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少年青年壮游奇迹mu以及老年寻找入仕之路的具体情况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新唐书?杜甫传》以上是正史《新唐书》给;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那时杜甫才将将双十年华,虽家道中落,但仰仗着官宦;星移斗转,这时的杜甫已到而立之年,他来到长安,希;境杜甫想通过自己的诗文来为自己打开仕途的尝试即使;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杜甫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缙诘龋源簦∏胁徊睿拧奥墒保合嘞亍4洌圆靡匝耪皇鸦咧史矗美稣咦澄ィ说靡桓牛宰悦ぁV粮Γ牒裘#Щ阃蜃矗婀沤穸兄瞬蛔悖δ搜徕牛懈嗍pィ簇ず笕硕嘁印9试∥剑骸笆艘岳矗从腥缱用勒摺!备τ稚瞥率笔拢汕芯睿燎а圆簧偎ィ篮拧笆肥薄2韬谖恼律餍砜桑粮枋劳圃唬骸袄睢⒍盼恼略冢庋嫱蛘沙ぁ!背峡尚旁啤
―――― 《新唐书?杜甫传》 以上是正史《新唐书》给杜甫的评价。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是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唐代格律诗奠基人杜审言之孙,这样的背景给了他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对出官入仕的使命感。杜甫少时正处于唐朝最为辉煌的时代,唐玄宗李隆基初年。彼时的大唐可谓是真正的天朝大国,人民生活富足,内心自信自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掷荩慷滩芰跚健b柘驴脊Φ冢来蔷┮谩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引臂落jI。
―――― 《壮游》
那时杜甫才将将双十年华,虽家道中落,但仰仗着官宦世家的特权仍能衣食无忧的游历山河,加之,自幼饱读诗书,颇有才华,便自然而然的那样恣意嬉笑。在这样轻松的生活自然是无法写出与后期富有深刻思想的诗文相提并论的千古绝唱了。当然,我们也能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等诗句中轻而易举的感受到杜甫的快乐,是何等的少年轻狂,美好时光。游历河山的这十年杜甫的生活总体上来说还是富裕的,诗词间并未有过多有关人民疾苦的描写。当然,这除了与杜甫在他人生的这个时间段没有机会感受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有关外,同时也与这时唐朝人民的生活尚且富足有直接的联系。语言上,虽然杜甫在这十年间所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足以体现杜甫在文字驾驭上的天赋,语言生动,韵脚工整。 星移斗转,这时的杜甫已到而立之年,他来到长安,希望为自己在长安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时的李唐王朝已慢慢走向衰亡,政治日益腐败,这样的政治环境杜甫想通过自己的诗文来为自己打开仕途的尝试即使屡遭失败,自己的生活也愈加窘迫,但他博得功名的努力十年间从未停歇。这样的努力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露无遗: 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_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ZZ.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虽为社交性的诗作却又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这首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恐怕此时的杜甫早已忘却了少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俾睨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怕是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杜甫真正地走到了人民之间,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感受大唐的兴盛与衰败给予生活的巨变。至此以后的经历使得杜甫的有机会深入思考,体察世态炎凉,洞悉人生百态,为传世名篇的创作提供了基石。这样在创作素材上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语言文字上的改变。语言更加平实,所用字句也愈发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 再往后便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自此,唐朝便迎来了它的转折点。杜甫亦追寻着李唐室的脚步向陇南流浪。于是我们看见这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拖家带口的夹杂流亡的队伍,分到这一切流亡应有的命运,这大抵是世事无常,顷刻间天下便不是它原来的模样了。生死、荣辱、贫富全然无法在手中能够掌握,又是怎样的无奈。安史之乱后杜甫因战乱中表现出对李唐王室的忠诚而在朝中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对杜甫来说绝对是快慰的。只可惜,因朝中政治形势的复杂所累,杜甫在唐肃宗后到长安后不久便被外派到华州管理地方祭司工作。 八年的安史之乱又加上朝野沉浮,此时的杜甫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尽管无奈,可杜甫实与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无缘。 安史之乱时,朝廷为收复失地作出了无数努力,只是唐朝自唐太宗以来关中百年无战事,朝中更是早已无良将可用。这样的军队与兵强马壮、久经沙场的各方节度使更是无法抗衡的,惨败是必然的。但是,这样的惨败对于一位爱国诗人来说有的多么悲痛的一件事,这样的心情在《悲陈陶》中表露无疑: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杜甫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 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扈安霖】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杜甫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表现出了对李唐王室的忠诚而在朝中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对杜甫来说绝对是快慰的。但这样远离人们的官宦生活却实在无法为杜甫的创作带来什么养料。杜甫做官期间所作所写的只是些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之类的浅显道理,像“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虽然很好,但与杜甫平生所作相比却过于单薄了。可以想见若是长久如此,杜甫就绝无可能创作出后期无比壮丽的诗的王国了吧。 在赴华州时,杜甫将途中亲见的民生作成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的《石壕吏》这样写道: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这里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杜甫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宋梓正} 这十年间杜甫在歌咏的主题上变化颇多,从战时的忧国忧民到在皇帝身边侍奉时的谨小慎微,最后又在外放出京回到了期初的心系百姓,胸怀天下。这样的改变充分体现出杜甫的境遇,以及在作诗时所经历的事带给杜甫创作上的影响。 至此,杜甫的生命已这剩下不到八年左右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杜甫循着自己三十年年前的脚步再次丈量大地,而后居于成都为严武的幕僚。在辞去幕僚之职后去到夔州经营果园,最后在北上长安的途中饥寒交迫死在船上。 漫游期间以《秦州杂诗》为代表,杜甫发挥了五言诗的最高功能叙事、抒情、写景。他把边疆的危机、山川的形式、以及城郭村落、风土人情,都收入雄浑儿健壮的诗篇中像一卷图经,将那个时期的唐展现在后人眼前。杜甫于759年末到达成都,建起了成都草堂,享受着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歌咏自然。可是饶是如此杜甫一家的生活人就很是艰辛,草堂周围的农产品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机,为次杜甫不得不向周围的人写信求得接济。但,哪怕自己的生活窘迫杜甫仍旧不忘广大人民的疾苦。 这种博大的胸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的最为深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看出,至此,杜甫的诗文以越发成熟,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思想上来说。 在成都没有几年由于时局变动杜甫又再度尝试回到长安做官,只是,战乱阻碍了道路,计划又不得不胎死腹中。后应严武的邀请,杜甫尽管心里并不情愿但还是做了严武的幕僚。这期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感五首》、《征夫》等表现了杜甫对时局的无奈从而深感世态炎凉。为国家悲哀,为人民悲哀。而《四松》、《题桃树》、《水槛》、《绝句》等亦反映了杜甫经历了那么多体验事物就更深了一层,境界得到了提高,看待事物有更深了一层。 辞去了幕府的工作后,杜甫在五月里乘舟东下,于九月抵达夔州以西的云安县。在那里,杜甫的生活略微好转,但身体却越发病弱。在夔州时,杜甫利用大量时间有计划的写就了大量长诗,其间有些写的是杜甫本人,有些则是杜甫的知交故人。除此之外,杜甫还记叙夔州当地的人民生活,以及当时蜀地换乱的局势,这些资料较一般史料甚至更有参照性。 767年,杜甫在其弟杜观的建议下决定出峡,当杜甫抵达荆州的时候由于时局的再一次变动杜甫只得滞留在那里。由于没有得到预期的帮助,杜甫的生活几乎无以为继,在长达一年半的漂泊后杜甫便只能住在船上了。即使是这样杜甫仍没有忘记他作为诗人记录世事的职责,《岁晏行》便是很好的代表。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岁晏行》 深味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悲怨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大历年间,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这首诗在艺术上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对比,给人很强的艺术冲击力首四句就令人感到诗人是与受苦的百姓自然融为一体。莫徭原是因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称之为莫徭,而今也被租税逼得无生路。冬天已无大雁,他们也要去寻找禽类,射杀禽鸟以充租税。寒天大雪等于是统治者的帮凶,使陷入绝境的百姓雪上加霜。接下四句诗人笔锋一转,撇开眼前之景转叙往年人民也是苦不堪言,灾年米贵,军中无食,可来年丰收,米反而更卖不起价钱,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诗人愤慨而言“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这与诗人十多年前困居长安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所感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情形更有增无减,令诗人痛苦。尤其经过在成都的避难和湘水的多年漂泊,这种彻心之痛又没有谁比诗人体悟的更真切。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老百姓被迫卖儿卖女以还租税,真是“言言深切,字字沉痛”然而“万国城头吹画角”,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还正在混战不休呢。
最后二句,则是诗人面对社会如此腐朽颓败之状,更忧虑国无宁日,民无宁时,人民饱受战争创伤。“万国吹角”是说各处都兵戈不息,这万民苦悲要何时才有尽头?时代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乱离难自救,经是老湘潭”,诗人是自己过着孤苦伶仃,衣食无着的漂泊生活,却依然在这暮年垂老之时“至死不忘忧黎民”,其情其意是何等令人感动。全诗用的是赋的方法,没有“以彼物比此物”,也没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在叙事中又兼抒情和议论,读之沉郁顿挫,直令人觉得心情沉重,真可谓“少陵有句皆忧国”。
【任天游】 杜甫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虽缠绵病榻在语言上并未有更多的创新,但,在诗文的内容和思想上以臻于完美。有无愧与他世事名号的纪实性作品,又有大量有计划性的组诗问世;性情上,饱经人事沧桑的杜甫饱经人事沧桑又胸怀天下,尽管自己的生活窘困仍旧宽广豁达。 杜甫的成就源于他的才华更来源于他非凡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就是杜甫的才华,正如《壮游》中所说“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以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奋、刻苦、天赋这使杜甫异于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诗人,比他们更能驾驭文字这是其一。其二,杜甫完整的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以及之后整个国家的动乱,这样的时代背景本身就是无法复制的这是其一。最后便是杜甫本人的个人经历了。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本就是生活中点滴的升华。若非经历人生百态岂能知世事无常,又怎可泰然处之。杜甫他经历了,感受了,品味了,最后将这些揉在了诗句中成就了辉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魏粼珊】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03等内容。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看其诗歌的现实主义体现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从杜甫...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 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的经历和思想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8页 免费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6页 免费 杜甫故事 13页...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 他的诗多取...  试谈杜甫的文学成就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试谈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从杜甫的经历看其成就 6页 免费 杜甫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5页 免费 文坛诗圣--...  笔者从做人和做诗两个方面来概括杜甫的人生经历。 ...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_教案_语文_高中...流亡生活 时间 755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安史之乱...(1)你了解的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2)从诗歌看诗人...  把握杜甫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 4、学习杜甫对生活的执着以及感时忧国的伟大精神 ...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 这 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 从这里看, 杜甫...  本 论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 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人物生平/杜甫
家世背景杜甫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年少优游杜甫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赐金放还的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仕途不顺杜甫杜甫生活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为官时期至德二年(757)四月,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西南漂泊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江舟长逝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诗歌特色/杜甫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文学特点/杜甫
诗文表述语言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意象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风格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格律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内容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主要思想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借,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参考资料来源于杜晓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
人物评价/杜甫
《杜工部诗话选》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馀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馀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馀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馀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馀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清《全唐诗》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纪念大会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2012年9月,以“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为主题的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虽然杜甫只在成都寓居不到四年,但在杜甫寓居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等千古名篇。自晚唐开始,千百年来成都草堂一直被人们视为纪念杜甫、吟诵诗歌的文化圣地。国内外文化学者代表、全国各地杜甫纪念地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约800人参加了此次文化盛会;而著名书画学者黄锦祥先生撰写七言一首:“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作为纪念。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对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切缅怀与热爱,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倾慕继承。杜甫诗歌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其影响不仅是文学的也是社会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是中华的也是世界的,千载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声不绝嗣响。
诗词名句/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轶事典故/杜甫
愤斥皇亲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死因之谜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二、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三、自沉于水而死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四、食物中毒而死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五、消化不良而死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家庭成员/杜甫
祖父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父母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妻子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儿女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
后世纪念/杜甫
故里杜甫故里景区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馀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门票收入10万元。1963年6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杜甫墓杜甫墓在河南郑州南窑湾村,是一座清静雅致的小院落,靠山有一个砖砌窑洞,现为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历五年继向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经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横贴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唐天佑四年(907)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草堂杜甫草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馀首。祠堂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江阁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2次
参与编辑人数:7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59:3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扫码免费获得此书, 新用户手机专享特权。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壮游奇迹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