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歼灭黄天龙

第10版:胶东文化
东江纵队北撤烟台的那些事儿
&&&&东纵登舰前曾生司令、王作尧副司令、杨康华政治部主任三人合影  这是一个彪炳千秋的万里大撤离,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军民互助歌。  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烟台,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同国民党谈判中涉及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欢迎东江纵队来烟,是胶东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东江纵队的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把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改为这个番号。曾生任司令员,林平(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建队时,公开发表成立宣言和领导人就职通电,宣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在党中央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的部队。这支部队远离党中央,远离我军主力,在敌、伪、顽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打击敌人,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的对日反攻作战,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和游击区,控制着数百里的海岸线和通往香港的交通要道,是中外共知的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双十协定”决定北撤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华南日军派代表到东莞地区,由曾生司令代表华南游击队受降。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进行无理阻挠,致使日、伪军拒绝向我军缴械。解放区军民执行朱总司令命令,坚决向一切拒绝投降的敌人发动进攻。到9月底,解放了东江两岸、沿海地区和粤北等地的城镇60余处,收复了大片国土。然而国民党当局却污蔑东江纵队为“土匪”,并以“剿匪”为名,调集四个正规军及地方武装共7万余人包抄围攻。曾生司令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我军的罪恶阴谋。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全国和平,同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于日达成了《双十协定》。根据《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广东省有中共武装力量的存在,并签订了《北撤协定》:(一)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二)同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三)撤退到陇海路以北,船只由美国负责。1946年3月底,重庆三人小组派出中共代表廖承志、北平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中共代表方方、华南中共武装人员代表林平及东江纵队司令曾生,在广州同国民党广州行营进行了北撤具体问题的谈判。谈判期间,国民党当局蛮不讲理,有意拖延时间,并继续向“东纵”进攻,企图原地消灭东江纵队。我方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为保存东江这支久经锻炼的革命力量,从和平大局出发,一面从政治上揭露敌人的阴谋,一面在军事上进行自卫反击,积极争取达成北撤具体协议。经过50余天的激烈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于5月21日达成了北撤烟台的协议。  2400人乘舰赴烟  1946年3月底4月初,中共代表廖承志在广州与美蒋代表多次协商,达成了东江纵队北撤的十项协议,基本确定了北撤2400人(包括妇孺300人),在大鹏半岛集中,用美舰载运到山东烟台登岸这些原则。但在人数、时间、集中地点等方面还有争议。4月8日,曾生司令到广州,又与蒋方协商,达成了集中地区、撤走路线、安全保障、粮食供应等具体细节协议24条。同时对蒋方提出的“不接受馈赠”、“不得召开群众与区村谈判”及“政府派宪兵情报人员调查监督”等条款作了让步。按协议规定,从开始调查之日起到人员全部集中起来,时限一个月。而东江纵队当时分散在东江南北岸和北江东岸的广阔山岭地带,加上交通不便,时间又紧,集中起来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然而,他们不顾路遥、水阻以及沿途国民党军队的围击,终于在6月20日集中完毕。协议还规定,除北撤的2400人之外,其余人员均就地复员,为此,东江纵队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复员安置和家属安抚工作。此外,协议还规定,由我方出钱租用美方三艘登陆舰作为运输工具。因美舰在沪遇风,拖延了日期,直到6月29日下午才登船。6月30日早晨,三艘登陆舰以一艘驱逐舰为前导,由大鹏湾(现深圳、蛇口一带)起程,经过五天五夜的行程,于7月5日早上7时到达烟台码头。  烟台百姓与东纵子弟兵一家亲  7月5日上午,三艘登陆舰出现在烟台港海面时,全市老百姓执旗举花,列队涌向海港码头。市内商店悬旗结彩,锣鼓喧天,“欢迎劳苦功高的东江纵队”、“欢迎战功卓著相忍为国的人民子弟兵”等大字标语横贯街心。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胶东军区副司令王彬、六师师长刘涌、政委仲曦东、烟台市委书记滕景禄、代理市长徐中夫等亲自到码头迎接。翌日,烟台市党政军民举行“欢迎东江纵队胜利北撤大会”,胶东区党政军领导人在会上讲话,高度评价东江纵队北撤重大胜利。随后,华东局、华东军区、胶东行署都派出慰问团,带上布匹、军鞋、袜子和胶东特产花生、红枣、西瓜、梨子等,赶到东江纵队驻地进行慰问。7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自邯郸发来慰问电。全文如下:新华社转曾司令暨东江纵队北撤全体同志:你们为争取全国和平民主,忠实执行中共中央的和平方针,忍痛让出血战八年所艰苦缔造的东江解放区,离别家乡亲朋父老,毅然北撤,获得国内外人士一致的同情和赞扬。在此,谨向你们致以亲切之慰问!现今内战锋火弥漫,愿共同携手保卫和平。予好战之徒以严重打击!刘伯承邓小平7月10日7月27日,曾生司令假借烟台外事办公厅(即芝罘俱乐部)举行记者招待会,纵谈东江纵队抗日战绩,报告北撤经过,揭露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的罪行。8月4日,鉴于北撤后,广州国民党当局不顾信义,不断摧残东江地区的和平民主生活,使数百万人民重遭涂炭,东江纵队在烟领导成员特向东江父老发出紧急通电,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残害复员人员及东江人民的暴行,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采取共同步骤,坚持自卫立场,用斗争换取和平。部队在驻防休整期间,倍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护。烟台人民把东江纵队战士视为自己的子弟兵,热情地为他们腾房让铺,担水,送饭,问寒问暖,让全体指战员换上了崭新的军装。职工会、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多次捐赠鸡蛋、水果等慰劳部队。  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多次参战  东江纵队在烟期间,根据中央指示,归华东局、华东军区直接领导。9月初,华东局为贯彻中央关于东纵北撤部队“保存骨干、培训干部、以利将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对东纵的培训作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经请示中央决定:(1)东江纵队名义保留;(2)战斗部队编成东纵教导团,仍由东纵司政机关统率;(3)地方干部、技术人员分别送入党校及侦听、卫生、通讯学校学习;(4)军队干部编成一个队在军政学校学习;(5)东纵教导团统归华东军政大学统一指挥教育。根据上述决定,东江纵队在烟台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初步熟悉了北方的生活习惯,稳定了思想情绪,补充了给养、装备,于日从烟台出发,途经莱阳、高密、诸城、莒县,于10月1日到达莒南大店地区。部队随即整编,分别编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开展军政教育。后来,东江纵队曾正式编入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和睢杞、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1947年夏,曾生司令奉命率领东纵全体人员到渤海区进行军队整训和两广纵队的组建工作。在此期间,接收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的两广籍解放战士1000余人及当地新参军战士1000余人。经过三个多月的整训,日,在惠民地区正式宣告“两广纵队”成立。日,为了解放华南,两广纵队由三野转隶四野指挥,1949年夏随四野大军南下。10月,同粤赣湘边纵队汇合,担负解放广州战役一翼的任务,为解放全广东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讯员 王景文YMG 记者刘洁摄影报道  东江纵队抵达烟台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华南人民抗战的旗帜——为纪念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而作
来源:南方网作者:
“东江纵队是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南域先锋、海外蜚声”“威震南粤、名扬海外。”量重千钧。今年是东江纵队宣告成立70周年纪念。东莞人民没有忘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子弟兵。纷纷以各种形式进行纪念和赞誉东江纵队。
1983年纪念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时,徐向前、聂荣臻、王震、杨尚昆、廖承志等共和国的老帅、老将军和国家领导人,都题词敬书,以志纪念。他们称:“东江纵队是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南域先锋、海外蜚声”“威震南粤、名扬海外。”量重千钧。今年是东江纵队宣告成立70周年纪念。东莞人民没有忘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子弟兵。纷纷以各种形式进行纪念和赞誉东江纵队。
一、东江纵队是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同志到广东,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并任书记,提出党组织要用各种办法掌握武装,学习抗日游击战争。与此同时,党中央又先后派张云逸、廖承志、云广英、潘汉年等到广州和香港建立八路军驻港粤办事处,扩大八路军新四军的影响。
也是在1937年9月,中共广州外县工委决定成立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外县工委委员姚永光兼任书记,领导东莞、宝安和增城部分地区的党组织。1938年1月中共广州外县工委又派王作尧到东莞任中心支部宣传委员,发展抗日武装;并陆续派袁鉴文、陈昶等一些政治军事干部来莞。
1938年4月,党中央指示撤销“南粤”,成立广东省委,张文彬任书记。在省委领导下成立军事委员会,由林平任书记。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各地党组织必须把建立人民抗日武装作为当前一项中心任务。号召全体党员和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并于8月,省军委在广州召开东莞、增城、番禺、从化、花县等广州外围县党的军事工作会议,研究建立和掌握民众抗日武装。
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根据省委指示也在1938年5月成立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姚永光任书记,袁鑑文任组织部长,王作尧任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领导东莞、宝安、增城部分地区党的工作。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首先利用“东莞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的名义,在东莞县城举办“抗日自卫团军事干部训练班”。中心县委决定由王作尧亲自领导。在1937年冬至1938年春,东莞中心支部在驻军支持下举办了两期军事训练班,动员了党员和进步青年200多人参加。并在高埗、东坑、大朗、山厦、石马等地建立了武装小组,东莞中心县委决定在此基础上从各乡村的党员、进步青年以及知识青年中选派了近200人参加军事训练,并在训练班建立了党支部,为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培养军事骨干。1938年6月间,东莞中心县委为了加强宝安方面的工作,决定派张广业(张如)等到宝安,成立中共东宝边区工作委员会,张广业任书记,他们在观澜、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以及宝安等地组织抗日自卫队等民众抗日武装。同时,东莞中心县委千方百计做好东莞县国民党社训总队的统战工作,派共产党员何与成任总队政训员,于1938年7月,成立了东莞县常备壮丁队,东莞中心县委动员了共产党员和工人,农民,进步知识青年118人,组成东莞县常备壮丁队第二中队,共产党员陈昶任中队长,成立黄树階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班、排干部均由中心县委派人担任,又派共产党员李燮邦和一批中共党员干部充实第一中队,李燮邦任第一中队副队长。这些都为中共在东宝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队战争打下一定的基础。
日,日本侵略军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从此,抗战烽火在华南燃烧起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消息传到东莞,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立即组建一支人民抗日的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次日,“青抗”“妇抗”的成员及县城附近的爱国青年,集中在莞城西门正街的立达小学,召开了成立“抗日模范队”的动员大会,并宣布由王作尧当队长。10月15日,抗日模范队在东莞城中山公园集中,宣布成立,全队15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进行军事训练,王作尧亲自担任教官,并于是日凌晨,在队长王作尧指导员袁鑑文率领下,开往大岭山的飞鹅村整训和建立抗日游击基地,中心县委组织各乡的抗日武装小组集中飞鹅整训,队伍很快发展到三四百人,挑选了一些身强力壮的组成一支战斗队,由中心县委委员卢仲夫担任小队长,其余组成民远队,在大岭山的飞鹅、连平、上下山门、大雁塘、杨梅圩一带,发动群众抗日,建立抗日游击基地。东莞常备壮丁队和东莞抗日模范队在东莞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分别在峡口榴花塔、西湖、京山和白沙抵抗来犯日军,打响了抗日的枪声。
10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在香港成立中共广东东南特委,派曾生、周伯明、谢鹤筹组成临时工作组,带领60多人回到惠阳县坪山,10月30日成立惠宝工委,曾生任书记。12月2日在周田村建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有80多人。
10月下旬,中共东(莞)宝(安)边区工委,在东莞南部的嶂阁白花洞一带,集中了清溪、塘沥、石马的抗日武装,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第二大队,约200多人。第一大队在黄木芬大队长率领下,活动在嶂阁、白花洞,第二大队在蔡子培大队长领导下活动在清溪、凤岗一带。
12月中下旬,坚持活动在东莞沦陷后的大岭山和东山的王作尧抗日模范队,与中共东宝边区工委张广业取得联系,他留下张英在大岭山掌握抗日自卫队,便和卢仲夫一起率领队伍,转移到东宝边的嶂阁、白花洞,同张广业、黄木芬领导的东宝惠边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会合,以“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的名义,在龙华、乌石岩一带活动。月底,成立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张广业任书记,决定从东莞各区动员来的抗日武装约200人,集中在东莞的苦草洞进行整训。在200多人中,挑选了120人,又集中增城阮海天的队伍编成第三中队,重新组成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副大队长卢仲夫。这支队伍,80%以上是共产党员,有两挺机枪,是一支有战斗力的政治素质好的队伍。他们驰骋在广九铁路以西的东宝地区,和曾生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同活跃在敌后的惠东宝,开展抗日的游击战争。当时,根据党中央和广东省委指示的精神,基于斗争策略上的需要,不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名义,而以爱国青年和华侨、港澳同胞自发组织的群众抗日武装,并争取国民革命军合法番号,以利部队生存和发展,东宝边人民抗日的游击大队于4月间改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简称“第二大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于5月间改为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简称“新编大队”),曾、王两部仍保持原来的党组织和独立的编制。“新编大队”大队长曾生。政训员兼副大队长周伯明“第二大队”大队长王作尧、政训员何与成、惯称曾、王部队,在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领导下,开展东江敌后的游击战争。
二、东江纵队是在华南敌后抗日战争中壮大发展的
中共领导的“曾部”和“王部”两支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取得广大群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支持、在抗日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时日作战的胜利。“新编大队”从1939年夏天开始,在葵涌、大小梅沙、沙头角、横岗一带,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与日伪作战大小30余次,9月12日,部队在副大队长周伯明指挥下,收复葵涌、沙头角,缴获一批军用物资;12月,又在横岗以北的鸡心石设伏,毙伤日军30余人。第二大队深入到石龙周围的桥头、石排、东坑一带敌后,袭击茶山日军据点;又在距宝安县城南头3公里处,火烧大涌桥,使日军南头至深圳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日,“第二大队”收复南头(时为宝安县城),取得在抗日战争中,在广东省首次解放县城的胜利。这些战斗中,虽然规模和战果不算大,但在东江敌后战场上,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锻炼和提高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战斗力。在坪山龙华与乌石岩建立了抗日游击基地,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部队在战斗中迅速发展到700多人。
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开始掀起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为配合全国第一次反共高潮,企图聚歼曾、王两部。日和9日晚,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分别从坪山和乌石岩向东突围,东移海陆丰。在顽固派的围攻、堵截下,我曾、王两部遭遇严重挫折,从800多人减至100多人,何与成、卢仲夫、李燮邦、罗尧、罗振辉、叶镜源等干部惨遭杀害。日,党中央指示:曾、王两部重返东宝惠抗日前线,曾、王两部遵照党中央“五八”指示,胜利返回东宝惠敌后。广东省委派林平担任两部的领导,坚持在惠东宝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上下坪会议”决定将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任第三大队大队长、王作尧任第五大队大队长、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委。1940年10月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第五大队挺进宝安的阳台山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多次打退日、伪、顽的进攻。1940年11月初第三大队在黄潭打退日军200多人的进攻,毙伤敌数十名,这是我部队返回敌后的第一仗,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不到半个月,第三大队由70多人发展到近200人,先后在大岭山8个乡成立了脱产的联防抗日自卫队共500多人,形成一支有八九百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为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正当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不断取得打击日伪军胜利时,1941年5月起,日伪顽向第三大队和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五月底,大岭山区抗日军民“三败刘发如”后,引起日军的巨大恐慌。于日,驻莞城、厚街、太平的日军长濑大队400多人倾巢而出,加上伪军分两路袭击大岭山区的中心百花洞,“三大”和“五大”第一中队和重机枪中队,互相配合打响了百花洞保卫战,百花洞战斗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以下50余人,战后日军哀鸣:“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王作尧和周伯明率领的第五大队,开创以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当时“五大”只有30多人枪组成的一个短枪队和一个长枪队(石龙队),先后粉碎了日伪军3000多人,顽军1000多人的多次轮番的“扫荡”,极为艰苦地建设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五大”在王作尧和周伯明指挥下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1941年的二月间,日伪顽军妄图以强大的兵力,一举消灭“五大”,先后调集二千多兵力,反复八次向“五大”进攻。反“扫荡”战斗,毙伤日军大佐指挥军官以下70多人。王作尧与周伯明还分别带队跳出顽军包围圈,连夜飞兵奔袭顽军在苦草洞的军械仓库,活捉了少校仓库主任,缴获6挺轻重机枪,一再粉碎敌顽的扫荡。1941年5月间,“五大”已由30多人的队伍发展到300多人,充实了“石龙队”,组建了重机枪中队。宝安人民群情振奋,全面展开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努力扩大部队,在全区组建有600多人枪的8个抗日自卫队,成立了抗日自卫总队,由曾鸿文任总队长。活跃地区也由宝安的布吉、龙华、乌石岩扩大到惠阳的坪山淡水一带,恢复宝安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重建以坪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到1941年秋,大岭山和阳台山不仅建立了区级的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1500人,武装民兵千余人,建立了大岭山区和阳台山区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梁鸿钧,政委林平、曾生任副总队长,王作尧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一个主力大队和四个地方大队,在原第五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主力大队,仍称第五大队,大队长王作尧兼任,副大队长周伯明,政治委员卢伟良,东莞地区部队仍称第三大队,大队长曾生兼任。东宝边地区部队编为惠阳大队,大队长彭沃,政委谭天度;宝安地区部队编为宝安大队,大队长曾鸿文,政委何鼎华;港九地区部队编为港九大队,大队长蔡国樑,政委陈达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以后,广东的顽军勾结日、伪军大举向根据地猖狂进犯。为给顽军有力的回击,大岭山和阳台山抗日军民,展开了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战斗。6月下旬,总队决定梁鸿钧、王作尧、杨康华率主力大队和惠阳大队挺进东莞,会同“三大”恢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反顽斗争的胜利。日军发起打通广九铁路战役,以支持太平洋战争。1943年11月中旬,日伪出动9000余人,在空军配合下,对我大岭山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下旬又对宝安根据地实行“多路围攻”,“三大”“五大”在根据地群众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战斗,粉碎敌人大规模的“万人扫荡”。一年来,作战80多次,共歼敌1300余人,我部队发展到7个大队3000多人,脱产的抗日自卫队千人。惠东宝抗日根据地完全恢复。还扩展到广州外围、大鹏湾、大亚湾沿海。打出了东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经过五年的抗日自卫战争,日,党中央指示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并正式公开宣告发表宣言和领导人就职通电。公开宣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东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壮大我军力量;广九铁路以西的部队,以三大为基础,扩编了东莞大队、铁东大队,在莞樟,莞太、宝太等公路沿线以及石龙、石排、企石一带,歼敌20多个连,迫使伪军1个营和一个暂编团投诚,港九大队不仅袭击敌人海上船只,还炸毁日军启德机场的油库和飞机;在路东地区,护航大队扩充为五个中队,500余人;路东清溪凤岗一带,何通、黄克带领的独立小队扩编为独立第三中队,由30人发展到150多人,活动于塘厦、平湖、樟木头一带。半年间,由成立时7个大队3000多人,发展到9个大队和一个独立中队,近5000余人。较大战斗148次,毙日军440人,伪军560余人,俘日伪军764人。1944年7月,在路西成立东宝行政督导处(县级政权)谭天度为主任,何鼎华、王士创为副主任,辖下有10个行政区,先后成立抗日民主区政府,人口有60万。6月22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延安向中外记者指出:中国敌后战场有三个:即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在华南敌后战场抗战者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华南敌军约有三个半师团、2个独立旅团,合计8万人,其中57师团在广九铁路沿线,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百分之七十。在广州外围的敌104师团,我抗击共30%. 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军政委员由书记林平主持召开土洋会议后,东江纵队对部队进行整编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第一支队以东莞大队、宝安大队和第三大队为基础,支队长卢伟良、政委队达明;分布在广九铁路沿线以西,东江河以南,珠江以东;第二支队以惠阳大队,铁东大队、独立第三中队、惠阳自卫大队和港九大队为基础,支队长蔡国良、政委张持平,分布在广九铁路以东,东江河以南大鹏湾以北;第三支队以第五大队为基础,支队长彭沃,政委陈志强,驻惠宝交界,部队整编后,迎来大发展时期。1944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进行大小战斗375次,击毙敌伪1514人,俘虏敌伪1276人,敌伪反正投诚246人,缴获轻重机枪33挺,长短枪1645支;扩展了东莞抗日根据地,开辟新区。9月18日第一支队谢阳光,何清率领“三龙大队”挺进东莞水乡,打响了“三保低涌”“攻克洗沙”战斗和“高埗战斗”,在东莞水乡开创了抗日游击基地。
1944年底,东江纵队副司令王作尧和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奉命开辟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初,率第三支队、三大队从企石北渡东江河,直接指挥第二支队、独立第三大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开辟了罗浮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邬强、李东明率北江支队向北发展,开辟北江东岸抗日根据地;又组建第六支队、第七支队向惠东、海陆丰发展,创建东江、韩江间的根据地,开辟东江上游的抗日根据地。
日至22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召开罗浮山会议,成立中共广东区委,林平任书记,决定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研究指导全省军事工作,政治部负责研究指导全省的政治工作,并于8月16日,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等1200余人,挺进粤北与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会合,在湘粤边界、在粤北、湘南创建五岭根据地,可是,8月28日南下支队到达广东南雄西北部的百顺地区时,日本侵略军已投降,国民党顽固派以五个军的兵力拟合围歼灭南下支队,为防止被动,南下支队遂向北转移。9月10日,广东区党委和东江纵队指示北上部队留在粤北山区坚持斗争。“粤北指挥部”统一对粤赣边地区部队的指挥,面对顽军的进攻,在粤赣湘边站稳脚跟,在粤北的仁化、南雄、始兴、和平、连平和江西的大余、虔南、龙南、定南及湖南的汝城等县完成了战略展开。经过九个月的斗争,开辟了湘粤赣边游击区、九连山区游击区、澄江地区游击区,扩展了北江东岸游击区,初步形成了粤赣湘边根据地和游击区。
东江纵队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坚持在华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对日伪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的3500余人,缴各种枪6500余支,炮25门,直到东江纵队北撤时,东江纵队成为一支拥有9个支队,6个独立大队,1.1万余人的队伍,组织民兵1.2万人。成立了江南、江北、粤北、东进四个指挥部。转战东江两岸、港九敌后,粤北山区和韩江地区39个县市,抵到广州市郊、粤赣湘边地区,控制着数百里的海岸线和通往香港的交通要道,威胁着敌占大城市广州和香港。在抗战7周年时,党中央、中央军委给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电报中指示:“你们在华南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成为我党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三、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坚持抗战作出的重要贡献
抗战八年,东江纵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远离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孤军作战,活动在敌占两大城市广州、香港之间,敌占重要交通动脉广九铁路两侧;既无高山大岭依靠,回旋地又很小的狭长地带。在困难艰苦的情况下,东江纵队全军指战员高举爱国抗战的旗帜,凝聚一群爱国的政治、文化、素质很高革命知识青年,爱国的工人农民,爱国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青年,为华南敌后抗战作出了应有贡献,“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东江纵队坚持在敌后与敌、伪、顽浴血奋战,从日寇铁蹄下解放了大片国土,先后建立了7个县级政府和一批区、乡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救灾度荒;实行合理负担,征收抗日公粮,废除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动员农、工、青、妇组织各种群众抗日团体,组织起1.2万人的民兵,创建了总面积共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游击区。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抗战七周年时致电:“你们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东江纵队在日军敌占香港时,成功抢救困处香港的重要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界人士,作出了特殊贡献,受到党中央的表扬,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这群被困在日寇魔爪下的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不少是文化界的各方面精英,是我国的瑰宝;他们在香港出版进步报刊,有宋庆龄主办的《保卫中国大同盟》邓文创主办、范长江为社长、胡仲持为总编辑的《华商报》,邹韬奋主编,夏衍、胡绳等为编委的《大众生活》,金仲华为总编辑的《光明报》,茅盾主办的《笔谈》……他们坚持抗战,日军侵占香港后,要将他们“一网打尽”,东江纵队接受秘密抢救任务后,以极大的力量,派出武工队,开辟交通线,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胜利完成任务,抢救出来的有800多名,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夏衍、戈宝权、千家驹等,困留在香港的重要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界人士全部安然脱险。
东江纵队深入港九敌后,直接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一是在港九地区营救出来的国际友人和外国官员,逃离日军集中营,经我部营救护送到大后方有89名,其中有英国的赖特上校等的英国、美国、印度、丹麦、挪威、菲律宾人;二是救护对日作战遇险的美国飞行员,有1944年2月,美第14航空队克尔中尉;1944年5月在大亚湾海面轰炸敌舰时被击落的美机5名飞行员:勒夫哥中尉、拉弗累尔中尉等,1945年1月日美第14航空队飞行员依根中尉和美第三舰队飞行员是克利汉上尉;三是与美军和英军合作,协助“英军服务团”,向美军提供对日作战的情报,美军要求我军同他们合作建立情报站,以利盟国空军对日作战,美第14航空队队长陈纳德和驻华美军司令都认为我部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贡献,使我军名扬四海。
东江纵队不仅牵制了日伪大量的兵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为了分化瓦解敌人,壮大反法西斯阵线力量,教育被俘的日军和我们站在一起,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先后成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华南支部”“台湾人民解放同盟”和“朝鲜人民独立同盟华南支部”,当时日本共产党总书记冈野进来电祝贺。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奋战中,在同日伪的战斗中有榴花塔阻击战、百花洞战斗、阳台山反击战、粉碎日军万人“扫荡”铜锣径伏击战、黄琼坑追击战、梅塘战斗、攻克洗沙、解放高埗、罗浮山会议保卫战,横扫莞太线等重要战斗,东江纵队牺牲指战员共25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爱国华侨和港澳同胞,有政治指导员菲律宾归侨沈尔七,有独立中队政委钟若潮,有全军上下一致敬仰的香港同胞送七个子女参军抗日的李淑桓,香港工人沈标大队长,南洋归侨叶凤生……以及“东移6烈士”黄友小鬼班等等。他们高举爱国旗帜,为保卫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是爱国的抗日模范。
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东江纵队等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执行《协定》,2583人于日,分乘美国三艘登陆舰,在曾生、王作尧、林锵云、杨康华等的领导下,北撤山东烟台。1947年扩大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林锵云为副政委,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了华东战场的南麻、临朐、诸城、豫东、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1949年3月,两广纵队归属第四野战军指挥,南下为解放广东作出了贡献。
由于国民党于6月26日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经中共中央同意,在广东各地留下的部分武装骨干,在中共广东区党委和中共香港分局的领导下,恢复武装斗争,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林平)与两广纵队等并肩作战解放全广东。
(作者傅泽铭)
(原载 日 东莞日报)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超级无比滴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由南方日报、南方新闻网、南方都市报、南方杂志等,组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1+X”联合采访团队,行走东西北,发现东西北的新变化,总结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向决策层提出解决建议。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十分需要倾听您的意见,希望您能给各地市评评分、提提意见,以更好地促进12市的工作。
竞赛时间:6月20日至7月20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江纵队纪念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