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青铜器象尊中的青铜仪器的名称

圆明园被抢青铜器“虎蓥”将在英拍卖?专家:身份存疑
  圆明园被抢青铜器“虎蓥”将于下月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一出,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对于“虎蓥”的年代、名称、器型等学术问题以及是否为圆明园流失文物,是否存在某种商业炒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进行了调查采访。
知名青铜器专家周亚对“澎湃新闻”表示,其实这一青铜器是否为“圆明园流失文物”也存在争议,“仅凭拥有者的信件与老照片,是不足以证明的。而且信中只提到当时在圆明园中掠夺了青铜器,并非准确地说青铜器为"虎蓥";是否为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后来的收藏也不得而知。”
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国家文物局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据了解,“虎
蓥”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拍卖行称,此类“蓥”类器物世上仅存7件,而这件“虎蓥”的估价高达120,000-200,000英镑(110万-180万人民币)。除此之外,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还有两件青铜藏品也将被拍卖。
“虎蓥”(音莹)
紧接着,拍卖行为了证明其“仅存7件”的可靠性,特地请来了“剑桥大学独立学者、中国艺术与文化史家”薛好佩(Hajni Elias)对“虎蓥”进行了深入分析。薛好佩认为,“虎蓥”器型完整,保有原配顶盖。目前“蓥”类青铜器已知仅存世7件,除“虎蓥”和另一件“蓥”现身拍场,其余五件均为博物馆收藏,实属罕见。其他几件蓥的情况如下:伯百父蓥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坡;季良父蓥曾藏于北京的皇宫,如今收于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三件藏于日本京都市藤井有邻馆;出土于陕西省岐山荤家村的蓥是第四件;陕西干县薛录镇墓葬出土了第五件蓥,该“蓥”可见于杰西卡﹒罗森于1990年华盛顿出版《亚瑟﹒塞克勒藏西周青铜器》一书的第1页第8幅图中;师奂父蓥是唯一一件私人藏品,于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被竞拍。
“虎蓥”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
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昨天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从拥有者遗留下来的书信、旧照片,可以说“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信息是比较可信的,但是仍然存在疑虑,“因为一般来讲,英国军官从圆明园洗劫走文物后,不避讳,甚至可以说是很骄傲地在上面刻上标识、文字等等。不过,根据相关官方网站提供的图片资料可以初步判断这件青铜器应为周代的器物。在清代,它可能是陈列在圆明园某座宫殿内的博古架上或者存放在多宝格之中,是一件供皇帝清赏把玩之物。但是在周代,它并非一件用于祭祀的青铜器,而是一件具有实用性的青铜器,类似壶一类的器物。这件虎鎣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无论器型、图案及特殊的老虎塑像都非常少见。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青铜器上还有铭文。另外,此件青铜器如果真是圆明园流出的文物,那么就赋予了此件器物一种沧桑悲凉的感情色彩。”
无独有偶,上海博物馆原青铜部主任周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从已知的图片资料来看,此件“虎蓥”的年代基本上可确认为西周晚期。这是一件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较特别,三个腿柱一般为圆锥体,而这件为圆柱体腿柱。不过其实它也是“盉(音河)”类的一种,或者说为其别称,存在地方性的称呼差异。它一般是与“盘”类青铜器形成“组合套装”。陕西西安张家坡出土的伯百父盉就是与“虎蓥”器型相类似的青铜器物。
然而有媒体上称所谓“此"蓥"类青铜器已知仅存世7件”的说法,他则表示,“其实并不准确,这类青铜器物据我所知就不止7件。”因此,拍卖行放出此类消息是否存在商业炒作的嫌疑,再加上此为“圆明园流失出来的的文物”,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历史感情色彩。是不是为了吸引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呢?都是值得商榷的。
这个“蓥”到底是什么?相关专家表示,不知“蓥”字何解,经过一翻查阅之后,发现里面还真存在玄机:《说文解字》中说,“蓥”:摩锃之器也,以金为之,尔雅注曰,鸊鷉膏中蓥刀。也就是说,《说文解字》认为,“蓥”是用来磨刀的一种器物。显然,《说文解字》的说法和上面的壶形器物南辕北辙。不过,《汉语大词典》却提供了另外的线索——《伯百父蓥铭》:“伯百父乍孟姬朕蓥。”
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伯百父蓥》:“蓥与罃同;以铜铸之,故从金,以陶为之,故从缶耳……今以此器按之,器不甚大,仅如今之中等茶壶,类盉而非盉,颈确长。则《说文》解为"备火长颈瓶"者,乃油壶耳。”
也就是说,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张家坡考古发掘中看到了一件带铭文的“蓥”,这就是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及的“仅存世7件”的“伯百父蓥”。
“伯百父蓥”
为什么把它的名称定为“蓥”呢?就是因为上面的铭文上写了:“伯百父乍孟姬朕蓥。”这个“蓥”字让郭沫若也动了些脑筋,他认为,这个“蓥”字就是另一个字:“罃”。它们的区别,一个是陶器,一个是青铜器。陶器就写作“罃”,青铜器就写作“蓥”。这样,器物的用途也就清楚了,因为《说文解字》对“罃”有着清晰的解释,即“备火长颈瓶”,也就是可用火加热的长颈瓶。故而与“盉”的区别,就是颈比较长。
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写进了词典。但是,这个说法似乎并没有得到认可,“颈长”的标准很可疑,以此很难认定哪些是“盉”,哪些是所谓“蓥”。所以,“伯百父蓥”也常被称作“伯百父盉”,然后加括号(亦自名蓥),意思是,就你自己叫自己“蓥”,我们从来都认为你的名字叫“盉”。
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到的另外几件所谓“蓥”,情况应该与此类似。在此找到其中两件的资料,不知准确与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称之为“盉”。
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到的薛录镇铜“蓥”(文章称之为盉)
季良父盉 西周晚期美国旧金 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季良父盉”收录在吴大澂著作的《愙斋集古图》中,后来被布朗德奇收藏。1960年正式捐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所以,“蓥”这个东西,是一场未了结的官司,我们还没能真正解释,“伯百父盉”为什么自铭为“蓥”,“蓥”的本来面目还有待研究。拍卖行所言全球只有7件“蓥”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难道就是为了标榜珍稀度,故而“自抬身价”以吸引爱国志士的关注吗?
上海博物馆原青铜部主任周亚还表示,是否为“圆明园流失文物”也存在争议。仅凭拥有者的信件与老照片,是不足以证明的。而且信中只提到当时在圆明园中掠夺了青铜器,并非准确地说青铜器为“虎蓥”;是否为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后来的收藏也不得而知。如果是当时掠夺的文物,那么根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此件“虎蓥”是不允许买卖的。
据悉,日前,有媒体报道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The 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将于4月11日拍卖“青铜虎蓥”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国家文物局正在了解核实有关情况,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信件部分内容描述
埃文斯家族信件
埃文斯家族信件
“早上,法国人和我们(英军)的骑兵队一起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占领了颐和园,当时颐和园只剩下大约300人留守打理,其中约50人是卫兵。当然,构不成任何抵抗。”
“法国人得到了许多价值高昂的战利品,包括手表、钟表、皮大衣、丝绸等。将军霍普﹒格兰特号令所有人用所有能找到的推车,尽可能地带回更多东西。而这些所有东西都被现场拍卖掉,卖的钱作为奖励发给6号参战的部队,这些超赞的东西卖的钱数令人难以置信。”
“我成功从平地的某处宫殿获取了几个青铜与珐琅瓷花瓶,希望有一天它们能抵达南海城(英国南部汉普郡普茨茅斯海滨胜地)。我还带上了一些极其别致、镶绣帝王黄绿龙纹的瓷杯与茶碟,然而它们太容易碎了,我真的怀疑能否完好无损地把它们带回家。不过我已非常小心地将它们包裹起来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404错误页面
404错误!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
卧槽!页面不见了!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_百度知道
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采纳率:78%
来自团队:
参考: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了解到圆明园中有许多小园。在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有12只生肖铜像。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近春园组成,此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这些都是景点,不过现在都毁了。因为八国联军抢了东西,怕我国人民清点财务后向世界公布,那么他们就不得不还给我们,但是他们把圆明园烧了之后,我国人民就不能清点,所以我们也要不回他们所抢去的东西。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的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某一天文物回家作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绍资料提供给他们。  杨先生最后说,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离开了文化母体的历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那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和“在起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精神,有关国家更不该“赖”着圆明园文物不还。
无数!!!!联军先把圆明园的珍宝洗劫一空之后烧掉!都是皇家的价值连成的东西!有瓷器!字画!书籍金银铜器!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很多东西!根阎崇年说!当时装珍宝的军用卡车!一辆一辆的排出去三里路!!!数量很巨大的!现在来说都是国宝级文物!!其实我认为!中国丢的不是珍宝的价值!丢失的是中国5000年中蕴涵的精华文化!都是无法挽回的!还有丢失的就是尊严 !!
历史上的圆明园,最初是由康熙赐给其四子胤祯的一座赐园,面积约为30公顷左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时,园内就已是“林皋清淑,波淀停泓”。1723年,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至雍正末年,已建成30余处园林风景建筑群,遍布200公顷范围。 乾隆朝时,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改建并完善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外,还在东邻新建了长春等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5200亩),其中水面约140公顷(2100亩)。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时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10月18日、19日,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全园顿时化为一片火海,所有庙宇、宫殿、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 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遗址 在海淀区的海淀镇之北,有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这里林木繁茂,水泉丰沛,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这就是曾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一)园史简述 1?早期的风景胜地 北京城的西北郊区自古以来风景优美,水泉清澈,一向是吸引游人的好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蓟城居民及文人雅士瞩目之所。辽南京时期及金中都时期这里开始建设行宫、寺院等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逐渐发展成蓟城郊区的风景区。元代之后,古代园林中的行宫建筑已荒圯,但池沼散布,田园阡陌的大片宜人的地方,被墨客们冠以&丹陵祢&之雅号。从此这里成为后来达官贵族们的别墅胜地。如明代武清候李伟在今北京大学西门外对面(昆明湖以东)一带建的清华园就是一座典型园林。 2?圆明园的兴衰 清王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沿袭了明代的城池和宫苑,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对西郊的开发。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把江南风景及建筑风格引进北京,在李伟的清华园遗址上建起了畅春园,此园是具有特殊形制的离宫别院,大约竣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畅春园附近,&赐园&毗郊,其中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其四子雍?NFDBE?王的圆明园,但该园比后来的圆明园小得多。此园大约在后来的&镂月开?景区,占地约500亩。胤祯登极后,将圆明园扩大,在南部建殿宇,为&外朝&,后面的大组建筑群为&内廷&。扩建后占地约3000亩。其中大水面是福海。乾隆皇帝亦曾六下江南,搜集天下名胜,&移天缩地&点缀园中,不遗余力地扩建修整圆明园,此时园中已有&四十景&之名称。从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乾隆九年后,在圆明园东部和南部又陆续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万春园)两座辅园。三座园林有门相通,成为一体,平面布局成一个倒置的品字。圆明园是三座园林的总称。嘉庆年间对圆明园的修缮工程仍不断进行。此时圆明园的总面积已达5200余亩,人工水面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堆叠的岗阜岛堤300多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景点160处。园中殿宇不仅装饰、陈设考究,还是收藏无数古籍珍宝、工艺美术品的综合性艺术大宝库。 可惜如此辉煌壮丽连续营建150年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的魔爪。 1860年9月联军占领了大沽口,沿白河北上占领河西务,震动了京师。咸丰皇帝于9月22日逃往承德,10月5日联军占领海淀,6日傍晚法军进了圆明园,7日英军也进园。先是掠夺抢劫和破坏,17日开始焚烧。联军的罪恶火焰一直烧到19日,三天三夜的火海,将圆明园中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人类文明吞噬殆尽。 3?圆明园的劫后之劫 英法联军本想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毕竟三园面积太大,罪恶的魔掌一时遮不过来,于是有一些景点如&廓然大公&、&蓬岛遥台&等幸存了下来。当时幸存,为后人的偷盗又开了方便之门。到同治十二年(1837)慈禧&归政&之后,想修复圆明园,终因该园损失太大和国库空虚而未能全部实现,重修计划只好先集中在圆明、万春两园。即使如此,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建材缺乏而被迫停工。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又西逃,驻守西北郊的八旗兵丁勾结宫监和当地恶霸、地痞,将园内建筑拆卸盗卖、林木砍伐,使园内的建筑荡然。民国初期的军阀、官僚地痞更肆无忌惮,大规模地挖掘地下的建筑残存遗迹,地面上的残存物更不必说,如华表、石狮、石雕、太湖石等早贩卖他处。此现象沿续了几十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在遗?挖宝&者。此现象由于持续时间长,当时形成了专门的一种行业,以遗址为&趸货的宝地&。 4?对圆明园遗址的处理 建国后,对圆明园遗址相对重视起来,但是如何处理,意见莫衷一是。50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又陆续地修建了一些房屋和道路,便于对遗址的管理。一百多年的时间,遗址内已自然地形成了居民点,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准迁入园内一人一户,但是自然的繁衍亦是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到80年代初期,园内已住有3000多农民,有的已经是第四代了,有位学者说:&对圆明园遗址消极保护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整修、利用,才是积极的保护、真正的保护&。80年代中期以后,经各方努力,找出了一条保护、建设遗址的新途径,即采取政府、管理处与附近农民合作建园,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方针。于是圆明园遗址出现了新气象。到90年代初,已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遗址公园&。 (二)遗址简介 1?圆明园 (1)&前朝&政治活动区 在101中学以西,颐和园路之北,是圆明园的大宫门。宫门内是以&正大光明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区,围绕前湖,形成一个中轴线,该轴线包括前湖之后的&九洲清宴&,包括东面的一组&勤政?NFDBE?贤殿&、&保合太和殿&和&吉祥所&;西面的&翻书心&、&长春仙馆&和&四宜楼&等。该组建筑中,中轴线两旁布置着内阁六部等中央机关和保卫圆明园的八旗直房等。 (2)供奉清帝影像的安佑宫 在圆明园的西北角有一组特殊的宫殿区,规模宏大,肃穆端庄。这就是供奉清朝历代帝后影像的安佑宫。该组宫殿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二年后竣工。大殿九楹,左右配殿五楹,宫门五楹,前后有华表两对(现一对在北京大学,一对在北京图书馆),牌坊三座,极为壮观。 (3)万方安和 这是一组建筑形式奇特的建筑,在后湖西侧杏花春馆的西北方,平面布局呈&?&字形,共有三十三间,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要求。这种形式是属于适合建在南方园林&户外室&的类型。目前&?&字形殿基仍清晰可见。 (4)舍卫城 这又是一组特殊建筑,在福海西北方。城内有买卖街,宫监、宫女妆扮店员,商人进行交易,类似颐和园中的苏州街。城内有殿宇、游廊三百二十六间。舍卫城、方壶胜境、安佑宫是园内规模最大的三组建筑群。 (5)方壶胜境 在福海之北的海湾里,有用汉白玉建成&山&字形三层的石座伸向水里,上面建有哕鸾殿、琼华楼、?珠宫等。在现存的园林里,很少有与此景相比的景色。 (6)福海 福海是全园中心,园中最大的水面,海中有三个小岛,中心岛上建&蓬岛瑶台&七间和畅襟楼、随安室等建筑。东南岛上有&瀛海三山&之亭,向西北渡桥到北岛。此建置亦属&一池三山&之格局。 2?长春园 从福海向东,过圆明园的明春门即到长春园。园内主要建筑有淳化轩,左右有廊各十二间,每间嵌石碑六块,收集书帖几十卷,诸家墨迹九十九人。园中最著名建筑就是西楼远瀛观。该园以中西合壁式建筑见长,风景美丽,建筑雄伟,独具一格。其他景观有狮子林、纳景堂、清闷阁,占峰亭、清淑斋、延景楼等。建于湖中的&海岳开襟&为一座二层圆台建筑,上面建有&得金阁&,遥望好似海市蜃楼。 3?万春园 在福海东南,前称绮春园。大宫门在该园的东南角,门前有东西朝房。门内主殿是迎辉殿。这座园林是太后、嫔妃们的居住之地,慈禧时重修了该园,改名万春园。园内有&含光楼&、&四宜书屋&等三十景。&露水神台&虽不属三十景之内,但其铜人承露的铸造极有特色。万春园比不上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又不同于长春园的雄伟挺透,但它有着自己的流畅自如的特殊风格。 (三)遗址公园 为了达到整修、利用的方针,政府和当地农民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配合下,首先完成了园内居民的搬迁工作,然后决定以开发中心区福海为着手点,让它首先造福于民。1984年数十万人参加了挖掘福海的义务劳动,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砌成小山。没能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民,自动捐款、支持福海复苏。福海在众人努力下,按原计划修复了&蓬岛瑶台&。湖中清水透澈,水面冒出尖尖的荷舟,200多条游艇泛于800亩湖面上。福海终于在涸竭了125年后,于日开始接待游人了。 继福海的开发之后,还修缮了万春园宫门及其附属建筑,新辟了圆明园展览馆,数座桥梁和万花阵等旅游景区。在新复苏的遗址公园内近年来常举办大型游览活动。如1991年夏季举办了全国文化艺术节,各少数民族来园展示各自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量游人。 圆明、长春、万春三园路线图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列强侵华的铁证,凡游园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愤慨。60多年前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时,曾愤然作诗,痛斥毁园的贼寇。现在虽然在园中大面积绿化,万春园中建园林别墅,但有意识地保留西洋楼遗址、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等遗迹,清理遗址,整理石雕,保留着劫后惨状,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现在这里经常是党团员过组织生活,青年学生、工人接受教育的处所。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参考资料:
本段选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稀世珍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的青铜礼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