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西方摘掉有色眼镜看人 积极看待中国和平崛起

论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
&&&&学校代码:!旦!业分类号:d5研究生学号:
密 级: 无④东牡师荭太莩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地区格局演变 的影响discoursingonthe influenc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forstructural changes ofasia—pacific regions作者:夏艳霞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位类型: 赵来文副教授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史 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7年5月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崛起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 略成为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政界讨论的热点闯题.和平堀起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和随之而来的国内外众多难题的有力回应,深刻反映中国对内,对外通过和平非暴力方式来实现国家实力和影响力提升的过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和平崛起不仅给中国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契 极.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中甚嚣 尘上,亚太邻国对中国的堀起产生了疑虑和担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罗伯 特·罗斯就指出,&未来亚洲的困境&是&对于一个新大国(中国)堀起的调整&.作为 中国发展的地缘战略依托,;亚太地区格局在冷战后出现了新变化和较大的调整.中国和 平崛起将会对亚太格局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的主旨和笔者的立意所在.以此为切 入点,本文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的必然性.在这一部分中,笔者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内涵,道路和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阐述冷战后亚太格局演变及其特点的基 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亚太格局中的地位,从政治,军事,安全,经济,文化,5个层面 论述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格局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实现和亚太国家互利共赢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亚太格局;演变:影晦 abstractwith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ele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tus,a&peaceful rise&asnational strategy with basic meaning is becomingadebating hot pointproblems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political circles in home and abroad.china'¥peaceful rise theoretic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openingup,forcefully responsesreflectsto the following largenumber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difficulties.profoundlythe∞u嫩inwhich china realizes the relative elevation ofnationalpositionand influence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he peaceful mf,al塔rather than thevjolentand thewarring thisistheonlywayofgreat厕uveoatienofchinesenation.prosperity of asia-pacific∞gi伽瓯however,we also hear&peaceful rise&not only brings chance for chinesc development,but also suppliesopportunityfor development anddisharmony voice.&the chinese threat theory&is being widelyreported orspeculated in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at the same time,china'¥peaceful rise has caused asia-pacificbordering country to suspect robert·roseandworry.at thebeginningof 1990s,american scholarapointed:&asianpredicament in future&is&making modification to rise ofnewgreatpowe《china)&.asasianstrategic support of chinesedevelopment,afterpost-coldw打thestructure ofand pacific regions has new changesand more删ustment.the influencethat china's peaceful rise willeatlseforasia-pacificregions structure is themajor idea ofdividedthe article and author'sthree parts: partconception.withthese as breakthroughpoint,thearticle is1:elaboratingthe necessity of the way topeacefulrise in china.in this part,the peaceful ri∞:antherexpoundthe birth,the basic feature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part 2:this part is thecoreof this article.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structural changesandc:h铷薯ctc墙of asia-pacificregions,analyzingchina'sstatus inasia-pacificsⅱⅲ:tij他.discoursing theinfluence of china,sfrom the aspectpeaceful rise for structural changes ofasian andpacificregionspartofpolitics,economy,military,security and culture: 3:expounding the way in which china gets along well with asia-pacific countries.key words:chilla'¥peacefulasia-influenceⅱ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跫i鱼罄.日期:趔:生:.2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垦蟹日指导教师签名:越凌乏日 期:期:2翻:生:刀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电话:—— 邮编:—— 引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曾经说过:&过去500年来国际事务的历史基 本上是一部战争史或一部备战史.&考察15世纪以来大国的兴衰史,可以发现武装冲突 是解决大国力量对比变化的习惯方式,战争成为国家兴衰,文明存废的重要工具.每个 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流血的方式实现的.一个国家的崛起,带来的是对手的消亡, 人员财富的毁灭,在国际社会上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鲜有其例.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戴 着有色的眼镜来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认为富裕强大后的中国必然是一个力图改变现 状,决心改变获得霸权盼,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势必会引起全球范围内国际格局的强烈 深刻变革.所以和平崛起实现后会对亚太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己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 国际观察家,学者,商业巨头关注的热点和一个令人瞩目的重大世界性课题.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和平崛起将会对亚太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提出 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多.如果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我们就难以应 对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挑战,难以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之 伺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难以建树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面 对如此艰巨而重大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 以,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格局演变影响既是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 避的重大战略命题,引起了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更值得我们自己去认真研究.因此, 选择这么一个题目来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必将 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以后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走和平崛起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发展步伐令世界瞩目.早在上个世纪8哞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中国是 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但是q…一这个国家可望 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11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 逐渐成为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熟点话题,有关中国堀起的著作频频问世.1992年,美国记 者奥弗霍尔特出版了'中国的堀起'一书,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这个重大命题.奥弗 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 界的政治改观&.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i 1996年.未来 学家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预言中国必将成世界强国.但是也有很多人带着 有色的眼镜看待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欧洲,日本乃至亚太地区鼓噪而 起,这些国家的新闻媒体及一些学界人士乃至政界要人从各种角度,在各种场合提出这种论调.美国费城对外政策研究所亚洲计划协调员罗斯·芒罗在'正在觉醒的龙一亚 洲真正的危险来自中国》一书中指出:&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战略方面,中国将对我国至关重要利益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日本'朝日新闻》认为:&中国正在成为破坏贬 洲均势的不稳定因素.&伽中国威胁论也在东南亚颇有市场,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在夏威 夷东西方中心演说时宣称&中国是东南亚地区的头号威胁&,ⅲ其军事领导人还宣称.中 国像是南沙群岛的传染病&嘲..中国威胁论&大肆蔓延,直接影响着我国与其他国家 的关系的改善.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这就迫切的需要提出一种理论,破除&中国威胁 论&的不利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理论&正是对国际上盛行的.中国威胁论8和.中国 崩溃论&有力的回击..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理论分析1.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 中国官方最早阐述&和平堀起&这一论题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 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郑必坚发表了题为'中 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他认为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 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 世界和平.嘲2003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 国》的演讲.他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他进一步指出: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 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m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2 崛起t的思想,第一次向外界清晰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 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 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时再次指出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啪至此,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中国政府回应 世界范围的种种疑问的响亮的世界宣言.日,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记 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和外交部长李肇星分别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涵义.温家 宝总理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五大要义.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 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础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洎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 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 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一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李肇星指出:·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 t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 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 不是威胁,而是机遇.ⅱ町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和平 4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 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的和 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叭1'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全面系统j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白皮书的发表,表明和平崛起已成为中国现任 领导人的战略选择,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2.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基本内涵 '何谓崛起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在西方语境中,&堀起&带有&霸权交 替&和&权力交移&等潜在逻辑,因而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引起传统霸权国的不安. &21在现代汉语中崛起有两层涵义,一是&突起&;二是&兴起&.&&中国学者阎学通将&崛 起&定义为&新兴大国实力与其他强国的迅速缩小,或者超过其他强国&.m1崛起是个 大国的概念,不适用其它小国.堀起的过程就是地位不断上升,和其它强国不断接近的 过程.因此他所认为的&崛起&就是&赶超&.中联部办公室主任于洪君认为.崛起就 是摆脱制约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崛起是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 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关于崛起的含义笔者借鉴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认为崛起是一种兴盛现象,是 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生态和国际格局,成为国际社会中举 足轻重,受到普遍尊重的国家.崛起不仅是国家实力和地位全面提升,与强国不断接近3 的过程,而且是连续保持强大实力和前沿地位的能力.作为国家的崛起,理应包括四个 层面的内容,即综合国力名列前茅,内部结构合理;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 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能够左右局势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普遍达到小康水平.这四个 层面的内容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否则崛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与&崛起&的概念相比较,&和平崛起&这一概念又有何特殊之处呢首先,我们 所说的和平是与暴力,冲突和战争相对,是国际关系或者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 和平亦是一种秩序.长久以来,追求和平,维护和平,避免战争一直是国际思想或者国 际关系理论的主导性观念.有了和平这一限定,崛起的意义也就不同寻常了.中国和平崛起,可以翻译为peacefulrise,rise by peace,and rise for pcac箔,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和平的堀起&,&以和平的方式崛起&,&为了和平而崛起&.按此方法,上海国际闯题研究 所所长俞新天在'中国和平崛起》一书的序言中把和平崛起归结为三层涵义,第一,和 平崛起指中国崛起本身是和平,即peaceful rise:第二,指中国采用和平的方法崛起,即rise by第三,和平崛起将有利于世界和平,即所说的rise for peace.&吁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 任务艰巨,不应该谈崛起,因为崛起意味着对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的挑战,容易造成国 际社会的误解和猜测.笔者认为和平崛起要好于和平发展,因为发展是与小国相连的概 念,而崛起是与大国相连的概念,是实力不断提升与大国相近的过程.和平崛起的提出 具有积极意义,表明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更多的融入国际社会,承担与大国相 适应的国际责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就是秉承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各 国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尊重和照顾他国的利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共 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信守国际义务和承诺,积极参加 国际体系和国际事务,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3.中国和平崛起道路及其基本特征 崛起是恒古有之的历史现象.历史上.凡是新兴大国的崛起,都会挑战原有的国际 秩序和主导原有国际秩序的霸权国,往往导致地区战争乃至世界大战.保罗·肯尼迪在 '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过去500年来国际事务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战争史或一部备 战史&.&&考察15世纪以来大国的兴衰史,可以发现武装冲突是解决大国力量对比变化 的习惯方式,战争成为国家兴衰,文明存废的重要工具.&每个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 战争流血,从拿破仑打垮普鲁士建立帝国,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四海,到英 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今天&一超独霸&的格局,一个国家的崛起,带来的是对手 的消亡,人员财富的毁灭.而中国和平堀起无疑是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o&中国选择 的和平崛起之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它包括以下几点:.(1)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自身力量,奠定中国和平崛起的实力基础.首先,要4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解决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必须通过经济社会,政治经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解决贫困,不平等,能源,社会安定等长期积累下 来的问题,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基础.其次,要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这 是是和平崛起的内政基础和根本. (2)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 开始全方位的积极参与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区域性多边安全和经济合作体制.这些逐步构 建的多边体制是缓解和逐渐消除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问题与麻烦的重要途 径,也是创造增进中国经济,政治和战略影响的机会所必需的.这些合作机制有助予进 一步地拓展眼界,'解放思想,维持良好的周边环境.根据十六大精神,'近年来中国以崭 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推进多边合作,致力于维护集体安全,促进全球 性问题的解决,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和共同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正赢得国际社会 的普遍称赞. (3)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责任,塑造大国形象,是中国崛起并获得国际社会 认可和支持重要保障.正如新加坡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越是单独行动,尤其是在经 济和军事现代化上,它的邻国就会越对它的意图产生怀疑,它的崛起也就越会强化地区 性的地缘政治制约因素.&o&因此中国必须在融入国际社会中堀起.全球化创造了大国 在经济上融合和安全上合作的条件.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逐渐在周边和世界上成为 一个经济繁荣,安全,和平的积极提供者.同时中国要多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承担' 全球责任.通过负责任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消除中国崛起的过大阻力或过大风险,努 力拓展中国安全和发展的多方面空间. (4)经济外交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最重要手段,软实力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辅 助手段.阎学通认为,在通过实力较量进行主导权更替的国际社会中,新兴大国对头号 国家的挑战成为不可避免的过程,.但这并不决定他必然要选择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世 界主导地位的战略.对世界领导权的挑战,可以是武装的,也可以是和平的.因此崛起 的战略可以是军事的,也可以是经济的&.&&在&战略手段上&经济外交应优先于政治! 和安全外交,称为战略手段中的优先因素.作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可以 通过对外贸易,-购买国债,经济援助,经济技术合作,购买军需,对外投资等方式施展 在外交方面的影响力.中国利用经济外交,不仅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而且在制约 &台独&在国际社会的发展空间方面也是行之有效的. 另外从文化角度看,我们即使崛起了,硬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相当低的.所 以,必须利用文化来弥补硬国力的不足,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战略.面对西方尤其是美 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比较负面的报道,我们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文化上就要 强大.因此既要注重对自己形象和理念的塑造,培育,传承,又要强调自由,平等民主 等价值观,从文化上实现与国际社会的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和平崛起是靠自己的改革与发展,在国际和平环境中寻找~条适合s 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和平崛起与西方传统的崛起观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以和 平的方式崛起的发展道路有着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是与中国的 传统文化及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和对外开放联系 在一起,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同时,中国独特的历史 文化传统决定了和平崛起是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 的国家共同平等的发展,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充满兼收并 蓄的特性.体现了中国特有深厚的人文背景; 其次,中国和平崛起道路,是一条独立自主而又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这 条道路既敢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广泛合作.使中国获得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 验和各种人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发展优势.温家宝总理深刻地指出:.中国的 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 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各,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姗 第三,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是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和平堀起不以 强权为手段,不以争霸为目的.崛起的目的,手段,结果都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的.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和平崛起是中国在自身崛起进程中寻求世 界共赢的道路和目标,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本着平等互利,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 各国的友好合作,经济和贸易往来,从而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平稳的, 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中国选择和平崛起道路的必然性从和平崛起的提出,内涵,道路和特征可以看出: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价值取向和 文化传统,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中国和平崛起有其必然性. 1.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亲邻善人&民族精神的体现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道德思想和内涵丰富的外交理 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玮,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贯,和而不同&;&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 以贯之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价值取向被尊奉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对中国的政治运 作,社会心理,历史发展影响至深,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道德理念和外交战略思维.毛 泽东,周恩来制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的不搞意识形态争论和&搁置争议,共 同开发&无不体现了&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国自古 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有着深刻,丰富的外交理念和成功的外交实践.纵观5000 年中华文明史,虽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高度发达,但只要不发生危害民族生存和 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大规模入侵,从来不与外族进行战争,从不对邻国生存和安全造成威 胁,更不耀武扬威,寻衅滋事,而是睦邻,安邻,多次在友好邻邦遭遇外族入侵时挺身6 而出,扶危济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睦邻友 好,怀柔附远的外交传统理念,正是中国选择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 2.和平崛起是中国领导人对和平发展国际环境总体把握的必然结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和 平,反对战争,尊重邻邦,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坚定反对霸权主义,为中国和平崛起 奠定了观念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对于国际总体局势做出准确判断 基础上,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结论,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是维护 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面. 对20世纪后期波谲云诡,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t邓小平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 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主张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淡化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的外 交理念,为中国和平崛起奠定了实践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倡导' '并实践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尊重世界多样性,保证各国和平' 相处,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发展大 国问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多边外交活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树立了&负· 责任的大国形象&,开拓了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实现堀起的条件日见成熟,和平堀起 的思想渐趋成型.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入研究大 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国际关系规律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以此为标志,和平崛起战略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并将长期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3.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基于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一 的迅速增长,甥!济年平均增长超过了8%,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03年中国的 gdp达到1.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2005年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的投资,使中过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资本输入最多的国家.外 商的投资增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到本世纪初,中国进入小 康社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清醒地估计到,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面临一系列 大规模难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非常有限,人口负担过重,不具备挑+ 战世界强国崛起的物质条件.中国的发展又不能脱离世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的利益逐渐与国际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越来越需要通过 国际社会来实现.因此中国只能走一条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独立自主 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新道路. 4.和平崛起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平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福祸相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孤立状态下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只能走一条同经济 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为世界上7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6000多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四. 年均增长9,终: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7600多亿美元,在世赛上排名第三, 年均增长超过17%;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令人自豪.2003年底,中国利用外资累计已达 到6796亿美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高15%.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成为整个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推动力.w'ro总干事素帕猜指出:&中国己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美国斯坦福商学院院长斯宾塞教授说:&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中国的成 功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全世界都会从中国成功中获得益处&. 5.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对历史上大国兴衰借鉴反思的必然结果 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 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兴起大国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 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道路.综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 大凡世界大国在幅起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战争,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而崛起. 英国通过发动对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战争,征服海外殖民地而一跃成为世界&日不落 帝国&的.德国是经过与荷兰,奥地利,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而堀起为世界大国的;美 国是通过美蘑战争和两次世晃大战而雄踞世界霸主地位.伴随每次堀起的都是强者对于 弱者的疯狂的掠夺,杀戮和奴役,以及弱者的反抗和抗争,造成了世界的巨大灾难.而 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世界历史上拿破仑,希特勒的失败正说明了穷兵黩武, 不仅不能使国富民强,反而会使制约国家的发展.中国人民吸收借鉴了历史上大国兴亡 的教训,选择了和平幅起.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不 同,中国是和平的崛起,就是在不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开放,充分 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身的国家实力.正如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说: .中国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平发展,我们走的路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平等 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国际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温家宝总理在解释中国和 平崛起的要义时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 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外交部长李肇星也指出:&中国发展本身就 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引用并阐述了.和 而不同&思想,认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类各种 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也是国际关系应该遵守的准则,主张世界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应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 异中共同发展:应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亿;各国自 己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处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 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的崛起8.6.和平崛起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事业的 不会走历史上列强通过掠夺,侵略,战争的罪恶行径来获得自己发展的道路,只能走和 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 但是中国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加之于人.同时中国的发展,壮大了世界上和平的力量, 有利于抑制战争,维护世界稳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 二,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地理是战略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地缘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为 对一个国家而言永恒不变的就是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帕斯特所言: &地理上的客观事实是最强大的因素.一国可以更换其领导人或政治制度或经济政策, 但无法改变自己的地理位置.因此地理或者地缘政治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外交政策或世 界政治的出发点.&口11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地缘大国,亚太的地缘环境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同时,随着冷战后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的偏移,亚太地缘政治 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在政治,军事,安全,经济,文 化各层面都会对亚太格局演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冷战后亚太地区格局演变及其特点&亚太&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它的地域范围随时势变化而变动,且呈现持续扩张 的态势.传统的亚太概念与远东,东亚可以代指,指的是太平洋沿岸的亚洲,主要包括 中,日,韩,朝及东南亚等西太平洋沿岸的亚洲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 后,因为区域经济整合加快,加深及政治和安全辐射面增大,联系面拓宽,其地域范围 已扩及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南亚和大洋洲.嘲现在的&亚太&概念由于已经融入了相当 程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概念,所以不单纯是一个地理名诃.各类国家,尤其是大国 为谋求其国家利益,往往在亚太概念上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所谓的亚太格局是指亚太 国际舞台上主要国际关系主体力量对比,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的 表现形态.亚太格局的演变与亚太地域范围的变动有着不可解脱的密切关系,随着亚太 范围的不断拓展,亚太政治格局变迁的内容更丰富,更复杂.冷战后亚太地区发生质的 变化,以苏联解体为起点,亚太地区政治结构重新分化组合.全球化,区域化的新进展 导致亚太各国政治,经济,安全联系普遍加强.政治家,战略家和地缘政治家开始把南 亚,中亚纳入亚太范围,使亚太的地域范围再一次扩大,亚太的地区格局发生演变,进 入了多极化时代.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格局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 首先,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美国居龙头地位.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 的驱动下,美国强调自己是&太平洋国家&.为保持在亚洲的战略存在,美国在亚太地 区维持一支精悍的,具有威慑作用的军事力量.美国在努力巩固同原有盟友如日本,韩 国,台湾,澳大利亚等合作关系的同时,扩大了同泰国,新加坡等国的战略合作,甚至 将触角伸到蒙古,中亚等地.在多边交全机制中,美国把对日关系置于首位.对正在崛 起的中国存在戒心,战略上美中关系中的对抗成分往往高于合作.美俄在北约东扩,巴 尔千问题等具体战略利益冲突等因素摩擦较多.&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迅速在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延伸其战略触角.美国先后在中亚建立了五个军事基地,取10 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具有主导地位的外来大国.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不同程度改善与中 国,俄罗斯和印度的关系,增强了其在亚太地区诸如美中日,美中俄,美中印等战略三 角关系中的主导地位.针对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美国采取谨慎观望立场,并为确保自 己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次,中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主导地位.中国在亚太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国的空间,位置,资源等优势,决定了中国在亚太地区发挥战略作用的基础,对于亚7 太各国而言,都不可能忽视中国的战略存.国力的成长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更多地获. 得了构建亚太政治格局的主导权.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建设成果,为中国外交提供了1 坚实的基础,在亚太事务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在以朝鲜半岛为中心韵东北亚安全 事务以及东南亚,中亚等地区交全事务中,中国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9·11事件后, 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一在亚太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日本在亚太地位下降.战后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从日美安全同盟关系 出发,+借助美国力量,保护自身安全以及世界各地的经济利益.'但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以及被持久压抑的民族情结的宣泄欲望,日本要求成为政治大国,沿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轨迹发展.从20世纪8哞代中期开始,日本政治地位明显下降.特别是受90年代亚洲经济危机袭击,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日本在亚太格局中的地位大不 如前.从政治角度看,由于日本曾发动过大规模侵略战争而在亚太各国中名声不彰,b 本不少政治家又不愿向侵略战争受害国诚恳道歉,赔偿,以消极甚至怀有敌意的态度面 对中国等亚太邻国的兴盛,向美国靠拢,使日本在亚太政治上的&孤立&地位加剧,并 进一步限制日本在亚太发挥作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1·罗 斯所言:&日本不能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竞争中完整的一极,日本在亚太只能成为通过与 头等大国合作寻求安全的次等大国&. +第四,俄罗斯被边缘化.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实力,但迫 于其内外交困的压力,俄罗斯在亚太政治格局中地位颓废,被边缘化.冷战后的俄罗斯 政局动荡,经济下滑,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在亚太政治格局中大国作用的发挥,经济实力 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俄罗斯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及其所拥有的文化,历 史,民族心态等使它不甘沦为二流国家.力挽在亚太的地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苏联 解体后,俄罗斯国土的2/3在亚洲,在失去黑海,波罗的海等部分海岸线后,其在亚洲 及太平洋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五,东盟,印度的作用上升.在亚太安全战略力量结构问题上,作为日渐上升的 区域集团力量,东盟的发展己成为牵制四大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亚太事务中的地位和 作用引人关注,'其政治地位也愈益突出.东盟在东亚政治和安全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是其他力量所难以取代的.印度作为亚太地区的一个边缘大国,其综合实力在亚太六大 战略力量中实力相对较弱.但作为南亚最大韵国家,印度的地位也不可低估.印度经济 虽然比较落后,但近年来仍有一定的发展,而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从1996年——2006年的lo年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未来,印度在亚太的分量无疑会增强,是亚太独立性较强的一支力量.11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2l世纪初亚太政治格局的一些特点:首先,亚太地区在冷战结 束后,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己经初步形成了美,日,中,俄,印,东盟六种 力量为核心的多极化局面.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在亚太地区的作用不可轻视,2l世纪它 们有可能成为新的力量中心,那时亚太地区多极化格局将会更加明显.其次,亚太地区 人口多,国家多,民族多,而且各国语言,文化,政治体制差异都很大,未能从内部产 生主导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主导型国家.俄,印是亚太外围国家:东盟由一些中小 国家组成;中,日也有各自的先天不足,且两国在亚太主导权问题上还存在竞争.在这 种情况下,美国凭借超强实力,以一个非亚洲国家的身份,积极全面地介入亚太事务, 成为主导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主导力量,亚太各国的地缘政治活动受到美国在亚太 地缘政治目标,战略,策略的制约和影响.第三,亚太各极力量是不平衡的,l夔着力量 对比的变化,亚太格局演变的不确定性增加.日本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追求,军事实力的 扩张,印度想冲出南驱,成为世界性大国,以及南亚经济下滑,民族分离主义及国际恐 怖主义的活动猖獗,都增大了亚太地区政治格局演变的不确定性.(二)中国在亚太地区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法国人朱尔·康邦指出:&一国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其外交政策的首要因素,也是它为 什么必须有这项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中国位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舞台——欧亚 大陆的东部,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从地理位置看中国天然是亚洲的中心,但又处 在陆海强国的包围之中.区域环境复杂,有许多难相处的邻邦,夹在美俄两大势力中间——所有这些因素说明中国地理位置不利,但又说明它的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能力实现它的对外政策目标.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项目'中国大战略》的作者认为:.在欧亚 大陆,中国是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其辽阔的 幅员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他成为能够影响美国全球性和地区性利益的地缘战略大国.& 九冷战后,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为亚太地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亚太在全球 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地位全面上升.中国作为亚太地缘格局中的主导型国家,在21世纪的 亚太格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国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平衡者 &所有的国家都是跷跷板的平衡者&,陆1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适用于冷 战后亚太地区的政治现实.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特别是亚太战略格局中,中国发挥了积极 的平衡作用.亚太地区是国际关系的缩影,民族,种族,宗教,国家关系复杂.中国凭 借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及地缘政治位置,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力量 角逐中去.作为亚太地区一个核心国家,中国起到了平衡者的作用.&如在亚太地区起 主导作用的中,美,俄,日四边关系中,日美强化同盟关系明显有针对中国的意图,而 受到西方挤压的俄罗斯转而与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起到的战略平衡作 用是不言而喻的.&., 2.中国是维护亚太地区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几个地区之一,集中了数个全球热点问题.比如台海 局势,朝核问题,海洋及岛屿,领土争议等.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动作直接关系 到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稳定的外部环境无疑是一个谋求发展的国家的急需,所以中 国稳定者的角色一定要扮演好.既要敢于挫败任何挑战者和潜在危险分子的阴谋,又要 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和平解决争端的方针,力保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中, 国在历史上深受战争和内乱之苦难,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中国的发展促进了 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稳定繁荣,本身就是对亚洲和平稳定的重要贡献. 3.中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办 中国的发展与亚太的繁荣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带给 亚太地区的是巨大的历史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28年来,,中国的市场不 断发育,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5%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 场.2005年,中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商品总额达到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从东盟,日本,韩国,印度的进口增长均在35%以上.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 资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出入境人数突破3200万人次,大量中国游客把. 亚洲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游首选地.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市场规模,对外投资等必将, 进一步扩大,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亚洲旅游,经商,,访问,中国经济也将进一步同亚洲t 经济走向融合,形成互利,t互补,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中国的发展为亚洲区域合作注 入了新的动力. 4.中国是亚太地区国际冲突的调节者 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中国作为传统驱洲国家中唯一的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内始终代表着亚洲的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代表,在 联合国内又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以此为基础,再加上军事上有一定的威慑力, 因此在亚太事务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例如在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方面,中国 主持了解决核问题盼&四方会谈&,对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 南亚,中国积极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一与之共同发表了关于解决南海争端的宣言,对东南 亚和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在中亚,中国与中亚五国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对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三股恶势力,稳定中亚起了重要作用.诚如 拉莫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作为和平的维护者, 在推动朝核问题的妥善解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己经并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采 取的各项对外政策符合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亚洲其他国 家的威胁.堋(三)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亚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和大国关系的调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 活动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新世纪的中国领导人完全具备驾驭世界大局的能力,有足够 的智慧在亚太各种力量之间纵横捭阖,维护国家利益.作为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中国 和平堀起将会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对亚太地区格局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从政治层面看: 1.促进亚太地区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当今时代正处于冷战后时期,冷战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某些西方大国的冷战思维犹 存.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先后进行了海湾战争,北约东 扩,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在日益融为一体的全球体系中变成了唯一的超级大 国,企图主导世界秩序的野心昭然若揭.在亚太地区,美国以反恐和维护亚太地区的稳 定为名,加强了自冷战以来与各国的双边与多边军事合作.所有这些充分说明:冷战的 结束没有带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相反地区冲突增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亚太地区是中,美,日,俄,印,东盟六大战略力量并存地区,作为一支反对霸权 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在推动亚太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促进 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充当一个积极的重要角色,发挥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美国学者罗伯 特·罗斯认为,东亚的现有权力结构呈现中美两大国的两极局面,日俄则为两个次大国, 因为中国对美国有一定的遏制力量,所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区域的安全.中国执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坚定性与长期性,决定了中国在亚太地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 和平稳定的长期性与坚定性.中国越发展,越强大,在亚太地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尼 克松曾经说过:.没有美国,亚洲未来被支撑在三角凳上.极不稳固.&尼克松的话同样 适用中国,没有中国,亚洲的未来也是被支撑在一个极不稳定的三角凳上,东亚不可能 有任何力量平衡,更不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平衡,建立任何没有中国参加的东亚秩序注 定是要失败的.卿正如李光耀在1993年的一次讲话中所言,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力量&, &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支力量&.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坚持人 民币不贬值,对遭受危机国家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很大贡献.日,中国和 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东盟一道互相开放市场,用实际行 动证明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不仅对自己有利.中国的普意举措,使.中国实力强大 了,必然会对周边国家提出领土要求&的说法不攻自破.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 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主 张用和平手段鳞决国际争端.积极倡导在亚太地区建立多边安全机制.这必然有利于亚 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有助于解决亚太热点矛盾冲突,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和 谐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 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重视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机制的核心在国际事务 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地区冲突和发展问题,并积极支持联合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 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 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 与周边地区建立睦邻互信,促进地区安全合作.中国本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及平等协商,14 互谅互让的精神,妥善解决与邻国的边境问题,化解争端,促进稳定.经过与各国的共 同努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 问题.中国与印度,不丹的边界问题正在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国积极推进地区安全对话 与合作,在东盟与中国,东盟与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 论坛,亚洲合作对话等地区机制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 作条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和平友好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安全.在朝鲜 半岛核问题上,中国坚持不懈地积极斡旋,先后促成并主办四方会谈和六方会谈,推动 各方发表共同声明,缓和了半岛紧张局势,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 用.在中东问题上,中国鼓励有关各方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恢复 和谈,重起和平进程.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积极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谋求政治解决, 并为伊拉克问题的妥善解决做出了大量工作.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以多种方式劝和促 谈,寻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妥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 维和行动,先后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3000多人次.:中国尽最大努力援助其 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力所能及地提供无私援助,帮助发展中 国家不断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 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中国已减免了&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 人民币对华债务.2005年5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5年9月,在 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宣布了中国加强对 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新举措: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 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 款;在今后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 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在今后三年内增加对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为其提供包括防疟特效药在:内的药物,帮助他们 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在今后三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 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3.有利于解决领土争端,最终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亚太地区持久和平,'稳定 ·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是一个中国不断了解世界,世界各国不断了解中国的过程.由 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亚太的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资源等方面的纷争.中国与印度存在 七万多公里的领土争议,中国,日本存在钓鱼岛以及东海资源问题上的争议,中国与菲 律宾,越南,印尼等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周边环境的不稳定. 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充满着误解与敌视,伴随着中国的和 平崛起,有关&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诸国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 度的加快,和亚太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来的加强,这必然有助于彼 此之问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彼此之闻的误会,有助于彼此之间问题的解决.中国积极寻ls 求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与邻国的争议问题.中国目前已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解决了陆地边 界问题,同越南签署了北部湾划界协定,与东盟制订和平解决南沙群岛领土纷争的《南 海行动宣言》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在未决争议闯题上,中国与有关各方就 在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达成共识.领土,领海争议已不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正常合作,发展睦邻关系,共筑地区安全自嘴碍.这些都表明:中国能够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下崛起. 古今中外.没有大国的发展和崛起不是以统一为前提的.就亚太地区来说,台湾问 题长期被作为亚太地区的热点备受各方关注,越来越成为一个足以影响中国大陆和平发 展全局的变数.中国大陆必须把台湾问题提高到关系新世纪是否能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 高度.众所周知,在台湾闻题上,几十年来中国大隧一直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能否 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取决于大陆自身的发展.中国解决国内外一切问题的关键要靠 自己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本身对海峡两岸关系与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平崛起将改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力量对比,为台湾从经济上融入中国大陆以及政治 上向中央政府靠拢创造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定会全面提升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和科技实力,使中国成为一个政治上民主进步,经济上繁荣发达,文化上独具特色,具 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世界大国.在此基础上,纵横捭阖,切实维护中国的国 家利益,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关键利益.如果台湾闯题不继续恶化,随着中国的综合国 力的不断发展,两岸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中国政府就会掌握更大的主动性,就会更 加顺利的解决台湾问题.即使&台独&活动升级导致台海危机甚或战争的爆发,会对中 国&和平堀起&产生影响,延缓其进程,但通过台湾这一棘手问题的妥善解决,形成一 个新的台海和平稳定机制,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新的契机. 其次.从军事和安全层面看: 1.促使亚太地区以和平方式消除战争威胁.防止国际军事冲突扩散,拓展和丰富了 中国和平外交政缓和新安全观的境界与内涵亚太地区民族,种族,国家,宗教关系错综 复杂,是各种现存的和潜在的矛盾危机集合地.朝鲜核危机,印巴冲突,台海问题,南 中国海问题都影响着地区的和平稳定,而且容易使外部势力插手地区事务,使局部危机 扩散到全球,影响地区与世界和平.中国积极主张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使用 武力方面实施了高度的自我克制.中国认为,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世界和平是 可以实现的,权力政治是可以得到遏制的.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更多的寻求~种双赢和 多赢局面,表现出一种积极合作的战略文化思想.中国在过去lo年里,树立了新的安 全观念,强调互利,互信,平等和协作,主张以合作与对话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一 点在周边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不仅采取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 策,而且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和区域合作.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方面,中国 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所以,和平 崛起不仅是中国人的愿望,也是中国20多年来实际走过的道路. 中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日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期间, 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官方所16 说的&新安全观&.其实质是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中国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基本内容的新安全观对缓解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 的领土争端,推进地区安全合作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对冷战后国际安全新特点,新 潮流和新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反应,新安全观是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新时期的一种发展,其精神不仅适用于中外关系,而且对于解决和处理国际安全领域中 的许多问题也具有普遍意义.目前中国的新安全观已经转化为政策实践,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近年来基于新安全观,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信会议,欧亚首 脑会议等框架内提出的许多政策倡议,增进了地区及国际之间的沟通,信任与合作.中 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 霸或称霸,而是通过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 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2.有利于亚太地区成功应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挑战, 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致使3000人丧生,经济损失逾万亿美元,血腥的 代价再次敦促世界人民必须重视现代的恐怖主义.&9·11&以来,;恐怖主义成了世界 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使国际反恐形势变得越来越严竣.与此同时,环境 问题,能源问题,核扩散问题,毒品走私,艾滋病问题,禽流感等传染病频发以及海啸, 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构成突出的公共安全威胁.法国的骚乱,.美国纽约的大罢工表明: 国内威胁与国际威胁的界限正在模糊.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 威胁,已成为国际政治中韵一个鲜明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壮大,不仅增强了 自身抵御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发展影响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 安全.中国处于从欧亚大陆到东北亚的&动荡弧线&的结合部,中国周边是世界各主要, 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也是&热点t相对集中的高危地带.中国对东突厥分裂势力,法轮. 功宗教极端势力的打击能够消除中国国内的不安定因素,有利于世界的安定.同时中国 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调节这些冲突的力度,寻求更多的合作.在印度洋海啸,'印尼地- 震,美国遭遇飓风袭击之后,中国都给与了强有力的人道主义物质援助和技术上的援助.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亚太地区抵御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 第三,从经济层面看:,促进经济发展,抵御金融风险,加快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 程冲国的崛起,经济的振兴必将促进整个亚太地区经济繁荣.这是因为:中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国内的消费结梅,消费层次以及市场潜力进一步 发挥,必然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提供广阔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曾形 象地用加减法来说明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意义,他说:&加法题是:如果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13亿人口的大市场的形成,那么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会有多么巨大的增长潜力. 减法题是:如果亚太市场减去了具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将会出现多么巨大的市场 真空.&中国正在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1996 年5月17日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将对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安全和繁荣产生深刻 的影响,从朝鲜到斯普拉特利群岛,中国的变化将决定亚洲未来的命运.中国的欣欣向17 荣的经济是亚太继续繁荣的关键.汹1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称:如果中国大陆发展顺利, 将在一百年后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它的经济规模将是日本的5到6倍,单单是一 个日本能在80年代带领亚渊四小龙起飞,可以想象一个五六个日本经济规模的时代, 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m'中国的发展给亚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中国经济对亚洲经 济的贡献在2003年表现得更为突出.据统计,2003年,中国市场进口量增长近40%, 其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2%,对日本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率达6麟;韩国对中国出 口增长4麟,对韩国总体出口贡献率为32%;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增长206,6,出口贡献率 近7慨.不仅如此,大陆已成为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最大出口市场,是日本的第二大 出口市场,是马来西亚,泰国与菲律宾,甚至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市场.日本最大报刊 '读卖新闻》与第二大报刊'朝日新闻》分别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日本经济 复苏的主要支撑力之一.美国曾占日本出口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却不断萎缩,而 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 表明,中国未来三年的货物进口总量将超过l万亿美元,中国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 国,将为亚洲国家或地区提供更大的市场.中国对亚洲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发展和强大,有利于抵御金融风险.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没有袖手旁观,火中取栗,而是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为亚太地区 国家尽快克服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经历了&亚 洲经济奇迹&,&亚洲金融危机&和.亚洲经济复苏&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继续增大对 亚太地区的投资,也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亚太地区的信心.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只会 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上加霜.近两年来,由于受到世界经济调整和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国政府采 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 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推动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中国的 发展,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是亚洲的一员,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 繁荣息息相关,中国已经并将继续给亚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经济一体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的同时,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 捧.亚洲经济一体化之所以发展速度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强劲的推动者.尽管 亚洲内部存在纷繁的次区域板块,例如东盟板块,澳新板块,中国经济板块,南亚板块 等,但亚洲明显地缺乏推动者,如果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则亚洲就可能仍是半个世纪 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1 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发展速度 的加快,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国 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要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亚洲 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密切合作,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 想与实践正在实旌.现已经形成东盟与东亚地区的10+1,10+3运转机制.中,日,韩1r 之间经贸的密切往来,使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日趋成形.在2004年4月份举行的博鳌亚 洲论坛贸易部长会议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提出中国政府将采取六大举措积极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国还将致力于在2010年前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有迹象表 明,在未来的世界,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将有可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欧盟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三大经济联盟之一.中国还积极在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作 用,这所有的一切都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四,从文化层面看:促进文化交流和繁荣,增强亚太地区国家问的文化凝聚力, 化解文明冲突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舳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 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 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九世界文化是多元并存的,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各民族和地域文化产生重大的 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的原有面貌,但是各种文化的差异和风格仍然存在,呈现 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的体现..亚太地区由于构成 复杂,没有像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那样拥有能够凝聚各国的核 心文化.中华文化在古代以其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特点,吸引世人的眼球,对中国的 周边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在当代中国,文化作为 中国堀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具有感召力,凝聚 力和认同感,而且对全世界文化有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仁政&,&王道&等的优秀成分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 剂的作用,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 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 的冲突将替代冷战期间存在的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尽管国际社会对于亨廷顿的理' 论还有颇多的争论,'但是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人类的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重要的.这是因 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封闭,不了解才容易导致冲突和仇恨.中国坚持多元共存和竞争 的价值观.以这样的价值观看待国际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学习和借鉴 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又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提供给世界.在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中,中国更加重视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交流, 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中华文化以&和&为核心理念,&和而不同&,&以 和为贵&的思想和进步,发展,公正,和平,合作的文化价值观必将会影响和同化其他 国家的文明和文化,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互信,化解各国间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争端.19 三,中国实现和亚太国家互利共赢发展的途径从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历史看,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没有一个稳定的战 略依托带,直接决定一个大国的兴衰.四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 必要前提.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中国&希望世界和平,地区和平,特别希望同亚洲国 家发展友好关系,成为更好的朋友,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决策&.九江泽 民也强调,中国的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繁荣,以及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 立和维护地区安全新秩序,是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中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嗍因此,亚太地区作为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依托,对于中国在崛起至关重要.为此,中 国必须积极参与构建周边及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和经济发展机制,致力于营造一个&和 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太,避免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出现战乱,尽最大的外交努力确 保一方平安,促进地区发展.(一)改善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是中国能否实现亚太地缘战略目 标的关键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与合作.在国 际政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国与主要大国美,俄,印,日, 东盟的关系,呈现出稳定的发展势头.尽管中国和各大国的双边关系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大国尤其是美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由它主导的国 际秩序.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在一段很长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双方在政治体制和意识 形态上的差异,将是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阻碍.在人民币改革等问题上中美分歧, 争执依然存在,而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还将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撤军和无法参 加本届东亚峰会的账算在了中国头上,认为中国是在搞亚洲版门罗主义,排挤美国利益. 因此,中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 第一,在现有的高层战略对话和工作层对话框架内增信释疑,建立互信.目前,中 国与亚太地区的五大战略力量之间,元首互访频繁,高层的交流机制已经稳定.中,俄 之间1996年就宣布建立平等,互信,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立了两国 总理每年会晤一次的机制.近年来中美高层之间会晤频繁,中韩,中印,中国与东盟之 间也有稳定的高层往来.各国元首,政要经常就国际热点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坦率的交 换意见,真诚的沟通,这是彼此之间化解矛盾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 第二,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各类政府闻的国际组织,论坛,利用大国问多边活动的平 台加深了解,增加合作.各类组织,论坛,会议的频繁召开,为中国处理大国关系提供 了更多的契机和平台.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同样也有多边关系.对中 国而言,中国与大国问多边关系的展开,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秩序,协调各国关系,建 设新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格局的过程.中国加入wro,apec,亚欧会议等 区域和其它世界性组织,设立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安全合作机制,主张用对 话和合作的态度处理国际事务,都在向世界表明中国对于建构和谐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 团结合作,互利共荣的迫切心情. 第三,在现有的领域内踏实合作,扩大战略交汇点,妥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矛盾和 问题.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亚太大国之间在经贸,环保,非传统安全及战略安全等方 面存在极为广泛的共同利益.近代百年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对抗不符合国家问的共同 的利益,各国之间完全可以求同存异,扩大合作面,避免在亚太的地缘政治竞争关系向敌对方向发展,维护业太的和平稳定.在涉及到台湾问题,南海争端,中日东海问题等敏感问题时,必须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在力求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构建一个 和平的亚太国际环境.(二);正确处理和解决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与亚太战略力量和平共处对于一个处于崛起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地区性的对外战略是必经之途,凡是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都必将在其影响达到世界范围以前采取这种区域性的姿态,乃至 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智的决策者仍然遵循这种后继勃发的选择.只有 一个在本地区深深扎根的国家才有资格作为世界的强国,反之,一个不能在本地区立足 的国家,即使强大到世界规模也无法算作真正的世界性强国.美国20世纪的兴盛与其 有一个稳定的北美依托有关系,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失败直接源于周边各国的敌对.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处理好与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首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原则,向邻国表达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一中国自古 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睦邻&,&安邻&和&富邻&i是党的十六大&与 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具体化和发展.这一政策的意义是:一,'强调睦邻,安邻, 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调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 平稳定.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是与睦邻周边政策联系在一起的,7是双头 并重的.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这一宗旨的 具体体现,有利于不断加强同亚洲各国互信合作,推动热点问题的解决,维护中国周边 稳定,有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互利共荣. 其次,与邻国平等协商解决领土问题上矛盾和冲突.目前中国与亚太邻国的关系处 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陆上边界,中俄已基本解决困扰两国多年的边界问题,通过成 立上海合作组织和签订两国国家间条约,两国战略协作获得了新的法律基础.两国经贸 关系也在迅速发展.在中亚,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在 南亚,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开始走上了积极健康的轨道. 在东北亚,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系齐头并进,与日本的关系也在竞争中求合作.在东南亚,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今年迅速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提出,给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日,中印,中国与东盟都存 在领土争端.作为贬太大国,中国与亚太邻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害关系,血肉相连,兴 衰与共.如果中国与亚太邻国为敌,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崛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中国应当特别谨慎,不让邻国把我们追求自身安全的努力看成是导致邻国乃至整个世界 不安定的因素.我们应当把国防现代化作为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多向 周边国家做增信释疑的工作,包括以国防白皮书的形势,深入宣传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塑 造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后乐于助邻,善于睦邻的新形象.在有争议的地区,我们本着搁 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亚太地区稳定.(三)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发展速度的加快,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推动亚洲 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明显落 后于欧洲和美洲,这就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要崛起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亚太地区原有的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中国10+l和 东盟——中,日,韩lo+3等原有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提升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促进亚太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在合作中, 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要因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不要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全 局利益.要坚持平等互利,公平竞争的原则,努力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既要防止和反 对在经济交往中损害我国的利益,也决不坑害别人,牟取单方面的利益.正如中央领导 反复强调的,我们要&以邻为伴&,&以邻为友&,而不能&以邻为壑&.中国应该同 亚洲国家探讨建立不同形式的自由贸易安捧.最终形成亚洲自由贸易合作网络.同时同 亚洲各国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探索建立区域性投资实体,债券市场,金融 合作体系,积极推动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机制化建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开展务实 合作,在原有的亚太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更大范围的促进发展亚洲的合作机制,建立亚 渊共同市场.(四)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川嘲文化作为一 种软实力在国家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中国要和平崛起,要实现和亚太各国 的互利共赢必须加强自己的软实力.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必须增强自己的软实力,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力提升中国 的软实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曾广 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对周边国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形成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22 家文化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败,中华文化向外 输出得越来越少,辐射面越来越窄,其影响力才锐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持 续增长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和向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华文化 虽几经劫难,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然很深,通过紧密而宽广的华人网络广泛地传播到' 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要实现堀起,不单是物质层面的崛起, 而且也将是精神层面的崛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崛起为伟大强国的进程中, 中国必须构筑清晰的对外文化战略.中国复兴的要义不仅在实现繁荣富强和国泰民安而 且在于弘扬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源泉所在,它是民族复. 兴大业的强大助推器.中国的堀起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张扬的过程.要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中&中国对世界治理的理念&,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盼t&和谐&文化等,构建中国的&软实力&. 其次,加强与亚太各国的文化交往,逐渐消蚀掉中国崛起所可能引发的对抗性因素. 软权力作为一种合作型权力,如果善于利用将有助于显著消蚀掉中国崛起所可能引发的 对抗性因素,'从而为中国顺利崛起提供重要平台.因此,中国必须致力于促进亚洲文化 交流,t鼓励现代传媒合作,共同建设亚洲文化市场:中国应该支持亚洲不同文化和宗教 的对话,提倡理解和宽容,与亚洲国家一起推动青少年交流,为公务,商务人员,旅游 者往来提供更多便利.力求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相互 包容.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周&,&文化行&,.文 化节&,&文化年&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人民与有关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为不 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开辟了新的形式.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促进亚太地 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五)加强战略投入,打击犯罪和恐怖活动,实现亚太地区稳定和安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 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跨国犯罪,贩毒,及各种恐怖活动' 频发.在亚太地区,由于民族,国家,-宗教关系复杂,各类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频发, 中亚的费尔干盆地是恐怖,分裂,极端势力的策源地.现代恐怖主义作为世界经济政治 矛盾运动过程中伴生的毒瘤,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下去.伴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国际恐怖主义加速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滋生,威胁人民生命,破坏 社会秩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部 署.第一,中国在追求周边安全安排,推进亚太安全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传 统的军事安全,共同商议如何减少军事对峙和棘手的争议,防止军事摩擦和冲突,也要 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贸易战和生态危机等非传统安全,为地区各国国内发展和相互贸易 创造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地区氛围.第二,增加战略投入,加强与有关各国的合作,共同 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中国一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23 炸的国际公约》.中国参与了&9·1i&事件后国际反恐怖活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这 对于维护亚太的安全和稳定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今后中国在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 国际反恐合作的同时,应该增加在反恐活动上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组建快速反应 部队,未雨绸缪,把恐怖活动消灭在萌芽中,维护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稳定.(六)宣传中国贡献论和责任论,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亚太事务每一种政治结构自然都愿意选择较弱而不是较强的邻居.而且,当每一个政治团体 是一种潜在的威望的追求者时,它同时也就是所有邻居的威胁.于是大的政治团体,便 因为它大,它强.也会存在潜在的和不断遇到的危险.&1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亚太地缘 政治和经济大国,亚太地区的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和某种政治目的,对中国的发 展存在疑虑,中国威胁论在亚太地区有一定市场.&中国威胁论&使得中国周边一些国 家,地区及部分民众对中国的发展抱有一种疑惧心理,这种心理影响着这些国家及民众 和中国的正常交往,危害中国的周边安全,而且对我国盼统一大业也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作为影响和塑造未来世界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 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国堀起道路,不可能是 军事扩张或者政治革命,只能是参加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由此获得崛起与软力 量建设.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与恐惧.对经济 利益的期待与对金融危机的担忧并存,有关中国影响力的尖锐警告与有关中国崩溃的预 测并存,对中国民主交革的看法与对当前现实的讽刺并存.嗍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中 国威胁论&制造者的真实心理.中国威胁论的泛滥,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心理作 祟,充分暴露了某些西方大国不愿意看到中国顺利崛起的意图,某些论调也可能会是采 取战略行动的舆论准备,我们对此应该提高警惕.应对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我们 要积极加强&中国贡献论&和&中国机遇论&的声音,提高舆论宣传能力和国际形象塑 造能力.向世界尤其是亚太邻国宣传中国在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解决,应对 全球性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结语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 展很不平衡,在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要实现的两 大任务.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中国发展了会对周边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 献.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的优良传统,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 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正如党的十六大 报告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州综观历史,一个国家崛起会带来其他国家的恐惧.中国正在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否认 的事实,但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这一切都将证明中国的发展 和进步对于全世界和全人类来说绝不是什么&威胁&,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正如温家 宝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讲话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富强,致力于世界和平与 发展,永不称霸的中国,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崛起和振兴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经济的崛 起不仅不会威胁邻国,而且能够与周边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共同繁荣.中国的崛起带给亚 太各国的不是威胁,而是发展和机遇. 参考文献c1][18】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家文化出版公司,. [23陆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5. [3]壬绍普.论当今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j】.亚太论坛.. [4]罗国杰.东南亚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j].亚太参考,. e5]【美]丹尼尔·伯斯坦.巨龙[m】.东方出版杜,. [6]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n].文汇报,(2). [7】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髓/0l】.http://mⅳ.chinanews.coilcn,.[8]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髓/0l].http://m.chin&org.cn,.[9][103[20]温家宝.李肇星.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n】.国际先驱导报,(3).[hi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http://wmr.si腿coil.cn,.[12】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n].环球时报.(5).[13】现代汉语词典[岫.北京:北京商务出版社,. c14]阎学通.中国和平堀起的国际环境评估ej3.战略与管理,--25. [15】江西元,夏立平.中国和平堀起[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el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67-右&[17]阎学通.中国和平崛起的肯定选择[j】,载战略与管理,. [19】郑必坚.和平崛起论[eb/0l].http://---.cqcb.coal,.[2l】[美]罗伯特·帕斯特.世界之旅——七大国百年风云外交d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e22]陈君峰.亚太究竟由多大[j】.世界知讽1999(19).-24.[23】[2s3【2e3[28][34][35][34】[35]李尔炳,2l世纪前中期中国对外战略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1,242,280,243,243. [243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里斯.中国大战略[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273拉莫斯.中国的崛起为亚洲国家带来发展机遇[日胤].http://news.xinhua.net.c衄,[293张蕴岭.合作还是对抗——冷战后的中国,美国和日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58.[30]郭新宁.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j3.太平洋学报,. [31]李光耀.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讲话[j].参考消息,.[323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上的讲话[口/0l].http://m.cqcb.tom,.26 [33]林立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 [36][39]十六人报告[eb/0l】.http://news.xihuannet.com,. [37]michael smith.realist thougiltpress,1986.25.fromweber to kissinger[m].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38]david 1ampoon.think again:china[j].foreign policy,. 后记予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时光流转中,三年研究生生活匆匆而过,辞旧迎新的时 候有很多的留恋和不舍,缘由师大陪我走过了生命中重要的一段,在这里有我求学时代 的美好回忆,有得也有失,归结起来,都是人生的至宝,是前行的力量.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成稿.论文的完成是我三年学习成果的累积, 更是恩师教育结晶的再现.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来文副教授.赵老师学识渊 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他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执着精神和宽容大度的处事风范, 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必将使我终身受益,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奋发 进取.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从论文题目选择,提纲拟定,篇 章结构,语句表述,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都得到了赵老师的无私指导和帮 助.在此,谨向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刘彤老师,邵德门老师,高英彤老师,赵连章老师,王光厚老师对我三 年来的教诲以及对本篇论文的帮助.你们多年的谆谆教导让我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治学 方法,可谓受益颇多.同时我也对我的同学及曾经在论文写作和学习过程中帮助我的人 表示感谢. 最后,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这篇论文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和疏漏之处, 恳请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论中国和平崛起对亚太地区格局演变的影响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夏艳霞 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尹春芳 二十一世纪日印关系分析 2008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双边关系是影响亚太地区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和印度的关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比二十世纪,两国 在经贸,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交往有所深化和扩展.如今世界正处于新格局的调整中,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权衡,拉近彼此关系,值得关注. 日本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而印度则是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大国之一,两国首先在经济上有着契合利益.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基本已经饱 和,出于寻求新兴的市场需要把目光投向印度,而印度作为发展中的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更要倚重日本.两国的经济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这 是合作的基础,是驱使两国高层不断互访,进行政治合作的基本前提,正是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才有了合作的意向,同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加入其因 素的考虑.比如在安全上的合作和军事交流.日本和印度都有大国意识和与之相关的政治文化,在民主价值观的认同上存在一致,并且在现阶段他们为争 取入常更要携手合作. 在大国战略背景下,日本和印度的双边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大国的影响.在亚太地区主要包括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尤 其是中国,日印两国希望联手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以制衡的战略来防范亚洲格局的变动.但是两国双边关系的加强时间较短,尚未对亚太格局造成 根本性的影响.两国关系若要继续稳定快速地发展下去可能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所以日印关系要想进一步深化就必须克服重重阻力,使其关系的变 化不只是短期的权宜之策,而是长久之计.对于中国而言,需要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局势多极化的大背景,大趋势的角度来审视两者关系,做出合理,务 实的外交判断.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34357.aspx 下载时间:日&&&&
02:12:03 01:16:39 00:24:50 16:53:15 14:11:58 01:03:55 00:45:23 16:37:39 16:10:45 15:51: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色眼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