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半 二斗半 三半斗 四斗半 驴驮八斗 背斗半 手拿半斗道上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小洋【明】王思任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①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日益曶②,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③,一漏卿丽④之华耶?将亦谓舟中之子,既有荡胸决眦之解,尝试假尔以文章,使观其时变乎?何所遘⑤之奇也!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心未曾通,目未曾睹,不得不以所睹所通者,达之于口而告之于人;然所谓仿佛图之,又安能仿佛以图其万一也!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选自《新编古文观止》)【注】①污:不流动之水,谓此江多滩石,水流不畅,船行艰难。②曶:昏暗。③阿闪:佛名。此指佛的奇妙。④卿丽:祥瑞的云彩。⑤遘,遇合。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⑴挈睿孺出船口
)⑵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⑶又有夜岚数层斗起
)⑷衍至数十而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文中加下画线的句子。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⑵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⑷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⑸何所遘之奇也!
A.全文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小洋前水路的艰险;第二层写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的小洋印象;第三层写小洋夕照的美妙绝伦;第四层写作者对小洋天上人间的无尽感慨。
B.文章出语简练而新奇,“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中的“欺”和“放”两字,尤为奇绝,不仅表现出水路的惊险,也为小洋的出现做了铺垫。
C.文章写小洋夕照,先是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比喻,再以突发奇想的“大染局”来概括这种色彩的丰富与美妙,可谓绝妙。
D.最后一段感慨,很有些对人间的不满和无奈,在大自然的富庶面前,作者突然悟到了人间的贫穷,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 &&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小洋【明】王思任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①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日益曶②,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③,一漏卿丽④之华耶?将亦谓舟中之子,既有荡胸决眦之解,尝试假尔以文章,使观其时变乎?何所遘⑤之奇也!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心未曾通,目未曾睹,不得不以所睹所通者,达之于口而告之于人;然所谓仿佛图之,又安能仿佛以图其万一也!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选自《新编古文观止》)【注】①污:不流动之水,谓此江多滩石,水流不畅,船行艰难。②曶:昏暗。③阿闪:佛名。此指佛的奇妙。④卿丽:祥瑞的云彩。⑤遘,遇合。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⑴挈睿孺出船口
)⑵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⑶又有夜岚数层斗起
)⑷衍至数十而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文中加下画线的句子。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⑵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⑷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⑸何所遘之奇也!
A.全文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小洋前水路的艰险;第二层写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的小洋印象;第三层写小洋夕照的美妙绝伦;第四层写作者对小洋天上人间的无尽感慨。
B.文章出语简练而新奇,“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中的“欺”和“放”两字,尤为奇绝,不仅表现出水路的惊险,也为小洋的出现做了铺垫。
C.文章写小洋夕照,先是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比喻,再以突发奇想的“大染局”来概括这种色彩的丰富与美妙,可谓绝妙。
D.最后一段感慨,很有些对人间的不满和无奈,在大自然的富庶面前,作者突然悟到了人间的贫穷,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小洋【明】王思任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污①也。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吴闳仲送我,挈睿孺出船口,席坐引白,黄头郎以棹歌赠之,低头呼卢,俄而惊视,各大叫,始知颜色不在人间也。又不知天上某某名何色,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溪西一带山,俱以鹦鹉绿,鸦背青,上有猩红云五千尺,开一大洞,逗出缥天,映水如绣铺赤玛瑙。日益曶②,沙滩色如柔蓝懈白,对岸沙则芦花月影,忽忽不可辩识。山俱老瓜皮色。又有七八片碎剪鹅毛霞,俱黄金锦荔,堆出两朵云,居然晶透葡萄紫也。又有夜岚数层斗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煜煜不定。盖是际,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不知开此大染局作何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③,一漏卿丽④之华耶?将亦谓舟中之子,既有荡胸决眦之解,尝试假尔以文章,使观其时变乎?何所遘⑤之奇也!夫人间之色仅得其五,五色互相用,衍至数十而止,焉有不可思议如此其错综幻变者!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心未曾通,目未曾睹,不得不以所睹所通者,达之于口而告之于人;然所谓仿佛图之,又安能仿佛以图其万一也!嗟呼,不观天地之富,岂知人间之贫哉!(选自《新编古文观止》)【注】①污:不流动之水,谓此江多滩石,水流不畅,船行艰难。②曶:昏暗。③阿闪:佛名。此指佛的奇妙。④卿丽:祥瑞的云彩。⑤遘,遇合。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⑴挈睿孺出船口
)⑵姑以人间所有者仿佛图之
)⑶又有夜岚数层斗起
)⑷衍至数十而止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文中加下画线的句子。⑴天为山欺,水求石放,至小洋而眼门一辟。⑵落日含半规,如胭脂初从火出。⑶意者,妒海蜃,凌阿闪,一漏卿丽之华耶?⑷曩吾称名取类,亦自人间之物而色之耳。⑸何所遘之奇也!
A.全文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小洋前水路的艰险;第二层写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的小洋印象;第三层写小洋夕照的美妙绝伦;第四层写作者对小洋天上人间的无尽感慨。
B.文章出语简练而新奇,“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中的“欺”和“放”两字,尤为奇绝,不仅表现出水路的惊险,也为小洋的出现做了铺垫。
C.文章写小洋夕照,先是用了一连串的色彩比喻,再以突发奇想的“大染局”来概括这种色彩的丰富与美妙,可谓绝妙。
D.最后一段感慨,很有些对人间的不满和无奈,在大自然的富庶面前,作者突然悟到了人间的贫穷,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科目: 高中语文最佳答案解析
小题1:⑴牵拉 ⑵描绘 ⑶争相 ⑷变增小题2:D(贫,是贫乏,即人间创造的美没有造化之美来得丰富。与贫穷、民生疾苦无关。)小题3:⑴天被山所遮蔽,水请求石头放行,抵到小洋,视野顿时开朗。⑵太阳要落山了,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⑶(我)猜想啊,(眼前之美)胜过海市蜃楼和佛的妙境,(是要)露现一点祥云的华美吗?⑷从前,我称谓名物、取称类别,也是用人世间物品来叫出颜色。⑸为什么遇到的景象是如此的奇异呢?译文:从恶溪登括苍山,得走一条水路。小舟在恶溪中行走非常艰险。水底石多,阻挡水流,溪水弯弯曲曲。天被山所遮蔽,水请求石头放行,抵到小洋,视野顿时开朗。吴闳仲送我到小洋,他领着个聪明孩子走出船口,同大家一起坐下,举杯饮酒,船夫边划船边唱歌,船里不时传出博戏得彩的呼卢声。一会儿,人们抬头一看,不禁惊奇大叫,被美丽的景色惊呆,这才知道美丽颜色在天上,不在人间。这种奇异的景色,不知道天上叫什么颜色,还得用人间所有能叫出名的颜色来描绘。太阳要落山了,落日像被含着的半个圆,宛如胭脂刚从火中拿出。小洋西岸的一带群山呈现鹦鹉绿、鸦背青之色。山的上空有猩红云一大片,中间开一大洞,露出淡青色的天空,倒映水中,像锦绣上铺着红色玛瑙。天空越来越昏暗,近处沙滩变成浅蓝、灰白色,对岸沙滩则是芦花月影,一片朦胧。群山也都成了老瓜皮色。而太阳落山的上空,又有七八片像剪碎鹅毛的晚霞,全是黄金锦荔色,逐渐堆出两朵云,竟然是晶透葡萄紫的奇异色彩。山中夜雾层层涌起,如鱼肚白,穿入出炉银红中,金光闪闪。此刻,天地山川,云霞日彩,烘蒸郁衬,好像一个大染坊,却不知要染什么。(我)猜想啊,(眼前之美)胜过海市蜃楼和佛的妙境,(是要)露现一点祥云的华美吗?又像是给心胸荡漾,眼眶睁裂的舟中人以心灵的启示,老天赐给的自然文彩,使他们观赏景色随时变化的奇妙。为什么遇到的景象是如此的奇异呢?世间的主要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不断组合调配,变至数十种。这数十种颜色,哪有此景的错综变幻不可思议!从前,我称谓名物、取称类别,也是用人世间物品来叫出颜色。还有好多景色是眼睛不曾看见,语言无法表达的。由于惊叹小洋晚景的美妙,不得不把所看见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告诉别人;但是,描绘出来的,也只是实际景色的万分之一!唉,不看到天地富有,怎么能知道人间贫乏呢!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热门知识点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才高八斗”这个成语中谢灵运究竟占多少?为什么钱文忠在解读三字经中说谢灵运占一斗半?请各位帮忙!_百度知道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中谢灵运究竟占多少?为什么钱文忠在解读三字经中说谢灵运占一斗半?请各位帮忙!
明明是一斗嘛!
为您推荐:
谢灵运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吾占一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不是他说错了谢灵运说过,就是他喜欢谢灵运所以多分他半斗吧,又略带点才子的骄傲:“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至于钱文忠为什么说谢灵运占一斗半。当然了,因为谢灵运欣赏曹植嘛
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示例】:左宗棠这人虽然~,器量却不开阔。 ◎唐浩明《曾国潘》【近义词】:八斗之才、才识过人、才华横溢【反义词】:才疏学浅、才疏志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桑梓记忆(连载九)
东方烟草报
  8.于冠祥 9.于冠才
  在馍馍铺东边一墙之隔的宅第里居住的,是于鸿德大娘和他的两个儿子:于冠祥和于冠才。这是我小时候的情况。后来,冠祥哥和冠才哥先后结婚,都有了各人的宅第,鸿德大娘则仍旧住原来的宅第。这是一所大门东向的宅第,有北屋、东屋和南屋,屋内和天井都很逼仄。大门南边紧贴宅第的东南角,有一座小小的神龛,内中好像供奉的是土地爷爷来着——过年的时候可能是有香火吧,记不清了,反正平时是没有的。
  鸿德大爷去世早,我不曾见过。鸿德大娘脾气和善,不记得跟谁闹过意见。老来沙眼病严重,严重到下眼皮外翻,红红的有些怕人,故不免自惭形秽。有时来我家跟我母亲拉呱,不提沙眼疾患如何疼痛,而是先说:“你看看俺这个形儿,娘哎,活像那高儿高儿,见不得人了……”“形儿”,读音为“斜”,意思是有失雅观的形象、样子。“高儿高儿”也者,鬼怪之谓。在我家乡,人们在亲昵地吓唬小孩子时,常用左右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扒着左右嘴角和左右两眼的下眼皮,做出颇有几分恐怖的鬼脸,一面凑向孩子跟前,一面嘴里说道:“高儿高儿!高儿高儿!”“高儿高儿”四字,是我根据乡亲们的发音摹写,我不知道正确的写法是怎样的或是不是还有正确的写法。从鸿德大娘自惭形秽可知,她是个爱好的或曰自爱的人。不然的话,啥形儿就啥形儿呗,我根本就无所谓,何自惭之会有哉?本来是爱好的人,然则事不遂心,天乖人愿,徒唤奈何。一句话:因为自爱,所以自惭。如此而已。鸿德大娘是庄里的寿星,大约活了九十来岁,不啻一个奇迹——那时,村里活到九十岁以上的人很少。
  冠祥哥中等身材,是我们村唯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复原后曾当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忘记是我在山东师范学院上学期间抑或已经到大众日报社工作,春节我回家时,他曾就如何改变村子的面貌向我征求意见。我那时满脑子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故所陈者也不外乎于实际无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类的教条,现在想来,不免惭愧。另外,他曾对我拉过他在志愿军部队里的片段经历,但是不曾涉及作战。所以,我想,他可能没赶上参加枪林弹雨的作战。冠祥嫂子的娘家在南韩庄。高挑身材,性格敞亮,说话高声大嗓。她的名字好像曰韩桂兰。
  在我们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即使夫妻两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相互之间也不称呼名字,也不称呼“老头”(更没有叫“老公”的。人们在谈论哪个妇女有作风问题的时候,才会言及“老公”二字,说她“养老公”如何如何。由此,我说,在我乡亲那里,“老公”这词碍口)“老婆”(在我的印象里,用谁谁的“老婆”指人,也往往含有一定程度的轻蔑的意思),而是称呼“他爹”“他娘”,或者以孩子的名字代之。还有一种也许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把“我说”“问着”当做发语词,仅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为目的。严格说来,这算不上什么称呼。我小的时候,当父母亲独处的工夫,老听他们之间相互唤“蚊帐”。不由暗自纳闷:怎么叫“蚊帐”呢?怎么可能是“蚊帐”呢?莫非是“文章”?这又从何叫起呢?纳闷归纳闷,始终没问过大人。多少年后我才琢磨过来:我之以为“蚊帐”或“文章”也者,其实乃“问着”二字的误听。关于夫妻之间如此这般的称呼,不知别人怎么看待,我觉得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朴实而又亲切,比眼下某些年轻夫妻相互间唤“老公”“老婆”强远里下去了。
  至于公婆称呼儿媳,如果有多房媳妇,便曰“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依此类推。如果就只一房媳妇,那也以“老大家”呼之。如众所知,汉语语法将“当官的”“卖瓜的”“拾粪的”等等语言成分,命名曰“‘的’字结构”。与之类比,“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等等,也不妨就叫做“‘家’字结构”。后来,有部分家庭,公婆称呼儿媳妇有了变化:把“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等等当中的“老大”“老二”“老三”等等,换成了儿子的名字,可仍旧是“‘家’字结构”。对这种“‘家’字结构”,我则觉得,其所反映的,大概就得说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了,质言之,即“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遗毒——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然则,鸿德大娘也好,冠祥哥也好,他们对冠祥嫂子的称呼,可谓开全村风气之先:非常亲切地一律直呼桂兰。想来,这与冠祥嫂子当家主事有着很大的关系。坦白地说,当我第一次听鸿德大娘这样称呼儿媳妇时,还觉得不顺耳,挺别扭,按乡亲们的说法是个别了吊。孔夫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家是在正名,也是一种改革:称谓改革。无疑值得赞扬。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应该说也是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推动的结果。
  冠祥哥和冠祥嫂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好像也参过军,转业后在河南省的什么地方——可能是洛阳——工作,据说发展得不错。冠祥哥嫂和他们的二儿子都跟过去了。
  冠才哥比我大两三岁。他也曾在白塔寺小学上学。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他说过这样一个顺口溜,实际上也是一道心算题:“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驴驮八斗背斗半,手提半斗要你算。”念罢,他问:“算算是多少?”我说:“是不是两斗?”他笑了。另外,他还说过一首也是跟数字有联系的顺口溜,曰:“剁一剁二剁连三,大蚂不吃小蚂边,小蚂不吃大蚂肉,剁哒剁哒正十六。”念叨该顺口溜的时候,他手里拿着镰刀,一面念叨一面将镰刀在地上有节奏地剁。顺口溜中的所谓“大蚂”“小蚂”,我想当然地认为是指“大蚂蚱”“小蚂蚱”。对“小蚂边”,我则想当然地认为是指小蚂蚱的翅膀。至于我认为的所指,是不是顺口溜的真实所指,我就不知道了。当初也没想到问问冠才哥或其他的小伙伴。不无可能的是,包括冠才哥在内,谁也说不清楚。
  由上述两段有关数目字的顺口溜,想到了家乡的两首儿歌,不妨顺便提及。我怕我不提的话,会有湮灭的危险。其一:“月老娘,明光光,开开门,洗衣裳(“洗衣裳”三字,乡亲们一律念的是“愁衣裳”),洗的黑,浆的白,摊了个女婿不成材,又喝酒,又打牌,气得闺女拿脚踹(“拿脚踹”三字,乡亲们说的是“假脚踹”)。其二:“鸭子呱呱上磨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吊着妈妈瞪着眼。”“妈妈”也者,乳房之谓。我年轻的时候,对“吊着妈妈”理解错误,以为是“叼着妈妈”。因而不免纳闷:闺女骑在驴上,怎么能叼着自己的妈妈呢?莫非是她的孩子叼着她的妈妈不成?后来才醒悟到,自己把“吊”字误听成“叼”字了。于是惊叹于这首儿歌非同一般的形象化。不言而喻,这也是农村的文化,化人于无形之中。
  冠才哥多年在村里当赤脚医生。他的第一位妻子去世后,又找了一位。他们的孩子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据知,鸿德大娘还有一个儿子,因生活困难,给了别人。前几年,曾有人往我在济南的家里打电话,说他的父亲是小时候送了人的、于冠祥和于冠才的弟弟,他现在在济南的某某地方工作。我们相互问候。此后没再联系。搜索记忆旮旯:小时候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几个小伙伴在前当街扎堆玩耍。就中有个岁数跟我仿佛的孩子,据说是冠才哥家的亲戚。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仍留有他那个时候的模样的印记。有伙伴告诉我说,有一天,不知哪里窜来的一条疯狗,向着正在前当街逗留的冠才哥家的这个亲戚扑来。慌忙躲闪之中,他跌倒了。疯狗又扑了过来,他就连翻几个跟头,侥幸得以逃脱。被疯狗咬伤是件很可怕的事情,闹不好有可能得狂犬病搭上性命,令人替他后怕。现在想来,冠才哥家的这个亲戚,十有八成就是他那个送了人的弟弟了。
  打油一首作结——
忍把爱子送他乡,
无奈穷困情何伤。
老来罹患眼疾重,
或缘思念泪汪汪。
网络责任编辑:
本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0082 邮发代号:23-217 鲁ICP备号
《东方烟草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桑梓记忆·于冠祥(连载九)
桑梓记忆·于冠祥(连载九)
  8.于冠祥 9.于冠才
  于冠深
在馍馍铺东边一墙之隔的宅第里居住的,是于鸿德大娘和他的两个儿子:于冠祥和于冠才。这是我小时候的情况。后来,冠祥哥和冠才哥先后结婚,都有了各人的宅第,鸿德大娘则仍旧住原来的宅第。这是一所大门东向的宅第,有北屋、东屋和南屋,屋内和天井都很逼仄。大门南边紧贴宅第的东南角,有一座小小的神龛,内中好像供奉的是土地爷爷来着——过年的时候可能是有香火吧,记不清了,反正平时是没有的。
  鸿德大爷去世早,我不曾见过。鸿德大娘脾气和善,不记得跟谁闹过意见。老来沙眼病严重,严重到下眼皮外翻,红红的有些怕人,故不免自惭形秽。有时来我家跟我母亲拉呱,不提沙眼疾患如何疼痛,而是先说:“你看看俺这个形儿,娘哎,活像那高儿高儿,见不得人了……”“形儿”,读音为“斜”,意思是有失雅观的形象、样子。“高儿高儿”也者,鬼怪之谓。在我家乡,人们在亲昵地吓唬小孩子时,常用左右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扒着左右嘴角和左右两眼的下眼皮,做出颇有几分恐怖的鬼脸,一面凑向孩子跟前,一面嘴里说道:“高儿高儿!高儿高儿!”“高儿高儿”四字,是我根据乡亲们的发音摹写,我不知道正确的写法是怎样的或是不是还有正确的写法。从鸿德大娘自惭形秽可知,她是个爱好的或曰自爱的人。不然的话,啥形儿就啥形儿呗,我根本就无所谓,何自惭之会有哉?本来是爱好的人,然则事不遂心,天乖人愿,徒唤奈何。一句话:因为自爱,所以自惭。如此而已。鸿德大娘是庄里的寿星,大约活了九十来岁,不啻一个奇迹——那时,村里活到九十岁以上的人很少。
  冠祥哥中等身材,是我们村唯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复原后曾当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忘记是我在山东师范学院上学期间抑或已经到大众日报社工作,春节我回家时,他曾就如何改变村子的面貌向我征求意见。我那时满脑子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故所陈者也不外乎于实际无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类的教条,现在想来,不免惭愧。另外,他曾对我拉过他在志愿军部队里的片段经历,但是不曾涉及作战。所以,我想,他可能没赶上参加枪林弹雨的作战。冠祥嫂子的娘家在南韩庄。高挑身材,性格敞亮,说话高声大嗓。她的名字好像曰韩桂兰。
  在我们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即使夫妻两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相互之间也不称呼名字,也不称呼“老头”(更没有叫“老公”的。人们在谈论哪个妇女有作风问题的时候,才会言及“老公”二字,说她“养老公”如何如何。由此,我说,在我乡亲那里,“老公”这词碍口)“老婆”(在我的印象里,用谁谁的“老婆”指人,也往往含有一定程度的轻蔑的意思),而是称呼“他爹”“他娘”,或者以孩子的名字代之。还有一种也许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把“我说”“问着”当做发语词,仅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为目的。严格说来,这算不上什么称呼。我小的时候,当父母亲独处的工夫,老听他们之间相互唤“蚊帐”。不由暗自纳闷:怎么叫“蚊帐”呢?怎么可能是“蚊帐”呢?莫非是“文章”?这又从何叫起呢?纳闷归纳闷,始终没问过大人。多少年后我才琢磨过来:我之以为“蚊帐”或“文章”也者,其实乃“问着”二字的误听。关于夫妻之间如此这般的称呼,不知别人怎么看待,我觉得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朴实而又亲切,比眼下某些年轻夫妻相互间唤“老公”“老婆”强远里下去了。
  至于公婆称呼儿媳,如果有多房媳妇,便曰“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依此类推。如果就只一房媳妇,那也以“老大家”呼之。如众所知,汉语语法将“当官的”“卖瓜的”“拾粪的”等等语言成分,命名曰“'的’字结构”。与之类比,“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等等,也不妨就叫做“'家’字结构”。后来,有部分家庭,公婆称呼儿媳妇有了变化:把“老大家”“老二家”“老三家”等等当中的“老大”“老二”“老三”等等,换成了儿子的名字,可仍旧是“'家’字结构”。对这种“'家’字结构”,我则觉得,其所反映的,大概就得说是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了,质言之,即“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遗毒——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然则,鸿德大娘也好,冠祥哥也好,他们对冠祥嫂子的称呼,可谓开全村风气之先:非常亲切地一律直呼桂兰。想来,这与冠祥嫂子当家主事有着很大的关系。坦白地说,当我第一次听鸿德大娘这样称呼儿媳妇时,还觉得不顺耳,挺别扭,按乡亲们的说法是个别了吊。孔夫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家是在正名,也是一种改革:称谓改革。无疑值得赞扬。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应该说也是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推动的结果。
  冠祥哥和冠祥嫂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好像也参过军,转业后在河南省的什么地方——可能是洛阳——工作,据说发展得不错。冠祥哥嫂和他们的二儿子都跟过去了。
  冠才哥比我大两三岁。他也曾在白塔寺小学上学。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他说过这样一个顺口溜,实际上也是一道心算题:“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驴驮八斗背斗半,手提半斗要你算。”念罢,他问:“算算是多少?”我说:“是不是两斗?”他笑了。另外,他还说过一首也是跟数字有联系的顺口溜,曰:“剁一剁二剁连三,大蚂不吃小蚂边,小蚂不吃大蚂肉,剁哒剁哒正十六。”念叨该顺口溜的时候,他手里拿着镰刀,一面念叨一面将镰刀在地上有节奏地剁。顺口溜中的所谓“大蚂”“小蚂”,我想当然地认为是指“大蚂蚱”“小蚂蚱”。对“小蚂边”,我则想当然地认为是指小蚂蚱的翅膀。至于我认为的所指,是不是顺口溜的真实所指,我就不知道了。当初也没想到问问冠才哥或其他的小伙伴。不无可能的是,包括冠才哥在内,谁也说不清楚。
  由上述两段有关数目字的顺口溜,想到了家乡的两首儿歌,不妨顺便提及。我怕我不提的话,会有湮灭的危险。其一:“月老娘,明光光,开开门,洗衣裳(“洗衣裳”三字,乡亲们一律念的是“愁衣裳”),洗的黑,浆的白,摊了个女婿不成材,又喝酒,又打牌,气得闺女拿脚踹(“拿脚踹”三字,乡亲们说的是“假脚踹”)。其二:“鸭子呱呱上磨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吊着妈妈瞪着眼。”“妈妈”也者,乳房之谓。我年轻的时候,对“吊着妈妈”理解错误,以为是“叼着妈妈”。因而不免纳闷:闺女骑在驴上,怎么能叼着自己的妈妈呢?莫非是她的孩子叼着她的妈妈不成?后来才醒悟到,自己把“吊”字误听成“叼”字了。于是惊叹于这首儿歌非同一般的形象化。不言而喻,这也是农村的文化,化人于无形之中。
  冠才哥多年在村里当赤脚医生。他的第一位妻子去世后,又找了一位。他们的孩子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据知,鸿德大娘还有一个儿子,因生活困难,给了别人。前几年,曾有人往我在济南的家里打电话,说他的父亲是小时候送了人的、于冠祥和于冠才的弟弟,他现在在济南的某某地方工作。我们相互问候。此后没再联系。搜索记忆旮旯:小时候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几个小伙伴在前当街扎堆玩耍。就中有个岁数跟我仿佛的孩子,据说是冠才哥家的亲戚。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仍留有他那个时候的模样的印记。有伙伴告诉我说,有一天,不知哪里窜来的一条疯狗,向着正在前当街逗留的冠才哥家的这个亲戚扑来。慌忙躲闪之中,他跌倒了。疯狗又扑了过来,他就连翻几个跟头,侥幸得以逃脱。被疯狗咬伤是件很可怕的事情,闹不好有可能得狂犬病搭上性命,令人替他后怕。现在想来,冠才哥家的这个亲戚,十有八成就是他那个送了人的弟弟了。
  打油一首作结——
忍把爱子送他乡,
无奈穷困情何伤。
老来罹患眼疾重,
或缘思念泪汪汪。
发表评论:
馆藏&14348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驮盐的驴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