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

登阊门闲望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登阊门闲望
《》是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登上阊门,眺望四方,繁华的阊门,虎丘山的佛寺,馆娃宫的轮廓,月下的水面,月下观景,心旷神怡。也反映出诗人的闲适心境。
登阊门闲望作品原文
阊门①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强。
十万夫家供,五千子弟守封疆。
阊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②山藏色,月耀娃宫③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 ④,今来未敢苦夸张。
登阊门闲望注释译文
①阊门:西门。②虎寺:指虎丘寺。虎丘寺的房屋沿山建筑,将山包绕在其中,有“山藏寺内”之说。③娃宫:指馆娃宫。吴王夫差为造的宫殿。 ④茂苑:苏州还有“茂苑”的别称。吴王阖闾、夫差在行宫建苑囿,“茂苑”原为吴王的园圃,后被用来泛指苏州。唐代置县取长洲苑为名,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白居易在诗中常用“茂苑”来代称苏州,“茂苑绮罗佳丽地”、“曾赞钱唐嫌茂苑”。唐代阊门一代是十分繁华的地方。
登阊门闲望作品鉴赏
《登阊门闲望》作于诗人任苏州刺史时。其中“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这两句是说,围绕虎丘山建筑的佛寺,隐入白云之中,山间云雾缭绕,青翠的山峰朦朦胧胧,颜色显得暗淡;馆娃宫在月光映照下,轮廓可见,月光映在水面泛出清光,点缀出一派迷人的景色。月下观景,体察细微,既曰“闲望”,也反映出诗人的闲适心境。--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概述词意画来源[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品原文
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
⑶?⑷。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⑼?曹刘⑽。⑾。[2]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注释译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注释
⑴南乡子:。
⑵京口:今江苏省。: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与。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3-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白话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5]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品鉴赏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说: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2]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简介
(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与《》,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今人辑有《》。
.中国华文教育网[引用日期]
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11-21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7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宣城郡内登望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宣城郡内登望诗
一将成名白将死,遑论更有万古枯。
宣城郡内登望诗简介
作品名称:《宣城郡内登望诗》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时代:南北朝
作者姓名:
宣城郡内登望诗作品原文
借问下车日。匪直圆。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
距遥甸。带。
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
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
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
方弃。言税
宣城郡内登望诗作者简介
(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之一。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诗人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诗意及班超典故,显示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后二句写出渐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情意恳挚。第二首诗中写到烟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发髻,于是化用刘禹锡诗句,表达对“银山堆里看青山”的另一番景致的向往。全诗风调清新明快,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前途的展望。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品原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⑴
投荒万死鬓毛斑⑵,生入瞿塘滟滪关⑶。
未到江南先一笑⑷,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⑸,绾结湘娥十二鬟⑹。
可惜不当湖水面⑺,银山堆里看青山⑻。[1]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释译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词句注释
⑴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唐谪岳州时所建,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为撰《》。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唐《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衽异域。”鬓(bìn)毛:鬓发。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斑:花白。
⑶瞿(qú)塘:,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yàn)滪(yù)关: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⑷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⑸川:这里指洞庭湖。
⑹“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wǎn)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huán):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⑺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
⑻银山:一作“银盘”。[1]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白话译文
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2]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作者晚年时期。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谪官涪州别驾(今四川彭水)安置,进入了一向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到了元年(1098年),再徙(今四川宜宾)。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还。他于元年(1101年)出四川。元年(1102年),他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从湖北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6]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品鉴赏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的《》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6]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名家评价
《》:“不肯作一寻常语。”[3]
《》:“先一笑,承上联意,写当时欢快心情。”[7]
:“作者并不止于当前君山,而能融合今古,把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藉远来而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藉望远而怀古,藉怀古而幻念,极迁想妙得之观。朱熹评山谷‘措意也深’,旨哉斯言!”[5]
:“这两首诗是黄庭坚七绝中的冠冕之作,兀傲其神,崛蟠其气,被广泛传诵。但奇怪的是却被清人方东树、黄爵滋、曾国藩等人所忽略。他们的《昭昧詹言》、《读山谷诗集》和《求阙斋读书录》,曾评点了山谷的不少名篇,却视不及此。可能是沧海遗珠,也可能是因为文艺批评眼光不同。”[5]
:“这就是诗人以转折来证明笔力的雄健了。从凌空起笔,到转折收笔,全诗证了一个雨对风浪而百折不挠的坚韧的生命。它以特有的清雄奇峭,说明把这两首诗列为黄庭坚七绝中的冠冕之作,并非过誉。”[8]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作者简介
(年),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宋哲宗时曾任著作佐郎。其诗风格奇硬拗涩,开创,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书法。有《山谷集》《》。[9]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0-17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162-164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1-10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55-256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陈衍.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299-300
陶文鹏.唐宋名篇 宋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18-519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3——登舟望秋月
平 平 仄 平 仄
dēngzhōuwàngqiū yuè
登舟望秋月释义
【舟】《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又《正韻》載也。【望】〔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又《釋名【秋月】秋夜的月亮。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唐杜甫《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清陆圻《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殷夫《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汉
登舟望秋月相关问答
缅甸 小题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谢将军那样的人赏识,寓含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感喟。小题2:尾联联想到明朝离开的情景:片帆高挂,客船即将离开牛渚,飒飒秋风中,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送着寂寞的...夜泊牛渚怀古 唐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望”字的意思是仰望。】 全文翻译如下: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
夜泊牛渚怀古其它诗句
可能你会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秋登橙楼望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