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弃酒的情感世界。。。。让我去哪里找资料。。。。

漫话管仲及三千年经济思想史_天涯易读网-易读社区
欢迎访问 天涯易读网-易读社区
> 漫话管仲及三千年经济思想史
天涯易读网-易读社区-推荐阅读
漫话管仲及三千年经济思想史
作者:feniao 回复时间: 19:01:21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0:18:31
作者:忆遗古月 回复时间: 13:59:19
作者:123456yutian 回复时间: 15:18:05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7:28:16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5:05:36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04:43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00:38:20
作者:阡陌又花开 回复时间: 13:41:09
作者:sjswjf 回复时间: 23:59:1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28:07
作者:qiuwenbin2010 回复时间: 15:18:13
作者:呼颈套 回复时间: 16:20:26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15:3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25:06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27:00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30:53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0:06:13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0:54:17
作者:木子草央2010 回复时间: 14:42:48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22:30:07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23:44:42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00:17:14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0:02:53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0:03:52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0:21:12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0:52:12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2:30:18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2:32:57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3:02:02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8:17:45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8:20:18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8:21:24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8:57:56
作者:fmzc 回复时间: 19:08:13
作者:facebookie 回复时间: 22:04:25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16:5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25:56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3:05:06
作者:哎呀呀咦 回复时间: 13:49:00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2:02:47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17:27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9:32:45
作者:feniao 回复时间: 20:39:46
作者:保马尔 回复时间: 04:27:16
作者:bianyijing 回复时间: 11:36:21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23:56:42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23:57:28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6:07:3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9:26:17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8:59:3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20:03:45
作者:pzmsn 回复时间: 20:23:00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38:03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02:41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06:28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09:03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11:19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12:35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17:12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6:21:25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20:28:21
作者:肃反委员 回复时间: 20:31:15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23:02:19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0:44:22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0:45:44
作者:乾坤子夫 回复时间: 18:07:59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18:37:34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08:25:39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2:00:28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17:53:41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3:00:37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02:14:57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2:00:27
作者:神机妙算23 回复时间: 11:34:50
作者:乾坤子夫 回复时间: 21:52:56
作者:乾坤子夫 回复时间: 22:25:49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1:39:52
楼主:邹艺湘 回复时间: 11:45:20浙江金华浦江县九年级语文冲刺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浙江金华浦江县九年级语文冲刺试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2012年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资料(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有人评论本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
参考答案:
同意。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一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同样写到红叶之美,将这首词和下面两首中的任一首进行比较,谈一谈它们各是怎样写出红叶特点的?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山》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示例: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碧云”,青白色的云气。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杜牧用二月花比喻霜叶火红。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请简要概括卖花郎的特点,并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他给你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答题要点:①特点(养花有法、经营有道、乐观自足、达观处世、生活平凡,普通的日常的)(2分)。答出任意1点均可得2分。②启示(观点)1分,③联系实际5分(举例恰当2分,分析合理3分),③语言2分。
2.你对诗歌中卖花郎这一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他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9分)
西山&&&&&&&&&&&&&&&&&
刘大櫆&&&&&&&&&&&&&&&
西山过雨染朝岚,
&&&&&&&斜阳高树挂晴虹,
千尺平冈百顷潭。&&&&&&&
肃肃微凉雨气中。
啼鸟数声深树里,&&&&&&&
一道鹭莺花不断,
屏风十幅写江南。&&&&&&&
密香吹满马头风。&
1.《西山》《山居》这两首诗所写景物特点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比较说明。(5分)
2.元好问崇尚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这在《山居》一诗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1.(5分)主要不用:时间不同:《西山》写早晨,《山居》写傍晚;远近不同:《西山》写远景,《山居》写近景;动静不同:《西山》描写鸟声啼啭,风景如画(1分),映衬出山林的幽静(1分),山川的壮丽秀美(1分);《山居》描写山花连绵、花香弥漫(1分),表现了山花生机盎然(甜美怡人)(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要点:①指出何处自然(1分),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如何“自然”(可选取意象、语言、情感等角度)(2分),③点明效果(1分)。
示例1:诗人撷取“斜阳”“高树”“晴虹”等客观景物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不假任何修饰,便客观而真实地表现出夕阳西斜、雨过天晴、彩虹低挂树梢的清丽景象。
示例2:本诗语言不事雕饰,平易自然,只用“一道”“不断”等词语,便把繁花满山、花团锦簇的景象真实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文言文查漏补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②故内省而不疚于道
③临难而不失其德
④大寒既至,霜雪既降
①丑&&&&&&&&&&&&&
②疚&&&&&&&&&&&&&
③其&&&&&&&&&&&&&&
10.子路、子贡理解的“穷”与孔子所说的“穷”有所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它们加以概括解说。(3分)
11.孔子所言“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说你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理解与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9.(4分)①丑:感到羞耻,羞愧&
②疚:感到内疚,内心痛苦&&
③既:已经& ④其:  自己的
10.(3分)子路、子贡所言“穷”指生活处境困厄(1分);孔子所说的“穷”是
指不能固守仁义之道,失君子之德(2分)。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得分减半。
11.要点:①合理概括孔子的人生态度(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君子要保持自己的节操和追求);②观点鲜明;③对孔子的人生态度作具体分析。&
附:文言文译文
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处境困厄,七天没有进食,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宰予(已经)很疲惫了,孔子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陈、蔡两国陷入困厄的境地。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被)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被)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合乐而舞,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不知道羞耻竟到这样的地步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室内把(子路和子贡的对话)告诉孔子。孔子变了脸色推开琴,长叹一声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通达,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这是适得其所,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因此,(我)反省不感到愧于仁义之道,面临危难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德操。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因此才明白了松柏(为什么仍是)郁郁葱葱。从前齐桓公因出奔莒国而萌生复国之心,晋文公因出亡曹国而萌生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会稽之耻而萌生复国之心。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威严地更换了瑟来奏起音乐,子路兴奋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天般高远,而我却是如地般低下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是一样的,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序(变化)。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具以实告。赵孤名曰武。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注释】①屠岸贾(ɡ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与大臣赵盾不和。后文的“宣孟”是赵盾的谥号。②赵朔:赵盾之子。
9.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②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③赵氏先君遇子厚
④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①即:&&&&&&&&&&&
②若:&&&&&&&&&&&&&&&
③遇:&&&&&&&&&&&
④谬:
10.将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11.文章尾段“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一句中,“彼”所指代的人是(2分)
12.对程婴之死,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舍生取义”,有人则不以为然。对程婴之死你有何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200字。
9.①即:如果,假如&&&
②若:你&&&
③遇:对待&&
④谬:哄骗,假装
10.我宁愿受苦受累(让自己筋骨受苦)到死报答您,可您怎么忍心离我而去呢!
11.公孙杵臼
12.要点:观点明确,依据可靠,分析具体合理。&
附录:译文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做了司寇,将要挑起祸端,惩治灵公时作乱祸国的人,以加罪于赵盾。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如果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没有遗恨的。”韩厥答应了他的请求,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遗腹子,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幸运的生了男孩,我就养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安心死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领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领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领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领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赵氏孤儿名叫赵武。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扶立赵氏孤儿,召见赵武、程婴一一拜见各位将领,将领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把原属赵氏的封地照旧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加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孟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定的请求说:“我宁愿受苦受累(让自己筋骨受苦)到死报答您,可您怎么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每年祭祀他,世代不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B.寡人将谁属国?&&&&&&&&&&&&&&
&&属:托付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万物皆被其泽&&&&&&&&&&&&&&&&&&
而莫知其所由始
B.公则天下平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C.孔子闻之曰&&&&&&&&&&&&&&&&&&&&
老聃闻之曰
D.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寡人之于国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公正无私。
10.文章中说“大匠不斫,大庖不豆”,意思是“大工匠不亲自操斧弄凿,大厨师不亲自摆弄锅碗瓢盆”。这概括了为相做大官的道理,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领悟。
【参考答案】:
6.C(比,亲近)
7.D(均为介词,“对于”。A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代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为“天地的”,做定语;后者为“这些恩泽、利益”,做兼语。B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代词,但意义不同,前者代“荆人的话”;后者代“孔子的话”)
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
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
10、(略)
【译文】:
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
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劝勉不止。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
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
【文言文断句】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翻译: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永州韦使君①新堂记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甚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②之浏如。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yū)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运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④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与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⑤,以为二千石⑥楷法。
(注)①韦使君:唐宪宗元和七年新任命的永州刺史。汉称刺史为使君,后世沿用它来尊称州郡的长官。②蠲(juān),通“涓”,清洁。③酾(shī):疏导。④伎:通“技”。⑤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⑥二千石:汉代刺史的薪俸是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作为刺史一级官吏的代称。
1、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积之丘如&&&&&&&&&&&&&&&&&&
如:……的样子
B.望其地,且异之&&&&&&&&&&&&&
异:认为它不同
C.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 适:适合
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韦公之来,既逾月&&&&
既焚既酾,奇势迭出
B.乱杂而争植&&&&&&&&&&&&&
世与我而相违
C.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宗元请志诸石&&&&&&&&
投诸渤海之尾
3、下面对原文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不使百姓劳累(使百姓安逸),因地制宜,保全天然形态,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在今天也是如此。
B.清浊辨质,美恶异位。——把清浊分辨开来,美丽与丑陋的不再混在一起。
C.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D.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如果这样,那么这座大堂,难道仅仅是草木、土石、水泉的好去处吗?
1.C (欣赏)
2.D(都是兼词。)
A(今天在这里看到这种情况了)&
参考译文:
如果打算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须运载山石,开凿山涧沟壑,逾越险阻,耗尽人力,才可能办到。可是要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则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
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也曾环绕着山麓建起了城市。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这里有清泉,却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被称为荒凉的地方。
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凉。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卧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耸。于是在此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无不适应地形地势,献技于堂庑之下。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新堂盖好后,使君便邀请客人前来参观,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修建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
小阅读查漏补缺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由原文中的句子“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知D项错。
2.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参考答案】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织法。
【解题思路】筛选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
太空美丽而宁静,也时刻充满着未知的危险。俄罗斯的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公里,是人类在太空最前沿的哨兵。日俄罗斯空间站在与空运船进行对接时突发意外,空运船撞坏了空间站,珍贵的氧气开始向太空泄漏。宇航员们进入了救生舱,但因为缺少能量,救生舱的启动系统无法工作,幸运的是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块未被损坏的太阳能电池板发挥了作用,救生舱才开始了工作。
对于正在建设太空站的设计者来说,那天发生的事件是非常宝贵的教训,它表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启动的救生舱是至关重要的,X—38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一艘即将作为国际空间站逃生舱的全新太空救生船。按照设计要求,宇航员将从400公里高的空间下降,X—38必须保证宇航员在返回地面时完好无损。
出于综合考虑,X—38被设计得既像一辆救护车,又像一艘救生船。它必须保证一旦空间站出了问题,如失火、缺氧,或是有人生病、受伤,宇航员们能立即离开空间站。所以,X—38是全自动的,它可以随便让一个对它一无所知的人坐进去,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把他送回地面。
为了检测X—38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日前工程师们把它悬挂在大型运输机的机翼下面,带到了6500米的高空。X—38开始下降以后,首先是一个20米直径的小降落伞从飞船的尾部抛出,以减缓飞船的速度。然后小降落伞被切断,接着抛出一个大降落伞。大降落伞像拉手风琴一样,分五个步骤展开,每一步都在逐渐放慢救生船下降的速度。一旦完全开始工作,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X—38会计算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分析到达目的所要走的路线。体内安装的驱动系统,牵引着大降落伞的两边,使降落伞能左右转动,这就使X—38能在预定的地点着陆。着陆点通常可以精确到距预定点不超过100米,在逃离空间站以后的一个半小时以内,宇航员们就可以躺在医院的救护车里。最后降落时X—38停在了距预定目标10米范围以内,第一次试飞圆满成功。
X—38不仅会给未来的宇航员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选自《太空救生船》,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俄罗斯的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公里,是目前距地球最远的载人航天设施。
B.太空航行充满未知的风险,空间站被损致使氧气泄漏,就是一种危险。
C.正在试验中的X—38,将保证宇航员从400公里高空完好地返回地面。
D. X—38着陆时,须停在预定目标的10米范围以内,才能正式使用。
16.根据文意,依次概括X—38从6500米高空下降,自动完成的几项关键操作。(不超过40个字。分点请写序号)(4分)
1.D (3分)
2(4分)①分步开伞减速
②计算所在位置及返回路线。③控制降落伞准确着陆。
(三点各1分;完整、清楚1分,分点交错混乱此分不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是建立并运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代的“信用”与古代的“信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古代人的信诺是一种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而现代人的信用制度则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由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互惠制度。古代的信诺只是涉及到少数人的事情,而现代信用制度则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古代人是否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的益或损;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现代信用制度具有加快资金周转、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对个人来说,具有化困难于无形、集众力于一身的社会促进功能。就拿信用贷款来说吧,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不借贷就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中国不少的知名企业家都是靠借贷起家的。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现代人应该变信贷负担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变信贷压力为坚决履行信用的动力。
社会人群相互的信任关系是推行现代信用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发展信用制度的基础。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黏合剂,否则就没有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或可靠的朋友。具有信任特质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更容易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助力,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信用制度还不太适应,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就是一例。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它的需求量其实很大,可是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以季、年为基础的自然平衡原则,即便是采用国家贴息的形式,在一些学生家长看来也是“寅吃卯粮”,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自然被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视为畏途。虽然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是鉴于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的考虑,在助学贷款实施伊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立刻接受“未工作,先负债”的理念,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这些都影响了信用制度全面有效的推行。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但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尚无法接受。
B.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信用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
C.现代人要具有信任特质,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
D.现代人不守信诺,法律条件又不完善,再加上千百年旧观念的束缚,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
2.“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并予以简要说明。&
1.C(A项中,“现代人尚无法接受”,过于武断;B项中,“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不妥;D项中,“现代人不守信诺”是以偏概全,“举步维艰”于文无据)
2.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观念的滞后(落后)。
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自然平衡原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而客观条件也使得一些学生还不能接受新的消费理念。
(指出“根本原因”1分,“助学贷款……所不允许”1分,“客观条件……还不能接受新的消费理念”1分。语言表达可以灵活,但要点不能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救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有删改《中华文化&中国脸谱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1.下面的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戏曲脸谱色彩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有善恶之分,决定了戏曲脸谱的色彩有美丑之别。
B.戏曲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C.戏曲脸谱的勾画笔法与中国画的笔法相通,因此,脸谱创作与中国画创作“普”“法”相同。
D.戏曲舞台上具有美的表现形态的人物脸谱,未必符合戏曲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
2.下面《唱脸谱》的两段歌词,生动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戏曲脸谱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从两方面加以概括。(4分)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
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
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1.(3分)B(A脸谱色彩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没有决定脸谱色彩美丑的作用。C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都有普有法,但是“普”“法”并不相同。D具有美的表现形态的人物脸谱,都符合戏曲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
2.(4分)要点:①戏曲脸谱充满着道德评价色彩。②戏曲脸谱审美意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灿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以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灿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
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掌声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的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为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2.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5分)
3.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10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2、(5分)要点:①关系:文采派是在本色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分);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当行(1分);②价值:共同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或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2分)。
学生答案示例:
(5分)①关系:文采派是由本色派发展而分出的一个流派;②创作原则:当行即符合戏曲要求;③均代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体现元代的时代风貌。
(4分)①文采派在本色派的基础上进行加工;②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③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3.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关汉卿的《窦娥冤》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丰满,抒情直接,突出体现了本色派质朴自然的特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句,语言质朴通俗绝少装饰,更是人人都能听懂并产生共鸣的戏曲脚本。更真切的反应了主人公窦娥内心的冤屈和不平,读来让人钦佩作者写实技艺之高超。文中多处惊呼“天也”“地也”,近乎大白话,却贴近生活,“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字当行本色”,诗人感觉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人物性格饱满而富有张力,窦娥的深切情感呼之欲出。这一本色流派取材于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还原人物本色,绝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和剧情。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艺术形式所共同具有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和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是心理上的“预期”作用。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预期中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的美感与不美感的来源。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就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不过全是恰如所料,又不免呆板单调,整齐中也要有变化,有变化时预期不中所引起的惊讶也不可少。它不但破除单调,还可以提醒注意力。
节奏感不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或则说它不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节奏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感是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要表达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首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把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也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安逸闲散之类生活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事物形体长短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相错杂,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
&&&&&&&&&&&&&&&&&&&&&&&&&&&&&&&&&&&&&&&&&&&&&&&&&&&&&&&&&&&&
(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节奏既见于艺术作品中,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中。它既有规律性,又富有变化性。
B.在感知富有节奏的对象时,人的生理的自然节奏就会符合节奏的对象,心生愉快。
C.节奏通常具有固定习惯的模式,它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对节奏的期待。
D.人与艺术形式的节奏能够同情共鸣,因而可以通过节奏体验到作品的思想和情趣。
15. 根据文意,说说人获得“节奏的美感”的来源。(4分)
答案:有规律的节奏让人产生预期;预期合乎节奏的规律就会产生美感;节奏整齐而有变化,也会给人带来美感。
16.根据文意概括文学作品的节奏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任选一个方面,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节奏美。(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方面:音调节奏、形体节奏、情感节奏、布局节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为了感动。读者总是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了解诗人的感情,还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有过的情感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③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
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⑤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⑥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⑦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欣赏时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有删改)
13.作者在第③段中以“泡”字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中与“泡”字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
14.诗歌欣赏活动为什么以想像活动为主要方式?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15.作者认为诗的语言“跳动性很大”,要创造性地欣赏。请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参照第⑦段的例证,说明作者的观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4分)由于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的凝练概括(1分),创造出诗歌的形象并在其中寄寓诗人情感(1分),因此读诗要通过想像(1分),还原诗歌的形象,体味诗歌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答出任1点就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从诗歌的角度:诗歌具有高度概括(凝练、简约)的特点;诗歌具有含蓄的特点;诗歌具有跳动性(3分)。从诗人的角度:诗人通过想像创作诗歌(1分)。从读者的角度:读者通过想像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把自己的情感、经验、思考寄托在诗作中(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15.(6分)具体分析例子具有的跳动性特点(2分),分析能够体现出创造性欣赏就是关联(想像)的观点(2分),能够指出例子跳动处之间的关联(2分)。
示例:诗人由自己在异地他乡孤独思念家中的亲人,转而描写家中兄弟重阳之日登高插茱萸想念自己,诗人借想像兄弟想念自己的情景来强化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使诗人对兄弟的相思之情更加浓郁深厚,进一步突出了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
文学类阅读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未名湖,湖光依旧。那塔,应该是未名塔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它投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时,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绿,塔影在湖光中,檐角的小兽清晰可辨。阴雨时,黯云压着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开。雨珠儿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层水气。塔影摇曳了,散开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雾起时,湖、塔都笼罩着一层层轻纱。雪落时,远近都覆盖着从未剪裁过的白绒毡。
④月夜在湖上别有一番情调。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钟亭的小山,山侧有树木、草地和一条小路。月光在这儿,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转过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月色照得一片通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宽阔了许多,水波载着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树丛中的灯火,很快显示了湖岸的线条,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风致。行近岸边,长长的柳丝摇曳着月色湖光。水的银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银光下是挺拔的塔身。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不同。湖面上的闪烁跳跃,如同乐曲中轻盈的拨弦;地面上的迷茫空灵,却似水墨画中不十分均匀的笔触。
⑤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月光密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作出图解。
⑥冷月有知,当能告诉我们从建园起这里发生的种种悲剧。鹤影诗魂,难逃魔掌,更不说这湖山中渗透的民脂民膏,埋葬着的累累白骨了。这园原名淑春园,是乾隆年间权臣和珅的私产。“芳园筑向帝城西”,那时颇有些达官贵人在这一带经营园囿。燕园北部的镜春、朗润、鸣鹤诸园,都是私人园林,现已融入燕园,成为一体。
⑦从那幽塘边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临湖轩,那便是当初燕京大学的神经中枢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从城内迁此。同年,在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学生惨遭杀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离开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中动荡、忧虑、苦痛和欢喜的岁月,虽然没有给这里的景物留下痕迹,却镌刻下了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足迹。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岛眺望,那白石船仍静静的停泊在原处,树木只管各自绿着。在那浓绿中,一架射电天文望远镜赫然摆在那里,仰面向着天空。有的朋友认为它破坏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却觉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间,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辉,儿时的梦又在眼前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这时却只有两个七八岁的学生在湖边。他们不知从何时起,坐在岸石上,聚精会神地观察水里的鱼。“看!鱼!鱼排队!”他们高兴地大叫大嚷,一面指着水面上整齐的一行行波纹,波纹正向小岛行去。“骑鱼探险去吧?”我不由得笑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冲我眨眼睛,又赶快去盯住大鱼。我不只知道这个,还知道他们的梦。
⑩我怕打扰他们,便走开了。信步来到大图书馆前。图书馆四层楼顶周围镶嵌的绿琉璃瓦在朝阳的光辉里闪闪发亮。这里终日座无虚席。每天清晨,总有许多人在门前等候。有几次,别出心裁的年轻人由鼓鼓的书包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11这时,我虽不在未名湖畔,却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图。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讲究布局谋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线,以燕园的湖光塔影为纬线,写景、叙事穿插自如。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笔,将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应。
C.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虚实结合,其中“寒塘”“冷月”隐喻造成悲剧的黑暗社会。
D.作者写两个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远,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如满天早霞蓬勃兴旺。
E.燕园的“湖光塔影”既有自然之美,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内容。
18.请根据第④段景物描写的意境,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各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并任选其一分析运用之妙。(4分)
(1)甲(载着、推着):&&&&&&&&&&&&&&&&&&&&
乙(摇曳、舞动):
(2)妙处:
19.文章中多次写到“梦”,“梦”的含义是指什么?作者写“梦”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作者说:“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8.①甲:载着;乙:摇曳。②分析:示例一:“载着”形象地表现出满湖月光,随水波轻漾的景象。示例二:“摇曳”生动地表现出轻拂的柳丝映照在湖光月色里,柳姿、湖光、月色随轻波荡漾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19.文中写了三个梦,既指作者儿时做的探索小岛秘密的梦,也指作者儿时、两个孩子探索未知奥秘的梦想。湖光塔影秀雅迷人的燕园,还是唤起孩子们(或年轻人的)人生梦想、启迪他们智慧的摇篮。
20.①美丽的湖光塔影是燕园的象征,表现了燕园的自然之美。②鼓鼓的半旧的书包代表着一代代不断追求人类智慧的燕园学子(或燕园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③湖光塔影与书包相结合的画面,揭示出燕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或燕园是中国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的圣殿)。(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5题。
①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哄哄地作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送入耳鼓,丁当,丁当,……最后,当驼队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你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幅画面,就在“黄土高原”!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他们姗姗而下。在蓝天,黑山,银色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人,他们那粗气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缭绕不散。
③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热气,河水汤汤,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冲走。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来,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拉提琴的,这是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在山坡下,他们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这样一个背山面水的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④如果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又是难得的几案;大小石块作成的凳子,也是奢侈品——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在泥地上,石家具上,落下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在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阴作为户外的休息地,添上了茶社,便有了这个“风景”。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看成“风景”,或者会贻笑大方。
⑤那么,现在请你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你看,那边有几位,围着一个石桌子,随身带来几本书;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温雅地坐着;还有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在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只为消除工作后的疲劳随便谈谈天的人,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阴看得很可爱,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⑥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自然界的景色。
⑦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这让我忽然想起了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我看得呆了。
⑧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3.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所描写的“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你以第②⑦两段中的任一幅画面为例,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14.文中描写的桃林茶社风景“简陋”,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里的风景值得留恋?请结合第④⑤两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15.文中的“风景”除指自然风景外,还有什么含义?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风景”含义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3.要点:①对画面作概括说明,②分析其画意诗情,③点明表达效果。
14.要点:①点明“风景”值得留恋的原因(人是这里最美的风景,人类的精神活动使这里的风景变得生动,给人鼓舞及奋进的力量);②结合内容恰当;③具体分析“原因”。意思对即可。
15.要点:①解释“风景”含义:充满了刚毅不屈(坚毅勇敢)、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或人类刚毅不屈(坚毅勇敢)、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崇高精神。意思对即可。②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理解:见解明确,联系现实恰当,分析风景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注释]:看麦熟,亦称:“看麦梢黄”。汉族民间风俗。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麦梢黄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去探望,表示对娘家农事的关心和慰问。民间有“麦梢黄,女看娘”的谚语。
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麦熟过程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问:(1)以时间顺序,突出麦子成长之快。
(2)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麦熟的过程。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
(3)引用农谚,突出民俗气氛浓郁
(4)短句子,快节奏,突出小麦生长快,以及人心情的欢乐。
第二问:开篇写麦熟的作用:点题,交代线索,开启下文;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关中平原一派丰收景象,衬托婆娘们喜悦欢快的心情;为婆娘回家看娘设置一个美好的背景,做好了铺垫。烘托她们人性人情之美,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婆娘身上具有的勤劳质朴、善良孝顺的人性之美,正是在关中平原广袤的大地上孕育出来的。
2.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
参考答案:
第一:诗句的内容是叙述父母含辛茹苦生养子女的,含蓄表现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二:《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
第三: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
3.本文感情饱满而丰富,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情感做简要分析。(6分)
要点:对清明前后关中田野麦田由绿变黄景象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对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的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对民族原色的描写,热情讴歌民族质朴本色的美德。
4.文章为什么说“跳得最快最欢最美丽的心,却都装在婆娘们的肚子里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要点:学生就该针对“快”“欢”“美丽”在全文中分别找到相应的内容做解答。
文章结尾写道:“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最古老又最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体会。(200字)
6.文章“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一句中“原色”的喻意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说。
要点:关中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本色
1.路边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某商家的广告语:“有春天,无所畏。”这则广告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请以“盘点”为题作文。
“盘点”是检查、清点(存货)的意思。要求自行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因为有了你,生活便多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与鲍叔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