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老钟讲知产叔大气而不出,方寸不乱,眼睛里明光的,就像正在等待有什么表达作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6届江西省九年级上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孙辙传孙辙,字履常,其先自金陵徙家临川。辙幼孤,母蔡氏教之,知警策自树立。比长,学行纯笃①,事母甚孝。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辙与人言,一以孝弟忠信为本,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待亲戚乡里礼意周洽,言论间未尝几微及人过失长短。士子至郡者必来见,部使者长吏以下仁且贤者,必造焉。辙乐易庄敬,接之以礼,言不及官府。宪司屡辟,皆不就。江西行省特以遗逸②举辙一人。辙善为文章,吴澄尝叙其集曰;“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其见称许如此。元统二年,年七十有三,卒于家。(选自《元史孙辙传》)【注释】①笃:诚实。②遗逸:隐士。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A.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B.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C .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D.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孤:( ) (2)比:(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 4.孙辙“言不及官府”,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分)5.了解了孙辙的事迹,你准备将来怎么与人交往?(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平阳中学初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小说,完成小题。小 屋 躲 险从县城来的敌人,黄昏时分,突然包围了鬼不灵。两声枪响之后,“白脖”当先,鬼子断后,咋咋呼呼冲进街来。一部分先上房堵了街口,一部分闯进“公所”,捉拿办公的。其余的分成零星小股,穿门进户,一阵子混抢浑搜。狗在他们后面汪汪地叫,鸡在他们前头扑棱棱飞,全村大男小女,一时全蜷缩在屋角里,屏住气息,静候着灾难临头……“当!当当!”两个“白脖”在砸韩家祠堂的铃铛大锁。老钟叔忽地打开小独扇门,想跳到西院去。然而老奶奶房上正有两个鬼子,手搭凉棚,朝四处张望,原来敌人“压顶”了。他把头一缩,抄起半截檩条,把小门又顶了个结实,眼珠子就一连转了好几圈。这时,他看见小嘎子有一阵战栗通过了全身。“嘎子,”他说,“沉住气,别乱动!我叫你怎么就怎么!不要紧,别害怕……”“哗啷”一声,大门的锁被砸断了,“嗵嗵”的脚步声随即逼近了来。“嘎子,他们进来,你敢不敢拿这个搂他们?”老钟叔攥着刚才削“枪”的短把镰,比示着问。“敢!”小嘎子伸手把镰接了过去。“好样儿的!”老钟叔夸他,“来,把住门儿!”他们叉开腿,一左一右,把在门背后。“嗵嗵嗵……”门缝里闪过两个人影。老钟叔把背贴着墙,摆手叫小嘎子闪开点儿。他刚刚也把背贴在墙上,就有人推门了。“嗨!里头顶着哪,有人!”“哗啦啦”外头一片枪栓响,紧跟着一声大吼:“里头的八路,出来!”小嘎子打了个寒噤,急看老钟叔,却见他握着枪,闭着嘴,钢打铁铸似的纹丝儿不动。他心里叫一声:“行!”胆子不觉一壮,便也学着样儿,鼓着劲儿,一丝儿不动。“出来!”“嘡”的又是一脚,恰像踢在耳根台子上,屋顶上的土刷的掉了一头一脸。可是,老钟叔只眨一眨眼,把睫毛上的灰尘抖掉,仍然纹丝儿没动。“真棒!”小嘎子心里又叫了一声,胆子越发壮起来,把嘴一闭,也纹丝儿不动。忽然,门缝里一暗,有颗圆咚咚的东西在那里晃了两晃,很明显,“白脖”在扒着门缝儿往里瞧呢。只见老钟叔舒出腕子,把枪口朝门缝瞄过去。瞧!只要那二拇指头一动,门外那颗脑袋就要碎了。可是,他却忽的停住手,把枪收了回来。显然,他又改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哈哈!”门缝里一声怪叫,“我看见你啦!别装蒜,快给我滚出来!我开枪啦!”嘎子的脸发白了。他的脚动了动,要往后抽。却见老钟叔两只大眼一忽闪,梗着脖子把头重重一点。小嘎子明白:这是不让动,便赶忙一镇定,稳住了脚,可脑门上却津津地鼓起几粒汗珠来。“白脖”们果然使诈,两句过后,忽然又没了动静。可是,气还未喘,窗户那边咚咚几响,“哗啦啦”掉下来几块儿抷。“白脖”们要从那儿掏窟窿了。老钟叔一见,立即轻悄悄沿墙根蹭将过去。刚刚到得窗口,嚓的一道寒光,一把刺刀差点没搓在他天灵盖上。可老钟叔大气儿不出,方寸不乱,眼睛里明光的,就像正待捕鼠的猫儿;那副沉稳气概,又像一座黑石山。小嘎子的精神更抖擞了。手里紧攥着短把镰,目不转睛地盯住门缝儿。现在,是他独自一个在守卫这扇小门了,一股责任重大的豪迈感,陡然升上心头。他觉得,倘或“白脖”真敢把脑袋伸进来, 他就会像割草一样把脑袋给他搂掉!屋里全无动静,到底使“白脖”们疑心起来了。只听一个说:“到底有没有人哪?”另一个说:“他妈的,我上窗户上再去看看。”“别!叫里头给你一家伙!万一是个地道口呢?”一听见“地道口”三字,另一个立刻发了毛:“那,可也是!要叫土八路把咱拉进地道去,那不完啦!趁早再叫两个人来,也许还有地雷呢!”“突嚓突嚓”,叫自己的想头吓怕了的两个家伙,真个相随着跑掉了。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不超过20字)2.在老钟叔的影响下,嘎子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你用文中词语补全嘎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胆子不觉一壮→ →强作镇定,却内心恐慌→3.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文章画波浪线句子“显然,他又改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中加点的“主意”指什么? 5.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可老钟叔大气儿不出,方寸不乱,眼睛里明光的,就像正待捕鼠的猫儿;那副沉稳气概,又像一座黑石山。6.同是抗日英雄,老钟叔与《芦花荡》中的老头子在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回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西省钦州市钦南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B.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天衣无缝。D.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第一等奖。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初二上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名著阅读。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课标”要求阅读的课外名著,学校开展了“话说名著人物”征答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中的2道题,相信你一定能完成。(《骆驼祥子》)(1)请简要概括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答: 。(2)他的什么经历最让你感慨?请概括一下。答:。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哉!”【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臧否(zāng pǐ ):善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或指其书曰
(2)帝密使人侦视__________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B.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C.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D.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初一上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①大冬天,毛菊站在北京“草场地村欢迎你”的大牌子下面,穿了件褪了色的黑棉袄,推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塑料袋装着她的早饭:一个茶叶蛋和一杯紫米粥。这样的形象与周围灰突突的环境很和谐,却令人难以将她与博客头像里,那个站在维也纳宫前穿着吊带背心和牛仔裤的形象联系起来。她不大喜欢讲话,言语中透露着矜持的礼貌。②北京电视台曾经在一则公益广告短片里简述了这个80后的故事:只身来到北京,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随着她穿过七拐八拐的狭窄小路,终于来到了这个位于草场地村中心的小院儿。院门口斑驳的砖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手绘海报,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了几个彩色的大字:免费图书室。以毛菊位于草场地中心的免费图书室为界,图书室东边,居住着上千户外来务工的家庭,很多人身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电动车出入狭窄的街道。图书室西边,是艺术家和商人开办的画廊,来这里的人大多衣着光鲜,神色从容。毛菊和她的图书室夹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间,却安然自得,相得益彰。免费图书室其实只是小院里的一间7平方米左右的平房,房间里的四面墙摆满了书。在这里,孩子们成了主角,毛菊很信任地把几把备用钥匙交给一些孩子,让他们参与图书登记的工作。③从2006年,她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名校毕业,英文流利,她很快找到了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那时一个月的收入比现在一年的还多”。2010年在欧洲跟一个当地剧团工作的机会,让她积累了一笔钱。但她始终觉得,那次工作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外国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他们看淡名利,只注重事情的意义。”回到北京以后,她一直寻思着用这笔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经常出入草场地村,看到那些打工者的孩子们在街上无所事事地打闹,她便开办了这个图书室。租房、买书、买家具,“开始以为用不了多少钱,结果不到半年这笔钱全投进去了。” 她索性背着家人把工作辞了,在这间7平方米大的小屋当起了“孩子王”。附近的小孩子们一放学,就呼呼往这里跑。有的孩子把她当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有个叫姬捷的小姑娘曾对毛菊说:“真希望人贩子把我抓走,活着好无聊。”姬捷的父母在这边开了家小饭店,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陪伴她,从6岁开始,她每天的生活除了上学就是到饭店帮忙。这种被忽略的压抑,她只对毛菊说过。毛菊给姬捷推荐了两本书:《我不愿你死于一事无成》和《千纸鹤》。两本书讲的都是坚强女性的故事,小姑娘很喜欢,读了又读,逐渐变得乐观积极,还常常主动给年幼些的孩子们讲故事。毛菊说她:“讲得比大人都好。”④有人跟毛菊开玩笑说,这间图书室简陋得像个厕所。但对于草场地这些打工子弟们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平日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伙伴,认识了与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环境里的艺术家,透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初初窥见了北京斑斓的一角。经常聚集在这里的不仅仅是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们,还有周围画廊的外国艺术家。图书室经常举办免费的英语班,故事会。今年9月,毛菊还组织孩子们去听了一次由外国艺术家们演奏的音乐会。⑤对面裁缝店的栾老板因为女儿苗苗常常在毛菊那里看书,逐渐变成了图书室的帮手,负责帮图书室开门、还书。栾老板记得毛菊第一次到他店里来是为了修补一双红布鞋,“现在的年轻人哪有穿布鞋这么朴素的?”但当有外国艺术家来这里帮忙教孩子们英语,看到毛菊叽里呱啦地讲出一大串英文时,他又觉得这姑娘是个“知识分子”。比起漂亮的衣服和名牌的包包,她似乎更享受阳光和空气这些天然的东西。图书室像个无底洞,让她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和筹钱,一个常在这里读书的小孩子对她说:“我真想不出如果这里关了,我还能去哪儿看书。”⑥即将当妈妈的她,决心生完孩子后重新开始接翻译的活儿来维持图书室的运转并减轻丈夫的负担。挺着大肚子,不能亲自到图书室的日子里,小房间的大门却照常敞开着,推开贴着“静”的玻璃门,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1.本文的题目为“给孩子7平米的“大世界””。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说说什么是“7平米的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一个刚刚帮妈妈买完馒头的小男孩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选了一本图画书后,他熟练地在本子上登记,轻抚了一下书的封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主人公因为“看到艺术家身上那种纯粹的品质”, 放弃了白领工作,创办了这家面向附近打工子弟的“草场地免费图书室”,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80个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无锡前洲中学初一上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自将磨洗认前朝。(2) ,江春入旧年。(3) ,松间沙路净无泥, 。(4) ?门前流水尚能西, 。(5)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 。(6)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6届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作文人生路上,每个人生活都有自己的精彩,你也有不同于他人的经历或体验,或许是一处风景,或许是一个笑容,或许是一次选择……随着你的不断成长,也许你们眼中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也许你的思想会发生变化,也许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有了改变……请以《不一样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抒发自己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不许抄袭,不许套作。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小兵张嘎(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电子书加价购
满额减满&100减&30,满&200减&60,满&300减&100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国际标准书号ISBN:4所属分类:&&&
《小兵张嘎》*早发表于1961年,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小兵张嘎》的主人公张嘎是我国儿童文学画廊中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影响和激励了几代读者。小说曾被译成英、德、泰、阿拉伯、豪萨、印地、蒙、朝、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小说被北京电影制版厂著名导演崔嵬搬上银幕,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小说和电影1980年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故事发生在1943年,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长期被日寇侵占。鬼不灵村的张嘎,是个机灵勇敢而又顽皮淘气的小男孩。他和奶奶救助了我八路军侦察连钟连长。鬼子进村搜捕时,钟连长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被捕,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本鬼子杀害。张嘎为了给奶奶报仇,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领导的培养和教育下,张嘎进步很快。他与侦察员罗金保化装侦察,活捉了胖翻译;多次随队参加战斗,缴获敌人武器。他在养伤回队途中被捕,在据点里配合游击队拔掉敌人炮楼,救出了钟连长。经过多场战斗的磨练,张嘎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徐光耀(1925~
),河北省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四、五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起,任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1947年在解放区《冀中导报》发表短篇小说《周
导读知识链接小兵张嘎冷暖灾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小兵张嘎  第一章
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边上,有个小水庄子。这庄子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做鬼不灵。在抗日战争年间,就在这个庄子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了。
单说这鬼不灵西北角上,有一户小小人家,一带短墙围起个小院,坐北朝南两间草房。栅栏门朝西开,左右栽着四棵杨柳树。从门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个浅湾,一片葱茏茂密的芦苇,直从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上来。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杀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不就是一幅美妙秀丽的田园画儿吗?
可惜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3年,日本鬼子对冀中人民发动的“五一大扫荡”,过去也就是一年光景。人们已从“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的年月,转入“出门必过路,夜观岗楼灯”的阶段了。各村庄已大体编就保甲,向据点一天一度地派着“联络员”。共产党的武装和党政工作人员,都已转入隐蔽斗争,只在日落天黑时,才三五不等地搞些艰难而秘密的工作。敌寇则依靠三里一堡、五里一碉的据点林,配上封锁沟和汽车路织成的网,仍在进行着频繁的“清剿”,气焰十分嚣张。
且说那个小院的房间里,这时正靠窗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脊背佝偻,披着一件掩襟的褂子,盘腿卧脚地在抽针引线,缝补着一只张了鲇鱼嘴的夹鞋。她蹙着一双老眼,眉头上攒起两个疙瘩,豆粒大的汗珠儿,就在那皱纹重叠的额上排起队来。天是闷热的,可是,她一点儿都不觉得,像是一颗心化在那只鞋上了。
“呱唧、呱唧、呱唧……”由远而近传来一路子急跑声。老奶奶吃了一惊,一针扎在手上。只见单布门帘往里一鼓,从底下冒出个孩子的头来:“奶奶!奶奶!一条长虫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你说说,你说得上来吗?”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着他,一面揉着胸口,好半晌,才喘口气说:“小祖宗,你把奶奶给吓煞了;越说不叫你跑,怎么更跑欢了?”一句话提醒了那个小家伙,身子往下一蹲,脑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错似的,咪嘻咪嘻地笑了起来。在那月牙儿似的一对小眼里,两道挺逗人的光芒闪跳着。
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红灯,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宝贝,她的孙子――张嘎子。眼下,他的年纪才只十三岁。
老奶奶没有儿,儿子在七七事变那年给鬼子打死了;张嘎子没有妈,妈在他五岁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这个孙子,孙子也只有这个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纪,就靠半坑苇子一双手,织些席,纺点线,把自己的残年当做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这棵小苗苗长大。喜却喜这孩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泼,生得来一副宽亮心肠,成日价除了帮着老奶奶刷锅洗碗,拾柴火,破眉子,还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伺候老奶奶开心逗乐。老奶奶纵有千种愁肠,万般苦闷,也给他闹散了,赶光了,直把个孤苦冷清的门户儿,翻做个火炉般温暖的小家庭。
当然,这大半说的是以前的情形。自从“五一大扫荡”那股子腥风血雨一来,家家户户屋翻宅乱,狗跳鸡飞,血跟着刀,刀又随着火,老奶奶带着小嘎子,东奔西逃,团团打转,直冒了三个死儿,才险险乎脱过这场大难。吓得老奶奶死去活来,终究得下一个气喘心跳的病根儿。
然而就在这场大风暴中,老奶奶却和八路军结下了生死之缘。一来是她老人家心肠火热,赤胆忠心;二来这两间小草房正处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进出方便。于是就常有工作干部和伤病员来家里隐蔽。他们昼伏夜动,黑去黑来;来时吃喝住宿,去时一阵清风。虽有时连模样儿还未看清,一闪便又走了,可她单凭那颗受过万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这都是些世界上最好的人。他们为国为民流血牺牲,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头儿也不曾皱过一皱。他们在敌人面前像一个铁人儿,可对她这个穷老婆子,却亲妈一样待承,生母一样伺候。有哪个风烛残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过骤然增添这么多孩子的欢乐啊!
张嘎子的乐趣,可比他奶奶的还要来得大。那日日夜夜从来过往的工作人员,个个是他的朋友,而又个个是英雄。谁能有这么多的英雄朋友,又能知道那么多的秘密呢?东庄上的岗楼给火烧了,谁知道是怎么烧的?西淀里的据点给摸进去了,谁知道是哪一部分?城里的汉奸半夜里丢了脑袋,谁干的?鬼子的小火轮儿在淀里沉了底,怎么打的?还有,娶媳妇的花轿忽然打了鬼子的伏击啦,算卦的先生砸了鬼子的汽船啦,用笤帚疙瘩就下了“白脖”的枪啦……这一切谁能知道?可是,张嘎子知道!他整宿整夜地听着这些故事,那颗小小的心灵,曾有多少次飞进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去啊!就这样,一批人来了,又一批人去了,张嘎子既有永远交不完的朋友,又有永远听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是那么的神奇惊险,趣味横生。他夜间把这些故事听完,白天就悄悄去转述给同村的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在他面前乐得跳脚,他的快乐也因此更加了十倍。以至使得他一天没有八路叔叔在家,便会失魂落魄,没法子排遣那空漠的日月了。
可是,有一桩事使张嘎子渐渐有些不大耐烦起来,这就是天天去村边上“放哨”。老奶奶当初派他这差事的时候,他可是欢蹦乱跳地挺欢迎,这是带有多么神秘意味的事情呀!试想,呱嗒呱嗒,一队鬼子直奔村子来了,他轻轻妙妙地往回一溜,一声“快着!”满屋子的八路叔叔转眼之间就踪迹全无。鬼子们搜了半天,还是个“大大的没有!”这真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儿!――可是,长年累月放下去,满眼一总是那几个岗楼,一总是那两条汽车路,渐渐就看腻了。加以敌人虽来过几回,都因村里办公的支应得巧妙,始终不曾出过大岔大错,张嘎子就更加简慢了许多,常常大白天便钻到八路叔叔的住处去,一坐就是半天。本来老奶奶最怕无故担惊受怕,平时进进出出,除非真有敌情,是不许小嘎子慌慌张张乱跑的。今天,他因为刚学得一段绕口令,高兴得忘了老规矩,呱唧、呱唧地跑来了。
现在,老奶奶已经定住心跳,但仍是含怒地点他一指头道:“准是又到老钟那儿去了。要误了听动静儿,看我不拧你的肉!你就疯吧!”
张嘎子不言声,他笑眯眯地站起来,腿往炕上一跪,只一滚,就滚到老奶奶跟前去了。“奶奶,下回,我跟小猫似的,慢慢儿往里走,横是行了吧?”
老奶奶翻他一眼,故意忍住笑,不说话。
“嘿!奶奶!老钟叔敢情还没有娶媳妇呢,你快给他说一个吧,挑个俊的,啊!”
老奶奶忍不住,喷儿地乐了:“你呀,就会耍贫嘴!我可告诉你,刚才队伍上有信儿说,老钟要见好,叫他早点回去,鬼子又快‘清剿’了。还说鬼子常在傍黑一下子包围村子,掏窝搜人。可你老是没事人儿似的,生是老钟把你惯坏了!”
张嘎子见奶奶已经消了气,一发把脑袋枕上她的腿去,仰交儿叼着她的大襟儿说:“奶奶!‘清剿’他‘清剿’去!老钟叔说,咱地区队正找肥肉吃呢,来了不揍他个死的!”说着,他的眼倏忽一转,“哎,说起打仗来了,奶奶,你叫我跟了老钟叔去吧,也好叫我亲眼看看打仗啊!啊?奶奶!”
老奶奶仿佛没听见。她望望天气,日影已经西斜,便盘起针线,推开小嘎子的脑袋,轻轻地揉着两只老眼。好久,才轻松地叹一口气道:“唉,一天又快过去了。老天爷保佑……”她笑微微地瞅了小嘎子一眼,一边往炕下出溜,一边说,“你倒再说说,什么转转堆,砖砖堆……”  第二章 
老奶奶摸索着做后晌饭去了。一颗心总脱不开老钟叔的小嘎子,趁空又要溜……
老钟叔是地区队的侦察排长,名叫钟亮。因为腿上犯了关节炎,已经在老奶奶家住了五六天了。说是住在老奶奶家,其实不在一个院里。原来跟东邻隔着一道墙,还有个小杂院,里头三间正房,两间小南屋,靠西墙――就是跟老奶奶隔开的这道墙,还盘着个猪圈。那正房,本是韩家祠堂;小南屋呢,老年间是韩家长工们睡觉的地方,后来韩家一败落,长工们都辞退了,韩家的后辈就把它垒起窗户,盛了烂草。到如今十多年不住人了,满院子净是野草藤蒿,荒得仿佛一座古庙。可自打“五一大扫荡”起,这地方就又暗暗红火起来。凡是在老奶奶家落过脚的,都跟这儿的烂草就过伴儿。只为这地方偏僻背静,祠堂的大门又终年给一把铃铛大锁倒锁着,不论是敌人,还是一般群众,都没有对这儿生过疑心。一年多中,来往的人越来越多了,从不曾出过岔子。美中不足的是,这儿离淀水太近,水皮儿太浅,挖不得地洞,也就通不到村子中问的大地道去。然而,老钟养的是关节炎,喜欢干燥,也就不考虑地道那一层了,何况这地方本就是保险的呢!
这老钟本是个脾气随和,有小孩心性的人。虽然三十多岁了,可对唱小曲、破谜语、编快板、说笑话儿等等,都有兴致,英雄故事又多,住的日子也长,跟小嘎子搅在一起,真是情投意合,转眼就是撕不开扯不断的朋友了。
现在,小嘎子打北屋出来,直奔了东墙根去。在那里,一排儿戳着十几个苇个子,好像贴墙立着的一扇大屏风。他走上前去,把第三个苇子轻轻挪开,一侧身,就从缝儿里钻进去了。然后又回身把苇个子原封摆好,猫着腰,在那苇与墙之间的小夹道中往前摸,不两步,就摸着一个三尺来高的窟窿。钻过窟窿,再拨开一堆豆秸,恰好就是东院猪圈的炕上了。小嘎子喜滋滋地吐吐小舌头,跳出猪圈,轻悄悄去推南屋那块独扇的小门儿。
小门推开了,屋子里一片昏黑,只从窗户上的坯缝儿里漏进几道光来。老钟叔正坐在烂草上,“凿壁偷光”似的就着一道亮儿在弄一件什么东西。小嘎子近前一看,乐得跳起高儿来了,原来老钟叔削成了一把木头手枪。
“哎呀呀,叫我可怎么谢你吧?”小嘎子趴在老钟叔膀扇子上,一边摇晃着,伸手把“枪”抢了过来。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弹槽、护圈、枪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单看那“枪筒”,竟是用一个铜子弹壳改成的,金光灿灿地装在上面,衬着柄儿上的片片鱼鳞,简直就是小巧玲珑的“张嘴灯’,装上子弹能打得响哩。小嘎子咂着小嘴儿,像眼珠子一样捧在手里,喜得脸都红了起来。
“你当着这是给你的吗?”老钟叔故意慢吞吞地逗他说。
“不给我给谁?”
“给呀――给一个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
“他是谁?他在哪儿?”
“你猜。”
小嘎子两个眼珠子骨碌一转,叫一声:“猜着啦!――就是我!”说着,他做了个拉栓的姿势,闭上左眼,朝着坯缝儿一瞄,喊道,“狗汉奸!哪厢逃走!――啪!”
“嘘――街上都听见了!”老钟叔连忙指指窗外,止住他,可一股柔和的笑纹纹,却从心底涌上脸来,“好,送你就送你吧。可你要当得起勇敢、坚决的小英雄啊!”
“那是当然!”小嘎子把“手枪”往腰里一别,挺起小胸脯,“一二一,一二一!”满屋子开起正步来,刚刚转得两圈,却忽地朝前一扑,搂住老钟的脖子说,“哎,老钟叔,我想跟你当个侦察员去,要我不?”
老钟把大手扣在他头顶上,黑蓬蓬的胡楂儿一张,笑了笑,一股老侦察员的自豪感,把他激动了:“小嘎子,你也想当侦察员啦?”他亲呢地把他的头抚摩了两圈,“好嘎子,侦察员人人都能当,不过,要经得住一定的考验和锻炼。要知道,侦察员不光得勇敢、机智、灵活,他还得遇事沉着。什么叫沉着呢?就是,比方说,天轰隆一下塌下来了,不兴来眨眯眼的!”
“啊!那怎么就能沉着了呢?”
“这,一句话,得有革命到底的铁心一颗!”老钟激昂起来了,从坯缝儿里望了望天色,把盒子枪和两颗手榴弹都摘下身,拉开架子说,“好,你要真想干我们这一行,我就再讲个故事你听听。”
小嘎子正求之不得哩,连忙收起“手枪”,一曲腿跪坐在他的对面,凝起神来。
“有一回,”老钟开始了,“一个党员同志,住在一家堡垒户养伤。那天,他正跟一个人说话――就跟咱俩这样似的,猛孤丁‘啪!啪!’响了两枪……”
“啪!啪!”就跟勾了鬼来似的,村外真的响了两枪。
老钟忽地往起一立,轻脆脆一声细响,盒子枪的大机头张开了。那两眼刷刷一转,霎时间,他的持重神态一扫而光,一副英武机警的气概,焕现在面目眉宇之间。“啪,啪,啪……”村外又响了几枪,随后是马蹄震地和喝人站住的声音。老钟向小嘎子一望,拾起手榴弹,轻轻地慢声说:
“这回,敌人来得可不善啊!……”
从县城来的敌人,黄昏时分,突然包围了鬼不灵。
两声枪响之后,“白脖”当先,鬼子断后,咋咋呼呼冲进街来。一部分先上房堵了街口,一部分闯进“公所”,捉拿办公的。其余的分成零星小股,穿门进户,一阵子混抢混搜。狗在他们后面汪汪地叫,鸡在他们前头扑棱棱地飞,全村大男小女,一时全蜷缩在屋角里,屏住气息,静候着灾难临头……
“当!当当!”两个“白脖”在砸韩家祠堂的铃铛大锁。
老钟忽地打开小独扇门,想跳到西院去。然而老奶奶房上正有两个鬼子,手搭凉棚,朝四处张望,原来敌人“压顶”了。他把头一缩,抄起半截檩条,把小门又顶个结实,眼珠子就一连转了好几圈。这时,他看见小嘎子有一阵战栗通过了全身。
“嘎子,”他说,“沉住气,别乱动!我叫你怎么就怎么!不要紧,别害怕……”
当啷一声,大门的锁砸断了,嗵嗵嗵的脚步声随即逼近了来。
“嘎子,他们进来,你敢不敢拿这个搂他们?”老钟攥着刚才用来削“枪”的短把镰,比试着问。
“敢!”小嘎子伸手把镰接了过去。
“好样儿的!”老钟夸他,“来,把住门儿!”他们叉开腿,一左一右,把在门背后。
“嗵嗵嗵……”门缝里闪过两个人影。老钟把背贴着墙,摆手叫小嘎子闪开亮儿。他刚刚也把背贴在墙上,就有人推门了。
“嗨!里头顶着哪,有人!”“哗啦啦……”外头一片枪栓响,紧跟着一声大吼,“里头的八路,出来!”
小嘎子打了个寒噤,急看老钟,却见他握着枪,闭着嘴,钢打铁铸似的纹丝儿不动。他心里叫一声“行!”胆子不觉一壮,便也学着样儿,鼓着劲,一丝儿不动。
“出来!”瞠地又是一脚,恰像踢在耳根台子上,屋顶上的土刷地落了一头一脸。可是,老钟叔只眨一眨眼,把睫毛上的灰尘抖掉,仍然纹丝儿没动。
“真棒!”小嘎子心里又叫一声,胆子越壮起来,把嘴一闭,也纹丝儿不动。
忽然,门缝里一暗,有颗圆滚滚的东西在那里晃了两晃,很明显,“白脖”在扒着门缝儿往里瞧呢。只见老钟叔舒出腕子,把枪口朝门缝瞄过去。瞧!只要那食指一动,门外那颗脑袋就要碎了。可是,他却忽地停住手,把枪收了回来。显然,他又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
“哈哈!”门缝里一声怪叫,“我看见你啦!别装蒜,快给我滚出来!――我开枪啦!”
小嘎子的脸发白了。他的脚动了动,要往后抽。却见老钟两只大眼一忽闪,梗着脖子把头重重一点。小嘎子明白:这是不让动。他赶忙一镇定,稳住了脚,可脑门上却津津地鼓起几粒汗珠来。
“白脖”们果然是诈,两句过后,忽然又没了动静。可是,气处未喘,窗户那边咚咚几响,哗啦啦地掉下来几块坯。“白脖”们要从那儿掏窟窿了。老钟一见,立即轻悄悄沿墙根蹭将过去。刚刚到得窗口,嚓地一道寒光,一把刺刀差点没戳在他天灵盖上。可老钟大气儿不出,方寸不乱,眼睛里明光灼灼,就像正待埔鼠的猫儿;那副沉稳气概,又像一座黑石山。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兵张嘎老钟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