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一个是瑞典,最后一个是哪个国家?

再转何老博文:《何新世界史札记:伪冒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何新世界史札记:伪冒的“神圣罗马帝国”&&
09:36:13|&&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何新世界史札记:伪冒罗马体系的“神圣罗马帝国”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常被伪造】&
中国的历史一直是连续的,但欧洲历史、西亚历史却是断裂的,用中国的历史观点无法理解西方历史。
所以中国人难以理解世界历史中曾发生一系列民族大迁徙,难以理解今日世界的许多国度居住的民族主体并非当地的历史人类。
例如:今日土耳其人与古代统治和居住在土耳其半岛的人类并非同一种人。今日希腊人、意大利人与古代居住在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的人截然不同;今日居住在欧洲的主要人类与古代统治和居住在欧洲的人类也并非同一种人。英伦列岛上今日居住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不是英国本土的原住民。
对于欧洲历史来说,在古代罗马帝国与后来的欧洲蛮族——高卢和日耳曼人的历史之间,在公元3世纪——5世纪有一个重要的断裂时代。西方史家把开始于匈奴3世纪的西进引起罗马帝国危机和5世纪的西罗马覆灭称之为“罗马的3——5世纪危机。”
在危机之后的世界历史中出现了三个新的罗马帝国:第一个是直接承继了意大利罗马世统和帝统的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又称新罗马帝国。
另外两个是也僭称“罗马帝国”实际与罗马人没有连续历史关系的野蛮族——日耳曼人的罗马帝国,即公元9世纪出现的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罗马帝国,以及承继这个帝国绍祚的伪“神圣罗马帝国”。
称日耳曼人僭称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伪帝国,不是我的始创,而是来自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评论,关于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说——“它既非神圣,也不是罗马,更不是帝国。”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伪僭的罗马帝国。
伪托历史和伪造希腊罗马历史,是由日耳曼蛮族建立的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的。之所以需要伪造历史,就是为了摆脱野蛮的蛮族这个不好听的名号。
有人说,历史是人民所写的,这不过是浪漫主义的空想而已。
实际上,历史最后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有各个不同角度的主观视角,因此很难找到具有客观意义的真相。
伪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西方中古以来历史中的胜利者,是现代欧洲政治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所以欧洲的大部分历史由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族历史家编写,伪史几乎被奉为信史了。
13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解体东罗马帝国,其后奥斯曼土耳其彻底灭亡东罗马,正统的罗马帝国从世界历史中遂告消失。而伪冒的神圣罗马帝国却乘机而起,他的历史学家把东罗马帝国改名为“拜占庭”,然后把法兰克罗马和神圣罗马这两个僭伪罗马帝国,用一系列伪史包装为正牌货——这样一来,罗马眼中作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竟然成为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
实际上,那个僭伪冒牌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并未有过正统的根源与名号,它与古代的意大利罗马帝国无任何传承关系。
【古罗马帝国被蛮族迁徙所分裂及灭亡】
公元前6世纪,罗马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是被罗马看做野蛮人的蛮族流动居住。包括在莱茵河流域以西部的高卢地区、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的巴斯克人地区、中部高原和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人地区)、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居住的凯尔特人。也包括后来的盖尔特人或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包括今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北部。伊比利亚半岛、多瑙河中游平原的潘诺尼亚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罗马尼亚一带。
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和日德兰半岛一带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白色人种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蛮族。大部分日耳曼人在前200年之后逐渐南迁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易北河以西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
公元4世纪,亚洲迁入的匈奴西侵欧洲,导致欧亚发生蛮族大迁徙运动。在匈奴和蛮族的打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1世纪散居欧洲的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此后几十年间,罗马城多次被日耳曼族的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攻占和血洗。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末任罗马皇帝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
主体在亚洲的东罗马帝国遂成为意大利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
【日耳曼人的法兰克帝国兴起】
486年,法兰克人的部族酋长克洛维在法国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这个王国也就是近代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
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到公元9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新征服国土范围包括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罗马被教皇加号僭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也被升格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死后,儿子路易继位。&840年,路易一世去世,法兰克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法兰克帝国为三部分。
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今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
他的弟弟小路易(804年—876年),诨号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
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帝国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列岛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等部落也在不列颠岛上,征服原住民族伊比利亚、凯尔特人形成英格兰王国。本土不列颠人成为奴隶或被杀戮。
&查理曼死后,传位儿子路易一世。
840年路易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于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把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莱茵河下游以南至意大利中部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帝国。
而他的弟弟日耳曼路易(804年—876年),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帝国。另一个弟弟小查理则领有帝国的西部,称为西法兰克帝国。这三大板块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法兰克罗马皇帝这个头衔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君主轮流使用。小查理于887年被废黜,法兰克加洛林帝国遂瓦解。
差不多同时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自小查理之后,法兰克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法兰克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贵族,最后一位称法兰克皇帝的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
&【僭“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o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法兰克帝国分解后,自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出现的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封建君主制帝国。
帝国版图以今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
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德意志地区的这些小公国实际都是条顿骑士团成立的。
大约在900年,德意志地区的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
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贵族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他到973年一直在位。奥托一世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创立者,罗马天主教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1157年,德意志意大利地区的东法兰克帝国得到了教皇授予的“神圣帝国”称号。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后来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必须通过教皇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接受教皇加冕的,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托一世和后代不断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份,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但是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但并没有消除野蛮的特性。帝国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发展。
1254年,帝国第一次对外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以欧洲传统的皇冠传承理论来说,无论谁在哪个地区立国,只要皇冠仍是原来那顶皇冠(王冠),就算作是同一个国家的。
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往往被认为是2个帝国。但以皇冠传承来说,东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是罗马帝国的皇冠,因此自然是同一帝国,尤其在西罗马灭亡之后。
神圣罗马帝国可追溯到查理曼帝国,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直到1806年被拿破仑取消。
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开始统治新的帝国,首都柏林。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国家,称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国开始在欧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普鲁士帝国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20世纪希特勒的德国自称为第三帝国,认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第三继承者。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的帝国徽章
双头鹰窃取东罗马帝国的国徽图案
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专用国旗,但是黑色和金色是神圣罗马皇帝的代表色,并常常被用于他们的标志:
金色的背景上的一只黑色的老鹰;关于这个标志的最早记录为海德堡马内塞古抄本。
在13世纪后期或14世纪早期之后,鹰的爪和嘴被染为红色
(纹章学中称做:金底红爪黑鹰,黑-红-金三色搭配第一次用在国家标志上)。
15世纪初期开始,双头鹰开始使用。
下图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的双头鹰
【神圣罗马帝国不是真正的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因为皆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帝国的原始设计是依靠教会提供权威和支援来成立,但皇帝和教会这个最大合伙人发生决裂、斗争,使得皇帝的实力和权威一口气被掏空,权力逐渐衰弱。
14世纪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兹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兹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他们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日耳曼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结束后,长达三十年的烽火连天,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到了18世纪,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神圣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日,法、俄、神圣罗马帝国三国军,在奥斯特利茨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大获全胜。
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
至此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教宗利奥三世认为,西元800年法兰克帝国的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帝系
前帝国: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一世&( 加洛林王朝)
路易一世&( 加洛林王朝)
& &洛泰尔一世&(
加洛林王朝)
&路易二世&( 加洛林王朝)
查理二世( 加洛林王朝)
& &查理三世&(
加洛林王朝)
&阿努尔夫一世( 加洛林王朝)
&路易三世&( 加洛林王朝)
& &贝伦加尔一世&(
加洛林王朝)
斯波莱托家族
萨克森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
苏普林堡家族
霍亨斯陶芬王朝
韦尔夫王朝
卢森堡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有趣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帝哈布斯堡王族至今统治着欧洲各王室,并且据说其家族与美国历任总统血脉相关。
换句话说,神圣罗马帝国帝王室至今仍隐形地统治着世界政治体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瑞典_百度百科
[ruì diǎn]
瑞典(Sweden),全称,是一个位于的国家,之一,首都为。它西邻,东北与接壤,西南濒临和,东边为与。瑞典与、、、、、和隔海相望,长7624千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最大的国家。[1]
公元1100年前后,瑞典开始形成国家。从1397年起是受控制的成员,1523年重获独立,自1611年至1718年期间,曾晋身欧洲列强之一,在两次中都宣布中立,是一个。由于气候寒冷,农业比重较小。工业发达而且种类繁多,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先进的,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瑞典是欧洲最大的出口国。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国家。[2]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成员国之一,被视为具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以及极力追求平等,设立许多社会福利制度,且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拥有15处世界文化遗产,森林覆盖率为54%。瑞典风景名胜主要有和。[3]
的冰川退却后,瑞典迎来了,这时瑞典已经有人类居住,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从事狩猎和食物采集的部落。瑞典北方的发现过约公元前9000年前的岩画。随着从到的商路形成,南欧的铁器传入了斯堪的纳维亚。而北欧的兽皮、琥珀则被贩卖到希腊和罗马。[4]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3至4世纪的末期,被称为“人种作坊”的诸部族向西欧和南欧输出了大量移民。据称就来自瑞典哥特兰岛。则来自瑞典南部海岸。[4]
公元10世纪,罗马从丹麦传入到瑞典,并很快巩固
公元1100年前后,瑞典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瑞典兼并芬兰。[2]
瑞典独立后,新教路德宗取得了支配地位。[2]
早期的传说留下了几位早期瑞典国王的姓名和事迹,如埃里克家族和斯沃克家族,直到福尔孔王朝统治的建立。[4]
与近邻和相比,海盗时期的瑞典人更注重商业贸易而不是征服和殖民。他们致力于向欧洲东部和东南的经营,势力曾经远达黑海和里海沿岸。在这里瑞典人与甚至更往东的民族交换皮毛,金属等产品。他们到达过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巴格达。瑞典王宫钱币展览馆收藏有当地出土的古代西亚国家铸币。
瑞典人首先到达了北岸、涅瓦河和拉多加湖一带。他们在这里建立据点,并继续向南推进,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据基辅修士的记载,一支瑞典人进入东欧腹地并建立了基辅罗斯,他们被称为瓦良格人。过程是这样的:维京人因对斯拉夫人征收重税而被追出,但斯拉夫部族却由此陷入混乱之中。有人提出从别的国家请一位国王来统治他们。于是使者来到瑞典,有三兄弟成为候选人,他们是留里克,辛由斯和特鲁弗。他们成为后来诺夫哥罗德、和伊兹伯斯克的统治者。辛由斯和特鲁弗去世后,留里克接管了他们的土地。他的继任者奥列格征服了基辅,成立了国。[4]
中世纪后期
瑞典王国形成之初,瑞典是个由一些独立性很强的省组成的松散
斯德哥尔摩塞格尔街的“无暴力”青铜雕
王国。各省通行自己的法律。而国王负责各省之间的协调和组织对外战争等事务。12世纪时王权已经十分强大,形成了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和法律。此时,瑞典已征服了芬兰的西南沿海地区,并继续向东南方扩张。[4]
1397年,为了对抗强大的在和的势力,、、瑞典三国在瑞典东南部的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由丹麦王室主导的,从此瑞典和挪威臣服于丹麦国王的统治,同时保留了王国的地位。但在联盟时期瑞典人与丹麦人的冲突不断发生。[4]
1520年,丹麦国王进入瑞典首都平息了一场独立运动。随后,本地贵族出身的在达拉纳省组织反抗联盟国家的运动。很快,反抗丹麦统治的势力控制了瑞典的大部分地区。抵抗运动得到了与丹麦敌对的汉萨同盟盟主城邦的援助,攻入斯德哥尔摩。[4]
1523年,丹麦军队镇压武装反抗失败。瑞典获得独立,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瑞典国王,建立了王朝。挪威继续则留在联盟内,成为丹麦的一个政区,而瑞典的南部沿海地区仍在丹麦控制之下。即位之后,古斯塔夫·瓦萨宣布与吕贝克断绝关系。[4]
1593年,成为瑞典国教。[4]
北海争霸时期
16世纪,瑞典经过几次战争,打败了、波兰的军队,成为北欧的军事霸权。在30年战争期间,瑞典加入阵营参战,并派兵深入腹地。[4]
1632年,国王在吕岑战役中阵亡。1634年,瑞典军队在纳德林根战役中战败,撤回国内。1642年,瑞典再次出兵。1648年,法国与瑞典联军最终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了《》,战争结束。瑞典得到了德意志领土前、、和。30年战争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4]
1625年,瑞典控制了。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2]
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里收复了南部沿海的斯科讷、布勒金厄等地。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结盟与瑞典交战,大北方战争开始。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击溃,逃至奥斯曼帝国。俄国开始取代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1721年瑞典战败,丧失了波罗的海属地及其军事强国地位。利沃尼亚地区被并入俄国。[4]
1809年,瑞典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2]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芬兰大公。[4]
拿破仑战争
1813年,瑞典正式加入,参加。日,丹麦与瑞典签订《》,丹麦将割让予瑞典。挪威乘机宣布独立并颁布了宪法。瑞典对其发动战争,挪威被迫同意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结成瑞挪联盟。[2]
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未参战。[2]
瑞典位于北欧的东部,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部
与为邻,东临波的尼亚湾和与俄罗斯隔海相望,西南临,并与和英国隔海相望。领土面积为449964㎞?(不包括领海面积)。领海有12海里,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约15%的土地在内。[1]
瑞典东濒,西南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高原。瑞典地形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1]
瑞典主要河流有、、。国内湖泊众多,约10万个。[1]
最大的面积5585㎞?,居欧洲第三。[5]
瑞典靠近海洋地区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温和多雨;气候以温
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属,最南部属。1月平均气温:北部-16℃,南部-0.7℃;7月平均气温:北部14.2℃,南部17.2℃。[5]
铁矿、森林和是瑞典三大资源。截至2014年,瑞典已探明铁矿储量为36.5亿吨,
系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储量为25至3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54%,蓄材26.4亿立方米。平年可利用的水力资源有2014 万千瓦(1760亿千瓦时),已开发81%。此外,北部和中部地区有硫、铜、铅、锌、等矿,储量不大。[2]
截至2014年,瑞典拥有21个省和289个市。省长由政府任命,市级领导机构由选举产生,省、市均有较大自主权。[2]
瑞典行政区划
斯德哥尔摩
是瑞典的首都,市区人口86.4万。地处和交汇处,因此被称为“”。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的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有、皇家、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等中世纪的建筑。[5]
斯德哥尔摩
是北欧第一大港,也是北欧的工业中心,人口52万。位于西海岸,与丹麦北端相望。哥德堡港口终年不冻,是瑞典和西欧通商的主要港埠。哥德堡建有海洋学研究所及其他各种文化设施。著名的和位于此地。17世纪建造的皇家住宅,1699年建造的旧市政府,18世纪中叶建造的以及1815年建造的大教堂等名胜之地。[5]
是瑞典第三大城、海军基地和交通枢纽,人口30.3万。该城坐落在瑞典最南端。隔同丹麦首都相望。两城相距仅26公里。[5]
是瑞典东部城市,人口20万。地处瑞典东部、斯德哥尔摩的正北方,濒临费利斯河和。铁路南与首都斯德哥尔摩相接,北与海港耶夫勒相连,还有飞机提供便利的航运,有些重要会议也经常在此召集。[5]
乌普萨拉大学
瑞典全国各地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全国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和中
部地区,马尔默胡斯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51人,而每平方公里只有3人。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的;二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和地区,人烟稀少。
瑞典来自、中东、亚洲和中美洲的难民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很难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移民的增加也导致瑞典的上升,70年代以后,瑞典政府对移民加强了限制。2008年之后,外来移民数已超过瑞典向外移民数。外来移民多来自国家,其中又以最多。
截至2013年7月,瑞典总人口为911.94万。:0.163%。外国移民及其后裔近百万(其中半数为外籍侨民)。截至2014年,共有108万瑞典人定居于美国、加拿大、芬兰和,外来移民约占瑞典人口的15%。[2]
截至2014年8月,瑞典全国总人口为968万人。[1]
瑞典民族中,瑞典族占90%。北部有约3万人,拉普族近2
万人。此外,还有、、、等。
瑞典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北欧类型,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统一的瑞典民族形成于9-11世纪,是由斯维尔人和高特人为主体, 并不断吸收后来迁入的移民以及部分和而构成的。
亦称拉普人,属人种,为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拉普语。萨米人现聚集在北极圈附近,多已过上安居生活,以养鹿为业。
芬兰人为北欧民族之一,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5]
“瑞典”一词来自“安宁的王国”的意思。国名来自瑞典的起始地区(今瑞典中部)。别称:“森林王国”“湖泊王国”“欧洲锯木场”“北欧雪国”“禁酒王国”。[5]
National Flag Of Sweden
于日正式制定。在1157年,瑞典国王于远征芬兰前向神祷告,突然看到如同金色的光芒横越青空。根据这个传说,蓝底金十字与蓝底金王冠的图案成为了瑞典的国家象征。也有指金十字是来自瑞典中的金色十字架,并以蓝底为本而设计的。[2]
分为大小两种。瑞典(大)图案带有中世纪色彩。一面绘有国旗图案的盾徽配置在华美高贵的大帐篷里。后面的图案分为两组:一组是蓝,地上浮出三顶美丽王冠。自1364年之后,瑞典王国就以此作为国家的标志,它代表着至今仍保留的君主体制;另一组图案是蓝、白条相间的背景上,上面站立着一只金色,它象征古老的。国徽图案中心镶嵌着一枚小国徽图案:红底银色宽带上托着一把金壶;一只金色雄鹰飞翔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中;蓝天下,一座银白色双塔城堡巍然矗立。它们分别代表了瓦萨王朝及其继承人伯纳道家族。盾徽两侧侍立着一头戴着金色王冠的雄狮,顶部的皇家冠冕由六翼天使的链条环绕,链条上装饰着生动的天使形象。[2]
《》(Du gamla,Du fria)[2]
,顾名思义,全身羽毛乌黑色。鸣声婉转动听,还能模仿其他鸟类
瑞典国鸟乌鸫
的叫声,有“”的美名。[6]
因美丽晶莹、硬度较高,瑞典人将其作为国石。[7]
瑞典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2010年9月,瑞典举行大选,温和联合党、人民党、中间党、基督教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当前政局总体平稳。由于在议会居少数地位,政府在预算、医疗改革、税收等重大问题上不得不寻求与反对党达成妥协。同时,执政联盟各党在核能使用、青年就业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政府施政受到多方掣肘。[1]
瑞典现行宪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
订)、(1810年制定,1979年修订)和(1949年制定)三个基本法组成,此外还有议会组织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订)。宪法规定瑞典实行。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作为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由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最年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1]
瑞典议会实行一院制,共349名议员,议员经普选产生,任期四年。议会组织法规定,政党在大选中需获得全国选票的4%或一个选区的12%才能进入议会。本届议会于2010年9月选出,由、人民党、、组成的中右联盟获得议会349席中的173席,为首的左翼政党占156席,极右翼的获20席。议长为,温和联合党。[1]
瑞典法院分三级:最高法院、6所中级(上诉)法院、72所初审法院,此外另设28所行政法院。皇家最高法院由16名政府任命的终身法官组成,现任院长玛丽安娜·隆蒂尤斯。全国设国家检察院、6个中级检察院、38个区级检察院和11个专司经济犯罪的检察院。国家检察长由政府任命,现为安德士·佩尔克莱夫。设有独立监察官,对议会负责,监督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现任总监察官塞西利亚·诺登费尔特。[1]
●:亦称保守党,1904年成立。现有党员5.5万人。主张坚持私有制和为企业减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张加入北约。主席。
●人民党:亦称自由党,1934年成立。现有党员1.8万人。主张自由竞争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主席。
●:1913年成立,原名农民协会,1958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4.3万人。代表农场主和家庭农户利益。反对加入欧盟和北约、反对中央集权,强调环保。主席安妮·略夫(女)。
●:1964年成立,原名基督教社会民主党,1996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2.3万人。坚持基督教价值观、重视家庭。主席约兰·海格隆德。
●社会民主工党:简称社民党。1889年成立。瑞典第一大政党,曾长期执政。现有党员10万人。主张保持和发展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席(男)。
●环境党:1981年9月成立。现有党员9千人。强调环保,主张关闭核电站,反对加入欧元区。实行集体领导制,主要领导人古斯塔夫·弗里德林和奥莎·罗姆森(女)。
●左翼党:1917年成立。原名左翼党-共产党人,1990年改为现名。党员1.1万。要求缩短工时、重视妇女权利、反对加入欧盟。主席。
●,在野党。1988年成立。党员5800余人。具有民粹主义色彩,要求政府实行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2010年首次进入全国议会。主席。[1]
瑞典国王。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66年高中毕业后在部队接受军事训练,1968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进修。日即位。1981年9月和2006年7月偕王后访华,2008年出席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出席上海世博会,11月随瑞典皇家工程院科技考察团访华,2011年2月和王后因私访沪。[1]
首相。1965年生,经济学家。1990年当选温和联合党斯德哥尔摩青年联盟主席,1991年当选议会议员,年出任温和党青年联盟主席,并当选温和党中央执委。1994年任议会金融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议会法律委员会主席。2003年5月被推举为党主席。日领导温和党赢得大选,10月出任首相,2010年大选连任。[1]
议长。1951年生,经济学家。温和党人,1979年当选议员。年任工商大臣,并先后担任议会工商委员会主席、环境及农业委员会主席、交通委员会副主席,为瑞议会欧盟委员会成员。2003年当选议会第一副议长。2006年10月出任议长,2010年大选连任。[2]
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
瑞典人的礼仪
诺守时,瑞典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雇员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计工作1500小时。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蓝莓,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更是瑞典人的爱好。[8]
为瑞典的官方语言,瑞典南北距离很长所以在各地都有各自的方言,以斯德哥尔摩地区的语言为瑞典的标准语言,瑞典学校中英语是必修课,大多数40年代以后出生的瑞典人都会讲英语。英语和瑞典语为通用商业语言。瑞典使用的人口主要居住在、等大城市[5]
瑞典语属属斯堪的纳维亚语支。瑞典语与及有关系,但发音与写法均相异。英语是第二语言。从1849年开始,英语就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在194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所有瑞典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瑞典人还掌握其它一门甚至几门语言,在学校就有除英语以外的外语课如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5]
瑞典的传统民族服装是,男子上身穿短上衣和背心,下身穿紧身裤
瑞典服民族饰
子。少女一般不戴帽子,已婚的妇女则戴式样不一的包头帽。在正式礼仪场合,男子一般是西装革履,加上一件长外套;女子一般是西服上衣配短裙,或穿低胸露肩的长裙。[9]
瑞典人在与客人交谈时,一般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他们不习惯靠得太近。他们喜欢在交谈时直视对方,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示。[9]
在瑞典,熟人见面时都会主动打招呼,并互相问候。与外国客人相见时,通常以握手为礼,有时也行接吻礼,在一般情况下,互不相识的人初次交往时要作介绍。其介绍的原则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9]
瑞典人婚礼有宗教婚礼和非宗教婚礼两种形式。宗教婚礼一般按福音路德教的礼仪进行,非宗教婚礼则由法官或其他有权主持婚礼的人主持,同时要有两位证婚人。[9]
瑞典年出版图书近1.6万多种,日报170种,
瑞典电视台
总发行量超过450万份。主要报纸有《》、《瑞典日报》、《晚报》等。据瑞典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瑞典已经超过传统的报纸,成为更受人们欢迎的传媒。根据抽样调查,平均每个瑞典人每昼夜上网浏览的时间达23分钟,而瑞典人用于阅读日报的时间是21分钟,用于阅读晚报的时间只剩下8分钟,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时间分别高达2小时和45分钟。调查显示,女性比较喜欢收听广播和读书;男性则较倾向于收看文字电视新闻,看录像和阅读晚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较愿意上网,读书和阅读专业杂志;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乐意看电视,听广播和阅读晚报。[2]
是瑞典最大的通讯社,创建于1921年。它是瑞典各报纸和广播电台合作所有的一个股份公司,其任务是向瑞典140多家报纸以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国内外新闻。总社设在斯德哥尔摩,在、、、吕勒欧和5个城市设有分社。总社有雇员近180人,其中记者约150人,瑞通的国内新闻约占2/3。1954年,它作为第一家欧洲通讯社开始使用电传机发稿。[2]
每年1月1日,元旦节
每年2月6日,复活节前一个周五
每年4月,复活节
每年5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是瑞典人庆祝冬去春来的
瑞典节日聚会
一个节日--
每年五朔节之夜,人们集在野外,点起高大的,伴着乐曲合唱。
每年5月1日,
每年5月末,升天节
每年5月末或6月初,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一
每年6月6日(日,瑞典通过第一部现代宪法。1983年,议会正式宣布6月6日为瑞典国庆节。)[2]
每年6月末的星期六,-- ;
每年6月底,仲夏节
每年8月,吃虾节
每年10月末或11月初的星期六,圣人纪念日
每年12月13日,瑞典传统的女神节,瑞典人传称露西亚女神在每年12月13日夜晚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光明;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天,太阳直到上午9点钟才迟迟升起,而到下午3点钟便早早落下,但从此以后,漫漫长夜便日见缩短,而光明的白昼则一天长似一天。
每年12月24日,圣诞节(瑞典的圣诞节比其他西方国家早一天是24日圣诞节23日晚圣诞夜)
每年12月26日,[5]
11世纪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信奉的神灵,乌普
挪威多神教
萨拉神庙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随着11世纪的基督教化,国家的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纪末期才废止。1530年代后,瑞典不再信奉罗马天主教,取而代之。18世纪后期,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开始被允许在瑞典生活和工作。1951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大约75%的瑞典人属于,不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减少,定期去教堂的人亦然。据统计,瑞典人大约有275000人属于自由教会,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约有9.2万人信奉,10万人信奉,50万人是。[5]
是瑞典的国教。国王信奉国教。法律规定非信奉国教公民不得担任首相。教会分为13个主教区,2365个堂区,3249个。1993年国教会成员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88%。瑞典教会在国家享有特权,国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就宗教会议推荐的三人候选名单指定和主教。国家征收教会税, 由瑞典教会用于民事支出。1951年起允许教徒退出国教会。[5]
除了教会外,瑞典拥有相当多的独立教会,最主要的有瑞典礼会联盟(有310座教堂,20124名教徒);卫理公会教会(3665名教徒); 瑞典宣教契约教会(75000名教徒)等。瑞典五旬节运动是当前瑞典最大的新教教派。1991年其信徒达958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外国移民的涌入, 东区教会教徒人数得到增加,1991年教徒人数达10万人。
瑞典曾于1604年至1873年间禁止国民信奉,时至今日, 天主教徒仍以外来移民和难民为多。据日的统计,全国有148440名教徒,占全部人口的1.7%。
1870年,犹太教获得合法权,、和都建有犹太教会堂。瑞典大约有1.5万至2万犹太人,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斯德哥尔摩。[5]
截至1991年,瑞典约有73000徒。另外瑞典还有几个佛教组织。在瑞典迄今为止有14个藏传、“寺庙”。[5]
瑞典年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教科书中也不乏有关宗教的内容。但平时普通路德派教徒仅有3%去教堂作礼拜,大部分教徒只在举行洗礼、婚礼、葬礼时才去教堂。每逢和圣诞节时,大多数教徒都前往教堂祈祷。尤其是圣诞节, 教堂显得十分热闹。[5]
拥有一百多年利历史的瑞典电影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从18
电影《赛尔日·维根》海报
96年开始就有外国人在瑞典拍摄新闻片。瑞典人自己拍片从1898年开始。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1917年,拍摄的故事片《》(又译《巨浪的日子》,根据H.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在其它一些导演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发展。如导演J.布鲁尼斯的影片《索尔巴堪的小仙女》(1919,根据作家B.的短篇小说改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立的瑞典处于隔绝状态,外国影片停止进口,该国的电影生产增加了。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起来。这期间的影片虽然大部分是娱乐片,但是反映尖锐社会问题的现代题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A.汉力克孙导演拍摄的《一件犯罪案》(1946)、《第56号列车》(1944),莫兰德尔的《诺言》。60年代,瑞典电影界出现了一代新人。
1963年瑞典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进行了改革,给开始从事创作的新导演创造了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瑞典电影学派。这个流派的很多导演本人是作家,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撰写的进行拍片的。在当代瑞典影坛上,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拍片,如又拍摄了《》(1976)、《》(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并逐渐恢复了传统叙事结构。活跃在70—80年代的许多青年导演,有一部分是瑞典电影学会培养出来的。
80年代以后,瑞典每年摄制故事片15~20部。最大的电影公司是斯温司卡影片企业公司、和桑德列夫电影公司。瑞典电影学会从1966年起也摄制影片,该学会是电影情报和科研单位,有自己的电影俱乐部,学会所属斯德哥尔摩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资料馆之一。[5]
截至2011年,瑞典全国拥有电影院823所,年产40部电影。[8]
瑞典人以西餐为主,面包和马铃薯是他们的主食,其中特别喜
欢。一般人的早餐是夹果酱和奶油的面包、咖啡、红茶;午餐有面包、肉、蔬菜、马铃薯和等;晚餐与早餐的食物相仿,只加一份汤。瑞典人也喜欢吃中餐,如各种凉菜、花生仁、火腿扒白菜、红烧鱼、香酥鸭、、肉丝榨菜汤、烧卖、蒸饺、花卷、酥饼等,对加入火腿的尤其感兴趣。瑞典人对清鲜、嫩滑、焦香的菜肴非常喜欢,但口味偏重,食物的咸度以及甜品的甜度往往较高。爱吃瘦嫩肉和新鲜蔬菜,喜欢喝浓汤。其菜肴基本上以鱼为主,其中又以、为主,也吃鸡、鸡蛋、牛肉、猪肉、野味和其他水产品。
瑞典人在饮食上有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每天要吃固定的菜品。如星期四的菜品是“艾他鲁、米德、佛拉斯克”,这种菜以豆类和猪肉为主要原料。“西鲁布拉”则是星期一的菜品,以牛肉的鲱鱼为主要材料。他们还有一种代表性的吃法,即在一张大桌上摆上几十种菜,按自己的爱好分取,菜的烹调质量仅为中等,称之为“海盗席”。
瑞典的音乐绝对堪称欧洲最佳之一,瑞典的知名乐队:70
Cardigans乐队
年代的,这个瑞典四人组,曾经轰动全世界,当年的歌曲甚至取得了的榜首的辉煌成绩,其他进入十佳的歌曲更是不计其数,后来发行的Forever Gold更是其音乐最精华的部分,男作女唱的风格为后面诸多瑞典乐队所继承。90年代初,另一支乐队令瑞典的音乐耳目一新,1990年为电影《》演唱的插曲(It must have been love)更是席卷全球,几首经典之作都让人百听不厌,精选辑Don't bore us,get into Cholus也是sillycat大力推荐的专辑之一。90年代中期,乐队Ace of Base出道,当时被誉为ABBA重现,也是男作女唱的风格,一个4人组合,处女专辑的销售创下了2100万张的,之后的几张专辑也一直维持了5白金以上的销量。1999年发行的Singles of 90's 是其精选专辑,1998年之后,瑞典的优秀艺人层出不穷,Lobyn,Eagle-eyeChelry,Emilia等新人纷纷走向世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Emilia的曾经享誉全球的作品Big Big World。童谣似的风格极易上口瑞典Cardigans乐队,风格多变,主唱唱功之好,令人拍手叫绝,主唱还在Spice Girls All saints当道的99年被评为欧洲最性感的女艺人,歌曲Lovefool是电影《》的插曲。[5]
19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成长,加上一直在世界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经济发展逐渐加速。到20世纪中叶更是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实施了新的产业调整战略,进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现代化福利社会。[5]
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农业在瑞典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瑞典农业劳动人口只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左右。[5]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出现衰退。1994年经济开始回升,此后大力发展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经济一直保持2%-4%的增长速度。2008年之后,瑞典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经济增长下降、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市场信心持续疲弱、企业倒闭增多、失业率上升等不利局面。2009年后,瑞典经济企稳回升,第三产业产值占瑞典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5]
瑞典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还建立了庞大的、、、林产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针叶树木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二,纸浆出口居世界第三,纸业出口居世界第四。同时政府注重,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使得瑞典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稳定。
瑞典在保留传统的特色同时,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集约度高的机械工业和工业,大力发展、、、、等新兴产业。目前,瑞典拥有自己的业、核工业、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瑞典由于只有九百万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0%左右,出口利润占GDP的45%左右。
2012年瑞典主要经济指标表:国内生产总值538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3%货币名称瑞典克朗(Svensk krona)1克朗=100奥尔汇率1美元=6.70克朗通货膨胀率-0.2%失业率8.2%(列表参考资料来源:[1]
(Svensk kronor),1瑞典克朗可以兑换0.92
16元人民币(据2013年12月兑换数据,瑞典货币随时可能有变动)。
2014年10月,瑞典贸易协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瑞典或将成为全球首个不使用现金的国家(无现金社会)。瑞典4/5的交易都以扣账卡或信用卡方式完成。瑞典人几乎每天都使用扣账卡和信用卡,平均每人每年的非现金交易达260次。[10]
2011年,瑞典全国耕地面积共264.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
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2011年农、林、牧、渔从业者占总人数1.1%,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为968.58亿美元。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粮食、肉类、蛋和奶制品自给有余,蔬菜、水果主要靠进口,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1]
瑞典林木资源丰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还建立了庞大的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业部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针叶树木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二,纸浆出口居世界第三,纸业出口居世界第四。同时政府注重环境保护,每年的采伐量不超过自然生长量,使得瑞典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稳定。[5]
瑞典在保留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优势部门却已转向技术
集约度高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5]
瑞典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机械制造业、森林及造纸工业、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电信、食品加工等。2011年,瑞典从业者占总人数28.8%,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9%,为1447.48亿美元。[1]
2011年,瑞典服务业从业者占总人口70.7%,主要分布在医疗护理、商业、运输通讯、金融、企业服务、教育、科研、公共行政部门、个体、文化服务及家庭服务等领域。2011年服务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3%,为3836.65亿美元。[1]
2011年,瑞典共接待外国旅客约775万人次
斯科讷巨石阵
。主要旅游地有首都、北部自然保护区、南部的市和斯考奈省。[1]
2012年,瑞典财政收入为17780亿克朗,支出为17910亿克朗,赤字130亿克朗,债务占GDP的37.7%。2013年财政收入为18160亿克朗,支出为18580亿克朗,赤字420亿克朗,债务占GDP的41.9%。[1]
瑞典由于只有九百万人口,因此一直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
,是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0%左右,出口利润占GDP 的45%左右。[5]
瑞典对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商品主要有:各类机械、运输通讯设备、化工及医药产品、纸张纸浆、造纸设备、铁矿石、家用电器、能源设备、石油制品、天然气和纺织品等。[1]
2012年,瑞典对外贸易额为22719亿克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0%,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
2013年,瑞士出口额约为1.09万亿克朗,同比下降7%,进口额约为1.04万亿克朗,同比下降6%,贸易顺差510亿克朗,同比减少约80亿克朗。[1]
1989年正式取消外汇管制。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和欧洲国家,截止2011年瑞典对外投资262亿美元。[1]
瑞士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了大量外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北欧邻国。截止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22亿美元。[1]
2011年瑞外援额为352亿克朗,占国内生产总值1%。主要受援国是、刚果、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等。[1]
瑞典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
瑞典爱立信公司总部
如沃尔沃集团、汽车、商用车、汽车及武器、、电器、、、、家具和服装、、跑车、阿斯利康制药、SKF轴承公司、阿法拉伐集团和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国家。2006年,瑞典共有6家企业进入《》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5]
2004年9月,瑞典国防大臣发表声明说,瑞典过去把防范来自前苏联集团的入侵当作国家防务的重点,而这一威胁已经不复存在。重点是对付国际危机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日,瑞典取消实行100多年的义务兵役制,开始实行募兵制。[11]
国王为最高统帅。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首相通过国防部和联合司令部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议会平时设国防委员会,负责审议政府国防预算;战时设顾问委员会,负责向三军总司令提供咨询。国防部为政府中的一个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国防政策,编制国防预算,审批部队的编制、装备和训练计划等工作。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国民卫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联合司令部,三军总司令是全军最高军事首长,战时通过司令部下设的作战部直接指挥各大军区遂行。平时,部队的日常工作由武装力量最高领导小组负责,其成员包括:总司令、副总司令、作战部部长、战备部部长、训练部部长、三大军区司令斯维克·约兰松上将和陆、海、空军训练中心总监,共11人。[1]
2011年,瑞典常规军总兵力为2.5万人,预备役6.1万人。2011年,瑞典国防开支为67亿美元。瑞典军工发达,80%的军事物资可自己生产。三军总司令为斯维克·约兰松上将。2013年,瑞典的国防开支为52亿美元,占GDP的1.2%。[1]
截至2014年,瑞典总兵力约有6.5万人,文职人员约2万人,战时可动员85万人。[11]
瑞典的十分发达,通行全国,瑞典的铁路运
输包括13000公里的网络,规模排全世界第20位。瑞典第一条铁路线在1955年开始建造。大部分路线由国营公司SJ 公司营运的火车车厢是世界上最清洁的之一。之后往保顿与斯市的夜车为例,二等卧卡只是三人房,比欧洲一般的二等卧卡六人房舒适。房内有独立洗手盆,房门以酒店插卡式开关,车卡尾部还有设备齐全,包括浴巾及风筒等的冷热水淋浴室。
截至2011年,瑞典铁路总长1.28万公里。2011年客运量1.88亿人次,货运量6800万吨。[12]
截至2011年,瑞典拥有商船992艘,总吨位411.7万吨;全国港口吞吐量1.77亿吨;内河航运居次要地位,总长640公里。[12]
瑞典有三个主要国际机场,分别是:斯德哥尔
摩的阿尔兰达机场,的兰德威特尔机场和马尔默的斯图洛普机场,均有完善的巴士与城市连接。从阿尔兰达机场的国内及国际航线出境大厅,都有频繁的班车前往斯德哥尔摩市区,终点站在贝里斯街,过了的地方。三个大城市的机场巴士车费大约在30至35。三大城市机场也有计程车可以载客到市中心,但车资都非常贵。如果旅客的终点站不是市区主要火车站,则可以搭乘的旅行车,从阿尔兰达机场到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每人约需105克朗,从斯图洛普机场到马尔默市中心每人约需180克朗,而且三名旅客一起搭车到同一地址可享优待,只需付两人的车资即可。
北欧航空公司为瑞典、和共有,瑞典占3/7股份,现有飞机140架;此外瑞还有安德森商业航空公司、商业喷气公司等小型从事商业旅行服务和国内短途旅行的航空公司十余个。2011年全国机场进出港3704万人次;货运量15.3万吨。[12]
瑞典是世界上公路交通安全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瑞典拥有300多万辆小汽车,车虽多,但公路上秩序井然,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
白天开灯行车。这项措施是从1977年开始作为法令实行的。专家们认为,人的眼睛对晃动的灯光特别敏感。车辆白天开灯行驶,可以使处在远距离或拐弯、上下坡处的行人很容易看到,特别是雨天、下雪天效果更明显。自从实行这项措施后,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为防止雨雪污泥遮住前灯,瑞典生产的汽车都在前灯安装了雨刷。
瑞典使用国际通用的交通法规和信号,路上的交通标志通俗易懂。驾车时只要留神,一般不会走错道。同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是,这里市区的信号灯一般仅高两米,使行人和驾车者无须仰视而行,重要路口在同一方向设立4个信号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一目了然。
瑞典的公路平坦坚实,但车速却受到严格限制,时速最高不得超过110公里,通常情况下限制在70公里上下,在学校、居住区和医院附近则限制在20至30公里。在孩子常玩耍的住宅区附近,路面上还专门设置了“障碍”,筑起几道10厘米左右的小坎,迫使车辆降低车速。在瑞典,平常很少见到,但是实际上监视很严。因此开车时千万不能心存侥幸,空中的直升飞机,地上的闭路电视,都严格注视来往车辆。超速行车者,第二天就会收到一张罚款单。
截至2011年,瑞典公路总长21.6万公里,其中有国道、省道13.9万公里。2011年公路货运量3.5亿吨。截至2011年,瑞典拥有轿车440.1万辆,公共汽车1.4万辆、卡车54.7万辆、拖拉机32.1万辆、摩托车28.1万辆。[12]
瑞典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达。[12]
是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战后瑞典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瑞典是通过高,通过高额的税收,来实现福利保障的资金。瑞典的税种名目繁多,对个人而言,除个人收入所得税外,还有、等,炒股票基金,买卖房屋等其他经营活动所得同样也要交税。购买商品要交增值税。公司则要付雇主税。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间,瑞典人都要主动向税务局申报自己每年的所有收入。
有学者认为这种福利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和之间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瑞典的也因为欧洲而面临困境,,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这都是高普遍面对的问题,瑞典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制度。[5]
2010年,瑞典共有医生3.4万人,护士10.2万人。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8.8岁和83.5岁,老龄化较严重。[12]
瑞典实行9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在校生89.2万,高中在校
斯德哥尔摩大学
生39.5万。全国有各类高校47所(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艺术类院校9所),在校学生41万人,教师15万人。护理高等学校5所。2011年政府科教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6.7%。著名高校有、、、等。[1]
段第42位,第71位斯德哥尔摩大学,第93位均位于瑞典。
瑞典科研较发达,全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家资助的全国各级高校
瑞典皇家科学院
、专业研究所、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以及企业资助的下属研发部门。科研开发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开展研发项目约5000多个。[1]
,是瑞典最高学术机关和最大的科学中心。瑞典皇家科学院是一个不属于政府而独立存在的科学机构,在世界上与英国皇家学会、和前苏联科学院齐名。[5]
瑞典发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滚珠轴承、护理残疾人的机器人、、抗赌瘾技术、、蓝牙、免费看日报、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奶油分离器、三点式安全带、网络语音聊天工具、卫星导航系统GP&C、、虚拟病历、音乐网站、、。[5]
瑞典最受欢迎的三项体育活
伊布拉希莫维奇
动是足球、和。足球明星包括、、和。运动是除足球外参与人最多的项目,尤其是女子。高尔夫、田径、、、篮球和也有不少爱好者。美国的运动项目棒球在瑞典则不太流行。
瑞典曾举办过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1958年世界杯足球赛。其它重要比赛还包括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199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和冰球、田径、滑雪等项目的世界级比赛。
在瑞典、北欧每年学校都会有的考试。
截至2011年,瑞士全国约有2.7万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8]
瑞典奉行“和平时期军事不结盟,以求邻近地区发生战争时守中立”的。在邻近地区、欧洲和世界事务三个层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认为合作即安全,邻近地区是自身的安全基础,在欧安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认在欧安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视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外交基石之一。1994年6月,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瑞典还主张发挥联合国作用,积极促进缓和与裁军。瑞典是、、成员国。[1]
双边政治关系
日,瑞典承认新中国,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同年,两国互派大使,耿飚为中国驻瑞典首任大使。建交后,中瑞关系平稳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并取得显著成果。[11]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瑞建交以后,两国经贸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瑞典重视开拓中国市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左三)与胡锦涛
场,截至2013年8月,中国共批准瑞在华投资项目为1240个,瑞方实际投入26.6亿美元,行业主要包括电信、汽车及零部件、电器、建材、印刷、制药和造纸等。瑞在华主要企业有:(中国)电器有限公司、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北京爱立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宜家家居公司等。截至2013年8月,中国在瑞累计投资额为25.2亿美元,涉及汽车、旅游、贸易、软件开发及航空运输等行业。2006年,两国签署《关于加强中瑞两国中小企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瑞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2007年,两国签署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谅解备忘录。
2009年,中瑞经贸联委会第17次会议在瑞举行,双方签署《成立企业社会责任合作工作组谅解备忘录》。2010年,两国签署《中小企业合作备忘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合作中长期规划》,8月吉利集团完成收购沃尔沃的交割事宜,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迄今最大的海外并购。2012年,“中国—瑞典中小企业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能电力集团下属国家电动汽车公司收购萨博汽车集团。2013年,中瑞双边贸易额为137.8亿美元,同比上涨3.3%。[11]
在文化、科技、教育与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19世纪50年代,瑞典驻朝鲜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军官曾分批来华参观,中瑞军方开始接触。
1983年,中国文化部和瑞典学会签署了《文化合作与交流会谈纪要》。1992年两国就文化交流项目进行换文,1998年双方签署了新的文化交流计划。2001年双方签署新的文化交流意向书。2010年两国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11]
中瑞科技交流始于上世纪70年代,瑞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院代表团(1975年)与中国中国科学院代表团(1977年)实现互访。1978年中瑞成立了科技合作混委会(司局级),1981年中瑞签订科技合作议定书。1992年,中国为瑞典搭载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弗利亚”号。双方科技合作已扩大到通讯、环保、医药、农林、宇航等20多个领域的80多个项目。
1964年起,中瑞正式交换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两国教育领域的交往增多。瑞教育大臣(1980年、2000年、2003年、2008年)、高教署署长(1982年、2007年)和中国教育部长何 东昌(1983年)互访。1983年,中国教委和瑞典学会签署了交流协议。2006年,两国签署《关于高等教育合作的框架协议》。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瑞有公派和自费留学生约3700名,瑞在华各类留学生约1100名,两国每年互派公费留学生约40名。2011年5月,中国国教育部与瑞典学会签署2011年 至2013年教育与科技合作意向书。2005年,中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办了在欧洲的首家“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截止2014年底,中国在瑞共开办4家孔子学院。[11]
1996年,瑞典在上海开设总领馆。1997年,中国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开设总领馆。1997年,双方就瑞保留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总领馆达成协议并换文。2002年11月,瑞典在广州开设总领馆。2009年11月,因财政原因,瑞典关闭驻广州总领馆。
同波罗的海
瑞典同北欧国家有传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密切协商与合作关系,视北欧合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主张进一步消除北欧内部的各种壁垒,发展北欧同环和地区的合作关系。瑞、芬、丹三国建立了在欧盟首脑会议前磋商机制。2008年担任主席。[11]
1995年加入欧盟,2001年3月开始实施。支持欧盟一体化的深化和欧盟东扩,赞同土耳其加入欧盟。积极推进欧盟农业政策改革,反对设立欧盟主席。支持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日全民公决否决加入欧元。2007年12月,签署《》。[11]
瑞典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发挥全球作用的国家,解决重大问题离不开美的参与。但对美推行单边主义提出批评,与美在问题上亦有分歧。认为跨大西洋联盟对欧洲及瑞的安全和发展意义重大。强调在民主和人权等方面与美有共同价值观,在推广价值观上有共同利益,同美保持良好关系并加强合作符合瑞根本利益。希望在新任期内改善欧美关系。瑞美密切,美是瑞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对瑞最大的直接投资国。
1994年,瑞典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承认北约在欧安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对不持异议,重视深化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认为北约在使用时,原则上必须以为基础,除特大人道主义灾难和自卫外,须得到的授权。曾参加北约在科索沃和阿富汗的维和行动。[11]
瑞典认为俄罗斯对瑞的安全至关重要。希与俄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支持欧盟与俄罗斯通过有关建立欧俄四个统一空间“路线图”的一揽子文件。愿看到俄更紧密地融入欧洲合作,支持俄加入。强调俄必须尊重人权和保障人的基本自由,冲突问题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俄政府应正确处理与国内媒体的关系。主张欧安组织在俄格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支持和独立,呼吁俄格双方通过政治接触和平解决冲突。[11]
同其它国家
瑞典重视同广大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主张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减免穷国债务,解除对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产品的贸易壁垒并大幅削减对该国的农业补贴。表示将在现政府任期内使对外援助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1%的水平。把预防冲突、反对毒品、防治及保护妇女权利列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重点。[5]
日,瑞典新首相、社会民主党主席斯特凡·勒文宣布,瑞典政府将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媒体认为,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瑞典此举或将在欧盟内部起到示范效应。
诺贝尔故居
坐落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
的,离斯德哥尔摩200多公里。1894年阿尔弗雷德·结束了海外飘泊生涯回到祖国定居,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两年中的大部分时光。由于他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旧居如今已经矗立起高楼大厦,白桦山庄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故居。
自1975年建立起纪念馆之后,这里已成为一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一度在这里举行诺贝尔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科学领域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于人类”的学术思想。纪念馆里保留着诺贝尔生前活动的照片、他获得的各种技术发明专利证书、金质奖章和遗嘱。[3]
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
点。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建于17世纪,是瑞典著名建筑学家特里亚尔的作品。正门由两只石雕狮子分立两旁,两名头戴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士持枪而立,显得十分威武森严。皇宫四壁有许多精美的浮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场院。南半阙的王宫教堂和国家厅以及北半阙的宴会厅至今保持着原有陈设,对公众开放。皇宫华丽的大厅里,壁上挂着大幅的历代国王和皇后的肖像画,穹顶饰有磁埋和雕刻和绚丽的绘画。据说大多出自17世纪德国美术家之手。有的室内还陈设着古代的兵器、珠宝饰物、金银器皿和手持长矛、全身披挂着铜盔铁甲的中世纪骑士的实体模型。王宫卫队每天中午按古老传统举行隆重的换岗仪式。[3]
(下列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卓宁霍姆王家领地比尔卡和霍高尔登  恩厄尔斯贝里铁工厂    塔努姆岩刻群    林地公墓    汉萨同盟城市    勒奥的        厄兰岛南部农业景观    法伦的大铜山矿区        赫尔辛兰带装饰的农舍[2]
    瓦尔贝里广播电台    
,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人。诺贝尔遗嘱中他提出将其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13]
奥洛夫·帕尔梅首相
,瑞典已故。1980年11月作为的特使调停。日在遇刺身亡。[13]
,瑞典作家。
因“成功地呼唤人类心声”于1909年获,1914年被选为第一名女院士,是瑞典19世纪90年代浪漫派文学的代表。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
葛丽泰·嘉宝
被誉为“默片女皇”。曾获颁。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5名。
,是继之后在及国际影坛
英格丽·褒曼
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1956年以《》获奥斯卡影后,1974年以《》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瑞典动作巨星
道夫·龙格尔
。1985年,他在《》中扮演苏联拳手伊万·德拉戈。此后,他出演了超过40部影片,代表作有《》《》等。[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梁光严.《列国志: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5
梁光严 .《瑞典》.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腾讯网[引用日期]
.羊城晚报[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圣的罗马帝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