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网向何处讨论并给建议

【2017全球汽车论坛】“中国制造2025”专题讨论
李杰:四位嘉宾针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以及相关的话题跟我们做了分享,刚才四位嘉宾在讲的过程中,我非常认真的听了,郭院长,我也是汽车行业里的人,对你刚才讲的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刚才您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特别是关注点在哪些方面给予高度关注给予分享,俗话说旁观者清,您来自大学,在一些观点看法上,有非常新,令我们有所借鉴的想法。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当中转型升级,这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您做一个分享?
郭钢:这个题目,因为整个汽车行业本身,一个是产品转型升级,一个是制造方式的转型升级,这不是一蹴而就。以长安为例是循序渐进的做的,很多零部件企业,我们到德国看到的是奔驰,当时自动化的程度不高。去年又去了德国,看到奔驰、宝马,也看了创新中心。给我感觉智能化跟08年去看的完全不一样了,晚上基本上没有人,涂装没有人,总装还有一些人,整个进程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像国内的话,本质上是一步步走,从零部件企业有自身的需求,最近跟零部件企业交流,他们走到今天感觉,靠原来的技改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行了,一个不能快速响应整车厂的需求,第二质量不能稳定,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出来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来建立生产体系,来响应整车厂的要求,整车厂响应市场的要求。所以,德国堪称一个标杆,奔驰、宝马等等,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当然实现的路径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基础不一样,但是步子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企业有自身的需求,从技术手段来说都是有的,关键是怎么集成,和原有的技术怎么结合?就是整个发展过程,相信博世、西门子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把本身结合起来,找到里面的切入点,从工艺上。从设备上进行产品研发,然后逐步推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一步步找到工业4.0的高度上去,当然不是一下走到这个高度上去,谢谢。
李杰:谢谢郭院长,既然刚才提到了博世,向徐总提一个问题,刚才讲解的过程中,介绍了博世工业4.0的发展路径,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我给的感受,最关键的一点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我这个问题恰恰跟这个相关,博世作为工业4.0的发起人之一,在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跨越式的进入中国制造2025,有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徐大全:首先认为完全有可能。为什么呢?先看中国生产制造,包括汽车工业也好做了一些调研。首先行业中间得出的结论处于工业2.3-2.8之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有区别,中国汽车工业将迈进3.0的过程之中。4.0和3.0的区别,3.0谈得更多的是信息化通过软件来控制,减少人的参与,已经有了很多进展了。刚才郭教授也谈到,很多生产厂家自动化程度普及很高了。4.0把整个产品数字化,生产环节之间沟通到一起,甚至包括上下游之间完全连到一起,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一步步进展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3.0的过程之中甚至超越,把上下游之间连接起来,这个过程完全可能。尽管我们没有达到3.0,但是在走到3.0的过程中,甚至直接到4.0都可能,需要政府推动,需要行业推动,建立规范标准非常重要。
李杰:龚总在刚才演讲的过程中,您演讲的主题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关系,就我个人来理解,我感觉4.0跟2025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刚才您在演讲的过程中,用了一个词非常好,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用了一脉相承,我感觉道出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又有差距,我个人理解德国工业4.0经历了1.0、2.0、3.0的一个过程,现在再发展到4.0,中国制造2025,刚才我在问徐总的问题是跨越式,其实跨越式的理解,就是像上学一样跳级了,不是因为学的课程好了而跳级,因为中间有缺课的情况出现。既然有这个区别,至少在整个内容上,比如工业4.0谈到制造质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而中国制造2025在谈到质量的问题上,而在制造质量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它纳入进来。这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制造业非常大,作为制造大国没有问题,大家大而不强。前段时间,大家都知道马桶盖的事情,中国生不生产马桶盖?生产。但是生产和需求错位,所以说,好多人到日本购买马桶盖,这是供给侧要解决的问题,我理解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关系。您刚才谈到这两者关系的时候,感觉不太解渴,能不能深入一点,把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本质的区别和联系,能不能再给我们简单的做下分享?
龚大兴:好,我说好的时候就没有底气,第一我不是学工科的,我是学文科的,第二没有当过总工程师,也不是汽车总裁,我是董事长。我研究的东西要务正业,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文科的角度去理解下4.0和2025的感觉,我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东西,也是通过平常切片化的东西了解一点。我不用研究那么深,这是其他人做的事情,我们团队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本质的东西在,其实就是想提高效率,就是把产品做好,就是降低成本,还是回归到开源节流上去,这个不知道理解到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里面的根没有变,方法的问题有很多,中国有中国的道路,我们到北京去可以骑马去,可以开车去,可以坐飞机去,人类文明成果共享了,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借有了别人的一些资源,这是人类的资源,不是哪个国家的资源。我们爬珠穆朗玛峰走路就爬得很高,坐直升机很快就去,从速度的角度来看,还是认为可以弯道超车的机会存在,我就不罗嗦。
我想强调一条,我们要去修复,其实4.0也好,2025也好,我们做制造业的这些人,要开始思考,去修复于用户,与供应商,与员工,与社会的关系。要重新去思考,现在不顾员工的工作作业环境,对员工欠得很多,员工的不舒适感,将愤怒植入到产品里面去,所以现在有很多机器人,我们修复跟用户的关系,过去把用户当成上帝,最近我对这个东西理解有自己的看法。上帝很好离我们很远,我们不知道上帝在想什么,能不能重新定一次?把用户当成家人,应该知道家人和亲人在想什么吧?举一个例子,核心的问题还是企业的根本上,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术,就是道不变,根本的问题就是提高水平,让员工舒适,让客户舒心。
徐大全:从很大层面解释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工业4.0,德国人对生产制造非常专著,在工业4.0上更加关注生产的过程,产品的整个流程和过程,怎么让它的数字化做得更好?中国制造2025在某种意义上更广,不光光专注于所有的生产流程,同时行业和服务,以及终端用户之间重大生态也要联系起来,这个方面感觉比工业4.0更广一点。
龚大兴:欧洲的员工对产品的爱,比我们员工对产品的爱深更多了,就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儿子,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话,这个4.0也好,2025也好,这个关系很对立。员工跟产品的关系修复成一家人,把它当成生命来看待,用所有的爱去做,这就会焕发生机。
李杰: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一个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樊总在整个汽车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一些具体的建议?跟我们做一下分享。
樊文堂:就行业来说,没有这么大的发言权,就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创新在制造方面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的创新,一个是工业的创新。工业本身就是装备的,我是这样理解的。刚才徐总说,我们有可能2025弯道超车,我还是挺有压力的。15年前去博世电机喷油器的工厂,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比现在还高。德国还在发展,再用八年时间是不是就超过了?徐总业介绍了他们的一个产品5千多万设备,我不知道中国哪个企业,像我的企业肯定拿不出这灭多企业投5千万设备来做产品,我们靠什么呢?用户,跟中国用户更近、更亲,能听得懂用户的语言,以用户为核心。新能源产业用户目前最关心什么呢?用户最关心的,我们理解里程交易,本质还是比能量,电池比能量,在目前产品上更需要下功夫的。特斯拉很有名,最吸引大家的,除了外观以外,他有400公里的续航里程,实际上他是一个点来宣传,我们企业在这方面做工作,因为我们不造电机,我们会选很好的电机,在整车管理上,电机管理上,尤其是电池管理上,对续航里程也有很大的贡献,这是现在在做的第一个技术进步。
第二现在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在限行限购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没有财政的补贴,新能源车和传统车还是有差距的,今年电车相比去年降了30%,整体还不够,如果整体降50%更合适一些。最初从过去的4.5块/度电,到现在2块/度电以下,这是很重要的方向。电机最早15-20万块钱,现在是处以3-4%的速度下降,控制以前几万块钱,现在几百块钱的控制做下来了,成本和性能的提升,是新能源努力的方向,还有本质的东西安全、着火、失控等等方面,也是企业研究的方向。电动车是有争议的,江苏有一个领导明确跟我说,今后肯定是电动车为主。所以,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企业探讨的。以前电池的电硅还是去买,现在没有一家企业去做这个东西,大家都是买的,没有一个去做的。作为整车企业用好这个电硅,也是一个研究方向。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李杰:我离四位嘉宾比较近,算是近水楼台,提了一些我感兴趣,或者站在我的角度揣测大家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跟四位嘉宾做了研讨。现在手里拿了几张提问卡,在座的嘉宾所讲的内容也很感兴趣,下面逐一将提问的问题交给四位嘉宾,请他们做一个解答,满足提问者的要求。
提问:请问樊总,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最应具备的能力是什么?让您答最重要的三个能力?
樊文堂:核心还是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中国产品在质量方面一直以来,在消费者的心中排在后面的,第一个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的排位。第二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将来的汽车到底怎么样?在创新上不能落后的。刚才大家也讲了弯道超车,互联网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第三有一个本质的东西,中国还是本土企业,更理解中国人服务的本质,售后服务这个事持之以恒的,在用户心中建立良好的口碑,我能想的就是这三点,当然其他更多了。
提问:请问龚总中国行业轿车利润率,如何使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制造强国?
龚大兴:我自己的理解,我做制造业20年了,大家可能觉得很惊讶,我是创业代,不是富二代,26岁的时候从教师岗位上下来做了20年,投入的需求不那么大,由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的。根本的问题民营企业要成为制造强国,这么低的利润率怎么解决?还是先有鸡还是后有蛋的问题?我在涪陵的工厂,可能在座的朋友去看过,人为什么有一个梦想的时候,为什么要先看得见才相信呢?这是自己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看得见?如果仅仅是中国制造业低利润的现状,然后怀疑制造强国方向,那么就不可能安,就不可能静,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一点利润率不是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最根本,是内心够不够强大,坚不坚信,所有企业不是先买了机器人才创造了工厂,都有赌博,赌进去就是相信未来,相信看得见,我呼吁或者自己也要这样做,我们变成制造强国,更多的是要相信它,不是先有了钱再投,要相信。
提问:中国整机厂首先应该做什么事,来迎接工业4.0,它的效率提高是如何评估出来的?
徐大全: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迎接工业4.0,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思维,有没有这种雄心,有没有这种决心走向工业4.0,这中间需要人才,中国主机厂和国外主机厂的区别,单一的主机厂比大众、通用少很多,营利也少一点,但是这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我们有一批先进思维理念的人,这些人帮我们打造五年、十年以后,我们自己的公司。必须有这样的创新思维,有这样的雄心投入去做,所以个人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从效率的提高如何评估?这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们谈工业生产汽车生产制造,很容易评估出生产率提高了多少,成本降了多少,供货周期拓展了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问题,我们精益生产几十年了,尽管工业4.0,我们将来还是围绕这个进行。
提问: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快速的突破?
郭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个人理解来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跟大家探讨下。这个差距,第一人才的差距,企业需要面向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需要有大量的前瞻意识,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我们大学培养的人,过去没有完成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按照自己的学科专业来培养,现在大学和企业已经看到了这样的问题,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比如2011年和长安联合做3+1的工程师培养,前三年在学校培养,后年一年和长安共同培养,通过工艺到现场管理,这种模式非常受欢迎。现在企业有更高的需求,长安又来了,让我们培养什么呢?智能汽车的平台,没有学校有这样的专业,这个涉及得非常广,要多学科交叉,怎么办?做2+2的培养,相关专业本科中,从三年级开始招收,专门按照这个方向培养学科交叉,需要这个人从本科生,从研究生的角度多学科的培养,现在思考博士生的人才,现在提出产品设计需要博士生,这个问题正好他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说思考下以后再回答,需要高端人才。在这方面,国外在这方面的体系比较健全,亚盛工业大学培养了一帮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技术上的差距。因为国外在这方面走得比较早,比我们走得远一些,我们有文化的基础奋起直追,逐步的缩小这个差距,所以在这方面。另外就是政府的支持,以及行业自身的努力,以及主机厂供应商,还有第三方的研发公司咨询公司通力合作来解决集成的问题,因为单一的技术难以解决,所以从这些方面,如果选择这些点,实际上仍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谢谢。
李杰:由于时间的关系,互动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针对四位嘉宾还有什么进一步想提问和交流的,在我们讨论会之后,大家可以索要他们的联系方式。现在的信息是非常发达的,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化。感谢四位嘉宾精彩的分享和讨论,也感谢大家的聆听,刚才四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他们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到中国汽车的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揭示了中国制造2025的途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主要目标,就是使中国从直接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强国,从低附加值生产转变为中高端制造,淘汰低效率和过剩的产能,提高创新的能力,发展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德国工业4.0的战略,重新勾勒出德国企业未来持续的竞争力和营利的能力,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框架和方向,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展开多领域的深入合作,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赶超型工业战略道路,成为中国制造强国的强大动力。作为整个制造业来说正面临的挑战就是转型升级,包括新能源、智能化、无人驾驶等等,但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品牌催生,如何扩大知名度,提升名誉度,提升工程度,是我们每个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追求品质,追求品牌的新格局。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引导我们进入变革的时机。
德国基于自身的优势推出4.0战略,关注制造业硬实力的提升,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优势,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的启示。与德国不同的是,我国供给侧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产品供给量过多,且质量不高,供给与追求互相不配套,我国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在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的全面保障,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要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希望通过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我们自豪的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中国制造有能力扛起中国创新变革的大旗,越来越多完备的产品与服务,走出国门,走出世界,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一张张黄金名片,成为中国真正的制造强国添砖加瓦,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聆听,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盖世汽车网汽车资讯为您提供最权威、最及时、最专业的汽车行业新闻。
G邮件订阅,把握第一手行业资讯动态
今日搜狐热点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工信部与日中经济协会座谈 讨论中国制造2025
中国目前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措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施背景及进展情况,并表示,中日两国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希望日中经济协会继续为推动两国产业界的务实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会见了日中经济协会前任会长张富士夫和新任会长宗冈正二,双方就产能过剩、&&、&互联网+&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辛国斌介绍了中国目前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措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施背景及进展情况,并表示,中日两国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希望日中经济协会继续为推动两国产业界的务实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辛国斌介绍了中国目前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措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施背景及进展情况,并表示,中日两国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希望日中经济协会继续为推动两国产业界的务实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刘子平、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科技司副司长卢希、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等参加会见。
本文由入驻OFweek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用户名/邮箱/手机: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最新活动更多 &&
机械自动化单片机
四川省/成都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广州市
江苏省/无锡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中国制造业如何创新突围 _ 东方财富网
中国制造业如何创新突围
作者:吴升
中国经济时报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中国制造业如何创新突围】4月18日,中央“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作了相关报告。
  4月18日,中央“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作了相关报告。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忆往昔,中国制造峥嵘岁月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的创新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现阶段的工业基础、高科技的技术基础、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基础。我国的制造业主要经历过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部分高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制造业的国际对接,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
  苏联援建奠定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工业体系。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并没有制造业基础。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包括长春一汽、鞍山钢厂等,这些工程奠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后来苏联撤资、撤专家,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进入调整期。而如果没有苏联给我国奠定工业基础,我国不太可能制造出飞机、导弹、航空航天等。
  “三线建设”促进自主创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开始深刻意识到军事工业对一个国家的作用。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始大力推广军事工业,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区。在今天的技领域中,许多有影响力的企业都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例如,现在的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七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长庆油田、陕飞、中国二汽等。这些“三线建设”的很多企业,成为我国现在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对接世界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制造业打开了国门,和国际上的制造业直接对接。这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完成了制造业技术的提升。尽管有些高端制造业(如高难度的芯片)我国还做不到,但是横向比较,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已经很高,且一般型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水平。尤其是WTO之后,国外的高科技制造业进入中国,例如,苹果手机的制造就在中国。虽然作为苹果的制造商,只能获取苹果利润中非常少的部分,但中国能生产这些高科技产品就已不易。若中国没有国外的技术进来、没有高科技的制造设备进来,就不会有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等企业。这恰恰是中国下一步发展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基础,也是培养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的基础。
  任何一个制造业发展的第三个过程都是制造技术、制造工艺。今天,中国和德国日本的技术差距除了前端的研发技术以外,制约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和难点就是制造技术,我们缺少一大批成熟的产业工人。
  看今朝,中国制造路向何处
  今天,中国制造业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曾经为我国就业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因成本原因转移出去。当它们转移出去后,我国的制造业要继续发展,主要靠两大创新方式。第一,技术创新;第二,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即并购、合作促进技术升级。
  以广东为例,珠江东岸,以东莞为核心,“三来一补”的产业大量疏解到老挝、越南等地;珠江西岸,制造业水平虽然很高,但总体来看制造业技术水平还是不够,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技术升级将成为这类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那么,技术的来源有哪几种呢?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有两种,一个是并购,一个是合作。完全靠自主研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还存在巨大的问题。我们在做顺德城市战略的时候,当地一家精密机械制造公司依托欧美金融危机的机会,于2011年收购了美国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装备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过两年的技术吸收消化,整个品牌已开始盘活。通过这样的海外并购,该企业实现了技术的升级,使得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其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6万元上升到54万元。另一方面,该公司利用收购的美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已行销至南美洲、大洋洲、东欧、非洲等区域,实现了国际化。
  我国很多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技术,但是缺乏市场理念,技术无法与市场对接。具有强大市场能力的企业若能和拥有技术的科研院所合作,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机会,创造出更好的收益。我们现在服务的一家做厨电、橱柜的中山企业,他们和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的教授联合研发了智能微波降甲醛设备,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技术,达到了降低板材中甲醛含量的目的。技术和市场的合作,使得该教授的技术获得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模式创新,即“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IBM.IBM原先主要生产计算机,各种大型机、小型机、笔记本等。在上个世纪末,它开始提出电子商务,进行转型。到本世纪初,它将自己的笔记本、PC机卖给了联想。这一系列变化,都在说明IBM正在从一个制造业企业向“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转型。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的服务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在推出的两化融合的重要的体现。
  “制造业+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一是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制造业可以更广域地布局;二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信息沟通和连接更便捷;三是制造业的复杂性、系统性越来越大,单靠某个产品很难将体系连接起来,必须借助一个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机构才能完成。朝着服务业迈进,或者说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新一轮目标。
  那么,怎么升级呢?不是企业只会做产品,也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基于价值链的服务中,是否提供用户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这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能否完成、或者说企业能否从整个制造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制造业+服务业”的升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这是一种方向。第二,提供更为复杂的集成化技术。原来要做机床的做机床、做数据库的做数据库、做软件设计的做软件设计,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必须把机床、软件设计、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等集合在一起,把设计、工艺、生产等集成在一起,实现承包集成技术。这也是互联网跨界整合的核心,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不是将互联网和某个东西简单地结合,而是要把互联网有效地融入到传统制造业之中,成为制造业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企业服务用户的核心内容。而互联网化的本质,未来将是去互联网化,就像电话从此前做生意的一个重要通讯工具,转化为当前做生意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的制造业走到了新的阶段,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制造技术,来完成从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突破。相信这两个突破,将是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实现突围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DF105)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创造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