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 force坦克数据能在macbook pro上玩吗?

当前位置:
新MacBook Pro怎么样?值得入手么?告诉你一定要买带Bar的
苹果全新的MacBook Pro上市以来引来果粉儿们激情澎湃,小编也去实体店体验了下久违的touchbar,看照片、聊天表情,这个bar真的是太赞了,没事儿装装B,人生如此惬意。那么问题来了,MacBook Pro怎么样?值得入手么?小编开头就告诉你,抛开价格因素,你一定要买带Bar的,这玩意真的很酷。别的先不说,必需先来个bar的特写,美女们不要脸红哦!此bar非彼把儿!新MacBook Pro介绍作为macOS的代表作品,苹果凭借其独具特色的体验与整个Windows阵营分庭抗礼,更强的性能,更加轻薄的机身,全面USB-C接口以及崭新的Touch Bar功能,让这款产品成为了大家热议的对象,用户对它的态度也是站队明显,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苹果尝试在笔记本中增加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是值得称赞的,即便现在来看它还不够革命,但也打通了另外一个人机交互的入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款最具未来感的笔记本——MacBook Pro。对于苹果,很难有人用理性的思维来审视它,这是一家富有传奇色彩而且还非常喜欢折腾的公司,它干掉了光驱,干掉了手机键盘,干掉了3.5毫米耳机孔,直至干掉了一切除USB-C之外的所有接口,每一次减法都直击要害,像要干掉用户“亲妈”一样令人费解!不断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样也令它背负骂名,不为别的,只是寻求那个更加符合直觉,最简易的体验。我相信,这次的Touch Bar一定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MacBook Pro:开创性的新用法Touch Bar一直以来,苹果都在不遗余力的尝试推广更简易的交互方式,第一个商用鼠标,第一个普及多点触控的公司却至今不在自家的Mac笔记本上使用触控屏,在Windows用户眼中这是何等的执拗?直至触控条的出现我们才知道,“桀骜不驯”的苹果似乎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式来代替笔记本中的触控屏幕,那么对于这个Touch Bar,你应该知道这些。一、姓名:Multi-Touch Bar中文姓名:内置于键盘的玻璃面多点触控条功能:让你能在需要时快速取用各种工具工作单位:新MacBook Pro 13、新MacBook Pro 15出生日期:北京时间日凌晨家庭成员:父亲屏幕、母亲键盘、哥哥Touch IDMulti-Touch Bar取代了以往键盘最上方的功能键,带来更多能、更实用的功能。它会根据使用者当前的操作自动显示不同的样子,并呈现相关的工具,比如系统控制键里的音量和亮度、互动操作中的调整和内容浏览工具、智能输入功能中的表情符号和文本输入预测等等。小编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描述Multi-Touch Bar的使用方式和功能,但都没有官方介绍来的清楚、干脆。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很强大,很“匪夷所思”的功能,种种体验过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哇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并且,随着第三方软件的开发,它的玩儿法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丰富。1、自定义Multi-Touch Bar2、Touch Bar截取图片3、Touch Bar存在这样的问题Multi-Touch Bar的逼格要秒老款顶盖上的白灯不知道多少条街,没有灯并不可惜。在我看来,真正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恰恰是苹果最擅长的“体验”上面,Multi-Touch Bar是优秀的,但却没有明显的反馈,使用的时候必须牢牢盯着Touch Bar,没有办法像键盘一样“盲操作”也就无法形成一个体验上的闭环,苹果将震动玩的这么“溜”,我想在Multi-Touch Bar中加入震动反馈用起来会舒服很多,显然这个答案只能交给Touch Bar “2.0”解决了。4、Touch ID登陆Mac,而且还...对于这款产品而言,毫无疑问Multi-Touch Bar是它最大的亮点,但却不是它唯一的卖点!我们有幸在苹果MacBook Pro上见到了指纹识别,对于技术储备如此强大的苹果来说安装一个指纹识别模块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装在哪才更好看,更有逼格?显然,整个机身已经浑然一体,不可能再为了指纹解锁单独开个洞,那只能将注意力放在用户操作最多的C面,环顾C面,除了电源键之外没有一颗按键的位置是多余的,就这样,电源键与Touch ID实现了二合一。二、姓名:Touch ID中文姓名:指纹识别功能:瞬间解锁Mac、快速访问系统设置和加密备忘录工作单位:新MacBook Pro 13、新MacBook Pro 15、iPhone出生日期:不详家庭成员:父亲屏幕、母亲(待确认)、弟弟Multi-Touch BarTouch ID不存储用户的任何指纹图像,只保存代表指纹的数字字符。其中有一块名为Secure Enclave的区域用以专门保护密码和指纹数据。只有Secure Enclave可以访问指纹数据,而且它还把这些数据同处理器和系统隔开,因而这些永远不会被存储在苹果的服务器上,也不会被同步到iCloud或其他地方。除了Touch ID之外,它们不会被匹配到其他指纹库中。电源指纹的二合一也是苹果弱化电源键或者是弱化开关机动作的一个具体方法,据说乔布斯喜欢烤面包机的设计理念。一个极其简单的产品,就一个键,按一下就工作,完成后,弹起不再加热。不需要加热前单独再按一下电源键什么的。现在MacBook Pro掀开屏幕就会自动开机,扣上盖自动休眠,无需再按一下电源键。当然,因为实体电源键仍旧存在,强制重启什么的也依旧可以。在《乔布斯传》中,有这么一段跟电源键有点关系:他承认,当他面临死亡时,他可能更愿相信存在来世。他说,“啪!然后你就没了。” 他又停下来,淡然一笑。“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MacBook Pro 推荐理由1、MacBook Pro:各行各业,都是专业利器「极简」是至始至终贯穿苹果所有产品的设计理念,在这种产品观下,我们有幸见到了更为简约的MacBook Pro,全金属一体机身毫不掩饰的表达金属质感,浑然天成,苹果一次次向世人证明它有多么强大的工业设计能力,我相信会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拿到产品的第一时间不是点亮屏幕,而是“找茬”,用探寻真理般的态度寻找产品上毫米级的公差,可能只有苹果的产品才会遭到这种待遇吧.2、迄今最明亮、最多彩的Mac 笔记本显示屏可以说新MacBook Pro从内到外全都焕然一新,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新屏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好坏,新MacBook Pro拥有P3色域,可显示的色彩数量比标准RGB增加了25%,呈现的绿色和红色范围更广,让画面的细节鲜明,对于图形设计、调色和影像编辑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它的色彩表现准确,甚至有些人直接用苹果屏幕当做比色板,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冲着“逼格”才选择苹果的,它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很大优势。知乎里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小编的注意,“什么样的人适合买MacBook Pro?”,一个网友的回答非常有趣,他说适合那些只看屏幕一眼就爱上这款产品的人。虽然是一个抖机灵的答案,但也变向说明了MacBook Pro的屏幕确实惊艳,苹果广受好评的“Retina视网膜”屏幕可不是吹出来的。其超高的像素密度已超过了人眼所能分辨的范围,使图像的逼真度得到提升,图像以像素级的精度纤毫毕现,文字显示更是棱角分明,而且苹果macOS系统对高分屏的支持确实做的更出色。3、蝶式键盘+Force Touch触控板C面是新MacBook Pro变化比较大的地方,大到“异乎寻常”的触控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能让使用者拥有更多空间施展触控手势和进行点按操作,由此可见苹果对自家触控板体验是有多么的自信,它甚至要革鼠标的命!当Multi-Touch Bar功能日益丰富之后,配合这个超大触控板,发生什么事儿谁会知道呢?与Windows系统的操作逻辑不同,Force Touch没有左右键,使用体验和iPhone上的3D Touch比较接近,分为二级点按,第一下像是相机快门的对焦,更深的点按像拍照,点按的压力会触发一块电磁铁,从而带来触觉反馈,这样的好处是不仅能在屏幕上看到发生了什么,还能直接感觉到,学习成本不高,使用起来很方便。键盘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全尺寸设计,在12英寸的MacBook上我们首次见到了蝶式键盘,全球键程最短的键盘这次似乎并没有像MacBook 12上那样放肆,但是略高于水平面几个毫米的它也时刻提醒着你,“不要嫌我键程短,已经给足了你面子,信不信老子还能再缩进去两毫米?”这种单体蝶式架构结合不锈钢拱形开关,虽然保证了键盘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令机身更加轻薄但却流失了一部分手感。小编只能说,MacBook上每一毫米的键程都很珍贵,大家要好好珍惜,虽说键程短了些,但日常打字的准确率和反馈还算明显,连打节奏算是勉强保住了。另外,每颗按键都单独匹配LED背光灯,夜间使用几乎看不到键盘漏光,这点没的说,好评。新MacBook Pro参数介绍13 寸共有 3 款 i5、1 款 i7(双核四线程“伪 i7”)可供选择;15 寸版本有 3 款 i7 可供选择。它们的核心参数如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仔细对比起来却十分有规律:7 款均为 Skylake 架构、14nm 制程;13 寸可选处理器均为双核四线程、同时核显均设有额外高速显存,处理器功率和集成显卡选项各有两种;15 寸可选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更高。我们也利用跑分软件对手头三台 2016 款新 MacBook Pro 进行了跑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 13 寸的两台在 CPU 性能上相近,而装备了次顶级 CPU 的 15 寸型号基本上在多核中达到了两倍于 13 寸的成绩。与 2015 款非定制旗舰 MBP 对比,CPU 性能大致提升 10%,前提是上一代 CPU 功耗还高了不少。对于最终可能因此而纠结的用户,我们只给出两点意见:你只需要关注 CPU 频率(对比基础频率即可),它基本代表了 13 寸和 15 寸各自选项内的 CPU 性能顺序。 13 寸用户在选择 CPU 时也需要考虑续航问题,TDP 功耗 15W 的两款 CPU 续航上会有一定优势。作为 MBP 基本属性——“生产力工具”决定了 GPU 在 MBR 上必须充当“关键加速器”角色,将其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应用到不同场景中去。这也是 MBP 作为很多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平面设计专业人士首选的原因。回到这次更新中来,GPU 方面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3 寸版本集显升级到了 Intel Iris Graphics 540/550;15 寸版本在本身 HD Graphics 530 集显的基础上,还可以在 AMD Radeon Pro 450/455/460 三者中(我们手头的是 455)选择一个。我们也对手头的 4 台设备用跑分软件进行了 GPU 通用加速性能测试:从测试成绩不难看出独显继续占据上风,与上一代 MacBook Pro 对比,GPU 的绝对性能提升有限,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功耗的降低。好了,以上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新MacBook Pro的相关介绍,小编激动不已,还是好好赚钱吧!不是有句话么,没有500万存款之前,你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好好工作赚钱么!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2015款MacBook Pro上手 Force Touch体验棒
[摘要]第一次体验Force Touch时,感觉很酷,这种可调节的触觉反馈系统有些科幻小说的意味。而在体验Force Touch之后,这种惊艳的感觉丝毫没有改变。
来源:腾讯视频
腾讯数码讯(编译:徐萧梓丞)最新的Force 触控板我们都很喜欢,但是意味着想要体验苹果的新技术就不得不花钱购买一台全新的笔记本。而目前来看,2015款13英寸的MacBook Pro似乎是最平衡的选择,除非你需要更强悍的性能或更极致的便携性。最新版本的MacBook Pro在本月初亮相,与新MacBook相比,更倾向于对现有产品的更新升级。从外观上看,2015版MacBook Pro几乎与之前的产品完全相同,包括同样的全铝机身、同样的接口、同样的尺寸甚至是同样的包装。新MacBook Pro的重量稍微增加,因为电池也稍稍增加了容量。而新的配置让MacBook Pro的重量增加到了1.58千克。打开包装后,我们看到新MacBook Pro外观真的没有太大变化,包括同样的像素的视网膜显示屏。就算配备了全新的Force Touch触控板,至少在外观上看不出来。配置方面,升级后的MacBook Pro售价1299美元(约合人民币8060元)起,内置了2.7Ghz的英特尔Broadwell双核酷睿i5处理器,同时还有8GB运行内存以及128GB的固态硬盘空间。另外苹果还提供了3.1GHz双核i7处理器版本,16GB RAM和1TB固态硬盘,售价2699美元(约合人民币16740元)。配置苹果已经想尽办法延长了新MacBook Pro一个小时的续航,在实际测试中获得了10小时的网络浏览时间。同时,电池续航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英特尔新的Broadwell处理器架构。除了专门针对笔记本设计之外,也更加节能。英特尔表示在相同的性能或表现下,Broadwell芯片要比Haswell架构芯片节能三分之一。另外一个贡献来自于新MacBook Pro从之前的DDR3L RAM改成了LPDDR3 RAM。讨论两者之间的技术差异也许超出了本文的评测范围,但是简单的说,DDR3L是一种低功耗的RAM种类,但是适用于台式机;而LPDDR3则是超低功耗,采用不同的架构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实,之前的MacBook Air是苹果首款使用PLDDR3 RAM的产品,时间是2013年。当时配上Haswell架构处理器,让MacBook Air的续航时间从7小时提升到了12小时。尽管新MacBook Pro在配置上的提升并不太引人关注,但是对于喜欢它的用户来说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性能提到性能,MacBook Pro与之前一代相比更加提升了竞争力。在比较公认的GeekBench测试中获得了6680分的成绩,而对于前任的5975分来说,有小幅的提升。作为竞争对手,XPS13的得分要逊色不少。2.6Ghz酷睿i7处理器版本的XPS 13成绩只有5074,就算比上一代MacBook Pro也要低了不少。也许新MacBook Pro的2.6GHz处理器是性能提升的要点之一,而使用了更快的闪存也是关键因素。事实上,苹果表示新MacBook Pro使用的闪存速度是之前产品的两倍。由于内置的SSD固态硬盘可以识别OS X系统的系统分析器,因此通过PCIe连接到主板的宽度是之前的两倍。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改进直接导致了性能的提升。Blackmagic的磁盘读写速度已经达到了1333字节和574字节每秒。相比之下,同样的测试在2014年的15英寸MacBook Pro上,速度只有719和672字节每秒。Force Touch在我们第一次体验Force Touch时,真的感觉很酷,这种可调节的触觉反馈系统甚至有些科幻小说的意味。而在体验Force Touch之后,这种惊艳的感觉丝毫没有改变。我们用iMovie实验了Force Touch的一些基本操作。通过测试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苹果在极力的推广自己的Tapitc Engine,也就是现在Force Touch的前身。如果操作正确,Force Touch可以让我们在小小的触控板上实现更多复杂的操作。而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基于用户感官体验的操作其实要比更多的按钮来得更加准确。虽然触觉反馈技术并不新鲜,但是苹果显然提供了比之前我们体验的产品更加全面的技术,这对于整个电子产品操作演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总结除了上面提到的改进之外,新的13英寸MacBook Pro其它特性依然让我们非常满意,比如出色视网膜显示屏、手感很棒的键盘以及同样出色的OS X操作系统。也许它并不是体积最小巧的13英寸笔记本,但绝对是最完美的之一。虽然新MacBook Pro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些人已经习惯了更加轻薄便携的MacBook Air来演示幻灯片,但是对于追求一定速度和性能的用户来说,无疑MacBook Pro才是更好的选择。因此,那些希望同时追求一定性能和便携性的用户,比如软件开发者、动画设计师这种特殊人群,13英寸MacBook Pro可以说是最平衡的选择,尤其是全新的Force Touch触控板以及改善的电池续航能力。而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白领,那么MacBook Air就已经很不错了。优点Force Touch触控板;电池续航时间改善;最轻薄的“专业级”笔记本;不足不支持独立显卡;屏幕边框稍厚;存在一定的发热现象。来源: 查报价,看新品,尽在腾讯数码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数码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数码”或“qqdigi”,获取更多数码资讯。
[责任编辑:oliverli]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说完了Force&Touch触控板的神奇使用感受,那么它在实际操作使用中有哪些应用呢?压力点按现在可以在系统中替代哪些键盘操作?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列举一下。1.直接使用触控板重命名文件&&&&以前在OS&X中重命名一个文件需要先选中这个文件,然后按键盘上的“enter”即可输入新的文件名,再次按“enter”即可确定新的文件名。现在在配备有Force&Touch触控板的MacBook上,只需要在文件名上用力按压触控板(2级反馈深度),即可开始输入新的文件名,直接省去了“enter”按键操作,加快了操作速度。2.快速预览任何文件,甚至是网页中的链接&&&&OS&X中的快速预览是笔者十分喜欢的一个功能,同时也是OS&X系统的特色之一。当选中一个文件时,按键盘上的空格按键便会弹出一个窗口,绕过启动应用程序的步骤,快速直接预览该文件的内容。现在通过Force&Touch触控板,只需要用力点按这个文件便可直接启动快速预览功能,不再需要空格按键。同时这个操作现在还扩展到了中。用力点按一个链接,即可在一个快速预览窗口中直接预览这个链接的网页的内容。用力点按快速预览网页链接3.查看任何字词的定义,点击任何日期创建事件&&&&在网页中用力点按一个没有链接的文字时,便会调出系统自带的词典功能,快速显示该词的含义。而过去这个功能需要三指同时点按才可以实现,并且成功的概率并不高,而且还容易与其他的冲突,导致该功能失效。同时如果用力点按网页中的日期时间,还能够快速调用系统自带日历,创建这天的事件。用力点按网页中的文字,快速调用字典用力点按网页中的日期时间快速创建事件4.压力感应快进&&&&这个功能在前面已经提前提到过,在快进视频的过程中,随着按压触控板力的增大会出现5次点按效果反馈,分别对应2倍、5倍、10倍、30倍、60倍的快进效果。从而轻松使用压感触控板控制视频快进、快退的程度。5.压力感应在地图中的应用&&&&在地图应用程序中,在地图上的某一个需要标记的地方用力按压触控板变可以直接添加一个大头针,同时地图应用程序右下角的放大缩小按钮,也会通过按压触控板的力度来反映放大缩小的速度,不过这个效果跟快进快退视频不一样,这个速度变化是没有级别反馈的。用力按压触控板添加大头针6.显示某打开应用的所有窗口&&&&用力点按Dock中已打开应用程序的图标,便可以直接显示该应用程序的所有窗口。而过去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在触控板上四指上划来完成。7.压力感应绘画&&&&在系统自带的预览.app中,可以使用压力感应触控板来控制画笔的粗细。当然目前这个功能笔者认为还不算太完美,未来通过OS&X&10.10.3中的新Force&Click&API,压力感应的特性还可以在第三方应用内进行自定义。这样开发者即可给他们的应用增加Force&Click手势,使得Force&Touch触控板会拥有更多的勇武之地。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nb.zol.com.cn/512/5124942.html&&&&&&&&以上是关于苹果MacBookPro评测的内容,包括苹果MacBookPro的外观、显示屏、散热、续航、以及硬件性能等专业评测,更多详细评测敬请关注中关村在线电脑频道后续发布的苹果MacBookPro的详细内容。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产品定位 屏幕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摄影手机硬件笔电平板
最新科技资讯下载ZOL APP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
我的图书馆
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
arrow-down
conversations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212 个回答报道未来,服务新生活引领者。先回答题主的问题。1. MacBook 的散热是在转轴附近,新加入的触摸条在这附近,在 MacBook 高负荷运转时会不会导致触摸条过热?A:从我们实际使用(进行游戏满载测试)来看,配备了 Radeon 455 显卡的 15 寸 MBP 长时间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转轴旁边的散热效果良好,C 面键盘中温度最高,但也仅为温热,Touch Bar 部分没有明显温升。2. 第二代蝶式键盘使用体验是否有进步?A:键程还是比较短,但回馈比第一代快,整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3.Thunderbolt 3 使用体验如何?如何处理兼容性问题?A:由于时间等限制,我们并未进行全面测试。在接口上 USB-C 不分正反更方便,但在拓展时的确非常蛋疼。也有粉丝向我们反应,目前即便是 Thunderbolt 3 转为 Thunderbolt 2,在拓展支持上同样不好。也有粉丝测试了目前市面上第三方(dell、hp)的 USB-C 拓展坞,同样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最好的拓展方式是“等待”,暂时购买苹果官方线材使用,等待真正支持 Thunderbolt 3 且接口丰富的拓展坞购买。4.注意到新款相比旧款电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给出续航基本不变,那么实际使用续航如何?A:在连接 WiFi、利用编辑器进行简单文字处理场景下,不带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连续工作 2 小时 20 分左右,电量已经从 69% 掉到了 15%。换算成整体续航时间的话大约在 5 小时 45 分左右。如果进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务,掉电速度还将更快。充电速度则相对较快,13 、15 寸本次分别配备了最大输入功率 61、87W 电源适配器,充电时间均控制在 1 个半小时左右。5.超大面积的触摸板会不会看起来有违和感?A:看起来不会有啥违和感,但是面积的变化依旧能够明显感受。触控时体验的确有所上升,但是也引发了新的误触问题。除了题主提的这些问题,相信还有许多其他知友想知道新 MBP 其他方面的使用体验。爱范儿(微信号:ifanr)在上周前就已提前拿到了全系列的新 MacBook Pro,包括 13 寸无 Touch Bar 最低配置;13 寸有 Touch Bar 最高配置;15 寸有 Touch Bar 非定制次旗舰。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对三款设备进行了深度体验,我们希望事无巨细地呈现它每一个细节以及带给我们的每一种感受。为了能够与拿到手的 3 台新 MBP 进行直接对比,我们还找来了一台全新 2015 款旗舰 MacBook Pro,进行直接的对比。性能:全方位提升,无需担心外观、尺寸、重量整体上,新 MBP 还是维持了之前的外观设计风格,当然也包括几个“小改动”:A 面 Logo 换为不发光的金属版本;转轴侧面外表改为金属一体加工设计,同时中间转轴下沉至 C 面以下,不再突兀;屏幕黑边上下左右均有变窄。因为黑边变窄,尺寸也缩小了。有读者希望我们能够清晰展示实际外壳颜色。目前,2016 款新 MBP 无论 13、15 寸均只有两个颜色可供选择:银色、深空灰。银色就不多说了,而深空灰很明显是来自 iPhone 6/6s。有趣的是,通过与我们手头的 iPhone 6s 比对,实际颜色观感相当接近,所以想提前看配色效果你只需要找台深空灰 iPhone 6/6s。13 寸新 MBP 跟 MacBook Air 对比大小(MacBook Air 在下)外壳尺寸上也同样有所变动,13 寸版本厚度仅 14.9 mm,比上一代薄了 18%,长宽也分别缩减了 10mm 和 7mm,最终体积缩小了 23%;15 寸版本厚度略厚一些,为 15.5 mm,比上一代薄了 12%,长宽也分别缩减了 9.6mm 和 7 mm,体积相应减少 20%。重量上的改变同样明显:13 寸版本重量为 1.37kg,比上一代轻了 0.21kg。15 寸版本重量为 1.83kg,比上一代同样轻了 0.21kg。这也让 13 寸新 MBP 最终重量与 13 寸 MacBook Air 几乎相同。换句话说,你现在能在与 MBA 的便携性下享受到更强性能。CPUCPU 此前一直是 MBP 系列的最大“弱点”。即便是去年年中更新的 2015 版 MBP最高配 CPU 依旧是 2014 年上市的 4 代酷睿产品。而就在 2 个月前,Intel 实际已经开始出售 2 款第 7 代酷睿产品。最终我们在 2016 款 MBR 产品线中迎来了 7 款第 6 代 i5/i7 酷睿处理器,一方面这是因为第 7 代酷睿目前上市的型号性能不足,另外也是因为 6、7 代酷睿之间的差异并不算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这次在 CPU 上已经做到了“最新”。根据目前苹果官网的信息,13 寸共有 3 款 i5、1 款 i7(双核四线程“伪 i7”)可供选择;15 寸版本有 3 款 i7 可供选择。它们的核心参数如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仔细对比起来却十分有规律:7 款均为 Skylake 架构、14nm 制程;13 寸可选处理器均为双核四线程、同时核显均设有额外高速显存,处理器功率和集成显卡选项各有两种;15 寸可选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更高。我们也利用跑分软件对手头三台 2016 款新 MacBook Pro 进行了跑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 13 寸的两台在 CPU 性能上相近,而装备了次顶级 CPU 的 15 寸型号基本上在多核中达到了两倍于 13 寸的成绩。与 2015 款非定制旗舰 MBP 对比,CPU 性能大致提升 10%,前提是上一代 CPU 功耗还高了不少。对于最终可能因此而纠结的用户,我们只给出两点意见:你只需要关注 CPU 频率(对比基础频率即可),它基本代表了 13 寸和 15 寸各自选项内的 CPU 性能顺序。13 寸用户在选择 CPU 时也需要考虑续航问题,TDP 功耗 15W 的两款 CPU 续航上会有一定优势。GPU作为 MBP 基本属性——“生产力工具”决定了 GPU 在 MBR 上必须充当“关键加速器”角色,将其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应用到不同场景中去。这也是 MBP 作为很多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平面设计专业人士首选的原因。回到这次更新中来,GPU 方面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3 寸版本集显升级到了 Intel Iris Graphics 540/550;15 寸版本在本身 HD Graphics 530 集显的基础上,还可以在 AMD Radeon Pro
三者中(我们手头的是 455)选择一个。我们也对手头的 4 台设备用跑分软件进行了 GPU 通用加速性能测试:(13 寸不带 Touch Bar 得分奇高,重复测试也是如此,大家忽略吧)从测试成绩不难看出独显继续占据上风,与上一代 MacBook Pro 对比,GPU 的绝对性能提升有限,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功耗的降低。除了绝对性能之外,独显添加还让 15 寸新 MBP 拥有了特殊的能力:扩展 2 台分辨率
像素、60Hz 显示器、又或者是扩展出 4 台分辨率
分辨率、60Hz 显示器。这些多出来的“显示面积”对于专业级用户来说相当宝贵。我们甚至还顺手装了个古墓丽影跑了下,在分辨率 、特效全开的情况下,基准测试中依旧能够跑出 40.0 的平均帧率。SSD、内存早在 MBP 正式发放之前,网上已经有人公布了 SSD 的成绩:“目前世界最快的 SSD”。但以极限传输速度来衡量一款 SSD 并不严谨,所以我们利用同一款测试软件做了扩展性测试。在整体评估测试成绩之后,我们选定了两个对比数据:4K 随机读/写速度、10MB 连续读/写速度。这两者也代表了一块 SSD 两个关键性数据:IOPS、极限传输速度,前者是 SSD 每秒读写文件次数、后者是 SSD 接口技术标准的极限速度。这也不能不提到苹果在 2015 款 MBA 上的一个改变:全面用 PCIE 通道取代 2012 款 Retina MBP 之后的 SATA 通道。通过直连 CPU、加大带宽,最大程度释放 SSD 性能。因为 3 台电脑 SSD 容量略有不同,所以成绩也有所差异。2016 款新 MBP SSD 与 950 PRO 不分伯仲,MBP 的极限传输速度比三星 950PRO 都好,IOPS 方面相对比较均衡。可以说,2016 款 MBR 的 SSD 绝对是消费级市场旗舰级 SSD 的水平。紧接着是内存,此次 2016 款 MBP 13、15 寸型号最大容量均为 16GB(13 寸需定制)。参数上只有 13 寸无 Touch Bar 成本是 LDDR3 1866MHz,其余全部为 LDDR3 2133MHz。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区别很难看出影响。(13 寸带 Touch Bar 版本主板 图片来自 )最后是 SSD 与内存板载,从目前专业拆解机构 iFixit 的实物拆解来看:13 寸无 Touch Bar 版本采用了全新更紧凑的可拆卸 SSD,13 寸有 Touch Bar 版本已经将 SSD 直接板载,15 寸暂时尚不清楚,但所有机型都会将内存板载是肯定的了。如果你有意购买 2016 款 MBP,请先考虑自己未来 1-2 年的需求,并且在那个基础上进行 SSD 和内存容量选择。当然我们还是推荐用户优先选择 16GB 内存版本,存储的话还可以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散热新 MBP 中 CPU、GPU 制程升级之后功耗大幅下降,但整体尺寸(主要是厚度)一定程度制约了散热能力。但从我们实际使用(进行游戏满载测试)来看,配备了 Radeon 455 显卡的 15 寸 MBP 长时间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转轴旁边的散热效果良好,C 面键盘中温度最高,但也仅为温热,Touch Bar 部分没有明显温升。屏幕2016 款 MBP 在屏幕上也有所改变,虽然 13、15 寸版本的物理分辨率依旧分别为 (227ppi)、(220ppi),但实际显示效果仍有所提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亮度、对比度、色彩。当然,消费者最容易感受到的应该还是亮度,67% 亮度提高意味着镜面屏的 MBP 也能够放心地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对比度的变化则体现在“屏幕能更黑”,这会直接影响屏幕的灰度显示能力。最后是广色域。这对于视觉设计工作者来说无异于天籁。在屏幕的硬件提升之外,这次新 MBP 还有一个“隐形改变”:13、15 寸的默认分辨率均有所提升。13 寸从
升级到 ,15 寸从
升级为 。这个改动带来的直接改变是“屏幕显示更多内容”。由于 MBP 本身 Retina 屏幕的显示质量比较好,且放大比例不算太大,“锯齿感”并不明显。键盘苹果在 2015 年发布的新 MacBook 上第一次采用蝶式键盘,相比传统剪刀式结构它的好处在于“更轻薄”。但实际情况是:第一代蝶式键盘的用户反馈不尽理想;短键程、弱反馈,长期输入时有明显疲惫感。一般情况下人类对于“力度”感知不如“位移”,对于用户手指来说,敲击键盘的同样冲量,在不同的距离长度释放,产生的作用力是完全不同的,短键程会造成键盘触底时对手指关节的冲击更大,长时间打字也会造成手指的不适。而 2016 款 MacBook Pro 键盘改善正是针对“键程”:每个键帽键盘上方都有略微凸起,在增加键程的同时,还进一步避免误触。回弹反馈也比之前的第一代蝶式键盘快了一些。不过想要完全适应键盘反馈,还需要一段时间。(图片来自 )同时因为键程较短的原因,键盘灯效果也得到了“加成”:键帽边缘不再有空隙,漏光也因此消失,并且苹果还在每个按键下方设置了独立的低功耗发光 LED。让键盘背光灯效果更加“自然”。作为一个参考例子,在经过 1 个星期的使用之后,爱范儿编辑、兼重度机械键盘粉丝
已经开始抛弃自己的 Filco 键盘,改为直接使用新款 MacBook Pro 办公。 Force Touch作为 2015 款 MBP 中的一个“隐藏亮点”,Force Touch 触控板实现了“感觉动了但实际没动的”模拟触控反馈效果。少数用户在关机状态下才发现触控板无法“按下”,剩下的用户甚至至今仍未发现。而在 2016 款 MBP 中,Force Touch 触控板也迎来一次“大”升级:面积变大了。15 寸机 Force Touch 触控板面积增加 100%,13 寸面积也增加了 46%。手势操作的空间比之前更大,搭配 Force Touch 的压力反馈,在 MacBook Pro 上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外接鼠标或者苹果 Trackpad 的必要。但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小缺陷:误触。尤其是触控板比 2015 款“宽”了许多之后,它实际上已经侵入了掌托区域。虽然还未“波及”主要承受重量的拇指指根,但是双手大拇指实际上是“跨过”触控板之后才到达空格键上空。如果你长时间打字疲劳之后,大拇指不可避免地无法保持悬空,就会造成误触。扬声器扬声器,应该算是 2016 款 MBP 最令人意想不到并且惊讶的升级,就连苹果官方也给出了“堪称设计创举”这样的形容词。在经过一番试用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相对于上一代产品的全面提升。借爱范儿(微信号:ifanr)音频编辑梁梦麟的话来说:“声音很苹果,声场宽了、中高音有提升、但高频部分仍会出现齿音,低频下潜不足但考虑到笔记本体积限制,已经很不错。”更重要的在于,苹果这次还将扬声器直接连接到系统电源之上,峰值功率因此也提升至 3 倍。在通过 Touch Bar 将音量提升至 100% 之后,爱范儿面积约 100 平方出头的办公室基本都可以清晰听到外放音乐。如果你不是非常在意声音效果,甚至可以省去购买桌面音箱的花销。续航电池容量大幅下降也是 2016 款 MBP 的一个重要特点。13 寸无 Touch Bar、13 寸有 Touch Bar、15 寸对应的电池容量分别为 54.5Wh、49.2Wh、76Wh。相比之下,2015 款 MBP 13、15 寸的对应数字实际上是 74.9Wh、99.5Wh。换算过来 13 寸容量最高降了 34%,15 寸下降了 23%。如此“果敢”缩减电池容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这一代产品中 CPU、GPU 均已更新到最新制程,让耗电量大幅下降;其次是轻薄压缩了机身体积。这也使得 13 寸带 Touch Bar 版本会比 13 寸不带 Touch Bar 版本续航明显弱一些,毕竟 CPU 功耗两倍于后者,但是电池容量还小了 9%。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也只对 2016 款 MBP 进行了一个粗略续航测试:在连接 WiFi、利用编辑器进行简单文字处理场景下,不带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连续工作 2 小时 20 分左右,电量已经从 69% 掉到了 15%。换算成整体续航时间的话大约在 5 小时 45 分左右。如果进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务,掉电速度还将更快。充电速度则相对较快,13 、15 寸本次分别配备了最大输入功率 61、87W 电源适配器,充电时间均控制在 1 个半小时左右。对于便携更需求的用户,我们还是更推荐考虑选购 MacBook Air 以及 New MacBook。总结:2016 款 MBP 在关键性、最贴近用户体验的硬件上都进行了相应升级,虽然 CPU 和 GPU 的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但是整体散热、以及使用体验的确有明显提升。TouchBar:非必需品,但特定场景很方便是的,我们终于要开始说 2016 款 MBP 的核心争议点——Touch Bar 了。关机状态下,这条横置在键盘区域之上的“黑条”,完全覆盖了原来顶部的功能键。乍一看,甚至以为是一个装饰物。但在用对应手指轻触右侧的指纹识别模块之后,你就会一瞬间“冒出”一排额外“按键”。Touch Bar 实际是一块 2017 x 60 像素 OLED 触摸屏,并且在最右开机按钮上加入了指纹模块。它会通过环境感应会自动调节亮度,正常情况下,Touch Bar 会亮 60 秒然后慢慢变暗,再过 10 秒自动休眠。实际触摸点击感受跟 iPhone 并没有什么差别。由于右侧存在开机按钮指纹模块,苹果实际上并没有将 Touch Bar 的显示屏延伸到最左端,但是在显示屏区域以外同样拥有一定触控效果。这也是 Touch Bar 目前能够盲操的唯一位置,对于经常使用过 ESC 键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但从我们昨天预告回复情况来看,大家最关心“Touch Bar”的实际使用体验如何?”思虑再三,还是先分享几个实际使用片段:片段一:苹果发布会之上就曾演示过自家视频编辑软件 Final Cut Pro。开启之后在 Touch Bar 左侧显示出功能按键,中间则是滑动拖拽视频轴的功能。实际惊喜在于以前很容易忽略的视频断点、开头黑屏在 TouchBar 上有专门显示出来。片段二:打开 Safari,可以使用 Touch Bar 调出书签;在多网页模式下,中央可以通过点击进行切换;最大的亮点在于如果网页使用了 HTML5 作为播放器底层,你会在 Touch Bar 中央看到进度条,轻松滑动就能快进、后退。(需要一次性查看全部 Touch Bar 操作动图可滑至答案底部)片段三: 打开“照片”,你可以使用 Touch Bar 进行图片的滑动切换。再选择“编辑照片”,里面的各种操作都可以通过 Touch Bar 完成:“裁剪”可以使用 Touch Bar 进行旋转角度调节,“滤镜”可以快速滑动对比效果,“调整”可以滑动切换“光效(亮度/对比度)”、“颜色”、“黑白(灰度)”,“润色”及“消除红眼”也能通过 Touch Bar 进行幅度调节。片段四:同时打开本地播放器、Safari 中也在播放视频。先展开 Touch Bar 右侧的折叠菜单,然后选择音频,原本中央一条“音量调整”缩短,旁边出现另外一个音源的 Logo,点击即可调整新音源的音量。4 个片段的确有点少,所以我们再来看几个实际应用场景下 Touch Bar 的截图:默认场景下,Touch Bar 只有 ESC 键跟右侧控制区域右侧控制区域可以点击展开 点击亮度之后可以滑动调整也可以直接按住 Fn 调出原有的功能键文字输入界面(候选字、Emoji)系统“照片”编辑界面(“裁剪”、“滤镜”)Safari(标签页切换、视频进度条控制)Final Cut Pro(编辑工具及时间轴功能)文件分享(AirDrop)一番体验下来也就形成了我们对 Touch Bar 基础感受:酷。这是一种与屏幕上直接加“触摸屏”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了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athan Ive 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领会了一个关键点:在与软件互动的过程中,触控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也试图将其应用到显示屏上,但发现那个位置不太适合、当你把手悬在空中进行触控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 Multi-Touch 的最好方式,就是应用触控板。但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 Touch Bar 呢?目前来看,“仍在成长的新输入方式”是最好答案。虽然有着普通触摸屏结构,但“显示”与“触控”主次不再明显;使用时除了 Touch Bar 最左侧优化过的 ESC 键之外,其他“按键”基本无法盲操,却放置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盲操的实体键盘之上;目前部分应用非常直观、省事,但部分也存在操作层级过度复杂的问题;这种新交互方式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新奇、便利、困惑各种体验糅合在一起。支持方面,虽然目前适配 Touch Bar 应用支持最到位的仍是苹果官方应用。但根据爱范儿(微信号:ifanr)收集到的消息来看,12 月前后就将会有一批重点应用完成适配(包括 1Password、Day One、OminiGraffle、Pixelmator、QQ),但想要达到消费者所希望的“全覆盖”,尚需时日。最后是用户在 Touch Bar 中扮演“角色”,苹果在一开始就加入了用户自己更换 Touch Bar 按钮选项的“自定义”功能。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样,Touch Bar 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但与提供了基础操控能力、要求用户学会组合操控的键盘,与提供了模拟能力、要求用户尴尬进行模拟操作的鼠标和触控板相比,Touch Bar 能够“更换显示内容”以及“用户自定义”的确有着从用户自身解决需求的能力。当然,这必然有学习成本。我们也无法断言用户是否会接受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唯有时间能证明一切。虽然写了这么多,但想要用寥寥数字将 Touch Bar 完全说透实在不可能,敬请期待爱范儿(微信号:ifanr)随后的 Touch Bar 详细报道文章。接口:确实不方便,但情况会好转相比能够“找个东西贴住不用”的 Touch Bar,接口“大换血”遭受的吐槽更多。毕竟 2015 款 13 寸 MBP 都有以下这些接口:MagSate 2 电源接口2 x Thunderbolt 2 接口(速率 20Gbps、兼备 Mini DisplayPort 输出功能)2 x USB 3 接口(速率 5Gbps)HDMI 接口3.5mm 耳机接口SDXC 卡槽除了 3.5mm 耳机接口幸免之外,其他接口全部被 Thunderbolt 3(USB Type-C)接口取代。其中 13 寸不带 Touch Bar 版本只在左侧拥有两个接口,其他则拥有 4 个。苹果之如此狠心是因为——Thunderbolt 3 距离人们预想中的“理想传输接口”太接近。数据传输速度 40Gbps,可以充电,USB Type-C 接口使用便利,最关键这还是 Intel 研发和推动的技术。当然,苹果对新技术的“毫不犹豫”也是重要原因。这肯定还是会对 MBP 潜在的用户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尤其是追求生产力的用户,外接设备对他们来说依旧很重要。有趣的是,即便苹果官方目前也仅有 3 款专属于 Thunderbolt 3 技术的转换器、线缆:一款 Thunderbolt 3 至 Thunderbolt 2 转换器,跟两条第三方 Thunderbolt 3 线材。而目前商城中唯一一款能够将 USB Type-C 转换为“1 个充电 USB Type-C 1 个 HDMI 普通 USB 接口”的转换器标价 388 人民币。同时它还存在输出格式上的限制,只能输出 1080p@60Hz 或 @30Hz(苹果方面核实即便是新 MBP 也只能输出这个规格)。相反转接出来的 Thunderbolt 2 反倒支持 Displayport 1.2 规格,能够输出 Hz 画面。我们还尝试着找了下别的解决方案,Dell 及 HP 都曾为自家笔记本推出相应的 Thunderbolt 3 扩展坞,虽然他们拓展接口数量更多,但是由于来不及购买和测试,仍不建议大家现在购买。最终的结论是,如果你买了 2016 款 MBP,你至少需要再采购一个 388 元的转换器,如果没有外接显示器的需求可以直接采购一款 USB Type-C 转普通 USB 母口。采购指南我们也顺手帮你整理了一下这次 2016 款 MBP 的所有价格档位,包括升级配置所需要增加的投入:将内存升级至 16 GB 是我们最推荐的升级项,其他大家则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即可。线下苹果店已经将样机置于展示区域,如果你对新 MBP 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离你最近线下苹果店,好好把玩一番,再决定究竟要不要购买。<div data-state="{&env&:{&isWechat&:false,&isQQNews&:false,&isAppView&:false},&timestamp&:8,&currentUser&:null,&questions&:{&&:{&status&:{&isLocked&:false,&isClose&:false,&unnormalDetails&:null,&isEvaluate&:false,&isSuggest&:false},&isTop&:false,&author&:{&avatarUrlTemplate&:&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size}.jpg&,&name&:&leader&,&url&:&&,&badge&:[],&userType&:&people&,&urlToken&:&leader-59&,&isAdvertiser&:false,&avatarUrl&:&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is.jpg&,&isOrg&:false,&headline&:&&,&type&:&people&,&id&:&dd2da3fcf2ce61dfcad6fa&},&created&:,&url&:&&,&title&:&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detail&:&MacBook 的散热是在转轴附近,新加入的触摸条在这附近,在 MacBook 高负荷运转时会不会导致触摸条过热?第二代蝶式键盘使用体验是否有进步?Thunderbolt 3 使用体验如何?如何处理兼容性问题?欢迎补充其他内容。---------------------------------------感谢各位知友的回答。再添加两个问题:注意到新款相比旧款电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给出续航基本不变,那么实际使用续航如何?超大面积的触摸板会不会看起来有违和感?&,&answerCount&:212,&updatedTime&:,&commentCount&:22,&questionType&:&normal&,&visitCount&:1706234,&type&:&question&,&id&:,&isNormal&:true}},&answers&:{&&:{&suggestEdit&:{&status&:false,&title&:&&,&url&:&&,&tip&:&&,&reason&:&&,&unnormalDetails&:null},&isCollapsed&:false,&author&:{&avatarUrlTemplate&:&https://pic3.zhimg.com/912c5fca777f12ab58fc54521ceb0d9e_{size}.jpg&,&badge&:[],&name&:&爱范儿&,&url&:&&,&urlToken&:&ai-fan-er-85&,&userType&:&organization&,&isAdvertiser&:false,&avatarUrl&:&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8/.jpg&,&isOrg&:true,&headline&:&报道未来,服务新生活引领者。&,&type&:&people&,&id&:&d2b04daf8e075&},&url&:&&,&question&:{&created&:,&url&:&&,&title&:&深度使用 2016 MacBook Pro 是怎样的体验?&,&updatedTime&:,&questionType&:&normal&,&type&:&question&,&id&:},&isSticky&:false,&excerpt&:&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1. MacBook 的散热是在转轴附近,新加入的触摸条在这附近,在 MacBook 高负荷运转时会不会导致触摸条过热? A:从我们实际使用(进行游戏满载测试)来看,配备了 Radeon 455 显卡的 15 寸 MBP 长时间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转轴旁边的散热效果良好,C 面键盘中温度最高,但也仅为温热,Touch Bar 部分没有明显温升。 2. 第二代蝶式键盘使用体验是否有进步? A:键程还是比较短,但回馈比第一代快,整体…&,&updatedTime&:,&content&:&先回答题主的问题。1. MacBook 的散热是在转轴附近,新加入的触摸条在这附近,在 MacBook 高负荷运转时会不会导致触摸条过热?A:从我们实际使用(进行游戏满载测试)来看,配备了 Radeon 455 显卡的 15 寸 MBP 长时间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转轴旁边的散热效果良好,C 面键盘中温度最高,但也仅为温热,Touch Bar 部分没有明显温升。2. 第二代蝶式键盘使用体验是否有进步?A:键程还是比较短,但回馈比第一代快,整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3.Thunderbolt 3 使用体验如何?如何处理兼容性问题?A:由于时间等限制,我们并未进行全面测试。在接口上 USB-C 不分正反更方便,但在拓展时的确非常蛋疼。也有粉丝向我们反应,目前即便是 Thunderbolt 3 转为 Thunderbolt 2,在拓展支持上同样不好。也有粉丝测试了目前市面上第三方(dell、hp)的 USB-C 拓展坞,同样存在问题。\n目前来看,最好的拓展方式是“等待”,暂时购买苹果官方线材使用,等待真正支持 Thunderbolt 3 且接口丰富的拓展坞购买。4.注意到新款相比旧款电池容量大幅下降,而官方给出续航基本不变,那么实际使用续航如何?A:在连接 WiFi、利用编辑器进行简单文字处理场景下,不带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连续工作 2 小时 20 分左右,电量已经从 69% 掉到了 15%。换算成整体续航时间的话大约在 5 小时 45 分左右。如果进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务,掉电速度还将更快。充电速度则相对较快,13 、15 寸本次分别配备了最大输入功率 61、87W 电源适配器,充电时间均控制在 1 个半小时左右。5.超大面积的触摸板会不会看起来有违和感?A:看起来不会有啥违和感,但是面积的变化依旧能够明显感受。触控时体验的确有所上升,但是也引发了新的误触问题。除了题主提的这些问题,相信还有许多其他知友想知道新 MBP 其他方面的使用体验。爱范儿(微信号:ifanr)在上周前就已提前拿到了全系列的新 MacBook Pro,包括 13 寸无 Touch Bar 最低配置;13 寸有 Touch Bar 最高配置;15 寸有 Touch Bar 非定制次旗舰。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对三款设备进行了深度体验,我们希望事无巨细地呈现它每一个细节以及带给我们的每一种感受。为了能够与拿到手的 3 台新 MBP 进行直接对比,我们还找来了一台全新 2015 款旗舰 MacBook Pro,进行直接的对比。性能:全方位提升,无需担心外观、尺寸、重量整体上,新 MBP 还是维持了之前的外观设计风格,当然也包括几个“小改动”:A 面 Logo 换为不发光的金属版本;转轴侧面外表改为金属一体加工设计,同时中间转轴下沉至 C 面以下,不再突兀;屏幕黑边上下左右均有变窄。因为黑边变窄,尺寸也缩小了。有读者希望我们能够清晰展示实际外壳颜色。目前,2016 款新 MBP 无论 13、15 寸均只有两个颜色可供选择:银色、深空灰。银色就不多说了,而深空灰很明显是来自 iPhone 6/6s。有趣的是,通过与我们手头的 iPhone 6s 比对,实际颜色观感相当接近,所以想提前看配色效果你只需要找台深空灰 iPhone 6/6s。13 寸新 MBP 跟 MacBook Air 对比大小(MacBook Air 在下)外壳尺寸上也同样有所变动,13 寸版本厚度仅 14.9 mm,比上一代薄了 18%,长宽也分别缩减了 10mm 和 7mm,最终体积缩小了 23%;15 寸版本厚度略厚一些,为 15.5 mm,比上一代薄了 12%,长宽也分别缩减了 9.6mm 和 7 mm,体积相应减少 20%。重量上的改变同样明显:13 寸版本重量为 1.37kg,比上一代轻了 0.21kg。15 寸版本重量为 1.83kg,比上一代同样轻了 0.21kg。这也让 13 寸新 MBP 最终重量与 13 寸 MacBook Air 几乎相同。换句话说,你现在能在与 MBA 的便携性下享受到更强性能。CPUCPU 此前一直是 MBP 系列的最大“弱点”。即便是去年年中更新的 2015 版 MBP最高配 CPU 依旧是 2014 年上市的 4 代酷睿产品。而就在 2 个月前,Intel 实际已经开始出售 2 款第 7 代酷睿产品。最终我们在 2016 款 MBR 产品线中迎来了 7 款第 6 代 i5/i7 酷睿处理器,一方面这是因为第 7 代酷睿目前上市的型号性能不足,另外也是因为 6、7 代酷睿之间的差异并不算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这次在 CPU 上已经做到了“最新”。根据目前苹果官网的信息,13 寸共有 3 款 i5、1 款 i7(双核四线程“伪 i7”)可供选择;15 寸版本有 3 款 i7 可供选择。它们的核心参数如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仔细对比起来却十分有规律:7 款均为 Skylake 架构、14nm 制程;13 寸可选处理器均为双核四线程、同时核显均设有额外高速显存,处理器功率和集成显卡选项各有两种;15 寸可选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更高。我们也利用跑分软件对手头三台 2016 款新 MacBook Pro 进行了跑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 13 寸的两台在 CPU 性能上相近,而装备了次顶级 CPU 的 15 寸型号基本上在多核中达到了两倍于 13 寸的成绩。与 2015 款非定制旗舰 MBP 对比,CPU 性能大致提升 10%,前提是上一代 CPU 功耗还高了不少。对于最终可能因此而纠结的用户,我们只给出两点意见:你只需要关注 CPU 频率(对比基础频率即可),它基本代表了 13 寸和 15 寸各自选项内的 CPU 性能顺序。13 寸用户在选择 CPU 时也需要考虑续航问题,TDP 功耗 15W 的两款 CPU 续航上会有一定优势。GPU作为 MBP 基本属性——“生产力工具”决定了 GPU 在 MBR 上必须充当“关键加速器”角色,将其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应用到不同场景中去。这也是 MBP 作为很多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平面设计专业人士首选的原因。回到这次更新中来,GPU 方面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13 寸版本集显升级到了 Intel Iris Graphics 540/550;15 寸版本在本身 HD Graphics 530 集显的基础上,还可以在 AMD Radeon Pro 450/455/460 三者中(我们手头的是 455)选择一个。我们也对手头的 4 台设备用跑分软件进行了 GPU 通用加速性能测试:(13 寸不带 Touch Bar 得分奇高,重复测试也是如此,大家忽略吧)从测试成绩不难看出独显继续占据上风,与上一代 MacBook Pro 对比,GPU 的绝对性能提升有限,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功耗的降低。除了绝对性能之外,独显添加还让 15 寸新 MBP 拥有了特殊的能力:扩展 2 台分辨率
像素、60Hz 显示器、又或者是扩展出 4 台分辨率
分辨率、60Hz 显示器。这些多出来的“显示面积”对于专业级用户来说相当宝贵。我们甚至还顺手装了个古墓丽影跑了下,在分辨率 、特效全开的情况下,基准测试中依旧能够跑出 40.0 的平均帧率。SSD、内存早在 MBP 正式发放之前,网上已经有人公布了 SSD 的成绩:“目前世界最快的 SSD”。但以极限传输速度来衡量一款 SSD 并不严谨,所以我们利用同一款测试软件做了扩展性测试。在整体评估测试成绩之后,我们选定了两个对比数据:4K 随机读/写速度、10MB 连续读/写速度。这两者也代表了一块 SSD 两个关键性数据:IOPS、极限传输速度,前者是 SSD 每秒读写文件次数、后者是 SSD 接口技术标准的极限速度。这也不能不提到苹果在 2015 款 MBA 上的一个改变:全面用 PCIE 通道取代 2012 款 Retina MBP 之后的 SATA 通道。通过直连 CPU、加大带宽,最大程度释放 SSD 性能。因为 3 台电脑 SSD 容量略有不同,所以成绩也有所差异。2016 款新 MBP
SSD 与 950 PRO 不分伯仲,MBP 的极限传输速度比三星 950PRO 都好,IOPS 方面相对比较均衡。可以说,2016 款 MBR 的 SSD 绝对是消费级市场旗舰级 SSD 的水平。紧接着是内存,此次 2016 款 MBP 13、15 寸型号最大容量均为 16GB(13
寸需定制)。参数上只有 13 寸无 Touch Bar 成本是 LDDR3 1866MHz,其余全部为 LDDR3 2133MHz。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区别很难看出影响。(13 寸带 Touch Bar 版本主板
图片来自 (13 寸带 Touch Bar 版本主板
图片来自 )最后是 SSD 与内存板载,从目前专业拆解机构 iFixit 的实物拆解来看:13 寸无 Touch Bar 版本采用了全新更紧凑的可拆卸 SSD,13 寸有 Touch Bar 版本已经将 SSD 直接板载,15 寸暂时尚不清楚,但所有机型都会将内存板载是肯定的了。如果你有意购买 2016 款 MBP,请先考虑自己未来 1-2 年的需求,并且在那个基础上进行 SSD 和内存容量选择。当然我们还是推荐用户优先选择 16GB 内存版本,存储的话还可以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散热新 MBP 中 CPU、GPU 制程升级之后功耗大幅下降,但整体尺寸(主要是厚度)一定程度制约了散热能力。但从我们实际使用(进行游戏满载测试)来看,配备了 Radeon 455 显卡的 15 寸 MBP 长时间运行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转轴旁边的散热效果良好,C 面键盘中温度最高,但也仅为温热,Touch Bar 部分没有明显温升。屏幕2016 款 MBP 在屏幕上也有所改变,虽然 13、15 寸版本的物理分辨率依旧分别为 (227ppi)、(220ppi),但实际显示效果仍有所提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亮度、对比度、色彩。当然,消费者最容易感受到的应该还是亮度,67% 亮度提高意味着镜面屏的 MBP 也能够放心地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对比度的变化则体现在“屏幕能更黑”,这会直接影响屏幕的灰度显示能力。最后是广色域。这对于视觉设计工作者来说无异于天籁。在屏幕的硬件提升之外,这次新 MBP 还有一个“隐形改变”:13、15 寸的默认分辨率均有所提升。13 寸从
升级到 ,15 寸从
升级为 。这个改动带来的直接改变是“屏幕显示更多内容”。由于 MBP 本身 Retina 屏幕的显示质量比较好,且放大比例不算太大,“锯齿感”并不明显。键盘苹果在 2015 年发布的新 MacBook 上第一次采用蝶式键盘,相比传统剪刀式结构它的好处在于“更轻薄”。但实际情况是:第一代蝶式键盘的用户反馈不尽理想;短键程、弱反馈,长期输入时有明显疲惫感。一般情况下人类对于“力度”感知不如“位移”,对于用户手指来说,敲击键盘的同样冲量,在不同的距离长度释放,产生的作用力是完全不同的,短键程会造成键盘触底时对手指关节的冲击更大,长时间打字也会造成手指的不适。而 2016 款 MacBook Pro 键盘改善正是针对“键程”:每个键帽键盘上方都有略微凸起,在增加键程的同时,还进一步避免误触。回弹反馈也比之前的第一代蝶式键盘快了一些。不过想要完全适应键盘反馈,还需要一段时间。(图片来自 (图片来自 )同时因为键程较短的原因,键盘灯效果也得到了“加成”:键帽边缘不再有空隙,漏光也因此消失,并且苹果还在每个按键下方设置了独立的低功耗发光 LED。让键盘背光灯效果更加“自然”。作为一个参考例子,在经过 1 个星期的使用之后,爱范儿编辑、兼重度机械键盘粉丝
已经开始抛弃自己的 Filco 键盘,改为直接使用新款 MacBook Pro 办公。 Force Touch作为 2015 款 MBP 中的一个“隐藏亮点”,Force Touch 触控板实现了“感觉动了但实际没动的”模拟触控反馈效果。少数用户在关机状态下才发现触控板无法“按下”,剩下的用户甚至至今仍未发现。作为 2015 款 MBP 中的一个“隐藏亮点”,Force Touch 触控板实现了“感觉动了但实际没动的”模拟触控反馈效果。少数用户在关机状态下才发现触控板无法“按下”,剩下的用户甚至至今仍未发现。而在 2016 款 MBP 中,Force Touch 触控板也迎来一次“大”升级:面积变大了。15 寸机 Force Touch 触控板面积增加 100%,13 寸面积也增加了 46%。手势操作的空间比之前更大,搭配 Force Touch 的压力反馈,在 MacBook Pro 上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外接鼠标或者苹果 Trackpad 的必要。但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小缺陷:误触。尤其是触控板比 2015 款“宽”了许多之后,它实际上已经侵入了掌托区域。虽然还未“波及”主要承受重量的拇指指根,但是双手大拇指实际上是“跨过”触控板之后才到达空格键上空。如果你长时间打字疲劳之后,大拇指不可避免地无法保持悬空,就会造成误触。扬声器扬声器,应该算是 2016 款 MBP 最令人意想不到并且惊讶的升级,就连苹果官方也给出了“堪称设计创举”这样的形容词。扬声器,应该算是 2016 款 MBP 最令人意想不到并且惊讶的升级,就连苹果官方也给出了“堪称设计创举”这样的形容词。在经过一番试用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相对于上一代产品的全面提升。借爱范儿(微信号:ifanr)音频编辑梁梦麟的话来说:“声音很苹果,声场宽了、中高音有提升、但高频部分仍会出现齿音,低频下潜不足但考虑到笔记本体积限制,已经很不错。”更重要的在于,苹果这次还将扬声器直接连接到系统电源之上,峰值功率因此也提升至 3 倍。在通过 Touch Bar 将音量提升至 100% 之后,爱范儿面积约 100 平方出头的办公室基本都可以清晰听到外放音乐。如果你不是非常在意声音效果,甚至可以省去购买桌面音箱的花销。续航电池容量大幅下降也是 2016 款 MBP 的一个重要特点。13 寸无 Touch Bar、13 寸有 Touch Bar、15 寸对应的电池容量分别为 54.5Wh、49.2Wh、76Wh。相比之下,2015 款 MBP 13、15 寸的对应数字实际上是 74.9Wh、99.5Wh。换算过来 13 寸容量最高降了 34%,15 寸下降了 23%。如此“果敢”缩减电池容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这一代产品中 CPU、GPU 均已更新到最新制程,让耗电量大幅下降;其次是轻薄压缩了机身体积。这也使得 13 寸带 Touch Bar 版本会比 13 寸不带 Touch Bar 版本续航明显弱一些,毕竟 CPU 功耗两倍于后者,但是电池容量还小了 9%。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也只对 2016 款 MBP 进行了一个粗略续航测试:在连接 WiFi、利用编辑器进行简单文字处理场景下,不带 Touch Bar 的 13 寸 MBP 连续工作 2 小时 20 分左右,电量已经从 69% 掉到了 15%。换算成整体续航时间的话大约在 5 小时 45 分左右。如果进行一些高功耗的任务,掉电速度还将更快。充电速度则相对较快,13 、15 寸本次分别配备了最大输入功率 61、87W 电源适配器,充电时间均控制在 1 个半小时左右。对于便携更需求的用户,我们还是更推荐考虑选购 MacBook Air 以及 New MacBook。总结:2016 款 MBP 在关键性、最贴近用户体验的硬件上都进行了相应升级,虽然 CPU 和 GPU 的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但是整体散热、以及使用体验的确有明显提升。TouchBar:非必需品,但特定场景很方便是的,我们终于要开始说 2016 款 MBP 的核心争议点——Touch Bar 了。关机状态下,这条横置在键盘区域之上的“黑条”,完全覆盖了原来顶部的功能键。乍一看,甚至以为是一个装饰物。但在用对应手指轻触右侧的指纹识别模块之后,你就会一瞬间“冒出”一排额外“按键”。关机状态下,这条横置在键盘区域之上的“黑条”,完全覆盖了原来顶部的功能键。乍一看,甚至以为是一个装饰物。但在用对应手指轻触右侧的指纹识别模块之后,你就会一瞬间“冒出”一排额外“按键”。Touch Bar 实际是一块 2017 x 60 像素 OLED 触摸屏,并且在最右开机按钮上加入了指纹模块。它会通过环境感应会自动调节亮度,正常情况下,Touch Bar 会亮 60 秒然后慢慢变暗,再过 10 秒自动休眠。实际触摸点击感受跟 iPhone 并没有什么差别。由于右侧存在开机按钮指纹模块,苹果实际上并没有将 Touch Bar 的显示屏延伸到最左端,但是在显示屏区域以外同样拥有一定触控效果。这也是 Touch Bar 目前能够盲操的唯一位置,对于经常使用过 ESC 键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但从我们昨天预告回复情况来看,大家最关心“Touch Bar”的实际使用体验如何?”思虑再三,还是先分享几个实际使用片段:片段一:苹果发布会之上就曾演示过自家视频编辑软件 Final Cut Pro。开启之后在 Touch Bar 左侧显示出功能按键,中间则是滑动拖拽视频轴的功能。实际惊喜在于以前很容易忽略的视频断点、开头黑屏在 TouchBar 上有专门显示出来。片段二:打开 Safari,可以使用 Touch Bar 调出书签;在多网页模式下,中央可以通过点击进行切换;最大的亮点在于如果网页使用了 HTML5 作为播放器底层,你会在 Touch Bar 中央看到进度条,轻松滑动就能快进、后退。(需要一次性查看全部 Touch Bar 操作动图可滑至答案底部)片段三: 打开“照片”,你可以使用 Touch Bar 进行图片的滑动切换。再选择“编辑照片”,里面的各种操作都可以通过 Touch Bar 完成:“裁剪”可以使用 Touch Bar 进行旋转角度调节,“滤镜”可以快速滑动对比效果,“调整”可以滑动切换“光效(亮度/对比度)”、“颜色”、“黑白(灰度)”,“润色”及“消除红眼”也能通过 Touch Bar 进行幅度调节。片段四:同时打开本地播放器、Safari 中也在播放视频。先展开 Touch Bar 右侧的折叠菜单,然后选择音频,原本中央一条“音量调整”缩短,旁边出现另外一个音源的 Logo,点击即可调整新音源的音量。4 个片段的确有点少,所以我们再来看几个实际应用场景下 Touch Bar 的截图:默认场景下,Touch Bar 只有 ESC 键跟右侧控制区域右侧控制区域可以点击展开 点击亮度之后可以滑动调整也可以直接按住 Fn 调出原有的功能键文字输入界面(候选字、Emoji)系统“照片”编辑界面(“裁剪”、“滤镜”)Safari(标签页切换、视频进度条控制)Final Cut Pro(编辑工具及时间轴功能)Final Cut Pro(编辑工具及时间轴功能)文件分享(AirDrop)一番体验下来也就形成了我们对 Touch Bar 基础感受:酷。这是一种与屏幕上直接加“触摸屏”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了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athan Ive 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领会了一个关键点:在与软件互动的过程中,触控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也试图将其应用到显示屏上,但发现那个位置不太适合、当你把手悬在空中进行触控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在笔记本电脑上进行 Multi-Touch 的最好方式,就是应用触控板。但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 Touch Bar 呢?目前来看,“仍在成长的新输入方式”是最好答案。虽然有着普通触摸屏结构,但“显示”与“触控”主次不再明显;使用时除了 Touch Bar 最左侧优化过的 ESC 键之外,其他“按键”基本无法盲操,却放置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盲操的实体键盘之上;目前部分应用非常直观、省事,但部分也存在操作层级过度复杂的问题;这种新交互方式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新奇、便利、困惑各种体验糅合在一起。支持方面,虽然目前适配 Touch Bar 应用支持最到位的仍是苹果官方应用。但根据爱范儿(微信号:ifanr)收集到的消息来看,12 月前后就将会有一批重点应用完成适配(包括 1Password、Day One、OminiGraffle、Pixelmator、QQ),但想要达到消费者所希望的“全覆盖”,尚需时日。最后是用户在 Touch Bar 中扮演“角色”,苹果在一开始就加入了用户自己更换 Touch Bar 按钮选项的“自定义”功能。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样,Touch Bar 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但与提供了基础操控能力、要求用户学会组合操控的键盘,与提供了模拟能力、要求用户尴尬进行模拟操作的鼠标和触控板相比,Touch Bar 能够“更换显示内容”以及“用户自定义”的确有着从用户自身解决需求的能力。当然,这必然有学习成本。我们也无法断言用户是否会接受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唯有时间能证明一切。虽然写了这么多,但想要用寥寥数字将 Touch Bar 完全说透实在不可能,敬请期待爱范儿(微信号:ifanr)随后的 Touch Bar 详细报道文章。接口:确实不方便,但情况会好转相比能够“找个东西贴住不用”的 Touch Bar,接口“大换血”遭受的吐槽更多。毕竟 2015 款 13 寸 MBP 都有以下这些接口:MagSate 2 电源接口2 x Thunderbolt 2 接口(速率 20Gbps、兼备 Mini DisplayPort 输出功能)2 x USB 3 接口(速率 5Gbps)HDMI 接口3.5mm 耳机接口SDXC 卡槽除了 3.5mm 耳机接口幸免之外,其他接口全部被 Thunderbolt 3(USB Type-C)接口取代。其中 13 寸不带 Touch Bar 版本只在左侧拥有两个接口,其他则拥有 4 个。苹果之如此狠心是因为——Thunderbolt 3 距离人们预想中的“理想传输接口”太接近。数据传输速度 40Gbps,可以充电,USB Type-C 接口使用便利,最关键这还是 Intel 研发和推动的技术。当然,苹果对新技术的“毫不犹豫”也是重要原因。这肯定还是会对 MBP 潜在的用户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尤其是追求生产力的用户,外接设备对他们来说依旧很重要。有趣的是,即便苹果官方目前也仅有 3 款专属于 Thunderbolt 3 技术的转换器、线缆:一款 Thunderbolt 3 至 Thunderbolt 2 转换器,跟两条第三方 Thunderbolt 3 线材。而目前商城中唯一一款能够将 USB Type-C 转换为“1 个充电 USB Type-C
普通 USB 接口”的转换器标价 388 人民币。同时它还存在输出格式上的限制,只能输出 1080p@60Hz 或 @30Hz(苹果方面核实即便是新 MBP 也只能输出这个规格)。相反转接出来的 Thunderbolt 2 反倒支持 Displayport 1.2 规格,能够输出 Hz 画面。我们还尝试着找了下别的解决方案,Dell 及 HP 都曾为自家笔记本推出相应的 Thunderbolt 3 扩展坞,虽然他们拓展接口数量更多,但是由于来不及购买和测试,仍不建议大家现在购买。最终的结论是,如果你买了 2016 款 MBP,你至少需要再采购一个 388 元的转换器,如果没有外接显示器的需求可以直接采购一款 USB Type-C 转普通 USB 母口。采购指南我们也顺手帮你整理了一下这次 2016 款 MBP 的所有价格档位,包括升级配置所需要增加的投入:将内存升级至 16 GB 是我们最推荐的升级项,其他大家则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即可。线下苹果店已经将样机置于展示区域,如果你对新 MBP 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离你最近线下苹果店,好好把玩一番,再决定究竟要不要购买。如果想一次性查看全部与新 MBP 有关的动图,可访问我们的主站文章 &,&commentCount&:235,&createdTime&:,&isNormal&:true,&type&:&answer&,&id&:,&voteupCount&:958}},&answersOffset&:0,&questionId&:,&answerIds&:[],&restAnswerIds&:[],&isLoading&:false,&isDrained&:false,&isModalOpen&:false,&adBanner&:null,&isCommentLoading&:false,&commentsByQuestion&:{},&commentsByAnswer&:{},&relatedLives&:{},&isRegisterPanelOpen&:false,&token&:{}}" data-config="{&apiAddress&:&https://www.zhihu.com/api/v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ron forc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