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是否练木人桩的鼻祖是谁啊

三晃膀大洪拳
三晃膀大洪拳
13:42:05 作者:佚名 来源:
浏览次数:298
三晃膀大洪拳,是六步架大洪拳的俗称。六步架大洪拳即三晃膀大洪拳,传自于李泰(又名李征),李泰传丰县欢口镇仇庄的张士义(张鉴父)、张鉴、燕某、巩纳、刘诺、肖硕等。在这些弟子中,因张鉴家境贫寒,故备受其师父和师兄弟照顾,有意让张鉴多招收弟子传授武功。
三晃膀大洪拳传承世系
张鉴是父子同师,张士义武艺精湛,尤精剑法,人称张鉴父子老剑客、剑爷。张鉴共传授张敬贤、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蔡子杰、肖同志、马景珠、王金斗、唐福玉、唐福兴、李书化、陈家荣、师义熏、师义明、等15位入门弟子,其中,张敬贤是其子,人称少剑客、。在张鉴弟子中,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蔡子杰、肖同志、马景珠、王金斗、唐福玉、唐福兴、李书化等10人拜师入门较早,多得张鉴亲自传授;陈家荣、师义熏、师义明、刘福建等4人拜师入门较晚,因张鉴年事已高,主要由其师兄张敬贤、王朝选替师代劳传授武功。师义熏号称三阎王,刘福建号称闪电拳。
  谱牒载:“有盛名者:董存益的枪,黄本正的棍,王朝选的短打不用问,张士义剑术最著论。”王朝选与张士义即是表兄弟,也是师兄弟。
  如果把张鉴成为丰、六步架一世祖师,那么张敬贤、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等就是丰、沛六步架大洪拳的二世祖。
  张敬贤弟子不多,主要传授其子张振邦、其侄张振环二人。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三人门徒较多。董心朗传孙维扬、姜景珠、谢文善、谢克田等多人。王朝选传甄世宣、甄世禄等多人。李书勤传李书印、李著文、李谨修、李书典等多人。蔡子杰传等数人。李书化传李谨斌等数人。
  张鉴孙辈,张敬贤之子张振邦、侄子张振环,被当时武林界人士成为丰北剑侠、小剑客。为赞誉二人能继承其祖父真传,更有人称他们为“小张鉴”、“小剑爷”。史上有名望的洪拳弟子有、、尹大居、尹二居、骆道河、李兴美(先师从沛县五座楼李书勤弟子李著文)等数人。
三晃膀大洪拳简介
沛县古称小沛,自秦汉以来,素有“”之称。武术小而言之可以防身自卫健身,大而言之可以保家安邦定国,故有“国术”之称。历史经过了秦皇汉武,见证了风云;经历了唐宗宋祖,饱偿了近代的兴衰荣辱。作为中华古文化珍贵遗产的,随着改朝换代的兴替,几经沧海桑田、几多天灾人祸、几度社会变革,延传至今。据史料载,我国现存的传统拳术有一百多种,套路更是浩如星海。现将我国武坛上流传于沛县,古老而鲜为人知的一支奇葩---三晃膀大洪拳介绍给大家,供各界武术爱好者鉴赏、研习和参考。
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关于六步架大洪拳(俗称三晃膀大洪拳)的历史沿革,众说纷纭,一说大洪拳为东晋葛洪(公元284一345)所创,葛洪江苏人,字稚,后人尊称为洪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少时家贫,但好学不倦,白天上山砍柴,晚上灯下苦读,更好寻书问义,遍览书籍,涉猎儒家、道家学说,因而“学识广博、江左绝伦”;又好神仙导养之法,醉心玄妙的炼丹秘术。他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一次上山砍柴,见两只山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牧羊使鞭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盖拳论之说上溯至奥籍河洛之传,伏羲观阴阳,参河洛推,化,演天然道法。万物之数物物相通,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有道则明,无道则惑,此所以拳合于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随通,顺自然而势成,于是有拳种出焉。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朝时,野鸡林(今)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恒,则可达到: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字三世,世人寸心,人人各异,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明、军事家所著《纪效新书》有这样的记述:“古今拳家,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大三步、小三步,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洪仙,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洪拳,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现将史传三晃膀大洪拳历代宗师简述之:上说明末清初道姑玄女传艺于荷泽县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师一道传九友:屈戊己、王兑、张坤、郜震卿、杨巽、邱震、刘艮、郭坎、陈乾,其中河南省归德府(今睢阳区)苇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较为突出,郜十二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护卫长,任内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处以极刑,卒年51岁。郜生前传艺于河北省深县人晋,晋又传艺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传艺于省人任,任又传艺于山东省临清州北关外路东李北斗,人称“闪电大侠”,李北斗又传艺于山东省恩县甜水铺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艺成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入宫,当了清廷侍卫。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宫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显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诬有谋反之罪,帝传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冲出重围,只身闯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
  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渡黄河南下,化缘落身丰县时,传艺于顺河乡仇庄人张监,张监先师功成当时,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有“剑爷”之称,此即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剑爷”艺传八大弟子:董心朗、李书勤、王朝选、唐高武、肖同志、蔡士杰、陈金荣、李兴美。李师兴美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武德超群,无人匹敌,时有“李山大王”之美誉,艺传十三弟子:子李谨纯、李谨德,高徒郭心全、邓洪先、邓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传经、刘广来、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贞。邓师洪先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单掌毙牛,1935年参加江苏省第九行政专署(徐州)举办的武术教练大赛,获全能冠军,授予“武林英杰”匾额,蜚声遐迩,享誉武林,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所授门徒及再传弟子众多,遍及国内、、吉林、辽宁、河北、上海等省市区和、、、、等国,衣钵传人主要有:李厚亮、邓宪文、陈瑞清、孙敬修、王传芝、冯祖坤、程戌箴、谭大邦,扈传达、张茂强、张介武、程提、马文龙(黑龙江)、邓守超、王远明(安徽)、杜敦常(福建)、贾有力、朱立华、刘胜金、张世宏(安徽)、孙超元,卜召君、李雷、、姜苏齐、张秀华、白继敏、张立权、张忠星、魏东、张立训、龙敦全、王用法、朱建华、韦帮沛、张恒星、单言锋、梁敬新、邱锋、吕福伟、冯守礼、屈庆林、张星远、徐后勤、程路训、孙永丰、孙永锋、曹忠坤、曹忠秀、王庆平、、侯先忠、张恒斌、袁玉、洪信军、王大州、胡成河、冯正国、房洪斌、薛亮、胡春泉(安徽)、陈安峰、马运浩、潘霜喜、黄建华()、郑涛、谢少峰、胡明振、张景良等。张师茂强沛县鹿楼镇人,武艺精湛,明显古沛,为当代三晃膀大洪拳一代明师,素有“东大门”之称,授业门生众多,在此从略。
  ---摘自2006年版《实战绝技-三晃膀秘解》(湖北科技出版社 作者 胡光锋)
  一说明朝中叶,大约1522年,虚白禅师(福建九连山二十三代掌门人)--传(月空长老,虚白禅师四大弟子之一,河南九州府南十里前李屯人)--传靳兴民(山西太原城北小王集,任总兵之职)--传申发胜(安徽六安人,人称申真人)--传任志良(河南任府,人称任真人)--传郜生文(河南归德府,今商丘淮阳区,苇子坑人)--传任尚书(河北灵官县)--传李北斗(山东临清洲北关外路东,人称闪电大侠)--传(山东恩县甜水铺人,又名李泰)。丰沛县第一代六步架大洪拳传人李征(李泰)传授丰沛县第一代弟子:张鉴(当年十四岁)、(黄元益之子)、巩纳、刘诺、燕朋、肖硕、董存益、、肖景珠、陈传范、唐世毅、谢德荣等18人。张鉴再传丰沛县第二代六步架大洪拳传人张鉴--传张敬贤、董堂村董心朗、沛县五座楼村李书勤、李书化,三官庙村王朝选,温寨村蔡士杰,唐庄村肖同志。北仇庄村仇慎环,肖庄村马景珠,后肖桥村王金斗,三义村唐高武、唐福玉、唐福兴,师后楼村师义熏、师义明、刘福建,省陈家荣(谱牒中记载的“张鉴师爷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就是在陈家,当时陈家杀鸡请客,请吴教头,不巧鸡飞了,大家都忙着逮,正巧张师爷路过,一跃登房把鸡捉住,吴教头感到丢了自己脸面,非要比武交技,推辞不得,张师爷拳打吴教头,吴败辞场,陈家荣拜在张师爷门下为徒)。
  迄今为止,关于三晃膀大洪拳的历史沿革主流是此两种说法,还有一些杂论暂且不列。本着寻根究源的科学态度,以上都暂且存疑待考,不确定哪一种正确,仅供各位参考。
六步架大洪拳首诀
顶天立地静寂然,复归无极大道显。
  浑沌初开立三清,洪钧仙祖一脉传。
  腰摇膀晃混元生,飞鸿展翅定乾元。
  生息玄妙谁参悟,太上老君留真言。
  ---转自《六步架大洪拳的博客》
六步架大洪拳首诀解悟:
1.通过六步架大洪拳首诀(也即总诀)前四句,可以明显看出,六步架大洪拳是道家拳,绝非佛家的少林拳分支。少林大洪拳就是在六步架大洪拳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支系。
  2.顶天立地静寂然,复归无极大道显。指演练套路功架或站桩时的状态,静心调息,泰然不动,周身充盈浩然之气,天地人感而遂通,浑然一体,与道合一。在道教理论中,无极即道,为万物化生之始。
  3.浑沌初开立三清,洪钧仙祖一脉传。正式名称为三清教。三清,即太清、玉清、上清。洪钧老祖是众仙之祖,有“先有洪钧(鸿钧)后有天”之说。洪钧老祖一道传三友,授化、、通天教主三徒,传说此三徒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上玄清气。其中,太上老君修出太清、玉清、上清三种境界的玄清气。
  4.腰摇膀晃混元生。说明六步架大洪拳起势特征。六步架大洪拳起势膀晃身摇(晃膀数次),故俗称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动,三晃混元生。何故要膀晃身摇?腰为人体中枢,也是气机之中枢,身(腰)摇故能发动全身气机。膀为发力之节点,膀动而拳臂生威。足、腿、腰、膀、臂之劲力齐整,精、气、神合一,内外混元一体。
  5.飞鸿展翅定乾元。传说洪钧(鸿钧)老祖,真身乃一金翅大鹏。六步架大洪拳由老子所创,老子就是被后人神格化了的太上老君。老子创拳时为师法他的老师,把所创之拳命名为大洪拳,把大洪拳起势仿效大鹏展翅。
  6.六步架大洪拳起称缘由。从老子创拳至今,大洪拳已经流传约2600年,传承近100代。山东、、等地及江苏、沛县等地至今仍然流传着原汁原味的这一大洪拳功法套路,人们为区别于经在少林寺演化变异了的(少林)大洪拳,依据古老大洪拳的(平气架、气催力、气排丹田、混用力、闭气法、混元气练)六个练功步骤,改称六步架大洪拳。
  7.俗称三晃膀大洪拳缘由。六步架大洪拳,起势的明显特征为膀晃身摇,整个功架套路也突出体现膀晃身摇。多次晃膀,为何名为三晃膀?三晃膀,即多晃膀之意。道教理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所有(108卦)卦象都是从三爻变化而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为多为大为吉数。
  8.蕴含易数哲理。三晃膀、六步架、三十六势、一百零八打....无一不合于易数。
  - ---转自《六步架大洪拳的博客》
六步架大洪拳气功功法简介
纯正的六步架大洪拳气功,筑基功法为无极坐桩功(也有不练无极坐桩功而直接进入本门四大功法练习的),主体功法分为下气功、中气功、上气功、大功。
  六步架大洪拳的四大功法,既可以独立习炼,也可以做渐进式的修练。练功时,在师父的指导下,采用或站、或坐、或卧等一定的身姿动作,屏心静气,去除杂念,默诵秘传心法口诀,进入气功修炼状态。
  一般情况,由于民间武术的保守性、封闭性,都是密不传人。众多长年习练六步架大洪拳者,都难以得到气功功法真传。能得到最初步的下气功功法,就算是很值得师父信赖的弟子了。得到中气功、甚至上气功功法传授的弟子,更是极为稀有。六步架大洪拳的大功功法,极少有人耳闻。
  碍于本门派传统功法传习的规矩,仅略作介绍,暂不详述六步架大洪拳四大功法。
大洪拳传奇人物
三晃膀大洪拳——“剑爷”张健
  张健,生于清51年(1786年),卒于清同治4年(1865年)
,享年78岁,江苏丰县顺河乡仇庄人。张公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忙时健公的父亲张士义靠耪二八维持生活,冬闲公10岁就随父亲磨豆腐为生计,以补家人生活之炊。
  清5年(1800年)秋后,拜李泰为师习三晃膀大洪拳法。从李师习武13年,深得真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大洪拳的套路、功理和技法,深受李师青睐!李泰师,河北恩县甜水铺人,他武功高强,清嘉庆年间任大清皇宫禁卫武教头,其间他被奸党陷害,诬其谋反。帝传旨捉拿,李泰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夺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夺出京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落下终身残疾,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
  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1799年11月渡黄河南下,逃难于江苏省丰县城北顺河乡仇庄村,先栖身在村西一个破土地庙里,后又住到仇庄东三关庙里,以配制丸药行医为生,有时也给大户打打短工。第二年麦收时,他与本地一个叫张士义的穷人同在仇庄北半里路的唐庄黄元益家打短工,俩人成为挚友。后来张姓短工得知李泰精通武艺,便说服黄家财主给李泰资助,黄元益拿出300斤黄豆,请他收徒授艺。他先后收下徒弟18人,其中卓有盛名的有“董存益的枪,黄本正的棍,王朝选的短打不用问,张健的剑术最著论”他所授徒弟中尤以张监尽得其真传。
  清嘉庆17年(1812年)秋,李泰打探到,追捕他的紧风已过,官兵无意再追捕他,他便想回家探亲,众徒再三挽留,但也知师父离家已久,思乡心切,挽留不住,只好筹资为师送行。李泰临行前,将弟子召集面前,嘱咐道:“你们师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数张健,为了让张健能有口饭吃,今后传艺业之事唯可张健!”
  次日行程,师兄弟们送师数里,师父吩咐他们几人先回,唯命张健再送一程。师徒二人晓行夜宿,来到渡口边,寻了一家客店住下,在此住了十余日,每天早、晚李泰将张健领进河边树林隐蔽处教他武功秘法,把大洪拳的绝招用法和秘法口诀倾囊传授,并将自己多年的武功秘药和拳路谱牒交给了张健,待掌握纯熟,师徒垂泪分别。
  李师走后,张公牢记恩师之训,日夜苦练功夫,认真钻研,使大洪拳功理、医法、技击融会贯通,达到精益求精。张健功成当时,尤其剑法无人匹敌,苏鲁豫皖武林界尊称其为“剑爷”。为不负师训,使大洪拳发扬光大,他首先在家乡开门收徒,第一期收了董堂董心朗、三官庙王朝选、三义村唐高武、五座楼李书勤、唐庄肖同志、北仇庄仇慎环、温寨蔡士杰,陆续又收了夏邑县陈金荣、五座楼李兴美等一批弟子……(张健的子张敬先,孙张振邦也是其传授,练的是童子功,后来也收了很多门徒)。张师对徒弟精心细致,每教一样功,先做示范分解动作,讲解心法口诀,让徒弟每个动作务必知其用意,他循循善诱,讲解示范,要求姿势正确,如有不正确者,反复纠正,直到正确为止,因此徒弟们武功都进步很快。
  元年(1851年)秋,蟠龙决口,黄水横流,丰县遭灾,平地水深没膝,秋粮颗粒无收。墙倒屋塌,健公随众逃荒至夏邑县,乞讨度日,饱受风霜之苦,身染伤寒之疾,百日之久方愈。一天,陈家请了一位武师吴教头,杀鸡请客,鸡飞至房檐上,正巧张公从此过,大显身手,登房捉鸡,大家都很吃惊,陈家把张公请到家中热情款待。陈家武师吴教头不服,逼张比武,张师无奈,拳打吴教头,把武师击到在地。从此张师在陈家授徒,所授弟子中尤以陈金荣武功较好。张师苦练大洪拳功夫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小、屈、伸、刚、柔、发、聚,神速自然,玄妙圆滑,如连绵之波浪;其功无极太极,太极无极,内有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其招变化无穷,隐现莫测,出手恰似饿鹰捕食;其势顺其自然,动如猛虎,静似绵羊,明武能迷眼。张健师乃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及周边之始祖,其技法之精,授业门徒之广,可称桃李周天,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后世武术多出其门。
大洪拳二世传人——董心朗
董心朗,生于十八年(1838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享年六十八岁。江苏丰县欢口镇董堂人。是黄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二世传人,著名大洪拳家。
  董心朗幼时聪慧,八岁入学,十三岁(1850年)拜著名大洪拳家张健为师,一面学文,一面练武,文武双全,深得张师的器重。十五岁时索性弃文习武,初学武功,凡老师教过的动作,不论是拳术,还是枪、刀、剑、棍;不论是理论,还是功夫,日夜揣摩,反复苦练,直到深刻领悟,达到拳脚纯熟,姿势正确,方才为止。他学习如饥似渴,不失时机地向老师不断地要拳要招,学会了拳术,学器械,学会了器械学功夫,学会了功夫学理论。老师教其一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领悟,能举一翻三。不到几年的时间,他就全面掌握大洪拳体系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张师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受到张师的青睐。
  董心朗从师学艺十年,尽得张师大洪拳真传。师傅仙逝后,董心朗与一位沧州访友之人相遇,其人姓姜名宪质,擅长气功。俩人相见格外投缘,董将其挽留住下,相互切磋,共论武事,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姜宪质在董心朗家住了四年之久。董得益友,武功进步及大,并将所学与大洪拳高度溶合,使大洪拳功法、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使董心朗的大洪拳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论从文功,还是武功上说,董心朗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在当时真是威镇四方,名扬千里。慕名者纷纷而至,投师学艺者不断。董心朗以发扬光大大洪拳为已任,对来者不拒,从不保守,能因人施教,传授大洪拳的各类功夫。后来他教拳于苏、鲁、豫、皖一带,门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一生从事大洪拳的研究和传播,培养了大批的大洪拳名家高手,在他的众门徒中,如孙维扬、燕景珠、姜景珠、姜方礼、董中海、董中江、谢文善、谢克田、谢广任、谢文炳、谢文信、谢文堂、谢中可、李清江、朱存智、李阴华、李贵芬、黄中奎、黄正廷、董连玑、汪基厚、刘尔彩、李敬斌、曾继祥、皇甫善登、黄琪瑞、王登山等都是知名的大洪拳家。他为大洪拳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董心朗辞世三十年后,众门徒对恩师难忘,于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立起了透龙誉碑。碑心为:“清处仕董公心朗懿行纪念碑”。碑阴有志,其原文如下:
  “孔门以尚勇善为国者,厥惟子路。其预期三年之效,曰:‘有勇知方’。呜呼!此真救衰起弱,扶危定难之第一良谋也。国术提倡,今盛言矣。推厥源,始非由学校。盖皆私人传习,防身卫家。究其效,足以保障一方,称名没世。此谓非深有获,于有勇知方之训,讵克若是哉。心朗董公殆无愧欤!
  公氏董,讳心朗,世居丰北董家堂。耕读传家,有自来矣。公性孝友,重然诺,敦义气。髫龄时因捻乱辍读,继而延师习武艺。时有张师讳健者,端人也。精拳术,不较教授,独于公加青眼。谓其事亲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此,吾道有传人矣!于是尽心传授。公亦善体认,勤功苦积,十数年尽师之道。当捻乱平后,乡间无警,耕凿相安。循循如儒者,或叩以艺术,唯唯若弗胜。而一时近远同道,咸仰若泰斗焉。居恒慎审,施教择人,亦如师。非孝友和平笃重义气者,不得侧其门。以故承其教者,大抵居乡和厚,捍患御灾,急公好义,使地方隐隐受斯道之益。而学士文人,亦咸知武术足重。由斯以观,若果国家提倡,俾人人如是,则国有不强、侮有难御者乎?吾今乃知‘古勇知方’之训,数千年来,不在学校而在乡党也。谢君克田,公高足。能肩斯道者,不忘教泽。与同人集议立碑纪念,以垂不朽,而丐文于余。余维自幼与公同里,闻知最稔,义不当以弗文辞。因据实纪叙,以作表彰云。
  同里 孙绍祖(丰县)敬撰
  李厚基(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敬书
  二十五年 孟秋 敬立”
  一九八八年三月初八,修建了董心朗纪念碑亭。董心朗的一生正如碑亭记里所说:……董公武艺超群,而又有仁人之心,故保家护村,惜老怜贫,是一贯所为。……贫寒者有求必应,不使失望,乐助于人,待人忠厚。里有纠纷,主动排解,息人之事,解人之忧,深受众望,四乡之邻,无不敬仰。……公之门下徒子徒孙部满苏、鲁、豫、皖边区,约近三千。正如碑亭楹联所题:“四十年育桃李呕心沥血;三千徒卫祖国振兴中华。”
大洪拳二世传人——王朝选
  王公朝选,世居丰县北三官庙村,务农传家,性孝悌,重节义,少时酷爱武术,拜苏北大洪拳鼻祖张健为师,学习大洪拳艺。
  王朝选敦厚精诚,颇受张师之青睐,并得到张师的悉心传授,深得其真传。学武期间王朝选能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他在文武各功及长短软硬各种拳械方面样样精熟,他的靠臂捶、朝阳捶、挂活捶打的灵活巧妙;他的器械单练四门刀、六路大刀耍的撒土不漏,他的器械对练六进单刀枪,五虎擒羊棍,一百单八枪等与对手配合默契,动作逼真;他的暗器飞镖能百步打免,飞刀指哪打哪,可不差分毫,及为精准。
  王朝选立志大洪拳的研究,经常访朋会友,与豪杰之士交流技艺,切磋武功,使大洪拳得以丰富和发展。他深知天地之大,人才之众,拳技之深,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他练拳特别吃苦,能精益求精,他的大洪拳艺极精,名声远扬。乡邻众多大洪拳爱好者接踵而至,拜在他的门下,山东的甄世宣、甄世禄等均是他的得意门生。他的传人颇多,遍及丰县、鱼台两县,他的徒子徒孙不下数千。
李兴美碑文
  大洪拳八十八代,李公讳兴美,“世称李山大王”,江苏沛县五座楼人。公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五年,享年七十三岁。
李兴美画像
沛县为汉高故里,自秦末志士揭竿发难,习武之风日盛,迨至清末,列强入侵,战乱频仍,贪官污吏残民以逞,邪恶横行,生民涂炭,为健身自卫,以备非常,公于幼时,授业于宗师张监公门下,立志习洪拳,武功讲其嫡传,继而勤学苦练,夙夜不懈,潜心探讨,造诣颇深,功夫精湛,技超群英,深梦恩师青睐,公设场传艺,培育后人,殚精竭虑,教导有方,德艺并重,一丝不苟,故门徒多艺有侧,精有所就,诸如其子,李谨纯、李谨德、高足邓洪先、邓洪友、王传经、王心平、王厚梅、心全、李居信、李居贞、刘广来等,乃至孙辈李厚运、李厚亮、李厚轩、李厚光、李厚永、李厚祥。徒孙邓宪文、孙敬修等人,均享誉武林为同好所称道。
  李公武德高尚,风范堪式,禀性坚毅,处世严谨谦和,侠肝义胆,正义凛然。匡扶正义,摒反邪佞,排忧济厄,不乏其例。公一生安贫乐道,两袖清风,视名利如粪土,以济助为乐事,不计一己之得失。侧身武林数十年,得高望重,业绩卓著,蜚声遐迩,洪拳门徒亦遍及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堪称春风化雨,桃芬芳,而沛县被誉为武林之乡,决非偶然,解放后有政府扶栋,武术事业,更为异彩纷呈。
  长盛弗哀,武坛新秀,源源颖脱而出,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武术大比赛中,洪拳门人多次荣膺褒奖。
  李公去世迄今五十余载,但其音容宛在,风苑犹存,门人亲友,无不深为怀念,而矣有表达。九十一代徒孙扈君传健,不忘先师教泽,倡议为公树碑志念,众人概然赞同,乃组建理事会,集资筹办,撰文勒石,以彰先贤而勖后人。
  刘煜修
  杜朝书
  书丹 郑效治
  铁笔 徐洪科
  一九九零年 敬立
大洪拳名家张振帮
  张振帮是健爷的孙子,他是童子功。从七、八岁开始跟监爷学习大洪拳艺,到成年时大洪拳各中功法已练至纯熟。
  一日,师兄弟在一起会艺时,帮公大显身手,表演了三样功夫。事前在屋后栽好了二十根木桩,架起了二十个沙袋,二百五十张草纸分五扎摆在木板上。这二十根木桩,使腿一个个打断,用拳一口气打透这二十个沙袋,一掌打破五十张草纸,连打五下,个个烂到底。师兄看后都很佩服。他的暗器功夫也是很有名的,钢镖和甩手箭在五十步内,百发百中,众人皆知。他的气功也是很出色的,从小跟随健爷形影不离,得到了健爷的真传。他的也很多,其最有名者是欢口东北村大居、二居。
丰县尹庄大洪拳
  尹大居、尹二居乃丰县大洪拳名家。是丰县大洪拳鼻祖健爷的孙子张振帮最得意的弟子,得到帮公的真传。家居住在丰县东北尹庄村。
  在清三十三年前后二月里,有一帮土匪经过尹庄村南,到沛县去抢东西,经过前给大居个面子,送来一张片子,说借路从贵村南经过到沛县去。尹大居当面应允。当经过村南时,不知尹庄的何人,对准土匪的队列打了一枪,正巧打死一名土匪。这事土匪误认为大居令人打的,土匪甚恼怒,事前已给你面子,你也亲口应允,现在你开冷枪打死我的人,真不识趣,看你尹大居有多大本领。随即匪首下令围攻尹庄。
  这时尹大居也有误会,你原说借路到沛县是假,抢我尹庄是真,你好大胆子,其肯容你,兄弟二人备好马、整好衣冠,跨马持枪冲入匪群,兄弟二人并马杀匪,二马驰聘于匪群,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不披靡。匪大惊,如炸了群的一窝小猪,四处乱串逃命。匪中也有武艺高强的人,持刀奋战,拼搏起来,枪刀对刃叮叮当当,迸出火花。他兄弟二人并马奋刺,土匪被他二人杀乱了阵角,溃不成队。土匪头子一看,近战是不能取胜,只有远战,用箭射、用枪打。尹大居、尹二居都是张振帮的徒弟,是很好的,用了挡钢枪的法术,只有用箭射、用枪打中眼珠、或射中耳眼,才能打倒,别无二法。
  土匪商定办法后,箭和快枪、土炮,对准大居、二居的头部齐发,他兄弟二人的马也狂奔起来,枪刺的更猛了,土匪一个个倒下,正在大战的紧要关头,不幸大居的左眼中弹,当即倒下马来身亡,时年三十一岁。
  这时土匪一面与尹二居拼搏,一面去抢二尹家的东西,还有几个土匪把大居的妹妹,拉到马上驮着向东走了。尹二居亲眼看到哥哥倒下马来,胸中怒火在燃烧,恨不得一枪将土匪刺死完。二居正在狂杀土匪时,有人来报说他妹妹被土匪拉到马上驮着往东走了。二居一听此话,摧马去抢救他妹妹,跑了约二里路追上土匪把土匪刺死。二居对妹妹说:“从这里往东走,遇到人求他救你,我去护家。”。尹小姐走到渠圩子西北地里,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拾豆茬,尹小姐向前求救,老太太问明情况,慌忙把她领到家中,洗了脸,吃了饭。后来认了这位老太太干娘。这为老太太就是渠圩子刘师傅官仓的母亲。
  尹二居把妹妹救下后,不顾自己的死活,又回去护守自己的家园,不料被土匪团团围住,他寡不敌众,累的精疲力尽,被土匪用箭射中了右耳门,尹二居倒下马来身亡,时年二十九岁。
  为消灭土匪兄弟二人同死战地,真可歌可泣呀。
  注:尹大居的妹妹就是杨标太(乳名杨娃)的母亲。
  杨纪田、杨开的祖母,现住尹庄。
  刘招财 李广友 撰文
  一九九四年
三晃膀大洪拳传人——李书印传奇
  清四年(1865)春天,在鲁西南畔的几个小山村里,曾经发生过改朝换代的大事。领头的就是沛县朱王庄五座楼人李书印,他是三晃膀大洪拳拳师李书勤的徒弟,系沛县廪生(武秀才),不满清政府统治,认为自己与唐朝皇帝李世民同族,他仰慕李世民,憧憬着建立一个类似贞观大唐的繁荣社会。因继李氏大唐王朝之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个后唐,于是,在光绪16年(1890年),他给自己希想建立的王朝起名为“三唐”,意思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 ,在微山湖独山一带举旗起义,号称新“李闯王”。
  这一年,捻军席卷鲁豫皖,再掀高潮。各地的州县府衙武装以及民营团练以自保为重,哪敢越俎代庖。三月,僧王率兵围剿鲁西南捻军,进驻运河名城——。
  微山湖北岸,绵延着数十里的凫山山系,大山之间零星地卧着几个小村庄,这里山高皇帝远,乡民们还基本上过着“乃不知有汉”的桃源生活。山村之中,最大的当属曹阳。曹阳有人口两千,离微山湖十余里地,右有“凤凰岭”,左有“青龙山”,青山横郭,白水远绕,确为人间好去处。此二山,山高林密,悬崖峭壁,是那些“啸聚山林”者的梦中地。李书印他决定去物色风水好的地方,打算啸聚山林,占山为王,反清起事,建立他理想中的“三唐”。
  春节刚过,财主曹连山的表弟,湖西的李书印(又名李福印)来姥娘家拜年了。他本是湖西“涟漪书院”的教书先生,在当地也算个知名人士。表弟前来,身为保长的曹连山决不能吝啬,邀上村里的几位头面人物,套上玲珑轿车,去了湖边的“滨湖酒楼”。宾主坐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李书印发话了:“各位仁兄,知道不,大清气数已尽,不出半年,必改朝换代了。”
  “敢问仁兄,何朝当能问鼎?”
  “我夜观天象,又梦中恭请了张天师,天师明示,新朝为唐。因618年李渊建大唐,923年李克用建后唐,此朝为三唐。”
  此言千真万确,每个人心里都这么想,因为李先生在湖西可是有名的“小神仙”哪。
  “大清已被洋人挟住,唯一可用的不过僧格林沁。近日,我用六爻八卦相推,今年暮春,是其灾日,而‘曹’是其讳字。”众人都听呆了。
  “今见贵地,左青龙(山),右鸾凤(山),前玉带(微山湖),中曹阳,有帝王之气,且僧格林沁必不敢来攻打,来必死。”
  “先生何不在此起事,说不准您就是那‘三唐’之主呢。”远房表哥曹大头站起来说。众人点头称好,唯独曹保长沉默不言。
  “表哥,你放心,成功更好;不成功咱也有退路。而今不是太平盛世,天下大大小小造反的多了,管谁去?成,好吃好喝,荣华富贵;不成,带着家人进居湖中,三年两年出来还一样。”打消了曹保长最后的疑虑,几个人为开朝建国细细地筹划起来。
  据曹阳村村志记载:同治四年春日,连山率族人三百,入岭为寇,拥湖西人李书印为王,号三唐。
  根据《志》(1997年10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书印来到微山湖北部的独山湾边的古沟村(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乡古沟村)。李书印在当地购地百余亩,分别在古沟村北和独山湾北边凫山山脉中的凤凰山玉皇顶建习文练武的石头平房和石砌楼房。经过半年多的施工,“三唐”山寨初具规模,玉皇顶上建起了寨堂楼作为他的指挥部,并建有生活区、习文练武区,军事防御区,在山峰要道、关隘道旁建报警楼、望哨和石屋内堡,并开挖山洞储存粮食、武器弹药和取山泉水饮用。
  李书印以办学招收学生为名,建立队伍,成立组织机构,定名为“三唐道教”,自称是“三唐道长”,他为最高统治者。至清宣统年间,玉皇顶“三唐”山寨上已聚集三百余人,在当地影响颇大。进山不久,凫山周围村庄里的贪吃懒做之辈、鸡鸣狗盗之流,咸来归属,一时间“三唐王朝”膨胀到五百人。饱读诗书的先生和礼仪教化的保长带着这群乌合之众,哪有个好?山寨里欺下罔上,你争我抢,两月不出,已不成体统。表兄弟俩眼看山寨要乱,忙又生一计。三唐大殿内,李书印和众将相侯公议事。
  “众卿家,大唐之患在于玄武,昔建成、元吉有谋篡之心,太宗灭之。今,玄武方(北)小李庄,对吾三唐大为不利,今夜必灭之。”
  当夜,曹大头带领山寨200多人,直扑小李庄。一阵烧杀劫掠后,抢钱粮无数,凯旋而归。山寨豪奢数日。乡里将此事急报县里,县令正愁辖区教民闹事,此等小事,自行处理,也就不了了之。尝到甜头的李福印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三唐基业,只不过是强盗的行当,不做强盗不能生存哪。
  “众卿家,唐之患在于东之梁,想那朱温,为唐臣子而灭唐,后李存勖灭之,以稳后唐。今,凫山东朱庄,对吾三唐大为不利,今夜必灭之。”
  李书印亲自下山。所到之处,尽皆掠之,大到驴骡牛马,小到针头线脑,能弄走的一切财物全搬上了山。盗用历史出“仁义之师”,强吞豪掠,李书印用自己的“聪明”一次又一次聚敛着财富。乡里不问,县里不问,这可苦了凫山一带的百姓。就在李书印准备带领队伍去攻占鱼台县衙(当时独山湾属山东省鱼台县)之际,当地一个叫屈元阁的人径自跑到济宁州,通过各种关系,见到了僧王,详陈此事。僧王正愁找不到捻军主力作战,听此事,顷刻把火气撒到“三唐”身上。清政府山东巡抚调集济宁、兖州、邹县、鱼台、滕县五县之兵五千余人,拉上50门火炮,随即来到凫山脚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初二早上封住独山湾周边,围剿“三唐”。
  “三唐”弟子们在李书印的指挥下与清兵厮杀,人员死伤大部。李书印看大势已去,由军师屈延秀点燃了火药,在寨堂楼与曹保长等部分亲信随从一起焚楼殉难。此战,“三唐”弟子们被俘40余人,以后全部遇害,“三唐道教”从此灭亡。看来“小神仙”也未能算出自己的归宿,不过,僧王的归宿真让“小神仙”算准了:当年5月,僧王在山东曹县被捻军击毙,享年55岁。
  听老人讲(当然他们也是听老人讲的),僧王炮轰“三唐”那天,震天动地了一个上午,好多泥墙都给震倒了。山坡上的尸体像谷个子似的,光掩埋就用了十多天。
  李公兴美,江苏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自幼习武,跟随李书印占山为王,参加了“反清复明”的独山起义,在马闸村与清兵交战,双方死伤严重,武功高深的李兴美死里逃生。起义失败后,他隐遁乡里,时逢乱世,以武图存,设场收徒,广揽英才,传授武艺,时人无能匹敌,后世武功出其门,有“李山大王”之美誉。目前的沛县武术之乡,由解放前的大洪拳、、、等八大门派,发展为今天的十二大门派,三晃膀大洪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战拳种,独山起义悲烈撕杀的经典拳法在明传不苟、暗传不息中代代相延。
  春去秋来,沧桑变革,如今凤凰山玉皇顶上已是人去寨空,只有伫立在山风中的寨墙还在向世人们述说着当年的鏖战和壮烈。“三唐”山寨楼墙犹存,“三唐”起事反清故事,仍在鲁西南广为传颂着。
  如今,当人们伫立在凤凰山山巅,极目南眺,辽阔无垠的微山湖湖光、山色、岛影,相映相衬,格外美丽。
大洪拳三世传人谢文善
  谢师文善,丰县谢屯人。幼时同村人谢克田、谢文信、谢文堂、李广钦等一其拜大洪拳二世传人董公心朗门下习练大洪拳武艺。文善师幼聪慧,备受董师青睐,深得大洪拳之真髓,谢公武功精湛,声名远播。门徒数千,遍及苏、鲁、豫、皖。
  在民国元年腊八之夜,从山东流串来一股土匪,路过谢屯砦,欲抢谢屯的东西。村长招集村民防御,谢文善、谢文堂各持大枪率先跑至南门,见有十余名土匪,手持长枪、、土炮逼近南门。他俩与土匪大战南门,指东打西,枪挑脚踢,不一会工夫,十余名土匪全被打倒在地。这时又来了一群土匪嗷嗷叫的冲上来把他俩围起来,他俩又与土匪激烈的拼搏起来,后面的土匪越来越多,这时,文善的枪杆被土匪砍断了,大惊,急将断枪当双锏用。正在危急之时,谢克田率人从东面来了,这些人的到来大长了文善爷的勇气,他们越战越勇。匪群大乱,只好弃尸丢炮逃之夭夭,谢屯的百姓得已平安。
  土匪被打跑了,回到家里喝了口茶,解开怀凉凉汗,从文善爷怀里掉出来四个子弹头,他女儿端灯一照,胸部、腹部四个紫疙瘩。打跑了土匪,守护了谢屯砦,谢文善、谢克田二公声名大振,遐迩皆知。
大洪拳三世传人谢克田
  丰邑古有尚武之风,铸造了丰邑人民刚强不屈之志,也涌现了一些富有正义感的、除暴安良的、富有民族气节的武术高手。如丰县城北谢屯村谢克田,谢克田生于一八六六年,卒于一九三九年,享年七十三岁。乃大洪拳二世祖董公心郎的嫡传弟子,深得大洪拳之神髓。谢公克田,武功精湛,与谢师文善并架齐名,响誉武林。其门徒众多,也遍及苏、鲁、豫、皖。
  在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有孙汉高为首的一股土匪欲抢村西马庄,克田公心想邻里遭殃,怎能不救呢,他招集村里几个武师一商议,就手持长枪、大刀、土炮等奔赴马庄打土匪去了。谢公克田,艺高胆大,一马当先,杀入匪群,挥动鬼头大刀,又是劈,又是砍,杀的土匪血肉四溅。谢文善和其余人等与土匪巷战。谢公克田与匪徒对杀起来,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杀的土匪拼命乱串。孙高汉一看大惊,在战也是不能取胜,只好下令向西北出水,土匪一跑,武士门又追了一里多路。
  马庄百姓奔走相告,土匪孙汉高被大名鼎鼎的二位谢师傅率武士打跑了。从此二位谢师傅声名远播。
大洪拳名师——樊英明
  樊英明,生于1901年10月,卒于1985年1月,江苏省丰县付庙村樊楼人,大洪拳名师,精拳法,擅轻功,通医术。
  樊英明少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幼勤劳,聪慧矫健,酷爱武术。1917年跟从欢口镇黄启瑞学习大洪拳。1920年带艺拜欢口镇谢屯谢克田为师,继续学习大洪拳六步架、靠臂捶、长打捶、刀、枪、剑、棍、鞭、锏等徒手及器械单、对练套路。通过多年的学习及修炼,其武艺精湛,功夫炉火纯青,怀有轻功绝技。
  樊英明年轻时,常向人们表演“仙人卧凳”的。此功是在地上放两条凳子,身体挺直,两条腿并拢,横躺在两条木橙上,后肩背部枕在一条凳上,将两小腿搭在另一凳子上,身体悬空。再让两人抬一石碾碾盘平放于腹部,然后,他运足气力,向上猛挺小腹,可用丹田之气,将碾盘崩出一米多远。观看的人无不叫绝!
  1923年冬,河北黄家书铺店主带着,访友来到丰县,闻听樊英明大洪拳功夫高强,并去了樊庄,在樊英明家住下,正赶上下大雪,连住五天,受到樊英明的热情接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给客人改善生活,到雪天雪地里去打猎。提起打猎,樊英明可算是行家,一是他的眼溜,百米之外,野兔趴在雪窝里他都能看见;二是他的枪法极准,疾速飞跑的兔子,只要他一捋枪就可打中,能百打百中,从不落空,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扛起猎枪,在野外转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大获而归。剥下的兔子皮,准备晾起来。店主的保镖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功,用手将一寸多长的铁钉按入墙里,把兔子皮钉在了墙上。樊英明一看,此镖师功夫不浅。暗想,这是有意给我看的,我也不能不显示一下。这时,樊英明边说“这皮子还是钉在门板上晾吧,”边用手将钉皮子的钉,一一拔下,然后,用手又将钉子按于枣木门板里,把皮子钉了上去。镖师见樊师傅功夫远远高于自己,并抱拳施礼,说愿甘拜下风,打心眼里佩服。
  1924年,6月18日,南方马子来犯樊楼,几十人将庄子围住,并绑架老人和小孩四五人,以此要挟,向村民索要钱财,由于村民拿不出赎金,局面缰持,被劫人质面临生命危险,情况紧急,这时身怀大洪拳武功的樊英明,见此状,哪能不管,挺身而出,提出要与马子首领决一高下,以武功定输赢,若能将对方赢下,分文不给,且必须将人质全部放出,若是输于对方,樊村的一切任其宰割。樊英明与马子打下协议,定好比武时间和地点。双方按时应约,来到比武场,两人对峙,马子向樊英明面部猛拳打来,当拳将至时,却不见了樊英明,而马子首领只觉脑后有股强大的冲击力来袭,就晕了过去。这是樊英明见马子首领来拳迅猛,若硬招硬架与对方拼力,不仅不能一时取胜,而且可能会造成损伤,因而便使出了他的轻功绝技,移身换影术,当对方猛拳将至时,偏身移步,迅疾灵快,对方末及发觉,已转移到对方背后,并趁势照其薄弱部位后脑部就是一拳,将其打倒击昏。马子见此庄上有武功高手,不是好惹的村子,急忙架起昏在地上的首领,逃之夭夭。樊英明用武功保住了家园的安宁,备受村民的尊崇!
  成立初期,樊英明在梁寨传艺授徒,广泛传播大洪拳,门徒60余人。其孙樊厚举、樊厚典、樊厚训、樊厚赞、樊厚步及秦正云()、曹福贵(黄口)、袁振业(铜山)、吴道德(敬安)等均为他的弟子。五十年代末他又收黄口孙世斌为关门徒。
  樊英明不仅武功高深,而且他对针灸、熬制跌打损伤膏药有较深的功底。他晚年在乡里行医,对来求医者均一视同仁,精心给予免费治疗,为其解除病痛,造福一方,得到乡亲们的闭尊重和武界的好评。
  当今,洪门弟子已遍及全国各地,除徐州市丰、沛县地区外,江苏的、、山东、黑龙江、新疆、合肥、、福建、、等地都先后成立了(或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上海)洪拳研究会正在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打造国际性的洪拳研究会,进一步联络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加强国际国内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发扬文化,弘扬国术强种、强国精神。(上海)洪拳研究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汇中华传统武术,弘扬国粹文化,强力打造中国的洪拳研究会品牌。 
  目前,以三晃膀大洪拳在苏鲁豫皖一带民间发展的近现代历史为根据的故事片《大洪拳》(暂名)正由南京麦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拍,该剧由《实战绝技-三晃膀秘解》的作者胡光锋和南京著名剧作家联合编剧,预计近几年该片将于观众见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拳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