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2016年1月百度财富值兑换换30元话费是几点

百度知道财富值兑换的50元话费何时更新! 更新时间为什么总变? 在哪看50元话费最新的更新时间?_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财富值兑换的50元话费何时更新! 更新时间为什么总变? 在哪看50元话费最新的更新时间?
百度知道财富值兑换的50元话费何时更新!更新时间为什么总变?在哪看50元话费最新的更新时间?望大神指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7月1日话费更新时间有所变动,以下是话费最新更新时:45更新50元话费晚上18: 10元话费晚上20:00更新10q币晚上19:05更新30元话费晚上18:30更新20元话费上午18
瑞塔橡胶电子商务经理
30元的!只得到10元!这些时间段我都守过,但一直没捞到50元他们说的都不靠谱
晚上6点整更新,下手要快
太难兑换了,
明明在兑换中,又是失败
。。。前几天是19:30。。。。
哦,上个月也是6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百度知道财富值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百度知道里的财富值怎么换话费应该怎么整详细一点,几点的财富值可以兑换话费还是直接就可以_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里的财富值怎么换话费应该怎么整详细一点,几点的财富值可以兑换话费还是直接就可以
我有更好的答案
百度知道里的财富值想要换花费这个一般都是手快有手慢无的,每天早上都会更新,到点儿了注意抢就是了。一般都是6000财富值是10块的花费。
昨天看到网页版的百度知道财富商城里有50元的话费更新,需要35000财富值兑换,今天晚上看到已经兑换完了。
现在怎么样更新了吗
看电脑网友版本的分时间不手机兑换不了
电脑网页版的百度知道财富商城经常有50元话费更新,手机上的百度知道财富商城4月份我只看到有其它的物品更新,没看到有话费更新。
电脑版本的没有其他话费啊
4月份月初看到有10元话费可以兑换,(需要50智慧之书碎片),现在已经被别人兑换完了。前两天看到有200个50元话费更新,已经被别人兑换完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百度知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55被浏览32,380分享邀请回答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在知道财富商城用6千财富值兑换了10元话费,怎么不到帐啊!_百度知道
我在知道财富商城用6千财富值兑换了10元话费,怎么不到帐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什么时候兑换的?我可以帮您查询一下,如果没有违规的话应该充值了。
是不是用这个账号的户名兑换的?
一般在7-10天就到了,如果您需要我帮您查询的话,请您尽快回复我。
需要等那么长时间吗
您是几号兑换的?
户名是什么。
采纳率:70%
来自团队:
十五个工作日
要去除节假日,一般需二十天左右
可能没到时间吧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2016年1月至5月人民日报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每个人的奋斗更有力量刘天亮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也不可能在豪言壮语中消散,但我们每一分务实的努力、 每一次加速的步伐,都能让人们看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必将激发众志成城的斗志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站在 2016 年开始的地方向未来眺望,能看到时间写下的新变化:有些“闸门”打开了,“全面两孩”政 策正式实施,驾照考试有望试点直考,一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所有居民提供;有些纠结明晰了,宽带网络继 续提速降费,航班延误将受严格管控,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将执行更到位;有些规制收紧了,大气污染防 治法强化了地方政府责任,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让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人更文 明??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习近平主席在 2016 年新年贺词中这样说道。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经过 13 亿人的齐心奋斗,我们成长为不可或缺的全球经济大国,随着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 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同,我们 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共鸣点也越来越多。 今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小”。2016 年,国际上许多精彩故事需要我们共襄盛举,奥 运会首次在南美洲举办,巴西里约热内卢无疑期待中国健儿拿出最多的激情;有些则在期待中国智慧,9 月的 杭州将迎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如何定义“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 济”??在这样普遍联系的世界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作为全球化体系的一 部分来治理,用“开放发展”眼光处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使命。 对于未来真正的慷慨, 在于向现在献出一切。 肩负赓续传统与开拓未来的责任, 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无疑要按照既定目标,集中精力继续做强自己。2016 年起,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在多个关键领域吹响了冲锋号,提出了让 6000 万贫困人口跟上发展步伐 的艰巨任务,这和“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龙门一跃,高度同步,高度相关。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继续做强自己,就要看到时与势仍在我们这边,洞察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 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让中国梦因我们的奋斗而清晰。 世界那么大,问题同样多。2016 年头几天,许多地方又遭遇了雾霾,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期盼,再次提醒 我们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当前,人民群众对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食物,有迫切期待;对更 优质的教育、更公平的司法、更充分的就业、更健全的保障,有殷切企盼。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可能 一蹴而就地解决,也不可能在豪言壮语中消散,但我们每一分务实的努力、每一次加速的步伐,都能让人们看 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也必将激发众志成城的斗志。 让所有人都分享发展成果, 才能让每一个人的奋斗更有力量。 有人在一首寄语 2016 的诗中表达的美好希望:“人们衣食无忧的同时,更能内心无忧;生活脱贫,精神 脱困”, “蓝天之下,有清风掠过,沉重的身体变得轻灵”, “敲响每一扇房门,都会有热情的笑脸相迎”??1 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美好梦想,构成了雄浑壮阔的中国梦;也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不懈奋斗,让我们不断抵达 心中梦想。新的一年,让我们带着梦想出发,在 13 亿人的携手前进中,拥抱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04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90 后”成为创新发展的鲜明注脚申孟哲 作为最具活力的年轻人,“90 后”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颇具希望从“80 后”到“90 后”,这些年来都曾被贴上“代际标签”。正如“80 后”以富有时代色彩的奋斗为自 己正名一样,今天的“90 后”,也在各个领域涌现出堪称楷模的代表。 最近的一则消息是,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中,最年轻的入围者,是两名出生于 1990 年的女性青年科 学工作者。一位,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归国,已经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另一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担 任访问助理教授。有媒体惊叹:这已经不能用“学霸”相称了,得叫“学神”。 “青年千人计划”的本意,就是让更多具备海外经历的科研人才回国创业,申请者的年龄不能超过 40 周 岁。此次入选的青年学者,2/3 出生于
年,即 32―36 岁之间;出生于“85 后”的学者,也占据了 11%的比例。 普通大众的“冲击感”,来自于“新鲜”――年纪轻轻,就做出了如此成绩,拥有极高的事业起点,在同 侪中当属翘楚。而从社会层面看,我们应该让这种“冲击”越来越多,并成为常态。 自古英雄出少年。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青年本就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古代的王弼、 王勃、骆宾王,近代的莫扎特、安培、高斯、薛定谔,都是年纪轻轻就在不同领域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降人才”不难,难的是给年轻的人才以更好的空间、更优质的 生长土壤,既不让他们因为“捧杀”而成“仲永”,更不让他们因为体制机制的保守、闭塞而感到没有希望、 远走他乡,或者是在体系内无望地论资排辈、熬年头等晋升。 一位参与过“千人计划”评审的专家曾撰文指出,这些优秀的年轻学者,本就应该在科研机构中获得应有 的一席之地;但是这项在国外类似于终身教职评定的工作,却不得不通过国家层面的“运动式选才”,本就说 明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 “青年千人计划”,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内高校“师门传承”的裙带关系和门第观念, 对于中国在全球择优选才有一定突破。 有数据显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大、清华培养出的优秀本科生,在结束海外留学后,选择回国的仅有 1/3。但现在,情形正在起变化。笔者曾问一位留学海外多年的友人:为什么选择回国?他的回答是:在当今 世界,还有哪一块土壤,比中国更有活力、更适合创新和发展?2 的确,中国大地上的空间是最为辽阔的:无论是结构转型的迫在眉睫,还是对“人才红利”的急切呼唤; 无论是中央层面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还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中排在首位的“创新”,都表 明,今天的中国,决心要走一条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也都意味着,人才作为创新发 展“第一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作为最具活力的年轻人,“90 后”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颇具希望。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熟悉这一时 代;他们对体制、传统、等级的眷恋和束缚感更少,更适合投入创新性的工作;他们的表达、分享欲望更加强 烈,对创业、科研、公益的热情度也更高。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未来。二三十年前,很多孩子都曾有一个“科学家梦”。当时他们的偶像,是华 罗庚、陈省身、陈景润;而现在,无论是屠呦呦的获奖,还是“90 后”入选千人计划,我们更愿意把它视为 一种科研的“正向激励”,不仅让更多的孩子对创新更有热情,也提醒我们推动相关改革,释放更多有利人才 成长的活力和空间。《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05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别让“去哪儿”成问题吕晓勋 如果在线旅游网站和航空公司,或继续卖弄低价的噱头、或摆出一副“爱买不买”的傲慢态度,恐怕很难 与消费者建立“强关系”年末岁初,四大航空公司相继与“去哪儿”网的“分手剧”,引发各方关注。虽然同时爆出了“去哪儿” 网被携程收购后高层大换血的消息,但且不论商战风云,仅从各家航空公司的公告来看,近期收到多起乘客在 “去哪儿”网购买机票引起的投诉,乘客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是暂停或中止合作的主要原因。 随意修改退改签标准、退票不退款、捆绑销售、不及时通知非正常航班信息??在线旅游网站机票购买服 务“掺水”,近年来不断遭人诟病。半个月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曾召开新闻通气会,点名批评 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存在或多或少的违规问题。此次“去哪儿”网遭航空公司“下架”,充分暴露出在线旅游代 理商的发展痼疾, 也足以为行业敲响警钟: 玩文字游戏也好, 加霸王条款也罢, 抱着侥幸心理给消费者 “挖坑” , 结果很可能是“多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照应民意的重大决定,背后往往暗含了更 为复杂的利益考量,走近一步,才能看到问题“沉在水里”的另一面。 回顾航空公司和机票代理商的“牵手历程”,不难发现,双方曾有过比较稳定的“蜜月期”。本世纪初, 由于航空公司自有直销网点过少,机票销售基本依赖全国数目庞大的社会代理商,佣金最高时达到 12%。随着3 降低销售成本的压力、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航空公司开始拓展直销渠道,通过网站与移动端迅速积累用户, 以减少对传统客票代理的依赖。因此,及时对玩各种小动作、让航企背黑锅的票务代理说“不”,不仅是保障 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其实也符合航企“提直降代”的战略调整需求。只要不是借维权之名,行打压、垄断之实, 客观上还是有利于机票销售市场的秩序规范。 然而,“断交”并不意味着服务的改进。相反,如果在线旅游网站和航空公司,不能以此为契机,补好各 自的发展短板,或继续卖弄低价的噱头、或摆出一副“爱买不买”的傲慢态度,恐怕很难与消费者建立“强关 系”,最终受损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利益。毕竟,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航企和代理商在不在一起并不重要,他 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快、好、省”地买到一张机票。“互联网+”时代,供需双方间的信息壁垒正在逐步瓦解, 消费者对于出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航企还是代理商, “分手”之后,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显然更值得事件相关方思考。 “‘去哪儿’?哪儿也去不了。”网友的戏谑,既是对客票代理服务的不满,也是对提升用户体验的期待。 不管航企与在线旅游平台今后能否“复合”,努力找到自身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交汇点,是任何想做强做大的 旅游服务提供商都必须“加持”的。说到底,让机票预订更简单,机票价格更透明,后续服务更贴心,才是赢 得广阔消费市场的最有效手段。《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06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谁动了城市的文明神经王石川 元旦过后,一段拍摄于上海地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乘客在吃泡椒凤爪,并有数粒骨头 残渣散落车厢,在遭到指责后,她与周围乘客产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人对拍。后在接受采访中,当事人 坚称“没有乱扔,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影响公共环境”。 无独有偶。1 月 3 日,广州一男子在地铁上嗑瓜子,随地吐瓜子壳;1 月 4 日,一名身穿红衣、在南京地 铁上脱鞋的女子, 被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 这些说起来并不算令人 “深恶痛绝” 的举止, 之所以引起广泛热议, 在于挑起了“城市的文明神经”。今天的社会,人们的文明素养较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过去“膀爷”满街晃也 见怪不怪, 现在谁要是衣冠不整, 至少在正式场合会招致异样眼光; 过去 “房间那么大, 吐痰还要找什么痰盂” , 现在随地吐痰的现象在很多地方连小朋友都会制止。 往大了说,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的表现, 往小了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对不文明现象的敏感度在不断提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说到宜居城市,我们就会想到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和成熟的配套等等, 宜居不只是体现在硬件,还体现在软件层面。如果城市没有人文关怀,人人冷漠,缺乏助人为乐的风尚,如果 市民公德稀缺,乱扔杂物成为家常便饭,也就谈不上宜居。于此而言,人们念兹在兹的城市文明,不只需要光 鲜的城市外貌,还需要市民拥有健康的精神风貌,这体现在市民举止优雅、言行得体等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 能够保持克制,展现公德,尊重他人。4 城市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里两方面都需兼顾。 如果说屡禁不绝的乱贴广告, 是城市的 “牛皮癣”, 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城市的“粉刺”,下水道拥堵、逢雨必涝是城市的隐患,那么少数市民缺乏公德,就是 城市的“暗疮”,它更让人忧虑,也更需要医治。建筑繁华,人心荒芜,两者就会违和;物质文明发达,精神 文明滞后,城市文明建设就会崴脚。 做好城市文明这篇大文章, 并不容易。 从一事一人的行为开始改变, 却不难。 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就曾感慨: “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的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今天,我们并不缺少法律,也不缺少 制度规范,问题是如何使规范贴地而行。我们也不妨自问,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们有没有不文明的行为?看 到不文明行为, 我们有没有制止?再比如, 我们平时有没有流露出优越感, 对外来人居高临下? “城市是我家, 爱护靠大家”,如果只是流于口号,并不把她当家,一切都是白搭。 生活其间,你优雅,城市便不粗俗; 你精神明亮, 城市便不灰暗阴沉。当文明传递在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 流进每个居民的血液之中,我们就敢说,这是一座有品位的城市,一座宜居的城市,一座闪烁着文明之光的城 市。《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07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李 斌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握指成拳形成突围 合力,才能推动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古人有言,“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提纲挈领、把握关键,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今年是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新开局要有新作为,以什么样的理念 引领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改革,至关重要。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再次凸显了“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性作用,也为我们在新的一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方向。 今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总指南、总抓手;今年的改革任务和重点,就是要在统筹贯 彻新的发展理念上有新突破、新进展。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高度。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 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 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价值层面的思想引领;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层面的行动指南。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落实各项改革发展 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方法论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我们才能克难前进、臻于新境。5 用好这个指挥棒, 就要有 “除旧布新” 的改革勇气。 越是对旧事物有依赖, 越是会阻碍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譬如“速度情结”,如果拘泥在高速增长中,难免会放松甚至忽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转型任务,就难 以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的超越。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也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要实现壮丽新目标,就必 须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 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 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有“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 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就要直面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城乡、 区域、“四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是基本思路。化解商品房高库存,必须推进创新发展,加大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有赖坚持共享发展,拒绝等靠要、图虚名。冲着问题去,问题才不 会积重难返,跨越追赶的“机会窗口”才不会转瞬即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抓住时机进 行战略性调整、结构性改革,是顺势应时、对焦问题的必然选择。 用好这个指挥棒,就要有“一体贯彻”的系统思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统一于“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实践中不可分割,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 相互替代。正如专家指出的, 五中全会 《建议》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提,正是五大发展理念统筹一致的新意所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握指成拳形成突围合力,才能推动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因循守旧必然无所成就,顺势而为才能大有作为。以 五大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扎实笃定地办,驰而不息地干,我们一定可以书写出属于 2016 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08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法治方式读懂“快播案”白 龙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将对我们已有的法律观、权利观以及道德感带来 冲击,我们需要跟上这种变化最近, 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的快播公司及相关被告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以下简称 “快播案” ) , 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透视舆论热点背后,民意与司法、技术与法律的关系,足可为网络时代的司法实践提供 一个生动的样本。 从一开始,快播案就呈现出鲜明的网络色彩。首先,被告方快播公司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其开发的播放器 软件被称为“宅男神器”,拥有海量网络用户,从“出事”时起就引起众多网友关心。另一方面,北京海淀法6 院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司法公开,运用视频直播技术对该案件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直播,使本案原原本本、 “一 刀不剪”呈现在网友面前,也让本案迅速成为 2016 年“互联网开年第一案”。 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我们都要为本次庭审的公开程度点赞。正是法院的网上直播,使这一事件的影 响力超出了狭小的法庭,进入广阔的公共领域。据统计,这场总时长达 20 多小时的“司法大剧”,吸引了 100 余万人观看视频。司法公开是最好的普法教育,让如此之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这次庭审,快播案无疑是一 次成功的普法课。而本案所涵盖的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证据问题与技术问题、控方表现与辩护策略、互联网 发展与法律边界等主题,都让本案有理由成为一则经典案例。在这个意义上,不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快播案本 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是中国司法敢于将棘手案件晒在阳光下的进步之举。 正由于快播案本身的法治意义,决定我们不能从各自的生活经历、身份立场来衡量其中是非,更不能像围 观娱乐新闻一样,仅仅关注其中的“精彩语录”,最后以各种“段子”收场。特别是,中国法治进程走到今天, 人们不应该再从“法治 ABC”开始讨论,更不应该把法律问题涂抹上道德色彩,诸如被告人的辩护权、基本法 律程序,应该成为讨论的起点而非焦点。基于这一法治常识,关于被告人的罪与非罪、罪轻罪重,应该交由审 理者裁判。在此之前,他们只是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赋予的相应权利,而法院也有权、有责根据法律独立作 出裁判,不受外界干扰。如果通过网络的审判公开最终变成“网络审判”,变成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发言“机 智巧妙”,既偏离了本案网络直播的本意,也是对法治理念的背离。 关于快播案, 目前网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专业讨论。 有来自法律界的探讨, 也有来自网络技术人士的分析, 这是有益于法治进步和技术发展的正确态度,也将使通过个案推动法治进步成为可能。毋庸讳言,从快播公司 前年被查处时起,关于网络技术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底线,就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讨论背后反映出的是 一个核心命题: 立法和司法如何应对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发展?如何让网络技术既便利生活又无损于社会善良风 俗、更不能冲撞法律的底线?包括此次一些网友的吐槽,也不妨视为对司法能力的一个提醒,督促司法工作者 时刻保持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注。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人类文明史一再从正反两面说明这一点。技术进步若要真正成为“福利”,离不开 规则和法律的守护,而法律也在不断的挑战与回应中得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改 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将对我们已有的法律观、权利观以及道德感带来冲击,我们需要跟上这种变 化。如同互联网刚出现时,没有人觉得盗版是件大事,如今已全然改观。快播案终将尘埃落定,但由此引发的 思考应当继续。《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1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遏制“后院腐败”何处着力刘成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其冒着风险给子女留下大笔钱财,不如给子女留下好家风、好作风, 那才是让子女受益无穷的东西7 骨肉相亲的儿女,却让自己身陷囹圄;情同手足的兄弟,却把自己送上法庭??日前中央纪委公布去年被 查处的 34 名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中,有 62%的违法违纪涉及亲属,其中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 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在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中,人们对“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等,已见惯不惊。有的主政一 方,家人经商办企业,包揽工程、批发项目,套取巨额利益;有的搞“一家两制”“前门当官,后门开店”, 大发横财,自己成了“权钱交易所所长”。多年前山东一名贪官在法庭上曾忏悔说, “冰冷的手铐有我的一半, 也有我妻子的一半”,再形象不过。 关心家人,照顾亲属,本是人之常情。不同于一般群众的是,领导干部手中拥有很大权力,容易被利用。 家人一旦把这种权力当作捞钱资本,拉大旗作虎皮,为所欲为,原本温馨的“避风港湾”,就会演变成“亲情 陷阱”。而一些领导舍不得“情分”,拉不下“面子”,一味的“义气”,到头来不过是害了自己,害了家人。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经过亲友或身边人完成寻租,有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权力递延”。这其中,有的 是领导本人有意递延权力,认为权力过期作废,不用白不用,所以主动与亲属和身边人一起贪腐;有的是领导 亲属或身边人打着领导旗号,狐假虎威,利用其职务影响为自己谋利。从一些腐败案件看,往往是领导干部地 位越高,权力越大,其权力的递延效应也就越强,其亲属以此谋取利益的空间也就越大。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三严三实”,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管好亲属子女 和身边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这对于遏制权力递延,防止“后院起火”“亲属腐败”,无 疑是很好的提醒。 严以用权,提高“免疫力”。位置越高,权力越大,越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经常提 醒自己不为亲情所误、不为亲情所累,决不能纵容亲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做到“思想不放松,耳根 不发软”;大事管得住,小事不马虎;常打“预防针”,增强抵抗力。 树好家风,严管才是厚爱。古人说:“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要看到,好的 家风,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领导干部首先要“正好家风、 管好家人、处好家事”,才能看好“后院”、堵住“后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其冒着风险 给子女留下大笔钱财,不如给子女留下好家风、好作风,那才是让子女受益无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为之计 深远”。 加强监督,戴好“紧箍咒”。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应当加以规范。对领导干 部个人有关事项申报制度,应该加强抽查,及时纠正处理。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党内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群 众监督正在逐渐强化,需要进一步发挥好监督的力量。事实表明,只有扎紧制度的篱笆,权力才不敢乱伸手、 寻租、递延。《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2 日 05 版)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强化责任,搭好改革“主体框架”白 龙今日中国,改革事业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气的旗帜,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体真正把责任落到 实处,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当成冲刺的一棒来跑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一年, 各项工作应如何推进?刚刚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 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目标,落实主体责任,拧紧责任 螺丝。这一要求从目标和责任两方面,为今年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指明了方向。 回顾过去的三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意义深远的成就,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20 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 100 多份重要文件,涉及经济、司法、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改革,有力 推动各领域改革走上快车道。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如何让改革的靴子真正落地,让改革蓝图最终实现, 对各地各领域都是一个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开年第一次深改组会议提出了上述要求。对要求的落实 程度,将直接决定改革的整体效果。 明确标注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既是中央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又考验改革推动者的认识水平。 各项改革任务纷繁复杂, 如何纲举目张?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见真章?这就需要在对各领域改革 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排出优先顺序,重点推进。既有的改革经验也不断说明这一点。司法改革 不可谓不难,但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很多配套措施就能顺利推进;国企改革不可谓不复杂,抓住 股权结构这个着力点,便可很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人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一子落而满盘活,各领域 改革在做到精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环节,才能找准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从而精 准发力、持续用力。 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有担当、敢进取者哿ν平4舜沃醒肭康髀涫抵魈逶鹑危嵌愿髁煊蚋母锊 盘手责任意识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各领域的改革需要以主体责任为驱动力,更在于,今天的改革早已打 破旧的权力边界,必须以主体责任回应群众呼声,以主动作为追赶时代脚步。细数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诸 如“以文件落实文件”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及种种“不作为” “懒作为”现象,背后都是主体责任没有到位。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登高一呼、八方响应的盛况,不正是思作为、勇担当的改革精气神迸发?今日中国,改革 事业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气的旗帜,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体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把手中的改革 接力棒当成冲刺的一棒来跑。 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着方方面面的力量,把这些力量调配好、发挥好,是中央此次会议的重要考虑,也将促 进主体责任更加细致化、制度化。会议提到的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等具有“牵引作用” 的 11 个领域,无不是关涉群众感受和改革成败的重中之重,落实过程中尤需主体责任的灌注。 “既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配合”“全程过问,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可落实、可核实的硬性要求”“党委书记作为第一 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等,既体现了“严”的一面,又体现了“细”和“实”的一 面。各地各领域将这些要求实化细化、落实到时时事事,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每一个人的命 运息息相关,才能让改革和群众的获得感紧密相连。9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既多且繁,各种挑战既艰且巨。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扭住关 键、激发主体责任,方能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把汇聚亿万人民希冀和福祉的改革事业持续推向深入。《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3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科研经费改革应促进学术活力叶竹盛 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共同体的活力,并促 进学术共同体的自律科研经费是对学术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学研究的高产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科 研大国,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目前每年已达万亿之巨。但是,近日有媒体报道,过去数年间,只有 四成左右真正用于科研,多数则用于开会、出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的乱象。 除了经费的滥用,令很多学者感到苦恼的还有报账难甚至是科研腐败问题。近年来,高校反腐已经从以往 的基建和招生领域,扩展到了科研经费的滥用上,已有多名教授因贪污科研经费被查处。如果说科研腐败还只 是小范围事件,那么大部分学者都面临着报账难的折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加入过几十个 QQ 群,现在 大部分都沉寂了,唯独学校的财务咨询群异常活跃,每天都有老师提出科研经费报账方面的各种难题。大学财 务处的几位同事只好“在线办公”,随时解答这些困惑。有时候,如何报销科研经费,竟比完成科研本身还困 难。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不是去适应学术的规律,反而成了学术的紧箍咒和指挥棒。 改变科研经费乱象,首先要依据科研活动的规律,回归学者的本质定位和学术的自身规律。科研投入,既 包括硬件投入,也包括人力投入, 尤其是一些纯科学项目或人文项目,人力投入应该占大头。 然而,在实践中, 很多项目都是作为工程项目来进行管理, 有购买硬件或者出差开会的发票才能报销, 甚至许多项目实际上成了 功名榜,等级分明,投入多少经费的标准不是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是课题是否“重大”,项目主持人是否“重 要”。还有一些项目,先拨付一些经费,要求结项后才下达剩余经费。有些高校甚至直接以下拨项目经费的方 式“奖励”老师。一些本来可以直接发放的奖金,也要求像项目经费一样用发票报销――凡此种种,给人的观 感是,经费并不是对研究的“投入”,而是对研究的“奖励”。这种实践与制度上的错位,经常让很多学者无 所适从,甚至有人想尽办法“套取”自认为“应得”的经费。 科学研究是自由的知识探索,在学术规范之外,不应加诸各种行政化的条条框框。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 能把学者当作公司职员或是政府公务员,进行行政化管理,认为学术研究只有硬件投入,人力投入可有可无, 这方面的经费不是作为“必要项”而是作为与项目重要程度相匹配的“奖励项”,这样必然限制学术活动的创 造力和活力,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当然,这不是说学术经费可以放任使用,学术活10 动可以信马由缰,而是要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 共同体的活力,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自律。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而不是束缚科学研究。 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 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无论是经费滥用,还是报账难,都是科研经费管理上出 了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激活科研经费的分配激励功能,才能确保学术研究活力,真正释放创新潜能。《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4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安全生产需要更多“笨功夫”刘志强 重特大事故频发绝非偶然发生、外力所致,而是叠加着一系列必然因素、串联着一系列内部原因据了解,2015 年全国安全生产统计数据显示:与 2014 年相比,全年亿元 GDP 事故死亡率等主要相对指标 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和人数继续减少,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死亡人数持平。 安全生产总体平稳的背后, 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去年重特大事故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天津港 “8? 12” 火灾爆炸、深圳“12?20”滑坡、陕西咸阳“5?15”交通事故、河南平顶山“5?25”老年公寓火灾??去年, 全国共发生 37 起重特大事故,平均约 10 天就有一起,人员伤亡惨重,社会影响恶劣。相比统计数字,那些触 目惊心的凄惨场景、失去亲人的锥心伤痛无疑更能触动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体认。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重特大事故频发绝非偶然发生、外力所致,而是叠加着一系列必然因素、串联着一 系列内部原因: 从生产经营主体看,有些企业发展“粗线条”,工艺落后、能力有限,对生产线上的隐患浑然不觉;有些 企业对安全“缺根弦”,意识淡薄、重视不足,隐患排查不力、安全投入不够、日常管理不严;还有些企业扎 着“松紧带”,业绩好了抓一抓、经营差了放一放,怀揣侥幸心理、跟风险讨价还价。 从监管体制机制看,“篱笆墙”还远谈不上牢靠。一些地方将重视留在口头、行动止于文件,没有真正地 把管理落实到岗、把责任具体到人;一些地方基层监管人手紧张、专业水平不高,既缺精力也无能力堵漏洞去 风险。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只要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只要不期而至的灾难还无法避免,我们就没有丝毫理由 放松对每个生命的悉心防护、对绝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当前,安全生产领域最紧迫的任务、最有效的抓手正是 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为此,我们必须踏踏实实下些笨功夫,从根本上提升全社会的本质安全水平,把风 险隐患排查清楚,将事故概率降至最低。1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期以来,矿山、尾矿库、危化品、油气管道、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涉爆粉尘等 一直是事故“高发地带”。各地区理应结合实际,定下重点监管领域、拉出企业排查清单,经常说、反复管、 不厌其烦地查,督促企业将隐患环节整改到位、把培训投入强化到位、把防范机制覆盖到位。同时还要在高风 险行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构建预防性的“双保险”,将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追责是最好的警示灯。目前, 全国大部分省市县都已构建起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要让责任意识入心入脑,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失职失责行为进行严肃追惩。越是发生重特大事故,我们就越要 不留情面地问责党委政府有关责任人, 就越要依法让企业为漠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付出惨痛代价, 就越要以此 为契机向社会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技术是最好的泄压阀。在高危行业,我们尤其要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通过技术进步把 人从高风险的生产环节上解放出来;要优化作业场所布局,采用空间物理隔离、技术监控等措施掐掉事故发生 的“捻子”,将其拒于千里外。 岁末年初,既是事故易发多发之际,也蕴含着事业起承转合之机。在新一年能在安全生产上付出更加扎实 有效的努力,让重特大事故不再频发,我们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安宁更顺当。《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5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理顺医患纠纷需以“理”服人王石川 近日,一产妇在北医三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亡故产妇杨女士所在单位发函称,希望医院 对死者的离世原因做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医院则表示,初步判断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而杨女 士去世后其家属数十人滞留产科病房,大声喧哗、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杨女士家属否认打砸医院和天价 索赔。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有“万婴之母”之誉的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 稚曾如是说。短短一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妇产科医患人员的心声。妊娠 26 周多的杨女士不幸离世,医护人 员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家属自然更是难以接受,这是最正常的情感反应。 家属不认同结果,可寻求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不满意调解,可拿起法律武器。面对调解,院方有权利辩 解; 面对被诉,院方更有责任直陈事实。 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最好路径。最糟糕的方式,则是将法律抛在一边, 互相指责,甚至使用暴力。在“医闹”已入刑的情况下,如果维权手段过激,恐怕难逃法律规制;而根据侵权 责任法等法律,若属医方有过错,同样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杨女士究竟死于何因,尚需调查;杨女士家属究竟有无打砸医院,同样需要调查。而在这关口,死者所在 单位、医院、医师协会三方各自发出声明,一时被人称为“某某院大战某某医院”,也属于过度解读。法治时12 代,无非讲究一个“理”字。这个理,既是道理,也是法理。理直才能气壮,而不是比谁嗓门大。一起医疗纠 纷,演变成围观者众的舆情事件,恐怕也非各方所愿。 多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催生了频繁出现的专业“医闹”,不仅让医护人员惶恐,也给很多患者带来不 安。曾有医生感叹,不怕你告、就怕你闹,不怕流泪、就怕流血。化解医患矛盾,已到了必须重装“操作系统” 的时候了――不再是小修小补,安装“杀毒软件”,而应该重建医患伦理,重构调解规则。 当前,处理医患纠纷,既不缺调解机制,也不缺诉讼手段。但是,对于少部分患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 以及专业医疗知识匮乏,导致他们不确定调解机构能否保持公正,也不确定司法机关能否主持正义,于是不相 信规则,也不相信法律。如何确保规则透明,如何力求信息对称,如何使法治的公正运送到世人心中,亟待破 解。规则有公信力,法治有生命力,暴力“源代码”就失去意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的固化思维就失去滋生空间。 更应看到,司法救济毕竟是最后的手段,而且事实上也不能“包治百病”。化解医患纠纷,更需重在防范。 这既需要患者意识到,现代医术再发达,也有无能为力之时;也需要医者有严谨态度,有慈悲情怀,医生给病 人开出的第一张药方,应是关爱。正如“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所说,我们面对的不是机械也不是冰冷 的石材, 而是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生命, 要求我们不仅是用头脑去思考该怎么治疗, 还应该用心去感受、 去帮助、 去安慰。 医护人员和患者是不折不扣的命运共同体。在医疗水平贫瘠、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医患同舟共济,共驱 病魔;如今,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大为改观,医患可说是同乘“豪华游轮”,更应齐心协力,毕竟病魔才是共同 的敌人。你若深信不疑,我必全力以赴。不断增进互信,不断激活制度的力量,相信医患关系终能走向融洽, 实现共赢。《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8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激发公共治理的群众力量李元昊 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从政府的“我治理”转变为全民共治的“我们治理”,能提高我们社会的“免疫力”“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教导队”??最近一段时间,这类公民群体“频频立功”, 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群体分布在城市的每一处,连接着安全系统的神经末梢。近日,北京 市公安局又发布消息称,在首都的网络安全治理中,3000 名“网警志愿者”协助警方铲除网络毒瘤。13 诸多公民群体参与到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之中, 体现了群众作为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识的回归。 不管是在现 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空间,这些公民群体的背后,都是群众被纳入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实现了群众和政府 治理的有效对接。 动员群众力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我们对这样的方法并不陌生。上世纪 60 年代的“枫桥经验”,就是与 群众共同管理、一起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类似的成功案例证明,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从政府的 “我治理”转变为全民共治的“我们治理”,也是公共安全治理理念和方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群众和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绝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工作关系,更应该是合作关系,这已经成为 可贵的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今天,公共安全领域能突 破传统治理模式,吸引更多公民的参与,不仅创新了治理方式,更让“公共安全”这个统一的公共价值,将公 民和政府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涵养社会“价值理性”的可贵尝试。 现代社会,在公共治理的方方面面,群众力量的动员与发挥变得更加重要。以“朝阳群众”为例,自 2014 年以来,多名涉黄、涉毒明星接连遭北京朝阳群众举报,被警方查获。网友戏称,朝阳群众是“世界第五大情 报组织”,对犯罪行为的威慑作用大大提升。的确,如果将社会比作肌体、把危害社会安全的因素比作病毒, 那么动员和发挥群众力量便是提高肌体免疫力, 相比单纯靠公共安全部门监管治理的药物去疴, 显然是更优选 择。“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以及“网警志愿者”等公民群体的宝贵之处,正在于初步显示了我国社会环境 治理具备了“自净能力”。我国公民已经开始主动提升自己所在社会的道德标准,自愿维护自己所在空间的法 律基础和社会秩序。 群众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现实公共领域,在互联网带来的虚拟公共空间也大有作为。有人说,互联网不仅是 技术变革,也带来了社会变革。互联网空间同样有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并且由于相关标准与规则还未建立, 公共安全问题愈发迫在眉睫。首都 3000 名“网警志愿者”的出现,将使这个领域的公共安全得到更为有效的 保障。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解释,可以认为“互联网+群众力量”将带来更干净安全的互联网生态。 在公共治理中,群众有着最真实的感受、最广泛的“覆盖”,因而有着无穷的力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这股巨大的力量,为公共治理找到“提高免疫力”的治本良方。《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19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根治“年末讨薪”需共同使劲毕诗成 法律兜底之外,还必须从管理机制、文化认知、社会结构等更多维度上,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农民工群体 “赋权”14 时近农历年末,农民工讨薪的报道,渐次出现。河南郑州七旬老人讨薪路上的辛酸生日、陕西西安农民工 讨薪时意外死亡,虽是极端个案,但农民工被拖薪、欠薪的现象,还较普遍。 应该看到,这些年在化解农民工欠薪问题上,上上下下做了很多努力:“恶意欠薪罪”入刑了,行政执法 更主动, 监察执法与法律援助联动更通畅, 工资保证金等制度也在完善之中??有各方的重视、 有法律的保障、 有治理的给力、有制度的支撑,欠薪问题相对过去有所缓解。但在现实之中,在一些地方,这一道道防护墙还 是时有失灵。 法律是维权的重要武器,此类纠纷理应被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但也要看到,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问题,原 因错综复杂,拿起法律武器清欠,门槛不低、成本也不小。作为一个涉及数亿农民工权益的大问题,在法律兜 底之外,还必须从管理机制、文化认知、社会结构等更多维度上,全方位、全过程地为这个庞大群体“赋权” ――要想年底不集中讨薪,必须致力于平日的不欠薪,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也是最核心的逻辑。 从高度重视到有效根治,并不是发文表个态、出几条规定那么容易,甚至也不是“挤压”开发商和承建商 给钱了事那么简单,而是既要有系统思维,也要做细致工作,通过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将“协调发展”“共享 发展”等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 从管理机制上讲,层层分包与转包在建筑业比例非常高,在层层拖欠的责任逃避中,农民工处于最末端, 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缺乏议价话语权。因此,必须果决有效地推进工资保证金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对各个 环节进行约束和规范,把“不能欠”置于“不想欠”之前。 从治理结构上讲,政府部门、司法部门、企业协会、公益组织、劳动者个体,在各自努力的基础上,更需 要形成合力,让每一处背离法律规章的隐患,在第一时间排除。否则,就难免发生“哪里有窟窿就先拿农民工 工资去填补,等到年底‘补’不了后跑路逃薪”的情况。 从社会认知上讲,客观上,很多用工形式不规范,农民工往往被视作“零工”“散工”,这也造成一种印 象:似乎农民工到年底“一次性数钱”,是一种“理所当然”。对于一个接近 3 亿人的群体,这种“理所当然” 应该改变,加强用工规范、保障劳动者权益才是应有之义。 这几日,农民工巨晓林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消息广为传播。与之前的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党代 会代表一样,这同样释放着强烈的信号:近 3 亿农民工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运行体制当中来,正在成为现实。巨 晓林表示,他要“做农民工的代言人”,将着重调研农民工薪酬、安全防护、劳动合同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 个很大很难,也必须直面的命题,需要巨晓林的努力,也需要更多巨晓林们的持续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 脚手架上的建筑工、寒风里的快递员、忙前忙后的餐厅服务员、流水线上的制造业工人??“再低微的骨 头里也有江河”。关注这些可能淹没在“大词”中的个体,带着感情去正视解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相 信,在一个农民工大国里,可以鲆惶醺尤荨⒏踩⒏宓娜ㄒ媸鼗ぶ罚盟悄芄淮判θ荨⒋ 着尊严,播种希望、走向明天。《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0 日 05 版)1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走出“水困局”,只能赢不能输严厚福 治水的目标,不仅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也是让整个生态系统都喝上干净的水洞庭湖区小镇,水井挖到地下 150 米依然没水;淮河一条支流,“活鱼烧好是臭的”;冬天草长得太高太 密,鄱阳湖还要防火??近日,媒体一篇关于中国水安全形势的调查,引发公众对于中国“水困局”的关注。 这样的水困局,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水量短缺,二是水质污染。水量短缺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各行 各业对水的需求量上升;二是各种水利工程导致上游来水减少;三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超过了当地水 资源可以供应的总量;四是水污染导致大量原本可以饮用或者使用的水不可用。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生产、 生活排放的废水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由于执法能力和守法意识的欠缺, 我国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放废水的情 形十分普遍,农业面源污染更是长期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治水,已经得到从上到下的广泛重视,成为一件“国之大事”。 为了应对严峻的水困局,2015 年国务院出台了“水十条”,提出了水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从大幅减少污染 严重水体,到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从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到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好转,这些目标无不是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很大。以美国的水污染治理历史为例:1969 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凯霍加 河因油料废弃物污染而再次着火, 《时代》引用当地人说法: “掉进凯霍加河的人不会被淹死,只是会腐烂。” 这一事件成为催生美国现代环境法的“导火索”,197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水法》,提出两个国家目标: 在 1985 年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一些可能水域在 1983 年 7 月达到“可以垂钓”和“可以游泳”的水质标准。 然而,这两个目标至今未能完全实现。受 1969 年登月成功鼓舞希望 10 年解决水污染问题的美国人才意识到, 与解决水污染问题相比,“登天”简直可以说是相当容易,需要花费的资金也只是“小意思”。 中国目前面临的水困局,不但有严重的水污染,还有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减少水 资源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压力大,治理难度显然也很大。但无论多难,治水已经没有丝毫退路,因为,“让 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是政府对人民应尽的承诺。事实上,治水的目标,不仅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也是让 整个生态系统都喝上干净的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如今,技术的进步、理念的更新、共识的形成,也给我们走出水困局增添了信心。从大方向上来说,治水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划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加强对领导干 部的“绿色”考核,并严格执法;企业应当主动守法并积极承担环境社会责任,争当环保“领跑者”;公众应 当自觉践行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并积极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16 治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和耐心。相 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的景致,必将遍布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1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续写丝绸之路的传奇吕晓勋 当命运共同体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当自由贸易已成全球性共识,续写丝绸之路的传奇,就不仅仅是中国和 中东的历史使命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 水奔涌向前》的文章,提出中阿要做自主发展道路的实践者,做地区和平的捍卫者,做互利合作的推动者,做 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这些坦诚开放的建议,既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秘诀,也道出区域合作共赢的 关键。 “四通八达的商品集散之地,傲视群伦的文化灿烂之所”。自古以来,被誉为“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地 区,就是推动并升华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场域。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从这里发源、最古老的城市由这里筑起、最 早的成文法典在这里产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有力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进程,以及科学文化的交融。 中东的繁荣和发展得益于跨区域的大交流, 其实处在两端的东西方也一样。 从西汉使臣到访安息 (古代伊朗) 、 远抵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到唐朝时与大食、波斯等国频繁来往、互通有无,再到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 麦加、麦地那等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无数故事,已经“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的各国商人,之所以能够克服艰险的旅途,硬生生走出一条 古丝绸之路,根本上得益于自由贸易的力量,“看不见的手”所启示的道理,历经岁月的锤炼和打磨后,正焕 发出新的亮丽光彩。如今, 行走在浙江义乌、 广东广州等城市的街头, 不难发现大量中东商人的身影。 相应的, 中国商人也大规模地活跃在利雅得、开罗、德黑兰的市场中。朴素的市场力量,无形间构成了“一带一路”的 活力源泉。正如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贝哲民所说, “当这种单线与成千上万条其他的线交织在一起时,就会成为 巨大的贸易走廊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中东成了世界版图的“十字路口”,既是“文明的熔炉”,又是“冲突的心脏”。百余年来, 尤其是中东发现石油以来, 世界大国纷纷深度介入中东, 但往往不是带着文化优越感, 就是带着所谓的 “战略” 意图。持续不断的动荡与纷争,某些国家刻意的指手画脚,让中东地区国家的发展道路险阻重重。也因如此, 中东人民对和平、稳定、发展的诉求异常强烈。中国不仅真心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真心尊重 中东的历史经纬,更真心尊重中东人民的发展愿望。这恰恰是中东国家都把中国当成朋友的关键。 阿拉伯有句老话叫“独行快,众行远”,中国人常讲“朋友多了路好走”,伊朗谚语说“哪里没有相互间 的和睦,哪里就没有生活的富裕”。老道理能够存续至今、能够穿越不同文明,自然有最牢固的东西在支撑。 如果说和平是外部条件,梦想就是内在驱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转动发展的钥匙,打开通向美好未来的 大门,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追求的则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梦想。目前沙特、埃及、伊朗排名前三的贸易伙伴17 中,无一例外地包括了中国,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发展战略,在优势互补中 实现互利共赢,深深契合各自发展的实际需要。正如埃及驻华使馆前新闻参赞艾哈迈德?萨拉姆所说,习主席 文章提及的“一带一路”构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阿拉伯人民的梦想。 “一带一路”构想一旦实现, 将给中东地区各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变化。 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忘记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性功绩和启迪,那是人类第一次践行的跨文明的世界性“大交 流”。推动这个等级的交流,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但它给人类带去的繁荣红利却也是蔚然可观。当命运共同 体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当自由贸易已成全球性共识, 续写丝绸之路的传奇, 就不仅仅是中国和中东的历史使命, 也是全世界都在求解的时代命题。《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2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罂粟壳混上餐桌”的真问题李洪兴 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有管理问题、文化问题、人心问题,决不能让美味和安全成为“鱼和熊掌”、非此即 彼的选择题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了 35 家涉嫌违法添加罂粟壳的餐饮服务单位,其中还包括京城一家天天排大 队的饭馆。舆论的一个共识是,不管是小餐馆还是大品牌,无论是袋装熟食还是现做“堂食”,只要涉嫌添加 有关致瘾品,就应依法处置。 毒品还是调料?人们对罂粟壳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由于被认为有香料价值甚至致瘾功能,在一 段时间内,使用罂粟壳成了一些餐馆留住回头客的“公开秘密”。一些不良商家大动歪脑筋,专门用罂粟壳熬 制“老汤”,想要用“舌尖上的成瘾”换来“腰包里的大钞”。 2000 年,最高法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中,罂粟壳已经被归类为“其他毒品”。 2008 年时,原卫生部明确把罂粟壳列为非食用物质。国家禁毒委等还曾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在食品中 添加罂粟壳行为”。事实上,罂粟壳如果食用过量,轻则乏力、面黄肌瘦,重则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显 然,以罂粟壳调味,既有损身体健康、践踏商业伦理,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餐饮已经产业化的今天,往食物中加哪种香料、加多大剂量、有无副作用,可能决定着食用者的健康。 小小罂粟壳提示我们,既想吃到美味,也要健康安全,这绝不能是一道“鱼和熊掌”、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食品安全大于天,这首先是个管理问题。就以罂粟壳为例,“部分药用”变成了端上餐桌、“法律禁止” 变成了公开售卖,哪怕就像有些餐馆声称的“供应商设备残留”,仅仅靠执法打击的“末端治理”,恐怕仍难 以打消人们对管理违禁物品的忧虑。源头在哪里、如何从各个环节入手管控、怎样普及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等, 如果回答不好这些问题,那么通报的 35 家餐饮单位就可能只是违法添加的“沧海一粟”。18 食品安全关乎人,这其实也有个文化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一位副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罂粟壳和形似罂 粟壳的草果,分别加入火锅中烧煮半小时,结果并没吃出火锅味道上的差异。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陆林 也认为,罂粟壳本身没有味道,有些甚至带有酸涩的苦味。行业中、社会上的“以讹传讹”,竟然能让这么多 人趋之若鹜、 铤而走险,甚至让一些食客也为使用罂粟壳 “辩护” , 不能不说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都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重于山,这最终是个人心问题。多年来,从穿山甲到果子狸,从二f英超标的烧烤到如今再受关 注的罂粟壳,食品安全的警钟一再响起,可还是屡屡出问题。中国人爱吃会吃,但饮食安全应该有底线。不管 是政府监管者、餐饮企业,还是消费者,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添加、哪些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都应 该明白准确,不能因为“潜规则”而使之含糊过关。“地沟油再便宜也不能用”的观念不仅应成为共识,还得 变成实际治理作为、自主选择,否则难免再出现跟罂粟壳类似的“香料”。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绝不是小事。正如习近平总书 记所言, “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 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狠抓且抓好,在寒潮来袭的冬日里,老百姓 就不会为“去哪儿喝碗放心羊汤”而顾虑了。《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5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春运拼车”一路顺风吕晓勋 给企业、社会优化出行方式的探索更大空间,相关部门可以结合“互联网+交通”的发展情况,不断创新 管理模式、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完善法治保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临近,交通运输部表示,鼓励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拼车出行。随着私家车增 多、高速路延伸,如何让“拼车”成为春运的有益补充,正是管理部门可以思考的问题。 对于拼车回家,公众有着较强的诉求。一个网络约租车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跨城拼车预约订单已经 超过 58 万,数量还在激增。的确,火车票难抢,飞机票太贵,拼车回家虽非最优选择,但方便、便宜,应该 会受到欢迎。交通运输部的表态,体现了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对社会力量参与春运分流的肯定,是管理理念、 服务手段的与时俱进。 春运拼车回家,并非新鲜事。从上网发帖邀拼车、求拼车,到在公益平台上共享拼车信息,这几年春运, 拼车都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运力”,满足了不少人的出行需求。不过,由于对司机个人品质、驾驶技术、车辆 状况等方面的顾虑,以及明确相关责权的法律法规的空缺,不少人对于拼车回家的方式,仍抱持观望、怀疑态 度。如何让顺风车更“顺风”,需要的不仅是鼓励。19 其实,去年交通运输部关于网络约租车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拼车、 顺风车可以存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交通委 2014 年发布了《关于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规定市民签协议 拼车,将不会被认定为非法运营的“黑车”,同时可以合理分摊费用。这些都是拼车取得“合法身份”的一个 标志。 不过,和平常出行不同,春运期间,拼车有很大一部分是跨城市、跨省份的。远距离、长时间的驾驶,让 拼车面临的各种“老问题”,更加凸显。如何最大程度确保不出意外,是乘客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分摊行驶 成本、 能否收取驾驶费用等, 也需要有明确标准。 而各地管理拼车的态度尚不明朗, 执法标准和尺度也不统一, 拼车上路会不会有汽车被查扣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 保障好拼车双方的合法权益, 主管部门有必要尽快拿 出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案,明确执法底线,为非盈利性质的拼车出行提供准确的规范参照。 今年春运讨论拼车,网络约租车平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春节前,已有多款打车软件推出“跨城拼车”业 务。毋庸讳言,利用打车软件拼车回家,今年肯定会大量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些平台提供的拼车服 务,更需要做好规范和管理。应该规范和约束打车软件运营商,在司机资质审核、准入门槛设定、车辆安全性 能、交通保险保障等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他们为了抢占出行市场,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保障司 乘安全的社会责任。 客观地说,面对短期陡增的人流、形态各异的需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拿出十全十美的交通 解决方案。无论是以“大数据”研判旅客出行规律提前做好部署,还是给企业、社会优化出行方式的探索更大 空间,应对不断变化的春运形势,相关部门的治理“工具库”里,完全可以添加几样“新物件”,结合“互联 网+交通”的发展情况,在创新管理模式、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完善法治保障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实现新 的突破。鼓励拼车出行开了个好头,期待有进一步的法规、意见来保障政策善意的落地。 “分享,带来温暖”,爱“拼”才会赢??当春节拼车回家这一互助型出行方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交通选 择,明确司乘双方的权责,才能打通拼车之路的“堵点”,使之能够更有效率地公众出行,减轻交通压力。而 这,恰恰是群众期盼和交通部门工作的交集所在。《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6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复方”根治滋补品乱象何鼎鼎 无论药品补品,不减人工物力,是企业常青的第一法则,也是行业兴盛的不二法门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个数据,让阿胶行业陷入“集体尴尬”。据统计,以目前中国市场阿胶销量估算,每年 需驴皮 400 万张左右, 而国内供应不足 180 万张, 即使算上进口, 可供制胶的驴皮也只够实现当前产量的六成。20 “驴唇不对马嘴”的数据缺口,反映了阿胶行业“偷工减料”的事实。报道称,目前市面上食药用阿胶产 品,鱼龙混杂,有的阿胶糕甚至根本不含阿胶成分。其实,此前媒体对于阿胶企业制假就屡有报道,而此次估 算,更让人进一步看到行业乱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阿胶这个“以皮为本”的行业而言,原材料是首先需要保证的。“役用养 驴”向“商品养驴”转型导致原料短缺是客观事实,但是“马皮阿胶”“狗皮阿胶”却并非必然选择。阿胶传 统悠久、接受度高、市场需求大,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乱真,损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不管是通过全产业链 模式实现毛驴养殖规模化,还是通过提价保质实现市场出清,抑或是通过开发替代品的技术创新,都是解决问 题的正道。 事实上,不仅是阿胶,许多传统滋补品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如虫草,屡有喷水、胶合、加面粉乃至金属粉 的造假报道,鹿茸、灵芝、雪蛤、人参等,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若任凭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危及食药 品安全,更危及行业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从建立标准到专项整治,相关部门一直在规范与引导营养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但事实证明,面 对连年涨价的高收益,“道德”常常失效;面对横行的“潜规则”,监管也难免法不责众。规范营养保健品行 业,不仅需要道德自律的方剂,也需要强化监管、产业健全与法治建设的“复方”。 对于各种滋补品,需要有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不管是对随意夸大疗效的广告建立评价标准,还是 对相关生产企业的审批提高准入门槛,都需要主动作为。另一方面,滋补品的监管不仅是个行政问题,也是一 个技术问题。如阿胶,之前原料鉴定还有困难,但如今 DNA 全检技术已经可以实现 100%测出阿胶成分。以技 术创新来推动“疑难杂症”的攻克,应该成为从企业监测到政府监管的新思路。 同时,这一行业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用“发展”来解决,通过更健全、更健康的市场,在行业内部实现优 胜劣汰。完善市场驱动机制,才能让滋补品的质、量、价更合理调节;避免过多的资本向初加工领域集聚,才 能实现产业深化发展;打通上下游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才能破解原材料困局,让高附加值不再遥不可及;而更 好地树立品牌意识,才能让传统的金字招牌屹立不倒。 要保证源于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能充分发挥,也应该让政策法规与行业的特点规律相衔接,一帖“法治” 的方剂必不可少。广义上看,传统滋补品也可纳入中医药体系,如阿胶、虫草、人参等,本身已被收入《中国 药典》。去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中医药法治化进程已经 开始。以法治手段理顺治理体系,让监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依法制药、依法治药,才能减少“狗皮阿胶” “问题虫草”。 同仁堂门前有一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无论药品补品,不减人工物力,是 企业常青的第一法则,也应是行业兴盛的不二法门。《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7 日 05 版)2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反腐败的“制度链条”环环相扣秦 宁从申报、抽查到问责,这样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三部曲”,可以看出反腐败的制度链条正在环环咬 合这两天,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再次引来社会关注。既有“房产面积少报 1 平方米也不行”的更细更严, 也有对于不实报告的“动真格”:去年的抽查中,3900 多人因不如实报告被取消提拔资格,124 人受免职、降 职等处理,160 人因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样的数字,让人感受到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 项制度的分量。 如果如实报告、有一说一,这 3900 多名领导干部或许不至于仕途受阻。这也是一个警示:报告个人事项, 绝不能走过场;凡提必查,绝非说说而已。无论“家产”还是“家事”,如果报告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难免会栽跟头。领导干部再想象征性地报告一点蒙混过关,可能会有极大的“风险成本”。 是否如实报告个人事项,本质上是一个讲不讲政治纪律、守不守政治规矩的问题。有贪官落马后称: “财 产申报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我从来没有执行过。纪委每年春节后登记收受红包礼金情况,我只是象征性地登 记一点。”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折射出不少人对这一制度“躲猫猫”的心态。有明文规定的报告制度,还避重 就轻、敷衍了事,哪怕是“1 平方米”,也是触碰到了纪律和规矩的高压线。 去年,对于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抽查核实,比例由 3%至 5%扩大到 10%,全年共抽查副处级以上干 部 43.92 万人,近 4000 人因之无法提拔,可说是规定从“纸面”到“地面”的落实。河北省怀来县原县长李 玉清,因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原因,被依法罢免。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报告时,只填写两套房产,却 被核实出 12 套。这样的抽查核实,既能发现腐败线索,也能对腐败行为形成震慑,确确实实让“申报制度真 正长出了‘牙齿’”。 2014 年,全国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领导干部,已经远远超过百万。有专家用 4 个字总结了中国领 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的特点:广、全、实、严。大范围抽查,动真格问责,也在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样的特 点。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的“大数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反腐败斗争中正可发挥更重要 作用。 经过 3 年多强力的打虎拍蝇,反腐败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期、深水区。在这一阶段,让反腐败走入制度化 的轨道,是必然的选择。从申报、抽查到问责,这样的“三部曲”,也可看出反腐的制度链条正在环环咬合。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中,注重协同性、耦合性,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反腐败的各项制度,同样也需要 有“协同”、有“耦合”,进行更精准的节奏把握、更有力的流程控制。比如,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能 上能下”的规定与个人事项报告结合起来,应能更好地优进劣退;比如,在巡视制度中,对干部个人报告事项 进行抽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巡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度反腐,需要打出更多这样的“组合拳”,才能达到更 好的效果。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惟在用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和抽查核实,可以防微杜渐, 让更多人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做事,涵养和保持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2 《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8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新理念”培厚农业土壤朱 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产品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27 日晚,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与此前 12 年一样,这一引人注目的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工 作。而此次,“新理念”成为这份文件的一个关键词。 颇有意味的是,与 13 个“一号文件”相伴的,是粮食产量从 2004 年至 2015 年的“十二连增”。“历史 未有,世界罕见”,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这个成绩的确来之不易。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一边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一边 是进口量创历史新高;一边是价格低廉的国内农产品销路不畅,一边是高端高价的进口农产品屡被抢购;一边 是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推高农民种植成本, 一边是土地水源已经难以承受污染之重??种种矛盾倒逼之下, 中国 农业该以怎样的姿态开始新的征程?正如今年“一号文件”中所说,我国的“三农”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 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现象背后是问题。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同样是重中之 重。从供给侧看,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部分农产品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一些品种亟须压产能、去 库存。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必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做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落实“一号文件”强调的“发展新理念”,这是一个重要抓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产品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 当我们告别了短缺,物质供应日益丰富时,农业生产不能再简单地以产量论英雄。现实中,还屡屡出现一些地 方农产品滞销的情况,让农民“丰产”却不“丰收”。而且,当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提出新要求时, 农业生产更要在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正因如此,“一号文件”才专门强调,要“加强农产品流 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当前,就是要按照“一号 文件”的要求,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把该减的减下来,该补的补上去。去库存,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个 别农产品过大的库存量减下来;降成本,就是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把农 业生产成本降下来。补短板,既要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也要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提品质,就是要适应消费 升级的需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上去。23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任何时候都得绷紧粮食 生产这根弦。因此,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更不能搞运动式调整。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仍然是推进这项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 既然是改革, 就会产生阵痛。 面对改革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应提早应对。其中, 保障农民利益是关键。 正如“一号文件”所言,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 在“镰刀弯”地区压减玉米产能,调整种植结构。如何保证调整的方向农民能接受,调整过程中农民利益不受 损,这些既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设计,也需要其他农业农村改革给予配合。 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发展新理念正当其时,改革新举 措正当其用。《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1 月 29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人心就是力量”朱永新 人民为国家之基, 人心则为国家之根。 根的力量, 表面难以看见,却在深层发挥着本质的作用。 人心所向, 则如根系牢固1 月 29 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党外人士欢聚一堂迎新春。在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 要的命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这是今年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强调这个观点。前不久在全国 政协礼堂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我刚刚聆听到总书记的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 人心就是力量。人心向背决定力量对比,从而决定事业的成败得失。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是中国共产 党人 90 多年以来最重要的心得之一,是党的群众路线与统一战线法宝的形象解读,也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根 本遵循。 人心就是力量,这是中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漫漫五千年文明,早已深刻体现出“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 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秦思想家管仲则干脆总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 逆民心。” 人心就是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有人请教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打败蒋介石?毛泽东的回 答就是: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人心就是力量, 这也是战胜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难给我们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 灾难也是一块试金石。 那场地震,震垮了楼房,却震不垮民心的坚强、善良与团结。24 人心就是力量,这更是我们当下应该充分调动的力量,因为,困难面前,尤其需要全民同心。人心齐泰山 移。众志成城,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过不了的关。目前经济出现了下行的现象,但我们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回旋余地仍然很大,存量盘活的财力与人力资本仍然很大。仅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就达到 1.2 亿,超过了 日本总人口和美国的劳动力总量。把这些人的能量充分发挥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人心就是力量, 就要求社会各界尽力而齐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航船正在全力以赴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 彼岸, 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 也需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划好 桨。同舟共济,才能乘风破浪,才能将暴风骤雨笑看为沿途风光。 人心就是力量,当然要求我们了解民意、倾听民声。老百姓在想些什么?老百姓最需要什么?老百姓最憎 恨什么?老百姓希望日子过得更好一些,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 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需,恨老百姓 所憎,才能够赢得人心。当人民对幸福的向往,真正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就和人民站在了一起,就自然 赢得了民心。 人民为国家之基, 人心则为国家之根。 根的力量, 表面难以看见,却在深层发挥着本质的作用。 人心所向, 则如根系牢固。就像一种红杉,虽然是浅根型植物,可是它们成群结队地成长,并将树根在地底相连,形成一 张牢固的大网,狂风暴雨也无法摧毁它们,以至于它们能够高耸入云,成长为近百米的树林,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相信,如果人民如此心手相牵,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没有什么风雨可以阻挡,因为人心是一种神 奇的力量,孕育着未来,催生着希望。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2 月 01 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在“更”字上书写“舌尖安全”姜 S开年讲话聚焦食品安全,既是给“年味儿”送上安心味道,也是打响“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发 令枪春节将近,准备年夜饭的心情是幸福洋溢的,储备年货的表情是笑意融融的。这个时候,无论谁都不希望 问题食品来添堵。不仅如此,翻检老百姓 2016 年的心愿清单,食品安全名列前茅。而《2016 年广东省十大民 生问题调研报告》中,食品安全名列“什么都敢吃”的广东民众关心事项的首位。可见,“吃得放心”是百姓 心中天大的事。25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要落实“最严谨的 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民间有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总书记的开年讲话“锁定”食品安全,既是给“年味儿”送上安 心味道,也是打响“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发令枪,预示着未来要在“更”字上下足功夫,给保“胃” 战的胜利注入更强信心。 写好“更”字,要把准国情,才能握好如椽大笔。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既发生过 “陈年冻肉”上餐桌、五常大米掺假等法治失序、道德失范的老问题,又有网购年夜饭不新鲜、“慢”快递导 致食物变质等“互联网+食品”的新挑战。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还要拿出更大决心、 更有效措施。 也要看到, 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中国独有, 美英德等发达国家过去也曾经历了问题食品泛滥的阶段, 现在亦不时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治理食品安全不会一劳永逸,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日拱一 卒,用解决问题的成效累积性换来舌尖安全的持续性。 写好“更”字,需要摆好制度的笔砚、磨好法治的水墨。客观地讲,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渐趋成熟。 但也还存在不少短板,如食品生产加工透明度不足,监管还存在人手不足、力量有限的问题,质量认证体系的 权威性也还不够,食品可追溯体系尚处于起步水平??如何进一步织密制度的笼子,如何让“史上最严”的食 品安全法发威,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攻克。 写好“更”字,政府、企业、百姓都是执笔人。记得作家毕淑敏讲述过一顿乡下美味,食材看似与城里 没区别, 却是老农取之于“土法”种植的自留地, 而他拥有的另一块使用农药化肥的庄稼地, 则是专供城里人。 讽刺的是,老农的孙女考上了大学,即将成为“专供”的城里人。作家讲述的如一个醒世喻言,问题食品危机 四伏,人人都是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每个人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治理转 变的“试验田”。除了政府要把“为民之心”端上桌,生产经营主体也要流淌“道德血液”,消费者更要多点 较真的权利意识,一个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才能形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许多 省市正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有的省市将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不少企业主动加入“明厨亮灶” “透明 车间”等活动,多数地方的街头乡间流动着义务监督员的身影??展望未来,星火正成燎原之势,相信 2016 年,“舌尖上的中国”会让更多人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2 月 02 日 06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李洪兴 近 30 亿人次的匆匆脚步,刻画着不变的文化轨迹,春运未尝不可视为当代中国的心灵史诗26 车辆承载着回乡的期盼,数据描绘了行车的轨迹。今年春运,大数据让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短期人口迁 徙,变得更加可视化。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统计是,向来是年前“往外走”的“北上广”,这次成了人口流入 地,“逆向迁徙”开始变成了“双向迁徙”。以春运首日为例,北上广、北渝沪分别位列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 的前三甲,且北京和上海的流入流出都不相上下。 这让人想起那句听到每每会心头一热的话:“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老家的院落有童年的记忆,接父 母进城来可以感受到现代的气息。不管何种方式、去往何地,流动中国始终不变的主题还是“回家”。大家庭 相聚也好,小家庭守岁也好,团圆相守诠释着家之为家的意义。相爱相扶、相帮相衬、相知相守,家庭结构虽 然突破了大家族、大院落,但“爱相随、不离弃”早已跨越了岁月和距离。实际上, “拥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与多少平方米、是否豪华无关,一个属于“我们的地方”,不就是真正的家吗? “回家”,两个字如此牵动人心,正是因为流动时代,这是一个情感归属。年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制成电影版《舌尖上的新年》登上大屏幕。其实,“舌尖”何尝不是“心头”?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饮食 往往与家、与乡相连。当“固态社会”变成“液态社会”,个人获得了发展空间,却也与过往的时间少了些情 感羁绊。最简单的吃食都蕴藏着最复杂的情愫,正如《舌尖上的新年》里一家人朴素的呼唤,“过年了,回妈 老汉屋头吃饭”。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知道异乡团聚之时的“家里饭”,能否填满在外打拼 的游子们一年乃至几年的期待? 而“回家”二字,背后更有一个“文化”的概念。哲学家说,“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 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 。 如果舌尖上的家留住人的依恋, 那么, 家乡和故土才让文化的根脉成为 “连 续的统一”。还记得小时候拎着浆糊桶,跟在大人后面贴春联;除夕夜前,一拨又一拨的同姓人去祭奠祖辈。 多少年过去了,父辈头发花白,少年长大成人,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哪些习俗、有什么禁忌、如何对 待长幼,这些无不始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家,给了一个人认知社会关系的一束光,也在无形中播下了文化传承 的一粒种。春运到来,近 30 亿人次的匆匆脚步,刻画着不变的文化轨迹,从这个角度说,春运未尝不是当代 中国的心灵史诗。 慰藉情感、滋润心灵、赓续文化,“家”是个关键。房子不住人就容易年久失修,它需要温度和人气,而 家正是聚集人气的地方。所谓家国天下,家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肌理,“回家”也是在为国家为社会涵养人 情、人气和人味。也许在外打拼很苦,家人会轻声安慰;也许工作很忙,回家就能靠岸;也许心里藏着城市的 孤独,乡音乡情最能让陌生融化。情至深处则是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终究,离不开的 还是人情人心。 这一年,有人哭、有人笑、有心酸、有成绩;这一年,有遗憾、有长进、有擦肩而过、有一见钟情。不管 怎样,幸福或者是孤独,回家吧,抱一抱父母、诉一诉辛苦、拍一拍灰尘、等一等安抚,再无言的眼神交流都 诉说着流动中国不变的情愫。而来年,还是有不止的奋斗,不变的归途。《 人民日报 》( 2016 年 02 月 05 日 06 版)2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传承人类自己的“引力波”余建斌 对科学的信念和坚持,比起黑洞相撞激起的涟漪,更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天,“引力波”三个字震荡了全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财富值兑换下载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