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我们的接触接触世界的广泛程度有关吗

世界哲学史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会有哲学?实际上,哲学研究历来是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什么是自然的东西,自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更好地生活?三是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代,如何有更好生活的期待?虽然有人认为,哲学是脱离现实、虚无缥缈的,但如果我们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哲学提出的是人类普遍性的问题。按照狭义来说,哲学发展亦不过2500年的历史,相对来说还是很年轻的。虽然很年轻,但是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一些有关哲学的问题。例如,(1)原始物质究竟存在吗?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吗?(2)善恶、自由以及法和国家正义性的问题。(3)良好的道德地对与错,道德正派可能得到回报吗?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在几乎是相互隔绝的不同的文明区域之内,人类精神同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并且仿佛是在同一时间内在上述人物那里苏醒了过来,这一事实既令人惊叹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面对这样空前绝后的现象,我们还有点不愿意承认它是纯粹的“巧合”。但是,对于这种同时发生的现象,我们迄今为止仍然做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许这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一位当代的德国哲学家称这一时期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当我们在精神上准备研究诞生出的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希腊哲学的历史在时间上并不很长,但是它的影响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我们研究希腊哲学时会觉得离我们的现时代和我们故乡的文化形态更接近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考察的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思想,不仅是在远离我们的文化范围之内发展起来的,而且还是在一种与我们西方文明完全隔绝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或者确切地说,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接触只是到了历史的后期才逐渐开始。与此不同的是,希腊人及其思想就像一条河流,它时而汹涌湍急,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又几近干涸,但是从来也没有完全断流,其精神传统一直保留到我们当今时代。希腊哲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哲学鼻祖。
希腊哲学史——罗马哲学也可被看做是希腊哲学的衍生——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于公元后6世纪,持续了整整一千二百年的时间。概括起来看,它可划分为三个界限分明的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随着众多思想家的同时涌现而开始,其共同点在于,他们——摆脱了神学观念的束缚之后——都试图去寻找宇宙的本源。我们称这一思潮为古代自然哲学。属于这一思潮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他的思想带有神秘色彩,他试图用数来解释万物;其次是自然哲学的年轻学派。他们的目的是共同的,出发点都在于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自然哲学。从方法上来说,由于他们是用一种“纯朴”的态度认识世界,这就是说他们还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理性地看待问题,就此而言他们是教条主义的。概括起来,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是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从事哲学思考的。这一较早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世纪初。
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个重要时期之初,希腊的智者学派出现了,他们揭示了此前的哲学家们思想中的矛盾,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同时,他们也为希腊文明中诞生出的三个伟大思想家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三个中间,较年轻的那一位依次是较老的那一位的学生。希腊哲学在他们那里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分支这时候都已经出现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美学、教育学。希腊哲学的这一真正的繁荣时期——其中心位于雅典,因而也被称为阿提卡文化中心——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智者学派的出现,直到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而结束。与希腊的政治历史相比,哲学进入繁荣时期的时候,希腊政治的黄金时代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这时的希腊政治已经走向衰落。与其他民族一样,当希腊人在政治上开始失去自由,当没落的阴云已经笼罩在帝国的天空之上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才臻于成熟一如黑格尔所说,当黄昏降临时,米涅瓦的猫头鹰才展翅高飞。我们将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这一重要的时期。
第三时期也是最长的时期,它开始于亚里士多德之死,一直持续到公元后,希腊哲学逐渐走向衰落和终结。其明显的特征是,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研究的兴趣已经减退。首先产生重要影响的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把他们的主要兴趣都放在了人的身上,放在了伦理学研究上。同一时期出现的怀疑论者也是如此。后来产生的所谓折中派是所有这些体系的一种混合。在公元后的初期,柏拉图思想与东方的宗教因素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这个第三时期的哲学也被称为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公元后6世纪,作为一种独立现象的希腊哲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希腊哲学的历史作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会同希腊文化的其他因素,希腊哲学成为西方文明中除基督教文化之外的第二个精神支柱。
在我们将要考察的这一历史时期,东地中海地区辉煌的古代文明——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和克里特人的文明——已经逐渐衰落和僵化,或者有些已经在毁灭性的灾难中迅速覆亡,假使我们谈起他们的哲学思想,我们也几乎一无所知。希腊民族从现在起开始成为世界历史的奠基者,这时他们就已经达到了他们的历史的鼎盛期,即伯利克里特的“黄金时代”。希腊人的贸易和航海已经延伸到整个地中海区域。环地中海地区,从西面的直布罗陀海峡——当时是古代航海家们不敢贸然闯入的黑暗大门——到东面的黑海,到处都有希腊的殖民定居地。在西班牙海岸、法国南部、北非,而且尤其在下意大利和西西里以及与希腊本土隔海相望并通过爱琴海岛屿相连的小亚细亚西海岸形成了希腊的诸多城市。
随着航海和贸易给这些海岸城市带来的繁荣,一种普遍的文化基础也就形成了。历史上,海洋以及借助海洋而发生的不同民族及其思想方式之间的接触总是会对各自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古代商人和航海者肯定是首批对他们故乡传统的生活形式、思想方式和宗教观念产生怀疑者。当自以为代表真理的许多种信仰相互碰撞到一起的时候,那么对自身的怀疑也就很容易在内部蔓延开来。海岸城市和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首先是有希腊人定居的小亚细亚海岸,然后是意大利,再后来是希腊本土,尤其是雅典一就首先成了哲学和科学思想较为活跃的地方,那里自由和民主的政治气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公开的演讲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有利的地理和社会条件之外,还有当时比较有利的历史状况,虽然希腊人与较为古老的东方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而且他们自己的许多文明基础也都是从东方文化中吸收进来的,但是,在一些决定性的时刻,他们却从来也没有被较为古老的东方帝国的文明所征服。这样,希腊精神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刺激的时候就避免了过多地受外部影响,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此外,希腊民族具有乐观自然的天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天赋以及讲求实际的健康的理性,他们思想开明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爱好秩序并且生活适度,这一切优点都非常恰当地相互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令人惊叹的古希腊哲学思想研究的繁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在这本书中,我们简单阐述历史上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的基本知识还未被广泛接受的时代里,我们在尝试通过简单概略的描述方法来达到宣传和引导作用,我们希望读者们能批判的、饱含热情地阅读此书。
  尽管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只为我们留下了他们著作的断简残编——有些思想家甚至没有留下片言只字,有些思想家的著作则遗失了——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以及当今哲学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西方早期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思想是西方思想的最初渊源。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的著作残片我们称之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见于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里,他们往往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对先哲们的有关论点分析一番——这种习惯尤其是经过亚里士多德的模范作用而变得流行起来。另一部分断简残编则见于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某些学者的著作中,他们把叙述哲学的历史作为一种明确的任务——其发起者仍然是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迪欧根尼-拉尔修的关于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十部书就是一个范例。
如果我们仅限于依靠这些著作残片,而没有可资参考的各式各样间接资料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还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这类将不同哲学家关于某些问题的学说以概要的形式收集在一起编辑成册的古典著作被称为古希腊哲学论著集。
1.米利都学派
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或许它也是当时希腊最富裕的城市。就在这个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相互混杂的城市里诞生了希腊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在小亚细亚西岸,最富天才的希腊部落爱奥尼亚人沿爱琴海狭长的海岸建立了12个繁荣的城市——在12个爱奥尼亚城市中,米利都位于最南端。这里是来自亚洲大陆的漫长的荒漠商路的终点站,远道而来的货物被装上船,然后被运往希腊各地。随着东方货物的涌入,关于亚洲民族许多文化成就的知识也逐渐传入希腊。天文、历法、货币和重量单位,或许还有文字,首先从东方传人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那里,然后又经他们传至希腊其他地方。
米利都的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利斯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开始产生影响。
泰利斯是首位接受了东方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并对其进行独立发展的希腊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希腊人来说,他位于古代世界的“七位贤哲”之首,或许原因就在于,他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不仅拥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还对事物的最深层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据古代传说,他曾就如下问题作过答复: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答曰:“认识自己。”世上最容易的事情是什么?答曰:“给别人出主意。”上帝是什么?答曰:“既无始又无终。”怎样才能过一种真正有德行的生活?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能确定的是,究竟泰利斯对一般哲学问题得出了哪些结论。至今还不能证明,哪一篇哲学文章是他亲手所写。不久前人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基本思想,尽管如此,有人最近还时而把这一思想归功于他的后继者。
泰勒斯的背景经历十分多元,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在学识见闻方面的广博与前瞻。首先,泰利斯是一个游历甚广并善于交际的商人,他曾经到过埃及;其次,他是个政治家;再次,他还是个兴趣广泛的自然研究者。或许他基于自己从东方人那里学来的天文知识而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日食现象,这令他的同时代人大为惊异。他研究过磁力现象;他通过测量特定时间内日光的阴影从而算出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他还发现了一些基本数学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后,他也是一个哲学家,而且不久前他还被认为是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鼻祖。
2.阿纳克西曼德
阿纳克西曼德是米利都人,并且和泰利斯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11至前549年。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不确定的和无限的东西,一切冷的、热的、干的和湿的东西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他还认为,地球——是自由地悬浮在空中的——最初处于流动的液体状态,地球上的生物是随着地球逐渐变干后才形成的,它们先是生活在水里,后来又转向陆地。他的这一思想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开了先河。在他看来,地球原先被一层火包围着,这一层火爆裂之后,火便飞溅出去,然后它们就围绕地球旋转,这是人类首次尝试用物理的方式对天体的运行加以解释。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新的宇宙会从这个不确定的无限的东西中不断地诞生出来,并永远如此循环往复。“时间会对一切做出公正的判决”,这是他的结束语,也是他唯一逐字保存下来的著作残片。马丁·海德格尔曾把这一句话用于他的一篇重要论文。
由于泰利斯的声誉摇摆不定,我们可以将阿纳克西曼德确认为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真正创始人。他把他的观点写成了文字——可惜并未保存下来,后人通常给他的著作冠名为《论自然》。
3.阿纳克西美尼
第三位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是阿纳克西美尼,他与阿纳克西曼德是同时代人。
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当然他所说的气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气,因为他认为人的灵魂也是一种被赋予了生命的气。他也认为宇宙的形成和毁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三位米利都哲学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试图用一种原始物质或从物质上可把握的原始法则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源。对于希腊哲学后来的发展以及我们当今的哲学,他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们在细节上采用了何种方式方法一用现代科学认识的眼光来看,有些细节可能显得有点幼稚,而在于他们不带任何成见地首次尝试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这些问题,而且他们敢于把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的本源归结为一种原始物质。
2.毕达哥拉斯学派
1.毕达哥拉斯的生平和学说
我们了解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大师本人并未给后人留下片言只字。
与米利都的哲学家们不同,毕达哥拉斯试图在一种原始法则中寻找宇宙的秘密。而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试图在一种原始物质中找寻宇宙的秘密。他与米利都的哲学家们享有同等的权利。谁若是了解基本元素的循环体系以及现代科学对此所做的解释,那么他会发现,毕达哥拉斯的这一思想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天才预见。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原始法则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宇宙组成成分之间的那种恒定不变的数的关系。因此,希腊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创始者的荣誉同样也应该加在毕达哥拉斯的头上。
在数学领域里,毕达哥拉斯的名字首先是与那个数学定理联系在一起的,即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并不局限于数学本身,他把数学尤其是数的理论置于他的哲学的中心位置。此外,据古代传说,毕达哥拉斯是按我们今天通行的理解运用“哲学”一词的第一人。若依照当时惯用的方式称自己是一位“sophos”即智者,在他看来好像过于狂妄,因此,他称自己是一个“pb~osophos”,即一个智慧的爱好者或热爱者。
在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中,数是宇宙的真正奥秘和组成部分。从一到十,每个基本数字都有其特殊的力量和意义,特别是完美无缺和包罗万象的数字“十”。宇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是首位把世界称之为“Kosmos”的人——在于,宇宙中的万物是依照数的关系排列起来的。对毕达哥拉斯来说,音乐首先就是一个明证。看来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将声音的和谐以及音阶的高低归因于数的关系的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声音频率的关系,但是他认识到了乐器弦线的长度关系。
毕达哥拉斯在宇宙的结构中再次发现了音乐的和谐。就像每一个运动的物体都会引发出声响一样一当然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运动的速度,天体在环绕其轨道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奏出一种我们常人无法听到的“宇宙音乐”。他的这种将宇宙的和谐理解为一种声音的和谐的美妙思想不仅仅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这一思想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也曾经反复出现过。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经为此写过一本书。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理论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这或许与东方思想特别是印度的灵魂转世的观念有一定的思想渊源。他们认为,人类永生的灵魂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净化过程,会不断地脱胎换骨,他也会依附在其他动物的身上。正因为如此,杀生或用动物做祭献或吃肉在印度是一种禁忌。由于人生的目的被认为是通过灵魂的净化和虔诚笃信最后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解脱出来,毕达哥拉斯的人生伦理也带有类似印度哲学的特点:要求自律、知足和节欲。
这位出生在萨摩斯岛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580至前500年之间,为了追溯古典知识的源泉他曾经到过埃及和东方——对此他在他的著作中也有许多记述,经过多年的漫游生涯之后他变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学者,而且他也是克罗顿的一个宗教修会的创始人。据传说,他之所以离开他的故乡,是因为他不满意柏力克里特的独裁统治,这位独裁者通过席勒的叙事诗《柏力克里特的指环》而变得闻名于世了。
2.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毕达哥拉斯哲学的宗教神秘色彩同样反映在其学人的外在的活动组织过程和形式上。
但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修会的灭亡而结束,而是远远超出了其直接追随者的圈子,并且对整个古代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公元后的数世纪里,继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曾经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辉煌并享有盛誉。
3.埃利亚学派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在古希腊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今天的萨莱诺以南的意大利西海岸形成了埃利亚学派。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以下三位,较后面的哲学家都相继继承并发展了较前面的哲学家的思想。
1.色诺芬尼
色诺芬尼或许是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位具有理性的逻辑头脑并与既有的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人。他的将至高无限者与宇宙整体等同划一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这个学说认为,在五彩缤纷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一思想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不断完善。
在他写的部分保留下来的教育诗中,他取笑那种把神人格化的观念:人把神想象成和人一样需要出生,具有人的形体,要穿衣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等等。但是,如果牛、马和狮子也有手并且也能够用它们的手制作它们的神的画像和塑像的话,那么它们毫无疑问也会把它们的神塑造成牛、马和狮子的形象,这就像人类把自己的神塑造成人的形象一样。黑人把他们的神的形象塑造成黑色并且是黑眼睛,色雷斯人则把他们的神的形象塑造为红头发和蓝眼睛。事实上,人类从来也不知道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神到底是什么样子。对色诺芬尼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存在众多的神,因此也不会存在一种神统治另一种神的情况。至高至善者是唯一的,神是无所不在的,神在形象上和思想上不可与尘世的人做比较。在色诺芬尼看来,至高无上的神与宇宙整体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泛神论。不过他保留下来的断简残编也允许人们做其他的解释。
2.巴门尼德斯
巴门尼德斯是埃利亚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约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埃利亚并且后来成为了那里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公民,在古代,他是最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之一。
或许他曾经是色诺芬尼的学生。他继承了色诺芬尼关于永恒不变存在物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地发展。我们不能确定的是,在巴门尼德斯的思想中,哪些是从色诺芬尼那里继承下来的,哪些或许是后人加到他头上的。柏拉图给他的一篇对话取名为《巴门尼德斯篇》。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让已经年老的巴门尼德斯与他的学生芝诺和少年苏格拉底展开了讨论。
在一篇保留下来的约150行六音部教育诗的片断中,描写了巴门尼德斯从黑夜王国前往光明之国即真理之国去拜见一位女神的旅行。真理和知识与现象和纯粹的观念之间形成了对照。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诗中认为,只会存在存在物,而不会存在非存在物。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是不可想象的。所谓存在物就是一种填补空间的东西,他否认存在一种空无的空间的可能性。若设想一种运动,那么其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存在非存在物——因为若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只有当那另一个地方在这之前是空无的空间既无物存在时才有可能。若设想一种发展和变化,其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在“生成”某物之前,必须首先“无物存在”。由此,巴门尼德斯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他认为,既不存在变化也不存在运动,而只有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存在。因为存在物充满了一切空间,所以也不会存在独立于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毋宁说,思想和存在物是同一的。我们觉得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这实际上只是一种错觉;这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在这里和在所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那里一样,对断简残编的各种解释都是不可靠的和容易引起争议的。
3.埃利亚的芝诺
芝诺也只给我们留下很少的著作残片,关于芝诺的其他知识如芝诺悖论,我们大都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的。
为维护他的老师巴门尼德斯的容易遭人攻击学说免遭非议,芝诺发展出一种机敏但又有些过火的论证艺术,因而他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后来辩证法在希腊达到了相当的繁荣。针对巴门尼德斯所持的否定多样性和变化的观点提出的批评,芝诺认为,正是那种认为存在事物多样性和运动的观点才导致难以解决的矛盾。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看看他是如何拿出证据来否定事物运动的:
(1)阿基里德与龟。和乌龟赛跑,当比赛开始时,先让乌龟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后,再先让乌龟爬一段路程。如此下去,以至无穷,这样,阿基里就永远赶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德到达乌龟所在的A点时,乌龟这时又已经向B点爬去。当阿基里德到达B点时,乌龟又离开这里向C点爬去。这一领先距离虽然不大,但是却永远超越不过去。
这一著名论证的真正意图在于,他想告诉那些巴门尼德斯的反对者们,要证明他们的观点的自相矛盾也是很容易的。
(2)飞矢不动。飞行在空中的箭矢在空间中的某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飞行的这段时间可被划分为无数的时刻,在每一个时刻,它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静止不动。如果它在各个单独的时刻是静止不动的,那么,整个来说,它也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说,飞行的箭矢其实是静止的,结论是:运动是不存在的。
芝诺的洞察力敏锐,但他的论证是有破绽的。如果我们把箭矢飞行的那一段时间分割成无数的时刻,那么箭矢在那一时刻看上去可能是静止不动的。但是,事实上时间并不是由一系列的时刻组成的,时间的本质恰恰在于它时刻不停的流动性。把时间分割为单个的时间点并不是时间本身所为,而是我们人的主观意志!
许多代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曾经对芝诺的论证争论不休,但他对后世哲学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这些论证增强了我们的认知能力,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那么,一些显而易见和理所当然的观点和见解可能就会被发现是值得怀疑的、陈腐的和自相矛盾的。比如,当我们考察一个诸如“无限”之类的概念时便会如此。
总之,芝诺的论证有悖于人类健康的理性,但也正是他使一个真正的辩证过程从此开始。
4.专注于变化问题的自然哲学家
1.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540年,赫拉克利特出生在爱奥尼亚的艾菲斯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是希腊哲学的奠基者之一。赫拉克利或许是西方的第一位遁世者。他离群索居者,蔑视民众,敌视民主政治。在生活和思想上,他都独辟蹊径。赫拉克利特上了年纪之后就完全与世隔绝,他隐居山间,以食植物为生,过着一种遁世者的生活。
他把他的思想写进了一本《论自然》的书中,他的思想尖锐独特,写作风格形象生动,表达简洁明快,并且由于其格言式的简短句型——或许是故意而为——而晦涩难懂,后世也称他为晦涩哲人。不管怎么说,他遗留下的一百多个著作残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他的“逻各斯”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神学之中;他的对立统一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复兴;斯宾塞的进化论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思想在尼采和达尔文那里重又回响了起来。这个哲学史上的晦涩的神秘人物遗留下的著作残篇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
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关键在于能够找到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他蔑视那种纯粹的博学多识,并旁敲侧击地讥讽几位比他早的思想家说:“博学并不能训练人的头脑,如果能的话,它早就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芬尼变聪明了。”
赫拉克里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且他的另一句名言“万物流变,无物常存”虽然并不是出自他遗留下的著作残篇中,但是,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一致认为,这句话的确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他也许曾深刻地体会到时间以及永恒变化的奥秘。不过,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在不间断的河流背后发现了一种统一性,即一种统一性原则,多样性中有统一性,统一性中有多样性。在赫拉克里特看来,世界的运行是由“逻各斯”支配的,“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存在的。
似乎赫拉克利特也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物质,但是,他所理解的原始物质并不是米利都人所称的水或气,他称之为“原始火”。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他所说的火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火,而是具有一般的引申义,或许我们可称之为一种原始能量。在他眼里,这种“原始火”似乎又是一种神性的东西,并且也居于人的灵魂之内。
从这种原始能量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而来的世间万物遵循着一个伟大的原则,既对立统一原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神就是昼与夜、寒与暑、盈与缺、战争与和平”。在观念与观念、人与人、男与女、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一切事物都与其对立面共存亡。所以,那种渴望结束战争永享和平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创造性的对立关系一旦消逝,那么就会出现彻底的死寂和停滞状态。故而,当一个人的所有愿望和目的都已达到,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正是由于疾病,才使人感受到健康的愉悦;正是由于存在恶,才显出善的珍贵;正是由于饥饿,才使人产生吃饱后的满足感;正是由于人生的辛劳,我们才享受到生活的安逸。
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学说首次为辩证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学说在他死后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那里获得了新生,这或许是人类思想史上解决生成之谜的一种最成功的尝试(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在古希腊人那里,它的原义是指在谈话和辩论中的论证艺术,也引申为“对话”;在现代的发展理论中,它是指对立的力量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这里,“对话”不是在各执一词的哲学家们之间展开的,而是在现实世界的相互对立的力量之间展开的)。
“逻各斯”这个词不能被准确地翻译。它可被理解为“话语”、“理性的言语”、“原则”、“规律”,后来也或多或少地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世界原则”。它的真正意义是不确定的,尤其因为赫拉克利特自己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或在语言上澄清他的这一概念,他只是为他所指的那个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如果我们把“逻各斯”理解为支配万物的世界理性,而人也是它的一部分,我们死后,我们的灵魂也将复归于它,就如同“一束火光在黑夜中消失一般”,那么,赫拉克利特也许就因此背弃了古希腊的多神教信仰,而倾向于对一神教的信仰。如果赫拉克利特对此没有自觉的意识,那么,他的那句话——“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人们则认为一些东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或许就已经显露了他的这一倾向。
在希腊哲学家中,只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够与赫拉克利特比肩。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前辈及同时代人一样,他不仅关注外部物质世界及其假设的形成原因,而且还关注人的灵魂深处——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探究了我自己”——并且把人及其行为纳入到一个形而上学的语境之中。
2.恩培多克勒
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的形成和毁灭呈阶段性发展的思想,我们在恩培多克勒那里也能见到。我们在恩培多克勒的哲理诗残篇中可以发现,他用优美的诗的形式表达的灵魂转世的思想其实与毕达哥拉斯和古代印度思想并无二致。对于哲学史来说,恩培多克勒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个有独创性思想的思想家,而在于他是一个能够吸收前人的思想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新综合的人,因而人们称他为折中主义者。但是,有些思想是恩培多克勒首先提出的,或者至少是以他独有方式提出的,他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也主要是基于此。
约公元前490年,恩培多克勒出生在西西里的阿克拉加,他是政治家、诗人、宣教师、预言家、医生、江湖术士和哲学家的混合体。在这里,我们简要地列举一下他的几个主要思想。
(1)恩培多克勒首次将这四种基本元素平等地并列放在一起,并从而创立了我们都熟悉的“四根说”,即认为火、水、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们先后认为,水和气是世界的原始材料,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埃利亚哲学家则更倾向于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使那种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种原始材料构成的古代哲学走向了终结。
(2)使四种元素结合和分裂的力量有两种,他称之为“爱和恨”即吸引和排斥。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力量相互交替占上风。当“爱”占上风时,所有的元素就会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神圣的统一体;当“恨”占上风时,诸元素就会分散。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一种过渡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和毁灭。
(3)恩培多克勒认为,生物的形成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的,首先形成低级生物,然后形成高级生物,首先出现植物和动物,然后出现人类;生物最初是雌雄同体的,后来才演化为两个性别不同的独立个体。这些观点已经与近现代的生物进化论非常接近了。
(4)恩培多克勒还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他认为,外部世界的每一种元素都能在我们人自身内部见得到。我们也能在歌德的诗句里发现类似的思想:“如果眼睛不像太阳,它怎么能看得到太阳呢……”
3.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来自米利都或来自爱琴海北岸的阿布德拉,他的鼎盛期约在公元前440年。德谟克利特来自阿布德拉,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370年——相传他活到109岁的高龄。
关于原子论我们主要是从留基伯的弟子德谟克利特那里了解到的——或许德谟克利特把留基伯的学说都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去了。而关于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自然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留基波我们所知他留下的唯一一句话的原文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这或许是关于因果律的第一个明确的表述。
德谟克利特继承了留基伯的学说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充实与虚空在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看来,世界是由充实于空间的实在即存在者和非存在的虚空即空间组成的。如果不设想存在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那么多样性、运动、变化、生成和毁灭就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种假设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继而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存在并认为现实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德谟克里特一方面坚信,纯粹从无中生成有是不可想象的——这与留基伯的那句话即认为万物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像埃利亚学派那样彻底否定运动和变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于是,他就决定,承认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是存在的。
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从而第一次把这个概念带进了科学的论辩之中。那时他们预想不到,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原子是永恒不灭和永远不变的,它们都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但是它们却大小不同,因而也重量不等。原子充实于空间中的实在并非一个东西,它是由无数细小的,小到令人难以觉察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本身之内没有虚空,而是完全充实的。它们也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们被称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的东西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世间万物,聚合到一起的原子分离之后就导致万物的消散。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颜色、甜、苦等事实上都只是原子和虚空。”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这样一些性质才是物质的根本性质,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第一性质”。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其性质以原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次序为依据。物质的所有其他性质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并不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这些性质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都是我们加在物质身上的配料,不是客观现实,而只是主观现实,因而是“第二性质”。
原子的运动。
自开天辟地以来,无数的原子就依据重力原则在无限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原子相互碰撞并弹回,于是形成漩涡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原子就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并形成可见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自古以来就永恒地诞生和毁灭,以至无穷,我们人类就是它的一部分。这种宇宙运动并不是有秩序的,它不受某种宇宙精神操纵,也不是如恩培多克勒所认为的那样被爱与恨的力量支配,但也不是纯粹偶然发生的——德谟克里特明确地指责这种观点是人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做出的臆想——而是遵循存在本身固有的内在规律性。
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也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虽然它非常细小。人死后,灵魂原子就消散了。
人所能达到的幸福完全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获得幸福的途径就是节制和轻视感官享受,并注重精神财富的培养。体格强壮对于驮兽是有益的,而坚强和高贵的灵魂对于人是有益的。“与获取波斯王冠相比,我倒是更愿意去发现一条几何定理。”我们看到,德谟克里特有些出乎意外地把他的伦理学提高到了和他的自然哲学体系同等的地位。这样做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就是说,是唯物主义使然,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物质的原子存在。
在德谟克里特留下的著作残篇中,有许多关于关于人的快乐和幸福的内容: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享受的人,快乐的时间是短暂的,就只是当他们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则更大。……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的需要未满足。
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之中。人们通过享乐上的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后来的所有唯物主义体系都是不可想象的,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人们过去关于原子的概念如今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原子仍然是可分的,所以,如果我们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理解为一种物质的最小组成成分或基本粒子或许更为恰当一些。
德谟克里特似乎并没有尝试将他的伦理学和原子理论科学地结合到一起,使之相互补充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他仍然被划入自然哲学家的行列。
4.阿那克萨戈拉
约公元前500年,阿那克萨戈拉生于小亚细亚的克拉左美尼。他是第一位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之后,哲学在那里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阿那克萨戈拉在雅典的遭遇以及后来苏格拉底的不幸命运都证明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为哲学准备有益的土壤。他专注于观察天象并且试图用一种自然的方式解释一切,这样他就引起观念保守的雅典本地人的敌视,以至于因为他不信神而被送上了法庭。他被判处死刑,通过设法逃跑他才得以幸免。后来,他在流亡中死去。事实证明,哲学思想当时只能在位于小亚细亚、下意大利和特拉克的希腊殖民地地区得以自由发展,这并不是偶然的。由于远离希腊本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殖民地地区的精神氛围更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产生——类似的情况后来也在欧洲和北美之间重复出现了。
亚里士多德后来他在评价阿那克萨戈拉时说,阿那克萨戈拉能够认识到,宇宙的秩序是受一种精神支配的,这使得他像是一个处身于一群醉汉中的清醒者。
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和其他自然哲学家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关于万物的构成问题上他们还是存在着分歧。米利都哲学家们认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是一种,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种,原子论者认为有许多,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有无限个,在他看来,这些原始材料质量各异,他称之为万物的“种子”或“胚芽”。
阿那克萨戈拉首次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心灵,这是一种理性的、万能的、弥漫于世界之中的精神。这也是他与其他哲学家的最大区别,同时也是他在哲学史上的真正意义所在。心灵是无限的,独立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事物相混杂,是万物中最稀薄最精纯的。心灵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促使宇宙从原始混沌演变为一个美丽的井然有序的整体。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心灵的作用也仅限于此。当研究事物的个别现象及其原因时,他也总是做出纯粹自然的和机械的解释。
阿那克萨戈拉似乎只把那种神圣的精神看作是“第一推动者”,虽然它促使宇宙的创化发生了,但是,它却任宇宙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1.智者学派
由于智者派否认真理和公正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再者,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讲授课程都能获得数目可观的报酬。
,这样就致使他们带有些许令人怀疑的怪异味道,并且很快就得到了“诡辩派”这一名称,尤其因为柏拉图曾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若想正确地评价智者学派及其功绩,我们就必须既要考察当时的哲学状况又要顾及到那时希腊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革。自从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为保卫自由而成功地打败了波斯人的入侵以后,希腊尤其是雅典的社会生活开始富裕繁荣起来,雅典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社会上层生活富足又奢侈,因此,接受更高级的教育也就成为一种需求。民主宪法也越来越鼓励在公众场合中的演讲艺术,在公众集会和法庭上,那些能够用娴熟的技巧阐述自己观点的人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若想飞黄腾达——基本上说大门对每个公民都是敞开的——那么他首先就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政治家和演说家。智者们像漫游教师一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向学生传授各种技艺,尤其是论辩艺术,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希腊语Sophistai的意思是“智慧之师”,起初它也只有这个意思,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实践家,和所有的实践家一样,他们也轻视理论认识。
大部分智者都认为,客观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无疑对那时的哲学状况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因为有机会获得教育的社会阶层逐渐扩大,外来民族及其风俗和宗教的涌入也自然而然地动摇了固有的观念。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某个问题的对与错,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他懂得如何巧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就可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上的怀疑态度旋即又扩展到了道德领域。在这里也倡导一种认识,即人的行为也如同理论争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功绩或能力。这样,论辩艺术在智者那里就变成了一种说服他人的工具,而不是用于表达他的某种确定的信念。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一种客观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强者就是公理。
因为智者学派遗留下的著作非常少,我们引用柏拉图著作中描述的一个智者在谈论雄辩术时说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用言词说服别人,不管是在法庭上说服法官,还是在议会上说服议员,还是在人民大会上说服民众……那么你的雄辩才能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你会使一个医生成为你的奴仆,使一个体操冠军甘愿为你效力,你还能让一个银行家为你聚敛金钱而不是为他自己。”关于法律和正义这位智者又说出了下面的话:“法律和习俗从来都是为了维护弱者和大众的利益的……借此来威吓那些强者,因为他们比弱者和大众更懂得如何获取更多利益,这样,强者就不得不约束自己,因为弱者和大众认为,意欲更多的利益是丑恶的和不公平的……我想,如果能够人人平等,他们就会非常满意了,因为他们都是劣等的人……但是依我之见,自然本身应该决定一切,公平合理在于,高贵者应该比低贱者获取更多的利益,有才能的人应该比低能之辈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许多情况下,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不管是在国家之内,还是在宗族之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强者统治弱者都被认为是合理的事情……当克塞克斯与希腊人打仗的时候,他还能要求什么权利呢?……我们可以举出上千个这样的例子来!说真话,我认为,这些人都是按照公正的自然原则行事,而不是按照我们编造的原则行事。那些最富有才干和最强壮的人物尚在少年时期就像驯养狮子那样被驯服了,我们给他们施行催眠术,在心灵上给他们施加影响,我们以为,这样就会变得人人平等了,这样才是公平合理的。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具备足够的力量能够重获新生,那么他就会摆脱掉一切束缚,砸烂所有的精神枷锁,把我们的那些陈规陋习和催眠术以及心灵麻痹术踩到脚下,然后,那个迄今为止的奴隶就会突然站到我们面前,并向我们表明,他就是我们的主人,这时,公正的自然就会焕发出它的光彩!”
公元前6至前5世纪,哲学思想在希腊人生活的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在这里云集了如此众多的富于高度创造性的思索宇宙人生问题的思想家,这样壮观的场面在思想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五光十色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如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向我们迎面扑来。希腊以及西方所有的哲学流派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源头和先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被那时的希腊哲学家思考过的,即使没有解决,至少他们提出了问题并对此展开了讨论——当然西方工业时代产生的涉及整个人类生存的问题是个例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残篇,后人对这些著作残篇所能做出的注解也是五花八门,关于它们的完整的原始面貌我们只能猜测了。
恰恰是由于思想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思想体系越多,各种可能性也就越大,对这些思想及其矛盾进行考察、比较和探究的紧迫性也就越大。因为有些哲学家开始对作为认识工具的人的感官功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普遍的怀疑,智者派的任务就在于此。
2.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智者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戈拉,周游希腊各地,向人们传授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艺术,教导人们如何令人信服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获得了荣誉和财富。“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对人来说,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而只有相对的、主观的真理。普罗泰戈拉的句名言在我们今天也仍然家喻户晓。而且,普罗泰戈拉的这句话似乎还表明,“人”并不是万物的尺度——大写的人还仍然只是一种普遍而言的尺度——某个单独的说话者才是万物的尺度。同样一句话,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又是错误的,这要取决于这句话是由谁说的,以及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普罗泰戈拉的这一思想是以赫拉克里特的“永恒的流变”以及对立统一原则为基础的。他的怀疑主义也没有把宗教排除在外,他遗留下的著作残简中有这样的话:“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戈拉因其无神论思想而遭到指控并被逐出雅典。
高尔吉亚在他的一本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著作中,用一种芝诺式的敏锐的洞察力向我们证明: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第三,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我们也不可能把这样的认识传达给别人。这种怀疑态度几乎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者们动荡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怀疑主义态度好像非常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因为,据说高尔吉亚精神矍铄地活到了109岁。
3.智者派的意义
智者派的价值在于以下三方面的功绩。
首先,智者们在希腊哲学史上首次将他们关注的目光从自然身上移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贯注到人的身上;其次,他们首次把思想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并且已经开始批判性地考察思想的条件、可能性和限度;最后,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审视道德的价值标准,并从而为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处理伦理问题并把它纳入到一个合乎逻辑的哲学体系中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由于智者们对修辞术和雄辩术都有较深入地研究,这也大大地促进了语言学和语法的发展。智者派是一个过渡现象,但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若没有这个阶段,后来的阿提卡哲学的繁荣则是不可想象的。
2.苏格拉底的生平及学说
1.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除了参加战争,他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城市雅典,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苏格拉底相貌平平,根据保存下来的一尊半身胸像判断,他的外貌既不像一个传统的希腊人,也不像一个哲学家。
他很早就放弃了从父亲那里学会的职业,并且也离开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瑟逖佩对他的责备也是众所周知的——为的是能够专心致力于他的教育活动,他觉得,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天职。日复一日地活动于雅典的街道和广场之间,几乎是衣衫褴褛。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各色各样的门徒,其中有些青年来自当地的名门望族。他教学生从来都不收报酬,他靠学生和朋友的热情款待为生。他的教育完全采用对话的形式,是一种问与答的游戏。苏格拉底不仅仅向他的学生提问题,他还喜欢随意与过路的社会各阶层的人攀谈。他常常以善意的问题开场,然后就不停地追问下去,一点也不让步,并逐渐把谈话转移到一般的哲学问题上去,诸如:什么是善?我们如何获得真理?哪一种宪法最好?他一直追问下去,直到对方理屈词穷承认自己无知为止,这也就是苏格拉底要达到的目的。
雅典政体是民主的,但是,说起希腊的民主,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一个事实,希腊的大部分国民——如雅典居民的一半以上——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奴隶。这些奴隶的劳动果实就是其他人富裕生活的基础。我们在书中读到的那些由希腊作家们所描写的不同的政体形式事实上只关系到一小部分自由公民的利益。那时,没有人想过对奴隶制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雅典的民主是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实施的,因此,这种民主已经违背了民主的基本原则。在贵族派的眼里,这种国家形式就是违背民主原则的。尤其是在持续近30年的波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当雅典的各派势力联合起来对抗他们的敌人斯巴达人时,占统治地位的民主派与那些暗地里主张实施斯巴达式的贵族政治的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党派之争。虽然苏格拉底并没有积极地参与政治,但是,他还是被看做贵族派的代言人,更确切地说,被看作是那个为贵族派提供思想工具的人。了解一下雅典当时的政治状况对于理解苏格拉底后来的人生遭遇是非常必要的。
苏格拉底因为“亵渎神明”而被推上了法庭,这种指控其实根本是站不住脚的。柏拉图为我们描述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勇敢的申辩。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饮鸩而死,这在当时是处决犯人的习惯做法。他拒绝请求赦免,有人为他提供逃跑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他死的时候已经70岁,对他来说,离开雅典去过流亡生活好像已经没有意义了。
关于苏格拉底的死,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为我们做了感人至深的描述:
“我们停下脚步,相互谈论着刚才说过的话并思虑再三。然后,我们又愤愤不平地说起那件令人伤心的不幸的事情,我们都觉得,仿佛我们将要成为失去父亲的孤儿,我们将要孤苦伶仃地度过今后的人生。他洗浴之后,有人把他的孩子带到了他的面前——他有两个小儿子和一个大儿子一和他有亲缘关系的妇女也来了,他与他们说话时,克里通也在场,他把他想委托他们做的事情交待完之后,他就让妇女和孩子们都离开了,但是,他又朝我们走过来。那时已近黄昏时分,太阳快要落下去了,因为他在里面已经呆了很久。他回来之后便坐下来,还没有说多少话,看守就来了,他走到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不会像抱怨别人那样抱怨你,当我通告他们,让他们遵照当局的命令喝下毒酒的时候,他们会记恨我并诅咒我。可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看出来了,你是我在这里面见到的最高贵、心底最善良和最优秀的人,现在我也相信,你不会记恨我——因为,或许你知道这是谁的错——而只会记恨他们。也许你也知道,我来要对你说什么,那么,你就多保重,别太难过,因为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然后,他哭了,转过身去走了。苏格拉底望着他的背影说:你也多保重,我们会按照你的意思做。他又对我们说:多好的一个人哪!他一直待我很好,有时还和我聊天,他真是最好的人。他多么真诚地为我而痛苦啊!好吧!克里同,开始吧!让我们听从他的话,要是毒汁已经榨出,那就把它拿过来吧!要是还没有榨出,那就让人着手准备吧!然后,克里通说:不过,苏格拉底,我以为,太阳好像还没有落山,而且我也听说,即使得到通告,其他人也是在很晚以后才会喝下去的,而且还要吃饱喝好之后,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求,让人给他带来美女做最后的享乐。你不要那么过分着急,你还有时间。苏格拉底说:克里同,你说的那些人当然会那么做,因为他们以为那样就能得到什么好处,但是,我当然不会那样做。因为,我不认为稍微晚一点喝我就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我贪生怕死,那只会使我显得十分可笑。好!就按我说的去做吧!不要再有什么别的想法了!
然后,克里通就示意站在他身旁的那个男孩,男孩就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带了一个人进来,那个人就是给苏格拉底来送毒汁的,他手里端着已装满毒汁的杯子。当苏格拉底见到他进来时,就对他说:那么好吧,最好的人,就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吧!那个人对苏格拉底说:很简单,你喝下去以后就来回走走,当你觉得两腿发软的时候,就躺下来,那时药就已经起作用了。然后,他就递给苏格拉底那个杯子,苏格拉底接过杯子,一点也没有发抖,他神色坦然,面不改色,和平时一样,他非常直率地望着那个人,问他:能不能再多赠给我一些这样的喝的?那个人说:苏格拉底,我们只准备了这么多,我们觉得,这些就足够了。苏格拉底说:我懂了。不过我想,向神祈祷总还是允许的吧,通向神界的路程肯定是幸福的,我在这里祈祷,我想我会如愿以偿的。说完,他就扬起脖子一饮而尽,他镇定自若,情绪很好。直到那一刻,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强忍着没有哭,但是,当我们看到他已经喝下那毒汁以后,我们就再也忍不住了。我的泪如泉涌,夺眶而出,我禁不住掩面失声痛哭起来。我不是为他而哭,而是为我自己的命运而哭,为我失去这样一位高贵的朋友而哭。克里同走到比我更远一点的地方,因为他也已经忍不住声泪俱下了。阿波罗多洛斯原先就一直在哭,这时他更加悲痛地大声抽泣起来,这使得在场的人除了苏格拉底之外都更加伤心欲碎。
苏格拉底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奇怪的人究竟怎么了!正因为这个我才让女人们都离开了,我不想让他们身陷这同样的错误,因为,我经常听人说,当有人正在死去的时候,在场的人应该保持肃静。那么,你们也保持肃静吧,要坚强些!听了这一席话之后,我们都自感羞愧,并强忍住内心的悲痛不再哭出声来。苏格拉底在屋子里来回地走着,当他觉得两腿发软的时候,他就平躺下来,因为那个看守就是这样对他说的。然后,那个给他送来毒汁的看守又进来了,他不时地用手摸着苏格拉底,检查着他的脚和腿。过了一会儿,他就用力按着苏格拉底的脚,并问他是否还有感觉。苏格拉底回答说:没有。然后,他又按着苏格拉底的膝盖并一直往上,并指给我们看,苏格拉底的身体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凉和越来越僵硬的。之后,他又摸了一下苏格拉底并说,如果药性到了心脏,那么一切就结束了。当苏格拉底的下半身已经完全变凉了以后,他自己就掀开了盖在身上的床单,因为他躺下的时候就盖上了。然后,他说,这也是他的临终遗言:呵,克里同,我们还欠阿斯克莱朴思一只公鸡呢,别忘了替我清偿债务。克里通说:这我会做的,可是,你想想看,还有什么要说的。当克里同问这话的时候,苏格拉底就再也没有回答了,接着,他的身体抽搐了一下,看守又给他盖上了床单,这时他的眼睛已经翻白。克里通见到此状,他就为苏格拉底合上了双眼和嘴。我们的朋友就这样死去了,他被大家公认为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最高贵、最富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2.苏格拉底的学说
在德尔斐的神谕中,这位始终自称对一切都一无所知的人却被认为是希腊人中最为智慧的人,他的出现是哲学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革命之一。他的健全的理性告诉他,那些什么也证明不了并且最后只会破坏一切准则的诡辩游戏是毫无意义的。他感到,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这个声音会阻止他做出错误的事情,他称其为“神”。
事实证明,从流传下来的记载中——其中主要是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因为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一点文字性的东西一获得关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完整概貌是哲学史研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认识也都是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推论获得的。至少我们获得了关于所谓苏格拉底方法的一个大致轮廓,我们的陈述基本上也仅限于此。
如果我们再用柏拉图的话来形容苏格拉底的人物特征,那么就必须说明一点,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讲话的那个苏格拉底是不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对此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某些研究者认为,我们几乎不可能真正了解苏格拉底这个人,柏拉图著作中的那个苏格拉底可能只是柏拉图自己思想的传声筒而已。
“他自己总是喜欢与人谈论关于人的事情,他借此探讨何为虔诚,何为渎神,何为美,何为耻辱,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什么是审慎、癫狂、勇敢和胆怯;一个国家和政治家,一个政府和君主应该如何作为,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他坚信,只要人们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善良和高贵的人。”但是,苏格拉底采用的谈话和教导方式是非常特别的。我们一般的情况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在苏格拉底那里,顺序则颠倒了过来,他是提问者。他把他的任务比喻成助产士的艺术——这也是他母亲的职业——他说,他不可能自己生产智慧,而只能帮助别人生产思想。他的方法与智者派的辩证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也并不鄙薄地拒绝智者派的诡辩技巧。与智者派的共同点还在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都是人,而不是自然。而且,他通常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他的那句名言“自知自己无知”,与智者派的那种怀疑主义态度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思想中是有矛盾冲突的。一方面,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他认为人的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敬神,他不知如何解释人内心中那个总是挥之不去的良知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果人认识不到什么是善和正义,那么他就不可能向善和做正义的事情;而当人认识到什么是正义,他也就不可能不去做正义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去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而合乎道德的善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所以,要想使人向善,我们就只需教导人们何为真正的善。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创新。苏格拉底试图通过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唤醒人们的自我审查和反省。他借用写在希腊神殿上的那句话gnothi
seauton——认识你,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自我审查和反省认识到他们当前的生活是缺乏道德的和盲目的,那么他们就会去寻找并渴望道德理想。
苏格拉底所关注的从来都是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的人,而不是概念化的抽象的人。我们必须认识到,苏格拉底是一个对人类满怀热爱和信任的教育者,而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教师。他是一种巨大的摇撼力量,是一阵再也无法平息下来的骚动不安。苏格拉底的人格力量对他周围的人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基比亚德斯之口说出的话得到证实:“我们大家都完全被他的谈话吸引住了。……我甚至想对你们发誓,以保证我说的是真的,这个人的言谈让我着迷,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我听他说话时,我的心跳得比跳激烈的舞蹈时还要快,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而且我也看到,在场的其他许多人也都和我一样……”
“苏格拉底的神圣信条”——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为了自己而向善。我们真正确切地了解苏格拉底的情况是如此之少,这使得我们不禁要问:虽然这个人物品德如此高尚,并且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甘愿牺牲生命,虽然我们几乎不可能了解他的真实的哲学思想,但是,为什么一个如此模糊的历史人物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呢?应该指出的是,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的殉难与《圣经》中时常提及的耶稣以及早期基督教殉教者的死亡有些相似之处,所以苏格拉底能够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不过,我们真正想说明的是,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对后世产生影响,更多的是因为他那种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人格和他这个人一起被写进了人类的历史,自那以后,便成为一种影响越来越深远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人们普遍倡导的那种基于自身内部的坚定独立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柏拉图的生平及学说
1.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他是雅典贵族的后裔。20岁的时候,柏拉图遇上了苏格拉底并成为他的弟子,柏拉图放弃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志向并从而专心研究哲学。他做苏格拉底的弟子长达8年,苏格拉底被判刑并被处死,这件事对柏拉图的心灵震动很大
于是他就背井离乡,先是到了麦加拉城,后来他又去周游各地,据说他还到过埃及并了解了那里的宗教和丰富的知识以及他们的僧侣制度。或许他还到过东方,并且了解了印度的智慧——他的某些著作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曾经在希腊的殖民地意大利和西西里逗留了很长时间,在那里,他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有过密切的接触,这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段时间,他曾经在叙拉古的专制君主迪奥尼修的宫廷做客,他试图说服迪奥尼修接受他的政治观念,但是未能如愿。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自己故乡的一个花园里创立了一所学校,据说这所被称为。柏拉图学园的学校在柏拉图死后仍然存在达一百年之久。在这里,柏拉图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授课,他不要任何报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曾经两次离开雅典前往叙拉古,但都是无功而返,除此之外他一直待在他的学园里授课,他活到80岁的高龄,临死之前还在忙于工作。
“我年轻的时候也和其他人一样心里怀着一个志向:一旦我长大成人,我就会立即投身政界。但是,后来的生活经历却改变了我的这个决定。我们那时的社会状况被许多人所厌恶,所以就发生了一次颠覆活动。有51人领导了这次革命……但是其中的30人在整个政府中拥有无限的权力。他们中间有几个是我的亲戚和熟人,这些人马上就开始设法拉我入伙……当时我少不更事,所经历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那时我想,他们将要把国家从不公道的生活状况中拯救出来并能使之走上正义之途,所以我就急切地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于是我就看到,这些人不久之后就又重蹈覆辙了。别的不说,他们竟然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和我的一个年老的朋友苏格拉底——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他是那个时代最正直的人——连同其他人一起强行把一个市民处死,目的是……想让他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他并没有服从他们的意愿,而是宁愿担风险也不去参与他们的那种罪恶勾当。当我看到这些事情以及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但也并非鸡毛蒜皮的事情以后,我就感到厌恶之极,于是我就决定从这种罪恶的统治之中退隐而出。不久之后,那30个政客以及他们的政权就被推翻了。于是,我对政治的兴趣又慢慢地复萌了……可是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几个有权势的人把我们的朋友苏格拉底送上了法庭,他们拿最恶毒的罪名指控他:他们把他推上法庭的理由是,他亵渎神明。他们判处了他死刑……当我看到这一切,看到那些当权者所施行的统治,看到当时的法律状况和社会风气,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看透了这喧嚣尘世,因而也就更清楚地认识到,搞政治是多么不容易,因为若没有朋友和可以信赖的同党就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且国家的立法腐败和社会风气败坏也日益严重……虽然我始终都没有停止过思考这些问题,希望能找到解决之道,使国家的状况有所改善,并且总是期待着能够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最终我认识到,国家的现状整个说来是糟糕透顶,因为它的法律现状几乎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除非能够有一个神奇的新机构来挽救它。于是我经过再三思考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崇尚真正的哲学,因为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为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正义之见;必须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使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要不然,人类的不幸就不可能终止。”
以上是柏拉图的一段自述,引自他的一封信札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有关他的生活的大概印象,并且也可以了解到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一些动机。
2.柏拉图的著作
柏拉图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大部分都出自柏拉图本人之手,其中也包括几封书信,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对柏拉图来说,口头传授也比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他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没有说过表示尊敬的话,这种态度在许多如柏拉图这样的杰出著作家身上也并不少见。他直截了当地说,他从来都不相信能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他的思想内涵,文字的东西可能会遭受猜忌或不被理解。对此,他说:“我没有著作,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因为这不像别的事情,如果学会了就可以说出来,而它是突然之间产生的,就像被一个跳跃着的火花点燃了,这是心灵的闪光,从此以后它就会自我保存。”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毕竟他的著作还是我们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唯一源泉,而且这些几乎是违背他自己的遗愿而写出的著作也仍然是那么超群出众。这些著作的写作时间前后持续达50年之久,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柏拉图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大部分问题上他的观点经常地发生着明显改变。
柏拉图式的对话当然也不是不假思索任意而为的,由诡辩学派所倡导并在苏格拉底那里日臻完善的对话艺术不可能不对柏拉图产生影响。自从柏拉图之后,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后来的其他欧洲人都常常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哲学思想。与系统地表述思想相比,对话形式具有它自己的优点,它更加形象和生动。在对话中,不同的人物可以各执己见,他们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并且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同一个问题。此外,对话形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作者本人在对话结束时不必要总是调解不同意见之间的分歧,并且他也不需要表明自己的最终立场。这既可以表示作者的犹豫不决和模棱两可的态度,也可以表示作者清楚地知道并且深信,人的思想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统一,意见分歧和思想对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柏拉图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柏拉图的对话语言极其优美,参与对话人物的性格突出且观点鲜明,它们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3.方法论的注解
柏拉图自己从来就没有创立一个前后一贯的“体系”,而且从柏拉图现有的著作中我们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推断出一种体系来。与早期的杰出希腊思想家不同,柏拉图写作时使用的是自己的哲学概念语言,或者说,他自己新造了一些概念。而且他的著作中的术语前后也并不一致,几乎每一部著作在思想上都有所创新。一种“体系化的”陈述必然会借助于虚构,因而也就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把柏拉图的思想硬塞进一个既不属于他也与他的思想不相符的框子里。这个框子是叙述者按照自己的观点选取的,许多哲学家就这样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图解释过去的一切,用以作为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前期准备,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过去的哲学文献好像已经成了他们本人著作的一种注脚。所以,系统的形式阐述柏拉图的哲学,一个接一个地分别讨论柏拉图的各个哲学议题并陈述与其相关的思想,这种方法不可行。由于这个原因,对柏拉图的研究需要一种追本溯源的叙述方式,这就是说,在叙述他的思想时,我们要追寻他思想发展的脉络,这就要求相当的细致入微。柏拉图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前后衔接不上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把他中断了的思绪重新连接起来,而不能跳过去忽略不计。
每个思想家都是“带有矛盾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家的著作能够始终保持前后一致。对于我们这篇导论来说,我们也不可能前后一致地遵循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也就是按照从形而上学理念论到伦理学再到政治学的顺序来讨论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每一种哲学史的叙述基本上都会遇到这样的方法上的困难,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接下来将要讨论柏拉图著作中的内容丰富和错综复杂的哲学思想。
此外,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在对话中发现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和推论。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是不是想为其争论的对手设置一个陷阱——或者他的论证中存在的缺陷是不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关于这些问题人们写过大量的研究文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哲学史家认为柏拉图写作对话只是为了“消遣”,这些对话是指导人们从事哲学研究的入门性的著作,而柏拉图思想的核心部分都是由他口头传授的。柏拉图自己曾经发表的一些意见倒是能够佐证这种论点。
4.历史的出发点
就像赫拉克里特所认为的那样,每一个事物都需要一个对立面,因此,每个哲学家也需要一个思想对手。柏拉图努力想使自己脱离智者派的影响,但是,他却没有认识到,他自己也是站在智者派思想家们的肩上的。即使在最伟大的哲学家那里,我们也不可以期待他能够以完全公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对手。除了柏拉图从智者派那里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的辩证法之外,柏拉图与智者派主要有两点共同之处。首先,柏拉图也对流行的知识产生怀疑,他表示,人的感官知觉不可能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只能感知始终在变化着的事物的现象。如果我们通过将大量的感官知觉合并到一起并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观念,这样其接近真实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是,它仍然更多的是以一种说服(通过感官)为基础的,而并非以他们的清晰的意识为基础。其次,和智者派思想家们一样,柏拉图也怀疑流行的道德观念,而且他也对固步自封的元老制以及政治家们的所谓丰功伟绩持怀疑态度。如同流行的观念所缺乏的,它们也都缺乏一种能够赋予一个行为某种价值的能力:即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这个事情是好的和正确的。
至此为止,柏拉图与智者派还是意见一致的。但是,当涉及理智和道德问题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智者派思想家们说:对于思想和行为来说并不存在普遍的有约束力的标准。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此,也就是说它要表明,这样的标准是存在的,而且它还要告诉人们该如何获得这种标准量器。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准备——是入门性的基础知识。在这里,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且这也是他的哲学出发点的积极的一面。但是,柏拉图远远地超过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曾说:“我自知自己一无所知。”对此柏拉图的意见是,在永恒的理念之中存在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我们能够通过思想和预感来把握这种标准。
柏拉图的思想不仅与智者派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它还与早期的思想家如德谟克里特的思想产生分歧。与德谟克里特不同,柏拉图认为,世界是一种宇宙理性的标志和产物,这样,他的世界观就与早期希腊诗人和哲学家带有悲观色彩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在柏拉图那里,那个灰暗的宇宙背景被迫隐退了,因此,他的哲学就成了一种“光明的形而上学”。
柏拉图的思想首先是在他那个时代的思想的激发下产生的,在其他思想家那里情况也是如此。同样,面对他那个时代的思想,柏拉图的态度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柏拉图与其他思想家也是一样的。他接受了所处时代的一些思想并对其加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思想他是持反对态度的并努力加以克服。就此而言,柏拉图思想的出发点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柏拉图极力反对和克服的就是诡辩术。在他的对话中,他总是让智者们再三出场,他先让他们坦率地阐明自己的立场,然后他再对其加以反驳。在他看来,普罗塔哥拉的那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是一个基本错误。他说,这样一种学说必然会摧毁知识以及道德的基础。智者们的修辞术是一种说服他人的艺术,但是把它作为一种哲学的方法则不适合。
从事哲学思考的原动力和方法。
只有那些具备哲学思考的原动力的人才能够获得对理念的认识,柏拉图称这种原动力为“Eros”爱欲。这个词原来在希腊语中代表情爱或**——爱神也被称为厄洛斯,柏拉图为这个词赋予了一种更高的超凡脱俗的意义。Eros就是追求,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尘世的人对永生的渴望,同时也是意欲唤醒他人心中的这种冲动的期盼。一个美丽的身体所能带来的愉悦是Eros的最低层次,一切与美相关的活动都接近于这种冲动,尤其是被视为哲学的前奏的音乐,此外还有数学,因为数学教导人们撇开感性的东西而专注于纯粹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这个概念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纯粹精神的爱或纯粹的“友谊”,在这里,肉体的欲望已经被消除了,但这是对柏拉图的一种误解。柏拉图只是说过这样的话:“那些爱肉体更甚于爱灵魂的庸俗的情侣是不好的。”柏拉图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要消除肉体的欲望。此外,柏拉图说这句话时指的也根本不是男女之间的爱,而是指的同性之间的爱,同**在当时也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柏拉图提及此事也并不感觉难堪。
美的直观是一种准备,但是认识理念的真正工具则是抽象思维,柏拉图称之为辩证思维。为了达到目的,正确的方法就是必须使Eros成为原动力。修辞法可以作为说服别人的工具,而辩证法则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共同的探索中,在对话中,不断地接近普遍有效的真理。一方面,辩证的思想会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相对上升到绝对,另一方面,辩证的思想还会通过所有中间环节从一般下降为特殊和个别。
理念与现象。
以下是柏拉图在《国家篇》里讨论人的生活和人的认识时所做的著名的“洞穴比喻”。
你想象一下,有人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居所里,它的入口是朝上开着的,亮光可以从上面照进来。这些人从孩童时就被捆缚在这里面,他们只能呆在原地,连头都不能转动。但是他们有光,这光是从他们上面和他们后面的远处燃烧着的火那里发出来的。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的人之间有一条从上面延伸下来的路,沿着这条路有一堵墙。有些人手里拿着各种器皿举过墙头并沿墙走过,很自然,有人在走过时会说话,而另一些人则沉默无语。
他说,你在述说一个奇特的景象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我说,不,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你想想看,除了火光映照在他们对面墙上的影子之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和自己同伴的什么呢?那么,那些被人举着过去的东西呢?情况不也是那样吗?如果他们能够相互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确信,他们看见并谈论着的那个东西就是真正被人拿过去的那个东西吧?又比如,如果一个过路人说话,声音在他们的地牢的岩壁上发出回音,你不认为,他们会确信,那是对面岩壁上的影子发出的声音吗?那么,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其中的一个人破解除了桎梏,并且他不得不突然站起来,转动脖子环视四周,开始走动,向有光亮的地方张望,这一切会让他感到痛苦的,他会由于目眩而看不见原先他只见到过其影子的实物。假如有人确切地告诉他,他过去所看见的一切纯粹都是虚幻的东西,而现在他接近了事物本身,他就站在具有高度实在性的事物面前,因而见到的东西也更真实了,你认为他听了这番话会说什么呢?如果有人甚至逼迫他去看那亮光本身,难道那光就不会刺痛他的眼睛吗?他会不会想逃跑,逃回他以前习惯见到的东西那里去,并且坚信,他过去看见的影子比刚才人们指给他看的实物更加真实呢?
我们的日常存在就类似于那个地牢,我们周围的环境就类似于那些岩壁上的影子。我们的灵魂上升到理念的世界就类似于那个囚徒突然站立起来环顾四周。那么,理念又是什么呢?“我们设想一种理念,在其中我们用同一个名字称呼一系列个别事物。”理念。
就是存在物的形状、类型和普遍性。但是理念不是一般的纯粹概念—这种概念是通过撇开事物的特殊性并从中归纳出其共同特征而获得的,它具有绝对的现实性,甚至可以说,它是唯一真实的形而上的现实。个别事物会消亡,但是,理念会作为事物的永恒的原始形象而长存永驻。
究竟应不应该为一般的理念赋予比个别事物更高的现实性,或者与之相反,仅仅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的,而认为一般的理念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叙述中世纪哲学时,我们还将讨论这个问题。对柏拉图来说,理念无论如何就是真正的现实。晚年的柏拉图喜欢将理念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概念联系到一起。
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将可见的自然也纳入他的思想体系之中。由于唯一真实的理念能被纯粹的思想所认识,所以,对柏拉图来说,研究物质存在只具有次等的意义。以研究物质存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确定性,而只能达到或然性。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也写了一篇关于自然科学的文章。
对我们来说,与理念论紧密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影像世界即可见的自然究竟是如何实现其存在的呢?显而易见,由于美的直观也可以通达理念,所以自然物就是理念的映像与显现。那么,存在于一个更高的、“彼岸的”精神世界中的理念又是如何显现为感觉世界里的具体物质呢?虽然这种显现并不完全并有所减弱。在理念之外必定还存在另一种东西,或者说还存在一种反映理念的物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称这另一种东西为空——他肯定是依循了德谟克里特的观点,或许称之为直观的形式更确切一些,不仅应该包括同时存在的,而且也应该包括先后存在的。柏拉图将这第二个原则称为普通意义上的“物质”,这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关于柏拉图的自然理论我们在这里就不深入探究了,但是,这里明显地存在着—个漏洞:因为,即使存在这两个原则,我们仍然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促使本来沉睡着的理念现身为物质。因为柏拉图哲学不能弥补这两种原则之间的漏洞,因此可以说,他的哲学是二元论的。
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另外还需要起中介作用的第三个原则,它介于两者之间,或者说高于两者之上。晚年的柏拉图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一种神的或世界精神的观念,但是,他并没有用具体的形式,而是用神话的形式阐释他的这种思想——因为柏拉图本来就特别喜欢用神话的形式阐发严密的思想。
6.人类学与伦理学
人的灵魂可划分为思想、意志和欲望三部分。欲望存于入的下身,情感存于人的胸部,思想存于人的头部。但是,思想或曰理性是其中唯一不朽的部分,它在进入人的身体时就与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了。
“既然心灵是不死的,并且已经投生了好多次,既然它已经看到了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东西,因此它获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所以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既然一切东西都是血脉相通的,而灵魂也已经学会了一切,因此就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能够通过对于一件事情的记忆——这个记忆我们称为学习——来发现一切其他的事物,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并且能够不知疲倦地探求。因为一切探求,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不朽的灵魂既无始也无终,其本质与世界灵魂很相似。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是对灵魂的体现。
这些句子容易让人产生猜测,人们会想,柏拉图可能对古代印度哲学有所了解。在理念的王国中,至善的观念占据最高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理念的理念。至善的最高目的就是将自己置于一切之上,这也是世界的最终目的。“我想,你可能会说,太阳不仅赋予可见的东西一种能力,就是让它被看见,而且还赋予可见的东西以生成、成长和获得营养的能力,虽然太阳本身不是生成……同样,你会说,能够被认识的东西不仅从善那里获得其可认识性,而且还从善那里获得它的实在与本质,因为善本身并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力量方面高于实在的东西。”
柏拉图的伦理学从至善的观念中得出结论,不死的灵魂是人身上的那种能够使人参与到理念世界中去的东西。人的目的就是通过使自己上升到超感觉的世界从而达到至善。肉体和感性是阻碍人们达到至善的桎梏,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soma,sema”——肉体是灵魂的坟墓。
德行是灵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灵魂接近于这个目标。因为可见的东西是不可见的东西的影像,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于可见的东西去把握理念,尤其是在艺术中。
就像在苏格拉底那里一样,只有当德行建立在可被认识的基础之上,德行才能真正成其为德行。因此,德行也是可教的。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德行理论,他将一般的德行概念分解为四种主要德行,它们是智慧、勇敢、审慎和正义感。其中前面的三个与灵魂的组成部分相符合:智慧是理智的德性,勇敢是意志的德性。第三个德行,虽然(在德语中)被称为审慎,但是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柏拉图的原意,希腊语中的Sophrosyne意思是平衡或内心的平静,也就是说,在享乐与禁欲以及严厉与顺从之间能够保持中庸,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时候也应表现出高贵的尊严,既不要愚蠢地表现出过分亲密,也不要态度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最后,正义感包括其他所有的德行,它存在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德行的恰当的关系中。
“Polls”,这个柏拉图的国家思想中的中心概念就是我们今天的“Politik”即政治这个词的雏形。正确的行为、德性、合乎道德、正义感等等,这些柏拉图首先用于个人身上的概念现在又“被放大了尺寸”用在国家的身上。柏拉图是一个未能如愿以偿的政治家,政治问题以及国家的正确体制问题都是他终生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
只有在国家中,这些概念才能被真正理解,也只有在国家中,这些概念才能完全实现其意义。可以想象的合乎道德的生活的最高形式就是那种在一个完善的国家里的合乎道德的社会生活。柏拉图的国家学说中既有消极的批判性成分,也有积极的建设性成分。前者与柏拉图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在其中,他考察了现存的国家体制。在后者中,柏拉图描绘出一幅理想国的画卷。关于两者我们都截取其代表性的特征做简要陈述。
对现存国家体制的批判。
柏拉图考察了不同的国家形式以及国家中的人的类型。就像有许多种类型的人一样,也有许多种类型的国家体制,因为国家是由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这些人当然会对国家的形式产生影响,所以国家体制是由人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
寡头政治有三大缺点,它是这样一种制度,“它建立在对财产的过分尊重之上,有钱人拥有政治权力,穷人则被排斥在执掌政权之外……”第一个缺点:“如果人们根据财产的多少来任用船长,那么,即使一个穷人更懂得航海技术,他也不会受到重用!这样,他们的航行就会遭遇危险……涉及到任何一种领导事务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在国家事务中也是这样吗?……在国家事务中就更是如此了,因为政治事务是最困难最重要的事务。”第二个缺点:“这样的国家必定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富人的,另一个是穷人的,尽管他们在同一个国家里生活,但是他们双方却总是相互威胁着对方。”第三个缺点:“每个人都有机会挥霍掉他的全部财产……然后他仍然留在这个国家里……作为一个穷光蛋……你在一个国家里遇见乞丐的地方,那里也会藏着小偷、扒手、强盗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职业惯犯。”
必定会出现一种类型的人,他们能够适应在这样的国家体制中生存。因为:“凡是受到尊重的东西,大家就都会去效仿,不受尊重的东西,大家就弃之如敝屣。”人们不去追求智慧和正义,而是去追名逐利,聚敛钱财。这样就会产生一些贪得无厌游手好闲的人,这种人与恬淡寡欲合乎道德的人格理想相去甚远。在这种以寡头政治为主的国家里,阶级之间的斗争就可能导致民主制的产生。“我想,如果穷人获得胜利,他们把那些与自己敌对的人或处死或流放到异国他乡,其余的国家公民都有权参政议政并担当政务……民主制就是这样产生的。”民主的口号就是自由。“首先,人们是自由的,整个城邦都在享受着行动自由和无限制的言论自由,这里的每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且,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即使你精于权术,你甚至也不必被迫去执掌政权;如果你不喜欢服从命令,你也可以不服从;当别人去参战时,你可以不上战场;如果你不喜欢和平,当别人要和平时你也可以不要……就目前来说,难道这不是天赐的绝佳乐事吗?……诸如此类的……就是民主制的特征,它因而是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制度,这是一种斑驳陆离的无政府状态,不管平等与否,所有人都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那些对这种制度感到心满意足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难道无节制的纵欲和普遍的人心涣散不会因此而充斥整个社会吗?如果人人平等自由,又该如何教育年轻人呢?“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学生面前会战战兢兢,会去讨好学生,而学生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况且,年轻人会夸夸其谈,他们与前辈们平起平坐,分庭抗礼;而那些前辈们却尽力表现出平易近人和谈笑风生的样子,目的是不让年轻人觉得他们会因此而不高兴,或者认为他们是盛气凌人难以亲近的长者。年轻人称羞耻感是一种愚蠢之举,他们把羞耻感抛诸脑后他们把审慎的品德说成是没有男子汉气概……生活节制和勤俭持家的美德在他们眼里就是土里土气和寒酸……”民主制后面接着就是僭主政治。“因为僭主政治是对民主制的一种反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两千多年以前,希特勒统治的历史就已经被柏拉图写就了!
  理想国。
一个国家也面临着三个与生俱来的任务:保障人民的基本营养,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犯,理性的领导。与此相适应,也存在三个自然的社会阶层:劳动者、战士以及统治者,在这里也一样,只有当三者的关系和谐一致,国家才能实现公道。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欲望、意志和理性,只有当三者处于一种合理的关系中,公道才能得以实现。就如同在个人那里一样,国家也必须由理性来统治,这种理性是由统治者来体现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选择。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它必须为每个儿童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不管他是什么出身。体育和音乐是儿童期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体魄,能够赋予人以勇气和坚强的意志。音乐可以塑造人的灵魂,能够使人性情温和宽厚。两者相结合就会塑造出和谐均衡的个性来。随后就是要学习算术、数学以及初级的辩证法,也就是要学习正确的思维,此外,他还要经受疲劳与匮乏之苦,间或接受一些诱惑的考验,目的是锻炼和巩固他的坚强品格。到了20岁时,他们要经过最高当局的严格选拔,留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接受10年的教育,然后再进行一次筛选。然后,被选中的人再接受为期5年的哲学方面的智力教育。经历过所有这些考验的人到了35岁时还缺少一种东西,它对于他们将来执掌政权至关重要:这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和生存斗争中的经验。在这方面他们还要接受15年的锻炼,与过去所经历的思维训练不同,这时他们要经受冷酷的现实的考验。然后,他们到了50岁,这时他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而变得沉着冷静和意志坚定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他们经过精心全面的培养而成为非常成熟的人,所以他们这时就可以进入领导阶层去担当要职了,而且这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用再经过选拔,因为他们已经被确定为是最优秀的了。他们将成为柏拉图梦寐以求的“哲学王”或君王式的哲学家,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这是多么美妙的理想啊!
他的国家理想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贵族统治:一种最优秀者的统治。但是这也是一种完全民主的统治制度,因为不存在世袭的优先权,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上升到最高地位。如果民主的特征就是大家机会均等,所有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这种民主并不会顺理成章地得以实现。设若这样一个国家能够冲破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得以成功建立,那么这个国家在其内部也会面临众多的危机。通过上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