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讲到怎样站桩不损伤膝盖久了会伤膝盖,站一会里要活动下。很多前辈老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少林和尚低位怎样站桩不损伤膝盖俩小时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足上乾坤,毽传国粹—访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唐彦老师
按:踢毽子是全国各地流传的民间体育游戏,是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一部分。踢毽子条件简单,老少咸宜,但技巧性、表演性很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然而把踢毽子引入大学课堂却受到相当多的质疑,教什么,怎么教?体育教研部副教授唐彦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她的“中华毽”课期期爆满,深受学生欢迎。在唐老师的课上,同学们不仅能学到高超的毽子技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提高了身体素质,受到了传统文化熏陶,领悟了古人卓越的智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老师的教育思想,感受唐老师对教育的执着精神,并体验唐老师独到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技巧。一、曲折的体育之路:从头开始,刻苦练毽记者:非常感谢唐老师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能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唐老师: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练体育。当时几乎周围所有人都反对,说练体育耽误文化课,但是到四、五年级,我在校队打排球、练田径以后,文化课成绩反而从中上游变成拔尖的,最后考了全年级第一。父母觉得我成绩提高了,便也不再反对我练体育,开始有支持的意思了。现在想来,练体育特别容易使人专注进去,培养了耐力和毅力,如果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上,自然是相互促进。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越“刻苦”越好,其实如果专注力不高、意志力不强,很多努力都做的是无用功。再大一点儿,我进了少年业余体校,训练了两年排球,初一初二时得了全市冠军,共参加过三次市比赛和两次省比赛。专业练体育在外人看来很“苦”,但我自己不觉得,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乐趣,有很多进步、成功及和其他队员团队合作的喜悦。我在上体校的时候,有次妈妈在窗外偷偷看我训练,那天正好我们在练地上滚翻接球,她满脸是泪地回家去了,以后再不敢看我训练。后来她问我苦么,我说不苦,挺好玩的,很快乐啊。好多人为什么不喜欢运动,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我现在做老师就是要激发同学们对运动的热爱。上高中以后,父亲特别希望我能读普通大学,因为他正好是老三届(编者注:老三届,年共三届高中、初中毕业生的统称。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生,这三届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学业的高中、初中生,作为“知识青年”的主体“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没能上大学,所以特别不希望我专业搞体育。于是他们就把我从体校拉回来念普通高中。当时因为我初中时参加省比赛获得了一定名次,属于特长生,文化课也不错,所以进了当地最好的县中学读高中。 县中对我影响挺大的,因为里面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我在高二时正赶上江苏省中学生田径比赛,体育组的王香林老师说我个子高,建议我练铅球,因为我们高考项目有铅球,我就同意了。我做事是非常努力的,王老师的要求我都尽力完成,并且注意体会、琢磨动作。在王老师带领下,我一个暑假里铅球成绩提高了近三米。他有特别的方法,比如会跟我讲很多道理,讲铅球从加速到脱手运行的物理规律,如何获得最佳的初速度和投掷角,整个身体依次发力的要点等等。我在练习过程中就不停地体会和验证这些理论,每取得一些进步我都明白原因是什么,所以我很快就掌握了这项运动的动作要领。再加上我的身体条件确实比较好,训练了一个多月就投到了10米以上,曾经最好成绩掷过11 .4米,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而体育大学高考招生铅球成绩是9 .6米满分。上个学期,我高中母校的校长跟我联系时说,他发现学校女子铅球的记录现在还是我保持的,目前最好成绩高二是8.88米,高三是9 .98米。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纪录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高考之后我去了少年时就向往的南京体育学院读书。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成为南京邮电大学的体育老师,教普通学生的体育课。“南邮”对教学特别注重,教学氛围很好,教师对学生也很认真负责,虽然是体育课也毫不马虎。开始我跟着其他老师学习,观摩他们上课。我上课时还有指导教学的老师,对我如何写教案、课堂教学如何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理论等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者:从当时整个中国教育环境来看,这很难得,因为普通大学重视大学生体育教学的不多,一般可能觉得玩玩就行了。唐老师:对。南京邮电大学在周围高校里是效益特别好的,老师们的待遇好,因为当时有邮电部固定经费支持,所以能专注于学术与教学工作,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都很强。“南邮”有很好的育人理念,老师们都觉得,学生出去以后,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身体素质都要很好。教出去的学生就是老师的成果,学生在单位干得怎么样,他的能力是不是很强,是不是发展得好,都和学校有关系。所以从校长到我们的主任都是主抓教学,对教学特别重视。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很认真负责。刚毕业第一个学期,学生给我的评分就是最高的,后来一直都很高。那几年我人气很高,带学校排球队,几乎所有喜欢排球并打得好的,都积极的来训练。第一次带队就拿了南京市高校比赛的第一名,以后又陆续获得了几次南京市的第一名。我带队的时候学生很喜欢我,他们会很认真地听我的意见,训练和比赛的时候都很投入。学校对我也很支持,本来我的资历是不够分房子的,但学校为了留我给我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记者:您到北大来是什么时候?唐老师:2002年我爱人在北大博士后出站留校,我是2004年跟着过来的。我其实纠结了很久,因为我那边的工作很好,我的教学、带队训练都得心应手了。我毕业那一年找工作很难,南京体院我们一届同学只有7个人找到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我进南京邮电大学是很幸运的,大家当时羡慕的不得了。但是夫妻南北分居两地,确实有点身心俱疲的感觉,所以我还是过来了。来到北京刚开始有点儿失落。在北大我的学历太低,不可能有正式的教师职位给我,所以去物理学院做了聘任制的行政秘书,待遇降低很多。但我想想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我每天都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去做我的秘书工作,我觉得为北大的教师服务是我的荣耀。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上传下达,上面有什么文件、通知,我不光是发个邮件了事,还一定要打电话确认,有时一个个办公室跑过去送材料、催材料、收材料,因为我是体育老师,不在乎运动运动。一位老师跟我说,教授们不回信说明他们不关心这个事情,你就不要再问了。但我总是很勤奋地打电话问,比如统计成果什么的,我就挨个问有没有论文、专利啊,参加了什么会议做了什么报告之类。有的老师一听是我打来的电话,就要笑起来,觉得我对芝麻大的事儿怎么这么认真。记者:那您是什么时候到北大体教部,又什么时候开始踢毽子的?唐老师:后来物理学院凝聚态所领导看我工作做得不错,作为对我工作的肯定,就向学校给我申请了一个正式编制,报上去的时候问我是愿意到体教这边来还是愿意继续在物理学院。我就想还是搞专业的好,这边体教部的领导也非常需要一名教传统体育的老师,于是2007年就到体教部来了。毽子我是在物理学院工作期间就开始练的了。我的家乡有踢毽子的传统,外婆、母亲都喜欢踢毽子而且踢得特别好。我小的时候也经常踢,特别是江苏的冬天没暖气,一冷我就使劲踢,这样就暖和了。踢毽子是我小时候没有正式练体育之前最喜欢和最擅长的运动,但以前纯粹是好玩,没有师傅教。到北京后,我碰巧看到有一个全国踢毽子的比赛和培训,就报名去了,而后遇到北京市毽绳协会的秘书长,还有各种流派的传人。很多“翔翎社”传人及名家弟子都在北京市毽绳协会那边练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翔翎社是清末民初时期1912年成立的专门研究毽子的社团,他们把所有毽子的技术动作和历史都做过总结,曾把花毽技艺以“品”划分为十个级别,即:神、仙、妙、高、好、懂、会、粮、米、土。我一进入毽子界就接触到了这些毽子高手,真是非常幸运。从那时起,我正式练毽子,学习翔翎社传下来的那套技术。记者:有没有专人指导?您学了多长时间?唐老师:踢毽子看似简单,但如果没人教的话就是事倍功半。刚开始我自己练的时候,怎么都提高不了,踢了一个学期,才踢二三十个,总是掉下来。后来见到毽绳协会师砚芳秘书长,他便成了我踢毽子的启蒙老师。他教我技术要领、纠正动作与用力,回来以后我就很快能踢好几百了。2006年,第一届全国花毽挑战赛在北大五四羽毛球馆举行,当时全国花毽名家都来了,我当时做总记录长,给他们编排比赛顺序、记录成绩。通过这个活动,我更开阔了眼界,见识了很多名家高手的表演。那时最有名的一位名家刘新銮师傅,是一位退休纺织工人,张艺谋为奥运会做宣传片的时候就找过她。她在50岁之前还默默无闻,退休后才学习踢毽子,跟了很多名家,招牌动作是拉燕。她在天坛那边教人踢毽子。那时我家住在北大西门的蔚秀园,我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去找她,坐车过去要将近两个小时,我一直坚持了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说她动作不是特别规范,但她的踢法很精彩也很有特色。后来我又找到郭七正老师,他是翔翎社的嫡传弟子,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特聘的毽子专家。翔翎社关于踢毽子的技术手稿就是郭老师传承和保存的,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破“四旧”,郭老师把这些宝贵资料悄悄藏起来了,避免了这一中国传统技艺的重大损失。郭老师说他5、6岁的时候特别调皮,他父亲想让他坐下来学习他坐不住。他的父亲和翔翎社的前辈名家,当时三位“神”品级之一的金幼申先生是好朋友,就跟金先生说,我这个孩子特别顽皮你能不能教他踢毽子。金先生看郭七正很有灵气,就问他:“你愿意踢毽子么?”郭老师说愿意。“那你怕不怕苦啊?”郭老师说不怕苦。金先生一听他这么说,立刻就把郭老师抱起来放在椅子上,然后就给郭老师作了三个揖,老师拜学生。金先生说我们的国粹有继承人了,感谢你来练毽子,谢谢你。郭老师现在他已经七十几岁了,但每天上午都会在人定湖那边免费向大家传授毽子的技艺。他说因为老师拜过他,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是他一辈子的心愿。二、教学的付出与收获:身体训练,文化陶冶记者:从学习踢毽子到教学生踢毽子,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唐老师:毽子本来是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大学的课堂,必然要建立起适合教学、学习规律的体系、方法。我学了几年后,摸索出一套自己练习的经验与方法,但目前暂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教案、教材,这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之前我所受的都是西方式体育教育和训练方法,这和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相比各有所长。西方体育是一套科学与工业系统,强调标准、规范,讲究训练方法与运动原理,还注重运动心理学;东方传统技艺更重视因材施教,特别细致,而且讲究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东方技艺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以及古人卓越的智慧,其训练方法本质上也是科学合理的,但用于现代大学教学中就要加以提炼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记者:能具体讲讲您教学上的经验吗?唐老师:体育老师大都是专业出身,很多人会延续之前自己训练的习惯,拼命地抠技术,上课很严肃,好像是要训练出世界冠军一样,要求学生们每个动作必须做到多么精准。但我觉得普通大学的体育教育应该有不同的思路与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体育之美和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自觉、主动锻炼。但不按运动员的标准要求学生,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教学目标、教学结果。有的体育老师可能就觉得随便玩玩就行了,上课一集合然后球一扔,你们玩吧,我就在旁边看或聊天,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情。我上这门课,首先是我喜欢这项运动,什么动作我都做得很标准、很规范,我带头练,这对同学们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普通大学生,尤其北大学生知识全面,有所钻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在体育课上要适当讲解运动原理与传播体育文化,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增强对某项运动的兴趣。除了体质与技能的训练,我觉得大学体育还有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促进交流与交往,使同学们关系融洽,心情开朗,这也是我的体育课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很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擅交流,老师有义务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身心都能健康发展。我们是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一周一次课,短短一个学期时间里熟悉起来其实很不容易。所以第一节课我就说,期末理论考试有一个题就是把同学名字写出来,写的越多得分越多。被同学记名字最多的人也是我们的明星,我有加分奖励和口头表扬。上课的时候我会让两个同学一组,或多人合作练习。比如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上研究生班,我第一周就给他们考试,每人踢三次,男生、女生分开排名,男生的第一名跟女生的最后一名组队。第五周以后再考试,两个人的考试成绩是他们的平均数。此外我还会抽查你对你搭档的了解,就是闲聊一些家庭状况之类的。此计一出,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在课下约着练了。毽子有单人踢的技术,也有双人和三人以上的集体项目,在教学中都可以合理选用。还有,我比较倾向于男女生合上体育课,这对老师教学上的要求也比较高。男女生搭档,男生可能会觉得活动量不够,而女生会觉得活动量太大。而且同一个技术,对男女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一样。我觉得只要教学上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得好,男女生合上体育课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年轻人嘛,都是不服输的,特别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特爱表现。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体育热情。记者:您在教学上真的是用心良苦。您能把“中华毽”这门课从学期开始到期末的教学过程介绍一下吗?唐老师:开课之初其实并不顺利。有人觉得毽子就是个游戏,怎么可能是体育呢,还在北大开毽子课,你教什么呢?第一节课就十几个人来,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在这第一节课把毽子的魅力告诉他们。然后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就惊奇地发现这门课已经选满了,一下来了100多人。我说,“哎,怎么就选满了呢?”然后有学生说,“老师我给您做了宣传,我把我的同学都给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在北大上课压力很大,学生们都很“识货”,你教得好不好,他们都有准确的评价。我在课上有时讲一些与毽子有关的传统文化,看到有人做笔记,我真的很紧张。课下我就拼命地去学包括《易经》在内的古典哲学书籍,生怕说错了或说不到点子上。体育教学有特定的客观规律,不能单靠“傻练”,当然也不能光讲历史文化。开课第一、二周,我会跟他们讲毽子的历史、养生的理论,以及体育课怎么上,有哪些内容、要求和考核方式是什么。我认为毽子里面有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传统的和谐观念、成人成己的思想、由内而外的修身方法等都在毽子里有所体现。这些思想、经验经过一两千年的沉淀,蕴含了很高超的人生智慧,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理论是不同的,对大学生其实更有吸引力。学生们第一、二周开始听老师讲文化传承很高兴,但接下了要注重技术环节了,技术问题不解决,不停地掉毽子会对人的自信心产生打击。经过一两周的自由练习,每个人的特点和不足也就显露出来了,我就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指导。到第三、四周,大家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基本的技术要领已经入门了,我就会对他们有一个更严格的要求。到第八周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个质的提高,这时候就安排期中考试,学生通过测试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练下去的信心与兴趣。再以后对技巧、花样,团队配合方面又有更高的要求。到期末的时候,认真练习、运动协调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就踢得相当专业了。身体锻炼有几个台阶,当你连续、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之后,体能在提高,技术也在进步。毽子刚开始要练习站桩,发展股四头肌,然后要一级一级地进步,不能急于求成。我上课带着他们练,随时关注、纠正和鼓励他们。学生会觉得有老师这样关注他们,就练得勤,进步快。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有时还给他们放一些名家视频,让学生体会这个技艺的精妙,再激发出新的热情。整个学期里,学生们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面貌。记者:踢毽子是不是一项很安全的运动?唐老师: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于体质大有好处,还可发泄负面情绪和缓解压力,所以一定要多运动。但只要有运动就一定会有损伤,所以要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原理,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术。踢毽子主要是腿部动作,所以一直有个误区说容易伤到膝盖,这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毽子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而古人最讲究养生了,毽子怎么踢才能更好地强身健体而不产生损伤,古人早就研究透了。如果你的动作特别地不合理,蛮踢乱踢,肯定是会有损伤的。于是我们就要学习、遵守和提高老祖宗提出的技术要领、动作规范。初期练习最好有内行来指导,这样便会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风险。记者:在体育教学或锻炼身体方面,您有哪些减少损伤的经验、方法?唐老师:比如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熬夜,我就说你要是熬夜后还来运动,精神不集中,体力也跟不上,锻炼的效果不好,还容易受伤,还不如先去休息一会儿。北大的学生虽然才20岁左右,但由于长时间坐着,缺乏活动,有些同学可能已有骨质疏松的问题,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好好的,实际上非常容易骨折。我的班上就有一位学生在宿舍不小心用脚踢了一下床,结果造成了粉碎性骨折。在课上,做准备活动时,我就不让他们特别大强度,特别是跳跃运动要很谨慎。另外,很多人长期看计算机或手机,颈椎会有问题。现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工作学习主要是跟书和计算机打交道上。看书的时候都是低着头,看计算机特别是笔记本也是低着头,现在还加了一个手机,往往几个小时头都不抬。我在上课的时候,准备活动会教大家做做颈椎操,活动颈肩肌肉,然后我问脖子响的举手,脖子不舒服的举手。大一大二可能还好一点,等到大三大四,特别是研究生那80%肯定举手。体育运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多方面把握。剧烈运动之后,我叫大家不能立刻停下来,先在原地走动,让心率慢慢降下来。为了不让他们坐,我会跟他们开玩笑说,你刚才高速运动时血液也在高速流动,坐下来以后血液都积在臀部,臀大肌受到这个血液的营养滋养臀部会变肥,体形会很难看。我这么一说,他们都注意了起来。实际上,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主要是对心脏和脑血管不好。平常一些生活习惯我也会教大家注意。比如坐的时候腿要向前,膝关节弯曲角度要大于90度,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膝盖的作用。还有准备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弯曲膝盖,身体下压这样活动膝关节,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动作,应该把腿抬起来活动膝关节。膝盖是最容易老化的,要特别注意保护。记者:对北大的学生来说,你觉得每周锻炼多长时间效果最好?唐老师:我觉得很难去限定每个人的运动量。一般来讲一周运动三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就属于体育人口了,身体素质和体形会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但每个人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男孩子特别瘦,就比较适合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来增强肌肉。比较胖一点儿的,适合比较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来消耗脂肪。自己也要根据锻炼的效果不断总结,以身心都能轻松愉快为度。同学们如果在这方面比较困惑,应该去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特别是医生和体育老师。记者:听说您这门课还要写论文?唐老师:我每学期都会要求学生期末写点东西,主题、文体和字数都不作要求,和这项运动有关就行。每当看学生写的文章时,我总感觉到一种收获的喜悦。这门课程的建设,同学们功不可没,他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馈回来的信息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课程,也让我受用匪浅。比如一位历史学系的学生,期末的时候交给我厚厚的一叠从典籍上摘录的跟毽子有关的典故;有一位法学院的学生,到期末考试的时候给我找了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还有同学用动画模拟出了某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对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一位中文系的女孩,坚持写课程日记,每次怎么练习,多少个,什么时候突破,什么时候前进,进入平台期不提高的苦闷,一直到最后考试考得特别好时的那种喜悦,都一点点记下来。我看完了都感动得想要哭,因为我当初在练习的时候也有很多跟她相通的经历,就好像把我的感觉都写出来了。其实我们练习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也在这里,我们现在踢毽的感觉和1000年前的祖先踢毽子的感觉也是相同的。相同身体练习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想法,获得与古人心灵上的沟通,精神上的血脉相连。记者:您说的这几个例子非常精彩。只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展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一门课程营造出了师生共建的氛围,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唐老师: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我找了不少80年代以前踢毽子的视频,但遗憾的是不清晰。一位中文系的男孩过了两年回来找到我说,老师我终于找到高清版的了,于是把资料分享给我。还有一位数学系学生帮我在教学网建课和帮我梳理视频,他把视频里面的技术动作一个一个抠出来并与其名字相匹配。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工作量极大、难度极高,他的热情和耐心让我非常感动。 现在北大中华毽协会的会长也是我毽子班的。上了一个学期课,我并不太认识他,因为每学期班上都有一百多人。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一下考了四百多对,动作也特别的工整。当时我跟他说,我觉得你可以做毽子协会的会长,他就把这话放到他的人人网上了。结果有很多人响应,他就真的联络了一帮同学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华毽协会,自己当了会长,并请我做指导老师。在课上,我曾呼吁大家做毽子文化的传播者。同学们有的去支教,有的去田野考察,也有去世界其他国家的,他们都带上毽子做起了毽子活动的义务推广员,并给我传回了他们在当地踢毽子的照片。一位同学把上中华毽课程感受《漫谈中华毽》,发表在《北大青年》第1105期博雅栏目上。她说她想借《北大青年》宣传中华毽课,希望有更多的北大同学看到这篇稿件,来选这门课。记者:同学们这么重视您说的话,说明他们真的非常喜欢您,非常喜欢您的课。唐老师:我刚开始在北大体教部工作时,学生对我的课程评分在89分、90分、91分来回波动了几年。后来有了教学网之后,我可以随时在线回答各种注意事项、技术要领,以及同学们的各种疑问等,从那时我的评分一下就提高到95了。教学网解决了体育课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一星期上完一节课走了,下个星期再过来又重新找感觉,大脑和肌肉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也影响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评价。再后来我又不断地跟很多老师学习,拼命地去补充各类知识,有关中华毽纵向与横向的各个环节越来越融会贯通,教学也更得心应手,同学们给我评分也达到了99点几。教学上真地是付出多少劳动流出多少汗水,学生就会有多少积极的回馈。现在有好多学生来选我的课,文史哲的学生都特别喜欢。有香港中文大学过来交流的学生说项目负责人推荐,过来以后必选我的课。这孩子后来又来北京旅游的时候,还特地带着朋友到我的课上来看我。其它亚洲国家的学生,比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学生也有很多人喜欢这门课。现在走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和我打招呼。其实我可能只是样子熟悉,名字叫不上了,毕竟那么多学生,而课程只有半学期。我最开心的是,课程结束后有同学写信给我说,课程会结束,但踢毽子永远不会结束。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还会经常联系我,外地回来的也有的来找我。上星期,我去天津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中国毽球的会议,天津的学生非常热心地带我到处玩。在北大这些年,我虽然付出很多,但收获也很大,同学们的赞誉,让我的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光彩。三、毽子的标准与规范:传统项目,现代难题记者:下面能请您介绍一下毽子这项运动中包含的历史与文化吗?
唐老师:踢毽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传说是黄帝发明用来锻炼士兵的,所以以前兵书里有这一项。因为不像蹴鞠对场地和参与者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毽子就渐渐发展成独立的运动与娱乐项目。蹴鞠消亡之后,毽子因其老幼咸宜、场地简单、健身、表演、娱乐均非常适合的特点,反而越来越兴旺。毽子作为民俗,有时还作为女方的嫁妆,男方的聘礼里也有,取它的谐音“见子”之意。古代有很多记载毽子的资料。有一个明代的侍女蹴鞠图,实际上就是踢毽子。那些女孩子衣着、头饰非一般家庭所有,虽然三寸金莲,却灵动非常。足见毽子在当时上层社会的影响力。《西游记》里面也有一段写蜘蛛精在盘丝洞前面蹴鞠的场景,人物、场面写得都很精彩,像“几回踢罢娇无力,云鬓蓬松宝髻偏”等等。蒲松龄《聊斋志异·汪土秀》也是说关于蹴鞠的故事。唐宋以后,出现了专业的蹴鞠技术书,说明这项运动渐趋成熟。元明以前都是成年男子玩蹴鞠,而小孩、妇女在家踢毽子,但是到了清代以后,就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成年男子也踢毽子,毽子在清朝迎来了繁荣大发展的时期。毽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好多哲学蕴涵,包含很多先贤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观察,凝聚了许多养生体育的经验。西方的竞技体育就没有那么多优美的词语没有那么多古代典籍来描述它。我上理论课给大家讲毽子的历史,讲到文化与技艺的断层、外国文化入侵、中国未来发展问题时,都能看到学生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记者:您是否觉得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思想比西方的竞技体育更合理?唐老师:我们从小学习的是西方的现代体育,并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西方的现代体育才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传统健身甚至传统医学都是落后的、应该淘汰的。通过我这些年对毽子这项运动的技艺与文化典籍的钻研,我觉得这种东方的养生体育对人的养护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而且它有几千年技艺与文化的传承,有很多精华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继承与发扬传统体育的优势,为我们今天的全民健身服务。当然,我不会很狭隘地反过来说要排斥西方的体育运动方法与思想。西方现代体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比较严格的标准与数据,可操作性更强。比如说用心率考评人的运动状态,运动如果超过120次/分钟就是有效运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提高血液流速,血液里边的血脂之类就不容易堆积,就是流水不腐的道理。中西方体育思想其实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西方说保护膝盖,要发展股四头肌,膝盖损伤了以后,康复它也是要锻炼股四头肌,要求半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这在毽子里也有,翔翎社的歌诀写“磕踢和盘踢,相辅又相兼,习练不可偏”,这个技术要领要求大腿和小腿要垂直,大腿和上身要垂直,这与现代的体育理论和运动医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很多传统的经验在今天得到了现代科学手段的验证。确实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体育有些地方比西方的体育项目更科学合理。比如宋代蹴鞠就要求“左边(踢)一百,右边(踢)一百,左右如一”,有利于身体发育的平衡与左右大脑的均衡开发。但很多西方传过来的体育项目,比如小球项目,左右运动是不对称的。还有些体育思想中西方是不同的,比如西方竞技体育强调打通汗腺,要人多出汗,把体内的废弃物排出去;而中国传统养生说汗为心之水,就是不能出汗很多。中国传统健身还有一类是静态的项目,比如站桩、打坐等,所谓“动生阳,静生阴”。儒释道都讲究盘坐,这样把下身压住可以减少下肢的血液循环,减少能量代谢。这其实是通过减少新陈代谢来调节内环境,与西方强调加快新陈代谢调节身体机能相比有很大不同,但其本质意义却是一致的。我觉得每个人的体质其实有很大差异,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自己选择运动项目时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记者:西方体育基于现代科学特别是医学,无疑也是值得信赖的。但医学对人体的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的未知领域,尤其对整个人体系统性的认识上还有很大欠缺。如果把古今中西的东西融会贯通,对当前人们的养生保健应该是非常有益的。唐老师:中西方体育、养生的思想方法其实是互通与互补的,完全可以融会在一起,取长补短。记者:现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毽子有没有这个条件?唐老师:山东青州已经把青州花毽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建议我把“中华毽”申请为一个北京市或海淀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经过仔细推敲,觉得里面有好多需要具体落实的东西,申遗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我来说,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在高校,在北大里面推广中华毽。记者:对传统文化而言,要促进交流与推广,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标准化。大家按照一定的规范,方便比较、评判、竞争。对中华毽来说,有没有一套类似跳水、体操等的“规范动作”与评分标准呢? 唐老师:“蹴鞠”比赛古已有之。古代比赛时候有裁判员坐在旁边,技术动作好的放大铜钱,技术动作一般的放中等铜钱或小铜钱,最后用“钱”的多少表示得分,这已是一种相当好的裁判制度。早在一百年前,翔翎社就已经开始对毽子划分技术难度、标准之类,是一种“现代化”的尝试。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曾经召集有关专家,讨论着手制定踢毽子的国家规则。当时借鉴了体操规则,比如旋转技术动作,在身体后面的技术动作要难于身体前面的,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等。但具体落实的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最后制定的规则也不太能够适应实际情况。我认为任何一项运动,要普及开必须有一个很简单、容易操作的规则要求。标准如果过于复杂,比赛的时候就不容易操作。中国毽子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原则,应该结合中国特色,但这方面考虑得不够,也很难解决。像中国武术一样,毽子花样之繁多是西方体育项目所没有的。比如翔翎歌诀收录了150个花样技术,还不能包括所有的毽子踢法。实际情况是一个人能精通10项以上就非常了不起了,毽子界的名家也就是三五个动作做得特别好,并能穿插连贯使用。所以大家在一起表演的时候就有派别之争。这个说,我这是全国、全世界最难最漂亮的动作,什么还龙戏水,什么朝天蹬,别人根本做不了;那个说,我不用眼看的,脚在后面踢,全凭感觉,我这个技术才是最厉害的。记者:运动器械,就是毽子本身的标准化是否也很重要?唐老师:对。毽子现代化、国际化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制作问题。大师高超的技术动作都是建立在一个优秀毽子的基础上的,否则他就踢不出那个花样来,因为不同毽子有不同的飞行特性。传统的优秀毽子,比如雕翎毽,是老鹰的羽毛做的。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普及项目用老鹰毛肯定是不行的。现在人们尝试用其它动物的羽毛代替,但是效果不理想。化纤和塑料丝的也有,质量也远不能与雕翎毽相提并论。现在市面有各种动物毛的毽子,甚至纸毽子、草毽子、塑料毽子等,这怎么能放在一起比赛?所以我们方方面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推广中华毽的工作任重道远。记者:今天就谈到这里,多谢唐老师!====================================采访记者:郭九苓录音整理:吴哲萌,范昊宇文字编辑:杨梦斌,胡士颍,郭九苓附:唐彦老师简介唐彦,女,1974年生,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华毽协会指导教师。1998年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年担任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助教、讲师、南京邮电学院女子排球队教练。200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开设课程:中华毽。研究方向:传统体育、传统文化。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
遍访北大名师,探索教育本质,启发学习思路―――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从教育、人生到社会问题,实话实说,以知识承担北大人对社会的责任―――思想深刻,切中时弊。
记录大学生活,书写校园传奇,让传说回到现实,把现实变成传说―――青春绚丽,文字激扬。
一个让人从浅见到深知的网站,一个变人云亦云为独家言论的刊物。
一个一点击就立即有收获的网站,一个一错过就终生都遗憾的刊物。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站桩 膝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