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图中abcf分别中考abcd代表多少分的文明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7ee546ee82a12da9d65bd2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7ee546ee82a12da9d65bd26_r.jpg&&&/figure&&br&&p&一、《艺术的故事》是本好书,百年难得一遇,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p&&br&&p&二、《艺术的故事》是理论性论述著作,贡布里希帮我们提供了一套观看艺术史的方法。这套方法有几个要点:&/p&&ol&&li&&b&艺术的目标&/b&&/li&&li&&b&“所见与所知”&/b&,这是艺术的故事的主线,帮助理解艺术家的艺术目标。
&/li&&li&&b&“立体性与图案性的矛盾”&/b&,帮助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li&&li&&b&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演变&/b&&/li&&/ol&&p&&b&三、配合阅读:&/b&&/p&&ol&&li&一定要用范景中教授所作&b&《&艺术的故事&笺注》&/b&这本书配合阅读,书中从学术角度展开了许多概念,提供了许多资料,对理解原著大有裨益。此书包括下文范景中教授的讲座原稿。&/li&&/ol&&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7a09eb329caf010b47f11b679f89cbc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br&&ol&&li&贡布里希受到&b&卡尔·波普尔&/b&的哲学影响,波普尔的著作可以配合阅读。&/li&&li&艺术史与世界史、哲学史、音乐史相互连结,比如德拉克洛瓦与肖邦、乔治·桑,左拉与塞尚,极有趣。对年代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的欧洲史基础,推荐阅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106514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欧洲文明十五讲 &i class=&icon-external&&&/i&&/a&》陈乐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420171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洋史&i class=&icon-external&&&/i&&/a&》陈衡哲 。&/li&&/ol&&br&&p&&b&四、为什么要读艺术史?&/b&&/p&&p&海明威说自己饥肠辘辘的时候就去卢森堡博物馆看马奈、莫奈、塞尚……用那些画和雕塑充饥自己的灵魂。如果实在太饿,他就信步走到花园路27号的斯泰因小姐家去蹭点吃的以及喝一些用“紫李、黄李或野覆盆子经过自然蒸馏而成的甜酒”。曾经是“巴漂”(漂在巴黎)的海明威也有着和现在的“北漂”青年一样的落寞。&/p&&br&&p&每一个作家“贫困写作”的泅渡方式都不同。海明威是用巴黎的艺术、音乐和展览喂饱自己,J.K.罗琳则是看到身边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产生奋斗的动力。无论是海明威20年代的巴黎,还是罗琳90年代的爱丁堡,或是鲁迅20年代的四合院、张爱玲三四十年代的战后香港,当写作的灵魂物质上拮据,他们在精神上就愈见丰盛。作家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去体验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描写这个世界。多年后,当所有的物质都被白骨湮没,似乎只有他们的精神才得永存。&/p&&br&&p&via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Tc5MTU3NTYyMQ%3D%3D%26mid%3Didx%3D1%26sn%3Df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K.罗琳的新书和贫困写作现象&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p&五、最后提供我对范景中先生讲座的分析阅读笔记,提纲挈领,挂一漏万。&/p&&br&&p&《艺术的故事》的讲述者&/p&&p&&i&范景中教授于2009年10月为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年周年诞辰所作的讲座 &/i& &/p&&p&一、艺术的观念&/p&&ul&&li&“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 ~张彦远,九世纪中叶,中国第一位美术史家。把画看得如此重要,只得把生命和时间花费在它上面,否则就觉得此生难熬,这是一个惊人的观念。&/li&&li&“杜甫诗谓薛少保‘惜哉功名迕,但见书画传’,甫老儒,汲汲于功名,岂不知固有时命,殆是平生寂寥所慕。嗟乎五王之功业,寻为女子笑;而少保之笔精墨妙摹印亦广,石泐则重刻,绢破则重补,又假以行者,何可数也。然则才子鉴士宝钿瑞锦、缫袭数十以为珍玩。回视五王之炜炜,皆糠秕埃坷,奚足道哉!虽孺子知其不逮少保远甚明白。”《画史》米芾&/li&&li&”故中国数千年美术精技,一出旋废,后人或且不能再传其法。若宋偃师之演剧木人,公输、墨翟之天上斗鸢,张衡之地动仪,诸葛之木牛流马,南齐祖冲之之轮船,隋炀之图书馆能开门掩门、开帐垂帐之金人,宇文恺之行城,元顺帝之钟表,皆不能传于后,至使欧美今以工艺盛强于地球。此则我国人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之大罪也。然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则真野蛮人之行,而我国人乃不幸有之。“
“吾游苏格兰时,自创汽机之瓦特,创生物学之达尔文,及诸诗人、文人、乐人、机器人诸遗宅,马夫扬鞭,皆能指而告我,各国皆然。其崇敬英哲,虽最鄙下人,皆能如是,而穷乡皆能行之。中国人非不好古,然自一二名士外,则鲜能知之。其趋时风或好言适用者,则扫除一切,此所以中国之古物荡然也。夫不知西人者,以为西人专讲应用之学者也,而不知其好古而重遺物,遍及小民,乃百倍于我国。”
”夫天下固有以无用为有用者矣。虚空,至无用也。而一室之中,若无虚空,则不能旋转。然则无用之虚空,之为用多矣。凡小人徒见其浅,而君子能虑其远。古物虽无用也,而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兴不朽之大志,观感鼓动,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康有为是第一个真正的中西美术比较者,他表明了艺术史对一个文明多么至关重要。&/li&&li&“邦堆翁庙(万神殿)二千年,画著名王棺并肩。叹甚意人尊艺术, 此风中土甚惭焉”《欧洲十一国游记》&/li&&/ul&&p&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艺术家只是工匠,从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已经开始把艺术家看得如此重要,甚至可以与国王比肩而葬。到了十八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Grand Tour运动,简单地说,艺术是任何一个绅士的必修课,要做一个真正的绅士,就必须到意大利,到罗马去接受艺术的教育,这种艺术的教育在德语国家几乎成为宗教。&/p&&p&as E. P. Thompson stated, “ruling-class control in the 18th century was located primarily in a &b&cultural hegemony&/b&, and only secondarily in an expression of &i&economic or physical (military) power&/i&.” via Wikipedia&/p&&br&&br&&p&二、贡布里希生平2.1Bildung/人文教育/修养/科学和艺术的宗教&/p&&p&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钢琴家,两位姐姐一位是小提琴家,一位也是律师。他们的精神依托不是神的宗教而是科学和艺术的宗教。&/p&&blockquote&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歌德&/blockquote&&p&2.2 音乐&/p&&blockquote&对绝大多数维也纳人来说音乐无疑是最重要的;演奏古典乐曲在精神上和信仰上都近乎宗教仪式。我当时在这种信仰中长大的,它认为伟大的音乐展示了更高的价值观。~贡布里希&/blockquote&&p&2.3 文学&/p&&p&他读过《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水浒传》《二度梅》《玉娇梨》等,德国文学则谙熟歌德、席勒、莱辛,莎士比亚的诗句他也脱口而出。&/p&&p&2.4 美术史背景&/p&&p&简单而言,美术史的研究大致经过如下几个阶段,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主要由画家和美术爱好者撰写,如瓦萨里的《名人传》。19世纪出现了新的美术史家他们一方面查找文献和档案中记载的艺术家传记,一方面纪录教堂、宫殿和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到了19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把艺术史的重心集中在风格史上,例如李格尔和沃尔夫林。但在贡布里希求学时代,一些新的观念已经引人注目,美术史不再被看成仅仅是由艺术构造的历史,它也把美术史与历史的其他分支,例如政治史、文学史、宗教史、哲学史联系起来。这种新观念主要兴起于汉堡的瓦尔堡学派。但在维也纳什么关心的仍是风格问题。而维也纳学派的抱负,就是要对风格的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d9ae7ba09f4fe5a199b12a98cf33edd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d9ae7ba09f4fe5a199b12a98cf33edd_r.jpg&&&/figure&&br&&p&在学术领域,贡布里希通过&b&《艺术与错觉》&/b&奠定了他思想家的地位,波德罗说:40年来,它一直是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讨论中心。他的影响不限于美术史、美学和知觉心理学,也对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地图和研究科学哲学的学者产生影响,他在英国被授予爵士勋位,在世界各地获得过多种殊荣。&/p&&br&&br&&p&三、《艺术的故事》&/p&&br&&p&3.1语言平易、结构完整、凭记忆写成,一气呵成&/p&&blockquote&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我想除了它的语言平易之外,简单地说,就是它的结构之美。它相当清晰,相当完整…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感。又像读一部小说,因为它似乎隐藏着一条线索,连带着情节而层层展开,不像一般的史书,让人有豆腐块堆聚之感。也许这与贡氏的写作速度有关,那是他在经历了流年的战时监听工作后,想考验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美术史,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凭借记忆写成的。
《&艺术的故事&笺注》&/blockquote&&p&大师总是这样的记忆超群,幼学扎实。贡布里希凭记忆写艺术史,木心凭记忆写文学回忆录。让后人唏嘘不已。&/p&&br&&p&&b&3.2 贡布里希美术史观大致要点&/b&&/p&&br&&p&&b&3.2.1艺术品形式分析方法上的创见&/b&&/p&&br&&p&3.2.1.1 &b&艺术变化的知觉论[the perceptu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b&&/p&&p&艺术变化建立在知觉心理学的基础上,人类的知觉有个体差异,每个画家看到的世界不同,因而画出的画面也不同。此理论能解释为何有风格的差别,但是不能解释为何艺术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p&&br&&p&3.2.1.2 &b&艺术变化的技术论[the technologic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b&&/p&&p&艺术的进步建立在绘画技术的基础上。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再现技艺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得画家能够更加逼真地描摹真实的景象。此理论能够解释艺术何以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但是不能解释为何我们还能够欣赏古老的艺术品,以及为何现代艺术并不是以写实为目标。&/p&&br&&p&3.2.1.3 &b&“所见和所知”理论[seeing and knowing]&/b&&/p&&p&所知,是知道事物实际的样子,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一张嘴;所见,是描摹事物在特定角度所展现的样子,我们在侧面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总是能同时看到两个眼睛。&/p&&p&从古至今,所有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做出妥协和选择,有时艺术家重视的不是美,而是需要把所有要素尽可能清楚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像是在用图像书写文字,有的时候艺术家却希望能够忠实地把握一个特殊时刻和特殊角度下的完美瞬间。&/p&&br&&p&埃及人重视所知,希腊人重视所见,中世纪回归所知,文艺复兴一直到印象派又走向所见,现代派又出现了所为观念艺术又走向所知,循环往复。正如T·S·Eliot诗云:&b&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b&&/p&&br&&p&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要恢复被知识污染的纯真之眼。
So if drawing had value even when it was practised by people with no talent, it was for Ruskin because drawing can teach us to see: to notice properly rather than gaze absentmindedly. In the process of recreating with our own hand what lies before our eyes, we naturally move from a position of observing beauty in a loose way to one where we acquir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parts.&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hebookoflife.org/why-you-should-stop-taking-pictures-on-your-phone-and-learn-to-dra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n the Importance of Drawing-The School of Life&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084321cefd7ab72e57e45_b.png&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084321cefd7ab72e57e45_r.png&&&/figure&&br&&br&&p&贡布里希,改造了“所见和所知”的理论,他认为所见和所知更精确地说,是&b&思考和知觉[thought and perception]&/b&。理论和观察的相互作用,正确再现自然建立在良好的视觉和理智的理解基础之上。《蒙娜丽莎》利用了透视法、地平线的高低错位等等视觉技巧,但是在&b&嘴角、眼角的模糊处理&/b&上,利用人们理智理解的空间。&/p&&ul&&li&深入探讨需要继续研读《艺术与错觉》以及《画论》达芬奇&/li&&li&实践活动:拿出一张白纸,画一只苹果和一个人或一只手。汇集起来,可以看到每个人采取的表现手法不同,有的偏向所知,有的偏向所见。&/li&&/ul&&br&&p&&b&3.2.1.4 简化的[艺术品形式]分析框架:立体性 VS 图案性&/b&&/p&&p&伍尔夫林提出的五对概念分析作品方法:&/p&&p&- 线描与涂绘&/p&&p&- 平面与深度&/p&&p&- 封闭与开放&/p&&p&- 多样性与同一性&/p&&p&- 明晰与朦胧&/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2f71a154d631b5de5fc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2f71a154d631b5de5fce_r.jpg&&&/figure&&p&e.g. 提香《圣母、圣徒和佩萨罗家族的成员》(图210) 线描 平面 封闭 多样 明晰&/p&&p&Titian,, Oil on canvas,4.88 m × 2.69 m (16.0 ft × 8.8 ft),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 Venice&/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798e410d85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11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98e410d85_r.jpg&&&/figure&&p&e.g. 鲁本斯《加冕的圣母、圣婴及其圣徒》(图256)涂绘、深度、开放、同一性、朦胧&/p&&p&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 ,c. 1627-8 ; Sketch for a
Oil on wood, 80.2 x 55.5 cm (31 1/2 x 21 3/4 in); Gemalde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p&&br&&p&贡布里希将伍尔夫林的五对概念简化为一对:&b&立体性和图案性&/b&。&/p&&br&&p&这对概念也与所知和所见的矛盾联系在一起。艺术家越是想忠实描绘所见,就越是需要营造空间错觉和戏剧性动作,画面就会越混乱,损失更多图案性,失去秩序感,增大构图难度,要求使用柔和的混合色调,牺牲色彩;反之,艺术家越是靠近所知的概念,就能使用纯粹装饰性的方法安排人物和形状,越容易获得秩序感和和谐的效果,可以使用纯粹原色以得到强烈的色彩。在所知与所见、立体性和图案性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艺术家永恒的任务,文艺复兴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2a81fb31aef9cc2d2f858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2a81fb31aef9cc2d2f858_r.jpg&&&/figure&&p&比如,波提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中就牺牲了立体性以获得清晰的轮廓。&/p&&br&&blockquote&[Knowing·轮廓清晰 几何形式的秩序感 浅谈的背景中凸显人物/哥特传统 波提切利]&br&在波拉尤洛失败之处,波蒂切利获得了成功;他的画确实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图案。然而波拉尤洛可能会说,波蒂切利是牺牲了一些他当初下了那么大苦功要保留下来的成就,才取得这一效果的。&b&波蒂切利的人物看起来立体感不那么强,画得不像波拉尤洛或马萨乔的人物那么准确。&/b&他的构图中的优雅动作和具有韵律的线条使人想起吉伯尔蒂和安杰利科修士的哥特式传统,甚至可能是14世纪的艺术——例如西莫内·马丁尼的《圣母领报》(见213页,图141)或者法国金匠的作品(见210页,图139)之类,人物的体态轻柔袅娜,衣饰精巧飘落。波蒂切利的维纳斯是那么美丽,以致我们忽略了她脖子的长度不合理,她的双肩是直削而下,还有她的左臂跟躯干的连接方式也很奇特。或者更恰当一点,我们应该这样说,&b&波蒂切利为了达到轮廓线优美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了设计上的美丽与和谐&/b&,因为这加强了她的感染力,更加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无限娇柔、优美的人物,是从天国飘送到我们海边的一件礼物。
&br&引自《艺术的故事》&/blockquote&&br&&p&再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9fa625a33ff30add42c06aa34361ac9_b.jpg& data-rawwidth=&5381& data-rawheight=&29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8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9fa625a33ff30add42c06aa34361ac9_r.jpg&&&/figure&&br&&br&&blockquote&[Knowing · 轮廓清晰 几何形式的秩序感 浅谈的背景中凸显人物]
尽管基督的话已经引起了激动,画面上却毫无杂乱之处。12个使徒似乎很自然地分成了3人1组的4组群像,由相互之间的姿势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变化之中是那么有秩序,而那秩序之中又是那么有变化,使得人们绝对不能把起始动作和呼应动作之间相互和谐的作用完全探究清楚。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叙述波拉尤洛的“圣塞巴斯提安”(见263页,图171)时所讨论的问题,大概就不能不深深地认识到莱奥纳尔多在这个构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记得当初那一代艺术家是怎样努力把写实主义要求跟图案设计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波拉尤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多么生硬,多么造作。比波拉尤洛稍微年轻一些的莱奥纳尔多显然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人们暂时不考虑场面画的是什么内容,那么仍然可以欣赏人物形象构成的美丽的图案。这幅画的构图好像有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正是哥特式绘画所具有的性质,而且是罗吉尔·凡·德·韦登和波蒂切利之类艺术家曾经各用各的方法力图在艺术中重新恢复的性质。但是&b&莱奥纳尔多发现,并不需要牺牲素描的正确性和观察的精确性,就能达到轮廓悦目的要求。&/b&
引自《艺术的故事》&/blockquote&&br&&br&&p&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立体性体现在餐桌-窗户-窗外景色的正确透视上,而人物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事实上降低了构图的难度。&/p&&br&&br&&p&所见-知觉性艺术[perceptual]-立体性-透视法和戏剧性动作-构图难度大-强烈浓重的纯粹原色
&/p&&p&所知-概念性艺术[conceptual]-图案性-象征-装饰性构图方法/构图难度小-柔和的混合色调&/p&&br&&br&&br&&p&&b&3.2.2 批评艺术史领域的黑格尔主义,使用情景逻辑方法通过分析[艺术家的情状]从而解释风格的演变&/b&&/p&&br&&p&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传统:黑格尔主义的含义是在每个时代,所有事物都逻辑般地相连,它们都是绝对精神的展示。一个时代的所有具体显示,包括哲学、艺术、经济、社会制度,等等,都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如果你挖掘得足够深入,就能够发现这种整体的时代观,一种每个时代都极端统一的观点。&/p&&br&&p&贡布里希认为时代精神根本不存在,而且认为它在学术上导致了一种智力的懒惰,而且造成学术专制,对艺术本身没有什么体验就夸夸其谈。艺术有一条进化的链条,但是无须承认风格的内部有什么神定的东西驱使它自动向前发展,艺术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艺术家也无需把时代的表现当作自己的道德责任。&/p&&br&&p&贡布里希认为不是集体意识创造了风格,而是风格得由某个人发明,对艺术的研究要回到一个更个人主义的态度上。在&b&卡尔·波普尔&/b&哲学的启发下,贡布里希使用“情景逻辑”替代时代精神理论,以讨论风格的变化。&/p&&ul&&li&可联系到索罗斯的反身理论《金融炼金术》 ,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li&&/ul&&blockquote&什么使得哥特式风格如此成功?人们为什么想要模仿它?为什么哥特式教堂比罗马式教堂更具吸引力?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但有些还是可能的。比如它迎合了一种新趣味,他们满足了人们需要巨大彩色玻璃窗的欲望。&br&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风格史中的需求与供应”[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History of Style]。在那篇文章中我说,首先某个人需要某种东西,然后另一个人找到了提供这种东西的手段,处处都有一种反馈,一种循环发展。&br&十九世纪本没有冬季运动,只有挪威例外。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1890年左右,基茨比厄尔[ Kitzbühel]的一个人从挪威订购了一套滑雪板装备开始练习,人们觉得很有趣,然后出现了大量的需求,冬季运动的形式完全被改变了。&br&哥特式教堂不是什么时代精神的体现。当时有建筑图样,石匠需要学习最新的建筑图样,一个师傅的徒弟可能会到另外一个镇子上去建另一座哥特式教堂。&/blockquote&&p&情景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的&b&创作意图&/b&和&b&艺术目标&/b&(即[艺术家的情状]),因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风格的变化。艺术家都想成功,都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艺术家总是面临着问题,他们既想要与众不同,但又要为人接受,他们要考虑怎样才能有所作为。&/p&&br&&p&“每一件艺术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之处,还有它搁置不为之处。传统既留下了成就,也留下了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艺术家正是想解决那些问题。比如当人们批评较早的艺术不够逼真时,透视的问题就应运而生。&/p&&br&&p&透视问题是应用情景逻辑方法分析风格变化的绝佳范例。中世纪的画家不懂透视法,但是这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在画面上分布形象,构成完美的图案,当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发现透视法之后,可能有一种胜利的冲动,认为自己解决了一切困难,使得绘画艺术向前走了一大步,但是事实上,只要某一方面有所发现,其他地方就会产生新的困难。艺术家的新能力把他最珍贵的天赋毁掉了,使他无法创造一个可爱惬意的统一体。构图的问题在巨大的祭坛画的题材上显得尤为严重,因为需要照顾到教堂的建筑结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传达基督教教义。安东尼奥·波拉尤洛[Antonio Pollaiuolo]()在创作圣塞巴斯蒂安殉难的祭坛画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既保证精确的素描,又具有和谐的构图,但是最后的结果有些生硬,可以说是尴尬。意大利艺术在后一代达到高峰,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p&&br&&p&“必须要讲的故事”:“学者是记忆的保护者,我个人不太愿意在一种抹去对过去一切记忆的制度下生活或者工作。每个社会都有其”必须要讲的故事“。在一个学问衰落的社会,神话就会滋生。&/p&&br&&p&贡布里希认为艺术中存在着竞赛,有竞赛就有英雄,英雄被人们记住,他们的成就变成传说甚至传奇:阿喀琉斯[Achilles]的勇敢,尤利西斯[Ulysses]的机智,代达罗斯[Daedalus]的技艺,每个人都可以凭想象去体会他们的杰出程度,这种杰出是超人的,只差一步就达到了尼采所说的阿波罗式[Apppllonian]和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c]的神明。从人类学观点来看,往昔的大师有点像文化英雄[Culture Hero],这些英雄的艺术流传下来成为对后人的挑战。如果我们认为往昔的大师过时了,那将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因为他们不是因为出名而伟大,而是因为伟大而出名。他们的伟大构成了情景逻辑的一部分,没有这种逻辑,历史将陷入混乱。《艺术的故事》就是沿着两条线——艺术家的情状和艺术品的形式——来讲述艺术的故事。&/p&&br&&p&&b&3.2.3 富有音乐性的艺术史叙述方式&/b&&/p&&br&&p&&b&移情观想&/b&:贡布里希喜欢借用我们业已熟悉的作品来探讨另一件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目标。引导读者使用“移情”的方式观想,倘若一个从未见过达芬奇作品而只见过其前辈画作的人,会怎么看待达芬奇的艺术成就,从而形成预期与意外的张力,产生惊奇感。&/p&&br&&p&&b&音乐性的结构安排&/b&:全书情节的展开富有音乐性,一方面是预期到的秩序(主题或母题),另一方面是展开部(变调和偏离)。这种预期框架使读者在观赏艺术风格时有一种聆听音乐的体验。&/p&&blockquote&我们甚至能够强加给过去一种交响结构,古典交响乐中有主题或母题,有展开部,其中有复杂的变化和变调。这些人们都可以在美术史中找到类比和隐喻,我们可以把美术史当作一种大型交响乐来观赏。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隐喻,但仅此而已,因为音乐和美术中的程式和发现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blockquote&&p&&b&美术史的重要性&/b&:如果没有一个预期的框架,不能把一件作品放在艺术史的链条当中去观想,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件艺术品的艺术目标以及在此意义上的成就,美术史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没有这个框架,尽管我们能欣赏作品,甚至陶醉其中,但却不能领略其真正的精髓。&/p&&br&&p&&b&美术史对艺术家创作来说价值不大,当对增强评论能力来说却有重要作用。&/b&(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但是问题是改变世界。)一般人不仅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总会遭人反对,而且相信任何遭人反对的东西都可以是伟大的艺术。贡布里希认为,具有少量的美术上方面的知识,就很容易摧毁这样的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期的叛逆情绪很有可能导致对传统艺术的全盘否定,美术史的修养可以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使得经典作品不会被低估和忽略。&/p&&br&&p&&b&3.2.4 宗教、艺术与传统的价值&/b&&/p&&br&&p&&b&宗教精神&/b&:“我对宗教有某种尊敬感,因为它激发了伟大的艺,当我不相信任何传统意义上上帝的存在,我也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我观看宇宙和大自然的运转,体验到了一种敬畏感,产生了一种万物神秘的感情,但这并不能使我相信,有一位银发老人主宰着我们的生命。”&/p&&br&&p&&b&艺术的价值&/b&:“我可以简单概括说,我为西欧的传统文明而战斗。我知道西欧文明中有许多可怕的东西,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我认为美术史家是我们的文明的代言人,我们想对我们的艺术精华知道得更多一点。记忆那些精华是我们的责任,但还不仅如此。我批评过说我们逃避现实的人,如果我们不能逃避到伟大的艺术中寻求安慰,那生活就不堪忍受。人们应该怜悯那些与往昔遗产脱节的人,人们应该为自己能够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和欣赏委拉斯开兹的绘画而感恩,并怜悯那些不能这样做的人。”(《艺术与科学》)&/p&&br&&p&&b&传统的价值&/b&:“未来主义者……他们要求用一颗原子弹摧毁博物馆和往昔的遗产,。《未来主义画家宣言》[Manifesto of the Futurist Paingters]写于1910年,这种态度也许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此我不关心它的政治方面。我关心的是这样的事实,在这篇宣言上签名的人们,没有一个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从来没有证明,甚至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争米,一切对于往昔的艺术兴趣都是邪恶的。“《为什么要有美术史》扎克尔斯&/p&&br&&br&&p&若能略尽微力,我将如愿以偿。&/p&&br&&br&&p&---------------- 更新-----------------&/p&&p&今天晚上,陈丹青在《局部·死亡的胜利》引用了贡布里希。然后貌似有很多朋友发现了这个问题和帖子。&/p&&br&&p&最近在精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也在整理这本书的结构笔记,分享一下我做的思维导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ce0914b0cdcb022b0b7238_b.jpg& data-rawwidth=&2028& data-rawheight=&1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ce0914b0cdcb022b0b7238_r.jpg&&&/figure&&p&---------------- 更新-----------------&/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24047ddf77aa_b.jpg& data-rawwidth=&2028& data-rawheight=&1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b24047ddf77aa_r.jpg&&&/figure&&p&---------------- 更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a86aa77bc9edeff475614_b.png& data-rawwidth=&3383& data-rawheight=&19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8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a86aa77bc9edeff475614_r.png&&&/figure&&br&&br&&p&PS &/p&&p&我正在做&b&文化旅行的创业项目&/b&,坐标北京,当期重点城市巴黎,&/p&&p&如果你对&b&艺术史和文化旅行&/b&本身有兴趣,请私信我;&/p&&p&如果你&b&有艺术史方面基础并对文化旅行创业&/b&有兴趣,也请私信我。&/p&&br&&br&&p&-------------------------------------------&/p&&p&最近开了个微信群,把对文化旅行有兴趣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的微信号,之后我拖你进群。 &/p&&br&&p&最后,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穷罗杰年鉴(poorroger)么么哒&/p&&br&&p&----------------更新--------------------&/p&&br&&p&一年前在知乎上发了这个回答,如今得到500赞和数不清的感谢(感觉感谢比赞多...),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p&&br&&p&如今答主继续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在&b&上海&/b&成立了专注12-18岁青少年人文通识教育的英文阅读工作室,并刚刚发布了2017明眸意大利壮游的项目。&/p&&br&&p&&b&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希望有合适家长的知友帮忙推荐,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扎实有诚意的项目是非常难得的。&/b&&/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073f100746ffd_b.jpg& data-rawwidth=&842& data-rawheight=&1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073f100746ffd_r.jpg&&&/figure&&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MTc2NDQ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95abfc5bf90%26chksm%3D879cbe98b0eb378ea57a3dcf038697efe4cc3ffbb51e22ee9ffba74%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壮游招募|意大利建筑、艺术与文化&i class=&icon-external&&&/i&&/a&&/p&&p&&b&日-2月8日&/b&&/p&&br&&br&&br&&br&&blockquote&真正的&b&发现之旅&/b&,非发现&b&新景观&/b&,而是有&b&新的目光&/b&。 &br&- 马赛尔·普鲁斯特 -&/blockquote&&p&?
&/p&&p&&b&我们终于发布了这条意大利建筑、艺术与文化壮游。&/b&意大利壮游是Grand Tour这个概念的起源。十六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在导师的陪同下,前往欧洲大陆进行壮游,意大利是必到的一站。&/p&&br&&p&这次现代壮游我们的主要的关注点是&b&意大利的古典和现代建筑&/b&,&b&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b&,行程结束之后同学们会&b&对西方的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脉络勾勒出一个线条轮廓,并且有直观真实的感受&/b&。
正如凯撒大帝那句鼓舞人心的名言,“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b&“我们首先要征服的,就是自己的无知与自负。” &/b&&/p&&br&&p&感谢上天和先贤,在意大利留下了时间跨度如此绵长,风格如此多样的建筑遗迹,它们在大地上的伫立提醒着我们回望过去反思当下,&b&我们将会带领孩子们通过这些宝藏,通过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阅读和活动,了解建筑和人文学科研究活动的方法,打开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和政治的认知之门&/b&。&/p&&br&&p&壮游活动能够带给他们最大的财富是,他们可以知道原来旅行可以&b&不是一种消费活动&/b&,而是一种&b&主动的人生体验&/b&,我们越主动,得到的体验也就越丰富越深刻。&/p&&br&&p&当遇到人生的&b&挫折与逆境&/b&的时候,他们会回想起我们站在奥克洪岛最北端的峽角看到的贝加尔湖如大海般的壮阔,当&b&遇到我是谁要往何处去的困惑&/b&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回想起安杰利科壁画的沉静和布鲁内莱斯基穹顶的伟大。&/p&&br&&p&因为来自东方大陆上的诗人泰戈尔早就说过,&b&只有当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b&&/p&&br&&br&&p&?&/p&&p&&b&行程精华&/b&&/p&&br&&p&&b&· 最扎实的人文主义文化壮游:&/b&全球独创的现代壮游模式&b&,&/b&主动而非被动的深度游历,拒绝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通过阅读和观察探索世界,获得主动的旅行体验,报名后立即自动加入“壮游100天阅读计划”。&/p&&br&&p&&b&· 最全面的欧洲古典建筑考察:&/b&10天近距离考察36个经典建筑(包括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基罗、贝尼尼、伯拉孟特、波罗米尼、伦佐·皮亚诺的经典作品),尝试绘制平面图,直接接触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与思想;&/p&&br&&p&&b&· 最近距离的艺术史考察:&/b&细致参观6座世界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精选艺术史考察清单,出发前全面了解形式与背景,全部博物馆免排队,全程官方导览讲解,领队点评答疑,了解艺术分析的思维框架,在艺术第一现场进行审美学习;
&/p&&br&&p&&b&· 最有趣的体验活动:&/b&包括古罗马兵营体验、意式披萨烘培课、湿壁画创意课、罗马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合唱团音乐会等精选活动,体育美食音乐绘画全方位体验,动手参与胜过泛泛而观;&/p&&br&&p&&b&· 最开放包容的社区氛围:&/b&最具亲和力的青年领队,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无代沟,全包容,欢迎各种亚文化认同者加入,包括团队破冰环节和经典的历史人物分享会,兵马未动读书先行,而在途中就是快乐快乐和快乐;&/p&&br&&p&&b&· 壮游100天阅读计划:&/b&壮游不是10天而是100天,根据行程和考察点量身定制分级书单、中英文章库、电影推荐、音乐歌单,涉及建筑、艺术、宗教等主题,每周3篇文章片段(包括中英文),配套Comprehension Test,微信群讲座讨论答疑,全面走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培育人文素养。
&/p&&br&&br&&p&&b&· 限量版旅行手册:&/b&明眸编著《发现之旅:意大利建筑、艺术与文化》旅行手册;
&/p&&br&&p&&b&· 高品质后勤服务:&/b&全程含餐,全4星酒店住宿,24小时管家,意大利籍司机,19座大巴全程陪同;&/p&&br&&p&&b&· 周边礼品:&/b&全套明眸壮游周边(纪念徽章、纪念贴纸、T恤、收纳袋、帆布袋、);&/p&&br&&p&&b&· 专业级视频影像记录:&/b&生动的图片记录和纪录片刻录回忆,包括高清视频和大开本对裱相册;《完美之夏:2016贝加尔湖壮游高清视频》&/p&&br&&p&?&/p&&p&&b&有师相伴&/b& &/p&&p&&b&总领队:姚逸凡&/b&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 前德勤审计师 明眸创始人 5年团队旅行组织经验 2016贝加尔湖壮游总领队&/p&&br&&p&&b&学术领队:张霍普&/b&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系&/p&&br&&blockquote&&b&我们以我们的产品而骄傲。&/b& &b&我们希望和您一起给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孩子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b& &br&&b&因为最幸福的人不是拥有最好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变成最好的人。&/b&&/blockquote&&br&&br&&p&| &b& 明眸 Brighteyes &/b& |&/p&&p&『 致力于服务青少年自我成长』&/p&&br&&br&&p&&b&我们都知道这样扎实有诚意的项目是非常难得的,跪求有合适家长的知友帮忙转发和推荐,答主先谢谢大家啦~&/b&&/p&&br&&p&&b&链接在这里~~&/b&&/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MTc2NDQ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95abfc5bf90%26chksm%3D879cbe98b0eb378ea57a3dcf038697efe4cc3ffbb51e22ee9ffba74%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壮游招募|意大利建筑、艺术与文化&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p&---------------------------------------
更新 -----------------------------------------&/p&&br&&p&意大利壮游第一期已经结束,第二期已经开始招募了,希望有12-18岁孩子家长资源的朋友,加入到我们壮游的推广中,有机会担任考察领队。微信联系 roger_brighteyes&/p&&br&&p&稍后链上意大利壮游的视频,剪了3天,感动哭。&/p&
一、《艺术的故事》是本好书,百年难得一遇,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 二、《艺术的故事》是理论性论述著作,贡布里希帮我们提供了一套观看艺术史的方法。这套方法有几个要点:艺术的目标“所见与所知”,这是艺术的故事的主线,帮助理解艺术家的艺术…
以下多图,慎入&br&转自界面,一个铅笔背后的经济学&br&&figure&&im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38& src=&https://pic3.zhimg.com/c92bcbcae3addec8312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92bcbcae3addec8312a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4.zhimg.com/2c8b39c56c1bda8fd20f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width=&378&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1.zhimg.com/64f67204ffebbaf6e6790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8&&&/figure&&br&&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382&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3.zhimg.com/31db8672aeae066b7418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2&&&/figure&&br&&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1.zhimg.com/22c19d076afe33074d1fafcc19a89fe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br&&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2048& src=&https://pic3.zhimg.com/d61adb0af54dcc628c5df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61adb0af54dcc628c5dfe_r.jpg&&&/figure&&br&&br&再简单的产品,只要能拿出来卖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br&再简单的产品,也要适应社会才能出现,也要有其后的经济学动力。&br&我做过产品,我知道一个产品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br&一个产品,不仅要可以做出来,而且可以完成量产,保持产品的一致性,以及成本的把控,细节的处理。&br&我们公司产品COOLTOUCH智能开关,真的是用我们的匠心在打造。&br&现在也正式纳入京东自营体系。支持京东微联、人体感应、定时延时等各种功能。&br&&br&做一个小广告。&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item.jd.com/2669236.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tem.jd.com/2669236.htm&/span&&span class=&invisible&&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以下多图,慎入 转自界面,一个铅笔背后的经济学 再简单的产品,只要能拿出来卖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 再简单的产品,也要适应社会才能出现,也要有其后的经济学动力。 我做过产品,我知道一个产品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个产品,不仅要可以做出来,而…
&p&之前回答了:&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的死亡方式比较离奇苦逼? - 知乎&/a&&/p&&br&&p&说到了美国第 20 任总统,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在遇刺后因为医生没有无菌操作造成死亡,意外促进了美国外科学的进步。&/p&&br&&p&今天就再说一个美国总统之死吧,虽然这位总统之死没有加菲尔德那么惨烈,&b&但是他的死促进了当代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巨大进步,这项研究在他死后的半个世纪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b&&/p&&br&&p&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总统&b&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6b935a9bd6d17dfe6dc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1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6b935a9bd6d17dfe6dc2_r.jpg&&&/figure&&p&(今天的蜜汁死亡的主角美国总统罗斯福)&/p&&br&&p&罗斯福总统的功劳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作为能排进美国总统TOP3的名人,他的死因也是众所周知,&b&所有的历史书籍都记载着罗斯福于日因为脑溢血突发身亡。&/b&&/p&&br&&p&因脑溢血而死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情况,作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直到现在都是人类健康的杀手。&/p&&br&&p&然而如果丁香医生告诉你,&b&罗斯福总统的脑溢血,是因为他长期高血压,而他长期高血压是因为他完全没有过降压措施,而没有降压措施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医生对他高血压的情况无动于衷&/b&,你一定会觉得:卧槽,怎么可能,他好歹是总统啊!&/p&&br&&p&高血压患者需要降压,以免导致颅内的小动脉硬化、变脆,形成动脉瘤或者直接发生小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这在今天已经是普通到不能在普通的常识。&/p&&br&&p&&b&别说有着顶级医疗资源守护的美利坚第一总统,就算是寻常百姓,也会积极吃药降压,免得引发包括脑溢血在内的各种并发症。&/b&&/p&&br&&p&然而,问题在于「高血压需要降压」这个观点,其实推广普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在罗斯福总统的时代,医学界的普遍观点还是:&/p&&br&&blockquote&动脉硬化后,需要更高的血压让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高血压是人的重要代偿,不应该干预。&/blockquote&&br&&p&高血压不应干预......&/p&&p&高血压不应干预......&/p&&p&高血压不应干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3e458daa5f_b.png& data-rawwidth=&578&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3e458daa5f_r.png&&&/figure&&br&&p&&b&由于存在这样的错误认知,广大高血压患者被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接受降压治疗&/b&,结果纷纷成为高血压并发症的受害者。&/p&&br&&p&按照现在的观点看,只要 3 次(非同日)测量,血压高于 140/90mnHg,就是高血压,而根据记载,罗斯福在1933年就任总统时的血压是140/100 mmHg;但在美国卷入世界大战时,罗斯福的血压上升到&b&188/105 mmHg,&/b&而但他的私人医生却依据当时的医学标准坚持认为&b&「总统没有生病,身体很健康」,没有考虑给予治疗。&/b&&/p&&br&&p&就在医生这种「没病、不用治疗的」的建议下,坐拥世界最先进医疗资源的罗斯福总统,身体慢慢被摧垮,逐渐出现劳累后呼吸困难、腹胀、轻度紫绀、胸部 X 片示「心影增大」等症状和体征。1944 年 3 月,正在诺曼底登陆计划紧锣密鼓筹备的当口,总统先生终于因「心衰」倒下住院了。&/p&&br&&p&&b&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这是典型的高血压慢性并发症进展过程之一。&/b&虽然当时的医生都已发觉罗斯福总统已经重病缠身,但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高血压并发症带来的结果。&/p&&br&&p&44年的入院以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罗斯福总统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但他的血压进一步飙升,甚至达到了 240/130 mmHg这种吓人的程度。&/p&&br&&p&一年后的 1945 年 4 月 12 日,正当罗斯福正襟危坐、由画家伊丽莎白·邵曼托夫描绘水彩肖像时,突然觉得头痛,被迫中断画作,进屋休息,当晚就因为脑溢血死亡,而当时那副未完成的水彩肖像画,也成为了罗斯福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模样。&/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0c92b6e713df9b0c2f601bf22952b8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0c92b6e713df9b0c2f601bf22952b86_r.jpg&&&/figure&&p&(这就是那副《未完成的罗斯福肖像》,画中的罗斯福在数小时后就死于脑溢血)&/p&&br&&p&虽然罗斯福总统死于比较常见的脑溢血,&b&但是他的健康恶化问题,本来是可以积极治疗,然而仅仅是因为大半个世纪以前,医学界对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让这位有着顶级医疗资源守护的美利坚第一人,就这样扑街了......&/b&&/p&&br&&p&罗斯福的死是二战末期的重要事件,它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杜鲁门上台,加速了东西方阵营的冲突与对立,铁幕降下冷战开始......然而这些影响最终都随着时间消散,成为过眼云烟。&/p&&br&&p&但是因为他的死,美国心血管疾病研究蓬勃开展起来。&/p&&br&&p&其实在罗斯福总统死之前,心血管疾病已经在美国肆虐。因为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让曾经的主要健康杀手传染病在美国的致死率直线下降。然而由于二战期间广泛地向士兵免费提供香烟,取而代之地出现了惊人的新流行病——心血管病。1948年,44%的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在短短八年内增加了20%。&/p&&br&&p&&b&以罗斯福之死为一个契机,他的继任者杜鲁门总统签署了国家心脏法案,成立国家心脏研究所(NHI),并拨专款50万美元,展开了为期20年的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近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研究之一:Framningham 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 . FHS)终于闪耀登场。&/b&&/p&&br&&p&Framingham 是一个小镇的名字,这个镇位于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距离波士顿约50公里,人口约 2 年 Framingham 镇的居民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白人,拥有足够的人口样本;包含了各种社会经济和种族。&/p&&br&&p&自研究开始后的20年里,FHS 纳入了5209人,随访数十年,并把着眼点从疾病的治疗前移到疾病的预防。到了1968年,20年研究到期,FHS已经积累了关于心脏病的大量数据,验证了研究假说,本来已经可以中止,但是当时项目研究主任自己开始为项目筹集资金,促使研究继续进行。到2005年,这样研究已经覆盖到第三代参与者,近6万多人参与。&/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311da95e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311da95e_r.jpg&&&/figure&&p&(Framingham heart study . FHS 的 logo)&/p&&br&&p&&b&在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心血管病研究里,许多重要的医学结论陆续出炉,如:「吸烟、肥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的危险因素」等等。而「高血压」终于不再被认为是符合生理的正常变化,而必须得到有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b&&/p&&br&&p&时至今日,诸如「高血压需要降压」「糖尿病需要降糖」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常识,走进寻常百姓家。&/p&&br&&p&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些医学「常识」的形成,凝聚了人类太多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哪怕仅仅是半个多世纪前,贵如美国总统的人,都会倒在常识面前。&/p&&br&&p&罗斯福生前带领着美国人走过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死后影响了冷战格局的产生,这一生是影响深远的,但是怕是他自己都没有料到,当二战和冷战成为历史名词时,因为他的死促进的心血管病研究的进步,却将永远造福于人类。&/p&&br&&p&当然,如果罗斯福总统泉下有知 FHS 研究的结果,怕是会气的从轮椅上站起来吧。毕竟他当时的老搭档,大他 8 岁的丘吉尔,退休后 1953 年靠写回忆录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直到 1965 年才驾鹤仙去......罗斯福要多活几年,随便写写回忆录,拿个诺贝尔文学奖 + 和平奖双料也是没问题的。&/p&&br&&br&&p&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xy.com/column/187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曾经被轻视的疾病——高血压 - 丁香医生&i class=&icon-external&&&/i&&/a&&p&作者:&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xy.com/column/author/zhangzhengyishe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张征医生&i class=&icon-external&&&/i&&/a&
内分泌科医生&/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eeting.dxy.cn/specials/gwicc2014/article/8857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展历程和启示 - 丁香园&i class=&icon-external&&&/i&&/a&&p&作者:雷寒
黄玮 &/p&&br&&br&&br&&p&有健康问题想问丁香医生?&/p&&p&那就下个丁香医生 App 吧&/p&&p&戳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pp.dxy.cn/aspirin.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应用中心-丁香医生&i class=&icon-external&&&/i&&/a&&/p&&p&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生的指导和建议&/p&&p&身体上的问题,来问丁香医生&/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766ebffbe11f23bc226f40_b.pn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766ebffbe11f23bc226f40_r.png&&&/figure&
之前回答了: 说到了美国第 20 任总统,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在遇刺后因为医生没有无菌操作造成死亡,意外促进了美国外科学的进步。 今天就再说一个美国总统之死吧,虽…
现在很多反工业化、反科技的人喜欢强调自然原本的美好,却有意忽略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艰苦。&br&&br&你只看到青山绿水小径柴扉,却没看到衣食窘迫交通闭塞;&br&你只看到恬静悠然诗情画意,却没看到风雨无常辛勤劳作;&br&你只看到善良淳朴无欲无求,却没看到愚昧无知封建守旧。&br&&br&你喜欢告诉人们工业机械和钢筋水泥是多么冷酷无情,喜欢告诉别人真正的美好是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cfefd179de618fcdf321db7dce95be4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cfefd179de618fcdf321db7dce95be4_r.jpg&&&/figure&但是你陶冶完情操要吃饭,衣服脏了要洗净,身体不适要吃药。这时候,你的生活会变成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2ecacc45eb4378aafa37e4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7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02ecacc45eb4378aafa37e4_r.jpg&&&/figure&&br&&br&身处城市只看到它的缺点,鼓吹倒退却只强调优点,这样脱离实际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古人也不傻,你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请也参考一下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br&&br&我庆幸生于这个和平和发达的时代,享受人类几百年智慧的结晶。但便利的生活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从来都不是好逸恶劳的借口,人类用发达的科技为自己节省更多时间的动机,根本不是躺在那里混吃等死,而是把这些时间用于做更有意义更让人兴奋的事情。&b&我们只是想在奋斗的路上过得更开心,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奋斗啊!&/b&正是科技和社会分工让我们从繁重的,低效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文化,艺术和精神才有了长足的发展。&br&&br&题目中说“人类的发展让每个人越活越艰难”,这个论断我是不同意的,因为至少我和我身边人的生活是越活越开心的。让我回到那个需要付出体力劳动,没有车子没有网络,人生没有一个宏大目标为之奋斗的时代,我根本无法忍受。题目中越活越难的所谓“每个人”,指的是那些流氓无产者,某些矫情的中产阶级和极少数不怀好意的上层阶级的人吧?相信我,这些人既不是主流,也没能力改变主流的趋势。&br&&br&在每天都想不劳而获的人眼里,生活永远是艰难的,这些懒惰的穷人,在任何年代都是被抛弃的。可悲的是,我一辈子都无法体会这样的生活;而可喜的是,我一辈子都无需体会这样的生活。所以,你尽可以心安理得地喂猪生娃收麦子,我依然享受坐在31层大厦的窗前手捧热咖啡俯瞰这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5c3ee2c76bcdd76d4d9e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5c3ee2c76bcdd76d4d9e_r.jpg&&&/figure&因为这他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现在很多反工业化、反科技的人喜欢强调自然原本的美好,却有意忽略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艰苦。 你只看到青山绿水小径柴扉,却没看到衣食窘迫交通闭塞; 你只看到恬静悠然诗情画意,却没看到风雨无常辛勤劳作; 你只看到善良淳朴无欲无求,却没看到愚昧无知封…
你有一流的爸爸,学文科。二流的爸爸,学理科。三流的爸爸,你就只好学工科讨生活了。
你有一流的爸爸,学文科。二流的爸爸,学理科。三流的爸爸,你就只好学工科讨生活了。
是汉字。&br&汉字不表音,所以尽管十里不同音,但无论怎么读,写出来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中华文明有一个最基本的向心力。如果汉字是拼音文字,那北京人说你好就写nihao,广东人说nihao就是leihou,用不了几百年,就变成两个国家了,各自不同下去。&br&至于其他的东西,说铁血的历史,人民的英勇,民族的融合,这些别的国家也都有,唯有汉字是最特殊的存在。
是汉字。 汉字不表音,所以尽管十里不同音,但无论怎么读,写出来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中华文明有一个最基本的向心力。如果汉字是拼音文字,那北京人说你好就写nihao,广东人说nihao就是leihou,用不了几百年,就变成两个国家了,各自不同下去。 至于其他的东…
再次修改&br&我真没想到我扯犊子发的一条竟然有了七百多个赞,首先感谢各位给面子,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问题里的确有好几个靠谱并且分析的很透彻的回答,大家伙应该给他们点赞,真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不是说瞎话???……&br&修改于16年10月21日下午三点整&br&&br&我最初传这几张让我自己都很蛋疼的照片时想的很简单,偶尔大家笑一笑,现在每个人都在激流勇进,我也一样,为了出国读研每天战斗不止,,很多时候我做梦都会回到高中时代的校园,最初我以为点赞的不会超过十个,昨天我被知乎误伤封号前就已经有三四十个赞了,今天解封打开一看简直吓了我自己一跳,谢谢各位,谢谢你们,繁忙的生活压的你们喘不上气时可以来看看我,咱一起不正经的寻开心去&br&Danke!Danke!&br&&br&&br&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各位 外星人已经在人类创造文字前攻打过地球,并且被人类击退 多图证据如下 &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b779e2a1bd088e61e503_b.pn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b779e2a1bd088e61e503_r.png&&&/figure& 考古现场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fd08fb8f437eaed56ba07c4_b.pn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fd08fb8f437eaed56ba07c4_r.png&&&/figure& 原始人山洞壁画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ecd9bff130c916c9ca9ba0_b.pn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ecd9bff130c916c9ca9ba0_r.png&&&/figure& 在黑暗中让我们举起探索的火炬(此处脑补小时候把我们吓尿了的发现之旅节目的配乐)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e5cb0e0ca91e4d498562c_b.png& data-rawheight=&682&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e5cb0e0ca91e4d498562c_r.png&&&/figure& Look!人类历史上,最早的UFO入侵记录!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b7b17cb311c2d121c11e079f4feebae_b.pn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b7b17cb311c2d121c11e079f4feebae_r.png&&&/figure& 一架飞碟带着外星异族侵略者攻打地球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0dbd24fbe3c_b.pn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0dbd24fbe3c_r.png&&&/figure& 古人们用石矛标枪奋起抵抗,终于赶走了外星侵略者&br&&br&以上壁画……是我在高三那年某天晚自习之前……和几个蛋疼同学,在学校厕所里画的,至于那两根火把,是我们用废卷子卷的……后来这事学校大肆调查,好在身边的人口风都严,没把我们供出去……
再次修改 我真没想到我扯犊子发的一条竟然有了七百多个赞,首先感谢各位给面子,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问题里的确有好几个靠谱并且分析的很透彻的回答,大家伙应该给他们点赞,真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不是说瞎话???…… 修改于16年10月21日下午三点整 …
类似的问题在 Quora 上也有人问过。答主的回答比较独辟蹊径——因为身份认同。&br&&br&简单来说,之所以罗马灭亡了,中华文明却延续至今,原因仅仅在于,&b&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后人依旧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罗马人的后人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b&。&br&&br&以下是翻译,译文转自知言译义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yyywang.com/post/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的比较,为何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它文化的衰败,体系的瓦解,领土的分崩离析。&br&&br&然而,在中华帝国持一千年的周期性的兴亡历史之时,中华民族却直至今日也依旧保持着它的文化,并大致守住自己的固有领土。这里有什么潜在原因?&br&&br&其实,身份的认同是一个骗局,因为“身份认可”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相信”的问题。而“是否相信”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我们即将讨论的问题,就是人们会将信仰置于何处?所以,我的答案就包含在“身份认同即是信仰”这一理论体系之中。&br&&br&在罗马帝国的晚年,凯撒大帝的文化终归被耶稣基督的文化所取代。&br&&br&随着罗马的灭亡,欧洲陷入“黑暗时代”的深渊,此时,分裂的欧洲将通过基督的光辉找到他们的新身份。&br&&br&基督教是现代西方问们的焦点,它起源于耶稣诞生前后的某一个时间。这意味着罗马的文化相对于基督,要诞生得比他们的主降生更早。所以基督教不是罗马文化。&br&&br&有意思的是,东亚的汉王朝同样面临着与罗马类似的危机。在汉朝的末年,内乱、叛乱四处发生,弥赛亚运动也在人民中传播着。&br&&br&于是有一个人宣称他被上天授权,只要别人信他,病就能治愈,心神不宁的人们也能得到救赎。他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信仰,这个信仰已然威胁到了帝国的统治。&br&&br&然后他被杀死,他的叛乱也被镇压。汉朝的镇压他的那些将军们,最终为争权夺利而爆发内战。虽然汉朝最终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战乱,但汉朝的文化却被继承下来了。&br&&br&中华文化为何在这里不同于罗马呢?因为中华文化往往并不排斥精神信仰。&br&&br&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就对来世不做评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基督教而言,人死了去哪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中国人却认为无关紧要。&br&哪怕我所提及的这场叛乱是一场道教运动,但道教也是中国人身份认可的基础哲学之一。但是,叛乱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全体道士都遭到迫害,仅仅是叛乱者被控谋反,而不是只要碰巧就是道士就会遭到迫害。&br&&br&从喜马拉雅山传来了另一个专注精神,且关心“死后会发生什么的”宗教——佛教。&br&&br&佛教成为了一个根基,并回答了孔子和老子没有回答的问题。佛教适时地被接纳为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并与中华文化剩下的部分共存交融。(禅宗就吸纳了道教的元素。)&br&&br&这就是关键,问题取决于你把身份认同的界限划在哪里。罗马灭亡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取而代之的人们信仰别的东西了。中国在数个世纪中灭亡了很多次,但又复兴了很多次。因为取代旧王朝的人们依然认可自己是中国人。&br&&br&原文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quora.com/Roman-Empire/What-wer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Roman-Empire-and-the-Dynasties-of-China-that-enabled-China-to-persist-with-much-of-the-same-territorial-and-cultural-integr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we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Dynasties of China that enabled China to persist with much of the same territorial and cultural integrity?&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QTqqskrEwhe9rQ7R929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QTqqskr&/span&&span class=&invisible&&Ewhe9rQ7R929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类似的问题在 Quora 上也有人问过。答主的回答比较独辟蹊径——因为身份认同。 简单来说,之所以罗马灭亡了,中华文明却延续至今,原因仅仅在于,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后人依旧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罗马人的后人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 以下是翻译,译文转自知言…
南太平洋上面那些岛民挺有远见,在你老师眼里估计是德性高地。&br&&br&说什么因为农业不发达所以商业发达,这是纯没有逻辑,你农业都不发达怎么会有东西拿出来交易?古希腊的商业发达是因为地理问题,一方面整个地区都沿海,另一方面伯罗奔尼撒、伊庇鲁斯多丘陵和山地,种植橄榄和葡萄这种经济作物比较多。如果只有种稻谷、种小麦才叫农业那我无话可说。&br&&br&说什么海洋文明有远见、有武德,河流文明费拉,这就是典型没看过书。罗马何尝不是个河流文明?人家能把迦太基打成池沼。海洋的雅典倒在农耕的斯巴达虐待叔叔的竹刀下,海洋南希腊被农耕北希腊的马其顿按在地上雷普,你老师怕不是都没看到。&br&&br&说到底,用“河流”“海洋”这种东西来定义文明,本来就是一种宽泛无比、不可深究的行为,,,&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150& src=&https://pic3.zhimg.com/v2-b2e2444f81fdbd1bdeb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figure&
南太平洋上面那些岛民挺有远见,在你老师眼里估计是德性高地。 说什么因为农业不发达所以商业发达,这是纯没有逻辑,你农业都不发达怎么会有东西拿出来交易?古希腊的商业发达是因为地理问题,一方面整个地区都沿海,另一方面伯罗奔尼撒、伊庇鲁斯多丘陵和…
&i&我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4级本科生承子珺,本答案为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期末作业。我担保作答的内容除引用部分外均为原创。由于阅历尚浅,答案中疏漏之处,恳请诸位大神指正!&/i&&br&---------------------------------------------------下面是答案正文----------------------------------------------------------&br&&p&首先,要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先要弄清“是不是”——几千年来,暴力是不是真正减少了?即使是在以千年为单位的宏大尺度上看(而不是近几十年),人类也是在始终不断走向和平与文明的吗?&/p&&br&&p&先给出结论:的确是的。而且变化之巨,以翻天覆地形容毫不为过。几千年来的“平靖进程”,让公元16年和公元2016年的世界几乎是两个星球。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一千年以来,无论是在集体暴力(战争、屠杀)和个人暴力(凶杀、犯罪)两个层面上,还是在暴力的规模(死亡人数、死亡率)和强度(酷刑的废除等)两个维度上,人类的暴力水平都在显著降低。&/p&&p&Steven Pinker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对人类暴力减少的各方面证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在这里摘取一些和题主问题关系比较切合的点。&/p&&ol&&li&国家暴力:战争和酷刑的减少&br&&/li&&/ol&&p&下面这张图是15世纪德国《中世纪家庭画册》内的插图,描绘的是中世纪乡村的世情百态。那么,所谓“田园诗般平静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dd4a2b00e17aff374071cd_b.png& data-rawwidth=&1248& data-rawheight=&1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dd4a2b00e17aff374071cd_r.png&&&/figure&&br&&p&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恬静的田园生活。&/p&&p&左上角一个人正在受轮刑(中世纪最常见的酷刑之一,将人四肢绑在轮子上用铁锤打烂后悬挂展示直至死亡,基督教的圣物凯瑟琳之轮的出处就在此),绞架上吊死的人正在被乌鸦啄食尸体,右侧还有一名囚犯正在被押送上绞刑架。&/p&&p&后面还有一张描绘中世纪酷刑的画片,口味太重我放在答案的最后,不适者请跳过!&/p&&p&然而关于这些酷刑,真正可怕之处不在于刑罚本身,而在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些酷刑习以为常。这些刑罚不是在幽暗的地下室里进行的,而是在广场,在菜市口,在城头——就像我们今天以跳广场舞为娱乐【?】一样,当时的人们把观看酷刑做为娱乐刺激的手段。&/p&&p&然而今天,我们几乎不用担心以上种种残忍的刑罚加诸你我身上。&/p&&p&如下图,17-19世纪,酷刑在西欧各国相继被废除。&br&&/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fd0ad6be6aba9fc4483dc_b.png& data-rawwidth=&1136& data-rawheight=&8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fd0ad6be6aba9fc4483dc_r.png&&&/figure&再让我们来看战争——尽管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恐惧,但年的大国战争频度实际上在呈现下降的趋势。(如下图)&/p&&p&我们今天的高中教科书上写着这样几段话:“这个世界依旧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局势的特征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然而500年前,大国之间几乎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陷于战火。&/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badcfc540bc7b44bfae4c_b.pn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badcfc540bc7b44bfae4c_r.png&&&/figure&&p&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荒谬——的确,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生在不到一百年前,尤其是二战,5000万的全球死亡人数,广岛上空的蘑菇云,南京的三十万枯骨,奥斯维辛的数百万冤魂,似乎把人类自相残杀的暴力推到了一个恐怖的顶峰。&/p&&p&然而我们需要重视一个问题——我&b&们看到并真切感受到这些杀戮,是因为它们被记录并流传下来,从而能够被我们看到&/b&;古代的一些屠杀被记录了下来,另一些却被忽视或者否认,甚至以当时人们的标准,根本不值得被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历史的近视眼”现象。&/p&&p&尽管大规模的死亡往往出自规模以上的战争,但为数众多的劫掠、仇杀、暴乱、对村庄的屠杀却不会被载入史册。&/p&&br&&p&2.个人暴力的减少:以凶杀率下降为代表&/p&&p&从个人层面上看,凶杀率也在下降。下图中是对数尺度的西欧每十万人死于凶杀的人数。从13世纪到20世纪,凶杀率从十万分之一百下降到了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b&如果你是一个西欧人,&/b&&b&13世纪你被谋杀的风险是今天的一百倍。&/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ce86b98efacec440b5916_b.png& data-rawwidth=&386& data-rawheight=&2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6&&&/figure&&br&&br&总之,无论在哪一个层面上,暴力水平都呈现不断降低的长期趋势。引用 &a data-hash=&db98a4e240b6de0dcb7de92& href=&//www.zhihu.com/people/db98a4e240b6de0dcb7de9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显文& data-hovercard=&p$b$db98a4e240b6de0dcb7de92&&@刘显文&/a& 的一段答案:&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 刘显文的回答&/a&&br&&blockquote&&p&下图则可以作为一个数据证据,说明暴力活动和暴力水平的不断下降。&/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405d853bca96a7f6b0879c_b.png& data-rawheight=&247& data-rawwidth=&7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05d853bca96a7f6b0879c_r.png&&&/figure&&br&&p&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基本上,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无论是民间犯罪率还是国家行使暴力带来的伤亡都在不断下降,一言以蔽之既是暴力倾向的不断降低。即便是到了工业时代,不考虑两次世界大战这种特例的话,上述下降的长期趋势依然是成立的。&/p&&/blockquote&&br&-----------------------------------------------------------------------&br&所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r&首先我不认为是因为人性变得善良了。几千年的尺度并不足以改变人性。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在假定人性不变的前提下,一定是有什么外在的因素变化了,使得人们更加“良善”,让人们更倾向于不使用暴力。&br&&br&&p&如果从人类本性以外的角度去看,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去分析,那么就涉及到使用暴力的成本和收益问题。&/p&&p&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在其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人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b&犯罪给他带来的预期效用超过了其机会成本。&/b&&/p&&p&所谓“成本”都有哪些?一是将同样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二是可能面临的惩罚。因此,实施暴力的成本提升让暴力变得“不合算”(刑罚对人的威慑力可以粗略地表示为&b&破案率P*惩罚力度F,&/b&因此提高破案率和增加惩罚力度都可以起到对潜在犯罪者的威慑作用),或者人们效用函数的改变,都会使人们的暴力行为得到抑制。&/p&&p&是什么让暴力的收益下降,成本上升?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p&&p&原因有以下四点:&/p&&br&&p&第一,贸易让暴力的机会成本上升。&/p&&blockquote&人类漫长的历史以强盗逻辑为主导,只是到了近代,市场逻辑才超越强盗逻辑,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近代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看到强盗的逻辑,好比说罗马帝国的征服,秦始皇的统一,然后像蒙古成吉思汗的征服,用的全是强盗的逻辑。历史证明,近代以来,强盗逻辑不可能真正的胜利,能真正胜利的只有市场逻辑。&br&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blockquote&&p&——如果贸易能为双方都带来好处,为什么要抢夺?实际上,有贸易的国家之间,战争的可能性的确降低了。&/p&&p&这一点似乎颇有争议,因为反对者手里也有充足的反例,鸦片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Russett & Oneal在他们的一篇文章Assessing the Liberal Peace with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Trade Still Reduces Conflict里,对贸易依存度和陷入军事争端的可能性进行了多重回归。他们发现,即使在控制民主、相对军力、大国地位和经济增长等变量以后,贸易依存度与卷入军事争端的可能性依然呈现负相关关系。某个年份对贸易依赖较高的国家,在下一年更少卷入军事争端。&/p&&p&另外,研究表明,贸易的和平效应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有关:已经具备境地贸易成本的金融和技术基础条件的国家,更倾向于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它们之间的纠纷。&/p&&p&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贸易的和平效应才会发挥其作用。交通、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人们合作的收益越来越高,采用暴力的机会成本也就越来越低。&/p&&br&&br&&p&第二,国家——利维坦,是对暴力的重要减速器。&/p&&br&&p&别人的痛苦似乎总是不如自己的痛苦痛苦(这毕竟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原始社会,复仇常常是过度的。人们似乎总要让对方得到比自己更深重的痛苦才能得到满足,于是就出现了冲突的不断升级和过度复仇的血腥循环。&/p&&p&于是,国家出现了。惩罚侵犯者的不再是被侵犯者,而变成了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民免受伤害而垄断了使用暴力的权力——刑罚是被国家垄断的暴力,可以视作一种集体的“复仇”。国家的出现,让暴力死亡率下降至之前的五分之一。(如下图)&/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1a407f3ba6e2ad0c6b8adf87a26e20a_b.png& data-rawwidth=&623& data-rawheight=&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1a407f3ba6e2ad0c6b8adf87a26e20a_r.png&&&/figure&&br&&p&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视为野蛮《十二铜表法》实际上具有其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它规定并限制了同态复仇(同态复仇和过度复仇比起来已经是进步的)——只有毁伤他人肢体的行为,同态复仇才是被允许的。《十二铜表法》还第一次引进了罚金,用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来对同态复仇进行替代。用罚金来替代肢体毁伤,无疑是另一个巨大的进步。(p.s.现代的“国家复仇”形式,以罚金、有期徒刑等刑罚为主流,它们无一不是“货币”般量化的惩罚,而不是原始的以牙还牙)&br&&/p&&p&所以说,在今天我们看来野蛮、尚武、好斗的罗马,在限制暴力方面着实是先行者。实际上,在罗马所处的年代,它其实要比周围的“蛮族”要文明友善很多。【友善的文明和尚武的文明,繁华的文明和粗野的文明,哪个更容易生存,哪个更容易强大?这还真是个不好解答的问题!&a data-hash=&e34ecea53fb8abfdbb683& href=&//www.zhihu.com/people/e34ecea53fb8abfdbb68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吴乐旻& data-hovercard=&p$b$e34ecea53fb8abfdbb683&&@吴乐旻&/a& 老师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我在想要不要在知乎上提个问题邀请老师回答呢XDD】&/p&&br&&p&第三,人类的命变贵了。&/p&&p&——人的一条命到底值多少钱?&/p&&p&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量化生命价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的生命可以量化吗? - 吃喵粮的汪的回答&/a&&/p&&p&美国公民的命价约970万美元,相比之下北京城镇居民的命价在10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甘肃农村居民命价的“命价”相比而下只有14万元。&/p&&p&其实不只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命价区别很大,生命价格在历史上的差异更是匪夷所思。今天我们耻谈“为生命定价”,然而在古代,人们谈到“一条命值多少钱”的时候似乎容易启齿得多。&/p&&p&日耳曼法留下的许多蛮族法典如《撒克利法典》中专门规定了各种阶级人们的赔命价格,从贵族到平民,男女老少赔命价格不等。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习俗或规定,其中一部分一直延续到到近代。在西康地区,打死穷人一条命,赔藏洋160元即可了结。&/p&&p&《大明
律·名例》规定,死刑的赎价为铜钱四十二贯。在《大明律》制订时,这笔钱折合白银四十二两,相当于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p&到了清朝,咸丰九年(1859 年),福建布政使张集馨向皇帝汇报说,福建普通人的命价为每名三十洋元。三十洋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19世纪50年代,大米的平均
价格是每石2.4洋元。折算下来,一条人命的价值不足一千八百斤大米,不过两千元人民币。(吴思《血酬定律》)&p&比之于今天,人命的价格的确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人命变贵,说明社会对生命的评价(和支付意愿)升高,大规模的暴力、屠杀发生的成本就会提升,从而有效减少了暴力的发生。&/p&&br&&p&第四,马尔萨斯陷阱与工业革命&/p&&p&关于这一方面,是我完成这篇答案以后又看到&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 刘显文的回答&/a&这个答案以后所吸收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先贴上来,待后再补充。&/p&&br&&p&最后的脑洞:&/p&&p&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历史。我们总是关注发展,但发展的另一面就是减少破坏。&/p&&p&《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作者就感叹道,如果这(暴力减少)都不算进步,那什么算进步?&/p&&p&但是战争真的就不是好东西吗?和平就真的好吗?深陷在马尔萨斯陷阱中的世界,就算飞满了白鸽,又会如何呢?一起在相亲相爱的祥和中慢慢滑向贫困和饥饿吗?在贫困和饥饿的严酷逼迫下,谁又能保证人们不为了生存,而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刀刃相向?如此,便又是一场流血,一场刀兵,一场循环。&/p&&p&——是否在人们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以后,暴力的减少才有意义呢?&/p&&br&&p&参考文献:&/p&&p&Pinker S.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M]. New York: Viking, 2011.&br&&/p&&p&Becker G S.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br&&/p&&p&Oneal J R, Russett B. Assessing the liberal peace with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Trade still reduces conflict[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 423-442.&br&&/p&&p&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br&&/p&&p&吴思. 血酬定律: 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M]. 究竟出版社, 2003.&/p&&br&&p&--------------------------------------------------分割线又来了------------------------------------------------------------&/p&&p&话说第一次在知乎正经写答案好紧张...很多规范性的东西都不懂,种种不足还希望各位多包涵,多指教!&/p&&p&另外那张中世纪酷刑的图太过重口,不知道贴出来会不会被和谐掉?&/p&&p&---------------==---------高能预警,对暴力、酷刑等场面不适者请跳过!!!------------------------------&/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5b31ed558c5fa3dd9cd1a88e72077a3_b.png& data-rawwidth=&357& data-rawheight=&4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7&&&/figure&
我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4级本科生承子珺,本答案为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期末作业。我担保作答的内容除引用部分外均为原创。由于阅历尚浅,答案中疏漏之处,恳请诸位大神指正! ---------------------------------------------------下面是答案正文--------------…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开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br&——鲁迅(这个真的是鲁迅先生说的)&br&&br&日下午,毛泽东在武汉蛇山黄鹤楼遗址前和小贩交谈。群众蜂拥而至,大家激动地喊: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在船上脱下帽子,向群众致意,大声喊:人民万岁!
“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开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 ——鲁迅(这个真的是鲁迅先生说的) …
美国那“短短200多年”是建立在当时英国几百年的基础上的.....英国那几百年历史是建立在西欧那几百年历史上的......欧洲的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基础上的......&br&&br&你要忽略前面那些的话,那也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只用了70多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否说明历史没有用......&br&&br&或者反过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参照他人的)历史太有用了......
美国那“短短200多年”是建立在当时英国几百年的基础上的.....英国那几百年历史是建立在西欧那几百年历史上的......欧洲的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基础上的...... 你要忽略前面那些的话,那也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只用了70多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否说明历…
好久没有在知乎认真答题了。正好这个问题出现在我关注的人的动态里。就答一下吧。我这里有一些博弈论的知识。渗入。&br&&br&其实类似的问题我答过好多了,不知道很多已经在小说澄清的问题为啥还有那么多人拿来挑错。&br&排名第一的答案我大略看了一下。感觉应该反对。&br&&br&首先,黑森林法则的前提是绝对经得起推敲的,宇宙总资源有限不是bug,听到这个话题我想很多科幻迷都会想起来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事实上,反正宇宙的熵是不减的,资源怎么可能无限?无论你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生命,无论你是控制多大领域,你总需要“熵”吧。&br&&br&这就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个设定,是因为他们是从地球的以往历史来寻找经验,而不是从整个时间里去规划一个文明的最优效用。尺度不一样,拿以往地球上文明征服的历史说事,当然会觉得到处是bug。&br&对以往地球文明来说,没有资源约束,所以资源约束是bug;对以往地球文明来说,是经过接触然后征服奴役的,所以黑森林法则是bug;对以往地球文明来说,打击其他文明是可能失败,并且暴露自己的(但在宇宙中就不会暴露自己),所以黑森林法则是bug;对于地球文明来说,不会倒着逆向推导最优路径,只会规划很短的一段时间,所以黑森林法则是bug……&br&这不是宇宙社会学,这是地球对宇宙yy的社会学。&br&不可取。&br&&br&我们来看黑森林法则是否成立。我想先科普一个概念,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这样一个概念:每个人都从多个策略当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但是不是最优是受到其他人策略选择的影响的,而纳什均衡要求给定其他人的最优策略,你的策略是最优的,同时给定你这个最优策略,其他人那个最优策略显然也是最优的。这时候没有人会主动偏离这个均衡。&br&&br&作为一个练习,考虑只有两个策略:一个是文明暴露之后,立马消灭它,一个是文明暴露以后,去接触它,然后想办法合作或者奴役。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前者的成本更低。&br&我们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出abcd四点的经纬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