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李文博谢大玉

        
 &&&& 您的位置:
明湖畔里听绝艺 白妞有待返泉城
08:24:57 
  ·白妞是如何名噪济南的?  ·听白妞说书,果真能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受吗?  ·白妞的鼓书艺术失传了吗?  ·黑妞在历史文献中少见记载  1  白妞在历史上多有记载   循着老残的足迹,我们来到明湖居的旧址。细雨中,仿佛真的听到白妞婉转的唱腔伴着轰然雷动的叫好之声从天际传来。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对白妞的描绘十分传神:“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白妞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  白妞就是王小玉。济南市曲艺团的姜桂成团长说,白妞王小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王小玉,山东郓城人,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就已在临清闯出了名头。来到济南后,在大明湖畔明湖居演出,清末凫刀刃道人在《旧学庵笔记》中说,历城有白妞、黑妞姐妹,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与王小玉同时的文人王以敏观看了她的演出后题诗留念,并在著作中说,王小玉技艺高超,名噪济南数年。刘鹗听到了白妞的鼓书,以白话文章留下了记载,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黑妞在历史文献中着墨甚少,在《老残游记》中,黑妞成了白妞出场前的铺垫。  2  刘鹗的描写是否夸张?   刘鹗对白妞表演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但其主体,可以概括为白妞声音的“攀高”与“就低”。济南市曲艺团的王振波老先生说,白妞所表演的“梨花大鼓”,有个显著特点———音调跨越两个半“八度”,超越了大多数曲艺形式,而大多数的曲艺形式以中音为主。从高到低的变换过程,自然意味无穷。只有素质好的演员才能唱好“梨花大鼓”。  那么,听众真能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受吗?王振波老先生认为,在白妞所处的年代,人们能欣赏到的曲艺节目相对较少,对感官享受的要求也低,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自然印象深刻。“毕竟,‘物以稀为贵’嘛。”王老先生说。  济南市曲艺团的姜桂成团长说,清末,听书往往成为普通百姓了解历史、接受熏陶、教育后代的好机会,白妞的表演融历史故事于曲艺之中,自然有很广阔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白妞表演的“梨花大鼓”,就是今天的“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原本叫做“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老艺人们普遍认为其发源于鲁西北卫运河一带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  “犁铧大鼓”进入城市以后,被文化人改名为“梨花大鼓”,以增其韵致。解放后,为了突出其地方特色,而更名为“山东大鼓”。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3  白妞是如何名噪济南的?   据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的郭学东先生考证,“犁铧大鼓”产生时间较早,但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到清代中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民间职业说书形式。  “犁铧大鼓”进入大城市是在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那时候的山东大鼓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与发展,出现了女演员。而济南正是山东大鼓进入的第一个大城市。  王小玉是在光绪十年前后进入济南的,也是女演员中的佼佼者。她究竟是如何名噪济南的,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但从《老残游记》的描述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她突出的创新能力,这或许是她名噪济南的一个重要原因。《老残游记》中对此描述说:“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便有何老凤、范其凤、郭大妮等“名角。可以肯定的是,白妞、黑妞并非“犁铧大鼓”的宗师,她们只不过是该曲艺形式进入城市后的佼佼者。  4  一代又一代的“白妞”   白妞、黑妞以后,相继出现了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大抓髻傅金华、徐翠兰、徐翠红,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名家。同时,“犁铧大鼓”逐渐更名为“山东大鼓”,它的演出范围也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了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得山东大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谢大玉自小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  王振波老先生回忆说,谢大玉晚年为振兴“山东大鼓”做出了有益贡献。1961年,谢大玉曾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而王振波为谢大玉伴奏三弦。“当时,谢老师年已花甲,我才16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很受听众欢迎”,王老先生介绍说。  王老先生回忆说,当时,谢大玉的月工资是160元,一般演员50多元,而王振波这样的新学员只有16元。  “谢大玉身体非常好,70多岁了还能用牙咬核桃,每天颠着小脚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曲艺团上班,团里觉得她年龄大给她配黄包车,被她拒绝了。”  姜桂成介绍说,谢大玉还陆续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左玉华、李和珍和魏素英等较知名,她们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但随着时代发展,曲艺没落,她们有的转行,有的离开济南,大都已不再从事山东大鼓的表演了,山东大鼓几近失传。  5  山东大鼓香港博美名  《老残游记》把“山东大鼓”传播到了海内外。2002年,山东大鼓在济南市曲艺团手中得到恢复,并赴港演出。  济南市曲艺团团长姜桂成介绍说,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赴港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的系列演出活动。当时港方要求带上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传统名段。思来想去,他们决定挖掘已经失传了三十多年的山东大鼓。  团里挑中了原本说评书的刘娟和唱琴书的赵倩,并且下了“命令”说“团里出经费,办法自己想”。她们费了一番周折,从左玉华老师手里找到了过去谢大玉演唱的录音磁带,并且联系到曾经为谢大玉伴奏过三弦的王振波,在王振波先生的指点下,最终把《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三个段子搬上了香港的舞台,获得了一致好评。  6  白妞的艺术如何传下去  谈到山东大鼓的失传,姜团长认为,可看性不强,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是山东大鼓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大鼓的创作也没有跟上,多少年来都没有新的作品出现。  山东大鼓已经恢复起来了,但是关键还是能不能保持下去,能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念。山东大鼓的曲牌、唱腔、吐字、表演等方面,现在还是没有完全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所以重新挖掘山东大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姜团长说,要想继承和发展山东大鼓,必须创新。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需求。比如山东大鼓的缺点是节奏太慢,很少有观众能够沉得住气听完,在明清时期还行,但现在的观众怕是已经没有这个耐心听完那么长的拖腔了。  本报记者 刘国林 实习生 张玮 李芳芳
【】【】 
 相关文章
::: 专刊推荐 :::
            
            
      
Copyright (C)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鲁ICP证00010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