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速很快玩游戏延迟高的,现实世界很牛B的小说!速求。 要上百万字的。

主角,求速死无弹窗(云浮日)_小说主角,求速死最新章节_平板电子书 &
& 主角,求速死最新章节主角,求速死 / 作者:云浮日阅读:2712 & 收藏:0 & 推荐:0 & 字数:484496 & 更新: 17:47:07扫二维码到手机上看
本站已启用了CDN加速缓存,可能本书的最新章节需要加入书架后即时阅读。热门排行 ...
[修真小说] [校园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修真小说] [都市小说] [都市小说] [校园小说] [网游小说] [校园小说] 《主角,求速死》最新章节:修真小说推荐 145144524320913510910594919088787164636362·你想对云浮日写的《主角,求速死》评论点什么呢?·你感觉《主角,求速死》写得怎么样?·请发表您最想说的话和您对本书最真诚的评价!登陆后或者注册后就可以发表!·云浮日写《主角,求速死》不容易,请不要发表攻击性语言!其它网友正在阅读和《主角,求速死》一样看好的小说 我曾是即将踏入晨星的三级血脉巫师,为了力量,我无惧命运的挑战,无畏恶魔的交易。世界的力量束缚不了我,命运的车轮阻挡不了我,踏破世界而来的我,终... “物种不会灭绝,只是基因在沉睡,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刺激,基因就会苏醒,物种就能复生。”——《太阳日计划纲要》2017年,太阳日计划出现偏差,导... 为了找回祖传的《二十九路银针》,叶小山义无反顾的闯进了大都市,誓死要夺回叶家医书,哪怕是把整个城市搅了个底朝天。凭借着超乎常人的中医术,逐渐站... 我叫苏芒,是市警校法医专业的学生。那天,协助导师解剖一具千年古尸时,却被古尸强硬地破了身。从此,我变得喜寒、嗜睡,吊死鬼、水鬼、尸妖、鬼打墙…... 剑种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武侠小说,由小说下载( 世事如烟不留痕,版权归原作者亲吻指尖所有
蛇身开灵, 不求通天彻地,只愿脱此... 极品画骨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都市小说,由小说下载( 画情入骨,版权归原作者宛陵生所有
从乡下来城市谋生的萧云,偶得画中秘术,专门替美女画... 她,因梦魂穿,是巧合,还是必然?不想理会责任,只想与在意人,做快意事。奈何命运的齿轮已压紧。且看她如何在这强者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他,实为皇子...单车树:托尔斯泰泰戈尔海明威莫言阿城周涛微小说浅析
--------------------------------------
三套四轮马车——托尔斯泰微小说浅谈
他山之玉——泰戈尔微小说浅析不朽
故乡的云——海明威微小说浅析
东北乡之狼——莫言微小说浅析
文字铁匠——阿城微小说浅析
冬日阳光——周涛微小说浅析
--------------------------------------
&&&&三套四轮马车——托尔斯泰微小说浅谈
俄罗斯有两个托尔斯泰,尼·阿·托尔斯泰是小托,我读过他的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列夫是大托,大托是世界上文化巨人,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的太阳,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骄傲。高尔基认为,不读大托,是不能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现在读的下托翁大部头的很少,《战争与和平》、《安娜》和《复活》等太耗费时间,人们忙于赚钱,根本就没耐心阅读,我这里介绍几篇微小说,同样可以感受托尔斯泰的风貌。
托翁写过微小说?人们惊诧。托翁的微小说是短篇的“微缩”,微缩也异常精彩,所谓微言大义或见微识著等要旨,在托翁的“微缩小说”中更加璀璨夺目,更明显。托翁给我们的一个广阔天地。
& 1.《袭击》
“大尉身上没什么英气,也谈不上漂亮,但显得敦厚,对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泰然自若,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罗森克兰茨是个中尉,虚荣心极强,喜欢上流社会的正派女人,常常偷袭不归顺的鞑靼人。不过有时会悉心照料受伤的俘虏。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从战火中救出两只小鸽子”。准尉阿拉宁的悲剧不是通过敌人烘托而出,而是通过战友,这一点尤其让人无法接受,但战友们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大尉和中尉像爱护自己的亲人般对待阿拉宁,害死阿拉宁的是战争,更是他对战争的错误现象。他太年轻太书生气。托翁的《袭击》不同于海明威的《桥头老人》,《桥头老人》只有一个静止场景,托翁视角更独特,并且也是虚写,有一种比电影更艺术的魅力,笨蛋二流导演的画面设计,真不如托翁的手法。托翁做导演肯定一流,艺术相通。
2、《失宠者》&&“这是一个可爱的高加索12月的黄昏,明朗、静谧和爽快”。就在这个地方却遇到一个苍蝇一般的人。托翁用反衬的手法写古西科夫,用了不少情节,这个形象出现在战争中,军人也有懦夫和自大狂,出人意料吧!这个形象很典型,简直就是变色龙和阿Q的综合体,托翁是怎么塑造出来的,仅仅通过一部微小说的情节与字数规模,一个简单的场景!
3、《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书信体微小说很多,但这种写法还是头一次见。托翁所说的“您”,是祖国母亲还是读者,可能都是。军人笔下没有“国破山河在”似的惆怅,托翁的壮志和豪情也不是常见的纪念碑或博物馆的艺术,而是整个城镇。这让人想起最近一部美国电影《斯大林格勒》,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作品!小说总要有一点意义,现在的小说已经没有了激情与豪迈,生活开始萎靡,可历史不会因此而停下。
& 4、《三死》
贵妇人德米特里耶夫娜死得太可笑,算什么“天使”,临死可劲折腾吧,一辈子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竟然还死得这么卑贱,托翁为了突出自己对“贵妇”的厌恶,用了另外两个人的死反衬。微小说难写,托翁教会我不要用蛮劲。作家喜欢写生死,但写得这么复杂,还是《三死》,对比这种手法,的确用得出神入化。
& 5、《人何以为生》
如果你说靠劳动为生,托翁未免会笑起来。人何以为生?托翁的小说很像一个民间故事,但这个故事因为有了这样的主题,它就不是故事了,而是小说。
6、《两个老人》&&这又是一部故事感超强的小说,这篇为什么还不是故事?因为寓意太大了。叶利塞伊和叶菲姆两个老人有区别么?无疑当过村长的叶菲姆更呆板,而叶利塞伊更灵活,并且更接近圣人。旅途的故事就是这样,托翁笔下的小说栩栩如生。“在蜂房边见到了叶利塞伊,看到他的秃顶在阳光下闪亮,就像在耶路撒冷圣殿的灯火一样。”阿成也写过两人相约旅行的小说,没有这一篇好。叶利塞伊的身影在圣殿闪现三次,但叶菲姆见到叶利塞伊没有提这事,他明白了上帝给他的责任。
& 7.《蜡烛》
这是一篇最像微小说的托翁作品。其中的神迹就是地头的蜡烛,他在念叨“世上有和平,人身上有善良”的时候,地主管家米哈伊尔觉得自己败了,他败给农民彼得·米赫耶夫。米哈伊尔像极了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黑人管家,这类人就是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在于复活节那天还要耕燕麦地,瓦西里认为要暴力解决这种恶人,瓦西里只是一个衬托的绿叶,而米赫耶夫简直就是神。“打死一个人很容易,但自己的灵魂怎么办呢?”但愿这个世界少些行尸走肉!
& 8.《舞会之后》
这种设计超级简单,但作品却效果明显。前后两个场景对比,深刻揭示了贵族的丑恶嘴脸。文章是伊万·瓦西里耶维奇的回忆,这种结构与阿成的《冬子》近似,我总感觉阿成借鉴了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伊万的兴奋难以抑制,他又回到了B宅,结果看到了优雅跳舞瓦莲卡的上校父亲是多么冷酷和残暴。爱情?你还问我爱情!
& 9.《浆果》
这是另外一种形式,既不是衬托,又不是反衬,这篇更生活化和自然,属于人们比较喜欢的轻松小说。如果说小说是一块经纬交织的布,那么托翁无疑是一名优秀纺织工。浆果在这里是线索。有线索就能成就一篇好的小说么?还要有托翁的手法吧,这篇小说竟然没有冲突,但依然写得如此好,让好莱坞的麦基老师无语——这是肯定的。呵呵。
& 10.《破罐子阿廖沙》
与《蜡烛》一样,这篇也是最接近微小说的作品。给助祭太太送一罐牛奶,他绊了一下,把罐子摔破了,就有了“破罐子”的绰号?阿廖沙的生命轻易得让社会打碎,这才是重点。社会有多生硬和残忍,你看《武训传》应该明白。我喜欢《破罐子》的理由在于我发现了这个题目的引申意义,它很形象。
11.《柯尔内伊·瓦西里耶夫》&&读完这篇文章直让人感叹人生,一个愚昧而粗暴的人,能给家人带来多少伤害,并且自己又是多么可怜!人们为什么读书和交好的朋友,因为我们开始都很愚昧和粗暴,就像动物,但不是生在这个社会就能优秀、有责任和懂得爱。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对付不了我的弟弟,我的舅爷就暗示了我暴力。舅爷是抗美援朝的退伍兵,后来我去过他的老家,村子不通公路,院子还用树枝围着,人们会为了一碗饺子而生气,有的地方,我们的处境还很原始,包括社会进步,也只是物质而不是文明和精神境界。我不能再说了,悲哀。
小说比散文更引人入胜和发人深思,阅读也变得有趣,因为我们会思考,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但是,写不好就失去了小说魅力,难以与散文和诗歌三足鼎立。过去的文人写小说,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诗词,就像小学生显摆自己知道几个华丽的词句。但是小说比诗词或散文有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对于人生或对于社会。这就是我读托尔斯泰的感受。托翁是一座高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座高峰。读托翁,可以增加我们的视野和眼界。
托翁有91卷巨著,小说并不多,三部长篇,60部都是中短篇,但我们可以用字数和数量论影响么?托翁比卡夫卡做得更绝,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否认诗歌、莎士比亚和自己的全部作品,他否定了艺术,只认同科学的价值。托翁的小说博大,在这座“喜马拉雅”面前,人们通常会感到宁静,有人认为心理描写和强烈对比效果是托翁的艺术特点,我个人认为托翁的特点是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境界。复杂可以写简单,比如托翁的《破罐子》,但简单就写不出复杂,比如《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篇巨制。
他山之玉——泰戈尔微小说浅析不朽
微小说如果只能反映生活的“小趣味”,难免就像现在的小品和相声一样堕落,堕落成乞丐,不受人景仰,小说的尊严荡然无存。莫言先生写过《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文章,他认为“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的关键,微小说的尊严在哪里?我说,微小说同样也有三点:力度、高度和深度。我们曾经是个诗歌的国度,杜甫就达到了史诗高度,但是我们现在的微小说为什么如此苍白无力?泰戈尔以散文诗见长,他的微小说也很好。借鉴他山之玉,也许能将一片让人走出举步维艰的微小说“乱石滩”。
1.《弄臣》
甘契和科纳特两国血流成河换来的战争胜利,是否可以建立国王自信或辉煌的宫殿?回答是不能。一群孩子的游戏让“顾问神色严峻;国王两眼充血;弄臣哈哈大笑”。这个残暴的国王为什么毫无幽默感?答案是自我、自私和自卑···总之,这是一个愚昧而粗暴的小人!“如果留在陛下的宫殿里,我连怎么笑都会忘记了。”弄臣觉得宫殿如果没有笑声并不巍峨,就是坟墓。泰戈尔的微小说一般写得很长,这一篇却短小精悍,就像一朵山野的小花。
& 2.《乐园里的不速之客》
无声小溪的少女为什么会跟一个无用的人而去?她的离去无疑给以忙忙碌碌的人一个响亮耳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没有求知和求美需求,因此是一个有着明显而巨大缺陷的“科学”模型。老马是世界著名专家,专门研究这个的权威就明白生活?抱着砖头一样厚的巨著苦读,有时还不如花两三分钟看一下泰戈尔的《天国不速客》哩!“那缕缕青丝总是好奇地从她前额上飘垂下来,瞅着她那双黑幽幽的大眼睛。”泰戈尔的拟人修辞用得十分俏皮,这篇微小说也因为无声小溪的少女而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个天国乐园之梦,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令人深思。泰戈尔微小说中,我喜欢《天国不速客》,这是一篇极具诗意的作品。
3.《编辑》&&一个写喜剧的作家,还兼职做农村粗俗的“牙客”,这个疯狂的牙客让我想起了好莱坞电影《证据》,这部微小说也能拍成一部电影啊,如果在加入女儿的一点情节。“姑娘脸上的笑容立即消逝了,就像一阵风把灯吹灭了似的。”“高兴的时候,抱抱他;她一哭闹,就交给妈妈,自己便抽身走开。”“整个贾喜尔村,乐不可支,笑声不绝,像熟透的甜瓜一样裂开了口。”泰戈尔的比喻与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中,比小学生的生硬习作来得更童趣盎然。
4.《美丽的邻居》&&“我”写诗是为了坚持守寡的少妇,惦记美丽少妇的还有奈宾。“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诗人总是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不如奈宾有行动力。美丽的邻居永远成了“星星”,“我有时就像天文学家仰视星空一样怀着无限渴望的心情,把目光投向邻家的那扇窗户。”风云突变,“那种无限渴望的眼神,就像一只穿云破雾的小鸟,要寻找的不是上苍,而是某人心灵的窝巢。”“如果我的心是一个锅炉的话,肯定会立刻爆炸的。”泰戈尔是诗人,读他的微小说,应该注意如花般的句子。这些山野的花,虽然不如树木醒目,却令人欣喜异常。
5.《解脱》&&戈丽和巴勒斯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乌云笼罩,戈丽的父母不是懂事的人,怕孩子受苦却招来了巴勒斯的嫉恨。“戈丽像一条被人踩住的蛇,霎时间忘乎所以,索性以假当真,气呼呼地含泪说了气话。”丈夫巴勒斯癫痫发作而死,戈丽看到师尊像小偷一样同样堕落到不堪地步,戈丽殉情了。仔细想一下,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上品人物。这就是世界。泰戈尔将《解脱》分为两部分,主要原因是第二部分以描写师尊巴乐马南达为主,这种结构设计的微小说很少见,美国辛德奇的《骑士》有使用,并且转换更明显。这种蒙太奇式的设计,电影导演使用十分娴熟,微小说中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微小说禁不起这种转换和混乱。泰戈尔用的很好,比如《弄臣》和这篇,值得我们借鉴。
& 6.《小媳妇》
这篇作品与阿成微小说风格可以参照,内容上让我想起了一部泰国电影。说起童年,人们都会使用“无忧无虑”形容,其实,童年的烦恼很多很多。比如阿舒就因为游戏而被可恶的石博纳特所侮辱,这样的老师我也见过,他们太年轻了,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如同雷电和狂风。泰戈尔在《小媳妇》中大量铺垫和衬托的手法,“事情却不大,两句话就可以叙述完”,那么泰戈尔为什么不写成140~200字的超微小说,或500~800字的小小说呢?这是一个视角问题,年轻老师的视角无法缩写这个故事,不信的话,可以自己试试。心理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头戏,《小媳妇》可做教材。
& 7.《过失》
“我”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什么呢?考虑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天注定》。贾导用了4个故事叙述人们在社会中内心的挣扎和社会矛盾,而泰戈尔只用了一个人物。乡村医生为了女儿可以不择手段,但女儿却得了霍乱,乡村医生也治不好女儿的病,这又是为什么呢?“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的人,上苍是不会赐予他幸福的”。微小说中的前后呼应有许多名篇,泰戈尔的这篇写的曲折有致,情节和人物水乳交融。乡村医生的复杂心理和性格十分丰满,知过能改,可是真的能改么?孔夫子太幼稚,只会讲道理,看不到社会深层矛盾。社会的过失,如何改!
8.《难以避免的灾祸》&&地主总管吉里什·巴苏5次恭敬地行了触脚礼,因为一个女仆佩丽而害的婆罗门霍利霍尔·波塔恰尔生不如死,这又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小说反映的是社会,泰戈尔的小说堪称典范,将小说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除了卡夫卡,还有泰戈尔。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和电影《教父》,不要奢望一个完美的制度能解决我们的困惑,人有动物性。地主总管也被“老二”所丧心病狂,人的成长并不是过了青春期就算数。《灾祸》反映的社会现实,其永恒意义和普遍性超越了微小说的容量,谁说微小说是扶不起的阿斗,谁应该看看这“部”《灾祸》。这里我用了“部”而不是“篇”,以表达对大师的敬意。
除了泰戈尔之外,印度的萨德尔的《善举》、斯里瓦斯特娃的《乞丐的女儿》和曼德拉·米特的《两个奇怪的乘客》等也是微小说的上乘佳作。《善举》的结尾很有意思,潘尼罗普·艾迪女士在分手时,想起警官喝的是清咖啡,这可太有趣了。《善举》就通过这样的形式将人们拉回现实,竟然有村上《挪威深林》的韵味,谁敢说微小说让文学(小说)蒙羞,那么他是没有看过好的微小说。美国科里根认为电影至少要看两遍,同一个导演的作品至少看6部,并且要掌握第一二手资料,才能写好影评。科里根的262法则,对微小说阅读同样适用。阅读的快感来源于思考的乐趣,不用思考只是娱乐,娱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需要更好的娱乐方式。“我思故我在”,有些人一思考就觉得累,那他是没掌握思考的方式和技术,打牌或打麻将不需要思考么?为什么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读微小说其实也可以读出乐趣,并且很轻松。我们没有阅读能力,不要抱怨没有好小说。
&&&&故乡的云——海明威微小说浅析
小说真的考验人们的功夫,也真的是一门艺术。作家周涛认为写作能给人自由的快感,让人着迷。我认为,一个孩子学会写作,就具有了成熟的基础——人生没法重新来过,阅读真的可以让你掌握无数人生么,不能吧?只是消遣而已,但是创作绝对可以!在你创造一个世界的时候,你的人生未来有了更多雏形和可能。周涛说:“年轻人通过交朋友实现步入社会的演习。”实际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完成这个步骤。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说,创作也要趁早,就像韩寒和郭敬明等他们那样。他们因为写作而进入了不同一般人的人生。
美国是微小说的故乡,能代表微小说美国成就的,是《奥利和特鲁芳》,还是《苔丝的树》?海明威更有意思一些。见多识广的作家很多,但多数都是我国早期那种浮光掠影式的旅游者,写写散文或随笔还可以,真的写小说就“费了江山”,恐怕要使出吃奶的劲。海明威却写得“情”景交融,就像蓝天上的白云或朝霞。这里说的情,不是情节或情景,而是人情,能写出人情之美,胜于空洞的思想主题或生活中的“小感动”。这个不容易。海明威做到了极致,而我们缺少这样的风格。微小说不是人物,不是故事,不是景物···是人情和社会。
1、《桥头老人》&&老人第一次提到家畜,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第二次唠叨猫没问题,会照顾自己,一个老人的可怜通过猫得以烘托出来。第三次唠叨没有提到四只山羊,可能老人已经意志模糊了。第四次重复自己是看家畜的,他还是不能站起来。76岁的老人,走了12公里,累成这样。他不过是个看家畜的,看家畜算干什么的呢!通过这个疲惫老者,我们产生了对法西斯的恨。
这篇微小说中“我”是一个士兵,这个士兵让我们来写,一定会丧失责任,开始做‘好人好事’,但海明威可没有那么蠢,他笔下的士兵机警又不失去人情味。“你从哪儿来的?”“一批什么家畜?”“你没有家么?”“你是什么政党的?”“你没有锁上鸽棚么?”······战士问了一堆话,海明威还描写了桥上的人。白鸽象征和平,提到猫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也是一种“人不如猫狗”的愤怒。战争是残酷的,没有英雄般的光芒,如果不理解,可以看另一篇——托翁的《袭击》。托翁做过军人。
2、《雨里的猫》&&海边的旅馆,雨里的猫。美国太太和她丈夫大概在渡蜜月。“我真要有一只猫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摸它,它就喵喵叫起来。”现代人大概都需要这只猫,因为现代人都寂寞。排解寂寞的方式是阅读么,不是!我们不懂乔治为何要娶个太太,而旅馆老板更懂这个女人,他让侍女送给美国太太一只玳瑁猫。
“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又顺着海滩滑回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写意大利旅馆,还要写大海,雨中的大海烘托的是怎样的孤独和悲伤?这个旅店的主人,也就是老板,很特别。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的“站起来,向她哈哈腰”的态度,喜欢他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和那一双大手。这老板,可真善解人意。一个老人就是一个宇宙呀!
3、《忠心不二的公牛》&&生为一头好斗的公牛,只能死于角斗。海明威的这篇微小说写的并没有什么情节,就是一篇散文,并且就像午后的闲话一般。一头公牛喜欢角斗,做事太认真,让他去做种牛,他对爱情又太专一,最后不得不去角斗场。斗牛士的短袄全湿透了,他不得不承认“这牛厉害极了”。我们衷心过于一件事么?在这头激情四射的牛面前,世界看起来昏昏混混,而只有这头牛如同我们手里的一张照片般清晰可见。
4、《三声枪响》&&这篇微小说与《冬子》的结构相同,而与《螺蛳》结构近似。尼克的害怕或者说领悟,与父亲的柔情还有乔治叔叔的这个打鱼迷形成两个不同世界。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长篇小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部长篇可真有意思,属于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和罗伯特·波西格的作品比,算是小学教材。
& 5、《一天的等待》
一个孩子会害怕,却是因为思想或知识不健全,这样的故事我读过一篇,另外一篇更好一些,只是谁写的,叫什么名字,都忘了。9岁的孩子发现自己不会死,是不是该庆幸和高兴呢?这个孩子却多愁善感起来,这种欧亨利式的写法,感觉一般,没有什么新意。我讨厌欧亨利模式,他的发明就像一个漏了底魔术。
& 6、《某件事的结束》
这篇微小说为什么不叫《分手》,这的确是个问题!10年前尼克和玛乔丽经常光顾钓鱼的地方,已经荒废,这在开篇就已经介绍。最后,还出现了比尔,人们如果猜测这是一个同志小说,未免滑稽。尼克说过“爱情没有意思”,何必拘泥于从情感上理解呢——这是一种绝望!如果一个城市失去生机,爱情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生活。女人觉得无所谓,但男人不会这样想。某件事情的结束,另一件事情该如何开始?!这篇微小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但这个大是生活原貌,不是特定政治主题。
& 7、《这个世界的一个男人》
愿赌服输,能打还会认败。这世界的一个男人从前叫黑子,现在挣得了一个名字叫瞎子。这个人的确令人震撼,海明威笔下的牛有股认真劲头,而瞎子则有种不屈的乐观精神。这种乐观与坚强让人想起杰克·伦敦笔下的人物。海明威和杰克·伦敦有些相似,还有屠格涅夫,其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难以接受,揪心般得痛。这个世界难道不就是如此么?我们已经过了读童话的年龄,可是许多人写的微小说就像童话般单薄和无力,极其单薄。如果你没有悲剧意识,那么你肯定没有追求过,事情十有八九不如意,人也十有八九是个悲剧。我们只能比瞎子更乐观,因为我们是明眼人。我们的心是明亮的么?!
雨宁说,短篇小说篇幅有限,不容许多作者从多方面来刻画人物。我说,微小说篇幅就更有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海明威的小说是最容易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因为它没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和景物烘托,动作和语言比较洗练,个性的对白和恰当的情节,证明人物就是“这一个”,而不是模糊而没有任何典型意义的“鬼”,海明威的微小说也变得有了自己的风格。海明威的小说特别适合拍成电影,不是因为其动作简洁和明显的情节发展,而是鲜明的人物。在他的微小说中,人物特点也清晰可见,这一点非同寻常。
&&&&东北乡之狼——莫言微小说浅析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莫言在《红高粱》中模仿了这个句子,但不是简单的模仿,莫言有自己的风格。评论家张春说认为是将形容词蛮横拼凑在一起,莫言有一股匪气,说得好——但太注重字句了。我的理解,还是说野性比较好。莫言是河崖镇大栏乡人,东北乡是虚构的地名。莫言是这个虚幻地方的一匹狼。我们的民族多了些家畜性,少了些野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比如周涛就期待“强健身体,野蛮思想”的模式。姜戎的《狼图腾》我看过,是现实写法,没有莫言写得魔幻。魔幻小说起源马尔斯斯的《百年孤独》,《哈利·波特》和《鬼吹灯》之类算通俗作品,没有进步,而莫言却使它得以发展。莫言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当然这不包括《天堂蒜薹之歌》。
&1、《奇遇》
奇遇的主角是“我”么?这只不过是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主角是邻居赵家三大爷。莫言的作品很给力,在这个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时代,一些骗子还不如一个“鬼”。三大爷纯朴,他死后还不忘欠下的一点小钱,这与葛朗台和严监生等吝啬鬼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重点。三大爷可以衣衫整齐走向新世界,而“我”却充满恐惧地回家,这又是一个对比。至于我的前后对比,只能证明我的虚伪和“狂”。一连用了三个对比,但我还是欣赏段落分配。“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另起一段,我是读到这里才觉得害怕。我知道人不该怕鬼,我们也不该怕死或未知的事物,我们应该害怕丑陋不堪的没有灵魂所谓的“人”。
&&&&2、《手》
手是部好小说,好小说不在于情节起伏或转折,在于能引发人们思考。思考很有乐,只是我们的思考过早停止了脚步,停在了描写上,描写并不是目的。三段就成书,莫言够厉害,这是一个第三人称小说。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陈毅外交部长的一句铿锵有力的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丈夫”为什么辞官回家,因为他太能折腾了。折腾自己可以,连自己老婆也折腾,还有人性么!莫言最后将有着神奇之手的老人描绘成一只鸡的模样,寓意被放大,将读者的幻想拉回来,令人喷饭,笑歪了。
&&&&3、《女人》&&女人是人么?如此低贱。但就是这样低贱的女人给了死者怀念之礼和生者以安慰。读到这里我已经哽咽,证明我还是个人。多数人还是纠结在一女二夫的情节吧,老舍的《茶馆》有这样的情节,电影《图雅的婚事》也是这么个故事。莫言只用323个字(两段)就让人流泪了,莫言很神奇。这匹东北乡之狼,够凶狠。
&4、《贵客》&&贵客真的讨人厌,但“我”还是开始喜欢他,感到他是个潇洒的人。我的态度是理解的重点,贵人的行为在这里代表象征着对小孩子的尊重和关心!如果你不懂,你早晚会醒悟。什么都可以失去,只要有一个亲密关系,你就有生路。否则,就算你是学富五车的私塾先生,你还是不懂道理。莫言可真有你的,一般作者拿物品作象征,用了一个虚幻的贵客。嘻嘻。
&5、《翻》&
一般读者搞不懂那熊孩子到底要翻出什么,翻什么?这个熊孩子是自私的产物,却失去了自我,你说他翻什么?《卧虎藏龙》中有句话:握紧手,里面什么都没有;放开手,你拥有了世界。这个自私的熊孩子在寻找自我,他还是个人,而那个自作聪明的镇党委书记呢?我国早期最著名球星曾经要出国,也为了要个儿子,而当时的市长薄某特批了,你看这事多滑稽。著名的张导,也搞出一串葫芦娃,他们真该读下莫言的《翻》。球星读不懂,估计张导能读懂。张导好歹算艺人,拍过国际大奖的影片。名人也是俗人,不能苛求,有点名就要耍特权,特权可不是有权人的专利,大家都想耍。
&6、《井台》&&这篇也344字,第三人称叙述。他连驴粪都塞嘴里了,黑脸胖大妇人当然瞧不上“他”了。圣人说,饱暖思淫欲。圣人都这么说,我们就有理由?!看看那些只会娶老婆玩小三的恶人们,驴粪一堆。莫言真给力呀,真会编故事骂人,此乃“天骂”(阿城写过的天骂)!
&7、《驴人》&&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人可以沦落为乞丐,乞丐也有自己的艺术和尊严,这些是花钱不能买的。老莫也这样,“看到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脸”,难道慈悲和美只能在梦中幻觉?这真让人揪心和痛苦不堪。所以“老莫大喊,眼泪夺眶而出,湿了枕巾”。那个叫小熊的女子象征什么,是可爱?卡哇伊。
&&&&8、《脆蛇》&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那种脆蛇,怀孕时脾气暴躁,不怀孕时性格温柔,这说的是雌蛇。雄蛇呢?雄蛇是什么脾气?——陈蛇无后,我的问题,只怕是永远也没人能够回答了。”——亲,这真好笑,你若不能回答,就算没读懂。脆蛇看似凶猛得在孕育生命,但实际并没有成功,因为它就是蚯蚓!历史是一段一段的篇章,解放前每一段都动物凶猛,这让我想起了二十四史,它们孕育了什么?到了近代百年屈辱一段。脆蛇会让我们碎片化的历史丧命么,这是一个更大的谜语。
&&&&9、《船》&
&如果你读中国历史,你就会苍老,但是不读吧,你又干什么呢?“独钓寒江雪”么?在莫言的《船》中,出现了那么多迷离的迎来送往和诗情画意,但历史之船将我们带往何处。“功未成,身已老”。莫言的《小说九段》真的很魔幻,何必吟诗呢,看莫言也韵味无穷。孔子在河边,曹操在海边······都弱爆。
&&&&10、《狼》
狼为什么像数学老师,因为它会算计。这狼可真聪明,用胶卷就夺取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肥猪),这可比蒲松龄笔下的写实“狼”更有意思。莫言之狼狡诈而凶残,并且它得手了,白骨精也没它聪明,呵呵。“我”为什么失算呢?因为我太拘泥于表象,还自认为“无论怎么变化也瞒不了我的眼睛”,这可真滑稽。“我知道这匹马肠胃出了问题,喂一升炒麸皮就会好······”知道这些有用么?!
&&&&读莫言的小小说,要知道象征的意义,根据情节解读莫言作品,会不得要领。朱光潜认为艺术是“第二自然”,王德威被莫言捏造奇闻异事的能力所瞠目结舌,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看过莫言的《小说九段》也开始五体投地了。说句实在话,我第一遍并没有看懂,因为我不知道小说也可以用象征手法,还竟然比诗歌更加瑰丽光芒。莫言就这样做——我个人觉得这是莫言小小说的最独特之处。莫言的小小说像寓言。马尔克斯的魔幻风格,到了莫言这里更让人感到宽厚和绮丽,这出乎我们想象。至于马悦然说莫言是最勇敢揭露现实的作家,这是马悦然个人解读,实际上,小说解读方式很多,条条大路到你家。关键是你能看见自己的人生么。一个人的成长,随着岁月流逝自然成长的,是草木,不是人。人类要思考才能进步。
&&&&另,人们认为莫言有野性,但我倒是从他作品中看到的是诗意和幽默,这有点不同。评论家张春写过莫言的文章,感觉不得要领;王德威也写过,只是并非针对短小说。我看过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檀香刑》,最近正在重读《红高粱》。没读过莫言而妄加评论的人不少,还是自己多读几遍再说话吧,起码读过莫言的十几篇微小说,并且读懂了,再交流。网上并没有很好的解读,因为莫言的小说的确不太容易搞懂。莫言曾经救了很多出版社,莫言作品大卖的背后却是评论和解读的空白,难道真的如同鲁迅在小说《鸭的喜剧》中说,莫言的作品也是如同沙漠?莫言是东北乡之狼,不残忍,不狡诈,却很孤独并善良。
文字铁匠——阿城微小说浅析
(上)&&&&
钟阿城比王阿成年纪小一点,成名也晚,却名噪一时,关键是他的作品惊世骇俗,说出了别人很想说却说不出的东西,十分给力。钟阿城是鬼才,我觉得比四川魏明伦更“鬼”,语言直逼闪耀千古的诗人李贺。《棋王》、《树王》和《孩子王》,小阿城或者叫钟阿城原本想写“八王”,只写了三个中篇就移民美国。阿城没写过长篇,短篇小说也写的很短,分明就是微小说。微小说的名声不好,阿城也不说自己的短篇小说是微小说。实际阿城的短篇的字数比标准小(微型)小说还少哩,呵呵。
1.《会餐》&&这篇稍微长了点,但情节并不多。杀猪、做豆腐和赌酒赛马等,就这点事儿。阿城一写就特别有声有色,因为阿城的语言精准而干净,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老老实实,把一件事写明白”,别动不动就抒情和瞎整。阿城的作品语言干净利落,有股年轻人的飒爽劲儿。《会餐》这部小说写的很令人向往,写出了小村的快乐气氛。我的父亲就对自己小时候吃羊肉的事情记忆犹新,但他不会写。女作家唐颖在《远山远水》中曾描写过山村的野餐情景,是写她父亲的,也让我父亲想起童年趣事。真的希望我父亲看到阿城这部《会餐》,以感谢他对我的抚养。
& 2.《节日》
六一儿童节让阿城写成这样,“小盆友们”情何以堪呀!阿城写的超级赞,童趣和生活气息盎然。手电筒子被抢打飞进河里,还有鱼好奇得“一下一下啄圆玻璃”,这可太逗了。小龙、小荣和小芹这三个孩子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导火索”,而所谓的“战争”,在女人们面前是多幼稚和让人恼火。“小龙跺着脚跑了几步,鸡静静蹿开,歪着头看小龙”,“小龙和小荣拼命地跑,街上有了生气。”男人们折腾什么“红革总”“红造总”,所谓文化革命尽管可笑,要的就是要这点生气吧。阿城,乌拉!
3.《炊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邓丽君的歌声清纯美好,但阿城的《炊烟》却是鬼故事一般的恐怖小说。一般人读不懂这篇短小说,但读到最后还是头皮发麻,心肝肺一起乱颤——“我”能活下来,你懂的——微小说写到这个地步,对比的手法用到这个地步,无语了,无语。60年的事太悲惨,不要只看到“两只小手奓(张开)着,孩子嘎嘎笑”。邓丽君的歌声是硬币的一面,生活是另一面。
4.《溜索》&&尽管溜索是件稀奇事,但本篇的悬念在于这是一次马帮的溜索。马帮是如何飞跃怒江?让人想起红军飞夺泸定桥。将马帮途中一小段写得如此惊心,阿城真是得了“道”,寻常小事竟然有着天地一般的壮阔,如同红军飞夺泸定般激烈,是因为那只抓蛇的大鹰么?马帮过河的主角是首领,而悬念是人畜物是否可以安全到达彼岸。这里面“我”是出了问题的,搞的鲜血横飞。阿城的叙述“实实在在”,但绝不是泥水拖沓,这一篇尤为明显。情节紧凑,还有一个舒缓点——大鹰。这只大鹰让我微微一笑,在八达岭骑车,如同这只大鹰鼓着翅膀盘旋,一直是我的一个人生理想。
5.《洗澡》&&“我也周身仔细地搓,之后站起来。风吹过,浑身抖着,腮僵得硬硬的,缩缩地看一看草原”。这样“实实在在”的描写,有亲身经历和感受,也要犯愁和抓瞎。阿城的真功夫不是一般的硬。打铁还要自身硬,阿城是个优秀“文字铁匠”。这里的“看一看”非同小可,蒙古骑手的木讷憨厚性格华丽得转了一下,瞬间,豪迈、大气和深情款款等草原人的风姿呼之欲出。因为他看见“云前有一块黄”,骑手也变成“一块红的火”。阿城的语言如同铁匠打出的火花,而不是一般烟花爆竹。这世界让我五体投地的两件事情,其中一件是钟阿城的语言功夫。
6.《雪山》&&“太阳一沉,下去了”,之后就是“我”点起篝火燃起香烟,再后来,我裹着塑料布睡着了。“梦中突然见到一块粉红,如同音响般,持续而渐强,强到令人惊慌,以为不祥,却无力闪躲,自己迫自己大叫”。太阳出来了将雪山染成粉红。阿城的《雪山》和周涛的《过河》一样干净。周涛是虚晃一枪,阿城来了个硬碰硬。如果真的是蛮干,那么你太小瞧“钟铁匠”了。自从施耐庵之后,我就没见第二个人用好那个“紧”字,而阿城会用很多,不单是一个“紧”字。雪山何以神圣,太阳何以伟大?在这里明明也写了篝火和梦呀,所有这些,是不是为了最后一搏?“山顶是雪”,最后四个字将阿城的《雪山》烘托得无比璀璨。这部小说最初被认作是散文诗,但它是一部优秀的微小说。雪山下如同生活的“大江河”,暗流涌动,这就是令人景仰的“那件事”么?
7.《峡谷》&&场景有什么意义?如果一部小说只有场景,人物和情节沦落为陪衬,读者会习惯么?比如萧红的《生死场》和托翁的《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这篇《峡谷》。《峡谷》像极了西部片的一个电影场景,悬念和冲突又在哪里呢?一个骑手进入峡谷,吃肉喝酒,“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去”。这算什么文学呢,小说可以这么写么?!阿城的作品开始也被人拒绝,编辑没见过这样的东西!阿城因《棋王》走红后,又抢着约稿。《峡谷》中的一个骑手不慌不忙,没有马背上的飞驰,却再次让我感同天地。为什么阿城这样会写呢,一般作者只能对着背影发呆。
8.《湖底》&&湖底有鱼,是不是还有另一个世界?阿城写得太实实在在了,读起来却让人一愣,当即傻吊。台湾评论者认为“阅读与写作都是自由和开放的,全凭我们的内心能力”,阿城的作品远比米兰·昆德拉更有存在感,只是我们适应不了这种风格。我们已经失去了内心的能力,而只有考试和掠夺的能力。这个世界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很原始和粗野呢,还谈什么世界文明?看阿城的《湖底》,觉得生活还是那么宽广和大气。人不会堕落,我相信生活很丰富。“奶奶的,都是鱼”。生活或丰收的喜悦,终于被绳子和网带出来。
印象中的阿城小说,除了“三王”,还有《遍地风流》这个短篇小说集。阿城短篇字数极少,结构简单,实际就是微小说。"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及"杂色"里的一些,是我在乡下时无事所写。当时正年轻,真的是年轻,日间再累,一觉睡过来,又是一条好汉。还记得当年队上有小两口结婚,大家闹就闹到半夜,第二天天还没亮,新媳妇就跑到场上独自大声控诉新郎倌一夜搞了她八回,不知道是得意呢还是愤恨。队上的人都在屋里笑,新郎倌还不是天亮后扛个锄头上山,有说有笑地挖了一天的地?这就叫年轻。(《遍地风流》创作谈)
阿城早期作品很“山野”,与文人“广场”和官僚“庙堂”形成三足鼎立。后来十几篇写人的“笔记小说”,师从汪曾琪或沈从文,但有着强烈“技术”情结。阿城不写小说后,写起了杂文,学起了鲁迅。莫言先生还不太认可阿城的“科学”,很多人也觉得特别遗憾,同时还让台湾评论家王德威大惑不解。我认为不是阿城“江郎才尽”,而是他写得太“实”了,很累呀。“实”需要硬功夫,就像打铁,总有抡不动大锤的时候吧!年轻力壮可以打铁,就像年轻可以当记者。但是记者是青春职业,不可能一直干下去。许多记者都转了行,阿城给我留下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已经足够。山不在高,作品也不在字数和数量。那些商业性介绍都是昏扯。
浮光掠影式的“瞟一眼”,不适合读阿城的微小说,只适合浏览网页,阿城的作品适合雨天或雪夜。如果认为你看得懂的就是好小说,你还是看奇闻异事吧,或者看新闻。阿城的微小说需要想象,阿城写得异常“结实”,作品去像一个的青春少年,充满幻想而笑容满面。中国如少年,谁懂“少年”心?傻得如我这般,实在是不会解读,请读者见谅。我只是在学习,总结了一下,请高人指点或相互探讨。没有任何其他意思,更不是炫耀自己读书多或有着极高的艺术涵养——我也不懂阿城的笔记小说。承认不懂,不丢人,并且我最终还是搞懂了。请看下篇《错位的天骂》。呵呵!
虽然激赏阿城的小说,但他的部分作品并不容易读懂。“三王”系列十分通俗,《遍地风流》中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也不难理解,难的是阿城的写人小说。小说中出现了有名姓的主角,也写了一些事情,竟然看不懂,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了。百思不得其解,就像初中时面对一道几何题。读小说也要思索么?这让人有些恼火。
我国文学以诗歌为主流,以“温柔敦厚”为美,怨言和讽刺是不受欢迎,文学艺术如同半死不活作垂死挣扎的老人,还像泥潭中的鸭子,而我就像那只不嫌弃脏水的鸭子,因为我找到了鉴赏的突破口:开放式的幽默。看现代派作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开放和自由的想象,那么你只能愤怒了。要求艺术作品以你的狭隘审美展现,几乎是痴心妄想,我们只能学习鉴赏,别无出路。我们要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
& & 1、《提琴》
老侯是个手艺人,手艺不过是混饭吃的技术,因为一把意大利提琴而着了魔,红卫兵拿着像勺子一样的破提琴刷大字报,老侯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读到最后,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在寂静的深夜,这笑声显得张扬和寂寞。阿城的作品有一种错位之后的荒诞,这种错位产生的虚无,实际蕴含的东西很多,用席慕蓉的话说,就是含着泪的微笑,或微笑中的泪水。生活需要“提琴”,还有“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的木风琴。
& & 2、《豆腐》
用阿城《洗澡》的主角蒙古骑手的话说,《豆腐》的主角孙福塑造的,就是“好的很”,“真实的很”,“寂寞的很”&&&&&人老了,谁不寂寞!孤独到“给我弄口豆腐渣”的地步,这也算一种呐喊吧:人情冷漠,通过自己的子女反映出来。“奶是只有人手才做得出”,“好豆腐就像女人的奶子”。在这部作品中,阿城无意探讨“吃豆腐”这个俗语的来历,小说的主角毕竟是做了一辈子豆腐的孙福。但一般读者就看到了一个俗语的故事,悲哀。
3、《扫盲》&&齐大嫂也就二十多岁吧,因为是结过婚的人,就嘴里什么都敢了,教书的干部安安静静,可并不是没本事,他教给齐大嫂三个字:屄鸡巴。齐大嫂被自家男人收拾了一顿。《扫盲》的高潮并不在这里,高潮在于经过了这么多年后,年轻的警察的态度让她想起了扫盲干部教给她的那些个字。在一部小说中产生了这样的错位,读来还是只能一笑而过,否则要怎样?阿城的小说可没法总结中心思想或主题。
4、《旧书》&&“店员们凡提起吴庆祥,还是摇头,百思不得其解”,阿城可真有意思,把读者看成小伙计了,我们真的是旧社会的小商人——那么我们能给出答案么?这可不是一道几何题。买书无非识字和版本,“吴庆祥后来与几个大文人都很好”,“后来嫖妓”,“后来自杀”,“相熟的伙计谁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小说写成这样,就像一个字谜,也真难为读者了。阿城的小说不是侦破探案,也不是传奇或民间故事,王德威先生认为是世俗小说,写的是市井小人物。小人物是无法对抗社会的,吴庆祥只能一死了之,随那个世界逝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余华笔下的人物坚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小人物都“苟且并且走且战”,但有人很倔强的,比如吴庆祥!
5、《大风》&&老吴、老孙和老齐的论战,已经够让人担心的了,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李这个角色更狠。比阿城《结婚》的大刘来得更可怕,因为他是军宣队的班长么。三个“文人中的文人”(编辑)的辩论成了“仿老婆子拌嘴”。大刘是肏字当头,大李是自我当头——你别说他还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们是臭老九,讲什么讲”!这种本位观念,让别人立即明白了“错位”和错误,真是太幽默了。现在人们开始认同错位思考了。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如果失去这个前提,事情就变得很滑稽。唉——世俗的天空,很久没有风了。用阿城的话说,就是“好久没有抬头看过什么了”。
& & 6、《宝楞》
《旧书》中的吴庆祥是个伙计,“宣武门外的伙计很少有不嫖妓的”,新社会击碎了他的理想,想来他的理想与俄罗斯的契科夫父亲的一样,当不了小老板就自杀了。宝楞是个职业赌徒,阿城是这样形容职业的,“按部就班,调节有序,才能几十年干下来,不得职业病”,所谓废寝忘食,昏扯而已。宝楞不知所终,和吴庆祥一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不符合中国文学习惯,幽默性也在于此,如果宝楞在的话,该划什么成分,无业游民?贫民?总不会是地主吧?阿城认为宝楞是个职业赌徒,就像吴庆祥是个买旧书的伙计!
7、《天骂》&&我的父亲说干活要有生气,但我们兄弟是不喜欢干活的,喜欢玩儿,于是将他的话改为“干活犹如生气”,父亲无语。生活也要有“生气”,你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你是不知道农村的“生气”是天骂呀,徐浩峰认为农村人就是在果园消磨时光,那是他对农村的了解。王小燕“默默地等待于太行山的第一次天骂”,这让人忍俊不禁,就像《节日》的小龙故意跺着脚跑,鸡歪着头看。如果你不懂这就是生活,那么你真的不懂了,周涛在《巩乃斯的马》开篇就说,吵架骂仗是需要激情的,这就是父亲说的“生气”。
& & 8、《接见》
“五斗急得不行,他没有看到毛主席,于是这一路上的委屈都涌到了鼻子和眼睛里,把个十二岁的孩子哭得呀”。记得小的时候时候,弟弟病了,我去照顾,爸爸来的时候,没有捎来我要吃的烤饼,我很生气。那时我十三了,和五斗一样不懂事,爸爸什么都没说,同病房的大人劝我说,不就是一张烤饼么!我在医院的楼道里自己生气。谁说我好吃呢?我觉的我是个有用之人,我要的明明是一个尊重!
阿城的小说写的真实,真实是什么?这里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但我还是想说,比如说怎么解释“栩栩如生”这个成语吧,如果你解释像真的一样,你只有小学生水平,如果你知道“栩栩”是什么意思,你可能是语文老师,也可能是个作者,但你不是一个好的读者。好的读者也许会说站在一幅画面前,想起了自己从身后抱住女朋友的感觉——你能感觉那副画儿的温度、呼吸和心跳。我说的这幅画,指的的就是阿城的微小说,阿城的作品让我想起了很多,有时我创作思路受阻,我就看阿城的微小说。阿城的真,具有启发性,怀斯曼的真也启发过周涛。
除了王德威之外,另外一位读懂阿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贵良先生,他从语言上进行了分析。对新文学形成冲击的是朦胧诗、意识流和以汪曾褀和阿城为代表的民间短句结构叙述方式。对有些人来讲,阿城的作品读起来不太习惯,也就是说读不懂,特别是写人记事的笔记小说。我开始也没玩味出意思,只是喜欢他的语言简洁。阿城的作品不是一个传统故事,阅读时要加入背景。遍地风流系列有自然背景烘托,那时正年轻或杂色的背景是社会和生活,这样读就容易理解了。
另,我们十几年的教育,并没有把我们教育成能写会读的人,这一点阿城在《孩子王》中做了批判,文贵良先生解释得更到位和精准。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是否在文化上有进步呢?名导王小帅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现在的人仍然没有理智。我举个例子来说吧,生活中,大李和大刘这样的人还是很多,大家的言辞还是旧思维模式,并没有开放的自我,记得我读过的一本人文著作就叫《开放的自我》,是老美写的。线性思维的惯性依然很大,我们还处于我看懂的就是好的阶段,还是简单的将艺术分为好和坏的“儿童思维”。这是一种本位,人人抱怨官僚本位,但人人都是“自我本位”,尽管都是一介布衣!不知这种局面50年后是否能改变。
又,阿城不写长篇,这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以阿城的才气,长篇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还要从环境上理解吧。阿城缺少成熟的读者群,这是主要原因。《上篇》我说到阿城不写小说的原因,只是一个调侃,实际原因是综合的,只有他自己能说清。我们还是鉴赏他的作品吧,鉴赏要考虑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毕竟作品是第一位!
&冬日阳光——周涛微小说浅析
周涛从前写诗。1984年,因为一篇《巩乃斯的马》而学会写散文了,有17篇作品进入中学课本备选清。散文写得好,是为数不多的散文大家,他说自己不会写小说。他太谦虚。周涛的许多散文是可以当微小说读,散文写得十分小说化。我们的一般作者写的小说,实际是小故事,根本谈不上小说的艺术。生活贫乏和艺术修养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思考。这是致命的根源。相机多了,美景也可以看,但思想或情感却成了“奢侈品”,于是大家只能在旅途上不停抱怨服务质量,而从未发现其他值得描述的发现。我们没有发现,体验也变得浮躁和火气冲天。于是,各地风景区人满为患,大家都在炫耀自己的行踪。风景描写变得恶臭。任何人的自我,别人闻着都十分刺鼻。我们不会写作,却非要别人承认是“芳草”。这可如何是好呢?不如看周涛的“微小说”。
1、《过河》&&潘长江有个小品就叫《过河》,又唱又跳,热闹得看不出一点更高的意义,只是晚会应景的节目。周涛的微小说《过河》宏大宽广。作品中出现的小河十几米,顶多淹到马的腿根,但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蠢马死活不肯过河。1972年冬天哈萨克老人矗立,如同背后闪闪发光的天山。就像鲁迅说的,“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写得这样风情万种,周涛还说自己不会写小说?“伊犁的不快记忆足够那些想编故事而苦于生活经历贫乏的人写一部长篇小说。而我恰恰不会写小说”,周涛会写冬天。春天是短篇小说,夏天是中篇小说,秋天是长篇小说,冬天是微小说。冬天看似一无所有,景色也根本无法与春夏秋相比,如果你生活在北方的边陲,你就会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最美的景色就是雪后的初晴,领袖说的“江山如此多娇”。
& 2、《红嘴鸦及其结局》
“冬天是一个穿白衣的女护士,她因为交不出班去就不停的埋怨,絮絮叨叨,造成了有始无终的大雪飘落纷扬。”等待春天的人在雪下得略微稀疏了一些时,扣住了一只红嘴鸦,它脖子一歪,就死了。人们为什么要忍受寒冬的冷酷和死寂,周涛在他的散文《博尔塔拉冬天的惶惑》给我们了许多答案,但他没说这一个。将人杀死的不是冬天的寒冷,而是绝望。不知怎的,周涛的这篇微小说,我觉得比矗立在纽约海岸上的自由女神像更高更大,那只是一座建筑,不值得向往,如果你不理解生活的话。
3、《一个牧人的姿势和几种方式》&&朱自清的《春》是给孩子看的,就像潘长江的小品是给普通人看的。户外爱好者看什么呢?就看周涛的这篇。牧人走路的姿势滑稽,他“一划”,“血珠如同石榴籽似的跳出”。之后,“他朝山冈盘绕的草原深处走去”。躁动的春天终于平静下来。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那是俗语,艺术比俗语丰富很多。
人与自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用著名影星周迅的话,就是草原上有牛羊粪便和蚊子,周小姐告诉我们草原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但是,你看周涛的散文《天丝穹庐》,你就会觉得草原就是夜空般的宇宙。尽管草原不完美,黑夜也不完美呀。季节在人的心中是一个世界,并且融合,这是生活在都市丛林的人无法体验的。户外爱好者也不能感受,直到周涛告诉你。
& 4、《看那个马车夫犯错误》
周涛的叙事十分干净,爽快得把你带入到另外一个天地。《过河》是这样简洁,《马车夫》同样如此。“我当时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那个人可能要犯一个可怕的错误”,“我当时甚至希望···生活中难得遇到的刺激场面”发生,“我”就是这样一个残忍的人,如果你看过周涛的《猫的的本事》,你就知道。三字经“性本善”是混扯。科学上讲,人有动物本性。文明不过是经过粉饰的假象,是后来的事情。不稳定,变幻莫测
& 5、《谷仓上的羊》
开创新天地的不是余秋雨,是王小波,王小波影响了很多文人,比如周涛。周涛先生的《猫的本事》、《一匹难忘的猪》和《谷仓上的羊》等,有着超凡脱俗的人性探索精神,比美国自由女神像更形象。你若怀疑,我就更肯定了,连副省长都忘不了的羊,野羊就是人性美好的丰碑?是的,就是。
6、《怀斯曼是谁?》&&冰心老人久不出作品,写了篇微小说《落价》,就让人惊讶。同等质量的微小说其实很多,比如这篇就很有趣。鲁迅说,人一阔,脸就变。他还说,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在《论友谊》中,周涛先生将名利关系阐述的极为清楚,但不明白的人还是太多,于是,他又写了这么一篇。怀斯曼无疑是“真的人”,因为他真心谦虚。很多人都是一个“膨胀体”,所谓“名人”或“成功者”,变态得厉害!
7、《拜访师傅》&&诗歌还是过于简单,比如那篇《寻隐者不遇》,太飘了。小说倒是很有趣,比如《林黛玉进大观园》,如果你觉得《大观园》太繁杂,不如就看这一篇。拜访师父,先写三十年前和斯迈尔打架,再写师娘,这是阿成惯用的手法。小说散文化,散文未必不可小说化。“师娘不像一般有点权势人家的主妇,对没有什么用处的人冷漠,对关系实际利益的人又显得过分热情,同时还时时处处提醒你别忘了她的地位”——师娘不是势利小人,师父自然更加为人敬重。看这篇小说,就像在炎热夏季喝了刺激的汽水,爽口二痛快。世界上有很多真的人。
苏童的《理发店》小陈、《拜访师父》的师娘、《小宇》中的小宇、《红梅》中的女儿和《凭窗闲眺》中的小女孩,还有《三声枪响》中的父亲等等,喜爱这些微小说,也许是因为人物的可爱。作家为我们涂抹了生活的亮色,告诉我们丑陋的现实中小人物的美好,足以让我们乐观看待世界。好莱坞的麦基始终认为人物是靠冲突塑造的,那是故事,小说通过描写,就能够将他们真实再现,而且仿佛感到他们的呼吸。这就是小说与电影的不同。
我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她的比喻手法真的很形象逼真,甚至比电影更加精彩。蹩脚的商业电影尽管有视听冲击力,让人不得不信服,但往往因为人物不够典型而让人感觉浪费精力。小说有更大的优势,尽可以描绘电影无法呈现的人间美景,比如《洛丽塔》中打网球的风姿。我就是通过周涛的文章学会比喻的,周涛是个比喻大家,从他那里我学到不少,比语文老师教我的多得多。老师教给我们是考试,不是创造美好心灵世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速正常玩游戏延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