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九世幽灵列车视频在黑暗中迷失迷失幽灵作者

查理九世-Part.17[迷失的人心]-汤圆创作
Part.17[迷失的人心]
Part.17[迷失的人心]
  “你把婷婷怎么样了?”虎鲨问道。    “她没事,只是太长时间没有吃东西和喝水而已,但我可不敢保证她一会会不会有事了?!”说着,他将手收紧了。  “你太可恶了,居然这样对待一个小女生!”墨多多生气的说道。  “哼,废话少说,快把藏宝图交出来,否则我现在就要了她的命!”男人恶狠狠的说道。  无奈之下,墨多多只能藏宝图扔给了男人,男人也将婷婷扔了过去。  望着昏迷不醒的婷婷,三个男生连忙给婷婷喂水,喂食物。几分钟后,婷婷的脸上有了一丝血色,紧皱的眉头也松开了。  看着婷婷没事了,三个男生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但大家的神经一点也不敢放松。  “哈哈哈哈,这么多年了,我终于得到了全部的藏宝图,只要将那里的文物交给组织,我一定能升官,哈哈哈哈~”男人狂妄的说道。  几分钟后,男人将地图拼凑起来,发现地图所标识的位置就是云香阁。  “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赶紧去挖宝藏!”说着,三个男人立马跑进了云香阁深处,小伙伴们也跟了上去。随着他们的挖掘,许多奇珍异宝被发倔出来,男人向天抛洒着珠宝,兴奋的说道“哈哈哈哈,发财了,发财了!”其余的两人也随声附和道。  查理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贪婪是一个沉睡的魔鬼,一旦被唤醒就会引领唤醒它的人走向毁灭。”  “轰轰”  突然间,云香阁深处传来巨大的爆破声,惊天动地的爆破声中夹杂着男人亢奋的怪叫“炸开,都给我炸开,我要看看这地下有多少宝物,全都是我的!”  小伙伴们连忙寻声跑过去,只见云香阁的正中央 被男人炸出一个大洞,顺着洞口望下去,薄薄的一层泥土下埋藏这许多珠宝。  “对了,趁这个时候,我们赶紧离开这里!”查理见他们挖珠宝挖疯了,连忙指挥小伙伴们。  小伙伴们凑到婷婷身边,虎鲨背起婷婷。  婷婷睁开了眼睛,虚弱的说“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想外界求援,阻止他们!”  “他们在挖宝藏,没功夫管我们,我们就趁这个机会溜走!”多多低声说道。  “轰轰”  就在这时,一阵剧烈的声音传进了小伙伴的耳朵里,大家警觉的望着天花板,发现天花板的墙壁正摇摇欲坠。  “不好,这里要塌了,我们赶紧离开这!”查理说道。  小伙伴们立马带着婷婷奔向出口………                  
(本章完)
下载汤圆创作APP
随时随地追更新,离线阅读没网也能看~还能和作者聊骚,快快下载!
没有更多章节啦~本心的迷失
我的图书馆
本心的迷失
本心的迷失
禅宗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迷失论。迷失论反省本心失落的缘由。禅宗指出,当父母没有生出我们之前,我们的本心自性,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的污染。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四大五蕴组合成了我们的身子,各种世俗的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初婴赤子之心,我们像春蚕那样,自缚在欲望之茧里,迷失了本来的心性,以致于不能踏着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的失落,是因为无始劫来的浓厚妄想。这浓厚的妄想不是别的,乃是我们二元对待的思维观念,也就是我们的分别心。&&& 可见,迷失的根源不是别人,恰恰在于我们自己。
一、迷头认影
&&&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红楼梦》第八回《嘲顽石偈》。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作者想像贾宝玉原为青埂(情根)峰下的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因凡心炽动,才幻形入世,“在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第一回)。“失去幽灵真境界”指石头离开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即第五回中太虚仙境里的“幽微灵秀地”,那里有松风明月、虎啸猿啼的“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指石头幻形为通灵宝玉。“幻”指幻化,“就”为依俯。佛家厌恶人的身体,认为其中盛有痰粪等秽物,所以称为臭皮囊。这里指宝玉。&&& 这两句诗富有禅意,它指出正是由于对诸尘外境的执着,世人才失去了“本来面目”,在情天欲海里漂泊沉沦,导致了生命本真的斫丧。逐物迷己,迷己逐物,生命便如陀螺般旋转,无有了歇之期。我们每个人都往往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失去了“本来面目”而去追逐秽浊之物。若以禅的眼光来看,情天欲海,浩渺无涯。只有顿明本心,才能回头是岸。&&&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意思是: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无当作有,则有也成了无。&&& 这一联将真假有无的相对性揭示得尤其深刻。当我们把无当作有、把空当作色时,就会认假作真,生起种种贪心,舍己逐物,迷失自己,丧失了纯真的人性。&&& 《景德传灯录》卷二八神会偈:“本有今无无何物?”迷人不知本觉真心,认假作真,执无为有,生起种种妄想,这就叫做“本无今有”,即“真亦假”、“有还无”。此为对联语意。&&& 但是,如果把“有”当作“无”、把色当成空,这时,人们往往又会走到否定一切、抛弃一切的一边,这样一来,必将失去人生的生机。因此,明见真空妙有,才不至为“假”、“空”绊住了脚。&&& &&& 迷头认影&&& “迷头认影”是禅宗对“本来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征。它源自《楞严经》卷四,说室罗城中有一狂人演若达多,早上起来照镜子,看不到自己的头,就以为自己的头丢了,到处寻找。“头”比喻真性,“影”比喻妄相,“迷头认影”比喻众生迷失本心,执着妄相,如同痴人早上照镜子,贪爱镜中头影,反以为自己的真头丢失,狂奔乱走急急找寻。因此禅宗感叹:“演若头非失,镜中认取乖”(《五灯会元》卷六)。本来的“头”(真性)并没有迷失,但如果把镜中头当作真头,就又大谬不然了。&&& 禅宗将一切向外的寻求都看作是迷头认影,指出学人“四海参寻”,问禅访道,就是“演若迷头心自狂”。向外求觅,就与大道离得更远:从眼、耳等感官之“门”向外获得的知识,只是幻影而非真知。因为它们只是幻像,而非真实的自性。唯有内省式的顿悟,才能明心见性:“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五灯会元》卷六) &&& 与此同时,以禅的观点来看,迷悟无别,真妄不二,妄相也是真相的反映,求真性也就是求妄相:迷的时候有真头、影像的种种不同,忽然之间开悟,也并没有得到一个新的头,只不过是发现迷时不能发现的原本的头而已。因此,只要歇却迷狂的心念,就能够重新得到本来的“头”。&&& &&& 认贼为子 &&& 《楞严经》卷一说:“由于你长久以来,把贼人看作儿子,失去了原来的财富,而遭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圆觉经》也说:“有人认贼为子,他家的财宝,怎么也保不住。”&&& 禅宗指出,生起取舍之心,悖离本心,就是认贼为子:“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证道歌》) 同样,夸夸其谈,缺乏真修实证,用智性思维计较、度量的,都是认贼为子,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说:“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大慧录》卷十九) 禅宗还指出,向外寻求,执着于声色,为声尘色尘所迷惑,同样是认贼为子:“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斯过患,实可怜生。殊不觉知,认贼为子。”(《黄龙四家录&S226;晦堂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明白这个道理,执着外境,把纷纭迁变、生灭不已的六尘外境当作自己的本心,将妄心错认为真正的悟见,就如同认贼为子的愚痴可笑。&&& &&& 谁缚汝&S226;谁垢汝&&& 《维摩经》:“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如果本来就没有束缚,自然也用不着解脱。那么,是谁束缚了我们的心呢?&&& 这是一个值得参究的话头。&&& 三祖僧粲继承慧可的禅法,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什么心才算是佛心?”&&& 三祖问他:“你现在的心是什么心?”&&& 年少僧人想了一想,说:“我现在没有心。”&&& 三祖说:“连你都没有心了,佛又怎能有心?”&&& 少年僧人就向三祖祈求说:“但愿师父能指示我一条解脱的法门。”&&& 三祖问他:“谁绑住了你?”&&& 少年僧人想了想,说:“没有人绑住我。”&&& 三祖告诉他:“既然谁也没有绑住你,那你就已经解脱,为什么还要寻求解脱法门?”&&& 少年僧人一听,当即大悟。后来,他成为禅宗的四祖道信。&&& 僧问石头希迁:“什么是解脱?”&&& 希迁反问:“谁把你捆住了?”&&& 僧人不解,又问:“什么是净土?”&&& 希迁再度反问:“谁把你弄脏了?”&&& 以上两则故事,反映了禅宗超越解缚、净垢等二分法的禅机。&&& 束缚生烦恼,解脱即菩提。《楞严经》、《维摩经》都宣传缚脱同源之旨。《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缚脱同源于一心,束缚自己的是自己。&&& &&& 鬼由心生&&& 有一座百年老屋,因为年久失修,断垣残壁,不堪风雨。屋内蛛网密布,尘埃蔽日。深夜里,老屋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好似女人的伤心啜泣,又像来自幽冥世界的惨烈哀号。人们于是绘声绘色竞相传告:老屋里住满了鬼魅幽灵,谁要是走进了老屋,就别想活命。因此大家都非常害怕,只能远远地看着鬼影幢幢的老屋,谁也不敢靠近一步。&&& 有一天,来了一个外乡人,扬言自己是天下第一大胆的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吓得了他。有一个村民看到这个外乡人口出狂言,非常不服气,故意使用激将法说:&&& “你自称是天下最大胆的人,可你怎样才能证明自己胆量过人,让我们心悦诚服?”&&& “我不仅不害怕妖魔鬼怪,任何妖魔鬼怪看到我,都要退避三舍,敬畏三分。”外乡人自负地回答。&&& “我们街上有一间鬼屋,进去住过的人都被吓出一身病来。如果今晚你敢进去住宿,那就证明你的确是个有胆量的人。”&&& “区区鬼魅有什么好惧怕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他们降伏!”外乡人拍着胸脯,故作无畏的神情。&&& 夜幕降临,一群人簇拥着外乡人,来到了鬼屋门前。外乡人硬着头皮跨进鬼屋,一阵阴冷的空气袭上心头。举目四望,昏黄的烛光下,梁柱颓倾,横七竖八,屋顶上破了一个大窟窿,月光斜斜地沉了一地,纸窗上跳跃着幢幢的影子,仿佛鬼魅就要破窗而入。外乡人一惊,赶紧躲在一张案桌下,闭目屏息,和衣睡倒。&&& 稍后,又有一个自称胆大的人,听旁人说这所老屋里经常出现恶鬼,也想进去住宿。他来到门口,推门准备进去。&&& 外乡人恍惚中听见两扇木门咿哑作响,仿佛有鬼魅正要推门而入。他“霍”地从地上弹地,一个箭步死命抵住木门,不让门外的鬼魅进来。但是他使的力气愈大,门外的推力也愈大。&&& 门外的人也以为是鬼在作怪,所以拚力要推门进去看个究竟。于是,两个“鬼”互相争斗,一直相持到天亮。等到街市喧哗,二人都精疲力竭时,门才打开了,双方这才明白,屋里屋外都不是鬼。&&& 鬼由心生,束缚自己的还是自己。&&& &&& 伏鬼妙方&&& 有一对夫妇非常恩爱,不幸的是年轻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临终前他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太爱你了,实在不想离开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我做鬼也要跟你算帐!”&&& 不久这位太太就去世了。刚开始,丈夫沉浸在丧妇的悲痛之中,但到了第四个月,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两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 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来骚扰他,骂他不守诺言,并将他与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 每当他送给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女鬼都可能将那件礼品做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至难以入眠。&&& 一个朋友听说后,劝他去请教禅师。他别无他法,只得向禅师求助。&&& “那女鬼是你的前妻变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送什么东西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交谈,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来,你就答应解除婚约,决不再娶。”&&& “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来的话,你就该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观想象的,就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当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现时,丈夫就依计夸奖了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女鬼自负地说:“一点不错,你今天见了一位禅师,我也知道。”&&& 丈夫随手抓起一把黄豆,说:“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至此他终于明白,原来那个活灵活现的女鬼,只不过是自己心理的变现而已。&&& &&& 作茧自缚 &&& 《涅槃经》卷二十七:“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业,流转生死。”《楞伽经》卷3:“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痴迷的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织就了欲望的茧子,在无始妄想状态中相续执着,将自己牢牢地束缚,飘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犹如汲井辘轳,轮回不已。&&& 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自我束缚,而难以出离。&&& 对这种痴迷,禅宗感叹道:“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如蚕作茧,自萦自缚。十二时中,无片时快乐,至竟终成废人。”(《密庵语录》) 如果我们听到的只是些浮靡的声响,看到的不出乎俗艳的颜色,就会丧失见闻之性的清明,像蚕儿作茧那样,自我缠缚。一天十二个时辰时,没有片刻的快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是千古圣于情者的共同体验,若从禅的角度看,则是芸芸众生逐物迷己、作茧自缚、使生命成了煎熬的形象写照。&&& 缘此,禅宗提出了“自缚”的观念以警示学人:“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信心铭》)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觉悟。智慧的人不贪恋执著它们;愚痴的人执著于外境,自我缠缚,而不得自由。黄庭坚《杂言赠罗茂衡》也说:“去子之取舍与爱憎,唯人自缚非天黥。”可见,并不是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人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囚徒。&&& &&& 渴鹿乘阳焰 &&& 《楞伽经》卷二:“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阳焰”是《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常用的譬喻,犹《庄子&S226;逍遥游》中的野马尘埃。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尘而四散,渴鹿见了误把它当作是水,狂奔而去,但无论如何也喝不上。佛教用这则寓言象征人的迷妄之心。“渴鹿乘阳焰”也是禅宗常用的象征。&&& 大安禅师示众说:“如果想作佛,你们自身就是佛,却偏要流浪他乡,匆遽忙碌地像渴鹿追赶阳焰那样,什么时候才能开悟?”(《景德传灯录》卷九)自己本身就是佛,如果向外追逐,就像渴鹿追逐阳焰一样,永无出离生死轮回的希望。&&& &&& 眼翳空花 &&& “眼翳空花”、“水中捞月”等,也是执幻成真而导致本心迷失的象征。《楞伽经》卷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如来藏兴起业识的作用,使本来明澈的心眼,被尘翳所障,无法看透世事的真相。&&& 《楞严经》卷六:“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空中花及第二月。”&&& “空花”是空中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禅宗借以喻虚妄之心所见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所谓“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宗镜录》卷五十四) 众生之心迷惑狂乱,不知诸相非相,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无穷的烦恼尘劳,导致了无尽的轮回之苦。&&& “空花”也是禅僧诗客最喜运用的喻象之一。《信心铭》:“梦幻空花,何劳把捉。”(《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尘世的一切,都是梦幻空花,不必执著贪恋。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美艳的色相,只不过是空中花影;短暂的人生,一好比烧焦的谷芽。两句将悟道对人生的感受,写得相当真切。&&& &&& 水中捞月 &&& 过去,在一座叫波罗奈的城中,有五百只猕猴,在树林中游玩。他们来到一棵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亮的影子。&&& 猴王看到井中的月影,对众猴说:“月亮今天死了,落到了井里。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把它救出来,免得夜间没有月亮黑暗一片。”&&& 众猴听了,都觉得有理,准备捞月,可又犯愁了:井那么深,怎么能把月亮从里面捞出来呢?&&& 这时猴王说出了一个主意:“我抓住树干,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这样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我们就能够捞出月亮了。”&&& 众猴依言照办,一个抓住另一个的尾巴,下到井里去。就在快捞到月亮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猴王抓住的那棵树干,承受不住众猴的份量,一下子折断了。这时,所有的猴子都落到了井里,活活被淹死了。&&& 《摩诃僧++律》卷七的这则故事,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大智度论》卷六:“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各种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性质,像镜中的影像那样虚幻不实。水中本来无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们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镜花水月遂成为禅僧诗客喜爱讽吟的意象。《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王梵志诗云:&&& &&&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 人的身体由四大五蕴组成,本来空无一物,如水中月影,树头风声。痴迷的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执幻成真,以假为实,身处梦中而不知其为梦,执着贪求,随着业力而轮回生死。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都表达了执幻为实的枉然。《五灯会元》卷十八:“若是个惺惺底,终不向空里采花,水中捉月。漫劳心力,毕竟何为?”意思说如果明白了镜花水月本来空虚的道理,头脑清醒,就不会采空中花,捉水里月。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追求的结果不过是白白地浪费心力,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二、舍父逃走
&&& 穷子&S226;舍父逃走&&& 有一个有自小离开父母出走,长期定居在外。等过了几十年之后,贫困交加,便流浪四方,以乞讨为生,渐渐来到他父亲后来生活的城市。他的父亲是城中的富有的长者。穷子来到父亲的住处,远远看见他的父亲高踞师子床前,来参拜的婆罗门、刹帝利、居士都恭恭敬敬地围绕在周围,用珍珠璎珞庄严他的身体。穷子看见那个人有这样大的势力,心怀恐怖,拨腿便跑。&&& 那位富有的长者,一看见儿子就认了出来,就派人火速将他追回。穷子心想,我没有犯什么罪,为什么被抓到这里来?就一下子吓得晕了过去。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儿子志意下劣,短时间内绝对不敢与自己相认,就让人先放了他,随他自行走动。穷子被释放之后,继续到贫穷的地区乞讨。&&& 长者为了促使穷子与自己相认,就秘密地派了两个人,装成憔悴没有威德的样子,用除粪者的身份亲近穷子。他们穿着油腻腻的脏衣服,手里拿着除粪的工具,与穷子亲近,劝说穷子到长者的家里做事。于是穷子也来到长者家里做除粪的脏活。久而久之,穷子渐渐对长者不再畏惧了,长者也时不时地称赞他勤奋努力,做事不偷懒,把他叫做儿子。穷子虽然很高兴地受到长者这种待遇,仍然以为这不过是长者喜欢自己才这样叫的,二十年中,继续除粪。&&& 后来长者患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仓库中的金银珍宝全部交给了穷子。穷子虽然接受了这笔巨大的财富,却毫无贪取之意。长者知道儿子终于有了远大的志向,在咽气的时候,对穷子说他确实是自己的儿子,并说出他数十年前离开家乡的往事,穷子这才幡然醒悟。&&& 《法华经&S226;信解品》的这则故事,是著名的法华七喻之一。轮回于三界生死的众生,譬如无功德法财的穷子(如须菩提等声闻),而那位富有的长者则是佛。穷子接受富有长者的教化而得到宝藏,比喻如来大慈大悲,以种种善巧方便,引摄二乘之人同归一佛乘。这则故事也常常为禅宗所称引。禅宗将本心自性看作“父”,将舍离本心、追逐外物的行为看作是“舍父逃走”。禅宗认为,众生正如穷子,因妄想邪念的盖覆而流转于迷妄的世界,向外寻求佛法,而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五灯会元》卷十八) 自性的光明熠熠生辉,却不敢承认它就是自己的自性之光;自性的明月皎洁清亮,却甘于被妄念的乌云所遮掩。这与离开父亲逃走穷子、忘却衣中宝珠的痴人有什么差别!神秀偈云(《传灯录》卷四):&&& &&&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 所有的佛法,都圆满地具足于我们的本心、自性之中。不明白这个道理,偏偏殚精竭虑地向外寻找,就是那位舍父逃走的穷子!克文禅师说:“众生的本心自性便具足一切,不需要向外寻求。而现在的人大多向外寻求,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获得自我的觉悟,只知道像佣工那样,数别人家的珍宝,于自己没有任何实际的益处。”(《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三) 禅宗指出,舍父逃走,是弃本逐末,自甘沦为卑下,因此“不如归去来,识取自家城郭。”(《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二)禅师们通过种种机法,诱导“穷子”归来,驱除他心中的黑暗,成为精神上富足的觉悟者。&&& 百丈涅槃禅师示众说:“大家为我开田,我为大家说佛法大义。”众人开田之后,请他宣说佛法大义,禅师展开两手,众人不解其意。鼎需禅师赞叹道(《颂古拈珠通集》卷十二):&&& && 大义开田创祖基,分明书契示传持。&&& 儿孙不肯遗先业,乞食年年役路歧。 &&& &&& 众人的迷失,在于不知开田的本身即是“大义”,反而更求“大义”,犹如儿孙不肯继承祖父留下来的田产,反而到外边流浪乞食般荒唐可笑。只要识得家中的珍宝,即可归家稳坐。&&& &&& 反认他乡作故乡&&& “舍父逃走”的必然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在外地流浪久了,就会把他乡当作是自己的故乡。《楞严经》卷一载忄+乔陈那领悟“客尘”二字而成就佛果。他的领悟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亻+叔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意思是说好像一位行人,投宿到旅店中,暂时投宿,不会长期住下去。他投店的目的,或是为了吃饭,或是为了睡觉。吃饭睡觉之后,还得整理行装,继续赶路,不可能心安理得地长期住下来。而这家旅店的主人,则没有奔波辛劳之苦。从这个现象上,忄+乔陈那认识到,变动不适的是客人,安居不动的是主人。《楞严经》卷二也说,旅客寄住邮亭,暂住即离,不会常住,主人则不会离去。自性真心,也同这个道理一样。&&& 禅宗将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人,比喻为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会把自己追逐的六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题为唐代贾岛的《渡桑干》诗云:&&& &&&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后半写离故乡更远时的心理感受。并州距故乡咸阳已是千里迢迢,如今又要渡过在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到离故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竟希望把并州当作故乡。诗歌抒写了作客他乡者离家乡更远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禅宗截用诗的后二句,用来讽谕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楞严经》卷九说,众生沉迷于有为法,不识本觉真心,堕入生死轮回。虽然经过漫长的时间,仍不能得到彻底的清净,这是因为他们随顺着杀盗淫三业去造作一切。《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北涧简禅师吟咏这段经文时,就直接引用了贾岛诗,以说明世人轮回不已,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
三、抛却家宝&&& 昧却衣珠&&&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致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然睡去。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醒,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 “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现在可以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这是《法华经&S226;授记品》中的一则故事。“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亲戚则象征佛。众生的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觉知,无从显现,一如贫人不识衣珠。曾几何时,慈悲的佛陀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这珍贵的一切智慧——宝珠,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这个故事在《楞严经》卷四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妙胜澄明的本心,遍布一切,自身具足,不必他求,也用不着辛辛苦苦地修证。这就比好别人在自己的衣服里缝了如意宝珠,自己却不知道,穷困潦倒地奔波他方,乞食流浪。虽然贫穷,宝珠却依然在衣服里面。忽然之间得到智者的指点,就会发现宝珠,摆脱穷困,成为富有的人。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宝珠就存在于自己的身上,而不是从别处所得。&&& 禅宗指出,世人“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通玄百问》),分明有衣中宝珠,却还要到外面去乞讨。昧却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缺憾,因此“智眼朦胧,衣珠尚昧”之人,急需明心见性,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本有的“衣珠”(《五灯会元》卷十六):&&& &&& 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只要时人知有。如贫子衣珠,不从人得。三世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萨,只是求珠底人。&&& &&& 达摩祖师从西方的印度来到中土,就是为了让众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珍贵的自性的宝珠。人们之所以贫因,是因为暂时不知道自性的可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指引我们发现自性宝珠的人;修行路上,十种阶位的菩萨们,也只不过是寻求自性宝珠的人!&&& &&& 迷失额珠&&& 从前有位大力士,眉毛间有颗珍贵的金刚珠。一天,他与其他的力士摔跤,摔跤时,别的大力士用头紧紧地抵在他的额上,金刚珠很快被挤到了皮肤里,而这位大力士却不知道金刚珠到什么地方去了。&&& 过了不久,他的额头上长出了一个脓疮,就到高明的医师那儿治疗。良医诊断后,知道此疮是由于他额上的金刚珠被挤到皮肤里所引起,便说:“你额上的金刚珠还在!”&&& 力士感到很惊奇,说:“我额上的金刚珠难道还没有遗失?它如今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一切难道是真的?”&&& 这时良医安慰力士说:“你和别人争头时,宝珠被挤到身体中,如今就在你的皮肤里。由于你争斗时,嗔恨恚怒的无明毒火炽盛,以致于宝珠陷入身体,却没有一点感觉!”&&& 《涅槃经》中的这则譬喻,旨在说明一切众生也像力士那样,由于不能亲近大善知识,纵使有珍贵的佛性,也不能自我觉知,而被贪淫嗔恚愚痴等种种妄念所遮蔽了。如来宣说众生皆有佛性,好比良医对力士说金刚宝珠的情形一样。众生被无量亿烦恼等所覆蔽,不能认识佛性。如果除去了烦恼,就能见到光明珍贵的佛性,就像力士在明镜中看到金刚珠那样。佛性好比力士额上的宝珠,由于贪淫嗔恚而隐没不见,修行者在大善知识的接引下,将烦恼除尽,即可重见宝珠。&&& 由于额珠的譬喻形象生动,立意奇警,深为禅林所喜爱。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中,举力士额珠之喻告诫学人:“学道的人迷失了本心,而苦苦向外寻求,不管找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成就大道。不如当下息却贪求之心,明白一切万法本无实体,也不可能得到什么,此时心地澄明,便是证悟了菩提大道。证道之时,只是证到了本心佛,你就会知道长期的苦苦向外寻求,都是枉用功夫。好比力士得到宝珠时,只是得到了本来具有的额珠,并不是向外寻求的结果。” &&& &&& 抛却家宝&&& “自家宝藏”是澄明本心的典型象征。禅宗认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圆满自足,都有纯真的人性,这就是“自家宝藏”。《涅槃经》的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喻,《法华经》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宝藏”的生动说明。&&& 禅师们的所有言说,都可以看作是启发学人识取这个“自家宝藏”。&&& 师祖禅师参见南泉,问:“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什么是如来藏?”&&& 南泉禅师说:“和你相往来的就是。”&&& 师祖禅师又问:“什么是摩尼珠?”&&& 南泉召唤:“师祖禅师!”&&& “是!”师祖禅师忙忙应承,脸上仍然是迷惑的神色。&&& “去,你不懂我的话!”&&& 南泉的这一声喝斥,使师祖禅师恍然大悟。(《五灯会元》卷四)&&& 《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海印信颂这则公案说:&&& &&& 往来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 罔象得之犹特地,回光返照便甘休。&&& &&& 人人皆有摩尼珠,光华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无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只有回光返照,将外求的意念彻底放下,摩尼宝珠才会顿时放出大光明,照彻六根。&&& 慧海参见马祖,马祖说:“我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来求什么佛法?抛却自家宝藏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 慧海恭恭敬敬地问:“什么是自家宝藏?”&&& 马祖告诫他:“现在能问我的那个,就是你的自家宝藏。它具足一切,圆满无缺,运用起来自由自在,哪里用得着向外寻求!”&&& 慧海听了,如梦方醒,认识了自己本来的心(《传灯录》卷六)。后来,他与别人谈到这段经历时,还觉得受用无穷:“‘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为了启发学人识取自家宝藏,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君看陌上二三月,哪个枝头不带春?”“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佛,它不假雕琢,描摹不成,贼窃不得,体相如如,清净本然,通过千百亿化身,发挥出妙用。可世人偏偏不能承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对这种迷失情形,慧泉禅师有生动的形容(《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 &&&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 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 &&& “钓鱼翁”抛铒牵丝,耗尽气力,只知向外索求,一点也没有心思欣赏呈现在眼前的清美景色,纵使是置身水月交辉澄明剔透的水晶宫殿,却丝毫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的美丽。“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一旦发现了自家宝藏,就不会辛辛苦苦地在溪畔淘沙求金了。
四、情天欲海&&& 蒸沙为饭&&& 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前往舍卫城化缘的途中遇见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不由得动了爱恋之心,相思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病在床。&&& 大家纷纷前来探视,年轻修行者就把心中的苦恼一古脑吐露出来。同参们虽然同情他的单相思,但都帮不上什么忙,只有用言语来安慰他。然而,单恋的修行者实在听不进好言劝慰。大家决定把这件事禀告给释迦牟尼尊者。于是,带着病人向释尊讲述了一切。&&& 释尊知晓内情之后,出乎意料地说:“你不必如此忧虑,好好吃饭休息,我一定会帮你,你的愿望就会实现的!”&&& 大家都很诧异释尊的作法,那位年轻修行者心花怒放,精神为之一振,他饱餐一顿之后,跟随释尊离开衹园精舍,前往舍卫城去。&&& 释尊率领一群弟子赶往那位少女家。大家一抵达家门,就听到从屋里传来悲哀的哭泣声,骚乱不已。上前一问,原来那少女在三天前死了。因父母眷爱,舍不得埋葬,致使尸体发出奇臭,模样更是惨不忍睹。&&& 释尊回顾年轻的修行者,谆谆告诫说:“你迷恋的那位姑娘,现在成了这个模样。你应当知道万物无常,生灭变化都在瞬息之间的道理。只有愚痴者才只看外表,不顾真实,才会因此而痛苦自伤。&&& “看见美色,内心迷惑。以淫乐毁灭自己,无异作茧自缚。智者能够当机立断,消除一切苦恼。如果纵情放逸,耽于淫乐,溺于情爱,无异自造牢狱。只有内心觉悟,断绝淫欲,才能冲破邪欲的牢狱,彻底断绝生死的苦难。”&&& 年轻的修行者目睹少女腐烂的尸体,又听到释尊诚挚恳切的说法,顿生悔悟之心。他五体投地,向释尊礼拜,表示谢罪。然后跟随释尊回到精舍,努力修习,终于成了正果。&&& 在佛教看来,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与生俱来的欲望,种种欲望中尤以对美色的贪溺为罪大恶极。&&& 佛门视淫习为最大的妄情。一切众生都藉淫欲之缘而生,因此《楞严经》反复强调“断淫”是修行的先决条件。在这部经文的卷六中,佛对阿难说:“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如果不断绝淫念而修心禅定,如同想烹煮沙石,想把它做成米饭,纵使经历再长远的时间,也不可能办到。为什么呢?因为沙石不是用来做饭的原料。《涅槃经》卷十三则用花蕊中的毒蛇等九种譬喻来象征女色的危害。&&& 太守李翱向药山惟俨禅师请教如何修行,惟俨告诉他:“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露。”(《传灯录》卷十四)&&& “闺阁中物”指云雨之欢。“渗露”意为耗费耗损。药山指示李翱只有割舍情欲才能参禅办道。如果沉湎床榻上的夫妇之欢,则任你费多大的努力来修行,也是枉然。宋&S226;苏轼《三朵花》:“学道无成鬓染华,不劳千劫漫蒸沙。”即是自慨两鬓霜白,却学道无成,这是因为难以舍弃爱欲,以致于不能进入禅门。
五、胶着名相&&& 蝇钻故纸&&& 古灵神赞禅师,少时在福州大中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学四方,参访百丈禅师,问学数年,得到了他的心法。后来回到福州,看望原先的老师,想报答他的恩情,就等待适当的机会。&&& 有一天,他为师父糊窗纸。太阳照在窗纸上面特别明亮。他的师父在窗下看经,这时屋里有几只苍蝇,拚命地钻窗纸,想从那里出去。&&& 古灵神赞看到这个情形,叹息着像是对蝇子说:“世界这么广阔,却不肯出去,偏偏钻他故纸,驴年马月才能出得去!”于是口诵一偈(《五灯会元》卷四):&&& &&&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 他的师父一听,当即放下手中的经卷,问:“你行脚都见了些什么人,受到哪些点拨?你如今的说话,与当年在这里的时候大为不同。你给我仔细说说看。”&&& 师父这么一说,正合古灵神赞的本意,于是他就跟师父详细禀报了自己这些年的参禅情形,特别是百丈大师的亲切指点。他的师父听了,当即反拜古灵神赞为师,说:“我是你剃发的老师,你是使我觉悟的老师。”古灵神赞坚持不可,于是他的师父听从他的建议,遥礼百丈为师。&&& 禅宗不立文字,批评穷年累月皓首穷经的人,犹如蜂子不从大门出去,却偏偏钻窗纸求出。&&& &&&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禅宗对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的批评。&&& 古时候有一位宋国人在田间劳动,田中有一颗树,有一只受了惊的兔子,撞到这颗树上,折断了颈子就死了。农夫看到这种情形,就不再耕田,整天到晚守候在那颗树的旁边,希望再能得到兔子。这样守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来一只兔子,农夫的行为也因此成为别人的笑柄。禅宗化用这则典故,吟咏说(《林间录》卷上):&&& &&&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 意义像一只活泼的兔子,苍鹰一见即将它活捉生擒。没有灵性之人,就好像那只知守株待兔的猎狗。愚钝的人只知道在字面上兜圈子,殊不知当纠缠于这些语句时,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早已消失了。&&& &&&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位楚国人,乘船过江的时候,不小心把身上的佩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边刻上记号。&&& 这个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大家疑惑地问:“你在舟上刻记号干什么?”&&& 楚国人说:“这是我的剑掉下水的地方。”&&& 等船靠岸时,楚国人不由分说,立即从他作记号的地方跳下水中,想捞出他的剑。&&& 《吕氏春秋&S226;察今》里的这则故事,被禅宗用作对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的批评。《续古尊宿语要》卷五说:“翻笑波心遗剑客,区区空记刻舟痕。”&&& 意义的宝剑早已逝去,在语言的空壳上还能得到什么呢?&&& &&& 入海算沙&&& 永嘉玄觉《证道歌》:“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分析辨别佛经专有名词和词汇,不知道休、停止,就像到海边数沙子的数量,除了自招疲惫、困恼外,了无利益可言。&&& 释迦牟尼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其言论经过后人的结集,浩如烟海。且佛法深广难测,故以“海”为喻最为切当。佛经中常以“恒河沙”比喻事物极多者,恒河是印度最著名的河流,河中沙粒很多,根本无法计算,此指佛经数量之多。佛教经卷浩繁,名相众多,如果不了悟心性,一味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是不可能有真实受用的。&&& 佛教以“分别”为“小识”,“无分别”才是“大慧”。禅宗强调顿悟,所以对“入海算沙”尤为不屑。《圆悟录》卷十六:“世智辩聪,自缠自缚。入海算沙,有何所靠耶?”世俗的小智慧小聪明,只能徒然增添一层束缚,要想用世智穷尽佛教的智慧,如同入海算沙,不会有结果的。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理九世幽灵列看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