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和平往来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201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复习(带解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搜索:
201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复习(带解析)
作者:佚名 试题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1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复习(带解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天添资源网 w ww.tT z Y w.C Om &&& 2015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带解析)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情分析:&&&& 本专题包括了世界现代政治史部分的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经济史部分的苏联改革史,之所以要把政治模块的十月革命放到本专题一起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二是希望能整体把握苏联的历史,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记忆这一部分的知识,毕竟苏联这一国家是高考备考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按道理来说,多少都有题目涉及的。十月革命(;广东文综&#08•广东单科•22)一般是比较多,经济史部分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出现,考得比较多的是新经济政策(;广东文综•22)、斯大林模式(;广东文综&#11•广东文综&#08•广东单科•30),主观题常考的是集中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关注苏联模式与罗斯福新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的比较考查。二战后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广东单科•22)一般比较少单独考到,注意比较它们的异同就可以了。考点演练:&&&&&&&&&&&&&&&&&&&&&&&&&&&&&&&&&&&&&&&& 俄国十月革命1.“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1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近代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广大人民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答案& D解析& A、C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根本上反映”。B项本身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2.沙皇尼古拉二世曾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十月革命答案& A解析& 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反映的相关事件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故选A项。3.米高扬在苏共二十大的发言中曾高度评价临时政府:“二月革命的结果,俄国劳动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而这样的民主自由甚至在当时被称为最民主的美国也是不曾有过的。”对此,你的认识是(  )。A.正确,二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错误,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C.正确,二月革命使俄国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D.错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实权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俄国劳动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是错误的,一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二是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农民根本未获得真正的民主自由,故选D项。答案 D
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中的“工人、雇农和农民”即可排除A项。C项错误,沙皇专制已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D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俄国没有采用过。《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联系当时两个政权并存的形势可知,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符合题意。5.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 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 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 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经济& D. 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6. “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 本质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C. 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D. 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B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发生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里面的,资本主义不发达,所以A、C、D项说法错误。7. 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B.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C.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D. 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A 【解析】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瞿秋白在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解析&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故选C项。2.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 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 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 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C三项指的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D。
3.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考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解析】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BD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答案】A4、下面是俄国(苏联)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生产&59.3%&56.3%&51.9%&56.6%&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故选D项。
5.“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 B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此全力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的做法最符合上述特点,故选B项。
6.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C。苏联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7.分析比较下列两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题指南】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解读图文信息,紧扣年的时间;二是注意迁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政策。【解析】选B。据1913年和1937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可知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错误;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故选B。8.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B 【解析】从“灾难性”“对人漠不关心”这些词可明确其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应选C项。【答案】C
2.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②农业税锐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据题干时间:1955年,可以判断为赫鲁晓夫改革,据所学知识,采取的许多农业改革措施取得了成效,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史实,也是工业改革措施,排除。& 【答案】A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促进了苏联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但有人说正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才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经济陷于停滞状态。这一说法的依据主要是& (&&& )A.勃列日涅夫改变了赫鲁晓夫调整农业的经济政策B.勃列日涅夫放宽企业自主权造成企业经营状态混乱C.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失衡D.勃列日涅夫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答案& C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范畴,这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陷于停滞的重要原因。故选C项。4.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从时间“1973”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B&5. 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 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考点】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能程度得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答案】B6.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考试说明: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情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现代经济史部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广东文综&#10•广东文综•39)与罗斯福新政(2012年广东文综、;广东文综&#09•广东单科•23),另外一方面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广东文综&#10•广东文综&#09•广东单科•30),一般情况下,在高考中,选择题与主观题都会有角度涉及,近几年高考,一般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实质、作用)考得比较多,而经济危机涉及比较少,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背景、措施、实质、评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出现,所以应该放在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还要注意关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带出现的“滞涨”它们的方方面面要注意把握。考点演练:&&&&&&&&&&&&&&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引起文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B.苏联实力壮大的威胁C.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1932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中。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A、B在时间上可以排除,C符合罗斯福新政,但不会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局面。2.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说明(&&&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C.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考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表明D项,其余选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信息。【答案】D3.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解析】选D。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因此可以说新政的成功也得益于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4.为保护劳工权利出台相关法案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举措,这些法案的出台,反映了(  )①美国工人运动的空前胜利②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③国会支持改革的经济运行机制④将劳资关系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期间为减少盲目生产而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工业,将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这与保护劳工权利无关,④错误。①②③表述均正确。5.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目的是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所以“蓝鹰运动”只是第一步,不可能是核心,排除A。“蓝鹰运动”并不是国有化,也不是社会保障措施,排除C、D。“蓝鹰运动”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B正确。【误区警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要注意从罗斯福的阶级立场及新政的结果去分析,而不能局限于表面现象或具体的某个措施。6.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考点】罗斯福新政【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历史问题与历史现象能力。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劳动人们购买力地下,于是造成“生产过剩”危机。因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答案】C&
7.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B.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C.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考点】罗斯福新政【解析】第一种分析没有看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通过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合理成分,尽量缓解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带来的弊端。故选C。【答案】C
8.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中统计:“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形成上述统计数据的原因认识不正确的是(  )A.殖民掠夺加剧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B.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C.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的优势D.自由放任主义维持了西方的领先地位选D。年,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魔力”是指(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    C.科技进步    D.知识经济2.15.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D 【解析】 安全网指社会福利,结合福利国家的作用可排除②。
3.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A.经营者革命&B.福利国家的出现C.国有化的推动&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析】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企业和平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答案】A4.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说,“公司……不再被一群易于识别的人拥有,而是被数量庞大,可能是数以百万的人拥有,每个人只持有很少的股份,因此对公众公司或者这种体制而言,面临的挑战是,谁来约束公司的老板。”加斯•塞隆纳所评论的是(&&& )A.工业革命时代小企业规模扩大&&&&&& B.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C.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调整&&&&&& D.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考点】人民资本主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解能力。企业经营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故选C【答案】C
5.据统计,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A.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B.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C. 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 【解析】 从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可看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6、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析】题干反映的凯恩斯理论失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 AB项排除;70年代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说法错误;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80年代的经济滞胀,D项正确。【答案】D7.传统理论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截然对立的。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资本社会化、国民经济的计划化、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等,都充分证明了(&&& )A.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生了改变B.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化D.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全面化【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反映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二者相互借鉴和学习,在当今共同发展的观点,因袭应选B项,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答案】B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情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现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讲述两极格局(;广东文综&#12•广东文综&#11•广东文综&#10•广东文综&#-70年代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广东文综•23)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广东单科•25),本专题内容通常有1道选择题,然后在主观题会有一个小问或者是在答案要点里涉及,希望能够构建好知识网络,做到不混乱,心中有数。选择题出题角度比较多集中在多极化趋势,建议可以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观题多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考察,难度中等,另外, 关注两级格局的影响,多极化出现的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影响,注意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之一要点在主观题答案要点里出现,无论是原因还是影响都有涉及。考点演练:&&&&&&&&&&&&&&&&&&&&&&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不得不重建。”当时“重建世界”的原因不包括(&&& )A.原有世界体系遭到破坏&&& &&&&&&& B.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C.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加据&&&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影响【考点】美苏冷战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解析】把握材料“随着二战的结束”,可知此时的“重建世界”是指美苏根据自身利益和实力的对比两分世界格局的建立,也就是两极格局的建立。D项不结盟运动出现与两极格局形成后,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答案】D
2.以下是一位美国政治家的著名演讲:“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我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完全的合作。”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B.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C.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D.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中认为美国能拯救世界经济的恢复,说明世界各国普遍被削弱,美国恢复世界经济的目的是要称霸世界。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二战结束后的初期,二战后初期形成了冷战局面。故选B项。
3.对于朝鲜战争,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A.美苏媒体的对立B.缓和与动荡并存C.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解析】选C。美苏媒体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说明了政治立场的差异,也说明了其对不同政权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C符合题意。【误区警示】本题学生容易误选A,误选的原因是没有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
4.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解析】选C。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A、B、D都与马歇尔计划不符。5.某一条约中有如下文字:“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本条约须经批准,批准书将向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交存。”该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B.说明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超C.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结束&&&&&&& D.说明美苏对峙格局趋于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两级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说明1949年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形成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根据“本条约须经批准书将向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交存”反映的则是苏联与东欧民主国家于195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建立了与美国对抗的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答案】D6.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考点】冷战和美苏争霸【解析】本题可结合材料的时间和的内含信息来思考。丘吉尔的话意指当时的新式武器同时威胁了世界大国和小国。1949年8月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在当时美苏冷战和对峙格局,谁也不敢轻易挑起大战,因此形成核均势下的和平。故A项符合题意,且B、C、D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可排除。【答案】A7.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解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指从1945年到1982年间,这一时期正是苏美冷战时期,从材料看,战争多发生在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这些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美苏争霸导致这些地区战争频繁,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故A项不准确,材料无法体现B、C项的说法。【答案】D
&&&&&&&&&&&&&&&&&&&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它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十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解析】选B。“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指的是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B正确。法德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排除A;C、D与题干无关。2.& 对下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①欧洲各国实行经济联合,发挥整体优势 ②美国忙于越南战争,经济发展缓慢③欧洲各国放弃了依靠美国的外交政策&& 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表格反映的是欧共体在经济的许多方面超过了美国,只要钢产量与美国接近,其它方面都超过了美国,因此表格反映的应该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史实。③错在欧洲各国,欧共体不是所有欧洲国家。【答案】A
3.关于未来多极化格局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美、日、欧、俄、中、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美国实力的衰弱&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答案:A答案解析:分析:B不对,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只是多极化力量的一支;C不对,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D不对,无论“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都反映出“一超多强”局面而非瓦解,因此只有A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点评:这种最佳选择题主要担负考查“历史阐释”能力的任务,设计的理论含量普遍比较高,因而考生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时,还必须运用相应的史学理论或基本观点。例如鉴别一场社会革命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要运用生产务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革命运动的根源作出分析;而鉴别一项重大措施的主要目的,则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联系具体措施的内容及其出台的背景,分析施政者企图达到的主要目标或结果。 4.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解析】选D。20世纪60年代是两极格局时期,印度的崛起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同时冲击了两极格局。本题中A、B与材料明显不符;C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指美、欧(欧共体)、日,本题选D。
5.“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以下不属于“撼动”和“挑战”的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欧盟的成立&&&&&&&&&&&&&&&&&&&&&&&& D.日本的崛起【解析】根据所学,六七十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有中国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复苏;不结盟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等,本题ABD三项正确,C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而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答案】C6.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考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机遇”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进行扶持,这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故答案选C。重建欧洲时,美国并没有需要日本产业技术,可排除A。选项B不是机遇,而且日本军国主义残余没有得到清除,可排除B。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是欧洲,可排除D。【答案】C&
7.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 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 国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宗旨。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答案】C&&&&&&&&&&&&&&&&&&&&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展或者被起诉。大卫•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考点】苏联解体【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苏联时代主要是靠非法积累物质财富,这就使社会矛盾容易激化。故选B【答案】B
2.读下表可以得出&&&&&&&&&&& 战争&朝鲜战争(年)&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西欧(法国)&参加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B.苏联对西欧的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考点】 战争与和平【解析】 根据表格里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的信息,可判断西欧在外交上越来越体现出自己的独立主张,用一个声音说话,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正确。冷战格局下,西欧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故B错误。“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这些外交主张表明西欧一些国家对美国的控制不满,但尚未反目成仇,故C不准确。D属于绝对化的说法,显然不符合西欧国家长期殖民侵略的历史事实,故D错误。【答案】A3.2011年初,埃及首都开罗不断发生群众示威,久掌政权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继而,利比亚反对派推翻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掌权的卡扎菲政府。这些反对派的背后,都有西方力量的支持。也门局势持续动荡;号称“中东心脏”的叙利亚和伊朗相继面对美欧的外来压力。你认为造成北非西亚地区局势动荡,除了经济和宗教上的原因以外,还有(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存在,美欧推行西方价值观②“冷战”压抑下的民族问题的逐步暴露③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滞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冷战”后的世界局势,从题干中材料信息看有西方大国的干涉,也有民族问题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滞后。这些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4.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蒂文•平克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重要因素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快捷D.全球局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解析】选D。由材料中“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全球局势总体缓和;但是,“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义制度,本国内的反对派斗争的目的也不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排除③。5.2005年6月,在美国一欧盟首脑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说:“当美国和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时,世界就会听得更加清楚。”这不免令人有些诧异:“欧洲一个声音”怎么变成“美欧一个声音”了?这说明(&&& )A.欧盟放弃了对多极化目标的追求B.欧盟借美国之力寻求世界领导者的角色C.美国想与欧盟一起称霸世界D.美欧合作体现了双方各方面利益的需求【考点】世纪之交多极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分析能力和史学方法。关键信息:“2005年6月”“ 布什说”“ 美欧一个声音”“这说明”, 另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提问中一般出现了“说明”“体现”“这”等词语考查的是事物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A与历史事实不符合,C断章取义;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B是现象,D是本质,故选D.【答案】D6.亨廷顿认为,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B.基于单一文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世界和平C.美国单极化的目标构建带来文明的冲突D.多元文明的对话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世界秩序【考点】多极化趋势【解析】把握材料“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即可知选择D项。【答案】D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考情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3部分知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广东文综&#12•广东文综&#09•广东单科•2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广东文综&#10•广东文综•39),经济全球化(;广东文综•38),在一般情况下,选择题会有一题直接考查,另外,主观题也会涉及到,另外,全球史观,近几年高考也是一个命题热点。要注意关注的内容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复习理解本专题知识前,要注意概括,一个趋势,两大体系,三大支柱,四大区域集团;考题一般集中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欧洲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注意发展历程与原因),还要注意了解应该中国如何融入全球化。考点演练:&&&&&&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商讨如何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当初“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B.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规划战后经济重建&&&&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2.【解析】选D。在战后一系列的重建活动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2.日,世界银行宣布韩裔美籍人金墉将成为新的世界银行行长。60多年来,世界银行历届行长均由美国人担任,而其姊妹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则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这一“潜规则”反映了(  )A.美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受到遏制C.美国和西欧联合操纵世界经济秩序D.美欧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有明确分工【解析】选A。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权长期控制在美欧手中,为它们增加了更多的话语权,实质反映了其在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3.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就遭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严厉谴责。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  )A.便利了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 &B.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C.美元取得同等黄金的特殊地位&&&& &D.操纵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关键在于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取得的超级特权”是指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美国就可以通过滥发货币来掠夺别国财富。美国不可能操纵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B错误;材料阐述的金融而非贸易,排除D;而A与题干部分问题明显不符。【答案】C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B.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D.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解析】考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题干材料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由贸易、消除贸易壁垒。因此,ABD三项是其积极极作用,但与题意不符;C项是其消极作用,与题意相符。【答案】C&5、杨宁一教授在其著作《20世纪的文明演进》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①。……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文中①②处可能出现的文字是(  )A.近代化 全球化& &B.制度化& 近代化C.一体化 自由化& &D.制度化& 全球化【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表明这些组织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要加强制度化建设,材料“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重点强调的是整体世界的发展,指的是全球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近代化、一体化和自由化,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6.某报道消息:近期□□继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国家统计局原总设计师姚景源指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挤压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抑制出口规模。这里的□□应该是A.联合国&&&&&&& B.关贸总协定&&&&&&&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解析】材料主要涉及人民币升值问题,负责稳定国际汇率,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联合国属于国际政治组织,排除A。关贸总协定属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排除B。世界银行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不涉及国际汇兑问题,排除C。【答案】D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C.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的三个经济组织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欧共体&【解析】选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行最初的实践是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A.欧盟         &B.上海合作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选A。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集团,最能体现题干中的意思,故选A,排除C。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D。
3.1990年初,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建设以欧共体为核心的“三环欧洲”设想:以欧共体为同心圆的中心,第二环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七国,第三环为东欧国家。其设想旨在 (  )A.削弱苏联的势力范围B.建立统一的欧洲联邦C.推动欧洲成为最有力的国家集团D.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题干中“三环欧洲”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因此应选C。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最早踏上墨西哥这个中美大国的时候,就连销售爆米花这种小商品也是相当困难的事。到2000年,沃尔玛在墨西哥已开设了520家连锁店。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墨西哥政府工作效率提高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推动D.美国政府的强权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解析】选C。沃尔玛是一家典型的跨国公司,其在墨西哥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更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的结果。5.亚太经合组织实行“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协商一致和自愿的渐进原则”,这种APEC方式的依据是(  )A.团结一致才能应对欧洲的挑战B.成员数目众多难以团结C.亚太地区地域广阔,各国(地区)差异性强D.强制性措施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解析】选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6.“(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
&&&&&&&&&&&&&&& 经济全球化1.《纽约时报》中曾经评论道:这是一本令人欢欣鼓舞的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非常具有可读性……这里所说的是著作是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所撰写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这本书中一句名言为:“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完成于21世纪初期B.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C.面对世界的变得平坦,我们应该修筑保护墙D.全球化开始于柏林墙的倒塌,因为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是指信息技术的发达与两极格局的逐渐解体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21世纪初期全球化进一步加快,但不能说完成,故A项错误;作者是指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变平”,而非强调修筑保护墙,故C 项错误;全球化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柏林墙的倒塌是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故D项错误。【答案】B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人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全球化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无视彼此,并且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日趋淡薄,即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阻碍,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到移民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日益落后,故D项错误。【答案】A3、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材料表面描述了美国人对于移民态度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在全球化加快的今天,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迁徙加快,各种文明的冲突随之加剧。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之一。所以选C。A与史实不符;移民增多不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C4、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考点】经济全球化【解析】& 由材料信息“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全球性和文明性,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A、C、D三项,可排除。【答案】B5、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 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C.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思路分析】提取材料信息“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可以判断区域集团可以推动全球化。【答案】C6.《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制化【解析】选D。商品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等许多信息,便于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并接受管理,中国使用条形码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中国加入WTO应在2001年,D错误。
五.现代科学技术&考试说明: 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主要考点:牛顿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考情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现代文化史部分,主要是世界现代科技(;广东文综&#09•广东单科&#07•广东单科•25),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为 主,主观题很少涉及,但偶尔会出现一题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科技的相关知识的主观题,主要是以这样的角度命主观题,在记忆本专题知识的时候,可以打破近现代的时间限制,直接记忆从16世纪――20世纪,每一个世纪各有什么新的突破。这样记忆可能还比较容易,同学们需要从以下角度把握,科技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考点演练:
1.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考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分析,属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内容。【答案】D2.“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学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路分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19世纪的理论,故A可以排除;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的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答案】C3.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因他们对超新星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项成就主要验证了(&&& )A.相对论&&&&&&&& B.经典力学&&&&&&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假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材料中涉及到的宇宙膨胀理论主要是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题主要用排除法,经典力学主要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难以解释宇宙膨胀问题;生物进化论与其无关;量子论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答案】A4、日晚7时许,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mc2”纪念某一理论发表一百周年。该理论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说【解析】本题考查了爱因斯坦物理学的成就,根据所学ABC符合,D项是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成就,本题选D项.【答案】D5、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C. 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解析】材料认为网络就是传媒,就是“交通”和“交流”,这成为了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答案】D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考点】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解析】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反映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巨大作用,故C正确。A、B属于近代,排除A、B。D项成与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无关,排除D。【答案】C
六.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试说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考情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近现代的文化史,在高考中,为了覆盖知识点,这专题的知识通常会题目,而出主观题的角度不多,所以,只能在选择题做文章,通常在最后的几道选择题中,会有一道题是直接考查本专题的知识,因此,同学们务必要构建好知识网络,扎实地复习本专题知识,力争把这道选择题做到百分百拿分,而且,这一专题的题目,考了,就是送分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主要是文学(2012年广东文综考查浪漫主义)、美术(;广东文综•23)、音乐(广东高考未命题)、影视(;广东单科•24)、4个部分,而且,文学、美术是考的比较多,特别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因为在这几年高考或者是各地的模拟考中题目比较多是集中在文学方面,不排除命题者会逐渐把重心放到影视方面。还有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一知识点要引起注意。考点演练:1.某词语于1654年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大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到了18世纪该词语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种附加义。18世纪末,此术语在欧洲文坛用得非常流行。这一词语应是A.“印象的”&&&&& B.“现代的”&&&&& C.“浪漫的”&&&&&& D.“现实的”【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解析】从题干中的“传奇般的”、“幻想的”、“宜人的忧郁”,以及18世纪末的时间信息来判定,这应是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对思想家们的“理想王国”的失望,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C
2.1843年10月,德意志的一位诗人回家看望母亲时撰写了一首长诗,节选如下: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该诗的创作风格和可能批判的对象是A. 浪漫主义&& 工业资产阶级的强大&&& B. 浪漫主义&& 君主专制统治的腐败C.现实主义&& 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 D.现实主义&&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解析】把握时间信息即可,工业资产阶级、军国主义势力、“铁血政策”均在此时间之后,选择B项【答案】B&3.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解析】由材料中“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可知这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选B。【答案】B4.1949年,斯大林70寿辰,法国共产党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了一幅肖像以表祝寿。毕加索以反传统绘画技法完成这幅作品。此画(&&& )A.域中有诗,歌颂伟人&&&&&&&&&&&&&&& B.色彩艳丽,光彩照人C.真实反映领袖的光辉形象&&&&&&&&&&& D.视觉异常,有支离破碎之感【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绘画风格,根据所学,立体画派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的关键在于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现创作意图,视觉异常,有支离破碎之感,本题选D项。【答案】D5.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近代以来文学艺术。中国绘画主要是水墨画,故A不正确。毕加索绘画运用夸张手法,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不正确。C与中国画不符。中国画家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D属于二者的共同点。【答案】D&
&文章来源天添资源网 w ww.tT z Y w.C Om
没有相关学科试题&&
? ? ? ? ? ? ? ?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de4f10e54e8'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