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 改革 汇聚正能量重塑新风尚 纠正 哪些思想观念 利益羁绊 杂音 诉求

王连喜:凝聚共识激发投身改革正能量
已有 432 次阅读 04:15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凝聚共识激发投身改革正能量&& 14:38&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王连喜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识,激发全社会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的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观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与改革关系的鲜明态度,是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为本改革观的明确宣示。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实践要求,也是执政为民执政观的真实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在改革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由人民评判改革的成败的信条不动摇,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及时地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实和保障群众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改革思维。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坚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力量源泉,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改革智慧和社会活力的不竭源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期盼为工作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始终有强大的民心后盾和民意基础,这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力量之源。新阶段新起点上,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发展要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就必须汲取群众的创造智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群众改革积极性,同时,还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正能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一个不断达成共识积聚能量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对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权力结构进行整合,对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也是一场新的触及灵魂的革命,这就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惯性和思维模式,冲破改革不彻底的体制机制羁绊,甚至清除那些在改革过程中又产生的阻挠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新障碍。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共识,激发全社会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市场、社会活力,形成改革、发展合力,才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遵循科学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自我调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科学的态度准确把握规律,就是科学把握和处理各种带有规律性的矛盾关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认识前提。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把握改革规律性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学习历史中发现规律;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从洞察趋势中把握规律;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从集思广益中认识规律;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从改革实践中提炼规律。 “四个下大功夫”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充分肯定,也是为坚持走中国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明确了方向,并且提出了根本性的任务与要求。可以说,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寻找答案;就是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上”与“下”的呼应,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点”与“面”的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而展开的“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改革辩证法的绝妙应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必须坚持从全局出发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变”与“稳”的平衡,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遵循改革的规律,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特别是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相结合,才能既有闯的劲头,又不会犯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这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是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就是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明确指出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只有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才能达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最大程度的统一,才能让改革红利释放到最大限度。30多年改革实践表明: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必须找到平衡点、结合点,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发,实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观、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的有机统一。(作者系深圳市委党校教授)&[责任编辑:焦杨]标签:&&&&&&&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今日关注 /7
   曾经有人这样来综合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用今天的话说,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领导能力、会综合分析意见、善于把握机会的聪明人,是东汉末三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春申君黄歇是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对比其他三人,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按照先秦“公子”的衡量标准,春申君仅为辩士。
  在杨瀚看来,根本不存在绝食之事。由于蒋介石仓皇出逃时没来得及戴满口的假牙,吃饭就成了问题。副官们问他想吃什么东西,他摇摇头用手指着嘴说:我不能吃东西。他这时是不能吃,而不是不吃,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绝食’之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一个是文绣,她主动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末代皇帝溥仪。还有一个女人,她也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这个女人是“王氏”,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两天之后,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城镇登出一则广告,悬赏捉拿10个逃亡奴隶。其中两个是“尼格罗奴隶”,即黑人奴隶;另外8个是白人奴隶。而悬赏追捕他们的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
  这个25岁才毕业的大龄师范中专生,又没有任何过硬的家世背景相助,在相当拼爹的民国时代竟然笑到最后,在后半程一路超越留洋博士、北大教授甚至首富女婿大总统,果断地逆袭成功夺得天下。厚积而薄发,猛人就是这么任性。
  我们几乎没有谁没看过还珠格格的,甚至我们不少人都是看着还珠格格长大的,然而历史上真正的还珠格格是怎么样的呢?她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琼瑶阿姨了解到还珠格格的原型,老佛爷应该是孝庄皇太后,皇帝也应该是顺治皇帝。
光明网版权所有您所在的位置:
党报谈深化改革:以刚柔相济之策突破利益藩篱
10:20:48 作者:
  尽管利益暗礁无处不在,触动利益也许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是改革勇气不应裹足,改革行动不能止步,只要因地制宜、遭时为法、随事而制,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矩阵中找到出路  有人说,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进入&利益政治的时代&。与改革之初不同,如果说那时改革阻力主要是思想束缚和观念禁锢,那么今天,还多了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些改革举措之所以决而难行、久推不转,主要是因为利益关系的羁绊、利益固化的阻碍。  那么,我们就只能屈从于既有的利益格局,在利益固化面前偃旗息鼓,坐看改革机会付诸东流?显然不是。虽然人人受益的帕累托改进越来越难,但是利益的阻碍也远非铁板一块,办法总比困难多。前不久,笔者在广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调查,改革先行者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调整的阵痛,也努力在利益丛林中披荆斩棘、寻找出路。从广东的探索中,至少能总结出三种突破利益固化的路径模式。  第一种是&敢做减法&,概而言之,就是坚决打掉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广州市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大多数审批事项从前置改为后置。本为简化登记手续、激发市场活力,但执行过程却阻力重重。原因很简单:前置审批才是货真价实的权力,后置审批只是监管责任,剥夺权力、明确责任,不就是要动一些人的奶酪吗?  一些部门先是不愿意改革,后来则表示&改可以,但是本部门要放在前置审批&。关键时刻,广州市政府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动真碰硬的力度,坚决把该改的改到位,使广州成为第一个实现&先照后证&的省会城市。可见,对于那些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看准了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没有商量和妥协的余地。面对不合理的利益诉求,敢于义无反顾地予以破除,这就是改革勇气。  第二种是&善用增量&。改革固然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但是改革同样会创造利益增量,如何利用利益增量减少改革阻力,有着巨大的作为空间。中山市率先建立社会征信与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打造广东首个综合型&网上信贷大厅&,需要整合工商、质检、地税等30个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突破部门隔离、连通信息孤岛,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大数据效用逐渐显现,不同职能部门意识到,自己掌握的企业征信信息一旦与银行贷款这个&撒手锏&相关联,本部门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就有了更有力的抓手,无论是征税还是环卫检查,企业都不敢再敷衍。虽然不再&信息独享&,但是各部门的权威性大大增强、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改革阻力因之骤减。这启发我们,善用改革带来的利益增量,就能够形成&补偿效应&,进而降低利益阻碍的烈度。  第三种是&优化分配&,如果利益总量不变,优化分配有助于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催生出产业转移的战略抉择。然而,发达城市的企业如果短时间成规模外迁,势必带来GDP回落,更令人忧心的是,如果笼子腾出来了,鸟却没飞来,又该怎么办?产业转移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正是产业转移在一些地方遭遇的现实处境。  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走出你得我失的零和困局,既能让落后地区获得红利,又能让发达城市降低风险。在此思路下,&飞地&模式应运而生:企业设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为当地解决就业、拉动生产,但是产值、税收仍然算到输出产业的城市账上,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由此可见,一些改革举措看似零和博弈,其中仍然有足够的腾挪空间,调节分配方式,就能让利益调整&一子落而全盘活&。  上述探索在全国的改革浪潮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们所体现的改革思路则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尽管利益暗礁无处不在,触动利益也许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是改革勇气不应裹足,改革行动不能止步,只要因地制宜、遭时为法、随事而制,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矩阵中找到出路。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杨帆
我来说两句
没有找到栏目。 parent:null
catalog:图文
号 淄博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href='/qx/rd/804314.html'1
更多网评相关: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刷新页面即显示您的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中国改革如何摆脱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
中国改革如何摆脱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
08月28日 11:30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
本报记者 崔克亮 袁国铭
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既得利益集团导致中国改革陷入“转型陷阱”。既得利益集团为巩固并不断拓展自身的特殊利益,阻滞着中国以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为导向的良性改革,试图将中国改革大业要么牵绊在蹭蹬不前的状态,要么引向恶性发展的歧路。这将陷中国社会于更为严峻的境地,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不能与公义相向而行,从而背离基本的民意,蛀蚀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鉴此,国人不得不夙夜忧思并至为关切:中国改革如何摆脱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中国改革向何处去?
带着这个“巨大”而沉重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博士。
科学发展观的践履历经十年,为何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胡锦涛同志在7月23日的党校讲话中讲到科学发展观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认为,可能其中就有包括利益集团在内的各种抵制力量的挑战。您认为,科学发展观的践履历经10年,为何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李佐军: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在实践中面临这些困难,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相应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体制机制是政府管理体制,政府转型是整个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政府实践是整个社会实践的轴。而政府还没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实现转型,当前政府改革遇到了许多障碍,障碍之一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需要落实到企业和个人。每个社会主体都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实践。这需要建立起一种机制,让每个社会主体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内在动力。但目前这种内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科学发展观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有何种表现?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经济时报: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有何种表现?它是如何形成的?
李佐军:谈到既得利益集团,首先必须弄清哪些是既得利益集团?一是政府权力部门;二是垄断行业,以及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等;三是房地产、金融等投机部门;四是有一定权力的机关事业单位;五是一些与公权有过度密切关系的私人部门和机构,包括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六是享有各种优惠和特权的开发区、试验区、新区、示范区等等。这些都是各种形式的既得利益主体。
在经济上,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垄断特权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和特殊收益,譬如很多央企通过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垄断收益,还有些一些机构则通过一些倾斜政策支持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在政治上,既得利益集团主要表现在其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有权者未能承担应有的责任。
有些既得利益集团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变种。计划经济的体制特征是中央集权,各种经济活动由经济计划管理部门实施。由于整个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及时推进,部分计划管理部门以新的形式保留下来,仍然享有不少独特权力,成为典型的既得利益集团。
有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过渡体制中产生的。由于中国改革不彻底,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平衡,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实行了“双轨制”,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扭曲的过渡型体制。在这种过渡型体制中衍生出一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它们一方面掌握着传统体制的一些权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又利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表面上看是进行市场交易,而实质上是进行权钱交易,“以权力搅买卖”,攫取巨额不当利益。
有些私人部门,包括部分外企,也是一种既得利益集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制定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政策,于是给一些区域、企业和个人赋予了倾斜性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导致了此类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它们当然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且还要争取更多的优惠特权。
一些投机主体则利用不健全的过渡体制也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未能及时建立起新的现代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部分权贵控制市场的体制形态。这种扭曲性的体制有很多漏洞,一部分投机主体不一定掌握公权,但它们利用了过渡体制的缺陷,实现了自身的既得利益。
中国经济时报: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反映在社会领域又呈现出何种形态?
李佐军:这实际上涉及到公民社会建设中的权利配置和权利保障问题。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公平配置。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既包括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权利配置,也包括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层级政府、不同企业、不同民众群体之间的权利配置。权利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但我国权利配置的实际情况是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是不公平的,由此导致国民分为不同的阶层,导致国民待遇差异很大。
对企业和民众而言,主要权利有三种:一是产权或者说所有权;二是自由选择权,包括自主经营权、自由择业权、自由迁徙权等;三是平等交易权,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按照法律规则公正透明地进行平等交易的权力。
只有解决好这三种权利的合理配置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公民社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市场经济,建立起我经常提到的“中国特色人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分为“人本市场经济”、“资本市场经济”和“权贵市场经济”三种基本形态,不论是“权贵市场经济”还是“资本市场经济”都有其不合理之处,只有发展“人本市场经济”才是正确的方向。建设“人本市场经济”的关键是解决好上述三种权利的公平、合理配置问题。只要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不难了。
利益集团在宏观政策、房地产调控、发展方式转变、国企改革、价格改革、财税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形成掣肘
中国经济时报:利益集团已然是中国的现实,成为政策制定中实际存在的因素。从实证角度讨论,利益集团在诸如房地产调控、宏观政策、发展方式转变、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如能源价格改革)、财税改革(如房产税、个税)、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形成掣肘。您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
李佐军:在房地产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应该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通过高房价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含土地财政)、GDP政绩、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寻租腐败机会。其次应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通过房地产贷款等手段,从高房价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当然房地产开发商,也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它们通过与政府公权的结合,从高房价中获得了超额利润。要想让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就应该着力解决好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合理配置问题,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在宏观政策方面的表现呢?
李佐军:在宏观政策方面,利率的每次变动都是与利益集团相关的一次博弈。像银行、国企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都是扭曲利率的受益者,它们凭借强有力的话语权等,造成利率该降的时候没降,该升的时候没升,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出口和外汇储备方面的既得利益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出口部门。由于我国已成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和企业都依赖于出口,GDP的增长也依赖于出口。于是,出口退税等政策就大行其道,催生了一些既得利益主体。由于这些利益主体的杯葛,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合理增长,形成了基础货币增发的压力。
税收政策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分配。当前,为了稳增长,必须主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依赖于企业减负,合理的税收政策应该是全面减税。但政府作为税收的最大既得利益主体,就不太愿意面对全面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税收政策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博弈。房产税征收对于大量有房者而言就是一种损失,而政府则可能受益于它。
土地政策也涉及到多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博弈。土地政策从紧,会增加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力,较多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但会损害地方政府的利益;反之,土地政策放松,则会减少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力,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但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利益。
总之,所有这些宏观政策的背后都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身影,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中国经济时报: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表现?
李佐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减少政府投资,扩大消费。这必然触动投资主管部门的权力。对地方政府和基建部门来说,大投资意味着大资金,大资金意味着大收益,减少投资则会直接损害地方政府和基建部门的利益。
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则会损害部分企业的利益,会遇到这些企业的阻碍。还有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如此,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就会对那些产生污染的企业和项目主体带来利益损失。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但发展新能源对于传统能源生产企业——例如“三桶油”等既得利益主体——就形成了威胁,因为一旦新能源获得推广,就必然压缩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难免会形成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在国企改革上的表现?
李佐军:国有企业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八九十年代的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比重逐步下降,权益有所减少。但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又获得了很多新的特权,地位不断上升,近年来“国进民退”有所加剧,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当下我国最主要的既得利益群体。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不小,有的人将国有企业改革等同于私有化进行批判,其实私有化与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一回事。
中国经济时报:价格领域的表现?
李佐军:像石油、电力、水资源等价格改革和煤电价格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背后都是利益集团在博弈。石油、电力和水利部门凭借垄断地位成为既得利益主体,它们希望保持垄断定价地位。在这里,民众是一种特别的利益博弈主体。出于政治考量,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谐,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对水、电等资源定价偏低,实质是实行“价格福利制度”。这种制度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使得资源的稀缺性未能得到体现,重要资源的价格没有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政府价格管理部门也是一个重要的既得利益主体。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无需政府干预。而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中,石油、电力、水资源等的价格是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来制定的。因此,价格管理部门凭借定价权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
西方国家的利益集团与中国有何不同?
中国经济时报:就世界范围而言,虽然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它一般来说是短视的,缺少公共的和长远的考量。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中国的利益集团往往由于与公权力搅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公权力的一种,因而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利益集团有很大不同。西方的利益集团与中国有何不同?西方利益集团在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上与中国有何不同?
李佐军:中国利益集团与西方利益集团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利益集团大多是因为市场垄断形成的,即在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垄断;中国的利益集团大多通过行政垄断形成的。第二,西方利益集团大多是因私权发展过度而形成的;中国的利益集团一般都与政府相关,过大的公权干预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第三,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往往是利用大资本的力量形成的;而中国则多是靠权力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第四,西方利益集团一般都通过媒体和舆论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中国利益集团主要是通过内部会议的决议来制定和影响政策,虽然也有传媒的影响,但影响力有限。
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良性发展有何危害?
中国经济时报: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良性发展有何危害?
李佐军:由不公平制度而形成的特殊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形成了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的最大困难,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既得利益集团希望现有的过渡型体制继续运行,这样它们可以继续控制较多的权力、资源、话语权,保持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它们人数并不多,但却是我国下一步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是损害了改革的声誉。由于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使得民众对市场化改革产生了质疑。许多人将近些年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加重、既得利益集团不断膨胀的原因都归结到市场化改革上。实际上,很多问题的产生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而是由改革不彻底、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平衡带来的。同时,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话语权故意混淆视听,让民众对改革产生误解,以便长期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
三是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既得利益的存在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分配的不公。财富分配不公必然会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造成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和谐,进而给社会稳定带来直接威胁。
如何改革由特殊既得利益集团主导的利益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如此之大,如何改革之?
李佐军:实际上,改革都是围绕责权利配置展开的,因此,只有采取削权、减利、增责的方式才能逐渐削弱特殊利益集团。即削弱其既得权力,减少其利益,增加其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权利配置相对合理。这是一个总的思路和方向。当然,针对不同的既得利益主体,改革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政府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减权、减机构、减人、减税费、增责任”,即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增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责任,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这是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限范围、削特权、增上交、加责任”。一是要限定国有企业的范围。国有企业应主要经营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即应该专注于公众需要而民营企业不愿意干的公共产品生产;在竞争性领域,应该逐步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二是去掉垄断行业中国企已获得的一些特权,包括行业进入的特权、垄断土地资源的特权、垄断信贷的特权、垄断定价的特权等。三是增加利润的上缴。国企资产是全民共有的,不能仅为国企内部的小利益集团所用,必须惠及全民。四是增加垄断行业中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占有大量的国有资源,又有那么多的先天优势,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投机部门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去土壤、加处罚、增公平竞争”。如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是一个容易产生泡沫、投机比较盛行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也形成了许多特殊既得利益主体。一是要铲掉过度投机得以生存的土壤,加大投机的成本;二是要加大对过度投机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一些从事过度投机行为的机构及其非法收入从重处罚;三是要按照公平竞争的理念,建立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对事业单位、园区、外企等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少优惠特权。这类主体往往与公权力相结合,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利用公权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如很多园区就是政企合一:一方面享有政府公权,另一方面进行企业化运作,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许多外企则获得了过多的优惠特权。因此,必须去掉它们的这些特权。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推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改革战略,是为了打破计划经济的铁板一块,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如果仍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享受过多的特权和优惠政策,我认为这不符合改革开放的初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不符合现代法治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有悖于WTO的基本原则。直到目前,还存在不断给一些企业、一些地区特权和优惠政策支持的情况。我认为,将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让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展开竞争。
面对群体性事件,如何打破政绩工程和土地财政的逻辑?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尤其是最近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如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等,暴露出了地方治理困局,也凸显了一些利益集团(如连结在政绩工程和土地财政等链条上的利益群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戕害。如何打破政绩工程和土地财政的逻辑,使得公共服务和社会公正成为地方治理遵循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取向?
李佐军:对如何打破这个逻辑,我提出下面的建议。
第一,通过政府改革,即做好我前面讲到的“四减一增”(“减权、减机构、减人、减税费、增责任”),使政府真正成为有限政府、高效政府、清廉政府。
第二,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政绩工程、土地财政和地方基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事权较多,财权不够(中央上收的财权太多),导致很多扭曲行为的产生。
第三,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以往的政绩考核注重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今后应该重点转向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等,注重民生、效益、效率指标。还有一个谁来考核政府的问题。上下互相考核可能更为全面一些。更要让民众考核政府,可以促使政府尊重民意,改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第四,必须尽快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在地方自治领域应逐步试点。
第五,强化公民社会建设。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滞后,民众应有的公民权利未能得到保障。公权过盛,民权太弱。所以要限制公权,保障民权。
第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入21世纪后,媒体无论是形式还是数量都有较大发展,但在很多方面(譬如内容)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如果不是急于封锁舆论,而是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相信大多数事件可以很快化解。
当下中国“顶顶层设计”和整体改革的可行途径
中国经济时报:在某种程度上,能否抵制并消除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负能量,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正能量,关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前行的重大考验。您认为,中央决策层应该拿出何种理论和实践勇气才能经受住这一重大考验?换言之,当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的可行途径何在?
李佐军: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学习改革开放之初的做法,像当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那样,围绕改革目标、方向、路径、步骤等开展大讨论。凝聚共识,减少分歧,为下一步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希望各级政府能站在党和国家命运抉择的高度,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决心对当下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改革。今后的改革再也不能绕开这个问题了。
第三,重视改革机构的设置,强化“顶顶层设计”。建议专门成立一个层次很高的体制改革委员会,全面主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的方向与政策。
第四,制定全方位改革的具体规划。就像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样,制定各个层次的改革规划,通过规划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路径、具体措施和行动步骤。而且,关于改革的这些规划必须要落到实处。目前,可能需要对一些不利于改革的法律和章程条款进行修改,为改革的大力推进扫清制度障碍。
第五,找准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任务更重,改革的领域更宽,改革的复杂程度更高,因此,必须找准突破口,逐个改革。我认为突破口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改革,二是垄断行业及其国企改革,因为所有的改革都无法绕过这两方面的改革。
第六,开展改革“新试点”工作。“新试点”不同于以往在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前提下进行的试点,而是力图打破垄断、进行良性竞争。改革“新试点”旨在消除特权,而不是像有些地方政府那样,打着改革试点的旗号,实则以获得更多特权和政策倾斜为鹄的。后者只能称为“伪改革”。
中国的未来系于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则前途光明。新一轮改革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需要涉“深水区”,需要魄力和勇气,需要有新思路,需要“转变改革方式”,需要推进以“人本改革”为特征的“科学改革”。
&&&&&&&&&&&&&&&&&&&&&&&&&&&&&&&&&&&&&&&&&&&&&&&&&&&&&&&&&&&(日《中国经济时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颍汇聚劳动正能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