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宏闻师承何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简体版)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故曰是。今依本经,蕅益大师曰:「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盖实相妙理,只是当前一念心之自性。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故大师曰:「决定无非,曰是。」
丁二、闻成就
解「我闻」者,闻成就也。阿难结集法藏时,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我者自我,闻者亲闻,以告大众,实可证信。
圣人无我,而阿难仍自称为我者,不坏假名故。实相无相,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阿难随顺世间,假名为我,无乖于第一义谛。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闻」者,耳根发耳识,今不云耳闻,而言我闻,盖以我字统收诸根识等,以总代别,以我代耳,故曰我闻。以上「如是」表信顺,「我闻」表师承,我之所闻,皆世尊金口所宣,传承有自,决非他说,或为臆造。以之证信。
丁三、时成就 
解「一时」者,时成就也。盖时无实法,长短随心。延促同时,三祇一念。如《疏钞》曰:「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剎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剎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又《佛地论》云:「说听究竟,总言一时。」是故经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师及弟子,机应和合,说听事毕,即名一时。又经中不举年月者,各地历法不同。又世界时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间五十年。且现代科学证明,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之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之二万万年;且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本非定量。故经中祇言「一时」,最切实际。
丁四、主成就 
解「佛」者,主成就也。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故名为主。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为主故。
「佛」者,梵语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译为华言,则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故称为佛。又云智者,智即觉之义。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即觉满之义。在本经中,此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丁五、处成就 
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解「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也。王舍城古有二说,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旧城),一曰寒林城(新城),两说不一。今据《智度论》中曰:「佛涅盘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旧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佛何住后城乎?今正佛所住处,明知上第城也。」此说可证,佛说此经是在旧城。《慈恩传》云:「王舍旧城,处摩揭陀国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其城又生好香茅,故举为称。」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应是上茅。」(宗家即善导大师。)望西师意,亦谓经中之王舍城,即上茅旧城。此说可信,故不引异说。
《法华论》云:「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故在此城说经,以表此经之最胜。又《大宝积经论》云:「问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非余城廓?答曰: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此法门亦复如是,法王住处。释成此义故,说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净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西域记》志此山曰:「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智度论》曰:「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1)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2)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3)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4)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5)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法华论》云:「耆阇崛山胜余诸山。佛在于此说,显此法最胜。」故本经即在此山说。
丙二、别释众成就 分三 丁一、声闻众 分二 戊一、标类辨数 
  经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解「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及诸天众:「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经末则云:「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可见说经时,会中有诸大菩萨、声闻、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诸天梵众、天龙八部,咸来听法,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会中,有菩萨、声闻、诸天人等,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非是阿难独闻。是可证信。
「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三)怖魔。如《涅盘》说:「魔性姤(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
「大」者,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二)得无学果位。(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
「万二千人俱」标比丘之人数。日《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上说甚是,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又「俱」者共集之义。
戊二、叹德标名 分二 己一、叹德 
  经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解「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于空理,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
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故知「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又净影释曰:「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未得无学果位),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于神通中,解了毕竟(彻底了解),亦名已达。」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己二、标名 分五 庚一、第一得度 
  经其名曰:尊者憍陈如、
解「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阿梨耶,译为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憍陈如于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法华文句》曰:「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今经首列尊名,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曰:「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庚二、智慧第一 
  经尊者舍利弗、
解「尊者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鹙鹭。梵语弗,译为子,故曰鹙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乃名鹙子,谓是鹙鹭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净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时,能令母得妙辩,胜于乃舅俱絺罗(后亦证阿罗汉)。八岁登座,十六出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仅次憍陈如。
庚三、神通第一 
  经尊者大目犍连、
解「尊者大目犍连」即《阿弥陀经》中摩诃目犍连。摩诃即是「大」义。目犍连是姓,译为(一)赞诵;(二)采菽;(三)莱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连),以拣别之。其名为拘律陀,父为相国,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于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论》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及降服毒龙等等。难以具述。
庚四、宗门初祖 
  经尊者迦叶、
解「尊者迦叶」。「迦叶」,姓也。此译为龟或饮光。名毕钵罗,亦树名,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故用以为名。尊者乃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修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故名为大迦叶,以别于同时之三迦叶:(一)十力迦叶;(二)童子迦叶;(三)童女迦叶等。
又迦叶译为龟,《法华文句》云:「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又云饮光。因于毘婆尸佛时,为冶金师。与一贫女,共以黄金,庄严佛像。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如黄金,光色晃耀,掩蔽余色,故名饮光。(饮指吞,光吞诸色,即饮光义。)
尊者,头陀行第一。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十二行者:(一)住阿兰若(寂静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午时)不饮浆;(七)着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命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尤应深省者,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世尊传心于迦叶,为禅宗初祖,迦叶再传于阿难,为二祖。今上首中,标举大迦叶,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
庚五、启教宗师 
  经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解「尊者阿难等」。唐宋译作阿难陀,略称阿难。译曰庆喜、欢喜。又云无染。乃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于佛成道日。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欢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又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故以为名。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着,故名无染。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涅盘》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曰,多闻第一。
「等」者,魏译中列三十一人,今会本仅列举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难等,以概其余。
「而为上首」,今称首座为上首。大众一座之上位,称为上首。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例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泥律陀等四人等为上首。今经则憍陈如等五人为上首,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本为菩萨叹德。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今此经中以赞叹菩萨功德之语,以赞声闻。正表此等常随圣众,本法身大士,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助佛宏化,为影响众。「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达」者,示权迹。游戏神通来此土故。故知所列之声闻众,皆是大权示现,助我世尊,开显净土法门也。
综上五圣,了本际,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弥陀之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目连之神通第一,显游戏神通之誓愿。大饮光,显弥陀殊胜光明,无不照见,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庆喜表闻名欢喜,悉得度脱。又迦叶是宗门初祖,阿难为二祖,阿若憍陈如表当人之本际,舍利弗表众生本具之智慧,目连即众生本有之神通,饮光表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庆喜表庆快平生,心心相继。故知一部大经,正是付法传心;一句名号,直显本来面目。于此荐得,始称带角之虎。但当蓦直念去,便是无上深禅。无论定持散念,决定功不唐捐。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故称为转。」又《探玄记》解法轮曰:「法是轨持义。通有四义:谓教、理、行、果。轮是所成。义亦有四:(一)圆满之义,以离缺减故。(二)是具德义,以毂辐辋等,悉皆俱故。(三)有用义。谓摧辗惑障故。(四)转动之义,谓从此向彼,即从佛至众生;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
壬二、说法(所应) 
  经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解「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从此句下,直至「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以前,亦皆是第七转法轮之相。「法音」者,广指如来教法,不局限于言语音声,盖世尊说法,乃尘说,剎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亦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亦说。故不宜以法音限于世尊之言教也。「世间」者,罗什大师曰:「世间者,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世尊受请后,广演一代大小权实偏圆诸法,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故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此是转法轮之总相。
辛二、别相(悲智双运) 分二 壬一、普贤胜行 分三 癸一、破迷启悟 
  经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解「破烦恼城」。(见《唐译》)。烦恼者,贪嗔痴等,烦心恼身,故名烦恼。又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以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称为三烦恼。《智度论》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城者,城堡也。佛演妙法,摧破众生身心中烦恼之堡垒,故曰:「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净影疏》曰:「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甄解》曰:「『坏诸欲堑』者,舍欲心。爱欲是诸苦之本。欲流深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说以为堑。《字苑》云:『堑,绕城长水坑也。』佛法剑,截欲堑,令散坏也。」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合赞》曰:「见爱烦恼,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除邪显正,故曰显明。以护法城,故曰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文中之「法城」,指智断之果。如《合赞》曰:「智断之果,谓之法城。」《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甄解》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开显本有净体也。」以上《嘉祥》《甄解》两疏中,清白之解,优于《合赞》。综上诸解,故知「清白」者,智断之果也,无漏之明也,本有净体也。若融通禅门,则「洗濯垢污」,即「迥脱根尘」。「显明清白」是「灵光独耀」。会归净宗,则「都摄六根」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是「显明清白」。盖「一声佛号一声心」,念佛即是始觉合本也。
癸二、悲智疗苦 分三 子一、调宣 
经调众生,宣妙理,
解「调众生,宣妙理。」调者,和也。众生者,一切有情也。宣者,示也。妙理者,实相之理体,亦即《法华》「佛之知见」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宣妙理」也。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乃「调众生」也。调和琴弦,以发正音,调和众生,令契中道。净土法门,是佛知见。持名念佛,即从容中道。
子二、示福 
经贮功德,示福田。
解「贮功德,示福田。」「贮」者,积也。「福田」者,夫世间种稻之田,称为稻田,以之为喻,为众生植福之所,称为福田。《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菩萨本行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也。」以上诸释,皆与今经相契。又《俱舍论》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是为广义之福田。
子三、救苦 
经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解「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佛度生,应病与药。药喻如来妙法,病喻众生疾苦。如《涅盘》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者:(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甄解》谓「祥释为稳」(指嘉祥师之释更为稳妥)。盖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净宗之旨。《甄解》释经文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
癸三、授记佛护 分四 子一、授记 
经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解「升灌顶阶」。(见《唐译》)。「阶」者,位也。「灌顶」者,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海水,灌于王顶。密教同之,有灌顶法。灌顶有多种,简言之,则为二种:(一)结缘灌顶。行人乞法,为结佛缘,引入灌顶坛,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是为结缘灌顶。(二)受职灌顶。于如法积行之士,传受秘法,而作灌顶。得灌顶已,堪受师位,于密法中作阿阇黎,是为受职(或传教)灌顶。上乃粗分。若详论之,则在上述二者之间,尚有常行之四种灌顶:(一)瓶灌,得修习生起次第之自在。(二)密灌,得修气脉明点之自在。(三)慧灌,得具菩提心诀之修持自在。(四)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密教重传承,未经灌顶,不得擅自修习,经轨亦不得擅阅。
又灌顶复有初位与后位之别。初位者,如《大日经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删节)譬如世间剎利之种,欲绍嗣其位,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而作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顶。灌此水已,大声三唱:『汝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如来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释。至于后位,则如《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又《秘藏记钞七》曰:「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今经云「升灌顶阶」,对与会大士而言,乃指后位。若指教导众生,则受灌者是初位。
「授菩提记」(见《唐译》)「授」者,付与之义。「记」者,记识之义,亦即悬记之记。佛对发大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定作佛之记,称为授记。憬兴云:「圣说当果(指当来之果),令识因利(指因地之利),故云授记。」盖言佛为预说当来成佛之果,令行人识其当下自因之利。令知现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故云授记。经中「授菩提记」表与会大士均蒙授记,定当作佛。复指是诸大士广为众生授记作佛。
子二、示教 
经为教菩萨,作阿闍黎,
解「为教菩萨,作阿阇黎。」(见《唐译》)。阿阇黎译为教授,又译轨范师,乃轨范正行,为僧师范者之尊称。通指教授善法之师。今经承「升灌顶阶」而言,乃专指真言阿阇黎,又称金刚阿阇黎,乃绍承金刚萨埵祖位,作传法灌顶者之称号。
子三、相应 
经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解「常习相应无边诸行」。「相应」者契合之义。如三密相应与境智相应等。密宗以三密相应之旨为主,为令众生身口意三业顿契如来三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称相应宗。此四句与前「升灌顶阶」二句,深表密净不二之旨,表会中诸大士,为宏密乘,乃教导诸菩萨,成为金刚阿阇黎,故本身恒常修习无量无边相应之行。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出生余善,故谓之根。
子四、佛护 
经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解「无量诸佛咸共护念」。「护念」者,保护忆念也。《会疏》曰:「护谓覆护,念谓记念。」《净影疏》曰:「护使离恶,念令增善。」故知此两句综赞会中诸大士,遵修普贤之德,使余菩萨无边善根皆得成熟,故无量诸佛悉皆护念。
壬二、文殊智德 分二 癸一、示相无得 分三 子一、示 
经诸佛剎中,皆能示现。
解上一段文,续演转法轮之第七相。本品名为德遵普贤,正表经中普贤位列上首之义。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普贤表行,文殊表智。无智则不能起行,故复当标显文殊,如《无量寿经起信论》曰:「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是故从「诸佛剎中,皆能示现」以下,标显文殊智德。例如「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等,俱表从文殊妙智,圆满普贤胜行。
「诸佛剎中」,以下共八句,显会中菩萨智德。文中「诸佛剎中,皆能示现」(见《唐译》),表诸大士普门示现之德,不但于此国土示现八相,亦于十方世界普现八相。
子二、喻 
  经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解「幻师」,譬喻也。《智度论》曰:「西方有幻术人,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结巾为兔,竖带为蛇,种种变现等。」故今借术者之幻化,以喻大士之普门示现。故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下曰:「于彼相中,实无可得。」(见《唐译》),因实知是幻,故于幻不迷。如《宝积经》中,学幻天子说偈赞佛曰:「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亦正如《圆觉经》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于幻相,无着无得。文中盛赞大士之权实二德。「皆能示现」是权德,「实无可得」是实德。
子三、合 
经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解会中诸大士,皆圆具此权实二德,故云:「彼诸菩萨,亦复如是。」
癸二、超情离见 分七 子一、通达性相 
经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解「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实际等。「性」者,体也。一切法之自体,名为法性。如《起信论义记》曰:「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又《唯识述记》曰:「性者,体也。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又《大乘义章一》曰:「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故知法性乃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无情数,其性无有改变,故名法性。又法性即是真如。亦即实相。《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又《止观一》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华严宗谓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以随缘义,变造一切诸法,故称真如为法性;又以不变故,虽随缘变造染净、有情与无情种种万法,而真如不改不变。例如水变为波,而不变失水之性。法性真如,纯善无染,唯以缘有染净,而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又《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
子二、供佛度生 
经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解「供养诸佛」。供养有二:一财供养,供养香花饮食等财物。二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又分三种:(一)利供养,奉香华饮食等也;(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甄解》曰:「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如《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是名「开导群生」。
子三、无住生心 
  经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解「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唯识论十》云:「神力难思,故能化现」。诸大士为度众生,化作种种身形。行动之速,似闪电光。菩萨能于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亦无优劣亲疏、物我彼此之分。《会疏》曰:「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闇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闇,如电破闇。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剎,无有住处,无有朕迹,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上云菩萨一念,普至十方。故其神速,超过光速无量亿倍。)
子四、离见解缚 
  经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解「裂魔见网」。「裂」者,破也。「魔」者,《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见」者,指思虑、推求、决定等,包括正邪。《止观五》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又《大乘义章五》曰:「推求说之为见。」此上是广义,凡有思虑、计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为见。又《止观十》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此义较狭。唯指具决定性之知解。见有邪正、有无、断常等见,皆是邪见。「魔见网」者,邪见参差交络,令人难于脱离,譬如罗网,故云邪见网。《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又《智度论十一》曰:「是人邪见网,烦恼破正智。」魔见网,即邪见网。《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可见起心动念皆堕魔网,惟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方得出离也。
「解诸缠缚」。「缠」者,绕也。「缚」者,捆也,系也。依憬兴师意,「缠缚者即八缠三缚」(余诸家多谓十缠四缚。今取憬兴说)。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沈。三缚者,贪瞋痴也。《净影疏》曰:「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上二句,表会中诸菩萨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为众生破魔见网,令离邪业。能为有情解诸缠缚,令离烦恼。
子五、远超二乘 
经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解「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见《唐译》)。此二句重叹会中大士之实德。所觉殊胜,远超声闻与辟支佛之地。「声闻」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盘者。《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义同闻)声悟解,故曰声闻。」「辟支佛」者,辟支为梵语,此翻为因缘,佛者觉义。故旧译辟支佛为缘觉,新译为独觉。据《大乘义章》云:缘觉有二解:一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故名缘觉。二因见风动树等等外界事相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天台一家更区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无佛世,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之外缘而成道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为独觉。上之声闻、辟支佛二乘,均为佛弟子中之下根。今诸大士,远超于此。如《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沈偏空。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又《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也。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此明诸大士善巧方便,虽随机度生,示现二乘,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故云「远超」。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子六、契入三昧 
经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解「空、无相、无愿」者,《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故曰无愿。」又《智度论》云:「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即无愿)。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盘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若入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盖谓空、无相、无愿喻如门。由此法门,契入诸法实相之涅盘城。若人从空门入,亦不见空相,便直入涅盘城。若得空相则不能入。若除空相,即可从无相门入。倘着于无相之相,即无相相,亦不能入。须除此无相相,便从无作(即无愿)门直入此城。故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子七、善立方便 
经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解「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者,方法。便者,便用。《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华玄赞》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为便。」《法华义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大集经》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又《会疏》曰:「《维摩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三乘」者,乘者车也。《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于涅盘。」又喻如运载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华》以羊、鹿、牛之三车,喻小中大三乘。小者,声闻乘。中者,缘觉乘。大者,菩萨乘。《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以上经论,正显「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之旨。(上第七相转法轮竟。)
庚八、入涅槃 
经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 & 解(「中下」据《魏译》碛砂藏本与高丽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盘相。涅盘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涅盘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者,乃为涅盘。」又《贤首心经略疏》:「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又《甄解》曰:「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上之经论,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如《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中略)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现灭度。」非灭现灭,故云「示现」。作此示现,为度中下之机故。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盘。是故隋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己三、德用无方 分二 庚一、自利德 分二 辛一、定慧等持 
经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解「三摩地」,梵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今经于「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盘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也。又「陀罗尼」,梵语,此翻为持、总持、能持、能遮。《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又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盖三昧,定也。定力发慧所得,说为陀罗尼。如《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又「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盖《智度论》之义:三昧者,只在心相应时现前。如瓶坯未烧,虽有瓶相,不能盛水。陀罗尼如经火烧成后之瓶器,故能持菩萨无量功德。虽心不相应时(例如心生烦恼),亦常随人行,如影随身。又《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故知陀罗尼一得永得,胜于三昧也。
「华严三昧」。乃佛华严三昧之异称。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蹑解而起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又《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指果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华严经》又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又《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又《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因此三昧,庄严法身故。以上诸说皆明华严三昧之义。其中《合赞》所谓「法界唯心,名佛华严」,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于此了达,即华严三昧。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饰法身」,盖谓此三昧悉庄严法身,法身即本妙明心,即是自心。故知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出,复又会归此法界也。
「总持」,即陀罗尼。「具足」者,所具满足。盖云一切陀罗尼门无所不具也。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又名闻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于咒总持而不忘也。咒者,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有不测之神验,名为咒陀罗尼。义翻之名,有四:(1)明,(2)咒,(3)密语,(4)真言。《秘藏记》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四)忍陀罗尼。安住于法之实相,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百千三昧」。《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者。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以上取意)。」又《智度论》曰:「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论中复云:「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陀罗尼即是总持,是故经云:「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辛二、从体起用 分二 壬一、定睹诸佛 
经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解「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禅定者,安住于深妙之禅定。《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又《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故知深定,实是理定,非仅事定也。又《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净影师之意为:悉睹诸佛是行门,起此行门,依深禅定。不待起心动念,直从三昧法门之力起行,故须住于甚深禅定。若依本经则定中见佛,正是弥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愿。愿文曰:「十方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由愿文可见,会中诸菩萨皆蒙弥陀智愿之力,因得闻弥陀名号,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故蒙愿力加持,定中供无量诸佛。既往供佛,必定见佛,故云「悉睹无量诸佛」也。又《般舟经》云:「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佛(释尊)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是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故甚深禅定,悉睹诸佛,都消归念佛三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一乘愿海不可思议。
壬二、徧游佛土 
经于一念顷,徧游一切佛土。
解「于一念顷,徧游一切佛土」。「一念」,指极短促之时刻,但其时限,诸说不一,如《仁王般若经上》以「九十剎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经九百生灭。」又《往生论注上》以「百一生灭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为一念。」两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论》以「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剎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剎那」。两者均谓一念即一剎那。兹为简单易记,故从后者,以一念顷即一剎那。至于剎那一念之间,即能遍游诸佛国土者,此正弥陀之第十一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上文已曰,此诸大士,「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此三昧据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名为印者,以世间印章为喻。印上文字能同时顿现,而无前后之差;举体齐彰,亦无或隐之处。名为海者,犹如大海,同时影现种种差别之相。形象千差,水体无别。万相繁兴,而水湛然。宛然万相,宛然无相。时无先后,故延促同时,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齐现水中,故广狭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华严经》曰:「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又《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此说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极乐,即可乘阿弥陀如来一乘愿海中第十一愿之加被力,而出现如是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于一念顷,遍游佛土,非二乘所能测。
庚二、利他德 分四 辛一、妙行显实 
  经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解「得佛辩才」。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此则《净影疏》所谓「言能辩了,语能才巧」也。又《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此则以能迅速应机方名辩才也。《会疏》曰:「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三疏之中,此说为上。又《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一)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上表诸大士契于圣智,得无碍之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住普贤行」。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于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仅一普贤,如斯倡导。今经则无量无边,德如普贤之法身大士,咸来集会,同宏净宗。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见《唐译》。《魏译》文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会疏》引《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指各类众生)唱异言,说法开化。」《密迹经》复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又《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由上众生无边,众生语言亦是多种。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随其本类言音,而为说法,应机随缘,普作饶益。恶趣众生,亦闻如来之随类音,而得闻法得度。此明会中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辩才与功德威力也。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化」者,即《法华经》之开佛知见。「显示」者,即示佛知见。际者,究竟边际也。「真实之际」者,佛之知见也。一部净土妙法,举体是佛之知见,处处是华严境界。故此经中,悉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咸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准上两说,则真实即实相之异名。真实之际者,乃实相妙理究竟至极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见也。《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无碍)。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指十方如来赞叹净宗),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可见《会疏》与《甄解》均以此净宗一佛乘,为真实之际,亦即佛之知见也。今诸大士,为诸众生宣演十方诸佛同赞之誓愿一佛乘,故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若圆会宗下,如布袋和尚曰:「祇这心心心是佛……一切不如心真实。」故知真实之际即是自心。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即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但念佛法门,亦复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实之际。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又第三品中,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三真实,(一)真实之际,(二)真实之利,(三)真实之慧。实为一经之纲。将于下两品文中详论之。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净影疏》曰:「谓过分段、变易世间一切法也。」《合赞》云:「超过分段、变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又《甄解》之说稍异于前,彼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故云超过。」以上诸说皆是,但《甄解》弥契本经。
辛二、作不请友 
经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解「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谛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义为,心常安住于出世无为之道。《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故云谛住。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盘,云心常住。」又《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万物指万法。自在者,通达无碍也。《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又自在者,施为无壅,神通自在。夫心有拘累,随物而转,故为烦恼所缚,凡夫着有,二乘滞空,皆堕情执之中,咸是心随物转,故于万物不得自在。大士深达法性,当相离相,不随物转,故无缚系。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进而物随心转,故能随意自在。如《净影疏》云:「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大士神通自在,于一切万物心无拘束,随缘变化,饶益众生;纳须弥于芥子,转四海入毛端,随意利他,故云自在。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者,凡庶。类者,品类。又庶者众也,庶类指众生也。「不请之友」者,《会疏》云:「众生背觉,沉迷漂流。生盲无目,无希出心。菩萨愍之,无疲厌念。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中略)故《涅盘》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又「不请之友」,见《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肇公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净影曰:「(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友安之。」
辛三、护佛种性 
经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解「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此有二解:(一)《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二)《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多闻归一闻,一闻即是闻其名号。」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甚深法藏也,弥合净宗。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维护。「佛种性」者,有多说。《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又《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两说正同,均以菩萨所行之六度万行,为佛种性。所谓「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盘岸,故以「度」为佛种性也。又《会疏》据诸经论,标举佛种性之四义,今但举其三:(一)众生所具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本来不变能生过恒沙功德,但为无明所蔽,虽有同无。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之如来藏,名为绍隆佛种。(二)以菩提心为佛种。《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三)以称名为佛种。《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按经义云:种植种子,如不腐败,必能生根发芽,长成大树。闻佛名号,如得种子,信愿持名,即是具足因缘,必得受记作佛,故云持名为佛种。据《会疏》义,以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足证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正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也。「常使不绝」者,《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净影疏》曰:「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又《甄解》曰:「《大论》云:『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众生由之植善发智,成德契理,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以上三说正好合参。
辛四、悲演济度 
经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解「兴大悲」。从此句直至「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十句,表诸大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德行。「兴大悲,愍有情」,愍者,哀念也。菩萨悲悯众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爱见之悲,故云大悲。又《会疏》曰:「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又《涅盘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密部《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故诸大士咸发同体大悲之心。
& & 「演慈辩」,从慈心起说也。《净影疏》曰:「依慈起说,名演慈辩。」「授法眼」,法眼者,如来五眼之一,五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法眼者,乃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会疏》曰:「佛道正见,名为法眼。」《净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由上可见,法眼者,了达众生种种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应机施与,而度脱之。如上之智慧,即名法眼。净影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盖教导众生,于佛法生正解,如同以法眼授与众生也。「杜」者,塞也。「恶趣」者,畜生、鬼、地狱三恶趣也。恶趣极苦,欲令出离,教人离恶,则闭塞通往恶趣之道。今经弥陀大愿曰:「来生我剎,不复更堕恶趣。」是真实之「杜恶趣」也。又「开善门」者,《会疏》曰:「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盘之门也。」本经《寿乐无极品》曰:「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是为真实之开善门也。
& &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表同体之悲。人所宝爱,莫过自身;令视众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暂舍。如《涅盘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者,救助也。「济」者,渡也,成也,益也。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也。《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盘,是故名为荷负重担。」上引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度」者到也。「彼岸」者,涅盘也。《大论十二》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盘而后已也。
己四、德慧齐佛 
经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解「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位齐果位,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净影》与《甄解》、《合赞》诸家,皆同此说)。「圣」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肇公之意为: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又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二者神奇,非浅识所量。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
戊三、总结 
经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解「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为广宏普贤愿王故,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盘故,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
丁三、余四众 分四 戊一、比丘尼众 
  经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戊二、清信士众 
  经清信士七千人,
解「清信士」即优婆塞,
戊三、清信女众 
  经清信女五百人,
解「清信女」即优婆夷。
戊四、诸天大众 
  经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解以上经文,独见《汉译》。《魏译》则仅有菩萨与比丘众。《宋译》经末曰:「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均广于《魏译》(以上通序终。)
乙二、发起序(别序) 分三
解下一品为别序,亦为发起序。序中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大教缘起第三
丙一、光瑞发起 
  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解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并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求生净土。按圆顿诸经,具说本师释尊放光之相。今经亦然。《汉译》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吴译》同之,唯文字稍简,余译则语而未详。《魏译》中两度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剎庄严。」五译合参,便知汉吴两译最详,余译乃其简略。唯《宋译》中「宝剎庄严」,显光中现剎之义,可补古译之不足。由是亦可见会集诸译之必要。又古注经家多谓本师说此经时,未曾放光,盖未详考汉吴古译之故耳。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佛是世间极尊,故称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谓之威。此指威神。《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光」者,光明也。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即放光照耀之义。光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弥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影者,光影也。畅者,通达也。海东憬兴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按上两说,佛身内外映彻,喻如明净之镜,由镜放光外照,谓之「影表」。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谓之「影里」。汉吴两译中,佛光「数百千色」,「数千百变」,「光甚大明」,「上下明彻」,「巍巍重明」,皆显「影畅表里」之义。《宋译》为「面色圆满,宝剎庄严」,则更显佛光明中,影现十方宝剎,如大圆宝镜,映现十方。如《甄解》所释:「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剎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上说正显《华严》境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指佛于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光色参回,自然最胜。如《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现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故知《魏译》中之「威神光光」亦应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广大,无能比者。至于「数千百变」,则同于本经《寿乐无极品》中之「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同表佛光自然交参回转,光色变化,愈变愈胜,无有穷极。
丙二、阿难启请 分二 丁一、见瑞希有 
  经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解「尊者阿难,即自思惟」。尊者阿难乃本经之当机。若论其本,实亦从果向因之法身大士。《法华经》中佛告菩萨曰:「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若论其迹,则为集结经藏、传佛心印(禅宗二祖)、传授密乘、承传大教之关键人物。《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曰,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从阿难受释尊预嘱传付之密法。又《胎藏界曼陀罗钞三》曰:「阿难密号集法金刚」,此又显阿难之本,盖金刚即佛也。故知阿难护持佛法是其本愿,现则示现为佛侍者,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故于本经当机,乃能善自思维,发此妙问。
「色身诸根,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悦豫清净」。「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悦豫」者,喜乐也。「清净」者,《嘉祥疏》曰「光显也」。又《宝积经》曰:「如来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综上引证,经文释为:当时世尊,眼等五根,同现喜容,心中安乐,妙相清澈,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圆满,净若无形,和悦欢喜,清净庄严。又佛何故喜?《净影疏》曰:「喜有二义:(一)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故喜。(二)念众生得益时至,故喜。」
「光颜巍巍」。「光」者,光明,「颜」者,容颜,《无量寿经笺注》曰:「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巍巍」者,高大尊胜之貌。《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显也。」总表佛之德容,显曜光明,超于一切。
「宝剎庄严」。集自《宋译》。上有「面色圆满」四字。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映现十方佛土之庄严宝剎。「剎者」,《法华文句记二》曰:「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故知剎即佛土、佛国之义。下《宋译》续云:「如是功德,得未曾有。」盖为昭示十方,佛将开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现是前所未见之瑞。故本经中续曰:「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此表阿难虽久侍佛侧,但如斯瑞像,前所未见。今日幸能瞻视钦仰,见此光明,心中欢喜,乃起希有难遭之想。
丁二、礼赞陈辞 分三 戊一、礼敬 
  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
解于是阿难从座而起,袈裟被体,袒露右肩,此名「偏袒右肩」,乃比丘致敬之极。「长跪」者,双膝着地。「合掌」者,合左右两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印度以合掌表敬礼,表一心专注,恭敬之仪。
戊二、陈辞 分二 己一、最胜奇特 
  经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解「白」者,表白也。阿难长跪合掌,向佛陈说,敬发所问。
「入大寂定」。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大寂定」者,如来所入之禅定。《涅盘经卅》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盘。」又《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寂定,通说即为佛之禅定,名大涅盘。若按今经,则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宝王三昧,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开演净土法门,故入念佛宝王三昧。
「住奇特法」。《净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华严性起品》,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特则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经说: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此莲华,欲言是依,则华外无佛正觉;欲言是正,则说言百千亿叶。欲言是因,则如来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则十方所生妙华。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强名为奇特法。」上义甚深,兹略释之。如来果德,称为奇特。最极奇特,如经中「华光出佛」之文,则彰明矣!且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此实甚奇,但众生皆具,则非特殊现象,故云奇而非特。《法华》中龙女成佛,八岁之龙女,能立即成佛,确极特殊,但特而非奇。因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故龙女成佛并不名奇。唯此经中之净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经中《宝莲佛光品》从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说明之。依常情而论,池中莲花,应是依报。若说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可见佛从花现,故云花外无佛,故不能说是依。若说是正报,经中说花有「百千亿叶」,明明说是花叶,而非佛身,故不能说是正。若说是因,但此乃如来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觉功圆,则不是果。若说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含摄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则心外无法,唯是如来正觉。极乐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但一花中有无量光,其中出生无量法;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所以说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强名之为「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弥陀弘愿一乘、最奇特之法,住于弥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盘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盘,能起化用。」《会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又「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后说甚好,今佛所说,是佛果觉,乃佛境界,故住于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胜妙法,以为众生之因心。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说,更切经旨。
& & 「导师」者,指引导他人入于佛道者。《十住断结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盘径,使得无为常乐故。」(无为指无为法,常乐指常乐我净。)又《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又「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故今本师演说本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也。「最胜之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又《会疏》释曰:「于一切世出世中无有伦匹。」《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于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又「最胜道者解脱德,《涅盘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甄解》之两说,互为表里。因念佛即无上上最胜之道,往生必证涅盘也。又正当念佛时,心作心是,当下即是,即无上上解脱时也。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于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
己二、念佛功德 
经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
解「去来现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又《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威神难测,放光现瑞,殊胜绝妙,十方宝剎映现光中,是故《合赞》称为,超过诸佛也。阿难因现睹光瑞,前所未见,欢喜庆幸。复自思维,今日世尊现希有之光明,显难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盖以三世如来佛佛相念,故推计释尊今时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故问曰:「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测度也。显耀者,光丽也。佛光中映现庄严之十方宝剎,妙显《华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现光瑞,殊妙绝伦。
戊三、请说 
  经愿为宣说。
解故请佛宣说。
丙三、赞请许说 分四 丁一、成佛机熟 分三 戊一、佛赞问义 
  经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解上段为本师答问之语。「善」者,好也。「善哉」,称赞之辞也。《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净影师谓阿难所问「称机、当法、合时」。故佛赞之。《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以下即如来自释其赞叹之故。「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愍」,悲心拔苦也,「利乐」,慈心与乐也。佛赞阿难汝今愿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乃能问如是之义。「微妙」者,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盖以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戊二、喻问超胜 
  经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解「汝今斯问」。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难此问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于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东胜神洲。三西牛货洲。四北郁单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难此问之功德。胜于供养一大洲之阿罗汉、辟支佛,与多劫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虫类,百千万倍。劫者,梵语劫簸之略,译为长时。《智度论》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蜎」者小虫,「蜎飞」,能飞之小虫。「蠕动」者,无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虫也。
戊三、征释所以 分二 己一、征 
  经何以故?
解阿难之问,何以有如是功德?
己二、释 
经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解盖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含灵指含有灵性者,即众生也。《汉译》曰:「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盖因此问而引出,凡圣齐收,利钝悉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诸佛同赞,经论共指,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当来一切众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脱,故佛赞其功德。
丁二、称佛本怀 分三 戊一、大悲出世 
经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解「无尽大悲」。《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又「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无尽」者,即《行愿品》中「无有穷尽」。如来以无有穷尽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怜恤也,怜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佛为悲悯三界之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此正表明如来出现世间之本怀。《法华经》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尊所为之大事因缘,即宣说弥陀愿力,普度众生也。
戊二、真实利生 
经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解「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广也。「阐」者,开也。「道教」指正道实教,即诸佛之教化。总指世尊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故知「光阐道教」,即广宣如来经法之义。「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救一切众生,故曰「欲拯群萌」。《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甄解》则于上说,结归后义曰:「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
「惠以真实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赐之义。「真实之利」者,按善导大师意,指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大师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甄解》赞曰:「此今家(日人称善导大师为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盘妙果。」又《甄解》曰:「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望实大(《华严》、《法华》等),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指《魏译》文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九真而《华严》《法华》假也。何以故?《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廿愿(《魏译》文曰:『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
夫圆顿至极,莫过于《华严》与《法华》,今贬之为权假,而独赞本经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其意为:若论法体,诸经皆实;但今论利益,则余经假而唯此法为真。何以故?因《法华》等,虽说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见依法修持当世成佛之人,故仅成为别时(指后时)成佛之因。就法体论,本不须待至别时,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净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万修万去,故胜余经。且(一)往生必证菩提。(二)法灭唯此经度生。(三)凡圣念佛齐等。《疏钞》:「齐诸圣于片言」。故云,真实之利无有过于此法者。
又本经能惠真实之利者,缘由经中开化皆是真实之际。极乐妙土正是弥陀住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曰:三种(指佛土,佛,菩萨)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之际者,无为法身也。极乐依正者,真实智慧之流现,一切真实,故能惠以真实之利。无为法身即实相,故《要解》云:「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见入此门中,一一皆入实相,故所惠真实之利,莫过于此也。
戊三、希有难值 
经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1:50主题帖子积分
多所饶益。
解「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者,遇也。《会疏》曰:「佛法难闻,故云难值。佛身难睹,故言难见。」优昙花,一译灵瑞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子,亦有花而难值。《般涅盘经》曰:「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现宝藏经》曰:「无佛世有实无华。」又《出曜经》曰:「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据上诸经可知此花希有难逢,于有佛世方始出现,故以喻佛之真实教法难值难遇。今因阿难之问,开释尊之本怀,显弥陀之宏愿,乃将此真实之法和盘托出,普利群生。故赞阿难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丁三、法报德用 分三 戊一、觉智难量(般若德) 
经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
解正觉者,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曰成正觉。如《净影疏》曰:「如来正觉,总举佛智。」可见「如来正觉」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难量」。因佛极证涅盘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明真智妙绝,照穷法界,非下情所测。」又《甄解》曰:「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盖谓释迦如来正觉,乃乘弥陀一如之乘而来成正觉,故与弥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当前现瑞之应身佛,实即法身(本地身)如来。一如弥陀住于念佛三昧,由于住此三昧,发胜妙之智慧。故「其智难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觉诸大士,所能称量测度也。由于胜妙真智,照了真如,并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有阻碍,故曰「无有障碍」。
戊二、德用圆融(三德妙用) 分三 己一、念劫圆融 
经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解「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上四句见《唐译》)显本地法身之德。住无量亿劫,表佛寿命无量。《最胜王经寿量品》偈曰:「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今经云能于一念,住无量劫,此即《华严》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之「十世隔法异成门」。如《晋译华严》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延促同时,正与今经一味。足证今经无异《华严》,释尊即是毘卢。我土应身教主,亦即是法身无量寿佛。释迦与毘卢、弥陀不一不异。下云:「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表佛身殊妙。由于住本地法身,示现之应身即具圆满报身德。
己二、征 
经所以者何?
己三、释 
经如来定慧,究畅无极。
解「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者,禅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会疏》曰:「究谓究竟。畅谓通畅。简异(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无极。」故经义为,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畅,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戊三、于法自在(解脱德) 
经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解「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最胜」二字,自《唐译》)。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又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谓之自在。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也。(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剎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今云「最胜自在」,应如《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圆满究竟《华严》之十自在,故云「最胜」。
丁四、谛听为说 
  经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解此下世尊许说,并敕令阿难谛听(细心听法),善自思维所闻义理。末云:「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以上别序竟。
解别序又名发起序,盖为发起全经正文。现因阿难启问,世尊允说,演此究竟方便、最极圆顿之殊胜净土法门。但以此乃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众生情执深重,信不能及,故于发起序中,深入证信。共计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现瑞证信。第二、阿难欢喜启问。阿难之问有两要义:一者,阿难见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难何能问此妙义,正表阿难本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之大菩萨。会中纯一无杂,演说圆音,今正是时。会众殊胜,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证信,则是世尊赞叹此问之功德难思。佛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以此问而得度脱。一语道破净土法门所以兴起之真因,故本品名为《大教缘起》。第四重,佛告阿难,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者,只为「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云何惠予?则唯赖弥陀愿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难之问,而启示如是妙法,希有难逢,如优昙花,当来一切众生,全赖阿难之问而得度脱,故佛赞阿难以证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实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晓喻众生曰: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畅,于法自在。世尊所说,真实不虚,万勿轻疑,但当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觉,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妄测如来圣智,但当信受,必满所愿。
由上可见,经之序分,全为证信。本经小本之宗,蕅益大师指为「信愿持名」。此三资粮,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说此经之本,乃「真实之际」,故可信。本经之用,乃广惠众生以「真实之利」,故应信。何谓「真实之际」?正如莲池大师《疏钞》中所开口便道者:「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故知真实之际,即当人之自性也。何谓「真实之利」?《疏钞》又曰:「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乃本经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经欤!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圆摄「信愿」。「一向专念」,即是「持名」。大小两本,同一纲宗。如是妙法,三辈齐收。遂令凡夫,顿同补处。大哉妙用,不可思议,即是本经之发心念佛,此即真实之利也。如是真实妙用,于一念顷,顿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声称名,位齐诸圣。我等幸闻,此真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终)
解第二卷(从经中第四品至第十品)。
本卷详陈弥陀因地,见佛闻法,初发大心,五劫精勤,结得大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积功累德,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是内容,净土三经,唯此独备,故称本经为净土第一经也。
甲二、正宗分(四品至四十二品) 分二
贰、正宗分(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
解经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躯,心肺各脏皆备于是。本经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为正宗分。弥陀因行,法藏大愿,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极乐菩萨修持,边地疑城生因,娑婆秽土恶苦,极乐显现证信等,皆摄于此。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实亦为一部净宗妙法之纲宗也。
本经于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殊胜誓愿等等无边妙法行,陈述详尽,广于余经。本卷内容,即弥陀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之经过。经中首云,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之劫。此表过去之时极为久远。此时弥陀为世饶王,遇佛出家学道,法名法藏,发起宏深誓愿,故知弥陀因地发心修行,为时实难称计。但更应知弥陀发愿之时,已非凡夫,古德多称此时已是地上菩萨,如是则弥陀最初发心之时,更远于此也。是故净宗学人于此应生净信,弥感佛恩。盖此极乐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弥陀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劫,精勤修习之妙果。今则以此果觉,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故此一乘愿王、六字洪名、极乐依正种种庄严,甚至一毛一尘,无非弥陀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皆超情离见,一一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一一皆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故此法门,不可思议。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学道发心之因缘。
乙一、正说因地(四品至八品) 分二
◎ 法藏因地第四
丙一、在家闻法 分三 丁一、生值佛世 
经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无央数劫」。梵语阿僧祇,翻为无央数。央者,尽也。无尽数之劫,称为无央数劫,或阿僧祇劫。劫之义,见上品「布施累劫」。劫为极长之时间单位,非算数所及之劫,名无央数劫,亦名阿僧祇劫。而此阿僧祇劫又复是无有限量,非思议所能及,故云「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指过去之时,久远无极。
「世间自在王」(自《唐释》)。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尽数之大劫时,有佛出现于世,名为「世间自在王」。是乃古佛别有之名号,称为别号。世间自在者,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如「佛照世间相,常住自寂灭」,是世间自在义。又《甄解》曰:「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是从涅盘三德释佛名号。古代一切从属于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从法身所流现,又一一还归于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达世间,属般若德。于世自在,是解脱德。故「世自在王」圆摄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点,不纵不横,表涅盘真身常乐我净之无上妙德。
「如来,应供……佛世尊」是诸佛通号。一切佛同具此十号,实则诸佛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今随众生机,节略而称十号。
又此十号在诸经中之开合,颇有不同,例如《净影疏》依《成实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开佛世尊为两号。今依《涅盘经》、《璎珞经》、《大论》,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分为两号。至于佛世尊,《涅盘经》则合之为第十号。今依《涅盘》之说。
以下分释十号。
& & 一、「如来」。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如诸佛安稳道来,此亦如来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故名如来。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又《合赞》曰:「《涅盘梵行品》曰:『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又《会疏》曰:「如来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来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应身如来也。」又《天台寿量品疏》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兽世界宏依次释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