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社区秩序,引导农民变市民

&|&&|&&|&&|&&|&&|&
农民变市民 生活怎么样(人民观察)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全国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大约为1500万人。“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上楼”,将成为这个时代中国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一。 挥别熟悉的农耕生活,住进有些陌生的高楼,对广大农民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生活到底过得咋样?他们还有什么样的梦想和期盼?元旦前后,本报记者深入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四省市,对“上楼”的农民进行了调查。新市民的新生活“朝九晚五”上下班、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现实周志伟的新家在湖南长沙市雨花区黎郡新宇小区,这是一片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日,周志伟和全村200多户村民一起搬到了这里。他们的老家,在1公里外的东山村。现在,东山村村址已经被武广高铁长沙南站取代。周志伟在农村算是个能人。他地种得好,还有一手不错的木工手艺,凭借自己的手艺,他开过家具厂,还在长沙一家装修公司当过施工队长。在村里,他属于先富起来的农民,也因此当选了村委委员。高铁彻底改变了东山村,也改变了周志伟的生活。一夜之间,他和全村乡亲都变成了“城里人”。拆迁农民每人可获得70平方米的新居和5平方米的物业门面。周志伟一家以每平方米900元的价格,获得了4套住房: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自住,另有三套70平方米的房子用于出租。除此之外,还有人均1.8万元的土地补偿费以及人均2.5万元的劳动力安置费。周志伟“摇身一变”,成为东山村治保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长沙市雨花区黎郡社区筹委会委员。周志伟的“农转非”相对比较彻底,他们一家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同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报销的比例提高了很多。”至于养老,长沙市的政策是,失地农民从16岁算起,到土地征收那年,政府按照“每两年算一年”的原则,帮助追缴。政府部门帮周志伟追缴了10年的养老金,他说,自己只要再缴5年,退休之后就可以领到养老金。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打开天然气就能做饭,休息日能陪着妻子逛街……对于许多“新市民”来说,这样的城市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如今变成现实。田先祥家住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社区,这也是一个农民安置小区。田先祥由汪田村村民变为佛祖岭社区居民,是工业化迅猛推进的结果。看得出来,他对这样的变迁总体比较满意。“你看,这哪里像农村?比城市社区还好!”社区内,整齐划一的住宅楼与城市社区并无二致,超市、图书室、警务室、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失地不失业。田先祥在社区物业谋了个职位,妻子在一家商场做销售,“过去一年种地加上农闲时打工,全家一年收入才1万多元,现在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倍。”田先祥说。养老也不成问题。田先祥介绍:“搬进新家后,我父母每年除了享受政府对失地农民的800元养老补贴,村里还另外给他们每人1000元,加起来4000元左右,比过去农村老人强多了。”而且不到60岁的母亲还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补贴生活不成问题。至于医保,以前村里办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近田先祥听到一个好消息:村里正在准备给大家办理城镇养老保险。这在他看来是变成“城里人”的最重要标志。城镇化大潮中,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巨大群体。他们是新一轮城镇化的主体。杨诗勇,广东省优秀农民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拥有深圳户口已经1年多。到深圳打工近20年,从一个底层搬运工到社区专职工会副主席,杨诗勇是打工者中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典范。毕竟,像杨诗勇这样的优秀农民工很少,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圆“入户城市”的梦吗?在广东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记者碰巧遇到刘霜——一名27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她就是来咨询入户事宜的。去年7月,广东针对农民工推出一项重大决策,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50分就有申请入户资格。在分数计算中,缴纳社保可以加分、见义勇为可以加分、受表彰可以加分、学历可以加分、义务献血可以加分、租房和买房都可以加分,被认为是一种“普惠式”的制度。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可选择在就业地镇(街)申请入户,也可以在自有产权房屋所在地镇(街)申请入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到去年11月底,全省积分入户的农民工超过10万人,计划3年内入户180万人左右。像广东一样,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胆探索,拆除城乡藩篱,帮助农民融入城镇,突破口就是户籍。去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宣布启动统筹城乡户籍改革计划,重庆市计划在2020年前推动1000万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西安市提出了“人口倍增计划”,预计到2020年,主城区人口将达到1000万。只算“半个城里人”虽然已定居城市,但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真正融入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其实还只是半个城里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佛祖岭办事处副主任顺正义笑言,“现在我们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户籍制度改革,尽管被征地农民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周边环境也已经完全和城里一样,居民却依然顶着农业户口,有点不伦不类。”因为这个“不伦不类”,很多城里人的待遇,刚刚“上楼”的农民就无法享受。王奇,湖北麻城的一名个体户。2009年国庆节,他们全家搬进了位于麻城市城区北环西路的新家,基本成了个城里人。之所以是“基本”,是因为他户口仍一直留在农村。他老家在麻城市乘马岗镇万义村,家里还有3亩地,不过已经流转给别人种了。他说:“我儿子在麻城师范附小读书,学校没因为他是农村户口而收取任何费用,我的儿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这一点我们很满意。”王奇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少。由于他和妻子没上城镇户口,就无法享受到城镇社保,但又不能享受农村社保。“总感觉自己上不上、下不下的。因为城里生活成本比农村高得多,一旦遇到生意不好时,养家糊口就困难,我们心理压力很大。”去年,王奇从中国人寿买了一份“鸿福人生”保险,一年交保费1600多元,连交十年,为的就是给自己一个保障。“因为生活压力很大,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有一定的保障,我们才可能去考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才有时间带着家人散步谈心。”定居城市后,生活成本也明显增加了。水、电、气、暖……眼睛一睁就要花钱,一年少说也要几千元。另外,还有他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物业费。一些农民说,进了城之后,总觉得不如在农村过得自在,“规矩很多”。比如,以前在农村,少不了在房前屋后种点黄瓜茄子啥的,住进小区肯定就不行了。一些农民一开始不知道,把小区的绿化挖了,种上了蔬菜。“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鸡养”,成为一些新“上楼”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对于很多在城市长期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最大的困惑是进退失据。35岁的李朝华是四川内江人,15岁跟着叔叔闯广州,从事家居装修,现在已经是装修队的主心骨。20年了,他早已把广州当成第二家乡,目前一家人在广州芳村城中村租了一套3房1厅的房子,日子过得还算安稳。让他纠结的是高企的房价,眼看着房价从每平方米两三千元涨到五六千元,再涨到1万元以上。“在广州买房子看来是不可能了。”他开始考虑放弃留居广州的计划。他和家里人商量,干脆把装修队拉回内江老家去,但考察下来,内江的装修生意并不好做,而且内江的房价也涨到了每平方米好几千元。留下,生意有的做,但居无定所,孩子读书也没有着落;离开,一家子人都靠着自己,如果生意做不好,出路在哪呢?李朝华陷入了深思。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形式为主。6.2亿城镇人口中,还有1亿多是农业户籍人口。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很多农民工还远没有享受到他们应得的“同城待遇”。尤其是那些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口,要真正实现“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这表明国家正在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说,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上,城市管理者还应该考虑建立覆盖全民的最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让“新市民”不再成为“二等市民”。(本报记者 汪晓东、温素威、崔佳、田豆豆、颜珂、邓圩)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1 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十八谈映象版新乡篇 建九百新农村社区 让农民变市民_新浪新闻
十八谈映象版新乡篇 建九百新农村社区 让农民变市民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李庆贵(新乡市委书记)
  王战营(新乡市市长)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最主要的是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实现世代梦想,同时可以节约50%的土地资源,也有效地拉动了内需,避免土地浪费。
  ▶▶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主持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新乡先行先试,最早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李庆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先在新乡县的古固寨镇进行试点。
  主持人:我们今天现场有古固寨镇的李书新书记。假设我是个村民,想住到新型农村社区里,但是我没钱,盖不了房子,怎么办?
  新乡县古固寨镇党委书记 李书新:镇政府出台了九项优惠政策,其中一项就是为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协调一到三万块钱的贷款,政府贴息。
  主持人:低保怎么办?
  新乡县古固寨镇党委书记 李书新:每个社区都规划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每户是50~100平方米不等,今年春节前,首批22户低保户已经入住新型社区了。
  主持人:都住进去了,地怎么办?来看一下我们记者采访的结果。
  【短片三】
  记者马小培:我现在是在新乡市辉县的裴寨社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就是新建的裴寨社区了。而我身后这一大片土地,是以前的裴寨村,现在已整理出了600亩的土地。
  【短片?解说】在老村复耕的宅基地上,已建起300多亩的蔬菜大棚,同时,裴寨商业街也已有50多户商户入驻。按规划,商业街西侧还将兴办几个股份制企业。
  【短片?解说】村民裴泉省告诉记者,他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他的老伴在商业街上开了个批发部,儿子则在村里的春江集团上班。
  【短片?同期】辉县市裴寨新村村民裴泉省: 我(全家)一年收入核算就是10万多一点,现在确实满意。
  【短片?解说】新乡市规定,旧房拆除后,原宅基地必须首先用于复耕,按照1∶1.05的比例补充耕地。目前新乡市已有近3万亩的旧村宅基地实现了复耕。
  【短片?同期】新乡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晓然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最主要的是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实现世代梦想,同时可以节约50%的土地资源,也有效地拉动了内需,避免土地浪费。
  ▶▶住进新社区农村和城市一个样
  主持人:书记,新型农村社区让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李庆贵:五个坚持。第一个,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想不通的事情绝不能强迫农民。第二条就是要政策扶持引导;第三就是要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第四个就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划后建设;第五个就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和产业的发展结合。
  主持人:要继续保持这个领先的姿态,还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吧?
  李庆贵:百花齐放才春满园嘛,当然我们也有压力,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懈怠,我们曾经是领头羊,我们还希望继续领这个头。
  比如说我们规划了9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我们希望到2015年基本上要建成200个,就是接近1/4的农民都可以入住新型社区,变为市民。另外在城乡一体化政策上,我们一共出台了八个方面49项政策,其中就包括了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入住新型社区的农民,从此就有了城镇户口。农民在新社区建的房子,要颁发房产证。
  主持人:咱们今天现场还有农民朋友,现场的各位有没有现在像李书记说的,已经换户口了。
  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居民 崔增连:我想请主持人更新一下,我们现在是社区居民户口,我今天带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户口本,一个是房产证,我们的户口本跟城市人是一样的,现在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了。房产证办了以后,房也升值了,可以到银行抵押贷款。
  主持人:其他的配套也跟上了吗?比方说低保。
  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党总支书记 孔繁鑫:现在社保方面,农村和城里人一样。低保呢,现在农村低保是每人每月60块钱。住进社区呢,享受市民低保待遇了,每人每个月180块钱。
  ▶▶住进新社区 农民素质提高了
  主持人:还有一位我的好朋友,我才知道他是新乡的。欢迎刘震云老师。
  新乡籍著名作家 刘震云:我们新乡还是有非常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欢迎绍刚,也欢迎电视机前所有的观众到我们新乡去。
  主持人:好,谢谢刘老师给新乡刷的广告。刘老师是王楼乡的吧?小说里的王楼乡是真有这么一个乡是吧?
  新乡籍著名作家刘震云:真有,归延津县,延津县归新乡市。
  主持人:我们今天讲这个新型农村社区,你们那块变了吗?
  新乡籍著名作家 刘震云:变化非常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新乡的话,步子走得最早,走得最快,我觉得这对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有特别大的启示。
  主持人:好,谢谢刘老师。春亮觉得,让你来描述这些年的变化,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话?
  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 裴春亮:环境改变了当地居民以前所留下的陋习。所以说环境也能改变人。
  主持人:大姐给一句总结。
  新乡县小冀镇京华村党委书记 刘志华:农民素质提高了。
  主持人: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在哪儿?市长。
  王战营:探盲区、闯难区、辟新区。就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批准的农村改革试验区赋予的这种先行先试权,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粮食生产、拆迁复垦、产权制度,以及社区管理,我们要进行探索。
  主持人:好,谢谢。除了农村,咱们现在该聊聊其他方面。首先大家关注的应是产业吧?
  (下转A07版)
  一键分享到凉州:农民变市民 村庄变社区_网易新闻
凉州:农民变市民 村庄变社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记者左玉丽 马顺龙 党 慧
“从前环境脏乱差,下起雨来真是泥里爬;如今高楼四处起,建成的花园小区人人夸;今天我们住上楼,满心里高兴地乐开了花……”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蔡庄农民老年艺术团的这个凉州方言表演唱,夸的是凉州区的新型农村社区。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凉州区采访。但见金色大道及主要道路沿线,到处是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这些都是农村新型社区。”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袁文盛告诉记者,“今年,全区同时开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23个,农民将一步到位住进楼房,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届时,乡村变城镇,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城乡真正融合,共同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通过小村并大村、大村扩容和空心村治理,进行资源整合而建设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
2012年起,凉州区紧紧围绕《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及主要道路沿线、集镇和中心村,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区计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4个,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规模在3000人以上。
高坝镇碌碡村是武威市第一座日光温室的诞生地,正在建设中的碌碡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住宅楼48幢,入住农户1650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大幅度节约土地。”高坝镇副镇长徐国俊说。据他介绍,高坝镇共有耕地3300亩,全镇人都搬到这里以后,可节约耕地800亩。旧的宅基地将腾出来复垦。“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为土地开发、产业发展储备了土地。”徐国俊说。
“凉州区目前农村住宅建设占地户均按1.5亩计算,18.6万户共27.9万亩,以节地50%的保守匡算,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可节地13.85万亩。”袁文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9月13日,记者在高坝镇巧遇十三里村村民陈佰元乔迁新居。走进陈佰元的新家,116.8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洁白的墙面,不锈钢推拉式窗户,崭新的木质地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我们七八十年代建土坯房;九十年代建砖混结构;2000年后,一砖到顶;现在,一步到位。一代人可以节省20万元-30万元的建房款。”陈佰元欣喜地告诉记者:“儿子快要成家了,娃娃们结婚就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50年内不用再新建房子了。”
陈佰元的新居在十三里村民乐苑小区,“这个小区规划27幢楼,十三里村所有936户村民都将住到这里,充分享受公共资源。目前,小区一期6幢204户正在入住。”村支书陈佰龙自豪地说。他指着小区的不同方位,一边向记者介绍,这里是广场,那里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卫生所、幼儿园、超市、老年照料中心等,“我们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养老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陈佰龙说。
万户农民上高楼,宽宽的水泥路修到村头,汩汩的自来水流上灶台……乡下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今正在凉州区变为现实。据了解,有关部门正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社区管理、就业、低保、养老、户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破除体制障碍和约束,引导农民自觉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让农民真正过上好生活。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区加快农村社区化改革步伐农民变市民 尽享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
江北政府网
江北新闻网阅读:
色调调节:
  近日,从区民政局获悉,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区共完成撤村建居行政村27个,涉及住户达3万多户。为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步伐,使广大农民适应城市社区的生活,区民政部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革,加强农民安置房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家住洪塘街道宁静社区的陈瑞英,原是上宅村村民,自2009年全家拆迁安置到宁静社区后,她对突然空闲下来的城市生活感到无法适应。于是,每当她听说社区要开展活动便会积极报名参与,后来社区又组建了老年群艺团,热爱唱戏的陈阿姨便立刻加入了。如今,陈阿姨不仅活跃在自己的社区唱,还活跃在其他临近社区,街道里一有参加甬剧培训的机会,陈阿姨都会去报名。&刚拆迁过来的时候,每天都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现在社区里有这么多的文娱活动,生活别提有多充实了。&陈阿姨笑着告诉记者。
  &农民安置型社区是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加强这类新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使其在建设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城市接轨,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是当前我区的社区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此,我区民政部门始终紧紧围绕城乡一体推进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减少农民、转变农民、服务农民&三篇文章,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步伐。
  在&减少农民&方面,区民政部门积极完善组织机构、加强政策保障并健全监督机制。同时,成立了区撤村建居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公安、国土、民政、计生、住建、农水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撤建工作协调机制,预防和解决撤村建居工作中各项矛盾纠纷。2013年以来,共召开协调调研会20余次,协调解决了撤村后村民户籍集体农转非、撤村后农转非人员计生、社保等相关待遇、村干部分流安置等问题。
  据了解,区民政部门还通过心理引导、生活引导、文化引导等方法,着力做好&转变农民&的文章。针对农民安置社区居民从农村住进社区以后因环境变化而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的问题,成立了&江北区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联合宁波大学社会教育学院等专业院校,面向被征地农民开展居民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同时,我区还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室)、社区课堂、社区广场以及社区单位的各类文化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目前,已组建太极拳队、马灯队、越剧团等各类文体队伍10多支,会员达300多人。
  此外,我区积极推广农民安置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新模式,做好&服务农民&工作。今年上半年,甬江街道永红社区开始实施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多方参与的&三位一体&治理新模式,这是我区继姚江社区后的第二个推行&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农民安置社区。通过总结提炼洪塘街道姚江社区的试点经验,搭建三方共同参与的平等交流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发挥业委会自治管理、物业专业管理和社区监督协调作用,促进农民管理机制的市民化,提升了我区的农民安置社区整体服务水平。选准突破口&&农民变市民的有益探索
自贡经济门户 自贡人民的生活网
权威 ? 主流 ? 公信 ? 热度
新闻热线:
投稿?建议邮箱:
首 页-&-统筹城乡-&-统筹城乡
选准突破口&&农民变市民的有益探索
时间:&17:07 
――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系列报道聚焦
&&&&&&&&&&&& &&本报记者& 李远驰& 通讯员 徐怀东
&&& 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远眺
&& 记者手记:推进农民变市民,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作为自贡市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主战场的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根据规划,辖区内的农村将建成工业集中区和城市新区,辖区内的21764个农民需要全部转为城市居民。
&&& 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他们在城乡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着眼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率先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围绕农民变市民这一核心主题,以城乡全面一体化为工作取向,选准“安居、社保、就业、土地、户籍”等突破口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切入点,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狠抓“安居工程”建设,使转为市民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探索户籍管理一元化,促进农民身份转变;支持创业就业非农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居住环境社区化,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国民待遇转变,探索出一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一改二变三完善”的基本路径,从而形成农民变市民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使得农民身份转化后,综合素质有提升,生活条件得改善,城市生存能扎根。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积极稳妥的推进模式已建立起雄厚的群众基础,并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 聚焦一:作为自贡市重点建设的工业集中区所在地和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自贡高新区必须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可靠的土地资源。同时还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现实问题,确保他们生活水平不下降,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民变市民成为必然选择,日益迫切。
&&& 作为自贡市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根据规划,辖区内的农村即将建成工业集中区和城市新区,辖区内的农民需要全部转为城市居民。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高新区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把农民变市民作为核心主题,以城乡全面一体化为工作取向,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探索出一条“一改二变三完善”的基本路径,从而形成农民变市民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使得农民身份转化后,综合素质有提升,生活条件得改善,城市生存能扎根。
环境幽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 聚焦二: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是支撑。自贡高新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夯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础,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开展城市经营的同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逐步使城乡产业一体化,营建第二代产业大盘,形成城乡产业互动双向格局。
&&& 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突破性营建第二代产业大盘,是高新区探索城乡一体化道路的一大亮点。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施“引导一产业、壮大二产业、提升三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
&&& 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工业集中区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载体,只有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升工业化水平,才能推进城市化进程。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的千亿工业园区――高新区板仓工业集中区,紧紧围绕机械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粗加长产业链,并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 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打造板仓工业集中区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和壮大特色经济的主要载体,成为自贡乃至川南的经济中心。在产业定位上,依托自贡在机械、新材料等方面的产业优势,着力发展机械、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工业。在产业梯度上,培育壮大新材料、CNG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夯实机械等支柱产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产业的高端、高效、高辐射,推进新型工业化。
&&& 板仓工业集中区引进了机械、建材、新材料和CNG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企业& 户,项目总投资近& 亿元。目前,西南地区最大数控机床装配基地、国内一流的焊接材料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国际化摩托车机油泵和汽车机油泵高端机型出口生产基地、世界一流硬面材料生产基地等&& 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 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园区商圈建设,在汇东新城区形成商贸、金融集中区。优化提升服务业,依托汇东现有服务业基础,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之机,加大立面综合改造力度,“美化、亮化”城市街道,打造特色商业街,通过整合、集聚、配套发展,将传统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进行整体提升。鼓励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总部经济。培育壮大川南机电产品市场等专业市场。依托南湖新城,高起点规划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会展、咨询等现代物流业。强化政策支持,即将出台《进一步加快扶持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
&&& 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富裕农民为宗旨,适应城市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以花卉、园林、水果、蔬菜、家畜养殖业为特色的生态农业,走出一条无公害农业、观光农家乐、新型养殖业等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民变为市民后,经过短期培训,在工业集中区企业上班。
&&& 聚焦三:土地的集约、节约,既为工业集中区的发展争取了空间,也为农民集中居住创造了条件。加快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实现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让农民能够公平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
&&& 按照城乡全面一体化的思路,高新区大力加强道路、水、电、气、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泥路已通达高新区的每一个行政村,而电力、通信、电视、道路等方面的通达率实现了100%。供水、供气、排污等公用设施在部分村组的覆盖率达到了45%以上,剩下的村组正在逐步建设完善。对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社区)收、乡(街)运、区处理”,全面改善城乡生活环境。为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高新区将对农村的主要出口及治安案件高发地带安装监控摄像,建立覆盖城乡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高新区的农民正逐步实现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生活条件。
四川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标准商品修建的农民拆迁第一期集中安置房
&&& 聚焦四:城乡两种不种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得以强化的重要根源。户籍改革是保证农民基本享有城市居民同质化待遇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平衡有序地推进户籍改革工作,高新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出台《一元化户籍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流程和重点,创新了一系列的机制体制来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破除二元体制根源来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 户口身份的转变不仅是户口薄的更换,更重要的是内含一系列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平衡。是否属于高新区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事关当事人员的切身利益,成为一元化户籍改革的关键环节。
&&& 高新区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复杂,家庭成员身份呈现多样化,就业方式各不相同,职业转换频繁,人员流动性大,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遗留问题较多,因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认定极其复杂。仅以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无法完全解决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 高新区在对辖区现有人口进行全面登记的基础上,分三大步骤加以解决。首先,对情况简单明了、身份明确无疑的人员,直接纳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范畴;其次对超计划生育人员、户籍迁出又迁回人员、买户籍人员、大中专毕业迁回户籍人员、被拐卖人员等特殊情况和遗留问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法律政策框架内,辅之以村规民约灵活处置,并对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再次,对公示有异议的,提交2/3以上村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进行最终表决。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区11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的18174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得以确认。
&&& 户籍改革要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切实保障“农转居”人员的合法利益。自贡高新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过渡期间失业救助、创业扶持、再就业帮扶、计划生育、现役军人优待、种粮直补、退耕还林、医疗保障、农房建设等10个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方面让“农转居”人员与城市居民在就医、上学、就业、社保等方面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其土地被征用之前,又能继续享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 农民变“居民”以后,为便于同时开展村居工作,高新区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在保留“村民委员会”牌子的同时,新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全省首创了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双轨并行机制,妥善解决了从农村集体组织向城市社区管理平稳过渡的问题。截止目前,高新区一元化户籍改革已基本完成,累计转换21962人。
新建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板仓医院,为农民变为市民提供了就医便利。
&&& 聚焦五:身份转变迈出了农民变市民的第一步。要使农民摆脱对“农”的依赖,融入到城市环境中来,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完全嬗变,必须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 农民变市民后,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分散居住方式已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转变生活方式势在必行。高新区通过科学规划,加强农民聚居区建设,居住环境社区化,既整合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又便于为转移农民配套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农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
&&& 高新区按照就近建设、适度集中、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的原则,综合考虑选址周边环境及基础设施状况,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科学布局,整体规划,分步进行实施。全区共规划了11个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778.5亩,按30O/人的标准进行建筑设计,实际建筑面积将达到904195平方米。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实现集中居住安置5441人,还需转移安置23971人,共需建设719130平方米。其中已经开工建设平方米,预计将安置8186人,二期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按计划,到2012年高新区将实现所有农民全部集中居住。
&&& 高新区在建设农民安居小区时注重质量、品位的提升。统筹办专门出台了文件,提出小区建设中文化、卫生、治安、购物等五个方面配套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到设施完善,功能配套,致力于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家生活环境,着力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根据这一精神,小区规划设计参照城市中高档小区标准,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施工建设按照现代商住小区基本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安全可靠。高新区还规定安居房中的公有营业用房出租收益,应用于补贴物业管理费,尽量减轻农民的居住成本。
&&& 农民变市民后,适应城市生活有一个过程。农民素质往往滞后于物质层面的转变,不能适应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高新区通过开办“农民学校”,增设“社区书屋”等措施,着力把转移农民培育成现代市民。培养他们在居家生活、穿衣吃饭、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消除他们的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城市生存挑战的意识,提高应对竞争压力的能力,消除恐惧心理和依赖心理,全面融入城市生存生活环境,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城市的安定繁荣。
正在建设中的自贡高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西区
&&& 聚焦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逐步缩小城乡二元差别,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同质化待遇,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随着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高新区着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三个方面已基本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覆盖,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待遇向市民转变。
&&& 高新区不断缩小农民变市民人民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的标准。首先是对于征地前暂未失去土地的农民变市民人员,正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对于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变市民人员,则按照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由政府对失地农民补贴应缴保费的20%,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将参保年龄放宽到女满50周岁及以上,男满60周岁及以上。
&&& 医疗保险则由农民自愿选择,可参保城镇医疗保险,也可参加农村新合医疗,2008年选择参加新合医疗的参保率在90%以上;对劳动力年龄段暂时未找到工作的被征地农民为其办理失业保险,目前,被征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
&&& 对于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同样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且保障的范围及力度均在不断加大,逐步向城市标准看齐。而对农民变市民人员进行社会救助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凡因病或遇灾需要政府临时性救助的人员,救助标准均等同于城市居民标准,甚至特殊情况还高于城市居民标准。高新区的社会保障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对全区农民进行覆盖。
自贡高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东区万家湾小区
&&& 聚焦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变市民后,离开农村融入城市,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怎样引导他们由“泥腿子”向城里人转变?自贡高新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南湖新城开发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载体,积极搭建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平台,改革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着力引导创业就业向非农领域转化,不断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 对于一部分有文化、有技能、有创业意愿的农民,自贡高新区予以大力支持,加大政策优惠,鼓励扶持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将被征地和土地流转的农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范围,政府为其创业贷款贴息。工商、建设、税务、金融、卫生、文化、消防等部门积极配合,减免相关规费,简化办证手续,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竭力优化创业环境。企业聘用高新区失业人员达到40%以上的,还可获得更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群众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 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高新区在鼓励创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延伸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拓展就业岗位,不断为农民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 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向非农领域延伸,带动农民就业向非农领域转移。高新区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优势,打造城市后花园,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康乐“大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多样化发展。围绕农业发展工业是逐步转变农民生产、就业方式的又一可靠途径。高新区通过培育规模大、档次高、辐射面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业向加工业和服务业延伸,促进农民就业向非农领域转化。
&&& 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扩大第二产业就业容量。高新区确立了以板仓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核心,以汇东现代服务区、南湖生态宜居城为生产性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机械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适当发展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业发展战略。随着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推进,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各个能力层次的劳动需求均呈增长趋势,这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 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拓宽服务业就业渠道。高新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遵循城市生活变革规律,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商务会展、金融保险和科教文卫产业。重点培育了丹桂精品一条街、汇西批发一条街、汇东美食一条街等一批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商街。同时,顺应社区居民现实要求,发展了一批街道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转非”居民集中居住区延伸。各类服务业的兴盛繁荣为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 加强公益性岗位建设,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劳动人口中年龄大、体能弱、学历低、技能差的群体就业十分困难。高新区顺应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日益增多、城市建成区不断拓展、新型社区持续增加的发展要求,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增加公共产品数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由此创造出大量绿化、环卫、安保、城市监督、社区工作等公益性服务岗位,用于优先解决困难群体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
&&& 农民变市民后,从田间到车间、从土地耕作到机器操作,从面向“物”的劳动到面向“人”的服务、从绝对主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巅覆性变革。多数农民兄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都难以适应。高新区高度重视就业培训工作。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上,把服务机构延伸到社区,在掌握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六个清”的情况下,及时为失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 为加强技术培训,高新区已与5所职业学校达成培训协议,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就业意愿等情况,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开展定单式短期培训,形成了学校培训、政府推介、企业选用的就业促进机制。2008年,高新区完成辖区就业、再就业培训1956人次,与市就业局联合开展两次就业推荐招聘会,重点针对辖区内的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共提供了135个工种,1290个就业岗位。
&&& 聚焦八:农民变市民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用同质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标准是“同质化”,即没有歧视的、平等的国民待遇。高新区为农民变市民人员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国民待遇转变。
&&& 近年来,高新区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均按照文化生活有阵地、健康服务有保障、治安防范有队伍、就业社保有平台、日常生活有帮助的理念及标准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 每个村(社区)均为其配备了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文化室、卫生室、警务室和劳保站。文化室藏书3000册以上,电脑、电视、DVD等电子阅览设备一应俱全,村(社区)里派专人管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60小时。卫生室的门诊室和输液室均达标合格,日常用药配备齐全,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坐诊,小病不出村(社区)的目标基本实现。警务室长期有2名以上协警进行治安维护,派出所民警也定期与不定期的巡逻。劳保站与街乡的劳保所联网,资源共享,及时向农村居民发布用工信息,农村居民的务工意向也同时反馈到街、乡劳保部门。
&&& 农村学校也按照城市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改造,软硬件配备一步到位,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新进教师则必须达到本科学历。农转居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能享受到与城区学校一样的软硬件教育资源。
&&& 聚焦九:自贡高新区以“一改二变三完善”为基本路径,推动农民变市民,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完善,一边实施,一边总结,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基本经验。
&&& 户籍改革与配套政策相结合。户籍转变只是农民变市民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安居入住、创业扶持、就业促进、技能培训、社会管理、市民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城市户籍就会成为一张废纸。户籍转变的实质是要让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农民的生活全面与市民接轨。高新区在推动农民变市民过程中,注重户籍改革与配套政策的有机结合。从居住到社保,从就业到培训,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方面面都给予农民更多的实惠,完全以城市标准甚至高于城市标准来对待。这是确保这一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农民变市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无疑是农民。但由于农民既有素质的限制,单靠农民自身来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新区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支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就业培训和市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其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 产业发展与转移就业相结合。高新区已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变市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要求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高新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抓住自贡调整产业布局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建设自贡新型工业化园区,打造山水园林式的生态新城区。农民变市民既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腾出了必要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土地要素,又为二、三产业发展储备了必要的劳动力。而农民变市民后求生存、谋发展,面临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就业。高新区通过产业的聚集与发展,支持创业,拓宽就业,努力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服务从业人员,转变为自主创业的个体户,甚至培育成民营企业家。
&&& 整体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农民变市民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根本上讲,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也是一个梯次推进的过程。农民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户口簿的改写、身份证的改办,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需要给他们以平等的市民待遇,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心理上、能力上、素质上向现代市民转化,逐步适应、熟悉、热爱城市生活。高新区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对全区农民变市民从整体上进行谋划,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分别制定了三年、五年、十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以规划引领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积极稳妥地推进。
&&& 记者后记:“一改二变三完善”是自贡高新区在推动农民变市民的实践中,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的一条基本路径。实践证明,依据这一路径推进改革发展,有利于在农民变市民进程中实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现象与本质表里如一,物质与精神相互融合,现实与长远有机衔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益探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突破。
(编辑:何丽娜)
[] - [] - [] - []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传递我们我们身边的新闻.......
请输入验证码:
 -  -  -  -  -  -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四川经济网自贡频道版权所有
自贡经济门户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闻信息登载备案号:川府新办(2006)第11号 川新备 06-000026
ICP备案号: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