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小学语文新课标内容修改部分主要涉及哪些技能

当前位置: >>
课标2011版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课程简介课标 2011 版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课程简介】 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小学英语教师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中有关小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目标要求, 了解 2011 版课标在级别目标描述中的相关变化,明确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观摩等丰富的课程内容,帮助教师提高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的 设计及实施能力,指导教师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策略和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分级目标中的听说技能要求 1.一级、二级目标总体描述,以及与 2001 版课标相比的变化点 2.一级、二级分级目标中相关听说技能的标准,以及与 2001 版课标相比的变化点和变化的原因分析 二、听说教学中的问题及分析 1.课堂教学“动”了起来, “活动形式化”也不期而遇 2.听说教学中的问题例举及分析 三、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2.挖掘教材,创设并充分利用语境 3.注重积累,培养学生听说习惯 4.合理设计,听说训练要到位 四、听说教学实施中应注意问题 1.明确目标,细化要求 2.优化课程实施的过程 3.提高教师的话语质量 三、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既立足于 2011 版课标中有关小学听说能力目标要求的介绍及变化点解读, 又综观 2001 年课改十年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紧密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来介绍一线 教学中可行且具有操作性、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注重在引领中帮助教师提升设计与实践听说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明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听说技能分级标准,帮助教师 领悟及学习具有小学阶段特点的、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习要求】 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教师侧重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在 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对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观看网络视频讲座的内容,学习和理解以下问题: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在 2011 版中关于小学英语听说技能一级和二级的分级目标是怎样描述的? (2)你认为修订后的分级标准有哪些特点? (3)为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相关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 着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上,你有哪些成功做法?请简单梳理并与同组的教师相互交流。 3.结合自己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选取一个对话形式的文本,完成对该文本的教学设计。教师团队【主讲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王建平老师作为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在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及课堂教学改革中积 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教研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曾被评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 业委员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研员,并于 2005 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 称号。曾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学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北京教 研》、《中小学外语教学》等省市级刊物。作为学科教学专家参与了国家小学英语资源库的 建设,参与了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的全国远程教育网上研修,以及北京市小学英语质量监控 与评价等多项工作。【评析教师】 闫赤兵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研究领域包 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及小学英语教材设计与编写;曾组织、 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的修订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参与高 等教育出版社《体验少儿英语》及武汉出版社《 Open Now 》小学英语阅读教程 的编写;曾多次承担国家级培训项目任务,担任撰稿和主讲。曾获北京市骨干教 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班优秀指导教师、海淀区优秀青年人才 等荣誉称号。学术机构兼职:1.中国教育学会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市英语教育学会理事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3.教育部国培专家主要论著:1 .《新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 .《 Open Now 》英语阅读教程,武汉出版社;3 .《小学英语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北京出版社;4 .《体验少儿英语》阅读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课例教师】王金芳现任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英语组长, 小学高级教师 , 东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从教 20 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工作中, 曾多次做市区级教材培训,多次做市区级研究课,公开课,评优课, 并将培训内容在区级进行二级培训。所做的 He ' s my father 和 Don ' t walk 分获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和北京市二等奖。 The Concert 一课教学设计获区一等奖,并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录。多 篇论文获市区级一、二、三等奖,论文《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的小学 英语课堂活动》、《培养小学生听力习惯》和《激活小学英语课堂渗 透课改新理念》分别刊登在市区级刊物上。与他人合作出版《名师伴 你成长》、《亿童英语》、《北师大版英语教师用书》及《北师大版 英语练习册》等教辅书。专题讲座课标 2011 版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本专题主要内容: 一、分级目标中的听说技能 二、听说教学中的问题及分析 三、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四、听说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级目标中的听说技能 2011 版修订课标中对小学的目标级别设置没有变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从 3 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 3-4 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 5-6 年级应完成二级目标。 整体看, 修订后的课标对一级分目标总体描述没有变化, 二级分目标总体描述略有变化。对一级、二级具体技能目标有所调整。 表 1 :分目标总体描述级别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目 标 总 体 描 述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动作、做游戏、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唱简 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 一级 信息,表达简单的感觉和情感。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 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 述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演 二级 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于了解异国文化和习俗。 红色字体为新课标修改部分,主要涉及说、读、写三种技能要求。 下面,我们以听说为核心内容,就修订版课标的技能要求再做解读,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听说技能的要 求,并重点关注其修订部分。 表 2 :语言技能一级分级目标级别技能 听做目 标 描 述 1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2 .能听懂课堂简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等; 4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说唱1 .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话; 2 .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 .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一级 4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 .能够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出词语; 6 .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 15 首左右; 7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 2 .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视听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课堂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 (平均每周 20 ―― 25 分钟)。 一级语言技能的 “听做 ”要求中,将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删掉,因为各地教学资源和条 件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可操作性。(降) 一级语言技能的 “说唱” 要求中, 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 15 首左右。(降) 一级语言技能的 “玩演” 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改为“能在 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降) 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删除。 表 3 :语言技能二级分级目标级 别技 目 标 描 述 能 1 .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听 3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1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基本达意; 2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说 3 .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道歉等); 4 .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5 .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进行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1 .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 3 .能学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 30 首左右(含一级要求); 4 .能看懂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教学节目, 课堂视听时间 每学年不少于 10 小时 (平均每周 20 ~ 25 分钟)。二二级玩 演 视 听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降) 在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增加“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升) 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改为“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 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降) 减少二级语言技能中要求学生能唱的歌曲歌谣的数量,从原来的二级能够学唱 30-40 首英文歌曲和歌谣, 减为能够学唱 30 左右首英文歌曲和歌谣。(降) 修订后分级标准更加明确,反映了更广大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 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并强调了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 情的能力。 二、 听说教学中的问题及分析 课改十年来, 广大教师积极实践 《课标》 理念, “ 学生能用语言做事情 ” 为思路设计和实施教学, 课 以 堂教学 “ 活动化 ” 已落地生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展开 教学,通过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使语言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尽可能真实,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情感、身体融入到 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围绕语言的学习活动中感悟、 体验、 实践、 参与。 活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 “ 动 ” 了起来。 但是,一种不期而遇的 “ 活动形式化 ” 也不期而至,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缺乏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缺乏学生深入而广泛的参与, 种种问题不一而足,在听说教学上主要表现如 下: “ 听力教学只教教材 ” 的现象依旧较多,部分教师缺乏有意识进行听力训练的设计和策略,教学步骤也 仅限于 “ 放录音,做题,对答案 ” 的环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听前缺乏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环节;启发 学生思考的方法手段单一且常常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还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往往忽 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生常出现会回答问题不会提问的现象;交流时不能自然地引起话题;学生经常无话可说,有时不知从何 说起;会话内容单一、经常出现为回答而回答的现象,回答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符, 学生的交流就是问答,有 形无实;大部分学生只能根据所学对话进行一些替换,在一定语境中能自主交流对多数学生存在困难;学生在图 片支持下进行描述或讲述时,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几个实义词,部分学生只能使用较为单一的句式。 教师 在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牵强植入合作、自主等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活动如 “ 蜻蜓点水 ” 一般,教学环节草草走过场,学生既未能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又难以获得有效的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缺 失。总之, 教师对教学理念理解和把握的偏颇,教师教学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造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听说 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大量低效现象。 案例分析: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Review 的第二课时。教师以教材 中的对话为载体复习一般过去时,对话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 请思考:针对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该课例片段在设计和实施层面有哪些特点 ? 三、 小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使儿童有了兴趣就是事情做成了一半 ( Having made the children interested is a thing half done. )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在于能激发并让学生长久地保 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适时引导他们把这种兴趣转化为求知的欲望。作为听说能力的培养,兴趣同样是第一位 的。教师应在以下几点上多加尝试: ?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听、做、玩、演、唱)。 ? 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 让学生有成就感。 ? 充分运用评价。 2. 挖掘教材,创设并充分利用语境。 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杜会, 2010 )。因此,要让学生听懂、能说,就要让学生置 身于体现“语用”的情景中。教师必须利用语言情境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才有可能使学生做出反应、生成思想, 产生表达的欲望。 日常教学中,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话语能力的主要依托,这里包括了词汇、句型、惯用语和社 会背景知识。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 实物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模拟情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作为情景支撑: ? 关注情景创设的恰当性和真实性。 ? 情景不能单摆浮搁,要适当强化并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师借助图片或 PPT 课件为学生营造尽可能直观的语境, 但在操作时, 很多教师只是随着语言将图片给以 呈现,缺少对这语境的强化,致使学生不能注意到语境或融入语境。 ? 适度考虑情景的完整性,要有始有终。 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导入环节的情景设置,而后面的教学活动常与情景无关,经常不再涉及到;还有一些 教师只在教学最后的产出环节设计情景;也有教师各个环节都设计情景,但是又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衔接。 3. 注重积累,培养学生听说习惯。 良好的听说习惯要靠早期培养,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要靠长期坚持。对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 听说习惯而言,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1) 课前口语活动多样化 ? Free talk : 教师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口语训练内容; 加强预设,对主题交流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分出层次;细化 Free talk 的实施步骤,丰富师生语言互动形式;将教师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教师个人信息来带动 学生的表达。 ? ? ? ? ? Role play :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故事或对话等。 Tell story : 借助 story map 图片、关键词的提示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Duty report : 结合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Look and say : 教师提供图片(所学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的主题图)。 Find someone who : 学生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其他同学猜测。总之,口语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以学生所学内容为基础,形式 要多样化,要利于学生参与,更要持之以恒地落实。教师要设计、指导并尽可能参与其中,对学生要鼓励与欣赏。 (2) 依托教材做好朗读指导 好的英语是 “ 读 ” 出来的, “ 读 ” 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 ? 依托教材主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并按照意群朗读。通 过朗读更容易辨析相似因素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领悟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此 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的基础训练,提高辨音、停顿的准确性。 ? 把能表演故事,能朗读对话作为评价内容。 ? ? 课文或对话教学中要落实跟读、听录音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 教师要通过范读以及在 在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提示对学生进行指导。(3) 坚持理解性背诵或复述 只有多读多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 规律 ,循序渐进地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但是,教 学中一定杜绝 “ 小和尚念经 ―― 有口无心 ” 的死记硬背现象。 在英语课文背诵时,要掌握好层次记忆。层次记忆是指句子记忆要建立在单词和词组记忆的基础上,段落 记忆要建立在句子记忆的基础上, 课文记忆要建立在段落记忆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划分层次,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逐层背诵。 复述课文更要帮助学生搭设语言支架。 ? ? ? ? ? ? 有选择性地背诵(语言、情节) 填空式的复述(重点词) 图片引导式(核心图片,图文结合) 概念图( minding map ) 文字启发式(故事关键性词汇,程序性强的) 变更性复述(时态,人称,体裁等)4. 合理设计,听说训练要到位 。 目前,各个版本教材都围绕单元或课时核心内容设计了各种听力练习,提供了一定的听力技能训练活动资 源。起始阶段侧重于听懂词义和句式的 Listen and say,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color, Listen and draw ; 高年级侧重于 Listen and write , Listen and match 等。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分析和有效地使用好这些 练习,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 听力练习的设计与反馈关注听前、听中、听后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听前预测,根据图片、文字等信息的提示预测说话对象、场景 等;处理好听与看的关系,到了高年级,听前不必将所有的图片或文字信息等内容都进行确认,总是教师帮忙扫 清听的障碍无助于学生听力的提高。 ? 利于语言内化的结构训练将核心句式编成韵文练习,或通过多种活动练习,如 Speaking chains: I have a banana. I have a banana and a pear. I have a banana, a pear and an apple. David gets up at 7:00. David gets up at 7:00 and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David gets up at 7:00,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and goes to school at 7:45. David gets up at 7:00,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goes to school at 7:45 and has his English class at 8:00. ?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经常处于“师问生答”的状态,学生善于回答问题,主动问、自主说的意识和能力是 欠缺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尝试并落实归还学生的提问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用问题引领学 生对对话的理解。在对话的输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机会,这样可以重视含有思维层面的学习任务的 落实,通过学生自身提出问题的引领来提高学生学会观察、推测、判断等能力。此种形式的推进为学生能在课上 进一步地说英语提供动力。教师更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进行训练。 案例分析:对话学习环节,通过对主题图片的描述和猜测将学生带入 birthday 的主题。又通过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 Peter 的角色, 促使他们主动用特殊疑问句发问他们想知道的各种信息, 如: Where were you? When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How were you? ? 听说结合,以说带听,以听促说 听说并举的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有效做法。这样做既能给学生设计“双重”学习任务,为他们 注入学习的“驱动力”,也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而且,小学阶段目前完全具 备听说结合的英语教学条件,小学教材中主要的学习材料及对话形式呈现为多。 对话的基础之一是“听懂”, 然后才是适当的反应――“说出”,并形成“交谈”(祁俊然, 2010 )。 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对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是彼此促进的。 四、日常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 1. 明确目标,细化要求 分级目标对听说技能、对用语言做事情的方式给以了描述,但并不是每一项描述都很具体,因此,在日常 教学中教师还要进一步细化要求。比如二级说的技能提到: 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教师的帮助和 图片的提示下进行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什么叫简短?学生要输出几句话?如果六年级学生能讲上 5 、 6 句话, 是否在四五年级就要培养学生能说上 3 、 4 句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课标、 教材及学生实际水平, 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这样有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 例如:结合二级听说技能目标细化的五年级教学要求: ? 应; ? ? 2. 能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就熟悉的话题与他人进行四五个回合的交谈; 结合日常生活话题围绕主题或借助图片从不同角度进行五句以上的连续表达,且语言流畅。 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 能够在图片和文字等信息的帮助下,听懂一般话题的语句、语段和小故事,获取主要信息并做出正确反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教学及学习资源不足、缺少语言环境支撑的问题。因此,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 境,优化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学校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视听材料、英语动画、课外读物等课程资 源,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要更加重视英语教学管理和英语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校园的布置、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为师 生创造条件。建议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英语课外活动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如看英文电影、动画片,听或唱英文歌曲、 朗诵比赛,编演英语短剧,组织英语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对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效,学生也可以通过 这样的课外活动对所学的语言进行运用,利用课内外活动和课内外的一切资源逐步提高听说能力。 3. 提高教师的话语质量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最大、最可靠的英语输入来源,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和真实交流的氛 围, 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起着对目标语使用的示范作用, 它 既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 小学教师的课堂话语主要用于活动组织、提问、引导和领说等。教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话 语过于简短,处于最简单的问答;有的教师话语过于平淡,只有语音没有语意,不具备交流性;有的教师在学生 回答后不能有效回应,话语应变能力有限;中文式的英语在课堂出现也很经常;很多教师 备课时没有进行课堂 话语的设计和准 备,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多为即兴表达,随意性较强 等等 。这些都不利学生听说方面的成长与 进步。 教师对教学语言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坚持使用英语教学语言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和使用的 科学性。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位了,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听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呈现出明显的 优势。 结束语: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案例导读【案例一信息】 案例名称: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 Unit 8 The Concert (第二课时) 导读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导读文本】 一、案例介绍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The concert》 ,本课时是第 二课时。这一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学校要举行音乐会。第一课时的故事以 The Newtown school 在六一节举行音乐 会为故事背景,呈现了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学生通过对故事及其中的语句“Who will play the drums? I will.”等对 一般将来时及表示乐器的单词 drum,piano,guitar 有了初步了解。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单元词汇学习―― Words to learn 板块,涉及 piano, guitar, drums , flute, violin 等 5 个表乐器的单词,以及 concert,music 等相关词汇;二是听力练习板块―― Listen to this;三是对话―― Talk together 部分的学习。 一师附小五年级(3)班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对英语学习有兴趣,乐于参与角色扮演、游戏等英语 活动。 大部分学生经过四年的英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 但是课上能用英语提问, 主动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理解对话内容,正确地朗读或角色表演对话;能用“What will you do? I will?”进行问答;能结合表示乐器的单词及以往所学与学校活动相关的词组就即将安排的活动进行问答交流。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通过 注重素材的整体输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 境、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等策略促进学生能“听懂、会想、能说” ,并以此为途径来实现学生 听说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注意事项 在老师们观看五年级《The concert》这一课例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中的对话是教师依托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本课时的文本材料有哪些特点,教师 是怎样处理的? 2.“能结合 What will you do? I will? 和表示乐器的单词,及以往所学与学校活动相关的词组,就即将安 排的活动进行问答交流”是本课时语言输出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什么如此定位? 3.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上是如何有效搭设支架促进目标实现的? 4.本节课在语言情景创设上有哪些特点? 5.本节课中教师是怎样进行听、说技能训练的? 6.本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案例二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 Unit 7 TV Shows (第二课时) 导读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导读文本】 一、案例介绍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7 单元 TV Shows 的第二课时,是一节侧重于 培养学生会话能力的交际教学课。本课教学重点是运用本课所学的功能交际用语,如“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What do you think of?? I think it's/they're?”等谈论最喜爱电视节目。 , 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部分关于电视节目的词汇,如四年级所学习的可用来谈论 个人对电视节目喜好的用语――“I like?, because?”“Do you like?? Why/Why not?”对于新词汇,如 nature , show,学生运用已有的语音知识能尝试读出单词发音。功能句型“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中 “kind of”的读法 对于五年级学生略有难度,教师希望通过连读符号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感知。对于表达个人 喜好的原因,教师在热身环节进一步激活,希望学生所表述的原因更为真实贴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学生能在语境中理解 词汇 “nature show” “Peking 和 opera” 的意思, 并在交际中初步正确运用两个词组; 学生能理解 “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 “What do you think of?? I think it's/they're?”这些功能交际用语的含义,并在与同伴交流中初步正确使用;学生 能够将本课所学新语言与已有语言积累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访谈任务;学生能在对话学习中体会到如何 自然流畅地与人交流,尊重他人的喜好。 本课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求体现《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中倡导的教学理念,着力发 展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事项 在老师们观看五年级《TV Shows》这一课例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课的文本教材有哪些特点,教师是怎样处理教材的? 2.再次思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梳理一下教师是如何定位目标的?是否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能用语言做 事情”的要求? 3.本课例在教学环节及活动的设计上有哪些特点?是否较好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4.教师是如何创设语境,并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的? 5.本节课中教师在哪些环节使用了同伴交流的活动形式?效果如何? 6.本节课教师是如何、在哪方面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案例导读【案例一信息】 案例名称: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 Unit 8 The Concert (第二课时) 导读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导读文本】 一、案例介绍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The concert》 ,本课时是第 二课时。这一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学校要举行音乐会。第一课时的故事以 The Newtown school 在六一节举行音乐 会为故事背景,呈现了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学生通过对故事及其中的语句“Who will play the drums? I will.”等对 一般将来时及表示乐器的单词 drum,piano,guitar 有了初步了解。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单元词汇学习―― Words to learn 板块,涉及 piano, guitar, drums , flute, violin 等 5 个表乐器的单词,以及 concert,music 等相关词汇;二是听力练习板块―― Listen to this;三是对话―― Talk together 部分的学习。 一师附小五年级(3)班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对英语学习有兴趣,乐于参与角色扮演、游戏等英语 活动。 大部分学生经过四年的英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 但是课上能用英语提问, 主动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理解对话内容,正确地朗读或角色表演对话;能用“What will you do? I will?”进行问答;能结合表示乐器的单词及以往所学与学校活动相关的词组就即将安排的活动进行问答交流。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通过 注重素材的整体输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 境、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等策略促进学生能“听懂、会想、能说” ,并以此为途径来实现学生 听说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注意事项 在老师们观看五年级《The concert》这一课例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中的对话是教师依托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本课时的文本材料有哪些特点,教师 是怎样处理的? 2.“能结合 What will you do? I will? 和表示乐器的单词,及以往所学与学校活动相关的词组,就即将安 排的活动进行问答交流”是本课时语言输出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什么如此定位? 3.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上是如何有效搭设支架促进目标实现的? 4.本节课在语言情景创设上有哪些特点? 5.本节课中教师是怎样进行听、说技能训练的? 6.本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案例二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 Unit 7 TV Shows (第二课时) 导读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导读文本】 一、案例介绍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7 单元 TV Shows 的第二课时,是一节侧重于 培养学生会话能力的交际教学课。本课教学重点是运用本课所学的功能交际用语,如“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What do you think of?? I think it's/they're?”等谈论最喜爱电视节目。 , 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部分关于电视节目的词汇,如四年级所学习的可用来谈论 个人对电视节目喜好的用语――“I like?, because?”“Do you like?? Why/Why not?”对于新词汇,如 nature , show,学生运用已有的语音知识能尝试读出单词发音。功能句型“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中 “kind of”的读法 对于五年级学生略有难度,教师希望通过连读符号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感知。对于表达个人 喜好的原因,教师在热身环节进一步激活,希望学生所表述的原因更为真实贴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学生能在语境中理解 词汇 “nature show” “Peking 和 opera” 的意思, 并在交际中初步正确运用两个词组; 学生能理解 “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 “What do you think of?? I think it's/they're?”这些功能交际用语的含义,并在与同伴交流中初步正确使用;学生 能够将本课所学新语言与已有语言积累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访谈任务;学生能在对话学习中体会到如何 自然流畅地与人交流,尊重他人的喜好。 本课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求体现《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中倡导的教学理念,着力发 展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事项 在老师们观看五年级《TV Shows》这一课例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课的文本教材有哪些特点,教师是怎样处理教材的? 2.再次思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梳理一下教师是如何定位目标的?是否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能用语言做 事情”的要求? 3.本课例在教学环节及活动的设计上有哪些特点?是否较好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4.教师是如何创设语境,并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的? 5.本节课中教师在哪些环节使用了同伴交流的活动形式?效果如何? 6.本节课教师是如何、在哪方面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案例评析【案例一】 案例名称:北师大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 Unit 8 The Concert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闫赤兵(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评析文本】 一、案例描述 1 .教材分析及教学构思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 Unit 8 The concert 这一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学校要举行音乐会。第一 课时的故事以 The Newtown school 在六一节举行音乐会为故事背景,呈现了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学生通过对故 事及其中的语句“Who will play the drums? I will.”等的学习,对一般将来时及表示乐器的单词如 drum, piano, guitar 等有了初步了解。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单元词汇学习――Words to learn 板块,涉及 piano, guitar, drums, flute, violin 等 5 个表乐器的单词,以及 concert, music 等相关词汇; 二是听力练习板块――Listen to this ;三是对话――Talk together 部分(见附录)。 会话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 会话的基础之一是 “听懂” 然后才是适当的反应, , “说出” , 并行成交谈。所以英语会话课上应该具有与培养这两种能力相对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因此,此节研究课聚 焦会话教学,突出以下三个着力点。即:听懂,注重素材的整体输入;会想,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能说,让学生 有话可说。促进学生能“听懂、会想、能说”,并以此为途径来实现学生会话意识和会话能力培养的目标。 结合这一思路,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为: 能够理解对话内容、 正确地朗读或角色表演对话; “What 能用 will you do? I will?”进行问答;能结合表示乐器的单词及以往所学与学校活动相关的词组,就即将安排的 活动进行问答交流。 2 .教学过程 Step 1 Guess and say 师生一起做猜猜看的游戏, 请学生猜一猜在 PPT 上呈现的一大一小两个盒子中哪一个里面有图片。 学生猜 是在大盒子里,教师随机点开,大盒子是空的。随后教师呈现小盒子中的图片。这些图片是被局部遮盖的不完整 的图片,教师请学生看图片,说一说图片内容。图片涉及 read a book, listen to music, play computer games, play cards, cut the paper, draw a picture, play chess, see English movies 等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兴趣,在复习一些词组的同时做一些补充,为结课前的以交流 介绍自己参加学校六一节社团展示活动做语言准备。 Step 2 Learn the words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辨别演奏乐器的活动呈现本课时重点学习的单词――piano, drums, guitar, violin, flute 教师在学生辨别出是哪种乐器后呈现相应图片及单词,带领学生跟读、认读单词。 之后,教师用“Can you play the instruments? Let's have a class concert. Who will play the piano/flute/??”等与学生交流互动。演奏者安排就位后,请要参与演奏的学生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做各种乐 器的演奏动作,在真情实感中尝试运用以上单词,并学习单词 concert 。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营造要开班级音乐会的氛围,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 此过程中,通过“Who will play the piano?”,“Will you play the guitar for us?”,“Really?”,“Lisa, will you play the flute?”,“Are you kidding?”等师生之间既真实又略带幽默性的语言互动,不仅让学生 尝试交际性运用,在用中学习,还通过情境呈现一般将来时的用法,突出了本课时核心语言点,并适时板书 I/She/He/You will play? Step 3 Learn the dialogue 教师让学生观察对话的背景图,介绍对话背景后提出问题: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ary and Peter's school concert?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略作记录,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第一遍听录音,自寻 答案。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 what, when, where 等关键词,帮助学生修正说出的语句。学生 提出问题如下: When will the school concert begin? Which instrument will they play? What will the children play? Who will play at the concert? Where will they have the concert? 之后, 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涉及到的、 课前预设的问题 “Will Peter play the piano?” , “Will Peter's parents come to the concert?”等请学生帮助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第二遍听录音,深入理解对话细节。第三遍对话 的输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默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录音模仿朗读对话。教师第四次整体输入对话之后,学生 以 pair work 的形式练习、表演对话,教师着重对语音语调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从现场营造 class concert 真实场景向 school concert 场景巧妙过渡,让学生走进对话。 以学生提问、教师补充问题的形式整体输入对话,了解对话大意,听懂一些事实性信息,理解对话。教师补充的 问题以“Will you??”形式出现,既对一般将来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给以关注,又对一些学生没涉及到的信息 给以补充。以 pair work 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和适当练习的过程中落实对话朗读 指导。 Step 4 Listen and practice 教师出示 Listen to this 中 Angela 的图片,介绍说:“This girl is Angela. She will do many things next week. What will she do?”引导学生完成 Listen and number 的练习。此环节教师分为三步进行:( 1 ) 听第一遍,学生给图标号;( 2 )再听第二遍,学生自我检查核对,此时要求学生心里要跟读重复听到的语句; ( 3 )以学生说出标号及听到的语句的形式核对答案,同时教师 PPT 呈现相应图片及语句。 教师再次强调以上语句是 Angela 的下周安排,并请学生以介绍 Angela 的下周安排的活动形式练习本课 时核心语言点――“sb. will do sth. next week”。 之后自然询问学生们的下周安排,并以 chant 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问答练习。为增加趣味性,全班男生、女 生分不同群体提出问题,回答时教师以幸运号码的形式挑选学生回答告知下周的安排, PPT 呈现内容强调表示 未来的时间。 ? ? ? ? What will you do after school ? 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 evening ? What will you do next Sunday ? 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听力练习内容集本课核心语言点及其功能用法为一体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情景,通 过情景创设、 PPT 呈现句子结构等多种强化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及其特点,并通过趣味性活 动让学生广泛参与,练习使用核心语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Step 5 Group work 教师借助图片及话语创设真实语境,布置任务。教师说 :“Children's Day is coming, our school will have many activities all day. We will have a concert, an English party, an art show and some indoor games. Each group find one you want to go.”随后,学生 4 人一组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并完成任务表中 Part one 的记录。之后,教师与各小组、各小组之间互动提问,了解各小组所选择参加的是哪项活动。 教师继续布置第二项任务,小组内运用“Will you?? Yes, I will.../No. I will?”互动交流,询问各 自分别参加 School concert, English party, Art show, Indoor games 中哪一具体活动,并完成任务表中 Part two 的记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小组将参加哪项活动,每人具体将做什么。 在学生选择各自所做项目时,教师用 PPT 呈现各活动具体项目,如下:School concert : listen to music, play the drums/ violin/?, sing songs English party: read an English book,s ee an English movie,sing English songs, play guessing games Art show: cut the paper, draw pictures, paint pictures, make a brush pot Indoor games: play computer games, play cards, play chess, play with toys 最后进行采访活动,每名学生自愿结对相互采访,询问对方在六一节庆祝活动中参加哪项活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等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做事情。分两个层面设计语言运用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 小组中学会协商,使学生都能有机会使用“We'll/I'll?”表达自己在学校六一节活动中的计划安排。最后的采 访活动给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语言运用活动。 二、 案例分析 1 .听懂,注重对话的整体输入 会话的基础之一是“听懂”,然后才是适当的反应――“说出”,并形成“交谈”(祁俊然, 2010 )。 本节课教师在对话学习的输入环节强调对话素材的整体输入,在帮助学生听懂内容、关注情景上提供支持。这与 北师大版教材倡导把语言作为整体来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对话素材的整体输入在此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话情 景和语言材料的整体输入。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给出的情景支持,引导学生融入情景,融入在有情景的对话 中,力求使学生在操练句型时就学到现实生活中有交际价值的语言。这对教师来讲是在帮助学生经历对话的交际 情景,帮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语言学习建立起联系。二是从整体角度把握语言材料的输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 易从“点”的角度进行呈现和讲解对话内容,重点、难点逐个突破后再呈现和学习整个对话。这种方法侧重于对 语言知识点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语篇的理解,特别到了高年级,长此以往,学生自主构建对话内容的能 力会依然薄弱。 因此, 在对话输入时本节课教师强调整体输入, 之后再深入细节学习和练习。 从另一角度讲, talk together 中涉及到的核心语言包括词汇和句式在第一课时故事中已呈现,学生已初步感知,学生是有基础从听 的角度整体理解并进入对话学习的。 2 .会想,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会话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参与的合作过程,其特点是轮流发话(刘芳, 2008 )。因此,要保持一定“话 轮”的会话,发话就很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经常处于“师问生答”的状态,学生仅仅善于回答问题,主 动问、自主说的意识和能力是欠缺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尝试并落实归还学生的提问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用问题引领学生对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的输入环节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机会,重视含有思维 层面的学习任务的落实,通过学生自身提出问题的引领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推测、判断等能力。此种形式的推进 为学生能在课上进一步地说英语提供了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What do you want to know?”为问题引领,鼓励和启发学生在对话情景中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用 “wh” question 提问。 When will the school concert begin?When will they have the concert?Which instrument will they play? What will the children play? Who will play at the concert?Who will play the piano?Where will they have the concert?What will Peter play?斜体字部分为老师预设问题,学生课堂生成远远大于教师的预设。可以说,教师给学生的提问机会引发了 学生得主动思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在第一课时刚刚 接触 will 及 concert 等内 容,让学生自主提 问的训练也刚刚起步,学生提问略显磕巴,但是他们是真的想表达,是在努力地用语言。在此环节,教师给予了 宽容和等待,允许了学生的出错。教师在仔细倾听,努力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关注学生提出的这些非预设的问题, 以此来对学生的 “想出问题” 给以肯定,对学生该从哪个角度想问题给以引导,把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体验的生 动过程呈现出来,不做简单化处理,做到了教学服务于学生,而不是服务于知识。 让学生就对话内容提问是对话学习的一小环节,但这种做法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教学模式,为师 生有效互动提供了生长点。让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想问题,这一点虽然微小,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成为支点, 支撑起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3 .能说,让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杜会, 2010 )。因此,要让学生能说、能讲,就要让学生置 身于体现 “语用” 的情景才好有话可说。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并运用了语言,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进行的输入会有 效激活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教师用听音乐辨别是哪种乐器的方式集中呈现词汇并学习。并以“I know many of you can play the instruments. Let's have a class concert.”给学生带入情景。用“Who will play the piano? Who will play the drums?”就将要举办的班级音乐会安排与学生互动,之后又请学生上台模拟演奏,共同形成 class concert 现场。学生在 class concert 的情景中,走进“Mary and Peter's school concert”。教师用 语言、教具及各种辅助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融视、听、说为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对话的理解。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话语能力的主要依托,这里包括了词汇、句型、惯用语和社会背景知识。挖掘教材、活 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师大版 talk together 部分都有图片作为情景支撑,对话 输入时,教师给以了充分的关注和巧妙的设计。比较而言,本课时的对话图片信息不够丰富,教师结合对话,紧 紧抓住了 concert 这一主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语境设计明确而具体,有针对性,使学生思考方向明 确,知道围绕什么来说,从哪儿开始说。 让学生有话可说, 同样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撑。 教师借助语言支架组织有效对话的意识很强。 本课时,无论在开课的热身阶段,还是在呈现、练习等教学环节,教师围绕动词短语、句型结构、一般将来时的 语法概念等都做了极强的辅助性提示, 并提供了足够的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丰富表达。 比如, Listen and practice 部分的处理,教师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训练之后,依托介绍 Angela 的下周安排的活动练习本课时 核心语言点“Sb. will do sth. next week”,既有效帮助内化了语言,又为学生在接下来的 group work 中能 有话能说奠定了话语基础。 4 .结束语 会话教学中关注学生的 “听懂、会想、能说” ,并以此为途径展开教学,会促进学生会话意识和会话能 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与理解所学对话,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去实现真实的对话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能力是会话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下三点还需我们共勉:( 1 )教师在 指导学生参与交流性的活动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提示学生说英语时要有目光交流。这样感觉更加真实, 也更容易想象情景。( 2 )教师除了在理解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对会话做出事宜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会话活动外, 还要能结合文本和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寻找一些话题,促进学生课堂语言的生成。( 3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还 要巧妙地帮助学生改进语言的质量。【案例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 Unit 7 TV Shows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王建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 闫赤兵(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高级)【评析文本】 一、案例描述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起点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 7 单元 TV Shows 的第二课时,是一节侧重于 培养学生会话能力的交际教学课。本课教学重点是运用本课所学的功能交际用语,如“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 I think it's/they're?”等谈论最喜爱电视 节目。 以下为主要教学环节: 1.师生的真实交际: Do you often watch TV? Why not? 引入本课学习。 2.引出话题: Our favorite TV shows, why you like it? 3.视频,真实电视节目,边看边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有关电视节目的名称,以及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 喜好及原因。 4.在学生表达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支持,如:同伴交流“Do you like?? Why?/Why not?” 5.对话学习过程: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交际语言的意思、交际功能和使用场景;强调在整体理 解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学习对话中的主要功能交际用语。同时在语境中学习新词汇。 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you like bes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Natures shows, Peking Opera 6.同伴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复习、新句的操练,对话朗读。 7.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难点:自读对话,标注难点,全班解决。朗读指导:连读。 8.新句型操练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参与,有限时间,揭开谜底――TV show 。同伴间的调查采访。 9.访谈活动:活动前,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丰富访谈内容。 二、案例分析 交际活动中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说出真实想法,分享个人感受。本课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中力求体现《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中倡导的教学理念,着力发展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本课中集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 .在语境中学习语言,鼓励、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前一课时学习电视节目有关词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谈论电视节目的功 能交际用语。教学内容围绕“电视节目”的话题展开,教师以第一课时所学习的 10 种电视节目引出话题。在此 基础上,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同学一起看电视,在选择电视节目时对各自喜欢的电视节目进行沟通交流的录像,引 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感知新语言:从对对话整体意思的理解到逐步关注具体谈论电视节目喜好时所用的新功能句 和词汇,再到在语境中对新语言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语言的形式,更体验了语言使用的 场景和交际功能。新语言学习后的操练活动,如调查同伴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访谈等,也较好地体现了在语境 中学语言的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结合情境感知、体验、学习、操练,最终能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迁 移情境、应用语言。 2 .教学活动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层次性 :教学伊始,通过师生谈话自然引入本课话题。根据本课时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前一课时 的词句进行复习,这就为本课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新语言学习中进行了三次视频观看,每次观看都引导学生 带着问题逐步关注新语言:( 1 )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 What kind of TV shows do they like best? (学习新词汇: nature shows, Peking opera ) (3) 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m? 操练活动较好地 关注了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最终的语言输出活动以电视访谈的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本节课 及先前的已有认知经验,体验用语言做事。 趣味性: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如教学前期师生交流时,学生表示并不经常看电视,对京剧并不喜欢, 教师都采取了包容、理解的态度,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针对新句型的操练活动,教师 设计了问答比赛和迅速找答案的游戏活动,既操练了语言的流畅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开放性: 本节课教师与学生的绝大多数交流都是真实的交际。教学所提的多数问题答案都是开放的,这就 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以上是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思考与活动一、右侧图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对话内容。在教材整体体系中,本 版块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请老师们认真分析本课时的对话内容,并思考:通过此对话学习,学 生能用英语说什么?通过设计哪些环节及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实现这一目标?为什么?二、分析以下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从亮点或不足两方面进行点评。
三、从整体过程上分析此活动设计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的优势,并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参考资料【相关资源】 1.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听英语的习惯 2.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巧用磁带练听说(PDF) 3. 如何培养小学生听的能力 4. 提高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策略(PDF) 5. 插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英语新课标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