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传说 片山愁掌印》的传说

书店排行榜
当前共有:字
提示:分享时会自动附带图书的链接地址与封面图片。
jQuery("#pageDivUser").html("");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u']").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user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pageindex){ //绑定网店网友评论
var pagesize = 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BookUserList',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
t += "{0} ";
t += "{2}";
t += "{5}{3}";
var ibuy = "未购买用户:";
if(item.isbuy ==1){
ibuy="已购买用户:";}
t = t.format(item.title,item.content,item.date,ibuy);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UserCommentsList','pageDivUser');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set_CommentsTab(mtype, pageindex) {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jQuery("#pageDiv").html("");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绑定书评
var pagesize = 1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InfoLits',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2}{3}";
t = t.format("/bookview/" + bookid + "/" + item.PubYear + "/" + item.GUID, item.Title, item.Source, item.PubDate.split(' ')[0]);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CommentsList","pageDiv");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bind_pager(m, p, c,f,d) {//分页 m-type p-index c-count f-function d-control
var phmb = "&"
var ph = "";
var pi = parseInt(p);
var ci = parseInt(c);
var first = ((pi - 1) == 0) ? 0 : (pi - 1);
if (first > 0) {
if (c > 8) { ph += phmb.format("", m, 1, "首页",f); }
ph += phmb.format("", m, first, "上一页",f);
for (var j = ((pi - 4) > 1) ? (pi - 4) : 1; (j <= ci) && (j
1) ? (pi - 4) : 1) + 8)); j++) {
if (j == pi) {
ph += phmb.format("class=\"aspNetDisabled\"", m, j, j,f);
ph += phmb.format("", m, j, j,f);
var last = ((pi + 1) > ci) ? (ci + 1) : (pi + 1);
8) { ph += phmb.format("", m, ci, "尾页",f); }
jQuery("#"+d).html(ph);传说中的武林高手究竟有多厉害
() 总第81期 作者:马尔伯勒伯爵
正在看第段
引言:众所周知,功夫片一直在我国有着大量的受众,本伯爵也一样接地气,打小就是看港台的功夫片、武侠剧长大的,嘉禾、邵氏出品的功夫片本伯爵是耳熟能详,小时候最钦佩的就是洪金宝、成龙、刘家辉等打星,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拥有他们的身手,除暴安良维护世界和平,走上人生巅峰(别笑,虽然这三观太狗血,但绝大部分功夫片就是这个世界观啊喂)。& 几十年来功夫片一直长盛不衰,这不叶问都出到3了,叶问同学一贯神勇异常,因为第一部里的1V10的战绩,饰演叶问一角的香港演员甄子丹从此得了个&甄十个&的江湖诨号,到了第3部,同屏敌人的数目甚至远超过10个了,虽然龙套们拿着斧头、铁棍等各种家什,但叶问同学居然连块皮都没破。 有同学会说了,这算什么,你看现在某武侠剧里,动不动就全屏爆炸,瞬间移动,整座山都给你搬来,这才叫牛好不好。对于这类深信非人类或是修真的同学,我和您真不是一路人,还请赶紧点右上角的叉叉吧。 (哼哼,瞧我如来神掌的掌印之深堪比打桩机啊) 传统武学被神化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聂隐娘》中的刺客&空空儿&的武功:&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可以说搞出各种神乎其技的神功是不能怪导演们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夸张手法早在唐代就有苗头了。 那么真实的中国功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稍微了解过一些我国武术现状的人想必知道,我国的传统武术是以打套路为主的,全运会武术比赛的金牌也是套路多过散打,套路项目7块,散打项目只有5块。总的来看,我国武术向套路表演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露地日益明显,明清以降,可以发现由于明清的史料非常丰富,对套路缺乏实战性的特点,多有批评者出现。 抗倭名将戚继光对传统武术中的花法向来嗤之以鼻,不妨看看《纪效新书》里是怎么说的,&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钩镰叉钯如转身跳打之类,皆是花法,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第一。叉钯花法甚多,铲去不尽,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你们说的这个花法啊,虽然平时看得人excited,但实战然并卵,千万不能学啊) 戚继光接着继续苦口婆心了一番,&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又要杀人又要好看,两全其美的好事上哪找去)。 至于拳术,《纪效新书》记载的&三十二势长拳&等拳法,只是用来活动肢体,给学习兵器入门用的,戚继光说得很清楚:&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至于明代民间流行的各种拳法,戚继光认为明代的各类象形拳名称虽不同,其实大同小异,&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 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则把少林功夫狠抽了一把,据俞大猷的《正气堂集》记载:他去少林寺拜访交流棍术,结果却发现,&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巳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这里的剑技,指的其实是棍术,在观看了少林寺精于棍术的和尚的演示后,我们还可以大胆猜测下俞大猷还与少林和尚切磋了一番,结果发现少林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少林的棍术实在是让俞大猷大失所望,于是他把记载了自己棍术心得的《剑经》传授给他从寺中挑选的两名僧人,再由他们传授给其他僧众,少林棍法实是因为吸收了他的棍术才大有改观的。 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的棍术技法 另外,据明代少林棍法的集大成者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所述,少林寺的拳术在明代时&犹未盛传于海内&,只有棍术有名,但就是自家棍术也早已没落,靠俞大猷传授才重新恢复荣光(善哉,善哉,本寺也没想到一部少林寺如此误人子弟啊)。 看完明代,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清代,前几期《兰台说史》有个MM对清朝皇帝进行了一番紧张、激烈的大PK,终于解决了穿越回去嫁给谁这一困扰广大女生的难题,因此现在本伯爵请大家将自己的视线从宫中高不可攀的皇上、王爷、阿哥们这些上层建筑转移到普通的八旗勇士们身上,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衬嘛。 很多人都知道满人最擅长的武技是布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摔跤,乍一看这是门靠蛮力取胜的技艺,其实不然,满人的布库对汉人武学进行了融会贯通,是以巧力和手脚的速度取胜,需要平时进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对抗训练,比如用内装鹅卵石的牛皮口袋转圈、抡起,与小伙伴们切磋等等。据说力大的人在放倒对手时,甚至能把对手打的内外俱伤,不休息个半个月难以复原。 清塞宴四事图,乾隆皇帝与大臣侍卫们观看布库比赛 严肃的说,虽然布库摔跤术看上去很普通,但我国充斥着花拳绣腿的传统武术并没有鄙视它的资格,实际上对站立格斗而言最实用的就是拳击与摔跤,叶问的徒孙AsbelCancio曾经征战过早期UFC(终极格斗冠军)比赛,结果就是被练摔跤的对手轻易的KO了。无论如何满人的功夫至少是能实战的,反倒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武术名人、武术绝学到底有多少实战能力,就要打个问号了。 比如马永贞同学,有关他的电影、电视剧多如牛毛,然而据《黄浦区志》记载,马永贞是一个回族拳师,最光辉的事迹是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光绪五年(1879)三月二十二日,在茶馆喝茶时,被人暗算,以石灰粉撒面然后乱刀砍伤,当夜伤重而死。(PS:什么?你是说马大侠被韦小宝韦爵爷的成名下三滥绝技一下搞死了?)。 再说霍元甲,按照《申报》里的描述,只是个&大力士&拳师而已,迷踪拳也看不出有多么出奇。至于挑战俄国、英国大力士,更是查无实据,霍元甲除了与日本人交手过的那次可信度较高外,根本没有与俄国、英国大力士上擂台比过一次武,其时霍元甲根本没有名气,也很难说是他吓跑了对方。 至于黄飞鸿,关于他的电影据说超过上百部,但是参考中新社《传说多史料少黄飞鸿落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一文来看,也是传说多,史料少,其事迹也当为后人杜撰居多,至于&佛山无影脚&更不知从何而来了。 最后必须提一下叶问,叶问的交手记录也同样寥寥无几,只知道拗断过巡警的枪,抗战时与日本人的交手也是点到为止,看不出实力。凭现有的照片来看,叶问这么瘦弱的身板实在不像很能打的样子,实战时力量的因素可是很重要的(相信四两拨千斤的,也赶紧点右上角的叉叉)。 一般来说,认为高手在民间,高人都躲在深山老林里修炼的往往是武侠小说、武侠剧、功夫片深度中毒的人群。对于这一认识,1953年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迎战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视频是最好的解毒良药,不管练得是太极拳还是白鹤拳,交手之后通通成了街头王八拳。&请看置顶视频,1953年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迎战白鹤派拳师陈克夫
早在80年代我国发展散打以提高技击水平以来,就有许多跃跃欲试的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报名参赛,但都无法同散打对抗,散打创始人梅惠志曾指出,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传统武术基本没有对抗性,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力训练,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散打运动员普遍表示他们遇到的各路&掌门&完全不堪一击,为了不伤害对方,往往还要故意放水。除了&掌门&之外,民间的武术爱好者同练习散打、泰拳、自由搏击、极真空手道等搏击术的选手较量,结果也大都惨不忍睹。更不用说和世界搏击界著名的泰拳、柔术、桑勃等较量了。 当然不用想也知道还是会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武侠粉主张放开规则打,认为放开规则对传统武术是有优势的。本伯爵都费了这么多口水了,也不在乎多费一点,真放开规则所有部位都能打,那只能是&民间高手&被揍的更惨,反应不如人、力量不如人、抗击打能力不如人、速度不如人,是练传武的容易打中,伤害练搏击术的?还是练搏击术的容易打中,伤害练传武的?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规则恰恰是用来保护弱者的。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不存在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武林高手,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战交流与对练而练就的,实战取胜靠的是力量、速度、体能、技术、抗击打能力等因素的结合。我国传统武术如果想要向实战化发展,就必须多往外走,多与人交流训练方法、技击方法,我相信只要能够抛弃对传统武术的那些迷信与幻想,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中国武术的在实战中才能打出自己的精彩来。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看精彩历史
兰台说史往期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龙的图腾_文库下载
1亿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龙的图腾
大理龙的传说
大理在历史上曾有“泽国”之称,海河湖溪甚多,古代水患极为频繁,给白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灾祸。“深山大泽必有龙蛇”这是在古代人民头脑中笃信的观念。因此与龙有关的传说极为丰富多采,如《白龙掌印》 中说:
从前苍山十八溪中住着十八条龙,为首的是龙溪的大黑龙。它有一颗金铸的掌龙印,只要把这颗金印拿出来,吼一声,十八条 龙就大发洪水,冲毁庄稼和房屋。后来,莫残溪的小白龙想法偷了掌龙印,打败了大黑龙,自己当上了十八溪的总龙王,从此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白族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此外还有人与善龙交往、人与恶龙争斗、人与龙王结友、人与龙子恋爱、人与龙女婚配等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各具特色,情节生动,妙趣横生。 这类神话传说显示了白族对龙的爱憎分明的态度,也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 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德宏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打造中国第―玉雕品牌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德宏紧邻玉石原材料产地,具备发展玉石产业的资源地理优势。但长期以来,苦于本地始终缺乏高水平、成规模的玉雕加工厂,极大地制约了整个珠宝产业的发展。为优化珠宝产业结构,芒市花大力气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玉雕加工厂,“龙的传说”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雨城龙陵龙的传说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
Word文档免费下载:(下载1-2页,共2页)
龙的图腾及对联集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龙年对联龙腾华夏金鼙壮 春暖虞唐草木荣 龙腾霄汉开新运 鹊立枝头报好音 万水千山凭虎跃 五湖四海任龙腾 喜看龙年花千...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大学语文论文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 姓名:周颖怡 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龙图腾崇拜与中华民族的融合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好东西不解释,宝剑赠英雄、货卖与识家第21 卷第 1期2005年3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an...龙最早是作为图腾崇拜而出现的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社科龙最早是作为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以象征祖先,神化和夸大自己氏族的力量。进入商 代以后,图腾的含义...这些作品中处处可见的“龙”图腾在中国艺术中大力发展,成为中国 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象征。 接下来浅谈“凤”图腾。 为什么“凤凰”能成为与“龙”一样成为中国的...我来写个龙(书法)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图腾: 用动物、 植物或者 大自然中 的一种自 然现象作 为民族的 标志,是 一个民族 信仰的物 件. 龙图腾:...关于龙的来历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龙的来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是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 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关于这个图腾形象的由来其实非 常简单,...二、龙与古代建筑装饰 (一)龙崇拜的发展 无论是图腾神话说还是苍龙七宿说,古今文献记述的共同点是龙可施云布雨,这一点对于 依赖农耕文明发展的民族至关重要与...伏羲文化与龙图腾――名人... 10页 20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摘 要: “”、“”、“”、 “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 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白族本主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09-02-21 &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本主主义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主主义是一部白族历史,是一部风俗史。它浸透了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本书是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之一,以既通俗又专业的笔调,阐述了白族的宗教信仰本主文化的形成、流传和发展,以及这种源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活动的逐渐消亡,以能更好的挽救、延续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中配有精彩的图片、彩照,雅俗共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白龙掌印从前苍山十八溪中住着十八条龙,为首的是龙溪的大黑龙。它有一颗金铸的掌龙印,只要把这颗金印拿出来,吼一声,十八条龙就大发洪水,冲毁庄稼和房屋。后来,莫残溪的小白龙想法偷了掌龙印,打败了大黑龙,自己当上了十八溪的总龙王,从此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白族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本主的传说: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本主的传说十分传神,例如《大黑天神》、《猎神杜朝选》、《段赤城轨蟒》、《白洁(姐)夫人》等,都在群众中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大黑天神》说的是:玉皇大帝偏听耳目神的谎报,派大黑天神到人间散布瘟疫,大黑天神来到苍洱之间,看见人们辛勤耕织,善良纯朴,不忍加以毒害,但又无法返回天宫复命,于是便把满瓶瘟丹吞下,脸和身上都变黑了,瘟毒发作而死。人民感其舍身救世之恩,上、下湾桥和上鸡邑等村都奉他为本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理是神话的海洋。这里,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桥一屋,都有优美动人的传说。白族,中国少数民族中传说故事最多的民族。本主,白族人民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了解白族,就要了解白族本主。认识白族,就要认识白族本主神。感受白族文化,就要走进白族本主神的世界。 苍山石门关的古崖画上,记载着大理地区远古族群放牧舞蹈的艺术。人类的发展史证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近四十年来我们所见到的本主传说故事,大多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和唐宋元明等有史以来的白族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形态、民族风俗、地理特征与白族人民独有的思想感情。好在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不会因文化条件的变化而泯灭,给子孙们留下了一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在白族的本主传说故事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一点,是对英雄本主的推崇。古往今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推崇的英雄,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白族人民的民族英雄,是一种多元性的崇拜。她们既推崇与自己民族历史有关的白王张乐进求、细奴逻、段宗榜、段思平等,也推崇汉族的郑回、杜光庭、李宓等,还推崇蒙古族的忽必烈皇帝等。他们为这些英雄人物盖了庙宇,使他们在苍山洱海间世代享受供奉,并且给他们树碑立传,还用民间传说的形式在民族中传扬。这些丰富的民间传说,让人们领略到大理秀美绝胜的自然风光名胜,感受到白族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多元性。白族人民开放、勤劳、友好、聪明的民族性格就包含在民间故事之中。白族人对本主神既歌颂,也不忌讳。本主神的喜怒哀乐,就是白族人的喜怒哀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也在本主神的故事传说中出现。正因为有白族人这样一种辩证、乐观、自信、幽默的口头文学,才给我们留下这些有趣的传说。英雄主义的传说故事,在本主传说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大多数的故事主角都具有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大公无私、降魔造福的大智大勇的性格。白族人塑造的本主英雄,具有神性的神秘和无所不能的超人力量,又有人性的慈善与亲切,是人们想象中能战胜困难、争取幸福的保护神与良师益友。因此,如果说其他民族的朋友,想要了解白族,走近白族,就要先了解白族本主传说故事,从这里您也许会看到白族文化的一个侧面。 艺术,不论是民间口头文学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其首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欣赏,而不要走入怪异奥秘令人难解的冷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是不是需要用来写论文?我给你一篇完整的。白族民间故事与印度传说【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数则白族民间故事与印度古代传说的比较,试图说明和引发下列问题:一、从有关故事可以看出,这些白族民间故事与印度传说之间的确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关系;二、通过中间环节的分析可见,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是通过佛教传播而实现的;三、现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固然为许多民间故事找到各自的位置,但白族民间故事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四、从事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应充分注意印度和佛教故事;五、印度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气质使印度古人成为许多故事类型的发明者。 &#160; &#160;中国云南的白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其他民族一样,白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也独具特色。这里要讨论的是几个与印度神话传说有关的白族民间故事。 &#160; &#160;一、案例分析 &#160; &#160;先看下面几组例子。 &#160; &#160;1、《借地收罗刹——大理三月街的传说》 &#160; &#160;从前,白族人民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过着美好的日子。可是,忽然来了一个善于变化的罗刹,老百姓深受其害。于是,观音大士化作一个老和尚来见罗刹,说要向罗刹借一块“小黄狗跳三步,袈裟披一披”那么大小的地。罗刹以为是一块很小的地,就答应了,并写下字据。可谁知,老和尚的小黄狗从苍山跳到了海东,他的袈裟从上关披展到下关。罗刹想抵赖,被老和尚制服锁住。从此,大理每年三月中旬都要举办“观音会”,后来逐渐演变为“大理三月街”。1 &#160; &#160;这个故事除了多种口头的流传形式以外,还在不少古籍中有记载,如《白古通记》、《滇释纪》、《南诏野史》、万历《云南通志》以及大理的府志和县志等。2明代云南佛教信徒编辑的《曹溪一滴》中写道: &#160; &#160;邃古之世,大理旧为泽国,水多陆少,有邪龙据之,是名罗刹,居民鲜少。有一老僧自西方来,托言欲求片地藏修,罗刹问所欲,僧披袈裟,手牵一犬,曰:“他无所求,但欲吾袈裟一展,犬一跳之地。”罗刹诺。僧曰:“既承许诺,合立符券。”罗刹又诺,遂就洱水岸上画券石间,于是僧展袈裟,纵犬一跳,已尽罗刹之地。罗刹彷徨失措,欲背盟,僧以神力制之,不敢背,但问:“何以处我?”僧曰:“别有殊胜之居。”因于苍山之上阳溪,神化宝所一区,罗刹喜过望,尽移其属入焉,而山遂闭。……僧即观音大士也。 &#160; &#160;这个故事使我们想起印度古代神话中关于大神毗湿奴下凡救世的故事:恶魔巴力(Bali)的力量十分强大,打败诸神,统治了三界。大神毗湿奴为了救助诸神和人类,化身为侏儒去会见巴力,提出要三步的地方。巴力欣然同意。结果是侏儒仅用两步便跨过了天、地、人三界,第三步把脚踏在巴力的头上。巴力大惊,恳求栖身之所,大神大发慈悲,将地界交给巴力。该故事来自印度的两大史诗和《薄伽梵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等。3 &#160; &#160;这两个故事显然是有关联的。这关联的枢纽就是佛教。我们知道,佛教密宗的阿吒力派早就传入云南,而且首先是由印度直接传来,根据可靠记载,时间在公元7世纪。4 &#160; &#160;佛教密宗对观音有特殊崇拜,相关典籍很多,而且观音的形象也大大丰富起来。密宗观音形象丰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吸收了印度教神明(包括毗湿奴及其化身)的形象,如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等等。这样就难免把一些印度教神话故事也安排到观音的头上。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的中国形态。 &#160; &#160;2、《弦子三郎》 &#160; &#160;很早以前,有个善于吹口弦的青年,因排行老三,被人们叫做弦子三郎。一天晚上,他来到一个漆黑的村子里,听见一间草房里传出阵阵哭声。一问才知道:村子的庙里来了个会变化的妖精,它要村民每天送一对童男童女给它吃,否则要扫平全村。今天轮到这家人送小孩给妖精吃,故此伤心。三郎到庙里杀死妖精——巨蟒。5 &#160; &#160;《杜朝选——周城猎神本主故事》中也有类似情节。6 &#160; &#160;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里也有类似故事:般度族五兄弟与母亲贡蒂被流放,他们避难来到一座城市里。一天,他们听到房东家有哭泣声,经问得知,有一罗刹肆虐该城,城中各家要轮流送活人给它吃,现在轮到房东家了。五子中的老二怖军力大无比,他遵从母命前往罗刹住处,杀死罗刹,解放全城。7 &#160; &#160;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类型,不仅在印度广泛流传,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中也有不少变体。中国最早的记载大约是在南北朝初期刘义庆的《幽明录》(卷五)中。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中都有其变体。8很明显,《幽明录》里这则罗刹故事是来自佛教传说,而白族的这则故事也是佛教在我国传播的结果。 &#160; &#160;佛经中还有这个故事的翻版,叫做《鹿王》。这是一则十分古老的佛本生故事,在三国时期就被翻译成中文,见于《六度集经》卷六:很久以前,树林里生活一群鹿,鹿王十分强壮,也十分仁慈。国王打猎,使鹿群遭殃。鹿王不忍,去找国王说理,要求国王停猎,而保证鹿群每天选一头肥鹿供给国王。国王答应。一天,一头怀胎母鹿应选,因顾惜腹婴而哭泣,鹿王得知,便以自身代替母鹿去送给国王吃。厨师认得鹿王,上报国王。国王得知缘由,感慨反思,释放鹿王,并号令全国不许侵害鹿群。 &#160; &#160;与前面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里的鹿就是前面故事里的人,鹿王就是菩萨,国王就是罗刹。只不过国王不是被杀死,而是被感化,表现了佛教的慈悲心。在个故事到宋代也被中国化了,那便是《青琐高议》后集卷九的《仁鹿记》。有趣的是,《仁鹿记》中的鹿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到今天仍然很有教益,符合合理使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160; &#160;我闻古者不竭泽,不焚山,不取巢卵,不杀乳兽,由是仁及飞走,鸟兽得以繁息。舜积仁而凤巢阁,汤去罗而德最高。人与鹿虽若异也,其于爱性命之理则一焉。吾欲日输一鹿与王,则王庖之不虚,而吾类得意繁息,王得食肥鲜矣。若王尽取之,吾无噍类矣,王将何而食焉?与王孰利也? &#160; &#160;3、《大黑天神——剑川上河村本主故事》 &#160; &#160;相传本主大黑天神是玉皇大帝的侍者。一次,玉皇大帝观看人间的景象,当看到剑川狮河上河村时,为那里生机勃勃的美景所震惊,他非常嫉妒,便叫昊天大帝拿来一瓶瘟药,命侍者撒到人间。侍者不敢违抗玉帝旨意,又不愿做这种毒害生灵的坏事,左右为难。最后,他决定把药吞下,牺牲自己以拯救万灵。结果是他被瘟药烧得浑身发黑,倒在上河村的后山上。后来村民们在那里修建了本主庙,尊他为“大黑天神”。9 &#160; &#160;故事中说大黑天神原本是玉皇大帝的侍者,显然是把他中国化了,反映了汉文化在白族地区的影响。实际上,大黑天神是从印度传来的神明,是密教的护法神。唐代僧人神恺记录的《大黑天神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变身也,五天竺并吾朝伽蓝皆所安置也。……胎藏界梵号云摩诃迦罗天。”也就是说,大黑天神是意译,摩诃迦罗(Mahakala)是音译,他是大自在天的一个化身。佛教典籍中所说的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教神话中的大神湿婆(Siva)。 &#160; &#160; 印度神话中有一则《搅乳海》的故事,非常有名,史诗和一些《往世书》都有记载:天神和阿修罗商定,共同搅动乳海以获取能令各种生命长生不老的甘露,得到甘露后大家分享。于是,他们以曼达罗山为搅棒,以龙王婆苏吉(Vasuki)为绞绳,开始搅动乳海。他们从乳海搅出很多宝物,得到了甘露,但同时也搅出了毒液。大神湿婆为了拯救众生,自己吞下了毒液。从此,他的脖子被毒药烧成青黑色,他也因此而得到一个别名“青颈”。10 &#160; &#160;白族有所谓“本主”崇拜,“本主”相当于一个村寨的保护神。佛教密宗传入云南以后,由于影响很大,佛教的一些神明便很自然地成为一些地方的保护神,大黑天神就是这样。他和他的故事被佛教徒从印度教中拿来(不排除印度教对佛教的主动融合和渗透),稍加变化便成了佛教故事,然后又在中国传播,并不断发生变异。 &#160; &#160;值得注意的是,《搅乳海》的故事里提到的龙王婆苏吉也是白族的本主神之一,为大理云浪、长发等村本主。11《法华经·序品》中提到“八龙王”,其中就有婆苏吉(和修吉)。可见,印度教的有关故事早就被佛教吸收利用,并被介绍到中国。 &#160; &#160; 此外,白族的本主神当中还有观音、北方天王、白难陀龙王、诃利帝母、赞陀崛多等,他们中的前四位是密教特别尊崇的神,只有赞陀崛多可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观音,前面已经说过,这里无须多说;北方天王,又称毗沙门天王(Vaisramana),是由印度教的财神俱比罗(Kubera)演变来的密教神;白难陀龙王(Upananda),又译为跋难陀龙王或波难陀龙王,其兄名难陀(Nada)龙王,兄弟同在著名的“八大龙王”之列,为密教所用;诃利帝母(Hariti),又译作诃梨帝、诃利底等,多部佛经中提到,即著名的“鬼子母”,密教典籍中又称“欢喜母”。赞陀崛多(梵文名似应为Candagupta),又名室利达多(Sridatta),公元840年由印度来大理传播阿吒力教,受南诏王优遇。由于他来自印度的摩揭陀国(Magadha,今印度比哈尔邦一带),白族人又称他为摩伽陀,著名白族故事《摩伽陀开辟鹤庆》说明他影响深远。 &#160; &#160;4、《金鸡和黑龙》 &#160; &#160;从前,金鸡山下的江中有一条黑龙,它想用两座山挡住江水。金鸡劝它不要那样做,以免涂炭生灵,它不听,于是金鸡与黑龙争斗起来。双方在大战中各自变化,金鸡终于打败黑龙。金鸡得胜后,飞落在三塔上,永镇黑龙。12 &#160; &#160;这个故事里的金鸡是由大鹏金翅鸟演变来的。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中说道:“崇圣寺三塔,中者高三十丈,外方内空,其二差小,如铸金为金翅鹏立其上,以厌龙也。”王昶在《金石萃编·跋》中也说道:“三塔……如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 &#160; &#160;而关于大鹏金翅鸟与龙为敌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详细叙述,大体情节是:天神生主(传说是大梵天之子)有两个女儿,都嫁给迦叶波大仙为妻。婚后,长女生下一千个蛋,次女只生下两个蛋。五百年后,前者孵出一千条蛇,而后者却毫无动静。次女着急,揭破一个蛋想看个究竟,结果损失了一个生命。同时她还遭到这个死去儿子的诅咒,说她将沦为奴隶五百年。后来,另一个蛋里的儿子终于破壳而出,是一大鹏金翅鸟。由于诅咒的力量,次女沦为姐姐的奴隶,受尽痛苦。又过了五百年,金翅鸟为了救母,开始向蛇攻击,不断地吞噬蛇类。从此,金翅鸟和蛇成为世代夙敌。13 &#160; &#160;“龙性畏鹏”,在佛教典籍中有不少介绍,而这则古老的印度神话传说就是其滥觞。它有可能是印度古人对自然界天敌现象的神秘联想,也有可能是两个不同图腾氏族间矛盾的曲折反映。 &#160; &#160;印度古代神话中的蛇叫做那伽(Naga),佛经中通常翻译为龙,而蛇王(Nagaraj)则被翻译为龙王。这和中国旧有的龙有些区别。但经过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融合,中国文化中的龙已经融合进印度龙的因素。 &#160; &#160;关于金翅鸟与龙的关系,也多见于佛经的记载,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如长篇小说《西游记》、《西洋记》等。14这里,我们用密宗典籍加以印证。唐代印度僧人般若力翻译的《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前有一段按语,说:“迦楼罗”(Garuda)是印度语的音译,用唐人的话说是金翅鸟,这是意译;龙能隐现变化,谁都惹不起;龙和金翅鸟都是卵生,但龙就是惧怕金翅鸟。 &#160; &#160;尽管中国人通常把龙看作圣物,看作民族的象征,看作天子,但并不排除龙中也有恶类,因而也有降龙伏虎之说,也有对大鹏金翅鸟的赞美。这影响就来自佛教,来自印度。 &#160; &#160;白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龙女故事,这里也顺便说说。 &#160; &#160;中国原先就有龙,但没有把龙人格化,也没有龙女的概念。是佛教传入以后,才有了人格化的龙,有了龙王、龙妃、龙女的概念。《法华经·提婆品》提到一个叫娑竭罗的龙王(Sagara,也是印度教神话中的著名龙王),说他有一个女儿,“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然后龙女疾速变为男子,具菩萨行,坐莲花座,成等正觉,在南方无垢世界广说妙法。由于佛经的渲染,中国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批龙女故事,如著名的《柳毅传》、《湘中怨》、《震泽龙女传》等。15白族民间故事中的龙女往往都很可爱,与凡人发生恋爱和婚姻关系,这与唐代以来中国汉地龙女故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60; &#160;二、结语 &#160; &#160;我们从以上四组例子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白族民间故事中有受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影响的成分,而这影响发生的中介主要是佛教密宗。佛教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传播一度十分广泛和深入,如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所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佛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密宗在大理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有地理、时间和人事上的原因。地理上,云南除了与印度为近以外,其西为西藏,有所谓“藏密”的输入;其北接四川、东依贵州,而中原为川黔后盾,有所谓“汉密”的输入。时间上,印度一侧的印度教正在复兴,佛教式微,密教发达(尤其是在其东北部,如比哈尔、阿萨姆、孟加拉一带)。唐代开元年间,密宗经典大量被译为中文,中原密宗的传播也达到空前程度。迤俪而至元代,藏密风行宫廷,佛教密宗再获发展良机。人事上,除了中外密宗僧人的合力而外,历代皇帝、番王亦多有崇拜密教者。为免支蔓,此不细具。 &#160; &#160;现代民间故事的研究被列入民俗学范畴。1910年,芬兰人安·阿·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成为用分类法科学研究民间故事的奠基人。1928年,美国学者斯·汤普森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了一步,又经数十年工作,他的索引更加完善丰富,成为当代国际通用的索引。学界将他与前者并列,通称其分类法为“AT分类法”。1937年,德国学者艾伯华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在赫尔辛基出版,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提供了方便。1978年,美国丁乃通教授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也在赫尔辛基出版,为当前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最佳工具书。16此书已由中国民俗学者孟慧英等(时为硕士生)译为中文,于1983年出版。而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由于种种原因,1999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7有了这样精细科学的分类索引以后,使许多民间故事都可以对号入座,如同各种元素在周期表中找到自己固有位置一般。但是上述云南白族民间故事,却较少得到这两部工具书的眷顾。原因是受到资料的限制,要么是当年没有搜集整理出来,要么就是作者没有读到。这应当说是一个遗憾。中国白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艾教授当时无法看到,因而涉及极少。丁乃通教授的书出在中国“文革”刚结束时,尚来不及利用后来的成果,而关于佛教的故事,他则明确地说那不属于他的研究范围。18这样,这两部工具书就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搞民间故事研究,尤其是进行其分类研究,实际上也是比较文学研究,需要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阅读所有的文献,掌握所有的资料,因此,上述局限也是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之不断完善。 &#160; &#160;还需要指出的是,从事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尤其是进行比较研究和分类研究,应当多读些佛教典籍,多了解些佛教故事,多了解些印度故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大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大家没有哪个不研究佛教,胡适之先生学术研究中曾深感佛学知识的不足而奋力扩展研究领域的佳话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因为印度古代实在是故事、寓言的渊海,鲁迅先生曾将它比喻为“大林深泉”;由于自然条件和民族气质等原因,印度古人十分善于思辨,善于言谈,善于幻想,善于说故事,因此世界上有许多故事类型都是印度古人发明的。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对此,前辈学者们多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注释:1 见《白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64-67页。此故事又名《罗刹》和《观音伏罗刹》,分别见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76-81页)和《白族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36-138页),情节大同小异。2 上引《白族文学史》,139页。3 参见《东方神话传说》第四卷《印度古代神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21-225页。4 参见黄心川《东方佛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4页;杨学政主编《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5-6页。5 前引《白族民间故事》,447-449页。6 同上,131-137页。7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363-406页。8 参见拙著《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3年,39-40页。9 《白族民间故事》,146-147页。10 参见《薄伽梵往世书》第八章第六、七节;《摩诃婆罗多插话选》,74-83页。11 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25页。12 《金鸡和黑龙》,1981年第4期《山茶》;相关故事还有《三塔·金鸡·金猪》,《白族民间故事》,32页。13 参见《摩诃婆罗多插话选》,57-157页。14 参见拙著《中印文学比较研究》,208-209页;《西洋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79-81页。15 参见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127页。16 乌丙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译本序》,[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2-3页。17 [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18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前言》,20页。原载《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白族本主故事来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自己上搜下快过在这里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理是神话的海洋。这里,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桥一屋,都有优美动人的传说。白族,中国少数民族中传说故事最多的民族。本主,白族人民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了解白族,就要了解白族本主。认识白族,就要认识白族本主神。感受白族文化,就要走进白族本主神的世界。 苍山石门关的古崖画上,记载着大理地区远古族群放牧舞蹈的艺术。人类的发展史证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近四十年来我们所见到的本主传说故事,大多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和唐宋元明等有史以来的白族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形态、民族风俗、地理特征与白族人民独有的思想感情。好在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不会因文化条件的变化而泯灭,给子孙们留下了一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在白族的本主传说故事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一点,是对英雄本主的推崇。古往今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推崇的英雄,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白族人民的民族英雄,是一种多元性的崇拜。她们既推崇与自己民族历史有关的白王张乐进求、细奴逻、段宗榜、段思平等,也推崇汉族的郑回、杜光庭、李宓等,还推崇蒙古族的忽必烈皇帝等。他们为这些英雄人物盖了庙宇,使他们在苍山洱海间世代享受供奉,并且给他们树碑立传,还用民间传说的形式在民族中传扬。这些丰富的民间传说,让人们领略到大理秀美绝胜的自然风光名胜,感受到白族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多元性。白族人民开放、勤劳、友好、聪明的民族性格就包含在民间故事之中。白族人对本主神既歌颂,也不忌讳。本主神的喜怒哀乐,就是白族人的喜怒哀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也在本主神的故事传说中出现。正因为有白族人这样一种辩证、乐观、自信、幽默的口头文学,才给我们留下这些有趣的传说。英雄主义的传说故事,在本主传说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大多数的故事主角都具有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大公无私、降魔造福的大智大勇的性格。白族人塑造的本主英雄,具有神性的神秘和无所不能的超人力量,又有人性的慈善与亲切,是人们想象中能战胜困难、争取幸福的保护神与良师益友。因此,如果说其他民族的朋友,想要了解白族,走近白族,就要先了解白族本主传说故事,从这里您也许会看到白族文化的一个侧面。 艺术,不论是民间口头文学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其首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欣赏,而不要走入怪异奥秘令人难解的冷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说的白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