰疼了给放一边了。玩了一会,他又想起来了,又拿着碰,太好玩了。
  145#作者:
回复日期: 20:28:00  ===================================================  小家伙真是太聪明啦!哈哈~~都说是大人逗小孩玩,你家宝贝就是在逗大人玩呢,真是太可爱啦~~    如果能够一直坚持跟孩子进行这种有益的情感互动,孩子的情商不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家长跟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变得顺畅自如,很多让家长棘手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    祝愿的小宝贝永远健康快乐幸福!(*^__^*) ~~  
  “青春期”还剩下一点点内容,老是懒得敲,惭愧ing~~今天敲完!    【鼓励独立,并同时继续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理所当然,在少年的生活中,要找出一个正确参与的程度是作为家长要面对的最棘手的挑战之一。鼓励自立意味着允许孩子做他们打算要做的事,如今是他们对要紧的事做决策的时候。此刻,正是你练习对孩子说这句话:“你自己做选择”的好时机。对于孩子的决定,表达你的信心,并且不要以自己的猜测来警告他可能发生不幸的结果。    鼓励自主也代表了允许孩子偶尔做不明智的(但不是不安全)决定。记住孩子同样可以从错误以及成功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身旁有一位体贴、支持他的成人,这尤其重要;孩子在遭遇挫败时,他可以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应付措施。    我们的研究显示,那些实施情绪辅导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比较能成功地渡过难关。这些少年人比较有情绪智力、对自己的感受较能理解及接受。他们有更多单独或与别人一起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学业及同辈的关系上,就得到更多的成就。具备了这些保护因素,这些孩子可以减低遭遇到所有父母都害怕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所面对的危险——比如,毒品、少年犯罪、暴力及不安全的性关系。    因此,我极力主张你对孩子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知道。接受及肯定孩子情绪的经验。当出现问题,发挥同理心仔细倾听而不去做判断。当他有困难向你求援时,做他的朋友。虽然这些步骤很简单,但我们知道他们是恒久支撑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基础。
  被小孩儿刚上小学的夫妇问:“你说他长大该怎么办?”不得已为人师,我说:“干点他喜欢的吧。”夫妇说:“他没啥喜欢的。”我说:”那就干点他擅长的,比别人干得好点的。“夫妇说:”他也没啥比别人干得好点的。  请问这个时候应该回答什么?
  作者:Liang1977ABC
回复日期: 16:41:00    被小孩儿刚上小学的夫妇问:“你说他长大该怎么办?”不得已为人师,我说:“干点他喜欢的吧。”夫妇说:“他没啥喜欢的。”我说:”那就干点他擅长的,比别人干得好点的。“夫妇说:”他也没啥比别人干得好点的。    请问这个时候应该回答什么?  ------------------------------------------------------------  这个夫妇可能要害死孩子一辈子!  孩子这样的情况是他们一直以来对他的操纵造成的。  孩子的天性被他们给扼杀掉了!    孩子不可能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父母没有发现,或者是孩子不想让父母知道而已(或者是怕被嘲笑被批评等等)    即便孩子现在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好,但是现在没有并不等于以后就没有啊!难道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去发现未知的有趣的事情吗?    家长这么早的给孩子定性,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怎样一手造成孩子现在的状况。
  哈哈哈~~抱抱Liang1977ABC,你真把我当老师啦?我现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常被碰得满头包~~  不过,这对夫妇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孩子不是刚上小学吗?是不是他们家的宝贝有些皮,平时坐不住;或者性格有些内向,让家长担心了?  其实,这个问题,他们不应该问别人,应该问问他们家的宝贝啊,哈哈~~或许你们只是在一起闲聊而已,不过,这样的问题,外人真得很难回答的。
  关于孩子长大了要做什么?记得看过一本反映中国留学生目前存在问题的文章,那本书里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留学生,到了国外,给了他们换专业的自由和选择权,他们反而不知道该选哪个专业好,结果是几个专业跳来跳去,浪费了时间还越来越迷茫。    我反思过这个现象——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小,所以没从就业方面考虑,而是反思“为什么这些孩子长大了之后,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一定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兴趣,为什么这些孩子长大了之后,却丢失了,找不到方向感?我个人认为也许是孩子小的时候,几个方面家长没做好。    第一,跟着女儿接触到一些孩子,发现有的孩子因为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包括忽略型父母或管得过多的父母)——家长过多得横向比较,过多得看重孩子外在表现,这样的孩子不太会把握自己的想法,但非常擅长观察他人的看法——会下意识地掩盖“自我”或者是不去思考“自我”需求,多展现“他我”,以便融入团体中。这样的孩子有时候会表现得比较固执,特别是面对公认的规则——他们愿意遵守规则,而非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由选择”会让这些孩子无所适从。这类孩子比较容易受暗示;反之,那些能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孩子,更多得是表现“自我”——这样的孩子比较自信,会用“我不喜欢”这样的理由在小团体中表达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内心,而非规则,也不太容易受其他孩子的暗示和影响——这样的孩子往往倾向于制定规则,而非遵守规则。如果这些家长平时再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种自信并且情商又高的孩子,会努力在小团体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这样,既能尽最大可能地使自己满足,又能使小团体达到一个相对动态的和谐;(这是基础)    第二,如果家长在爱的基础上,能够比较民主,在把握大范围的基础上,手不是伸得过长,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这样的孩子在生活的大事小事的选择中,不断思考自己的想法,所以,能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孩子在选择的时候是很有趣的,他们一般都比较贪婪,所以会不断地在“取舍”之间权衡利弊,不断反思自己“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满足?”“怎样做,才能对自己更有利?”(这是知己)    第三,如果家长平时能够多注意,尽量不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身上——无论孩子讲什么,都不要急于对孩子说得话,做出评价,特别是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比如:“你这样做就对了!”“你不能这样说,你应该……”等等——每个孩子都愿意讨好父母,他会很聪明地知道父母想听什么样的话。如果家长总是急于对孩子说得话,做出自以为是地评价,时间长了,父母就会发现,从孩子嘴巴里面听到的都是我们爱听的话。但我们也知道,我们爱听,不等于是真实的,它也许是孩子善意的谎言,目的仅仅是为了讨好父母。当然孩子越大伪装得就越巧妙,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外面是另一个样,家长根本无法整体地把握孩子的动向,因为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她在学校里面的所有表现,一般情况都是从孩子嘴巴里面说出来的——认真地听,少表态,这样,孩子就敢于并且无所顾忌地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对待事情的看法——也许很幼稚,但它是真实的——这样,家长也比较容易全面地了解孩子,特别是孩子的近况和动向——这个很重要,因为孩子成长得太快了,今天的他也许明天就变了。换句话来说,就是多让孩子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我”,而非“他我”——孩子小的时候,“自我”会表现得比较多,家长也很容易把握住孩子,但当孩子越长越大,特别是上学之后,社会性越来越强,“他我”就出来了——家长如果能慢一拍再出手——即便是感觉到孩子有某些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也不要当场否定,接着讲大道理,而是静下心来,等自己想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出来,再找一个好时机跟孩子交流,解决起来就很容易。简单地说就是,倾听孩子的话,点头、微笑或哈哈大笑,多问“为什么?”或者不说话,少做评价。(这是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哈哈~用在这里不算太恰当。    孩子自信,敢于探索;孩子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爱好;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孩子,也就能够在大方向替孩子把好关,不让孩子走错路——做好这三点,孩子将来做什么,答案自然就会自己出来的。当然,父母也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关于第三点,我就有个失败的经验。当时,女儿小的时候(忘了几岁了,反正是上学之前),我看刘亦婷的书,看得那叫一个兴奋——哈佛啊,那是什么,那是世界第一的名校啊!激动之余,跟女儿说:“看看这个姐姐多厉害,将来咱也上哈佛!美国大学……BALABALA”——囧!    后来,女儿决定去法国,女儿是这样跟我说的:“妈妈,我知道哈佛很好,也知道美国有很多好大学,不过,我还是想去法国,因为法国是学艺术的好地方。”听女儿这么一说,当时我就惭愧了,立刻反省!因为我发现女儿的口气完全是在说服我——我就是在女儿小时候随口一说的话,自己都没当真,但女儿不但记住了,而且当真了——她认为我就是喜欢她上哈佛——囧!所以,当她有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跟我交流的方式不是“表达”而是“说服”——惭愧!太惭愧了!    所以,跟孩子说话一定要注意。倾听,孩子感觉到他的话,我们很愿意听,他当然就愿意跟我们交流;然后,点头,微笑或大笑——多问“为什么你这样做?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嗯,你这么说,那个同学的反应是什么?”——表情和语气都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是对她的事情感兴趣,而不是摆出一副臭脸,做出一种高高在上审问的姿态。    哈哈~~也因为掌握了这个第三法宝,我对女儿的事情了如指掌(什么这个家伙上课画画;无耻地给老师起外号;她们班男同学看色情图片;她们的秘密基地——放学不立刻回家的原因;她们班哪位同学写了情书,内容是什么;她们班哪位男同学娘娘腔;老师上课说过什么话,她们的反应又是什么……哈哈~~乱七八糟地全知道了)——哼~~小丫头即便是孙猴子,她也逃不过本老妈的手掌心!  
  喜欢泰迪熊的帖子,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快乐并思考着的妈妈,一个成长且独立的女儿。
  关于情绪切除法,我觉得也很重要,比如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失恋。。。
  我非常想知道小小熊在吐了那次遭到同学排挤时后你的情绪辅导,有次我妹妹的女儿婷婷被班上的男生弄了很多蚕宝宝在她书包里,她装书的时候不知道,就把那些蚕都压死了回家哭诉,我妹妹知道后跑来告诉我,我肺都气炸了,可以想象这种场景有多可怕,可能小时候经历过类似事件吧有阴影,我不知怎么办,但不想无作为,也不想找对方家长理论,当时也没有明确的情绪辅导意识,只觉得小孩的邪恶是无意识邪恶,反正就和着我妹怒气冲冲杀到幼儿园,把肇事小孩拎出来大大的吓唬的一通。后来想想做的有点过了,虽然婷婷后来说那些男生再也不敢欺负她了,但这种事情放到小学肯定不行,很容易被其他学生记恨然后报复!!!!
  liang1997ABC,不好意思,中午有饭局,回来之后一定回复你!
  Liang,真是不好意思,先跟你道个歉!说好昨天回复的,没想到昨天一点时间也抽不出来。    是这样的,我们一般解决问题时,总是下意识地把情绪和事情搅和在一起,这源于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人帮助我们理清这两方面的区别——在我不懂得情绪辅导之前也常常是这样的,总是感觉事情解决之后,情绪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看,在婷婷这件事情上,我们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到幼儿园把肇事的孩子揪出来吓唬了一下,而且据婷婷自己说,这个男孩之后也不敢再欺负婷婷了。但为什么这件事情,我们还担心呢?为什么还担心婷婷会因此而留下阴影?我们的担心多余吗?    当然,我们的担心不多余!虽然我们小时候没有人帮助我们理清情绪和事情的区别,没有人作我们的情绪教练,但我们下意识的感觉到事情好像并没有得到真正完全的解决。  所以,这就说明情绪和事情不是一码事。换句话来讲,我们解决了事情,但并没有解决情绪问题。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首先,情绪和事情是要分开解决的;其次,我个人主张的顺序是: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听了婷婷的哭诉之后,告诉婷婷,“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还有些委屈,对吗?”(这个过程貌似简单,其实很重要——是在帮助孩子分析她的情绪反应——这对将来孩子长大之后,可以理清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培养机会;而且因为我们说出她的情绪,让孩子感觉我们是站在她角度上,理解她——会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之后,我们可以抱住她,在肌肤接触的过程中,让她体会我们给予她的温暖和力量。这时候,她会不停地说出她的愤怒、她的委屈甚至她的害怕,总之她一切的感受——我们所做的就是“听”“点头”,而不是评论!    如果我们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说说自己当时是多么的愤怒,多么的委屈,跟孩子达成共鸣。    等孩子情绪平稳之后,再跟孩子交流“怎么办?”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说出办法。如果孩子小,想不出什么办法,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假设“跟老师说,怎么样?”“直接找男孩子骂他一顿,怎么样?”在这个环节上可以跟孩子多聊一下,即可以让孩子放松心情,也可以让孩子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尽可能多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过程——也许现在她还小,还不行,但对于孩子的将来很有帮助——这些确确实实都是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好处的。    情绪问题解决了之后,在事情的解决上,是否要替孩子出头,找那个男孩子吓唬一下?这个,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但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能不出面尽量不出面,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许这次她吃亏了,下次她可能就不吃亏了——当她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再吃亏的时候,也是她真正成长了的时候,对不对?但如果问题孩子确实解决不了,还必须每天面对,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又极为不利,家长该出手的时候也必须出手,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心理造成阴影。    你看,在我假设的这件事情的解决过程中,我并没有就事论事的议论那个小男孩,没有评论这件事情谁对谁错,但孩子却会感受到我们是站在她那一边,同时我们又能帮助孩子理清她的负面情绪,安慰孩子,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注意:我们常常因为心疼孩子,而痛斥其他孩子;或者更甚,痛斥自己的孩子——无论哪一种,都是相同的,都是极为自私的行为——因为那是在释放自己的情绪,根本没有帮助孩子释放她的情绪——这一点,作为家长特别要注意!特别是那种貌似自己道德很高尚,以为遇到事情骂自己的孩子,自己就是道德圣人的那种家长);同时我们又帮助她,给她机会,让她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所以,情绪辅导不但是为了释放孩子负面情绪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情商,为她将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解决眼前的问题,这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而且,情绪辅导可以让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变得非常密切——我女儿说我不像她的妈妈,像她的知心大姐,哈哈哈~~  
  亲爱的,感谢你写这么多。原来也是走一个思路,但我幻想你们当时应该有相当精彩的对白。  在这件事情上我反应这么大,可能我本身很讨厌这东西,表面叫什么宝宝这种名字,实际上长得很丑陋很恐怖,这次说过后再度唤醒我的恐惧,我宁愿打蟑螂打苍蝇打蚊子,但见到这种东西必须要弹开五米之外。  依稀记得小时候被欺负,我妈只会叫我告老师,我是死活不打小报告的人,现在也不养金牌小间谍。我又想到另外一件事,小时候喜欢把学校的趣事吃饭的时候讲给大家听,我妈听听就叫我不要和其中一个玩了,我隐隐也觉得她做的有点不对,第二天她来叫我上学的时候就傻傻对她说,我妈不准我和你玩了。直到现在回家时不时会见到她,还是觉得对不起她。小时候的我真是懦弱胆小型。  我的小孩比我酷,爱看书不爱说话,偶尔说两句还全在点子上,比较起来我真是废话型,我希望他和周围人多交流,真希望他和你家熊熊一样和妈妈多说话。
  哈哈哈~~抱抱Liang,情绪辅导没有那么复杂,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法宝。不过,这些环节看似简单,如果能常常运用,实在是很厉害的招数啊!降龙十八掌啊!它帮助小小熊度过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险滩,我当初根本就没有想到,情绪辅导让我和小小熊受益那么多。    记得上学期,给小小熊做了半个学期的情绪垃圾桶之后,在感觉她情绪发泄得差不多的时候,跟她进行了一次情绪辅导或者说是交流,结果是令人惊喜地,她自己领悟到了“老师有老师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最主要的是,搞清楚老师想得是什么?我想得是什么?”  有了上面的转变之后,她开始经常跟我分析她那些朋友的性格特点:“她说这样的话,是源于她什么性格特点?”“她那样做,是源于她什么性格特点?”——比我小时候,强太多了!    其实,我跟女儿交流,基本都是她说,我就看着她的眼睛“嗯”、“是”、“为什么?”——问得她都烦了,说:“你就不能不问‘为什么’?”哈哈哈~~    我的小孩比我酷,爱看书不爱说话,偶尔说两句还全在点子上,比较起来我真是废话型,我希望他和周围人多交流,真希望他和你家熊熊一样和妈妈多说话。  ========================  你的孩子属于超有主见的那种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对吗?我姨家的孩子就是这样——非常优秀的一个男孩子,从小就没让家长操过心,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不过他话也不多。你要是希望多话的孩子,那就再生一个丫头吧,哈哈哈~~那时候,你就知道有多烦人啦!烦得你恨不得把她的嘴巴给塞起来!
  其实,情绪辅导,首先受益的是家长。也就是说,它会让家长不知不觉之间,转移视线和情绪。比如,当家长遇到孩子的负面情绪的时候,特别是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常常“就事论事”——争吵也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懂得情绪辅导,会自然而然地把视线从孩子愤怒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转移到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释放负面情绪上面,然后再解决孩子因为愤怒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我从来没有打过孩子,没有辱骂过孩子,甚至连严肃地讲大道理的时候都屈指可数——这算不算是溺爱呢?哈哈哈~~    好吧,就举昨天发生的例子。  到了女儿该睡觉的时候,我命令她马上离开电脑,睡觉!女儿很不耐烦地离开电脑回房间,并且重重地关门进屋以示抗议!我马上跟进去,要求她为摔门的行为道歉!    我走进她的房间,先掐腰看着她——向她表示出我的愤怒,女儿故意把头埋在被子里面不看我;我跟她说:“我知道,我让你马上离开电脑你很愤怒。”女儿从被子里面探出头来说:“是啊,我本来是想把那个帖子发出去之后,马上睡觉的。”我说:“你可以愤怒,但你不能用摔门来表达愤怒,那样会把门搞坏的!你要向我道歉!”她躲在被子里面不理我。我接着说:“你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发泄你的愤怒,但不能摔门!比如,我现在就很愤怒,但我不摔门,我……”我一边说着,一边笑,一边拿枕头打她,她也笑着从被窝里面出来,拿枕头跟我对打,我们俩就这样开玩笑似得嘻嘻哈哈地对打了半天,最后,打累了,也发泄完了,小小熊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错了!”又亲了亲我,然后,一脸坏样地说:“我不摔门了,我以后摔电视!哈哈哈~~”我跟她说:“我要求你离开电脑,你能马上离开,表扬!离开之后摔门,批评!”女儿点头同意,说:“我以后再摔门,就到厕所里面反省十分钟(我家的惩罚方式)。”    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孩子出状况的时候,就必须大动干戈,又打又骂,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的,孩子哭天抹泪的才算不溺爱孩子——教育孩子没有必要那么极端的。
  撒花,握爪,感动,泪花,可能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真的有很大不同。我觉得我很爱他,他不够爱我55555,真羡慕那些会黏妈妈的小孩。考好大学不是我的目标,多少名牌大学出来的问题也很多,而且对现在的大学哪怕国外的,我也不敢苟同,我只希望他懂处事原则有自己想法。我希望他有善良的心,发现的眼睛,走会应对的路。
  泰迪熊谢谢你的分享!开学第一天,女儿回家很不高兴,但就是不说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还说以后再也不说学校的事了。我奇怪的看着她,倒是爸爸理解孩子的心情,说现在不想说就不说。其实,我只要抱抱她,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还有些委屈,对吗?”然后注意倾听,引导孩子倒出她的不良情绪。孩子不说也没有关系,知道我一直在旁边就好。
  绿影扶疏:昨天,我女儿在学校做了一件她自认为很囧的事情,说了一半就不说了(给女儿留面子,具体就不讲了),然后我就很好奇地追着问:“然后呢?” 女儿很不耐烦地说:“人家够丢脸的,你还问!”因为女儿已经很长时间在外面都属于比较强势、不吃亏的那种类型了,我都习惯了,就忘了应该抱抱她、安慰她了,反而觉得她好不容易囧了一回蛮好玩的——晕死!然后看着撅着嘴巴的女儿,我在那里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所以,大家千万别把我当成什么专家,我自己也经常错的离谱。    我觉得你女儿一定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她不说,也许是你还没有成为她的情绪教练——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是需要培养的。不过,没关系,慢慢来。这几天,找一个时机,比如睡觉之前,跟她瞎聊天,趁聊得比较热乎的时候,试探地问问她是不是有不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先讲一个自己上学时不太开心的事情——孩子有负面情绪一定需要帮她发泄出来,不要让她憋着心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等孩子发泄出来之后,千万不要就事论事的评论,哪怕是站在孩子角度上替她说话,也尽量不要,因为一评论“度”就很难掌握,搞不好就容易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的,再就是容易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有问题都是其他人的错。其实,抱抱她,说出她的情绪感受——比如,“你一定很愤怒吧?”——就完全可以让孩子产生对我们的信任感了,然后,再问她想怎么解决了?——锻炼她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试试看,如果有问题,我们再交流,好吗?
  我该好好反省自己了
  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喜爱的东西极其相同。无论是玩具、书或是电脑游戏。悠悠球,现在孩子都在玩,不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种东东,而是她们在玩同样的东西的时候,她们就有了共同的话语。“流行”比“喜欢”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更为重要。游戏的内容对于他们往往是交际的手段。当这个孩子玩的东西和关注点总是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也往往是不合群的。  -----------------------------------------------------------------------  是的,我儿子(13岁)学校前些天流行玩“穿越火线”,天天回家讲的津津有味的,现在学校不流行了,玩桌游卡“三国杀”,这种情况能理解,但怎么使孩子不痴迷呢?  谢谢!请指点!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大战游戏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