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刘备刘禅死后为什么诸葛亮不称帝,我觉得刘禅很鸡肋啊,辅佐他没什么用啊

刘备死后,手握大权的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他随刘备入主川蜀并建立蜀汉王朝,在刘备死后手握朝廷大权,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却也有了皇帝的实权。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不称帝呢?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敢当皇帝,是因为“白帝城托孤”。当时刘备伐吴失败,回来的路上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之时把诸葛亮等人叫到跟前,说自己儿子没有多大本事,如果丞相你能辅佐的了他就辅佐,辅佐不了干脆自己当皇帝得了,听了这话诸葛亮连忙表达忠心。既然答应了先主,就不好意思出尔反尔了。
也有人说,诸葛亮其实是没有那个野心,想当皇帝他其实有两个很高的机会。第一个就是在刘备死的时候,屋里没几个人,他来个假传圣旨扶植亲近人可不可以?然后再学曹丕让皇帝多次提出禅位,这样再做皇帝很合适啊;另一个机会就是李严倒台后(和诸葛亮一起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势力已经达到顶峰,他要当皇帝没人敢不服。
不过有人说最靠谱的恐怕是下面这个原因,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怕活不长久。曹操把汉献帝都弄到手了,到死他为什么都不做皇帝?而袁术倒好,不顾反对直接称帝了,结果是谁想打他都有名头(汉室之贼),没几年不就被灭掉了?诸葛亮要是取代刘禅,恐怕反对之声不会少吧?
其实说实话,诸葛亮只能做个宰相,做皇帝就不是那块料。就像张良、韩信,哪个不比刘邦聪明有实力?可是最后做皇帝的却是刘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编者按】本文引经据典分析了刘备与诸葛亮性格、 刘备与诸葛亮的理想和抱负等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打着刘备遗嘱的旗号兴兵北伐”,“实有曲解伪造刘备遗嘱的嫌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奋斗精神,并不值得推崇和褒扬。”“刘禅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是心怀不满,甚至是心存怨恨的。”由此认为“刘禅不许朝臣为诸葛亮吊丧,不许为诸葛亮立庙设祀,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文章对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一家之言,供喜欢历史的人参考吧。【编辑:欣雨文萃】
*先登录才能评论
  以后发文章,又很长,请认真校对错别字,严格使用标点符号。引号只有在双引号内才可以用单引号,你的单引号用在文章内有几十处,请今后严于做学问之中,不要忽视小节。都改了,请你再看看。
1989年加入省作协,为后起之秀做点贡献。
  深表谢意!
  就你能,就你知道的多
共 2 条 1 页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自定义打赏:V币
打赏记录 共0.00V币
暂时还没有打赏。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记载刘备有心在他死后有心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刘禅!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啊
最经典是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纵观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谈笑风声。就是空城计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过。孔明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刘备会说这句话呀!
孔明出茅庐以来,大权独揽,刘备对其言听计从。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孔明在隆中跟人不同,此人胸怀大志,绝非石广元之辈,在隆中对的时候,大家也知道了,他3分天下的想法早就成竹在胸了,只等刘备来请他了。孔明当时......
最经典是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纵观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谈笑风声。就是空城计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过。孔明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刘备会说这句话呀!
孔明出茅庐以来,大权独揽,刘备对其言听计从。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孔明在隆中跟人不同,此人胸怀大志,绝非石广元之辈,在隆中对的时候,大家也知道了,他3分天下的想法早就成竹在胸了,只等刘备来请他了。孔明当时为什么要跟刘备?果真是刘备三顾之恩吗? 不然,当时能成大事者莫非曹操,孙权,刘备了。 曹操手下谋士极多,而曹操机智过人,对任何人的计谋都只是听取参考,然后自己决断!孔明投曹,最好不过成为第一谋士。投孙权,孙权年纪比孔明相差不大,而且年纪跟他相近的青年俊才如周渝等人很多。况且东吴谋士勾心斗角,机会不大。所以刘备乃是孔明首选。
而孔明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掉曹操,让东吴认为就是关羽放了曹操。后来用计又让诸葛谨去向关羽讨荆州,关羽肯定不会还。东吴就铁了心要干掉关羽了,关羽一日不出就得不了荆州。为了从荆洲脱身,诸葛亮写信假脱星象激将庞统(如果真的要写信劝阻进兵,可注明张任乃名将,千万小心,为什么故意假托星象,因为庞统也识星象)让他急于进兵。而大将张任有万夫不挡之勇,这样一来害不死刘备也要害死庞统。这样不就大权独揽了吗?
结果庞统死,诸葛入川。留关羽守荆州,临行前对关羽说要连吴抗曹!!!此乃诸葛之计也,曹操和张辽,张合,成昱,几乎曹军所有大将谋士受关羽华容大恩,恐关羽威信,必然不敢犯荆州。就算生擒关羽也要放了他。而东吴一直认为荆州是自己领土,周渝,鲁肃,吕蒙3代人都是为了得到荆洲呕心力学,孙尚香也成了其中牺牲品。而诸葛亮岂能不知,为什么还要劝关羽注意曹操而勿视真正已起了杀心的东吴,诸葛亮知道关羽死期不远也!!!
但关羽英勇无敌,必须将其置于绝对的死地。所以诸葛亮安排孟达,一旦关羽来求救一定不要出兵,事后要孟达投魏。后来孟达怂恿刘封不出兵,刘封被灭门,而孟达降了曹。为以后伐魏埋下伏笔!
关羽亡,后来被曹操厚葬,关羽死后封号也是曹操当年赐的!关羽跟曹操虽然没有走到一起,两人也算是有缘!!!东吴敢杀关羽,不惜破坏吴蜀联盟,可见对荆州的渴望,对关羽的恨!!!(可见关羽之死,全是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呀。当年初出茅庐,关羽对诸葛亮就很不满,关羽本来傲慢也颇有计谋,从来就不服诸葛亮,挨于刘备面,所以不敢公然违抗。就连他推荐的魏延,诸葛亮也将之打入冷宫。)
刘备伐吴也就是随理成章的事了,张飞就算不死也要死拼东吴。刘备傍边没有一谋士,没有虎将,焉能不败。就在诸葛亮准备在刘备死后,大权独揽的时候。刘备一句话点穿了他一生的心计,他能不害怕吗??
其他答案(共11个回答)
的思想所以帮助刘禅而没有取而代之,其实他六出祁山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和自己称帝区别不大
诸葛亮一生谨慎,万不会做此事.诸葛亮何其聪明之人,自己称帝和辅佐阿斗的利害关系,早已心知肚明.还有称帝与不称帝,对诸葛亮来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以刘备天下英雄之才都要由他辅佐,何况那个(可能是个弱智儿)刘阿斗.蜀国各种事物都要经过他的审批,他的实际大权与皇帝一样.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猜的,希望大家指点.诸葛亮早就发现阿斗是个废物,所以在刘关张死后也曾经想过要取而代之,去完成恢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可当他仔细衡量过三国的实力后,他算定最后统一中国的很有可能是魏国,所以与其流下千古骂名,不如流芳百世.他选择了继续效忠蜀国.但正是他恢复汉室的心理,他也同时选择了不顾后果的进攻魏国.他选择效忠某一个人,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恢复汉室的宏图伟志.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一生效忠的不是某个君主,而是当时已经不可恢复的大汉王朝.
1、名不正,言不顺,蜀汉内部拥汉派如何安定?
2、若取而代之,其北伐中原有何名义?现在他是以蜀汉为正统,曹魏 为篡逆,故而兴兵伐之。古代比较注重理解,何况自汉武帝以来,独尊儒家,出兵还是需要理由的。
3、刘备此语亦可看作是对孔明的旁敲侧击,警告其休起异心。何况孔明在蜀汉后期,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军政大权全属其一人,与东汉末年曹操有何区别,他在权力上已经等同与蜀汉之帝了,唯一少个帝号而已。这里权且不管孔明内心是如何想的。
4、孔明一向以汉为正统,其人知识结构中,儒学占很大地位,应该不会篡汉帝,而只会去辅佐,要不他也不会在天下大势如此明朗,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之时,出山辅佐刘备这个当时一无所有之人了。
因为诸葛亮是忠臣,爱惜声名。再说刘备等主要是打着反对曹氏篡汉的旗号,倘若诸葛亮篡位,下面的文武大臣们不会支持,日后无论伐魏还是联吴还是其他什么的用兵,都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谐,做起事情一定很费劲。再说阿斗基本是个“傀儡”,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无国君之名而有国君之权,生前威高权重,死后流芳千古,多么好,何必要自隳声名,去做篡位这种赔本买卖呢?刘备也算知人,才肯对孔明托孤,还说出这种话,当然不是真想让孔明取而代之,也是笼络他——这招狠啊!要是诸葛亮换成曹操,不用等刘备死掉,他就反了,不用刘备嘱咐,他就篡了。
再有,我记得出师表里应该没有记载。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蜀汉皇帝阿斗的奏章,要是记载这个“取而代之”,那不摆明了威胁皇帝吗?那和曹操的性质也就基本相同了。
刘禅是三国名人,提起他的时候人们不由想到一个俗语,即扶不起来的阿斗,昏庸无能全无心肝的亡国之君的帽子,刘禅流着眼泪戴了千年之久,恐怕在很多人眼中,这顶帽子还要戴...
最经典是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古代知识分子之所以能的精神和风骨在起作用。
1)悲悯情怀:古代文人学至满腹经纶、通古达今,并学以致用。用在何处呢?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阿斗一生确实很吉祥,也可以说傻人有傻福。长坂坡大难不死,险些被孙夫人带走又被救回,做了40年皇帝享尽清福,身为亡国之君最后以70高龄善终。
阿斗虽然能力有限,但...
原因当然在公孙瓒:“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
答: 在唐人赵磷《因话录》和《新唐书o李益传》中都曾指出,当时共有两个李益,一是尚书李益,亦称“文章李益”、“诗人李益”,一是门户李益。《霍小玉传》中提到的就是尚书李...
答: 继续教育是指接受一定层次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教育,是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随着科学进步、技...
答: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
答: 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理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不废了刘禅自己做皇帝?-Trafalgar的回答-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不废了刘禅自己做皇帝?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刘备征伐东吴,兵败夷陵,不久后病死在白帝城前,他将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还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昏庸无能,请君自代之。可为何到最后诸葛亮到宁可鞠躬尽瘁,含恨而终,也不废刘禅取而代之呢?其一、刘备死后,蜀国独揽大权的基本上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在蜀汉说一不二,刘禅也说过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在完全控制局面的情况下,而且刘禅喜好玩乐,也的确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废掉刘禅,自立为皇帝呢? 诸葛亮不傻,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没有99%的把握,他是不会干这件事的。跟诸葛亮情况一样的司马懿虽然在曹操死后夺权,但也终身为魏臣,不敢越雷池半步。比仲达更谨慎的孔明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其次、诸葛亮正宗儒家出身,深受儒家影响,有很深的君臣观念,并且诸葛亮也是个重感情的人,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废阿斗,诸葛亮的心里会终生不安。诸葛亮可不是赵匡胤,早把柴荣的知遇之恩忘在脑后,兵变后要杀死柴荣几个幼儿,还到处诋毁对他恩重如山的旧主。其三、刘备托付给刘禅的可不止诸葛亮一人,他还留下了李严。
李严虽为次辅,却不在朝中,而是镇守永安。名义上,李严是为了防东吴孙权西侵。永安是蜀汉四大军*区之一,兵强马壮,只要诸葛亮敢篡位,李严必然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西进,并且刘备还是很得人心的,诸葛亮一旦造反,肯定会有人来攻打他,到时蜀国肯定朝不保夕。其四、,说到底诸葛亮和曹操一样,已经想开了,皇帝不过是个虚名而已。曹操最多也只是称魏王,绝不称帝,这是曹操的大智慧。曹操的人生是十分成功的,已经什么都有了,还要那个虚名干什么呢?诸葛亮也是一样,已经功成名就,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说到底,诸葛亮没有必要称帝了,已经有了皇帝的一切了,还费劲冒着风险造反干嘛呢?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不取刘禅而代之,即是他自己不愿意,也是条件不允许,说白了,刘备并非像《三国演义》里表现得那么的正派,他和一般的帝王没有半分区别,他临死前来那么一出是对诸葛亮的考验,看诸葛亮是否真正忠心?是否是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如果当时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之意,或脸上略有笑意,估计早已是我命休矣。
说起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篡位,有都说宋朝以前讲是究忠孝礼义仁信的大时代,有人说诸葛亮是厚道人,还有人说诸葛亮是草根,不具备篡权的条件。其实这些都是很扯的,同样是宋朝以前司马懿就篡权了,面对至高无上的全力其他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诸葛不篡权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关于这一点我只有一句话,诸葛亮死的时候他的亲儿子只有六七岁。诸葛亮其实早就把蜀汉的权力握在自己的手心里了,很打脸的是诸葛自己也说过北伐成功就加九锡。九锡这个东西王莽加过,曹操加过,其实基本就是篡位的代名词。三国时期曹魏占据北方九个州(其实是十个,李榷郭汜在长安设置了一个雍州,但是不属于汉朝十三州之一,所以这里略过不提。),东吴占据东南方向的三个州,蜀汉则只占据益州一个州,在三个国家之中是最弱的一个。蜀汉本就是三国之中最弱的,诸葛亮如果再挑起内斗无论成败对于蜀汉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刘备素来很得人心,诸葛亮就算把持了朝政也不代表他篡位没人反对,起码魏延百分之百不会服他,同样的北方的曹魏一定会趁机进攻蜀汉,为击败东吴建立地理上的优势,同时可以和东吴共有水军之利。同时孙权也绝对不介意帮老朋友兼妹夫刘备剿灭叛军顺便把蜀汉这个盟友变成自己的地盘。诸葛亮已经把持了朝政,刘禅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篡位不篡位有什么区别,何必非要把自己弄得人人喊打。后世李密和陈友谅之所以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宰了自己上司,导致内部出现裂痕,蜀汉当时的形势比之李密和陈友谅大大不如,诸葛篡位只不过是自取死路罢了,当然,现在不篡位不代表永远不篡位,所以诸葛隐晦的对亲信说北伐成功就会加九锡。不过很不幸的是诸葛亮亲儿子出生很晚,诸葛亮四十多他儿子才出生,因此诸葛亮死的时候他的亲儿子诸葛瞻才六七岁。这时候他如果篡位,他的儿子才六七岁肯定也守不住江山,反而会因此被后继者砍翻,因此这时候诸葛亮篡位不篡位都没什么用了。这里我之所以说亲儿子是因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嗣子,也就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的亲弟弟。但是更加不幸的是诸葛乔在诸葛瞻出生后的第二年莫名其妙的死了,诸葛乔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被派出去跟士兵一起搬运物资,结果诸葛乔不久就去世了。(诸葛乔的死很可疑,我一直觉得诸葛亮是为了给自己亲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而弄死的)现在关于诸葛乔的记载很少,对于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才能不及其兄但性业过之,简单一点说就是才能比诸葛恪要差一些但是性格功业比诸葛恪强。诸葛恪很多玩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是东吴后期唯一智力过九十的人,是三国后期最拔尖的那一批人,他的弟弟被认为跟他相差仿佛。身为上位者其实并非事事亲力亲为最好,因此才能这个东西在上位者而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相反善于用人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也就是性格因素更加关键。如果诸葛乔没死的话我想他应该比他哥哥诸葛恪要更有作为,因为诸葛恪就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的。但是诸葛乔早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因此当诸葛亮快要去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亲儿子不过六七岁,而另一个有才能的嗣子则早早的被自己害死了(无论诸葛乔是不是诸葛亮故意害死的,诸葛乔的死诸葛亮都推脱不了自己的责任)诸葛亮奋斗一生到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无法继承自己的位置,如果硬要篡位只不过是害死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罢了,因此诸葛亮很明智的将权力还给刘禅,这样不但后代能够幸免于难,还能够博一个千古名相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我想诸葛亮死前想到诸葛乔的心中肯定是在骂娘:靠,早知道自己死的这么早就不把伯松搞死了,好歹伯松还是自己的嗣子兼侄子,都是诸葛家的人,现在老子奋斗半生居然真的给老刘打工了。
诸葛亮不废刘禅称帝原因无非两点,一是不敢,二是不能。其一,不敢。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说,如果刘禅有辅佐的必要,就辅佐他,如果没有辅佐的必要,你就代替他当皇帝。这句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无疑就是在托孤大臣面前试探诸葛亮,对于这点,诸葛亮应该是心知肚明,尽心辅佐才是唯一的出路,稍有不慎,恐怕就难逃一死了。当然,刘备托孤并非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刘备对诸葛亮是有防备之心的。同时,刘备这也无疑是在告诫儿子刘禅,可以用诸葛亮,也要防着他。其二,不能。诸葛亮在《出师表》就阐明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为刘备扫除贼寇,兴复汉室。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这应该就是诸葛亮最高的人生追求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诸葛亮做到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兴复汉室的道路上任劳任怨,最终病死五丈原就是最好的体现。而且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从来都找不到诸葛亮有谋权篡位野心的记载。综上所述,诸葛亮不称帝是因为他没有称帝的野心,刘备三顾其于茅庐之中,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士为知己者死”又是他最高的追求,完全没有必要舍弃完美的人格,去做乱臣贼子,然后留下万世骂名。---Ade!
5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您的头条速递已经到达UC从兴趣,发现乐趣广州优视网络 (C) 2017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0号增值电信服务经营许可证:粤B2-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劝刘备称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