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宁什么意思到思矛的路费多少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飞花乱语三月暮,借问离愁何故?&诉石前枯烛,夜阑珊,添衣可否?
& & & & &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在一间空屋里,唯一陪伴你的,是你的心。这时候,你比什么时候都更加明白:你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心。
&&&&&&&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个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来的,未必是太在意的;能写出来的,其实是可以放下的;存在心里的,才是欲罢不能挥之不去的。更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自己,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做真实的自己。
&&&&&&& 喜欢在独处的日子里,给自己一个最舒适的角落和姿势,与时光静静地对视,站在红尘之外,我听见时光在身后一寸一寸地断裂,碎成一地苍茫。到底是我消磨的时间,还是时间消磨了我? 微风,落叶,秋雨,斜阳,一个美好的季节,却有失语的感觉。近一些时日,心下钝重,因而更向往一方清宁。
&&& &&& 可终是尘念深深,心下却执念于烟尘俗事里的那些疲惫与倦怠,繁华尽处的琐碎与纠缠,怎么也做不来目空而安,甘之如饴。
&&&&&&& 居一室的时候,时常是漠然的对着电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静静的感受着这里的丝丝温暖。也常常会望着窗外发呆,淡然地看着落叶纷飞,听着鸟儿啾啾,心便有了一种安然与释怀。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梳理着自己的一些思绪,在感悟中慢慢捋顺,慢慢清醒。
&&&&&& 有时候,我们因为无法挽留美好的时光,而感到悲伤,殊不知,在落寞的气氛中,我们又浪费了多少时光。时光的脚步匆匆,随着春去秋来,潮起潮落。
&&&&&&& 我以为我也会慢慢的变成熟,慢慢的学会看淡一切。可是,好像感性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升级为理性。我依然执迷不悟的坚持自己坚持的,然后,感伤,落泪。
&&&&&&& 生活,有时候,会忽的被某种利器刺在心,生生的疼。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一种伤口是不能愈合的,需要的不过是一场自我救赎。
&&&&&&&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表面上很光鲜亮丽,背后却伤痕累累。 如同我常劝朋友放飞自己的心,做快乐的自己。 可自己有时候反而不懂得放飞自己的思绪。
&&&&&&&& 人很矛盾。有的时候喜欢自我封闭,喜欢设防,垒一道围墙躲在里面。便有一种安宁,稳妥清静,可以自享。可是反过来, 人又不能总守在里面,与孤单为伴,又希望别人进来。静心想想,人生之途,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人生筵席千万种,可有一种是永恒不变的?
&&&&&&& 好多次,发誓要做自由飞翔的风筝,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牵在别人的手里。更深知,每一份懂得之后必是心念的几许回转,几重叹息与隐痛。
&&&& && 在这世间,有些事物你是无法为他画出一张精确的画像来的,一旦真的变成了以后,它原来是美的&最令人疼惜的那一点就会消失不见了。有些事物,你也不能用简单和明白的语句来为它下一个定义,当那个定义斩钉截铁地出现了以后,它原来最温柔的,最令人感动的那一种特质也就没有了。
&&&&&& 向来不爱将悲喜诉之他人,心下明白,生于浮世微尘,或多或少衍生一些困扰和隐忍,又何须诉己不悦,徒增一层琐碎的伤感。牵扯叹息,于人无益,于己无利。 一生终在寻觅与自己完全契合的那个灵魂,在哪呢?
&&&&&&& 终有一天会发现,你苦苦寻觅的那个人就在你内心深处,就是最本真的自己。也更懂得,我的心灵底处,住着另一个我,一直与我虚行。&&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我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先生《书剑》里,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
大意:一个人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过于沉迷和执着的感情不会持续长久,过于突出的人势必会受到屈辱,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正是这四句十六字。&但很有意思的是,如此佳句居然没有人能查其出处(人们都认为其境界颇深定有出处)。有人查遍孔孟老庄,以及四书五经,均无所获,故将此难题贴于网上,一年多来终无所获,故被称为&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其中,最接近的答案是《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易经》第十五卦中有&谦谦君子&,但仅此而已。金庸&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不知其出处,但从《书剑》所蕴涵的他早期的人生理想来看,这似乎是金庸所推崇的一种人生境界。飞扬跳脱的个性不属于谦谦君子,因为,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佛家有一个词,圆融,是跟这种成熟的圆润颇为相似的境界。是以佛家讲求戒嗔、戒痴、戒贪,无欲无求,尔后能不动声色、不滞于心。谦谦君子的圆润亦同此理。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修炼的。修炼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人生在世实质上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只不过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成正果。修成佛、修成仙是尘世之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修成谦谦君子却并非太难的事情。容人之量是修成谦谦君子的前提。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修不成君子,开阔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的气量。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荣损得失面前,总能一笑置之。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剑有双刃,谦谦君子亲切柔和,少了无拘无束的冲动莽撞,却也少了率性率真的刚猛豪放。正如一个人磨砺的过程一样,成熟的获得是以天真童趣的无可追回为代价的。当然,&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背后,似乎也透着一种淡淡的无奈。试想,人活一世,谁人不想追求恒久?只是恒久不可强求,于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迂回的战术、以求得宛转的余地?谁能说这种淡淡的无奈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南方周末》千期献辞:南国春雨落尽,千周已逝,几代心力,乃见文字万千,洋洋大观。文人心怀书生意气,谁不念洛神飞袂曲水流觞,然国脉民瘼江湖庙堂,艰 险跋涉只为了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一份理想,一个新闻人共同的使命与方向,我们来而复往,今天或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微笑, 对这个国家依然充满梦想。
隐者独君子———我心中的陶渊明
&&&&& 一提到靖节先生,无人不敬仰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光明峻洁的高尚品格,无人不向往他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熟蘼王税&、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园&。甚至有的人模仿他饮酒&既醉之后,辄题数句以自娱&,有的人效法他以退隐园田而自居。一提到他的作品,常被人称道的是田园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常被人吟咏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然而,就是这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鼻祖&的伟大诗人,真是那么&悠然&吗?综观其多灾多难的一生和多姿多彩的诗辞文赋,笔者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有气有节的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苦有痛、有忧有愤、内心充满矛盾的凡人。至于他的气,他的节,他的孤,他的高,别人早已论述过了。这里,我只想循着他的人生轨迹,探寻他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谈一谈他的苦闷、他的忧愤、他的意真、他的情深。&
一&& 矛盾、苦闷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一生是在矛盾的旋涡中度过的。&&&& 首先是外在的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其次是个人的美好理想和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还有他心灵深处时隐时现的&遇&与&不遇&、& 出仕&与&退隐&、&安贫&与&求富&、&关怀世事&与&忘怀得失&之间的交战等等。这些矛盾互相交织,作用在他从&仕&到&隐&的人生道路上,也相应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和刘宋政权交替时代,整个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复杂尖锐。西北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割据、混战,并对南方进行威胁、骚扰;而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杀夺也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陶渊明生前,东晋曾先后爆发了野心家王敦和苏峻的叛乱。陶渊明二十多岁的时候,专权的司马道子父子之间以及司马道子和孝武帝之间又产生了利害矛盾。他三十三岁那年,镇北将军王恭又勾结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举兵叛乱,未遂,王恭被杀。嗣后,殷仲堪等叛乱势力又在浔阳盟誓,推桓玄为盟主,伺机造反。他三十八岁那年,又爆发了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大起义,但起义并没有摧毁军阀势力。桓玄乘机直捣建康,杀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废晋自立。随后,建武将军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桓玄以后,他自己又扩大势力,培植党羽,诛杀异己,终于402年代晋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这一年,陶渊明五十六岁。次年,晋恭帝也被刘裕所杀。对陶渊明来说,他这一辈子真可谓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当时社会不仅战乱不断,动荡不安,而且封建门阀制度极盛,政治腐朽黑暗,按照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人才的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的高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官场里,贵族官僚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他们对待门第卑微的下属趾高气昂,作威作福。这种时世对出身庶族、官小位卑、心高气傲的陶渊明来说,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的机会,他既无力改革时弊,&大济苍生&,又不愿同流合污,混迹世俗。&欲有为而不能&,这使他是何等的矛盾苦闷!因而个人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要贯穿其一生。这或许就是他一生内心痛苦矛盾的社会根源。&&&&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老庄无为思想和儒家伦理糅合的玄学风行的时代。青少年时期,他不仅象一般士大夫那样学习了《老子》、《庄子》等这些必读的玄学经典著作,而且还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习了儒家的《六经》等。这样,他同时接受了儒道两家相互矛盾的思想观点。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积淀在他心灵底层,表现在他从&仕&到&隐&的人生历程。这或许是他一生矛盾痛苦的思想根源。&&&& 二十九岁出仕前的陶渊明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幻想,希望将来能&大济苍生&,所以积极用世,准备出仕。这一点,他回忆少年生活的一些诗句可以告诉我们:&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在这里,年轻气盛、意气飞扬、充满幻想和豪情壮志的陶渊明跃然纸上。但是,他在《归田园居》中又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与子俨等疏》中也写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并&自谓是曦皇上人&。由此可见,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互相矛盾的志趣。&&&& 二十九岁时,在是&击壤以自娱&还是&大济于苍生&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后者占了上风,他出仕为江州祭奠酒。可是没多久,他&不堪吏职&(萧统《陶渊明传》),就辞职回家了。对这段初仕经历,他在《饮酒》诗里自述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从&不堪吏职&到&志意多所耻&中,我们可以看出性情刚直坦率的陶渊明是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谗上骄下、胡作非为的种种黑暗现象。可是已近而立之年的他,却无力供奉老母,被饥饿缠绕,其痛苦辛酸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他的第一次希望,也是他的第一次失望。&&&& 大约在家闲了六七年后,他第二次燃起了希望,做了桓玄的幕僚。桓玄是桓温的小儿子,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做过桓温的长史,他对桓温的抱负和功勋事业有所了解。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桓玄产生了一些幻想,想通过其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是陶渊明一来到桓玄手下做事不久,便看清了其阴谋家、野心家的嘴脸。他又一次失望,矛盾痛苦的心情我们可以约略从这一时期所写的几首诗中体会到&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连南风都&负&我心,何况桓玄呢?他志不得伸,只能仰天长叹!另一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诉说了他对出仕桓玄的无限悔恨:&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于是&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只有带着失望和悔恨再一次归隐田园。&&& 陶渊明虽然离开了桓玄,但是他对事业和前途并没有完全绝望。大约在四十岁那年,他写了《荣木》这首四言诗来勉励自己。诗序云:&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对自己一生事业颇有急躁不安的感慨。其第四章说:&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表明他不甘心&四十无闻&、&白首无成&,想驱车策马,施展才能。这一次他把幻想寄托在一个从无名小辈一跃为都督八州军事大将的新起人物&&刘裕身上。可是当他入幕以后,他又对刘裕失望了,看见事不可为,他又要归隐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和思想变化暗示在他这一年所写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里。他刚刚&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很快就&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最后出仕彭泽令,目的是为了&三径之资&,然而这种为谋隐而求官的行为很快就在他的思想上引起强烈的矛盾。他的《归去来辞序》里对这一点讲得很明白:&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违反自己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太痛苦了!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于是&在官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十三年时仕时隐,曲折、复杂、矛盾、痛苦的仕途生活终于结束了。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明主贤君&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所能做的只有洁身远祸,退隐田园。这是一种无奈的逃避,也是一种无言的抗争。这种悔恨,这种惆怅,这种悲伤,这种迷惘,只能委婉曲折地表达在《归去来辞》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饱和着辛酸泪水的辞语,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他既沉痛,又愤怒。&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不正暗寓着诗人:&我的理想虽在,但心灵之门已关&的含意吗?那无心出岫的&云&,倦飞而还的&鸟&不正是诗人的自比自赋么?此中&真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论及这一点,近代梁启超体会的更细腻:&他的神经极锐敏,别人不感觉的苦痛,他会感觉;他的情绪极热烈,别人受苦痛搁得住,他却搁不住。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著精神上的解放&。(《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归隐田园后,&息交绝游&、&复返自然&的陶渊明有时和田家&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有时又和邻曲&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移居》)。他时而回忆少年时光,慨叹人生理想;时而饮酒自娱,吟咏田园风光。但是&他并非整天整夜都飘飘然&(鲁迅语),他貌似悠然遁世,其实却没有忘怀现实和人生的志向。在五十多岁时写的一组《杂诗》中,表达了他从壮年转入老年时思想上的矛盾和烦躁的心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时光流逝,志不得展,他挥杯劝影,夜不能寐。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陶渊明&性嗜酒&,常自居为醉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饮酒》等诗篇正属于这种&寄酒为迹&的作品,他回忆了过去的生活,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生活中的种种观感和体验。既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品格,寄托自己安贫守节、隐居不仕的抱负,同时抒发了被门阀世族所压迫的愤懑之情,表现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现实的痛心和不满,他虽&醉&却&醒&。&&& 如果说《饮酒》诗对现实的揭露:&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还比较含蓄的话,到写《感士不遇赋》时,则可以说是锋芒毕露的了。在赋文中,他把仕途描写的一团漆黑:&世流浪而遂祖,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官场如天罗地网,仕者如骇鱼惊鸟。对此,他感慨万千:&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言为心声,创作上的变化反映了陶渊明晚年心境的极端苦闷。苦闷的根源虽然早已不是个人的出路,而是忧虑社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述酒》)。
在现实生活中,饥饿和贫困常常威胁着陶渊明,有时不免要叩门借贷,甚至因借贷而受过侮辱。这种悲愤和痛苦折磨着他的自尊心,以至他的内心不时产生&贫富常交战&的思想斗争。尽管每次斗争都得到&道胜无戚颜&的结果,然而他&力耕不吾欺&,却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时,不免对&天道&产生了怀疑。在五十四岁时作的《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里,他以屈原、司马迁式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回忆了自己立志行善艰苦自励的五十四年生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种种悲惨遭遇:&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勉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蛾姿中田。风雨纵横致,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他一生励志守节,却一生饥寒交迫;他一生充满希望,却一生痛苦失望。朱熹说他是&欲有为而不能&的人。他只能把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忧愤写在他的诗文里,他只能把解决这些诸多矛盾的希望寄托在他的理想王国&&&桃花源&中。&
二&& 意真、情深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除了&弱冠逢世阻&、&有志不获骋&这些心灵之痛外,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地降临到他头上。他少年丧父,青年丧妻,中年丧母,接着爱妹程氏丧于武昌。归隐第三年,一场无情的大火又烧了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到了晚年生活既凄清又贫苦。尽管如此,他历经磨难却意志弥坚,屡遭打击,却情深一片。陶渊明不仅把感情投注到秋菊、青松、孤云、归鸟等自然物上,更把一片爱心倾洒在亲人、友人、爱人身上,表达了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闲情赋》是陶渊明作品中唯一一篇涉及男女情爱的文字。对于这篇情赋,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闲情赋》实为&爱情赋&。只不过陶渊明囿于封建士大夫的正统思想,把男女之间的情爱轻描淡写地说成&终归闲正&而已。我们分析这篇情赋,自然会联想到陶渊明发妻早丧的爱情悲剧,这种人生的不幸带给陶渊明精神上的痛苦,不能不在创作上反映出来。《闲情赋》就明显地印上了这种隐痛忧怨的泪痕。细味全赋,气氛凄切哀婉,缠绵悱恻,在脉脉温情的面纱下,不时透露出&始室丧其偏&的悲凉心境,屡屡泄露出对那&推我而辍音&的昔日情侣的深切怀念。&&& 他&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之后,接着就说&我的爱人,如果你能和我&同一尽于百年&,我&何欢寡而愁殷&&! &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难道不正是暗寓曲未终而人先亡的哀思?&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不正是说:&昔日的琴音还好像萦绕林间,不绝于耳,我的情人还好像白云依山,不忍离去&。& 脂粉尚鲜&但&斯人已逝&,爱妻早丧的陶渊明无限深情的吟咏到: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这一&愿&一&悲&,哀婉凄绝。失去爱人的陶渊明&拥情罔诉&、&流叹夕阳&,不免发出&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的慨叹。怀着无尽的哀思,他&炯炯不寐&,想托行云寄去自己无尽的怀念,但&行云逝而无语&;想让荏苒的时光流失自己的悲伤,但&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
只有有情有意的人才能写出这有情有意的篇章,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曲歌颂爱情的千古绝唱!&&&& 陶渊明的情深意长还表现在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上,家中的南窗、小园、庭柯、松菊,以及农村中的丘壑、林木,他都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他热爱农村同样热爱农民。他在《劝农》诗中深情地写到:&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这种真情还表现在诗人和邻居农民的亲切来往上:&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一席农家饭,浓浓乡邻情。他和农民朋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这种情感,这种乐趣只有和农民朝夕相处、打成一片的人才能体会到。《饮酒》诗中也叙述了他和农民田父相处的和乐生活。早晨田父带酒来看他,他&倒裳往自开&,两人共话平生,田父劝他&汩其泥&,他&深感父老言&,但坚决表示&吾驾不可回&。只有以心换心的真朋友才能如此坦言相待。陶渊明的一些答友人的诗篇同样寄托了他真挚的友情。《答庞参军》诗云:&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这些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语言,怎能不使人为他们之间的真情厚谊而感而叹!&&& 陶渊明的友情深,亲情也浓。他的《命子》、《责子》等诗和《与子俨等疏》充满了一片舔犊之情;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更是充满了一片手足之情。这两篇祭文饱和着哀伤,字字句句带着血泪,真是&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文心雕龙》)之作。陶渊明和胞妹自幼在多灾多难的家庭环境里成长,骨肉同胞、手足情深:&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后来妹妹嫁给程氏,于405年11月疫于武昌,时任彭泽令的陶渊明惊闻噩耗:&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这成了他挂印归田的直接原因。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兄妹情深。敬远是陶渊明的叔伯兄弟,比他小十六岁,两人的母亲又是姊妹,他们之间的志趣非常投合,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记其交往。《祭从弟敬远文》除了赞美敬远的人品外,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手足情谊:&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相及齠齒,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两人自幼亲密相处,互相慰勉。陶渊明归隐后:&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如此同舟共济、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好兄弟,年仅而立,却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他悲伤:&感平生之游处,悲以往之不返,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他一生多灾多难,也一生多情多义。&&&& 陶渊明一生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和本真。他做人真,作文也真。在倾吐心曲和抒情写志上,他绝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堆砌辞藻,无病呻吟,反而像一个纯真无邪的孩童,捧给人们的是一片赤子之心。他的&真率&,甚至超过常人想象。他毫不掩饰地承认出仕是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就是为了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这与那些唱着&君子罕言利&高调的封建文人相比,是何等坦诚!无论是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小事,还是有关经世济时、出处进退的大事,他都一任自然,泰然处之。就是面临死亡,他也说得平静自然:&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赋》)、&人生实难,死之如何&(《自祭文》)。难怪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作诗的准则。元人陈绎称赞他和他的作品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一生多灾多难、多苦多痛而又多情多意的陶渊明,很多人却说他淡然出世,超凡脱俗。其实,说他淡然,正是由于他愤世;说他超脱,正是由于他无奈;说他伟大,也正因为他平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草虫间的客人(原创)
有人选择诚惶诚恐地活一辈子,怀揣着自己的秘密过一生,甚至伪造历史,只为成就当下的辉煌。大多数人都这样,于是就能沉浸在相对弱者的优越感、相对强者的优越感之间,过完充满比较和追逐的充实的一生。比较是动物本能啊,我知道我无法战胜它。只是人生的路定还有其他走法,希望走得不要那么依赖于外人的目光和口舌。
【深夜品诗】之苦恋愁情
  & & & & 《国风 &周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 & 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关于此篇的主旨,《》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后颇有从者,这给此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
  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静静地聆听】“ 大海要用多少年,才能最终冲走高山?一些人要被奴役多少年,自由才能出现?一个人要多少次转过脸假装他只是没有看见?这答案,我的朋友,飘荡在风中。这答案飘荡在风中“
Blowin' In The Wind-Katie Melua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莫过于告诉自己:“我还有明天。”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莫过于告诉自己:&我还有。&于是,就有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从明天开始,我要&&&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明天么?为什么要把今天的事情到明天呢?那明天这个时候,是不是又要找借口拖延到后天呢?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明天。你的生命只有现在,对,此刻正在流逝的时间就是你的生命尺度。你可以按一秒钟计时,也可以更加精确的以毫秒计时,你现在所度过的每一秒钟就是你的生命。这一秒钟之前的,和这一秒钟之后的都不属于你,你拥有的只有现在的时刻。逝去的一秒钟,你无法找回;下一秒钟,你无法获得。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忘掉前一秒和下一秒,只关注现在这一秒?把一秒钟扩大86400倍,就是一天的时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纠缠于昨天的失败和明天的计划?为何不让这种想法随风而逝,只专注于今天,这一小时,这一分钟,这一秒钟?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这一秒钟活的精彩,活的充实。如果我们这样想,并且这样去做。那么由这一秒钟组成的这一分钟,这一小时,这一天,这一月,这一年,这一生就会很精彩。我们没有明天,没有昨天,只有此刻,今天,今生。记得晚上学习的时候,一个飞虫落到了纸上,下意识的准备打它。然而就当我拍下去的时候,我停住了。一种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这飞虫虽小,却也是生命,遂吹了口气放走了。这个飞虫的生命也许就只有今天,朝生暮死,它需要为明天做计划么,它需要懊恼昨日的失败么?它会说:&从明天开始,我决定不打游戏,不上网,好好学习,好好么?&可惜,它没有这个机会,它的生命只有今天。甚至,它不知道下一秒中是否会丧命于猎食者手中。跟我们相比,生命虽微不足道,但是这只飞虫却认真的活在每一秒钟里。这种对待时间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非洲的大草原上,从早上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大地,羚羊就开始了奔跑。这一天如果不努力,就会被狮子吃掉。而生活安逸的我们,此刻或许还在床上赖着。我们知道,我们今天不努力,还有明天可以努力。如果没有明天,这种想法不是很可笑么?我们有的时候就是被自己的一些想法限制住了,生命也在自欺欺人中黯淡了。告诉自己,我的生命只有现在,我必须专注于现在的每一秒钟。如果没有这样做,那么任何计划都是空的,明天不存在,下一秒钟不存在,所以,计划只能叫做空想。与其整日空想,不如不要空想,不要计划,那样我们姑且可以活的自由。这篇文章并不是反对做计划,事实上,有效的计划可以指导我们每一秒钟过得有价值。计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专注于现在的时刻。生命就像一个沙漏,每次只有一粒沙子通过狭缝,而这一刻就是我们的生命。上面的沙子储量是我们生命的长度,当所有沙子流过狭缝时我们的生命就终结了。对于狭缝而言,飞虫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都是一粒沙子,是平等的。我们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一粒沙子的掉落,一个动作也许就是我们的一生。如果我还有明天,那么明天一定满足这个等式:现在=明天。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值得被纪念。一个人听着音乐,看着书,晒着阳光,生命是如此安详,能让我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许多。
阳光下的一角
  做一个的人。
  做一个爱笑的人。
  并懂得如何快乐。
  快乐并感染身边的人快乐。
  尽力做到最好。
  偶尔任性,却不犀利。
  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
  乐意和大家分享所有和不开心的事情。
  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
  ,就哭,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不轻易流泪。
  不轻易伤悲。
  偶尔,只需要一个鼓励的,就可以说服自己继续下去。
  【二】
  心存感激。
  ,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和我最爱的人。
  随着自己慢慢的长大,觉得可以抱怨的人越来越少,
  那是因为发现了太多人的不易。
  下雪了,天晴了,这个世界始终都是那样。
  记得在心里默念那句话&&
  美好是因为。
  真爱只有用真爱才换的回来。
  所以,我相信。
  【三】
  勇敢面对。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认定了那一个,就一直一直坚持下去。
  只要他也爱我,我要对他好,用尽全力,就算会受伤,也不。
  欣赏他,因为他是我的骄傲。
  逗他笑,因为想看到他开心时的样子。
  对他好,因为他是我唯一的选择。
  善于。
  善于把我们的不愉快格式化。
  我的不是王子与公主的童话,而是为对方着想到忘了自己的心疼。
  &如果胖的我跟瘦的我同时出现,你会选哪一个啊?&
  &当然是胖的那一个啊。&
  &少骗人了,哪有人会选胖的啊。&
  &&&因为,胖胖的你没有人疼。&
  【四】
  对自己好一点。
  对别人好一点。
  善待自己,善待坚强的自己。
  不再为不在乎我的人掉。
  选择相信对方,不管他是好是坏。
  做一个聪明的女子,只在调皮时装傻。
  认真地。
  少一点。
  不再期待的降临,它就在身边。
  我想要,活得比夏天还要温暖。
  【五】
  永远不。
  希望可以被宠溺,被心疼。
  希望有被保护的。
  希望可以保护好我想保护的人。
  希望有一天背上行囊,和他一起流浪。
  希望白头偕老的爱情。
  希望还可以笑着告诉别人要快乐,一心一意地给他们带去温暖。
  希望还可以见到很多个过度曝光的夏天和白雪纷飞的冬夜。
  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安康。
我不寂寞,我只是一个人而已,我的世界有我一个人就好,已经足够热闹 ... ....
阿悄 舍子花
-大家听过这样的中国风么?
可以忽略MV.
单听歌曲,真的很赞
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生日 希望你也有些许的感动----湿湿 发布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如果你也有些许的感动
也 许老天总是爱把完美的东西弄破,然后再让你去接受;于是生活的路上,我们将碎片一一拾起,粘合,再挂起心房,或埋进土壤;只在岁月偶然的回望里,来为这 些粘合的碎片,哭泣,疼痛,或者微笑;我想把那些切割我温暖青春里的哀伤统统打包,扔在不知名的角落,不再被任何人提及…——错过:有生之年...
天堂的泪水
其实 一直以来看电视剧时
看到女猪脚哭泣时
当然不会是那种西斯底里的那种啦
&梨花带泪&(不得不感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泪水都能表现得那么美丽)
为什么她们连哭泣都市那么的别致呢
记得小时候
天空哭的时候
当然是哇哇大哭啦
爸爸 总是会凶偶
哭得越厉害 凶的也就越厉害
以至于后来只敢在那边抽噎
呵呵 有点糗哦
天堂的泪水 Tears In Heaven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it be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会记得我吗?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是那副模样吗? 我一定会坚强的活下去 因为我明白我不属于那儿
Would you hold my h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help me st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ll find my way through night and day
Cause I know I just can't stay here in heaven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会握住我的手吗?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会扶着我吗? 我在日日夜夜中不停行走 因为我无法呆在天堂
Time can bring you down time can bend your knees
Time can break your heart have you begging please begging please
时间让你低落,时间压弯你的双膝 时间可以击碎你的心 你会原谅我吗
Beyond the door there's peace I'm sure
And I know there'll be no more tears in heaven
穿过这道门,我确信那里充满平和 就是我相信没有泪水的天堂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it be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Cause I know I don't belong here in heaven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会记得我吗? 如果我们相遇在天堂,你还是那副模样吗? 我一定会坚强的活下去 因为我明白我不属于那儿
风情——雪小禅
& & 风情是什么?是露吗?那真是太低级的风情,只能算表面功夫&&乳沟露得再多,大腿露得再长,嘴唇涂得再厚,顶多是色相吸引,离风情差得太远。
隐忍的东西总是更具有杀伤力。
林徽因风情,虽然一身布衣,但风情是骨子里的,脾气又爆,说话语速当然也快,可是,迷倒金岳霖,一生,&择林而居。&
张允和风情。从年少到九十岁,一直是少女状态,也许是爱情喂养了她,所以,再尖锐的时光,与她没有关系。
也记得王安忆小说《我爱比尔》,女孩子穿着一个男衬衣,长过了膝盖,短发,素颜,和男人交缠着,那个镜头,一直在我眼前晃着。我觉得,我看过的小说,那是最风情的一个镜头&&不动声色,长袖善舞。温暖雨晴刚巧初破冻,夹衫着心情好。春衫薄里,隐藏着无限的风情。
当然还有白衬衣。
我迷恋着这样单纯而干净的白。
仿佛圣经说,&上帝说有了光,于是,就有了光。&而这白,是风情的开始,简单的,盛大的。或许其后还能无限地花枝招展,最后总能归于简单,就象再繁琐的心情,再织锦的日子,再华美,奢侈,最后的最后,一定是简而净。那样的风情,是水波不澜,从此,小桥流水,一粥一饭。&&&
我绝不爱过于旖旎的风情。花瓶一样的女人,摆不了多久,总会有浮沉,而张允和,活到老,多情到老,唱昆曲,读诗书,永远是绿叶青枝的少女,她自己说自己,多情人不老,她爱吃老母鸡汤,盘上发招摇,穿旗袍,爱那西湖龙井绿茶,爱晴天落雨读古书,捉了小昆虫在手里玩,还爱照相,多老也爱&&这样的风情,是真风情,永远的少女,一脸的镇定,再大的风雨,给她增加的是无限的妩媚与风情。
也喜欢陆小曼那种风情,鸦片似的,妖是真妖,艳也是真艳,梳了爱司头,别上栀子花,盛开的,吐着白花蕊,倒在烟榻上抽大烟,脚上是云丝缎的绣花鞋,声音是婀娜的,会撒娇:摩,你抱我嘛。这也是一种风情,足以让男人骨头全酥掉。他曾经说,&一切因你而值得。&
是值得。为这样一个女人,哪怕只是六年,也是值得。
风情还是,李清照的少女时代,&蹴罢秋千,微汗湿轻衣。&在秋千上风情地荡着,早春,花开得正茂盛,轻而妖艳,看到自己喜欢的男子走了过来,于是,汗也下来了,怎么让他撞了个正着呢?
还有那个法国女人乔治桑,一生穿着长裤,却有无数男人拜倒在脚下,蕾丝太女人了,花边太女人了,我越来越觉得,最美的东西一定是中性,男人女相,或女人有几分男相,绝对增加妩媚指数。
去重庆时,在嘉陵江边发呆,看到一个白衣女子,面前一杯西湖龙井,凌厉的眼神,一支手夹着烟,那烟十分飘浮地在她脸上。她有一种异常的风情,并不是多美,可是,因为独自,因为烟,因为这白衣,我居然有一种被她侵略的困顿。
示弱和媚人,一定是件技术活,其实,都有风情的因素。爱读《金瓶梅》,并不因为提起它是因为提起了性,还因为,里面裹着太多风情,潘金莲偶尔露出的一小段红色的小背心,李瓶儿舍不得花西门庆的钱,为争宠如何千娇百媚打扮自己&&想起来,居然是心酸的,此时的风情,完全是为了生计,与讨好自己,没有关系。
喜欢辣成一块老姜的风情。
女演员中,大概只有陈冲有。
看她越老简直越要命的风情了。年轻时演小花真青涩,我并不喜欢。那样的青春,谁都可以演,到《红玫瑰与白玫瑰》,已经是听出了耳油看出了风情的端倪,穿了旗袍,洗了湿露露的头发,然后问振保:我猜,你舍不得为我少涂些黄油,你知道,我喜欢甜蜜&&哪个男人能受得了呢?后来在《意》中,她去晒自己的旗袍,在翻晒那些旗袍时,朝飞暮卷,连秋天的阳光都显得过分的风情似的,她的腰不细了,脸上有了皱纹了,正因为如此,我更贪婪地思念她的老风情。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我看到了她的短短的护士服,偏要和别人不一样,紧紧地裹着,臀部和乳房那样丰满得不像话,一扭一扭的,拧起衣服来,简直是一点力气也没有&&我没见过比她更风情的女演员,至少在我心中,陈冲已经风情到了骨子里。
在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中,她看似不风情,演那个兵工厂的小花,也是厂花,外号&标准件&,因为过于美,所以,流于了江湖,四十多岁了,仍然一个人。
她老了,穿着过时的衣服,站在自己破败的一室一厅的屋子里,旧绿色的老万宝冰箱,过时的老电视机,燃气炉子上坐着水,她抱着胳膊看电视,我呆呆地在电脑前,眼泪喷薄而出。她在看着自己年轻时的容颜,电视里演着《小花》,唱着&妹妹找哥泪花流&&&我最看不了年轻时美貌如花的女子变老,而此时的陈冲,那破败的风情让我脆弱到眼泪横流。
这是被摧残后的风情,时间就是刽子手,杀掉了很多灵动的东西,而风情被摧惨之后,有的变成了渣子,而有的,与时间化干戈为玉帛,生生不息地转化成了另一个魂灵,穿越了时间和空间,逼仄而来。
我自认是一个稳妥的老实的内向寡言的女子,可是,有一日,我穿了一身黑衣,穿过秋天的风走在落叶里,有个见过我的女人说,雪,你那天真是风情万种。
因为我沉默着,未发一言。我知道,最深的风情,一定隐于内心,一定,沉默着,一言不发。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宁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