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少女契约之书中的十种识,就什么末那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盖亚识什么的

阿赖耶识究竟是什么 和末那识有什么区别? 求哲学帝指导 | 死理性派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20740人加入此小组
看完空境 来了兴致 百度百科说的太少 本人不是佛教徒 只是好奇
+ 加入我的果篮
去看圣斗士
图书馆可以找到很多唯识论的书,因明的也可以找到。这种佶屈聱牙的佛教认识论,在一些传统文化论坛应该会有很多人了解。
e引用 的话:图书馆可以找到很多唯识论的书,因明的也可以找到。这种佶屈聱牙的佛教认识论,在一些传统文化论坛应该会有很多人了解。额 就我们学校的破图书馆 算了吧 随缘吧
引用 的话:e 额 就我们学校的破图书馆 算了吧 随缘吧直接找西方哲学的教材就好了,何必学这些奇形怪状的学问
引用 的话:e 额 就我们学校的破图书馆 算了吧 随缘吧
引用 的话:ki.net多谢了 不过本来只想大致了解的 结果被过饱和打击了
这个我也好奇,还送你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是众生皆有,还是共有一个?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佛教“八识”是什么?
 来源:佛教文化网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责任编辑:释圆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末那识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谁在轮回?
我是谁?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轮回生死的有情认为我在轮回?
因为具有相对的恒常性,所以末那识将它视为恒常不变的对象恒生我执.末那识的存在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
有情凡夫身份的确立也正是末那识的作用.无始以来凡夫的末那识无时无刻不在执阿赖耶识为我,与阿赖耶识同时轮回,流转生死.所以末那识也是在轮回的。
末那识还有向第传送消息的功能:
第七识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八识传送消息而不加分别。第八识接受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存起来,所以最痴。
(术语)唯识论所说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之义。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蔽心性。
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其所依之。(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入卷八、卷六十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大乘义章卷三末]
中之第七识;华译,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为我, 有四个(我痴、我见、我爱、)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
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所说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称之为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一)地论家所说︰地论家以第为清净无垢的真识,视为与真如同一。然必有动此真识,开展生灭的动力,此实即第七,也 所谓生灭妄缘的不觉心,即根本无明。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 乃至相续识。’
又,《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闇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智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
‘此实入虚,推事无事,唯心妄见,故说为妄。又此妄心,亲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为妄。’又说第八为‘心’,第七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为意识。
(二)唯识家所说︰唯识家分为,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义而言︰‘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意即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八识虽恒时相续,但任运无分别,故非审思虑;第六识广亘三世,缘一切事理。但有间断,故非恒思虑。前五识任运无分别,且有间断,故无恒审思虑之义。然以恒审思虑之言,余识悉得除去,令之独显末那识之特质。
(2)就而言︰六、七两识同称意识,但《》加以区别,其文云(大正31?19b)︰‘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谓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
(3)就此识之所依而言︰《》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
(4)就所缘而言︰印度有四师之异说。首先,难陀以为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火辨以为缘第八之为我,缘相分为我所。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最后,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
‘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执第七、第八之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而认执主宰之本体,故总以之为妄分别之根本。
(5)论第七识之相应︰即我痴、我见、、我爱四烦恼;遍行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论云(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
(7)明其起灭︰于三乘果、灭尽定与出世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之别。论曰(大正31?23c)︰‘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
(8)若解第七分位之,有三位差别︰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与法我见相应之位,③与平等性智相应之位。《》卷五云(大正31?24b)︰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起法我见。
此外,唯识家认为在之中,末那识有三种位次,称为‘末那三位’。《》卷五云(大正31?24b)︰‘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1)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补特伽罗是梵语,译为数取趣,实则应译为人或生。 于第二的法我见,而通称为人我见。相应之位,系缘第八而起人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二乘有学菩萨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之位。
(2)法我见相应之位︰缘第八而起法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一切二乘、菩萨不起法空智果之位。
(3)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是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后,又于修道位中现起法空智果之位,为一切佛果。
三位中,前二位是有漏,第三位是无漏。
◎附︰编《》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节(摘录)
第六识在意识活动中已形成为一个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即‘分别,执为实我’之意)。不过, 自我中心还不是持续的, 他本身以外境为对象而具有间断性。但唯识论者正是依此安排了‘分别我执’的必备条件,窥基说︰‘间断,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粗猛故。’(《述记》卷四)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 以内在的第八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即执着第,思量为自我。这种坚执是强烈而生动的,它不随外境的而有间断, 它所坚执的第八识是永恒的。今取有关文句略加检证︰‘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执为实我。’(《》卷一)‘此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述记》卷四)
说,第六识是与外境相联系而构成一个随外境的迁流而时断时起的自我中心, ,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无间的自我中心;在这方面,它与第六识及第八识既有共同之处,复有差异,如下文所说︰‘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第七识),非恒审故。’(《述记》卷二十五)‘以相续故,此但名意,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述记》卷二十五)‘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说恒言,简(简别之意)第六识,意识(第六识)虽审思而非是恒,有间断故。次审思言,复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述记》卷十二)‘此我外缘,粗猛(指第六识),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举由七生增明为论,非实显之。彼是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遍三性心间杂生故。’(《述记》卷三十)
自我中心的最后根源的第七识,其特性便是连续与深远,如《述记》说︰‘第七深而 ’(《述记》卷四),‘行相深及相续’(《述记》卷四)。
[参考资料]《入》卷八〈刹那品〉;《》卷五十一、卷六十三;《论》;《唯识三十颂释》;《显扬圣教论》卷一;《显识论》;《解深密经疏》卷三;《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瑜伽论研究》;《印度哲学研究》第五册。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各是什么?_百度知道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各是什么?
旧译作无没识、宅识,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新译作藏识,末那识是第七识,思量为自我。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它的作用是思量、阿剌耶识等、阿黎耶识、本识,即执着第八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作阿罗耶识,译为意众生都有八个识。“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意有思量之义,或作第八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阿赖耶识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或作第八识、宅识。关于阿赖耶识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阿剌耶识等、本识,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旧译作无没识,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思量为自我。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新译作藏识,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即执着第八识,意有思量之义。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阿黎耶识,又作阿罗耶识,它的作用是思量。译为意。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末那识”佛学用语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那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