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太极八卦图图的历史故事,越多越好,伏羲的除外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伏羲的故事..."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伏羲的故事..."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甘肃省的天水 陇南一带。伏羲聪慧过人,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1],用其表示道 ,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近年来,海内外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江 泽民总书记来天水视察,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    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现在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乃确实不可易。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此说即为伏羲女娲再造人的传说大略。又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六章中有:「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中里面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至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他们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  而在这之后,伏羲为了人类的未来着想,从而与妹妹【女娲】结婚,开始不计辛劳地繁衍后代,才有了现在的人类。应该说,伏羲才是人类的父亲,而开天地的盘古,对于伏羲来说,只是创造了伏羲,并不是创造了人类。  传说洛神为伏羲的小女儿,宓妃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伏羲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获得了众多年轻女子的青睐。许多部落的女首领纷纷追求伏羲,想获得他的人种。但是,伏羲却在众多女子之中惟独看上了凤姓姑娘女娲。女娲与伏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但与伏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女娲姓凤。他们虽然以兄妹相称,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期,各民族部落就有明确的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为婚。古史中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实属神话传说。  公元前7744年,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前往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与女娲完婚,时年伏羲31岁,女娲16岁。  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  于是,伏羲立都于榆中,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政权。  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号罗奉。  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位。  罗奉二年(戊寅,前7723),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风雨表。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用八索判断方向(地维)为历法天象总管,掌握祭天权,其权位仅次于伏羲。  罗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青龙第一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位360度。以每月为36日,每年为10月,每年360日。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90日,每节45日,总共360日。  罗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并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  罗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  罗奉六年(壬午,7719),夏四月初三日,天降暴雨,一连下了三十天,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直至水势减小时才通过山地转移,逃往秦岭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罗奉七年(癸未,前7718)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  罗奉八年(甲申,前7717),伏羲迁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并在此修筑城垣。但不久又因洪水逼迫离开陈仓,率族人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进入华胥氏族的领地。华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华县一带。伏羲女娲氏居住在华山牛鸠原、枣香河一带。  罗奉九年(乙酉,前7716)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女娲则居住在离此不远的栗家原。同时在枣香河东西两岸建盘东寨和盘西寨,在盘西寨栽植梭罗神树,以祈求太平。  罗奉十年(丙戌,前7715)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以乾头塬台坝为祭天中心,在西华之西另设西章天象台,实测推算日月失序。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日数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为年与年之间的过度期,称作过年。  罗奉十二年(戊子,前7713),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这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日全蚀和月全蚀同时发生,天地黑暗,万民皆惧。女娲认为是天道不满所致,她亲临王屋山顶峰,设坛祭天,采山上石洞中五彩石布成东西南北中五宫阵容,于中宫积柴草引火燎祭离火太阳,以表对上天的诚意。果然没多久日蚀和月蚀便完全解除,日月运行如初。于是女娲向伏羲建议重新颁布了补天历,规定新历每年仍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六日,过年补天五日,全年合计三百六十五日。同时还下令在王屋山下重建凤城,再立大风雨表。天柱复生,四极重立,通天表木又成,因坛而背方州,因圜而抱圆天,盖天观测系统又重新运作起来。后来古人把这件事神化了,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 览冥训》)。好事者便据此把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了神话。  罗奉十三年(己丑,前7712),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他细心观察龟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图》、《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了太极原理,始作《太极图》。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于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郑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东巡狩登泰山观天下,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  罗奉十四年(庚寅,前7711),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其歌分为八个章节,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罗奉十五年(辛卯,前7710),伏羲移居宝丰(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其族人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封弇兹氏于磁山,居磁州(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封雷祖氏于兖州泽,居住在兖州(古济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南荥阳市至山东东营市一带)。封华胥氏于华山,居住在华阳(今陕西泰岭以南)。  罗奉十六年(壬辰,前7709)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罗奉十八年(甲午,前7707)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市南80公里),终年68岁,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尊号羲皇。后世又被追尊为泰皇、人皇。      【伏羲的传说】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 “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点击排行当前专题: |
伏羲简介,伏羲有哪些神话故事?伏羲八卦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教会了人们渔猎,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简介,伏羲有哪些神话故事?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图: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伏羲八卦图:中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日15:17 来源:
▲伏羲画八卦图,选自《中国测绘史》
  所谓“传说”,大多指“民间长期流传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尽管有其幻想和神化的部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尤其是在原始时代,尚无文字更谈不上传记,只能是口头流传记述,其中不乏真实的内容。如关于伏羲氏的传说,最早就是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这段传说不仅传述了一段较为流畅的史前文化,而且传承下了人类文明的瑰宝,原始地图的开山之作——伏羲八卦图。
  伏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由于他参与并指导了人们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又有宓羲,包牺(羲),庖羲、皇羲的叫法,还有的说伏羲就是太皞。相传伏羲与女娲为夫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石室等地均藏有伏羲持矩,女娲执规的人首蛇身交尾的画像。《宋史·方技传·韩显符传》中,也有“伏羲氏立浑仪,测北极高下,量日影长短,定南北东西,观星间广阔……”之说。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原始的测量形态。
  伏羲氏画八卦的形态、方法和地点也有多种说法。《补史记·之皇本纪》有“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太平御览》有“伏羲”坐于方坊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汉书·五行志》有“伏羲氏维天而望,爱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河南府志》有“伏羲时,龙马负于河,背有……,伏羲则之以画八卦。”以上几种说法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伏羲氏时期的“八卦图”,确是伏羲氏所画。
  后人对“八卦图”也有多种解释,有的人认为“八卦”的八种符号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象形文字,反应了八种自然现象。有的人将伏羲“听八风之气”和八卦与八个方向相联系,即乾为南,坤为北,震为东北,巽为西南,坎为西、离为东、艮为西北、兑为东南。也有人认为“八卦”的八个符号代表了八个季节,据《辞源》对“八风”释义推定季节为:“广莫为冬至,条风为立春,明庶为春分,清明为立夏,景风为夏至、凉风为立秋、阊阖为秋分、不周为立冬。”以上几种说法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原始的象形文字;另一种认为它是表示天地万物的原始图画。至于传说伏羲氏时有形象似马的龙在黄河上出现,背负着“河图”(即龙马负图之说),传说中的河图,后人认为可能是一种作为吉凶符验的图谶,不含地图意味。伏羲八卦图无论认为它是原始的象形文字还是原始的图画或地图,二者都不矛盾。因为原始的象形文字也应起源于原始的图画,而原始的图画和地图又很难分开。后人对八卦的多种解释又恰恰都没离开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人类对它的初步认识。从地图作为人们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工具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角度看,八应该就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原始地图。
  宋代沈括所发明的缕悬法指南针,所用代表二十四个方向的除八天干、十二地支外,还有四惟(乾、坤、巽、艮)而“司南”和“地盘”则是以八卦代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这就说明了八卦与测量方位的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八卦释文中有“八卦及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动植物和人身等,仿其形……”这也证明了伏羲八卦图为我国最早的原始地图。
《》——泰卦第十一(摘要)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通畅、平安的意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后相因自然而然的生成系列,同时也表示此二者虽然看起来相反而实际上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成。儒家一贯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个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是循礼而行的宗旨所在和趋向目标。另一层意思是说,美的理想应该是礼与和的有机的统一,单有礼的节制而无和的融洽不能叫美,反过来看,单有和的融洽而无礼的节制,也不能叫美。《》站在阴阳哲学的高度对儒家的这个理想进行理论上论证,依据履卦的卦象阐明秩序性的原理,依据泰卦的卦象阐明和谐性的原理,明确指出,阴阳两类势力由秩序发展而为和谐,关键在于此二者结成了一种交通往来的关系,而不是上下隔绝,否塞不通。从泰卦的卦象看,乾为天,坤为地,天本在上而来居于下,地本在下而往居于上,这种天尊地卑的位置的互换有利于阴阳二气交通畅达,往来无阻,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这是宇宙自然所普遍遵循的规律。社会人事的情形也同样如此,作为统治者的君主高高在上,作为被统治者的臣民卑处于下,如果把这种等级之分的秩序僵化固定起来而不交通往来,就会使二者的关系矛盾对立,相互斗争,永无宁日。整个社会缺乏共同的组织目标,无法形成“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整体,所以必须进行位置的互换,君主屈尊就下以体察下情,臣民地位上升以使下情得以上达。这种位置的互换是一个“小往大来”的动态的过程。“小”指坤阴,“大”指乾阳,“往”是向外,“来”是向内,乾之三爻由上而下居于内卦的位置,坤之三爻由下而上居于外卦的位置,乾为健,坤为顺,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所以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这种“小往大来”的动态的过程之所以吉祥亨通,是因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发展趋势。从《》的阴阳消长之理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群体不能只有君子而无小人,也不能只有小人而无君子,此二者作为对立的两极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共同生活于社会的统一体中,乃古今之常道,天理之本然。如果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善的积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则能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融洽,此之谓治世。反之,如果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恶的消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就会激化社会的冲突意识,破坏社会的和谐融洽,争夺不已,相互伤害,而成为乱世,因此,泰卦由“小往大来”而形成的总体形势,具有阳刚之德的君子在内健于行事,秉承阴柔之质的小人在外顺以听命,正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治世,其发展前景吉祥亨通,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是最大的阳,地是最大的阴,“天地交”是说阴阳二气交通往来,双向互动,由此而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调适畅达、永葆蓬勃的生机,这是宇宙自然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称之为“天地之道”,“天地之宜”。社会人事的经营管理也应该遵循这种普遍规律,以“天地交泰”作为最高的理想目标,从事“天工人其代之”的努力。“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后”指君主,“财”即裁,“财成”,通过裁断决定而使之成就,“辅相”,辅助参赞,全句是说,君主是国家管理的最高决策者,从泰卦的卦象中领悟到“天地之道”与“天地之宜”的普遍规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财成”、“辅相”的工作。正是由于主观的人事努力遵循了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领导的功能,左右民生,治理天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八卦图速查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