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相似性,什么的一致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了解下地质行业的祖师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付出,了解下地质行业的祖师爷青枳科技百家号给大家简单介绍19位地质学家,后人都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再次探索、创新!宝石级锰铝石榴石1、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2、章鸿钊(1877—1951) 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3、丁文江(1887—1936) 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4、李四光(1889—1971) 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5、翁文灏(1889—1971) 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6、赵亚曾(1898—1929)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7、斯行健(1901—1964) 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8、朱森(1902—1943)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9、阿格里柯拉(GeorgiusAgricola,1494—15) 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10、史登诺(NicolausSteno,1638—1687) 丹麦籍解剖学家、地质学家. 在著名论文《天然固体中的坚硬物》中,曾提出关于生物地层学的原理性创见. 认为含化石的地层是地球史的记录;若化石生物与现代海洋生物相似,证明所在地层为海洋沉积;以此类推也可得出陆相沉积. 这是最早的岩相概念. 以直观方法建立了地层学的三个定律,因而成为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早的奠基人.11、赫顿(JamesHuton,1726—1797) 苏格兰地质学家.对地球上的花岗岩、沉积和地层的不整合进行了观察,认为花岗岩等是熔融岩浆冷却的产物,整个地球经过了多次造山—夷平—沉积—造山的循环. 因同水成论对立,后人将观点称为火成论. 他还提出均变论的假说. 这对将经典地质学由猜想变为科学有重要影响. 因而被称为“近代地质学之父”。12、魏尔纳(AbrahamGotlobWerner,1750—1817) 德国地质学家,水成论派的创始人. 他将萨克逊地区的地层作了划分,并推断这种划分适用于全球的地层,称之为“万有建造”。认为火山岩是水生岩的派生物.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曾引起人们研究地层层序的兴趣,从失败中获取教益,导致了生物地层学的发展. 他还对描述矿物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3、霍尔(JamesHal,1761—1832) 英国地质学家. 他通过将玻璃、天然岩石和碳酸盐加热熔化、冷却的实验,证明了赫顿的火成论观点;并认识到因冷却速度不同而造成同成分的物质有不同的面貌. 他还对粘土层作侧向挤压,进行褶皱作用和逆冲作用的实验. 因而被称为“实验地质学之父”。主要著作有《关于暗色岩和熔岩的实验》和《表明压力影响热作用的一系列实验的报告》。14、居维叶(GeorgesLéopoldChritienFrédéricDagobertGuBvier,1769—1832) 法国生物学家、地质学家. 对地质学的最大贡献是奠定了古脊椎动物学的基础;在巴黎盆地的白垩纪、第三纪以至第四纪晚期的研究方面也颇有贡献. 他反对魏尔纳的观点,认为化石与现代生物间的关系完全被割断,因而成为灾变论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巴黎周围矿床地理学和有机物遗体的研究》和《关于化石遗体的研究》。15、史密斯(WiliamSmith,1769—1839) 英国地质学家.1835年获达布林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称号.对地质学的主要贡献是:1.发现了地层层序律;2.确定了化石鉴定法则;3.确定了英国中生代地层的层序;4.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张英格兰、威尔士地质图.1816年出版《用生物化石鉴定地层》一书,为地层学的奠基之作.16、莱伊尔(CharlesLyel,1797—1875) 英国地质学家. 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地球自然过程和地质动力的“古今一致性”和“将今论古”这一现实主义方法的有效性,从地质学中排除了宗教因素;指出导致无机界变化的各种主要动力,来自水成作用和火成作用,表述了各地质动力对地球表面的改造作用,奠定了动态地质观的基础. 并根据英、法、德等国的其他地质资料,编制了一幅《始新世以来欧洲海侵区域图》,对古地理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名著《地质学原理》中,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规律作了较好的描述.17、丹纳(J.D.Dana,1813—1895) 美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 在研究北美地质构造时提出了“地槽”的概念. 指出地槽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一定的阶段,沉积层本身因侧压力作用发生褶断,同时深部岩浆乘虚而入,并引起变质作用. 他的论述导致了地槽学说的形成,成为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领域之一. 对欧洲和亚洲的构造地质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地球火成熔融状态冷却的地质效果,因而成为固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18、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1905) 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 主要研究地貌学,强调区域性原则对地理学的重要意义. 曾七次在中国调查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和构造线分布等,提出了中国黄土风成的假说. 著有《中国》(三卷)、《中国地图集》等.19、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0—1930)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1915年出版《海陆起源》一书,成为新地球观的经典著作.1919年到德国海洋观察气象试验站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探索大陆漂移问题,于1920、1922和1924年三次再版《海陆起源》一书,向占统治地位的固定论提出挑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青枳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科普科技知识用心来听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朝鲜半岛的成因机制
已有 4538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朝鲜半岛,成因,郯庐断裂,大地构造,大陆漂移,裂解|
朝鲜半岛的成因机制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Korean peninsula(本文主体为2014年第七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报告内容)梁光河一句话摘要:朝鲜半岛是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活动,从中国大陆被撕裂后裂解漂移出去到达当前位置的,渤海和黄海也由此生成。 & &朝鲜半岛是一个很特别的半岛,它与中国北方大陆密切连接,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试图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新解释。一、朝鲜半岛研究概况朝鲜半岛从地质构造上来讲包括三个地块和两个结合带(图1)。三个地块分别是:(1)狼林地块(2)京畿地块(3)岭南地块两个结合带是:(1)临津江带(2)沃川带图1 朝鲜半岛区域地质概图(据杨金玉,2009)关于朝鲜半岛张文佑(1983,1986)很早就给出了一个构造模式,该模式可以归结为三点:(1)朝鲜半岛归属于中朝断块;(2)昆祁秦褶皱系为扬子和中朝断块在中国大陆的结合带;(3)中朝与扬子在朝鲜半岛西侧海域内为断层接触。刘光鼎和朱夏(1992)基于地球物理场也给出了另外一个构造模式。基本观点是:大别-临津江结合带、江绍沃川结合带分隔开了华北、扬子、华南块体。把狼林地块归中朝板块、京畿地块归扬子、岭南地块归华南。其后有很多研究人员持相似的观点,仅结合带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目前关于朝鲜半岛的成因模式至少有6种(杨金玉,2009 ),它们大体都是在上述2种模式上的改进,分别是:(1) Yin An 等(1993)提出的构造模式;(2) Oh Changwan 等(2006a)提出的构造模式;(3) Zhang Kaijun 等(1997)提出的构造模式;(4) Chang Kihong 等(2001)提出的构造模式;(5) Ishiwatari Akira 等(2001)提出的构造模式;(6) 郝天珧等(2004)提出的构造模式朝鲜半岛的地质构造在诸多方面和我国华北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岩石学证据表明朝鲜半岛和华北具有相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地质演化(钱祥麟,1986;Lee,1987;Peak,1993;翟明国;200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翟明国院士数年前就提出朝鲜半岛和华北过去应该属于同一个陆块,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朝鲜半岛上平南盆地和太白盆地与华北有相同的沉积层序和沉积特点,古生界都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因此推断朝鲜半岛和华北在晚古生代之前属于同一陆块(翟明国,<span style="color:#c0)。黄海东缘断裂与济州岛南缘断裂以及青岛-五莲-荣成断裂组成了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的’Z’型边界(万天丰,2003)。根据在朝鲜半岛京畿带前寒武纪岩石获得有230Ma高压多硅白云母Ar/Ar年龄,将临津江带和京畿杂岩带大部作为苏胶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命名为苏胶-临津造山带(任纪舜等,1999)。根据重力场和地震层析成像,朝鲜半岛西侧黄海地区属于扬子块体,东侧整个朝鲜半岛属于中朝块体,扬子推覆于中朝之上(郝天珧,2008)。韩国也有学者认为这里存在一条断层,但解释为转换断层(Chang,2001)。翟明国和郭敬辉的研究表明(翟明国等,2007 ):(1)朝鲜半岛的3个陆块,具有与华北克拉通相似的变质基底,即主要陆壳的形成是在2 500~2 800 Ma期间;古元古代岩石组合非常相似;并经历了1 850~1 900 Ma的强烈的变质事件,有大量同期的花岗岩侵入。(2)在古元古代晚期和中元古代早期,发育了非造山侵入岩浆岩组合,以及与华北辽东地区可对比的中元古代裂陷槽。(3)朝鲜半岛的古生代沉积盆地与华北有相同的沉积层序和沉积特点。(4)京畿陆块西南部的洪城杂岩有榴辉岩-超镁铁岩组合,围岩是花岗质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具有900~1 000 Ma的成岩年龄,以及~230 Ma和~400 Ma的变质年龄。可以说明朝鲜半岛出露有与苏鲁造山带或者秦岭造山带类似的岩石。 朝鲜半岛三个地块( 狼林、京畿和岭南地块)从基底到盖层具有与华北克拉通相似的岩石组合、地层古生物及地质演化特征(Zhai et al. , a, Kim et al. , 2001; 万天丰, 2001; Sag ong etal. , 2003; Jeong et al. , 2000; Choi et al. ,2003;唐贤君等,2010) 。朝鲜半岛两个主要古生代盆地(平南盆地和太白山盆地) 与华北同时期盆地在沉积学、地层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各代表性时代地层接触关系均具有可对比性(Lee and Lee, 2003; Jeong et al. , 2004;Kim et al. , 2005; Zhai etal. , 2007a; Kwo n et al. ,2006; 李忠等, 2009) 。临津江带和沃川带均为板内构造带(马寅生等, 2007; Lee et al. ,1998) 。杨志坚等(1985)从七个方面的详细论述表明,朝鲜半岛和我国的华北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构造和地质背景,这七个方面分别是:(1)大地构造对比一致;(2)前寒武纪岩系相似;(3)古生代沉积地层和化石相似或相同;(4)岩桨岩与矿化特征相似(胶东半岛燕山早期花岗岩类, 不论岩石性质、侵位年代、岩体规模、岩石类型, 与京畿地区的大宝期花岗岩类基本一致的。特别是与“玲珑期花岗岩”有关的含金石英脉, 东延过黄海后, 即为著名的“朝鲜型含金脉”)。(5)构造运动与古构造线方向一致;(6)航磁场和重力场延展能很好衔接;(7)古地理分带一致。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朝鲜半岛与中国华北大陆为什么如此相同?难道是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如果是从中国大陆裂解漂移出去,那么其裂解漂移模式和动力机制又是什么?二、朝鲜半岛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十大证据这里我们给出一个朝鲜半岛新的成因模型,那就是朝鲜半岛是从中国大陆裂解漂移出去的,因此与中国大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个模型印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之前,我们需要对朝鲜半岛进行地块分割(图2),将它们分割为块体A和B,分割依据包括两个方面,(1)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突变,(2)地形地貌特征突变。块体A的西侧以郯庐断裂为界。图2朝鲜半岛区域地块分割图下面分别用十个证据说明,朝鲜半岛是从中国大陆分离漂移出去的,这十个证据分别是:1 地块外形复原吻合良好(图3,4);2 地块地形地貌复原吻合良好(图5);3 地块地质图复原吻合良好(图6);4 火成岩的分带及延伸的一致性良好(图7);5 重力和磁异常分带一致性衔接良好(图8,9);6 朝鲜半岛裂解漂移后的尾迹及前方山脉符合新大陆漂移模型特征(图10,11);7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部大陆矿带一致性(图12),特别是北朝鲜及辽宁东部与胶东半岛都具有丰富的金铜矿资源,而韩国与中国的青岛到杭州湾都是贫矿区(以煤系地层为主);8 郯庐断裂复原后金刚石矿和煌斑岩吻合良好(图13,14);9 郯庐断裂复原后金刚石矿中橄榄岩的年代和矿物成份分布的一致性良好(图15,16);10 日本2011年9级大地震引起的同震位移表明朝鲜半岛位移大而中国大陆位移小,说明黄海还在裂解中,而且横切朝鲜半岛的地质剖面存在北东向的逆冲和推覆构造(图17,18)。也许有人说朝鲜半岛出露大量岩浆岩,而华北没有,因此对比不上。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随着朝鲜半岛被拉开,南黄海和北黄海、以及长江以北的华北自白垩纪到新生代一直处于沉降中,其间发育了多个巨厚(数千米)的新生代盆地。因此华北的花岗岩应该都沉入地下深处,它们和朝鲜半岛当然无法对比。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也说明朝鲜半岛的分离主要发生在新生代。图3朝鲜半岛块体外形复原图(据谷歌地图修编)图4朝鲜半岛和日本块体综合外形复原图(据谷歌地图修编)图5朝鲜半岛块体地形地貌复原图(据美国NOAA修编)图6朝鲜半岛块体地质复原图(据世界地质图修编)图7南黄海及周边火成岩分布(据杨金玉,2009修编)图8朝鲜半岛区域重力异常分带(据李庆谋2013修编)图9南黄海-东海海区航磁等值线图(据杨志坚,陈玉华,1985)图10朝鲜半岛裂解漂移后的尾迹(据谷歌地图修编)图11朝鲜半岛裂解漂移后的尾迹及前方山脉(据NOAA修编)图12朝鲜半岛与中国东部大陆矿带一致性(据谷歌地图修编)图13 郯庐断裂区域地质图及特种岩矿分布(据中国地质图修编)图14郯庐断裂综合复原图(据中国地质图修编)图15 橄榄岩的位置及年代分布图图16 地幔橄榄岩镁元素分布特征图17 日本9级大地震引起的同震位移表明朝鲜半岛位移大而中国大陆位移小,说明黄海还在裂解中图18 横切朝鲜半岛的地质剖面存在北东向的逆冲和推覆构造 & &以上10项证据都指向朝鲜半岛应该是从中国大陆裂解漂移出去,如此多的证据不可能是巧合。这种裂解和漂移的模式和动力机制是怎样的呢?三、朝鲜半岛裂解漂移新模式朝鲜半岛在裂解之前处于欧亚板块被印度板块挤压所形成的下地壳流上,也就是说朝鲜半岛陆块下面岩浆上涌,因此朝鲜半岛在漂移过程中,只有很薄的陆块(估计大约有2到5公里深度甚至更小)发生了裂解漂移,因此使得朝鲜半岛以一种特殊的类似双体船的模式发生裂解和漂移(图19)。两端由于切割较深,引起岩浆上涌,形成南、北两个岩浆带。而块体中间以一种近似水平的状态滑过当前的黄海地区,在黄海仍然留下了两个古老的盆地(南、北黄海盆地)。证据是在黄海的地震勘探剖面上存在T2区域不整合界面(实际是T2到T4),该界面就应该是朝鲜半岛滑过黄海的切削滑动面(图20)。该界面之上的沉积物Q+N应该是朝鲜半岛滑过后新的沉积物。这个逻辑很简单,那就是这个比较水平的T2区域不整合面只存在于黄海地区,在东海和南海并不存在。因此我们不能说在十几个百万年这个较近的时期,东海、南海和黄海被什么东西割裂开了,而只能用这个模式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双体船的运动模式?道理很简单,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存在古老的岩层PTPZ,因此密度大更重,而中间以密度较小较轻的花岗岩为主(图19右下。图19 朝鲜半岛裂解漂移的双体船模式图20 黄海地区地震勘探剖面(据杨金玉,2009修编)四、朝鲜半岛裂解漂移动力机制朝鲜半岛的成因机制到底是怎样的?根据,形成的巨大压力,结合印度板块向北的强力挤压,使得欧亚板块东缘裂解(被掰开),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构造发展格局(图21),并提供了动力使得及。同时也由此引发了。特别是原来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西部的一个长条形陆块向北漂移到达当前的位置并与欧亚板块拼合,形成当前的锡霍特山脉。锡霍特陆块在与欧亚板块拼合过程中发生碰撞,对欧亚板块边缘产生了巨大的北向(剪切)推力,由此加速了我国东部的裂解,并使得郯庐断裂发生新一轮的走滑活动(图22)。图21欧亚板块东缘受力示意图及锡霍特陆块漂移图(据任纪舜等,2013修编)图22欧亚板块东缘受力示意图及锡霍特陆块漂移放大图(据任纪舜等,2013修编)图23 欧亚板块宏观受力示意图(据嵇少丞修编),图中黑色箭头分别和表示印度板块向北的推动力、欧亚板块从大西洋裂解漂移的推动力和北美洲板块软碰撞推动力。说明欧亚板块东侧整体处于一个涨裂环境下。总之,朝鲜半岛的成因机制是和郯庐断裂的成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朝鲜半岛是从中国大陆分离出去的。这只是理论上的意义,实际应用中还有现实的意义。比如我们从胶东半岛与朝鲜半岛的裂解可以推测辽宁东南部(丹东地区)也应该有金矿富集带,因为在分裂之前它们处于一个地块上,而且北朝鲜也具有与胶东半岛同类型金矿。这为矿产资源的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阅读下面链接中的文章也许会改变您很多看法:探密地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梁光河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河世纪4大陆漂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