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短剑

揭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10大酷刑:令人生不如死!
导读:第十名:绞刑。虽然绞刑至今在法国外籍军团仍被沿用,但是其实风靡一时的绞刑现在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合法的。其实绞刑就是勒住脖子使人窒息而死。它也可以用来勒断人的脖子。绞刑曾经一度在西班牙被使用,直到1978年西班牙废除了死刑之后,绞刑在西班牙变得不合法了。绞刑通常是犯人被困在椅子上,然后执行者拿一根金属条绕在犯人脖子上,慢慢的勒紧直至犯人死亡。在一些地方的绞刑里,通常还会在金属条上装上一颗钉子,这样在勒住犯人脖子的时候那颗钉子就能插入犯人的脊柱。犯人在执行绞刑的过程中可能会
第十名:绞刑。虽然绞刑至今在法国外籍军团仍被沿用,但是其实风靡一时的绞刑现在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合法的。其实绞刑就是勒住脖子使人窒息而死。它也可以用来勒断人的脖子。绞刑曾经一度在西班牙被使用,直到1978年西班牙废除了死刑之后,绞刑在西班牙变得不合法了。绞刑通常是犯人被困在椅子上,然后执行者拿一根金属条绕在犯人脖子上,慢慢的勒紧直至犯人死亡。在一些地方的绞刑里,通常还会在金属条上装上一颗钉子,这样在勒住犯人脖子的时候那颗钉子就能插入犯人的脊柱。犯人在执行绞刑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极度的痛苦而抽搐,直至死去。所有绞刑中最极端的版本就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所使用的。绞刑的最后一次被使用是1977年得José Luis Cerveto。安道尔是世界上最后一废除绞刑的国家,它在1990年正式废除绞刑。然而据印度作家同时也是法律专家的Parikh说其实绞刑在印度仍然非常普遍。世界各国均曾以绞刑处决犯人。多数情况下,受绞刑的都是平民百姓(贵族多用斩首),因此使用绞刑被当作是不荣耀的象征。至于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犯很多都以绞刑处死,是由于他们罪大恶极,令人发指。在中国历史上,绞刑通常不是最低级的死刑。正相反的是,高官皇族为保留全尸,通常会要求自缢赐死或绞刑处死,而不是可能导致身首异处的斩首。现在多用枪决。英国曾以问吊作为其车裂刑的第一步,而犯人不会在此阶段中死去。历史上的绞刑有很多种:第一种是让犯人爬上椅、桌、火车、马或梯,在其脖子上套一根与直角形支架或树枝相连的绳子,然后抽掉支撑物使其悬空。这种方法最通俗,也是历史上广泛采用的,犯人死得缓慢,也很痛苦。第二种是将活套套住犯人,把绳子穿过滑轮或滑槽,然后使劲拉绳将犯人从地面吊起。犯人实际是被勒死的,美国的“三K党”处私刑时偏好这种方法;中东的伊斯兰国家的公开绞刑也是这般执行的。第三种是经英国人改进后被认为是比较人道的,但需要一些设施:一个固定在某高度的脚手架、一块可抽动的木板。执行时一抽板,犯人的身体便落下,一般说来他的颈椎就断裂了,结果导致窒息和脑部贫血,顶多几分钟犯人便呜呼哀哉。第九名:船刑。船刑是古代波斯的一种酷刑,它旨在把人慢慢折磨死。在船刑中犯人的背会和船绑在一起,双手和双脚还有头都会腾空。犯人会被要求喝下牛奶和蜂蜜,然后被送到痢疾的高发地区,接着犯人的身上也会被涂满蜂蜜和牛奶,这样就能够吸引昆虫爬到他身上来。接着犯人要在不流动的池塘里漂浮着,接受太阳的曝晒。此时毫无反抗能力的犯人只能任由自己的排泄物堆积在船里,这样越来越多会爬到他身上,这些昆虫会吃他的肉,吸他的血。每天犯人都会重新被喂食和涂抹蜂蜜换个牛奶,这样就可以保证犯人不是死于脱水和饥饿而是慢慢的被折磨死的。但是一般性的犯人大多数还是会死于饥饿,脱水和休克型败血症。一般在执行船刑几天后犯人就会精神错乱。船刑是非常痛苦,耻辱而又折磨人的。Plutarch(希腊历史家)写道,Mithridates在受此刑后的第17天才归天。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也用相似的死刑,他们把犯人绑在树上,在身上涂上污物,把他留给蚂蚁。因为犯人先前没有被强制喂食,通常会在几天后饿死。犯人要在不流动的池塘里漂浮着,接受太阳的曝晒第八名:剥皮。顾名思义,剥皮就是把人身上的皮肤剥下来。剥皮的过程就像是为了满足口福或者获取皮毛而剥动物的皮一样。剥皮常被用于拷问和惩罚犯人,通过犯人被剥了多少皮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在被拷问还是被执行死刑。剥皮是古时的一种刑罚,亚述人和明朝人曾经使用过这种刑罚。剥皮,听到就叫人毛骨悚然,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凌迟。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处死方式之列。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脂肪,不好分开。另外还有一种剥法,可信度未知。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头顶“光溜溜”地爬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叛贼张献忠将人剥皮的事例很多。他大概是因为亲眼看到了蓝玉被剥的人皮,所以他也对明朝的官员予以剥皮。他不仅使用了明朝皇帝曾经使用过的剥皮手段,而且还有不少独出心裁的花样。张献忠入蜀后动不动就拿人剥皮,而且大都是活剥。剥皮时,先从被剥者的后脖颈开刀,顺脊背往下到肛门割一道缝,然后把皮肤问两侧撕裂,背部和两臂之间撕离开肉的皮肤连在一起,左右张开,就像两只蝙蝠翅膀似的。这样被剥的人要等到一天多才能断气。如果被剥的人当场致命,行刑的人就要被处死。3当时成都府彭县有个叫龚完敬的,本是崇祯十年(1637)进土,崇祯十六年(1643)因死了父亲回原籍守孝,张献忠占领成都后他表示降顺,被授予官职,但他心里不愿背叛明朝。张献忠想杀他,把他的仆人抓来问龚完敬每天在家中干什么。其中一个叫龚应登的仆人说,完敬每天五更时起床焚香祷告,不知祷告些什么,每天退朝回来只是叹气,不说一句话,过节时给祖宗绕纸后,记帐单下只写乙酉字样,不书大顺年号,等等。张献忠听到“不书大顺年号”这一句,勃然大怒,喝令刀斧手把龚完敬拿下,推出朝门,活活剥皮,并把剥下的人皮揎上草,晓谕四方。龚完敬的弟弟龚完淳、龚完敬熙及家属婢仆共一百余人同日处死。张献忠的部下孙可望后来假降南明,被永历帝朱由榔封为秦王。他也是个惯剥皮的能手。永历六年(即顺治九年,1652),孙可望杀了陈邦传,并剥下他的皮传示各地。御史李如月向永历帝弹劾他“擅杀勋将,无人臣礼”,永历帝不敢得罪孙可望,就打了李如月四十大板。孙可望的亲信张应科知道了,就向孙可望报告,孙可望大怒,立即命令张应科把李如月抓来剥皮。张应科遵命逮捕李如月,绑在朝门外,又准备了一筐石灰,一捆稻草,放在他面前。李如月问这是干什么用的,一个人告诉他:“这是揎你的草。”李月如叱骂道:“瞎眼的奴才!这草颗颗都是文章,节节都里忠肠!”不一会,张应科站住右边角门台阶上,传达孙可望的旨意,喝令李如月跪下,李如月又骂道:“我是朝廷命官,岂能跪听反贼的命令?”于是步行到中门,向永历帝居住的南宫行跪拜礼。张应科命令把李如月扒掉衣服,按倒在地上,用刀割开脊背的皮肤,直到臀部,李如月大叫道:“死得快活,浑身清凉!”又呼喊着孙可望的名字痛骂。剥皮剥到四肢时,把他的手和脚都砍断,再把他翻过来剥前胸的皮,这时李如月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了,仍能听得出是在骂人,直到最后砍断脖子时,李如月才死去。张应科又指使从人把李如月的皮用石灰渍干,用线缝好,中间塞满草,送到北城门通衢上悬挂起来。后来孙可望出卖西南军情虚实,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最后失利。后来清廷封他为义王,并被封为汉军正白旗。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用酷刑满清统治时期对内酷刑之一,满清剥皮手段之多,僧格林沁围困连镇,太平军有被清军俘获的全被“剖视肠腹”。日,东西连镇太平军出营攻敌,清军俘获“活长毛老贼二名,俱系江西人”,凶残的僧格林沁下令将“二贼扒皮处死”。日,湘军知府吴坤修陷江西奉新县,“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满清对酷刑应用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不失为满清十大酷刑。第七名:割肉。割肉也称凌迟。凌迟通常会对那些犯很严重罪的犯人使用例如:通敌叛国,谋杀双亲等。凌迟在不同地方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凌迟其实是中国公元900年开始使用的一种刑罚,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通常犯人会被绑在公共场所的柱子上,然后犯人身上的肉会被一片片割下来,至于具体如何操作的在古代文献上没有记载因此凌迟在不同地方的具体实施过程都不一样。后来在实行凌迟的过程中会使用麻醉药,也许这是对犯人的仁慈或者只是为了不让犯人在凌迟过程中晕过去。凌迟主要在三个方面惩罚了犯人:首先是对犯人心理的羞辱因为需要被展示在公共场所,再来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折磨,最后是对于病人死后的羞辱。在一些剥皮时,还会对犯人实施肢解,例如:切割,撕扯,拉扯,斩断以及其他一些分离犯人身体的方法。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三万六千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处死罪犯,方算行刑成功!元代法律规定的死刑有斩首而无绞刑,对那些恶逆大罪又规定可以凌迟处死。元代凌迟执行时的情形与宋代相似,如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复审冤案,宣判说: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这和《水浒传》中王婆被凌迟的做法一样,都必须钉上木驴。这木驴大概是一个木架子,可以把犯人固定在上面,以便在零割的时候该犯人不能乱动,它和古代那种“勾结奸夫害本夫”的女犯受的“骑木驴”的刑罚不是一回事(参见本书《杂刑》)。杂剧《窦娥冤》比《水浒传》更明确地指出了应割的刀数。试想,把人割一百二十刀才致命,其残忍的程度不能不叫人不寒而栗。元代执行凌迟,把犯人零割一百二十刀,已是够骇人听闻的了,明代执行凌迟时零割的刀数更远远超过前代。明世有两次著名的凌迟处死案例,刀数有明确的记载,一是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一是崇祯时进士郑鄤。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日记亦言之。”这里记刘瑾被剐的刀数可能是误传,实际上刘瑾被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这样大的数目,实在惊人。民间妇女骂人时常说“你这个挨千刀的”,看来古代凌迟时将人割千刀以上并非虚词。明代法律也明确规定凌迟为死刑之一。《大明律·刑律》载:“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凌迟之刑的设立,反映了封建专制政治的残酷,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各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惜采用一切毒辣手段。先说刘瑾。正德五年(1510),刘瑾以谋反罪被判死刑,圣旨特批,将他“凌迟三日”,然后还要锉尸枭首。执行时的情景,当时参与监刑的张文麟有详细的记述:是日,予同年陕西司主事胡远该监斩,错愕,告于上述刘先生璟曰:“我如何当得?”刘回言:“我叫本科帮你。”予因应之。过官寓早饭,即呼本吏随该司掌印正郎至西角头,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人言犯人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则血从此出,想应是矣。至晚,押瑾顺天府宛平县寄监,释缚,瑾尚食粥两碗。反贼乃如此。次日押至东角头。先日,瑾就刑,颇言内事,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时方日升,在彼与同监斩御史具本奏奉圣旨,刘瑾凌迟数足,锉尸,免枭首。受害之家,争取其肉以祭死者。锉尸,当胸一大斧,胸去数丈。逆贼之报亦惨矣。明代各朝中,凡是捕获农民起义的首领及其他叛逆者,都用凌迟之刑将他们处死。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刘天叙等谋反,兵败被擒,为首的七人被磔死。这里的“磔”即是凌迟。嘉靖二十一年(1542),宫婢杨金英等人谋害明世宗未遂,事发被捕,杨金英、杨莲香等十六名宫女不分首谋和协从,一律凌迟处死,并且锉尸枭首。万历七年(1579)五月,礼部侍郎董传策被府中的奴仆杀死,有司将凶手捕获,下狱审理,第二年把他们全都“剐于市”。戊戌变法后,清廷受内外各种矛盾的冲击,不得不顺应潮流对传统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第六名:轮刑。轮刑也称凯瑟琳轮,在中世纪和早期现代社会轮刑被用来处置那些极其恶劣的罪犯。轮刑一直被使用到18世纪。在当时的法国,德国,丹麦,瑞士,罗马利亚,俄罗斯,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轮刑一直被当做一种严酷的刑法被使用。轮刑所使用的轮子就是普通的马车上的轮子,轮子里有发射型的结构,但是有时在轮刑中不一定非要用上轮子。有时犯人躺在轮子上被铁棍打,这样子就能使犯人被钉在轮子上。或者,犯人会被要求全身张开的躺在两个由x形摆放的两根木梁组成的圣安德烈十字架上。,然后犯人已经被辗坏的身体会被放在轮子上公示。轮刑仅次于吊笼,在中世纪时期的德国是最常见刑罚形式。在涉及对死刑囚犯进行惩罚的问题上,很少有哪种酷刑如轮刑一般盛行。首先,受刑者(通常是赤裸的) ,他的四肢分开绑在地上。不过,木制辐条分别对应各主要关节,如手腕,脚踝,膝盖,臀部和肩膀。行刑者用沉重的包铁的轮子打断四肢和关节。但是,这仅仅是恶梦的开始。等四肢的骨骼分别打碎,和血、肉混成绵软状态后,四肢被编到轮子的辐条上,然后正面朝外悬挂展示。痛苦的受刑者将继续保持该状态数日,他们一边遭受别人的辱骂、羞辱,一边奄奄一息慢慢死去。他或她死后会变成乌鸦和昆虫的大餐。受刑者(通常是赤裸的) ,他的四肢分开绑在地上第五名:铜牛。铜牛亦称西西里牛,是一种发明于古希腊的刑罚手段。雅典一个名叫Perillos的黄铜发明者想西西里的阿拉克加斯的帝王许诺说他发明了一项新的刑罚手段。他首先完全使用黄铜铸造了一头牛的模型,牛的身体里的中空的,牛身上还开了一扇小门。犯人被关在牛的身体里,然后在牛身体下面烧火,火逐渐把黄铜制成的牛烧的通红,把犯人活活煮熟。由于铜牛结构特殊,因此烟会像香薰一样的冒出来。牛的头部里装有由管子和塞子组成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使得犯人在牛身体里面大叫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一头愤怒的牛发出的声音。甚至有传言说当牛身上的门打开,犯人的遗体被取出来时会有部分没有烧掉的骨头,这些骨头看起来像珠宝,然后这些骨头会被用来做手铐。铜牛亦称西西里牛,是一种发明于古希腊的刑罚手段第四名:剖腹。剖腹或者取肝指的是从腹部里把重要的器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都取出来。作为死刑的一种,这种刑罚必然是毁灭性的。在历史上剖腹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死刑。一般来说,最后一个掏出来的器官都是心脏或者肾。在日本,剖腹一度被作为死刑的手法以及自杀仪式中的一部分。剖腹。剖腹自杀,约始于12世纪平安时代,源平战争()之后,开始流行于武士中间。到17世纪江户时代,则形成了一整套剖腹仪式和方法,并成了上层武士死刑的固定形式。完整的剖腹方法,是用短剑先刺入左腹,横向右腹切成“一”字形,再从胸口刺入下腹,成“十”字形,最后拔出剑刺入喉部。主要 是为了刨开自己的肚子让主人看自己的红心。剖腹这种世界上少见的自杀方法是很痛苦的,且不容易致死。武士们之所以选择身体这个部位进行自杀,是因为要以此方式,对主子剖开红心见忠诚。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这样写道:“打开灵魂之窗请君看,是红还是黑,请君自公断。”剖腹自杀,曾经是武士们挽回名誉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必要手段,除了在战败时,为了免遭被俘的耻辱而剖腹自杀外,还有“追腹”(主子死了,殉死尽忠而剖腹)和“诘腹”(受到舆论的谴责而剖腹)。武士们不但用它来表示对主子的忠诚,还用它来表示自己对某项重大错误、不当行为的负责精神。忠、智、仁、勇是武士的精神支柱,忠勇的具体表现就是复仇。1702年7月,赤穗藩47浪士(失去主人的武士)为旧主复仇后全部被幕府判处剖腹之刑,浪士们感到不胜荣幸。作为刑法的剖腹,实为斩首刑,之所以称剖腹,是武士重名誉的一种表现。行刑一般在傍晚到夜间这段时间进行。受刑者着一身浅黄无纹章标志的武士素礼服,当他跪坐在台上时,一官吏上前,把用上等白纸裹着的7.5寸长的木制短剑放在一个方形小桌案上,摆在受刑人面前:副辅刑人帮助受刑者整装。受刑人脱去肩衣,当他向方案伸手取剑的刹那间,正辅刑人即挥剑斩其首。这种“剖腹刑”一直延续到明治初期。1873年6月颁布的《改定律例》才废除了这种刑法。然而剖腹这种自古沿袭的自杀方法,却一直保存了下来。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第三名:烹煮。受烹煮的人会被放在一个很大的缸里。在三千年钱的俄罗斯和欧洲地区,烹煮首次被使用。在那些地方的烹煮刑罚中,他们会使用油,酸性物质,水。这种过程是非常缓慢而又痛苦的。通常烹煮中使用的大缸里会放满水,油,焦油,油脂,甚至是溶铅。有时犯人会被浸入这些液体中,然后液体被慢慢加热,有时犯人会被直接放进已经煮开的水中,通常会先把犯人的头放进去。接着那些执行者会用钩子把犯人浸的更深一点,这样就可以加速他们的死亡。或者可以使用装满油,树脂的更浅一点的容器加速犯人的死亡。犯人会逐渐的全部浸在水中,慢慢的被煮死。根据历史记载,周的始祖西伯被囚禁于羑里的时候,西伯的儿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质,为纣王当车夫。纣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锅里“烹为羹”,赐给西伯。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纣王得意地对别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羹还不知道呢!”这是古代烹人的最早的事例。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混战,法制没有规定,那时的国君将人处死,常采用烹的方法。周夷王在位时,齐哀公因纪侯在周室进谗言,而被周夷王用大鼎烹死。公元前五四七年,宋国太子痤被成公囚禁,自缢而死,后来成公知道太子是无罪的,非常懊悔,就烹杀拨弄是非的寺人伊戾。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白公逃到山中自缢而死,白公的学生微子抓住了石乞,问他白公死的地方,石乞无论如何也不肯说,微子就把石乞烹死。齐泯王的祖父齐威王也曾施用过烹人之刑。当时阿大夫荒于政事,治下境内百姓贫苦,阿大夫却贿赂齐威王左右的人为他说好话。威王查明实情,将阿大夫和左右为他说好话的人一同烹死。战国时,烹人的事例也不少。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乐羊怒啜中山羹的故事。乐羊在魏国做将军,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当时正在中山国,中山的国君就烹死乐羊之子,制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并且明确告诉他这是他儿子的肉。乐羊坐在军帐中,接过肉羹喝光了一大杯,表示攻打中山的决心毫不动摇,结果很快灭掉了中山国。魏文侯听到这些情况,对身边的一位大臣堵师赞说:“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这都是为了我啊!”堵师赞回答说:“乐羊连儿子的肉都敢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魏文侯理解了堵师赞话中的意思,虽然对乐羊的功劳给予了奖赏,但却从此时乐羊起了疑心。秦汉之际,烹刑常用。商鞅变法时增加肉刑,把镬烹规定为死刑的处死方式之一。秦末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双方都爱用烹刑。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他俘获颍川太守李旻及其好友张安,要把他们活活烹杀。李、张二人临入鼎时说:“不同日生,乃同日烹。”他们在临死之前还有心说出这样的诙谐之言,态度虽然从容不迫,但却含有深沉的凄惨。汉代以后,烹人的酷刑并未绝迹。十六国时,后赵石勒擒获刘寅,当即将他置于镬汤中煮死。南燕主慕容超曾下诏提议恢复秦时的车裂、镬烹等酷刑,群臣议论时意见不统一,结果没有正式实行。东魏孝静皇帝武定八年(550),常侍侍讲荀济与华山王大器、元瑾等密谋除掉高欢,高欢觉察,将孝静帝幽禁于含章堂,将大器和元瑾等烹杀于市。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575),三月三日,在都市烹杀妖贼郑子饶。这些,都见于正史记载。隋代以后,朝廷颁布的刑法正式规定的死刑只有绞、斩、凌迟等,但烹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刑罚一直有人使用。五代时,后唐明宗长兴年间,姚洪奉朝命率数千人戍守阆州,被叛将董彰拘禁,不肯屈服。董彰叫人架起大镬,添满水烧得滚沸,让十名壮士割姚洪的肉放在锅里煮而食之。姚洪至死大骂不绝。这是将人一边凌迟一边烹,比烹煮整个活人更惨毒。南宋初,秦桧专政,残害忠良,他也用过烹人的刑罚。直到清末,杭州古代藩属旧址东侧射堂庭院中,还保存着一只大铁镬,上宽下窄,直径四尺,深二尺多,原有铁盖,后失落。据传说,这只镬就是当年秦桧烹人用的。但秦桧当时曾经烹过何人,史书未见记载。[转载]【欧洲自驾&奥地利D3】世界最美小镇哈尔施塔特
在奥地利驾车旅行,一路上大多都要穿山越岭,每天与湖泊、森林和草地相伴,当然,还有钟爱的音乐。有时觉得,旅行不只是用眼睛来看、来感受的,还会因为有音乐相伴而更加精彩。特别是在奥地利这个音乐国度的行驶途中,任何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就能让音乐飘洒到空气里,就像下午的咖啡让人迷恋。
& &雨中的湖畔小镇哈尔施塔特
今天是在奥地利的第三天,我们一早就要去世界最美湖畔小镇哈尔施塔特,预计下午离开哈尔施塔特再去另外两个离得不远的湖,阿伯湖和福施尔湖,当然,还有那些美丽的湖畔小镇。
早上起来,窗外依然是阿尔卑斯山里的景象,依然是阴沉沉的天气,云雾缭绕的山坡和草地,飘散在山坡和草地上的木屋,还有木屋门前屋后到处的鲜花。
阴天挡不住阿尔卑斯山里小镇的美丽
别以为餐厅墙上挂着的是一副风景画,那是窗外的自然风光,坐在这样的餐桌前吃顿早饭或者喝杯下午咖啡,那又该是何等的惬意和满足。
& 这是窗外的风景,而不是墙上的一幅风景画
我们住的小镇距离哈尔施塔特并不很远,从GPS上看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从酒店开车出来,在小镇路边的自助加油站给车加满了一箱油,每升1.34欧,比法国和意大利都便宜。加完油,按照GPS的指引,径直驶向西北方向的哈尔施塔特。尽管天上阴的很厉害,但路边的景色依然如此的美,覆盖着森林和草地的山坡、山谷里的小镇和黑色尖顶的乡村教堂,还有路边徒步的人。
&途中的车窗外风光
在阿尔卑斯山里行驶了二十多分钟后以后,车子开始进入宁静深邃的哈尔施塔特湖区。环湖而上,期盼着前面出现那个在摄影作品和明信片里仰慕了很久的美丽小镇。
汽车驶进哈尔施塔特山里,路的左侧就是哈尔施塔特湖
转过一个急弯,眼前终于出现了哈尔施塔特那个标志性的教堂尖顶,我们知道,前面就是那个挂着“世界文化遗产”桂冠,迷倒了无数世人,被誉为世界最美小镇的哈尔施塔特了。
&前面已经看到哈尔施塔特教堂的尖顶了
穿过一条几百米的湖边隧道就到了湖畔小镇。这里没有找到免费的停车场,只好按照路牌的指引来到一处很大的专为游客准备的计时收费停车场。停好车,背上相机,然后迫不及待的沿着小路向湖边小镇走去。
清晨的哈尔施塔特,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路边的店铺和游船码头也还都没开门,街上甚至还没几个游人。走到湖边,就在游船码头傍边的小广场上,终于看到了的那个熟悉的湖畔小镇的标准风景照:一边是平静的湖水簇拥着湖光山色,另一边是小镇的沿湖主路,还有那些凭水而立、错落有致的木屋,以及延伸至远处的尖顶教堂。
天阴的越来越厉害,眼看着一场不小的雨就要来了,我们抓紧雨前难得的那段光线还算不错的时间,在镜头里留下了这些经典的风景画。哈尔施塔特就象一个童话世界,或者魔戒中夏尔特人的美丽家园,站在她的面前,你会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那种美是你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深幽、恬静、神秘……换哪个角度眼前都是一张山水交融美的让你难以取舍的风景画,难怪哈尔施塔特被人们誉为“来自天堂的明信片”。
哈尔施塔特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萨尔茨卡默古特。这座紧贴着险峻的斜坡和宁静的湖泊之间建造的湖畔小镇,以具有哥特式屋顶的天主教堂和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为中心,散布着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斓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团锦蔟的露天咖啡馆。海拔3000多米的壮美山峦和清澈透底的高山湖泊,将这里装点成一个风景如画的仙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湖山风光使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
&从小镇的最高处俯瞰哈尔施塔特
小镇自古以盐矿闻名,在远古时期,这里原是一片海洋。地壳运动使山峦陡现,形成了阻隔海水的陆地。逐年累月,水汽蒸发,水中的盐分沉淀为岩盐,埋藏在山中。哈尔施塔特的盐被开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盐也是当地主教和贵族的首要经济来源。
实际上,小镇所在的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Salzkammergut)就是德语“Salz”(盐)和“Kammergut”(皇家领地)的组合,指的是该地区特劳恩湖(Traunsee)和哈尔施塔特盐矿区是原中世纪皇家领地。经奥地利王室批准,14世纪时建立了市场,哈尔施塔特城进入了经济复兴时代。人们熟知的Salzferfiger或称盐矿工人,具有特殊地位,他们的住房“盐矿工之屋”是典型的中世纪早期传统建筑。
“哈尔施塔特Hallstatt”的意思即“铁器时代早期”。在世界历史上,“哈尔施塔特时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西欧和中欧铁器时代文化。1846年,在这个地图上都很难找见的小镇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地,分两个时期共有2000多墓葬,发掘出大量青铜剑、铁长剑和铁短剑,历史学家根据发掘推断其年代,证明早在2500年以前这里就存在着相当发达的文化,这是欧洲最早的铁器时代,同时确定此处为欧洲铁器时代的发祥地。直到今天,这里的考古工作依然在继续。当然,这些伟大的历史让小镇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尽管出身高贵显赫,小镇依然如世外桃源般的幽静和不被打扰。
美丽的哈尔施塔特曾经是昔日奥地利皇室夏日避暑之处,也曾让当年的茜茜公主对它情有独钟。据说,当年的茜茜公主经常和奥地利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常来小镇旅行。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奥地利皇室夏天的避暑圣地,皇室里一些怀不上孩子的公主贵妇们也喜欢来这里洗盐水浴,她们坚信这样就能增加怀孕的机会。
哈尔施塔特的优美环境还吸引了很多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木建筑和木头艺术品遗迹。小镇中心公元748年建立的天主教堂和1320年建立的耶稣教堂及诸多博物馆都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 & 两座美丽的教堂成了小镇的地标建筑
果然,刚刚等我们照完小镇的全景,天上的雨就淅淅沥沥的落了下来,而且越下越大。看来,今天一定要雨中游小镇了。不过我们相信,雨中的湖畔小镇又当会有另一番情致。尽管雨已经很大,我们依然沿着湖边的小马路信步逛了起来。当然,也没忘了沿着木梯爬山小镇的最高处,在那里,更能享受烟雨缥缈的美景。
& &&雨中的小镇
小镇确实不大,湖边上一条马路从北到南不过二十分钟就能走到底,就算爬到山上站在小镇的最高点,最多一个小时也能把小镇转个遍。你站在湖边上拍一张照片几乎就能把整个小镇全部收进镜头里。但就这样一个袖珍小镇,却能让你一遍遍的看不够。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真想找一家家庭旅馆住下来,早上推开窗户看湖景,下午院子里听音乐看书喝咖啡,黄昏时去湖边散步发呆,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
眼瞅着雨越下越大,我们本来是每人一件防雨冲锋衣一路走下来的,因为想省去打伞的辛苦,连在普罗旺斯和托斯卡纳那样多雨的地方都没用雨伞的我们,这次,为了雨中再好好的逛逛小镇,终于忍不住花了10欧元在路边的小店里买了把雨伞。撑着伞就能看清楚走过的街巷、房前的鲜花和装饰,还有细雨蒙蒙的湖水和远处水墨画般的层层山峦了,而且,有了伞才能更方便的拍照了,小镇一步一景,手里的相机实在舍不得不时的藏进冲锋衣里避雨。
& &打开刚刚买到的雨伞赶紧在湖边照张相
人们知道哈尔施塔特,最早当然还是因为它的盐矿。早在公元前2000年末,当地就有人在这里居住了,他们在这深山老林里开采山盐。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有的盐坑目前还在作业,还有一座盐矿博物馆可以进到矿坑里参观。在小镇的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座中世纪盐矿工人的雕像,他身后背着一个大木盐桶,这座地处显赫位置的雕塑告诉我们,盐矿和矿工们与哈尔施塔特如何的分不开。
& &小镇中心矗立着一座中世纪盐矿工人的雕像,他身后背着一个大木盐桶&
哈尔施塔特离不开盐矿,小镇也因此而有名,甚至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哈尔施塔特被称作“世界最古老的盐都”,其实,哈尔施塔特当地的人,更喜欢把自己的家乡称作“木头小镇”,因为,他们最爱木头!
走在狭长的小镇上,除了木头房子、木头篱笆、木头花盆、路边的木头座椅、木头路标、木头装饰和木头招牌以外,你可以在每家每户的门口看到堆着劈好的木头绊子,其实,那些木头绊子已经不完全是烧饭取暖的柴薪,更像是建筑的装饰品,当地人就是用木头和鲜花装扮自己的家园。
除了木头围起来的民居,码头、车站和大多公共建筑也都用木头建造。教堂也选用木雕装饰,还有各种木工学校。特别是那一排排临湖而建的木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木屋与中国江南民居非常相似,但墙壁、窗户、阳台都是用木头做材料。为了不同于邻家,每家每户还会在屋形、色彩上表现自己的风格。那些处于湖边的房子里,每户人家还在临岸的水中建有木船屋,专门停靠自家小木船或游艇。
&哈尔施塔特人更愿意称自己的家乡为“木头小镇”
这里的居民也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你可以在小镇的街边随处可见当地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徜徉在小镇街巷深处,可以看到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好像全是打开的,里面展示并出售他们自制的各种手工艺品:精美的手绘布艺,麻线编的装饰品,民族娃娃,小巧玲珑的粗陶饰品,淳朴的家用制品,最多也是最吸引人的就要数木雕艺术品了,有可爱的动物卡通造型,也有现代感十足的生活物品,还有名人的雕像等,各式各样的木雕让人驻足、流连忘返。当然,还有一种最能代表哈尔施塔特这个产盐小镇形象的,是放在五颜六色的玻璃瓶中的岩盐,那些矿盐不仅仅可以食用,它们更成了一种漂亮的装饰品。
我们被这个卖木头饰品的小店吸引住了,店里的木制饰品琳琅满目,件件都是如此的可爱。我们在这里花了8欧买了一只可爱的大蘑菇,我要选择它放在我的书房里。我们还花了6欧给属猪的朱楠买了一只可爱的木头猪。
而后面逛街时,尽然发现了这个小作坊,看来,那些精美的木头工艺品的一部分就出自这里了。特别是当我们看到一筐已经做好的大大小小的蘑菇时,那其中一定有我们刚刚买到的那一种!&
& &作坊里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
由于小镇依山傍湖,土地奇缺,所以此地的埋葬方式也很特别。小镇的半山上,是那个在当地建筑里数得上的最宏伟建筑就是那个哥特式的天主教堂了,在大教堂的旁边,有个仿佛从山腰平台上伸展出来的墓地,地方很小,但面对着湖,风水很好,里面的“住户”也多。不过,由于墓地有限,埋葬在墓地的尸骨在10年之后就要移出来,留地方给后来人。这样的做法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而移出的骨骸,其头骨会被标上记号,存放在教堂傍边的一间遗骨馆中。花2欧元,就可以进小房间参观那些保存了数百年的骸骨。门前的介绍中说,不足五十平米的骸骨陈列室中间竖着耶稣像,四周层层叠叠堆满了头骨。每个头骨上都有名字和生卒年份,还有不少头骨上画着漂亮的艺术装饰花纹。而其他部分的骨骼,则整齐有序地被堆叠在架子下面。
不过,我们实在没有兴致进去看堆成山般的累累骸骨,尽管进去过的人都说那里并不可怕。不管怎么说,在教堂的后院里的这块不大的墓地却又是另一幅景象,这里竖立着一个个木头的墓碑,形状大多很漂亮,刻有各种各样的木质艺术造型,诸如圣母像、小天使、花朵等,还种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灌木,如此美丽的墓地,到确实是世所罕见,简直就是一座世界上最浪漫的墓地了。
& &我们见过的最浪漫的墓地
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在游船码头找地方避会雨了。本来,我们是计划乘船游湖的,因为从湖里看小镇又当有另一番景致,但雨太大,所以那些小游船都停了。但我们看到有一种比较大的类似渡船的游船却依然在每隔15分钟发出一班,驶向湖对岸,那里是一片大山,山脚下的湖边朦朦胧胧的有几间房子。我以为那里是也个景点,又问清楚了往返一趟才需要1个小时,船票也不贵,单程3欧元。反正在等雨,我们决定让李哲依然躲在码头的房檐下躲雨等我,而我自己买了票坐船冒雨去对岸,除了好奇那里是哪里以外,还想从湖中的船上看看雨中的哈尔施塔特。
买了船票上船,没想到随后的雨也越下越大的,连相机的镜头上也让我弄湿了。船上的人都躲进了船舱,只有我一个人在近似瓢泼的大雨中坚持站在甲板上看雨。
15分钟后船在对岸停靠了,全船的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下了船走向不远处的几栋房子,好像没有人想再回来。连比划带说的的忙活了一阵子,我才从船上的船员那里弄明白,原来那里是一座小火车站,坐火车来哈尔施塔特的人只能座到那里,然后再座轮渡来到小镇,而我坐的船就是来往于火车站和小镇的轮渡。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了当我要买一张往返的船票时,那个卖票的人看着我的那个眼神,他一定没弄明白,这个老外为什么要坐一趟往返的轮渡呢。
& 雨中的轮渡离开了小镇的码头驶向身后的对岸
&从船上看大雨中的小镇
尽管哈尔施塔特已经越来越有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断的慕名前来,但小镇依旧平静如水。尽管游人南来北往,哈尔施塔特人依然波澜不惊。在这里,看不到霓虹闪烁的广告和灯红酒绿的嘈杂,街面上清清爽爽,听不到任何叫卖声,餐馆和咖啡馆里也安安静静,就连街边小店里的店主们也都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连每一个进店的顾客也当成了咖啡吧里邻座的朋友。仿佛被这幅悠然平静的氛围所感染,就连过往的游客一个个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打破了这个千年小镇的平静。
在这个连空气里都充斥着欲望的浮华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旅游热点城市和小镇能有这份悠然,还有多少人能够独善其身守得住这份平和和安静。哈尔施塔特最终却以一份难得的淡定让小镇变成真正的世外桃源。
雨还在下着,我们终于恋恋不舍得回到停车场,交了7欧元的停车费,开车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湖畔小镇。因为今天我们的行程计划里还有离这里不远的的另外两个高山湖泊:一个是阿伯湖,另外一个是福施尔湖,这是两个在地图上看比较大的湖,与哈尔施塔特湖联成了一条直线。当然,有湖就会有湖畔小镇,在奥地利,每一个湖畔小镇都是那么的悠然和美丽。
&雨中行驶在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山谷里
在地图上看,阿伯湖在蒙德湖的南面,是仅次于蒙德湖的一个高山湖,与哈尔施塔特湖和福施尔湖联成了一条线。20多分钟后,我们穿过阿伯湖的湖畔小镇施特罗布尔(Strobl),一直开到了湖边停下了车。那里是一个很大的营地,里面搭满了各种各样的帐篷。
刚从哈尔施塔特出来的我们,颇有些视觉傲慢的感觉,阿伯湖很美,而且,那里还留下了当年茜茜公主的很多足迹,但还是比不上哈尔施塔特。在湖边转了一会,我们就又重新上路了。&
& & 阿伯湖畔
离阿伯湖不远就是福施尔湖(Fuschl
am see),这个湖比较小,但是湖畔的福施尔宫是电影中茜茜公主的老家的外景地,离这里不远的伊舍还有一座E型的宫殿,那是当年弗兰茨·约瑟夫送个茜茜公主的行宫。
&福施尔湖和湖畔小镇
奥地利的湖畔小镇,宁静悠然,犹如一种真正经过岁月沉淀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总要留一些属于人间仙境的奢侈时光,是那种长时间的漂泊在都市,但却总想让心向往着宁静与安详的奢侈。喧嚣的都市总有无数个理由让你想要躲藏、想要逃避,而这里的湖畔小镇,就是一个能让心休息的去处。
下午5点,我们赶到了位于萨尔茨堡东南15公里的一个叫Ebeau的地方,我们在网上预订的,又是一个叫&Hotel
Obermayr 的美丽的乡村酒店,这是我们今晚和明晚将要留宿两天的地方。
酒店就在一条乡村公路的路边,对面是山,后面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趁着李哲在房间里做饭的空档,我赶紧带着相机钻进了酒店后面那片神秘的大森林。刚下过雨的森林里阴暗潮湿,一条小路伸向密林深处,时隐时现的,显得如此的幽静和神秘。
酒店后面的原始森林
酒店里的泳池就在森林边上,看起来像被密林围起来的一池清水。天气很凉,水温也很凉,这让我这个见了泳池就没命的人也打消了跳进去的念头,只能想象着在一片森林里游泳的景象过过瘾了。
&密林深处的泳池
回到房间里,站在临马路一边的露台上,居然看到了正在迅速变晴的蓝天。从满天的乌云到湛蓝的天空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是天上那些积云还能告诉我们,乌云刚刚散去。
&下了一天雨的天空突然放晴了
& 酒店餐厅的窗外就是密林深处,依然是一幅浓郁的风景画
住在这样风景中,住在这样的乡村酒店里,让我想起了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在托斯卡纳写下的诗句:“这里的空气似乎能穿透你的心扉”。奥地利的乡村,也如法国的普罗旺斯、意大利的托斯卡纳,能让我们在那里度过上一段慵懒的时光,跟当地人一道,放慢脚步、放松节奏、放空头脑,给心灵腾出空间,然后,终于明白,该如何去过以后的日子……
明天我们将从这里去萨尔茨堡,后天一早从这里出发去德国。&
上一篇【62天欧洲行奥地利之二】静谧的仙境国王湖
下一篇【62天欧洲行奥地利之四】去萨尔茨堡追寻莫扎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美的情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