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鸿鹄之志一样的人物,是大英雄,大奖风范,其他人则是渺小的燕雀之辈,微乎其微,不了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永恒的人生智慧--大理论小故事
11621 次点击
16:56:31 发布在
&&&&&&&&&&&&&&&&&&&& 第一篇&&&&一生的追求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了一个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一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站在身边的高僧法磐:“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乾隆皇帝一怔,问“什么意思?”高僧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许多人为和尚的机智回答而喝彩,但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追求名利,而是为什么要追求。要了解外面的花花世界,必须返回内心的深邃世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认清和改善动力。&&人生在世,吃喝玩乐,追名逐利,这些追求都起源于内在的欲求。欲求形成目的,目的推动目标。&&我们主要具有生存、自爱和博爱这三大欲求,当它们发生矛盾怎么办?毋庸讳言,生存欲求天然地充当人类欲求的基础地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首先追求生存以及享乐,再次追求自爱,最后追求博爱。如果把人类欲求比喻为军队,那么原始欲求就是广大士兵,自爱就是广大士兵的统帅,而博爱充当监军。&&对于一切追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都具有两加七的结构,都服从相对律。因此,相反的追求可能具有同样的利好或危害;任何追求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条件,要适中不要过分。在一般条件下,必须禁止高端追求。
&&&&&&&&&&&&&&&&&&&&&&&& 第一章&&欲求演化 && 道教提倡寡欲,佛教企图灭欲。许多人在失意时也想,如果人象小狗小猫那样简单需求就容易了,最好无欲无求,一身轻松。然而,人作为一种生命,必然产生欲求。&&所谓欲求,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需要。根据三并七分法,人的生命具有原始、思想和思维这三种机能与组织,也就具有原始、感情和理性感情三类欲求。三类变化为如下七种层次: &&(原始欲求)代谢――生存--成长--(感情欲求)享乐--(理性欲求)自爱--博爱――审美 && 生命的本质在于新陈代谢,在不断运动中保证自我存在,隐藏着欲求。在生活过程中,生命物质会随着自身代谢而不断消耗,生命状态受到外界影响而不断变化,从而影响机能。同时,生命能够自动地维持平衡,从体液中捕获营养,用打颤来增加体温。当体内缺乏后,本能调节无可奈何了,就产生欲求。&&欲求促使生命对外索取,吸收外界营养。如果生命事物严重缺乏或紊乱,机能就会衰弱甚至死亡。那些热中减肥的女孩非常清楚,自己的思想拒绝进食,但身体促使大脑非吃不可。&&&&&&&&&&&&&&&&&&&&&&&&一&& 贪生怕死 &&生存欲求占据人类欲求的基础地位,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保证自我以及种族的生存;通俗地说,就是趋生避死,贪生怕死。
&&&&&&&&&&&&&&&&&&&&&&&&&&&&1&& 人以身为本&&无论圣贤伟人还是凡夫俗子,无论胸怀大志还是得过且过,你每天和一生要做的基本事情,就是吃饱饭,睡好觉。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本钱不是金钱,也不是知识,而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要想发展事业,请从健身保命开始。&&生存欲求分为生理和心理欲求。前者包括食欲、饮欲、氧气、保温、睡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后者讨厌强光和噪音。生存欲求还包括综合的安全以及繁衍种族的生殖欲求。成长欲求则扩大和发展了生存欲求。&& &&[经典述评1]--诸葛亮之失败&&诸葛亮发誓统一中原,结果陨落于五丈原。他不是被敌人消灭,而是被自己的身体消灭。&&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心里明白,诸葛亮的这支军队实在太了不起了,于是他躲进营寨,坚守不出…… &&这时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妇女守丧时穿的衣服给司马懿,还写信激怒他,说他就像寡妇一样,“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司马懿一看到孝服,脸色就变了,但他马上沉住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确是性格多变,他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一脸笑,说:“视我为妇人耶?吾且受之。”妇人就妇人,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热情地款待使者,一字不问蜀军的虚实,只是打听诸葛亮每天睡几个小时,吃几碗饭,平时忙不忙。使者如实相告,回答说:丞相一大早就起来了,晚上很晚才睡觉。打20板子以上的人,他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就吃五六两粮食。&&司马懿听了感叹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吃得这么少,工作又那么繁重,这能坚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这话如实说给诸葛亮听,诸葛亮不由得叹息道:“彼深知我也!” && 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诸葛亮享年54岁,而司马懿比他大两岁,利用余生夯实了国家基础,一直活到72岁。 &&――诸葛亮亲自过问不大的事情,力求尽善尽美,这在策略方面是明智的,在战略方面是愚蠢的,该放权就放权,该休养就休养。也许,一个小问题能够左右局势,但这种可能很小,而付出的精力代价却是现实的,累计的代价就足以要命。可叹孔明,一生算计他人,却没有算计自己身体。
&&[经典述评2]--韩信钻胯 我们有时碰到愤怒的事情,急得要拼命,请看韩信这位古代军神的做法吧。《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早年的时候并不得志,虽然很有才华,但没人重用,如同无业游民。有一天,一个为屠夫的无赖青年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认为韩信是个懦夫。&&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回到故乡。那个屠夫吓得要死。韩信却赞赏其敢做敢为的性格,任命做了捕快。 &&――韩信当时肯定也憋气,以韩信的武术,打败无赖如同探囊取物,但是风险是坐牢或逃亡,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不利于成就事业。《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碰到泼皮牛二,杀之,结果沦为囚犯,差点丢了性命,不如韩信高明。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当然,如果面临民族大义,应该象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 2&&&&民以食为天 && 古语言: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话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如果无法保障衣食,整个人就会死亡,自爱博爱也将随风而逝。 &&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世界,对吃饭这个生活事情看得较轻,也许无法理解其重要性是多么大,甚至随意浪费粮食。有人曾经问过马三立、侯宝林:“你们为什么能成为相声大师”,两人异口同声:就是一个字――“饿”。在以前,马路边说相声,说不好,人不给钱;不钻研,就说不好,就得挨饿,饿厉害了就会死。侯宝林还不赞同自己的孩子学相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苦难的动力。一直到改革后几年,人们见面问候不是说“您好”,而是说“吃了吗”;以至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他人刚从厕所里出来就问候:吃了吗?&&&&&&&&[经典述评1]――庄子借米&&庄子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等米下锅。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 这个监河侯非常热情地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 庄子一听,“忿然作色”,气忿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压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经典述评2]――鸡蛋要命&&有个改革前的吃饭笑话。主人给客人端上来一盘黄瓜。客人大口吃起来,根本不顾及他人,还解释说:我爱吃黄瓜。接着上来一盘豆腐,客人马上大口吃起豆腐来,说:很爱吃豆腐,豆腐就是我的命。后来上来一盘鸡蛋,客人见了又不顾及他人大吃起来,还自嘲说:最爱吃鸡蛋,见了鸡蛋就不要命了。&& &&――我们当代人要爱惜粮食。爱惜粮食,就是爱惜自己,就是爱惜生命。
&&[经典述评3]--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个典故。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如果普通人遇到这种遭遇,肯定吃饭。毕竟生命第一,活着最好。以后发展了也可以回来教训那个人。但是,如果不是接近饿死,我相信普通人也会不吃,甚至反唇相讥,维护尊严。 &&这个典故隐藏的更重要问题是――“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像,此公本来是有能力的优秀人物,只是因为个人尊严太强,受不得上级或主人的蔑视,才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沦为饥民,接着沦为死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性质的例子不胜枚举,遭受的不仅“嗟”而且骂,不仅骂而且打。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愿那个饥民先生在来生能懂得这个道理。
&&&&&&&&&&&&&&&&&&&& 3&&&&金钱不是万能
&& 生存欲求形成许多综合的客观目标,诸如金钱、利益等,促使人们狂热追求。金钱代表着财富,本身不能充饥御寒,却可以兑换衣食,能够充分满足物质生活,因此备受宠爱。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金钱,尊称内有方孔外呈圆形的铜钱为――孔方兄。人们宣扬: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金钱,自命清高者以不爱金钱而自负。实际上,金钱无功过,责任全在人。金钱不会自动滚来,要经过努力争取。因此,占有金钱的多少可以反映主体能力的高低。另外,钱在善者行善,在恶者行恶。只要正当地争取和花费金钱,爱钱亦无妨。诚如古语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此加上一句――用之有道。 &&许多人对金钱的追求远远超越物质需求,达到上瘾的程度,为金钱而金钱。其实,对金钱的追求要适可而止。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多少金钱为好,很难判断。有些人只想着自己和家人能够生活好一些,这样上百万足矣。有些人要挣得世界首富的名誉,那么就要超越比尔-盖茨,挣上几百亿美圆,这恐怕是梦想。
[经典述评1]--一块钱&&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地上。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还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付给他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一块钱,当然要捡;如果是一角钱,我们可能不会捡。
[经典述评2]--存金子和存粮食&&&& 太史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秦朝将要崩溃的时候,那些有钱人都在存储金玉,以为这些东西最保险。只有宣曲有一个姓任的小官吏却在悄悄储存粮食。后来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打起拉锯战,农民根本无法耕种,结果,粮食短缺,粮价飞涨,那些积攒了大量金银财宝的人为了活命,也只好高价买粮。这一个机会,就让任氏大富。&&――钱非万能也!&&&&&&&&[经典述评3]--盖茨的钱&&世界首富盖茨拥有高达500亿美元的财产。这500亿美元究竟是多少钱?有好事者做了以下的具体换算:
盖茨每秒赚250美圆,即每天赚2000万美圆,一年赚78亿美圆;
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圆,他也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4秒钟,恰好1000美圆; 如果盖茨将钱捐给地球上每个人15美圆,到头来,他还剩下500万美圆零用钱;
假如盖茨是一个国家,他将是地球上第37个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还大; 如果盖茨将所有钱换成1美圆一张,你可以建一条路连接地球和月球,来回14次,但你必须用1400年不停的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31架波音747飞机来运这些钱。 &&&&――真不知道这么多钱他怎么花的完。不过,现在有了答案。08年,盖茨退休,并且把自己的资产全部捐献给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表现出博大的情怀。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刘尚东11]
[刘尚东11]
[刘尚东11]
[刘尚东11]
[刘尚东11]
[刘尚东11]
[管理办法]
[认识你,真好]
[维扬卧龙]
[有点甜有点痛]
[管理办法]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7:58 &&
&&&&&&&&&&&&&&&&&&&&&&&&&&4&&&&利益不可永恒 &&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类主要追求利益。 &&所谓利益,俗称好处,泛指生存欲求的各种满足事物,例如金钱、财产等。物质利益特别受到传统道德的鄙视,这是肤浅的。利益关系人们生命生存,如果缺乏物质利益,人们无法生存和发展。如果想消除对利益的追求,彻底的办法只有自杀。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选择这个方法。因此,人们应该爱护利益,必须爱护利益。要注意的是,不能极端化,不可见利忘义,不可为财而死。
[经典述评]--“永恒的利益”&&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英国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扩大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强调了利益的重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辩证看待。我们知道,国家的政权和舆论由一代一代的人员更替接管,因此导致国家政策容易发生变化,而英国的情况更加特殊。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属于海岛。因此同其他欧洲国家缺乏地缘关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利益需求来结交大陆国家。事实上也是如此。英国和所有欧洲大国都有过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敌人的反复关系。&&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国家,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在很长时期内必须保持要么朋友要么敌人的关系,不会反复变化。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略友好关系,因为共同敌人而一直保持稳定,几乎永远是朋友。&&对于个人而言,更要注意利益的变化性。如果象守财奴一样,势必遭到大家的孤立甚至打击,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吃喝玩乐 &&李白诗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动物也具有享乐欲求,但是受到能力制约,就比人类差远了。正是从这里开始,人兽开始分离。&&人类的整个思想包括情感思想和非情感思想。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情感思想,派生情感欲求。&&在感情反应过程中,情绪体验和感情机能、心理和生理机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崭新的生命组织――情感思想,贮存在大脑皮质中。其生命力虽然达不到原始生命那样的程度,但足以引起内部的连锁反应。当原始情感印象因固有神经活动而解体时,就会刺激相联的感情机能,产生痛苦情绪和满足需求。高度强烈的情感思想已经成瘾,促使人不断享受快乐,因此形象地称为享乐欲求。&&享乐具有两个典型力量,一个是右倾的控制,一个是左倾的运行。二者相反相成,一味享乐而不加节制,反而对人形成伤害,因为人体和财力都有一定的承受范围。&&控制和运行形成一套两加七分化系统,如下: &&志哀――禁欲--节制--享乐--欢乐--纵欲――狂欢&&其中,志哀和狂欢属于两个极端。这在一般条件下表现是偏颇的,前者欠缺,后者过分。但是,在极端悲伤或极端快乐的特殊条件下,就能营造适中效果。例如,当亲人过世,我们就禁止吃荤腥。当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近10万人死亡后,中国举行全国志哀,期间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西方人在狂欢节狂欢。 享乐欲求突出表现在对几种强烈快感的追求上,形成成瘾现象,如嗜好香甜食物,性,烟酒茶等。人们要从养生的角度对待享乐,不要过分。 &&&&&&&&&&&&&&&&&&&&&&&&&&&& &&&&&&&&&&&&&&&&&&&&&&&&&&1&& 无酒不成宴,酒壮凡人胆 &&酒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乙醇可以让人们产生兴奋舒适的情绪。但是,喝酒过量会产生危害。酒精会严重刺激胃部组织和脑神经,引起出血疼痛。更重要的是,饮酒过量会影响意志,思想模糊,令人胆大妄为,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容易引起矛盾和纠纷。因此,对于酒,可以享用,但应少喝,不宜多喝,否则美酒成为穿肠毒药。 &&宴会上有时出现戏剧性一幕:自己尽量推脱不喝酒,尽量让对方喝酒。甚至,对劝酒者反目成仇,导致漫骂和打架。频繁劝酒成为变相谋杀,许多劝酒者被起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有人诉苦说:我知道喝酒不好,不过陪着领导喝酒,好像不醉不忠心,喝醉为适宜。这的确属于两难事情。但是,要防止极端中的极端。如果喝到胃出血,危及生命,这种“舍命陪君子”就不应当了。&&有些人把多喝敢喝作为自己英雄的标志。其实大错特错。大家都认同毛主席是英雄,大英雄,但是他的酒量很小。科学研究表明,酒精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酒精进入人体肠胃后,有一些细菌能够分解酒精,进而被人吸收。含有细菌多的分解能力强,酒量就大,反之则酒量差。因此,酒量的大小和自己意志没有多少关系,只和遗传和习惯有关系。可以说,把酒量作为英雄的标准,实在愚蠢。&& &&[经典述评]--许世友喝酒&& &&将军特别喜欢喝酒,据说是“不可一日无酒!”当年,红四方面军整顿军纪,下达了禁酒令。许世友例外,超然法外,照样喝酒。其他军长师长忍无可忍,闹到红四方面军最高首长张国焘那里。张国焘训斥道:“你们有许世友的酒量吗?!”&&这话本来一点道理都没有,却也说得很实在,来告状的人谁都没有许世友的酒量。于是,状没告成,许世友照样喝酒,还安排了一个挑夫,行军时帮他挑酒,把那些告状的人鼻子都气歪了。&&许世友喝酒,谁都不怕,唯独怕周恩来总理。&&许世友的酒量可以称得上“战无不胜”,特别是盛年时,他和别人喝酒时桌子中间放个大空碗,叫做滴酒罚一碗。他身后立一名卫兵,叫做监酒。不但监视谁“耍滑”,而且具体执行罚酒任务,和许将军同样级别的上将,卫兵也敢动手得罪,叫做“各为其主”。一些被强迫吃罚酒的将军免不了向周总理告状诉苦。&&一次许世友来北京时,周总理请他喝酒,许世友一开始认定自己能喝过总理,没想到周总理细水长流,在谈笑间便喝干三瓶茅台酒,许世友彻底服了。在总理的规劝下,许世友答应再不勉强别人喝酒,同时自己每次喝酒不超过半斤。
――爱酒不迷酒,乃良策。 &&&&&&&&&&&&&&&&&&&&2&&&& 牡丹花下死,做鬼亦风流 &&性欲属于性机能的必然要求,维系着人类种族的生存,至关重要。生殖机能缠绕着大量神经组织,能够激发强烈快感。如果不能满足则使人感到非常郁闷。因此,性成为享乐的重要种类。人们用大量的语言来描绘性快感。例如,欲仙欲死,“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 性欲的程度分化为七层:
厌恶――冷淡--弱小--中和--强大--强烈――亢奋
万物皆有度,性欲亦然。人们在享受性乐的同时,必须注意程度,不得损害健康。常言道:色字头上一把刀,纵欲就是刮骨钢刀。其中,对性的厌恶和亢奋处于两个极端状态。这在一般条件下表明病态,在特殊条件下呈现正常,例如新婚期间对性亢奋,还有小别胜新婚。&& [经典述评1]--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这句话形容好色之心,出自明朝人汤显祖所著写的《牡丹亭》。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她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醒来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可见,“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本意不是为追求美女而不顾生死。
&&[经典述评2]--唐伯虎点秋香&&明朝太师华鸿山告老还乡,回到无锡。一天,他的夫人带着丫环秋香到杭州天竺寺进香,在游览虎丘时,遇到了来此赏玩的大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一见秋香容貌姣好,举止娴雅,不免心旌荡漾,于是他像着了魔般地跟着秋香,秋香无意间含笑瞥了一眼,这惊鸿一瞥竟搞得唐伯虎神魂颠倒。于是他一路紧追不舍,又惹来秋香“一笑再笑连三笑”。 &&这勾魂摄魄的“三笑”竟然使唐伯虎自甘堕落为奴,化名华安,以身相许来到华府做书童。因伴读有功,华太师就让他选一位婢女为妻。唐伯虎点中了秋香。最终结为良缘。 &&&&――孔夫子说:君子好色而不淫,淫而恶心生。美色被人人喜欢,君子也不例外。但君子爱色,起于欣赏美貌,止于尊重人格,不会视女色为玩物,不会淫乱无度,以乱性为乐。也就是说,君子之好色也,乃为美而性,非为性而美。 &&&&&&&&&&&&&&&&&&&&&&&&&&&&&&&&&& 三&&&& 自爱的人格&&&&我们之所以称为人,并非仅仅因为我们长着一张人脸,能直立行走,能思维,而且因为我们自爱。有人点头哈腰去奉承他人,被称作“哈巴狗”;有人软弱地屈服他人权威,被称作“软骨头”,都不是“人”。可见,自爱构成人格。&&儿童的自我意识很低,也就缺乏自爱。少年人随着独立自主地行动,逐渐理解了“我”及自己名字的意义,形成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由于独立自主地吃饭穿衣玩耍,思维把各种原始情感都同自我意识发生联系。于是,众多的感情信息交织在一起,集合成自爱。笼统地说,自爱是感情的总和,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 &&&&&&&&&&自爱=(香甜+温暖+美食+安全+……)×自我联系 &&可见,当低级情感数量大,同自我的联系程度强,自爱的程度就高,所谓财大气粗,人穷志短。 &&&&&&&&&&&&&&&&&&&&&&&&&&&&1&&&&自爱“统帅”
&&自爱作为感情总和,拥有的生命力量最为广泛而强大,恃强凌弱,堪称欲求之统帅。自爱首先规范原始欲求不致放纵无度。在少年期,自爱促使人们以贪吃为羞耻。如果受到侮辱,人们不惜打架以教训对方。&& &&高度自爱鼓励主体做统帅以指挥他人。历史上许多人物把一统天下作为奋斗目标,把征服世界作为乐趣所在。在征服世界的活动中,如果不损害,或不太损害人民利益,他们就被奉为民族英雄,例如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西方的拿破仑和彼得大帝。如果残害人民,就极端化为魔鬼如希特勒。 &&[经典述评1]--燕雀和鸿鹄&&在反秦起义中,领导人物如陈胜、项羽和刘邦等人反秦的目的在于追求权力荣誉的英雄志向,不在于,或者不首要在于财富。 &&陈胜年轻时和别人一起受雇替人种地,坐在地头休息的时候,陈胜对大家说:"我们当中如果有谁将来发达了,可千万不要忘了大伙啊!"于是就有人跳出来笑话他说:"我们一群种地的,还谈什么发达呢?"陈胜听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由上可见,原始欲求把人变成燕雀,而自爱把人变成鸿鹄。差别之大,恍如天地。 && [经典述评2]--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老陶真清高,亦务实。他和不吃嗟来之食的仁兄不一样,还可以“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经典述评3]--狼孩&&人为万物之灵。面对缓慢爬行的蚂蚁,仓皇逃跑的野兔,寻找残食的麻雀,特别是当我们开着飞机把雄鹰踩在脚下,开着舰船把鲸鱼抛在身后,我们升起一种伟大的感觉,自己比动物高贵多了,自己就是神灵。但是,在生命的深处,大家是兄弟,人非神圣。让人感觉自己高贵的在于自爱。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人的原始欲求和动物的一致。如果缺乏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人以后的追求就不会发展,和动物也没有差别,也就难说是人了。如果只具有低级欲求,那么这样的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可以和动物称兄道弟。 &&&&&&&&&&&&&&&&&&&& 2&&心卑气不卑 人们对自我的感情评价,通过抬高和压低两个方式进行,形成自谦和自尊两种典型层次。自爱的分化系统如下文所示:
&&&&&&&&&&自卑――自轻--自谦--自爱--自尊--自重――自大 && 在不同条件下,相同手段导致不同效果,有些概念已经具备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也就是说,适中的是褒义词,过分的是贬义词。例如,&&自卑+适中=自怜&&自卑+过分=自贱&&自大+适中=自豪 &&自大+过分=自傲&& &&少数自卑者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喜欢离群独居,不希望大家注意到他的存在。自卑者对许多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气,对领导唯唯诺诺。当大家讨论某个事情时,自卑者即使胸有成竹也不主动发表意见。当被要求时,总是表现出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的样子,喜欢运用一些“也许、大概、可能”等词语。&&自卑往往产生于对比强者。个别人一米九的大个子,在人堆里如鹤立鸡群,自我感觉良好。等他到了姚明面前,就被“要命”了,无论身高还是成就,都自惭形秽。当看到他人穿名装、开名车时,自己内心难免羡慕;有些人业绩中等,就妒嫉顶尖者。羡慕和妒嫉就隐藏着自卑的萌芽。有些人因为家庭太贫弱而自卑。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批驳其错误。其实,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家是自己的。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可以自怜,不要自贱。前者适中,后者过分。&&自怜者不会表现出自卑。他们的确在内心存在自卑,但是在同他人交往时没有也不必要表现出来,在他人面前依然表现出自尊自重的样子。这样,他人也不会诧异,反而会真心尊重你,最后提升你的自尊心。&&自怜者的内心仍然对自己抱有信心,从而发愤图强,争取改变自己的低弱地位。&&与之相反,尽管自己拥有继续生活的能力,甚至发展事业的机会,自贱者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在任何时刻都表现萎靡,这是错误的,必须扭转。
&&[经典述评]--矮小的巨人&&许多人为个头矮小而自卑。请看拿破仑和邓小平这些矮而不卑的人怎么做的?&&拿破仑开始做统帅时,一次阅兵,有位个头高大的将军看不起他,不听从指挥。拿破仑走到他跟前训斥到:“我承认你们比我高一头,但是如果因此嘲笑我,那么我将砍下你们的头颅,来消除这个差别!”从此,部下对拿破仑必恭必敬。&&一次,邓小平接见一位外宾,诙谐地说到:我这个人胆子大,不怕捅篓子!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 &&――人最重要的不是身高,而是“心高”。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8:33 &&
&&&&&&&&&&&&&&&&&&&&&&&&&&&&&& 3&& 傲骨不傲气 &&中国人特别讲究谦虚。谦虚表现了主体对自己的清醒和对他人的抬爱,属于道德典范。但是,不讲程度的谦虚,不讲场合的谦虚,会丧失本质,沦为自卑或虚伪。&&自重是重视自己,充满自信,敢于表现自己,与他人无干。当领导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作为下属的你要挺身而出;当全厂面临困境,作为领导的你要屹立潮头。尤其在个性涌现的当代,自重远比自谦更普遍更适中。&&自重进一步就是自大。优秀的人容易产生自大心态,这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能力突出,形象俊美,经济阔绰,家庭显赫,总之各方面超众,即使上帝也无法掩盖他的自大情绪。但是,他们有时背上道德的包袱,认为自大是骄傲。其实,他们误解了。自豪和自傲具有相同的形式,但本质不一样。自豪者认为自己强于他人,但同时尊重他人;而自傲者认为自己强于他人,进而鄙视他人。一线之隔,两个境界。&&问题在于:&&第一,自大的水平主要符合本身的能力。如果自己比别人优秀一个档次,却摆出两个档次的大架子,就属于过分。&&有些人主要因为家庭的显赫而骄傲,趾高气扬,就不应该了。他人对你毕恭毕敬,主要在于你背后的家庭。如果家庭衰落,昔日的马屁精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白骨精。只有自己作出突出成绩,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格外尊重。&&第二,内心骄傲是一回事,外在表现是一回事。你可以从内心认为自己比他人强大,强大的多,但是在交往时同样需要注意礼节,不能让他人产生被蔑视的感觉,这属于自豪;否则就是自傲,会引起众叛亲离。&&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经典述评1]--苏东坡的对联&&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老者拿出的不会是英语书吧?&&&& &&[经典述评2]--《英雄》交响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高。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本来就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在得知拿破仑称帝之后,他愤怒于拿破仑的倒退,才把这部作品改名为《英雄》。 &&1806年,拿破仑大军占领了奥地利。这年10月,贝多芬寓居于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城堡。一天晚上,法国军官们前来做客。公爵让贝多芬演奏钢琴。可是贝多芬拒绝了,他不愿意为拿破仑的军官们演奏。公爵执意要他演奏,贝多芬大发雷霆,冒着大雨冲出城堡,在邻近的小镇过了一夜。第二天,贝多芬写了封短信给公爵: “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是出于一种偶然,是由于你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因为自己。公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很多,但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没有说错,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只是借助贝多芬,我们才知道有个公爵。&&&&[经典述评3]--毛主席咏蛙 &&毛主席从小就具有天才的才华和抱负,显示高度的自爱。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报考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入学考试时,当时学校规定的作文题目为《言志》,学生们多数写些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毛泽东则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青少年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校长读后惊呼:“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大才。”
――不知道当代的校长怎么反应?&&&&&&&& &&[经典述评4]--徐悲鸿的座右铭&&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从巴黎留学回国时,国民党文委主任张道藩登门亲访,求其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象。徐悲鸿断然拒绝:“我是画家,对蒋委员长人头象可没有兴趣,还是另请高明吧!”张道藩大惑不解:“给蒋委员长画象你没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厉言正色地答道:“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我对人民大众有兴趣!”张恼羞成怒:“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到时候你悔恨恐怕就来不及了。”徐悲鸿冷笑道:“悔恨?我只感到自豪!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而我却信奉‘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真有骨气!&&&&&&&&&&&&&&&&&&&&&&&&&&&& 4&& 荣誉的魅力 &&&& &&自爱的对象包括许多种类和层次,诸如尊重、名誉、成就、权力和官职。&&&& &&尊重属于自爱欲求的一般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人,无论其是否富贵,是否亲近,我们都应该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 &&人们都渴望荣誉,但荣誉不会自动形成。只有经过奋斗,获得成就,才能感动他人,获得荣耀。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说,朝鲜战争前后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新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据说外国人只佩服两个中国人,第一毛泽东,军政战略横扫千军如卷席!第二李小龙,拳脚功夫打遍天下无敌手!邓小平改革发展了中国经济,备受中国人民敬仰。在小平同志老家牌坊村,村口矗立着一个十分醒目的石头牌坊,上书“牌坊村”,并有一副对联:“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 &&&&&&&& &&[经典述评1]--下跪的外交风波&&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到达热河,拜见乾隆。正在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的时候,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朝见的礼仪问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的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而马戛尔尼认为,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有损于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主张朝见时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结果让乾隆大不高兴。 &&&&――也许这个事件,促使乾隆排斥西方外交,更加闭关锁国。&& &&&&&& [经典述评2]--原子弹的影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但是,在日,一位华裔老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老先生说:“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泪流满面。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纽约的华人区。有这样一个中餐馆,尽管利润微薄,老板还是要求所有服务人员都要向餐馆的客人卑躬屈膝地下跪服务。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们似乎麻木了,甚至习惯了。然而在新中国爆炸原子弹之后的一天,餐馆老板却泪流满面地告诉他的职员:从今天起,我们再也不需要给别人跪着了!我们和西方人一样优秀! &&&&&&&& &&――自豪至今。
&&&&&&&&&&&&&&&&&&&&&&&&&&5&&&&权力的魔力 &&&&官职具有两种价值形式,一是俸禄,二是权力。俸禄可以兑换衣食物品,用以养家糊口。相比之下,权力受到格外的青睐。在自爱者眼中,高官本身就是超越众人,唯我独尊的标志,而且,运用权力指挥下层,对方惟命是从,可以极大地满足主体的自爱欲求。博爱者则运用权力调动庞大力量,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经典述评]--始皇出巡&&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从小就聪明英勇,胸怀大志。说出那样的话来很正常。但是,刘邦就不一样了。在历史上,刘邦近似一个无赖青年,碰到秦始皇才树立了远大志向。 年轻时,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经常纠集一帮小青年到处招摇撞骗,骗吃骗喝。刘邦长大后,经过朋友推荐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几个村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干部。但是,刘邦仍然不务正业。&&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刘邦发愤图强。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年轻的事情和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太公哭笑不得。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6&&&&神秘的性羞耻
&&最令人困惑的现象是性羞耻。动物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展现性欲,而人对于性欲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羞耻和约束。虽然近年来有些性开放,但性表现远远无法向吃喝那样公开,人们的衣服要遮盖性部位,否则会引起“艳照门”那样的轩然大波。&&无论现象多么玄虚和复杂,其中根源总是实在和简单的。性羞耻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爱对于性欲的统帅和物欲对性欲的压抑。随着人成长,人对性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到羞耻再到坦然的圆周过程。&&在儿童期,大概六七岁,随着性机能的初步发育,性欲开始产生,但相当微弱。物欲虽然天生强烈,但觉察不到性欲的存在。与此同时,自爱也刚刚产生,也相当微弱。这时性欲和自爱之间没有发生冲突,形同路人。其表现是,儿童能够本能地玩弄、展现生殖器,也喜欢一些性笑话。 &&到少年期。性欲有些发展,而自爱发展更快更猛,二者发出的神经冲动形成冲突矛盾,促使自爱约束和打击性欲。这时少年同样约束食欲等,以放纵食欲为羞耻,被认为馋,但压抑相对轻。为什么对性欲的压抑大呢? &&其原因在于性机能从而性欲完成于自爱形成之后,对自爱缺乏贡献并缺乏统一联系,性欲无法得到自爱认同而备受约束,被自爱当作入侵国境的敌人。这时少年之间的交往出现了性别限制。原来小男孩和小女孩能够两小无猜,尽情戏乐,此时却分成两大阵营,鲜有往来。如果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交往频繁,就会引起伙伴的嘲笑。 &&随着性机能日益成熟从而性欲日益强烈和频繁,性欲会逐渐被自爱所接受,并构成其中的重要成分,从“敌人”变为“朋友”直至“自己”。例如,某些壮年人反而因为性能力衰弱而自卑。当然,幼时形成的自爱对性欲的特殊规范痕迹始终伴随着人类,使性羞耻成为人类特有的文化观念,同动物的放纵性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典述评1]--俄狄浦斯传说 &&关于俄狄浦斯,在古希腊流传一个凄丽的神话。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特因为冒犯神灵,被诅咒:他们的儿子会杀父娶母。由于恐惧,王后生下儿子后用钉子戳穿其脚,交给牧羊人去处死。这个牧羊人可怜王子,交给另外国王的牧羊人,向王后谎称王子已经死亡。 &&另外一个国王波吕玻斯收留王子,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肿痛的脚。俄狄浦斯长大后听到谣言,说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但不相信。他去问神灵,被告知自己会杀父娶母。他坚信自己是波吕玻斯的儿子,为逃脱神灵的诅咒,就逃离到本来出生地底比斯。 &&这时拉伊俄斯正微服私访,双方碰到一起。因为争夺去路,俄狄浦斯和他们打起来,杀死其中真正的父亲拉伊俄斯。 &&之后,底比斯出现一个美女怪兽,向过路人提出谜语,吃掉猜不中的人,引起全国恐慌。这时底比斯的执政者是王后伊俄卡斯特的弟弟。他被迫告诉天下:谁能杀死那个美女怪兽,谁就可以当国王,并且娶他的姐姐为妻子。 &&俄狄浦斯就去试验。美女怪兽说:有一种生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晚上用三条腿。俄狄浦斯说这是人。美女怪兽见被猜中了就自杀,俄狄浦斯则当上国王并且娶了母亲。 &&后来,真相大白,母亲自杀,俄狄浦斯戳瞎自己的双眼到处流浪。
&&――这个故事说明命运的强大无情,也隐晦地表达,人类在从野蛮向文明过渡中的性冲突。&& &&[经典述评2]--柳下惠&&鲁国人柳下惠,本来姓展名禽。“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一次出远门,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 &&――柳下惠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9:16 &&
&&&&&&&&&&&&&&&&&&&&&&&&&&&&&&&&&&四&& 博爱的人品 &&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他的父母,不关心他的同胞,不维护他的祖国,那么,社会怎么评价他?――没人性,没人味。可见,博爱构成人品。&&博爱种类包括关于亲人的亲爱、他人的他爱和集体的公爱。&&少年人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弟兄姐妹、子女等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或把自己看作他们的一部分,因而喜爱之。由于他人和自己类似,少年会在潜意识中把他人看作另个自我而喜爱之。 公爱是指对所属集体的喜爱情感。人们互相帮助,形成对他人从而整体的深刻情感。只要属于本集体,即使素未见面,也会感到亲切。公爱发展的层次性非常明显,从小集体向大集体蔓延。开始,少年对家庭产生爱意。随后,青少年对自己的社区或乡村产生爱意。青壮年则对祖国产生爱意。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一些人还形成一定的国际主义。但多数人的国际主义几乎虚无。如果出现外星人,人们的国际主义就会相应增加。&& 个人的博爱程度取决于双方交往关系。如果关系密切,则情感深厚,反之降低,甚至质变为憎恶和仇恨。&&&&&&&&&&&&&&&&&&&&&&&&1&&&& 博爱“监军”
&&&&博爱本身程度相对微弱,不可能主动促使多数人进行高奉献。但是,博爱具有深刻的自爱和社会背景。 &&社会具有道德这样的软机构,也具有政治这样的硬机构。对于不孝敬父母者,不关心亲朋者,不热爱国家者,人们会唾弃其没有人性,不是人,从而惩罚其自爱,迫使其改邪归正,服从博爱的约束。如果侵犯超过一定限度,政权就动用武力取消罪犯的自由、财产乃至生命。因此,有些人尽管内心垂涎他人财色,但心虚胆怯,受到社会的威慑遏制。&& && 因此,博爱承载巨大力量,对其他欲求形成强力的被动约束。也就是说,博爱的主要价值不是促使你干什么,而是禁止你干什么,占据规范地位。这就象军队里的监军,不是指挥军队打仗,而是监督军队的忠诚和纪律。 &&[经典述评1]--假眼 &&美国有个百万富翁,左眼坏了,装了一只假眼。他碰到马克-土温,问他:你能猜出我哪只眼安装了假眼?马克-土温瞄了一眼回答:左眼假的。富翁惊奇地反问:为什么?马克说:因为这只眼里还有一点仁慈。&&&&――可见,仁爱充当人性的标志。不仁者非人也!
[经典述评2]--安徒生的特别挚友 安徒生作为丹麦鞋匠的儿子竟然成为作家,让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嫉妒,四处诽谤诋毁之。安徒生离开丹麦到国外旅行,在德国结识了奥古斯登堡,得到了友谊,成为挚友。这对于安徒生是莫大的安慰。但是,在1848年,德国入侵丹麦,引起安徒生的巨大愤怒。四年后,安徒生去德国,拒绝会见奥古斯登堡,理由是他随军队入侵了祖国。&&&&――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如果爱国主义和友谊发生矛盾,人们也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2&& 冷酷要小心&&博爱具有两个实质力量和典型层次,一个是右倾的冷静,一个是左倾的关爱。如果缺乏冷静,博爱就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乱跑,形成滥爱。冷静和关爱共同构成一套两加七分化系统: &&&&&&&&冷酷――冷淡--冷静--博爱--关爱--热爱――狂爱&& &&人的本性是自利的,属于中性,没有害人的必然。但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形成痛恨某人的心态,甚至发展成极端的冷酷。有时候,他人太坏了,不由得人们不痛恨。例如,对于抗战时期肆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兵,对于1998年杀害华人的印尼暴徒,只要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充满了极端仇恨。有时候,他人的侵犯不很厉害,由于自己个性太强,受不得一点欺负,也容易产生极端仇恨,对此就要检讨一下。 &&[经典述评]--残暴吕后&&刘邦的皇后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打天下的时候,韩信立功最大,刘邦与韩信立约即“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大将韩信很忌惮,又不忍心杀害,就把他贬低。吕后很想除掉韩信,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趁着刘邦出京,吕后以谋反罪把韩信抓起来。她不违背刘邦的约定,把韩信关进黑屋子,用布兜起来吊到房梁上,用竹签刺死,杀他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汉高祖晚年宠爱妃子戚夫人。她曾经争取废除吕后儿子的太子地位,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这惹恼了吕后。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她叫人把戚夫人的手足斩断,双眼弄瞎,耳朵熏聋,喉咙搞哑,把人搞成了猪的样子,取名“人彘”,丢到一个土坑里,她还特地叫儿子汉惠帝去看“人彘”。惠帝开始认不出是什么东西,一问才知道是戚夫人,猛地吓了一大跳,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回去后,他得了一场大病,派人告诉吕后说:“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往后你凡事请便吧!这个天下我无心治理了。”从此他过着混混沌沌的日子,吕后得以大权独揽。  &&――正如俗语所言: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不毒,最毒妇人心。&&&&&&&&&&&&&&&&&&&&&&&&&&&&&&3&&滥爱要不得 &&狂爱处于极端层次。基于不同的对象,狂爱形成不同的形式。例如,对于地位高贵者形成崇拜。适中的崇拜形成崇敬,把对象捧到天上,但是同时自己依然保持自我,能够正常地生活。与之相反,过分的崇拜形成痴迷,既把对象捧到天上,同时把自我融化到对方印象上,无法保持自我。 &&[经典述评]--刘德华“杀人”&&&&&&&&&&&&&&&&&& 甘肃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停止学习和工作。起初,杨丽娟的父母对女儿的这种痴迷行为多次进行劝说,但他们的苦心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女儿误解,与女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看着每天精神恍惚的女儿,他们的心在滴血,于是他们不得不将对女儿的劝说变为支持。&&07年,68岁的父亲杨勤冀为了让女儿能到香港见偶像一面,不惜卖肾筹旅费。陪女儿到香港参加刘德华歌迷会活动后,老父亲心力交瘁,于26日跳海自杀。&&――真正的凶手是女儿。&&&&&&&&&&&&&&&&&&&& &&&& &&&&&&&&&&&&&&&&&&&&&&&&4&& 助人为乐&&&&基于不同关系的对象,人们关爱的程度自然不同。自己既不要奢望过分的被帮助,也不要苛求他人过分的帮助。&&对于关系亲密的对象,主体关爱的程度大、目标多。许多父母会让自己的小孩吃得玩得非常好,不惜大量举债来资助孩子上学。不少中年人会努力让自己年迈的父母过上幸福生活。&&&&对于一般对象,博爱者主要帮助其生存。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广大中国人捐献钱,用以购买食品、药品和帐篷。 &&少数既博爱又强大者会帮助他人发展。许多爱心人士热心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富豪对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专门的学院。&&&&&&&& &&难以想像,人们会捐献钱财让某人过上豪华高档的生活。不过,特殊意义的会发生。例如,爱心人士组织孤儿院的孩子们去旅游。一位老板请民工在大酒店吃年夜饭。&& &&&& &&[经典述评]--雷锋&&&&&&&&&&&&&&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受到地主欺负。新中国成立后,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工作后,雷锋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 1963年,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几十年来,雷锋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激励着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们。&&&&&&&& && ――向雷锋学习!&&&&&&&&&&&&&&&&&&&&&&&&&&&&&&&&五&& 审美 &&面前树立一个圆形,耳旁飘过一段音乐,动物不会感兴趣,而人们会发出感叹:太美了。审美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需求之一,赋予人生许多情趣。&&&&&&&&&&&&&&&&&&&&&&&&&&&&&&&&&&&&1&& 原始美 &&人们的美感划分为原始的原始美和继发的比拟美。其中,原始美属于心理机能的一种生存欲求。&&在心理欲求中,一部分同生理基础的联系比较紧密。例如,听觉要求声波强度不可超过85分贝以上,否则会受损害。人们习惯把这些并入生理欲求的范畴。&&另部分心理欲求属于状态性要求,同生理基础的联系比较疏远,称为纯粹性心理欲求。它的对象属于事物的形式,只能引起朦胧的美丽体验。例如,心脏和大脑都有一定的节奏或频率,如果与外界声音的节奏一致,就能引发快乐的美感,而无规则的噪音令人反感。&&通觉能引起大量美感。视觉、听觉同衡觉、内脏、大脑感觉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互作用。例如,对称图形可以通过视觉引起平衡感觉,产生舒适。 &&美学上有一条定理,叫做距离产生美。其中的机制就在于,如果近距离,所得到的刺激就非常个别和强烈,不能引起通觉反映,引起的往往是清晰的生理体验,不是朦胧的心理体验。&&平衡属于原美的主要原则,演化出许多形式,诸如匀称、对称、均匀、协调、一致等。众所公认,最美的图形是圆,各个部分非常对称,从中心向四周非常均匀,达到美的极限。
[经典述评]――登徒子 人们常常把好色者称作登徒子,有什么缘故呢?&&中国古代作家宋玉,写作《登徒子好色赋》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典故,也阐述了美学原则。 &&宋玉和登徒子都是楚国的大夫。登徒子嫉妒宋玉的才华,一次对楚王说:“宋玉长得相貌堂堂,很有学识,而且很好色,所以大王一定不要让他陪您到后宫去。后宫有那么多漂亮的嫔妃,见到宋玉可能会惹出麻烦来。”   &&楚王于是召见宋玉,就登徒子的话向他求证。宋玉说:“我长得相貌堂堂,是天生的,我很有知识,是因为我勤奋好学,这些无可指责。至于我好色,则是没有的事。” 楚王问:“有什么证明呢?”   &&宋玉说:“天下美丽的女人,楚国最多,楚国美女最多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臣里。臣里最出名的美女就是我家的邻居。这位美女,增一分则太高,减一分则太矮。用了粉则显得太白,用了红脂则显得太红。她的牙齿、头发、一举手一投足,真是再美不过了。她微微一笑就迷倒了一大堆贵公子们。可是这位美女却常常透过她家的墙偷看我,足足有三年时间,我却不为心动,怎么能说我好色呢。实际上,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人。”   &&宋玉接着说:“登徒子的老婆一点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见她就迷上了,而且已经跟她生了五个孩子。”&&楚王听了哑口无言。 &&&&――本人也哑口无言。&&&&&&&&&&&&&& &&&&&&&&&&&&&&&&&&&&&& 2&&&&比拟美&&&&&&人到少年,思维已经初步形成。我们要清楚,思维也是进化的产物,属于各种感觉机能及其思想体验的系统综合。因此,原始美感紧紧附着在感觉上如同洪水一样沿着思维的平原四处蔓延,在各种思想身上冲刷自己的痕迹。&&在外部,发达的思维把许多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这种情感是对原始情感的再唤起再发展,属于回忆或联想或想像。其体验比原初的要失真,显得非常朦胧,恰巧同感性美的体验一致。这就促使人们产生异样的美感。例如,倾斜的图画会引起失衡的痛感。山峰的高大坚固可引起坚强和自尊的体验。眼里的黑色在儿童脑里也是黑色,但在成人脑中引起庄严的情感。圆形被认为完美。逼真的人像能引起关于真人的情感和对绘画智慧的赞叹。&& &&通过思维的牵引,审美几乎蔓延到一切情感和思想领域,包括文艺作品、美好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等。可以说,一切快乐的情感都属于美丽,快乐即美;一切有益的东西都称为美丽,有用即美。&&&& &&[经典述评]--曲高和寡&&一般人理解和欣赏感性美,高级者欣赏理解理性美。例如,普通人评价人,只看外貌是否漂亮;高雅者则注重对方内在的气质美,为优雅的谈吐,丰富的表情,渊博的知识所沉迷。普通人难以对古典音乐感兴趣,认为虚幻而无聊,只喜欢流行歌曲。而高雅人厌恶流行音乐,直白的语言表达和简单的旋律显得浅薄而无聊。&&战国时期,宋玉担任楚王的大臣。有一次,楚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 &&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都城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唱的有好几百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唱的少多了,只有几十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个人了。” &&说到这里,宋玉对楚郑重说道:“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只好说:我明白了。
――但愿本书曲高和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9:41 &&
&&&&&&&&&&&&&&&&&&&&&&&&&&&& 3&&&&美人&&&&&&&&&&&&&&&&&&&&&&&&&&&&&&&&&& &&&&现在,俊男美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那么,什么是美人呢?&& 第一:最美脸型&&脸面布置五官,具有多项重要功能,也是人们相互观察最直接和频繁的部位,因此相貌成为人美感的首要部分。一个人漂亮与否,主要看脸长的美不美。&&女人以柔和为美,要求曲线。女性相貌的两种典型美是椭圆和上圆下尖的半圆,即通常所说鹅蛋脸和瓜子脸。鹅蛋脸给人匀称和端庄的美感,瓜子脸给人匀称和灵活的美感。&&男人以刚强为美,要求棱角。男性相貌的两种典型美是长方脸和方脸,即通常所说的“国”字脸和“田”字脸。&&&&第二:燕瘦环肥 &&&&典型的体型是苗条和丰满,二者都美妙。体型分化为七态:
&&&&&&&&消瘦――纤细--苗条--中和--丰满--肥胖――臃肿 &&当前人们特别是姑娘们喜欢减肥,即使身材中和者也要再瘦下去。其实,丰满和苗条一样也是人们欣赏的优美体态,只要匀称就美观,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春秋。丰满给人以温暖、大方、富贵的心理暗示,体现了一种雍容华贵的美丽,一种温暖归宿的美感。在中国唐朝时期,以丰满为美。我认为,多数男人喜欢女性的丰满。&&从效果看,身材取决于骨架和肌肉的比例关系,匀称即美。有些女孩只讲究体重,不是以瘦为美,而是以轻为美,这就过分了。如果苗条到消瘦程度,瘦骨嶙峋,毫无肉感,就象凋落叶子的竹竿,显得可怜而非可爱。只能让人怜,无法令人爱。甚至有些女人为减肥而节食,患上厌食症,显得既可怜又可怕。&&目前之所以出现审美错位,偏爱苗条,在于随着经济发展,丰满肥胖者日益增加,臃肿者随处可见,就连累了丰满者。臃肿笨拙损害了相似者丰满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印象,所谓城门失火,祸及塘鱼。其实,真正减肥者是臃肿而非丰满,而那些消瘦者必须增肥。当然,减肥药的生产商要大力宣传丰满不好,反对增肥。但愿可爱的姑娘们不要中了奸商的圈套。&& && 第三:气质名片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许多爱美的女孩喜欢把工资全部买成华丽的衣服,依靠衣服来增加自己的美丽数值。这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与衣着相比,气质的美丽更动人,更持久,更普遍。气质简直是天然的名片。人们相见时,不用介绍,用眼一看,就能看出此人的内涵。 &&所谓气质,表现为通常的表情以及动作,属于内在思想力量的外在反映。当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增强,知识丰富,情绪也就会丰富、强烈和频繁,同时牵动脸部相应肌肉,长期后会固定肌肉,形成固定和典型的表情,即气质,在一般条件下也可以显示出来。例如,气质高贵的女人,平时总是摆出一副高雅脱俗,不容侵犯的表情,近似于严肃表情。即使嬉笑,总有很多严肃刻录在上面。可以说,气质是内在思想的外在反映。&&眼睛是表达气质的最好器官,因为眼睛不仅主导视觉,活动多,而且直接联系大脑,深受思想影响。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和代表不同的气质。 &&最好的气质被称作灵秀,属于高度聪明、多情又善良的综合,表现为敏锐的感觉,发达的思维,丰富的表情,明亮的眼神,正直的品德。灵秀的美女,眉目流转,顾盼生姿,风情万种,又仪态得体,矜持端庄;灵秀的美男,或儒雅深沉,淡泊内敛,或气宇轩昂,英姿勃发。&&气质美显然比生物美更保持长久,更自主发展,更能打动智慧人的心灵。如果一个人外形漂亮,但缺乏气质,表情呆滞,言谈粗陋,举止不当,只能引起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别扭情绪,亵渎了美丽外壳。
&&[经典述评1]--四大美女&&中国流传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婵和杨贵妃。这四人确实美丽,超凡脱俗,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是,不能说四人的相貌在中国女人中绝对处于前四名,也无法做出这样的历史比较。实际上,四人皆以美貌参与重大的政治事件。倘若裙下无政事,哪能头上得美名?&&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决定实行美人计。大臣范蠡在全国选拔才貌双全的美人,发现了西施。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西施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吴国因此衰落下去,后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王昭君是西汉人。传说,她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大批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东汉末年,奸臣董卓当政,手下大将吕布英雄年少。司徒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貂蝉是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愿为主人担忧,为国家排难。于是,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从此以後,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终于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杨玉环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是其儿媳妇。玄宗见后,神魂颠倒,心生爱意,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五年后,玄宗为儿子李瑁另娶妃子,接着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之,不思朝政。后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贵妃和堂兄杨国忠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二人。不过,民间传说,杨贵妃假死,后来流落到日本。 &&――可叹四大美女终究是男人的掌中之物。 &&[经典述评2]--燕瘦环肥&&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赵飞燕:名宜主,汉成帝皇后,善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在阳阿公主家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后为皇后。 杨玉环天姿国色,但体态丰腴。但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先看正史。这无从查证。今人只能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中揣度一二,或从“贵妃出浴图”中遐想万千。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谁料想,中国史上最美女人之一的杨玉环居然如此丰腴?呜呼,今天的女子倘若到了这个体重,还不早就吃上减肥药N公斤,或是上健身房N个来回了。
[经典述评3]--腹中有书气自华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董传与之相随,当时很穷困。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 &&&&――读书能够最好地培养气质,在书中可以获得极其丰富的情绪体验,远比生活中的要多,可以转化和加强气质。
&&&&&&&&&&&&&&&&&&&&&&&&&&&&&&&&4&&幸福“皇帝” && 以上我们了解了五大欲求。人类还有一大欲求叫幸福。什么是幸福?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发现,所谓幸福,是指最大或充分的快乐,标志着自己最大欲求以及全部欲求的最大满足。因此,幸福不是独立的欲求,而是以上五大既定欲求的综合。&&不同的人具有共同强烈的内在体验和不同形式的客观目标。例如,小孩把丰美的饭菜,漂亮的衣服,新奇的玩具当作幸福。普通者把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平安健康看作幸福。博爱者则把祖国的强大和同胞的幸福看作幸福。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很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这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很多,而且人们的欲求种类非常多,每人每种欲求的严重不满足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的不安不幸。&& 钱多是福吗?在当前社会,钱代表着许多财富,因此一般来说,金钱越多越幸福。当然,也不绝对。有些人担心钱多了招贼,就成为不幸了。&&幸福在客观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幸福:全而小。&&这属于多数普通人的幸福,各种基本欲求都能得到较大满足。例如,劳动有些紧张,但强度不大,还可以适当休息;工资不高,但足以养家糊口。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反对把肉体的满足当作幸福。其实,这位大哲学家错了!身体满足当然不是幸福的全部,但属于幸福的重要内容,至少属于一种。否则,小孩就没有幸福的感觉。赫拉克利特的狡猾在于把牛和人并列,仿佛承认牛的幸福就把自己当作牛了。真狡猾!&&第二种幸福:缺而大 &&个别或部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被破坏,但是最重要的欲求得到高度充分的满足,产生高度快乐,能够完全抹杀其他的痛苦,形成单纯的快乐。有些家长自己拼命工作挣钱,生活简朴,但是供养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拿到一份体面岗位,做父母的就仍然感到幸福。 && 第三种幸福:全且大&&&&各种欲求得到全面和高度满足:住高楼大厦,穿华衣丽服,吃山珍海味,行前呼后拥,拿金财银宝,获高官美名。 &&以上三种幸福,适合不同的人群和环境,相得益彰,虽然存在客观差别,但在主观体验上没有高低之分。如果让第一种人住高楼大厦,交四海名流,他们也许认为是最大的不幸。&&&&&&&&一般来说,要保障幸福,只能在种类和程度上做出选择,要么全而不大,保障所有欲求的一般程度,各方面都用力照顾;要么大而不全,保障最大欲求的最大程度,集中力量于一件大事。 &&[经典述评1]--阳光幸福&&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一天,率领十万军队征服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遇到哲学家第欧根尼正在木桶里睡午觉。亚历山大问:“我已经征服整个世界,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第欧根尼伸了个懒腰,随意地回答说:“亚历山大先生,我在休息,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这是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布衣傲王侯”的精彩对话。在第欧根尼眼里,阳光就是最大追求,最大幸福。
[经典述评2]--商人与渔夫 一个到海边度假的商人,看到一个渔夫在卖一些新鲜的大鱼,就问他捕这些鱼要花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先生,用不了多长时间,我才驾船出海几小时而已。” 商人有点困惑地说:“显然你的本事非常好,为何不多捕一点呢?” 渔夫笑了起来:“我干吗要那样做呢?我需要多余的时间做点别的事。” 商人又问:“做什么?” 渔夫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跟孩子玩耍,陪老婆睡午觉,每晚到村里跟朋友喝喝小酒,唱唱歌。我的生活过得美满又充实。” &&商人嘲笑地说:“哦,你实在是目光短浅。依我的看法,你应该每天多花一点时间打鱼,用赚的钱换一条大一点的船。不出多久,你又可以再买了几艘船,自己做老板。” 这时,商人忙拿出笔纸画着图表。“几年后,”他继续说:“与其把鱼卖给中间人,不如直接卖给加工厂,最后你可以自己开罐头厂。当然,你还必须撤离这个小渔村,在市中心找个合适的地点,你知道,你必须扩大你的市场占有率。也许你会搬到更大的城市,在那里你可以完全掌握成功且不断扩大你的生意。” &&商人稍微停顿一下,等着渔夫对他的意见表示采纳和感激。渔夫思考了一会说:“先生,这要花多久时间呢?” 商人忙着按计算机和在纸上做笔记,然后回答说:“哦,大概……十五到二十年吧。”  “先生,这然后呢?”渔夫问道。 商人说:“最后你可以很有钱的退休,选择一个你和家人想要的生活环境,比如说,你可以搬到你喜欢的小渔村住下。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可以陪孩子玩,中午陪老婆睡觉,每晚到村里和朋友喝个小酒,唱唱歌,你可以有个美满又充实的生活。” 渔夫歇了一会儿说:“先生,谢谢你给我的建议,不过我现在的生活不是这样吗?”&&――抽象地说,商人和渔夫都没有错误,都是在追求自己内心的幸福。具体看,两种幸福可能隐藏灾难。商人不停地奋斗,接触许多人事,也许会导致一些危险,如身体劳病,经营亏损,同行打击。渔夫轻松劳动,积累金钱很少,如果自己和家人遭遇大病怎么办?&&&&&&&&&&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0:13 &&
&&&&&&&&&&&&&&&&&&&&&&&& 第二章&&&&&&目的系统&&&& 中国古代有个传说:龙母生下九个儿子,各有自己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个人也不例外。主体和客体共同决定欲求的程度。越基础的欲求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人们之间的差异越小;而越高级的欲求越受到后天社会的影响,人们之间的差异越大。不过,人们的根本结构都一样,毕竟属于人类。&&比较于动物,人类欲求具有综合的特性。这丰富了生活,同时复杂了生活,让人们无所适从。其实,这些特性都具有系统性。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我们就能适宜地把握之,梳理生活。&&&&&&&&&&&&&&&&&&&&&&&&&& 一&&&&难以捉摸的感情 &&相对于生理事物,以神经为载体的感情思想富有联系和变化,从而赋予情感欲求以丰富的特性,让人感到难以捉摸。&&情感欲求具有泛化性“爱屋及乌”、求乐性“趋乐避苦”、唯强性“持强凌弱”、变化性“情随时变”、求新性“喜新厌旧”、对比性“左对右比”、发展性“得寸进尺”等七大特性。 &&这些特性发展了情感,但也充当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分就产生副作用,沦为贬义词语。&&&&&&&&&&&&&&&&&&&&&&&&&&&&&&&&1&&&&爱屋及乌&&&& &&感情泛化是指因为喜欢一种事物进而喜欢相关事物,所谓爱屋及乌。当然,也会“恨屋及乌”。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感情包括自爱、博爱和审美都是通过泛化形成的。如果没有泛化的特性,恐怕我们的感情世界象动物一样低级和狭小。&&中国著名球星姚明到美国NBA火箭队后,无数中国球迷就对NBA、火箭队以及其中队员发生浓厚兴趣。每逢火箭队比赛,中国球迷就象对待自己的球队一样关注之,评头论足,不亦乐乎!&&感情泛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例如,因为喜欢一个人,进而喜欢他的一家人;因为憎恨一个人,进而憎恨一家人。我们要保持适中程度,不能过分,该喜欢的就喜欢,该憎恨的就憎恨。从道德的角度看,我们要多爱少恨。&&&&[经典述评]--《爱屋及乌》&&感情泛化决定着人际关系。只有志同道合、满足他人所需才能笼络人心。《尚书大传•大战》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的辅左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定,感到天下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如何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爱屋及乌――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要知道,人们平时最厌恶乌鸦,认为是不祥之兆;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篱笆也厌恶。就是说,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周公说的办了,果然天下很快安定下来,西周也强大起来了。 &&――爱护也是一种征服。 &&&&&&&&&&&&&&&&&&&&&&&&&&&&&&2&& 趋乐避苦&& &&情感体验分为痛苦和快乐两个典型。痛苦情绪意味着机能损坏,所以人们要避免痛苦;快乐情绪意味着机能良好,所以人们追求快乐。其它情感都是痛苦或快乐的复杂变形。例如,恐惧意味着无法承受和反抗巨大的痛苦;愤怒意味着遭受不应有的较大痛苦;差涩意味着表现出不应有的欲望和兴奋。&&就避苦本身而言,任何人都是一样的,都不愿意无谓承担任何种类任何程度的痛苦;就趋乐本身而言,人们的一致性随着欲求层次的升高而减小,普通人喜欢吃得好穿得好,优秀者渴望荣誉权力。&& 问题是,各种痛苦和快乐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就使趋乐避苦的人生目的变得复杂化了。总的原则显然是,接受尽可能大的快乐同时尽可能小的痛苦。&& &&我们要看到痛苦的积极性。痛苦充当快乐的陪衬。缺乏痛苦的对比,快乐就显示不出珍贵,甚至消失。不饥饿的人,不会真正体验到食物的香甜;只有被卑视的人,才感到被尊重是多么幸福。如果一个人长期无忧无虑,不痛不痒,必然乏味。&&俗话说得好: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满足欲求,得到快乐,人们必须努力奋斗,必须流汗流血,必须吃苦。一般来说,痛苦代价越大,快乐成果越大。因此,从手段的意义上,我们似乎应该“趋苦”。&&
[经典述评1]--人生四大喜和悲 古代流传,人生四大喜为:&&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实,悲喜转换有时就在一瞬间。四大悲为:&&久旱逢甘霖――小雨 &&他乡遇故知――仇人&&洞房花烛夜――石女&&金榜题名时――重名&&&& [经典述评2]--给糖哲学  某个公司自从多年前成立,就骏业宏发、蒸蒸日上,但是今年的赢余由于外部竞争而大幅滑落。现在马上要过年,照往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两个月,今年只能给一个月。&&董事长担心影响员工的士气。总经理也愁眉苦脸了:“好象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吵。”   “对了!”董事长突然触动灵机:“你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到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颗一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一颗往上加。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来小道消息:“由于营业不佳,年底要裁员。” && 顿时人心惶惶了。基层的员工想:“一定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 &&但是,跟着总经理就做了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决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不致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紧急会议。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  没几分钟,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着: “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   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此非阴谋,乃阳谋也。
&&&&&&&&&&&&&&&&&&&&&&&&&&&&&&3&& 持强凌弱 &&当多个需求同时产生,既想睡觉,又想玩耍,大脑怎么办?这时,“持强凌弱”的特性就横空出世。&&&&&&&&&&&&&&&&&& &&当多个欲求同时产生时,各自的感情兴奋会同时抵达意志中心。在这里,意志最终认可的是神经兴奋的程度强弱,不是性质好坏,也不是品质高下。强者的兴奋会抑制弱者,促使意志优先照顾强者。诚如古语所言:两害相权取其小,两利相较取其大。例如,人们为了逃命而不顾一切地奔跑,摔倒后也不感觉疼痛,直到安全区域才发现摔得非常疼痛。&& &&[经典述评1]--丘吉尔的遭遇 &&有一次,丘吉尔急于去作演讲,他叫了一辆出租车。车子将他送到目的地后,他对司机说:“我在这里大约一个钟头,你等我一下吧。”司机一听便果断回绝了:“不行,我要赶回去,收听丘吉尔的演说呢。”丘吉尔一听大喜,于是重重赏了司机一笔可观的小费。&&没想到的是,司机立即改变了态度:“我想了一下,还是在这里等着送你回去吧,不管什么他妈的丘吉尔。”
&&――可见,重赏之下,不仅有勇夫,还有“叛徒”。&&&&&&[经典述评2]--乐不思蜀&&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S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S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S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现在也有人认为,刘禅是故意装傻。但当时的投降没有经过抵抗,可见刘禅的本性是懦弱和贪乐的。&&&&&&&&&&&&&&&&&&&&&&&&&& 4&&&& 情随时变&& 在不继续刺激的情况下,任何情感包括爱与恨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乃至无影无踪。这是因为,情感通过记忆形成,同样伴随遗忘。作为情感本体的神经联系,会受到自身固有代谢和外界引力的影响而趋向解体,变得越来越弱小。&&人们常说,时间是治疗悲伤的良药。另一方面,时间也是消弱亲情的毒药。如果父母和子女长期不见面,夫妻两个长期分居,朋友多年不联系,感情就会削弱。要维持和发展感情,必须经常联系。 &&[经典述评1]--猪和奶牛
猪向奶牛抱怨:你们做牛的,只不过奉献一点副产品,人们便偏爱有加;而我们做猪的,把肉给人类做火腿肉,甚至把肠子都奉献出来,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们。奶牛回答说:“大概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就不断奉献的缘故吧。”&&――各位读者是喜欢猪还是牛呢?
[经典述评2]--爱你一万年《大话西游》里周星弛有一句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许多青年男女为万年之爱而陶醉。但是,事实难以如此。 &&&&&&&&&&&&&&&&&&&&&&&&&&&&&&5&&&&喜新厌旧
&&对此,传统观念颇有微词。其实,喜新厌旧属于生命的必然,并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情感思想具有两个关键特点:&&第一,情感思想会变成印象记忆,储存在大脑的神经系统中。相比之下,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进而同化和异化,不留下痕迹。&&第二,特定的情感思想印象会被确定在特定的部位。例如,视觉区位于两个半球枕叶的皮质内,听觉区位于两半球的外侧 。这一方面梳理了各种思想,同时必然局限了相同刺激的大量进入。 &&开始,某种感情刺激到达特定区域,形成情感印象和需求。例如,当人吃了一次美味后,会念念不忘,要求再次品尝。后来,当相同情感刺激的频率和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情感印象变得十分发达,占据和充塞了应有空间,已经无法容纳更多情感。这时,情感要求降低甚至停止。 &&当陈旧情感刺激再次发来时,遭到拒绝,被迫向四周胡乱发射,冲击了神经系统,引起痛苦情绪。这就形成厌旧心理。好像往轮胎里充气,越来越难以打气;如果强行,反而导致爆胎。&&事情到这里没有完结。由于人的基本机能仍然存在,仍然产生欲求,既然陈旧刺激无法满足,只好寻求崭新刺激。这就形成喜新心理。例如,人经常吃馒头后思想会发腻,但身体不会发腻,身体会把营养分解掉,不会积累痕迹,仍然产生食欲。这就迫使思想寻找新的替代者如米饭。当吃腻米饭后,人又喜欢玉米。&&&&&&&&&&&&&&&&&&&&&& &&喜新厌旧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可以造成陈旧物品的浪费。它还具有积极意义,引起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人们品尝到更多的快乐,提升生活水平。喜新厌旧不仅引起对象的更新,还引起内容的更新。当吃饱喝足后,人喜欢荣誉等新情感的刺激,喜欢施舍帮助他人。 &&更新不必完全,可以更新东西的部分特性。例如,吃腻了馒头后,可以把馒头烤着吃。自然度过一段时间后,陈旧情感印象会随着生理代谢而瓦解,不再拒绝甚至渴望旧刺激。人们可以重温旧情。&&&& &&[经典述评]--东方朔娶妻&&东方朔在中国历史上是智慧的化身,游戏人生的典范,他毛遂自荐当了汉武帝的太中大夫,却总感觉怀才不遇,不满汉武帝给他的待遇,声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东方朔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他利用他的聪明把汉武帝哄得高兴得不得了,也把他看不上的权臣玩得不象个人样子。&&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智圣,在婚姻观上大大有异于常人。《史记》记载:“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说这位东方朔娶妻有三条铁律:一是专娶长安女子,二是专娶小美女,三是一年一换。皇上赏给他的财物,他全部用来打发旧美女,迎娶新美女。 &&――可见汉朝初期的风俗非常开化,不象后来那么封建。当时汉武帝的母亲在进宫之前,已为人妻并育一女。 &&&&&&&&&&&&&&&&&&&&&&&&&&&&&& 6&& 左对右比
&&通过对比情感,人们可以体验不同的感情差异,从而影响既定结果。向强者对比效仿,是攀比,相反就是向弱者的炫耀。 &&例如,儿童发现自己的吃穿比伙伴好,就自豪,反复炫耀,反之则自卑,产生羡慕乃至妒嫉。人们看着百万富翁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驾豪华轿车,住高档别墅,心里难免酸溜溜,发出一声声叹息;同时对照拾荒者的肮脏,建筑民工的辛苦,心里可以喜滋滋,生出一阵阵感慨。
有个学者发明一套俗语:妻不如妾,妾不如裨,裨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此语话粗理不粗。&&对比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意义。通过与强者的比较,主体可能奋发图强,后来居上;还可能攀比跟风,盲目浪费;还可能自认弱小,无奈绝望。通过与弱者的比较,主体可能狂妄自大,不思进取;还可能知足长乐,节俭辛勤;还可能同情怜悯,施舍奉献。因此,主体要适中比较,防止偏颇。 &&一些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情况不满意,对改革大发牢骚,认为物价上升,钱不值钱了。其实,钱本身没有价值。人们判断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标准应该是货品而非货币。虽然物价上涨,但工资也上涨,关键是我们得到的产品越来越多,享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改革之前恐怕许多家庭不能天天吃肉,现在呢?!人们的自利思想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小的损失,这样完美的事情很难办。&&
[经典述评]--珍珠翡翠白玉汤 提起“珍珠翡翠白玉汤”这道菜,民间有个妙趣横生的传说,生动演绎了感情特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为活命,父亲把朱元璋送进庙堂当了和尚,以此混口饭吃。谁知寺庙里和尚等级森严,幼小的朱元璋仍是受饥挨饿,只好到寺外化缘维生。一次,一连三日粒米未进,朱元璋饿得饥肠咕咕,举步艰难。恰遇一富家喜庆,老厨婆见朱元璋饿得奄奄一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见主人不在,忙将碗盘中的残羹剩饭和青菜豆腐倒进锅里烧热给朱元璋吃。朱元璋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感觉美好,回味无穷,就问老婆婆是什么菜,老厨婆答道: “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即米饭粒,翡翠即青菜叶,白玉即豆腐块)。&&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还经常思念着那位老婆婆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妙之味,把那位老婆婆请到京城去,让她再做这道菜。朱元璋吃后,觉得平淡无味,没有以前那么鲜美爽口,就问: “婆婆做的汤怎么没有从前那么美妙好吃了?”婆婆笑说: “饥者食味美,如今你当了国君,食尽天下美味佳品,那汤只是普通百姓家的家常食品,怎抵皇家御膳美味……”&&朱元璋恍然大悟。为了不忘过去的苦难和黎民百姓对他的恩情,朱元璋让御厨常给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吃。这道菜一直流传至今。
――的确,人的体验会随着自己的改变而改变。
&&&&&&&&&&&&&&&&&&&&&&&&&&&& 7&& 得寸进尺&&&&这表明人们不会彻底满足自己的需求,总是在一般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级的境界,取得发展,更上一层楼。 &&发展的原因在于:&&第一,前面已经提到的喜新厌旧和攀比思想。&&第二,这是主要原因,在于满足的程度从一般到极限存在巨大空间。平常所谓的满足属于一般满足,还需要极限满足;尽管越来越困难,仍然吸引人们前进。以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住个50平方米的楼房就知足了,现在则渴望两倍的面积甚至大别墅,大庄园。以前只要吃好住好就满足了,现在则渴望娱乐和旅游。 &&得寸进尺既促使某些人进行更大发展,赢得更大成功,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促使某些人贪婪无厌,所谓人心不足如蛇吞象,蹬着鼻子上眼。因此,人们要妥善处理自己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既不要过大,能力难支,功败垂成,造成悲剧,也不要过小,大材小用,碌碌无为,浪费自我,同样属于悲剧。
&&[经典述评1]--得陇望蜀&&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二人自立为王,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岑彭又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光武帝又派大将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鹄之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