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7k7k洛克精灵战记记新手?我愿意收为徒弟。

  我的言行吸引了你,  你就跟随我,听从我?  只消重视的听从你自己——  那么你就随了我——从容不迫。  ——《《跟随我——跟随你自己》  我们究竟为谁活着  哲人首先是自己的哲人,其次是他人的哲人。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哲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存在是互相联系的,哲人也不例外,只能是这种互相联系的哲人。可以说,即使哲人离群索居,即使他成为了一个隐士,他在这样做的同时还是为他人提供了一种教训和一个榜样,因而仍然是属于他们的一个哲人。  ——尼采《快乐的知识》  (一)遥远的“为什么”及其答案  “完全诗意的信仰”,我可要在这里哭了!也就是因为这“诗意的信仰”,他硬要借航空的方便到达他“想飞”的夙愿!飞机是很稳当的,他说,“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命运!”他真对命运这样完全“诗意”的信仰。  民国的绝代佳人林徽因,这样开始了她对徐志摩的怀念,那是1931年的3月14号,具体那天发生了许多什么其他的大事儿,我无从明了,我只是知道,这一天的雾很大,然后徐志摩所乘坐的那一趟飞机失事了,那个云山雾罩的诗人,那个我以为代表了民国现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离开了我们。命运是那么的无情,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也许谁都无法解答,但是总是有着许多的人思考这样的问题,只是在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会伤心,就像林徽因弄不明白为什么徐志摩会这样的离开,因为我们是渺小的,尽管我们现在可以在千里之外听到别人的声音,看到别人的笑容,但是……  我们依旧是渺小的,而这个渺小,时刻的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比如当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最初的梦想都不能坚守,当雨落星沉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我们的自己的年华都无法逗留,而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够付出的只有失声,还有泪流,人难道不是渺小的吗?  然而帕斯卡尔才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整个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知道宇宙对他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是的,我们是渺小的,但是我们也是伟大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一句话:“人是万物之灵”,这是中国古书《尚书》里面的一句话;在西方也有着相关的表述,那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或者说是意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马克思这样说。  人,也只有是人,才会去问为什么,但是人都会问为什么,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诉诸的对象不同,比如苹果掉到了牛顿的头上,他就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如果是到了慧能的头上,他一定会说:“什么苹果动,什么力动,不过是你心动。”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其实这也就是哲学家的与常人的又一个不同,哲学家与常人的区别是,常人只会问为什么,而哲学家不仅会问为什么,而且还会去问,为什么“为什么”,也就是希望得到一个具体的答案,这个在很早时期,就表现了出来,比如我们古典哲学里面的“阴阳”学说,名家的学说,而在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也有着这方面的学说,那就是古希腊。  其实在那个著名的从石匠转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前,就有哲学,他们就探求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段时期出现了原子说(德谟克利特),四因素说(赫拉克利特),数本源说(毕达哥拉斯),顺便在这里说一句,毕达哥拉斯大概是我知道的西方第一个黑道老大,因为他不仅讲述自己的哲学,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一个黑道组织,这有点相当于先秦的墨子,只不过他们之间做的事儿不同,墨家一直无私的帮助别人,而毕达哥拉斯主要是监视别人,不让别人吃豆子。总之这些哲学,还有后来的一些哲学,比如像大有影响的柏拉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等等,这些探求世界本源的学说,叫做本体论。  西方第一个本体论,而且也是影响了几千年的一个大家,就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学说,简而言之,两分法,这个学说,有点相当与中国的名家的“名实之争”,也就是说“名”不是“实”,而“实”也不是“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所说的“桌子”,与“桌子”这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有“桌子”这个“名”呢?这个“名”是怎么来的,他们要解决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名家思想过早的夭折了,因为它所考虑的问题,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说后来朱熹在这方面达到了比柏拉图更高的高度了,但是始终不是大流。  柏拉图采用演绎的方法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来源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子,是床,他说床有三种,首先是床之所以能够成为床的这个理念,还有就是木匠依照这个理念所做成的床,而还有一种就是画家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家根据床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他所做的事儿,是将理性世界给孤立了,让他绝对的存在于另外的一个世界,也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另外是一个在我们现实之外的理念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两分法。但是两分法也会出现问题,比如他认为理念世界中只有“真善美”的东西,那么“假丑恶”是怎么来的,而且理念世界中,只会有一个理念,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世界中会出现很多呢,因为床的理念只有一个,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床呢?  第一个问题,他自己就解决了,他提出了灵魂回忆说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假丑恶“这类的东西,主要是因为灵魂记忆的缺失,用神秘主义来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所谓的灵魂回忆说,是这样的,他说灵魂是一种高级的精灵,坐着一辆马车,这个车不怎么好,结果出了车祸,灵魂从车上跌落了下来,然后在现实世界中于各种事物想结合,于是产生了现实世界的东西,而这个灵魂之中,包含了两种东西,一种理性,还有就是非理性,在灵魂的前世里面有着对于诸多概念明确与清晰的划分,但是在这个堕落的过程中他们遗忘了这些划分,所以才出现了诸如“假丑恶”之类的东西,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注入到了具体现实世界中的灵魂,都是有缺失的,而真正完美的世界,只是存在在理想中,他的这一完整的学说,出自于他的著名作品《理想国》中。  第二个问题,其实他没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朱熹解决了,他吸收了禅宗的思想,为什么理念世界中,只有一个理念,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个问题他打了一个比喻,那就是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可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在江河湖海之中,却有着那么多的太阳。  柏拉图的这一个思想影响极为的深远,而且不能摆脱这样的一个模式,那就是追求世界的本源的模式,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我爱我师,但是我更爱真理。”他是柏拉图十分著名的弟子,他批判的继承了柏拉图的东西,开启了哲学的另一扇大门,那就是实践主义,他开启了物理学的大门,但是他的哲学体系,依旧没有走出这样的一个牢笼,那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他的哲学中能够说明世界本源的,就是四因说,认为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四个原因,那就是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一个事物成其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得有一个质料为载体,还有一个形式表现出来,而动力使之成为可能,而目的使之成为这个形式,这就是他的四因说,比如一个人,他的质料就是人、骨头等等其他的因素,而形式就是这个人,而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动力是使得这个质料成为人这个形式,而这个形成的目的也就是这样。但是经过这一溯源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开始的动力是什么,而这个动力也就是第一推动力,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神。  后来在西方的哲学中,这种影响极为的广泛,尤其是对于中世纪的神学来说,影响极为的深远,但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的暴露出来,准确的说,在中世纪以前,“为什么”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其实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些彼岸的成分,那就是两个世界,当然这还不是导致后来基督教神学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说到基督教神学,在很多的场合,我们都会嗤之以鼻,都会觉得这是一种极为不好的现象,而且一些伪爱国者将这一种文化,与近代史结合起来,觉得这个是帝国主义进行文化生态的一种工具,的确有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依靠这个进行文化的渗透,出现了许多的伪传教士,但是也有着真正来传教的一些教士,比如基督教在贵州虽说也遭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其发展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在清朝的末期尤其是1904年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儿,比如38年就成立了“伤兵之友社”,“贵阳非常时期学生自救会”等等,后来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了很大程度的误读,不过作为一种文化的话,它在世界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像“博爱”就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基督教神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契机,还是得从得从罗马帝国说起,罗马帝国存在于公元前的27年到395年,在中国古代,我们称之为大秦,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较大的帝国之一,控制了大约有59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到了罗马帝国的晚期,统治阶级极为的腐败,于是人们就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而这些反抗无一例外的遭到了统治阶级的镇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身不如死,然后就有一个木匠,在希伯莱告诉人们在终将到来的世界中,那里没有杀戮,没有灾难,没有私权,也没有世俗的政权,然后人们就信了,这个人叫耶稣,然后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首先当局者是采用压迫与禁止的政策,到了四世纪定为了国教。395年,罗马一分为二,教会也随之分裂,10世纪有了东正教与天主教,天主教后来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地主,占领了欧洲大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土地,并且成为思想控制的中心,800年查理大帝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式奠定,就这样,这种此岸与彼岸的世界在人们的心里牢牢的建立了起来,而“为什么”这个问题,就一直诉诸于神秘主义的解读,这是那一段时期“为什么”的答案。  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几种宇宙观,其实宇宙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简单的问题可以表述为,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比如说我们古代就认为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小孩儿给孔老夫子上了一课,据说孔老夫子在东游的过程中,见到了两个小毛孩儿,他们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候离人的距离近,还是在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一个小毛孩儿说在升起的时候离人的距离近,因为升起的时候,太阳看起来大,到了中午太阳看起来小,而另一个小毛孩儿说,太阳在升起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因为升起来的时候不热,而中午的时候热,然后他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结果孔子也懵了。这个问题其实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老祖宗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  西方有认为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的,但是也有认为太阳的绕着地球转的,比如我们都知道1513年,也就是哥白尼40岁的时候,提出了“日心说”,但是真正第一个提出来的叫做阿里斯塔克斯,他比哥白尼早1700年,只不过这个人没有名气,因为他的名气被几个牛人给盖住了,比如亚里士多德等。  希腊哲学家,欧勒克斯提出了“地心说”,后来亚里士多德将这个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后来托勒密在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结果也被基督教的一支,也就是天主教会接受为正统的学说,一直都是认为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我估计当时他们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有点进水,因为他们的《圣经》上明明白白的写着,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就有了光,上帝既然那么牛,他决定让那个转都是一样,所以我以为要是当时他们什么也不选对于后人来说,还比较麻烦一点。  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之后,来了两个粉丝儿,那就是布鲁诺和伽利略,布鲁诺这个人自幼丧失了双亲,思考问题比较偏激,当他看到了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之后,到处说,然后被教会发现了,教会觉得他们的老祖宗说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但是也找不出很好的证据来推翻他,于是就找了一个罪名把他烧了,这一烧不要紧,布鲁诺的声望陡增,不仅这种学说流传开来,而且也成就了他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的美名。相反,伽利略这个人比较的聪明,首先是他会摆弄一些玩具,制造出了望远镜,但是他没有想上海人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样,用来看苏联的女芭蕾舞演员,而是用来观察天文,后来进一步的论证了“日心说”,成为了近代天文学之父。  当西方的人们知道自己信封了几千年的基督教,居然没有弄明白地球与太阳是那个围绕着那个转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小有打击,然后开始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之后到中世纪,牛人不是很多,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普洛丁,奥古斯丁,圣托马斯这几个人,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他遵从了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思想,而奥古斯丁将这样的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与基督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基督教哲学,圣托马斯将这一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是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说它是黑暗的时代,是因为那个时候,都笃信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中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神权主义,“君权神授”,另一个是“来世主义”,现在的苦难没有什么,在终将到来的世界中,如果没有大的恶行,那么你可以与上帝一起,享受无边的幸福,这个时候极端的反对艺术,反对文学,而这个源头又是来自柏拉图;之所以光明,也是因为这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人们能够找到“为什么”的答案,而且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文学,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以至于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也得回头在这里来吸取养料。  但是总的来说,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还有有一定的答案的,尽管这个答案不甚满意,但是还是能够保持心理的平静。  (二)虚无主义来临及其象征  “虚无主义”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一个德国的宗教哲学家雅各比,不过对于目前来说,有几个有着代表性的定义,维基百科的定义是:“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生命、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是它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认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认为世界和人生没有我们假定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坚持没有任何可能的知识,伦理的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任何绝对的道德价值辩护的基础,政治的虚无主义建议任何政治组织必是腐败的。”  不论我们怎么来说这一个概念,但是有一点是十分的明确的,那就是世界和人生没有了意义,或者说是没有了我们所认为的价值,其实这个最为根本的原因信仰所引起的危机,这个信仰是虚无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说人生或者说世界没有了意义,而这个虚无主义是必将来临的,因为在建立这种信仰的时候,就埋下了祸根,因为信仰建立的基础本身就是虚无,只是在当时没有表现出来。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中国人的思维是实用理性的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理性的思维,因为中国关注的更多的是现实,说到底关注的是这个社会如何的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深重的忧患意识,而这个忧患意识最早应该是在周朝的时候,武王灭纣之后,成为了权利的继承者。  武王灭纣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使得一个王朝土崩瓦解,这个速度使得周朝人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后来在祭祀的时候,看到了商朝的遗老遗少穿着别人的服装,祭祀自己的祖宗,他们敏感的考虑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后代,也会不会有一天这样,穿着另一个民族的服装,来祭奠我们。就是在这个忧患意识的作用下,开始了关于商朝覆灭的反思,然后出现了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出现了礼乐制度。这个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春秋晚期,就出现了很大的弊病,于是分封的诸侯开始蚕食,出来了五个老大。在你这个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比如说孔子,他的哲学思想就是把家的秩序推行到全社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批判的继承了周文王的思想,这种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而这种只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最求本源的问题的思想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黑格尔关于孔子的评价,他只是一个世间的智者,而不是一个哲学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泽厚认为中国的思想是实用理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西方的哲学思维就真的是理性的思维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是伪理性思维,因为他们的理性思维不是彻底的理性思维,这也是由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比如柏拉图的两分法,以及灵魂回忆说中的神秘主义的诉求,比如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他所认为的神,新柏拉图主义也没有走出这样的一种认识,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了自己的神学之中,可是基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他们的思维一直是一种伪理性思维,他们哲学中的世界建构无一例外的是演绎法,这种方法的确是一种理性的方法,但是因为这个前提错误,所以演绎出来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所以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得出的“为什么”的答案是靠不住的,但是一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到了很久以后就表现了出来。  我在前面说过,基督教这个玩意儿,其实太阳和地球那个围绕着那个转的都没有闹明白,但是这还不是人们最主要来反对他们的原因,真正让人们起来反对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人们逐渐的发现了人的价值,而这个最早的人就是但丁。  但丁这个人,是意大利的,他小的时候,和我们一样,有过一段暗恋的过程,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子,这个美丽的女子叫比阿屈理契,虽说这个美丽的女子后来没有嫁给他,而是嫁给了别人,但是她为他开启了一扇大门,而这个大门就是天堂,另外他还有一扇大门是另外一个人开启的,这个就是古罗马的一个大诗人维吉尔,在这两个人的影响下,在加上他自己的艺术天才,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神曲》,不过说实话,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重大的意义,如果当时人们就明白了,或者是教皇明白了这里面的意义的话,估计他们也会像对待布罗诺那样,一把火将但丁烧了。之所以没有看出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写书的方式,他的书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让人觉得有一点修道的感觉的,给人一种基督教神学的形象化的感觉,总之也是讲神神鬼鬼的那一套,所以这个在当时很是吃得开。  不过当时的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老板,而且他们还请了工人为自己做事儿,然后给这些工人开点工资,而这主要出现在三个地方,那就是福罗伦萨、都灵和威尼斯,我们现在看到的浙江比较好的那些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的老祖宗就是这里。那个时候,已经是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了,我们的火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还有造纸术和罗盘也传了过去,这个马克思认为极为的重要,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当时新航路的开辟。不过要在这里简单的插上一句,当时新航路的开辟不是为了开拓殖民地什么的,只是因为在地中海那个地方,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这里的气温十分的变态,所以叫地中海气候,而那里又是相当的热,于是人们的身上都有一股气味,所以他们是为了寻找香料,以前是从印度和东方过来的,但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了之后,收了重税,所以他们希望选择另外的一条道路。  如你我所知,新航路开辟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到了那里,“饱暖思淫欲”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个也是普遍的人性,所以自然而然的人们也就开始追求了现实的幸福,不想等到终将到来的社会了,人们便开始觉得自己也很牛了,似乎没有神也可以办事儿了,但是其实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人们的思想也真的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马克思有一句话很牛,他这样说:“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以至于一到了革命的关键时期,人们便会战战兢兢的请出先辈们的亡灵,穿上他们的衣裳,拿上他们的武器,喊出他们的口号,来演出自己的活剧。”  文艺复兴的时候的人们也是这样,他们依旧返回到了他们自己的祖先那里去寻找相应的资料,虽说这个时候也找了柏拉图,但是他们更加喜欢的一个人物却不是柏拉图,而是亚里士多德,因为这个人物比较重实践,不过我在这里说一下,这个实践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实践,我们所理解的实践是我们去改变客观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其实是伦理学上的实践,属于社会学一方面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对于这样一种思想的推崇,使得西方的理性的思维更加的广泛的发展了起来,这个时候的理性也不再是伪理性,而是真正的理性,因为他们或者说神,或者是用这个工具来研究现实的问题,在研究现实的问题上的时候,他们是请出了神的,比如说笛卡尔,但是在最后却又将神请了回来,所以即使是到了文艺复兴的后段时间,其实也有很多的哲学家做过一个事儿,那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比如说那个苹果砸到他的头上,但是没有砸傻的牛顿,晚年就做过这样的事儿,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什么东西。但是自然科学蓬勃的发展了起来。  1809年情人节的前两天,一个非常牛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在1831年的时候,他坐上了一艘叫做“小猎犬号”的军舰开始了他的旅行,旅行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说人的祖宗不是上帝,而是猴子。  但是在这个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基督教的认识或者说反对也没有静止,比如在1517年,教皇的赎罪券就受到了一个人的反对。  赎罪券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有必要在这里交代一下。基督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教义,那就是人人都是有罪的,这个就是原罪说,人为什么是有罪的呢,因为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所以人一出生就是有罪的,而且人在社会上生活,即使别人不知道,你总得使点小心思,而这也是有罪的,有小罪的人,还是可以升入到天堂的,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多了一道程序,就是要经过炼狱,关于炼狱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建议大家读读但丁的《神曲》。由于人们又想上天堂,又不想在炼狱受罪,而作为上帝的传声筒的教皇在没有钱用的时候,也就做起了生意,那就是赎罪券,也就是你买了赎罪券的话,你就可以少在炼狱带上一段时间,你买的很多的话,那么你就一天也不用呆。不过在1517年的万圣节的时候,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了一句话,他说,其实你们不买赎罪券也是可以不用呆的,因为他在罗马书中找到了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然后他开始推动了基督教的改革,不过他也没有做出多大的成就,而真正做出成就的是加尔文。  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分裂了,这个时候又有了几个派别的出现,那就是新教、安立甘宗、信义宗、归正宗,当然这是最为有名的,但是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知名的小的教派。其实当一种思想开始滑坡的时候,就会出现分裂的,比如像禅宗在我国的传播也是一样。  雅斯贝尔斯说过:“到了19世纪,意识分化为两支,一支是相信一个辉煌的未来正在到来,另一支是对一种不可能从中解脱出来的深渊的恐怖。”事实上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比如在尼采出现的时候。  尼采出生在19世纪的中页,而也正是在这个世纪,基督教在船坚利炮的带领下,走向了全世界,然而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时候,其实西方的很多人都不信了,它作为一种文化渗透的工具,我是极力的憎恨的,但是它的文化影响,我却也是极为的重视的。比如我以为要是没有基督教,西方现在社会中,不能出现博爱,也不能出现民主,这是肯定的。因为博爱,本来就是基督教的应有之义,而民主是因为,有了基督教的出现,所以其实西方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真正的专制,不像我们民族,实现了郡县制这样一种专制的制度,他们的土地上,治权在与封建主,而思想的控制却是在教皇,即使到了现在,基督教的文化影响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这样的一种制度是必定会崩溃的,在它出现的时候,就是会崩溃的,这就是因为他的虚无,而这种虚无的象征,其实来得很早,比如但丁其实就体现出来了这样的一种意识,他有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那就是“诗为寓言”说,因为在基督教的教义下,在那个时代,是压制艺术的,所以他站在这样的角度来为诗歌辩护,那就是“基督教”实际上也是一种寓言的,因为里面太多的教义,都是在象征性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而基督教之所以压制艺术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诗歌艺术是谎言是虚无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征。
楼主发言:93次 发图:0张 | 更多
  赞!继续往下说尼采。。。
  我是为了自己而活  我是为了证明我曾作为一个整整意义上的人而存在过
  (三)两种截然不同的虚无主义表述  “我辈天生的猜谜者,我们好像在天上等待,置身于今日与明日之间,紧张于今日与明日的矛盾里,我辈正在来临的头生子和早产儿,我们现在即已看到不就将笼罩在欧洲的阴影里……”这是尼采在《快乐的哲学》中的话,其实他形象的说明了当时他的处境,尼采所说的“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而这个危机就是虚无主义,他的实质就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崩溃,而在这个时期,或者在他的稍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的表述。那就是他的虚无主义的表述,还有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表述。  先来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表述,他是俄国的虚无主义的先驱,他从另一个方面认识到了虚无主义,那就是从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虚无主义,在他的作品《群魔》的里面,有一个叫做基里洛夫,他思考了一辈子的上帝,最后因为上帝不存在而自杀了,他说:“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他还说,“人毫无作为,却发明了一个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史。”他这样为自己自杀的念头辩护,他说:“上帝是少不了的,所以他应该存在……可是我知道并没有上帝,也不可能有……难道你不明白,一个人同时抱着这样两种想法活下去的么?”因此,他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谁敢自杀,谁就是上帝。”他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要么上帝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他的意志,我也不能违背他的意志。要是他并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就是我的意志,我必须表达我的意志。”加缪曾经分析过这个行为,他认为基里洛夫的自杀是为了复仇,是在反抗形而上方面所受到的侮辱,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牺牲,是有教育意义的自杀。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这方面的表述,其实还可以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那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这里面他不仅表现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而且还表象出来了这一思想所带来的危害,那就是当信仰崩溃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的变化,如果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死,还有没有善?如果没有了善,那么人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了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原因也十分的简单,如果上帝存在,那么我自然是不对的,可是如果上帝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我那么严肃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就导致了虚无主义。  尼采给虚无主义所下的定义是:“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他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不存在。因此,生存(行动、受苦、愿望、感觉)是没有意义的。”  尼采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表述相当的简单,那就是:“上帝死了。”他的这个表述出现在他的许多的著作之中,但是广为人知的却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上帝死了,”尼采给基督教的信仰破产下了这样的一个断言,然后他说,“这件事于我们不是太大了吗?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变成上帝,以配得上这件事。没有更伟大的事了,在我们之后出生的人,单位这件事就属于更高的历史,高于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所以他在疯狂之中变成了上帝,他给他的朋友写信,在信的末尾署名为“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和“狄奥尼索斯”,然后当他的朋友赶到他的所在地的时候,看到了他发疯了,边舞边唱,说自己成为了死去的上帝的继承人。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是在于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宗教的信仰崩溃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出现这么大的改观呢?  1919年的3月,一个叫做林纾的人,给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写了一封信,把北大骂的狗血喷头,他是第一个将《茶花女》翻译到了中国的人,也是一个文学的大家,当民国建立的时候,他怀有了极大的宽容的精神,可是为什么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看不过去呢?而且还一再上演哭清东陵的闹剧呢?其实也是因为信仰的问题,因为现实与信仰的冲突,给他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震颤。  唐君毅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科学的语言,第二种是文学的语言,第三种是启发的语言。我以为这三种语言,是对应了应该存在的三种真实的,科学的语言对应了科学的真实,文学的语言对应了文学的真实,而启发的语言对应了启发的真实。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有几个真理,到底有几种科学,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科学吗?  现在我们看到学术论文的时候,总是会见到各种注释,这个说法引自于那本书,这个观点出自于谁,其实这最早就是西方为了证明这是一种科学,而不是自己在那里瞎说,所以需要引证,他们认为这样就是科学了,是与人有关的科学,但是真的就是这样吗?  罗素是一个十分的推崇自然科学的人,他对于真理的划分,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外延的真理与内容的真理,这个外延不是我们所说的逻辑上的外延,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真理,他称之为外延的真理,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然科学;还有就是内容的真理,这个真理是我们相信,但是无法证明的,比如“上帝的存在”,这个是我们相信,但是却是无法证明的,所以这样的命题,他认为是“内容的命题”,到了后来,他甚至认为这个也不是“内容的命题”了,而就是“态度的命题”,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实际罗素当他把这个问题诉诸于“态度”的时候,真理这个东西就无从谈起了。但是像宗教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理呢?或者说它反映的问题是不是真理呢?  那年的三月,惠风和畅,雨过之后的天,就像是婴儿的眼睛一样明亮,他叫秦少游,轻步上楼,看到了街市上人来人往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写道:“山抹微阳,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泪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他放下了笔,慢慢地走了下去,这词顿时不胫而走,不久,一个女子唱错了,琴操在旁边纠正,于是那个人将了一军,为她可以改为“阳“字韵吗,她当即吟道:“山抹微阳,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殇。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雾茫茫。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余香。伤情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这个女子琴操,是一个红尘的女子,后来,在一代文学大家苏东坡的指点下,参悟禅道,削发为尼。  这是一个故事,你感动吗?你为这个妓女的才华佩服吗?  如果你佩服过,那么你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不是真实的呢?很显然这个是真实的,于是问题出来了,这个文学的语言也是能够带来真实的,而且也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真实的,那么便是对于你刚才自身的反应的否定,其实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有过被艺术作品所感动的时候的吗?所以这也是真实的。  同样的道理,启发的语言也是真实的,也就是宗教也是能够为我们带来真理的,而这个真理,是自然科学所不能给与解释的,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的道理,仅仅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比如佛家讲“生、老、病、死”,这个科学家都能告诉我们是怎么一回事儿,可是这个为什么会苦,这个问题是自然科学所解决不了的。自然科学给我们的只是详尽的描述,他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因此,真理的来源不仅仅是自然的科学,而且应该包含着人文的科学,而这个就是启发性的语言所带给我们的真理,比如基督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我们是有罪的,我们应该追求来世的幸福,现在不幸福但是在终将到来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与上帝一起享有无边的幸福,我们知道了这个,我们生活的极为的安然,我们的内心是极为的平静的,所以尼采有这样的话:“如果你渴望灵魂的平静与快乐,你就选择相信,如果你要成为真理的信徒,那么你就选择质询。”而尼采选择了后者。  是的,如果你要幸福,那么请你选择相信,这个是自然科学所不能带给你的,比如我们现在睡了下去,但是我们明天早上依旧可以起来,是的,因为我们相信,但是问题是,也有人睡了下去之后,就不能够再起来了,可是你为什么就能保证你能够起来了,这个只是我们选择了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明天早上,是可以起来的,不是吗?
  (四)生命在信仰中闪光  是的,你不用吃惊,生命在信仰中闪光,这是尼采用他的一辈子告诉我们的事儿,也是大量的有追求,有成就的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当然对尼采小有了解的人,对此可能不屑一顾,因为他不是明白的告诉我们,上帝死了吗?可是为什么还说生命在信仰中闪光呢?是的,生命在信仰中闪光,这是他用生命告诉我们的真理,只是这个信仰,不再是传统的宗教的信仰了。  信仰,是一个很奇特的玩意儿,它只会存在在你的意识中,这个大约有点相当于我们孔老夫子说的“祭神如神在”,这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你相信是真的,信着信着就真的会成真了,这就是信仰。不了解信仰的人,总是觉得信仰分为科学与不科学,这是一个最大的谬误,因为信仰是无法诉诸于价值的,所以就没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划分,我们信仰,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个应该是正确的,比如对于正义的信仰,正义就一定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吗?你不能这么问,你这个问题是愚蠢的,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信仰,当人们把信仰划分为科学与不科学的时候,也就是人们随时的准备出卖自己的灵魂的时候。  在西方哲学思潮理性主义蔓延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理性的过度看重,然后随着近代科学的日益的发展,一步一步的摧毁了自己文化中的传统的宗教的信仰。我一直以为,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哲学思潮,他们分别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首的,两股力量,以柏拉图为首的哲学经过了斯多噶世俗哲学,然后进入到了基督教之中,后来又到了卢梭的手中,到了康德的手中,而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这种哲学力量是他晚期的经验论,然后到了后来的伊壁鸠鲁的顺应论,然后到了后来基经院哲学的一个分支唯名论,紧接着传到了培根与洛克的手中,在尼采之前,康德整合了大陆的理性主义与英国的经验主义,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高峰,但是这个并没有将哲学发生一个内的转向,这个转向到了叔本华那里才真正的体现了出来,但是他的体现却不是一种积极的,而是一种消极的,他对于生民的态度,四个字就是拒绝生命,这个态度决定了他的哲学是一种悲剧主义的哲学,这种哲学深深的影响到了尼采。  1853年,一家英国报纸,这样报道了叔本华:“我们英国读者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叔本华这个名字,或许知道以下这点的人就更少了:就是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正在颠覆字康德去世以来由大学教授们建构起来的整个德国哲学体系。他的经历正是声学定律(根据这一定律,炮弹离膛之后很久才会发出巨响)的一个奇怪的证明,这位神秘人物到现在才为人所知。”在叔本华要出生的前夕,他们全家去了英国,他的父亲也希望他降生在英国,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回到了德国,但是不叔本华这个名字弄得尽人皆知的,大概应该正是从这份报纸开始。  叔本华有一个偶像,这个偶像是中国人所熟知的,那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又叫释迦牟尼,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那个腆着肚子,笑的比较邪恶的如来佛。他有了这么一个偶像,因此对于他的人生哲学来说,不悲剧,那就奇怪了,悲剧反而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  释迦牟尼大家都很熟悉,他本来是应该要当皇帝的,他是一个王子,据说他有一天出城玩的时候,经过了四道门,然后见到了四个场景,那就是生老病死,然后他被惊呆了,难道人生就是这样的吗?后来经过他的反复思考,就出现了佛家所谓的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我们要感谢他被惊呆了,因为正是因为他这次被惊呆了,所以才有了佛教,也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禅宗,也才有了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然,也才有了叔本华的哲学。  叔本华也是释迦牟尼的一个铁杆儿粉丝,他的卧室中有释迦牟尼的画像,只是我不知道他烧不烧香拜他,也不知道他念不念阿弥陀佛,但是很肯定的是,他是十分的推崇这个人的。叔本华的哲学,来源主要是三个,柏拉图,康德还有印度的哲学(《奥义书》)。关于柏拉图与康德,这个应该是为人们所熟知了,柏拉图那里,我以为叔本华吸收的是二分法的思想,他认为人生只是一种表现的特征,人的出生是从前一种状态转变而来,而死亡不是消失,而是转变为另外的一种状态,我以为,这就是柏拉图的那个洞穴的比喻,而从康德那里得来的思想,就是物自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只能够被意志直观所认识,而事物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叔本华手佛家的思想影响也是相当的深刻的,不说他的书桌上放了释迦摩尼的画像,但是他的悲观主义思想,大多是来自于佛家的思想,比如像佛家所言的七苦什么的,这个在很早的时候,有的人就不以为然,比如像著名的汤用彤先生,他曾经这样说:“世界宗教哲学各有真理各有特质,不能强为撮合。叔本华,浪漫派之哲学家也,而时人佥以为受印度文化之影响。其实氏之人才非如佛之罗汉,氏之意欲不同佛说私欲,其谈幻境则失吠檀多真意,苦行则非佛陀之真谛。印度人厌世,源于无常之恐惧,叔本华悲观,乃意志之无厌。”  但是尽管这样,我以为叔本华的思想还是深深地受到了《奥义书》的影响,他的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的看法,很难摆脱佛家的思想,比如关于佛家所言的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和怨憎会,在他的人生哲学中都有了相应的阐述,只不过他所提出的解决的办法表面上来看有点出入,佛家讲究的是禁欲然后成佛,而他提倡的是艺术、禁欲而这两者做不到的话,还有一个极为方便的途径,那就是自杀。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一下这两者之间的苦难的救赎途径的话,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他们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摆脱人生的苦难,而且他们都看到了欲望与人生的痛苦的关系,因为有了欲望,所以人生才十分的痛苦。叔本华曾经有着一个钟摆的比喻,认为人一旦有了目标就会痛苦,而目标实现了就会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摇荡的钟摆。佛家成佛之后的永恒,叔本华交给了艺术,而相同的是禁欲,不过叔本华有了一个较为激进的观念,那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可以摆脱痛苦。总而言之,叔本华看到了人生的痛苦与悲剧,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一样:“生命不过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只是有人忍耐着虱子的叮咬就是为了穿上这件华丽的袍子,我甚至有时候悲哀的想到自己是否也在穿着这件在外人看起来华丽的袍子,却日日夜夜忍受这虱子的叮咬。当所有人羡慕我的时候,我有一种被叮咬的感觉。”  生命就是这样了,所以叔本华笔下的人生是悲观主义,如他自己所言,他所做的事,仅仅是出于对哲学和艺术的爱,哲学和艺术是他认为拯救的方式,它们可以让人凝神沉思,实现一种与世界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也就摆脱了悲观的人生,所以有人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就是一种审美的保持距离的形而上学。  尼采是在1854年遭遇到的叔本华,他在一莱比锡的一个旧书店里,淘了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然后开始了他的人生的思考,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思维打开了他思维的大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信仰,那就是意志,他被这个玩意儿给深深地打动了,然后一生都匍匐在这个下面,他选择了意志,然后终于意志,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孤独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全部是来自孤独,因此,我一直认为,尼采的一生,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儿,那就是孤独能够承受多少真理。  孤独能够承受多少真理,其实这个尼采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他的作品,他的思想,然而孤独,我们配吗?我们究竟为了谁活着?
  (五)我们究竟为谁活着  忠实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经常告诉我们的话,他说,“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他说,“你应当成为你之为你者”,他还说,“成为你自己:这一呼吁只被少数人所听信,并且只是对于这少数人中的少数人才是多余的。”  在这样的午夜,风轻轻地经过窗外,暗淡的星光,在远处或者悠远或者深沉,或者漫无目的的照耀着,看着这样的文字,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起伏,只是心里突然涌现出这样的一段文字:“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 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 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 因此,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 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 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这一年,是1976年,而这段文字,是穆旦写的一首诗《冥想》的一节。  然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所生活的周围,每天都会有人到来,每天都会有人离开,我们走在繁华的街上,看着人来人往,也许我们知道,我们将去到那里,可是到了之后呢,我们会接着生活,可是生活了之后呢?也许有太多的人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事儿,为了生活的奔波,我们失去了时间来思考这样的一个事儿,但是,也许你在别人的葬礼上,在看着别人像遗体告别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自己也或许有这么一天,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你一定会想起来,他到底做过什么的,不是吗?  是的,有人说过,墓碑,才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好的证明,也是他将长久的留下来的标志,但是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这样说:“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如果一个人注定了消失,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什么活着。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啊,是的。这样的话,说的很多,出自不同人的口,他们或为爱人,或为父母,但是他们也都会消失的,那么当他们的对象也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之后,他们所做的一切还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中国人,其实也很早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比如孔子就避免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当别人问及死后的事儿的时候,孔子用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巧妙的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是后来也涉及到了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立功、立德与立言,这一原则完整的表达在《左传》中,当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的德,《韩诗外传》有这样的话,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在这里是洋洋得意的意思,后来儒家加以引申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最好的是能有很好的品德,成为人们的楷模,而功,是以劳定国之义,也就是说建立莫大的功勋,惠泽与人民,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我想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解答吧。然而这一解答,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为了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那个人,只有这样,才会不朽,而且也是我们能够做的事儿,应该成为我们活着的理由,然而这样的人确实是少之又少,翻开二十四史,大概能够找到这样的完人,大概也就王阳明等几个人而已。  李泽厚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实用理性,而哲学是吃饭的哲学,关于他的这样一个解读,我实在不是很好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孟子之后,我们的哲学开始向内发展了,在孟子之前的哲学中,在孔子的时代,他所谓的“心、性、天”的是相对独立的,而到了孟子,就变成了“君子求诸己”了,然后,天到了我们的内部,似乎我们只要弄明白自己,也就弄明白天是怎么回事儿了,所以当我们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列强的船坚炮利的时候,我们傻了,我们不知道,原来“奇巧淫技”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们不知道原来我们的天朝大国之外,还有这样的一种文明,似乎比我们的文明可怕多了。  当然也许你认为,这与为什么活着没有关系,可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注重世俗与眼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失去了很多,从中国的近代以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作为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思想,而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我以为封建思想中唯一可以借鉴的一点东西,那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而现在,我们找不到了,当我们看着为爱自杀的女孩儿的时候,我们会漠然置之,真傻,除了他,就没有别的男人了吗?  当我在读《逊清遗老的民国岁月》的时候,我们看见的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却成为了丁志可笔下的笑话的对象,他不懂林纾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跑到清东陵去哭,他不懂辜鸿铭为何留着大辫子,更不懂王国维老先生为何纵身一跃,是的,他们的选择格格不入,他们都是逊清遗老,然而我以为,也正是这样的几个逊清遗老,让我们明白了,原来中国真的还有一点我们在遥远的古书中才可以见到的,所谓的“士人风骨”,而现在,我想是真的没有了,如果说有那么短暂的昙花一现的话,我想在1989年的3月26号这一天,在海子选择在山海关向世人告别的这一天,这样的人就很难找到了,很难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是我最向往的读书的状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最为向往的生活的理想。  可是,当我如果真的把这个观点告诉世人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嗤之以鼻,你不要这样嘛!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你应该适应这个社会。是的,我也知道,我是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去左右别人的看法,但是,我能不能在不影响别人生活的情况下,留下自己一点点小小的空间。  我很欣赏一句话,拿无知当个性,如果我现在是无知的话,那么,我希望能够保留那么一点点的个性,至少我还有点个性,那么要是及物质有没有个性的人,他们还有什么呢?  我们究竟为谁活着呢?尼采给我们的答案,是意志,是为了自己的意志活着,也就是为了自己活着。他说:“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允许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些,特别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也许,这个你做不到,但是你也可以这样的想一想:为了自己活着,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不是吗?我们首先是为了自己活着,而且我以为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经营好了,我们就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要是我们还能够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点什么的话,那么我想,这个社会就已经很好很好了,如果今天的这个社会没有了低保,没有了贫困,没有了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的和谐呢?  所以每当有人问你,你这么做对得起谁的时候,我想请你回答他一句话,我这样做,对得起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对得起我们在乎于关心我们的人,如果你自己都对不起自己,你对得起别人的基础是什么?  成为你自己,尼采说,那么我想首先就是应该忠实自己不是吗?  如果你真的想好好的活着,那么,你要对得起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空话,也不要有更大的道理,先老老实实的把自己经营好吧,如果周文王在狱中不是写了《易经》而是想办法怎么脱身,那么我们能够有《易经》这么经典的传世之作吗?如果司马迁不是为了著《史记》而委屈贪生,我们可以看到“史家之绝唱”吗,如果嵇康不是为了守候自己的心灵而不趋炎附势,我们能够聆听遥想这《广陵散》的绝响吗?他们有没有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没有没有完成的事儿,应该也都有吧,但是他们选择了自己,不是吗?所以,我想,你要好好的活着,想要做出一点点的贡献的话,那么首先请你做到,为了自己好好的活着,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于心,只有这样的选择,你才会无悔。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一直以为就是四个字:自为永恒。
  红尘滚滚,世事变迁,你每一个人,都是极为渺小的,我们改变不了社会的潮流,但是其实我们在这个历史向前的车轮之中,都自然不自然的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过程,那就是自为永恒。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以前或者今后都会生活着别人,而这些人,是我们没有见到的,但是我们在为了自己活着的同时,会经意不经意的影响到他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紫薇为了使得容嬷嬷免受乾隆皇帝的鞭打之苦,说了这样一首诗:“月移西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雨过天晴何需伞,铁匠熄灯正喝茶。樵夫担柴早下山,猎户唤狗收猎叉。美人下了秋千架,油郎改行谋生涯!人老不堪棒槌苦,祈求皇上饶恕她”,这样的一首诗歌自然是编剧为了突出紫薇的才华,才编进去的,但是他在编剧的时候,他首先所想到的是,能够至少让林心如知道,而在林心如知道之后,表演了出来,他们都不会知道,会有这么多人去关注这样的一个电视剧,而这个影响,是他们所预料不到的,但是这首诗不是琼瑶阿姨的原创,原创应该是宋朝的才女朱淑真,他父亲骑驴上街,撞到了州官,然后州官给他出了一个题,让她写诗,而且不能出现“打”字,以《夜》为题,于是她便写出了这样的一首诗:“月移西楼更鼓罢(不打鼓),渔夫收网转回家(不打鱼), 卖艺之人去投宿(不打锣),铁匠熄炉正喝茶(不打铁),樵夫担柴早下山(不打柴),飞蝶团团绕灯花(不打茧),院中秋千已停歇(不打秋千),油郎改行谋生涯(不打油)。毛驴受惊碰尊驾,乞望老爷饶恕它。”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朱淑真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为了救她的父亲,但是她绝对不会想到,她会影响到今天,朱淑真是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的诗歌流传了下来,而且影响了这么多的人,她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她在为了他自己而好好活着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永恒,而这个永恒,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完成的永恒,也就是我所谓的自为永恒,而这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尼采在《快乐的知识》中说:“哲人首先是自己的哲人,其次是他人的哲人。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哲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存在是互相联系的,哲人也不例外,只能是这种互相联系的哲人。可以说,即使哲人离群索居,即使他成为了一个隐士,他在这样做的同时还是为他人提供了一种教训和一个榜样,因而仍然是属于他们的一个哲人。”  也许我们做不了一个真正的哲人,我们能做的只是一个不显眼的小人物,那么,我希望你记住,首先你做好自己,做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人,其次才是他人的人,因为只有做好了自己,你才能够真正的做好一个社会中的人,这就是尼采告诉我们的,我们究竟为谁活着,我们应该为自己活着。  黑格尔说,走吧,你走不出自己的皮肤,是啊,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这样想,我们其实不就是已经在为了自己活着吗?但是,请你想一想,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如果你喜欢与朋友一起逛街的话,那么,你在选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的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选东西的时候,征求朋友的意见,如果你看好了,而你的朋友看不上,你一定每次都买了吗?我想总有几次没有买吧,人生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没有太深刻的道理,都是这样浅显的道理,在很多的十字路口,你选择的时候,真的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从现在起,请你记住,你的人生你做主,你自己为自己买单,好好的做好自己吧,为了自己活着,就像他说的:“生活在隐退里,以使你能够为自己生活!昧然与被你的时代视为最重要的东西而生活。”其实这个也十分的简单,只要你保留一点点的童真,保留一点点的自己,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注:虚无主义,应该有三种表述,而我在这里采用了唐君毅的三种语言来分析,故而只是介绍了两种,但是应该还有宗教,不过宗教与哲学,我以为都是唐君毅所说的启发性的语言,故而宗教这一块没有谈。)
  @萧萧漫漫 1楼
09:04:00  赞!继续往下说尼采。。。  -----------------------------  谢谢关注,为了你,我也把这个系列写下去,哈哈,写得不好,敬请谅解哦……
  @mervin2003 2楼
09:08:00  我是为了自己而活  我是为了证明我曾作为一个整整意义上的人而存在过  -----------------------------  呵呵,为了自己成为自己而活,才是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一起加油……
  喜欢哲学可就是不懂
  楼主总结的很好啊,还会更新吗?
  @云深无际ABC 9楼
17:43:00  喜欢哲学可就是不懂  -----------------------------  来坐坐就好,呵呵……
  @mrwanghao97 10楼
22:32:00  楼主总结的很好啊,还会更新吗?  -----------------------------  恩,会的,呵呵……
  国学论道的地盘  怎么没人反驳  我似乎又掉进我执的陷阱
  顺序排错了……
  同时转发到天涯微博
楼主,我熬夜把你的帖子看完了,颇有共鸣,但我恐怕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没有旁征博引,也没有这样好的思路。但里面的好多看法也早就有过,顶楼主,希望能写下去,也希望能指教一二  
  糖刊往菊雅型生皿幽阳htnly4支持一下。若在艰难的减肥路上,请不要错过。  
  好文  
  你抱怨说,你万念俱灰?  朋友,老是这样一套怪癖的想法?  我听见你诅咒、哭闹、唾沫喷洒——  真叫我烦躁,心碎。  跟我学,朋友。敢作敢为,  吞下一只肥硕的蛤蟆,  迅速,不要细察——  这能预防恶心翻胃。  ——尼采《给悲观主义者的药方》  一、走出否定生命价值的迷雾  “如果一个弄哲学的人在平时神智清明,勇于面对现实,可是一旦碰到自己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不敢正视他最不愿想到的情况,那么他的所谓哲学不过纸上谈兵而已,这种关头,是考验人的关头。我在这个关头,绝不含糊。”  这一段话,是出现在一封信中,这个人叫殷海光,是中国当代罕见的自由主义者,是五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承人之一,他做了很多的事儿,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翻译到了中国,他给林毓生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这个时候的他,没有一丝恐怖,有的更多的是愤怒,因为他的一项工作才刚刚开始,当别人准备瞒着他的病情的时候,他说:“我岂是那种人,你们何必瞒着我?”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这里是最好的明证,在《通往奴役之路》的序中,他这样写道:“现在我想冰山上一支精微的蜡烛。这只蜡烛在风里摇曳明灭。我只希望这支蜡烛在尚未被风吹灭以前,有许多支的蜡烛接着被点燃。这许多支蜡烛比我更大更亮,他们的自由之光终于照遍大地。”我想关于生命的价值,或许没有比这个表述,更为的让人敬佩了,李商隐所说的“春蚕到时丝方尽”,大概就是这样吧!  当我写下“走出否定生命价值的迷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尽管我知道这与尼采无关,与哲学无关,可是我还是如实的写了下来,我想这应该就是生命价值最好的注脚,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所说的“自为永恒”最好的注脚。  生命的价值,一直是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最早引起人们的反思的时候,应该比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更早吧,因为这个首先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据说另外的两句是“你是”和“毋过”,而只有这一句被弄得尽人皆知。  否定生命价值,在西方和东方的哲学史上都存在着,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潮,在东方主要存在着两种,一个是印度佛教中的思想,还有就是中国儒家宋代朱熹的思想,而在西方主要是存在于柏拉图以及后来的追随者。先说说西方。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中国儒家的思想是独立发展的之外,印度与西方的禁欲,我以为在很多的地方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因为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有一支北方来的阿卡亚人来到了希腊半岛,而阿卡亚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人是明显的北方的人种,他们有着高大的身材,白皙的皮肤,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是标准的白种人,在南下的过程中,分裂了,一支到了现在的印度,一支到了希腊半岛。所以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印度人的软件工程发展的很好,与人种是有关系的,另外我想这大概也能说明一下语言学上为什么有一个印欧语系。  到希腊半岛的那一支人发展起了航海与工商业,左右了希腊的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到了印度的那一支人,也与当时印度已经有的宗教像融合,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而之所以要说一下这个,是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在否定生命价值这个方面,是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的,因为与否定生命价值相伴的还有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禁欲。而这两种禁欲思想的来源或者说基础,是彼岸世界,都有着一个彼岸,但是这个在儒家思想中是没有的。  我在前面说过,柏拉图的思想里面包含着神秘主义色彩,他的思想中就含有禁欲的影子,那就是他的灵魂回忆说,要找回灵魂对于理性的记忆,怎么办呢?禁欲,不过我以为他们这个禁欲是不禁而禁的,也就是说,他们不反对你,但是引导你向更高的地方去,比如爱情,这个东西,产生于肉体的需要,但是又不仅仅是肉体的需要,这个苏格拉底认为爱欲的最高形式就是对于“美”的爱,这个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爱一个身体,第二个阶段就是爱所有的身体,第三个阶段是爱美的操持和礼法,第四个阶段是爱各种美的知识……  这个是不是有点扯了,如果你给你的女友在一起,你说我对你的爱有五个阶段,估计大概她对你的第一个反应是流氓,第二个反应会抽你,然后第三个反应是分手。其实他们是把什么都归于了一种神圣化的表述,而这个本身就脱离了相关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这个视角之下,反对艺术的,这个柏拉图说得明明白白,将形而上学绝对化了,所以也就没有了艺术的立足之地,所以他是主张这个社会只要三种人,哲学家、战士还有农工商,而地位也就是这个顺序,哲学家最高为王,战士保卫祖国次之,而农工商最为低下。  柏拉图的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很大的,基督教神学将新柏拉图主义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他们自认也是反对艺术与禁欲的,不过基督教在早起还是不是这样的认为的,因为他们认为欲是上帝所创,因此也是美好的,在摩西十诫中似乎没有这个因子,但是他们追求静穆与平和的心态,因而也还是有着很多这方面的记录,这个时候他们主要是通过苦修,希望让信徒得到拯救,让信徒有所领悟,这个是作为对思想启蒙来说的,到了奥古斯丁那里,就十分的明显了,他们诠释教义就是在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下进行的,他们的手下出现的经文是“禁欲化的经文”,他们笔下的基督教的先祖,也手禁欲的,比如像耶稣,十二使徒和圣保罗等等。而且他们要求身体力行,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印度的禁欲相对来说较为的好点,到印度的那一支人结合了当地土著已经形成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多元化统一的宗教,而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著作就是《奥义书》。“奥义”是优婆尼沙昙的音译(Upanisad),也就是近坐,后来引申为师徒传授秘密教义。印度虽然也是一个农耕的社会,但是他们对于氏族的血缘关系,没有很重视,反而是对于师徒关系极为的看重,认为父母不过是给了我们身体而已,但是老师却是给了我们人生的真理,因此他们的老师在接受了学生之后,会给学生一条“红线”,而这条红线叫做“重生”。《奥义书》是的思想体系是本体论哲学,而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生无常,生命转瞬即逝,世事皆空,其次是生命的本质是苦,再次是生命的“灵肉二元论”,最后是“灵肉二元论”制约下的人生“四期”的生活模式。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比较吓人,佛教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发展成为了“四苦”、“八苦”、“二十四苦”还有“无量诸苦”,总之人生就是苦不堪言。
  人生是不是苦的呢?当然人生是苦的。  我最为喜欢说的一句话,我一直以为这个是我生活的写照,那就是我生活的很努力,但是我也一直在努力的生活着。其实人生的苦,是随处都在的,而且不论你的贫贱还是富贵,都会是这个样子,你会时时刻刻的感到苦,易中天曾经这样描述苦,他说:“从你的父母亲,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受苦了,你想想母亲十月怀胎,你呆在什么地方,呆在子宫里,子宫是一个什么地方——暗无天日。然后你母亲喝一口热水,你浑身发烫,母亲喝一口热水,你浑身发抖,母亲翻一个身,你在里面荡秋千,喝的是羊水,吃的是羊水,你的屎尿也尿在羊水里面,然后你又吃回去,最后忍无可忍破门而出……”  但是他们的彼岸世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中是没有的,而禁欲的思想却是有的,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朱熹,朱熹这个人儿的哲学,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强调了禁欲,用六个字来概说,那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这个思想是在很早之前就提了出来的,那就是在《礼记?乐记》中,里面有这样的话:“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这是最早的描述,不过朱熹之所以又提了出来,是因为政治上的关系,他对于当时南宋偏安一域的政治环境不满,希望以此来“格正君心”,其实这个在二程的哲学中也有相近的描述,他们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不过真正的的影响到尼采的,还是叔本华,叔本华受到了《奥义书》的影响很大,因此他对于人生的哲学,是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的,比如他有一篇文章《论自杀》里面,认为古罗马对于人的自杀的看法不仅相同,他引用了普林尼说:“并不是人人都希望把‘人生’拖到最后,你,纵有此心,也难逃一死,不管你是王侯将相,或者是罪恶滔天的混世魔王,同样非死不可,所以,‘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优厚的财宝是‘在适当的时机死去’,尤其是‘得以自杀’”,又说,“神并不是万能的,因为神想自杀也做不到,但人能够自杀,这是人类诸多的不快中,神给予我们最大的恩赐。”普林尼是古罗马的博物学家,但是这个人后来也没有自杀,他是在有名的维斯威火山,喷火的时候窒息而死。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叔本华对于生命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最后说,“自杀是一种实验,是人类对自然要求答案的一种质问,所质问的问题是:‘人的认识和生存在,在死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这种实验未免太过笨拙,因为所质问的意识和等待解答的意识,都由于‘死’而消失了。”所以他又是矛盾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是他自己也没有自杀吗?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一切都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而意志本身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生命的冲动,人在生命一降生的时候,就会受到这种生命意志的冲动,它所带来的具体的表现就是产生各种的欲望,而欲望就是你想要,但是本身还没有满足,于是你就会有一种欠缺的感觉,比如我们期望会遇到一段完美的爱情,这正是我们还没有爱情,从这个角度出发,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但是如果你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你就会无聊,所以他说,人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一个钟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而世界是无限的,因此世界的生命本质也是无限的,但是人作为个体来说,却是有限的,所以当生命意志附注在个体的身上之后,自然就不会得到满足,而也正是因为这个不能满足,所以导致了生命的悲剧性,人的个体必然的走向死亡。因此,叔本华认为,人应该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还有生命“本质上的虚无性”,最后进入到佛教的“梵天”,以此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这种悲观主义的哲学在尼采的思想中,成为了他思考哲学的起点,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的说法,而且也保留了叔本华认为的“生命是悲观”的这一的一种态度,因此他这样说道:“在世界上,以小滴生命对于生灭不已的汪洋大海的全部性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还说,“地球上的生命是稍纵即逝的,偶然的,是无结果的例外”,而人只不过是“渺小的昙花一现的物种”。他尊敬叔本华,他也知道叔本华的伟大之处,他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个体化的哲学,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局限,探求克服和安慰的手段,他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站在整幅生命之画的前面,解释它完整的意义。”
  但是敏感的尼采还是放弃了叔本华,理由是,他觉得叔本华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可是结果却是告诉人民,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的这个结论就失败了。在否定了叔本华之后,他开始为自己的哲学找一个新的出口,他发现了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然而,死和死亡之寂静便是这未来唯一确凿和一切人共同的事情!多么奇怪,这唯一确凿和共同的事情对人们毫无影响,他们距离感觉自己与死相邻最为遥远!我们根本不愿思考死之思想,为此甚感快乐。我恨想做点事情,使生之思想于他们百倍值得深思。”  当他确定了这个目标之后,开始重新理解和解读叔本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叔本华逻辑上的失误,因为按照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是永恒的,必然时而毁灭个体生命,但是在毁灭个体生命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个体生命,这就表明看了生命意志的强大,既然如此,作为生命个体的毁灭,不正是生命意志强大的一个表现吗?我们不正是通过个体生命的毁灭才感到了宇宙生命力的充盈吗?因此叔本华犯了一个一叶障目的错误,那就是因为个体生命的毁灭而否定生命,他认为个体的毁灭对于个体来说是悲剧,但是对于整个生命力来说,却是生命力强盛的最为有力的证明,当他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认为自己是“第一悲剧哲学家”,然后从这个观念出发,告诉人们,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他说:“不管现象如何变化,属于事物之基础的生命始终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面对死亡的时候,“纵使有恐惧和怜悯之情,我们毕竟是快乐的生灵,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众生一体,我们就同这大我的创造欢欣息息相通。”
  搞“哲学”的人都跳不出意识的范围,即使得到一些理论、规则,也只不过是六尘上的幻影规律而已。
  二、昙花一现的永恒  人生是昙花一现的,但是也是永恒的,尽管它只是一个过程,这就应该让我们倍加珍惜,倍加感恩,好好的做人,好好的爱自己。可是……  有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事儿,或者是因为我们年轻,或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我们总会找到的,不是吗?  有些事情,我们应该明白,当别人不屑一顾的时候,请你安然的,安然的放下,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只是因为我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它一定会在远处等着我们的。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话,尊老敬贤,这是我们一直受到的教育,只是这个尊老敬贤,我一直以为,在这里是一个互文,是尊敬老贤意思,老和贤其实都可以为尊,而也都值得我们去敬,但是尊是外在的,只有敬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所以当有人嘲笑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有人说我们出来混的时候,你们还是液体的时候,我们不用难过,因为我们如日方中的风光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粉末了,那个时候,就没有了他们的一席之地,所以,这个有什么啊,每代人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的,但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儿,那就是记住,我们的生命也是昙花,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请你不要再对我们的后辈那样,因为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不是吗?尊,是你的地位所决定的,所谓的“禄位尊盛守以卑之者贵”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你决定了别人觉得你值不值得尊,而敬才是别人发自内心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做自己,问心无愧的做自己,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可是我们该怎么好好的做自己呢?好好的做我们自己,当我写下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思维困顿了,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的好好的做我们自己,我只是突然想起了齐克果的话,他说:“在我们时代,著书立说已经变得十分的无聊,人们写出了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思考过,更不用说亲身经历了。所以,我决心只读死囚写的书,或者读以某种方式拿生命冒险的人写的书。”他说的“我们的时代”,和今天的时代,有很大的区别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当我徜徉在图书馆之中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空虚的充实,充实是知道图书馆里还有许多的书,我没有看过,可是空虚,是因为我知道,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当利润与出版挂钩的时候,媚俗是绝对的,而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不是吗?  “当官不怕喝酒难,千杯万盏只等闲。鸳鸯火锅腾细浪,生猛海鲜走鱼丸。桑拿洗得周身暖,麻将搓到五更寒。更喜小姐肌胜雪,三陪过后尽开颜。”这首民谣我不知道你听到过,还是没有听到过,但是如果当你看到,我想你一定会立马的想到我们当今的社会不是吗?邱华栋不是说过:“城市里有这么多汽车,大饭店,汽车,豪华场所,我本人也非常想拥有这些东西,当然我什么时候得到就不好说了,我表达了我们这代人中很大一群人的共同的想法,既然机会这么多,那就好好的捞一把吧。否则利益分化时期结束后,下层人就很难跃到上层了。”是啊,他的话,一针见血,直白,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吧,时代的精神就是这样的,不是吗?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人往高处走,那个不是这样呢,鲁迅先生说,谁觉得吃饭不重要,饿他三天再说,所以这个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都不能做蝉,风餐饮露不是?  我突然想到了卡尔?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他这样说:“梦中我时常意识到,头脑的一小部分,在心平气和的监视和守护着,常常在梦的角落里有一种观察者,正是这个观察者,我们思维中的一部分,往往在恶梦时,对我们宽慰说:‘这是在做梦。’也正是这个观察者,它欣赏着梦中富有戏剧性协调精彩的情节。但绝大部分时间这个观察者完全沉默不语。”  是的,我们还有一个观察者,这个观察者指导我们反思,指导我们的言行,如果大的社会,我们无法左右,那么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幸福,我们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吧,就像我,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而这小事儿,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文字。
  叔本华认为,人生如果从整体看的话,那么它就是一个悲剧,可是如果从细节来看的话,那么它带有一定的喜剧的性质,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最终归宿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把这个当做思考问题的前提的话,那么他的悲剧性是无可争议的,可是尼采不这样认为,尼采觉得对于生命来说,它是昙花一现的,它的确是短暂的,但是生命是永恒的,这个短促的悲剧,对于整个庞大的生命力来说,最终的归宿却是永恒生命的喜剧。  是的,如果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悲剧的,对于我们这短暂的人生来说是悲剧的,那么我们就做好每一件事儿吧,每一件我们身边的小事儿,或许,小事儿,其实也就是我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正是生命赋予给我们的,他就是尼采所说的生命意志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意志通过这些小事儿表现出来,那就是我们的意义,比如说特蕾莎修女,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在诺贝尔和评奖的答谢词上这样说道:“我们感到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加入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接触,每一个人对我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只有一个人。”  这是她作为一个人,对于别人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她成就了大事儿,尽管后来的一切或许并不是她所想要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她的爱才得以传播,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不是这样吗?我们要做的事儿,或许不能像他那样对待每个人,但是我们能不能拿出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对待每一件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件事儿呢?一个大人物无论他是不是伟大,但是他能够成就大事儿的话,他其实都是把大事儿,看成是小事儿去做的,一个人的人生,无论有多么难的事儿,只有当我们把他看得容易了,我们才会有信心去做完不是吗?比如李鸿章。  其实关于李鸿章的很多说法其实已经不是太重要了,他所做的事儿,就在那里,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晚清的重臣,对于他的各种评价,我以为其实都不如他自己的评价,不是吗?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是啊,对于晚清这样的一个社会,即使管仲在世,吕望复生恐怕也是这样无能为力吧?不是吗?所以我们应该在乎身边的小事儿。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能够智效一官,德分一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而且也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的主人,做好了每一件事儿,那么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没有资格想保尔柯察金那样,到死了还能写出那么牛逼的一封遗书,但是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
  三、孤独孩子,造物恩宠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这一句话,出现在罗大佑的歌曲《你的样子》里面,而这一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事儿,如果你真的能够有称得上孤独的那一份感情的话,那么,你应该是上帝造物的恩宠,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的。  尼采是一个孤独的人,甚至在很多的情况下,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我在前面说过,他一辈子所做的事儿,就是告诉我们孤独能承担多少真理,而且他也一直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周国平说他是世纪的早产儿,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所以他是孤独的。  他的孤独表现在写作中,他担心别人看不懂,所以他不仅写了东西,而且还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样去读他的东西,这个大概也是在哲学的著作中绝无仅有的,的确,因为尼采对于自己高度的要求,使得他的写作,在阅读的时候,具有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是很多的东西,都会让人产生歧义。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当他们的思想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被很多的人误解,而他们的思想与文学的博大程度,其实也正是在这个误解中体现出来的,就像一个人受伤之后,不怕有症状,就怕没有感觉,如果是感觉都没有,那么他的机能就全部的死掉了。  “一切写作之物,我只喜爱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尼采这样说,所以他写了大量的格言,尽管他也知道格言缺乏体系,尤其是用来写哲学著作的时候,就会给很多阅读它的人带来麻烦,因此他开始告诉别人怎么去读,他认为“格言只是解释的开始,而解释还需要有解释的艺术”,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他告诉了人们应该如何的解释,他说他“展示了‘解释’的范例,这一段的开头就是一段格言,这本身就是对这段格言的最好诠释。”他的书学术氛围很浓的作品,大概就是早期《悲剧的诞生》了,后来也写过,而且还写过论文,为了论战而做的论文,比如《论道德的谱系》,这个就是不满与人们对《善恶的彼岸》的种种批评和不解,而做的辩论,他在自传中,说:“就表现目的,和意想不到的技巧而言,构成这篇道德谱系的三篇论文,也是我曾经写过的最为精彩的东西……”  还有在他1884年的4月22号的时候,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给他忠实的朋友罗德的信中,他说:“通过《查拉图斯特拉》,我将德国语言带向了一个完美的境地。看看吧,我的老友,要是生动活泼、曲折多变、和谐悦耳尚非常协调的交织在我们的语言之中,那么路德与歌德之后,必须采取第三步。读完我的一页之后,你去读歌德,你会感到,对歌德这个绘图手来说殊为特别的那种‘跌宕起伏’的特质,对于语言的形塑者来说,并不陌生。我的线条在气概与力度上,都比他优秀,又不像路德那样粗略笨拙。我的风格是一种舞蹈——一种对于每种类型的戏舞,又是对这些对称的跨越和嘲弄。”  当我们读到这些话的时候,且不说尼采的作品是不是达到了那个高度(我个人来说,是相当喜欢的),但是作为一个学者,这样来写东西的目的何在,他想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我以为,他想达到的是两个目的,首先自然是吸引眼球,他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次他也想别人了解他的东西,他希望他深邃的思想得到传播,这是他做这些事儿的根本动机,隐藏于这些行为之后的,就是孤独,是他生命中,充斥而弥漫的彻头彻尾的孤独。  人,在很多的时候,是会思维困顿的,但是这并不是孤独,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但是无论是孤独还是困顿,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绪呢?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人的特殊性说起。  人是特殊的,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自然,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因为人处在自然的中间,说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这就是人的特殊性,而人的孤独也就是来自于这个特殊性。
  在东方的神话中,比如中华民族的神话中,人是女娲造的,据说她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看着鲜花盛开,河水奔流,莺歌燕舞,这么美丽的一个世界,本来是已经极为的美丽了,可是她依旧觉得寂寞,一种孤独的感觉升上了心头,于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应劭的《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女娲造人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而在西方也有着相似的传说,比如《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说上帝花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这个世界,而在第五天与第六天的时候,才创造了人,据说上帝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在上面的两个故事中,极为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上帝,还是女娲所使用的原料都是泥土,这是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造人的分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当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下肋骨造了夏娃之后,这就使得他们两个人,成了独立的个体,而需要沟通。其实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独创性,不过我以为,他说的还是极为狭窄了一点,在这里,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自然是成为了各自独立的个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与自然界不是也分开了吗?所以人所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男人与女人,而更为广泛的应该是人与整个自然界,所以中国的古代才会有了天人合一,所以易中天在讲《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时候,才说西方社会主要是契约文化,而他们签订了四个契约,第一个是个体之间的契约,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商业中的纠纷,第二个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契约,与所有的人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法律,第三个是规定人们道德的契约,这个是与上帝签订的签约,这个就是宗教,最后一个是规范对错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签的,这个就是科学。但是我以为只有三个是人与人之间签约的,而与上帝的签约应该是自然的,甚至我以为在规范对错的签约,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其实这也就是一个沟通。  人,一辈子,一生,所做的事儿,就是两个字“沟通”,如果沟通了,那么你就会很舒适,如果沟了,但是不同呢?那么你的思维就会陷入困顿,就会无聊,就会寂寞,就会孤独,所以恋爱的前面还有一个字,那就是“谈”,所以与爱情相伴而来的附产品就是废话,但是这一个过程是不能少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为什么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在成婚之前缺少了沟通,然后结婚了问题表现出来了,男人可以不喜欢这个女人,纳妾。  如果孤独一直找不到诉说的端口的话,那么会怎么样呢?那就会成为疯子。  那个两撇胡子高高的翘向天空的达利说,“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不是疯子”。因为疯子是不能与之沟通的,但是艺术家是可以与之沟通的,所以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往往就是佛魔一念的关系,尼采就很好的说明。  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事儿,而且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人一辈子唯一做的一件事儿,也是我们各个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哲学沟通现象与本源,自然科学沟通人与自然,社会学与历史学沟通人与社会,还有过去与现在,不是吗?  对于文化来说沟通也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法家所推崇的法律,儒家所推崇的伦理道德,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墨家的兼爱与尚侠,这些所有的思想各自有自己合理的成分,他们相反而相成,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生态平衡,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没有断裂,这个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秦制几千年不倒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尼采,从个人动机上来说,他这样做就是因为孤独而沟通。  尼采为什么会这么孤独呢?
  尼采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着极为聪颖的头脑,而且对于艺术的把握有着很好的感觉,这是一个人,从事人文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也正是这种感觉毁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思想。  尼采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与“自我”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会引起怀疑,比如笛卡尔,所做的事儿,不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然后才建立起了他的哲学吗?而尼采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开始的很早,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对自己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他说:“严肃,稍有过分的倾向,我想说,热衷于严肃,在各方面的各种关系中,在悲哀与欢乐中,甚至在游戏时。”  他的一生之所以会孤独,还因为他对于自我的坚守,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和天神。”可是他补充了一类,那就是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忽视了一种情形,这两者的结合体,哲学家。而他就是,他发现“在众人中,我像众人那样生活,不像自己的思想,而且渐渐地总感觉人家想把我从自己的灵魂中驱逐出来,将我的灵魂劫走。”为了忠实自己,他选择了孤独,因为他相信有什么样性格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克精灵战记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