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丝绸之路连接着世界梦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

新丝绸之路中的中国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丝绸之路中的中国梦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我的图书馆
“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习总书记首谈“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客户端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这还是第一次,意蕴深邃。&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上个月,习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这一次,则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先来回顾一下党中央对“四个全面”分别有哪些具体部署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治国理政方略更加清晰  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付诸实践……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两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不断清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华春雨)“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简评美国的“信仰外交”与我国文化安全& 冷战结束以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宗教的复兴和宗教的冲突,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仔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主要不是精神层面的有神论在起作用,而是宗教的社会性被人为的抬高和强化。宗教有神论被某些国家和某些利益集团,当作谋取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的手段。从科学无神论的视角考察,这种现象是历史文明的倒退,急需我们进行研究,提出对应战略。&&&&一、从传教士外交到信仰外交&&&&一个超级大国立法,定期审查世界各国的宗教现状,这是冷战后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战略变化。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外交”(faith-based diplomacy),成为历史上“传教士外交”和当代“人权外交”的最新版本。而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长期被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审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战略格局最重要的变化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企图建立独霸全球的单极时代。某些权威人士鼓吹单边主义的霸权政策,推行新干涉主义战略。这一理论有两个支点:一是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提出西方的“人权”、“法治”等等都是“普世价值”;二是“人权高于主权”,提出“人权无国界”。而当代美式人权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宗教自由”视为人权的第一基石。美国基督教新基要主义势力和政治新保守主义势力结盟,共同推动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使其成为以国家力量进行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的工具。&&&&在冷战期间,基督教被当作“美国反对无神论共产主义的重要立足点。”&①&冷战之后,两极对抗消失,地缘政治因素减弱,而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日益突出。所谓“国际宗教自由”的议题,成为某些人士的口头禅。&&&&有位美国学者为这种“信仰外交”的合理性注疏,他说:“争夺新世界秩序灵魂的斗争已经发生,认真看待文化和宗教多元主义,目前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之一。”②&在他看来,21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之一是“争夺新世界秩序灵魂的斗争”。而在保守本土民族文化的人们看来,某些国家为“争夺新世界秩序灵魂”,动用国家行政资源,如:外交手段,甚至发动战争,传播某种宗教信仰文化,是十足的霸权主义。&&&&历年美国政府发布的《国际宗教自由报告》,一再强调其价值观。美国国务院在《2001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的导言中,宣称要“使宗教自由成为宪法中的第一自由”。美国当局运用国家力量,在国际人权领域里强化美国价值观。如:《2006年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宣称:&&&&“宗教信仰作为个人选项和基本自由。是美国特征的立足点,根植于我国开国先贤的理想。从建国至今,宗教自由一直是我国最首要的自由之一。美国人民捍卫宗教自由的决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世界——始终不渝。正如康多莉扎·赖斯国务卿所说:‘对美国来说,没有比宗教自由和宗教良心更根本的东西。我们国家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③&&&&现在,美国当局进一步提升“国际宗教自由”的战略价值,鼓吹“宗教自由即促进国家安全”。如:2008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办公室主任托马斯·F.法尔(Thomas.F.Farr)公开呼吁美国外交应使“保护和扩展宗教自由成为其核心因素之一”,并宣称“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心议题是伊斯兰恐怖主义。”④&目前,关于宗教问题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美国朝野看法日趋一致。“以信仰为基础的外交”(faith-based diplomacy),成为当代“人权外交”的最新版本。⑤&&&&共和党的战略家卡尔·罗夫(Karl.Rove)的解释说:“理性对于研究、分析历史和政治也许是好的,但对于实践和创造历史和政治则不同。被感知和被期待的信仰,不能在尘世被证明和被演示,现在,则更为有效地动员人们去创造变化。”⑥&美国的政治家用基督教的“普世价值”,激励民众创造历史,源于一种美国式的政治生态环境。可是,某些美国的执政者将这种宗教信仰的价值观,作为外交的基础,强力向全世界推广,这种霸权主义的外交能走多远呢?&&&&应当指出,美国政府大力促进的“国际宗教信仰自由”,是以美国国家利益为标准的。例如: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2年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将缅甸、中国、伊朗、伊拉克、朝鲜、苏丹列为“特别关注国家”。2004的年度报告又将伊拉克从名单上删除。而事实上,在美军占领的伊拉克,杀戮“圣战”不断,民众的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难道宗教信仰反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吗?&从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至今,在这场战争中死伤的伊拉克平民至少有66万人,被国际人权组织批评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最近,维基揭秘网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总计10.9万死亡人数中,有6.6万非作战人士。另一个总部设在伦敦的“伊拉克罹难人数统计”组织说,在战争中死亡的平民高达12.2万人。⑦&&&&“反恐、反恐,越反越恐”,已经成为国际流行语。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研究,20世纪80年代,全球仅有5起自杀式袭击事件,到90年代升至50起,而2009年,全球的“人体炸弹”事件高达500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反抗外国军队的占领。⑧&美国政府大力实施《国际宗教信仰自由法案》,声称“尊重宗教自由的国家极少对他国造成安全威胁”。⑨&这些惟我独尊说教,在铁的事实面前,如同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显而易见,这种考察国际宗教自由的标准,是唯美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我认为,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列强的核心话语,已经转向“以宗教自由为基石”的人权。基督教的“普世价值”不断被抽象化,成为西式民主制度的图腾,正如美国前国务卿所说的“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这种符号化的“普世价值”,企图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各国基本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成为国际舞台上“新干涉主义”的武器。这种宗教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影响了国际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基督教信仰被意识形态化的现象,反映出历史在曲折中延伸。当代宗教新基要主义的复兴,向政治领域扩张,现代国家能否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督教新基要主义复兴,与政治保守主义联盟,企图以国家的力量,向全世界传播基督教的福音,造成新的政教分离的危机。&&&&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宗教因素&&&&2006年12月,在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举办的第五届国家安全论坛上,我曾撰文指出,冷战结束后,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宗教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以达赖集团为首的藏独分裂势力;打着伊斯兰教旗帜“东突”分裂势力;美国基督教新保守势力对华的扩张战略。在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中,这些宗教因素将成为敌对势力利用的重要资源。&&&&近几年,在我国边疆地区接连发生一系列暴力事件,2008年“3·14”拉萨暴力事件,2009年“7·5”乌鲁木齐暴力事件,其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仍使人感到深深地震惊!大量事实表明,这些民族分裂势力有深厚的宗教极端主义背景,成为诱发国内恐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在未来十年,这三种因素将继续存在,在西方列强新干涉主义的支持下,依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相当的威胁。&&&&以美国当局为首的某些国际利益集团,将宗教当作西方价值观的负荷体,用于意识形态的输出和颠覆他国的政治工具;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相关利益集团都利用宗教作为动员民众的手段,由是导致宗教动乱和教派战争遍及全球,令民族问题也蒙上一层神圣外衣而变得空前尖锐,难以调和,这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世界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特征。&&&&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民族因素,破坏祖国边疆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成为分裂祖国的危险毒瘤。西藏拉萨“3·14”暴力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与海外敌对势力相呼应,越来越多地披上宗教的外衣,具有更残酷的破坏性。&&&&宗教不只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手段。就从当前世界看,凡发生血腥冲突的地方,几乎没有不与宗教相联系的;对大多数地区和国家言,不了解战争的宗教背景,就不可能了解战争的文化原因。打着宗教旗号制造事端,在我们国内的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上已是有目共睹,而对我国潜在威胁最大的,乃是美国基督教新基要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如果说,西藏、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宗教极端思想相结合,形成分裂祖国领土的恐怖主义暴力威胁,那么,国际宗教右翼势力利用合法渠道,向我国的文化教育领域持续渗透,已经开始形成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软实力。暴力威胁,赤裸裸,血淋淋;而软刀子,甜言蜜语,温情脉脉。在当今世界“斗而不破”的战略博弈中,软刀子是“巧实力”中的核心力量。&&&&2008年8月,一位中国著名学者在欧洲访问时提问:请简要说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什么?&英国国家战略研究所“跨国威胁和政治风险”项目负责人回答说:“中国若‘硬实力’崛起,美国则十分欢迎;中国若‘软实力’崛起,美中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全面的激烈冲突。”⑩&&&&如果说“硬实力”是指经济实力,美国真的欢迎中国崛起吗?&此另当别论。“软实力”应当是指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等等,当然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意识形态。民主制度和人权理念是西方向全世界推广“软实力”的两张主牌。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战略中,人权的牌日益显赫。而根据美国当局的诠释,“宗教自由成为人权的第一基石”。2008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表谈话说:“我已通过明确、坦率和一贯的方式告诉中国领导人,我们高度关注宗教自由和人权”。{11}&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当务之急是应对经济危机。在推广美国核心价值时,美国政府调整策略采用“更温和、更低调的手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美国执政者的国际战略方向是殊途同归的。&&&&基督教新基要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中国成为国际宗教右翼势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重点地区。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的确立,是美国宗教势力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说的“宗教自由是民主的核心”。这种宗教信仰文化不断被抽象化,成为西式民主制度的图腾,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战略工具。&&&&在该法案实施中,美国以国家力量推动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不断在“人权”和“宗教自由”领域向中国发难。中国成为该项立法的主要制裁对象之一。这种“新干涉主义”,为“争夺新世界秩序灵魂”,动用国家行政资源。中国成为国际宗教势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重点地区。中国内地大量基督教家庭聚会点,接受海外宗教组织的资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评估美国基督教对华战略扩张的态势时,一位著名学者指出:&&&&“它可以开动全部国家机器,从总统、国务院、国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统一运作,许多教会组织和教会院校协同配合,形成国家、宗教和非政府组织各以不同的优势对外扩张,政治威胁、经济收买、文化宣传、合法与非法手段齐头并进,以至于能够在基督教历来势微的我国,制造出相当强大的舆论,进入高等讲堂和学术研究机构。地下教会敢于与国家法规公开对立。”{12}&&&&西方宗教右翼势力特别善于利用合法渠道,深入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阵地,培植力量,宣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立。他们有强大的政治背景,雄厚的资金,长远的战略,以及为扶植和培训宣教骨干的教育体系。与这种强大的宗教文化传播阵势相比,我们科学无神论的声音过于微弱。这种形势若不及时改变,后患无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的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其中,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信仰宗教的民众日益增多。“宗教学”逐渐由边缘学科发展起来被称为“显学”。&&&&随着“宗教热”的兴起,一种“精心呵护”宗教文化的学术倾向也逐渐升温。有一些人士极力推崇某种宗教文化,将其诠释为“道德的源泉”、“民主的根基”、甚至是“科学的前提”。还有一些权威人士大力倡导“文化神学”,并积极推动这种“文化神学”成为国家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术方向。这种思潮已经开始影响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海外宗教势力的所谓“合法渗透”,主要形式是“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他们通过教育系统和研究机构,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宣传基督教优秀论,将西方近现代文明归功于宗教信仰,贬低或诋毁中国的传统文化,视社会主义价值观若无物。至今我们没有学术上的应对,科学无神论几乎没有话语权,表述西方近现代历史的真相,以及世俗人文主义和科学无神论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宗教渗透已经成为国外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而文化问题,宗教问题,以至意识形态问题,毕竟需要思想上的应对。我们应该掌握话语权,应该培植我们的学术优势,我们不应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无神论的唯物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一再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科学无神论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时间以来,有种舆论,力图把科学无神论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剔除出去,这是危险的,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和当代的世俗化潮流,也与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相悖。&&&&&注释:&&&&①&参见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斯·汤普森编,龚方震、陈耀廷等译:《宗教与意识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319页。&&&&②&Scott.M.Thomas,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Relig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uggle for Soul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2005.p.16.&&&&③Annu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2006.&&&&④&Foreign Affairs,2008.3/4.&&&&⑤&参见徐以骅:《当代国际传教运动研究的“四个跨越”》,&&《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1期。&&&&⑥&习五一、杨峰编译:《美国的宗教和世界历史》,(Scott.Atran,Religion in America and World History),见《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4期。&&&&⑦&英国《独立报》网站2010年10月23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10年10月24日。&&⑧&凤凰卫视:《皇牌大放送》:《奥巴马和他的战争》2010年3月20日。参见:www.Phoenixtv.com.cn.或phtv.ofeng.com/program/zmdfs/…./77914:shtml.&&&&⑨“A Briefing by Ambassador-at-Large for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John Hanford,Washington D.C.September 15,2004”www.state.gov/secretary/rm/36197.htm&&&&⑩&李慎明:《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见:李慎明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4页。&&&&{11}《美国总统布什8月7日在泰国曼谷的讲话》,http://bbs.zxrs.net/dispbbs_61_.html.&&&&{12}&文丁:《试看〈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中的“宗教自由”》,《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6期。来源:《领导的艺术》& & &在我看来,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学习领导艺术,所有管理过程中的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很多领导工作中的困惑也将会豁然开朗。今天就以拿破仑为例,试论一下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的一些观点。& & &众所周知,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机智勇敢、能征善战的杰出的军事家。但这位叱诧风云的人物却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直至后来病死。那么,他为什么会兵败滑铁卢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 & 日,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法国人民欢呼雀跃,拥戴拿破仑奇迹般地重新登上皇位。欧洲封建军者和英国统治阶级对拿破仑的东山再起深感恐惧,立即组织了由英、俄、普、奥、意吴国反法联盟向法国进攻。法国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拿破仑才能保卫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于是他们将30万热血男儿交给了拿破仑。 战争迫在眉睫,拿破仑认为,只要能击败反法联盟的主力英、普二军就能瓦解反法联盟,因此,他决心争取主动。6月15日,他出其不意地开赴比利时,打败了布吕歇尔领导的普鲁士军队。随后,拿破仑命令骑兵将领格鲁希追击普军。他说:“格鲁希,你的任务就是将可恶的普鲁士人赶回老家,最好是提着布吕歇尔的脑到来见我,其它的事就由我来做好了。”“是,将军!”格鲁希坚定地回答。&& & &6月18日,法军向英军发动了激烈地进攻,由于惠灵顿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双方伤亡都很严重,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援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遗憾的是率先出现的就是普鲁士军队。原来,格鲁希由于行动缓慢事布吕歇尔逃脱,面对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布吕歇尔立即命令部队开赴战场,而格鲁希却无动于衷。当手下的将领像他建议,放弃追击普军,转而支援拿破仑时,格鲁希竟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将军(拿破仑)职授予我追击布吕歇尔的权利,没有授予我改变计划的权利,你们懂吗?”就这样,格鲁希无视将领们的苦苦哀求和远处传来愈来愈激烈的枪炮声,依然命令部队按原来方向追击,白白将有利的战机送给了普军,之时拿破仑再英普军队的夹击下,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 有拿破仑的案例。引发了我的一系列关于领导艺术的思考。& & 1.拿破仑兵败滑铁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在当今社会,领导者应当如何避免“兵败滑铁卢”事件的发生?&&& & 1.拿破仑兵败滑铁路的主要原因是他在授权中的一些失误。拿破仑在华铁路战役中的授权基本属于刚性授权,但是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上,刚性授权不是最佳的授权方式。这种授 权方式格鲁西将军的自主决策范围很小,甚至没有。这是因为在拿破仑授权时没有充分估计事态发展,授权方式与事件性质不符,太绝对化,使得下属不能随机应变,最终导致战役失 败。& & 2.要避免“兵败滑铁卢”的事件发生,领导者要审时度势,是授权类型与事件性质相匹配,并遵守授权的原则和注意几种情况。授权的原则是:相近原则、授权原则、明责 原则、适度原则、责任原则、量力原则、关系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分类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不要让下属把授权当成推卸责任的“挡箭牌”;防止下属反向授权;不要越级授权;防止权责不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大规模的失败现象的发生。& & &以史为鉴。在我看来,在当今社会。想做一个现代社会成功的领导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一、由控制为主转为激励为主的领导观。传统管理重在监控监督,可是现在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越硬管,越无效果。想象独生子女,管多了逆反,再管多了,离家出走,员工也是如此,想象珠三角的民工荒,并不是仅仅嫌从老板那里赚钱少,而是新一代员工感觉到被管得太多了,管的不舒服了,这就提醒我们硬管理慢慢会丧失作用,而软管理,即以激励为主的管理将大行其道,将越来越受欢迎。& & 二、是更本质的,由重事向重人的转变。传统的管理重点放在业务、市场、销售、生产,可是大家想想,不管什么业务都需要人去开展,如果我们的管理不能更多的依靠人、关注人、尊重人,那么什么事都很难长久,所以我们强调由重事转为重视人,以人为本。& & 三、由硬权力为主转为软权力为主。硬权力就是由职务带来的奖惩权、控制权、用人权、惩罚权,而软权力更多的是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影响力与你的能力,包括业务能力、管理能力、业务专长、资历、品德、人格、与你个人的因素相关。软权力更容易被员工接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所以说管理创新就是限制老板的硬权力。软权力能达到你的目标要求,就不要动用硬权力,硬权力放到那我们说领导观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由管理转到领导,管理与领导是结合的,管理重视订单、业绩,可是领导强调激励、鼓舞,对你真正带有根本性的东西,目的的、价值的东西,领导是关注未来的,视野更加开阔;管理是务实的,关注现在的,实实在在的,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新的领导,新的管理,由重事到重人,由控制为主到激励为主,由使用硬权力为主转为使用软权力为主,由平时主要靠管理到现在多用一点领导,我们讲新领导观丝毫不降低管理的作用,只不过在传统管理工作中,凸显增加领导艺术,增加领导力的作用,这就是新的领导观。里不会减少,而软权力有一个天大的特点,软权力越用越增加,硬权力不用不会减少。& & &作为领导,知人善用也是一门艺术。识人要有伯乐之眼、霸王之胆,敢于开拓、善于发掘。要重用在逆境中临危不惧的人;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人;冲锋在前、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人;努力本职工作、刻苦钻研的人善思索、有智谋的人;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改变局面的人;善于团结别人,有协作风格的人;具有折服别人能力的人。要提倡互相推荐、自我推荐、荐才有功、让贤有奖。& & & 知识互补,性格互补。搭配人员时可将深思熟虑的干部和敢想敢干的搭配,急性格和慢性格互补,设计和工艺知识互补,机械和电气知识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得其所,各扬其志。工作和才能要适应,专业对口、特长对口,尽量照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工作和性格相适应。社交能力强的人,适宜在推销采购部门;表达能力强的人,适合在宣传教育部门;创新能力强的人,适合于研究开发部门;稳定负责的人,适合于财会部门,独立见解强,不易受人笼络的人,适合于检查监督部门;指挥能力强的人,适合于生产调度部门等。&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用人的关键是放手,不疑的关键是放权,言行不一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用人之道讲究信、赏、罚。信即信任,信得过被用之人。赏罚要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 总之,用人要做到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不计恩怨,不拘一格,量才使用,充分信任,大胆放手,因人适用。制度要改革,人员要流动。这样才能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推动员工的创新与进步。从而不断的推动组织的发展。& & 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组织、团体或者说一个系统的最高决策者,是服务、责任、职权三位一体的科学活动,也就是说,决策的实施,必须团结一批人才,并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发挥领导用人艺术成为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领导工作成败的关健,它事关人才流向,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讲;包括提高三个水平,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三项权利,即以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为内容的人权;提高三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一种环境,即平等发展和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些都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去实现。而要研究用人艺术,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握人才标准和识人、待人之道。& & 以上就是我这学期通过对《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这门课程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还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中国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