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唐传奇演宏历的宝贝计划那个小孩孩是谁

唐传奇小说已出版的书有几本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唐传奇小说已出版的书有几本
要买 唐传奇 ?要正版,但不知道一共出版了几本,在哪里有得卖呢。如果是网购的话,哪里又有好的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图书信息  书 名:唐传奇  作 者: 16开  定价: 24.80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开端:王连文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ISBN: 5  开本,是影响金庸创作最大的奇书。金庸还专门为其写过系列文章《三十三剑客图》,并对其中的《虬髯客传》作出了高度评价。本书搜罗唐传奇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故事,借由那些坎坷凄美的爱情、侠骨柔肠的勇义、精怪离奇的神异、曲折宏壮的历史,使读者重睹天朝气象和市井繁华,再闻大唐盛世的铿锵之音和红尘娇语。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前言  王度  古镜记  佚名  朴江总白猿传  陈玄佑  离魂记  洸既济  枕中记  辛朝威  柳毅传  蒋防  霍小玉传  孛公佐  南柯太守传  谢小娥传  白行筒  李娃传  阵鸿  长恨歌传  尤稹  莺莺传  牛僧孺  崔书生  齐推女  韦罐  周秦行纪  薛渔思  板桥三娘子  叶静能  薛调  无双传  杜光庭  虬髯客传
采纳率:3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唐传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43a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试题分析一、填空题:主要针对作品选以及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二、名词解释:注意整理三、阅读:主要为文论方面的材料,回答时要有自己的观点。首先分析材料,找到题眼;回顾教材有关原理;概述此 原理的有关内容;结合文学史更多实例进行论述和分析 四、作品分析: 简述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语言;分析文章的总体风格;分析文章承传(受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对后世作 品有何影响,与同时代作品的联系) ;复习方法1、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尽可能多地看第二遍:尽可能多 地背第三遍: 回忆与查漏补缺.2、 作品选对照真题进行复习注意背诵,我们建议大家对文学史进行四轮复习。 其中:第一轮:自己看书,对书的内容有大概了解第二轮:结合我们讲课的内容仔细理解和掌握第三轮: 记忆第四轮:结合真题,做最后复习 第一编 先秦文学总论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社会历史概况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文化学术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代的政治、阶级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二)文学发展概况 1、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在古籍中保存少数质朴的歌谣,形式淳朴自然,内容多是反映远 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在思想和形式上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吴越春秋》中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吕氏春秋.音初篇》 :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 《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三位一 体的综合性。文学起源诸说。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2)诗乐舞紧密结合 葛天氏之乐, 《大韶》 《礼记.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2、先秦文学的形态 (1)文史哲不分,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DDD政治叙事诗DDD言志抒情诗 (2)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百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由于 士人们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大为增强; (4)楚地文化与楚辞 5、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 殷商是文学初步定型期,开始产生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周易》中的封爻之 辞, 《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文萌芽。 周的诗歌总集DD《诗经》 。其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诗歌、散文为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 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石,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3)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第一节 1、神话的起源、产生条件及其性质神话的产生和记录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 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 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2、保留在《淮南子》中的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 月》 保留在《山海经》中的: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鲧禹治水》 《黄帝擒蚩尤》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古代神话的五种类型: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 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创造了保护神和龙凤等神话形象,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已观物的神话思维特征,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3、神话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4、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 神话历史化:把神话看作是历史传说,删削或改造。 2、神话发展为仙话:为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3、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1)作为文学素材(2)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 二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四家诗:指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主要学派。即鲁人申培传授的鲁诗,齐人辕固传授的齐诗,燕人 韩婴传授的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 。前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三家诗兴 盛一时。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 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 ,就是“毛诗” 。 2、诗之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六诗或六义。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划分的。风是 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 国风共 160 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 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作正声,大雅 31 篇,小篇 74;颂有形容的意思,是一种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 曲,共 40 篇。 3、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 ,是前人归纳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 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它们的运 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4、毛诗郑笺: 《毛诗》即《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 独毛亨、毛苌传的古文毛诗得以流行于世。 《毛诗郑笺》是汉代三大《诗经》研究著作之一,它兼采齐、鲁、 韩三家诗说,融入三礼的观念解诗,把诗与伦理观念结合在一起,对于后人分析梳理汉代毛诗发展线索、 揭示汉代毛诗的传承关系、从中归纳总结毛诗解释特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补充:历代注释《诗经》者甚 多,有汉末郑玄的《毛诗郑笺》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 。其中以郑玄笺与朱熹集 注尤为有名。汉代三大《诗经》研究著作:《毛诗郑笺》《毛诗序》《毛诗故训传》。 、 、 )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5、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 500 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 BC6 编定成书。 第二节 1、祭祖和周族史诗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体现了雅诗重 视社会生活描写这一特点。完整地表现了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到武王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 过程,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总结了 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 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2、农事诗 《豳风?七月》 《周南?]q》 3、燕飨诗: 《小雅.鹿鸣》 4、怨刺诗: 《伐檀》 《硕鼠》 《相鼠》 5、爱情婚姻诗 《周南?关睢》反映了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 《邶风?静女》写到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 《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 《{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6、战争徭役诗 《小雅?采薇》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 《小雅?何草不黄》是服役者痛苦与怨愤的写照; 《豳风?东山》反映了征人还乡的复杂心理。 《秦风?无衣》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具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的复杂情绪。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思妇诗。 、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内容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2、句式和章法 (1)章法: 《诗经》作品的联章复叠形式,便于记诵,又具有回旋跌宕的效果。 (2)句式:句式以带有很强节奏感的四言为基本单位,兼具杂言。 3、语言风格: (1)字法:联绵字与双声叠韵的使用,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2)节奏与音韵,具有音乐美。 (3)丰富的词汇与修辞,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几乎都能找到。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诗传统: 《诗经》主要的是抒情言志之作,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 《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所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 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人的创作。 3、比兴的垂范: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 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开 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一、 《春秋》 1、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 《春秋》本是周严正声明和各诸候国历史的通称,后 特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 。 2、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 理想,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孔子修订的《春秋》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以“一 字寓褒贬” ,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 ,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 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它用词准确,选词严谨,常根据事情的性质、情形和结果以及作者的态度,选用 不同的词语,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深刻、丰富的含义,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的 影响。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虽文字精短而微言大义,二是尽管富含褒贬,又每每中规中矩。这种鲜明的 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二、 《左传》 1、概说: 《左传》是《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其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它进 步的历史观,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是先秦史传散 文的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 、 2、叙事特征: (1)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2)其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性、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有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 手法的运用。 (3)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4)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5)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有的叙事记言出于臆测和虚 构。 (6)人物描写: 《春秋》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广告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 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叙事中人 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 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3、 《左传》的记言文: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刘知几《史 通》评价为“文典而美” “语博而奥” 。叙事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三、 《战国策》 1、全书共 33 卷,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2、思想倾向: 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记载了说客的活动和智谋,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张扬。 纵横家的人生观:政治上沿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3、文学成就: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夸张虚构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还以波澜起伏的 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 法,又发展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 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2)语言艺术:辨丽横肆,铺第扬厉,气势纵横。寓言的巧妙运用,是《战国策》的一大特点。文章辩丽 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四、 《国语》 :21 卷,国别史。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是神人并重,由对天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艺术特点:具 有记传体的萌芽特征。 五、 《尚书》 :(07 年名词解释)是商周记言史材料的汇编,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其中《商书.盘庚》 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六、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最初成就,其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传文学的创作有 直接启发。 2、散文创作的楷模: 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先秦叙事散文,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 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其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左传》 《国语》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评述,被以后的唐宋传奇、 《聊斋志异》直接借鉴。 (2)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的结构。如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 程、结果的赛事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 (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初具规模。如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和生动的 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心理描写。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 《庄子》中等到发展,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进而形成 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荀子》 《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从 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专论体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 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 一、 《庄子》 1、共 33 篇,分为内篇、外篇、杂三个部分,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难价值的。 2、 《庄子》的主要内容。 (1)体现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2)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 (3) “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 (4)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 (5)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 3、艺术成就: (06 年名词解释三言、07 年“三言”的创作方法论述、08 年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善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三言,主要指庄子散文的创作方法, 庄 子 》 中 自 《 称 其创 作 方 法是 “ 以 卮言 为 曼 衍 ,以 重 言 为真 , 以 寓 言为 广 ” ( 天 下》 。 寓 言 即虚 拟 《 ) 的 寄 寓 于 他 人 他 物 的 言 语 。 重 言 即 借 重 长 者 、尊 者 、名 人 的 言 语 , 为 使 自 己 的 道 理 为 他 人 接 受 , 托 己 说 于 长 者 、 尊 者 之 言 以 自 重 。卮 言 即 出 于 无 心 、 自 然 流 露 之 语 言 , 这 种 言 语 层出 无 穷 ,散 漫 流 衍 地把 道 理 传播 开 来 ,并 能 穷 年 无尽 , 永 远流 传 下 去。 庄 子》 一 《 书 ,大 都 是 用 “ 三 言 ” 形 式 说 理 。这 三 种 形 式 有 时 融 为 一 体 ,难 以 分 清 。“ 三 言 ” 之 中 , “寓 言 十九 ” ( 寓言 》 ,寓 言 是最 主 要的 表 现方 式 。 《 ) (2)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书中寓言数量多,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言表现出超常 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 子》的主要特征。刘熙载《世概》 (3)形象恢诡的论辩: 《庄子》是哲理散文,它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累加推理的论述。 (4)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 《孟子》共 7 篇。 1、孟子:思想主张“性善”论,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揭露批判统治者的暴政。 游说诸候,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2、 《孟子》的艺术成就 (1)缜密纯熟的论辨技巧:长于论辩是其文的特征,善用比喻和寓言说理。 赵歧《孟子章句.题辞》说“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长于譬喻” 。 (2)气势浩然的文风酣畅雄肆,气势磅礴,痛快淋漓;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 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三、 《荀子》共 32 篇。 1、荀子的思想倾向:儒学大师,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是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哲学上主 张“人定胜天”,伦理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上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2、散文特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郭沫若以“浑厚”概括之。 5、荀赋是汉赋的渊源之一。 《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 四、 《韩非子》 1、韩非的生平及《韩非子》的篇目、作者。 2、韩非的思想特点。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并用 的政治理论;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3、写作特色;推理严密,风格犀利峻峭;善用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以驳论见长。书中寓言故事数量居先 秦散文之首,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画鬼最易、矛与盾、郢书燕说。 五、 《墨子》 1、 《墨子》的性质、作者、篇数及其影响。 2、主要思想:“兼爱”和“非攻”。墨家十辩。 3、写作特色:初具议论文规模;以逻辑严密著称,不重文采,注重实用;善用比喻,向寓言过渡。 六、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 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它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 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的因素。 1、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2、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3、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1、楚辞的概念:包含诗体及总集名两重含义(06 年名词解释)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它是《诗经》三百篇以 后的一种新诗体,在形式上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 尾。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之时,这是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是指以具有楚国地 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 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是继《诗经》 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因屈原的《离骚》是 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 2、楚辞的产生: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 晶。 外来因素: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结合。 楚辞的产生与南方民歌有密切关系,楚地“巫歌”对其影响很大;北方《诗经》的影响;当时散文的影响; 屈原的创造。 3、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与作品: 屈原是楚国贵族,生活于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博 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屈 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两遭放逐,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 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楚辞的开创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据记载有作品 23 篇。 第二节 离别的忧愁。 二、思想内容:屈原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 抒情诗。反映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 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 人格。 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价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 三、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考过分析) 《离骚》一、题解: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A 他那傲岸的价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文人,并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B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 C 探求的热情和工业未成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 D 具有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其中也有对统治集团的尖锐批判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 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使诗歌蕴藉而生动。 (4)诗体与语言的创新。屈原创造了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使用“兮”等语助词,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情结和语气 的表达。 名句欣赏: A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B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C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艺苑卮言》称为“千古情语之祖” E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胡应麟《诗薮》称为“千古言秋 之祖” 。 第三节 (一) 《九歌》 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写成的一组情致幽微绵缈、风格缠绵哀婉、 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共 11 篇。 《九歌》有对天神的热烈礼赞,也有描 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情歌。有《山鬼》 《湘夫人》 《国殇》等。 艺术特色: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神杂糅的写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创造了情景交融的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屈原的其他作品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意境;语言清丽华美, (二) 《九章》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一组政治抒情诗,非作者一时一地之作,共 9 篇。是作者某一时期片断的生活记录和心情的反映。名字 为刘向所加。 艺术特色:主要用直接倾泻的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以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为其特色。 例文: 《哀郢》《枯颂》等。 、 (三) 《天问》 特点:全诗纯以问句构成,对天命、自然提出了大胆疑问,气势磅礴,奇气逼人。共 172 个问题。 所谓“天问” ,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 的道理。 (四) 《招魂》 为招怀王之魂而作,有民间巫觋招魂辞的形式特征。以幻想手法,曲折表现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招魂》吸取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一篇浪漫主义奇文,排比铺叙,辞藻华丽,对汉赋有不小影响。 名句欣赏: A《湘君》横流涕兮潺浮,隐思君兮陌恻。 B《湘夫人》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 C《国殇》带长铗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 魂魄兮为鬼雄。 第四节 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君不留兮夷留,蹇谁留兮中洲?(一)宋玉及其《九辨》 1、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作品有《风赋》 《神女赋》 《高唐赋》 《对楚王问》 《登徒子好色 赋》 。 2、 《九辩》是宋玉作品最可靠的一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3、艺术特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巨丽,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文学史上的“悲秋” 主题由此发端。 (二)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和在逆境中敢于坚持 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批判精神,影响了后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 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 园。屈原以其卓越的价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已突破了 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 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1)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相比于《诗经》它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 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方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 写而方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2)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创造了丰富的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 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人有巨大影响。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其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 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结合着屈 原的生平遭遇、价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 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3、开创了集体歌唱诗歌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新的诗歌样式DD“骚体”。 4、他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发展了《诗》的比兴;“寄 情于物”,“托物以讽”,影响汉赋形成及五、七言诗的产生。 (三) 、对屈原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李白《江上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杜甫《戏为六绝句》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步后尘 陆游《哀郢二首》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总论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汉代文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 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2、献纳辞赋的风气:不仅中央朝廷、诸候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他们对文人的 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 的权势而聚集起来。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利益于此。 3、乐府、洛阳东观、鸿门都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置于作家的观照之 下,加以艺术的再现。汉代文学巨丽之美,体现了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 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汉代文人积极的入 世精神,好高尚义、轻死重生的品格,在汉末再一次放出异彩,并产生了许多愤世嫉俗、锋芒毕露的作品。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从西汉后期开始,失意文人的慨叹由西汉昌盛期的重视外在情势、机遇,转 到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到东汉的衰落期,文人们则由功名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 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代文学以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又以对现实的批判 而告终。 5、文人的地位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6、从浪漫到现实: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而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乐府诗发展到顶峰。 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有力地推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与成熟。 三、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经学博士。 2、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文 学与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都以想象沟通天人,架起现实生活和彼岸神灵世界的桥梁。汉代神秘化的 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3、文学的重摹拟、少创造性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大赋到抒情小赋,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 文坛霸主地位。东汉初期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是对以往烦琐之风的有力矫正。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 重身份。 四、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及分期 1、赋的多源性: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叙事手法,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 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 格调和 《离 骚》相近,称为骚体赋。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 3、散文的发展,从《史记》到《吴越春秋》《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 : 的新纪元。 《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是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游记。 4、五、七言诗的孕育: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并成熟,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附 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 5、汉代文学的四个分期: (1)初创期:自高祖至景帝,代表作家贾谊和枚乘。 (2)全盛期:武帝至宣帝,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发展到顶峰, 《史记》完成,大量民歌被乐 府采集。 (3)中兴期:元帝至东汉和帝,辞赋创作创作第二次高潮, 《汉书》 《论衡》完成,扬雄和班固。 (4)由盛转衰期:安帝至灵帝,也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张衡集中体现了汉代文学的历史转变, 从他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更加贴近现实,批 判精神很强。五言诗进入成熟阶段,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 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第一章 秦文学的成就 一、 《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吕不韦招集门客编写而成,约在 BC239 成书。共 161 篇,今存 160 篇,分 12 纪 8 览 6 论。 2、平实畅达的文风: 3、丰富多彩的寓言: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太史据法、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引婴儿投 江 二、李斯的散文: 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BC237 成书,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住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 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最高,代表作《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第二章 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一、贾谊和晁错与西汉政论文。 1、西汉论说文的特征:是奏、疏、表、策之类的应用文,是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见解的说理散文, 多从治国、修身、笃学等方面切入。它以先秦诸子散文为基础,但与之又有明显的不同。先秦诸子处 在国家分裂历史转折时期,汉代文学家则处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他们的文章比先秦缺少了思想表 达的自由度但却严谨质实,武帝后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轩为本经立义。 2、陆贾的《新语》 3、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 58 篇,收 录于《新书》 。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 ,有战国纵横之遗风;疏牍文的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中说“臣 , 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4、晁错的代表作: 《论贵粟疏》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还有《守边劝农疏》 《言兵事疏》 。 5.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贾文语言精练而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显得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 采。 晁错文章朴实而流畅,议论严密而较深刻,切合实用,但文采略逊于贾文。 二、经学文风与西汉其他散文 1、董仲舒:影响最大者是《贤良对策》 ,从政治上提出了“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 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为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 2、刘向: 《说苑》 《新序》上承《韩非子》 ,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政论散文《极谏用 外戚封事》 《谏营昌陵疏》 。 3、刘安与《淮南子》 :共 21 篇,东汉高诱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 刘熙载说“ 《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 ,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 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 4、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第一篇反“今学” 、复“古学”的文章。 5、桓宽《盐铁论》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东方朔《答客难》 、扬雄《解嘲》 《解难》 6、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谏吴王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三、王充与东汉论说散文 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王充与《论衡》 :宗旨疾虚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 真伪的标准。共 85 篇,现存 84 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文字接近汉代口语,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 2、王符与《潜夫论》 。文章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手法,有很强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简练。 3、仲长统与《昌言》 。其文言无不尽,挥斥自如,骈散相间,颇有气势,风格似贾谊。 第二节 一、关于《史记》的一些基本常识 1、 记事时代:黄帝至西汉武帝 3000 年,成书于 BC91 年,历时 14 年。 2、体例:12 世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10 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8 书是有关经济、 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30 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70 列传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 物传记。 二、 《史记》的叙事艺术 1、 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 《报任安书》说其修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书最有文学价值的部分人物传记体现了这一特点。根据传主政治 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存 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合传就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叙述某 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3、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他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 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 的主导思想。其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 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得略写。每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是详写的对象。 4、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不同的场面有不同的气氛,他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 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和重大场面,是《史记》 一书的厚重之处。 三、 《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迁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出于这种心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司马迁和《史记》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态,他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 平。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书中人物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 形象也罕有雷同。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 常突出。同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族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经以恰如其分的表 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使书中的人物都 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书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既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的某些共性。书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共性寓于鲜明的 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人物的共性主要有: (1)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和追求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采用多维透视法一方面能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 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 征。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 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对刘邦的描写即是。 (刻画复杂人物性格方法 06 年论述题 2、3 条) 四、 《史记》的风格特征 1、 害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形成雄深雅健的风格:人物传记绝大多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 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 他不是一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生平事迹, 而是对历史规律 和人物命运朝廷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 2、 浓郁的悲剧气氛: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 人物形象,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按其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如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有些人物 是则是相信旧制度的合理,如田横。按其品格分,有完美型(如程婴)和缺失型(项羽) 。迁在探 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心脏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 3、 强烈的传奇色彩: (1)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荒诞不经的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2)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 (3)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 (4)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形疏荡多变,忽起忽落,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 五、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传纪文学的开端: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开创了纪传体,成为后世正史之祖,同时也是我 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对诗、楚辞、战国散文都有借鉴。 3、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人文精神主要有:积极入世精神、自强不息 的进取精神、勇于牺牲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价格自尊精神。 4、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1)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影响到后来的唐宋古文八大家、明代前后七子、清代 的桐城派。 (2)书中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 物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 (3)书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2)以牙还牙,以怨报怨(3)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4)富贵还乡的理想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5、考信求实精神,确立了史学的优良传统。 故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三节 面进行比较。 一、主角: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 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的 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所写的人物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 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他们的阅历虽然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如朱买臣。 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沉浮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 失败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长盛不衰。 《史记》除《世家》 外,其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对酷吏揭露深刻,在他们身 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 吏士的残暴。 《汉书》 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如张汤、 杜周。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虽然也批判酷吏,但在揭 露其本人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酷吏的反感,使 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师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中悲剧人物的不如《史记》那样众多, 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塑造出苏武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四、精密的笔法: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1、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 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和《史记》一样, 《汉书》也写 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中间或末尾, 没有固定的位置。班固则把几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使作品避免了平 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第四节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今存书 10 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 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开志怪小说之先河。具有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 彩,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二者都以吴 越争霸为主要线索,皆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如重剑轻死、信巫淫祀,是吴越 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 汉代赋体文学 第一节 1、赋的特征 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赋体名称的来源 班固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断代史,与《史记》在思想、体例、取材、历史人物描写、语言、风格方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适宜于朗读。 2、诗和赋的关系 诗可歌,赋是不歌而颂的。 3、楚辞与赋的关系 取刘勰说, “辞” (或称作“骚” )与“赋”是不同的文体, “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4、汉赋的分类 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 、和抒情小赋三类,各具特点,也是汉赋的三个发展阶段。 汉赋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第二节 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一、汉初骚体赋: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他们在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和审美感受付诸文学时,便不 自觉地采用了楚辞所代表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文坛独具风貌的赋。 1、骚体赋的特征: 继承《楚辞》 “怨刺”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怀才不遇之情;形式上弃散用整,通篇用韵, 句中带“兮”字,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在手法上,尚铺陈,又借 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2.贾谊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也是汉初赋的代表作,认 为屈原的悲剧在于“彼寻常之汗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 ,主张“远浊世而自藏” ,以保全自己,才 合乎“圣人之神德” 。 《f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与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阐明自己对生死 祸福的达观态度, “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 二、骚赋变体 武帝时代,赋体有所突破。淮南小山《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方面多有创新。西汉成帝时,班 婕妤作《自悼赋》《捣素赋》 、 ,亦为骚赋变体。 《捣素赋》的句型特点,是取消“兮”字,以其他虚字协调 音节,抑扬声调,又以三、四言杂糅于骚体句式,以虚字统率之,很能见出散体赋的影响。 三、骚赋的规范化 西汉中叶以后,骚体赋在内容与形式大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刘向《九叹》与班彪《冀州赋》 是这类赋的代表。 第三节 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 散体赋是汉代的代表性文体,是汉人在前人文学成就之上进行创造的成果。荀卿的《赋篇》《成相》 、 , 屈原的作品,对其形成有直接影响。兴起于武帝时代。不拘篇制,时空容量大,句型丰富,韵散结合,富 于韵律美。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 1、枚乘生平及其作品 枚乘是梁园文学团体(梁孝王刘武)的杰出代表。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七发》是劝戒 , 膏粱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是散体赋的奠基作,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其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 章式,已成为一种定势、模仿之作不断出现,乃有“七体” 。它借鉴了《吕氏春秋》 ,在体制上沿袭了楚辞 的《招魂》和《大招》 ,都是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 2、司马相如生平与作品: (1)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晚年居茂陵。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 ,今仅存 6 篇: 《子虚赋》 《上林赋》 《长门赋》 《哀二世赋》 《美人赋》 《难蜀父老》 。 (2) 《子虚赋》 《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典范之作,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是大 赋的典型作品,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是后世摹拟的标准。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汉代散体赋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子虚赋》 《上林赋》描写帝王生活,为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迎合了汉 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赋末委婉致讽,稍存劝戒。扬雄说: “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 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 ” 。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讽喻的宗旨、 恢宏壮丽之美、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 艺术特点: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二、绘形绘声,穷形尽相。三、韵散结合,韵与不韵相间,体现 了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四、利用方块字的特点,推砌奇词偏字,造成视觉刺激。用字造异的 怪异、重沓,令人生厌,被讥为“字林、字窟” 。 《长门赋》以骚体写成,表现失宠宫人复杂感情,真挚而细腻,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是受历代文学 家称赞的成功之作。 3、王褒的《洞箫赋》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 “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 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王还有《圣主得贤臣颂》 《甘泉赋》 。 4、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其《蜀都赋》开京都赋之先河。以《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 《长杨 赋》四篇最为著名。 扬雄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和司 马相如赋的意气风发,词语雄肆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以模仿相如为主,但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拓 展了题材来源。二、加强了 “讽劝”色彩。三篇幅相对缩小,描摹对象更为集中。 5、班固的生平与作品 《两都赋》为东汉建都洛阳而作,是一篇典型的汉颂,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其创新表现为改变了传 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这是他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 他推动汉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贡献。以往的赋,对所不赞成的社会现象常常是极尽铺张描写之能事,而 髡的正面主张则在文章结尾处画龙点睛,这被称为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 6、张衡的生平与作品 存《张河间集》 ,有赋 13 篇。 张衡完全模仿《两都赋》作《二京赋》 ,假托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描写了长安、洛阳的都市生活,是 前此的都城赋所不及的。 《二京赋》的讽刺性有所增强,其创作宗旨是“敬好剿民以喻乐,忘民怨之为仇” 。 以其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 在京都赋作家中,王延寿以《鲁灵光殿赋》而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三、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1.结构为宾主问答体,作品中均为寓言式人物,多以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3.运用华美而丰富的词藻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五彩缤纷,形成了具有图案化倾向的 艺术特征。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结构、题材的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 6.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大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股 逆流。第四节 一、西汉与东汉赋的比较: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1、创作题材的变化:东汉士人贫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 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安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跨出 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 直接、间接诱因。 2、创作宗旨的变化: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东汉时,讽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社会现实的 黑暗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来抒发自 己的不平。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3、 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变化: 铺张扬厉、 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 已被深邃冷峻、 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 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 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4、创作主题的变化: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而东 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发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 二、抒情赋的特征: 形式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不务铺排堆砌。内容多以讥时讽世、抒情咏物为主,甚至借谩骂讪笑, 以发泄心中的愤闷。以赋抒情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 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 三、抒情赋作品: (一)西汉时:贾谊《吊屈原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扬雄《逐贫赋》 。 (二)东汉纪行赋:源于西汉刘歆的《遂初赋》 。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是后代游 记文学的先声。 班彪《北征赋》 、班昭《东征赋》 、蔡邕《述行赋》 (三)东汉述志赋: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 1、冯衍《显志赋》 、班固《幽通赋》 、张衡《思玄赋》 《归田赋》 、赵壹《邪世疾邪赋》 《穷鸟赋》 2、 《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完整的 骈体抒情小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它是赋风转变的标志。 3、 《刺世疾邪赋》不事雕琢,词气峻急,思想和艺术已超过了以往的贤人失志之作,而更接近于“诗 人的愤怒”他表示“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在整个汉赋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第一节 一、乐府与乐府诗的含义: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是继《诗经》 《楚辞》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新诗体。 2、乐府和太乐是西汉朝廷设置的音乐管理部门。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掌管天 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 章。 武帝时,强化了乐府的职能,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自哀帝始,汉代再无乐府建制。 3、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两个系统,后者实际上发挥了西汉乐府的作用。 二、乐府诗的分类: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整理,分为 12 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 鼓吹歌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三、思想内容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与统治阶级的横暴奢侈,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因此,社 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对象物质生活的 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如《东门行》 《妇病行》 《孤儿行》 。而《鸡鸣》 《相逢行》 《长安有 狭任斜行》三诗对富贵之家的展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表现平民百姓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 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在客观上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汉乐府民歌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的两极世界。有国风、小雅的余韵。 (二)反映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爱与恨的直率表白。 爱情婚姻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达爱与恨时, 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如鼓吹歌辞中的《上邪》 《有所思》 。 (三)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 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如《蒿里》 《薤露》 《战城南》在描写死亡的 凄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 酷事件。在传达对死亡的厌恶之情的同时,乐府诗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如 《日出入》 《艳歌》 。把神和人置于同一层面,神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人神同游、彼此亲近。通过人的神 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显然是《庄子》 《离骚》的遗响。 (四)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四、汉乐府民歌的文学史地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 (二)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以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 诗歌新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1、生活镜头的选取: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既能别具慧 眼选择常见生活情节,又能很有新意地捕捉偶然性、突发性事件。如《羽林郎》 《上山采蘼芜》 。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多数叙事诗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 节的故事。如《十五从军征》 《孔雀东南飞》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4、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遵循以下规则: (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2)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3)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 体,显示出由形似向神似演变的征兆。 5、 寓言诗的创作: 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通过动植物之口,劝告世人谨于持身、爱惜生命。如《雉子班》 《乌生》 。 五、艺术成就 1、叙事诗数量增加,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独白。 3、形式较自由。 4、语言质朴、凝炼。 六、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叙事诗的双璧。 (一) 《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突出成就:以生动的叙事,塑造了罗敷的艺术形象。 艺术特色:1、善于运用铺陈、对话及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2、情调幽默,具有喜剧色彩。3、 截取事件发展富于戏剧冲突的部分作横向展开,在人物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思 索。 (二) 《孔雀东南飞》 该诗以建安末年的事实为基础创作而成,长期以弹唱形式在民间流传,经过了民间诗人的不断加工。 最早收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 主题思想: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美好情操和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创造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 信念。 艺术成就: 1.塑造了刘兰芝极其完美、又极具性格的悲剧形象。 2.采用双线推进的复线交叉结构。 3.结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使现实主义主题向理想升华。 4.语言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汉末是五言诗的黄金时代,开始形成气候。从 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一、庙堂诗歌 西汉及东汉中叶以前的文人诗歌。 代表作:唐山夫人《房中乐》 ,司马相如等的《郊祀歌》 。 二、楚歌诗 东汉中叶以前,作者抒情言志,多用楚歌诗,今存不多,篇幅较小。 代表作:项羽《垓下之歌》 ;刘邦《大风歌》 ;汉武帝《秋风辞》 , 三、东汉文人诗 进入东汉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 始产生。 1、班固: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叙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竹扇赋》是一首完 整的七言诗。 2、张衡: 《同声歌》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写新婚女子:情好新交接,恐栗如探汤。 《四愁诗》是骚体整齐化后形成的七言诗,得《离骚》之神韵,开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3、秦嘉:秦嘉、徐淑夫妇《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诗成熟的标志。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 返。 4、郦炎《见志诗》 、赵壹《疾邪诗》 、蔡邕《翠鸟诗》 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较之前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诉呐 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其作品流露出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诗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发出了怀才不遇 的感慨,以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为宗旨,表现出深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意识,汉代作家的价 格再次放射出光芒。 5、模仿民歌最出色的为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娆》 。 第三节 (一)作者与时代。 《古诗十九首》最初作为一个整体载于《文选》卷 29,因作者佚名,时代不能确定,故题为“古诗” 。 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诸说不一,目前认为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约为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创作于东汉 末年。 (二)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透视出汉末社 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清人沈德潜说: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说诗语》 )其思想内容大 致可分为, 一、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揭示人生哲理。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 、 、 、 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 、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采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游子思妇 徘徊于礼教和世俗之间,他们既有合乎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却 不及于乱。 此类作品还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 “人生非金石,岂 能长寿考?”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如《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君令人老” 。 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诗人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欢乐难具陈” 4、来去亲疏的关系: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二、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充满了感伤情调,表现出他们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如 《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等。 、 、 1、敏锐的节序感:不同季节的许多物候都被愁思所笼罩。 2、微妙的空间感: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三)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汲取《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换韵自然、章法重沓、长 、 于叠字的运用,使诗歌的言情、写景、状物,无不因此生色。 1.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它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径 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2.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运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3.善以典型活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浅近自然而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 理,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诗品》说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地位及影响。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称“直而不 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 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状态的极富创造性的时期。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 散文、小说和文学理论等领域,是以五七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 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边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 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一、 政治状况 汉末大乱,群雄并起。至公元 196 年以来,经过二十余年混战,东汉帝国已名存实亡,形成了魏、吴、 蜀三国鼎立的局面。265 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280 年,晋武帝灭吴,统一全国。此后经 16 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西北的匈奴、鲜卑少数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王朝瓦解,统一的局面维持不到 30 年,我国进入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时代。这一时期多种政权并存、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门阀士族制度逐步形成,世族与庶族矛盾异常激 烈,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等级差异。 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建安时期:大转变时期。儒家的正统地位动摇,士人开始重新寻求新的价值和标准,抒发个人的真情 实感,文学由重功利走向非功利,文学的抒情特征越来越明显。 魏晋之际,司马氏集团屠杀异己。士人为逃避祸端,喜好清谈,发言玄远,形成了正始玄学。代表人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和嵇康等人。 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确立了门阀制度。士族依靠门弟,把持高官,却又“不以物务婴心” 。清谈玄 理风气,更为兴盛。 “太康诗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 、 、 、 。 东晋王朝,豪门士族依旧拥有特权,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士人纵情于江南秀丽的山水中,并从中 寻求精神慰藉,标榜一种脱俗的潇洒风神。 佛道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的重要现象。玄、佛合流。 永嘉南渡后,出现了南北对峙局面。南朝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 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 三、文学概况 (一)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 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的认识。 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体为四科,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诗赋欲丽” ;陆机的《文赋》分为 10 类,将诗赋分为同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的《文心雕龙》分为 33 类;挚虞的《文 章流别论》 。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这是文学自觉的最重要或者说最终的表现。如“绮靡” “浏亮” 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坍塌时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 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二)文学士族化和宫廷化倾向 士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 感细腻。 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 诗歌是此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 “三曹” “七子” , ;正始诗歌, “竹林七贤” ;太康诗歌, “三张”“二陆” 、 、 “两潘”“一左” 、 ;永嘉诗坛,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齐、梁永明体诗, 谢I、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 2、内容线索:慷慨苍凉,梗概多气的建安诗歌;忧生嗟叹的正始诗歌;重模拟、颂功德的太康诗歌, 借古讽今、笔力矫健的左思《咏史》 ;情感抑郁、体气豪迈的鲍照的《拟行难 路》和《拟古》 ;抒发悲愤、 清新老成的庾信《拟咏怀》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之风。谢灵运和谢I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 水诗一派。梁、陈宫体诗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永明体新诗,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并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艳曲兴于南朝, 胡音生于北俗。 散文的多样化发展。晋陈寿《三国志》 、宋范晔《后汉书》 小说是此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 《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 、 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钟嵘的《诗品》等。 “四声八病”的理论。 第一节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汉末士族中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此风更盛。 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经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有 的文学审美范畴来自人物审美,如“风骨” “骨气” “才情”等。而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 评,如钟嵘《诗品》 、庾肩吾《书品》 、谢赫《书画品录》 。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 重视。 四、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五、新的文学思潮:即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的本身的分类、文 学创作的规律、文学的价值。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 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 趣,种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乱世与乱世文学: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第三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难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 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二、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三、药与酒引发的共同的文学创作主题: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1、死亡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善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对待人 生的态度有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借助药而服食求仙; 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借助酒及时行乐;四是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如陶渊明。 2、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长生的愿望。郭璞的《游仙诗》 。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陶渊明使这类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诗品》说他 是“古今隐逸人之宗” 第三节 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二、寒士的不平:宋玉的《九辩》 “寒士失职而志不平”是寒士不平的最早呼喊。 三、文学家族:三曹、三张、二陆、两潘 四、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一、魏晋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束缚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 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1、自然与真:自然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 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自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 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以及他人对其论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2、言意与形神: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 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 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 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存意的象。言 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所在, 正是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二、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魏晋时期,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 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这一代新人所所示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是在乱世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门阀制度与门阀制度下的文学创作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的环境中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表现在外的特 点是颖悟、旷达、真率。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五、从玄言到理趣:严格说玄言诗不算诗,可是它沉淀了一种可贵的东西,即理趣。谢灵运把山水描 写变成诗的主体,玄言的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而理趣被宋代人发 挥到极致。 第五节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师翻译 二、文人与佛教: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一、建安文学、正始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是曹氏父子和王粲、刘桢等,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 : 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政治理想的 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二、两晋文学: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诗风以繁缛为 特点。虽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东晋陶渊明将汉魏古朴诗风带 入更纯熟的境地。 三、南北朝文学:宋代谢灵运的山水诗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 进步;鲍照在七言乐府上做出了突破。齐梁时,周禺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与谢眺、王融创立了永明体; 形成了三个文学团体。梁陈时,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 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风气到了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 有根本的改变。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酝酿新变的时期: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这一时期的文体发展: 1、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2、骈文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文体 3、汉代的大赋演变了抒情小赋,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时进入高峰 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就 5、南北朝民歌 6、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风骨 正始 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建安风骨的内涵(时代特征) (06、08 年名词解释) : 1、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 “志深笔长” “梗概多气”的特点。 2、人生短暂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 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单纯的哀叹;二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 追求;三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朝廷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 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慷慨以 任气,磊落以使才” 《文心雕龙》 4、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色彩。建安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 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 的名声。 第二节 孔融与曹操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扬、刘桢为七子。 一、孔融生平与文学特点 代表作: 《论盛孝章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荐祢衡疏》 ; ; ; 二、曹操生平与文学成就 (一)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 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称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其四言诗脱出“诗三百”束缚,为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注入了活力,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 界。 (二)诗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有“诗史”“汉末实录” 、 (钟惺)之称。 《蒿里行》为代表。 2、表达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悲歌慷慨,抒情性强,以《短歌行》为代表。 3、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的游仙诗。有《秋胡行》《陌上桑?驾虹霓》等。 、 曹操存诗仅 20 余首,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开建安文学一代风气。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对乐 府诗的创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三)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不尚文采,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 响。代表作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等。 、 、 、 第三节 一、曹丕生平与文学成就 曹丕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文学理论著作。 1、其诗风华美、清丽、哀婉,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宴游诗,在我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二是抒情言志之作;三是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其诗的水平。 代表作《燕歌行》的特点: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二是情 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曹丕诗的新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 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绮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2、曹丕《典论》一书,二十卷,大部分已散佚,今存《自叙》和《论文》两篇。 《自叙》述写生平, 通脱而生动。 《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文章讨论了文学的有关问题。 二、曹植生平与文学成就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前期诗歌主要抒写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后期诗更多地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曹丕与曹植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之情。 曹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