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俘拳教学视频交流

海军特种部队官兵与“昆仑决”赛事冠军们的交流记事
当特战队员遭遇格斗冠军
——海军特种部队官兵与“昆仑决”赛事冠军们的交流记事
著名散打运动员柳海龙(左)与特战队员现场切磋。关亚斐摄
“共享经济”是眼下比较热门的词汇,泛指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通俗地说,不直接拥有闲散物品的所有权,需求方可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使用物品。
在咱们部队,也有一个类似的热词:军民融合。军品可以通过“军转民”的方式,供民间使用;民品则可以通过“民参军”的方式,运用到军事实践当中。
不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军民融合”,我们通常更多的是注重物资领域的共享和融合,其实,我们应该拓展到文化知识、技术智能、理念制度等方面的非物质和软实力方面的共享和融合。比如说,部队的单兵和基础课目的训练时,进行体能训练时,我们可以向专业运动员学习;练射击,我们不妨请世界冠军来指导;练擒拿格斗,武术教练肯定是最好的老师;冰雪条件下机动与射击,就可以向冬季两项的运动员取经……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一篇谈论“格局”的网文,说到一棵石榴树苗的三种结局: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能长到四五米。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格局决定最后的结局。
言兵者不止兵书,有时高手在民间。中国文化是滋养我们的沃土,军事实践可以打开视野,拓展领域,特别是在理念意识、方式方法、制度规范上,可以跨界博采众长,站在更高层次上不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水平。
海军特战队员与“昆仑决”赛事冠军们交流与学习,无疑给我们打开一扇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大门。
狭路相逢: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遭遇战。一方是海军特战队员,另外一方是名震海内外的格斗冠军。
“昆仑决”派出了国内最强的阵容:自由搏击“诸神八强”的田鑫来了,综合格斗冠军张美煊来了,世界散打冠军柳海龙也来了。
海军特战队员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多次出色完成海上联合演习、海上反恐怖反海盗劫持演练、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不说,先后有数十名特战队员赴国外参加国际特种兵集训和竞赛,并获得多项总分第一。
开场,大家都留了几分客套,特战队员亮了自己的捕俘拳,田鑫和自己的教练王强则演示了自由搏击的对抗套路。
第二个环节是柳海龙的亮相。曾以“柳腿劈挂”威震散打赛坛,把世界和全国散打比赛的桂冠尽收囊中的柳海龙,一出场就赢得了官兵的热烈掌声。看来,名气不是吹出来的,是真打出来的。
客观地说,特战队员里很难找到柳海龙的对手。柳海龙没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柳腿劈挂”,而是把自己当成“靶子”,让特战队员在他身上找一找飞腿劈挂的感觉。
在“超级散打王”的身上,官兵倒是毫不客气,但功夫明显差火候。于是,柳海龙就悉心传授了“柳腿劈挂”的绝招:要练好劈挂腿,先得练好“一字马”。说完,身高差不多一米八、体重80多公斤的汉子,很轻松地来了一个“一字马”。顿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交流到此,气氛祥和不失热烈,就此结束,也皆大欢喜。但是,主客都觉得意犹未尽,不来点实打实的对抗,不碰出一些“火药味”来,都不甘心。于是,具有打擂台性质的挑战便开始了。
首先上场“守擂”的是2016年“昆仑决”年度总冠军张美煊。他还是留了一手,不主动攻,只侧重于守,就练地面功夫。特战队员们个个踊跃上场,毫不畏战。但这个挑战显然是一场非对称的遭遇战。差距是明显的,先后有三名战士都败下阵来。与强手过招,实际上比的是看谁能坚持更长的时间,看谁让综合格斗冠军赢得更费力一些。
“硬碰硬”的对抗很激烈,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最后,“昆仑决”创始人姜华也踊跃上场摆下“擂台”。原以为老板是一个“软柿子”,但两轮交手,两名战士也还是败下阵来。不过,姜华赢得不轻松,两条胳膊留下了几道血痕,也算是特战队员给他留下的纪念吧。
明明说好的是一场交流,却与格斗冠军们碰出了“火药味”,有点“约架”的味道,但令海军特战队员们大呼过瘾、大开眼界。虽然败了,不过特战队员依旧乐观: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通过与格斗冠军切磋,可以在擒拿格斗的训练课目中学习到更多的制胜招数。
剑走偏锋:一次超越输赢的交流
王强,20年前在某集团军侦察营当过五年兵,现如今是河北一家搏击俱乐部总教练。这次来到海军特种部队,他除了激动,还有对特战和格斗的深刻理解。
当年的侦察兵是“一把绳子一把刀,拳打脚踢抓俘虏”,现在的特战队员和当年的“王强们”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上天是雄鹰、陆地是猛虎、入海是蛟龙,带给人们的是更深层次的震撼。
谈到擂台上的输赢,王强认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些职业搏击选手,一辈子就干“格斗”这一件事,他们是赛场上的“专家”。特战队员则要练习攀登、潜水、跳伞、直升机滑降、特种射击等20多个高强度课目,是“杂家”。练擒拿格斗只是特战队员们众多的训练课目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赛场上,“杂家”戴上拳套和“专家”比试拳脚功夫,那就是以己之短去攻击他人之长,焉有不败之理。不过,比赛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打仗则有自己的制胜机理。到了战场上,能打赢的肯定是综合素质全面的特战队员,而不是只会一招鲜的“专家”,靠一锤子买卖怎么能赢得战争呢。
走进海军特种部队的“昆仑决”创始人姜华,和王强有着同样的感受。当他得知,特战队员们每天要完成200个仰卧起坐和俯卧撑、100个蛙跳,每周至少完成两次负重25公斤5公里跑和一次10公里跑;他们一年要穿烂2双训练靴、磨破3套作训服,每个人负重越野和行军距离相当于从海口跑到北京,每个人练习攀登的高度加起来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
真正打动姜华的,是官兵们的亮剑精神和血性。以前,“昆仑决”的格斗冠军们也去过大学院校,鲜有人敢上前应战。来到海军特种部队则不同,官兵们个个抢着上来与格斗高手过招。勇猛顽强的作风,不畏强敌的精神,敢于亮剑的血性,带给人的是深深的震撼。这种特战精神特战魂,令人钦佩。
说起创办“昆仑决”比赛的初衷,姜华认为举办搏击比赛不仅仅是传授搏击技艺,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尚武精神,打造一张亮丽的软实力名片。他不无感慨地说,今天走进海军特战部队,领略到了“丹心利剑,机智勇敢”的蛟龙精神,找到了久违的中华武术文化的魂魄。
摩拳擦掌:一堂最接近实战的训练
春节前夕,前来部队慰问的人很多。“昆仑决”团队来部队虽然没有说是“拥军”,给官兵们赠送搏击手套也没说是“慰问”,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带来了最接近实战的格斗技艺,这才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观摩了“昆仑决”年度总决赛,也观看了特战官兵与格斗冠军切磋武艺的海军特种部队某部部队长王海峰,道出了来自心底的感触。
其实,特战队员在与“昆仑决”搏击高手打擂台的时候,王海峰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对手使出的一招制敌的“锁技”。他甚至等不及擂台赛的结束,就在一边与教练王强交流起“锁技”来。
长期以来,部队练习擒拿格斗术时,有一个锁喉的动作。这个动作练了几十年,现在还在这么练。现在看来,这个动作落伍了,也不太符合实战要求。想想也是,现在会有哪个哨兵,能站在那里等着你从背后来锁喉?
格斗冠军们的动作就非常贴近实战。他们不仅有面对面的“断头锁”,还有背后的“狮子锁”,只需20秒到30秒的功夫就可让对手“窒息”。
与“昆仑决”的格斗冠军们切磋技艺之后,特战队员们个个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强烈的请战意愿。
比赛是最接近实战的训练。部队长王海峰向记者透露,他们也准备开展格斗竞技比赛。竞争激烈的比赛,对提高官兵们的实战能力,锤炼官兵血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时,会请“昆仑决”的教练和裁判来部队指导。
春节过后,部队长王海峰着手组织大家把“昆仑决”格斗中的一些实用技术,充实到部队的擒拿格斗训练中去,丰富和规范相关的训练内容,并普及开来,使他们的格斗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昆仑决”的格斗高手们,无疑是实战化训练最好的“磨刀石”。海军特种部队也与“昆仑决”达成初步协议,建立协作交流机制,努力把擒拿格斗的训练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真正练就更贴近实战的军事素养和技能。
“昆仑决”,全称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赛(英文名:KunlunFight),是一项由中国公司原创,掌握核心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的全球顶级格斗赛事。
这项赛事成立于2014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目前,“昆仑决”已在十几个国家的近40个城市,进行了70多场国际顶级比赛,向全球76个国家的电视台输出版权,每场赛事的互联网直播点击率以亿计。(范江怀)
[责任编辑:您当前的位置 :&&&&&&&&&
一招一式总关情——记弘扬武术的志愿者徐景台
 作者:白晶
 编辑:季婕非
  慕名采访徐景台先生时,正是马年岁尾最冷的一天。笔者年幼时,在河北老家经常听老人们讲起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习武抗击日寇的故事,也曾跟着表哥表姐学过几套刀剑拳棍。虽然现在早已把初初学到的那点“功夫”留在了成长的路上,我却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持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对志在无偿宣传弘扬武术文化的武林高手更是心存敬意。
  在采访中,我一次次被徐景台多年来对武术的不懈追求及对武术文化的志愿传播所感动。采访路上携带而来的满身寒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被博爱之心沐浴后的温暖与美好。似乎正应了那句话:有追求的地方,就有阳光;爱心之花绽放之处,就是春天。
  ——作者手记
  好书润心 好苗得启蒙
  心理学家说,童年的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在徐景台先生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徐景台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年,那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在那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心中的偶像都是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等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他也梦想着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他刚认字时,从小伙伴的手里借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佘赛花》。由于年纪还小,许多字都不认识,他一边向别人请教,一边快乐地啃读着。他小小的心灵随着书中的人物,一起上狼烟四起的战场,一起体味凯旋而归的喜悦,无时无刻不被一身正气,武艺高强的佘太君所震撼。随后,他又读了《岳飞传》《前躯》《戚继光》等书。他被书中那些充满浩然正气,饱含爱国激情的英雄人物所打动,也为佘赛花、岳飞等人的高强武艺所吸引。也许是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影响,他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津城,许多青少年没事的时候聚在一起,都喜欢练那么几招。徐景台觉得不过瘾,总是想多学一些真正的功夫。当他听说谁会武功时,就找过去跟人家学一招半式。为了练功,他还自制运动器械:红砖中间掏空了就是哑铃,几根棍子搭起来就是单、双杠……
  当他听人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便立志习武,到处寻访名师,却一次次无功而返。于是他又一心想参军入伍,到绿色军营中充实锻炼。怎奈,在那个参军光荣的年代,学校里有那么多想入伍的青年学生,他的梦想依然未能如愿。
  歃血为誓 好钢得锻造
  徐景台来到天津无线电元件十厂当了一名工会干事后,当兵报国的梦想依然没有熄灭。他瞄准了工厂不多的招兵名额,多次找到设在单位的武装部门,向领导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然而他得到的答复却是:招兵条件非常严格,困难大,不行!
  一次,徐景台又找到武装部的领导。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情急之中,他咬破右手的中指,在纸上写下了“我申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字样的血书。一个字还没有写完,血就已经凝住了,他就不停地使劲咬着手指,不停地书写,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武装部的领导每天都能见到许多热血青年来表达参军的意愿,但咬指写血书的却只有眼前这个年轻人。领导被打动了,徐景台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徐景台服役的某地空导弹部队位于祖国北部边陲防空最前沿,他所在的连队守卫在群山的山顶。老兵们形容当地的气候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每到冬季,冷风像刀子一样割在人的皮肤上,遇上大雪天,白毛雪被骤风裹挟着让人睁不开眼睛。每次刮大风,营地房顶上的砖瓦都会被掀掉,因而房前常年堆着修缮用的砖瓦。
  部队平时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就是擒拿格斗,徐景台因之得到了规范化的基本功训练。他所在的连队里,来自沧州、山西、浙江、辽宁的战友中都有会武之人,闲暇时,大家常在一起练习武术。当他得知一个战友竟是形意拳大师李天骥的弟子时,大喜过望,开始正规地向战友学习形意拳。在他升任连长及指导员后,他不仅教授部队官兵习练军体拳、擒敌拳、捕俘拳等擒拿格斗技能,还把自己学到的八字功、杂式捶、形意连拳、李天骥综合形意拳等武艺,传授给大家。将强兵精,他带的战士们因此在连队间的各项技能比武中,常常获胜。
  为了练习武功,徐景台常常晚睡早起,非常舍得下工夫。尤其是冬天,虽然他在棉衣上扎了皮带,但是巨风还是把他的棉衣吹得鼓了起来,腕部常露在袄袖和皮手套外,被冻得通红,下颚及耳朵都冻出了水泡。他乐观地把这种恶劣的环境,当作比武场上的对手,为了练好武艺,他就不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但是,人毕竟不是钢铁,他也因此患有鼻炎、胃病、关节炎。他手腕部的冻伤,多年后才得以痊愈。
  生活赐予人们一种巨大的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徐景台用努力与奋进,写就了他的青春无悔。
  厚积薄发 好手得美誉
  1986年,徐景台转业回到天津工作。次年,由于工作劳累,他得了严重的胃出血,血压降至40至60毫米汞柱之间,一度生命垂危。病好后,他总感到体力不支。他家附近有一座跨度不大的红卫桥,骑自行车上桥都会把他累得气喘吁吁。同事告诉他,西沽公园有太极拳培训班和鹤翔庄培训班,建议他去锻炼一下。经过一个月的太极拳康复锻炼后,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中的重要性,他的武术人生及志愿服务人生自此展开了新篇章。
  工作之余,徐景台向红桥体委高级教练张铁庚学习太极拳。随着改革开放,陈氏太极拳逐步走出陈家沟,徐景台对武术的兴趣也集中到陈氏太极拳上,开始详细了解它的历史,深入研究它的拳理,系统学练它的各路拳架和器械。
  为了练好陈氏太极拳,他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习练,风霜雨雪也不间断。中午吃饭和午休,是他看教学光盘和理论材料的时间。晚上他常常一边看电视,一边练“摆莲跌叉”、踢腿、摆腿等基本功。他觉得这还不够,又开始遍访名师。近10年来,每年他都利用假期和公休日赶赴各地向名师名家学习太极拳,受到过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正雷和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后人杨振铎指导。
  经过多年练习,他深刻地体会到,太极拳这株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以其技击和健身多方面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一项运动。因此,他决定把太极拳作为习练和推广武术文化的主要方向。在习练和推广中,他遇到了很多问题,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国传统武术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在质监系统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多年,深知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同样,标准化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对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进奥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突破,便埋头于太极拳的标准化研究之中。
  多年来,他自费到北京、山东、河南等地参加学习、交流、培训,进行调查研究,在习练和推广、理论与实践上,都结出了丰硕成果,受到广泛赞誉。在“华北地区传统武术大赛”中,他获得陈氏太极剑第一名,陈氏太极拳第二名。在天津及全国举办的传统武术大赛中,他也多次获得过大奖。他还多次参加中国武协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培训班,先后取得中国武术段位制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自卫防身术指导员、考评员资格。2011年,他撰写的《陈氏太极馆校标准化建设初探》论文,入选有38个国家参加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并获三等奖。
  以艺立德 好人得点赞
  为了把太极拳的推广做好,为全民健身服务,徐景台始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各种渠道,在机关、公园、社区义务教授太极拳。2008年,他受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邀请走进直播间,在《都市健康园》节目中专题讲解怎样练好太极拳。2010年,他加入志愿者协会以来,义务教授太极拳时间达1500多小时。他还自己出资购置、刻录太极健身光盘200余套(张),免费赠送给太极健身爱好者。
  每个休息日的早晨,长虹公园的广场上都能看到徐景台与众多拳友、学员习练太极拳。学员中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慕名而来。这些学员通过学拳,普遍反映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好了许多。有的高血压得到改善,有的肩周炎、颈椎病有了好转,有的感觉练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特别好。学员们都认为练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健身活动,而且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很好方式,更使人愉快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有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练太极拳让人对很多事情不急不躁,心态平和。”
  在徐景台的传授下,一些学员的性格有了很好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启发和交流,使他们逐渐地心态平和,开朗豁达。大家在一起相互倾吐心中的喜怒哀乐,共享人生的收获,消化着心中的烦愁,化解着生活中的矛盾,充分体现了以太极拳为媒介带来的人间关爱和欢乐。多年来,他送走一批批老学员,迎来一批批新学员。在他教过的老学员中,有的已成为各单位、各社区、各公园太极健身的骨干。每当大家对徐景台义务教学表示感谢时,他都诚恳地说:“我该感谢你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着作为一名武术志愿者,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快乐。”
  日前,刚从和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休的徐景台,受许多武术爱好者的推荐,发起、推动、组建武术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他还在为筹建和平区武术协会而努力。作为国家武术六段,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与武术结缘、与运动牵手、与健康同行,进而为中国武术的推广普及,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进奥运多做贡献!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嘟嘟嘟嘟嘟……”,8月8日凌晨5时30分,一阵短促的哨音在全国首届军事训练营学生宿舍大楼响起……
本次活动实行按军队编制方法,将参训学生编营、连、排、班。同时精心设置训练内容,制定训练计划。
8月1日至8月10日期间,首届军事训练营在天津开营,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320名大、中学生将在军营里体验为期10天的军事训练。图为参训学员进行捕俘拳训练。
8月5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助阵全国首届军事训练营并为学员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期间,学生和飞行员做了近距离交流。
无线电测向训练有专门的设备,通过耳机传真系统发出摩斯码信号声音,学员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信号判断电台的位置。
军事训练营组织学生进行捕俘拳、无线电测向、识图用图、军用枪实弹射击、核生化防护、战场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军事技能的训练。图为学生参加佩戴防毒面具训练。
刚结束了一上午辛苦训练的学员,回到宿舍后就各自忙碌开来,他们或是相互谈心,或是安静地读书,或是忙碌于水房边,或是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报平安……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
人民网-军事频道“利刃”出鞘_凤凰资讯
“利刃”出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前,在“香江卫士-2015C”联合军演等活动中,香港市民曾多次目睹这把“利刃”出鞘:或进行机降破袭,或展开“斩首行动”,在战情胶着之际屡立奇功。可以说,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开放活动中,特战一连都做到了“亮相就精彩,出手即震撼”。
原标题:“利刃”出鞘军营开放为香港市民表演匕首刺。易定 周汉青/摄城镇反恐搜剿演练。易定 周汉青/摄与舰艇大队协同组织临检拿捕。易定 周汉青/摄猎人训练苦练精兵。易定 周汉青/摄明天是香港回归祖国19周年的日子。据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将于7月1日、2日开放昂船洲、新围和石岗3个军营,除升国旗仪式、军乐队列表演、刺杀操表演,被誉为“香江利刃”的特战一连也将进行猎人战斗课目演练。此前,在“香江-2015C”联合军演等活动中,香港市民曾多次目睹这把“利刃”出鞘:或进行机降破袭,或展开“斩首行动”,在战情胶着之际屡立奇功。可以说,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开放活动中,特战一连都做到了“亮相就精彩,出手即震撼”。“香江利刃”为何如此锋利?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特战一连,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训练和生活。在一粒大米上穿6个洞30岁的特战一连连长陈玉飞身材精瘦,一双大眼睛在头盔底下不停地观察周围的情况。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训练场上参加一场课目演练。200米外的水泥路上,一辆白色的依维柯在路障前紧急刹停。车内的“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企图与赶来的特种兵对峙。150米外,特战一连的两个狙击小组悄悄进入射击位置。这是一场反恐应用射击演练,依维柯右侧的第二扇车窗上,一个白色的人形靶代表人质,“人质”旁边有两个气球,红色气球代表恐怖分子的头部,蓝色气球代表恐怖分子的手腕。百米开外,狙击一组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迅速到达射击位置,狙击二组的两名战士则手脚并用,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借助避雷针和水管徒手攀上了一栋楼房的二层和三层。“开火!”指挥员一声令下,两名狙击手同时开枪。记者从望远镜里观察到,车窗钢化玻璃应声而碎,红色和蓝色的气球瞬间被子弹击破,唯独白色的人形靶完好无损。这次反恐射击演练真实模拟了车内劫持人质的场景,是特战一连平时训练的一个缩影。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用陈玉飞的话说,就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短短几分钟的课目演练,参观者大呼过瘾,但这短暂的精彩却是特种兵千锤百炼的结果。“为了练眼力,有的狙击手能够用针在一粒大米上穿6个洞。”陈玉飞向记者介绍,“无保护攀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技巧和勇气。”说起无保护攀登,陈玉飞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攀登训练,连队按大纲要求采用绳索保护。“没有安全顾虑,动作利索好看,对外表演十分出彩。”他说,“但实战中没有条件使用保护绳咋办?”“实战”两个字触动了特战一连的神经。陈玉飞带着战士们开始摸索,先是把保护绳放松到大家感觉不到的程度,然后撤掉保护绳,在地面铺上安全垫,最后完全实现徒手攀爬。从此,无保护攀登成为特战一连的拳头课目。反恐射击后,演练进入下一个课目——对抗射击。4名穿防弹衣、伪装服的特种兵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射击比赛,一阵密集的枪响后,两组成绩旗鼓相当。经过讲解员介绍,记者才注意到这两组狙击手里竟然有一组是女兵!陈玉飞告诉记者,她们是一连女子特战排的战士。2012年成立的女子特战排堪称传奇,组建仅3个月,女兵们就在军营开放日为香港市民展示摩托车特技驾驶、捕俘拳、倒功、匕首刺等10项特战技能,被香港媒体誉为“香江霸王花”。在训练场上,她们的战术动作、狙击水平和男兵相当,这群女兵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入伍6年的女兵班长张利回忆起了刚组建时为参加军营开放而刻苦训练的日子。“那真是最难忘的3个月,我们像男兵一样训练。”张利说,“为了练倒功,肘部都磨破了,肌肉酸痛,脱衣服时胳膊抬不起来,吃饭时拿筷子的手一直抖。”刚组建时,这群女兵有从海军陆战队选拔的女队员,也有通信兵、文艺兵,还有刚入伍的大学生士兵。她们的训练内容安排与男兵相同,强度也与男兵一样挑战极限。根据规定,战术、射击训练男兵要着十几斤重的防弹衣。考虑到女兵身材、体力等因素,有人提出她们能否不穿,被连队一口回绝:“平时训练不穿,上战场再穿能适应吗?”起初,女兵们穿着十几斤重的防弹衣别说做动作,就连行动都十分困难。张利介绍说,为了不让防弹衣成为负担,她们不仅在战术、射击课目中从头穿到尾,而且主动加码练体能,“走路都揣上几块砖头”。正是这样的苦练造就了今天训练场上“难辨雌雄”的场面。对于“实战”两个字,她们和男兵一样敏感。“战场上子弹可不识男女!”张利晃着一头短发说。把别人的战斗装进自己的脑袋射击演练结束后,16名身体健壮的特种兵在训练场上展开一对一格斗演练,场面十分壮观。记者注意到,格斗中的一方总是能够在短暂的交锋后一招将对手制服,比如这一招——在缠斗中忽然抓住对方右臂,双腿跃起勾住对方脖子将其勾倒,然后控制他的肘部反关节。“这叫飞身十字固,是巴西柔术的一种招式。”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副连长石伟告诉记者。陈玉飞介绍说,石伟是一连的“武教头”,入伍前曾两度在春晚舞台做武术伴舞。石伟告诉记者,他和战友们从传统散打、巴西柔术、日本柔道、以色列格斗术、蒙古式摔跤等各国搏击训练精髓中汲取营养,外请世界格斗冠军进行指导,研究出一整套一招制敌的招法,“实战能力大幅提升”。在训练和战法创新上,特战一连也始终保持着开阔的视野。他们依托驻军三军联合优势,每月与航空兵团组织4至5次协同训练,每季度与舰艇大队组织一次临检拿捕和海上救援实兵演练。目前,该连人人具备10多种单兵特战技能,连队精研细练了几十套特战战法,随时能够遂行担负的使命任务。近年来,恐怖袭击频发,为了提高城区反恐作战能力,他们从武警猎鹰反恐突击队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训法。“比如进门的动作,脚尖要朝里,步枪枪管收在腰部,避免暴露自己。”连长陈玉飞边演示边讲解。日晚,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第二天,陈玉飞忽然吹响紧急集合号,问大家这次巴黎事件对连队执行类似任务有什么启示。“袭击地点有歌剧院、体育馆,我们也应该多加强应对多种地形建筑的反恐训练。”“恐怖分子毫无征兆,行动迅速,我们要多想想怎样提高快速出动、快速侦察、快速决策的能力。”“恐怖分子配备有自动步枪、手雷,面对类似行动时不能盲目突击。”官兵们一个个争着发言。几天后,这次演练受到旅首长的表扬:把别人的战斗装进自己的脑袋,这才是时刻准备打仗的特种兵。在香港长途拉练遇市民粤语问好陈玉飞告诉记者,特战一连的兵不仅有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备意识,还有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一点在一年一度的“猎人集训”中表现最明显。5天4夜里,战士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要完成极限体能、山地攀登、野战生存、武装泅渡、按图行进等10个课目45项内容。“在高压水枪的喷射下扛圆木,长途拉练跑到腿抽筋,推猛士车时脚上磨出泡。”一名女特战队员说,“感觉整个人快要崩溃了。”集训过程中,教官也不停地刺激大家:“不行就退出吧!明天会更残酷!”但没有一个人退出。对于这些特种兵来说,“猎人集训”只是一次“入门考试”,所有人都咬紧牙关坚持,直到最后一天,在香港最高峰大帽山上取得结训证书。正是凭借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特战一连的官兵在历次军营开放活动中都能做到“出手即震撼”,时时处处彰显国威军威。“香港市民有解放军的保护,我们觉得很安全,也很放心了。”一名现场观众接受电视采访时说。除了军事课目展示,特战一连还经常参加交流联谊和社会公益活动,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就是其中之一。陈玉飞曾多次在夏令营中担任教练,其中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2012年7月,在夏令营组织的15公里野外拉练途中,中学生小徐感到体力不支,陈玉飞接过他的装具,架起70公斤重的小徐往前赶。“我跟他讲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讲猎人集训,他特别感兴趣,一路边听边走,最后终于坚持到了终点”。让陈玉飞欣慰的是,拉练结束后,小徐自己在网络上搜索长征的相关资料,还回过头来跟他讲。夏令营结束前,小徐多次向他了解国家征兵政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解放军。陈玉飞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训练中,特战一连官兵都非常注意尊重香港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香港社会重法治,连队坚持每月一堂法治教育课,重点学习《基本法》《驻军法》和香港有关法律。他告诉记者,不管在营区内驻守还是在营区外执行任务,一连都严格遵守香港动植物保护的相关条例。此外,连队组织特种射击比较频繁,为防止扰民,他们严格遵守香港《防卫(射击练习区)条例》关于靶场使用时间、通报程序、安全措施等规定,每次射击训练都避开香港公众假日,至少提前7天上报计划、刊登政府宪报。据陈玉飞介绍,一连官兵外出都能做到乘扶梯靠右站立、过马路走斑马线、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自觉尊重港人生活习惯。连队野外长途拉练,官兵即使极度疲劳、满脸汗水,遇到香港市民仍笑脸以对、主动让路,用粤语打招呼问好。“因为我们不仅是一支威武之师,还是一支文明之师。”他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56645
播放数:204235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捕俘拳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