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豹子赛跑每分钟跑1800米它的速度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猎豹每秒能跑30秒,它的速度写作多少,它|分钟能跑多少米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速度=30米/秒它一分钟能跑30*60=1800米以后有什么还可以问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豹子的奔跑速度是多少
豹子的奔跑速度是多少
匿名提问于
猎豹是奔跑最快的四脚动物,短跑可以达到113公里/小时; 可以坚持跑500-800米; 长距离奔跑时速仅为50公里左右。
金钱豹短跑可以达到76公里/小时; 可以坚持跑1000米左右; 长距离奔跑时速仅为28公里左右。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奔跑速度是 76KM/小时 但是只能保持15分钟以内 不然豹子会缺氧而死
平均每小时28千米,4年级语文书里面有。
最快的美洲猎豹每秒33米《怎样描述运动》
《怎样描述运动》日期:
1怎样描述运动1.整个宇宙都是由________的物质组成的,绝对____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是______的,物理学中把______叫做机械运动.2.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______.选择不同的______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性..3.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丙三个同学骑自行车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有此可判定当时刮的是 ______风.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向______运动,丙向______运动.4.小明坐在一辆行驶的轿车上,自西向东运动,他相对于地面上的建筑物是______的,相对于乘坐的车是______的,相对于跟他乘坐的汽车同样快慢,方向相同的另一辆汽车是______的,相对于跟他乘坐的汽车同样快慢,方向相反的另一辆汽车是______的.5.有一首歌的歌词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云朵 C.人 D.月亮6.一人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7.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8“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依次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山和水 D.水和山9.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运动路线是直的,运动路程是不变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C.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就是运动,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D.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10.一位勇敢的漂流者,坐橡皮船在湍急的河水中顺流而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B.以船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C.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D.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11.甲看路旁的树木向南运动,乙看甲静止不动,若以树木为参照物,则( )A.甲、乙都向北运动C.甲、乙都向南运动D.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D.甲向南运动,乙向北运动12.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 动的( )A.这列火车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关着的车门D.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13.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 )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以 我 们 的 专 业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14.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2运动的速度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 相同时,比较 的长短;也可以取 相同时,比较 的长短。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 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 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2.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4km/h= m/s 25 m/s= km/h 300cm/min= m/s 300 m/s = cm/min3.(09成都)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5.(09山东临沂)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6.(09山东潍坊)(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7.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 ;则速度大小(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8.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小明在车中测试汽车的速度,用手表测出汽车从路程牌62km到63km的时间是33s,此时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 ( )A.33 km/h B.120 km/h C.33 m/s D.30 m/s9.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10.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运动快的是( )A.甲车 B.乙车 C.一样快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11.猎豹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以 我 们 的 专 业1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4.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16.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平均速度大小。(2)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要长?3 4 时间17.表格中所列数据记录了当今世界某优秀短跑运第16题 t/s动员创造世界记录时跑步过程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1)在这100m运动过程中做的_________(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100m的运动过程中,哪个10m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10m路程段的速度最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衡力、平衡状态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 或 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 。以 我 们 的 专 业例:判断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放在桌面上书 B.空中飞行的小鸟 C.随传送带一块匀速上升的物体.D.正在起步的汽车E.悬吊着的电灯 F.围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卫星 G.匀速上升的电梯 H.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I.百米冲刺中的运动员 J.树上的苹果.K.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的物体合作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一)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演示图8.2-2)1、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2. 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3. 保持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 自主学习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时利用了 ,物体所受的 力与 力大小相等,方向 ,作用在 上。2.在桌面上的花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3.吊灯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5.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跳伞运动员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针对性练习:1、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以下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A、书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天花板通过灯绳吊着一盏吊灯,A、天花板对灯绳的拉力 B、灯的重力 C、灯对灯绳的拉力 D、灯绳对灯的拉力 E、灯绳对天花板的拉力课堂检测1.作用在___ __上的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且在_____上,这两个力就一定平衡.2.起重机吊着4 t的货物,当货物静止时,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_ N,受到的拉力是_____ 以 我 们 的 专 业N;当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_____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_____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加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_____于它的重力.(g=10N/kg)43.马拉着重10 N的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马的拉力是100 N。则车受到的阻力是__ N,车受到的支持力是__ N。4.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定不受外力作用C.马拉车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平衡力D.物体受到平衡力或不受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6.如图,属于平衡力的是( ) 7.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的某段时间中,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拉过去,则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B.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C.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小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8.一木块受到大小均为12 N的一对平衡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同时减小到10 N,则木块( )A.速度将会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B.按减小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仍按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处于静止9.小车受到向东的600 N的拉力,在水平道路上匀速向东前进.则阻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600 N向西B.600 N向东C.0 N向西 D.0 N向东 10、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以下叙述中的二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以 我 们 的 专 业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⑵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⑶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过程与方法⑷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⑸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⑹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多样性。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再进一步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即:机械运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教材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本节教材最后对运动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本节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大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大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参照物既是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参照物的选取也是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方法。参照物的概念几乎贯穿本节的始终,认清参照物对于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作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3.教学建议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课题的引入比较容易,引入的方法也很多,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参考。通过画面引入:剪辑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资料,用多媒体播放。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章首诗或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利用诗词引入:上课伊始,教师用舒缓的语调吟诵如下词句(最好用多媒体打出字幕,并配一幅相关的风景画或动画,轻声伴奏我国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等,效果更佳): 浣 溪 沙(敦煌曲子词)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这时教师设问引入课题:究竟是山在动、还是船在行?为什么“看山恰似走来迎”?这节课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运动和静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这部分教材包括三项教学内容:机械运动,参照物,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列举大量机械运动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机械运动;然后让学生分析教材图9-1,总结出参照物的概念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参照物的知识,解答“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以落实相关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教学:即开始不学机械运动的定义,而是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直接由“活动1”入手,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教材图9-1所示的游戏图),体会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建立参照物的概念;然后由此展开,让学生列举更多机械运动的例子,总结出机械运动的定义。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教材图9-1非常直观,有关场景学生比较熟悉,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由此切入认识运动,有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说: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学科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另外,因为机械运动的定义中隐含着参照物,如果先学机械运动,学生不容易透彻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而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教学建议如下。关于“活动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教材图9-1:⑴对比(a)、(b)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⑵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然后让学生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最后让学生解答“想一想”中的问题,及时巩固参照物的概念,练习用“比较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该问题的答案为:⑴静止,静止,运动;⑵运动。关于“机械运动”的教学:教师引导: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 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可以回放本节课引入时所用的古诗词(也可以用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仔细看山山不动”又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船为参照物,站立在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大地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此你有何感想?由此得出: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为了使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更直观的认识,建议让学生做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更多运动相对性的例子,以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如能播放一些生活实际场景的录像片,效果更好),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⑴公路上,汽车在奔驰,司机感觉路旁的树木在向后退;而站在路边的小明却说树木是静止的。他们各以什么为参照物?⑵在商场的自动扶梯上,妈妈告诉5岁的儿子:“站好啦,别动!”这里的“别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⑶以车把为参照物,自行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⑷我们通常说房屋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房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⑸人们为了研究飞行器的性能,一般先在地面上做“风洞”实验:让高速气流吹过静止的飞行器模型,效果与飞行器模型在空中高速飞行相同。说说这样做的道理。⑹在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两位运动员奔跑的快慢应尽可能一致,为什么?(请参加过比赛的学生讲)⑺请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刻舟求剑”的故事。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还可以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在电影特技镜头中的应用:例如要拍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孙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中真实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中叠合,叠合时迅速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观众感觉到孙悟空在驾云飞行。为方便说明,教师最好制作一个flash课件,或制作抽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顺序演示:⑴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大地不动,使孙悟空运动;⑵孙悟空不动,蓝天、白云、大地的背景运动。学生感觉两次好像都是孙悟空在运动,从而体会到运动的相对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视觉效果。“想一想”答案:静止,运动。通过“活动2”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⑴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⑵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⑶从广义上来说看,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方面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并引导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通过大量事例使学生意识到:运动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4.教学评价课堂测评1.学习本节课之前,你是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你通过哪些事例认识到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2.怎样用“比较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诗人用“沦”和“出”两个字对运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么他描写这两个运动时,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4.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轰鸣,我国神舟6号飞船成功发射。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火箭冉冉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安然地仰坐在船舱里。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 的;以费俊龙为参照物,聂海胜是 的;以 为参照物,地球正渐渐远离而去。5.小明说:“并非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山岭、树木、房屋、课桌就是静止的!” 针对他的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观点。6.小红坐在行驶的客车中,看见前面有一辆卡车同她的距离不变;看见后面有一辆小轿车离她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小轿车与路旁的交通标志牌间的距离不变。⑴如果以交通标志牌为参照物,客车是 的,小轿车是 的。⑵如果以卡车为参照物,客车是 的,小轿车是 的。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一把抓过来,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什么情况下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飞行着的子弹?参考答案1.略 2.先选择参照物,再作比较: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描写“日”的运动时,以“西河”为参照物;描写“月”的运动时,以“东岭”为参照物。 4.运动 静止 飞船(或宇航员) 5.我们平常说“山岭、树木、房屋、课桌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随着地球一起转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6.⑴运动 静止 ⑵静止 运动 7.当子弹和飞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相同(或相近)时,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几乎是静止的,此时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子弹。“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科技书籍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我国自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卫星。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与地球“同步转动”,即卫星绕地心转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卫星绕地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地球上的人觉得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是静止不动的。
第 21 课时7.1 怎样描述运动(一)一、课标要求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运动的。2、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3、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二、教材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章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开始通过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运动例子说明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然后通过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乘汽车发生的现象,自然地引出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再通过古人的话,使学生理解:参照物选择不同,对于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会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了速度的初步知识以后,对物体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探索的兴趣。本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知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运动还是静止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参照物是比较陌生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字、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五、教学准备 NO2气体、“运动和静止”光盘,图片等 六、教学设计 一、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二、 教授新课 1.“运动与静止”的教学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 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5-37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2.“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 板书:“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 葛洪《抱朴子》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接下来,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3.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教学 学生活动:回忆复习声能、光能;再列举一些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的作用。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得出运动的物体也会具有能量,类似于声能和光能,叫动能。接下来,请一些学生自己发挥举些简单的关于动能的例子即可。 三.课堂小结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 运动的相对性。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 七、教学反思第 22 课时7.1 怎样描述运动(二)教学目标:强化记忆本节的知识,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 《北大绿卡》 教学流程:1、 复习引入。提问: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什么是参照物?2、 小游戏。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比如,坐在前进的汽车上的人,若以车为参照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呢? 3、 当堂练习。《北大绿卡》P20-21.学生分小组练习,对照答案互相评改,教师巡堂个别辅导。 第23课时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一、课标要求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动物世界的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进而提出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猜想,调动学生的探究参与积极性。教材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景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首先,对结果提出预测:进而为自己的预测寻找证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并使学生领悟到:为了与他人清晰地交流实验结果,需要对速度等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与计算。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仍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而且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使用刻度尺和秒表的技能和探究能力,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相互评价的气氛特浓。四、 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五、 教学准备学生:白纸两张、刻度尺(可事先测出课桌的高度或教室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也可以一同学的身高为测量高度)、秒表(或手表)教师:白纸若干、长软尺、秒表、一装满水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间有一气泡)、一汽车速度计的模型、气球等 第24课时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二) 教学目标:强化记忆本节的知识,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 《北大绿卡》 教学流程:1、 复习引入。提问:(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速度的单位有哪些? 2、学生当堂练习。《北大绿卡》P21-22学生分小组练习,对照答案互相评改,教师巡堂个别辅导。3、讲评例题。【例1】甲骑自行车以16km/h速度从某地出发沿平直路面运动, 追甲。(1)乙经多少时间后追上甲?(2)此时甲运动了多少路程? 【分析】本题有两个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都不相同,但追上时两者路程相同。 【解答】设乙追上甲时间t(h),则甲运动时间为t+0.5(h).由 s甲=s乙,或v甲t甲=v乙t乙, 得 v甲(t乙+0.5)=v乙t乙, 或 16km/h(t乙+0.5)h=40km/h·t乙 答(1)20min后乙追上甲。(2)追上甲时,甲运动路程是13.3km. 【说明】本题有多种解法。如:根据两车速度可知乙速度比甲快
教学目标:强化记忆本节的知识,巩固练习教学准备: 《北大绿卡》教学流程:1、 复习引入。提问:(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速度的单位有哪些?2、学生当堂练习。《北大绿卡》P21-22学生分小组练习,对照答案互相评改,教师巡堂个别辅导。3、讲评例题。【例1】甲骑自行车以16km/h速度从某地出发沿平直路面运动, 追甲。(1)乙经多少时间后追上甲?(2)此时甲运动了多少路程?【分析】本题有两个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都不相同,但追上时两者路程相同。【解答】设乙追上甲时间t(h),则甲运动时间为t+0.5(h).由s甲=s乙,或v甲t甲=v乙t乙,得 v甲(t乙+0.5)=v乙t乙,或 16km/h(t乙+0.5)h=40km/h·t乙 答(1)20min后乙追上甲。(2)追上甲时,甲运动路程是13.3km.【说明】本题有多种解法。如:根据两车速度可知乙速度比甲快 甲为参照物时,乙速度为24km/h,运动距离8km。【例2】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长1600m,一列长25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正桥的时间为3min5s,求该火车全部在正桥上行驶的时间。【分析】火车过桥时间应以火车头上桥开始计时到火车尾下桥为止,实际路程是L桥+L车。火车全部在桥上时间应以火车尾上桥开始计时到火车头下桥为止,实际路程是L桥-L车。 答 火车全部在正桥上行驶时间135s. =135s.用比例方法解可简化运算,还可以不需具体计算出火车的速度。4、强化练习。《北大绿卡》P23教学反思: 第 25 课时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标要求1.知道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规律称为牛顿第一定律.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概括出来的.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八章 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从而为本章的后续几节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力的作用效果,但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尚缺乏的认识.本节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对初二学生而言是很抽象的,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片面的前概念又是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障碍.四、 教学目标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物理意义.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了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这是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内容.2、物体不受力时将永远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由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看不到物体不受力的情况,看到的是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就需要不断对物体施加动力的事例,所以在学生头脑中“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根深蒂固,认为物体不受力运动就会停止.五、 教学准备小车、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六、 教学设计1.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前一章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忆与思考引出本节的课题.一般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回答并不感到困难,在学生回答出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后,将问题引深: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可能会受到知识面的限制.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例或展示演示实验进行引导,使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表现”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演示“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表现”的实验,如图9-1所示.实验演示及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初步建立起运动和力的正确观念:只要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一定有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力.甲图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及由慢到快的运动变化需要外力F的作用;乙图的实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由快到慢及由运动到静止时的变化,是由于存在着摩擦力的缘故;丙图的实验,最好能在投影仪上完成,让学生看到钢球在磁铁引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方向.结合这个人演示现象的分析中,应重点突出对运动状态变化的表现及引起状态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正确的认识.(1)做好课本上图9-1所示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小车最后停止运动的原因.对于这处演示实验,需向学生交待清楚如下几个问题:①每次实验都使用一个小车,并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为的是小车到达水平面上的初速度大小相同.②水平面是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为的是便于比较阻力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效果的差异.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小车三次下滑,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着变化,三种情况中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各怎样,分析引起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从中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做好课本上图9-1所示的演示实验的几点建议:1.为了增加三次不同实验的可比性,三个平面的粗糙程度差异应尽量大一些.2.为增加实验效果的可见度,可分别依次在小车停止运动的位置插一面小旗子作为标志,以便比较小车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3.实验中斜面与水平面接触的部位应尽量采用弧形曲面,以保证小车能平滑地运动. 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表明其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2)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结合课本中的学史内容,突出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补充如图9-2所示的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以强化“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是有可靠的事实基础的,因而是合理的”的理想化观点.然后,再由伽利略得出的推理结论扩展到笛卡儿的补充,概括出:物体如果不受力,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将保持不变.(3)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很容易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般比较陌生,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定律的物理含义.所以在得出定律之后,要对定律的内容进行通俗化的解释或说明.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明白:“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着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在学生初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应注意再强调以下两个问题:①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在实际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它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识,使人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②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是在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利用合乎逻辑的科学推理得出来的.尽管这个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但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从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1.)一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规律称为“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吗? 答: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情况,实际中不可能找到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至少物体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它是不能直接用实验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通过物理现象概括出来的,但也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想象、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同时这一结论又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给予佐证.我们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不但要注意理解定律本身的内容,还应注意体会建立此定律过程中所采用的想象、推理方法.(2.)有人说: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如果反推回去,物体只要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物体必然不受外力的作用.这种说法对吗?答:牛顿第一定律从一个侧面回答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即物体在不受外力时的运动情况,但不能据此由物体的运动情况反推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因为物体不受力时,则合力一定为零,也就是说,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合力为零时物体并不一定不受力的作用,因此“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只能说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但不能说“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事实上,在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就不是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而同时受到了重力和支持力,只是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而已.(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正确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答: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到底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要看物体的初始(即原来)的运动情况.而“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言外之意是如果物体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不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可能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表现是什么呢?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的速度由小变大、由大变小,以及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或运动快慢和方向同时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可见,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教学反思 第 26 课时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二)惯性和惯性现象一、课标要求1.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并能区别惯性和惯性定律.2.知道惯性现象的表现,知道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3.能解释常见的一些惯性现象.4.通过对常见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教材分析1.本节是在上一节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由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引入惯性概念,因此要求学生知道“物体保持这样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同时,由于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但要注意,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则是说明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怎样运动的,要注意两者的区别.2.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在观察类似现象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对于“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像图9-4那样,猛拉小车时,木块会从车后滑出”等,由于现象的结果通常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相联系,所以一些学生总误认为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有关,这一点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3.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惯性现象的利害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有些惯性现象对我们是有利的,如安装锤柄、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投掷球类等;有些惯性现象对我们是不利的,如高速行驶的载重汽车不易在短距离内停下来、汽车猛然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等等.对于这些常见现象要求学生会用惯性的知识给予解释.4.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惯性问题时,要求学生要能够合乎逻辑地分析问题:原来运动状态如何,后来受力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如何变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链的分析,使学生的分析与推理纳入逻辑的轨道.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有关惯性现象的一些非本质的观察,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些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同时又接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的提法.另外,解释有关惯性现象的实际问题时,需要一步步地分析,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求确是比较高的.所有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教学目标1、惯性现象.能够认识清楚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不同的受力情况下表现出的惯性现象,是学生理解惯性的关键,也是学生正确解释惯性现象的基础,因此认识惯性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五、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球、弹片、支架 六、教学设计1.引入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认识到物体在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保持物体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反映了物体“不愿”改变其运动状态.再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如百米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在水平冰面上推出去的冰车离开人的作用后仍会沿冰面滑行、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桌椅若没有人推它,它将永远静止在原来的位置等.由此引出“所有物体都具有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说明“物体想一贯表现为原有的运动状态”,就好象物体都具有“惰性”而“不想”改变其运动状态一样.使学生将对惯性这一概念得到初步的认识.2.讲授新课(1)惯性的概念通过引课过程中的分析,抽象出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物体的惯性.为惯性的认识,可再列举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分析,如跳远运动员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利用助跑提高起跳时的速度,即起跳时的水平初速度越大,他离开地面后,沿水平方向运动得越快,这表明快速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这种快速运动状态的性质;又如,在水平冰面上将冰车轻轻推出,当冰车脱离力的作用后,它将缓慢地向前滑行,这表明运动较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较慢运动状态的性质;再如,静止在水平冰面上的冰车,若没有对它施加任何作用,它将永远静止在原来的位置,这表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的性质.通过对类似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不论是快速运动的还是较慢运动的,或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它们都具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只是表现出来的具体运动情况不同.(2)惯性现象①惯性现象的演示与介绍对于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设计要能够突出主要矛盾,为此建议首先利用如图9-5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将小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当用力猛然拉动小车时,小车运动起来,由于木块与小车之间较为光滑,即可认为木块没有受到水平外力的作用,因此木块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这样木块将从小车的后面与小车分离,如图9-5甲所示;若开始时先设法使木块随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还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木块将从小车的前方与小车分离,如图9-5乙所示.在做好上述的演示与分析后,对于课本中图9-2和图9-3所示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还可以考虑补充类似如图9-6和9-7的小实验,水平向右猛击纸板的左端,纸板飞出,而板上的鸡蛋会落水中;猛拉纸条,笔帽会仍然直立在桌面上不动.②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惯性现象打下基础.分析的重点应该抓住: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后来哪个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受力后运动状态改变了,运动状态不变的物体(或部分)将与运动状态改变的物体(或部分)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与分析,将学生的思维及推理加以规范化.③对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行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很多,课本中重点讲了交通中的惯性现象.在此可列举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从中归纳出惯性的利用和不利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具体的生活实例如:①拍打衣服上的尘土;②安装锤把柄;③骑自行车上车时脚蹬地可使自行车行滑行一段距离,腿方可迈上车.(3)想想议议课本中本节最后给出了“想想议议”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可以讨论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竖直向上跳起后将落到何处?从车厢顶部落下的物体将落在何处等.另外,为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物体没有惯性会怎样,那时我们还能否进行跳远、跳高一类的比赛,还能否进行铁饼、铅球、标枪类的比赛,枪炮还能否射出子弹或炮弹等.七、教学反思 第 27 课时7.4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一)一、课标要求1.会分析静止在水平面上、悬吊和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2.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必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个条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对于物体受到在同一直线上多个力的平衡问题,能综合运用同一直线二力合成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分析,并从中进一步体会等效的思想.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研究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规律基础上,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殊情况。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将处于的运动状态已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力而处于静止状态的实例又是学生屡见不鲜的,因此对于受力后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的事实学生已有充分的感性认识,这是进行本节课教学有利的方面.但学生对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是于平衡状态却不易接受,同时二力平衡条件中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样诸多的条件在一个问题中的综合考虑,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点在具体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四、教学目标1、二力平衡条件.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认清了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条件,才能用来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对于静止的物体,学生并不难理解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但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物体在运动,这种平衡状态学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另外对于二力平衡条件内容的理解,一般对于学生并不是大困难,但对于平衡条件的应用,学生往往对“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几个条件,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分析具体问题时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错误,因此构成了教学的难点.五、教学准备小车、木板、钩码、弹簧秤六、教学设计1.引入课题让学生回忆惯性定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物体,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是一定不受力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悬吊的电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受力的示意图,并由此分析物体受力而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明确“虽然每个力都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由于物体受到这些力的作用效果相互平衡掉了”,即作用同一个物体上的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此引出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力的概念.在给出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后,指出受两个力的是二力平衡,受三个力的是三力平衡,受到四个力的就是四力的平衡.可见实际中的问题较为复杂,其中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最简单的情况,所以先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二力平衡的条件(1)二力平衡条件的得出:由于要得出定量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一定要做好教材中图9-6所示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先介绍器材,说明实验的步骤和观察要点,即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所受的二力具有什么特点.若有条件,此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特点,可简单地概括为八个字,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在这一实验和归纳过程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全面地总结出实验的结果,学生开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完整的,如学生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两个力的大小相等,而未注意力的方向问题;或只注意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而没有考虑到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关键性条件.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引导,逐渐补充、完善实验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与表述的严密性.(2)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在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后,要让学生联系前一章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到这时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认识水平,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平衡力与合力为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物体受力后而处于静止状态”的关系.(3)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下的运动情况只突出了静止状态,但处在“二力平衡”状态下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情况学生在生活中却不是常见的,因而在学生头脑中出现这种片面的认识:“物体只有静止时,其所受到的合力才可能为零”.为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增加他们正确的感性认识,可通过如图9-17的实验,演示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景.先用天平称量物体A的质量,根据G=mg算出它受到的重力.再把物体A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它受到的拉力,并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按图9-17所示的情景将物体A悬挂在滑轮右边,在左盘中添加砝码,使物体A保持静止.在此基础上使物体A保持一定的速度匀速上升(或下降),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是否与静止时相同.通过这个实验,可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在二力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是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要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就必须让他们应用这个条件分析问题和解决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1)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2)要注意分析清楚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的大小、方向如何?特别是要注意物体受到多对平衡力作用的情况.(3)当物体受到两个力平衡时,可以根据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价值.4.当堂练习:《北大绿卡》 第28课时7.4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二)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做过相应的练习。二、教学目标强化本节重要知识点,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自出练习卷四、教学设计1、 复习引入。提问:二力平衡的条件?2、 当堂练习。(一)基本题1.在平衡力作用下的物体,将( )A 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 可能静止也可能匀速直线运动 D 既不静止,又不做匀速直线运动2.弹簧秤上挂着重为10牛的物体,当弹簧秤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____10牛;当弹簧秤匀速向下动时,弹簧称示数____10牛;当弹簧秤匀速向上运动时,弹簧秤示数____10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水杯处于静止状态,则它所受的平衡力是( )A 水杯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B 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和水杯对桌面的压力C 水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所受的重力D 水杯所受的重力和水杯对桌子的压力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以0.5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球重2牛,则它在水平方向( )A 受到1牛的力 B 受到2牛的力C 合力为零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起重机先后以1米/秒的速度和2米/秒的速度匀速地提升同一重物,两种情况下系重物的钢丝绳对重物施加的拉力相同吗?为什么?教师评讲:1.C 2.等于,等于,等于 4.A 5.C衡条件可知,绳上的拉力和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即拉力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绳对重力的拉力是完全相同的.(二)提高题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条件是( )A 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B 所受的重力等于空气阻力C 所受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D 只受空气阻力作用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重为100牛,放在A物体上面的物体B重为50牛,若A、B均保持静止,则物体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____,B受到A对它的支持力为____.3.在水平放置的台秤秤盘上放有一个重为10牛的物体,当我们用6牛的力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时,台秤的示数大小为____牛.4.用绳拴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若某时刻绳突然断裂,则小球将做____运动,这时他在水平向上所受的合力大小为____.学生轮流公布答案,其它学生提出异议。教师重点评讲:2题.150牛,50牛 。重力和支持力是二力平衡。 4题.匀速直线运动,0。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会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该小球原本是做圆周运动的,所以在撤去外力后会做匀速直线运动。3、分小组练习。《北大绿卡》P28-29.学生分小组练习,对照答案互相批改,教师巡堂,个别辅导。五、教学反思 第29课时第七章复习一一、教学目标会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准备自出练习卷三、教学设计1、复习引入。提问: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单位?速度单位间的换算。2、教师讲解关于速度和平均速度(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通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公式就是 (2)速度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3)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内大体上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一般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为了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的快慢,把物体在这段时间里(或这段路程上)的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从而用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办法来求其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计算时,一定要明确物体是在哪段时间内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例如: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5分钟,接着以30米/秒的速度行驶15分钟,这列火车在20分钟内的平?20米/秒?5?60秒?30米/秒?15?60秒?275.米/秒,如果把求平均20?60秒v1?v21?(20米/秒?30米/秒)?25米/秒,显然是错误的。22 速度公式写成?此外,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要将休息时间加在总时间内。3、教师强调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写出已知条件,要求的物理量,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4、 学生解路程、时间题目常犯的毛病有:(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 对不同的速度、路程或时间,不用带不同的下角标或上角标的字母v、s或t加以区别。(2)没有统一单位。(3)列的算式中漏掉单位,运算中漏掉单位的运算。(4)不知道(或者不会)作图帮助分析比较复杂的题目。(5)解题格式不够合理,因而容易出错。5、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1)分析题意,在头脑中想象出物体运动的情况,题目已给的条件(即已知量)和要求出的量(待求量)。(2)思考如何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公式逐步求解;对不同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或时间用什么样的角标加以区别;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作图来帮助分析.告诉学生“分析”这一步骤在解题中是关键性的步骤,课文中用楷体字印出,虽然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但不能越过这一步。一定要养成分析清楚之后再着手解题的习惯,切忌蒙着干。(3)按照课本中的例题的格式写出已知、求、解、答。在列已知条件时就应该统一单位,在列式子和运算过程中都不要漏掉单位。带单位运算时,单位也像数字那样相乘、相除、相消。由于同学们对此比较陌生,所以在讲解例题时就要注意这一点。另外解题的格式不是死的。但是在刚开始学物理、解物理题时,按照正规的格式写可以减少错误。以后解题熟练了就可以不受这种格式的拘束。 【典型例题】例1. 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分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入“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入,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而是路程=桥(洞)长+车长。【解答】v=54千米/时=15米/秒,t=1分20秒=80秒,l桥=1100米,求:l车 根据题意 s=l桥+l车则 l车=vt-l桥=15米/秒×80秒-1100米=100米答: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米。 例2. 地铁列车环城一周,正常运行的速度是84千米/时,若实际列车迟开6分钟,司机把速度提高到90千米/时,则列车正点到达。求:(1)环城一周的路程;(2)列车实际运行时间。【分析】本题乍看上去似乎“条件不足”,其实题目中隐含着一个不变量——环城一周的路程s,发现这一点后,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2)根据题意 s正常=s实际=s 而s=vt,,,,① 则 v正常t正常=v实际t实际,,,,② 由 t正常-t实际=0.1时 得 t正常=t实际+0.1时 代入公式② v正常(t实际+0.1时)=v实际t实际 代入数据 84千米/时×(t实际+0.1时)=90千米/时×t实际 解得 t实际=1.4时 ③ ③代入①式 s=v实际t实际=90千米/时×1.4时=126千米答:(1)环城一周的路程是126千米;(2)列车实际运行时间是1.4小时。例3. 北京和天津相距约140千米,有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对行驶,48分钟后两车相遇,汽车的速度是105千米/时,求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大?【分析】本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特点是:(1)全程=两车路程之和;(2)两车行驶时间相等,请注意初中物理与小学数学解决此类问题的不同方法。【解答】s=140千米,t=48分=0.8时,v汽车=105千米/时。[注:同一题目中相等的量(如本题中的时间t)可以不写下标]根据题意s=s汽车+s摩托车=v汽车t+v摩托车t则 v摩托车=(s-v汽车t)/t=(140千米/时-105千米/时×0.8时)/0.8时=70千米/时答:摩托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例4. 甲乙丙三人分别用跑步、竞走和慢跑绕操场一周,他们的速度之比是3:2:1,则他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6:3:2 B. 3:2:1 C. 1:2:3 D. 2:3:6【分析】本题的隐含条件是三人路程相等(都是“绕操场一周”)。由t=s/v可知,当s相等时,t与v成反比,三人的速度之比是3:2:1,其反比就应该是1:2:3了,应该选“C”!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一个“陷阱”,请看下述解题过程:【解答】根据题意 t=s/v,而s1=s2=s3则 t与v成反比 又 v1:v2:v3=3:2:1 所以 t1:t2:t3=1/v1:1/v2:1/v3 代入 =1/3:1/2:1/1通分 =2/6:3/6:6/6 化简 =2:3:6 所以,正确答案是“D”。5、学生强化练习四、教学反思 第30课时第七章复习二一、教学目标巩固本章知识二、教学准备自出练习卷三、教学设计1、 学生自己复习,并列出本章知识结构。2、 教师串讲。(1) 本章教学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什么是惯性,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知道摩擦现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二力平衡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3、例1、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坚直向上扔起一个石子,石子将下落在( )A.抛出点的前方 B.抛出点的后方 C.抛出点解析:本题可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开始石子与火车一起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石子坚直向上抛出时,石子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石子在水平方向上仍以火车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车与石子的速度相同,在石子抛出,落回这段时间内,车向前运动的距离,与石子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距离相等。所以,石子抛出后,仍然落回到原来抛出点的位置上。正确答案:C例2、下面两句话为什么是错误的:(1)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2)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乘客受到惯性的作用。分析:第一句话出现的错误,是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惯性,以及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受力的、还是不受力的物体,都具有惯性,与其外界因素无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一条运动规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的前提条件下,遵循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所以说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第二句话出现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惯性和力的实质不同。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是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也就是说,一定有施力物体。而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与外界无关的一种性质。汽车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原来处于运动状态,车停止了运动,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会向前倾倒去。并不是受到外界施加的作用。点评: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有着及其重要的实际应用。所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是“改变”的关系而不是“产生”或者“维持”的关系,所以,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及使物体运动原因等等说法都是错误的。对于惯性的认识,要抓住:(1)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2)惯性和力是两个没概念。因此把惯性说成“惯力”,“物体受到惯性”“克服物体惯性”、“由于惯性作用”等说法,都是错误的。掌握这些概念,在分析解题时,就不会出现错误。例3、起重机的钢丝绳上吊着重物,比较下面几种情况下,钢丝绳对重物拉力的大小。(1)重物在空中静止不动(2)重物以0.1m / s的速度匀速上升(3)重物以0.5 m / s的速度匀速上升(4)重物以0.5m / s的速度下降解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所处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时所处的状态与物体不受力时所处的状态相同。平衡状态有两种,一是静止,称为静平衡;二是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动平衡。这两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保持不变。反而言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若物体此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题中所述的四种情况,重物的运动状态都是不变的,且都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拉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因此四种情况下的拉力大小相等。点评:力的平衡的概念要求要达到掌握的程度,因为它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常需要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浮力”一章的学习中,我们要根据它的状态,确定它受到力之间的关系,或者由受力情况来研究它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水平直线运动”叫做平衡状态。同样“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也是平衡状态。这一点同学们往往不够理解,尤其对于“匀速下降”总认为向下的力大于向上的力才可能向下运动。“静止、匀速直线运动”都是一种平衡态。但还必须指出,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并不一定都受力。例如,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水平方向上它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基本概念。 第31课时第七章测验一、教学目标巩固重点知识,强化练习。二、教学准备自出测验卷三、 教学设计学生测验。第七章 力和机械检测题(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如图1所示,甲乙两人用力推对方,两人均向后退, 2、 质量相等的人,河岸上也各站着一个人,现要使两船靠岸,甲图中只有岸上一人用力F收绳,乙图中岸上和船上的两人都用力F收绳,则__________(选填“甲船先”“乙船先”“甲乙两船同时”)靠岸。3、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这是风力使小树发生了 ;狂风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这是风力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4、 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作用,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56、如下图3所示,李亮用大小相等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 ___有关。7、人在一般情况下步行前进时,若鞋底与地面间没 20有打滑,则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属于 摩擦,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是向 (选填:“前”或“后”)。仔细观察发现鞋底的表面制成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采用 的方法增大摩擦。8、滚木头比拖木头省力,这是因为用______________来代替______________,以减小摩擦。9、在一次庆典活动中,氦气球带着标语竖直静止在空中,若标语的重量为3kg,则标语所受的拉力为 N。(g=10N/kg)10、花木剪的刀口部分做得短是为了_______________;剪布、理发剪的刀口做的长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11、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4牛,阻力是12牛,当杠杆平衡时,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12、天平是一个杠杆, 它是利用 条件称出物体质量的。13、用带秤盘的杆秤称东西,如果秤盘底上粘有一块泥,所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质量偏 ;如果秤砣被碰掉一块,所秤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的质量偏 。14、如图4所示,物体所受重力为120N,不计摩擦,拉力F至少等于__________N。15、利用滑轮组把180N的重物匀速提升3m,只用60N力,不计滑轮重和阻力,绳子的自由端被移动__________m。16、如图5所示, 物体重100 牛, 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 匀速前进了的示数为10牛( 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及滑轮间的摩擦),则: 拉力F 为 牛;绳子 1、龙舟赛上,每个运动员坐定在船的两侧,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声,大家齐心奋力划动木桨,使船在水中快速前进的力是( )A、水对船的作用力 B、人对木桨的作用力C、木桨对水的作用力 D、水对木桨的作用力2、一个初二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A、50N B、500N C、50kg D、5000N3、李亮在墙上挂图时,自制了一个重锤来检查图是否挂正,如下图A、重力与质量成正比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C、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汽车加速前进时,前后轮所受地面摩擦力的方向为( ) A、前后轮均向前 B C、前轮向前,后轮向后 D、前后轮均向后 215、从滑梯顶端沿着滑梯滑下的小朋友,受到的重力方向始终是( )A、竖直向下 B、竖直向上C、沿滑梯的表面向上 D、沿滑梯的表面向下6、李亮将一石块抛向空中,石块在空中做抛物线运动,上升时速度越来越小,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大,最终落向地面,若不计空气的阻力,石块离开手后,使其在空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力是( )A、小明的推力 B、石块重力 C、空气的浮力 D、以上三个力的合力7、无论是木锯还是钢锯,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A、这样锯更锋利 B、这样锯齿更耐受撞击C、锯用得太久,齿被撞歪 D、可以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8、小华同学搜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增减摩擦力的例子,其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是( )A、机件之间加润滑油 B、将刀磨光 C、气垫船原理 D、汽车轮胎上有花纹9、为了适应环境,许多的动物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后,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结构。下列事例中具有减小摩擦作用的是( )A、泥鳅体表有一层滑粘的液体 B、蛇的体表覆盖粗糙的鳞片C、蜈蚣腹部有许多足 D、啄木鸟有尖尖的喙10、利用简单机械来提升重物,肯定做不到的是( )A、省力 B、省距离 C、既省同时省距离 D、省时间11、下述杠杆中,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手推车; B、羊角锤; C、缝纫机踏板;D12、如图7所示,用三个力沿不同的方向拉绳子, 则:( A 、F1最大; B、F2最大;C、F3最大; D、一样大。三、作图题(每图3分,共9分)1、 如图8所示,重为50N的物体受到20N的水平向右拉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 23、在下图10中,按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法(不计动滑轮及摩擦) F= 1G。 2四、计算题(本题5分)某同学用长1.8m的扁担挑水,甲桶重为200N,乙桶重为160N,问:甲桶应距人肩多远扁担才能平衡? 22 五、综合能力题(题第1题8分,第2题3分,共11分)1、 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如图11所示,有关自行车摩擦的知识,例如: 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只填写各选项前的字母)⑴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⑵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⑶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⑷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离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___。2、试回答“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的几个问题:⑴杠杆两端的螺母的作用是 , 当杠杆左臂下倾时,应该把左边的螺母 ;3汽车刹车之后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运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23 汽车行使时,汽车驱动轴承间的摩擦是 摩擦,它对于车辆的行使是 (选填“有害”“有益”“无关紧要”)的;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是 摩擦,它对于车辆的行使是 (选填“有害”“有益”“无关紧要”)的;刹车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这时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是 摩擦,它对于车辆的行使是 (选填“有害”“有益”“无关紧要”)的;当雨天路面有水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变_____________,在同样车速条件下,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水时变_____________。因此,司机驾车要注意:“雨天路滑,小心慢行”。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第七章 力和机械检测题一、填空题:1、力 相互 2、甲乙两船同时 3、形变 运动状态 4、重力 支持力 书 地球 桌子 5、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6、力的方向 7、静 前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 9、30N 10、克服更大的阻力 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11、3︰1 12、等臂 杠杆平衡 13、大 大 14、120N 15、9 m 16、5N 4m 10N四、计算题解:设甲桶离肩的距离为L,则乙桶离肩的距离为1.8m-L由F1L1 = F2L2得F甲L=F乙(1.8m-L)∴200N·L=160N(1.8m-L)整理得:L=160N?1.8m=0.8m 200N?160N答:。。。 。。。五、综合能力题1、⑴A、E、H ⑵C、F ⑶B、G ⑷D2、⑴调节杠杆的平衡 右调 ⑵23、滚动 有害 滚动 有益 滑动 有益 小 长 速度 第32课时第七章测验评讲一、教学目标巩固重点知识,强化练习。24一、 教学准备 自出练习,多媒体课件 二、 教学设计1、 简单总结本章的测验情况。鼓励表扬为主。 2、 学生自己订正错误,列出错误的知识点。 3、 投影公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自查。 4、 教师重点评讲。5、 跟踪练习,自出练习卷。 四、教学反思 第 33课时8.1认识压强(一)一、课标要求1. 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二、教材分析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今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冲谈本课"压强"这一重要知识。三、学情分析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四、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2.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 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五、教学准备3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教师演示器材 :汽球,图钉,鸡蛋等 六、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1、 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2、 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3、 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共同组成的。③单位:牛顿/米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4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2Pa的含义是:1米的地面受到的压力4约1.5×10牛顿。(4)课堂练习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习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2F。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S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66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帕,混凝土是(5—50)×10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平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1、 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 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 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七、教学反思第 34课时8.1认识压强(二)一、教学目标巩固本节知识,能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北大绿卡》 三、教学设计 1、 复习提问:(1)什么是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2)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减少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2、讲解例题。投影演示,学生回答,教师评讲。 【例1】如图1图A所示,重力为40牛顿的物体,分别放在梯形木块的1、2、3位置上,试分析物体的重力与它在1、2、3处对梯形木块的压力。【分析】见图B,当物体分别放在梯形木块的1、2、3处,物体的重力不变,都是40N,且方向都是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上。而物体对梯形木块的压力是作用于梯形木块上的。在位置1时,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斜面指向梯形木块,数值小于重力,即F1<G;在位置2时,压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数值等于重力,即F2=G=40N;当放于位置3时,虽然物体与梯形木块接触,但它们之间没有互相挤压,故无作用力,物体对梯形木块的压力为零。【说明】压力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压力是物体对物体挤压而产生的力,它们的性质不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与研究物体相挤压的物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的方向则垂直于受压面;重力的大小正比于物体的质量,压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的挤压程度。置于静止水平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施力物体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这是由于此时物体的重力恰好垂直地作用在水平平面上,而其他情况下,压力的大小和施力物体的重力不相等。 【例2】下列情况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鞋底刻有花纹.B.图钉尖进入墙时要用力按. C.钢轨下面铺上枕木.D.用钝了的刀,磨磨刀口可以变锋利了.【分析】增大压强的途径是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鞋底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而铺枕木是增大受力面积,反使压强减小. 【解答】B、D.【例3】图钉尖端的面积是0.3mm2,钉帽的面积是1.5cm2。用9N的力垂直于墙壁按这只图钉,试求:(1)钉帽受到的压力和压强?(2)墙壁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分析】当用力按图钉的帽,图钉将外力大小和方向不变地进行传递,钉帽的面积大,它对手产生的压强小,而钉尖的面积小,对墙壁产生的压强大。 【解答】F1=F2=9N p1=F1/S1=9N/1.5×10-4m2=6×104Pa p2=F2/S2=9N/0.3×10-6m2=3×107Pa钉帽和墙壁受到的压力都是9N,钉帽受到的压强为6×104Pa,墙壁受到的压强为3×107Pa。 【说明】固体在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够等值地传递外加压力,但压强的传递是非等值的,它随受力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在应用公式p=F/S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例4】封冻的江河冰面最大能承受的压强是4×104Pa,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的质量是5200kg,两条履带跟地面接触的面积共1.5m2,这台拖拉机能不能从冰面上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求出拖拉机对冰面的实际压强是多大。如果拖拉机对冰面的压强大于4×104Pa就不能通过,如果小于4×104Pa就可以通过。【解答】根据压强公式:p=F/S=G/S=mg/S=5200kg×9.8N/kg=3.4×104Pa答 因为3.40×104帕斯卡小于4×104帕斯卡,可以通过。【说明】(1)物体受压后形状要改变,甚至会被破坏,这决定于压强的大小而不是压力的大小。(2)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施压物体的重力,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在解这类问题时,必须写出公式的推导过程p=F/S=G/S,以防压力和重力这两个概念混淆。3、学生当堂练习。《北大绿卡》P34-35.学生分小组练习,互相批改,教师巡堂个别辅导。 第 35课时8.2研究液体压强(一)一、课标要求1. 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2. 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3. 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酷跑卡豹子飞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