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布贴画能当非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承人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03年,为保护“民族的DNA”———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申报工作,我市一大批民间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民俗风情等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省遗”、“国遗”。
借着“省遗”、“国遗”的光环,有的遗产扶摇直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和发展,有的遗产虽提高了知名度,却终难改变衰落的命运。大体来讲,主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的,恰恰是物质———钱。钱途好的遗产,前途大多光明;钱途不好的,前途大多灰暗。
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我市的“省遗”粮食砌、“国遗”举岩茶的制作工艺上,能够找到很好的注解。
做了8年粮食砌,仅卖出1万多元
“如果粮食砌好卖,保护和传承都不成问题”
6月5日下午,听说记者要采访,童拓基放弃了去女儿诊所帮忙的打算,改在家里看医书。
今年77岁的童拓基有两个身份:医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砌的唯一传承人。对于这两种身份,童拓基把更多时间放在前者上。
因为,做粮食砌耗费时间,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从2001年到现在的8年间,童拓基做了二三十件作品,却只卖出四五件小作品,销售额一共只有1万多元。
由于没有经济效益,童拓基不愿多做,也没什么人学,有200多年历史的粮食砌,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果还有其他人会做粮食砌,我就不做”
1946年,童拓基在父亲的逼迫下学做粮食砌,那时,父子俩都没想到,这一决定会让金华增添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没想到,这一决定会让今天的童拓基陷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尴尬处境。
制作粮食砌,是童拓基所生活的兰溪市女埠镇金家村的习俗,以前,每到庙会举办时,村民就用粮食堆砌成一个工艺品,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相传,粮食砌诞生于清嘉庆年间。
经过3年的学习,1949年,童拓基掌握了粮食砌的制作技艺,不曾想,这个时候,庙会被取消了,粮食砌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童拓基也远离了粮食砌,一心学医。
8年前,兰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人来到金家村,宣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动员村民重新制作粮食砌,然而,会制作粮食砌的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适合做且会做的,只有69岁的童拓基。想到父亲曾要求自己把粮食砌传承下去,童拓基答应了。
采访当天,童拓基说,若不是有关部门的动员,他可能不会走上这条路,如果有其他人能做粮食砌,他可能也不会走上这条路。
这是为什么呢?
“8年劳作就产生这么一点经济效益,哪里比得上我给人看病?”
时间投入多,经济回报少,是关键原因。
8年里,童拓基做了二三十件作品,有些作品令人叫绝,粮食砌也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大大攀升,但是,粮食砌作品的销路却很差,“前后一共卖出去四五件作品,而且都是小作品,总共卖了一万多元,8年劳作就产生这么一点经济效益,够我喝开水啊?哪里比得上我给人看病?”童拓基反问连连。
粮食砌难卖,最大的障碍是人们担心它的保存期不长,怕粮食遇潮、遭虫蛀等。“其实,这些我都考虑到了,所以,我在制作时,就用防腐剂将粮食浸泡过,还做过其他处理,成品后,再用密封的玻璃罩罩着,可以说,我制作的粮食砌放100年都不成问题,问题是,我相信,别人不相信。”童拓基说。
其次,人们觉得粮食砌的卖价太高。就拿一只20厘米高的“花瓶”来说,售价起码要一两万元,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粮食并不值钱,怎么卖那么贵?对此,童拓基觉得自己并没有漫天要价:“这只花瓶,我和徒弟倪素贞做了两个月,前后花了七八百个小时,再加上蜂胶、防腐剂、药水、玻璃罩等费用,你说要不要一两万元?”
童拓基说,粮食砌看上去简单,其实制作起来很难:“如果一块木板的两端高低不平,木匠可以用刨子来刨平,而一块粮食砌的两端高低不平,则没有机械可以处理,因此,只能在制作时测量每颗粮食的大小,你说麻烦不麻烦?”
这么多年来,童拓基带着粮食砌四处参展,每次都能吸引不少人,但因为以上两个原因,购买的人寥寥无几,童拓基唯一一次在展会上卖出去的作品,是一件“小器皿”,卖了3000元。有一年,童拓基带着一座“牌楼”去参展,有人出价一万元,童拓基舍不得卖:“我6个月的辛劳只值一万元?”童拓基和徒弟倪素贞的得意之作,是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用68万粒杂粮制作的“嘉峪关”,作品做成后,一时引起轰动,嘉峪关所在地的一位记者邀请童拓基去参展,费用自理,那位记者说:“说不定有老板相中,把你的作品买去了呢。”童拓基这样回答:“这件作品要卖一二十万元,你先把买家落实了我再去。”最终,“嘉峪关”没到嘉峪关去。
因为时间投入大,经济回报小,有人说童拓基“弄不灵清”。童拓基的激情也在慢慢消退,前年,他做了七八件作品,去年,做了三四件,今年,只做了一件。
唯一的徒弟将来不一定做粮食砌
经济问题不仅影响了童拓基的激情,也影响了粮食砌的传承。
童拓基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都没有学做粮食砌。童拓基的儿子是个哑巴,在一家单位打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童拓基说,这点收入虽然不高,但也比做粮食砌强,“作品根本卖不掉,就靠政府每年补助给传承人的4000元,够干什么?”
没有传承人,年岁已高的童拓基有点担忧。数年前,针对粮食砌缺乏传承人的困境,包括本报在内的数家媒体给予了报道。之后,有十几人表示想拜童拓基为师,有山西的、湖北的、江西的,但最后没有一人来学。
童拓基说,这些人对粮食砌的“钱途”并不了解,当他说粮食砌难做难卖后,大部分人就会打退堂鼓。有些人不打退堂鼓,但要童拓基免费教授,还要管吃管住,对此,童拓基不能接受,“学做粮食砌,最起码要花一年时间,我这一年放弃行医,分文不赚,把祖传的技艺传给了你,还要养你一年,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有个义乌人倒是例外,他说可以交一万元学费,来跟童拓基学做粮食砌,童拓基也没有接收,“人数太少了,要是有5~10人来学,我可以考虑,因为,教一个人是教,教10个人也是教”。
不过,童拓基最后还是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就是倪素贞。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倪素贞和童拓基之间有个交易———倪素贞答应学做粮食砌,童拓基答应教她学医。
经过5年的学习,倪素贞掌握了排列粮食的技艺,但要把各个板块拼接起来,她还要学习很久。采访中,倪素贞说,即便她出师了,将来也不一定去做粮食砌:“做这个东西变不了钱,我怎么养家糊口?”
“钱,关键是钱的问题,如果粮食砌好卖,保护和传承都不成问题,那样,我就不去行医,而且肯定有人来学,我不但免费教学徒,还要给学徒发工资。”童拓基说。
1公斤举岩茶卖2.4万元,供不应求
“制作技艺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
千年名茶“婺州举岩”的传统制作工艺,曾经两度濒临失传,而今,这个工艺成了不愁嫁的女儿,一般人还“娶不到”。有人说,这个翻身大逆转,与“婺州举岩”这几年的红火势头大有关联。
无钱赚时,制作工艺两度濒临失传
在金华,“婺州举岩”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非常兴盛,曾经被列为贡茶。宋元时期,它的制作技艺是制成团饼,明代以后制成散茶,清末时期,由于官府掠夺举岩种植户的财富,无人敢再种植,举岩茶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20世纪70年代,有关人员对举岩茶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举岩茶获得重生。但当时,举岩茶叶一般卖给土特产公司,价格没有优势,学习举岩茶制作工艺的人积极性不高,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举岩茶的制作技艺再次濒临失传。
茶价抬高,想学技艺也难如愿
2006年,有媒体大声疾呼,千年名茶“婺州举岩”面临湮没。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看好“婺州举岩”价值,遂从北山林场将“婺州举岩”迎娶过来,之后加大开发、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准备将举岩茶的制作工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想成功申报,得找到掌握举岩茶制作工艺的师傅,结果只找到两位,一位是胡招余,一位是金香女。同一年,“婺州举岩”的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又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过程,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的内部人士戏称为“三年三级跳”。
随着“三年三级跳”,举岩茶的身价、销路也一路看涨,据悉,举岩茶卖到2.4万元/公斤,今年的销量是去年的两倍,中间一度脱销。去年6月,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去采云间茶园会所里喝举岩茶,售价高达120元/位。之前,该会所里其他品牌的茶,售价不过七八十元一位。
茶叶的“钱途”一路飙升,使其制作技艺不愁后继无人,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底气十足地说:“现在,不是谁想来学技艺就可以学的。”
如何让没钱途的非遗有前途?
实际上,像粮食砌和举岩茶制作工艺这样命运截然相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还有很多,钱途这个杠杆,已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人才分布失衡。
根据市委宣传部去年9月填报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基本情况统计表》,我市有35个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耐人寻味的是:钱途不错的木雕、根雕、竹编三项,就占据了12个人才,平均每个项目拥有4个人才;而剩下的23个人才分布在23个项目中,即每个项目平均只有1个人才,这23个项目有剪纸、戏服制作、百子灯制作、磐安炼火表演、道情、木偶戏表演等,大多属于钱途不广、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项目。人才数量的悬殊,无疑会拉大有钱途项目和无钱途项目的前途差距。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钱途的和没钱途的,同样是“民族的DNA”,如何让没钱途的“非遗”有前途?有关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很多人将目光聚集在校园。
兰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科科长潘林松说,他们准备在学校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让学生们学习、了解粮食砌等的制作工艺。
一些家长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建议将校本课程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一位姓徐的家长说,她一个朋友在上海办了布贴画班,很受欢迎。课堂上,老师并不规定孩子做什么,而是将原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拼贴,这样做,不但传承了布贴画的工艺,而且赋予了布贴画新的生命力,还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家长们都喜欢,不少老外也把孩子送来学习。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处处长邵芙春说,像民俗、表演、山歌等不能进行产业化的,如果与旅游业结合,放在风景区展示、演出,传承和发展起来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这样的模式,已有成功先例,如河南开封市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把散落在民间的捏面人、喷火、剪纸、皮影、吹糖人、高跷、武术表演等引进园内,不仅可向游客展示本土的文化名片,还能增加旅游收入,民间艺人们也获得了经济效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据悉,这种模式有可能会引进金华,双龙风景区的负责人日前表示,他们有这个意向,愿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表演的平台。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钱途不好,主要是因为制作工艺太传统,无法批量生产,因此,有专家建议改进制作工艺,引进机械操作。
不可否认,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引进机械化操作,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一新建议,对于这些濒危的、难以推广的非遗项目,应用“博物馆式”的方式保护,即把这些非遗项目的资料整理起来,然后进行录像、存档,也可放在网上,谁想了解都可以。
赵一新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不是遗产,真正的遗产是工艺流程、演唱方式等,“就算我们费尽精力培养了一个传承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也很有限,不如将工艺流程、演唱方式等公开,既便于日后研究,也便于传承。
&&&&&&&&&&&&&&&
······美图最新热图?百态故事?大美印象?摄影
用微信扫一扫,关注内蒙古晨报
版权声明:内蒙古晨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邮箱:
内蒙古晨报社 Copyright 2004-.cn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号-1山西手工艺人制作布贴画30年 义务传授技艺盼传承
  【解说】一条红绳、一个中国结,搭配一抹流苏,一个如意扣顺利完成。当地时间9月6日,在首届山西艺术节晋城艺术周上,非遗匠人孙军伟的布贴画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42岁的孙军伟是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一位布贴画艺人,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自幼喜欢美术,在他的手中,一把剪刀、一堆碎布头就可以变化万千,形成不同样式的布贴画作品。
  【同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孙军伟
  在我小的时候就是看完我母亲制作布贴画,我感觉好奇就是开始,从七八岁就开始跟着做做到现在已经大约做了三十多年了吧。我是现在算是第四代传承人。
  【解说】布贴画的制作为纯手工艺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每幅作品所用布料少则数片,多则几万片。现场展示的有各式各样的平安扣、如意扣,和一些人物肖像,作品剪工细腻、层次分明、图像逼真。这些作品耗时少则几分钟多则几个月。
  【同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孙军伟
  制作流程它是分打样就是它要经过就是绘图打样,就是拼接裁布然后就是粘贴最后的作画成画哦就是七道工序吧。最难的一道。就是组装以后就是成画,成画它有最难得就是没有图纸就是根据一点一点往这个布或者纸上就是开始粘。
  【解说】陵川布贴画是晋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工艺。古时,农家妇女经常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
  【同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孙军伟
  布贴画它是一种就是根据以前就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它是一种以前用在兜肚呀就是映带呀就是那个上面的演变过来的,根据就是加了一点现代元素就是演变过来的一种就是纸布贴的一种画。就是他是历时比较悠远吧就是大约就是有300多到400多年的历史吧。
  【解说】据孙军伟介绍,布贴画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与景区合作,他也经常会去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考察。然而,提及布贴画的传承,孙军伟一脸失落。他时常去周边村里义务传授技艺,但学员都是40岁以上待业在家的女性,每年工人流失率达60%以上。
  【同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孙军伟
  正月我们每年都出外边就是像大的城市啊大的旅游景点每个地方都有走一走看一看学习学习。就是也得每年都得跟着时代走么不跟着就。非遗需要创新不需要创新自然他就消失了。
  【解说】从2017年开始,孙军伟带着布贴画走进当地小学,亲自传授小学生这项非遗技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布贴画,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项技艺。
  【同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孙军伟
  就是从这个小学开始做起,让他们从小就认识非遗,走进非遗。就是达到传承他们长大自然不就认识了就好接受。
  王惠琳 任强 山西太原报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AP018
本文相关推荐
《财富》杂志版面《日本经济新闻》版面世界各大媒体报道广州相关版面世界各大媒体报道广州相关版面世界各大...
新华社太原11月30日电题:一个人的摄制组新华社记者陈忠华、王井怀、霍瑶初冬的吕梁山,天高云淡,北风...
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齐聚...
2018年的放假安排来了!哪天放假?怎么倒休?假期加班费怎么算?中国政府网一图告诉你。根据《中华人民...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五年以来的“成绩单”。其中...
频道信箱: news#(#改为@)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动态信息&>&工作动态
宝应博物馆成功举办“布”一样的美丽—祁竞布贴画展&
发布日期: 
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激发孩子们美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孩子们的艺术感,由江苏省文物局、宝应县文体广新局主办的,南京民俗博物馆、宝应博物馆、宝应三里小学承办的“布”一样的美丽——祁竞布贴画展于11月28日上午在宝应博物馆隆重举办揭幕仪式。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竞女士,宝应博物馆馆长倪学萍女士,宝应县三里小学校长刘明先生等出席了开幕式。宝应县三里小学100名学生也热情参与了宝应博物馆这次“游学之旅”活动。
&开幕式上,宝应博物馆馆长倪学萍和三里小学校长刘明分别为本次活动致辞,随后祁竞老师发表了讲话,本次活动揭幕后,宝应博物馆和宝应三里小学双方还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随后,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的展厅,了解了宝应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最后,学生们参观了布贴画展。学生们一进入展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双双小眼睛聚精会神的盯着玻璃橱窗欣赏起来。他们纷纷发出感叹“实在太美啦,太神奇了!”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又到一楼参加了博物馆游学之旅——布贴画体验社教活动。祁竞老师亲自讲述布贴画的教学步骤,还分享了制作布贴画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孩子们在听完讲解后,迫不及待地认真制作起来,一点一点的剪,一点一点的粘,都来不及互相交流,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美布贴画作品。博物馆还特别为同学们设置了宝应文史知识竞答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地回答问题,通过自己的智慧赢得了很多精美的小奖品。最后举办了布贴画手工作品颁奖典礼,祁老师和刘校长为获奖的同学颁发了证书和奖品,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据了解,宝应县三里小学是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合作签约的第六所小学,今后博物馆将更加不遗余力地发挥“第二课堂”的社会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配合学校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宝应博物馆 胡志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