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影响是不是影响我国和平崛起的一个因素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
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
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姓名:王首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张鸿石摘要摘要本文是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视野下,从和平崛起的条件出发,分析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统一与周边安全环境的和平保障。台湾问题关乎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实现。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和平崛起和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台湾问题是什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台湾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和概念操作化。对台湾问题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解出若干重要构成要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1。这三个要素可以构建一个的互动模式,共同构成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直接干预和外部制约。其中,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其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在“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框架内,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成为影响台湾问题解决以及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变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着中美之间的安全合作形式表现为消极安全合作。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一个结构性的因素。从历史的演进脉络中梳理出台独势力的发展轨迹,分别从台湾政治生态、台湾地区族群结构、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等三个视角,分析台独势力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及其危害性。运用博弈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建立动态模型,研究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对台海局势的影响。探询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与台海局势之间的稳定关系,寻找影响台海局势变动的内在动因。从“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中,为观测台海局势,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参照系数。评估台湾问题干预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状况并得出结论:台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条件的实现,台湾问题关乎中国和平崛起的成败。文章最后作出应对策略研究,冒昧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关键词和平崛起;台湾问题;美国因素;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政策博弈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theangleofstructuralrealism,beginningwitlltheanalysisoftheonconditionofpeacefulrising,weresearchintotheeffectofTaiwanissueChina’speacefulrising.Intheresearchfieldofinternationalsecurity,China’speacefulrisingneedstwobasicconditions,oneisstabilityandunificationofnation-state,andtheotherispeacefulsafeguardofsurroundingsecurity.Inparticular,TaiwanissueTaiwanissueisrisingahingestherealizationofthesetwobasicfactors.strategicresearchproblemconcerningChina’SpeacefulisTaiwanissue?issueisofaIlandthedevelopmentofSino—Americanrelationship.WhatonHowdoesTaiwanissueaffectvitalChina’speacefulrising?Taiwancomplexity,whichshouldbeexplicitlydefinedandendowedwithoperationalconcept.Throughanalyzingtheinnercallstructure,severalimportantfactorsthatdisturbsChina’Speacefulrisingfactorinbedecomposed:Americanintervention),Taiwanissue(withitsoperationalconcept:AmericanTaiwan’Snation-separateforce(withitsoperationalconcept:structureofTaiwan’Snation—separatepower),andnationalidentity(w岫itsoperationalconcept:groupstructureinTaiwan).ThesethreefactorsinteractandCanbeconstructedaninteractingpattern.Amongofthem,Americanfactorisabasicandeternalkeyvariable,whichaffectstheinteractionoftheothers.Intheinternationalstructurestructurenamed“yichaoduoqiang”。intherelationof“risingstateandhegemony”,AmericanfactorinTaiwanthesolutionofissuebecomeanexternallybasicvariable,whichaffectsTaiwanissueandcontainsthepeacefulriseofChina.Sino-Americanstructuralcontradictiondeterminesthatthesecuritycooperationbetv旧enchinaandAndAmericanfactorinAmericaisnegative.Taiwanissueisastructuralvariable.Weprobeintotheevolvinghistory,andanalysistraceofTaiwan’Snation?separateforceintheitsdynamicconditionfromthreedistinguishableviewsgroupstructuresuch髂Taiwanpoliticalecosystem.TaiwanlTandthestructureofAbstractnationalidentity.Inpaniclll甄weanalysisCbenshuibian’screepingseparationnamed“jianjinshitaidu”.Takingadvantageofgametheoryandcorrelatedmethod,throughconstructingdynamicmodel,weanalysetheeffectofpolicyorientationsamongChina,TaiwanandAnlericastabterelationonthesituationofCROSS-straits.Weprobeintothebetweenpolicyorientationsandsituationofcross—straits,andcausesearchforinnerthataffectsthefluctuationaofsituationofCROSS—straits.Thevalueofresearchisthatweprovidefurtherpolicyscientificreferringmodulusforobservationsofsituationofcross.straits,fromthevariablerelationsoforientationsandsituationofcross—straits.Inconclusion,throughevaluatingtheeffectofTaiwanissueonpeacefulriseofChina,weconcludethatTaiwanissuehingestherealizationofpeacefulriseofChina.Atlast,wegiveoutseveraladviceonpolicyresearch.KeywordsPeacefulrising;Taiwanissue;Americanfactor;Structuralrealismtheory;GameofpolicyIII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字王喝伟日期山Df年朋多日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系本人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燕山大学所有,本人如需发表将署名燕山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及相关人员。本人完全了解燕山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燕山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口,在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Ⅺ/(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王荡伟1日翔:.2口喏年77琵ka导师签名:秘澎嘭友日期2砷‘年∥月导言导言中国和平崛起问题已经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围绕中国崛起问题,许多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对于和平崛起问题,中国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如何迅速崛起以及如何在崛起过程中减少外部压力,并强调中国崛起对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意义:他们还集中探讨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国家实力和崛起策略,以及和平崛起的条件和外部制约因素。近年来,中国学者们又在探讨“中国堀起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并思考着如何跳出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者推演的“大国崛起一一安全困境”的逻辑怪圈和“大国崛起一一体系战争”的历史循环。中国学者也在积极地思考和建构以中国崛起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阎学通先生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实力地位的变化,和平崛起策略的研究可能会伴随我国崛起的全过程。”Ⅲ可以确信,有关的研究和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而建构以中国崛起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然而,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在一定程度取决于外部世界的反应,用威廉?奥弗霍尔特先生的话讲就是“来自其他国家对中国起飞的反应”。(2J这样,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和平”也即“崛起过程中的和平保障”就成为相关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沃尔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中,安全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时,各个国家才有可能放心地去寻求像稳定、收益和权力这样的其他目标。因此,能否保持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和平环境,首要的条件是如何化解国家的安全隐患和生存威胁,而在我看来危及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台湾问题,那么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是什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联度有多大?对中国和平崛起影响的程度有多深?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无疑对我们准确认识中国和平崛起问题,乃至制定相对合理可行的和平崛起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理论【lI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7Ⅲ【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达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571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与实践价值。当然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要解决如此复杂困难的问题,也许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但我愿以年轻人的勇气对此课题进行一个尝试。此外,如何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是笔者在构思该篇论文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研究方法所强调的逻辑严密,推理周延,注重实证及能够验证等要求,如何运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去,对此问题我也与老师及同学在论文的写作阶段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我深愿这样的一个尝试不仅单纯只是方法的简单鉴取,而且确实能将该问题的研究向着更为精确化的方向有所推进,果其如此,我相信我对此课题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这还只能是我努力的方向。总之,我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明晰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状况,从而能在一些细微和具体的方面丰富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研究。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关于和平崛起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在中国国内,郑必坚先生是“中国和平崛起论”的发轫者。他针对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国际上盛行一时的“中国威胁论”,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论点。郑必坚先生的文章《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新道路》,详细地阐述了与“和平崛起”相关的十个重大问题。川概括一下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研究领域主要有:(1)、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问题。例如胡宗山的《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历史与理论的思考》。(2)、和平崛起的条件问题,这方面的观点集中体现在阎学通的《和平崛起的条件》一文中。(3)、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研究,相关的代表作有阎学通的《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一书和丁松泉的《试论中国崛起时代的国际环境》。(4)、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全球战略关系研究,例如姜长斌的《论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国际战略》,文章引用布热滓斯基的预言指出: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和在国际大格局中的纵横捭阖。(5)、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问题研究。这类著作和研I】郑必坚先生在第30届世界高峰年会的演讲题目“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新道路”资料来源http://ganzhi,china.comcn/xxsb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中国外交.2005(7)2导言究文献十分丰富,择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例:朱锋《“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和秦亚青《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等学术论文。(6)、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秩序,这方面的观点可参见门洪华《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一文。同时,中国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以中国崛起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问题。这方面的著作有:阎学通的论文《“和平崛起”的分歧、意义及策略》和夏立平《大国崛起理论与中国和平崛起》。除此之外,还有叶江的论文《试析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庞中英的文章《和平崛起:关键在“和平”》、李际均中将《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以及时殷弘《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考验和必要“平台”》等文章。Ⅲ对台湾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有关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和趋势等方面。有的研究集中于探讨台湾问题与美国的关系,例如张也白的文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王缉思与许晓钢的论文《美国的世界战略与台湾问题》。还有的研究则探讨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除此之外,陶文钊的著作《中美关系史》中,也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美关系的历史以及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史中的历史性障碍。尤其值得一提的著作是郝雨凡著的《白宫决策》,他从决策变量这一新颖角度出发,研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决策内幕。但在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问题上,研究的文献有限。我认为要使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必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应该批判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大国崛起的理论和西方现代关于大国堀起的理论,还必须根据时代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产生新的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中的一些人提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力量均势,从而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冲突。而新自由主义学派则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中美关系的现实,应该将和平崛起的中国纳入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建构主义学派却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并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在西方,关于大国崛起研究的历史著作是公元前5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当代西方,研究大国崛起理论最富有盛名的历史著作是保罗?肯尼迪1987年发表的《大国的兴衰》,该书系统地总结出一些关于大国崛起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教训,它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有很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国外学者对台湾问题和中国崛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主要包括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历史是如何塑就美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等内容;中美台关系的文章和美国对华外交政策文件等。例如WinbergChai《11leTaiwanFactorinRelations:AnU.S..ChinaInterpretation))以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2)美国的对华政ofDeterrenceinthe策和对台军事战略。例如RobertS.Ross《(TheStabilityTaiwanStrait))一文主要论述台海两岸的军事对抗,以及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和确保台海地区威慑平衡的战略选择。(3)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策略性研究。例如DavidShambaugh((FacingReal酊inChinaPolicy))文章认为:美国外交政策要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成功的对华政策应该帮助中国向和平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认为一个繁荣稳定和负责任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r4)评述应对中国崛起的两种政策主张:遏制和接触(containmentversusengagement)。例如RobertS.Ross((BeijingAsAConservativePower》一文。综述国外学者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和论述,主要包括评估中国崛起对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冲击和挑战,研究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现实和趋势。美国学者主要评估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以及现行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影响。关注“中国崛起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研究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提出美国对外政策应对中国崛起应做出调整的策略和建议。美国学者的学术倾向在于如何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维护其霸权体系,围绕着如何巩固美国霸权和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和制度安排,在此前提下来评估中国崛起,并构建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规划与策略。代表性学者有:进攻性现实主义杰出代表米尔斯海默,其理论专著《大国政治的悲剧》指出:中国崛起必然会谋取地方霸权,而且试图控制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及其他的地区国家,挑战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主张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和美台关系遏制中国崛起。【l】江忆恩也是一位重要的学术新秀,其著作《中国对国际秩4导言序的态度》对中国究竟是维持现状国还是挑战国作了评估,,分析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构建和主导的国际制度所持的态度。121另外,像布热津斯基的《如何与中国相处》,罗伯特.罗斯的《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等著作,则重点在于探讨基于中国崛起的事实和趋势,美国外交政策应做出的调整和选择。此外,中国周边国家的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和周边秩序的影响,并围绕中国崛起,提出对本国外交政策和对华关系战略调整的建设性意见。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在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问题上,研究的文献并不充分。台湾问题与和平崛起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台湾问题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无论是战略分析,抑或是实证研究,还都无法给出具有说服力并且理论清晰的解释,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的研究路径: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视野下,从和平崛起的条件出发,分析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本身要求的研究路径,即问题提出、文献回顾、做出理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和得出结论这样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我的研究工作,并力求使分析结果更具有实证性。此外在相关分析中,根据研究需要,采取了变量控制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Ill【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3:543埘江忆恩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国际政治科学.2005(2).文章针对美国对中国是维持现状国还是改变现状国的争论,用伪证方法分析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政策立场。作者采取了5项指标分别检验;一个国家具有多大的主动性去挑战国际体系中受大多数国家支持的重要国际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一个国家对看似不利于自己的权力分配格局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据此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行为进行检验和评估。英文著作可参考:AlstairlainJohnston.1sChinaaStatusQuoPower7..InternationalSecurity,2003,(4):275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理论假设、内容界定和研究方法1.1台湾问题与和平崛起关系的理论假设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台湾问题本身十分复杂,要想研究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揭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状况,需要对台湾问题做出界定,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解出若干重要构成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是反复出现、可持续而且可以验证的。本文认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最为相关。而且这三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互动模式。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直接干预和外部制约。其中,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其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笔者在文章中主要探讨“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论述台湾问题对中国安全的影响。这就需要把台湾问题放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坐标系中予以考察;同时需要对台湾问题进行分解,梳理出其内部有哪些要素与中国和平崛起最为相关。从影响和平崛起的相关变量出发,分析台湾问题中的哪些构成要素构成国家的安全威胁。笔者认为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干预和“台独”的分裂行为,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最终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1.2概念界定(1)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简言之,就是以和平的方式崛起。和平崛起有两部分:“和平”与“崛起”。崛起是目的,和平是方式或手段。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强调中国不仅要崛起,而且要在崛起的过程中和平。我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和平崛起的战略,然而能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就取决于能否在崛起过程中保障和平。如果霸权国以战争的方式遏制中国崛起,如果台湾独立而使国家分裂了,如果中国卷入外部战争,若出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那么和平崛起就不能实现,而且中国和平崛起还需要中国6第1章理论假设、内容界定和研究方法周边安全环境的和平保障。(2)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台湾的民族认同问题和美国的军事干预。”Ill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统一,以及中国崛起过程中周边安全环境的和平保障。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发展、台湾族群结构的变化以及美国的军事干预,使得台湾问题对中国安全威胁的影响程度上升。(3)干预变量于预变量是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变量。口l和平崛起是一个大战略,和平崛起目标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中国崛起过程中周边安全环境的“和平保障”关系到“崛起目的”的实现,“和平保障”是“和平崛起”的条件,是自变量。“和平崛起”是结果、目的,是因变量。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一个影响“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结构性因素,台湾问题影响到崛起中的“和平保障”,从而干预中国和平崛起,所以,笔者把台湾问题当成干预变量,引入我的分析模型。1.3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国际安全领域。以中国崛起为大坐标轴,从中国国家安全的角度,从以和平崛起的条件入手,分析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论述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评估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台湾问题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具体而言是指台湾问题对和平崛起的影响状况。同时,由于研究的需要,在历史横轴上做了严格的历史分期。本文以冷战后作为分析的时间起点,考察台湾政权的变迁、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台湾的民族认同变化以及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等变量,并建构出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互动模式,从而分析这些因素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文章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着重分析影响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研究崛起过程中“和平保障”与“和平崛起”之间的变量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台湾问题是作为干预变量,被引入我的分析模型中的。在崛起的过程中要保“1阎学通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0“1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E京:人民出版社,2003:487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障和平,就必须考察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研究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台湾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变量,关系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台湾问题关系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成败。1.4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利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我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本身要求的研究路径,即问题提出、文献回顾、做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和得出结论这样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我的研究工作,并力求使分析结果更具有实证性。此外在相关分析中,我还采取了变量控制方法,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其具体的研究思路是,将中国崛起过程中“和平保障”作为自变量,将“和平崛起”作为因变量,在考察它们之间因果关系时,插入了“台湾问题”作干预变量,然后构建其分析模型。(1)变量与变量控制:文章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主要分析影响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研究崛起过程中和平保障与和平崛起这一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崛起的过程中要保证和平,就必须考察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研究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台湾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变量,关系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所以,台湾问题是作为干预变量,被引入我的分析模型中的。在分析台湾问题时,必须考察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这一重要变量。并分析在中美关系(崛起国和霸权国关系)的框架中,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背景下,台湾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支点。台湾政权的变迁、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台湾的民族认同变化都是文章中所要考察的重要变量。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重要变量,才能认识到台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正确评估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干预程度。(2)变量关系:在研究崛起过程中保证和平(自变量)和中国和平崛起(因变量)关系时,引入台湾问题(干预变量)。文章重在分析:台湾问题是如何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台独”势力发展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和政策行为第1章理论假设、内容界定和研究方法对台海局势的影响。(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研究走向科学、实证和规范,在定量研究方面,对台独动态做出定量的数据,分析台独的动态结构。鉴于相关资料和数据的缺失,笔者在这方面的分析结果也许稍显粗糙,但这恰好成为我今后努力以求的方向。在定性分析中,主要分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台湾问题在中国崛起的影响。从诸多历史数据中,分析其内在的脉络,从而发现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本文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为主线,分析在“崛起国和霸权国关系”的框架下,美国借用台湾问题防范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以及美国军事支持下的“台独”势力的分离行为对中国国家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又是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所以,中美围绕台湾问题是一种复杂而长期的利益之争。用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的术语讲,是权力之争。根据威慑理论的原理,威慑必须具备可信性,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进攻者对这两个因素的评估等三个因素的结合,而且威慑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乘积,而不是它们的和。在分析军事威慑“台独”时,引用威慑理论解读:威慑的实力、决心和表现,乃至有限军事对抗对有效遏制“台独”的必要性。9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理论的陈述与模型的建构2.1对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再论述“中国和平崛起论”的发轫者郑必坚先生在博鳌圆桌会议的主题讲演《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一文中指出:“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就选择了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晃和平的道路。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在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中指出:中国的大战略是“超越世界近代以来后兴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最后对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战略,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和平与和谐,对外和平,对内和谐,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着眼点就是要引导13亿至15己中国人,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在同世界的互利共赢中使自己的日子过好一些,对人类的贡献大一些。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文章指出:“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特色。”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或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内方针和对外方针的有机统一,是国际经验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性战略抉择。”【l】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根本性战略选择,是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大国崛起和体系战争”的悲剧性循环,是国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协调统一。这不同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权力转移理论”所推演的“大国崛起一体系战争”的逻辑怪圈和历史上大国战争崛起的历史循环。口】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中国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中的组成部分。中国有悠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中国视角的国…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中国外交.2005(7)【21朱锋.“权力转移”理论:霸权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06(3)lO第2章理论的陈述与模型的建构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影响深远。中国和平崛起就是中华“和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对丰富和完善国际关系理论的伟大贡献。中华文化与西方的学理文化有很大区别。例如,苟况曾言;“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ll】主张行“仁义之师”:并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对战争动因的解释,孙武认为:“非利不动,非难不用,非危不战”,也即战争是因利益而驱动,或基于国家安危考虑而做出的一项政策选择。这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战争动因的解释:“雅典力量的增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战争是不可避免的。”12】更为全面和深远。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考察人类战争的案例,就可以验证孙武对人类战争动因解释的科学与全面。战争可以基于安全(主观上的“避免恐惧”和客观上的“没有威胁”)情势的认知而做出的政策选择,也可以因利益驱动而发起,例如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战争和二战期间日本对周边邻国的战争。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记载,和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动因的解释,并不能解释人类所有战争的动因。挖掘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这对于建构中国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意义深远。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对中华文化精华历史传承的结果。中国和平崛起理论与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是有区别的,也即中国和平崛起理论,不同于西方进攻性现实主义所推演的“权力转移导致体系战争”理论。p1在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的逻辑推演中,伴随着大国的崛起、权力转移,体系结构中的权力分布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体系战争的爆发。体系战争源于大国之间增长速度的差异,体系中大国崛起使其与主导国之问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双方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增加了人类对战争起因的理论探索。中国和平崛起理论认为:和平崛起的结果是国家间和平共处,从而造至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和平共处的统一。在“中国和平崛起”【l】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97:67嘲【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杜.2002:3213]参考A.P.kOrgansky.WorldPolitics.Ne-York:AlfredA.I(NOPF,1958,Ch.1.国内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参考朱锋.“权力转移”理论:霸权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06(3).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221l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与“世界和平”的变量关系中,和平崛起是自变量。其实,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战争是因利益而驱动,或基于国家安危考虑而做出的一项政策选择。同时,对中国历史中爆发的冲突和战争进行考察,先贤对战争动因的解释的合理与全面。和平崛起和战争崛起都可以作为政策选择中的备选方案,关键在客观情势和决策者对客观情势的认知。在核战争阴影下的人类世界中,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是一项创举。在核战争威慑的背景下,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对人类的安全发展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完善的伟大贡献。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和国际关系新现实主义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注意了体系和单位两个层次的互动;结构性变量的作用,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更注重从国内政治(政策选择)的因素,探询国家行为对国际体系变动的影响。然而,国际体系和国际结构又会如何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对于此问题,就目前研究文献观察,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并没有予以回答。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崛起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并不矛盾,只能说,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是在核战争和核威慑的背景下,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与“在结构现实主义的视野下分析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关联紧密。笔者选择这一研究课题,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回答“国际体系和国际结构又会如何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这一问题,从而丰富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研究。2.2中国和平崛起与台湾问题关系的理论陈述中国和平崛起包括两部分:一方面,中国要实现崛起;另一方面,以和平的方式崛起。崛起是目的,和平是手段,这里的“和平”可以界定为“没有战争”。然而,中国和平崛起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对影响和平崛起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能否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世界的反映,即能否实现崛起中的和平保障。在和平保障与和平崛起的这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中,有很多干预因素,例如霸权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崛起国、崛起国的生存安全问题以及卷入外部战争问题。第2章理论的陈述与模型的建构笔者在文章中仅研究台湾问题对和平崛起的影响,也即台湾问题构成中国的生存安全威胁,影响崛起过程中的和平保障,最终对中国和平崛起形成干预。所以,台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要想揭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状况,需要对台湾问题做出界定,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解出若干重要构成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是反复出现、可持续而且可以验证的。本文认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最为相关。而且这三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互动模式。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直接干预和外部制约。其中,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其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遏制崛起]l台湾问题中美国因素——对台独的扶植与支持——分裂中国1湾b二权l二黧鬻二篡托一一/军事对抗大陆——一问llt\、改变民族认同——题L台湾妻群结k——改变民族认同——一改变民族认同湾j卜“台独”政权分裂中国行为台lft、、军事干预和威慑平衡——牵制统一一抵制统~_1谋图独立1和.平崛独立奠基一起题L一台湾族群结构支持台独一I一IFig.2-1RelationsbetweenTaiwanissueandchina’Speacefulrising笔者认为:在中国崛起的大坐标轴中,分析台湾问题对和平崛起的影响,需要把问题放入国际政治大的视野中去。崛起是“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崛起的零和性,决定霸权国遏制崛起国是一种必然。所以,中国和平崛起必然面对“霸权国遏制崛起国”的问题。分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需要把其放在“霸权国与崛起国关系”的大框架中,重点分析在中美关系(崛起国和霸权国关系)的框架和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背景下,为什么台湾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支点以及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程度。分析台湾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略中的位置,以及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变迁而带来中美台三者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冷战后中国崛起成为事实和趋势,以及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确立,使得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更显得微妙而复杂。台湾问题与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密切相连,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变为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随着中国崛起成为现实和趋势,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台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即作为防范和遏止中国崛起的角色更突出了。同时,“台独”势力的发展以及“台独”政权的分离行为,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和严重化,即两岸由政权之争变为主权之争。在台独的煽动下,台湾地区的民族认同也在发生变化,台湾地区的族群结构变化了。通过对台独势力蔓延、台湾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变化等的分析,能进一步加深对台湾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对美国因素的分析,使我们能更为清晰地洞见美国对华的“双轨”政策、对台的模糊战略,以及加大对台军售的程度和规模背后隐藏的真实动机和战略意图。如果对目前台海的现状给予仔细地观察,就不难发现,“台独”的背后有着极强的美国因素的存在,实际的情况是美国不断提高对台军售的程度和规模;而这又会促进台独势力的不断蔓延,加快其走向“台独”的步伐,而大陆也只好不断加强对台军事威慑,如此循环往复其结果必然在台海造就一种危险的“恐怖平衡”局面,而这最终将危及中国的和平崛起。2.3理论分析模型的建构文章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在国际安全领域,对影响中国安全与和平崛起的各变量进行筛选。考察范围仅限于国际安全领域,主要分析影响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构建崛起过程中和平保障与和平崛起这一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时,台湾问题作为干预变量,被引入我的分析模型中。基于此,笔者建构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mm模型备注:本节主要围绕“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构建出简单的分析模型。第六章“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博弈与台海局势”,将运用博弈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建立动态模型,研究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对台海局贽的影响。探询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与台海局势之间的稳定关系,寻找影响台海局势变动的内在动因。从“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中。为观测台海局势,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参照系数。为分析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状况,提供一个观测工具。14第2章理论的陈述与模型的建构简单的模型建构如下:模型1:和平保障——.b—一台湾问题——_b一和平崛起理论分析:路径a: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选择了和平崛起的战略,只要拥有国家安全的和平保障,就能确保和平崛目标的实现。路径b:在国际安全领域,引入台湾问题做干预变量,就会使中国安全的和平保障受到破坏,就会影响到和平崛起目标的实现。模型2:美国干预—1台独势力-JIf卜铺腿一砰艴理论分析:路径1:美国干预度上升,台独势力增长度就上升,台湾问题的严重性就上升,和平崛起可能性就下降。图示:美国干预t…~台独势力t…一台湾问题t…一和平崛起i。路径2:美国干预度下降,台独势力增长度就受到制约,台湾问题就严重性就下降,和平崛起可能性就上升。图示:美国干预I一一台独势力J…一台湾问题I~.和平崛起t。本节主要承接上文的研究问题,作出假设和模型并予以理论陈述。后续文章将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我的假设和理论,文章最后得出结论。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结构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台湾问题3.1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肯尼思?沃尔兹提出,新现实主义以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分析基础。根据沃尔兹的理论,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结构还被定义为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以及行为体的实力对比的差距程度。沃尔兹认为国家是“以自我保存为最低目标,以争夺世界主导权为最高目标的相同行为体。”由于结构的存在,无政府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系内的单位需依靠某种结构安排来确保其生存和安全。根据沃尔兹的理论,结构是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据此,在以自助原则为基础的体系中,国家将采取以下两种基本举措:对内致力于提高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制定有效的战略措施;对外采取与其他国家结盟或调整结盟关系。[IJ沃尔兹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主张国际关系研究可以划分为体统和单位两个分析层次。体系的结构,特别是行为体的数量及它们各自的实力,决定了行为体的互动模式。在沃尔兹看来,随着行为体之间实力分布关系的变化,国际体系也发生变化。实力是行为的属性,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位。体系结构对国家间互动及国家的属性都具有影响。对结构的界定,肯尼思?沃尔兹认为:首先,结构根据系统的排列原则来界定;其次,结构根据不同单位的特定功能来界定;再次,结构根据单位间能力的分配来界定。并指出,政治结构塑造政治过程。嘲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3】Ⅲ【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88Ⅲ【美1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30[31秦亚青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批判.国际政治研究.2006(2)16第3章结构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台湾问题3.2结构现实主义视野下台湾问题的层次分析肯尼思?沃尔兹认为,简约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结构上面。体系结构指权力分布,体系过程则指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与类型。体系结构和过程互相影响,而且它们都可能发生变化。结构是更为基础的,其变化速度比过程要缓慢。根据简约的原则,我们可以先用新现实主义所提出的那种简明的结构分析方法,来分析台湾问题。(1)结构层次(体系结构)国际格局一“一超多强”;中美结构性矛盾加剧一“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围绕国际事务主导权的争夺与冲突。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与冲突,从体系结构的层次分析,是美国霸权地位的护持和中国崛起挑战霸权的冲突与悖论。台湾在东亚的地缘安全战略的位置。台湾构成美国构筑的自阿留申群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台湾、菲律宾、东南亚国家这条遏制中国崛起的链条的一个环节,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台湾的地缘战略,牵扯到美国自二战结束所确立的东亚的安全格局。所以,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一个结构性因素的介入,这一因素关乎台湾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影响到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和事后格局。从体系结构的层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因素是制约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最终解决的根本性结构因素,从而可以预测到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深度和规模。(2)体系进程层次中国崛起是一个实力不断上升的过程。崛起是“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p】崛起的零和性,决定霸权国遏制崛起国是一种必然。所以,中国崛起必然面对“霸权国遏制崛起国”的问题。。同时,美国霸权也面临着“霸权护持”的问题,也即防止世界其他地区出现霸权,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所以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的核心表现为防范并遏止地方大国的崛起。“一超多强”的体系格局之下,“称霸与反霸、大国崛起与霸权国遏制”将伴随着体系进程的全过程。台湾问题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美国制定的亚太均势政策的战略规划,对于防范中国崛起、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起着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重要的作用。所以,台湾问题一直是美国为维护台湾海峡两岸均势的战略部署,影响着体系的过程。(3)单位的层次(国内政治)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政权的长期对峙,造成两岸长期的分离与对立。台独分离势力的发展,以及台湾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的变化,使得现在的台湾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台独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所以,在分析的单位层次上我认为围绕台湾问题已经不仅是政权之争,而且是主权之争。3.3对构成台湾问题的内部要素进行解析要想揭示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状况,需要对台湾问题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解出若干重要构成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是反复出现、可持续而且可以验证的。笔者认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1,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最为相关。而且这三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互动模式。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直接干预和外部制约。其中,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其他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台独势力的发展<::二:=>台湾民族认同和族群结构备注:也许有人会提问;为什么没有把日本因素列为其中的一个独立的变量?笔者的回答是: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在事实中是存在的,并且发挥着作用。在整个亚太,日本是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日美军事同盟担当着亚太和平的基石。所以,Et本因素可以被列入美日军事同盟的框架内,予以分析。总之,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存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国际安全领域,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在研究中采用了变量控制的方法,主要考虑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将日本因素列入美日军事同盟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图3-1台湾问题的内部结构图Fig.3-IInners仃IJctIJmofTaiwanissue第3章结构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台湾问题3.3.1对影响台湾问题的相关变量进行层次分析(1)美国因素——体系层次: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安全竞争与安全困境的不可避免性。体系结构是决定国际行为的自变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一个结构性的因素。(2)台独势力——单位层次: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中国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是一种历史潮流。《春秋》曾日:“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台独势力是分裂中国的一种恶端势力,是分离主义思潮的产物,是台湾地区蔓延的一种敌对中国政府的势力。(3)台湾民族结构——单位层次:台湾地区的族群结构,构成中国民族结构的一部分。但两岸长期的对峙和分离,以及台独势力的鼓吹和教育,使得台湾地区的民族认同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台湾利益结构的变化,民族认同和族群结构都在发生变迁。3.3.2相关变量之间的互动机制图3-2相关变量的互动机制F培.3-2Mechanismofinteractamongrelatedvariables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这三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互动模式。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直接干预和外部制约。其中,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其他两个因素19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对美国因素、台独势力蔓延、台湾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变化等的分析,认识台湾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美国对华的“双轨”政策、对台的模糊战略以及加大对台军售的程度和规模;台独频繁地违背一个中国的立场,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加快走向独立的步伐。台独势力的发展,大陆只好不断加强对台军事威慑;大陆军事威慑的加强,美国就不断提高对台军售的程度和规模;而美国对台军事支持的增加又促进了台独势力的不断蔓延,从而铤而走险,危及中国安全。由此,中台美三方在台湾问题上已经出现恶性循环,“台独”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度增大。3.4本章小结根据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性现实主义理论,笔者对台湾问题进行剖析。本着简约的原则和结构分析的视角,来透视台湾问题,并探讨体系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对体系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中美之间是一种“崛起国与霸权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并由此推演: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存在。在下面的行文中,笔者将从“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与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军事介入和战略意图”以及相关的实证数据来进一步检验这一理论假设。同时,从国内政治的角度,迸一步将台湾问题分解为台独势力和台湾的民族认同与族群结构等层次。值得注意的是: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国际安全领域,在文章中笔者采用了变量控制的方法,对影响中国安全和和平崛起的相关因素予以筛选,去处一些与“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研究课题无关的变量。在笔者看来,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美国的军事干预)、台独势力的蔓延(台湾政权问题)和台湾民族认同的变化(族群结构问题),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最为相关。所以,在结构现实主义的视野下,对台湾问题梳理出这三个变量,并结合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建构起三个变量之间的互动模型。20第4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基础变量: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进一步分析第4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基础变量: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进一步分析本章节重点分析在中美关系(崛起国和霸权国关系)的框架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背景下,为什么台湾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支点以及台湾问题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干预程度。具体论述台湾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以及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变迁而带来中美台三者关系的调整。并以历史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的检验。特别是,冷战后中国崛起成为事实和趋势,以及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确立,使得台湾问题的美国因素在影响台海关系和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中更显得微妙而复杂。4.1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与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关系: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与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紧密相连,美国总是根据国际政治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其全球安全战略。基于台湾在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位置,台湾被纳入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所以,国际格局的变迁,国际政治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也随之调整,台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也在调整中。所谓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指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和军事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综合实力居于全球之首,根据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需要,美国对国际事务积极介入,并且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台湾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关系到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格局和军事存在,美国政府考虑到台湾的地缘安全战略位置,介入了台湾问题。并且将台湾当成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台湾构成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这一假设可以得到实证检验。笔者将二战后分为三个历史分期,并就在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的变迁进行分析,以历史实证和理论逻辑来检验我的假设。因为台湾问题与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紧密相连,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又是根据主要矛盾21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个历史阶段(1945.197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是意识形态不同的两大势力的矛盾和对抗。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是反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势力的蔓延。台湾成为抵制欧亚大陆社会主义势力的重要支点。第二个历史阶(1973.1989)随着美苏争霸的开始,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变为美苏争霸。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就服从于美苏争霸的需要。随着中苏矛盾的扩大,美国就想利用中国来牵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台湾问题又是中美建交的重要障碍,美国选择中国大陆是基于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需求,要想打开中美关系的坚冰,美国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于是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为了维护在台湾的既得利益,又在中美建交之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从此中美台形成复杂的关系。第三个历史阶段(1989一现在)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呈现出来。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变为“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同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作出调整:防范出现地区性霸权,维护美国独霸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一个“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日渐突出。根据国际政治科学的原理,围绕国际主导权之争,霸权国制约崛起国,崛起国挑战霸权国,是一种内在逻辑。美国基于其全球安全战略的需要,将台湾当成制中国崛起的支点,就是一种必然。所以,笔者认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需要在“崛起国与霸权国关系”这一大的框架内考察。4.2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利用图示简化的方式研究。本小节的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可以简化为下面的图示:::竺:丁.!慧篓篓竺=丁铺嘲舯靛瓠锄抬’台湾在中美国家利益中的位置一美国霸权一“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之中,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必然引起主导权之争,决定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且随着崛起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霸权国的防范与遏制也会加剧,因此这种结构性矛盾也会加剧。台湾问题第4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基础变悬: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冈素进一步分析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同时又是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美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就决定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权力角逐与利益之争。因此,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是长期的,将影响到美国在台海问题中的军事介入深度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美国是从地缘战略入手来构筑自己的全球安全战略的,例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和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分别从陆权和海权入手提出欧亚大战略和“离岸平衡手”的全球大战略。布热津斯基的“动荡弧”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涵盖台湾)具有不可预测性,决定着未来的局势,即关系到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格局的稳定与巩固。米尔斯海默的“离岸平衡手”战略,防止出现任何一个地区性霸权来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提出在欧洲防范德国崛起,在东亚遏制中国崛起。提出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和美台关系,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中国近年来也从地缘战略入手构建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学者们提出中国外交重点应立足于周边。中国西线的边界问题已得到解决,东线是海洋,中日又海权之争,台湾问题没有解决,南沙群岛问题。所以,从地缘战略上讲,中国的主要安全隐患来自东线。而在东线问题上,无论是中目的领土之争还是台海问题,一旦有战事,美日的介入都是必然的。而日本又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在可见的未来,美国还没有放手日本让其平衡中国崛起的“离岸平衡手”迹象,相反在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共同研制TMD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共同遏制中国崛起。所以,笔者认为,在整个东亚构成中国安全威胁的是一个美国因素。而东亚安全局势即东亚和平的基础是中俄与美国之间的非均势核威慑,东亚安全利益矛盾的加剧又来自于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发展。OJ所以,中国维护东亚安全的手段,首先是加强国防实力、确保军事安全,特别是核武器的进攻性穿透能力要超越美国的防御拦截能力,加快威慑安全战略的研究,这样才能防止大国间核战争。从而在常规战争中,抓住主动权,做到“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其次是,发挥多边外交的作用。同时推进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近几年,中国的实践已n1阎学通.东亚和平的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验证了笔者的推理,即从地缘入手构建中国的安全战略,先是周边,而后是全球。而不论是周边还是以后的全球,都会面临美国因素,也即霸权国的遏制和战略挤压。4.3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军事介入和战略意图冷战后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态势,美国以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优势居于多强之首,获得谋求单极霸权的最佳时机。因此,确保单极霸权被确定为美国的核心战略目标。独享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或追求世界领导地位成为美国积极谋求的核心利益抑或是战略利益的积极诉求。在美洲,美国加大了对美洲后院的战略控制;在欧洲,掌控北约的领导权、主导欧洲事务,并积极推进北约的东扩;在亚洲,加强军事同盟维系其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发挥其在亚洲安全事务的领导地位;在中东,通过伊拉克战争和对伊朗的威慑来控制中东局势;在中亚,通过阿富汗战争企图渗透中亚。为了维系其单极霸权地位,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作为其核心战略任务。在欧洲,通过北约领导地位确保欧洲安全事务的领导地位,遏制德国的崛起;积极推进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亚洲,加强美日军事同盟,确保美在该同盟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控制日本,另一方面遏制中国崛起。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把中国视为挑战其世界领导地位的主要对手,于是把中国视为首要的战略防范对象。从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战略文件中就可以看出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主要的防范对象。因此,遏制中国崛起将在美国的大战略中显得突出。同时崛起本身就是一个不愿服从于别国意志的过程,也是一个实力较其他大国不断上升的客观现象。崛起的零和性,决定崛起国挑战霸权国是一种必然。所以,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遏制中国崛起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布什的国情咨文将中国列为主要竞争对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部署。2006年24第4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基础变鼋: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进一步分析3月加强导弹防御合作作为美日的主要议题,核心问题是建立联合导弹防御体系;与澳大利亚举行历史性的美日澳三方战略会谈,发表针对中国的共同宣言。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即在“崛起国和霸权国关系”的框架中,地位突出。美国在亚太积极进行应对台海局势的军事部署和作战准备。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将“尼米兹”核动力航空母舰投放到亚太海面。统一美台作战符号,加大对台的军事支持。将导弹防御体系的范围覆盖到台湾。这些军事部署,不仅为了增强在台海问题的威慑强度,而且是应对台海战争的前期准备,意图在台海战争中赢得胜利。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为台海战争做准备。4.4本章小结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具体的实证检验,本章内容可以归纳为下述几点:(1)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的重心正向亚太移转。国际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沃尔兹认为,大国实力的对比和升降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大国实力不断上升的过程,会影响到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权力自身的性质,决定权力争夺的零和性,所以围绕着主导权争夺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矛盾就会上升。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下,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不断加剧,围绕着主导权争夺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影响着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制定和调整。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的中心不断东移,聚焦亚太。表现: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加强,“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调至亚太;美台统一作战符号,对台军事支持力度的加强;美澳军事同盟的加强。(2)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深层分析。根据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关键变量,我们现在的体系格局是“一超多强”。美国霸权面临着霸权护持的问题,防止世界其他地区出现霸权,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防范并遏止地方大国的崛起。所以美国称霸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与中国崛起就构成一对结构性冲突。从体系的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崛起是一个实力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一个挑战霸权的不屈服过程。所以,“一超多强”的体系格局之下,“称霸与反霸、大国崛起与霸权国遏制”将伴随着体系进程的全过程。(3)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的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在上文中阐释的理论,笔者将以二战后美国对台湾问题介入的历史资料,做具体实证数据,予以检验。1950年6月,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维护两岸均势。1951年,美国与台湾制定“台美联防互助协定”。1952年3月,美国发表128号文件,美国可采取单方行动,确保台湾作为美国的军事基地。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组成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同盟。20世纪60年代,美国抛出“划峡而治”、“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分裂中国。1979年,美国出台“与台湾关系法”。冷战后,美国加强对台独政权的支持和对台湾的军售规模。在亚太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并将其保护范围覆盖台湾地区。统一美台共同作战符号,加快台湾防御的军事部署,并加大对台湾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军售。(4)研究结果:台湾问题中美国因素成为影响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及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变量。也即台湾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因为台湾问题可以直接使中国拖入战争,而美国因素即美国对台海军事冲突的介入程度又是台独政权敢否宣布独立的基础和关键。美国对台湾的介入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中美之间军事实力对比和战略武器发展状况。东亚和平的基础是非均势核威慑,东亚不稳定的根源在于中美之间的军事力量的差距。根据战略威慑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中国应加大导弹进攻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同时加大威慑安全战略的研究,要保障我国的导弹的进攻技术穿越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并且确保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样才能保障未来可能与美国的冲突限制在常规战争而不使其升级为核战争。从而达到“致人而不受致于人”,确保制胜权和主动权,限制冲突的范围和规模并抑制其升级。这样可以迫使美国考虑因台湾问题而引起中美冲突的代价,从而抑制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支持力度和介入深度。第5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补充变鼍:“台独”势力的分析第5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补充变量:“台独”势力的分析有学者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从综合安全的角度上看,台湾是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影响的一个地区”,“台湾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川台湾的根本问题是“美国的军事干预与台湾的民族认同问题。”[2J台独势力的发展,及其与美国因素和台湾民族结构的互动效应,加剧了台湾问题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直接决定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所谓“台独”,就是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台独势力的发展,是政治分离主义的一种表现。“台独”思潮和台独势力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复杂的国际背景。如果以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恢复对台湾的主权为起点,到目前为止,台湾内部的政权结构和民族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共两党长期的对峙造成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离与对立;民进党执政台湾的地方政权,搞“渐进式台独”,使得台湾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加深。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的国际支持,成为台独势力蔓延的国际背景。从历史的演进脉络中梳理出台独势力的发展轨迹:从零散的、无序的“武装台独”,演进为体制外非暴力不合作的“台独”运动,再到朝野合流、隐性和显形合流的“体制内台独”,直到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台独势力发展的规模、深度和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挑战日益深刻、严重。台湾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到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实现。1945—1992年,国民党政权对台湾地区的独裁统治,从客观上抑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进程。1992年5月,台湾地方政权以“刑法100条修正案”的形式,解除了党禁,从此“台独”势力获得合法的身份和言论行f】】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15:2121阎学通.垦际形势与台湾何题预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027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动的自由。李登辉主持的台湾政权推动了台独势力的发展。将“台独”写入党纲、追求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势力的发展壮大,并最终在李登辉的幕后支持下,主持了台湾地方政权。2000年以来,陈水扁为首的民迸党政权,推行“渐进式台独”,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挑战日益加深。5.1从台湾政治生态变迁的视角来分析“台独”势力的发展本节主要从台湾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台湾政治生态变迁的视角来剖析台湾地区政治生态的变迁,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台独”势力发展的影响。从历史纵轴上分别选取三个历史阶段,也即蒋氏父子政权、李登辉主政和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等政权更迭和政治生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询其对“台独”势力发展的影响。fl】蒋氏父子政权统治下的台湾政治生态表现为: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割据和“高压统治”下的政治秩序。蒋氏父子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统治,巩固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地区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对台独势力进行严格的镇压和限制。“台独”从恐怖主义阶段发展到党外势力阶段,并联合台湾出现的中产阶级,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和分权。李登辉主政中的台湾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国民党名义执政下的多党并存。特别是1986年的政治革新,推行年轻化和本土化政策,开放“党禁”,使得台湾出现众多政党;以“台独”为政治理念和行动目标的民进党,发展壮大;李登辉暗中支持“台独”势力的发展。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执政时,台湾的政治生态表现为:以民进党为首执政下的多党并存。台湾地区出现以民进党为首执政下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民进党等多党并存的政治生态割据;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搞“渐进式台独”,并制定台独时间表:2003年“公投立法”;2004年公投,2006年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2007年新宪公投:2008年走向“法理独[11笔者在研究“台独”动态的演进路径时,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例如自2000年以来的《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以及国内外报刊对台湾政治局势的分析和记载,如阎学通.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7—189.卢晓衡.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2—3928第5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补充变量:“台独”势力的分析立”。表5—1台湾政治生态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发展Table5-1ThechangingPoliticalecologiesofTaiwanandcreepingof“taidu”台独对中国国家历史分期台湾地方政权台湾政治生态台独势力的发展安全的威胁程度194卜1988年1988_—2000年国民党“一党独蒋氏父子政权大”国民党名义执政李登辉主政下的多党并存陈水扁为首的民以民进党为首执政下的多党并存被限制,发展缓慢被纵容、支持,发展迅速发展猖獗,“渐进式台独”轻度威胁威胁度很小形成威胁威胁度上升严重威胁威胁度加剧2000—2008年进党执政备注;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1111、1986年的政治革新:推行年轻化和本土化政策,开放“党禁”,使得台湾出现众多政党;以“台独”为政治理念和行动目标的民进党,发展壮大。2、李登辉执政的“台独”行经:。宪政改革”,十四大和“两国论”。3、2000年3月18Et民进党赢得大选,台湾地区政治形成民进党、国民党和亲民党三足鼎立的格局。4、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渐进式台独”。“5.20”台独宣言和台独时间表。分析上图可以得出:台独势力能成气候,并攫取台湾地区的政权,与台湾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以及执政党的扶持与推动是密不可分的。台独势力蔓延加剧,起端于1986年的政治革新以及李登辉执政时期的积极推动,到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执政时推行“渐进式台独”,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加剧,影响到国家存在、和平堀起的大局。笔者认为:台湾地区政权的更迭,从根源上还需从台湾地区民族结构以及相关的利益格局等做深层探询。因为,在这个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中,台湾地区的政权与台湾地区族群结构、相关的利益格局等关联紧密、相互作用。同样,离开对台湾地区族群结构、相关的利益格局的研究,就不可能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台独势力的发展脉络。哪参考2000年以来的《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以及国内外报刊对台湾政治局势的分析和记载。29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5.2从台湾地区族群结构的视角来分析“台独”势力的发展自1945年,中国恢复对台湾的主权和行政管制到目前为止,海峡两岸长期的对立与分离,造成台海两岸人民迁居和融合的凝滞,台湾人口长期生长在台湾,随着老一代跟随蒋氏政权和军队到台湾的人口的递减,新一代土生土长在台湾的人口递增,台湾的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台湾地区民族认同的变化,还要归结于李登辉执政的“台独”政策和“台独”行经。在《台湾的主张》中李登辉明确地说:台湾要“独立”的思想基础就是要建立一个“新台湾人”的民族认同。进行“去中国化”的教育改革,加强台湾人“非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一个人的民族认同一方面由其出生成长的地域和接受的教育所决定,同时受社会文化、政治政策的深刻影响。笔者正是从地域和教育两个因素,来分析台湾的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的变迁。在地域上,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和对抗,限制了台湾人口的迁徙和两岸的民族融合。台湾地区人口长期生活在台湾,就滋生一种“台湾人”的地域意识和民族认同。在教育上,李登辉的“台独”政策和“新台湾人”的教育,客观上推动着台湾地区人民民族认同和民族结构的变化。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渐进式台独”,客观上加剧了“新台湾人”民族意识的塑就。台湾的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的变迁,反过来又推动了“台独”势力的发展。因为,一个执政党为了赢得政权的合法性支持,就需要培育深厚的民众基础。李登辉的“台独”政策、“去中国化”的教育以及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一方面培育一种“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另一方面谋取长期执政的民众基础。民进党是以“台独”为理念,并写入党纲。为了谋取民众的长期支持,就需要改变台湾的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培育深厚的民众基础。5.3兰i兰翌墅婴塑王塑塑笪i!垄垄兰::鱼垄::茎查堕坌堑从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的视角来分析“台独”势力的发展从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的视角分析国内政治,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与外部的文化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存度。长期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形成一种“大陆情结”,加深了与大陆的利益关联。同时,台湾长期与美国、日本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美国情结”和“日本情结”,客观上加强也与美国、日本的利益关联。从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将台湾地区的利益格局划分为:与大陆有关联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有关联的利益集团、与日本有关联的利益集团和单纯台湾本地的利益集团。与大陆有关联的利益集团,从利益的权衡角度,呼唤一种加强两岸友好互动的政治企求。他们也客观地推动着海峡两岸的民间往来和经济贸易的合作共赢。这种利益集团,不希望两岸关系有大的波动,更不希望因为“台独”而引发两岸之间的战争。所以,与大陆有深层关联的利益集团,从一定程度上遏制着“台独”势力的发展。与美国有深层关联的利益集团,可能出现“立场模糊”派也可能出现“台独”派。“立场模糊”派,不希望战争的爆发,最好就是维持现状,也不反对台湾和平的独立。“台独”派就是顺应美国的反华派,积极支持台独。与日本有深层关联的利益集团,例如李登辉之流,积极响应台独,遏制中国崛起。日本和中国有一种难解的地缘安全困境,臼本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近邻。与日本有深层关联的利益集团,难免摆脱政治的影响,从客观上推动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的视角与台湾政治生态变迁和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的视角相结合,能更为全面的分析“台独”势力及其发展的深层根源。然而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是什么,又是如何互动的,如何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5.4重点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5.4.1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渐进式台独”的原因和表现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推行“渐进式台独”,是“台独”势力的发展的逻辑延伸、历史延续。我们在上文中已经从历史的演进脉络中梳理出台独势力的发展轨迹:从零散的、无序的“武装台独”,演进为体制外非暴力不合作的“台独”运动,再到朝野合流、隐性和显形合流的“体制内台独”,直到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为了避免刺激大陆,防止引起台海战争:其次,为了赢得美国的同情和政治支持;再次,想赢得台湾民众的政治支持,愚弄台湾民众。在“激进式台独”和“渐进式台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渐进式台独”这一更为隐蔽、更具欺骗性的策略,企图达到其最终实现“法理独立”的政治目的。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政权“渐进式台独”的表现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1)政治层面抛出“一边一国论”,妄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全面清除“中华民国”的传统标志、符号与政治遗存;大搞“台湾正名”活动,分裂中国。(2)文化教育刻意区别“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树立本土意识,彰显“台湾本土文化”;对台湾的文化教育机构进行调整,推行“本士化”教育,培育“台湾意识”;修改历史,图谋用民迸党史取代台湾现代政治史;推行教育“台湾化”,进行“脱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3)外交层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外交往来,为了赢得美国的同情和政治支持;推行“过境外交”、“金钱外交”,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和国际支持。(4)军事层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因赢得美国的军事保护;增加军购规模,抵制大陆的统一和平衡大陆的军事威慑。第5章对影响和平崛起的补充变量:“台独”势力的分析5.4.2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的危害5.4.2.1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我们可以用时间序列来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的懦变轨迹。“台独”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表面上是隐蔽的,也是阴性的,是在施展“暗度陈仓”的阴谋,企图以量变达到质变的效果。时间序列来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的徐变轨迹(表现为量变的渐进形态)2000年5月20日:“5.20”台独宣言:“四不一没有”。2003年9月28日提出“台独时间表”:“2006年催生台湾新宪法,2008年实施新宪”从而使“台湾成为正常、完整的国家”。2006年2月28日年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2007年新宪公投;2008年走向“法理独立”。5.4.2.2危害性的定性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更为隐蔽、更具欺骗性,蒙蔽了台湾民众,危害着中国的和平统一和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台独”势力的发展,不断地弱化着台湾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改变着台湾的族群结构和民族认同。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执权,搞“渐进式台独”的阴谋,加快了台湾走向“法理独立”的速度,甚至会引发台海战争。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符合美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其实,美国主张的“和平解决”,也即“和平独立”。陈水扁的“新宪公投”、“法理独立”,为美国军事介入台海局面,提供了借口。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同时也促进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趋势,利用其他国家来牵制中国。这给美国和中国的某些周边国家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的行为,提供了机会。综述本章节的内容,既从历史的演进脉络中梳理出台独势力的发展轨迹,又从台湾政治生态、台湾地区族群结构、台湾地区利益关系结构等三个视角,分析台独势力的发展状况。最后,重点分析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及其危害。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笔者在前文中所作出的假设:台独、美国因素和台湾族群结构的相互关联和互动模式。燕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章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博弈与台海局势本章主要运用博弈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建立动态模型,研究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川探询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取向与台海局势之间的稳定关系,寻找影响台海局势变动的内在动因。模型的建构和利用实证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论证假设和理论的成立。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从“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中,为观测台海局势,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参照系数。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关于台湾问题和台海局势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综观目前的研究现状,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的方法以及历史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所写的科研著作和学术论文居多。然而新的研究方法的采用和研究视角的借鉴,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的研究结果。所以,如何借鉴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台湾问题和台海局势,从决策变量的角度来分析“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研究台海局势发生变数的决定性因素,是笔者在本章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博弈论在社会科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科的发展。博弈论建立在抽象推理的基础之上,是数学和逻辑的一种结合。在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行为体在博弈中的互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博弈论有助于对重大的安全问题进行缜密思考和严格分析。【2】鉴于博弈论的优势,笔者采用博弈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寻找台海局势变动的内在动因。6.1主要变量研究“政策取向一台海局势”的变量关系,政策取向为自变量,台海局势为因变量。博弈的三方为中国、美国和台湾地区政权,三方的政策取m庞瑜.危机中的风险意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并参考了关于危机行为和危机管理方面的论文.例如:王缉思,徐辉.中美危机行为比较分析.美国研究.2005(2)博弈论与国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赵华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0-38[21【美】詹姆斯多尔蒂’,J、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3:60434第6章中美台三方的政策博弈与台海局势向是单独的变量,而且是互相作用的过程。模型假设:假定1:参加博弈的各方都是理性的,按照“成本一?收益”的理性计算,参与游戏,也即博弈模型的理性假设;假定2: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抉定着中美之间政策取向的对抗性;中美在台湾问题中的利益差距,抉定中美围绕台湾问题政策博弈的合作限度。概念界定:(1)预期收益和可得收益预期收益(expectableincome).-基于对未来的理想结果或内心期望得到的收益,也称为理想收益。可得收益(obtainablei丑eome):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并综合各种因素权衡可以得到的实际收益。二者的联系:可得收益是以预期收益为前提,并在各种干预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得到的实际收益。(2)政策取向和政策行为政策取向Q01icyorientation):政策伊始时的目的、意图和愿望,体现于决策选择过程的深层动机。政策行为(policybehavior):政策确立后的实施行为,是政策实施过程的外在表现。二者都可以测量,二者的联系:博弈各方在政策取向预期收益的博弈中,并对各种干预变量介入的综合权衡,决定着各方政策行为的选择。表6_1模型数据一览表:Table6-1Thescheduleofdatesofmodel变量自变量1自变量2定义X(中国的政策取向)Y(美国的政策取向)z(台方的政策取向)M(台海局势)Ⅳ中莞政策取向的对抗系数)D(厶海局势的升级烈度)性质x为正.连续变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