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桂有关吴刚伐桂的传说说

漫话中秋 | 那些与月亮有关的传说与典故 - 小湘漫谈 - 新湖南
漫话中秋 | 那些与月亮有关的传说与典故
      [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12:29:06
明月当空,又是一年中秋时。在这个团圆美好的节日中,月亮是绝对的“主角”,民俗中无论拜月、赏月还是吃月饼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古人为月亮创造出了许多浪漫的奇想,如嫦娥奔月化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这些神话故事流传至今,深入人心。
“兔寒蟾冷桂花白”(李商隐《月夕》),玉兔、蟾蜍、丹桂是中秋时节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物象构图,其中丹桂寓意富贵;玉兔捣药是长寿的象征;蟾蜍属蛙类,蛙者多子也,这是古人富贵、长寿、多子多福观念在吉祥文化中的体现。值此中秋之夜让我们来话话“玉兔”“丹桂”“蟾蜍”这三位月亮的“代言人”吧!
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常年与嫦娥为伴,因其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作为嫦娥的帮手,玉兔经常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据说制作出来的药丸可以医治百病还能长生成仙。
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玉兔化身为穿着白衣裙的少女,挨家挨户治病施药。但人们认为她的白衣裙不吉利,不让进门。无奈,玉兔只好借来身边神像的铠甲穿在身上。人们看见少女这身打扮,吓了一跳。后来听说她能治病消灾,才让她进屋。
玉兔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为了感谢她,百姓纷纷向玉兔赠送礼物,但玉兔什么都不要,只是向大家借衣服穿。就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有时候象个卖油的,有时候象个算命的,有时候又象个唱戏的。病人太多,玉兔忙不过来,它就骑马骑鹿,乘风乘鹤,有时还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各个角落。
玉兔忙了一天一夜,消除了瘟疫,返回月宫。但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风的、有身披铠甲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赵斌/绘图)
月宫纹镜(宋)
“镜如满月,光照古今。”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将无尽的审美情怀施加于铜镜之上,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典重的铜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此铜镜为圆形,带支座,底下两个云朵,托起一轮明月,主纹饰为玉兔在桂树下持杵捣药的身影。"玉兔捣药"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兔子可以为百姓祛病消灾的美好向往。久而久之,玉兔也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曾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即蟾蜍。这是迄今月中有蟾蜍的最早记载。传说中嫦娥偷食仙药后奔月化为金蟾,并被罚捣长生不老药。西汉《淮南子》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东汉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月宫又被称为“蟾宫”。
【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局部)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局部)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T型帛画上均有蟾蜍与玉兔形象。帛画上画的是新月,所以只能将蟾蜍和兔子画在月之外,如果画的是圆月,则都画在月中。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宫中有美女、有动物当然也少不了植物。“月中折桂”、“蟾宫折桂”中国人选择了丹桂。
唐代诗人顾封人的《月中桂树》诗曾道:“芬馥天边桂,扶疏在月中。”因为相信月中有桂,所以古人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等。“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一庭人静月当空,桂不多花细细风”、“半醉凌风过月旁,水晶宫殿桂花香”,古诗词中的桂与月亮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除了月中有桂树的传说外,更是因为桂花花期一般在中秋节前后。而且桂花寓意“崇高”、“吉祥”,桂枝则寓意“成功”、“出类拔萃”,因此,古代把比赛夺冠、科举登科比喻成“蟾宫折桂”。
恽寿平《桂花》
选自恽寿平花卉图册第二帧花卉图,右下方自题:“人间无八树,留我一枝看。”署款“云溪外史”,下钤白文“寿平之印”、朱文“正叔”二印。从作者自题看,应是指天廷中的桂花树。所画的这一折桂枝,主干苍劲屈挺,枝干健拔而富韧性,干枝穿插有序,敷色纯朴素雅,笔墨粗细浓淡相宜。久观之似能感受到一股扑鼻的桂花香。
中秋时节,丛桂怒放,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成为中秋节一种美的享受。花好月圆之时,祝大家中秋快乐,月圆人更圆!
[责编:李婷婷]新湖南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与中秋有关的故事传说
与中秋有关的故事传说
【 - 故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与中秋有关的故事传说]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
本文已影响人民间传说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在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
民间传说简介
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
民间传说界定
学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有两种看法:和。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作者,田茂泉
民间传说特征
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民间传说联系区别
民间传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第一,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分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十分模糊。
第二,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民间传说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第一,传说与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传说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度的,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神话的主人公是超人和的神,其故事是以神格为中心的,即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和各种社会生活力量神格化的结果。
第二,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第三,传说和神话的功能不同。传说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而神话的产生于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
民间传说分类
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传说分类方法是,按照传说讲述内容的性质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传说分类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构想。因此,我们将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把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三个类别。
1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在里,人物传说的十分发达、成熟。根据传说种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⑴神仙传说
相对于神话而言,神仙传说也被称为“”,是人物传说种特殊的组成部分。这类传说与宗教,特别是跟中国民间影响较大的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流传也相当广泛,传说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实人物。如,当代作家搜集整理的《柯烂》的传说。
⑵ 文人传说
主要讲述历代杰出文人包括诗人、作家、书法家、作家、哲学家的生活轶事。这类传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渲染他们在事业上的精深造诣,或讲述他们成才的艰辛刻苦,用来激励后人用功。的其人其事【作者,田茂泉】
⑶ 巧匠名医传说
传说的内容多是渲染巧匠名医技巧高超、品格高尚,且惩恶扶弱。这类传说最发达的是。名医传说中最常见的主人公有、、、、等。
⑷ 帝王将相传说
帝王将相传说又可分为帝王传说和将相传说。
① 帝王传说讲述帝王的神奇出生、宫廷轶事,或者讲述帝王如何残暴、贪婪、好色等的故事,如关于、、汉武帝等的传说。
② 将相传说又可分为、清官(贤相)传说和奸臣传说。
A名将传说讲述百姓理想中英雄式的著名将军的作战故事。
B清官传说讲述贤明、勤勉、、不畏强权、主持正义或幽默风趣的大臣、官员的事迹。
C奸臣传说揭露的是封建传统社会统治阶层中的一批腐朽官员。
⑸ 起义英雄传说
起义,是反映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歌颂造反起义的的传说。民间传说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一般不为统治者和正史观点左右,往往不管起义者最后能否成功,大多会把他们当作正面人物和英雄来传颂。——这可能是因为起义者往往都出自下层民众,代表了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⑹ 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指近代以来的政治家、革命家的传说,也包括政坛上的反面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
历史事件传说,也称为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而人物传说重在记人。史事传说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刻画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并且在传说种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而人物传说种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传说:
⑴ 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
这类传说中比较知名的有传说、杨家将抗击契丹传说、郑成功和抗击倭寇的传说、传说、传说等。
⑵ 农民起义的传说
传说用生动离奇的故事叙述起义的作战过程,赞颂起义英雄。
⑶ 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这是新的史事传说,技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
⑴ 山川名胜传说,如作家,的《传说》
山川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传说。
⑵ 物产传说
物产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品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⑶ 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⑷ 习俗传说
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习俗传说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三种:节日习俗传说、婚丧习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
①.节日习俗传说
节日习俗传说是解释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习俗的由来的传说。
②.婚丧习俗传说
婚丧习俗传说,就是关于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传说。
③.游艺习俗传说
游艺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娱乐游艺活动的形成原因的传说。
民间传说题材
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其内容大致可以分3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例如叙述作《离骚》,大声吟哦,感动众呜咽痛哭。传说人物还包括有帝王将相、农民的领袖、文化创造中的名人、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此外还有姓名不见于史籍的人物传说,如传说、传说、的传说、歌仙的传说等。②史事传说。这类传说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如传说、、传说、贵州苗族张秀眉起义传说、红军长征传说、八路军抗日传说等。藏族传说《藏王的求婚使者》叙述唐代汉藏通婚,出嫁藏王的经过。③地方。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有关保俶塔、初阳台、亭的传说,台湾高山族日月潭的传说,的传说,的传说,都是在传说中说明其来历。一些神怪灵异的传说,如关于、灶王爷的传说等,则更是人民信仰的产物。
民间传说在现代社会不仅有值得重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而且也有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但传说不是历史,不能与历史等同,其历史价值无法与史书相提并论。
民间传说地区性
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12种:
民间传说神话传说
民间传说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
以及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民间传说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曾用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民间传说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是春秋末期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间传说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由为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民间传说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民间传说⑥白蛇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
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救活许仙,
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下。
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所编的《》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
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戏文等的影响。
民间传说⑦梁祝传说
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者同肄业。
祝先归,二年,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民间传说⑧刘三姐传说
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
,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间传说⑨冰冻遂城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可攀登。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郑州人民顷城出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民间传说⑩压岁钱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民间传说(11)地方风物传说
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
、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
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而创作的。它还以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引人入胜。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十分明显,很多传说仅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
地方风物传说有许多作品是把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
民间传说(12)反帝传说
指中国近代反对列强侵略的传说。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多次进行。这期间,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多以反对列强侵略为主题的传说故事,统称反帝传说。
反帝传说可分两类:第一类直接取材于历次反侵略战争。如《的志气永不灭》、《杨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类不直接反映某次具体的战争,而广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夺活动。大多以外国侵略者盗宝为中心事件,如《金凤凰》、《盗不走的宝船》等。
反帝传说主要歌颂抗敌英雄,包括知名历史人物和普通群众的勇敢和机智,有的故事虽然讲到某种实物、山水,或从某次战争取材,甚至讲某个真实人物的战斗故事,但故事情节并非全是史实,第二类故事想象的成分更大。此类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
民间传说相关邮票
2001-26(T)民间传说—与白娘子()5.20元
(21)2001 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 5.20
2002-23(T)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4.00元
(23)2002 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 8.00
2003-20(T)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5.20元
(24)2003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8.00
2004-14(T)民间传说—4.40 元
(27)2004 民间传说—柳毅传书 6.00
2010-20(T)民间传说—()4.80元
2012-20T民间传说--4.80元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4-1)T 壮乡歌仙 1.20元
(4-2)T 对歌斗智 1.20元
(4-3)T 绣球定情 1.20元
(4-4)T 骑鲤升天 1.20元
(47)2012T 民间传说--刘三姐8元
民间传说农民起义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运动。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在群众中留下深远影响。又经过人们不断地回忆和讲述,逐渐演化为传说。此类传说在其形成的初期阶段,往往依附于真人真事。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众多口述者不断的艺术加工,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日渐游离开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带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成为虚构或基本上是虚构的口头艺术创作。
农民起义传说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以历史事件为主,着重反映斗争的兴起与壮大过程;或以人物为主,着重讲述起义领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与性格;或以某一战役为主,着重描写起义军的机智、神勇与的战斗事迹;或突出一事一物,着重反映起义部队与群众间的军民关系;或反映广大群众对起义军的怀念之情。
作为群众口头艺术创作,农民起义传说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史料性。它是劳动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文学手段。通过同时代的众多口述者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它们往往能够对起义运动及其领袖人物作出较公正的评价,并从不同生活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实质以及人民的苦难与期望等。
民间传说红军传说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红军的传说。它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于湘、粤、桂、鄂、川、陕、甘、宁及晋、冀、鲁、豫等老革命根据地。它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壮阔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表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斗争生活,热情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传说,集中表现了红军的革命纪律、优良作风和新的军民关系,反映了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内容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识过程,寓蕴着人民的无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类借助传说的想象手法,表现出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思念和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心。如《红星水壶》、《红军帽》等。红军传说具有明确的革命意识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其,除歌颂红军外,还歌颂革命领袖和群众斗争。红军传说常常借助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赋予红军的遗赠物以神奇的力量。创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想象,表现出人民群众和革命力量终归要战胜反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与传说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为一,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相结合的特色。由于红军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流传,并发生很大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珠传说之无敌外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