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封大国号与秦是什么囯号

商汤赐封禹之苗裔隗氏说 - 史料探究 - 源流考证 - 百姓源流网
史料探究商汤赐封禹之苗裔隗氏说时间: 21:06:08&&作者:佚名&&来源:隗氏宗亲网&&查看:99&&评论:0
追根归追根,现实归现实。让我们还是回归自然,回到现实之中来吧。
隗姓源自商末周初时期的隗国,衰于楚人,其后隗国子民以国号为姓隗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中华姓氏源流资料库刊登的《中华姓氏起源概览》一文记载:在周朝时期,被封的诸侯国中后人以国姓为姓氏的共有37个之多,其序为:召、燕、阳、盛、榖、滑、息、巴、项、隋、鳞、宫、纪、遂、岐、郭、养、顿、徐、胡、肥、鼓、魏、谯、丽、觚、鲜、虞、极、隗、丹、睽、逢、翼、冥、主等。这些诸侯国,因战事频繁,经济实力不足,或被灭亡,或被融入其他诸侯阵营,或被他诸国吞并。起初,榖灭于齐,滑灭于秦,息灭于楚,巴灭于晋。随后,汉东之国随为大也被灭于楚、还有隋、少师氏、鳞灭于宋、宫灭于虞。纪遂灭于齐。岐、郭废于周。养、顿、徐、胡并于楚。肥、鼓、魏、谯入于晋。丽、觚入于秦。鲜、虞入于狄。极入了无骇。隗、丹、睽、载、逢、翼、冥、主各废除。而不振的诸侯国主要有鳞氏、宫氏、隗氏等27个姓氏。
现在,有一个地方隗姓其源于商汤(约前年)赐封禹(约前年)之苗后裔为隗姓说。这种说法就来自元代(公元年)从江西饶州府迁徙湖北黄冈的隗氏一支说。
我们知道,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逐渐扩大,世世代代延续。那么这支隗姓氏族究竟源于何方,始祖是谁呢。
据皇清嘉庆辛未岁(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小阳月编纂的《隗姓氏族墨谱&原序》载:&窃思乾坤定位,人列乎,是人与乾坤并列而为三者也。然,乾以资始坤以资生,而人不可忘所始所生哉。吾族自元季(笔者注:约公元1358年)德山公由豫章饶郡籍居楚齐安冈邑邾城,历明迄今数百年间子孙之蕃昌,宗党之富实,衣冠人物犹甲。邾城左右登三台而抚八景未尚不欢。我祖宗之落籍于斯者,其诒谋为最永也矣。但居滨大河递(注应为&处&)传以来,闻不免冲决之,虞而刊谱因之散失,昔吾夫子云:夏能方杞不足,殷能言,宋不足此中之,寄托何深而属望何远也。予先严□公□与族祖□公辑有手谱志,欲商之族众付梓示后。惜志未逮而族祖殁于官先严,就于颓其事遂寝后谨嘱之。予予以添附诸生未留心制艺未能之,嗟乎。天地逆旅,光阴过客,回忆先严之以手谱授予予,受而密诸筒夹中。忽忽者又三十余年矣。夫阅世生人阅人成世,予客岁已隐隐思遍,採胆(担)续慰我先志勿岁抄。□公因行派字样终而宜始问。予不胜伤感交集全抛故业上而之。山下而之湖远而不安之。豫之川採续胆帙越岁余始竣,并订行派字样二十言出示我,族倘一一胆(担)传焉。或可免予不克成先志之,胆(担)罪耳若携付梓鎸,谓可更传不朽,盖端看望诸族尊也,不敢喙。&
按照这支隗姓氏族的墨谱所记载的纪事,不知是否与现居北京房山的隗姓族人是否一宗,是否同属一个派行或一分支,或来自一家,但迁徙河南、四川的族人肯定是同宗且同族一派系这毫无争议。严□公清代居住什么地方,现又居住何方,看来这都还是谜。
从这份隗姓墨谱原序中我们得知,我们始祖德山公是从元朝时期由豫章饶郡(即江西)籍迁徙湖北黄冈县的,殊不知现居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的族人是否同宗同派源自一个始祖,请再往上推。也不知现居浙江余杭的族人与豫章饶郡的这一世祖有无联系,是否有派行联系。对于上溯事暂且搁一下后面再议。
就说居住在湖北新洲这一带的隗氏分支世祖吧。豫章饶郡在什么年代,设置又在什么地方?据考证,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郡置南昌。到了宋代,设立豫章饶郡(即今江西饶州府)。北京房山芦子水的隗姓同胞现公认的始祖得胜公是不是和德山公为同胞兄弟,待查。
在未查清时,对于天下一个隗说暂不定论。倘偌日后如查有根据立即研讨商确。
我作为隗姓氏族山湖分支德山公二房二十二世孙,现今居湖北新洲,有责任追寻我们的共同原始祖宗。先按德山公支派系开始追寻吧。
根据上述隗氏墨谱记载,在我们隗氏先民居住之处是前367年(周显王二年)楚王徒邾君钦定的邾城。这里有&三台八景&,始建于明朝,距今1640多年历史。相传,约2600多年以前,这里就是十分繁荣的地方。前220年(秦始皇27年)置衡山郡,辖邾城(现为武汉市新洲区)。滨大河又是什么地方?不得而知。按照墨谱所述,&夏能言杞不足,殷能言,宋不足此中&看来隗氏世祖起源于殷商(约前1675-前1029年)是有根据的了。
&先严□公族祖□公编辑的手谱&志流落到何处?在新洲、红安两地查寻过,没有得到消息。若是有人寻到,我们隗姓氏族的始祖就一目了然。然而必竟已跨越了约650年的时空。
又据嘉庆十五年间(公元1810年)《隗氏墨谱》合族原序载:&从来人之有祖,犹水木之源本也,世代相承,若瓜瓞之绵绵也。稽隗氏之由来,自商汤封禹之苗裔于隗国。后子孙以国为姓之,由来不外是乎。稽我,德山公自江西饶州府迁居湖广冈邑后,子孙蕃盛迁于黄安(今红安)河南、四川、江夏者有之,居住虽散,是以祠未建而谱未修派亦尽矣。今后族众集公议续立派行庶先后有,长幼有序。我祖宗自霁颜于九原(泉)之下是为序&。根据这份墨谱合族序山湖两分卷,湖分二房德山公派行,所记载的基本上是仿效典籍的解释而来。&隗,①姓:②国。商汤封禹之苗裔于隗国,后子孙以国为姓隗姓&。由此看来,这与《隗氏联典》解释隗的起源中有两个是复合,确信无疑的。
关于商汤封禹之苗裔于隗国为国姓问题
根据古代的传说资料,从夏代(约前年)开始,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公元前十四世纪,即在商王盘庚(约前1300年)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以后,已经建立起一个种族奴隶制国家。一方面由一整体氏族所统治,如殷,就是子姓氏族所统治,另一方面所有奴隶都属于统治者氏族所有。到了殷代末年,纣王的统治非常残酷,奴隶制国家已经开始出现危机。约到公元前十二世纪,殷奴隶制王国为居于今西北陕甘一带的周族所灭。周代殷后,政权的性质基本未变,仍然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姬姓氏族。周朝(约前1029年-前771年)奴隶主的统治,自厉王(约前878年-前828年)后,国人、奴隶大暴动。不久又加上大戎族的侵迫,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不得不东迁到今河南洛阳,以后史称为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夏人起源和发展于今豫西、晋南、豫中地区,奉鲧、大禹为祖神。
商人始祖契、郊冥而宗汤。以舜为祖神。
商灭夏后,夏人与商人进一步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支区系融为一体。由于商朝建立以前,商人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群一部已迁入古河济之间(即翼南、豫东北、鲁西北部地区,以太昊,少皞为代表的东系部落集群分布在以陇山&华山&嵩山&霍山&荆山为标志的广大地区)发展,而以漳水中游为中心。灭夏前夜,商汤的中心据说在今河南濮阳附近。当夏朝衰落以后,自称于天龟的周人(实为夏人的一支,笔者注)&自窜于戎狄之间,&周人灭商后,由于夏商王族之后人和周人融合一起,周武王(前1134年-1116年)就封大禹的苗裔担任赤狄人的首领去组建大隗国(今湖北秭归东南),让其自存自灭。实际上,在商朝,由于夏人商人周人混战,周人已经常窜到赤狄(隗姓)和戎氏居住领地骚扰,直到商人负于周人后,周武王这时大发慈悲,干脆将大禹王族子孙用来管理赤狄人,并封国号大隗国,由其禹后苗裔封当大隗国首领,其后子民都以国号隗为姓。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其历史一说是成立的。至此,隗起源于&国&和&姓&得到了印证。可以说,隗姓氏族山湖分支 始祖为德山公。
关于&得胜&与&德山&疑为隗氏同胞兄弟,疑为隗氏同一世祖问题
&得与德&同为谐音,疑为同胞兄弟,一个辈份,似乎有被误笔之嫌。
或许&树大开叉,儿大分家&的缘故,或许由于时势所迫的个因,然而分离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成因,哪怕你父子关系又何如,更何况还是兄弟情分呢!
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二元一体化,以历代塞外游牧人口的南移和中原农耕人口的北移及农、牧人口的叠移为前提,以农、牧民族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民间自由贸易关系的发展为动因,以古代长城文化带的演变,尤其是它的过渡性功能和内边疆形态的变化为脉络,以明末长城地带民族贸易市场的兴盛和清代&满汉一家&的政策领行为标志,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时期整个亚欧大陆农牧世界二元一体化的历史缩影。
历代游牧人口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南移,并成为一种规模性的现象,既有经济上的动因,也有环境上的根源,更有各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方面因素。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农、牧出现过3次大型的迁徒潮。第一次高潮是商周时鬼方人民南移。鬼方氏实质上疑为氏族社会先期隗姓的先人,(因为、鬼、隗互为通假、同音)。第二次高潮是春秋战国戎狄人口南移。东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称戎狄,其中狄族势力最大,分三个主要支系,即赤狄、白狄、北狄在春秋时曾建立国家,赤狄就在晋北建立潞国,与华夏诸国对抗。赤狄(隗姓),疑是本姓的先民。
在元明清时期,我国又发生过两次大型的移民高潮。若是从排序说法,元代时期蒙古人口南移从全国而言要算第9次高潮了。由于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东部兴起,征服了整个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汗国,形成了人口迁移的高潮,在大蒙古国西征南侵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元帝国()。蒙古人南下,随着大元帝国统治的南下而占据了整个中国的版图,蒙古人作为一等公民散居全国各地,直到朱元璋建立王朝,才将他们赶回蒙古草原。但早已汉化的一部分蒙古人大都留在内地,成了明王朝的居民。
在元代(年),我国疆城面积最大,开拓最广,其版地面积差不多占了半个地球。公元1358年,而在国土领域区内,又出现了一次小范围的迁徙。由籍居江西豫章饶郡右宦出身的隗始祖德山公就从饶州府瓦屑垻迁徙湖北黄冈县。祖妣喻儒人抚长子中仁公卜居慕义乡(今武汉新洲辛冲张隗湾)传三世道升公为三分支祖,道魁公为湖分支祖各分三房,后裔子孙椒衍其布,曾远迁黔、川、湘、陕、豫、江夏、应山、浠水、麻城各省县。抚次子中仕公迁红安县东门外八里况家垅居住至今。二世祖中仁公至笔者这一辈已传至二十二世。山湖分支始祖隗公讳德山大人携妻抚子定居新洲已650年左右。
顺便说一下隗氏的辈字情况。德山公(红安派)次子隗氏中仕字辈:
(仕)中均在学传、堂习良清金,
万步连尚春,枝思定宽正。
二十一世增为:
国胜敬宗义 家传孝友贤
克君先祖训 福禄永康绵
德山公长子中仁沿下的字辈以序是:&
中道思玉天金希栱
学其世文 振起有象
随后续派:
齐家惟顺豫 训迪务端详
立志循先哲 前进效明良
笔者正是豫字辈,即德山公第22世孙。
关于隗氏宗谱史实推定问题
隗姓氏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650余年的历史,姑且不论无文字记载的衍变或图腾历史。根据推算,周朝由大禹的子孙担任首领封国号组建大隗国是前1052年,而周朝取得政权的时间是前1043年,隗姓来自隗国号之子孙一说,在时间上相隔9年,是说得通的。而周昭王(前995&前997年)实际在位19年,周穆王(前976&前992年)在位55年。自隗姓氏族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起,至笔者这一世止,其间推算应有98代。而在隗姓氏族山湖二分始祖德山公以前的近两、三百年间,据推算,先于隗氏始祖德山公的应有近十余代。如此向上推算,即隗姓氏族的原共同始祖出身年代应是前1099年左右。而隗姓赤狄人源自商朝(前年)一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值得质疑的。
商灭夏(前2070&前1600年)后的300年间,参加组建封号为隗国的夏王族后裔至少应有9代人,即是自大禹的第8世后的槐起至芒、泄、不降、扁、廑、孔甲、泉等九世夏王族子孙。而隗姓的起源以国姓隗姓之始至我们确认的始祖德山公为止,其间414年间,至少还上有二十一世祖,也就是说,先于德山公之前的二十一世祖方是隗姓氏族的共同始祖,或称原始祖。而在此阶段,据推结果应该是在西周的周武王执政时期。正好,与隗姓起源于封国号后以国为姓是吻合的。因此,现在我们公认的隗氏始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隗姓原始祖。
标签:&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者:&&&&&&本类更新
Powered by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中国历朝国号来历与国运风水大起底
亲,欢迎您来到“梧桐树下戏凤凰”!
联系邮箱:njnfl@vip.sina.com
新浪微博号:laoni
&号:nifangliu
风水公众号:fengshui919(名称:看风水)
历史公众号:jsnjnfl(名称:梧桐树下戏凤凰)
盘点中国历朝国号与国运风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庆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国号流行单字,“中国人民共和国”七字国号,是历史上最长的,次之为“中华民国”。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不同朝代的这些名称也叫“国号”。随着朝代的更迭,“国号”一直在不断地变换,从上古第一个国号“夏”起,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号“大清”,中国古代用过的“国号”多达好几十个,其中统一的封建王朝所用过的“国号”主要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
这些封建“国号”都是怎么来的?从史料所记来看,都与“龙兴之地”有关,暗藏风水玄机,国号直接关系国运的长短,并非无稽之谈。
“秦”——缘于一种牧草名的国名
图:秦朝开国皇帝——嬴政画像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国号为“秦”。关于“秦”的由来,过去民间说法不少,其中有一种说法是
“始皇帝”嬴政想“春秋万代”,所以国号取一个“秦”字。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秦”字是“春”字头、“秋”字旁,既有“春”,又有“秋”。实际上,这是后世拆字先生的附会。“秦”这个国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古今史家都曾做过研究。
就“秦”字本义而言,是一种牧草—草谷的名字。在甲骨文、古陶文上,就是一种草的形象,清人赵之谦的篆书仍具此形(见下图)。
图:赵之谦篆书“秦”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秦”字归入“禾”部,并释称:“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伯益,也写作“伯”、“柏翳”等,他是嬴姓的始祖性人物。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益生前是舜帝的臣僚,主管畜牧业,因为工作很出色,舜帝赐为“嬴”氏。舜帝当年还作出预言,称伯益的后代必将兴旺发达,即所谓“尔后嗣将大出”。果然,在二千多年后,嬴姓后代中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伯益为其氏族获得了“嬴”姓,但与国号“秦”字无关。让“秦”字成为嬴氏家族封地的,是名叫嬴非子的人。伯益之后,其后裔承继了祖业,到嬴非子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周朝。嬴非子负责给周王室种秦养马,是当时出名的“养马专业户”。
嬴非子因为马养得好,得到了周王的赏封,嬴氏家族首次分封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此即《史记》中
“分土为附庸”一说。周王或许无所谓的一次分封,却分给嬴氏一块天赐般的风水宝地,嬴氏如草谷一样,如春天雨后的小草,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正是这次分封,最原始的秦国出现了。
图:毛泽东书“秦”
这块封地在哪里呢?在嬴非子的马草种植基地—今甘肃天水境内的犬丘一带(另有一说,在今陕西境内的“秦亭”周边),此地为“汧渭之会”处,水源丰富,盛产“秦”这种牧草。嬴非子受封后,遂用“秦”来为这块封地命名,《史记》中说的“邑之秦”即指此事。
古代国号多从封地名、封赐号中选字,给嬴氏家族带来莫大荣耀和好运的“秦”字,理所当然地被选中为国名。此时的秦国很小,连诸侯国都不是,仅是诸侯国下面的附庸小国,大小顶多相当于现代的三线市级小城。
然而,小秦国却为日后的大秦帝国预备了国号。公元前221年,嬴政在“灭六国”、建成“大中国”后,自然而然地继续延用早已威震天下的“秦”字为国号。
但“秦”这个国号真有没毛病?后世民间附会,“秦"字不是好字,不是“春秋万代”,而是“春不是春,秋不是秋”——春秋不寿,预示江山坐不长。果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如大流星一般,很快从天际消失了。
  “汉”——  刘邦起初不喜欢的国名
图: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画像
封建中国的第二个国号,是汉高祖刘邦所定的“汉”。
嬴政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国,但短短15年的时间即告灭亡,被汉朝取而代之。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甲午日),开国皇帝刘邦在今山东定陶境内的汜水之阳称帝,定国号为“汉”。
对于“汉”这个国号,刘邦当初很不喜欢,甚至觉得是一种屈辱。如果不是开国功臣萧何做他的思想工作,很可能就没有“汉”这个国号了。刘邦之所以讨厌“汉”字,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
图:颜真卿书繁体“汉”
秦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最后能够问鼎天下的,只有刘邦和项羽两位起义军首领。说起来,刘邦和项羽还算是“苏北老乡”,刘邦老家在徐州沛县,项羽老家在宿迁,相邻着呢。
据《汉书·萧何传》记载,当时实力占上风的项羽,与刘邦达成“君子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意思是,谁的军队先开进函谷关,打到秦朝的老窝,谁就称王。项羽没想到刘邦占先。按约定,刘邦应该在关中当老大,封为“关中王”什么的。
但当时由于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实力占上风的项羽自然不愿拱手相让,但又不能说话不算数。于是将汉中、巴蜀让给刘邦,立其为“汉王”。
刘邦对项羽的做法十分恼火,当即要向项羽开战。萧何劝他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萧何的意思是,虽然在汉中称王不如在关中那边好,但总比去死好吧?为使刘邦打心眼里信服,萧何还引经据典地说:“汉”这个字太好了,很伟大,立你为汉王是天意。
图:颜真卿书简体“汉”
《汉书·萧何传》中记述了萧何的这段原话:“《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古代天文学上的“汉”,代指的是天河。皇帝自认为“天子”,也是天上人。
所以与“天”搞到一起的“汉”字,对想当皇帝的刘邦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字。唐人颜师古曾注称:“以汉配天,此美名也。”
到刘邦称帝建国前,“汉王”称谓已闻名天下。所以,在建国时选用这么美好的“汉”字作为国号,显然已水到渠成。后来的事实证明,“汉”确实不错,连东汉在内,给刘姓王朝带来了长达400多年的国运。
“汉”如今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荣耀,我们的写书的文字被称为“汉字”,即此国号而来。"汉"字是水旁,代表天河不虚,但河多"水",掌控不好流向就容易分叉,东西汉的出现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一份天数。
实际上,“汉”的全部就是水,其玄机在《荀子·王制篇》中,“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国运长短,在人不在天!
  “隋”——本应该是“隨”的国名
图: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画像
在西汉末年,中国还曾短暂出现了一个国号—“新”。
这是王莽篡位后,启用的国号。为什么看中了“新”字?王莽曾在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被封为“新都侯”,
因为“肇命于新都”,所以“应作新天王”。无奈,王姓新朝也国运不济,头尾算在内,与秦朝一样,也历15年而亡。
此后,中国进入了长达37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出现了第一个国号兴废的频繁期。这一时期,包括南朝、北朝在内,出现的国号有近20个,“魏”、“蜀”、“吴”、“晋”、“宋”、“齐”、“梁”、“陈”、“周”等,都曾被用作国号。一直到杨坚取代北周建国后,中国才重新有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号“隋”。
图:衡方碑“隋”
“隋”这个国号的由来,我在我的《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每周一期,每周五见报,本文也首发于此专栏)里曾讲过,源于隋文帝杨坚的“隨王”。为何国号不是“隨”字而是“隋”?原来杨坚忌讳“隨”字中间那条“腿”,即“辶”。他认为“辶”不吉利,国运会“随之而走”,于是将“隨”字的“腿”砍掉,成了“隋”。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中“古无隋字”条记载:“"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
需要指出的是,“隋”字并非吴曾所说的“古无之”,在先秦时期已存在此字。《周礼·春官·守祧》中便有“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的说法。
杨坚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给新朝带来好运,延长国运。但很快有人发现,“隋”字还不如“隨”字,并不吉利。《说文解字》称:“隋,裂肉也”。所谓“裂肉”,就是用手撕好来祭祀神灵的肉品。
试想,一个王朝是一块“祭肉”,国运还能长久吗?隋王朝在建国38年后,真的成了李姓唐朝的一块“祭肉”。
  “唐”——  历史上最“牛”的国名
图: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画像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国号当数“唐”,存在时间长达289年。这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有资格与“汉”相提并论的国号,史学界习惯合称为“汉唐”。
“唐”是李姓所建王朝的国号,开国之君是李渊。“唐”字与李姓结缘可上溯到李渊的祖父李虎这一代,李虎在北周初被封为“唐国公”,地盘就在今太原一带。从此,“唐”字成了李家的符号。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接到朝廷这个安排后,李渊“私喜此行”。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干脆让李渊待在太原,敕其为太原留守。李渊这下更高兴了,“私窃喜甚”。
李渊为何这么兴奋?他私下对二儿子、日后的太宗李世民说的话道破了天机:“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原来,太原是李家的吉祥地、发迹地,而且还是块“风水宝地”,曾作“帝王都”,是尧帝的封地“唐国”所在,史书上称尧帝为“唐尧”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唐尧曾居陶地,又称“陶唐氏”。
此外,李渊在留守太原的当年,还发生了一件奇事,在李渊反隋的起兵地晋阳(今太原西南晋源镇),挖到一块大青石,这块青石像龙形,上面有4个红字“李渊万吉”。据唐李璋《太原事迹杂记》,当时留守的四子、齐王李元吉赶紧把它拿给李渊看,李渊更坚定了称帝的决心。
图:唐玄宗李隆基书“唐”
显然,所谓奇事都是附会出来的,甚至是李渊本人“策划”的。但“唐”字对李家来说属祥瑞字却是毋庸置疑。日后大功告成,用“唐”字为国号,当然就是不二的选择。
李渊定“唐”字为国号,据说还因为这是个好字。汉班固《白虎通·号》称:“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说文解字》亦称,“唐,大言也。”可见,早在秦汉时期,“唐”就被公认为美字,引申为“大”的意思。
什么才算大?“惟天为大”,这正是一个王朝的国体所在。事实证明,“唐”确是很“大”,国运绵长近三百年,为中国古代最强大最昌盛的国家。
但是,研究古文字的都知道,古字“唐”字等同“螗”,是一种蝉,古人眼里的虫。而甲骨文的"唐"字,就是一种蝉的形状。在清末民初大书画家吴昌硕的作品中,仍能找到这样写法的唐字(见下图)。所以,民间戏称,大唐再牛,终究不过是一条虫。
  “宋”——“天地阴阳人事际会”的国名
图: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画像
国号用字自然都是选能带来好运、喻义美妙的字。当年武则天改唐称帝,当了女皇后,一度用“周”字作为她新的国号。因为她认为“周”字“义美而气壮”,不输于“唐”。
“唐”之后,中国又进入了第二波频繁更换国号时期。在70余年的时间,先后出现了“五代十国”,是北周大将赵匡胤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中国的南北统一,建立起宋朝。
宋朝建国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乙巳日)。《宋史·太祖本纪》称:“定有天下之号,"宋"。”赵匡胤取“宋”字为国号,通常认为因他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境内)节度使,赵姓由此地发达。用宋真宗在《升宋州为应天府诏》中的话说,宋州“乃帝业肇基之地”。
一个国号的选用,往往因素并不单一,赵匡胤选“宋”为国号也是这样。原来上古时期宋州就是一块“龙兴之地”,先秦时期曾诞生过宋国。更重要的是,上古商朝远祖高辛氏(帝喾)的长子阏伯曾迁居于此,并担任唐尧的“火正”,负责火种。“五行”说认为,赵匡胤命属“火德”,宋朝因此也被称为“火宋”。
图:褚遂良书“宋”
试想,一个将“火”奉为吉祥物的王朝,与幸运的“火神”相遇,自然是大吉大利的事情。再者,商朝又称“殷朝”,或“殷商”,而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宏殷,两个跨越历史时空的“殷”字,又神奇地碰到一起,这是“天地阴阳人事际会”。种种机缘巧合决定了赵匡胤要选“宋”字为国号,因为这是“天意”。
可是,事实上“宋”字并没有给赵姓江山带来多少好运,相反一直被北方的辽、金、元欺负,逼得割地送钱求和。最耻辱的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徽宗、钦宗竟然让金兵掳走了。之后偏居临安的南宋也未能安稳多久便被蒙古人灭掉,宋朝终从历史上消失。
所以,民间早有一种说法,赵匡胤选定的国号“宋”并不吉利。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便没有看好“宋”字,他在《释名·释州国》中称:“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如果赵匡胤和他的臣僚当年能考虑一下刘熙的意见,或许宋朝将另有国号?或许不会早早把江山也“送”人了?
  “大元”——首次“以义而制称”的国名
图: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
蒙古军队在灭了南宋后,历史出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国,这个中国于公元1271年十一月启用“元”为国号,史称“元朝”。
其实,元朝的国号并非单字“元”,而是双字“大元”,这也是古代中国首次起用“双字”国号。以前的所谓“大汉”、“大唐”、“大宋”,仅是国号前加“大”的尊称,并不是定称。在元朝以后,用双字或多字国号成历史潮流,如“大明”、“大清”。
元朝早期国号使用的是蒙语,汉语音译叫“也可蒙古兀鲁思”,简称为“大蒙古国”,可能觉得名字太长使用不便,后又改称为“大朝”。再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颁布《建国号诏》,放弃蒙语国号,采用汉语国号,“建国号曰"大元"。”
图:米芾书“大元”
这个国号取自《易经·彖传》,首卦“乾”卦的断语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元”就是从“大哉乾元”四字中抽取来的。显然,如此气象万千、气势非凡的国号是忽必烈不能想到的。从史籍记载来看,“大元”确非忽必烈原创。《建国号诏》出于精通汉学的女真人徒单公履之手,而奏请启用“大元”二字的是汉臣刘秉忠。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秦”、“汉”、“唐”、“宋”等国号,都是从封国、封号、官职中选字,元朝国号的命名方法突破传统,纯是取字面意义,是一种全新的国号命名概念,即所谓“以义而制称”。
不过,“大元”这个国号意思是重叠的,“元”也是大的意思。元朝只图“大”,却未多考虑如何让国运绵长,长治久安,因此只历98年而亡。
  “大明”——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名
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民间画像
元朝亡国后,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国,国号“大明”。
“大明”,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号,这也是大一统中国的国号中惟一一个与宗教有关联的国号。“大明”到底是何意?这要说到反元起义军中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
韩山童出生于白莲教世家,其祖父就是利用白莲教来“惑众”,从而动员了大批民众跟着他造反,拉起了“红巾军”。在韩山童成为白莲教的新教头后,他抛出一条成元预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韩山童把自己当成了出世的“明王”但没“王命”,被捕杀后其子韩林儿继位,尊为“小明王”。公元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在迎请小明王到应天时,密令手下将小明王沉毙江中,朱元璋顺利排除了日后登基障碍,成了“明王”。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将国号确定为“大明”。
明人孙宜在《大明初略》中称:“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这说明,明朝国号“大明”是受到了白莲教的影响。白莲教源于佛教净土宗,信诵《大阿弥陀经》,经称阿弥陀佛是“诸佛光明之王”,意即“明王”,他是无量寿佛,“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
图:王羲之书“大明”
朱元璋小时曾遁入佛门,当过和尚,称帝后自然更相信“明王出世”一说,对“大明”格外看好。朱元璋很聪明,他选“大明”为国号,既符合教义,又容易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赢得信众的拥护。
现代明史专家吴晗也认为明朝国号涉宗教,但他称“大明”出自“明教”(摩尼教)的经典“大小明王出世经”中。
“大明”国号中最核心的字是“明”,对于此字,当时的“理论界”解读为“日月相依”、“交放光辉”。进一步考证,朱元璋的远祖为先帝颛顼之子祝融,祝融又叫“朱明”,是个火神,而朱元璋被认为与赵匡胤一样,是“火德之君”,崇尚火一样的红色。
这般巧合被当时的学者大加渲染、附会,认为朱姓建立明朝,上古时就“注定”了。
但拥有”日”、“月“,并非就有全部。武则天就觉得“明”字缺点什么,感到不够气魄,于是在下面加一个“空”字,变成了“曌”。这位女皇帝认为,天空的日月无边,位极天下,但殊不知这是“四大皆空”,目空一切。
朱元璋起这个国号,与武则天犯同样的一个错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峻刑滥杀。而得人心者得天下,日月的光辉只给眷恋生命的王朝、爱惜生灵的王朝。
  “大清”——专克明朝之“火”
图: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画像
“明”代表“火”,而能灭火的则是“水”,即所谓“水克火”。这个说法,竟然真的应验了,灭掉明朝的,最后真是从东北水边走出来的满人。
虽然这是巧合,但满人在入主中原住进北京紫禁城后,新国号选了一个带水的“清”字,不能不让人往“水克火”方面联想。
满人是曾建大金国、与宋朝对立的女真人后裔中的一支。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公元1616年正月初一,于今辽宁境内的赫图阿拉建国时,即定国号为“金”(汉译)。但是明朝并不把这个金国当回事,认为明朝的“火”能克掉“金”。
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继位,并决定改国号,易“金”为“大清”,不仅国号“去金化”,族名“女真”也改叫“满洲”,开始与明朝“平起平坐”。
国号里有“水”,族名里有“水”,明摆着是要浇灭朱姓明朝之“火”。但是,这样的推测是汉人的思维。满人起国号“大清”,到底出于什么考虑?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后来乾隆皇帝在《钦定满洲源流考》的御制词里曾透露出一点信息:“天造皇清,发祥大东。”
《说文解字》称:“皇,大也”,所谓“皇清”,就是“大清”。下面一句“发祥大东”,则交代为何取用“清”字的原因。满人生活、发迹于东方,东方为四方之首,乃“老大”。根据传统的五行五色相配原理,东方系青色,是“大青”。“青”与“清”相通,“大青”即“大清”。
图:柳公权书“大清”
这种诠释也是有依据的。《释名·释言语》中即有:“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而且,天的颜色也是“青”的,“大清”又有“受命于天”的意思。就“清”字本义而言,还有“太平”的含义,“永清四海”,这也是夺得一统江山的满人所希望的。
事实上,“大清”也非新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且与“大明”伴存。《管子·内业》中称,“镜于大清,视乎大明。”就此,有学者认为皇太极国号取“大清”,有压“大明”的考虑。
总的说来,“大清”为国号寓意极多,既有“发祥大东”、铭记发祥地的考虑,又结合了元朝“以义而制称”命名国号的做法。
但任何国号都是好坏参半,实与选什么样的字无关。好也在人,坏也在人,总有灭亡的时候。在出家人看来,“大清”即大空,到头来终归东流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中国最有为帝王之一、大唐王朝皇帝李世民说的话。一朝所亡,实不怪国号吉凶、风水好坏,而在人主。最后多句嘴,为政者要积德,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则国有德,国有德则国运久长。即便因天灾人祸灭了,后人也会记着,如汉如唐!
&欢迎扫瞄订阅倪方六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在手机上轻松阅读↓↓↓
&&&&&&&&&&&&&&&&&&&&&&&&
律师版权和使用声明:&&&本博所有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倪方六拥有版权。非经倪方六允许,不得刊载使用,包括网络转发、摘编,仅供网友免费阅读。媒体和他人如果需要使用,请与倪方六本人联系(联系方式见上)。未经主允许使用,查出后稿费标准1000/千字。特此声明。
&&&&&&&&&&&&&&&
&&&&江苏义科律师事务所律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囯园玖号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