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刃作者,福安市人民政府政府

百年“坦洋工夫”香醉米兰世博
】 浏览:107次
  7月1日,在举国欢庆建党94周年之时,远在欧洲意大利米兰的世博现场,也传来喜庆消息。在米兰世博中国馆露天广场上举行的红茶“坦洋工夫”主题日活动,吸引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德国等30多个国家馆代表参加。酽酽茶香,浓浓茶情,再次香醉各国贵宾茶友。  “茶叶是全球第二大饮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今天‘坦洋工夫’活动日非常契合本届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题,希望更多的中国茶产品能够进入意大利市场。”米兰世博组委会副总裁加利先生在活动现场致辞说。  开幕式上,各国观众争相品尝红茶“坦洋工夫”,排队领取免费茶叶小礼包,并被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畲族歌舞团表演吸引。在中国馆内,“坦洋工夫”展区前来往国外宾客络绎不绝。并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欧洲部、意大利电视台、香港卫视、凤凰卫视等媒体现场采访报道。  “‘坦洋工夫’是中国历史名茶,与世博有着特殊的缘分,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专供茶,此次又成为米兰世博中国馆的全球战略伙伴之一和中国馆的唯一指定用茶,是因为米兰世博主委会与我们秉承的生态、健康、文明的产茶理念不谋而合。”福安市茶业局局长陈祖枝说,希望能借此机会,加强与海内外茶叶界的交流合作,共创世界一流茶品牌。  据悉,此届世博会福安市选派城湖、坦洋工夫集团、新坦洋、平月、天荣、兴旺、千氏茗、同泰春、林芝、金福龙10家茶企的14人参加“坦洋工夫”主题日活动。(郑祖辉林耀琳)你所处的位置: - 走进湾坞
政府领导班子
日期: 10:20 点击数:6113 
中共湾坞镇委员会&&湾坞镇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镇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
各村、镇直有关单位:
因人事调整和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现将调整后的镇班子成员工作分工通知如下:
施晓铃(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施&&智(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王振绍(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负责鼎信镍业及毗邻地块项目征地工作;
兰石寿(主任科员):分管计生、计生协会、政法、综治、信访、平安建设等工作;
李加丛(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党建、武装、民兵预备役、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负责圣农、鑫茂、铭可达、江西上饶码头、普众及半屿片项目安征迁工作,任半屿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张明顺(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精神文明、便民服务中心、老龄、老体协、关心下一代协会、退管站等工作,负责站前广场项目、龙珠村搬迁及湾坞、龙珠村安征迁工作,任湾坞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陈细生(党委副书记):分管工会、统战、宗教等工作,负责鼎信科技、春天生态、尤迪、悦达、甬金、宏旺等上洋、深安项目安征迁,任上洋农村工作片区片长工作;
苏少景(党委委员):主持纪检监察工作、负责组织、宣传工作,分管机关后勤、行风评议、机关效能建设、审计、文教、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公开、档案、旅游等工作,协助湾坞片区;
尤平基(政府副镇长):分管交通、水电、海堤、海洋环境整治、湾坞半岛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湾坞供水工程等工作,负责白马铁路支线、高速收费站扩建、疏港公路改造等项目征地工作,任下塘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林其章(政府副镇长):分管农业、气象、统计、科技、科协、环保、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工作,任炉山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张书松(政府副镇长):分管财贸、金融、工商、外经、劳动服务、船舶、新农保等工作,负责梅洋工业小区项目安征迁工作,任梅洋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吴润清(政府副镇长):分管民政、殡改、两乱整治、老区(老促会)、民族、脱贫、造福工程、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任马头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陈茂伟(政府科技副镇长):分管村建、土地、安置地报批、两违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环卫、林业、消防等工作,协助抓沙湾地块不锈钢项目安征迁工作,任浮溪农村工作片区片长;
王乃顺(副主任科员):负责广联公司工作。
2015年2月8日&& 
抄送:市委、市府、市委组织部、镇班子成员
        福安市湾坞镇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地址:福安市湾坞镇马头商贸街121号
电话: 传真:《福安姓氏》之【蓝氏】(原版)
蓝氏原稿由专业人士编撰供稿,除了“渊源”“人物”部分,其他的基本照旧原稿。
(十五)蓝 氏
关于福安蓝氏,源出有三种说法,二种认作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昌奇的后代,另一种与盘、雷、钟一样源自黄帝轩辕氏。
其一、源于姜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前2738),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其二、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蓝氏起源有则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名参卢)之子,即神农氏第十一世孙,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综合史籍,其远古先祖世系为: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裹→节茎→姜克→榆罔→昌奇。
其三、源于以名为氏。远古时期,忠勇王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之《龙首师仗志》按,盘瓠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至“帝尧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盘瓠王奉旨游山伏猎,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伤,登树岔遂殁,年三十九岁。十七日,将尸而归。
嗣下三男一女并盘瓠王部下,扶尸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怀,于人始死亦不归于中土乎,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盘瓠王颜像,名曰“师杖”,谥“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
帝尧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御葬于凤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马、石麒麟为记。忠勇王盘瓠尚“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县东门五里莲地形,坐壬向丙。
&&&&&&&&&&&&&&&&&&&&&&&&&&&&&&&&&&&&&&&&&&&&&&&&&&&&&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始祖。
福安蓝氏多为畲族,则自当别论,拥有独特的民族传说,奉忠勇王盘瓠为起源祖,蓝光辉为得姓始祖。迁入福安境内的蓝氏分作四个支系。
一.溪塔蓝氏:据其谱记述,蓝学礼,配徐氏,生子七:长恒麒、次恒麟、三恒趾、四恒龙、五恒虎、六恒豹、七恒彪,时号七雄。蓝恒彪,即大七公,寿邑之始祖为第一世。第三世祖圣涵公,行百四,明万历十六年(1588)与弟圣求公同迁福安穆阳溪塔村,“溪塔蓝”由此而来。
二.井口蓝氏:据其宗谱记载,蓝铭公迁罗源为第一世始祖。至第五世祖泽咸公,由鼓楼石迁福安洋坪,生子三:长日照、次日魁、三日向,分福、禄、寿三房。日照迁居井湖村,为井湖“福房”始祖;日魁公原居洋坪,为洋坪“禄房”始祖;日向公迁居东岭村,为东岭村“寿房”始祖。
三.洋里蓝氏:据其谱序载,龙岗蓝氏系出汝南,属楚公族舋公的后代,只是因年代久远,支派分迁,尚未去详考。龙岗蓝氏的先祖蓝光公,因入闽为宦,遂家于闽。当前明革命,即隐居教授,令子孙务农,自食其力。蓝光公七世孙蓝圣原,以医生为职业,始迁宁德七都白岩。圣原公后裔蓝可崇,又移福安穆水之南阳里,为龙岗鼻祖。
四.谢岭蓝氏:据其宗谱所载,谢岭下村蓝氏始祖由宁德猴盾迁入,分为四房:长、次、叁、四。由蓝法玉、法灵兄弟,于清康熙年间(年),从宁德猴盾迁入福安东岭,后世复迁谢岭下半岭。
&&&&&&&&&&&&&&&&&&&&&&&&&&&&&&&&&&&&&&&&&&&&&&&&&&&&&
一.溪塔蓝的迁徙
溪塔蓝氏,福安蓝姓畲民重要的一支。关于溪塔蓝的迁徙要从“蓝氏七雄”说起。
打开其宗谱,“蓝姓源流总图”或“历代诸公图”条目中收录了关于“蓝氏七雄”的记载,如福安溪塔村同治己巳本(1869)《蓝氏宗谱》中载:“学礼,配徐氏,生子七,长恒麒、次恒麟、三恒趾、四恒龙、五恒虎、六恒豹、七恒彪,时号七雄”。在溪塔《蓝氏宗谱》中还记载到蓝氏七雄的迁徙路线:恒麒,回潮州梓里;恒龙,分居浙江;恒虎,分居福鼎;恒彪,迁居寿邑以为本族始祖。
由此,蓝恒彪便为寿邑之始祖,谱名大七公,寿邑第一世祖。第三世祖圣涵公,行百四,明万历十六年(1588)与弟圣求公同迁溪塔,“溪塔蓝”由此而来。至20世纪30年代左右已传十四世,支派繁多,为福安蓝姓重要的一支。
溪塔蓝分为兰(克丰公)、蕙(克盈公)两房,其中“兰房”之下又有圣涵公派、圣求公派、圣贺公派三扇;蕙房之下有圣和公派、圣登公派两扇(圣和公派由于另立支谱,遂本谱内未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两房族人也随之迁徙各地:
⑴兰房迁徙
1.兰房圣涵公派
第五世:贤公,生卒不详,其由溪塔而迁下林。
第六世:真公,派居长坪坑;治公,派居九都南山;随公,派居化皎满洋,又分迁官洋岗、霞浦、溪兜等处。
第七世:九旺支派居下林、九亲公支派居林前王墓。
第八世:振福派移居霞浦鸡角衕金鸡垅等处。
第九世:生林公,生于乾隆癸巳年(1773),亦属下林派;
第十世:士炎,道光庚寅十年(1830)生,于光绪乙亥元年(1875)四月十六日,由安邑廿二都王墓移居霞浦县鸡角衕三十四五都地方架屋立业;士贤、士孝、士慈兄弟三人于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初六日,士勤于光绪三年(1877),亦由安邑王墓移居霞浦。
第十一世:世谟,咸丰癸丑三年(1853)生,于光绪十七年(1901)由安邑王墓移居霞浦蓝青洋边;世诵,生咸丰乙卯五年(1855),于光绪十八年(1902)由安邑王墓移居霞浦三十六都石浿墩住;
第十二世:大銂,同治戊辰七年(1868)生,其移居金斗量;大宏,咸丰丙辰六年(1856)生,于光绪十九年由安邑王墓分居霞浦石浿墩。
2.兰房圣求公派
第五世:赵公,派居桃墘洋;益郎,派居穆洋半山。
第七世:华公,派居堂濑深坑。
第八世:振远,支派居铁场;振齐,分居岭岗;振义,分居燕窝;振朝公,支派居满洋村;振通公,居张坑。
第九世:贤林,于嘉庆十八年(1813)分居十六都溪兜住;余林公,于嘉庆九年由满洋分迁官洋岗;福有公,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井墩分居下险坑;福宝公、福连公、光福公均分居井墩;
第十世:士崇公,于嘉庆八年(1803)由水田而迁廿六都扆山七圣堂;士岳公、士珪公、士焹公均属官洋岗派;士元、士信公均属长浿埞派。
第十一世:世瑞公,于咸丰七年(1857)移居大溪八斗;世机、世琠公、世琇公、世玻公均属溪兜派;世铃公、世璠公、世琼公均属满洋派;世锋公、世垲公、世墥公等均属官洋岗派;世泗公、世泽公属濑头派;世涓公、世渊公属长浿埞派。
第十二世:大柔,于光绪十七年(1891)移居霞浦;大祯公、大祺公、大裕公、等均生于道光年间,属满洋派;
第十三世:祚銉,生于同治庚午年(1870);祚铢,生于光绪丙戌年(1886),均移居霞浦墓斗。祚荧、祚桑,居霞邑墓亭下。
第十四世:俊昌、俊曜属满洋派;俊滔、俊汀属霞浦长坪园派。
第十五世:华翠,生于光绪丁亥十三年(1877),移居上存溪里。
3.兰房圣贺公派
第七世:敬文公,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锣鼓山下而迁寿邑五都雍坑;微公,支派居寿邑亭岔洋后坑;敬发公,分居高山。
第八世:振尧公、振回公属高山派;振顺公、振义公属雍坑派;
第九世:学林公,于道光年间由后坑分居雍坑、安头庵;石林公,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移居鹿角下。
第十世:廷隆、廷斌公,生于嘉庆年间,均分居斜滩虎口;廷芳公、廷兰公等属高山派;廷恭公、廷裕公、廷俭公属雍坑派;
第十一世:世岚公、世冈公等属鹿角下派;世桢公、世槐公等均属雍坑派。
第十二世:大炖公,生于咸丰庚申年(1860),派分居浙江龙游县灵山街;大富,生于光绪甲申年,居寿宁县凤阳乡大岭后大队兰后村。
第十三世:祚沛、祚沕、祚沓分居邵武府;祚帅、祚芾属林前派。
从以上迁徙路线可知,溪塔兰房圣涵公派先后从溪塔迁出,迁徙地主要为王墓、下林、霞浦等地,其中部分世系迁出的时间不详;此外该派系部分族人迁往金斗量、书堂里等地。
兰房圣求公派的迁徙路线有别于圣涵公派,该派系迁徙地集中在下险坑、满洋村、井墩、官洋岗、溪兜、濑头、长浿埞等地,此外也有铁场、燕窝、岭岗、张坑、考河半岭、过宅等地,迁徙次数相对频繁,迁徙地也较多。
族人除仍居溪塔外,高山、雍坑、鹿角下等地为兰房圣贺公派主要的迁徙地;此外该派系族人也有分居建宁府建安县、迁往坦洋坑里坑等地的情况。
⑵惠房迁徙
1.蕙房克盈公派
第三世:圣和公,居霞浦外炉坑;陈公,派居洪洋大垃头;圣登公,居溪北岩头。
第五世:声公,此派居斜滩虎口及漈头岭等处。
第七世:兆盛、兆寳、兆林、兆瑞各自分居柏柱、樟坂里猫洋、赛歧南峰岗、垃后。
2.蕙房圣登公派
第八世:元长公,派居上墺;元茂,于嘉庆丙寅十一年(1806)由垃后分居瓜溪何林。
第九世:文义公,于乾隆元年(1736年)居下险坑;文礼公、文信公、文仲公均属上墺派;文显公属瓜溪何林派。
第十世:上材公、上生公、上言公等属上墺派;第十世上远公派由上墺分居赤墘岗。
第十一世:世助公、世勤公等属上墺派;世棆公、世樟公等等属下险坑派。
第十二世:大炲公、大熄公等属下险坑派;大珊公、大玝公等属赤墘岗派。
第十三世:祚降,生于光绪壬辰年居顺昌县;俊钊,生于光绪癸巳年,分居溪柄港里之长洋田坪。
溪塔村惠房的家庭人口数少于兰房,蕙房克盈公派下世系的迁徙地多集中于上墺、瓜溪何林、下险坑、赤墘岗等地,各世系的迁徙次数较少。除了上述的迁徙地,蕙房的族人也有移居霞浦、甘棠、溪柄等地的情况。
二.井口蓝的迁徙
井口蓝也是福安蓝姓重要的一支,它与福安北山岭尾宫村属“罗连派”,即是从罗源、连江地区迁徙到福安的。福安北山岭尾宫村的一世祖福公,由连江县于康熙年间迁居福安岭柄宫(即今岭尾宫);福安井口村(原名井湖村)蓝姓宗族肇基祖由罗源迁来福安,之后各世系蕃衍迁徙到福安各地,如井口村光绪乙未年(1895)本《蓝氏宗谱》载:“自铭公迁罗源为第一世始祖也。至第五世泽咸公由鼓楼石迁福邑洋坪,生子三:长曰日照、次日魁、三日向,分福禄寿三房。日照迁居井湖村,以为井湖福房;迁祖日魁公原居洋坪,以为洋坪禄房;迁祖日向公迁居东岭村,以为东岭村寿房;迁祖三房支派藩昌今后裔繁盛。”
井口村蓝姓畲民同溪塔村一样,随着社会环境的迁移,除部分族人居祖地外,各世系的族人还移居迁徙,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空间。
⑴井口福房
第七世:日照,支派居十六都井湖。
第九世:文其,迁三十八九都盐田牛温头。
第十世:林彝,居十五都留峰石厝面;林厚居大洋;林旺居井湖西垄。
第十一世:尚棠,居九都坦洋干山庵;尚亨,居廿七都拱里横坑;尚莞,居桦坪大山亭,移居龙游;尚虞,居社口南山。此外,该世系族人也有居马下、王楼、考张、燕窝等地的情况。
第十二世:祥进,居福宁过洋。
第十四世:瑞皋,分迁霞浦七石;瑞尧,移迁福宁霞浦二三都畚斗山;瑞崇,居隆坪后漈;
第十五世:灿招、灿奉、灿敏,分别迁往景宁、过溪坂、盐田牛温头;霞浦县、城关镇、王楼、满洋、洋磡燕窝、甘棠王坑里、湾坞、后漈村等地也是该世系的迁徙地,较为繁杂。
第十六世:章魁、章熖、章颜,分别移居福建政和县、邵武县、江西大花山花桥乡;该世系亦有族人迁往城内南门、坞凤墺村等地。
第十七世:绍瑞、绍宿、绍佑等人,分居政和县、苏提村、燕窝村等地。
第十八世:宗酬,居盐田。
⑵井口禄房
第七世:日魁,派居洋坪。
第八世:月美、月素,移居东岭、福宁。
第九世:文茂,移迁廿七都龙潭面。
第十世:林灿、林洪,分别移居霞浦青皎溪边里、五斗。
第十一世:尚琛、尚恒居洋坪;尚献居蛇岗墓亭、尚语居塔下;龙潭、霞浦、城内、茶洋、东坑等地亦为该世系的迁居地。
第十二世:祥统,居岭门。
第十三世:芸诒,居霞浦汀步头;芸莲居墺里浅水壑。
第十四世:瑞义,居城内小西门;瑞康,分迁邵武县拿口朱坊乡。
第十五世:灿垔,居洋坪、灿坚居福安城内;该世系还有族人霞浦县、水门、溪尾、龙潭面、盐田、洋坪等地。
第十六世:章组居龙潭面,章槖居沙县,章营居洋村,章愉居月斗村。
⑶井口寿房
第七世:日向,分迁东岭、文举迁坵竹岭。
第十一世:尚蠊、尚暄、尚藩等人,分迁东岭、城内东门头、溪柄等地。
井口寿房第十三世:云梦,居溪柄镇。
井口寿房第十四世:瑞升,居城关广报站。
以上为福安井口村蓝姓畲民各世系迁徙的情况,福、禄、寿三房的迁居地均较为繁杂,其中龙潭面、霞浦县、洋坪等地是其较为重要的迁居地,有福安本地的,也有外县的。
三.洋里村蓝姓畲民的迁徙
福安半山洋里村(原名龙岗村)的始祖由闽省迁徙来,在其1949年本的宗谱中收录的《谱序》中记载:“龙岗蓝氏系出汝南,原其始与余为楚公族舋公后也,特时代久远,支派各分,末由致详耳。龙岗之先世光公,以宦闽之故因家于闽,当前明革命,即隐居,教授令子孙务农,自食其力,传至七世有一医生——圣原公,(圣原公)始迁宁邑七都白岩,再传,而可崇公又移福安穆水之南阳里,实为龙岗鼻祖。”
翻阅福安蓝氏谱牒资料得知,圣源公为克兴之子,克兴为蓝氏七雄中恒麟之子,且有谱牒中记载克兴公之时已经迁居到宁邑七都白岩。虽然谱牒中关于蓝氏七雄的记载不充实,但依旧可以看出蓝氏七雄在宗族蕃衍迁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洋里村蓝姓畲民传至20世纪80年带已有十六世,分为清房、任房、和房三房,可崇公后各房各世系族人转迁移居,以更好的繁衍子孙。
⑴洋里清房
第九世:春生移居吉垅。
第十一世:日胃、日连,分别移居道林、宁德马栏秋竹林。
第十二世:万菖,移居茹山;万棣,移居宁德马栏秋竹林。
第十三世:光斗,移居三十四都小溪尾林洋。
第十五世:承琅,移居宁德清岩。
第十六世:梓轩,茹山派。
第十七世:宗励,居廿四都小溪尾林洋。
第二十世:昌耐,由石竹栏移居庶下坪。
⑵洋里任房
第十一世:日震、日轩、日宠、日铨分别移居竹园兜、梨坑、福宁城内、福宁城内北门。
第十二世:万载,移居苏洋;万紫,居福安大林罗田;万亿,移居福宁北门外北山里。
第十三世:光河、光统、光绎等人,移居福宁城内、山下章满店、九坵等地。
第十四世:上缮,移居苑洋里塆;上畊,移居邵武朱坊墟池下村。
第十五世:承稀,居洋头半当半山大浿头。
第十六世:梓板、梓钧等人,居上寺、甘棠吾柏洋南山等地。
⑶洋里和房
第十一世:日懿,居福宁城内北门。
第十二世:万珩,移居福安城内上杭。
第十三世:光曎、光溡等人移居下林南山、邵武等地。
第十四世:上谨,移居福安城内上坑;上锵,居茶园坑头。
第十六世:梓佼、梓里、梓然、梓熙、梓涌、梓筠等人,分居社口坂洋溪头村、福安城内上杭、福宁北门、犁坪、下林南山、邵武朱坊池下村等地。
洋里村三房的迁徙路线有重叠,但更多的是迁徙到不同的地域繁衍,迁居地繁多,同样有福安本地的地域,也有福安之外的地区。
四.谢岭下村蓝姓畲民的迁徙
福安谢岭下村蓝氏畲民的始祖由宁德猴盾。考察谢岭下村《蓝氏宗谱》得知,该村蓝姓畲民分为四房:长、次、叁、四。其宗族大致迁徙路线为:法玉公和法灵公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从宁德猴盾迁入福安东岭,后世迁谢岭下半岭,后世再迁往福安上沃、坑壑、洋坪、山后洋、王家洋等村,具体迁徙路线为:
第廿二世:法灵,住洋磡上土名坑壑;元造公,派居燕窝。
第廿三世:其盛公,派居上墺;其从公,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居三十三都阮洋山头洋厝基坪居住。
第廿四世:林长公,派居七埞。
第廿五世:李拨公,迁坑壑;李荣公,于同治五年(1866)迁浙江龙游县十八都仁村大龙居住;李潘公,迁十二雹。
第廿六世:长绶公,迁十二雹。
第廿七世:国金、国清,分别居住王家洋、七蝊。
第廿八世:得官、得鋆、得澜,分别移去光泽县、建阳、蛇山坟居住;邵武、宁德云门、崇儒等地也是该世系重要的迁居地。
第廿九世:兴键、兴镧等,移居邵武;该世系也有族人迁往霞浦、上杭等地居住。
第三十世:启感、启淇,居上墺;启树,居邵武保安住;启洋,居福安。
谢岭下村的迁徙的频率相对较小,邵武、霞浦等地为该村畲民主要的迁居地。
由福安主要宗族组织的迁徙来看,畲民先祖移居此地的时间大都集中在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的变迁史促使其转徙的主要原因。
至今,福安的畲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百年,他们传承并变革着本族文化,当代畲民的生存环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畲民的祖先的记忆与崇拜。
&&&&&&&&&&&&&&&&&&&&&&&&&&&&&&&&&&&&&&&&&&&&&&&&&&&&&
⑴溪塔村
溪塔畲族行政村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山,北街黄儒,南至财元。下辖溪塔(蓝姓)、可坑(钟、雷姓)、长岗(钟、蓝姓)、下坪(吴姓)、茶园(黄姓)、汤武洋(蓝姓)等自然村,村落面积为3平方公里。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7°04”31.4&P,东经119°38”57.7&P(蓝氏宗祠前三米处测)。
2011年.全村共有133户633人,为畲族村。该地区地貌类型属丘陵地带,拥有林地面积2600亩,耕地面积530亩,其中水田514亩,旱地16亩。经济作物有刺葡萄、水蜜桃、芙蓉李、枇杷、柿子等,社区以发展水蜜桃、刺葡萄产业为主,以旅游兴村。
溪塔自然村为溪塔村委会驻地村。因村前临溪处曾建有一塔,故名“溪塔”。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该村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建于平原地带。
溪塔村主姓蓝,始祖蓝恒彪,该村是福安蓝姓主要发祥地之一。村中除蓝姓畲族外,还有吴姓、王姓等畲族居民。
⑵谢岭下村
谢岭下村隶属于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东部,东与汤详村交界,距离市城15公里、镇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375米。谢岭下民族村下辖:上村、下村、顶头厝、井中(井垱),山头垅六个自然村,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村耕地面积1200亩,山地1870亩,林地700亩,茶园500亩,水果50亩。该村地理坐标北纬27°08”33.0”(
27°08&33.0&P),东经119°35”21.1”(119°35&21.1&P)(祠堂前1.5米处测)。
谢岭下为片村,谢岭下又名“畲仔下”,清光绪福安县志记为“蛇仔下”,相传原为汉族谢姓居住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属福安县桥溪乡。位于社口镇东南部,与坂中乡后门坪村相邻,距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375米。
⑶井口村
井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19公里、乡驻地西6.3公里处。下辖井口(蓝姓)、里岙(汉族吴姓)、外岙(汉族苏姓)、懒头(钟姓)、牛角丘(钟姓)、过宅(雷、蓝姓)、冬瓜坪(李姓)、朱家山(李姓)、周湾(钟姓)等9个自然村。该村地理坐标北纬26°58”51.08”(26°58&51.08&P),东经119°47”33.7”(119°47&33.7&P)(祠堂前1米处测)。
井口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井口又名“井湖”,曾名“卓林”,为卓姓汉族居地,卓家村因滑坡而荒废,后为蓝姓畲族迁入定居。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福安县蓬山乡井口保。今属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部,与穆云乡下逢村相邻。主姓蓝,于明崇祯年间罗源鼓楼石桥仔头迁福安洋坪溪尾湾,历三世后迁入井口,建有蓝氏宗祠。
⑷半山洋里村
半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小浦线北侧,康厝乡中部,距福安市30公里,乡所在地2.5公里。东临穆水,西至老虎岩,北至石背山。海拔39米。下辖半山、墓亭(洋里)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半山村民委员会驻半山自然村。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7°04”12.4”(27°04&12.4&P),东经119°30”13.7”(119°30&13.7&P)(祠堂前2米处测)。
半山村因村庄坐落于老虎岩半山腰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福安县穆阳镇龙芦保。村民以蓝、雷、钟三姓组成。其中蓝姓是可崇公(年)由七都白岩下迁入建宁乡间,又转徙到本村。
洋里村以农业为主,此外还发展有茶叶、生姜、水蜜桃、线面等产业。
⑸北山岭尾宫村
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赛歧开发区,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福安市区25公里、开发区驻地七公里。海拔20米。下辖北山、岭尾宫2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6°57”04.8”(26°57&04.8&P),东经119°38”10.1”(119°38&10.1&P)(岭尾宫村1号住宅迁侧)。
岭尾宫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甘棠镇北山村委会。清代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三塘镇湄洋保。主姓蓝,清康熙年间从连江县坝头迁入。
⑹洋坪村
洋坪村民委员会隶属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距福安市区3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东邻穆阳镇、南邻穆阳溪、西接康厝乡渡头村、北邻银池坪山麓。海拔65米。全村有6个自然村——楼里(蓝、雷)、考珂(钟雷黄)、犁坪坵(蓝雷钟黄),石门头(钟)、洋坪(蓝)上下村,共178户、759人。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7°04”12.4”(27°04&12.4&P),东经119°30”13.7”(
119°30&13.7&P)(村委楼前1米处测)。
洋坪自然村为洋坪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相传洋坪自然村原为杨姓人居住地,后因杨姓败落,村庄废圮。畲族多数住户于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居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村。洋坪蓝姓畲民为社口镇谢岭下支系。
⑺中沃村
中沃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海拔100米。下辖中沃(蓝)、里沃(蓝)、大莲(钟、蓝)、排头(钟)、笊篱壑(雷、钟)、坑丈洋(雷)、尾沃(钟)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16户
586人。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7°04”38.6”( 27°04&38.6&P),东经119°34”14.1”(
119°34&14.1&P)(村委楼前1.5米处测)。
中沃自然村为中沃村委会驻地村。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属蓬山乡隆坪保。东至里沃,西至蓬溪,巨龙首桥,北至笊篱壑。房屋共21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70亩,其中水田150亩。耕做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在村口。主姓蓝,清代由溪塔迁入。
⑻过洋村
过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甘棠镇西南部,距镇区3公里。海拔70米。下辖过洋、石壁头、笊篱壑、猴池、岔栋、野马壑等6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该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6°54”11.9”,(
26°54&11.9&P)东经119°35&20.4&P(
119°35”20.4”)(过洋村52号大门前1米处测)。
过洋村又名“过洋里”、“柳洋”,相传原为郭姓人所居,又称“郭洋”,后郭氏迁出,蓝、雷诸姓迁入。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沿江里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三塘镇鹤里保。主姓蓝姓由霞浦盐田高山迁入;雷姓由宁德猴盾迁入;钟姓为大林支派,清乾隆年间迁入。
&&&&&&&&&&&&&&&&&&&&&&&&&&&&&&&&&&&&&&&&&&&&&&&&&&&&&
⑴溪塔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清同治本《蓝氏宗谱》:大清同治八年(1869)修,福安县儒学生员嶰亭刘绍伶书、贵溪后学寅恭江怀礼辑;
2.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修,德邑童山后学章树训师伊氏谨譔;
3.民国本《蓝氏宗谱》:1937年修,前任赛歧警察分驻所巡官、福安巡警学校最优等毕业员、前福安县第五区雇员雷一声谨譔。
⑵谢岭下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清同治本《蓝氏宗谱》:清同治七年(1868)修,邑庠陈景安撰写;
2.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钦赐乡进士陈景安题;
3.民国本《蓝氏宗谱》:1936年修,清光绪壬寅举人前峡阳分县李经文敬譔、庠生李焕庚书谱、职生李瑜续书;
4.现代本《蓝氏宗谱》:1994年修,浙江大学中文系函授毕业泰邑林金水等谨譔。
⑶洋里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清嘉庆本《蓝氏宗谱》:嘉庆癸酉年(1813)修,嘉平月凤岗邑庠生潘熉撰写;
2.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光绪八年(1882)修,寿邑漈水儒学增生夏廷钧撰写;
3.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穆水狮岩下邑庠生黄绳祖撰写;
4.民国本《蓝氏宗谱》:1949年修,后学金声钟良知撰写、缮写景陶黄鸣镛敬书;
5.现代本《蓝氏宗谱》:1996年修,浙江苍南县水头乡状元内村李先柏纂修、李先柏彚稿、陈竟成缮写。
⑷过洋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现代本《蓝氏宗谱》:1950年泰邑仕阳中学生徐耀南葺;
2.现代本《蓝氏宗谱》:1981年浙江泰邑徐耀南林复仝修。
⑸井口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清咸丰本《蓝氏宗谱》:咸丰拾壹年(1861)修,邑庠生陈浩培撰写;
2.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光绪乙未年(1895)修,邑庠生黄瑞麟首撰写;
3.民国本《蓝氏宗谱》:民国丁丑年(1937)修,后学雷培卿、福房第十世裔孙文华、福房第十世裔孙宗山仝录;
4.现代本《蓝氏宗谱》:1984年修,浙江苍南县水头乡南港状元内李先柏纂辑彚稿、陈建成缮写。
以上为福安部分蓝姓村落中保存的宗谱版本及修纂年份、修纂人的信息,可以看出,福安蓝姓宗谱的修纂时间多为清朝及之后,最早的版本为洋里村嘉庆年间修纂的。
⑹岭尾宫村宗谱的版本及修纂
1.清道光本《蓝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南安庠生连步胜撰写;
2.清光绪本《蓝氏宗谱》:光绪拾陆年(1890)修,童山庠生缪允潘撰写。
&&&&&&&&&&&&&&&&&&&&&&&&&&&&&&&&&&&&&&&&&&&&&&&&&&&&&
福安的畲民宗族村落中,坐落着不同规模的宗祠,但他们都承载同样的功能。以福安蓝姓的主要宗族组织为例,这些村落中大都建有“蓝氏宗祠”,举例部分蓝氏宗祠的建置情况:
⑴溪塔蓝氏宗祠:1850年始建,1990年重建,日进主安位。该宗祠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祠堂分上下两座,进深30米,面宽15米,上座为正殿,有供祭列祖龙牌的神龛,下座为戏台。
⑵谢岭下蓝氏宗祠:民国十七年(1928)建,2003年重建。该宗祠占地面积338平方米,为上、下两座,建筑物高7.2米,进深26米。面宽13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
⑶半山洋里村蓝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日重建,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梁柱、青瓦屋面。分上、下两座,上座为正殿,下座为戏台。宗祠进深26.5米,面宽12.6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⑷井口村蓝氏宗祠:清光绪二年(1876)建,面积400米。
宗祠对于一个宗族的意义是神圣的,祠堂内摆放着祖先牌位,即龙头祖牌。在祖先的牌位上记载了生、卒日期及其配偶的生、卒,这是畲族宗族中特有的,这与本族的神话传说有关。
一般的蓝姓祠堂都分为上座、下座,上座为正殿,下座为戏台,且在“蓝氏宗祠”中常会见到这样的楹联:“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垂后裔皇孙王子免差徭”,这也与畲族的源流传说紧密相连。
附:福安蓝姓宗族组织中主要的宫庙
⑴福安甘棠半山临水宫:半山临水宫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半山村,改宫建于1984年,为土木结构,面宽17米,进深27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戏台。主神为陈靖姑及林公大王。
⑵福安甘棠半山洋里林公宫:洋里林公宫位于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半山村洋里自然村后(又称墓亭或龙岗自然村)的田垄里,改宫为悬山顶青瓦屋面,土木结构建筑,面宽17.6米,进深11米。按洋里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龙岗蓝氏宗谱》记载,改村林公宫始建于嘉庆年间。
洋里新宫,位于洋里新村,1994年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宽12.4米,进深9.2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主祭林公大王、平水大王、灵佑感应大王、雷大三十二公等。
⑶福安溪塔林公大王宫:溪塔林公大王宫位于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该宫建于1949年腊月,深9米,宽11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供奉林公大王、奶娘陈靖姑、三十二公、土地公。
⑷福安甘棠岭尾宫:岭尾宫在福安甘棠镇岭尾宫村一侧。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每逢大旱附近各村往往迁往岭尾宫求雨。
现今,宫内保存有清嘉庆四年(1799)石香炉,改宫为砖混凝土结构,青瓦屋面,进深33米,面宽22米,建筑面积726米。主神陈靖姑。
&&&&&&&&&&&&&&&&
&&&&&&&&&&&&&&&&&&&&&&&&&&&&&&&&&&&&&
⑴蓝银妹
蓝银妹(1907年农历三月~1990年6月),女,生于福安五都洋坪村(今城阳镇辖区)。自幼为邻村白岩下钟灿松童养媳。是江苏吴医俗称“南京婆”的第五代传人,以青草药治疗妇科病,尤其擅长治疗不育症。
1958年,银妹出席全省卫生系统土专家会议。《福建日报》同时刊登她的事迹。
1987年以来,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每年向蓝银妹批发成药数千包,经福安、霞浦、宁德三县、市中医院三年临床试用,治愈效果甚佳。同年12月21日版《福建卫生报》,以“送子娘娘”为题刊文赞颂她的医绩、医德。
1989年第一期《闽东畲族医药通讯》,介绍她的行医经历,并评她为“闽东地区畲族四大名医”之一。
她行医60余年,在原秘方的基础上,融以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分别炮制出一、二、三号新药剂治疗不育症。求医者每天不下10人,对后天性、原因不明性的不育者,治愈率达70%以上,慕名求医问药者,除福安市和邻近县、市外,还有全国各地以至港、澳同胞。1986年、1989年,省卫生展览馆两次展出她的医疗成果。她医德高尚,助人为乐,从不高收费。她家有4栋房子,设床位10多张,对于远道而来求治的贫困户,有的不但免费治病,还免费提供住宿。
1990年6月,蓝银妹不疾而终。其子多人继承她的医术。
(引自《福安畲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⑵蓝木庆
蓝木庆(年),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穆云乡上竹洲村。
20世纪30年代,蓝木庆任竹洲山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除了给红军、游击队筹粮外,还通过熟人与穆阳街商店搭上关系,买上电池、毛巾、药品等军需用品,瞒过国民党军队岗哨,漏夜挑回山里。同时帮助红军独立师建立枪支修造厂、后方医院和土豪看管所等,照料红军伤病员与接待四面八方来这里营宿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在艰苦岁月里,蓝木庆四出宣传,争取“山哈”为红军做好事,站岗放哨。动员“山哈”参军参战、为红军购买物资、传递信件。
民国25年(1936),竹洲山遭国民党军队摧残掠夺,被放火烧了3天3夜,从上竹洲至周墩(今周宁县)苎园坪数干亩原始森林化为一片焦炭,上、下竹洲等6个村庄变成一片瓦砾。木庆受伤三次,但仍矢志不渝,木楼被烧,他改搭草寮,转入地下坚持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蓝木庆分管竹洲山基点村,尽管村落分散,道路崎岖,不论白天黑夜、雨天雪天,都出现在各村群众面前,传达上级指示,做思想工作,粮食征购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贷款如一到期,也由他收集起来送还银行。
从1957年至1965年,国家先后拨给竹洲山老区修建房屋补助款2万多元,都经过蓝木庆手进行发放。他在发放款目时,坚决做到民主评议,合理分配,从不挪用多占。并为修房户搞设计做预算,跑周宁,奔福安,选购木材砖瓦,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新建房屋1百余间,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他被评为“放心干部”。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穆阳区集体畜牧场下放,区委赠给蓝木庆小猪1只,他却交给生产队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基金。上级救济他的钱物,他有时也转让给“五保户”和特殊困难户,老百姓称他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原来是半脱产干部,一半工资由国家供给。
1962年,为了培养年轻干部,组织决定把半脱产指标挪给别的同志,他不但没有思想情绪,而且照样完成他管辖范围内的各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庆历任咸福乡乡长、副乡长(公社社长、副社长),蟾溪大队大队长。当选过乡、县人民代表,县、地区老区人民代表和省少数民族代表,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8年10月病逝,穆云乡党委、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引自《福安畲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⑶蓝金妹
蓝金妹(年),又名金斌、细妹(排行最小的福安俗称),女,生于松罗乡金竹洋村。她为人热情好客,爽直豪放,办事利索。
因家贫如洗,七岁就为同乡岭后村的钟家童养媳,成年后与钟成清完婚,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生一男,取名奶春。
不久,全家迁居小坑村。时值革命低潮,常有红军伤病员在峡谷高山的偏僻山村治疗休养。民国二十三年冬,时任闽东福霞县委书记的曾志恰患重病,遭国民党搜捕,自杜坑村几经转移到了小坑村,但还是暴露了,被追击中晕倒路边。蓝金妹恰好遇见,遂扔下自己的襁褓孩子,背起曾志就跑,将她藏在一个偏僻的山洞。曾志脱离危险,金妹的孩子也被村里的老婆婆安全抱回家中。
此后,曾志得到金妹夫妇的精心护理,并请当青草医生的叔公钟阿章来治疗。但不幸的事又发生了,金妹救人还是被好事者传了出去。国民党上门来算账,金妹被追赶至山崖边,无路可走,便纵身跳下,而躲在暗处观察的金妹丈夫听到枪声以为妻子必死无疑。受此惊吓,钟成清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不久与世长辞了。
又过些日子,金妹突然回来了。原来,她跳下山崖只受了点皮肉伤,在山里躲些日子,以为事态平息就溜回家里,想不到丈夫已溘然离世。出于生计,在媒妁的撮合下,金妹便携子改嫁到霞浦一个叫尼姑庵的小村,后夫郑阿根比她大十五、六岁的农民。于郑家,她蓄意隐姓埋名,生下一男二女,男的叫郑夏生,二女叫郑阿莲、郑爱凤,及前夫之子钟奶春,一家六口在小山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新中国诞生后,曾志与丈夫陶铸为找寻救命恩人蓝金妹曾费尽苦心。直至1987年,曾志回闽东视察时,还再三叮嘱福安当地党组织帮助寻找当年救她的这位畲族妇女。蓝金妹后因环境、生活所迫,曾先后四次改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跨越艰辛的岁月,最后归宿钟奶春家。1979年病逝,终年68岁。
(主要引自《福安畲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⑷蓝 甫
蓝甫(年),又名培轩、启咸、启坚、字上固,男,民国6年(1917)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出生。祖籍穆阳里岙村(今穆云乡中岙村里岙),其父迁福安城关上杭。
民国18年,蓝甫往赛岐当学徒,帮工于公泰祥烟店。后为行商,贩卖蔗糖、桐油等,并将土特产贩运福州等地。
建国后40年代,办京杂店,并跻身于赛岐商界,其生性豪爽,仗义勇为,好为畲民主持公道,与表兄雷美孚、詹茂山、陈斯克交往密切。任赛上保保长,民国38年春,任国民党赛岐镇镇长,为保护闽东商业重镇赛岐,与国民党溃军斡旋。
1949年下半年,任人民政府赛岐镇财粮委员。
卒于1951年农历二月。
(引自《福安畲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⑸蓝廷宝
蓝廷宝(年),民国十三年农历二月生于下白石荷屿半山村。从小在家放牧牛羊。
1951年,人民政府实行土改,他也分到了田地。次年,他带领半山村村民成立互助组。
翌年,因粮食增产四成,他被评为福建省一等增产模范单位,成为福安专区互助组的榜样。随后出任荷屿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华东总分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
1958年,任中共下白石人民公社荷洋管理区支部书记,与社员一道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投工万余日,新建王郑坑至荷屿村前塘田水利一条,使此地三百多亩“望天田”旱涝保收。领导畲汉两族人民,把有史以来一年一熟的单季稻改良为一年二熟的双季稻,粮食明显增产增收。
1973年,他当选为下白石公社革命委员会委员,出任下白石镇交通运输社主任,又为运输社的搬运工人和运输船民较好地安排了生产与生活。
他一生为民,一心为众,终因操劳过度,身患绝症,于1981年病逝。
&&&&&&&&&&&&&&&&&&&&&&&&&&&&&&&&&&&&&&&&&&&&&
周慧慧(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撰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