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女子所用之名剑

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ccsspp454 的个人空间
&85&阳剑:古代名剑。《文选.匕命》:“楚之阳剑,欧治所营。”&86&鹿卢:古代名剑。《宋书.符瑞志》:“宋太宗为徐州刺史,出镇彭城,昭太后赐以大珠,鹿卢剑,此剑是御服,占者以为嘉祥。”&87&定秦:古代名剑。相传为秦始皇所铸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岁,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书,长三尺六十。”&88&诫剑:古代剑名。传说为秦昭王稷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岁次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89&水心:古代名剑。《晋书.束哲传》:“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90&赤霄: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91&斩蛇剑:又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参见“断蛇”条。&92&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参见“干胜”条。&93&秀霸:汉光武帝刘秀所佩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光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94&分景:古代名剑。《汉武帝内传》:“王母腰佩分景之剑。”&95&崩剑:古代名剑。汉平帝所用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汉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96&神龟:古代名剑。汉文帝剂恒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岁次庚午铸二剑,长三尺六寸,铭曰‘神龟’。多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97&随侯剑:古代剑名。《汉书.郊祀记》:“又以方土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98&飞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曹论》:“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99&流采: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参见“飞景”条。&100&华铤: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101&孟德剑:三国时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102&曹操对锋利刃: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103&珠剑:古代名剑。《南史.羊侃传》:“魏帝壮之,赐以珠剑”。&104&杨修剑:古代名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紫剑指南》:“剑式极古,隐约为篆书‘杨修’二字。&105&白虹: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106&紫电:二国吴在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参见“白虹”条。&107&辟邪: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三。参见“白虹”条。&108&流星: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四。唐.杨炯《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参见“白虹”条。&109&青冥: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五。参见“白虹”条&110&百里:古代名剑。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六。参见“白虹”条。&111&千古剑:古代名剑。《万剑录》载:“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古剑,万古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越炭作之。”&112&棠谿: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谿(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谿之剑,天下之?也。”亦作剑的代称。&113&杨家山铁剑: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114&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115&葱:齐桓公剑。《荀子.性恶》&116&阙:姜太公剑。《荀子.性恶》&117&录:周文王剑。《荀子.性恶》&118&曶:楚庄王剑。《荀子.性恶》&119&辟闾:阖闾剑。《荀子.性恶》&120&坚利侯:安禄山剑《古今注》&121&夺命龙:蜀王建剑《古今注》&122&兰叶:《小知录》引《山堂肆考》&123&流黄、挥精:《小知录》上元夫人剑《锦绣万花谷》&124&青萍:《陈琳.答东阿王笺》:“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将之器。”&125&结绿:《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126&灵宝剑: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游客无法查看评论和回复, 请先或
评论: 0 次
6SQ质量日刊
服务号: Lsqdnet
6SQ质量周刊古代名剑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古代名剑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十大名剑。中国十大名剑分别为承影剑、纯钧剑、鱼肠剑、干将剑、莫邪剑、七星龙渊、泰阿剑、赤霄剑、湛泸剑、轩辕夏禹剑。承影剑是精致优雅之剑。承影剑是一把精致优雅之剑,铸造于周朝,与含光剑、宵练剑并称殷天子三剑。相传出炉时,“蛟分承影,雁落忘归”,故名承影。后有由春秋时卫国藏剑名家孔周收藏。纯钧剑是尊贵无双之剑。纯钧剑,又名纯钩剑。铜锡合金,是一把尊贵无双的剑。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欧冶子所铸,相传为孔子所配,自此成为读书人趋之若鹜之物。鱼肠剑是勇绝之剑。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干将剑和莫邪剑是挚情之剑。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制成的两柄剑分别被称为“干将”、“莫邪”。七星龙渊是诚信高洁之剑。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事实姓名的普通渔翁:渔丈人。 全名“七星龙渊”,故又作“七星剑”。泰阿剑是威道之剑。泰阿(又名太阿),泰阿剑是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泰阿又作太阿,后为始皇佩剑传至二世胡亥赵高乱政。太阿倒持即比喻这个时期政权不在皇帝手中。有成语“泰阿倒持”,意为“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剑又被命名为太阿剑。赤霄剑是帝道之剑。赤霄:汉高祖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 高祖刘邦佩剑,起义时有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湛卢剑是仁道之剑。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轩辕剑是圣道之剑。黄金色的千年古剑,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于轩辕黄帝击败蚩尤的旷世神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为传说中的神剑。
采纳率:74%
中国古代名剑谱[五十七把神器]中国古代名剑谱(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 天文古字 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2)禹剑 夏禹所铸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 藏之会稽山(3)启剑 夏王启铸 铜 三尺九寸 后藏之秦望山(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 牛首山之铁 铭曰夹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8)含光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承景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 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 链钢 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 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12)干将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太阿工布诫 秦昭王铸 铭曰诫大篆书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17)定秦 秦始王铸 采北祗铜 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18)神剑 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 铭曰赤霄大篆书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20)神龟 汉文帝铸 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 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23)毛 汉宣帝铸 二剑铭皆小篆书 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书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 铭曰秀霸小篆书 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 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29)龙彩 汉明帝铸 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 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 铭曰安汉小篆书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铸(32)中兴 汉灵帝铸 文曰中兴小篆书 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后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铭曰孟德 三尺六寸 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34)思召 袁绍所得 上铭曰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36)镇山剑 蜀后帝禅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铸魏(38)三剑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 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 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 采武昌铜铁 文曰大吴小篆书 各三尺九寸 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42)流光 吴王孙高铸 文曰流光小篆书 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 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 铭曰步光小篆书 五尺 永嘉元年铸(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 铭曰五方单符(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 晋孝帝铸 铭曰神剑隶书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47)定国 宋武帝铸 铭曰定国小篆书 永初元年铸此剑后入于梁(48)永昌 宋废帝昱造 铭曰永昌篆书 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49)梁神剑 陶弘景造 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 长短各依剑术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隶书 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 铭曰大夏龙雀 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铭背曰太常(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 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 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 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 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 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国古代名剑谱--58柄中国古代名剑谱--58柄(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 天文古字 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2)禹剑 夏禹所铸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 藏之会稽山(3)启剑 夏王启铸 铜 三尺九寸 后藏之秦望山(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 牛首山之铁 铭曰夹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8)含光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承景脊练(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 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 链钢 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 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12)干将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太阿工布诫 秦昭王铸 铭曰诫大篆书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17)定秦 秦始王铸 采北祗铜 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18)神剑 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 铭曰赤霄大篆书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20)神龟 汉文帝铸 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 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23)毛 汉宣帝铸 二剑铭皆小篆书 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书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 铭曰秀霸小篆书 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 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29)龙彩 汉明帝铸 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 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 铭曰安汉小篆书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铸(32)中兴 汉灵帝铸 文曰中兴小篆书 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后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铭曰孟德 三尺六寸 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34)思召 袁绍所得 上铭曰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36)镇山剑 蜀后帝禅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铸魏(38)三剑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 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 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 采武昌铜铁 文曰大吴小篆书 各三尺九寸 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42)流光 吴王孙高铸 文曰流光小篆书 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 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 铭曰步光小篆书 五尺 永嘉元年铸(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 铭曰五方单符(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 晋孝帝铸 铭曰神剑隶书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47)定国 宋武帝铸 铭曰定国小篆书 永初元年铸此剑后入于梁(48)永昌 宋废帝昱造 铭曰永昌篆书 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49)梁神剑 陶弘景造 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 长短各依剑术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隶书 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 铭曰大夏龙雀 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铭背曰太常(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 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 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 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 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 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
最出名的为:干将、莫邪、鱼肠、巨阙、龙渊 、太阿、赤霄 、吴钩、倚天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名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湛卢(古代名剑)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zhàn lú]
(古代名剑)
铸剑名匠所铸名剑之一,五大盖世名剑之一。另一说为古地名山,即指南平市的。
几乎大多影视游戏中都有湛卢剑的身影显现,这把剑的作用跟算命一样,预示着天下大势。就好像《》里面讲的一样,剑分庶人之剑、诸侯之剑和天子之剑。从它的出现历史看,这是一把诸侯之剑的命运。
湛卢剑名含义
“湛卢”为命名,理当赋予一定的意义。在古代,“湛”字有澄清、明亮、厚重、喜乐、深湛的意思;“卢”字有着纯黑、瞳仁、,最大胜利的涵义。由此,二字组合起来,大致的意思是明亮的眼睛,厚重的纯黑,可爱的猎犬,战无不胜的黑色胜利。作为战斗和自卫的武器,把它称为澄清、明亮、猎犬、瞳仁、黑色、胜利,很是吉祥如意。
西周青铜剑
衍生开来说,追溯上古时期,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十分崇拜。在先民图腾崇拜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
古人造“卢”的繁体字(卢),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卢器。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
之所以越王将宝剑取名为“湛卢”,这不仅有着帝王的精神取向,也流露出古人内心深沉的爱与祝福,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个命名既形象地描绘了宝剑的特色,又具体地表现了越王的珍视,是很贴切的。[1]
注:从字义角度来看庐与泸,卢是不同的字,因此称为“湛泸”“湛庐”皆是不准确的说法
湛卢铸剑地点
《》载:“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2]
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
湛卢铸剑师
,春秋时越国宁波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是史上另一著名铸剑师的岳父、的父亲。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越王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妻子朱氏、女儿和女婿,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见到松溪的湛卢山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时世上五大名剑是:湛卢、巨阙、、、(又作),湛卢名列第一。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逍遥我亦餐霞者,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3]
《东周列国志》
湛卢宝剑铸成,越王视之为国宝。被攻灭,阖闾获此剑。但有一天此剑忽然不见了!而某日在的枕边突然发现这把寒光闪闪的。相剑者入宫解谜道:此乃吴中剑师“湛卢”宝剑,吴王无道,杀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以殉其女,悲怨,岂能得此剑?此剑所在之国,其国祚必绵远昌炽。楚昭王大悦:“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见,湛卢宝剑已成为预示国家兴亡的神物了!唐朝诗圣有诗咏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历代诗文提及湛卢的很多。
春秋混战,闽地为,宜于短兵相接,利剑成了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武器。铸剑的能工巧匠便在这样的背景里产生,就是代表之一。
越王允常献给的三把宝剑,,湛卢。
汉˙袁康《˙卷十一˙外传记宝剑》:“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
唐˙˙《将适江陵漂泊有诗》:“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宋˙˙乌乌歌:“我当赠君以湛卢青萍之剑,君当报我以白鹊之旗。”
从元代山长带神话色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湛卢之剑的名声何其显赫:“挟其精术,径往湛卢山中,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设炉焉。取锡于赤谨之山,致铜于若耶之溪,雨师洒扫,击劈,捧炉,装炭,盖三年于此而剑成。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号,越王神之。”
明代所著的《》中说:“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则威”。
相传第一个得到湛卢剑的人是赵王,但是拥有过湛卢剑的人不仅仅只有赵王一个人[4]
越王勾践剑
湛卢剑几经辗转流传,据说唐时为获得,后传到南宋抗金名将手中。
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
1965年出土的,虽然无法确定是否为欧冶子所铸,但作为同一时期的,可以为考证湛卢剑工艺水平提供珍贵资料。
湛卢传说一
湛卢是一把剑,更是一只眼睛。
湛卢:湛湛然而黑色也。(一作“冗卢”)卢在古意里也有黑色的意思。
这把通体黑色、浑然无迹的长剑让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它的宽厚和慈祥。
它就象上苍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视着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
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
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
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在铸成此剑。相传湛卢剑出炉之后,为越王所得,后传至越王勾践,因勾践战败,无奈之下把湛卢剑进贡给了吴王夫差,然而吴王无道,湛卢剑竟自行离开,飞至当世名君楚王身边。从此,湛卢剑便化为正义与仁德的代表——所谓仁者无敌。湛卢剑是一把仁道之剑。
湛卢传说二
卧于宫中,既醒,见枕畔有寒光,视之,得一宝剑。及旦,召相剑者风胡子入宫,以剑示之。风胡子观剑大惊曰:“君王何从得此?”昭王曰:“寡人卧觉,得之于枕畔,不知此剑何名?”风胡子曰:“此名‘湛卢'之剑,乃吴中剑师欧冶子所铸,昔越王铸名剑五口,吴王寿梦闻而求之,越王乃献其三,曰‘鱼肠',‘磐郢',‘湛卢'。‘鱼肠'以刺王僚,‘磐郢'以送亡女,惟‘湛卢'之剑在焉。臣闻此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然人君行逆理之事,其剑即出。此剑所在之国,其国祚必绵远昌炽,今吴王弑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以葬其女,吴人非怨,故‘湛卢'之剑,去无道而就有道也!” 昭王大悦,即佩于身,以为至宝,宣示国人,以为。 (出自《东周列国志》)
湛卢传说三
“乾坤开胜地,紫气抱卢山”[5]
,从古至今,有关湛卢的诗文有很多,但总不免要提到欧冶子,提到那把“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卢宝剑。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交战各方为了增强战斗力,纷纷选派国内的能工巧匠,研制克敌制胜的武器。作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剑在当时被称为“百兵之师”。地处东南地区的吴越诸国,水网纵横,林草密布,不利车战,因而锋利轻便的剑就愈显其重要。
“……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 锋芒盖世的宝剑。欧冶子它献给越王。越王爱抚之下,命名“湛卢”。从此,欧冶子就同他的湛卢剑一起名扬天下。故以剑名山。因此,湛卢山素有“闽山第一”、“天下第一剑山”、“剑山”等美称。
湛卢剑铸成后,历代都对它推崇备至。关于湛卢剑的神奇传说,汉袁康的《越绝书》、东晋的《拾遗记》以及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而在民间,则流传着欧冶子试剑的传说。元代湛卢书院山长杨缨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了湛卢剑炼成时的生动景象:“……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
传说欧冶子炼成宝剑后,为测其性能,挥起宝剑朝巨石砍去,巨石轰然裂开。
“一剑挥落巨石分”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湛卢宝剑的锋利无比,却是有史料可查的。据《吴越春秋》记载,欧冶子一共炼了湛卢、纯钧、巨阙、豪曹、鱼肠五名剑,而湛卢就列在五名剑之首。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的诗句,在这里,‘湛卢‘已成为锐利武器的代名词了。
欧冶子铸剑
但是这把“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的湛卢宝剑却没有永驻人间。
湛卢剑在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遇害后,湛卢宝剑就失传了。湛卢有灵性,能识忠臣,良君。传说最后湛卢落进了当时造此剑的故乡中一个碧水深潭中。[6]
湛卢其他名剑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1 轩辕夏禹剑
湛卢湛卢山歌
吾邑诸山之冠曰湛卢,据胜七闽,接壤两浙,由铸剑而得名,以来晦翁(朱熹)杖履而益著。余小于兴仰止之思久矣。乘兹暇日,登览其间,咏以长篇,少答山灵之万一云尔。  乾坤开胜地,紫气抱卢山。  卢山苕蛲不可攀,三峰高入霄汉间。  三峰律兀俱绝壁,天门相去但咫尺。  竦身直上最高头,狂来欲把星辰摘。  腿底霞生干百峰,片片削出金芙蓉。  指顾白云殊夭娇,遨游瑶草何蒙茸。  攀崖探古摩断碣,精灵百代钟闽越。  清晨遥望赤城霞,黄昏下见沧海月。  回身欲步莲花巅,莲花之峰落眼前。  徒倚风前浇浊酒,醉来散发漱流泉。  逍遥我亦餐霞者,十年云卧湛卢下。  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  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  吴越英雄只草莽,阖闾宫殿空山丘。  探奇吊古者谁子?慷慨悲歌一如此。  披襟尽日独徘徊,遒然一啸天风起。  天起风,歌未已。  松间秋气清,木末夕阳紫。  山回洞口开烟树,还访昔人读书处。  岩扉萝径长寂寥,唯有闲云自来去。  归随白鹿践苍苔,倏尔御风游九垓。  飘飘自在虚无里,何须海上访蓬莱。
.新浪[引用日期]
.新浪福建 [引用日期]
.福建省松溪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历史趣闻.[引用日期]
.中国松溪政府网[引用日期]
.百度[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